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十七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緣起品第四之六

如外器量別。身量亦爾耶。亦爾云何。頌曰。

 贍部洲人量  三肘半四肘
 東西北洲人  倍倍增如次
 欲天俱盧舍  四分一一增
 色天踰繕那  初四增半半
 此上增倍倍  唯無雲減三

論曰。贍部洲人身多長三肘半。於中少分有長四肘。東勝身人身長八肘。西牛貨人長十六肘。北俱盧人三十二肘。欲界六天最下身量。一俱盧舍四分之一。如是後後一一分增。至第六天身一俱盧舍半。色天身量初梵眾天半踰繕那。梵輔全一。大梵一半。少光二全。此上餘天皆增倍倍。唯無雲減三踰繕那。謂無量光天倍增二至四。乃至色究竟增滿萬六千。身量既殊壽命別不。亦有云何。頌曰。

 北洲定千年  西東半半減
 此洲壽不定  後十初叵量
 人間五十年  下天一晝夜
 乘斯壽五百  上五倍倍增
 色無晝夜殊  劫數等身量
 無色初二萬  後後二二增
 少光上下天  大全半為劫

論曰。北俱盧人定壽千歲。西牛貨人壽五百歲。東勝身人壽二百五十歲。南贍部人壽無定限。劫後增減或少或多。少極十年。多極八萬。於劫初位人壽叵量。非百千等所能計故。已說人間壽量長短。要先建立天上晝夜。方可算計天壽。短長。天上云何建立晝夜。人五十歲為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晝一夜。乘斯晝夜。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歲。彼壽五百年。上五欲天漸俱增倍。謂人百歲為第二天一晝一夜。乘斯晝夜成月及年。彼壽千歲。夜摩等四隨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歲為一晝夜。乘斯晝夜成月及年如次。彼壽二四八千萬六千歲。已說六天壽量長短。色天無有晝夜差別。但以劫數知壽短長。彼劫壽短長與身量數等。謂若身量半踰繕那。壽量半劫。若彼身量一踰繕那。壽量一劫。乃至身量長萬六千。壽量亦同萬六千劫。已說色界天壽短長。無色四天從下如次。壽量二四六八萬劫。上所說劫為定依何。為壞為成為中為大。少光已上大全為劫。自下諸天大半為劫。即由此故說大梵王過梵輔天壽一劫半。空成住壞各二十中總八十中為一大劫。取成住壞總六十中。為大梵王一劫半壽。故以大半四十中劫。為下三天所壽劫量。已說善趣壽量短長。惡趣云何。頌曰。

 等活等上六  如次以欲天
 壽為一晝夜  壽量亦同彼
 極熱半中劫  無間中劫全
 傍生極一中  鬼月日五百
 頞部陀壽量  如一婆訶麻
 百年除一盡  後後倍二十

論曰。惡趣亦無如人晝夜。然其壽量比況可知。四大王等六欲天壽。如其次第為等活等六[木*奈]落迦一晝一夜。壽量如次亦同彼天。謂四大王壽量五百。於等活地獄為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以如是年彼壽五百。乃至他化壽萬六千。於炎熱地獄為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彼壽如斯萬六千歲。極熱地獄壽半中劫。無間地獄壽一中劫。傍生壽量多無定限。若壽極長亦一中劫。謂難陀等諸大龍王。故世尊言。大龍有八。皆住一劫能持大地。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成月歲。壽五百年。寒那落迦云何壽量。世尊寄喻顯彼壽言。如此人間佉梨二十。成摩竭陀國一麻婆訶量。有置苣蕂平滿其中。設復有能百年除一。如是苣蕂易有盡期。生頞部陀壽量難盡。此二十倍為第二壽。如是後後二十倍增。是謂八寒地獄壽量。此諸壽量有中夭耶。頌曰。

 諸處有中夭  除北俱盧洲

論曰。諸處壽量皆有中夭。唯北俱盧定壽千歲。此約處說非別有情。有別有情不中夭故。如順正理舉彼有情。如是已就踰繕那等。辯器世間身量差別。就年等辯壽量有殊。二量不同未說應說。建立此等無不依名。前二及名未詳極少。今應先辯三極少量。頌曰。

 極微字剎那  色名時極少

論曰。以勝覺慧分析諸色至一極微。故一極微為色極少。不可析故。如是分析諸名及時。至一字剎那。為名時極少。一字名者如說掉名。一剎那量如順正理。如是已辯三極少量。前二量殊今次應辯。踰繕那等其量云何。頌曰。

 極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塵
 蟣虱麥指節  後後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為弓量
 五百俱盧舍  此八踰繕那

論曰。極微為初。指節為後。應知後後皆七倍增。謂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積七金塵為水塵量。水塵積至七為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為羊毛塵量。積羊毛塵七為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為隙游塵量。隙塵七為蟣。七蟣為一虱。七虱為穬麥。七麥為指節。三節為指。世所極成。是故於頌中不別分別。二十四指橫布為肘。竪積四肘為弓。謂尋竪積五百弓為一俱盧舍。毘奈耶說。此是從村至阿練若中間道量。八俱盧舍為踰繕那。已說極微漸次積集成微。乃至一踰繕那。然許極微略有二種一實二假。其相云何。實謂極成色等自相。於和集位。現量所得。假由分析比量所知。謂聚色中以慧漸析。至最極位。然後於中辯色聲等極微差別。此析所至名假極微。令慧尋思極生喜故。此微即極。故名極微。極謂色中析至究竟。微謂唯是慧眼所行。故極微言顯微極義。以何為證知有極微。以阿笈摩及理為證。阿笈摩者。謂契經說。諸所有色或細或麁。細者謂極微。更不可析故。餘有對色說名為麁。又伽他言。

 黑白等諸色  皆有細有麁
 細者謂最微  麁者謂對色

由此誠證定有極微。又毘奈耶作如是說。七極微集名一微等。如是名教。其理者何。謂如積集有情身色。至色究竟有量最麁。准此亦應分析諸色。有究竟處名一極微。云何知爾。以何析法分析至窮。猶有餘故。謂世現見。以餘聚色析餘聚色。有細聚生析析至窮。猶有餘分。可為眼見更不可析。如是聚色不能析處。亦如麁聚有可析理。謂彼可以覺慧分析。如以聚色析聚至窮。慧析至窮應有餘在。可為慧見更不可析。此餘在者即是極微。是故極微其體定有。此若無者聚色應無。聚色必由此所成故。如是已說踰繕那等。應辯年等。其量云何。頌曰。

 百二十剎那  為怛剎那量
 臘縛此六十  此三十須臾
 此三十晝夜  三十晝夜月
 十二月為年  於中半減夜

論曰。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三十晝夜為一月。總十二月為一年。於一年中分為三際。謂寒熱雨。各有四月。十二月中六月減夜。以一年內夜總減六。如是已辯剎那至年。劫量不同。今次當辯。頌曰。

 應知有四劫  謂壞成中大
 壞從獄不生  至外器都盡
 成劫從風起  至地獄初生
 中劫從無量  減至壽唯十
 次增減十八  後增至八萬
 如是成已住  名中二十劫
 成壞壞已空  時皆等住劫
 八十中大劫  大劫三無數

論曰。言壞劫者。謂從地獄有情不復生至外器都盡。壞有二種。一趣壞。二界壞。復有二種。一有情壞。二外器壞。然壞與成總分四品一者正壞。二壞已空。三者正成。四成已住。言正壞者。謂此世間過於二十中劫住已。從此復有等住二十壞劫便至。壞劫將起住此洲人壽量八萬。若時地獄有情命終。無復新生為壞劫始。乃至地獄無一有情。爾時名為地獄已壞。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引置他方獄中。由此准知傍生鬼趣。時人身內無有諸蟲。與佛身同傍生壞故。有說二趣於人益者。壞與人俱。餘者先壞。如是二說前說為善。若時人趣此洲一人。無師法然得初靜慮。從靜慮起唱如是言。離生喜樂甚樂甚靜。餘人聞已皆入靜慮。命終並得生梵世中。乃至此洲有情都盡。是名已壞贍部洲人。廣西二洲例此應說。北洲命盡生欲界天。由彼鈍根無離欲故。生欲天已靜慮現前。轉得勝依方能離欲。乃至人趣無一有情。爾時名為人趣已壞。若時天趣欲界六天。隨一法然得初靜慮。乃至並得生梵世中。爾時名為欲天已壞。如是欲界無一有情。名欲界中有情已壞。若時梵世隨一有情。無師法然得二靜慮。從彼定起唱如是言。定生喜樂甚樂甚靜。餘天聞已皆入彼靜慮。命終並得生極光淨天。乃至梵世中有情都盡。如是名已壞有情世間。唯器世間空曠而住。餘方世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世界業盡。此邊漸有七日輪現。諸海乾竭眾山洞燃。洲渚三輪並從焚燎。風吹勐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燼。自地火焰燒自地宮。非他地災能壞他地。由相引起故作是言。下火風飄焚燒上地。謂欲界火勐焰上昇。為緣引生色界火焰。餘災亦爾。如應當知。如是始從地獄漸減乃至器盡。總名壞劫。所言成劫。謂從風起。乃至地獄始有情生。謂此世間災所壞已。二十中劫唯有虛空。過此長時次應復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一切有情業增上力。空中漸有微細風生。是器世間將成前相。風漸增盛成立如前。所說風輪水金輪等。然初成立大梵天宮。乃至夜摩宮後起風輪等。是謂成立外器世間。器有壞成由有情力。若有情類久集上天。此器世間必應漸起。令福減者散下居故。謂極光淨久集有情。天眾既多居處迫迮。諸福減者應散下居。此器世間理應先起。故劫壞位有情上集。於劫成時有情下散。由罪福減及福罪增集散旋環。理應如是。既已成立此器世間。初一有情極光淨歿生大梵處空宮殿中。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俱盧牛貨勝身贍部。後生餓鬼傍生地獄。法爾後壞必最初成。若初一有情生無間獄。二十中成劫應知已滿。此後復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次第而起。謂從風起造器世間。乃至後後有情漸住。初一有情極光淨歿生大梵宮者。即為大梵王。諸大梵王必異生攝。以無聖者還生下故。上二界無入見道故。即由此故無。一有情無間二生為大梵義。既說大梵最後命終。極光淨天壽八大劫。二十中劫世界還成。如何梵王生極光淨受少壽量還從彼歿。雖彼非無有中夭義。而廣大福方生彼天。八大劫壽中。始經少分。二十中劫頃寧即命終。以此觀知餘來生此。此洲人壽經無量時。至住劫初壽方漸減。從無量減至極十年。即名為初一住中劫。此後十八皆有增減。謂從十年增至八萬。復從八萬減至十年。爾乃名為第二中劫。次後十七例皆如是。於十八後。從十歲增至極八萬歲。名第二十劫。一切劫增無過八萬。一切劫減唯極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減。時量方等初減後增。故二十劫時量皆等。此總名為成已住劫。所餘成劫及壞已空。雖無減增二十差別。然由時量與住劫同。准住各成二十中劫。成中初劫起器世間。後十九中有情漸住。壞中後劫滅器世間前十九中有情漸捨。如是所說成住壞空。各二十中積成八十。總此八十成大劫量。諸劫唯用五蘊為體。除此時體。不可得故。經說三劫阿僧企耶精進修行得成佛者。於前所說四種劫中。積大劫成三劫無數。謂從初種大菩提種。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乃得成大菩提果。既稱無數。何復言三。有釋此言。諸善算者依算計論。算至數窮初不能知。名一無數。如是無數積至第三。餘復釋言。六十數內別有一數。立無數名。謂有經中說六十數。此言無數當彼一名。積此至三名三無數。非諸算計不能數知。菩薩經斯三劫無數。方乃證得無上菩提。如是已辯劫量差別。諸佛獨覺出現世間。為劫增時。為劫減位頌曰。

 減八萬至百  諸佛現世間
 獨覺增減時  麟角喻百劫

論曰。從此洲人壽八萬歲。漸減乃至壽極百年。於此中間諸佛出現。何緣增位無佛出耶。有情樂增難教厭故。多行妙行故。少有墮三塗。減百年時何故無佛。見於如是壽短促時。不能具成佛所作故。謂一切佛出現世間。決定捨於第五分壽。從定所起命行依身。非於爾時所化樂見以設出世為佛事少。故於爾時佛不出世。經主於此作是釋言。五濁極增難可化故。豈不今世人減百年。五濁雖增而有能辦。入正決定離欲得果。佛唯為此出現世間。故彼所言非為善釋。非百年位佛出世時。一切皆能遵崇聖教。入正決定離欲得果。可言減百一分不能辦斯佛事。故無佛出。然於減百設佛出世。亦有一分能遵教等如百年時。佛何不出。若謂減百堪化有情。以極少故佛不出者。是則應說前所立因。不能具成佛所作故。雖於減百五濁極增。不能具成佛所作事。由斯故佛不出世間。不出親因非彼所說。言五濁者一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四見濁。五有情濁。云何濁義。極鄙下故。應棄捨故。如滓穢故。豈不壽劫有情濁三互不相離。見濁即用煩惱為體。五應不成理實應然。但為次第顯五衰損極增盛時。何等名為五種衰損。一壽命衰損。時極短故。二資具衰損。少光澤故。三善品衰損。欣惡行故。四寂靜衰損。展轉相違成諠諍故。五自體衰損。非出世間功德器故。為欲次第顯此五種衰損不同。故分五濁。獨覺出現通劫增減。然諸獨覺有二種殊。一者部行。二麟角喻。部行獨覺先是聲聞。得勝果時轉名獨勝。有餘說彼先是異生。曾修聲聞順抉擇分。今自證道得獨勝名。麟角喻者。謂必獨出二獨覺中麟角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資糧。然後方成。麟角喻獨覺。部行獨覺。修因時量減百大劫。時無定限。言獨覺者。謂現身中離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調。不調他故。何緣獨覺言不調他。非彼無能演說正法以彼亦得無礙解故。又能憶念過去所聞諸佛言詞堪為他說。得極遠境宿住智故。又不可說彼無慈悲。為攝有情現神通故。又不可說無受教機。爾時有情亦有能起世間離欲對治道故。雖有此理而今測量。彼知爾時有情根欲。入見諦等不藉他教。故不說法以調伏他。除此所餘攝有情事。無勞設教現通即成。又諸獨覺闕力無畏。對於我論堅執眾中。欲說無我心便怯劣。故不說教以調伏他。輪王出世為在何時。幾種幾俱何威何相。頌曰。

 輪王八萬上  金銀銅鐵輪
 一二三四洲  逆次獨如佛
 他迎自往伏  諍陣勝無害
 相不正明圓  故與佛非等

論曰。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非其器故。王由輪寶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中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別故。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謂鐵輪王王一洲界。銅輪王二。銀輪王三。若金輪王王四洲界。契經就勝但說金輪故契經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灑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昇高堂殿臣僚轂翼。東方欻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非匠所。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轉金輪王。轉餘輪王。應知亦爾。輪王如佛無二俱生。故契經言。無處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有處有位唯一如來。如說如來。輪王亦爾。應審思擇此唯一言。為據一三千。為約一切界。應說一切界無差別言故謂無經說唯此世間。又無經言唯一世界。如何不說而能定知。唯據一三千。非約一切界。若爾何故梵王經說。我今於此三千大千諸世界中得自在轉。彼有密意。謂若世尊不起加行唯能觀此三千大千。若時世尊發起加行。無邊世界皆天眼境。天耳通等例此應知。若不許然佛於餘界何緣無有自在化能為闕大悲為智有礙。闕大悲者。經不應言。如來悲心普覆一切。智有礙者。經不應言。無一爾焰佛智不轉。若佛智悲遍於一切無礙無闕。則應說法普能濟度一切有情。無邊界中如來皆有不思議力能普化故。餘廣抉擇如順正理。如是所說四種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別。謂金輪者。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請。我等國土寬廣豐饒。安隱富樂多諸人眾。唯願天尊親垂教勅。我等皆是天尊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威嚴近至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競德彼方推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剋勝便止。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已各安其所居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多得生天。經說輪王出現於世。便有七寶出現世間。如是輪王非唯有七寶與餘王別。亦有三十二大士相殊。若爾輪王與佛何異。佛大士相處正明圓。王相不然故有差別。言處正者。謂於佛身眾相無偏。得其所故。言明瞭者。謂於佛身相極分明能奪意故。言圓滿者。謂於佛身眾相周圓無缺減故。劫初人眾為有王無。頌曰。

 劫初如色天  後漸增貪味
 由惰貯賊起  為防僱守田

論曰。劫初時人皆如色界。極光淨沒來生人間。經於久時漸有王出。故契經說。劫初時人有色意成。支體圓滿諸根無缺。形色端嚴身帶光明。騰空自在飲食喜樂。長時久住。有如是類地味漸生。其味甘美其香欝馥時有一人稟性耽味。嗅香起愛取嘗便食。餘人隨學競取食之。爾時方名初受段食。資段食故身漸堅重。光明隱沒黑闇便生。日月眾星從茲出現。由漸耽味地味便隱。從斯復有地皮餅生。競耽食之。地餅復隱。爾時復有林藤出現。競耽食故林藤復隱。有非耕種香稻自生。眾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麁故殘穢在身。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有男女根生。由二根殊形相亦異。宿習力故。相視遂生非理作意行非梵行。人中欲鬼初發此時。爾時諸人。隨食早晚隨取香稻。無所貯積。後時有人稟性懶墮。長取香稻貯擬後食。餘人隨學漸多停貯。由此於稻生我所心。各縱貪情多收無厭。故隨收處無復再生。遂共分田慮防遠盡。於己田分生悋護心。於他分田有懷侵奪。劫盜過起始於此時。為欲遮防共聚詳議銓量眾內一有德人。各以所收六分之一。僱令防護封為田主。因斯故立剎帝利名。大眾欽承恩流率土。故復名大三末多王。自後諸王此王為首。時人或有情厭居家。樂在空閑精修戒行。因斯故得婆羅門名。後時有王貪悋財物。不能均給國土人民。故貧匱人多行賊事。王為禁止行輕重罰。為殺害業始於此時。時有罪人心怖刑罰。覆藏其過異想發言。虛誑語生此時為首。於劫減位有小三災。其相云何。頌曰。

 業道增壽減  至十三災現
 刀疾饑如次  七日月年止

論曰。從諸有情起虛誑語。諸惡業道後後轉增。故此洲人壽量漸減。乃至極十小三災現。故諸災患二法為本。一貪美食。二性懶墮。此小三災中劫未起。三災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饑饉。謂中劫末十歲時人。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平等愛映蔽其心。邪法縈縛瞋恚增上。相見便起勐利害心。如今獵師見野禽獸。隨手所執皆成利刀。各騁兇狂互相殘害。又中劫末十歲時人。由具如前諸過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又中劫末十歲時人。亦具如前諸過失故。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是世間久遭饑饉。既無支濟多分命終。若有人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以一藥物起殷淨心奉施僧眾。以一摶食奉施眾僧。決定不逢此三災起。此三災起各經幾時。刀兵災起極唯七日。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度此便止人壽漸增。東西二洲有似災起。謂瞋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飢渴。北洲總無。何等名為大三災相。頌曰。

 三災火水風  上三定為頂
 如次內災等  四無不動故
 然彼器非常  情俱生滅故
 要七火一水  七水火後風

論曰。此大三災逼有情類。令舍下地集上天中。初火災興由七日現。有說如是七日輪行。猶如鴈行分路旋運。有說如是七日輪行。上下為行分路旋運。中間各相去五千踰繕那次水災興由降瀑雨。有作是說。從三定邊空中欻然雨熱灰水。有餘復說。從下水輪起沸湧水上騰漂浸。如實義者。即此邊生後風災興由風相擊。有作是說。從四定邊空中欻然飄擊風起。有餘復說。從下風輪起衝擊風上騰飄鼓。此如實義。准前應知。若此三災壞器世界。乃至無有細分為餘。後麁物生誰為種子。豈不即以前災頂風為緣引生風為種子。或先所說。由諸有情業所生風能為種子。風中具有種種細物。為同類因引麁物起。或諸世界壞非一時。有他方風具種種德來此為種。亦無有過。故化地部契經中言。風從他方飄種來此。如先所說前災頂風。此中何災。以何為頂。火水風如次上三定為頂。故世尊說。災頂有三。若時火災焚燒世界。以極光淨為此災頂。若時水災浸爛世界。以遍淨天為此災頂。若時風災飄散世界。以廣果天為此災頂。隨何災力所不及處。即說名為此災之頂。何緣下三定遭火水風災初二。三定中內災等彼故。謂初靜慮尋何為內災。能燒惱心等外火災。故第二靜慮喜受為內災。與輕安俱潤澤如水故。遍身麁重由此皆除故。經說苦根第二靜慮滅。以說內心喜得身輕安故。此地喜盛。餘地所無。故外水災極至於此。第三靜慮動息為內災。息亦是風等外風災。故若入此靜慮有如是內災生。此靜慮中遭是外災壞。故初靜慮內具三災。外亦具遭三災所壞。第二靜慮內有二災。故外亦遭二災所壞。第三靜慮內唯一災。故外但遭一災所壞。第四靜慮無有外災。以彼定無內災患故。由此佛說。彼名不動。內外三災所不及故。若爾彼地器應是常。不爾與有情俱生俱滅故。謂彼天處無總地形。但如眾星居處各別。有情於彼生時死時。所在天宮隨起隨滅。是故彼器體亦非常。所說三災云何次第。要先無間起七火災。其次定應一水災起。此後無間復七火災。度七火災還有一水。如是乃至滿七水災。復七火災後風災起。如是總有八七火災一七水災一風災起。水風災起皆從火災。從水風災必火災起。故災次第理必應然。何緣七火方一水災。極光淨天壽勢力故。謂彼壽量極八大劫。故至第八方一水災。由此應知要度七水八七火後乃一風災。由遍淨天壽勢力故。謂彼壽量六十四劫。故第八火方一風災。如諸有情修定漸勝。所感異熟身壽漸長。由是所居亦漸久住。外由內感理必應然。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十七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印光法師 人生世間,禍福吉...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治禪病秘要法

治禪病秘要法卷上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治阿練若亂心病七...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

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

摩訶摩耶經

摩訶摩耶經卷上(一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 簫齊沙門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奉 ...

佛說箭喻經

佛說箭喻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婆伽...

佛說樓閣正法甘露鼓經

佛說樓閣正法甘露鼓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

【註音版】增慧陀羅尼經

增慧陀羅尼經...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滅罪神咒經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卷第一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離奈城...

【佛教詞典】發心能為菩提根本

【發心能為菩提根本】 p1163 瑜伽三十五卷九頁云:又諸...

【佛教詞典】覺輪

(譬喻)覺性圓融,周遊不息,故以車輪為喻。關尹子曰...

念念對治自己習氣毛病

印祖云:佛堂日課,切實修持,然不可一向專在事相上用...

一顆有主的心

元朝的時候,連年的戰火,局勢動盪不安,老百姓有家歸...

修行人應斷除淫慾

一、龍樹菩薩開示修不淨觀: 《中觀寶幔論頌》雜說品第...

我們信仰的是三寶,不是信仰哪個人

如果菩提心沒有生起來就很容易退轉,這是不變的信仰。...

梵天問道

有一天,佛陀在只園精舍說法,大梵天主從天而降,來到...

把一切事物看成假的,你就得到真實了

我們若學菩薩,想離苦得樂,在你供養三寶的時候,下施...

慧遠大師感得山神運木建殿

慧遠大師一生充滿著很多感應的故事。比如我們有個出木...

前世恭敬的殊勝果報

過去佛住世時,一天夜裡,有八位天人依序來到佛所。第...

八正道與改善人群生活

太虛大師說:佛說之八正道,乃依之觀察人生宇宙真相而...

十二光佛度眾生,一句洪名攝十二光

阿彌陀佛又稱為十二光如來,其光明威神,欲廣嘆述,雖...

於諸梵行念念精勤無怠,能得十種利益

據月燈三昧經卷六載,修菩薩行者,於諸梵行念念進修而...

人之一生,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

【視頻】《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

《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