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三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賢聖品第七之五

已說學位預流果等有多差別。為阿羅漢亦有多種差別相耶。亦有云何。頌曰。

 阿羅漢有六  謂退至不動
 前五信解生  總名時解脫
 後不時解脫  從前見至生

論曰。於契經中說阿羅漢。由種性異故有住種。一者退法。二者思法。三者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然餘經說無學有九。謂初退法。後俱解脫。彼不退法此不動攝。彼二解脫通此六攝。故阿毘達磨唯說有六種。言退法者。謂彼獲得如是類根。安住此根。與退緣會。便退所得。無退緣者。便般涅槃。或有精勤進得勝性。遇緣多退故名退法。言思法者。謂有獲得。如是類根。安住此根。念力堅固。多住厭觀。恐失勝德。為自勵心。多思害己。故名思法。言護法者。謂有一類。恆於時愛心解脫中繫念現前。專精防護不放逸住。故名護法。安住法者。謂離勝退緣。雖不自防。而亦能不退。離勝加行。亦不練根。多住處中。故名安住。堪達法者。謂性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能親證利。故名堪達。不動法者。謂有一類。根性殊勝志不怯弱。所獲功德遇勝退緣亦必不退。故名不動。有餘復釋此六異相。謂六種性先學位中。初二闕恆時及尊重加行。然至無學。思法小勤。護法唯有恆時加行。安住唯有尊重加行。堪達具二而是鈍根。不動具二而是利根。有作是言。退法必退。乃至堪達必達不動。若不爾者立名唐損。彼執欲界具足有六。色無色界中唯安住不動。彼無退失。自害自防及修練根。故唯有二。理實無定。然退應果。唯從先來退種性退。乃至得不動唯堪達。所能立退等名。約容有說故。六阿羅漢通三界皆有。六中前五從信解生。即此總名時愛心解脫。以一切時愛心解脫故。亦說名為時解脫者。謂待時處補特伽羅。資具等合時方得解脫故。以所依止功能薄劣。要待勝時。方解脫故。或復一切勝定現前。要待勝時。是此時義。離繫縛故名為解脫。此即待時及解脫義。略初言故。如言酥瓶。不動法性。說名為後。即此名為不動心解脫。彼心解脫非惑所動故。亦說名為不時解脫。以不待時得解脫故。或復勝定隨處隨時隨所遇緣隨欲便起離繫縛故名為解脫。即不待時及解脫義。有餘釋此二差別言。以於暫時得解脫故。名時解脫。後容退故。以能畢竟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後無容退故。此從前位見至性生。如是所明六阿羅漢所有種性。為是先有。為後方得。不定云何。頌曰。

 有是先種性  有後練根得

論曰。退法種性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後得。謂有先來是思法性。乃至不動有先退法。練根成思至不動等。多種差別如理應思。如是六種阿羅漢中。唯前五種容有退義。誰從何退為性為果。頌曰。

 四從種性退  五從果非先

論曰。不動種性必無退理。故唯前五容有退義。於中後四有退種性。退法一種無退性理。由此種性最居下故。五種皆有從果退理。雖俱有退然並非先。謂無學位中從退法種性。修練根行轉成思等。此四皆有退性果義。退法種性。雖必先得而是退法。故容退果。諸學位中從退法性。修練根行轉成思等。及得學果皆容退失。諸無學者。先學位中所住種性。彼從此性必無退理。學無學道所成堅故。諸有學者。先凡位中所住種性。彼從此性亦無退理。世出世道所成堅故。二先位中住思等性必無有退。此所得果。此性二道所成堅故。彼從思等。修練根行轉得護等。雖可退性轉所得性。進得學果亦有退義。由此種性。非二道成。不堅牢故。若就四果辯退果義。雖五種性皆可退果。而先所得必無有退。謂四果中。先所得者。即預流等。前三隨一。從此先果必無退義。是斷見惑所得果故。聖斷見惑必無退故。何緣見惑聖斷無退。以彼不緣所執事故。謂見所斷煩惱現行。無不皆由我見勢力。以彼煩惱起我見為根故。由此見惑不緣所執。以所執事都無體故。然有所緣諦為境故。彼所執事都無種子。於所緣境極乖違故。聖者相續。真無我解恆所隨故。雖暫失念而必無容重執有我。以見所斷依我事生。故聖斷已必無退義。修所斷惑雖顛倒轉。而非無種有所執事。謂於色等染著憎背。高舉不了行相轉時。於色等中非無少分。淨妙怨害高下甚深。故非境中極乖違轉。由此聖者有時失念。執淨妙等相退起修斷惑。又見斷惑迷於諦理。執我等相。諦理中無。理定可依。聖見無退。修所斷惑迷麁事生。事變難依。有失念退。又見斷惑要審慮生。聖審慮時必不起惑。修所斷惑非審慮生。聖失念時容有退義。由此無退。先所得果。此中無學退法有三。一增進根。二退住學。三住自位而般涅槃。思法有四。三如前說。更加一種退住退性。餘三如次有五六七。應知後後一一增故。何緣練根成思等者。退彼應果住學位時。住先退性非所退者。得思等道今已舍故。豈不學位轉成思等。得應果時。雖舍所得。學思等道。而住應果。思等種性。此亦應然。此例不齊。以彼學道攝彼無學道為等流果故。非無學位所舍思等。與此學道為同類因。可能引學思等種性。故應退住先所舍者。有餘於此別立證因。謂若退住。所退種性。得勝種性。故應是進非退此非證因。若無二義可有是進。非退過故。然得勝性雖可名進而起惑故亦名為退。由此彼難於理無失。又彼退起障涅槃法。聖欣涅槃過於聖道。設得勝性退涅槃故。但應名退不應名進。復以何緣諸阿羅漢等。離有頂染同不受後生。然於其中有於煩惱。證不生法而非一切。有說由根有差別故。此釋非理。以契經說。退不退法根品同故。如說五根增上勐利。極圓滿故名俱解脫。然有俱解脫是退種性故。非根勝故。證惑不生。若爾由何種性別故。六種種性。唯應果有餘亦有耶。修習練根唯無學位。餘位亦有。頌曰。

 學異生亦六  練根非見道

論曰。有學異生種性亦六。六種應果彼為先故。由所安住種性差別。故有斷惑。後生不生。定於何時於所斷惑證不生法。謂得能止此類煩惱殊勝道時。若爾此不生應是擇滅非非擇滅。若是非擇滅則非擇滅應是道果。如是便與聖教相違。如說云何非果法。謂非擇滅及虛空無。此不生成擇滅失。以勝道轉非為此故。既非所為故非道果。今詳由道所證不生。定不由根。皆應得故。但由殊勝種性力得。故不動者。惑必不生。非唯無學有增進根。有學異生亦有此義。唯非見道能修練根。此位無容起加行故。謂見道位速疾運轉。無暇於中更修餘事。唯於信解異生位中。能修練根如無學位。如說不動退現法樂。如何不動法。亦許有退義。無相違過。所以者何。頌曰。

 應知退有三  已未得受用
 佛唯有最後  利中後鈍三

論曰。應知諸退總有三種。一已得退。謂退已得殊勝功德。二未得退。謂未能得應得功德。三受用退。謂諸已得殊勝功德不現在前。三中前二非得為體。第三唯彼不現在前。此三退中世尊唯有一受用退。以有決定所作事業牽引其心。雖有所餘無量希有不共佛法。無暇起故。除佛世尊餘不動法。具有未得及受用退。謂於殊勝無諍定等應得功德。未能得故有未得退。有餘事業牽引其心。已得功德無暇起故。有受用退。餘五種性容具有三。亦容退失已得德故。約受用退說不動法。退現法樂無相違過。諸阿羅漢既許退果。為更生不。彼於退位帶惑命終應更受生。諸住果時所不作事。退時作不。彼既起惑。應有更為果相違事。無如是過。所以者何。頌曰。

 一切從果退  必得不命終
 住果所不為  慚增故不作

論曰。無從果退中間命終。退已須臾必還得故。若有壽量將臨盡者。必無退理。無失念故。要有餘壽方有退理。退已不久必還證得。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如是多聞諸聖弟子。遲失正念。速復還能令所退起。盡沒滅離。若謂不然。修梵行果。應非安隱。可委信處。又住果位所不應為。違果事業由慚增故。雖暫失念煩惱現行。如住果時必無作理。如高族者暫失位時。不等凡庸造鄙下業。又誰有退誰無退耶。修不淨觀入聖道者。容有退失。修持息念入聖道者。必無退失。尊重止觀無貪癡增。如次應知有退無退。何界何趣容有退耶。唯欲界人。三洲有退。六欲天處得聖果者。有說利根故無有退。以有勝智能制伏心。令背妙境入聖道故。有說退者由闕資緣。或所依身不平等故。六欲天處二事並無。雖有鈍根隨信行性。生彼得聖亦無退理。諸有退者。為起惑退。為先退已惑方現前。或有欲令由起惑退。品類足論當云何通。如彼論說。欲貪隨眠由三處起。一欲貪隨眠未斷遍知故。二順彼纏法正現在前故。三於彼正起非理作意故。乃至廣說無相違失。所以者何。煩惱現前略有二種。已斷未斷有差別故。此中偏說未斷起者。又煩惱起略有二門。染不染心無間起故。此中偏說染無間者。或煩惱起總有三緣。然煩惱生所藉不定。或有唯藉境界力生或藉境因。或兼加行。此約具者。故說由三。或起惑時三緣必具。非理作意正起現前。所斷隨眠必還成故。何心無間起惑退耶。且從無學起惑退者。若起色纏無色纏退。唯從自地順退分定。相應善心無間而起。非住欲界有上地攝。無覆無記心現在前。唯除通果心。然無從彼退。豈不順退分。各於自地離染時舍。如何無學者未退起惑。彼心現前理實如是。然順住分品類有三。一少順退。二少順進。三守自位。前言自地順退分定。即順住分中少分順退者。少順退故得順退名。然此定心與守自位多相涉故。順住分攝。諸有未失順退分者。彼心無間煩惱現前。若舍彼心從順住攝。少順退者起煩惱退。故於文義無所相違。若起欲纏而退失者。從自地善無覆無記。二心無間皆容現前。諸從學位起惑退者。起色無色煩惱退時。若先全離此地染者。唯從此地順退分定相應善心無間而起。若未全離此地染者。從此地攝善及染污二心無間皆容現前。起欲界纏而退失者。若先全離欲界系染。從自地善無覆無記二心無間皆容現前。若未全離欲界染者。從欲善染無覆無記三心無間皆容現前。若未現前獲得清淨。靜慮無色必無能起。色無色纏退失所得。彼惑從彼無間起故。但起欲纏退失所得。若現前得清淨靜慮。猶未現前得淨無色。必無能起無色纏退。起欲色纏退失所得。若已現前獲得清淨靜慮無色。通起欲色無色界纏退失所得。諸有退失先所得時。若起上纏。現在前退。不失下善。不成下惑。若起下纏現在前退。定失上善。定成上惑。復有欲令要先退已。後時對境惑方現前。施設足論當云何釋。如彼論說。無色三纏。一一現起退無色盡住色盡中。識身足論復云何釋。如彼論說。無色界系染心現前。舍無學善續有學善。退無學心住有學心。此俱不相違。依覺時說故。謂先雖退而未覺知。後起惑時方自覺退。如有先誦四阿笈摩。中廢多時雖忘不覺。後誦不得。方自知忘。此亦應然。故無違失。住何心退後起惑耶。住欲界中。無覆無記。威儀工巧。異熟生心。退已後時方能起惑。然此欲界系無覆無記心。或有總違三界煩惱。此心正起無有退得三界惑義。或有但違欲色煩惱。此心正起容有退得無色惑義。或有但違欲界煩惱。此心正起容有退得三界惑義。或有不違三界煩惱。此心正起容有退得三界惑義。一切退已。隨其所應起惑前心。皆如上說。於此二說。前說為善。如上所言。有練根得今應思擇。諸聖練根有幾無間幾解脫道。用有漏道為無漏耶。依何身依何地。頌曰。

 練根無學位  九無間解脫
 久習故學一  無漏依人三
 無學依九地  有學但依六
 舍果勝果道  唯得果道故

論曰。求勝種性修練根者。無學位中轉一一性。各九無間九解脫道。如得應果。所以者何。彼鈍根性由久慣習。非少功力可能令轉學無學道所成堅故。有學位中轉一一性。各一無間一解脫道。如得初果。非久習故。彼加行道諸位各一學無學位修練根時。皆漸次脩。後後種性。得勝種性方舍前劣。故諸無學修練根時。加行無間前八解脫。如應皆是退法等收。第九解脫是思法等。諸有學者修練根時。加行無間是退等攝。解脫道時名思法等。我所承稟諸大論師。咸言練根皆為遮遣。見修斷惑力所引發。無覆無記無知現行。故學位中修練根者。正為遮遣見惑所發。無學位中修練根者。正為遮遣修惑所發。如如斷彼能發惑時。所起無間解脫多少。如是如是斷彼所發。無知現行道數亦爾。是故無學修練根時。用九無間九解脫道。學位練根二道各一。然見修惑所發無知。隨所障殊有多品類。故轉退等成思等時。諸道現前各有所遣。由此無有超得勝性。有餘師說。一切練根皆一加行無間解脫。前說為善。理如前故。如是無間及解脫道。一切唯是無漏性攝。聖者必無用有漏道而轉根理。以世俗法體非增上無堪能故。一切加行皆通二種。如是所說但據現行。兼未來修復有差別。謂無學位修練根時。加行未來亦通修二。九無間道及八解脫。未來所修亦唯無漏。第九解脫未來修二。兼修三界所有功德。與初盡智所修同故。若有學位修練根時。加行未來亦通修二。無間解脫未來所修。亦唯無漏。如得初果。然無學位修練根時。道數所修如斷有頂。若有學位修練根時。道數所修如斷上界。見道所斷。由彼但與隣得果時。道相似故。學無學位修練根時。加行皆通曾未曾得。無間解脫唯是未曾。一切皆通法智類智。修練根者唯人三洲。唯依此身有怖退故。以何等故名為練根。調練諸根令增長故。謂道力故令根相續。舍下得中。舍中得上。漸漸增勝。名為練根。故練根名目轉根義。雖八解脫漸得勝根。而由本心求勝性故。未得勝性不舍前劣。如得後果方舍前向。如在聖位種性有六。能修練根。於見道前。暖等加行應知亦爾。有差別者。若聖位中得勝種性必舍前劣。暖等位中修練根者。但得勝性劣性不行。名為轉根。非舍劣得。無學練根。通依九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及三無色。唯此九地有無漏道。餘地無故。有學練根唯依六地。除三無色。所以者何。以轉根者。容有舍果及勝果道。所得唯果。非勝果道。心欣果故。無有學果。無色地攝。故學練根。但依六地。設許學位依無色練根定。是不還住。勝果道位。無不還果。無色地攝。故不依無色修練根得果。以初二果唯未至攝。不還唯通六地攝故。有說唯有住果練根。勿有舍多得少過故。無如是過。以練根者心期勝果不求多故。由此學位修練根者。若住果道加行等三。皆果道攝若住勝道加行。無間勝果道攝。解脫道果道攝。住無學位修練根者。加行等三唯果道攝。諸住果位修練根時。舍果得果住勝道位。修練根時舍二得果。又諸聖位修練根時。與本得果地同或異。謂初二果依地必同。彼此俱依未至地故。不還應果依地不定。或依本地。或上或下。有差別者。若諸不還依下練根不得上果。阿羅漢不爾。如本得果故。分斷有頂結。練根得果時。雖舍彼斷不成彼結。如異生者生上七地。隨應舍下斷。而不成下結。俱是進時。非退時故。諸無學位補特伽羅。總有幾種。由何差別。頌曰。

 七聲聞二佛  差別由九根

論曰。居無學位聖者有九。謂七聲聞及二覺者。退法等五不動分二。後先別故名七聲聞。獨覺大覺名二覺者。由下下等九品根異。令無學聖成九差別。有學無學補特伽羅。一切總收無過七種。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依何立七。事別有幾。頌曰。

 加行根滅定  解脫故成七
 此事別唯六  三道各二故

論曰。依加行異立初二種。謂依先時隨信他語及自隨法。能於所求一切義中修加行故。立隨信行隨法行名。依根不同立次二種。謂依鈍利信慧根增。如次名為信解見至。依得滅定立身證名。由身證得滅盡定故。依解脫異立後二種。謂依唯慧離煩惱障者立慧解脫。依兼得定離解脫障者立俱解脫。此名雖七事別唯六謂見道中有二聖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此至修道別立二名。一信解。二見至。此至無學復立二名。謂時解脫。不時解脫。然唯應說有二聖者。隨信隨法行有異故。即此二種隨道差別。雖立異名而無別體。如是所說補特伽羅。以根性道離染依別。諸門分析數成多千。且如最初一隨信行。根故成三。謂下中上。性故成五。謂退法等。道故成十五。謂八忍七智。離染故成七十三。謂具縛離八地染。依身故成九。謂三洲欲天。若根性道離染依身相乘合成一億四萬七千八百二十五種。隨法行等如理應思。如是等門差別無量。若欲委細一一分別。施功甚多。所用極少。故我於此略示方隅。有智學徒應廣思擇。前說依解脫立後二種。立後二種相由何應知。頌曰。

 俱由得滅定  餘名慧解脫

論曰。諸阿羅漢得滅定者名俱解脫。由慧定力雙脫煩惱解脫障故。所餘未得滅盡定者名慧解脫。但由慧力於煩惱障得解脫故。何等名為解脫障體。諸阿羅漢心已解脫。而更求解脫為解脫彼障。謂於所障諸解脫中。有劣無知無覆無記性能障解脫。是解脫障體。於彼彼界得離染時。雖已無餘斷而起解脫。彼不行時方名解脫。彼有餘師說。此解脫障即以於諸定不自在為體。有餘師說。此解脫障即以諸定不得為體。有餘師說。於彼加行。不勤求故。不聽聞故。不數習故。解脫不生。即此名為解脫障體。初說應理。所以者何。必有少法力能為障。令彼於定不自在轉。若不爾者。彼有何緣於諸定中不得自在。不得定者必有所因。不可說言即因不得。自體不應還因自故。或煩惱障亦應可說。即以應果不得為性。彼既不然。此云何爾。阿羅漢果亦由於加行不勤求等故體不得生。豈便無別煩惱障體。故後三說皆不應理。又無漏心亦有從此名得解脫。由約在身及約行世說解脫故。謂要解脫解脫障時。方起在身及行世故。諸阿羅漢有名同者。根亦同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者。慧解脫中有時解脫不時解脫。俱解脫中有二亦爾。第二句者。時解脫中有慧解脫有俱解脫。不時解脫有二亦爾。第三句者。慧解脫中二時解脫自互相望。二不時解脫俱解脫亦爾。第四句者。慧解脫中取時解脫。俱解脫中不時解脫。展轉相望。與此相違應知亦爾。如世尊說。五煩惱斷。不可牽引。未名滿學。學無學位。各由幾因。於等位中。獨稱為滿。頌曰。

 有學名為滿  由根果定三
 無學得滿名  但由根定二

論曰。學於學位獨得滿名。要具三因。謂根果定。故見至身證獨得名為滿。少有闕者尚非滿學。況一切闕而得滿名。何等名為少有闕者。謂信解得滅定。或見至不還未得滅盡定。或見至未離欲。或信解不還未得滅盡定。何等名為一切闕者。謂信解未離欲有許少闕亦得滿名。彼作是言。有有學者。但由根故亦得滿名。謂諸見至未離欲染。有有學者。但由果故亦得滿名。謂信解不還未得滅盡定。有有學者。由根果故亦得滿名。謂見至不還未得滅盡定。有有學者。由果定故亦得滿名。謂諸信解得滅盡定。有有學者。具由三故獨得滿名。謂諸見至得滅盡定。無有學者。但由定故及根定故亦得滿名。此不可依。如何有學於諸有學勝功德中。猶未具證而許名滿。故如前說理定可依。無學位中無非果滿。故不由果建立滿名。自位相望獨名滿者。要具二種。謂根與定。故唯不時俱解脫者。望餘無學獨得滿名。隨闕一者尚非滿無學。何況雙闕得滿無學名。何等名為隨闕一者。謂時解脫得滅盡定。或不時解脫不得滅盡定。何等名為雙闕二者。謂時解脫不得滅定。有許闕一亦得滿名。此不可依。理如前說。如契經說。二阿羅漢。一具三明。二不退法。於前所說諸應果中。二阿羅漢何應果攝。且不退法攝在不動。然此不動差別有二。一者唯能不退應果。二者不退一切勝德。此中第一但名不動。如思法等由練根得。仍有退失阿羅漢果。此異彼故得不動名。然於應果一切勝德。猶可退失不名不退。第二亦無退諸勝德。故經於彼立不退名。以不動中於勝功德有可退者。是故契經於不動內立不退法。具三明者。有言此攝在慧解脫俱解脫中。通未已得滅盡定故。有言唯在俱解脫攝。宿住死生明依本靜慮故。起本靜慮者。名俱解脫故。今詳經意慧俱解脫。若圓滿者。其體各異。未起根本。已得滅盡。為懸隔故。不圓滿者。二體相雜。隨說皆通。然欲簡別令無雜者。應就滅定未得得說。以慧解脫無得滅定。根本靜慮雖不現行。然於未來必成就故。由此可說具三明者。理通攝在二解脫中。廣說諸道差別無量。謂世出世見修道等。今應思擇。於諸道中。略說有幾。可能遍攝。頌曰。

 應知一切道  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  解脫勝進道

論曰。加行道者。謂此無間。無間道生。無間道者。謂此能滅所應斷障。解脫道者。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勝進道者。謂除無間加行解脫所餘諸道。何義名道。謂尋求依。依此尋求涅槃果故。由此一切修苦智等。無不皆為尋求涅槃。或此道名目涅槃路。三乘賢聖涉此夷途。速達二種涅槃界故。道於餘處立通行名。以於諦中能善通達。復能速往涅槃城故。此有幾種。依何建立。頌曰。

 通行有四種  樂依本靜慮
 苦依所餘地  遲速鈍利根

論曰。經說通行總有四種。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此四通行有差別者。依地依根建立異故。云何依地建立差別。謂依根本四靜慮中所生聖道。名樂通行。任運轉故。如乘船筏。任運轉者。由此地中止觀雙行無增減故。又此諸地所有等持。攝受五支四支成故。依餘無色未至中間所生聖道名苦通行。雖道非苦。苦受相應艱辛轉故亦名為苦。如依陸路乘馬等行。艱辛轉者。由此地中止觀雖俱而增減故。謂無色地觀減止增。未至中間觀增止減。又此諸地所有等持。不攝五支四支成故。有餘師說。未至地道難可成辦。故立苦名。謂有先來都未得定。多起功用方得現前。此既現前為勝加行。根本靜慮易起故樂。靜慮中間同一地攝。異心品滅異心品生。極為艱辛。故亦名苦。譬如以木析木極難。謂一地中有尋有伺。麁心品滅。無尋唯伺。細心品生。多用功力。諸無色定亦甚難成。故亦名苦。極微細故。謂無色定行相眇然。不易測量。修難成辦。又從靜慮起無色時。五蘊定滅。四蘊定起。極為難辦。故立苦名。云何依根建立差別。謂即苦樂二通行中。鈍根名遲。利根名速。二行於境通達稽遲說名遲通。翻此名速。或遲鈍者所起通行名遲通行。速此相違。或趣涅槃有遲有速。由根鈍利。如後當辯。此行五蘊四蘊為性。由依色定無色定別。而名通者。顯慧勝故。如見道位。雖具五蘊。以慧勝故。偏立見名。如見道邊諸世俗智金剛喻定。亦以五蘊四蘊為體。立智定名。然有經中說四通行五根為性。亦就勝說。慧勝中勝。故立通名。雖有中根即利鈍攝。以利鈍中有非極故。然向所言由根利鈍。於趣圓寂有速有遲。此據等修勤加行說。若不據等。則鈍利根。趣向涅槃遲速不定。又契經說。有現法遲身壞速等四句差別。此約加行有勤不勤。不約轉根及有退說。以諸聖者若已經生不退不轉根不生上界故。大覺獨覺到究竟聲聞。依何通行入聖證極果。大覺唯依樂速通行。謂以第四靜慮為依。由極利根入正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於獨覺中。麟角喻者。如大覺說。餘則不定。於到究竟二聲聞中。舍利子依苦速通行。及樂速通行。入聖證極果。彼依未至入正決定。依弟四定得漏盡故。目連唯依苦速通行。謂依未至入正決定。依無色定得漏盡故。二聖先來樂慧樂定。故證極果。依色無色。許到究竟諸大聲聞法爾唯應漸次得果。故彼入聖道皆依未至地。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三十三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舍利弗阿毗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 釋道摽撰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註音版】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師言安般守意。當知色心相因而...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

祭灶儀規

《平興寺佛事儀軌》祭灶儀規 1、淨水讚 楊枝淨水 遍灑...

佛說月喻經

佛說月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十不善業道經

十不善業道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梵網經懺悔行法

明菩薩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經云。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

申日兒本經

申日兒本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無所有處定

亦名不用處定。行人得識定已,訶責識處過患,即舍識處...

【佛教詞典】得脫

得解脫之略稱。即了脫生死之苦,獲得涅槃之妙樂。或斷...

臨終助念必須謹記三大要點

臨終關懷是一種比較人性化的世間法,陪伴臨終人度過生...

誦經時注意的事項

經典即佛陀所宣說教法,經阿難等結集之,初以口傳,後...

當前教界興起的般舟念佛是否如法

問: 當前佛教界興起的般舟念佛是否如法?請慈悲開示。...

孝心只需三分鐘

去同事家玩時,同事正在打電話。只見他拿起電話,撥了...

聖嚴法師《信佛學法敬僧》

「佛」,是覺悟的意思;也是指大徹大悟、自覺又能覺他...

寺院有哪些「職位」?「人事變動」分哪些程序

佛教寺院,尤其是大叢林,都有一套嚴格的規章制度。寺...

嗔心會傷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們的菩薩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對菩提心最大傷...

修道人應有幾點需要注意

修道人有幾點應注意: 一、忌: 自以為自己很聰明,知...

佛法的心要

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後,曾自己感嘆道:妙哉!妙...

知恩感恩報恩的人生觀

用心思惟──知恩感恩 佛法言: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怨是病之根

一個人如果你在心性裡面若有怨、恨、惱、怒、煩的負面...

錯失西方的「高僧」

悟開法師宿世善根深厚,然而好勝心切,志在參禪,藐視...

【視頻】《地藏經》承天禪寺僧眾木魚版

《地藏經》承天禪寺僧眾木魚版

【視頻】《妙法蓮華經》女聲讀誦

《妙法蓮華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