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九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差別品第三之五

已辯能作因相。俱有因相云何。頌曰。

 俱有一果法  如大相所相
 心心隨轉等

論曰。若有為法同得一果。可得說此為俱有因。由助彼力得一果故。其相云何。如四大種。更互相望為俱有因。雖有體增體不增者。而皆三一更互為因。自體不應待自體故。亦不應待同類體故。一一大種唯待餘三。要四大種異類和集。方有功能生造色故。如是諸相與所相法。心與心隨轉。亦皆互為因等言為明諸心隨轉及諸能相亦互為因。是則俱有因。由得一果遍攝有為法。如其所應。然本論中。曾不見說心隨轉色與心為因。應辯此中造論者意。今我所見彼論意者。若法與心決定俱起。遍一切心。依心而轉。即說彼法與所依心展轉相望為俱有因。諸心所法非定俱起。或少或多現可得故。身業語業非遍諸心。不定心俱全無有故。生等諸相皆依心轉。非互相依。法為上首。生住異滅互相資故。由斯不說彼互為因。又於此中為欲顯示但說異類為俱有因。同類互為因不說而成義。又為顯示有身語業唯依於心不依於表。故不說彼與心為因。又彼大德意趣難了。諸有智者應更尋思。然於此中有作是計。唯心與色為俱有因。非色與心依心轉故。如王臣理勝不因劣。此喻不然。亦相資故心隨轉法。其體云何頌曰。

 心所二律儀  彼及心諸相
 是心隨轉法

論曰。一切心所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謂心隨轉法。何緣心隨相非心隨轉法。以隨相於心非俱有因故。何緣心隨相非心俱有因。不由彼力心得生故。彼於一法有功能故。又與心王非一果故。聚中多分非彼果故。若爾云何心能與彼為俱有因。由隨心王生等諸位彼得轉故。豈不應如大種生等。心亦用彼為俱有因。謂如造色非生等果。生等非不與諸大種為俱有因。此亦應爾。如是所例其理不齊。展轉果一果多。非彼果故。非諸造色。是諸大種。展轉果中。一果所攝。何容造色。非諸大種生等果故。例此為失。又如前說。前說者何。不由彼力心得生故。然諸大種與生等相。展轉力生。故無此失。何緣此法名心隨轉。頌曰。

 由時果善等

論曰。略說由時果等善等。十種緣故名心隨轉且由時者。謂此與心一生住滅及墮一世。由果等者。謂此與心一果等流及一異熟。由善等者。謂此與心同善不善無記性故。豈不但言一生住滅。即知亦是墮一世中。雖亦即知墮於一世。而猶未了。此法與心過去未來亦不相離。或為顯示諸不生法。故復說言及墮一世。若爾但應言墮一世。不爾應不令知定墮一世。豈不等流異熟亦是一果攝。如何一果外說等流異熟耶。實爾。此中言一果者。但攝士用及離系果。豈不此言通故亦攝等流異熟。雖言亦攝非此所明。然士用果總有四種。一俱生。二無間。三隔越。四不生。此顯與因非俱有果。為遮唯執與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和合聚互為果故。自非自體士用果故。即顯非彼俱起和合。士用果中有一果義。是故別舉等流異熟。應知此中時一果一。顯俱顯共其義有殊。此中心王極少。猶與五十八法為俱有因。謂十大地法彼四十本相心八本隨相名五十八法。五十八中除心四隨相。餘五十四為心俱有因。有餘師說。五十八內能為心因。唯十四法。謂十大地法併心四本相。非諸心所生等相力。能為心因如心隨相。若爾便違品類足論。如彼論言。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非與有身見為因。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苦諦。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亦與有身見為因。即所除法。彼作是言。我等不誦及彼相應法。應隨義理簡擇論文。方可誦持故。異此便壞俱有因相。或應許隨相。亦心俱有因。復有說言。一切同聚皆互相望為俱有因。於同聚中隨闕一種。所餘諸法皆不生故。此諸說中初說為善。本相與法其力等故。又此俱起和合聚中。有是能轉而非隨轉。謂即心王有唯隨轉。謂色及心不相應行。有是能轉。亦是隨轉。謂心所法隨心轉故。能轉心不相應行故。有二俱非謂除前相。已辯俱有因相。同類因相云何。頌曰。

 同類因相似  自部地前生
 道展轉九地  唯等勝為果
 加行生亦然  聞思所成等

論曰。能養能生。或遠或近。諸等流果。名同類因。應知此因唯相似法。於相似法非於異類。如善五蘊與善五蘊展轉相望為同類因。染污無記應知亦爾。有餘師說。淨無記蘊五是色果。四非色因。性下劣故。有餘師說。五是四果。色非四因。勢力劣故。有餘師說。色與四蘊相望展轉皆不為因。劣異類故。若就位說。有餘師言。羯賴藍位能與十位為同類因。頞部曇等九位一一皆除前位與餘為因後。位望前但有緣義。若爾最初羯賴藍色應無有因。初後老色應無有果。故理不然。復有師言。前生十位一一皆與後生十位。各自類色為同類因。由此方隅一切外分。各然自類如應當說。為諸相似。於相似法皆可得說為同類因。不爾云何自部自地。唯與自部自地為因。是故說言自部自地。部謂五部。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地謂九地。謂欲界為一靜慮無色八。此中欲界見苦所斷。還與欲界見苦所斷為同類因。如是乃至欲界修所斷。還與欲界修所斷為因。如說。欲界五部所斷。靜慮無色各四地中。隨其所應皆如是說。此為一切。不爾前生謂唯前生。與後相似生未生法為同類因。是謂圓滿同類因相。唯說前生與後生果為同類因。於義便闕。不說與未生為同類因。故唯說過去與未來現在為同類因等。於義亦闕。不說過去有因果故。何故未來無同類因。彼無前後次第義故。豈不諸法於正生時。已能蠲除一切障礙。望未生者得說為前。又異熟因。於未來世亦應非有由異熟果。望異熟因無俱前故。要依前後立同類因。非正生時。已越後位。未有作用。如餘未來。過去唯前未來唯後。現通前後。約世定故。過去諸法雖皆是前。而取果時已定前後。非未來法於正生時。作用別餘可立前後。要至現在已生位中。方簡未來令成後位。以自作用取彼為果。若爾異熟因亦勿未來有此彼非類。所以者何。此同類因與等流果善等無別。若無先後應互為因既互為因。應互為果。互為因果。與理相違。既無理能遮互為果。則應許有果在因先。亦有二心互為因義。是則違害發智等文。彼異熟因與果相別。雖離前後而無上過。故同類因。就位建立。未來非有。若異熟因。就相建立。未來非無。言同類因唯自地者。定依何說。定依有漏。若無漏道展轉相望。一一皆與九地為因。謂四靜慮及三無色。未至中問。是名九地。餘無等引非勐利故。皆不能發無漏聖道。無漏九地互為因者。非系地故。各別地愛不執聖道。為己有故。種類同故。地雖有別亦互為因。然非一切。何者唯與等勝為因。加行生故。初定聖道有依初定。乃至有依無所有處。二定等道應知亦爾。於依自上有。於依下地無。謂依初定。初定聖道。與依九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即此唯用。依初定道為同類因。不用依上聖道為因。以性劣故。依第二定。初定聖道。除依初定。與依餘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即此唯用。依初二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非依上地。依第三定初定聖道。除依初二。與依餘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即此唯用。依初二三九地聖道為同類因。非依上地。乃至若依無所有處。初定聖道唯與依此無所有處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即此通用。依九地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如依九定初定聖道。餘定聖道依於九地。隨其所應當廣思擇。又一地攝諸無漏道。亦非一切。為一切因。為等勝因非劣因故。且如已生苦法智忍。還與未來苦。法智忍為同類因。是名為等。又即此忍。復能與後從苦法智至無生智為同類因。是名為勝。如是廣說。乃至已生諸無生智。唯與等類為同類因。更無勝故。又諸已生見道修道及無學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展轉為因。亦不違理。而非勝道。與劣為因前生鈍根。種姓修道。與自相續。未來決定。不生利根。種姓見道。為同類因。何理為礙。一切有情各別相續。法爾安立六種種姓。無學望前。應知亦爾。然有差別。謂有前生無學聖道。於自相續後生修道為同類因。無學退已於修道中。可有轉生利根義故。然不違害根蘊所說。依同品根密意說故。又依現起有用根說。如說。現起世第一法。若爾一切有情相續。法爾安立三乘菩提。亦應劣為勝乘因性。無斯過去。性極遠故。劣乘不可轉成勝故隨信隨法二行聖道。性相隣故。所依一故。設見道中有出觀者。亦可轉故。三乘聖道無如是事。由此故言。諸鈍根道與鈍及利為同類因。若利根道唯利道因。如隨信行及信勝解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六四二為同類因。若隨法行及見至非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此亦准前應知不定。諸上地道為下地因。云何名為或等或勝。由因增長及由根故。為但聖道唯與等勝為同類因。不爾云何餘世間法加行生者。亦與等勝為因非劣。加行生法其體云何。謂聞所成思所成等。等者等取修所成等。因聞思修所生功德。名彼所成加行生故。唯與等勝為因非劣。如欲界系。聞所成法。能與自界聞思所成為同類因。非修所成。因欲界無。故思所成法與思所成為同類因。非聞所成因以彼劣故。若色界系聞所成法。能與自界聞修所成為同類因。非思所成。因色界無。故修所成法。唯與自界修所成法為同類因。非聞所成因以彼劣故。無色界系修所成法。唯與自界修所成法為同類因。非聞思所成因以無故劣故。此聞思修所成諸法各有九品。謂下下等。若下下品為九品因。下中八因乃至上上唯上上因。除前劣故。生得善法與加行善為同類因。非加行善為生得因。以彼劣故。又生得善亦有九品。一切相望展轉為因。容一一後皆現前故。定一心中得一切故。然由現行異熟九品。可施設有九品差別。染污九品准此應知。復由對治有九品故。無覆無記總有四種。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化心俱品。隨其次第能與四三二一為因。有說。一切皆互為因。同一縛故。此說非理。勿有煖等互為因。故又欲界化心有四靜慮果。非上靜慮果下靜慮果因。非加行因得下劣果。勿設劬勞無所獲故。同類因相義類寔繁。隨力抉擇如順正理。已辯同類因相。相應因相云何。頌曰。

 相應因決定  心心所同依

論曰。唯心心所是相應因。豈不此中無簡別故。時境行相別亦相應。設簡別言此三同者。異身同矚應說相應。故說同依總遮斯難。謂要同依心心所法。方得更互為相應因。此中同言顯所依一。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為依。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為依。乃至意識及相應法。同依意根應知亦爾。今應思擇眼耳等根所依性同。何緣說彼能依之識。所依各異。何勞致問。諸識所依依性雖同而類別故。若爾何故知同依言。唯就俱生剎那依義說眼識等同一所依。非就長時種類依義。說諸眼識同一所依。又無間依種類同故。應眼等識為相應因。是故頌中應如是簡。謂心心所同時同依。故彼釋中自攝二義。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為依。乃至廣說。頌中既闕同時之言。如何得知此同依者。非一種類是一剎那。若謂釋中攝故無過。應所造頌不說同依。但說相應因。決定心心所。又相應言足遮諸難。非時依異可有相應。俱有相應二因何別。且相應因法亦俱有因。有俱有因法非相應因。謂隨轉色生等諸行。若相應因即俱有因。此中二因義有何別。非相應因即俱有因。由此二因義各異故。然即一法是相應因。亦俱有因。義差別者。不相離義是相應因。同一果義是俱有因。又展轉力同生住等是俱有因。若展轉力同緣一境是相應因。由互為果立俱有因。由五平等立相應因。其中闕一餘不得有。是故極成互為因義。已辯相應因相。遍行因相云何。頌曰。

 遍行謂前遍  為同地染因

論曰。遍行因者。謂前已生遍行隨眠及俱品法。與後同地自部他部諸染污法為遍行因。何等名為遍行品法。隨眠品中當廣分別。此因勢力越同類因勢力而轉故別建立。亦為餘部染法因故。由此勢力餘部煩惱及彼眷屬亦生長故。於自部攝諸煩惱中。同類遍行二因何別。由有身見諸愛得生。諸愛亦能生有身見。二差別相如何可知。自部二因亦有差別。謂執我故。能令諸愛生起堅固增廣熾盛。我見遍緣諸愛境故。愛令我見生起堅固。而不能令增廣熾盛。不能遍緣我見境故。由諸遍惑展轉相望。皆能遍緣所緣境故。一一遍惑皆互能令生起堅固增廣熾盛。故此二因非無差別。一時一品能為同類遍行二因有何差別。雖同時取二等流果。而自部果增盛非餘。由二因門所長養故。唯生自部二因何別。無遍行因唯生自部。謂遍行法正現前時。俱時有力取五部果。於自部果亦有差別。生起堅固由同類力。增廣熾盛由遍行力。應知過現遍行隨眠。為五部因能緣五部。亦是五部之所隨增。彼相應法除所隨增。生等復除能緣五部。彼諸法得非遍行因。或前後故。性疎遠故。非一果故。有遍行隨眠非遍行因等。餘廣抉擇如順正理。已辯遍行因相。異熟因相云何。頌曰。

 異熟因不善  及善唯有漏

論曰。唯諸不善及善有漏。是異熟因。異熟法故。隨其所應。此因能感異熟果故名異熟因。頌中及聲顯此因與果性相雖異而品類無雜。唯言為遮異熟因體攝諸因義。有說。諸果皆名異熟。彼異熟因亦應遍攝。恐如彼計故說唯言。何緣定知。唯不善法及善有漏。是異熟因。契經說故。謂契經說有黑黑異熟業。有白白異熟業有黑白黑白異熟業。有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又契經言。現見領受悅意異熟。或復領受悲號異熟。由善不善。又說我遭身業等。損謂苦受。生受苦異熟。復言我遇身業等。益謂樂受。生受樂異熟。如斯等證其類極多。何緣無漏不招異熟。無愛潤故。如貞實種無水潤沃。又無漏法既非系地。如何能招系地異熟。何緣無記不招異熟。由力劣故。如朽敗種。餘善不善能招異熟。如有水潤諸貞實種。此異熟因總說有二。一能牽引。二能圓滿。且眾同分及與命根。非不相應行。獨所能牽引。故契經說。業為生因。生即命根。及眾同分。餘色心等。非定遍故。又品類足說諸命根是業異熟。非是業故。非心隨轉身語二業。亦不能引命眾同分。經言。劣界思業所引。應知劣界即是欲有。此說欲有命眾同分。唯意業感非身語業。身語表業有多極微。一心所起唯一能引。命眾同分。餘無此能。不應理故。若許同時共感一果。即應更互為俱有因。有對造色為俱有因。非宗所許。此非展轉力所生故。亦非次第。一一極微引命同分。一心起故。非一心起。無異功能。別引生後。而無過失。非為滿業。亦有斯過於一生中各別能取圓滿果故。依此無表亦同此釋。多遠離體一心起故。不許互為俱有因故。經說。殺生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生。那落迦。論說。破僧妄語惡業感無間獄一劫壽者。此舉所起顯能起思。思業非色難知相故。於欲界中有時一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有記得及彼生等。有時二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善不善色及生等。有時四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善不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欲界無有隨心轉色。故無五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於色界中有時一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有記得無想等至及彼生等。有時二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初靜慮善有表業及彼生等。非於第二靜慮已上有諸表業。無能起故。有時四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無隨轉色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有時五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有隨轉色諸心心所法及彼生等。無色界中有時一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有記得滅盡等至及彼生等。有時四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一切善心心所法。如是總有九異熟因。謂三界中。如數次第。三四二種品類差別。有業唯感一處異熟。謂感法處即命根等。若感意處定感二處。謂意與法。若感觸處應知亦二。謂觸與法。若感色處定感三處。謂色觸法。若感香味應知亦三。謂自觸法。若感身處定感四處。謂身色觸法。若感眼處定感五處。謂眼身色觸法。感耳鼻舌應知亦五。謂自為一身色觸法。有業能感六七八九十十一處。聲非異熟故此不論。業或少果或多果。故如外種果或少或多。有一念業多念異熟。無多念業一念異熟。勿設劬勞果減因故。有一世業三世異熟。無二世業一世異熟。招感異熟勢力法爾。善惡為因感無記故。然異熟果無與業俱。非造業時即受果故。又業現在果非即熟法。受業門理必決定故。亦非無間。由次剎那等。無間緣力所引故。剎那正起力難制故。又異熟因感異類果。必待相續方能辦故。所餘抉擇如順正理。如是已辨六因相別。此說三世定義云何。頌曰。

 遍行與同類  二世三世三

論曰。遍行同類唯居過現未來世無。理如前說。相應俱有異熟三因。於三世中皆悉遍有。頌既不說能作因所居。義准應知通三世非世。不可說彼定時分故。已辨六因相別世定。必應對果建立因名。何等名為因所對果。頌曰。

 果有為離系  無為無因果

論曰。果略有五。後當廣辯。今且總標。有為離系。故本論說。果法云何。謂諸有為及與擇滅。豈不擇滅許是果故。必應有因。非無有因可說為果。曾未見故。我亦許道為證得因。經說。此為沙門果故。此六因內從何因得我說此果非從六因。前說六因生所賴故。若爾應許此證得因。離前六因別為第七。我宗所許如汝所言。豈不所宗有如是誦。涅槃是果而無有因。雖有此誦於義無失。謂諸世間於設功用所欣事辦共立果名。死於士夫極為衰惱。故於不死事最所欣。如是所欣由道功用所證得故。說名為果。言無因者。道於所得擇滅無為非六因故。擇滅於道非所生果。是所證果道於擇滅非能生因是能證因。故道與滅更互相對。因果是非不可定執。若道於滅為證得因。是則但應得為道果。誰言道果定非滅得。道於滅得為同類因。或亦說為俱有因故。然此非聖正所求果。聖不求有為而修聖道。故道於滅得為能生因。道於滅體為能證因。既許無為是能作因。應許無為有增上果。以不障故立能作因。非能生故無增上果。由如是理如有為法建立因果。無為不然。是故擇滅。是因無果。是果無因。餘二無為是因非果。無因無果理極成立。於當所辯異熟等流。離系士用及增上果。如是五果對前六因。當言何果何因所得。頌曰。

 後因果異熟  前因增上果
 同類遍等流  俱相應士用

論曰。於五果中第三離系。非生因得。故此不論且辯六因得餘四果。言後因者。謂異熟因。於因頌中最後說故。初異熟果此因所得。有言。異熟從異熟生。故此不應名無異熟。彼言非理。同類異熟二因所生義各別故。謂前異熟為同類因。生後異熟為等流果。即後異熟由先業成。能成諸業名異熟因。所成異熟即異熟果。二因體異。二果義分。因果類殊無相雜過。然異熟體如熟飲食。於生異熟無勝功能。故唯不善及善有漏。是異熟因名有異熟。言前因者。謂能作因。於因頌中最初說故。後增上果此因所得。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唯無障住有何增上。即無障住說為增上。又於諸法生滅位中。亦有展轉增上勢力同類遍行得等流果。果似因故名為等流。如是二因果相相似故因雖二其果唯一。俱有相應得士用果。非越士體有別士用。即此所得名士用果。此士用名為目何法。即目諸法所有功能。如是冥符後頌文說。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此中士用士力士能。士之勢分義皆無別。諸法功能如士用故。名為士用。如勇健人。似師子故名為師子。俱士用果。定有又勝。故說相應。俱有因得。無間隔越。或有或無。設有非勝。又濫餘果。是故不言餘因所得。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九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

起世經

起世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閻浮洲品第一...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信力入印法門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須達經

佛說須達經 蕭齊中印度三藏求那毗地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諸德福田經

佛說諸德福田經 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三十五佛名禮懺章

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三十五佛名禮懺章...

正訛集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

【佛教詞典】弘濟

【弘濟】 p0527 佛地經論五卷十頁云:以勝一切聲聞等故...

【佛教詞典】寂忍

(術語)寂靜與忍辱也。指要鈔序曰:被寂忍之衣據大慈...

素食能降低患白內障風險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肉食者有白內障的風險比素食...

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蕃薯湯

在我的家鄉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語:時到時擔當,沒米就...

貪瞋癡放不下,八苦離不開的

持戒就是修福!一切不利於眾生的事不作,不利於眾生的...

聖嚴法師《心的五四運動》

一、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我們要把佛法落實...

學道須具足五種正信

第一要信自己方寸中一個喜怒哀樂底主人翁,覿體與三世...

慧廣法師:生命的意義

一、 生命不在長短,只要活得有意義。 十年、二十年五...

聖嚴法師:忙人的修行方法

有人問我,在忙碌的工作中,如何抽出時間來修行? 就...

大慧宗杲禪法心要——禪病種種

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參禪之士尚須提防禪病,以防走錯...

懺悔法門「無生觀」很重要

假設我們這一念心跟人事接觸的時候都有真正結合,無量...

他的生命中多了佛的力量在裡面

念佛的人,他平常心中有一個歸依境,他能夠信、願、持...

我所認識的助產大夫

然大夫是我認識多年的一個中醫按摩大夫,她早年在家鄉...

念頭一轉,福報就可以變為福德

有些初發心的菩薩很執著,會產生很多疑問,佛陀既然讓...

【視頻】《受菩提心戒儀》聆志居士念誦

《受菩提心戒儀》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偈頌》道證法師念誦

《普賢行願品偈頌》道證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