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六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隨眠品第六之二

九十八隨眠中。幾由所緣故隨增。幾由相應故隨增。頌曰。

 未斷遍隨眠  於自地一切
 非遍於自部  所緣故隨增
 非無漏上緣  無攝有違故
 隨於相應法  相應故隨增

論曰。遍行隨眠差別有二。謂於自界地他界地遍行。不遍隨眠差別亦二。謂有漏無漏緣。且遍行中自界地者。普於五部自界地法所緣隨增。不遍行中有漏緣者。唯於自部自界地法所緣隨增。不遍行中無漏緣者。及遍行中他界緣者。於所緣境無隨增義。所以者何。彼所緣境非所攝受及相違故。謂若有法為此地中身見及愛攝為己有。可有為此身見愛地中所有隨眠所緣隨增理。言隨增者。謂諸隨眠於此法中隨住增長。即是隨縛增惛滯義。如衣有潤塵隨住中。如有潤田種子增長。非諸無漏及上地法為諸下身見愛攝為己有故。緣彼下惑非所緣隨增。以不隨縛增惛滯故。若下地生求上地等。是善法欲。非謂染污。為求離染此欲生故。聖道涅槃及上地法與能緣彼下惑相違。故彼二亦無所緣隨增理。如於炎石足不隨住。如火焰中鵝不增長。此隨眠起。親由所依。然正起時兼託彼境。如是已辯所緣隨增。隨何隨眠。於相應法。由相應故於彼隨增。所說隨增。謂至未斷。故初頌首摽未斷言。由此應知。諸緣無漏他界地煩惱唯相應隨增。諸緣有漏自界地遍具有所緣相應隨增。去來隨眠有隨增不。應言定有。能發得故。若異此者。諸異生類無染心位應離隨眠。然世尊言。幼稚童子嬰孩眠病。雖無染欲而有欲貪隨眠隨增。故說隨增。乃至未斷。若彼已斷即無所緣。相應隨增隨眠寧有。彼猶不失隨眠相故。謂由對治壞其勢力。故不隨增。然彼隨眠體相不失。故言猶有。或據曾當有此用故。今雖無用亦號隨眠。如失國王猶存王號。工匠停作其名尚存。九十八隨眠中。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上二界隨眠  及欲身邊見
 彼俱癡無記  所餘皆不善

論曰。色無色界一切隨眠。四支五支定所伏故。無有勢力招異熟果。故彼皆是無記性攝。若謂彼能招異熟果。應上二界有非愛受。染招愛受理不成故。然無聖道成無記失。唯有漏法有異熟故。此種類中無異熟者。方可說為無記性故。身邊二見及相應癡。欲界系者亦無記性。顛倒轉故。寧非不善。且有身見。順善行故。違斷善故。定非不善。愛慢雖有順修福行。而由見力引彼令起。又斷善時。為強因故背善友故。欲俱不善邊執見中執斷邊者。計生斷故。不違涅槃。順厭離門。故非不善。如世尊說。若起此見我於一切皆不忍受。當知此見不順貪慾隨順無貪。乃至廣說。又世尊說。於諸外道諸見趣中此見最勝。謂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執常邊見順我見生。是無記理如我見說。餘欲界系一切隨眠。與上相違皆是不善。於此不善諸隨眠中。有幾能為不善根體。頌曰。

 不善根欲界  貪瞋不善癡

論曰。唯欲界系一切貪瞋及不善癡不善根攝。如其次第。世尊說為貪瞋癡三不善根體。唯不善煩惱為不善法。根名不善根。宗義如是。豈不一切已生惡法皆為後因。非唯三種無越二理。以不善根翻對善根而建立故。何緣不建立不慢等善根。五識身中無惡慢等可翻對故。又具五義立不善根。謂通五部遍依六識。是隨眠性發惡身語。斷善根時為勝加行。慢等不爾。如不善法有不善根。無記法中有是根不。亦有。云何。頌曰。

 無記根有三  無記愛癡慧
 非餘二高故  外方立四種
 中愛見慢癡  三定皆癡故

論曰。迦濕彌羅國諸毘婆沙師。說無記根亦有三種。謂諸無記愛癡慧三。一切應知無記根攝。慧根通攝有覆無覆。根是因義。無覆無記慧亦能為因。故無記根攝。此三有力生諸無記。何緣疑慢非無記根。疑二趣轉慢高轉故。謂疑猶豫二趣動轉。故不立根。根堅住故。慢高舉相向上而轉。故不立根。根趣下故。世間共見根相如是。隱於土下故名為根。是體下垂上生苗義。此三如彼。故亦名根。餘非隨眠。或無勝用。故不立彼為無記根。外方諸師立此有四。謂諸無記愛見慢癡無記名中。遮善惡故。何緣此四立無記根。以諸愚夫修上定者。不過依託愛見慢三。此三皆依無明力轉。故立此四為無記根。彼作是言。無覆無記慧力劣故非無記根。根義必依堅牢立故。由慢力故。諸瑜伽師退失百千殊勝功德。故慢力勝立無記根。此四能生無記染法。諸契經中。說有十四諸無記事。彼為同此非善不善名無記耶。不爾。云何。應舍置故。謂問記論總有四種。其四者何。頌曰。

 應一向分別  反詰舍置記
 如死生殊勝  我蘊一異等

論曰。等言兼攝有約異門。且問四者。一應一向記二應分別記。三應反詰記。四應舍置記。此四如次。如有問者問死生勝我一異等。記有四者。謂答四問。若作是問。一切生者皆當死耶。應一向記一切生者皆定當死。若作是問。一切死者皆當生耶。應分別記有煩惱者死已當生。無煩惱者死已不生。若作是問。人為勝劣。應反詰記。為何所方。為方諸天。為方惡趣。若言方天。應記人劣。若言方惡趣應記人勝。若作是問。蘊與有情為一為異。應舍置記。有情無實故。一異性不成。如馬角等利鈍等性。已辯隨眠不善無記。今應思擇。何等隨眠。於何事系。何名為事。事雖非一。而於此中辯所繫事。此復有二。謂就依緣及部類辯。就依緣者。謂眼識俱所有隨眠。唯於色處為所緣系。於自相應諸心心所。意處法處為相應系。如是乃至。若身識俱所有隨眠。唯於觸處為所緣系。於自相應諸心心所。意處法處為相應系。若意識俱所有隨眠。於十二處為所緣系。於自相應諸心心所。意處法處為相應系。就部類者。謂見苦斷遍行隨眠。於五部法為所緣系。於自相應諸心心所為相應系。見苦所斷非遍隨眠。唯於自部為所緣系。於自相應諸心心所為相應系。如是一切隨應當說。就三世辯。何等有情。有何隨眠。能系何事。頌曰。

 若於此事中  未斷貪瞋慢
 過現若已起  未來意遍行
 五可生自世  不生亦遍行
 餘過未遍行  現正緣能系

論曰。若有情類於此事中隨眠隨增名系此事。夫為能系必是未斷。故初未斷如應遍流。且諸隨眠總有二種。一者自相。謂貪瞋慢。二者共相。謂見疑癡。貪瞋慢三是自相惑。諸聖教內屢有明文。且如經言。告衣袋母。汝眼於色若不見時。彼色為緣起欲貪不。不爾大德。乃至廣說。又契經說。佛告大母。汝意云何。諸所有色。非汝眼見。非汝曾見。非汝當見。非希求見。汝為因此起欲起貪起親起愛起阿賴耶起尼延底起耽著不。不爾大德。乃至廣說。故此事中有貪瞋慢。於過去世已生未斷。現在已生能系此事。以貪瞋慢是自相惑。非諸有情定遍起故。豈不已斷系義便無。既說系言已顯未斷。何緣說此被未來系。復說過去已生未斷。此未斷言應成無用。無無用過。此未斷言顯有品別漸次斷故。即於此論次下文中。亦說未來意遍行等。謂彼貪等九品不同。修道斷時九品別斷。有緣此事上品隨眠。已起已滅已得永斷。彼於此事尚有未來餘品隨眠。未起未滅未得永斷猶能為系。是故本論於此義中雖說未來愛等所繫。而於過去說未斷言。故未斷言深成有用。然過去世此品隨眠。得永斷時。未來亦斷。容有餘品未來隨眠。能系此事未得永斷。以未來世意識相應貪瞋慢三遍緣三世。雖於此事或生不生。但未斷時皆名能系。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可生。唯系未來世。由此已顯五識相應可生隨眠。若至過去唯系過去。至現亦爾。義准若與意識相應可生隨眠。若至過現未斷容系非自世法。非唯意識相應隨眠。若在未來能縛三世。諸與五識相應隨眠。若定不生亦縛三世。謂彼境界。或在未來。或在現在。或在過去。彼雖已得畢竟不生。而未斷時性能繫縛所餘一切見起無明。去來未斷遍縛三世。由此三種是共相惑。一切有情俱遍縛故。若現在世正緣境時。隨其所應能縛此事。以何為證知貪等惑緣過去等三世境生即於其中能為繫縛。由聖教證。故契經言。欲貪處法總有三種。一者過去欲貪處法。二者未來欲貪處法。三者現在欲貪處法。若緣過去欲貪處法生於欲貪。此欲貪生當言於彼過去諸法系非離系。乃至廣說。又契經言。若於過去未來現在所見色中起愛起恚。應知於此非色系眼非眼系色。此中欲貪是真能系。如是等類聖教非一。為有去來於彼說系。應言彼有。有相如何。異畢竟無。及現在有為實為假。應言是實。有實假相云何應知。為境生覺。是總有相。若無所待於中生覺。是實有相。如色受等。若有所待於中生覺。是假有相。如瓶軍等。不可定執。過去未來唯是假有。無假依故又無所待。能生覺故。謂緣去來現世三境。如次無待生宿住念。求未來願了他心智。過去未來既有所說。實有相故決定實有。然實有法復有二種。一有作用。二唯有體。有作用法復有二種。一有功能。二功能闕。由此已釋。唯有體者。諸假有法亦有二種。一者依實。二者依假。此二如次如瓶如軍。然有功能不名作用。所有作用亦名功能。據別功能前說有闕。以如是理蘊在心中。應固立宗去來定有。由有因果染離染事。自性非虛說為實有。非如現在得實有名。現見世間有同時法。體相雖一而有性殊。如地界等內外性異。受等自他樂等性別。此性與有理定無差。性既有殊。有必有別。由是地等體相雖同而可說為內外性別。受等領等體相雖同。而可說為樂等性別。又如眼等。在一相續清淨所造色體相同。而於其中有性類別。以見聞等功能別故。非於此中功能異有可有性等功能差別。然見等功能即眼等有。由功能別故有性定別。故知諸法有同一時體相無差。有性類別。既現見有法體同時。體相無差有性類別。故知諸法歷三世時。體相無差有性類別。故過未有與現有異。寧知三世容皆實有。頌曰。

 三世有由說  二有境果故
 說三世有故  許說一切有

論曰。實有過去未來現在。了教正理俱極成故。現在諸法實有極成。何教理證去來實有。且由經中世尊說故。謂世尊說。過去未來色尚非常。何況現在。若能如是觀色非常。則諸多聞聖弟子眾。於過去色勤修厭舍。於未來色勤斷欣求。現在色中勤厭離滅。若過去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於過去色勤修厭舍。以過去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於過去色勤修厭舍。若未來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於未來色勤斷欣求。以未來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於未來色勤斷欣求。又契經言。業雖過去盡滅變壞。而猶是有。何緣知此。所引契經。說有去來。定是了義曾無餘處。決定遮止。猶如補特伽羅等故。謂雖處處說有補特伽羅。而可說為實無有體。又契經等分明遮故。由此說有補特伽羅。所有契經皆非了義。又如經說。應害父母。理亦應是不了義經。以餘經言。是無間業。無間必墮捺落迦故。又如經言。諸習欲者無有惡業而不能作。此亦應是不了義經。以餘經中遮諸聖者由故思造諸惡業故。如是等類隨應當知。非此分明決定說有去來世已。復於餘處分明決定遮有去來。可以准知。此非了義。然此決定是了義說。以越餘經不了相故。豈不亦有遮去來經。如勝義空契經中說。眼根生位無所從來。眼根滅時無所造集。本無今有有已還去。若未來世先有眼根。則不應言本無今有。此意遮眼來從火輪。或從自性或從自在。眼根滅時還造集彼。為顯正義故次復言。本無今有有已還去。因中無果故說本無。或約作用故說今有。又具二緣識方生故。謂契經說。識二緣生。如契經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如是乃至意法為緣生於意識。若未來世非實有者。能緣彼識應闕二緣。既說二緣能生於識。此則唯說實及假依。為根為境方能生識。二唯用彼為自性故。非無可為二緣所攝。由此知佛已方便遮無為所緣識亦得起。既緣過未識亦得生。故知去來體是實有。又一切識必有境故。謂見有境識方得生。如世尊言。各各了別彼彼境相。名識取蘊所了者何。謂色至法。非彼經說。有識無境。由此應知。緣去來識定有境故。實有去來。又已謝業有當果故。謂先所造善不善業。待緣招當愛非愛果。思擇業處已廣成立。非業無間異熟果生。非當果生時異熟因現在。若過去法其體已無。則應無因有果生義。或應彼果畢竟不生。由此應知去來實有。諸有處俗及出家人。信有如前所辯三世。及有真實三種無為。方可自稱說一切有。以唯說有如是法故。許彼是說一切有宗。餘則不然。有增減故。謂增益論者。說有真實補特伽羅。及前諸法。分別論者。唯說有現及過去世未與果業。剎那論者。唯說有現一剎那中十二處體。假有論者。說現在世所有諸法亦唯假有。都無論者。說一切法都無自性皆似空花。此等皆非說一切有。經唯總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曾不別說。唯現在有無有去來。處處經說去來是有。故說一切有通三世無為。唯執現在少分有論。不應自稱說一切有。如說現在唯假有論及都無論。不可自稱說一切有。彼亦應爾。由彼所言違背聖教及正理故。為遮實有補特伽羅。及為總開有所知法。佛為梵志說如是言。一切有者唯十二處。是故去來決定實有。如是所許一切有宗。自古師承差別有幾。誰所立世最善可依。頌曰。

 此中有四種  類相位待異
 第三約作用  立世最為善

論曰。尊者法救作如是說。由類不同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由類有殊非體有異。如破金器作餘物時。形雖有殊而體無異。又如乳變成於酪時。舍味勢等非舍顯色。如是諸法行於世時。從未來至現在。從現在入過去。雖舍得類非舍得體。尊者妙音作如是說。由相有別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過去正與過去相合。而不名為離現未相。未來正與未來相合。而不名為離過現相。現在正與現在相合。而不名為離過未相。如人正染一妻室時。於餘姬媵不名離染。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由位不同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至位位中作異異說。由位有別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名一。置百名百。置千名千。尊者覺天作如是說。由待有別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前後相待立名有異。非體非類非相有殊。如一女人待前待後。如其次第名女名母。如是諸法行於世時。待現未名過去。待過現名未來。待過未名現在。此四種說。一切有中傅說最初執法轉變。故應置在數論朋中。今謂不然。非彼尊者。說有為法其體是常歷三世時法隱法顯。但說諸法行於世時。體相雖同而性類異。此與尊者世友分同。何容判同數論外道第二第四立世相雜。故此四中第三最善。以約作用位有差別。由位不同立世有異。如我所辯。實有去來不違法性。聖教所許。若撥去來便違法性。譭謗聖教。有多過失。由此應知。尊者世友所立實有過去未來。符理順經無能傾動。謂彼尊者作如是言。佛於經中說有三世。此三世異云何建立。約作用立三世有異。謂一切行作用未有。名為未來。有作用時。名為現在。作用已滅。名為過去。非體有殊。此作用名為何所目。目有為法引果功能。即餘性生時。能為因性義。若能依此立世有殊。或能作餘無過辯異。智者應許名鑒理人。若有由迷立世別理。怖他難故棄舍聖言。或了義經撥為不了。許有現在言無去來。或許唯現仍是假有。或總非撥三世皆無。此等皆違聖教正理。智者應斥為迷理人。然我且依尊者世友。約作用立三世有殊。隨己堪能排諸過難。是故三世實有義成。諸有智人應隨信學。已辯隨眠。於如是位系如是事。復應思擇諸事未斷。彼必被系耶。設事被系。彼必未斷耶。若事未斷。彼必被係有事被系。而非未斷系非未斷。其相云何。頌曰。

 於見苦已斷  餘緣此隨眠
 及前品已斷  餘緣此猶系

論曰。且見道位。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諸事已斷。見集所除遍行隨眠若未永斷。能緣此者於此猶系。及修道位隨何道生。九品事中前品已斷。餘未斷品所有隨眠。能緣此者於此猶系。及聲兼明前前已斷後後未斷。皆能系義。何事有幾隨眠隨增。此中但應辯所緣相。謂辯何法何識所緣。則易了知。此所繫事定有爾所隨眠隨增。且法與識數各有幾。諸法雖多略為十六。三界五部及諸無漏。能緣彼識名數亦然。此中何法為幾識境。頌曰。

 見苦集修斷  若欲界所繫
 自界三色一  無漏識所行
 色自下各三  上一淨識境
 無色通三界  各三淨識行
 見滅道所斷  皆增自識行
 無漏三界中  後三淨識境

論曰。若欲界系見苦見集修所斷法。各五識緣。謂自界三。即如前說。及色界一。即修所斷。無漏第五。皆容緣故。且欲界系見苦斷法為自界三。識所緣者。謂欲見苦所斷一切。及欲見集所斷遍行。欲修所斷善無記識。色修所斷善識非餘。無漏識中。唯法智品見集修斷。如應當知。若色界系。即前所說三部諸法各八識緣。謂自下三皆如前說。及上界一即修所斷。無漏第八皆容緣故。且色界系。見苦斷法為自界三。及上界一識所緣者。准前應知。為下界三。識所緣者。謂欲見苦見集所斷上緣相應修斷善識。若無漏識唯類智品。見集修斷。如應當知。若無色系。即前所說三部諸法各十識緣。謂三界三皆如前說。無漏第十皆容緣故。准色界系如應當知。見滅見道所斷諸法。應知一一增自識緣。此復云何。謂欲界系見滅所斷為六識緣。五識即如前增欲見滅斷見道所斷。義准應知。色無色系見滅道斷隨應為九十一識緣八十如前各增自識。若無漏法為十識緣。謂三界中各後三部。即見滅道修所斷識。無漏第十皆容緣故。不委釋者。如應當思。應以如前所略建立十六法。識蘊在心中。思擇隨眠所隨增事。恐文煩廣略示方隅。且有問言。所繫事內眼根有幾隨眠隨增。應觀眼根總唯有二。謂欲色界各修所斷此隨所應欲色修斷及彼遍行隨眠隨增。若有問言。緣眼根識復有幾種隨眠隨增。應觀此識總有八種。謂欲色界各有三識。即見苦集所斷遍俱及修所斷。合而成六。無色界一。即修所斷空處近分所攝善識。無漏第八皆緣眼根。且應了知一切無漏。決定不為隨眠隨增。前七隨應欲色各三部。無色修斷遍隨眠隨增。謂欲界系。見苦所斷遍行俱識。欲見苦斷見集斷遍。隨眠隨增翻此應知。見集斷識修所斷識。欲修所斷及諸遍行。隨眠隨增准此應知。色界三識。無色善識。能緣第四靜慮眼根。無色修斷及彼遍行隨眠隨增。若復有問言。緣緣眼根。識復有幾種隨眠隨增。應觀此識有十三種。謂於三界各有四識。除見滅斷。合成十二。並諸無漏識能緣緣眼根。此隨所應三界四部。除見滅斷隨眠隨增。謂欲界系。見苦所斷遍行俱識能緣眼根。此識容為欲見苦斷。見集斷遍修道所斷善無記識。及色界系修斷善識。並法智品無漏識緣。此諸能緣緣眼根識。隨應欲界見苦見集修道所斷。色修所斷及彼遍行。隨眠隨增。餘隨所應。當如理釋。乃至無漏緣眼根識。此識容為三界所繫。見道所斷無漏緣識。修所斷善無漏識緣。此諸能緣緣眼根識。隨應三界見道所斷。修所斷遍隨眠隨增。若別疏條前十二種。各有爾所隨眠隨增。應言欲界見苦所斷。諸緣緣識。欲見苦斷見集斷遍隨眠隨增。翻此應知。見集斷識修所斷識。欲修所斷及諸遍行隨眠隨增。見道斷識欲見道斷。及諸遍行隨眠隨增。然無漏緣唯相應縛。所餘但作所緣隨增。准此應知。色無色界有差別者。見道斷識欲界上界。如次應知緣法類品緣眼根識。餘所繫事例眼應思。今於此中復應思擇。若心由彼名有隨眠。彼於此心定隨增不。此不決定。謂彼隨眠未斷隨增。非已斷故。如本論說。彼於此心或有隨增。或不隨增。云何隨增。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及緣心未斷。云何不隨增。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已得永斷。何等名曰有隨眠心。有隨眠名依何義立。復由何等名有隨眠。且前所言。三界各五部十五種識名有隨眠心。如是諸心各有二種。謂遍非遍行。有漏無漏緣。染不染心。有差別故。依二義立有隨眠名。一是隨眠所隨增故。二以隨眠為助伴故。由隨眠故名有隨眠。相應隨眠通斷未斷。所緣唯未斷心名有隨眠。云何與心相應煩惱。乃至未斷於心隨增。謂彼隨眠能引起得。於心相續能為拘礙。又與來世為同類因。引相續中心等流起故。乃至未斷說於心隨增。斷則不然。無隨增義。非由斷故。令彼離心。故雖已斷而名有彼。以助伴性不可壞故。謂對治力於相續中能遮隨眠令不現起。及能遮彼所引起得。於心相續不為拘礙。故說已斷。相應隨眠。無隨增理。非對治力能遮隨眠俱行伴性。故彼雖已斷心名有隨眠。若諸隨眠緣心未斷。隨心斷未斷於心隨增故。恆令心得有隨眠名。若彼緣心隨眠已斷。心不由彼名有隨眠。道力令心離隨眠故。雖為助伴及能所緣。俱非道力能令相離。而對助伴能所緣疎。故此有名。唯據未斷助伴性親。斷亦名有。此中身見相應之心。由所相應無明身見隨增伴性。名有隨眠。由自部餘見集斷遍唯隨增性名有隨眠。所餘俱非。故非有彼。其餘見苦見集所斷遍不遍心。如理應思。見滅所斷邪見俱心。由所相應無明邪見隨增伴性。名有隨眠。由自部攝有漏緣遍唯隨增性。名有隨眠。所餘俱非。故非有彼。其餘見滅見道所斷。若緣無漏緣有漏心。如其所應例應思擇。修道所斷貪相應心。由所相應無明及愛隨增伴性。名有隨眠。由自部餘及諸遍行唯隨增性。名有隨眠。所餘俱非。故非有彼。餘修所斷煩惱俱心。如其所應例應思擇。諸修所斷不染污心。由自部攝隨眠及遍唯隨增性。名有隨眠。如是所論皆約未斷。彼若斷已有伴性者。唯由伴性名有隨眠。依此義門應作略說。頌曰。

 有隨眠心二  謂有染無染
 有染心通二  無染局隨增

論曰。有隨眠心總有二種。有染無染心差別故。於中有染所有隨眠。若未斷時。相應具二所緣唯一。若已斷時。相應有一所緣都無。彼無染心所有煩惱。唯未斷位名有隨眠。斷已都無。非助伴故。此緣無染所有隨眠。在有心前。或俱時斷。斷緣染者通前後俱。相應與心必俱時斷。故染通二。名有隨眠。無染局一。有隨增性。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二十六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盧至長者因緣經

盧至長者因緣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若著慳貪,人天所...

【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四未曾有經

佛說四未曾有法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象腋經

佛說象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翻譯之記 夫法留正像,唯聖是依;...

陰持入經

陰持入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經所[衛-韋...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卷第一(亦名長安品) 秦天竺...

菩薩瓔珞經

菩薩瓔珞經卷第一(一名現在報)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佛教詞典】真讀

(儀式)誦大般若經有真讀與轉讀二樣。逐卷誦六百卷之...

【佛教詞典】口密

(術語)三密之一。又名語密。即謂誦真言之口業妙用速...

家庭不光是親人的聚合,亦是利益的結合

父母、兄弟、姊妹、丈夫、妻子、兒女等雖是親人,亦是...

為誰辛苦為誰忙

在汲汲營營、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可曾想過人生在世的...

芹菜的六大食療功用

生活中,有很多人吃芹菜只吃梗而不吃葉,從營養學角度...

弘一大師開示寫字的方法

一、 這一次所要講的,是這裡幾位學生的意思要我來講關...

自心念自性佛

自心念自己的自性佛,要承擔,自己念了,阿彌陀佛佛性...

處世要有因果觀念

有位年輕人熱衷於事業,一心想發大財,每天早上他都會...

妄念之多,皆由正念提不起

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如正念得力,妄念自無。何...

一粒習氣之米

溈山靈佑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弟子石霜楚圓正在篩米,被...

誹謗聖者,懺悔得解脫

過去,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天舍利弗尊者...

嗜肉者不可不知的食肉十大危害

現在,人們對肉食的慾望日益增長,一日三餐天天頓頓不...

阿難與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主要依據《楞嚴經》、巴利文經典...

七天報恩的故事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吉祥。 歡迎大家來道場白華庵聽法,...

【視頻】《佛說寶網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寶網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六波羅蜜多經》女聲讀誦(佛說持戒經選輯)

《六波羅蜜多經》女聲讀誦(佛說持戒經選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