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四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賢聖品第七之六

道亦名為菩提分法。此有幾種。名義云何。頌曰。

 覺分三十七  謂四念住等
 覺謂盡無生  順此故名分

論曰。經說覺分有三十七。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盡無生智說名為覺。隨覺者別立三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菩提。無智睡眠皆永斷故。及如實知已作已事不復作故。此二名覺。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此三十七體各別耶。不爾。云何。頌曰。

 此實事唯十  謂慧勤定信
 念喜舍輕安  及戒尋為體

論曰。此覺分名。雖三十七。實事唯十。即慧勤等。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以慧為體。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以勤為體。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以定為體。信根信力。以信為體。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以念為體。喜覺支。以喜為體。舍覺支以行蘊攝舍為體。輕安覺支以輕安為體。正語正業正命以戒為體。正思惟以尋為體。如是覺分實事唯十。前五即是信等五根。由境等殊分為三十。更加喜舍輕安戒尋戒分為三。復總成七。並前合成三十七種。毘婆沙師說有十一。身業語業不相雜故。戒分為二。餘九同前。念住等三名無別屬。如何獨說為慧勤定。頌曰。

 四念住正斷  神足隨增上
 說為慧勤定  實諸加行善

論曰。四念住等三品善法。體實遍攝諸加行善。然隨同品增上善根。如次說為慧勤及定。何緣於慧立念住名。慧由念力持令住故。何故說勤名為正斷。於正修習斷修位中。此勤力能斷懈怠故。或名正勝。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勝故。何緣於定立神足名。諸靈妙德所依止故。何緣信等立根力名。以增上故。難屈伏故。何緣此五先說為根後名為力。由此五法依下上品分先後故。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下品信等勢用劣故。猶為所治同類屈伏。上品翻此故得力名。所說覺支為有何義。能覺悟義名為覺支。若爾覺支唯應有一。不爾念等是擇法分。皆順擇法從勝為名。或覺之支是覺支義。若爾應許覺支唯六。不爾擇法是覺亦覺支。所餘六種是覺支非覺。所說道支為有何義。尋求依義名為道支。若爾道支唯應有一。不爾餘七是正見分。皆順正見從勝為名。或道之支是道支義。若爾應許道支唯七。不爾正見是道亦道支。所餘七種是道支非道。當言何位何覺分增。頌曰。

 初業順抉擇  及修見道位
 念住等七品  應知次第增

論曰。初修業位說念住增。謂此位中。為息顛倒。由念勢力。於身等境。自相共相。能審了知。壞二種愚。慧用勝故。於煖法位說正斷增。謂此位中見生死過涅槃功德。遂能勇勐發勤精進。不墜生死速趣涅槃。勤用勝故。於頂法位說神足增。謂此位中能制心識。趣不退位。終不匱乏。信等善根。定用勝故。於忍法位說五根增。謂此位中永息惡趣終不退墮。速入離生。增上義成。根義勝故。世第一位說五力增。謂此位中不為煩惱之所屈伏。力義勝故。雖忍位中亦容如是。然非決定。是故不說。或此位中不為一切餘異生法之所屈伏。故於此位力義偏增。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覺勝故說覺支增。或此位中斷九品惑。數數覺故覺支義增。見道位中所有道義。皆具足故說道支增。謂尋求依及通往趣。二義具故說名為道。見道位中二義最勝。謂見道位聖慧初生。如實尋求諦理勝故。又於此位不起期心。能速疾行往趣勝故。隨數增故。於契經中。先七後八。非修次第。有餘於此立次第言。行者最初由慧勢力。於身等境自相共相。如實了知導起眾善。如有目者將導眾盲。是故最初說四念住。由四念住了眾境已。於斷惡修善能發起正勤。故於第二說四正斷。由正勤力令相續中。過失損減功德增盛。於殊勝定方能修習。是故神足說在第三。勝定為依。便令信等與出世法為增上緣。由此五根說為第四。根義既立能招惡趣惡業煩惱不能屈伏。由此五力說為第五。力義既成能如實覺四聖諦境無疑慮故。說七覺支在於第六。既如實覺四聖諦境。厭舍生死欣趣涅槃。故說道支以為第七。於中一一辯其次第。如釋經論應正思求。今此論中思擇法相。於次第理無勞煩述。三十七覺分中幾唯無漏幾通二種。頌曰。

 七覺八道支  一向是無漏
 三四五根力  皆通於二種

論曰。此中七覺八聖道支唯是無漏。唯於修道見道位中方建立故。謂修道位七覺支增。隣近菩提。謂治有頂。故覺支體一向無漏。一切覺分皆助菩提。唯此獨標覺支名者。以最隣近菩提果故。由此理趣證七覺支。應知但依治有頂說。此為上首類治下地。唯於無漏立覺支名。若不許然寧不通二。或於一切菩提分中。依近菩提立覺支號。道中修道位近菩提。性近菩提唯是無漏。故無漏修道方立覺支名。見道位中八道支勝。故此一向無漏性攝。雖正見等亦通有漏。然彼不得聖道支名。聖道支名目無漏故。又諸論者。許覺分法覺支後說。定是無漏。若說在前。便通二種。既覺支後方說道支。故八道支一向無漏。所餘通二。義准已成。謂覺分中前位增者。彼於後位勢用亦增。後位增者非於前位。故毘婆沙作如是說。從初業位至盡無生念位常增。乃至廣說。此三十七何地有幾。頌曰。

 初靜慮一切  未至除喜根
 二靜慮除尋  三四中除二
 前三無色地  除戒前二種
 於欲界有頂  除覺及道支

論曰。初靜慮中具三十七。於未至地除喜覺支。於下地法猶懷疑慮未能保信。故不生喜。又未至定初現前時。未能斷除下地煩惱。後雖已斷而類同前。故起彼時皆無有喜。有說一切近分地道。皆力勵轉故無喜義。第二靜慮除正思惟。彼靜慮中已無尋故。由契經說。彼地無尋。彼上等持轉寂靜故。由此二地各三十六。第三第四靜慮中間雙除喜尋。各三十五。前三無色。除戒三支。並除喜尋。各三十二。欲界有頂除覺道支。無無漏故。各二十二。如是諸地隨其所應。覺分現前少多無定。謂隨位別後必兼前。可一體上義分多種。故有多種俱時起義。唯四念住必不俱生。以約所緣分為四故。尚無二慧俱時而生。況有一時四慧並起。不可一慧約境分多。以若總緣法念住攝。必無一慧於一剎那緣四境生四行相故。由此理趣初靜慮中。總而言之具三十七。然於一念頃現在前。極多但容有三十四。如是未至第二靜慮。極多但容有三十三。三四中間極三十二。前三無色極二十九。欲界有頂極唯十九。一切皆除三念住故。其中減者隨位應思。何故心王不立覺分。理亦攝在念住等中。彼實攝諸加行善故。然不別立如慧等者。心於雜染清淨分中。勢用均平無所偏黨。覺分唯在清淨分中。勢用增強。是故不立。有餘師說。覺分多緣諸法共相。心王多分緣自相生。是故不立。有餘復說。修習覺分本為對治一切煩惱。然諸煩惱心所非心。故能治法非心唯所。障治相翻。而建立故。有說覺分輔佐於覺。覺是心所慧為體故。不可心王輔佐心所。如王不可輔佐於臣。所以心王不立覺分。有餘師說。心導世間於界趣生輪迴無絕。修習覺分為斷生死。由此心王不立覺分。有餘師說。無始時來心為眾多煩惱雜染。馳散諸境[怡-台+龍]戾難調。為調伏心修習覺分。非所調伏即是能調。是故心王不立覺分。何緣諸大心所法中。唯立四法為菩提分。實總攝在念住等中。彼實攝諸加行善故。然別建立念定慧者。由此三種順清淨品。勢用增強可立覺分。想思觸欲。於染分中勢用增強。故不別立。於假想觀勝解偏增。覺分唯攝順真實觀。由此勝解非覺分攝。有餘師說。至無學位勝解方增。經但立為無學支故。菩提分法有學位增。由此為因。力能引起三菩提故。所以勝解非覺分攝。作意勢力能發動心。令於所緣易脫不定。覺分於境。審諦觀察。令心專一。與彼相違。是故作意非覺分攝。若爾寧立尋為覺分。尋於境界雖策發心。而欲令心推求至理。非令於境浮飄易脫。於諦觀察有策發能。說此力能策正見故。由此作意不可例尋。有餘師言。若染若淨初取境位。作意力增說為非理。如理作意至境相續。彼勢力微故不立為煩惱覺分。煩惱覺分要於至境相續位中方增盛故。受於雜染清淨分中。勢用俱增故立覺分。由此流轉緣起支中立為受支。及於還滅菩提分中立喜覺支。有餘師說。受於雜染雖是增上。而與淨品作饒益事。亦有功能。如旃荼羅性雖鄙劣。能與豪族作饒益事。故於靜慮為饒益支。菩提分中立覺支號。何緣三受皆通無漏。覺分唯喜。非餘二耶。覺分所為行相勐利。樂舍行相。遲鈍故非。有餘師言。樂舍二受為輕安樂。行舍所覆相不明瞭。是故不立。何緣大善心所法中。唯立四法為菩提分。實亦總是念住等攝。彼實總攝加行善故。然別立信勤安舍者。由此四種順覺強故。如何此四順覺用強。發趣菩提信為上首。將修眾行信為初基。清淨果因以信為本。若無信者修趣不成。故立信根以為覺分。有餘師說。如清水珠置濁水中。水便澄潔。令諸有目鑒眾色像。如是以信置心品中。能令俱生心品澄淨。由此能見四聖諦理。漸次增長成三菩提。故信最應立為覺分。勤於眾行遍能策發。令其速趣三乘菩提。若無正勤。雖已發趣。中間懈廢終無所成。是故立勤以為覺分。有餘師說。無始時來所以不能見四聖諦。都由懈怠不樂聽聞。如理思惟四聖諦理。勤能治彼令樂聽聞。如理思惟四諦理故。能見四諦速證菩提。故勤亦應立為覺分。輕安息務令心調適。行舍正直令心平等。故能增長諸出世行。令其速趣三乘菩提。故立安舍以為覺分。有餘師說。無始時來惛掉亂心不見諦理。由此不證三乘菩提。輕安舍惛行舍止掉。由斯見諦速趣菩提。故此亦應立為覺分。若爾慚愧自性善攝。於眾善品得白法名。亦應立為菩提分法。彼不應立。以無慚愧。唯與一切噁心相應。於散戒中為勝障礙。於見諦理為障力微。與彼相違名為慚愧。自性善攝得白法名。雖於散戒有勝功力。而於定善為助力微菩提分中取順定善。助覺諦理故彼不立。若爾應立無貪無瞋。彼是善根。自性善故。亦不應立。以諸貪瞋六識相應。遍通五部是隨眠性。發麁惡業為勝加行。斷滅善根障散善強違見諦劣。翻彼故立無貪無瞋。得善根名自性善攝。於散善業功力雖強。助定善中勢用微劣。菩提分法取順定善。助覺諦理故彼不立。若爾不放逸應立為覺分。不放逸故眾行皆成。佛每勸令修不放逸。亦不應立。於散位中。放逸令心馳散五欲。能違施等。散善用強。非定位中此障用勝。翻對彼故。立不放逸。但於五欲能防護心。令不馳散專修施等。故於散善力用雖強。助定善中勢用微劣。菩提分法取順定善。助覺諦理。故彼不立。若爾不害應立覺分。害能逼惱無量有情墮三惡趣。彼能治故。亦不應立。害緣事生。惱諸有情。障修散善。不害翻此。助定力微。故亦不應立為覺分。有餘師說。大善法中若所治強自性勝者。立為覺分。餘則不然。所治強者。謂與一切染心相應。自性勝者。謂助見諦。如先所說信勤安舍具足二義慚愧等六無具二者。謂慚等五二義並無。不放逸一種唯闕自性勝。何緣欣厭非覺分耶。理實亦是念住等攝。彼實總攝加行善故。然不別立為覺分者。由此二種行相相違。俱不遍緣四聖諦境。無一地位容恆現前心品狹少。是故不立。有餘師說。夫欣厭者。由慧觀境勢力引生。覺分謂能順生覺慧。義相違故不應別立。何緣尋伺二種。皆容有加行善及有無漏。而於覺分一是一非。實亦俱通。義如前說。然別立尋不立伺者。尋於聖道策正見強。由彼起時行相勐利。尋求諦理有助見能。立為道支。伺則不爾。以行相起極微劣故。有餘師說。二俱行時尋行相麁映蔽於伺。唯伺起位行相轉微。故覺分中不別立伺。策發正見自有正勤。何更立尋以為覺分。勤策正見有異於尋。故道支中應並建立。謂勤策彼令速進修。尋力策令速觀聖諦。何緣表業不立覺分。覺分唯是順定善法。心俱無表有勝順能。表業不然。是故不立。何緣不立不相應行以為覺分。彼於助覺無別勝能。不相應故。非如無表雖不相應而於道輪有為轂用。故於覺分不別建立。有餘師說。二無心定。能滅心故。與覺相違。四相及得。於所相成有遷成用。此於染淨起用平等。菩提分法順淨用增。故不別立。何緣不立信為覺及道支。初發趣時信用增上。已入聖位立覺道支。信於爾時勢用微劣。故不立在覺道支中。何緣於覺支立喜輕安舍。非亦立彼在道支中。彼偏順覺不順道故。云何順覺。且修道中。地地各修九品勝覺。如如於諦數數覺悟。如是如是發生勝喜。由生勝喜復樂觀諦。如人掘地獲寶生喜。由生喜故復樂更掘。故喜於覺隨順力增。要由輕安息諸事務。及由舍力令心平等。方能於境審諦覺察。故立安舍在覺支中。云何此三不順於道。速疾運轉是聖道義。此於速運少有相違。並能令心安隱住故。何緣於道立尋戒支。於覺支中非亦立彼。彼偏順道不順覺故。云何順道。且見道中尋策正見。令於上下八諦境中速疾觀察。戒能為轂成見道輪。令於諦中速疾迴轉。故尋及戒俱立道支。此復云何不順於覺。且尋於諦不寂靜轉。於聖諦理尋求相故。覺已見諦安靜而轉。故尋於覺少有相違。覺是相應。有所緣境。有依有行。戒此相違。故於覺支不建立彼。通運名道。不可為例。何緣覺分不攝聖種。分別論者。許覺分攝。故彼宗建立四十一覺分。我許攝在念住等中。而不立為別覺分者。以諸覺分在家出家俱能受行及有欣樂。聖種唯有諸出家人受行欣樂。在家有樂必無受行。故不別立。有餘師說。若許聖種總是無貪。如前已釋。若許第四體即是勤。在覺分中無勞徵詰。何緣證淨非覺分攝。實亦攝在念住等中。而不立為別覺分者。以諸覺分進修義增。數習方能證菩提故。四種證淨證得義增。見聖諦時漸頓得故。由此證淨非覺分攝。有餘師說。此即信戒隨應亦在覺分中攝。修覺分時必獲證淨。此有幾種。依何位得。實體是何法。有漏無漏耶。頌曰。

 證淨有四種  謂佛法僧戒
 見三得法戒  見道兼佛僧
 法謂三諦全  菩薩獨覺道
 信戒二為體  四皆唯無漏

論曰。經說證淨總有四種。一於佛證淨。二於法證淨。三於僧證淨。四聖戒證淨。且見道位見三諦時。一一唯得法戒證淨。見道諦位兼得佛僧。謂見苦時得聖愛戒及法證淨。於何等法如何而得法證淨耶。謂唯於苦達唯有法。無實有情生決定信。如是次第見集諦時。亦唯如前得二證淨。達唯集法能為苦因。無內士夫生決定信。從此無間見滅諦時。亦唯如前得二證淨。達唯滅法是真涅槃。誠可遵求生決定信。從此次後見道諦時。兼於佛僧得二證淨。於佛相續諸無學法得佛證淨。於僧相續學無學法得僧證淨。兼言為顯見道諦時。亦得聖戒及法證淨。達唯道法是證滅因。誠可遵求生決定信。然所信法略有二種。一別二總。總通四諦。別唯三諦。全菩薩獨覺道。菩薩道者。唯有學法。獨覺道者。通學無學。若無漏信緣別法生。名不雜緣。於法證淨。若無漏信兼緣佛僧。名為雜緣。於法證淨。故見三諦唯得二種。見道諦時具足得四。見道諦位為於現前得佛法僧三證淨不。非皆現得見道諦時。現行總緣諸道諦故。應知現在惟有雜緣一法證淨。乘此勢力修得未來多剎那信。於中有別緣佛法僧。或有總緣二三寶者。諸別緣者名三證淨。諸總緣者法證淨攝。道類智時修八智故。亦得三諦。法戒二種。道法忍等。三剎那中。未來唯修。道諦四種。由所信別故名有四。應知實事唯有二種。謂於佛等三種證淨。以信為體。聖戒證淨。以戒為體。故唯有二。若七支戒實唯一者。如何覺分中實事有十一。應唯有十種。或十六或多。以覺分中身語二業。說有差別及相有異正命一種雖有別說。離身語業無別體相。依有別相。前覺分中。說言實事。有十一種。雖身語業。一一有多然種類同。故各立一。如四念住。前三證淨。謂慧與信。若不雜緣。隨所緣別。雖有多種。而類同故。各立為一。此亦應然。今證淨中。依身語業。聖戒相等。及契經中。同說不缺不穿等故。總立為一。隨身語業類別分二。聖戒相同總立為一。故二與一無相違過。為依何義立證淨名。如實覺知四聖諦理。故名為證。正信三寶及妙尸羅。俱名為淨。由證得淨立證淨名。正信是心清淨相攝。可名為淨。尸羅不是清淨相攝。寧立淨名。此四皆是清淨相攝。離不信垢破戒垢故。又此四種唯無漏故。離垢無漏故立淨名。此四何緣次第如是。餘三以佛為根本故。佛於正說有功能故。於彼證淨立在最初。正說功能由悟法故。於彼證淨立為第二。現觀法藏唯聖僧故。於彼證淨立為第三。觀法藏能依聖戒故。聖戒證淨立在最後。有言佛是正說法師。是故最初立佛證淨。佛何所說愛盡涅槃。是故第二立法證淨。為誰說法為向果僧。是故第三立僧證淨。僧依聖戒而得建立。是故第四立戒證淨。有說此四猶如導師。道路商侶及所乘乘。故說此四次第如是。經言學位成就八支。無學位中具成就十。學位亦成正脫正智。何緣於彼不建立支。正脫正智以何為體。頌曰。

 學有餘縛故  無正脫智支
 解脫為無為  謂勝解惑滅
 有為無學支  即二解脫蘊
 正智如覺說  謂盡無生智

論曰。有學位中尚有餘縛。未解脫故無解脫支。非離少縛可名脫者。非無解脫體可立解脫智。故有學位不立二支。謂立支名依勝助用。在有學位既有餘縛。雖有解脫無勝助用。況勝解脫故。彼勝智亦無。故此二支非在有學。無學已脫一切縛故。依內解脫生二智故。有勝助用理可立支。有學不然。故唯成八。解脫體有二。謂有為無為。有為解脫勝解為體。無為解脫惑滅為體。前復有二。謂學無學。依七聖身說名為學。依第八聖立無學名。唯有為中無學解脫。可得建立為解脫支。惑滅無為無支用故。支攝解脫復有二種。謂時不時。有差別故。有說慧心有差別故。應知此二即解脫蘊。如是已說正解脫體。正智體者謂離正見。如前覺說。即盡無生。前名菩提。今名正智。所言無學心解脫者。心於何位正解脫耶。為於未來現在過去。頌曰。

 無學心生時  正從障解脫

論曰。如本論說。初無學心。未來生時。從障解脫。且應思擇。本論此文。說未來言。應成煩重。說生時言。義已顯故。此責不然。隨問答故。謂先問者問無學心於何世中正得解脫。是故今答言在未來。恐彼謂通未來一切。復為簡別言是生時。或但應言生時解脫。然或有謂生時是現在。為遮彼故言未來生時。現是已生。非生時故。或就相續立解脫名。則一切未來皆名正解脫。若就行世立解脫名。則唯生時名正解脫。為別顯二義。說未來生時。諸煩重言。必顯別義理應推究。無容非撥。依如是義故有頌言。

 文於義已足  而復說餘言
 非無義有文  應思求別義

雖於此位諸所有蘊皆得解脫。而但說心。然不可言有缺減失。以心所等隨從心故。染淨法中心為主故。雖無有我。而可於心假說縛者脫者等故。若已說勝義已說餘。或於此中如舉喻法。舉心一法令類思餘。雖諸學心亦於生位從障解脫。而論但說初無學心生時脫者。據無餘斷證解脫故。又此唯說純解脫故。此中有心是自性解脫。非相續解脫。應作四句。有學無漏無學世俗。無學無漏餘世俗心。如次應知四句差別。此中雖舉正生剎那。而實未來皆得解脫。與正生者生障同故。依此勢力所修未來世俗善根。亦得解脫。依淨相續彼得生故。為重顯示初無學心未來生時從障解脫。是故本論復作是言。謂無間道現趣已滅。及解脫道現趣已生。爾時無學心名從障解脫。無間道者謂金剛定。並定眷屬。臨過去位立以現名。次後施設過去名故。趣已滅者顯在正滅。隣次必入已滅位故。解脫道者謂初盡智並智眷屬。臨現在位立以現名。次後施設現在名故。趣已生者顯在正生。隣次必入已生位故。言爾時者。謂正滅生時。無學心者初盡智俱趣。從障解脫者。非唯煩惱障。色無色界感生果業。亦是爾時所脫慞故。此業亦障阿羅漢得。由此古昔諸大論師。咸作是言。業於得忍不還應果。極為障礙。作如是釋本論所言。則已釋經心解脫義。道於何位令生障斷。頌曰。

 道唯正滅位  能令彼障斷

論曰。唯言為顯正滅非餘。如生未生道俱解脫。非滅已滅俱令障斷。寧知正滅位能斷障非餘。以說道正生正從障脫故。道未生位未得解脫。道已生位已得解脫。俱不可立正解脫名。若道正滅時不能斷障。如何道生位得正脫名。故正滅時道能斷障。於前後位斷用定無如何未生亦名解脫。與正生者生障同故。如世現見開水路時。近水遠水皆言離障。如是既見能斷惑道身中已生。亦應可說近心遠心皆得解脫或如正起初無學心。有得正生名正解脫。如是彼類未來所修。無漏心等有得起故。定不生法。尚得名為正得解脫。況當生者。此中所說正解脫言顯已解脫心今正得解脫如是所說豈不相違。已解脫言據自性解脫。今解脫言據從障解脫。所望各異。何義相違。或已解脫言。據本有解脫據在身行世。說今解脫言。由此所言無相違失。諸行世者皆解脫耶。不爾。要勤破生障者有餘師說。正解脫時。亦得名為心已解脫。性是已舍煩惱障故。理必應然。以解脫道依無煩惱相續轉故。已出障故名已解脫。今行世故名今解脫。由此所說互不相違。經說心從貪。今得解脫此。所言解脫其義云何。為是令心與貪相離。為令貪性不復緣心。心名有貪。為相應故。為所緣故。為得隨故。若相應故。應唯染心。名得解脫。便違自宗。說離貪心得解脫故。又若此法與彼相應。必定無容令此離彼。心應畢竟不解脫貪。若所緣故。應染污心亦得解脫。理不應說貪相應心名為解脫。又彼貪性若緣此心。無暫不緣及餘緣義。如何可說心脫彼貪。若得隨故。應有學心亦名有貪。依止貪得所隨相續而現起故。正理論者作如是言。唯離貪心今得解脫。何等名曰有貪離貪二種心相。謂心若與貪相應者名有貪心。若不相應亦不為貪。同類因者名離貪心。乃至有癡離癡亦爾。既說離貪心得解脫。即立解脫唯不染心。然不染心總有四種。謂有漏中分善無記。及無漏中分學無學。言離貪心今解脫者。今解脫有二。謂行世相續諸有漏心。一切皆有相續解脫。加行得者亦許兼有行世解脫。諸無漏心。一切皆有行世解脫。無學攝者。亦許兼有相續解脫。如契經中。說有三界。謂斷離滅。於前所說二解脫中。此何為體。如是三界。差別云何。頌曰。

 無為說三界  離界唯離貪
 斷界斷餘結  滅界滅彼事

論曰。斷等三界即分前說。無為解脫以為自體。然三界體約假有異。若就實事則無差別。云何名為約假有異。謂離貪結名為離界。斷餘八結名為斷界。滅餘一切貪等諸結所繫事體名為滅界。何緣三界如是差別。謂有漏法總略有三。一者能系而非能染。二者能系亦是能染。三者非二順系染法。斷此三法所證無為。如次名為斷等三界。有餘師說。唯斷能系。別有無為。斷餘不爾。彼說能係有緣八結。有緣愛結。有緣餘事。斷此三種所證無為。如次名為斷等三界。有餘師說。唯斷能染別有無為。斷餘不爾。彼師說愛有緣八結。有緣愛結。有緣餘事。斷此三種所證無為。如次名為斷等三界。隨所繫事別得擇滅。故三說中初說為善。准此已釋諸契經中斷離滅想三相差別。或初業地我當斷想。名為斷想。若離染地我正斷想。名為離想。若已辦地我已斷想。名為滅想。或於已受蘊重擔中。見不舍過起欲舍想。名為斷想。以舍與斷名差別故。若於餘蘊不復生中。見勝功德起欲求想。名為滅想。不生與滅名差別故。既得離染清淨相續。於諸蘊法無所顧戀。於般涅槃見靜妙想。名為離想。無戀與離名差別故。若事能厭必能離耶。不爾。云何。頌曰。

 厭緣苦集慧  離緣四能斷
 相對互廣狹  故應成四句

論曰。唯緣苦集所起忍智。說名為厭。餘則不然。四諦境中所起忍智。能斷惑者皆得離名。廣狹有殊故成四句。有厭非離。謂緣苦集不令惑斷所有忍智緣厭境故。非離染故。應知此中先離欲染後見諦者。苦集法忍及見道中苦智集智。但名為厭。緣厭境故。忍不名離。惑先斷故。智不名離。非斷治故。並修道中加行解脫。勝進道攝。苦智集智。但名為厭。緣厭境故。不名為離。非斷治故。有離非厭。謂緣滅道能令惑斷所有忍智能離染故。緣欣境故。應知此中未離欲染。入見諦者滅道法忍。及諸所有滅道類忍。並修道中無間道攝滅智道智。但名為離。是斷治故。不名為厭。緣欣境故。有厭亦離。謂緣苦集能令惑斷所有忍智。應知此中未離欲染入見諦者。苦集法忍及諸所有苦集類忍。並修道中無間道攝苦智集智。有非厭離。謂緣滅道不令惑斷所有忍智。應知此中先離欲染後見諦者。滅道法忍及見道中滅智道智。並修道中加行解脫。勝進道攝滅智道智。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三十四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經玄義分卷第一 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  道俗時眾等,...

【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失譯經人名今附三秦...

【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身口意清...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佛言:...

佛說瞻婆比丘經

佛說瞻婆比丘經 西晉三藏法師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

證契大乘經

證契大乘經卷上(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盧遮那藏經) 唐天...

【註音版】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佛制比丘六物圖

佛制比丘六物圖 大宋元豐三年夏首餘杭沙門元照於天宮...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 濟能 纂輯 白雲峰...

【佛教詞典】救護菩薩

(菩薩)胎藏界除蓋障院九尊之一。又作救護惠。如來以...

【佛教詞典】竹林精舍

梵名 Venuvana-vihāra。乃中印度摩揭陀國最早之佛教寺...

怎樣懺悔才能消除自己的業力

問: 數年前我因車禍傷身,現在行走還是不便,我雖已...

弘一大師:青年佛徒應該注意四項事情

今天所要和諸位談的,共有四項:一是惜福,二是習勞,...

要畫成垃圾,或是無價寶

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老師規定要畫一幅圖,...

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為什麼我們天天來念佛,模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知...

妄識心本來就是空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了解這個妄識心本來就是空的,知...

《南無寶勝如來》聖號講解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

如何判斷犯邪淫戒的輕重

第三個,犯戒輕重。 非己妻入道,什麼叫入道呢?就是...

只要念佛就好了,為何還要破妄顯真呢

問: 有人說末法時期只要念佛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破妄...

三種樂

樂和苦是相對的兩面。樂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地獄...

如何感得地藏菩薩親自給你受戒

【復次未來之世。若在家若出家諸眾生等。欲求受清淨妙...

初學佛時三種不正確的心態

許多人在學佛的初期或多或少都會犯一些毛病,有些人所...

經常觀心中的相狀,就能知道自己的種姓

我們都知道這個識變化多端,我們常說觀心無常,就這個...

【視頻】孔雀明王祈福法會(靈鷲山)

孔雀明王祈福法會(靈鷲山)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男聲讀誦

《佛說阿彌陀經》男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