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無量義經

蕭齊天竺三藏曇摩伽陀耶舍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灋,廣生眾教,含義不貲,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隨業而轉;一極正覺,任機而通。流轉起滅者,必在苦而希樂,此叩聖之感也;順通示現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應也。根異教殊,其階成七。先為波利等說五戒,所謂人天善根一也;次為拘隣等轉四諦,所謂授聲聞乘二也;次為中根演十二因緣,所謂授緣覺乘三也;次為上根舉六波羅蜜,所謂授以大乘四也。眾教宣融,群疑須導,次說無量義經。既稱得道差品,復雲未顯真實,使發求實之冥機,用開一極之由緒五也。故法華接唱顯一除三,順彼求實之心,去此施權之名六也。雖權開而實現,猶掩常住之正義;在雙樹而臨崖,乃暢我淨之玄音七也。過此以往法門雖多,撮其大歸數盡於此;亦由眾聲不出五音之表,百氏竝在六家之內。

其無量義經,雖法華首戴其目,而中夏未覩其說,每臨講肆,未嘗不廢談而嘆想見斯文。忽有武當山比丘慧表,生自羌胄,偽帝姚略從子,國破之日,為晉軍何澹之所得。數歲聰黠,澹之字曰螟蛉,養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遊尋,不擇夷險。以齊建元三年,復訪奇搜祕遠至嶺南,於廣州朝廷寺,遇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手能隸書,口解齊言,欲傳此經未知所授。表便慇勤致請,心形俱至,淹歷旬朔僅得一本,仍還嶠北齎入武當。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頂戴出山見校弘通,奉覿真文欣敬兼誠,詠歌不足手舞莫宣。輒虔訪宿解抽刷庸思,謹立序注雲。

自極教應世與俗而差,神道救物稱感成異。玄圃已東,號曰太一;罽賓以西,字為正學。東國明殃,慶於百年;西域辯休,咎於三世。希無之與修空,其揆一也。有欲於無者,既無得無之分;施心於空者,豈有入空之照。而講求釋教者,或謂會理可漸,或謂入空必頓,請試言之,以筌幽寄。立漸者,以萬事之成,莫不有漸。堅氷基於履霜,九仞成於累土。學人之入空也,雖未圓符;譬如斬木,去寸無寸,去尺無尺,三空稍登,寧非漸耶?立頓者,以希善之功,莫過觀法性。法性從緣,非有非無。忘慮於非有非無,理照斯一者,乃曰解空;存心於非有非無,境智猶二者,未免於有。有中伏結,非無日損之驗;空上論心,未有入理之効。而言納羅漢於一聽,判無生於終朝,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妙得非漸,理固必然。既二談分路,兩意爭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

尋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之論無生,以七住為道慧陰足,十住則群方與能。在跡斯異,語照則一。安公之辯異觀,三乘者,始簣之日稱;定慧者,終成之實錄。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入解則其慧不二。譬喻亦云,大難既夷,乃無有三;險路既息,其化即亡。此則名一為三,非有三悟明矣。生公雲,道品可以泥洹,非羅漢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樹王之謂。斬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漸;無生之證,生盡故其照必頓。桉三乘名教,皆以生盡照息,去有入空,以此為道,不得取像於形器也。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若所證實異,豈曰無相;若入照必同,寧曰有漸。非漸而雲漸,密筌之虛教耳。如來亦云:「空拳誑小兒,以此度眾生。」微文接麁,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聊舉大較,談者擇焉。

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金輪、銀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各與眷屬百千萬數而自圍遶,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香、散華,種種供養;供養佛已,退一面坐。

其菩薩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無憂藏法王子、大辯藏法王子、彌勒菩薩、導首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花幢菩薩、花光幢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寶印手菩薩、寶積菩薩、寶杖菩薩、越三界菩薩、毘摩跋羅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師子吼王菩薩、師子遊戲世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精進菩薩、勇銳力菩薩、師子威勐伏菩薩、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無為無慾,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有無長短,明現顯白;又能善知諸根性慾,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請佛轉法輪,隨順能轉,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勐盛熾然苦聚日光。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踈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眾生,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調御、大調御,無諸放逸行,猶如像馬師,能調無不調,師子勇勐威伏眾獸,難可沮壞。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若憍陳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憂波離、侍者阿難、佛子羅雲、憂波難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憂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於空中旋轉來下,四面雲集,而獻於佛;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娛樂於佛。即前[跍*月]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偈,讚言:

「大哉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天人像馬調御師,  道風德香熏一切。
 智恬情怕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復諸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  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  非彼非此非去來,
 非青非黃非赤白,  非紅非紫種種色。
 戒定慧解知見生,  三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  眾生善業因緣出。
 示為丈六紫金暉,  方整照曜甚明徹,
 毫相月旋項日光,  旋發紺青頂肉髻,
 淨眼明照上下眴,  眉睫紺舒方口頰,
 脣舌赤好若丹菓,  白齒四十猶珂雪,
 額廣鼻脩面門開,  胸表卍字師子臆,
 手足柔軟具千輻,  腋掌合縵內外握,
 臂脩肘長指直纖,  皮膚細軟毛右旋,
 踝膝不現陰馬藏,  細筋鎖骨鹿膞腸,
 表裡映徹淨無垢,  淨水莫染不受塵。
 如是等相三十二,  八十種好似可見,
 而實無相非相色,  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相之相有相身,  眾生身相相亦然。
 能令眾生歡喜禮,  虔心表敬誠慇勤,
 因是自高我慢除,  成就如是妙色軀。
 我等八萬之等眾,  俱共稽首咸歸命,
 善滅思想心意識,  象馬調御無著聖。
 稽首歸依法色身,  戒定慧解知見聚。
 稽首歸依妙幢相。  稽首歸依難思議。
 梵音雷震嚮八種,  微妙清淨甚深遠,
 四諦六度十二緣,  隨順眾生心業轉,
 有聞莫不心意開,  無量生死眾結斷。
 有聞或得須陀洹,  斯陀阿那阿羅漢,
 無漏無為緣覺處,  無生無滅菩薩地。
 或得無量陀羅尼,  無礙樂說大辯才,
 演說甚深微妙偈,  遊戲澡浴法清池。
 或躍飛騰現神足,  出沒水火身自由,
 如是法輪相如是,  清淨無邊難思議。
 我等咸復共稽首,  歸依法輪轉以時。
 稽首歸依梵音聲。  稽首歸依緣諦度。
 世尊往昔無量劫,  勤苦修習眾德行,
 為我人天龍神王,  普及一切諸眾生。
 能捨一切諸難捨,  財寶妻子及國城,
 於法內外無所悋,  頭目髓腦悉施人;
 奉持諸佛清淨戒,  乃至失命不毀傷,
 若人刀杖來加害,  惡口罵辱終不瞋;
 歷劫挫身不倦惰,  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  智慧深入眾生根。
 是故今得自在力,  於法自在為法王,
 我等咸共俱稽首,  歸依能勤諸難勤。」

說法品第二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說是偈讚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萬菩薩之眾,今者欲於如來法中有所諮問,不審世尊垂愍聽不?」

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時,恣汝所問。如來不久當般涅槃,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欲何所問,便可說也。」

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即共同聲,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何等法門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慾。性慾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爾時,大莊嚴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法不可思議,眾生根性亦不可思議,法門解脫亦不可思議。我等於佛所說諸法,無復疑惑,而諸眾生生迷惑心,故重諮問。世尊!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若有聞者,或得煖法、頂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地。往日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所說有何等異,而言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是事云何?唯願世尊慈愍一切,廣為眾生而分別之,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無餘疑網。」

於是,佛告大莊嚴菩薩:「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問如來如是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眾生,真大慈悲,信實不虛。以是因緣,必得疾成無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來世諸有眾生得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慾不同。性慾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隣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並眾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髮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於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然,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眾生四相所遷。

「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眾聲;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恆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恆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恆河沙形。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

「善男子!是故,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外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佛說是已,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自然空中雨種種花:天憂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於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嘆於佛。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嘆彼佛,及彼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於是,眾中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得無量義三昧,三萬四千菩薩摩訶薩得無數無量陀羅尼門,能轉一切三世諸佛不退轉法輪,其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銀輪、鐵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及諸眷屬百千眾俱,聞佛如來說是經時,或得煖法、頂法、世間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又得菩薩無生法忍,又得一陀羅尼,又得二陀羅尼,又得三陀羅尼,又得四陀羅尼,五六七八九十陀羅尼,又得百千萬億陀羅尼,又得無量無數恆河沙阿僧祇陀羅尼,皆能隨順轉不退轉法輪,無量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功德品第三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是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真實甚深!甚深甚深!所以者何?於此眾中,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天、龍、鬼、神、國王、臣、民諸有眾生,聞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無不獲得陀羅尼門、三法、四果、菩提之心。當知此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所以者何?一聞能持一切法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則為大利。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有眾生不得聞者,當知是等為失大利,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於險徑,多留難故。世尊!是經典者不可思議。唯願世尊,廣為大眾慈哀,敷演是經甚深不思議事。世尊!是經典者,從何所來?去何所至?住何所住?乃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善男子!我說是經,甚深甚深!真實甚深!所以者何?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一聞能持一切法故,於諸眾生大利益故,行大直道,無留難故。善男子!汝問是經,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當善諦聽。善男子!是經本從諸佛宮宅中來,去至一切眾生髮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善男子!是經如是來、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經能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汝寧欲聞,是經復有十不思議功德力不?」

大莊嚴言:「願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妬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諸慳貪者,起佈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癡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為者,志無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為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二,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是經者,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則能通達百千億義、無量數劫不能演說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其是法,義無量故。善男子!是經,譬如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是經典者,亦復如是,從於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無邊之義。是故,此經名無量義。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二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三,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通達百千萬億義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於諸眾生,生憐愍心,於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壯力士能擔、能持諸有重者;是持經人,亦復如是,能荷無上菩提重寶,擔負眾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猶如船師身嬰重病,四體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堅牢船舟,常辦諸度彼者之具,給與而去;是持經者,亦復如是,雖嬰五道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恆相纏,安止無明老死此岸,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辦,能度眾生,能如說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三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四,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雖未自度而能度他,與諸菩薩以為眷屬,諸佛如來常向是人而演說法。是人聞已,悉能受持,隨順不逆,轉復為人隨宜廣說。善男子!是人譬如國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歲、若二歲、若至七歲,雖復不能領理國事,已為臣民之所宗敬,諸大王子以為伴侶,王及夫人愛心偏重,常與共語。所以者何?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經者,亦復如是,諸佛國王,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薩子。若是菩薩得聞是經,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轉、若二轉,若十、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萬億、若恆河沙無量無數轉,雖復不能體真理極,雖復不能震動三千大千國土,雷震梵音,轉大法輪,已為一切四眾、八部之所宗仰,諸大菩薩以為眷屬,深入諸佛祕密之法,所可演說無違無失,常為諸佛之所護念,慈愛偏覆,以新學故。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四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五,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是人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延於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令彼眾生歡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五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六,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是經典者,雖具煩惱而為眾生說法,令得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眾生聞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等無差別。譬如王子,雖復稚小,若王遊巡及以疾病,委是王子領理國事。王子是時,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國土人民各隨其安,如大王治等無有異。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若佛在世、若滅度後,是善男子雖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如是用說教法,而敷演之。眾生聞已,一心修行,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六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七,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滅度後,得聞是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即昇第七地與大菩薩位。譬如健人為王除怨,怨既滅已,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皆悉與之。持經男子女人,亦復如是,於諸行人最為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封賞安樂。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七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八,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滅度後,有人能得是經典者,敬信如視佛身,令等無異,愛樂是經,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堅固戒忍,兼行檀度,深發慈悲,以此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廣為人說。若人先來,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經示之,設種種方便,強化令信,以經威力故,發其人心,欻然得迴;信心既發,勇勐精進故,能得是經威德勢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速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久得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八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九,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有得是經,歡喜踴躍得未曾有,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為眾人分別、解說是經義者,即得宿業餘罪、重障一時滅盡,便得清淨,逮得大辯,次第莊嚴諸波羅蜜,獲諸三昧、首楞嚴三昧,入大總持門,得勤精進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眾生,悉令解脫。是故,是經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九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十,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若得是經發大歡喜,生希有心,即自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如說修行,復能廣勸在家、出家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解說、如法修行,既令餘人修行,是經力故,得道、得果,皆由是善男子、善女人慈心勤化力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即於是身便逮無量諸陀羅尼門,於凡夫地自然初時,能發無數阿僧祇弘誓大願,深能發救一切眾生,成就大悲,廣能救苦,厚集善根,饒益一切,而演法澤,洪潤枯涸,以眾法藥練諸眾生,安樂一切,漸見超登,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被無外,攝苦眾生,令入道跡。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十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如是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極有大威神之力,尊無過上,能令諸凡夫皆成聖果,永離生死而得自在。是故,此經名無量義也。能令一切眾生於凡夫地,生起諸菩薩無量道芽,令功德樹蔚茂、扶踈、增長。是故,此經號十不可思議功德力也。」

於是,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同聲白佛言:「世尊!佛所說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此經乃有如是十種功德不思議力,大饒益無量一切眾生,令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各得無量義三昧,或得百千陀羅尼門,或令得菩薩諸地諸忍,或得緣覺、羅漢四道果證。世尊慈愍,快為我等說如是法,令我大獲法利,甚為奇特,未曾有也。世尊慈恩,實難可報。」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於上空中復雨種種華:天憂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於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嘆於佛;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廚、天缽器、天百味,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嘆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佛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言:「汝等當於此經,應深起敬心,如法修行,廣化一切,勤心流佈,常當慇勤晝夜守護,普令眾生各獲法利。汝等真是大慈大悲,以立神通願力,守護是經,勿使疑滯,於當來世必令廣行閻浮提,令一切眾生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以是之故,亦令汝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即前胡跪,俱共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快蒙世尊慈愍,為我等說是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敬受佛勅,於如來滅後,當廣令流佈是經典者,普令一切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唯願世尊,勿垂憂慮。我等當以願力,普令一切眾生,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得是經法威神之力。」

爾時,佛讚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今者真是佛子,大慈大悲,深能拔苦救厄者矣。一切眾生之良福田,廣為一切作大良導,一切眾生大依止處,一切眾生之大施主,常以法利廣施一切。」

爾時,大會皆大歡喜,為佛作禮,受持而去。


上篇:大乘方廣總持經

下篇: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0:00 / 0:00
無量義經(善音居士)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法華部目錄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法華經安樂行義

法華經安樂行義...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上 大乘論師婆藪槃豆釋 後魏北天...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

大乘方廣總持經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不退轉法...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中陰經

中陰經卷上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五弘誓入中陰教...

梵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梵飜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序 [燉煌出 S. 700]...

佛說治意經

佛說治意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佛言:「安般守意具行...

佛說五大施經

佛說五大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註音版】佛說九橫經

佛說九橫經...

阿彌陀經疏鈔問辯

《疏鈔》既出,有不愜者,致辭詰難。其可從者,忻然從...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卷上 曹魏代失譯人名 東方...

慈悲藥師寶懺

消災延壽藥師懺法卷上 熏修藥師懺儀 嚴淨壇場 楊枝淨...

雜寶藏經

雜寶藏經卷第一(有九緣)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佛教詞典】灌佛

(行事)又去浴佛。灌浴佛像而拂拭之,其功德廣大,經...

【佛教詞典】東漸

(術語)謂佛教傳播於東方諸國也。尚書禹貢曰:東漸於...

為什麼要提倡念《地藏經》

我提倡念《地藏經》也有我的原因 我提倡念《地藏經》也...

佛法的修學是由內而外,先端正其心

我們在修行當中,有發心、修行、證果。發心就是成佛的...

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

有一個人想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上帝就對他說,清早,...

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妄想跟真如它們兩個是同時存...

蓮池大師:人生的愛好

【人處世各有所好,亦各隨所好以度日而終老,但清濁不...

慧命的報應

剛創業那會兒,很喜歡算命,隔三差五地見見高人算一算...

未悟的人,猶如瞎子一般

沒有悟的人,與大悟以後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物能成佛嗎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

一本佛經改變了我的整個想法

有人說過年是年關,年紀愈長,愈覺得過年是一個關卡;...

悟苦修淨業,緣熟徑生西--張老居士往生紀實

張水金老居士,江西景德鎮人,是一位虔誠的菩薩戒弟子...

不念彌陀更念誰

念佛一法具有這麼大的利益,阿彌陀佛以他的同體大慈悲...

情執放淡一分,功夫前進一分

古人說:嚼得菜根香,修道方有分。其實這個話是從果上...

【視頻】《佛說七知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七知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八大人覺經》彭立演唱

《八大人覺經》彭立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