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業品第五之三

於何時發近事律儀。頌曰。

 稱近事發戒  說如苾芻等

論曰。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爾時乃發近事律儀。稱近事等言。方發律儀故。以經復說我從今者。乃至命終護生言故。若離稱號但受三歸成近事者。自稱我是近事等言。便為無用。依何義故說護生言。別解律儀護生得故。或為救護自生命緣。亦不毀犯如來禁戒。諸異生類將受律儀。亦有如斯堅固意樂。乃至為救自生命緣。終不虧違所受學處。如斯誓受世現可得。然有別誦。言捨生者。此言意說。捨殺生等。略去殺等。但說捨生。彼雖已得近事律儀。為令了知所應學處。故復為說離殺生等五種戒相。令識堅持。如得苾芻具足戒已。說重學處令識堅持。勤策亦然。此亦應爾是故近事必具律儀。非受三歸即成近事。頌曰。

 若皆具律儀  何言一分等
 約能持故說

論曰。此中憎嫉對法義者。心不生喜復設是難。若諸近事皆具律儀。何緣世尊言有四種。一能學一分。二能學少分。三能學多分。四能學滿分。豈不由此且已證成。非唯三歸即成近事。謂若別有但受三歸即成近事。如是近事非前所說。四種所收應更說有第五近事。此於學處全無所學。亦應說為一近事故。佛觀近事非離律儀。故契經中唯說四種。雖諸近事皆具律儀。然約能持故說四種。謂雖具受五支律儀。而後遇緣或便毀缺。其中或有於諸學處能持一分。乃至或有具持五支。故作是說。能持先所受。故說能學言。不爾應言受一分等。故此四種但據能持。然經主言。約持犯戒說一分等。尚不應問。況應為答。誰有已解近事律儀。必具五支而不能解。於所學處持一非餘。乃至具持名一分等。由彼未解近事律儀。受量少多故應請問。凡有幾種鄔波索迦。能學學處。答言。有四鄔波索迦。謂能學一分等猶未能了。復問。何名能學一分。乃至廣說。此全無理。唯對法宗所說理中應問答故。雖知近事必具律儀。而未了知隨犯一種為越一切為一非餘。由有此疑故應請問。諸部若有未見此文。於此義中迄今猶諍。若異此者。佛經數言。鄔波索迦具五學處。誰有於此已善了知。而復懷疑問受多少。設許爾者。疑問相違。謂彼本疑受量多少。而問有幾能學學處。答學一分等。豈除本所疑。故彼義中不應問答。經主於此不正尋思。於諍理中懷朋黨執。翻言對法所說義中。問尚不應況應為答。若闕律儀亦名近事。苾芻勤策闕亦應成。然經主言。何緣不許。由佛教力施設不同。雖闕律儀而成近事。苾芻勤策必具律儀。此率己情無經說故。世尊何處說離律儀亦成近事。非苾芻等曾聞經部有作是執。亦有無戒勤策苾芻。彼執應同布剌拏等諸外道見。非佛法宗一切律儀品類等不品類非等有三品故。下中上別隨何故成。頌曰。

 下中上隨心

論曰。八眾所受別解脫律儀。隨受心力成上中下品。由如是理。諸阿羅漢或有成就下品律儀。然諸異生或成上品。諸有歸依佛法僧者。為歸何等。頌曰。

 歸依成佛僧  無學二種法
 及涅槃擇滅  是說具三歸

論曰。如本論言。歸依佛者為歸何法。謂若諸法妙有現有。由想等想施設言說。名為佛陀。歸此能成佛無學法。言謂若者。即是總摽。當所說義言諸法者。即是顯示無我增言。妙有言顯妙有性合。現有即明現可得義。或妙德合故名妙有。現有即顯是所知性。想等想等是名差別。覺一切法一切種相不藉他教。故名佛陀。或此圓成智等眾德自然開覺。故名佛陀。或佛陀名顯彼有覺。如質礙物名有質礙。或佛陀名顯彼能說。己所證覺以開覺他。如婆羅門問經廣說。能成佛者。顯彼諸法與佛施設。為建立因。如何此中於無量法而總建立摽一佛名。如依眾多和合人上立一僧寶一勝所歸。又於眾多無漏道上立一道蘊。無有過失。或先已說。先說者何。謂想等想施設言說。即佛相續無學法中。立一佛名無別一佛。能成佛法為是何等。謂盡智等及彼眷屬。由得彼法能覺一切。以彼勝故身得佛名。非色等身前後等故。為歸一佛一切佛耶。理實應言歸一切佛。以諸佛道相無異故。僧伽差別略有五種。一無恥僧。二瘂羊僧。三朋黨僧。四世俗僧。五勝義僧。無恥僧者。謂毀禁戒而被法服補特伽羅。瘂羊僧者。謂於三藏無所了達補特伽羅。譬如瘂羊無辯說用。或言瘂者。顯無說法。能復說羊言顯無聽法用即顯。此類補特伽羅於三藏中無聽說用。朋黨僧者。謂於游散營務鬪諍。方便善巧結構朋黨補特伽羅。此三多分造非法業。世俗僧者。謂善異生。此能通作法非法業。勝義僧者。謂學無學法及彼所依器補特伽羅。此定無容造非法業。五中最勝。是所歸依。如讚歸依伽他中說。

 此歸依最勝  此歸依最尊
 必因此歸依  能解脫眾苦

於如是法補特伽羅二勝義僧中。迦多衍尼子意但以法為所歸僧。故本論中作如是說。歸能成僧學無學法。僧有多種。謂有情人聲聞福田及聖僧等。佛於此內非聲聞僧。可是餘僧自然覺故。今所歸者是聲聞僧。理實通歸諸佛弟子。以諸僧道相無異故。然契經說。當來有僧汝應歸者。彼經但為顯示當來現見僧寶歸依於法謂歸愛盡離滅涅槃。如是一切是煩惱斷。名之差別。或有謂愛味著門轉不應棄捨。故寄愛名。通顯一切煩惱永盡。愛與餘煩惱同一對治故。言愛盡者。謂見所斷諸愛永斷。故預流者此愛盡時。便自記別諸惡趣盡。謂我已盡那落迦等。所言離者。謂欲界中諸所有貪多分已斷。即是已薄欲界貪義。滅謂欲界諸愛全斷。此地煩惱當於爾時決定無能繫縛義故。言涅槃者。謂色無色諸愛永斷。由此盡時諸所有苦皆永寂故。此則顯示四沙門果。或此四種如其次第顯三界愛斷及永般涅槃。或愛盡者。三界愛斷。所言離者。除愛所餘諸煩惱斷。所言滅者。顯有餘依般涅槃界。言涅槃者。顯無餘依般涅槃界。此中何法是所歸依。能歸是何。歸依何義。所歸依者。謂滅諦全道諦一分。除獨覺乘菩薩學位無漏功德。何緣彼法非所歸依。彼不能救生死怖故。謂諸獨覺不能說法教誡。諸有情令離生死怖。菩薩學位不起期心。故亦無能教誡他義。故彼身中學無學法。不能救護非所歸依。有餘師言。不和合故。不顯了故。如其次第獨覺菩薩非所歸依。緣彼亦生無漏意淨。故彼亦是證淨境攝。此中能歸語業為體。自立誓限為自性故。若並眷屬五蘊為體。以能歸依所有言說由心等起。非離於心。如是歸依救濟為義。他身聖法及善無為。如何能為自身救濟。以歸依彼能息無邊生死苦輪大怖畏故。三所歸依有差別者。佛唯無學。法二俱非。僧體貫通學與無學。又佛體是十根少分。僧通十二。法體非根。擇滅無為非根攝故。又歸依佛。謂但歸依一有為沙門果。歸依法者。謂通歸依四無為沙門果。歸依僧者。謂通歸依四有為沙門果及四果能趣向。又佛譬如能示導者。法如安隱所趣方域。僧如同涉正道伴侶。應求此等三差別因。應思何緣於餘律儀處立離非梵行為其所學。唯於近事一律儀中。但制令其離欲邪行。頌曰。

 邪行最可訶  易離得不作

論曰。唯欲邪行極為能觀。此他世者共所訶責。以能侵毀他妻等故。感惡趣故。非非梵行。又欲邪行易遠離故。諸在家者耽著欲故離非梵行難可受持。觀彼不能長時修學。故不制彼離非梵行。謂無始來數習力故。淫欲煩惱數起現行。諸在家人隨順欲境。數易和合抑制為難。故不制彼令全遠離。又諸聖者於欲邪行一切定得不作律儀。經生聖者亦不行故。離非梵行則不如是。故於近事所受律儀。但為制立離欲邪行。若異此者經生有學。應不能持近事性戒。若諸近事後復從師。要期更受離非梵行。得未曾得此律儀不。有餘師說。得此律儀然不由斯方成近事。亦不由此失近事名。亦非先時戒不圓滿有說不得未得律儀然獲最勝杜多功德名。獲最勝遠離法者。謂能遠離淫欲法故。由此若能遠離妻室淨修梵行。功不唐捐。若有先時未取妻妾。普於有情類受近事律儀。於後取時寧非犯戒。今非他攝故。如用屬己財。謂於今時以咒術力或財理等種種方便。攝彼屬己不繫於他。如何難令於彼犯戒。又有別理今取彼時。於前律儀無所違犯。頌曰。

 得律儀如誓  非總於相續

論曰。諸受欲者受近事戒。如本受誓而得律儀。本受誓云何。謂離欲邪行。於他所攝諸女人所起他攝想而行非法。如是乃名犯欲邪行。非於一切有情相續先立誓言。我當於彼離非梵行而得律儀。云何今時可名犯戒。既如本誓而得律儀。今正隨行如何名犯。先取妻妾後受律儀。於自妻等亦發此戒。以近事等別解律儀。一切有情處所得故。若異此者。於自妻妾非處非時非支非禮。亦應不犯欲邪行戒。於舊所受既有犯者。於新所受應有不犯。故不應為如先所難。何緣於四語業道中立離虛誑語。為近事學處。非立離餘離間語等。亦由前說三種因故。謂虛誑語最可訶故。諸在家者易遠離故。一切聖者得不作故。復有別因。頌曰。

 以開虛誑語  便越諸學處

論曰。越諸學處被檢問時。若開虛誑語。便言我不作。因斯於戒多所違越。故佛為欲令彼堅持。於一切律儀。皆遮虛誑語。云何令彼緣力犯戒時。尋即生慚如實自發露。何緣一切離性罪中。立四種為近事學處。然於一切離遮罪中。於近事律儀。唯遮離飲酒。頌曰。

 遮中唯離酒  為護餘律儀

論曰。諸飲酒者心多縱逸不能守護諸餘律儀。故為護餘令離飲酒謂飲酒已。於惡作說別悔墮落。眾餘他勝五部罪中不能防守。或有是處。由此普於諸學處海擾亂違越。由此世尊知飲諸酒是起一切性罪因故。能損正念及正智故。能引破戒破見愚故。於一切種離遮罪中。唯說此為近事學處。故離飲酒雖遮戒攝。而於一切立學處中。與離性罪相隨而制別解脫律儀從何而得。復從何而得餘二律儀。頌曰。

 從一切二現  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恆時  得靜慮無漏

論曰。欲界律儀謂別解脫。此從一切根本業道。及從前後近分而得。從二得者。謂從二類。即情非情。性罪遮罪。於情性罪。謂殺等業遮謂女人同室宿等。非情性罪。謂盜外財。遮謂掘地斷生草等。從現得者。謂從現世蘊處界得。非從去來由此律儀有情處轉。去來非是有情處故。有情處者。謂諸有情及諸有情所依止處現蘊處界內者即是有情所依。外者名為有情所止。非過未故。若得靜慮無漏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以定中唯有根本業道故。非從前後近分而得。以在定位唯有根本。在不定位中無此律儀故。從有情數所發遮罪。尚不得此二種律儀。況從非情所發遮罪。從恆時者。謂從過去現在未來。蘊處界得如與此戒。為俱有心由此不同。應作四句。有蘊處界從彼唯得。別解律儀非餘二等。第一句者。謂從現世前後近分及諸遮罪。第二句者。謂從去來根本業道。第三句者。謂從現世根本業道。第四句者。謂從去來前後近分於業道等處置業道等聲以業道等聲說彼依處故。若異此者。則應但說防護未來律儀。但能防未來罪令不起故。非防過現已滅已生律儀。於彼無防用故諸有獲得律不律儀。從一切有情支因皆等不非一切等其相云何頌曰。

 律從諸有情  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  有情支非因

論曰。律儀定由調善意樂。普緣一切有情方得。非少分緣恶心隨故。支因不定。支謂業道。且於別解諸律儀中有從一切。支謂苾芻戒有從四支得。謂餘律儀許因不同。略有二種。一無貪等三種善根。二下中上等起心別。就初因說一切律儀。由一切因一心有故。就後因說一切律儀。名由一因。以下品等不俱起故。此中且就後三因說。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事勤策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及一切因。謂以三心受近事勤策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因。非一切支。謂以三心受近事近住勤策戒。無有不遍於諸有情。得律儀者已說因故。非於一分諸有情所誓受律儀恶心全息。今應思擇。於佛乃至蟻子身上所得律儀為有別不。若有別者。趣不定故。於諸有情所得律儀應有增減。若無別者。何緣殺人犯他勝罪。殺非人者。唯犯麁惡。若殺傍生犯墮落罪。非有情境身差別故。令所受戒亦有差別。然罰罪業有差別者。應知但由別加行故。殺人加行與殺非人。乃至殺蟻皆有差別。由總意樂建立律儀。謂普於有情無有差別。起調善意樂求得律儀。非於一有情不捨惡意樂而可求得別解律儀。故得律儀無有差別。以得律儀者必不別觀補特伽羅支處時緣故。謂定不作如是別觀。於某有情我離殺等。於某支戒我定能持。於某方域我離殺等。我唯於彼一月等時。除戰等緣能離殺等。如是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是故無有。由諸有情身差別故。戒有差別。又於自身不得根本業道所攝別解律儀。勿思法等。由自殺害成無間等所攝罪業。得眷屬攝。於理無遮。謂離最初。眾餘罪等。又此所受別解脫律儀。通於一切能不能境得。非唯於能境得此律儀。要普於有情起無損惱。意樂無別方可得故。若謂不然。於睡悶等皆不可殺故應不得律儀。若謂彼覺得本心已還可殺者。此亦應然。以非所能有可改易。為能境已還可殺故。有作是說。若唯於能得此律儀。應有增減。以所能境與非所能二類有情有轉易故。此不成難。境轉易時無此律儀。得捨因故。謂所能境及非所能。後轉易為不能能境。無理令彼捨得律儀。總於所能得律儀故。若必欲令能不能境有轉易故戒有捨得。則成律儀增減過者。豈不有草本無而生。有諸有情永入圓寂。由此應有捨得律儀。亦不離前戒增減失。是故前說於理無過。又於過去一一如來。及所化生入圓寂故。後佛於彼不得律儀。有後律儀減於前失。律儀非對一一有情。各異相續別發得故。又前後佛戒支等故。謂諸律儀隨無貪等。為因差別生別類支。一一類支各一無表。總於一切有情處得。如是無表既無細分。不可分析為少為多。如何言有後減前失。又一切佛遍於有情。具一切支律儀無表。以支數等無差別故。無後佛戒減於前失。又佛功德皆平等者。非約有漏。不爾一身前後位別。亦有增減。況望他身無增減失。已說從彼得諸律儀。得不律儀。定從一切有情業道無少分境及不具支不律儀者。此定無有由一切因。下品等心無俱起故。若有一類由下品心得不律儀。後於異時由上品心斷眾生命。彼但成就下不律儀。亦成殺生上品表等。中品上品例此應知。此中應思。於屠羊等事有唯受一得不律儀。不應言亦有受一事得。若爾何故無從一切因得不律儀。如得律儀者。雖於殺等差別表中先已受一後更別受。而不律儀非更新得。謂先總望一切有情。起無所遮損害意樂。為活命故受不律儀。彼於今時復何所得。故此無有從一切因。然律儀中有從近事受勤策戒。勤策復受苾芻律儀。別別受時。所受業道眷屬異故。隨要期異得先未得。由此可得從一切因。此中何名不律儀者。謂諸屠羊屠雞屠豬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龍煮狗及罝弶等。等言類顯讒搆譏刺。伺求人過憙說他非。非法追求以活命者。及王典刑罰斷罪彈官等但恆有害心。名不律儀者。由如是種類住不律儀故。有不律儀故。行不律儀故。巧作不律儀故。數習不律儀故。名不律儀者。言屠羊者。謂為活命要期盡壽。恆欲殺羊。餘隨所應當知亦爾。諸屠羊者。唯於諸羊有損害心。非於餘類。寧於一切得不律儀。遍於有情界得諸律儀。其理可爾。由普欲利樂勝阿世耶而受得故。非屠羊等。不律儀人。於己至親有損害意。乃至為救自身命緣。亦不欲殺。如何可說普於一切得不律儀。此亦可然。不律儀者。普於有情境。善意樂壞故。雖無是處而假說言。設諸有情及父母等。一切皆作羊像現前。屠者遍緣皆有害意。謂彼久習不律儀心。乃至己親亦無所顧。為活命故。設己至親現變為羊。尚有害意。況命終後實受羊身。於彼能無殺害意樂。不律儀者受惡戒時。必起如斯凶勃意樂。設我母等身即是羊。我亦當殺。況餘生類由此意樂得不律儀。異此但應得處中罪。由此雖了親現非羊。而亦有害心故。遍得惡戒。雖無聖者當作羊身。而同至親亦有害意。經主於此作是例言。若觀未來羊等自體。於現親等得不律儀。羊等未來有親等體。即於彼體無損害心。應觀未來至親等體。於現羊等不得惡戒。如是等例於理不齊。無善意樂故。有惡意樂故。謂彼正受不律儀時。無正思惟調善意樂。我當不害一切有情。有邪思惟凶勃意樂。我當普害一切有情。事雖主羊而心寬遍。是故容有觀未來羊。於現聖親亦發惡戒。非觀來世聖及至親。於現羊身不發惡戒。或無勞諍理應同許。且如有一受屠羊人。雖一生中不與不取。於己妻妾住知足心。瘂不能言無語四過。而因羊壞善阿世耶具得七支不律儀罪。如是於親等雖無害心。而善阿世耶因羊壞故。遍有情界得不律儀。若先要期受善學處。後不全損善阿世耶。由遇別緣唯受殺者。得處中罪非不律儀。但得不律儀必應全損善阿世耶。故具得七支。若有例言。如受善戒有支不具。此亦應爾。謂如有受近事近住。勤策律儀雖不具支。而亦得彼缺支攝戒。受不律儀亦應如是。此例非等律儀不律儀。用功不用功得有異故。謂諸善戒要藉用功。善阿世耶方能受得。以難得故理數必應。非受一時總得一切。若諸惡戒不藉用功。惡阿世耶便能受得。非難得故理數必應。隨受一時總得一切。以於欲界不善力強。惡阿世耶任運而起。造諸重惡不待用功。善阿世耶易毀壞故。隨受一種便總得餘。善則不然故例非等。現見穢草不用功生。要設劬勞嘉苗方起。又如有受不律儀人。作是要期。我於盡壽每晝或夜半月月等。一度屠羊等。亦得不律儀。由不律儀易受得故。以於欲界不善力強。雖不恆為而得惡戒。諸有欲受出家律儀。若作要期。我於盡壽每晝或夜半月月等。一度離殺等。不得善律儀。由善律儀難受得故。以於欲界善法力劣。若不恆持不得善戒。此亦應爾。為例不齊。已說從彼得不律儀。得不律儀及餘無表。如何方便未說當說。頌曰。

 諸得不律儀  由作及誓受
 得所餘無表  由田受重行

論曰。不律儀人總有二種。一者生在不律儀家。二生餘家後受此業。諸有生在不律儀家。若初現行殺等加行。是人由作得不律儀。若生餘家後方立誓。謂我當作如是事業。以求財物養活自身。初立誓時便發惡戒。是人由受得不律儀。由三種因得餘無表。餘無表者。謂非律儀。非不律儀處中攝故。由三因者。一者由田。謂於如斯有德田所。初施園林等善無表便生。如說有依諸福業事。二者由受。謂自要期言。我從今若不供養佛及僧眾不先食等。或作誓限。於齋日月半月每年常施食等。由此有善無表續生。三由重行。謂起如是殷重作意。行善行惡。謂淳淨信。或勐利纏造善惡時。能發無表長時相續。乃至信纏勢力終盡。如前已說。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二十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薩婆多宗五事論

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番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於甘州修...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我聞:...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佛說鐵城泥犁經

佛說鐵城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在舍衛祇洹...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佛地經

佛說佛地經...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一 終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門釋...

寶女所問經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問慧品第一...

淨業痛策

淨業痛策附刻序 淨業痛策者。乃涔陽空靈大師。諱照瑩...

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

【佛教詞典】五種法身

(名數)有四種(一)菩薩瓔珞經所說。一如如智法身,...

【佛教詞典】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麼地、三昧地等...

大悲咒與小悲咒

師正在誦讀一本書的時候,走進一個孩子。 師父,您在...

敦倫盡分的人生

【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

明一法師:枯燥乏味好用功

世間的人都怕做枯燥乏味的事情,因為他們覺得這是非常...

彭鑫博士:房事多少算合理

問: 博士你好,房事多少算合理? 1月1次嗎?是不是太...

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

念阿彌陀佛,你必須得定量定時。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時,...

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

近來差不多在全國各地,圍繞著關於淨土宗的異方便帶業...

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示現,讓大家生起信心呢

問: 我學淨土法門,也念佛。我覺得如果阿彌陀佛能經常...

淨土法門的真實大利

到底這部《阿彌陀經》講的利,利在什麼地方啊?我們有...

初學者不要與男女美色相接觸

大智慧的佛陀告訴我們,修行的重點有兩個: (一)慎勿...

達摩大師皮囊歌

這皮囊,多窒礙,與我靈台為患害。隨行逐步作機謀,左...

依報隨著正報而轉

今天跟大家分享佛法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依報隨著正報轉...

別把懺悔流於形式

第一句 罪從心起將心懺 ,我們所造的一切惡業都是從分...

【視頻】《佛說父母恩難報經》演唱版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演唱版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善音居士念誦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善音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