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奮迅王問經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奮迅王問經翻譯之記

一初菩薩功行普修,依德立名,字號平等,隨所顯發稱謂不同,說法問論多依自字。故奮迅王問奮迅法,如來為說四種奮迅,其有人能具此奮迅,則於一切皆能奮迅。

魏尚書令儀同高公今欲以此四種奮迅於一切處普奮迅故,置能譯人在宅上面出此四種奮迅法門。

沙門曇林、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甲午之日啟夾創筆,凡有一萬八千三百四十一字。

奮迅王問經卷上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捨婆提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菩薩摩訶薩一萬人,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彌勒菩薩、德大勢菩薩、師子意菩薩、師子幢菩薩、大幢菩薩等而為上首。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奮迅王,在大會坐。

爾時,世尊無量百千眷屬圍遶,恭敬供養而為說法,謂大乘者之所修行。

爾時,奮迅王菩薩摩訶薩從坐而起,整服,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禮足,白言:「世尊!我於今者欲以少法問於如來、應、正遍知,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佛告奮迅王菩薩摩訶薩言:「奮迅王!恣汝所問,我為汝說。奮迅王!汝若問者,隨汝心意彼彼所問,如是如是我為汝說,令汝心喜。」

奮迅王菩薩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奮迅王菩薩既蒙聽許,心大歡喜,白佛言:「世尊!云何諸菩薩摩訶薩大乘奮迅?復為眾生說此大乘,以彼奮迅破一切魔、一切慢人、一切諍人、一切分別喜樂見人,令住大乘、大願滿足、戒行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奮迅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奮迅王!善哉,奮迅王!汝今善能問於如來如是之義,當善憶念。汝奮迅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如菩薩如大乘奮迅,復為眾生說此大乘,以彼奮迅破一切魔、一切慢人、一切分別喜樂見人,令住大乘、大願滿足、戒行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奮迅王菩薩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奮迅王菩薩摩訶薩言:「奮迅王!有四種奮迅。何等為四?一者、戒奮迅,二者、通奮迅,三者、智奮迅,四者、慧奮迅。奮迅王!此是菩薩四種奮迅。

「奮迅王!何者戒奮迅?此菩薩戒具足,謂:不缺戒、不穿戒、不雜戒、不分別戒、不悔戒、不毀戒、不熱戒、善護戒、智讚戒、順道戒、成就他法戒、護一切法戒、喜愛戒、不依一切有道生戒、安住奢摩他戒、隨順毘婆舍那戒、深法解脫戒、不退通戒、空無相無願戒、清淨寂靜戒、說佛法僧戒、不捨一切眾生戒、慈護心戒、大悲根戒、信清淨戒、不分別威儀戒、頭陀功德戒、福德田戒、畢竟淨戒、不斷如來種戒、護法種戒、見聖僧戒、善住菩提心戒、六波羅蜜住戒、修行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菩提八聖道戒、生一切菩提分法戒。

「奮迅王!菩薩如是戒具足已,大願成就。彼云何願?戒具菩薩劫盡燒時,火滿三千大千世界,若如是願:『此大寂滅。』火即寂滅。若欲令水滿此三千大千世界,水即充滿;欲令華滿,即隨意滿;欲令寶滿,即時滿中一切珍寶;又若欲令恆河沙等諸世界中須彌山王彼一切山為一山者,即為一山。奮迅王!菩薩如是戒具足已,若欲令彼恆河沙等諸世界中所有大海彼一切海為一海者,即為一海。彼住戒力,隨心所願皆悉成就,一切所念無不隨意。

「奮迅王!住戒菩薩如是奮迅。若人住戒,隨願成就,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奮迅王!過去久遠過阿僧祇阿僧祇劫——無量大劫不可思議——彼時有佛,號曰光明無垢光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

「奮迅王!彼時光明無垢光王如來法中,有一菩薩名金剛齊,安住戒力,善清淨戒。彼金剛齊阿蘭若處經行精進,樂修聖法、欲滿佛法。

「彼金剛齊如是觀察:若不分別一切法者,乃得名戒;若不喜樂一切物者,乃得名戒;若能寂滅一切煩惱,乃得名戒;若身、鏡像平等知者,乃得名戒;若於語言、響聲平等,乃得名戒;若觀心法如幻無異,乃得名戒;若善、不善二法不二,乃得名戒;若不淨觀除滅貪慾,乃得名戒;若慈悲觀除滅瞋、恚,乃得名戒;若以智慧滅除愚癡,乃得名戒;若不分別貪慾、瞋、癡,乃得名戒;若分別見一切諸法不分別者,乃得名戒;若非我見、非眾生見、亦非命見、富伽羅見、亦非常見,乃得名戒;若一切法不和合行,乃得名戒;若於一切心不驚怖,乃得名戒;若於三界心不依止,乃得名戒;若信諸法一切不生,乃得名戒;若心信解不生法忍,乃得名戒;若不悕望財利供養,乃得名戒;若不畏空,乃得名戒;若修無相,乃得名戒;若離願求,乃得名戒;若於戒聚心不取戒,乃得名戒;若不自戒持聚自高、陵蔑他人,乃得名戒;若於諸入不讚嘆者,乃得名戒;若於境界不行、不著,乃得名戒;若於五陰、法陰平等,乃得名戒;若於界中法界平等,乃得名戒;若不諍訟,乃得名戒;若不休息一切善法,乃得名戒;若畢竟知一切諸法皆悉寂滅,知寂滅已身則正行,乃得名戒。

「奮迅王!爾時金剛齊菩薩以如是法住戒成就,修行聖法,勤行精進,不離正觀。

「魔子名遮,見彼比丘以如是法住戒成就,修行聖法,勤行精進,不離正觀,如是經行,將諸軍眾八萬四千——一切著鉀,自隱其身——到比丘所而求其便,經一千年隨比丘行。彼魔如是於一千年,而彼比丘無有一念亂心可得。彼魔如是伺其心亂,若得亂心則與障礙、怖畏、惱亂。爾時,遮魔並其軍眾經一千年求便不得,復自現身,皆執刀、槊種種器仗,在彼比丘面前怖嚇,欲令驚畏。

「彼金剛齊菩薩比丘見魔軍眾手執刀、槊種種器仗,怖嚇之已,即作誓言:『我今真實於此法中正觀修行清淨戒聚。此事若實,諸魔眷屬手執刀、槊種種器仗,一切變為憂缽羅華、缽頭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瞻婆迦華、蘇摩那華、婆師迦華種種華鬘;此天魔身一切軍眾,如我形色,正住威儀。』

「奮迅王!金剛齊菩薩比丘作是誓已,一切魔軍所執刀、槊種種器仗,即時變成種種妙色、無量種色、雜色華鬘,有善妙香,見聞心愛,可喜殊特;一切魔身色相形服如彼比丘,一切皆如出家舉動——身著袈裟,剃除鬚髮——自他皆見。

「奮迅王!爾時遮魔見彼比丘勝神通已,生希有心,並諸軍眾禮彼比丘金剛齊足,問言:『大仙!汝得何法住神通力能如是耶?』

「奮迅王!時金剛齊菩薩比丘答遮魔言:『大仙當知:如是法者,非有得住,以一切法不可得故。大仙當知:身、口、意等皆無依止,此無依止是我所住,以一切法無依止住。大仙當知:如是住者,非有相住、非無相住,如是名住;如是住者,非有法住,無住、無處,故名為住。』

「爾時,遮魔語金剛齊菩薩比丘作如是言:『我一千年觀汝心行,常求汝便而不能得。』

「時金剛齊菩薩比丘語言:『大仙!假使汝於恆河沙劫求我心行亦不能得。何以故?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二處、不在中間。又復,大仙!幻人心行汝得不耶?』

「魔言:『比丘!不可得也。彼幻人者,無心、無思,何處可得?』

「菩薩比丘答言:『大仙!如來常說:「一切諸法皆如幻相,無心可得、無思可得。」』

「魔言:『比丘!若汝無心、無思可得,汝云何行?若去、若來?又復云何有所言說?』

「菩薩比丘答言:『大仙!如幻人行,若來、若去,有所言說;我如是行,如是去、來,如是言說。』

「魔言:『比丘!若如是者,汝勤精進、安住持戒、修行聖法,如是發行何所悕求?』

「比丘答言:『無發、無行、無處悕求。』

「魔言:『云何無發、無行、無處悕求?』

「比丘答言:『如是處者,無有人去、無有人來、無人當去。大仙當知:無發、無行,名為無願。又復,大仙!若汝問言:「汝勤精進、安住持戒、修行聖法,如是發行何所悕求?」如是問者,汝今當聽:我此求者,非色生求、非色滅求、非色處求;如是,非受、非想、非行,非識生求、非識滅求、非識處求,至一切法亦非生求、亦非滅求、亦非處求。大仙當知:若彼正處非色所攝,如是,非受、非想、非行、非識所攝是我求處,我求彼處若不可見是我求處。若彼正處非色所攝,如是,非受、非想、非行、非識所攝,如是正處是我求處,而我不見彼我求處。大仙當知:如聖人求,我如是求。』

「魔言:『比丘!彼聖人處云何而求?』

「菩薩比丘答言:『大仙!若凡夫法、若佛法,此一切法平等不二;若學法、若無學法、若佛法,此一切法平等不二;若緣覺法、若佛法,此一切法平等不二;若過去法、若未來法、若現在法,此一切法平等不二。不生平等,是故平等;不出平等,是故平等;不滅平等,是故平等。若人不捨如是平等,彼修平等是故能為眾生說法。大仙當知:如是正處我如是求。大仙當知:如是正處非欲界處、非色界處、非無色界處。若人如是住平等者,如法不動,非行不行、非他令行。大仙當知:此名正處如彼發行,一切諸法如是發行;如法界發行,一切諸法如是發行;如實際發行,一切諸法如是發行。若如是求,彼人如是不見行處,心不喜樂,故名正處。』

「爾時,遮魔語金剛齊菩薩比丘作如是言:『此正修行為何所得?』

「比丘答言:『我此正修得無所得,無無所得平等滿足。又,汝問言:「得何法?」者,若有所得非正修行,以離慢故名正修行;正修行者無所得法,言正修者則無所修。』

「爾時,遮魔問金剛齊菩薩比丘作如是言:『此戒具足為何所求?』

「比丘答言:『我住此戒,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得不滅法、得不生法。』

「魔言:『菩提為何所覺?』

「比丘答言:『色平等覺是菩提覺,受、想、行、識悉平等覺;一切諸法悉平等覺,是菩提覺。』

「魔言:『比丘!彼菩提者於何處求?』

「答言:『大仙!言菩提者,身見中求。』

「魔又問言:『云何而求?』

「比丘答言:『菩提非起身見、非起如求身見;菩提亦爾,我如是求。』

「爾時,遮魔問金剛齊菩薩比丘作如是言:『汝師是誰?何人教汝如是辯才?』

「答言:『大仙!不瞋自身得菩提者,彼是我師;若不住染、不住淨者,彼是我師;若何等人識不住常、不住無常,彼是我師;若有人來從其聞法——謂不住法、不分別法——如是聞已得度癡海,彼是我師;若智能知一切諸法非次第知,彼是我師;若能遍知一切言語非次第知而不分別,彼是我師;若一切法不生不出轉聖法輪,彼是我師;若非彼住、亦非此住、非中間住,彼是我師;若說一切諸法不生而自生者,彼是我師;若說一切諸法不滅而自滅者,彼是我師。我於彼師得如是辯。』

「魔言:『比丘!云何如來轉於法輪?』

「比丘答言:『非是色轉、非色真如、非是色法、非是色空、非色無相、非色無願、非色寂靜、非是色離、非色不生、非色本性、非色自體、非自體轉、非是不轉;如是次第,受、想、行、識非轉不轉。識如識法、識空無相無願寂靜、識離、不生、本性自體非轉不轉,如來法輪如是而轉,一切法輪是則輪轉。彼法輪轉若或不轉,無量法界報際不捨;彼法輪轉若人能知,於如是人彼輪則轉。』

「爾時,遮魔並諸軍眾與金剛齊菩薩比丘以為弟子,作如是言:『今我等眾歸依仁者。』

「彼比丘言:『勿歸依我,汝當歸依光明無垢光王如來,此所說法是彼佛法。』

「彼言:『去來當共相隨至如來所。』

「時金剛齊菩薩比丘即與遮魔八萬四千諸魔眾俱往詣世尊光明無垢光王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合掌向佛,住在一面。時彼如來為彼魔眾說此住戒次第乃至修行聖法,如法而說。如是,諸魔一切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奮迅王!汝意云何?彼金剛齊菩薩比丘豈異人乎?莫作異觀。何以故?汝身即是彼金剛齊菩薩比丘,持地菩薩是彼遮魔。

「奮迅王!此是菩薩戒奮迅。菩薩得是戒奮迅已,不可思議勝願亦現、成熟無量眾生菩提、破壞魔怨、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

「奮迅王!何者菩薩通奮迅?云何名為通奮迅耶?

「奮迅王!彼有五種。何等為五?一者、天眼,二者、天耳,三者、知他心,四者、念宿命,五者、神通。

「奮迅王!何者菩薩天眼通奮迅?若有眼根,壁所不障,樹木、山林、須彌輪山、世界中山不能作障。彼無障眼能見十方無量無數諸佛世界如一世界,於有物處視若虛空,彼此世界皆悉不障。平等一見彼佛世界諸佛、世尊,諸聲聞眾之所圍遶,一切皆見一切佛,一佛信解,一切法界,不壞修故;若見一佛,一切佛皆悉清淨;見一切佛,一佛清淨。如是,若以見佛清淨,自入清淨;彼若以是自入清淨,則一切法皆見清淨,自見清淨、法見清淨,二相不取。若彼世尊、諸聲聞見,見佛清淨,見諸聲聞則不異見;彼見聲聞即是見佛,彼見佛者即見聲聞。

「若彼無量無邊世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若地獄身、若畜生身、若餓鬼身、若人、天身、若阿修羅、若欲界行,除無色界——彼一切見,若退、若生、若減、若增,如是眾生業報皆知。知見眾生及知業報,而實不生眾生之想,以知眾生皆無我故;雖知業報,無業報想,入一切法無業報故。

「彼人天眼見一切色,而於色相不取應知,以一切色皆無體故、一切色相知不實故、以一切色本際空故。

「彼人天眼以何因緣能如是見?以智力故能如是見。如彼所見亦如是見,隨自心欲一切不見;若心悕望見一切色,隨心即見,非有少色眼所不見。

「彼人則於無量百千諸眾生中能修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而彼眾生眼所不見。何以故?如是菩薩以知真如法無我故。

「彼人悕望——若色界天微細之身、善妙之身、光明之身、不相似身——現於彼天示菩薩身,能令彼天見菩薩身,如是,菩薩見彼天身;若欲令天見菩薩身及自見身,即能令見;若欲令天自見其身不見菩薩,彼即自見、不見菩薩;若欲令天見菩薩身、不見自身,即見菩薩、不見自身。奮迅王!菩薩成就如是天眼。

「奮迅王!何者菩薩天耳通奮迅?彼菩薩成就天耳,乃至無量無邊世界所有諸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迦、人非人聲——如是等聲一切皆聞。雖聞彼聲,不取自相及眾生相,不取聲相而知一切音聲之相;雖聞音聲,於聲聲處信解不實,前聲、後聲皆悉無聲。如是通達,彼聲無處,無處信解,耳根識界則無障礙。

「聞彼聲已,知彼聲義。何者聲義?謂一切聲不可分別、不可說者,則是聲義。寂靜義者,一切聲義。彼菩薩者順行此義,聞一切聲不生依止,以一切法悉不生故。

「若於十方無數世界,於今現在現命現住諸佛、世尊,彼一切佛有所說法,而彼菩薩天耳悉聞,無障、無礙。不取聲處而聞一切說法音聲,聞已受持,無所忘失。云何不忘?若彼菩薩得一句者,可得有忘;以彼菩薩不得一句,是故無忘。

「彼菩薩聞有漏法、聞無漏法,若聞常法、聞無常法,聞世間法、出世間法,善、不善法,增法、減法,若聲聞法、若緣覺法、若大乘法,彼一切法一體、一味。如是順行,謂聞法已得離欲味,聞一切法、一切境界不取、不著。

「又復聞法,一切相中不住、不著,一切法中隨順而行,於非法中不隨順行。何者為法?何者非法?法名離欲、法名無相、法名無為、法名無處,不可譬喻,無塵、無得,不生、不出,此名為法;若如是法憶念分別、心想觀察、戲論取捨,此名非法。

「奮迅王!彼菩薩唯取於義而不取語,不為取語聽法、聞法,為取義故是以聽法。云何取義?若見空義不取不著、若無相義不取不著、若無願義不取不著,是名取義。彼若取義而聽於法、於所取義不生分別、於不分別亦不分別,如是,菩薩於諸佛所如是聽法。

「又,奮迅王!彼菩薩隨順了義修多羅義,不隨不了修多羅義。彼了義者,其義云何?以彼一切修多羅義皆是了義修多羅義、皆隨順說無異義故、一切了義修多羅義不可說故,如是,了義修多羅義彼隨順行;若於了義修多羅義不隨順者則非了義。以何因緣非了義耶?若不了義修多羅義,於彼了義修多羅義不相隨順,與彼了義則不相應。以何因緣而不相應?不隨順故,離彼法行。所隨順者謂聲隨順,如是,了義修多羅者非聲隨順。何以故?以彼了義不可說故,彼無處著。如是,菩薩善知一切不了義法皆如了義。

「奮迅王!此義如是隨順了義修多羅義,如是隨順一切了義修多羅義。

「又,奮迅王!彼菩薩從佛、世尊聽聞法已,唯取於智而不取識。何以故?以識知故、以如幻故、不可取故、無自體故、以無色故、不可見故、無障礙故,若如是知則是智知。是故,菩薩唯取於智而不取識,識為他知。如是知識,於識、於智皆不貪著,以識真如說智真如。

「奮迅王!若菩薩唯取於智不取識者,不為眾生說於識法,此天耳通奮迅得已得此智界。

「又,奮迅王!彼菩薩富伽羅語相應法說,唯取於法而不取人。何以故?奮迅王!若實有人,眾生畢竟於佛法中不可清淨、不可解脫。奮迅王!若如是者,一切諸法畢竟無人。佛依世間是故說人,而實諸法一切無人。如是,菩薩唯取於法而不取人。

「奮迅王!法名法界,此法界者名不生界。奮迅王!不生界者名不出界。

「奮迅王!所言名者,以不可說是故名名。何以故?依彼彼名知彼彼法,彼彼法中名不可得。若不可得,隨人情故強說言語,一切言語皆隨俗說。若我知語,彼是佛語;若起意相,非是佛語。佛語無意,以無語故,名為佛語。若入佛語,彼入非語;若入非語,彼入佛語。若欲入語,應入佛語;欲入佛語,取說人語、取說法語;若如是取,不入佛語。何處不二亦無不二?彼是佛語。何處有聲及以無聲?彼非佛語。若不可說、非不可說,彼是佛語。

「如是,奮迅王!若菩薩入佛語者,彼則名為得天耳通,一切音聲隨順證法得佛菩提。

「奮迅王!此是菩薩第二通智所謂天耳。

「又,奮迅王!菩薩復得他心通智,於他眾生、他富伽羅,知心、知思。彼人如是入大眾中而為說法,初如是觀眾會之心:『何者眾生有何深心?何所修行?何因何相?』既觀察已,如應說法,自心淨故能入一切眾會淨心。

「奮迅王!譬如鏡輪以清淨故現如是色,若青、黃等。若形、若相,彼相似見不增、不減,鏡輪淨故;而彼鏡輪無所分別而示眾像。

「奮迅王!菩薩如是,自心清淨白法界輪如是相似,眾生心行、種種異生,彼一切知,而彼菩薩心亦不壞。彼眾會中若人欲行,知彼人心、知離欲心。何以故?以心本性無慾染故。彼眾會中有瞋、癡行,知彼人心、知離癡心。何以故?以心本性無瞋、癡故。

「若復有人信聲聞乘,彼人心行,菩薩能知法界不下;若復有人信緣覺乘,彼人心行,菩薩能知法界不減;彼眾會中若復有人心行大乘,彼人心行,菩薩能知法界不增。

「知彼眾生心行界已而為說法,然不分別心之本性,如應說法令住諸乘,於一切界不破壞中,一切眾生若干種行皆悉遍知。彼菩薩心自心觀察:『非心相續,亦非斷滅。』然彼菩薩以相續心而能遍知一切眾生心亦如是,若界心界如知彼界;法界亦爾,不一、不二。

「如是,奮迅王!菩薩得是他心通智,以得通故則名通人,一切天人之所識知。

「又,奮迅王!菩薩復得宿命通智,以三昧根能知過去恆河沙劫自他宿命,憶念不忘,如是知已然後說法。如是憶念:『我於某處如是名字、曾如是生、如是命量、如是受樂、如是受苦。』

「自心能知他眾生心、知此眾生前因善根、知此眾生善根因力、知此眾生善根緣力、知此眾生聲聞乘因、知此眾生緣覺乘因、知此眾生有大乘因,知彼眾生前因緣已,然後乃為如是眾生如應說法。

「彼菩薩自知宿命,知宿命已,後復能知本修具足;自知過去於幾佛所種諸善根,若彼善根,前已願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憶念諸善根已,復更發願。彼菩薩念本宿命,而於過去一切諸法,心不分別,不著、不取,於前後行心不分別、於後前行心不分別、於一切法不分別處,若去、若來。

「菩薩憶念過去世已,然於過去不取、不著;雖知未來,然於未來亦不取、著。知一切法無前、無後、亦無中間,故不分別、不取、不著。

「彼菩薩如是憶念眾生宿命,前、後色離,菩薩能知;如是前後受、想、行、識一切皆離,菩薩能知;乃至五陰前、後、中間一切諸法空無自體,菩薩能知。

「奮迅王!彼菩薩憶宿命已,過去所修一切善根皆悉增長,過去所作一切業行皆悉盡滅。何以故?業不朽故,是故能知。

「菩薩如是成就彼知,於一切行信解如夢,譬如夢中見生、見死、見苦、見樂;菩薩信解一切諸行亦復如是。既信解已,於彼生死不受苦惱,復於眾生而生悲心,知一切法不起生相。

「又,彼菩薩有如是心:『我於過去世間生死多千劫行知皆無實,不貪、不著;亦如是知一切眾生世間生死虛妄不實,不貪、不著。若其不實,彼不實處大大不生、大大不實。』

「奮迅王!彼菩薩憶宿命已,實見諸行皆悉無常。何以故?彼菩薩憶念過去轉輪王樂,乃是無常敗壞之法;憶念過去帝釋王樂,彼是無常敗壞之法;憶念過去梵天王樂,彼是無常敗壞之法。

「思惟憶念諸佛、世尊世界莊嚴、聲聞之人功德莊嚴、菩薩之人功德莊嚴;又復憶念彼佛、世尊色身具足,如來轉法輪具足。彼憶念已,則不貪著,一切有為、一切所攝皆悉放捨。何以故?彼菩薩有如是心:『若彼如是佛世界勝、佛色身勝,彼亦無常,是盡滅法;我之所攝亦復如是,皆悉無常。』復作是念:『諸行如是,一切無常,而諸眾生生於常想。』菩薩如是於眾生中起大悲心,於一切法皆悉捨離。

「如是,奮迅王!此是菩薩第四通智。彼菩薩成就此智,則知一切諸法無常,心正思惟攝取有生、成就眾生,雖攝有生而不貪著,菩薩離有而取諸有成熟眾生。

「又,奮迅王!何者菩薩神通奮迅?奮迅王!彼菩薩心自在故,得聖神足,謂欲、精進、寂靜、信解。

「彼菩薩現得神通是有為行,彼人悕望於一念間悉能遍到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到彼處已,彼處眾生見菩薩身,而菩薩身此處不動;彼處眾生見聞說法,然於此處說法不斷。

「奮迅王!此是菩薩神通奮迅,以此神通調御眾生。若彼眾生——或天、或人——生常想者示劫盡燒,彼見三千大千世界皆悉燒燃,而彼世界實無燒壞。若慢眾生,手中金剛示其夜叉、示金剛炎令大怖畏,彼憍慢者破壞慢心即時向禮。若有眾生信轉輪王,彼即為現輪王形服而為說法;若有眾生信帝釋王,彼即為現帝釋王色而為說法;若有眾生信於梵王,彼即為現梵王形色而為說法;若有眾生信於魔王,彼即為現魔王形色而為說法;若有眾生信如來者,彼即為現如來形色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應見菩薩虛空中住加趺而坐身出光明,即住空中身放光明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於大勝事生信解者,即示三千大千世界幡蓋莊嚴、幡鬘莊嚴、幢幡莊嚴、鈴鬘具足、香薰等樂百千種樂,示如是已然後說法。若有眾生應見三千大千世界合為一海,憂缽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遍覆水上,於蓮華上有師子座,坐彼座上而說法者,彼即示現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應見菩薩住須彌頂梵聲說者,彼即示現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應不見身、唯聞菩薩大聲說者,彼即示現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應見龍身、乾闥婆身,菩薩即現歌相應聲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應見龍輪雷聲、電聲及雨墮者,彼即示現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飢渴疲惓,以天飲食具足與之,令身飽滿一切樂足乃為說法;若地獄中一一眾生常受大苦,以神通力滅地獄火,與力令入一切毛根,彼得樂已乃為說法。

「若盲眾生、離眼眾生,以神通力與其天眼,令得眼根乃為說法;若聾眾生離於耳根,以神通力令得耳根乃為說法;若有種種病患眾生,以神通力為除眾病,令離病已乃為說法。

「若有眾生臨欲被殺,將欲斷命,以神通力設諸方便偷劫彼人令不得罪、或與財物救贖命已,乃為說法。

「若有眾生身份下劣、根闕不具、或有小姓怖畏羞慚、身心下劣,以神通力令其身份一切具足、暫時示現令身勝己,乃為說法。

「若有眾生藏中聾瘂、生來頑鈍、臥在屎尿,先為療治,以神通力示寶莊嚴宮殿坐已乃為說法、令其心意智慧生已乃為說法。若有未生、已生眾生根未淳熟,以神通力令根熟已乃為說法。

「奮迅王!彼時菩薩成就如是神通力已,又復更有不可思議神通說法。若有眾生信解日、月入法律者,以神通力,三千大千諸世界中所有日、月置手掌中,擲過無量無邊世界,一切眾生所應度者皆見日、月空中而去,然其日、月本處不動。

「又復能以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置一毛頭擲著梵世,然後復擲無量無邊世界之外,然諸眾生不覺不知若來、若去,無往返想。

「又,彼菩薩以一口氣能令無量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劫燒火滅。又,彼菩薩一加趺坐,即時令身到恆河沙諸佛世界。又,彼菩薩能以兩手覆日、覆月,以自光明遍照世界而為說法。

「奮迅王!彼菩薩於如來前加趺而坐,起心悕望供養如來,即時能以須彌山等種種妙華散如來身,令一切華暎覆如來,唯見半身。若化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樹林以為燈明如前供養,隨意即能。天若雨時,能令見火示現己身,一切眾生皆悉遍見,隨彼眾生若干信解、見何等色,或以自身示帝釋身、或示梵身、或聲聞身、或緣覺身。

「奮迅王!此是菩薩神通奮迅——所謂天眼見不障礙、清淨天耳聞不障礙、一切眾生知心行智阿僧祇劫而能憶念、一切神通悉能示現,名通奮迅。

「奮迅王!所言通者,云何名通?遍見一切諸佛業通,知他一切眾生根通,勝聲聞乘所有法律、勝緣覺乘法毘尼通,大乘律通,坐退出通,於諸眾生淳熟智通,正知出行通,善方便通,佈施願通,戒、忍、精進、禪、慧願通,壞魔、攝魔、善根成就,是故名通。

「復次,奮迅王!菩薩得通,他所識知色青等威德名稱、力姓種族、財眾圍遶,是故名通。

「復次,奮迅王!菩薩得通,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伽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帝釋天王、轉輪聖王、梵世界主、阿羅漢人、正遍知者,一切皆知,是故名通。

「奮迅王!此菩薩通,菩薩以通不退本願,能示他人一切諸法。

「奮迅王!何者智奮迅?奮迅王!智奮迅者,所謂陰智、界智、入智、因緣智、實諦智。

「奮迅王!何者陰智?謂知色空,色前際空、色後際空、色中際空;受、想、行、識皆亦如是,識前際空、識後際空、識中際空。此五陰空謂畢竟空,知此陰空故名陰智。

「奮迅王!何者界智?地界法界、水界法界、火界法界、風界法界。何以故?以此四界法界一界——所謂空界。復法界界,此非地界、亦非水界、亦非火界、亦非風界。何以故?不異界法界、不二界法界、不生界法界、不染界法界、善淨界法界,如法界、如我界、如眾生界、如命界、如富伽羅界、如生死界、如涅槃界。彼界欲界、彼界色界、彼界無色界、彼界有為界、彼界無為界,故名涅槃界。如若法界智,如是,色界智不異因緣智,故名界智。

「奮迅王!何者入智?奮迅王!眼之本性不生、不出、無造作者。奮迅王!如是,耳、鼻、舌、身、意性不生、不出、無造作者。奮迅王!彼眼無主故無見者、彼耳無主故無聞者、彼鼻無主故無嗅者、彼舌無主故無甞者、彼身無主故無覺者、彼意無主故無知者。奮迅王!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甞味、身不覺觸、意不知法。何以故?眼者無覺,如草、如木、如壁、如塊;如是,耳、鼻、舌、身、意等一切無覺,如草、如木、如壁、如塊。

「奮迅王!眼者無染,亦無不染;如是,耳、鼻、舌、身、意等一切無染,亦無不染。何以故?以眼本性性離染故;如是,耳、鼻、舌、身、意等本性如是,性離染故。

「奮迅王!若一切入如是知已,心得離欲,故名入智。若如是知陰界入等不生、不出,如是畢竟入涅槃已,攝取生退陰界入等,如陰界入而亦不捨。此智奮迅知陰界入若相、若體,彼一切捨,猶行三界而不染著,亦現生死而無生死,此智奮迅。

「奮迅王!何者因緣智?無明緣行,無明不念:『我能生行。』行緣於識,行亦不念:『我能生識。』識緣名色,識亦不念:『我生名色。』名色緣六入,名色不念:『我生六入。』六入緣觸,六入不念:『我能生觸。』觸緣於受,觸亦不念:『我能生受。』受緣於愛,受亦不念:『我能生愛。』愛緣於取,愛亦不念:『我能生取。』取緣於有,取亦不念:『我能生有。』有緣於生,有亦不念:『我能生生。』生緣老、死,生亦不念:『我生老、死。』

「奮迅王!菩薩如是觀察因緣,則無諸見,無有斷見、無有常見。

「彼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因緣生,彼人如是推求因緣亦不可得,彼於因緣得因緣智。云何得智?因緣、不生此二平等,如是平等空無相願,十二因緣皆悉平等。若以平等如是所覺,一切諸法因緣平等,如是因緣則非因緣。彼因緣中無少法生故名因緣,若知不生亦是因緣,名因緣智。

「明與無明此法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行與非行此法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識與非識此法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名色、非名色此法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六入、非六入此法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如六入、非六入不二,如是,觸、非觸不二,受、非受不二,愛、非愛不二,取、非取不二,有、非有不二,生、非生不二,老死、非老死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

「如因緣處、如彼因緣皆空無我,如彼因緣不來、不去,如彼因緣虛妄不實,如彼因緣無取、可取,如是因緣無行、無相,若如是知名因緣智。

「若見因緣,不見無明、亦不見行、亦不見識、不見名色、不見六入、亦不見觸、亦不見受、亦不見愛、亦不見取、亦不見有、亦不見生、不見老、死,若如是見,彼見因緣;若見因緣,彼則見法。見何者法?見離欲法。離何等欲?一切法中種種見欲,離如是欲故名離欲。

「彼所見法不增、不減,如是所見則是真如不得、不染,如是所見則是法界不壞、不成,如是所見實際不穿、如是所見雖見不見。如是所見非肉眼見、非天眼見、非慧眼見。何以故?肉眼不覺,以其不覺是故不見;天眼有為,以有為故不見無為,是故不見;慧眼不見,以不分別,不分別故亦不能見。

「奮迅王!菩薩如是見一切法則見如來,非是色見,非受、非想、非行、非識、非相等見,非法界見,非戒、定、慧、非解脫見、亦非解脫知見法見,非過去見、非未來見、非現在見,若如是見則見如來。」

奮迅王問經卷上

奮迅王問經卷下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爾時,奮迅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法者,可有見法?若有見法,可見如來?」

佛言:「有。何以故?奮迅王!色相不生,本性不生,如是見色則見如來;如是,受、想、行、識之相,皆悉不生,本性不生,如是見識則見如來。戒有為相而是無為,如是見戒則見如來。三昧平等則清淨見,如是,我於燃燈佛所得清淨見。我於彼佛得見因緣,以見因緣即得見法,以見法故即見如來。」

奮迅王菩薩白佛言:「世尊!燃燈佛來、所有如來,彼云何見?」佛言:「奮迅王!皆以色相分別而見,非見法身。奮迅王!我為汝說,汝今應知:我從初發菩提心來更不見佛,惟除燃燈。何以故?非見色相,淨見如來。

「奮迅王!菩薩如是欲見佛者,應如我見燃燈如來,以一法故。云何一法?如我之身,彼燃燈身亦復如是;如燃燈身,我身亦爾。一身一法,證法不二,不分別證是因緣智。若見因緣,彼則見法;以見法故則見如來。若於一切有心生處皆悉證滅,不入涅槃、不得生死方便智說,此是奮迅。

「彼實諦智何者是耶?聲聞之人何者?實時則觸解脫。如是實時,菩薩亦得不觸解脫,此是奮迅;緣覺之人何者?實時則觸解脫。如是實時,菩薩亦得不觸解脫,此是奮迅。

「實諦智者,所謂知苦非諦、非實。何者為智?謂不實智,以是無窮顛倒生故。

「知苦不生、畢竟不生,若如是知苦不生者,此名苦智。

「云何斷集?如彼集法,如是斷集。云何名集?集故名集,平等斷集。若未來集於未來斷,此法法爾,非少有法若生、若斷。

「愛使集有,彼斷愛使,故名斷愛。何者苦滅?若彼苦集性畢竟滅,無法失滅是故名滅。若滅一切攀緣相者,義不相應,有何法生?有何法滅?

「何者為道?所謂有道——若善、不善,若漏、無漏,若垢、無垢,有為、無為——皆不可得,此名為道。平等名道,以一切法皆真實故;寂靜名道,以一切熱皆悉離故;安隱名道,不離一切善方便故;無漏名道,諸漏盡故;不行名道,分別見人不能行故;易行名道,正修行者所能行故;不捨名道,過去如來所不捨故;離相名道,以能斷除一切疑故。

「若於此道不入二者,此得名道;若解如是四諦之義,名實諦智。若此四諦聲聞乘願、緣覺乘願,於二乘願不生悕望,是乃得名實智奮迅。

「又,奮迅王!智奮迅者知聲聞乘,不取、不住;知緣覺乘,不取、不住,是智奮迅。

「又,奮迅王!智奮迅者,若以一心遍知一切眾生之心、以一心體遍知一切眾生心體,若心、若智,二心不轉,是智奮迅。

「又,奮迅王!智奮迅者,知見過去無障、無礙,而於過去心亦不轉;知見未來無障、無礙,未來、過去心亦不轉;知見現在無障、無礙,而於過去、未來、現在心不戲論,是智奮迅。

「又,奮迅王!智奮迅者,若盡智知而善根行不盡亦知,無生智知知集亦知,是智奮迅。

「又,奮迅王!智奮迅者,若一切法畢竟寂滅,知一切法非他因緣,以智力故不取涅槃——以為成熟諸眾生故——此是菩薩智奮迅也。

「如是,奮迅王!菩薩欲以此智奮迅而奮迅者,應當善作智所作業,勿作慢業。何者慢業?諸有意行皆是慢業、諸有識行皆是慢業、諸有心行皆是慢業,諸樂善行、諸墮見施皆是慢業,諸墮想戒皆是慢業、諸依自他而行忍者皆是慢業、諸有起心分別精進皆是慢業;諸分別身般若亦爾,皆是慢業。

「諸起我慢皆是慢業:『我菩薩者。』此是慢業;『我菩薩住。』此是慢業;『我能不斷佛種、法種、眾僧種。』者,此是慢業;『我於眾生利益行。』者,此是慢業;『未度眾生我令得度、未解脫者我令解脫、未安慰者我能安慰、未涅槃者我令涅槃。』此是慢業;『我行佈施、我持戒、我忍、我行精進、我禪、我慧。』此是慢業;『我行慈心、我行悲心、我行喜心、我行捨心。』此是慢業;『我行少欲、我行知足、我遠離行、我不染行。』此是慢業;『我頭陀行、空閑正行、憶念分別。』此是慢業;『我行空行、我無相行、我無願行。』此是慢業;『我能實語、我能真語、我如說行憶念分別。』此是慢業;『我過魔業、過四魔羂、斷一切見、我修行忍。』憶念分別此心意業,諸如是等此中略說,『我菩提覺、我轉法輪、我令眾生得解脫已,然後乃入無餘涅槃。』憶念分別此心意業,奮迅王!諸有心行、起心作說,皆是慢業。

「奮迅王!何者智業?於如是處,非是心意意識轉行,彼是智業;菩薩如是常作智業。菩薩云何常作智業?所謂菩薩常作二業,二者,所謂成熟眾生,攝取正法。云何菩薩成熟眾生?謂自智知成熟眾生。自智知者自住離慢,如是自知隨於何處自離住知,非意、非識;菩薩如是非意、非識,菩薩如是成熟眾生。

「云何菩薩攝取正法?菩薩若於一切諸法皆不攝者,此是菩薩攝取正法。非色攝者是攝正法;如是,非受、非想、非行、非識攝者,是攝正法。如是次第,非界攝者是攝正法;非入攝者是攝正法;非善法攝、不善法攝是攝正法;非淨、不淨,非漏、無漏,有為、無為,非世間法、出世間法,非如是攝是攝正法;非施相攝是攝正法,非戒、非忍、精進、禪攝是攝正法。何以故?諸攀緣生皆有相生,非法、非律、非攝正法。何以故?無相、無礙,如來正覺,彼不可得相攀緣攝。菩薩若知如是業者,是則名智;若以是智作智所作,彼非盡智。

「奮迅王!何者慧奮迅?謂為法分以句分析取四無礙。何等為四?一者、義無礙,二者、法無礙,三者、辭無礙,四者、樂說無礙。

「義無礙者,於一切字惟取於義而不取字——所言義者,正知一切諸法之義。

「又復義者,不可說義,於種種字皆悉不忘知前後聲,此名為義。非取語故得隨順義,若能如是語義平等則隨順義。若如是知,名義無礙;於一切義皆無礙故,名義無礙。

「法無礙者,謂法隨順,不順非法。隨順法者不念非法。何以故?彼一切法離名字智。法無礙者,若乘、若法,不異法說,於法界相不壞法界。何以故?法界一相——所謂無相。彼於何者說法言語?聞彼語已響聲平等,隨順信解,信說法語法界平等,隨世俗知而不取著,以是諸義名法無礙。

「辭無礙者,謂知字語——若龍、夜叉、若乾闥婆、若阿修羅、若迦樓羅、若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諸字語智,釋提桓因、梵世界主諸字語智,一語、多語、略語、廣語、女語、男語、若內官語、若過去語、若未來語、若現在語,一切皆知如法字語。若以字語令他眾生自意知解,如是而說,自語、他語,彼此不障、亦不取著。何以故?知一切法無字、無語。彼如是念:『何者字語?若說何法?彼如是法字語中無,故不可得、亦不可說。又,彼字語於法中無,故不可得、亦不可說。若說字語,字語無聲;若當真實有此言辭——善法言辭、惡法言辭——則不可得,應知此辭不在於法。辭無礙者於一切法皆不障礙,諸法不行。何以故?法不行故,一切諸法畢竟不行。』如是知已而為他說、教他令知,名辭無礙。

「何者名為樂說無礙?若一切語皆悉樂說、於一切聲皆悉樂說、於一切名皆悉樂說。

「云何樂說?於義樂說、於法樂說、於真樂說、於實樂說。若有眾生於修多羅語聲信解,為彼眾生修多羅語響聲樂說;若於祇夜語聲信解,則為祇夜響聲樂說;如是,伽他、和伽羅那、若憂陀那、若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多伽、若闍多迦、若裴不略、阿浮陀達摩語聲信解,為裴不略、阿浮陀達摩響聲樂說;若於前修語聲信解,則為前修響聲樂說。一切眾生諸根樂說,謂於信者信根樂說、於精進者進根樂說、於有念者念根樂說、於有定者定根樂說、於有慧者慧根樂說,如是廣說一切諸根二萬一千菩薩樂說。欲行者根八萬四千如來所知,彼一切根如來樂說,菩薩隨順相似樂說彼一切根二萬一千;瞋行者根八萬四千如來所知,彼一切根如來樂說,菩薩隨順相似樂說彼一切根二萬一千;癡行者根八萬四千如來所知,彼一切根如來樂說,菩薩隨順相似樂說彼一切根二萬一千;等行者根八萬四千如來所知,彼一切根如來樂說,菩薩隨順相似樂說彼一切根二萬一千,如是名為樂說無礙。

「奮迅王!彼義無礙、法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如是一切以慧為根、依慧而住、隨慧而行,菩薩依慧,此等及餘種種奮迅而皆奮迅。

「又,奮迅王!慧何為根?慧依何住?慧隨何行?奮迅王!聞為慧根,慧依聞住,慧隨聞行。

「又,奮迅王!聞何為根?聞依何住?聞隨何行?奮迅王!善知識者則是聞根,聞者則依善知識住,聞者隨順善知識行。

「又,奮迅王!彼善知識以何為根?依何而住?隨順何行?奮迅王!彼善知識敬重為根,依敬重住,隨敬重行。

「又,奮迅王!如是敬重以何為根?依何而住?隨順何行?奮迅王!如是敬重深心為根,依深心住,隨深心行。

「又,奮迅王!如是深心以何為根?依何而住?隨順何行?奮迅王!如是深心不諂為根,依不諂住,隨不諂行。

「又,奮迅王!如是不諂以何為根?依何而住?隨順何行?奮迅王!如是不諂大悲為根,依大悲住,隨大悲行。

「又,奮迅王!如是大悲以何為根?依何而住?隨順何行?奮迅王!一切眾生是大悲根,即依一切眾生而住,隨順一切眾生而行。何以故?奮迅王!菩薩為令一切眾生得解脫故,發起大悲一切智心。

「奮迅王!此慧奮迅,菩薩發此一法門己,若於一劫、若餘殘劫異異法說無法妨礙。欲令眾生不見其身而為說法,隨意即能;欲令自身一切毛根皆出法聲,隨意即能。如彼眾生深心修行而為說法辯才樂說、如彼眾生身色示現而為說法,他來鬪諍不能破壞。

「若諸外道五通所知,咒讀、智論、若鞞陀智種種語論、月日星智、知陰陽智、或有夢相、或時地動、陀毘羅咒種種方術、若烏語等;以咒術力能令鹿等輪聚不行,咒龍、夜叉、乾闥婆等;或有王鹿餘人身相、豐相儉相、星行戲相一切皆知;復知世間種種伎能,若書、若印、若數、若算一切解知;歌聲、樂聲、打鈸等聲、節脈處等一切皆知。

「彼婆羅門外道之人、如是一切下劣種姓不得為說,彼菩薩如是一切皆悉現得。

「有慧菩薩此一切法能示他人,如是一切皆悉善解。如是,菩薩善知咒毒、知咒毒處、知種種論;如是,一切菩薩悉知,而不惱亂一切眾生、不信此等以為正道。

「奮迅王!菩薩如是有慧奮迅,千萬梵俱坐住語言,迭互相見、色色相示、語語相示。如是,菩薩青等諸色威德光明勝彼諸梵,於彼梵處心不悕望,如是諸梵到菩薩所心生敬重。如是一切天宮殿中示現自在,菩薩於彼不生悕望、不生貪樂,生無常想、苦無我想。菩薩如是隨順一切眾生解脫,奮迅王!此慧奮迅。

「奮迅王!又,彼菩薩以慧奮迅於魔世界化作宮殿——勝彼魔宮過百千倍——令彼諸魔於勝宮殿悕望貪著;生貪著已,心則離慢;既離慢已,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乃為說無常法。

「奮迅王!彼慧菩薩一切處行如是應知。以是慧故,若施、若受、若發願等一切應知;以是慧故,若自護戒、令他持戒,以是持戒願取菩提,應如是知;以是慧故,若自修忍、令他修忍,以是修忍願取菩提,應如是知;以是慧故,若自精進、令他精進,以是精進願取菩提,應如是知;以是慧故,若自入禪三摩跋提、令他入禪三摩跋提,以是入禪三摩跋提願取菩提,應如是知;以是慧故,若自攝法、若為他說,如聞觀察,應如是知;以是慧故,一切行來、一切威儀、一切放捨,應如是知。

「有慧菩薩以慧力故,則能具得一切善力;有慧菩薩慧自在故得一切財;有慧菩薩慧奮迅故,於一切法得勝奮迅;有慧菩薩執慧力故,得佛相似莊嚴莊嚴;有慧菩薩於一切法皆隨順行而無功用。

「奮迅王!譬如世人放箭向上,奮其勢力自然向下,乃至到地而無功用。奮迅王!有慧菩薩亦復如是,以慧勢力能放願箭而無功用,自然如是墮在一切善法之地,謂道場地示現慧力。

「復有何力?以慧力故,右手能動恆河沙等諸佛世界;以慧力故,勝魔眷屬、勝魔莊嚴、乃至獲得菩提所攝如來十力。何者為力?他不能勝,所謂天、人、阿修羅等一切世間所不能壞。奮迅王!此是戒通智慧奮迅。

「奮迅王!如是戒通智慧奮迅,若有不種善根眾生耳所不聞。奮迅王!若人得聞此法門已心歡喜者,如是之人於此奮迅則能奮迅。何以故?如是奮迅,一切聲聞、緣覺所無。」

如奮迅王菩薩所問,世尊說已,奮迅王聞心生歡喜,合掌向佛一心瞻仰,目不暫捨而作是言:「一切眾生以如是等四種奮迅而為奮迅,猶如如來、應、正遍知之所奮迅。」

爾時,世尊於奮迅王菩薩面前出種種色微妙色華、種種妙香葉相盛華。時彼菩薩即取彼華用散如來並眾會中一切菩薩,如是散已,彼眾會中華所著者一切悉為金相莊嚴,舉眾皆見。

於虛空中百千諸天如是見已,一切同聲說言:「世尊!若有信解如是奮迅,既信解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如是之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何以故?以如是等一切奮迅悉皆隨順一切智心。又復,世尊!若有未發菩提心者,何處當得聞如是等不可思議奮迅法門?」

爾時,世尊讚彼空中諸天子言:「善哉善哉!」讚善哉已,告奮迅王大菩薩言:「奮迅王!我念過去然燈如來次前復有第七如來,名普無垢淨光明王。彼佛、如來廣說如是奮迅法門時,有菩薩名具境界,以此法門問彼如來。如來既說此法門已,八千眾生得此奮迅,又復更得無生法忍;會中眾生三萬二千一切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於爾時得此奮迅,次後復於然燈佛所菩提滿足。如是,奮迅王!我涅槃已,若有能聽此法門者,彼人為取菩提之心必定速得無生法忍。」

說此奮迅法門之時,會中眾生三萬二千諸天及人一切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諸天子雨種種華、百千天樂供養如來,以佛力故,彼樂音中出妙聲言:「若有眾生勝信解心、諸根勐利、信解佛法、慧行成就、善知識攝、宿種善根、大悲憐愍一切眾生,爾乃得聞如是法門;聞已信解、受持、讀誦。」

爾時,奮迅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如是十八不共佛法世尊所有。如是十力,菩薩有不?此四無畏,菩薩有不?如是十八不共之法,菩薩有不?」

佛言:「皆有。奮迅王!一切菩薩於八地中作業成就乃得九地,謂具辯才、得不退忍、攝善方便慧波羅蜜。奮迅王!菩薩如是具足十力、四無所畏,成就十八不共之法乃得九地。

「奮迅王!何者菩薩十菩薩力?一者、發起一切智心、堅固深心、大慈滿足、不捨一切諸眾生力;二者、不求一切財利、供養、名聞,一切世間希有之事不貪樂力;三者、滿足大悲之心,一切佛法清淨信解,法究竟力;四者、勤心不生懈怠,增上精進,不離憶念、威儀行力;五者、不動安住三昧,遠離二邊順因緣法,一切見行皆寂靜力;六者、菩薩一切分別及不分別戲論疑網皆悉滅故,滿足般若波羅蜜力;七者、成熟一切眾生,無量生死攝取未足,攝取世間一切善根,世間生死信解如夢,於生死中不疲倦力;八者、菩薩觀察法性本無眾生,本性無命、無富伽羅,信解諸法不生、不出,能於輪法信解不生,一切輪法不生忍力;九者、入空無相無願觀解脫門,於聲聞乘、於緣覺乘解脫知見解脫門力;十者、菩薩於甚深法而能自知,觀察一切眾生心行知無障礙滿足之力。奮迅王!此是菩薩十菩薩力。

「奮迅王!何者菩薩四無所畏?一者、菩薩一切聞持,得陀羅尼憶念不忘,不畏大眾而為說法;二者、菩薩信解諸法則得忍力,不生、不出,信解法已得無生忍,得法忍已入空無相無願之法,不畏大眾而為說法;三者、菩薩於聲聞乘觀解脫門、辟支佛乘信解知見,信一切入、亦信解脫,如諸眾生病藥所須,如是而知一切眾生諸根成熟,亦如是知如應說法,菩薩如是不畏大眾而為說法;四者、菩薩離大眾畏,爾時無心,東、西、南、北若有人來難問我者我不能答,不畏不能,不見畏相,菩薩如是,一切眾生若有問難皆悉能答,如彼問難相應說答無所怖畏,能斷眾生一切疑心,不畏大眾而為說法。奮迅王!此是菩薩四無所畏。

「奮迅王!何者菩薩十八不共菩薩之法?奮迅王!所謂菩薩無有人教而捨財物以用佈施,又復初生即能起心捨財佈施。又若魔王作佛身來說如是言:『若人佈施則入地獄。』而彼菩薩不生慳嫉。又復菩薩一切自物皆用捨施,施心轉勝,如是佈施是菩提因,不望果報,皆願迴與一切眾生。奮迅王!此是最初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無有人教,而彼菩薩——如來未出,無受戒處——於波羅提木叉正行悕學,不捨此不共法。菩薩在家如說護戒,雖不出家復無教者,如波羅提木叉說學,失命因緣不捨戒學,一切戒學隨順菩提,願斷一切眾生破戒。奮迅王!此是第二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一切眾生罵詈、毀辱、割其身份不生瞋心。若貧窮人、若栴荼羅、若逼迦婆、若工作師種種罵辱,而菩薩心亦不生瞋,於彼眾生慈心普覆,有大勢力能加其惡而不作惡。如是,菩薩為隨順法;如是,眾生乃是菩薩佛法因緣;如是,菩薩於彼眾生令心寂靜為作饒益,著忍辱鎧起勇勐力。奮迅王!此是第三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設多衰惱而勤精進頭陀,不捨、不生劣心。見聲聞乘入於涅槃,見生死苦而心不求聲聞涅槃;見緣覺乘入於涅槃,見生死苦心亦不求緣覺涅槃;見佛、世尊一切義成一切佛法,所作已辦入於涅槃,自未有力知諸眾生未滿佛法而心不劣,起精進心:『我亦如佛入於涅槃。』奮迅王!此是第四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若轉輪王、若帝釋王、若魔自在婦女圍遶,有天歌樂、一切妙樂皆悉具足,於中入禪修習無量,而心樂於離欲之法,不隨異語。於生死中心大怖畏、於淫欲法生不淨想、於諸陰中生於怨想、於諸界中生毒蛇想、於諸入中生空聚想、於自眷屬生於死想、於婦女中生塚墓想。心常樂求攝取正法、悕望見佛親近供養、亦常不毀一切眾生,能令伎樂絃歌等中出禪分聲。魔既聞已,遮則聲滅,以彼菩薩前善根力,於虛空中即出佛聲、法聲、僧聲。又,彼菩薩棄捨國土富樂自在,入於山林。奮迅王!此是第五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一切世間諸禪定中不生堅想,有黠慧行,遠離使見,取義、取法;如是菩薩乃至夢中不生自見、不生他見、不生法見。此不共法,若有自見則有使見,以無自見則離疑網;魔王波旬不能令其生於疑見,若有疑見則離於法。菩薩如是成熟眾生、饒益眾生,不顧自惑,無有疑心。奮迅王!此是第六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離一切生無有功用,身業清淨,遠離殺生,於諸眾生施與無畏,若手、若塊、若杖、若刀不加眾生,遠離刀杖,手不執持。自財知足,於他所有至一把草不與、不取;設寶滿地不生貪心,寧失身命終不邪命而取財利、衣服、飲食;常行梵行乃至不生欲食之心。菩薩如是離欲鬪諍及諸煩惱,不行淫欲因緣惡法,是彼菩薩不共法處先思量已身業成就。奮迅王!此是第七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清淨口業,實語、真語,如說而行,不誑如來、天、龍、夜叉、若乾闥婆、若阿修羅、若迦樓羅、人非人所。口不惡言、不壞眷屬、自眷屬愛,不惡口語、愛語、軟語、不麁獷語,作相應語、作利益語、常於先語面狀笑語。如是,菩薩所有惡語、惡口說語、他不愛語、自他熱語一切不說,不違心語——若無言無,若有言有——如是淨語深心淨信得不共法,一切生處常得如法法相應語。以如是語,能令一切不淨心人心得清淨,心清淨者則能供養。彼以深心不共法故常得實語,有所言說如語不異,隨其所說一切皆爾。奮迅王!此是第八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自心自在,不貪、不瞋、正見不邪。如是,菩薩菩提之心無與等心,不忘、不失,遠離一切諂心、曲心、濁心、亂心,晝夜常行清淨慈心。奮迅王!此是第九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即於生時具足世智,若咒、若誦、若醫、若藥、書印、數算一切皆知,一切師術皆悉現知,一切伎能、諸論善知,於世間法、出世間法不因他知,自智成就,不觀他面。一切天人觀察菩薩,有如是心:『若菩薩說,我聞修學。』奮迅王!此是第十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若以種種利益眾生,能為他人療治病患,不求財利、供養、名稱,大悲為首療治世間,然後令住出世間法。如是,菩薩心常憶念:『如是惡界苦惱眾生,以何方便、何時、何法令彼得脫,既得脫已畢竟斷滅一切煩惱,所謂斷除一切苦惱,令住涅槃畢竟之樂?』奮迅王!此第十一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心不悕願帝釋天王、若梵天王、若轉輪王、統王國土而亦得之;彼菩薩如是不求帝釋天王、梵世界處、轉輪聖王、統王國土,雖不悕望自然而得。又,彼菩薩不為色故求於梵行,不求身色、不求國土、不求眷屬、不求財富、不求名聞、不求色相,如是梵行雖不悕望具足而得。奮迅王!此第十二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住好國土富樂之處不知念佛,而有諸天曾見佛者教令憶念,先呵責已如是教言:『此法應作、此不應作,若作此業則得菩提,當如是願。汝如是作、如是行已調伏諸根,未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天如是教,令憶念於菩提道,不越、不捨。奮迅王!此第十三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何等惡人多惡、多瞋垢心眾生,於菩薩所不能加惡,菩薩於彼亦不報惡。彼大惡人多瞋心人——若身、若口、若心意惡——若見菩薩心即清淨。何以故?菩薩於彼不報其惡,置彼惡者住正法中令心清淨。彼雖作惡,以菩薩力不入惡道。何以故?以彼菩薩本來如是不共法戒清淨滿足,有如是心:『若有眾生,若以身業、若以口業、若以意業於我起惡,願彼眾生不入惡道。』以有戒故,隨願成就。奮迅王!此第十四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若有眾生不信,慳貪邪見懈怠,不信業報,離佛、法、僧。若於沙門、若婆羅門,心不清淨見則不禮,亦不供養、不生敬重、亦復不生希有之心。如是眾生若見菩薩即住威儀,若聞語說心即清淨,起迎禮拜、供養恭敬、生希有心。何以故?以彼菩薩之勢力故。奮迅王!此第十五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若有天、龍、若有夜叉、若乾闥婆、若有仙人、若婆羅門,於菩薩所生於師想,諸世間中為師首者皆師菩薩。以通力故,能令世間天、龍、夜叉、若乾闥婆、若諸仙人、若婆羅門皆來歸敬;彼既來已,歸菩薩語,禮拜菩薩、供養恭敬,是等皆悉先為歸首;既見菩薩即便禮拜、恭敬、尊重,生尊勝想,深相敬信。奮迅王!此第十六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隨生何處、於何種姓——若村、若城、或人集處——彼處眾生善法增長、斷不善法,成熟眾生攝取正法。生正見家,父母正信、正行、正入,隨何方處、何處人中,菩薩生彼師中最勝,彼處眾人供養、恭敬,無一眾生入惡道者。如彼菩薩善根所攝,彼處眾生死則生天、若生人中。奮迅王!此第十七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又復菩薩隨順一切菩提分法,勝通滿足,一切諸魔不能得便。奮迅王!此第十八菩薩不共法。

「奮迅王!不共法者,云何不共?一切佛法隨順正行,故名不共法。」

爾時,奮迅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如來乃能與諸菩薩大法光明、能作無量殊勝光明。如我解佛所說法義:若有菩薩聞此法門,一經於耳得清淨心,餘修多羅則不能爾;若得聞已,受持、讀誦,彼人則攝一切佛法;若人能於此法門正觀察者,則為已修一切佛法,於此法門所有法忍得隨順忍;若有能行此法門者,一切佛法皆已修行。應如是知。又復,世尊!若人不離此法門者,彼則得通;如是,菩薩既得通已,當住道場。」

佛言:「如是如是。奮迅王!如汝所說,若人不離此法門者,彼則得通;如是,菩薩既得通已,當住道場。

「奮迅王!過去往世然燈如來前復久遠,有佛號曰波多婆那,次前又遠復有如來號曰提沙,次前又遠復有如來號曰弗沙,次前久遠復有如來號波除大,次前久遠復有如來、至佛、世尊,號曰天王,出現於世。

「爾時,於彼天王如來、佛之世界,一切充足,安隱豐樂,天人熾盛。地平如掌,以毘琉璃、閻浮檀金、缽頭摩華種種間錯;其地柔軟,觸力猶如迦遮隣提。人民安樂如兜率陀,所須飲食隨念速至,身色、形相、戲樂之處及諸宮殿與天不異,惟天與人二名不同。

「彼三千界中更無有王,唯有如來,故名天王。

「譬如轉輪聖王坐饒益座以法治世,非是非法;天王如來亦復如是,坐於法座師子座上為諸天人如應說法。欲說法時,東、西、南、北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大眾充滿,爾時如來說法音聲遍三千界。彼諸天人供養、恭敬、禮拜如來、尊重如來,所謂無上佛法供養,彼無下劣信解眾生,惟信佛法。如是,彼處無有聲聞、緣覺之名,豈有乘處?況復有行?惟有清淨大菩薩眾圍遶世尊。彼處清淨無有女人,耳初不聞欲行之名。

「彼諸眾生皆悉化生,於蓮華中結加趺坐。如是化生彼諸人天,受三種樂。何等為三?見如來樂、及聞法樂、觀察正法離欲之樂。彼諸天人心不放逸,具足財富,迭互說法,常勤精進。壽命長遠無量無數,業盡退時不生餘道,生佛世界。

「如是,菩薩臨欲退時,上昇虛空高七多羅,出聲說言:『我今於此佛世界退。』無量菩薩聞彼聲已,皆共和合而來集會,觀彼菩薩示於法忍,作如是言:『於何法退?於何法生?』

「彼退菩薩於彼菩薩集會眾中說如是言:『大仙當知:非有少法,若退、若生;如來所覺一切諸法皆無有退、皆無有生。非色有退、非色有生;非受、非想、非行、非識有退、有生。第一義中無我、無命,亦無眾生、無富伽羅、無人非人若退、若生。世尊正覺一切法空、無相、無願,彼空無相無願法中無退、無生。如來世尊證離欲際、證無為際、證不生際,非不生際有退、有生,無退因緣是故不退。無生因緣不相和合,是故不生。如是因緣無有和合、無退、無生。』

「如是,菩薩為菩薩眾說此法已然後乃退。彼退菩薩如是退已,無身、無皮、無塊、無可知見;退已復到餘佛世界現見如來。

「大王如來並諸菩薩不著袈裟,皆著清淨妙好天衣。彼不學戒而悉調順,一切皆得無生法忍,為菩薩眾不廣說法。何以故?彼眾一切少聞多解,以利根故。若彼如來為諸菩薩眾會說法,既說法已,彼處彼處乃至彼佛世界之中,若人、若天一切皆知。彼彼眾生有得忍者、或有獲得陀羅尼者,或有眾生得辯才者、得三昧者,時彼如來名聞十方。

「奮迅王!天王如來為諸天人廣演分別如是法門,有諸菩薩七萬二千皆得授記。彼有菩薩名曰無垢清淨光明,不得授記,有如是念:『此諸菩薩威儀無礙、憶念意行、若慧、若通、得陀羅尼、及得三昧不勝於我,皆得授記。若彼得記,我何因緣不得授記?』

「天王如來知彼菩薩心所念已而語之言:『汝未來世當得授記。善男子!於未來世然燈如來、應、正遍知為汝授記。』

「無垢清淨光明菩薩聞是語已,心生歡喜,上昇虛空說如是言:『若未來世恆河沙劫然燈如來出現於世,我到彼時得一切智;如來真語、如來實語、不異語故。』

「奮迅王!汝意云何?彼時無垢清淨光明大菩薩者豈異人乎?莫作異觀。何以故?我是彼時無垢清淨光明菩薩。

「奮迅王!次後如來名波除大,我於爾時供養彼佛,彼佛為我說此法門。我既聞已,受持、讀誦,爾時獲得光印三昧。

「次後如來名曰弗沙,我於爾時供養彼佛,聞此法門、受持、讀誦,爾時獲得光明三昧。

「次後供養堤沙如來,聞此法門、受持、讀誦,復得毘盧遮那三昧。

「次後供養波多般那如來、世尊,聞此法門、受持、讀誦,得柔順忍。

「次後供養然燈如來,爾時我得無生法忍,我時得此四種奮迅——謂戒奮迅、通奮迅、智奮迅、慧奮迅。

「奮迅王!此門如是,應當善知。若有何人——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行菩薩行,今於我所聞此法門、受持、讀誦,一切速疾得通菩薩得此奮迅;得奮迅已轉大法輪,於此無上光明法中得智光明。」

如來說此法門之時,會中一萬六千菩薩一切得忍,復有一萬二千眾生髮菩提心。三千大千世界震動,百千諸天皆讚歎言:「若此法門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有深種善根眾生乃能得聞如是法門。」

爾時,慧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當以何名名此法門?如是法門云何受持?」

佛言:「阿難!此法門者名『四奮迅神通法門』,如是受持。」

世尊說已,奮迅王菩薩、慧命阿難陀,並諸天、人及乾闥婆、阿修羅等,聞如來說,歡喜讚歎。

奮迅王問經卷下


上篇:自在王菩薩經

下篇:譬喻王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大集部目錄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思惟...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宋罽賓國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佛說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 比丘道略集 雀離寺師將沙彌下喻 聖王生九百...

佛說薩羅國經

佛說薩羅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大國名曰薩羅,...

【註音版】佛七圓滿日佛前大迴向後禮祖儀

此文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大師...

佛說四無所畏經

佛說四無所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

曹洞語錄序 荊山之璞。非逢明世與和氏。則空藏荊石之...

佛說帝釋所問經

佛說帝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長爪梵志請問經

長爪梵志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教詞典】如來甲冑菩薩

為密教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列於遍知院之菩...

【佛教詞典】貪恚乃至尋思別縛諸欲

【貪恚乃至尋思別縛諸欲】 p0979 瑜伽十八卷九頁云:雲...

【佛學漫畫】佛教四大天王

本篇創作思想皆參考於佛經原典,雖然看似神話氣息較濃...

不老不死的「我」在哪裡?

波斯匿王向佛請問:我在未曾受佛教化之前,曾遇見迦旃...

極樂世界的蓮花為何有的茂盛有的枯萎

《阿彌陀經》講三種莊嚴:池水、宮殿、蓮華,它的重點...

公雞與蟲兒

有個兒童,才七歲,但常常找無德禪師,和他東南西北亂...

當別人遭受痛苦時不要幸災樂禍

佛陀在《諸法集要經》中說:若見造非法,生劣心隨喜,...

魔鄉不可停

這個時代的共業就是這樣惡劣,你也沒有辦法阻擋的時候...

三大計劃解決婆媳矛盾

我們的先輩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所提倡的設身處地,以己度...

我執和法執帶來的障礙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無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斌宗法師《色身生活與法身生活》

前言 所謂色身:乃是佛教一種述語,在一般人叫做身體...

善巧方便救人於水火

《功過格》裡有個公案。有一位固安縣的縣令叫梅公,你...

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

至心到這種程度,就能獲得善相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所說至...

【視頻】《佛說大灌頂神咒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大灌頂神咒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胞胎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胞胎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