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信力入印法門經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切諸佛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如來住持境界之處、去寂滅道場不遠普光法殿大福德善根所成之處,平等普遍無可嫌處,具足無量功德之處,金剛堅固所成之處,不可壞地安固之處,一切摩尼寶珠眾華莊嚴之處,無諸垢穢光明赫奕摩尼寶王莊嚴之處,無量光明寬博廣大摩尼寶海示現之處,不可窮盡摩尼寶雨如意寶網所生之處,眾華迴輪摩尼樹枝莊嚴之處,一切華香摩尼寶網間錯之處,悉能示現一切眾生諸佛住持奮迅之處,諸世界中最妙之處,出生一切無垢摩尼力能示現遍諸世界莊嚴之處,莊嚴寂滅道場大毘琉璃摩尼寶性出生增長積聚之處,如意寶王欄楯之處,能以如意真珠寶繩莊嚴之處,建立寶幢幡蓋之處,種種寶鈴間錯莊嚴以憂茶伽堅固栴檀塗地之處,自在如意寶王羅網覆蓋之處,大海住持清淨莊嚴普光摩尼寶王樹網堅縛之處,置師子髦摩尼寶王妙桉之處,師子座幢摩尼寶王樓閣窓牖莊嚴之處,建立種種寶幢幡蓋莊嚴之處,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盧遮華、摩訶盧遮華、斫迦羅華、摩訶斫迦羅華、須摩那華、婆師迦華、多羅尼華、婆羅華、衢多羅尼華、極妙香華、陀師迦離迦華、天須摩那華、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諸大天人妙華之處,無障無礙諸華莊嚴師子坐處,如是處住。

婆伽婆善清淨智慧,得成究竟無二之行,得至諸法無相彼岸,依於諸佛所行而行,得一切佛平等之處,得至無障無礙之處,得不退轉法輪之處,得無能伏境界之處,得不思議差別之處,得於三世平等之處,得諸世間去來無障無礙之處,得一切法無疑智處,得一切行畢竟智處,得於一切諸如來智無疑之處,得無分別法身之處,得佛境界彼岸之處,得無差別諸佛如來究竟解脫無疑之處,得至平等無邊無中佛地之處,得至諸佛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無有邊際自然智業一切諸佛如來所作不休息處,得未來際盡一切劫能轉不退法輪之處,復能示現無障礙智莊嚴之藏,得一切種一切智智無有差別依止之處。

於一時中十方世界,兜率天退、初生、出家、行於苦行、往詣道場、降伏魔怨、證大菩提、轉於法輪、示大涅槃,住持佛法及以滅法;善能示現與十佛土不可說億那由他百千萬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俱,彼諸菩薩摩訶薩等,一切皆得首楞嚴定奮迅三昧,悉得成就無量法行起陀羅尼門,無佛世界善能示現無量諸佛,能悉清淨諸染世界,有不可數阿僧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伽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提桓因、大梵天王、護世四王、人非人等。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從坐而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能清淨初地之法,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言:「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味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一味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味心者,所謂正心。言正心者,所謂異異勝善根信,無差別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增上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增上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增上心者,所謂直心。言直心者,所謂諸佛如來大行畢竟能取勝進之處,觀諸法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恭敬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恭敬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恭敬心者,所謂正信。言正信者,謂住般若根本業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歡喜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歡喜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歡喜心者,所謂身心畢竟寂靜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魔業佛業無差別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魔業佛業無差別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魔業者,所謂能起一切顛倒諸邪見故,從諸邪見起魔業故,此諸魔業與佛地業無有差別。何以故?不異魔業有佛地業,以魔業體即佛地業體,無差別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邪見無差別空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邪見無差別空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邪見無差別空智者,所謂邪見體即空智體,謂邪見作即空智作。何以故?以空智作不異邪見作,邪見作不異空智作,以空智體不異邪見體,邪見體不異空智體,即邪見體邪見作空故,依彼邪見體邪見作空智,一切法空不取不捨差別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差別無差別無差別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差別無差別無差別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差別無差別無差別智者,所謂差別體即無差別體。何以故?無差別體不異差別體,差別體不異無差別體,即差別體無差別故,依彼差別體無差別智一切法無差別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增上無差別無增上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增上無差別無增上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增上無差別無增上智者,所謂增上體即無增上體。何以故?無增上體不異增上體,增上體不異無增上體,即增上體無增上故,依彼增上體無增上智一切法無增上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顛倒無差別不顛倒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顛倒無差別不顛倒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顛倒無差別不顛倒智者,所謂顛倒體即不顛倒體。何以故?不顛倒體不異顛倒體,顛倒體不異不顛倒體,即顛倒體不顛倒故,依彼顛倒體不顛倒智一切法不顛倒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取捨無差別不取不捨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取捨無差別不取不捨故,起安慰心。』有言取捨無差別不取不捨智者,所謂取捨體即不取不捨體。何以故?不取不捨體不異取捨體,取捨體不異不取不捨體,即取捨體不取不捨故,依彼取捨體不取不捨智一切法不取不捨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為無差別無為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有為無差別無為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有為無差別無為智者,所謂有為體即是無為體。何以故?以無為體不異有為體,有為體不異無為體,即有為體是無為故,依彼有為體無為智一切法無為以事無差別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事無差別無事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事無差別無事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事無差別無事智者,所謂事體即無事體。何以故?以無事體不異事體,事體不異無事體故,以即事體是無事故,依彼事體無事智一切法無事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依止無差別無依止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依止無差別無依止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依止無差別無依止智者,所謂依止體即無依止體。何以故?無依止體不異依止體,依止體不異無依止體,即依止體無依止故,依彼依止體無依止智一切法無依止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觀無差別無觀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觀無差別無觀智故,起安慰心。』有言觀無差別無觀智者,所謂觀體即無觀體。何以故?以無觀體不異觀體,觀體不異無觀體故,以即觀體是無觀故,依彼觀體無觀智一切法無觀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對治無差別無對治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對治無差別無對治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對治無差別無對治智者,所謂對治體即無對治體。何以故?以無對治體不異對治體,對治體不異無對治體,即對治體無對治故,依彼對治體無對治智一切法無對治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相無差別無相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相無差別無相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相無差別無相智者,所謂相體即無相體。何以故?以無相體不異相體,相體不異無相體故,以即相體是無相故,依彼相體無相智一切法無相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實無差別不實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實無差別不實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實無差別不實智者,所謂實體即不實體。何以故?以不實體不異實體,實體不異不實體故,以即實體是不實故,依彼實體不實智一切法不實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二無差別不二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二無差別不二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二無差別不二智者,所謂二體即不二體。何以故?以不二體不異二體,二體不異不二體故,以即二體是不二故,依彼二體不二智一切法不二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色無差別無色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色無差別無色智故,起安慰心。』有言色無差別無色智者,所謂色體即無色體。何以故?以無色體不異色體,色體不異無色體故,以即色體是無色故,依彼色體無色智一切法無色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世間無差別涅槃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世間無差別涅槃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世間無差別涅槃智者,所謂世間體即涅槃體。何以故?以涅槃體不異世間體,世間體不異涅槃體,即世間體是涅槃故,依彼世間體涅槃智一切法涅槃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障礙無差別無障礙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障礙無差別無障礙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障礙無差別無障礙智者,所謂障礙體即無障礙體。何以故?無障礙體不異障礙體,障礙體不異無障礙體,即障礙體無障礙故,依彼障礙體無障礙智一切法無障礙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執著無差別無執著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執著無差別無執著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執著無差別無執著智者,所謂執著體即無執著體。何以故?無執著體不異執著體,執著體不異無執著體,即執著體無執著故,依彼執著體無執著智一切法無執著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無差別無智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智無差別無智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智無差別無智智者,所謂智體即無智體。何以故?以無智體不異智體,智體不異無智體故,以即智體是無智故,依彼智體無智智一切法無智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無差別無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有無差別無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有無差別無智者,所謂有體即是無體。何以故?無體不異有體,有體不異無體,即有體無故,依彼有體無智一切法無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識無差別無識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識無差別無識智故,起安慰心。』有言識無差別無識智者,所謂識體即無識體。何以故?以無識體不異識體,識體不異無識體故,以即識體是無識故,依彼識體無識智一切法無識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名無差別無名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名無差別無名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名無差別無名智者,所謂名體即無名體。何以故?以無名體不異名體,名體不異無名體故,以即名體是無名故,依彼名體無名智一切法無名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我無差別無我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我無差別無我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我無差別無我智者,所謂我體即無我體。何以故?以無我體不異我體,我體不異無我體故,以即我體是無我故,依彼我體無我智一切法無我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因緣和合作無差別無因緣和合作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因緣和合作無差別無因緣和合作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因緣和合作無差別無因緣和合作智者,所謂因緣和合作體即無因緣和合作體。何以故?無因緣和合作體不異因緣和合作體,因緣和合作體不異無因緣和合作體,即因緣和合作體無因緣和合作故,依因緣和合作體無因緣和合作智一切法無因緣和合作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別相無差別無別相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別相無差別無別相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別相無差別無別相智者,所謂別相體即無別相體。何以故?無別相體不異別相體,別相體不異無別相體,即別相體無別相故,依彼別相體無別相智一切法無別相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字無差別無字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字無差別無字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字無差別無字智者,所謂字體即無字體。何以故?以無字體不異字體,字體不異無字體故,以即字體是無字故,依彼字體無字智一切法無字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憍慢無差別無憍慢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憍慢無差別無憍慢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憍慢無差別無憍慢智者,所謂憍慢體即無憍慢體。何以故?無憍慢體不異憍慢體,憍慢體不異無憍慢體,即憍慢體無憍慢故,依彼憍慢體無憍慢智一切法無憍慢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自讚無差別無自讚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自讚無差別無自讚智故,起安慰心。』有言自讚無差別無自讚智者,所謂自讚體即無自讚體。何以故?無自讚體不異自讚體,自讚體不異無自讚體,即自讚體無自讚故,依彼自讚體無自讚智一切法無自讚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了義無差別了義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不了義無差別了義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不了義無差別了義智者,所謂不了義體即了義體。何以故?了義體不異不了義體,不了義體不異了義體,即不了義體是了義故,依彼不了義體了義智一切法了義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人法無差別無人法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人法無差別無人法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人法無差別無人法智者,所謂人法體即無人法體。何以故?無人法體不異人法體,人法體不異無人法體,即人法體無人法故,依彼人法體無人法智一切法無人法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邪見無差別正見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邪見無差別正見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邪見無差別正見智者,所謂邪見體即正見體。何以故?以正見體不異邪見體,邪見體不異正見體,即邪見體是正見故,依彼邪見體正見智一切法正見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平等無差別平等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平等無差別平等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無平等無差別平等智者,所謂無平等體即平等體。何以故?以平等體不異無平等體,無平等體不異平等體,即無平等體是平等故,依彼無平等體平等智一切法平等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邊無差別無邊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邊無差別無邊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邊無差別無邊智者,所謂邊體即無邊體。何以故?以無邊體不異邊體,邊體不異無邊體故,以即邊體是無邊故,依彼邊體無邊智一切法無邊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知可知無差別智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知可知無差別智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知可知無差別智智者,所謂知可知體即是智體。何以故?智體不異知可知體,知可知體不異智體,即知可知體是智體故,依彼知可知體智智一切法智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取無差別無取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取無差別無取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取無差別無取智者,所謂取體即無取體。何以故?以無取體不異取體,取體不異無取體故,以即取體是無取故,依彼取體無取智一切法無取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修行無差別無修行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修行無差別無修行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修行無差別無修行智者,所謂修行體即無修行體。何以故?無修行體不異修行體,修行體不異無修行體,即修行體無修行故,依彼修行體無修行智一切法無修行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非中道無差別中道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非中道無差別中道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非中道無差別中道智者,所謂非中道體即中道體。何以故?以中道體不異非中道體,非中道體不異中道體,即非中道體是中道故,依彼非中道體中道智一切法中道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非虛空無差別虛空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非虛空無差別虛空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非虛空無差別虛空智者,所謂非虛空體即虛空體。何以故?以虛空體不異非虛空體,非虛空體不異虛空體,即非虛空體是虛空故,依彼非虛空體虛空智一切法虛空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非石女子平等無差別石女子平等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非石女子平等無差別石女子平等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非石女子平等無差別石女子平等智者,所謂非石女子平等體即石女子平等體。何以故?石女子平等體不異非石女子平等體,非石女子平等體不異石女子平等體,即非石女子平等體石女子平等故,依彼非石女子平等體石女子平等智一切法石女子平等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非如陽炎無差別如陽炎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非如陽炎無差別如陽炎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非如陽炎無差別如陽炎智者,所謂非如陽炎體即如陽炎體。何以故?如陽炎體即非如陽炎體,非如陽炎體即如陽炎體,以非如陽炎體即如陽炎故,依彼非如陽炎體如陽炎智一切法如陽炎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邪見無差別無邪見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邪見無差別無邪見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邪見無差別無邪見智者,所謂邪見體即無邪見體。何以故?無邪見體不異邪見體,邪見體不異無邪見體,即邪見體無邪見故,依彼邪見體無邪見智一切法無邪見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明無差別明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明無差別明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無明無差別明智者,所謂無明體即是明體。何以故?明體不異無明體,無明體不異明體,即無明體明故,依彼無明體明智一切法明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貪無差別無貪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貪無差別無貪智故,起安慰心。』有言貪無差別無貪智者,所謂貪體即無貪體。何以故?以無貪體不異貪體貪體不異無貪體故,以即貪體是無貪故,依彼貪體無貪智一切法無貪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瞋無差別無瞋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瞋無差別無瞋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瞋無差別無瞋智者,所謂瞋體即無瞋體。何以故?以無瞋體不異瞋體瞋體不異無瞋體故,以即瞋體是無瞋故,依彼瞋體無瞋智一切法無瞋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癡無差別無癡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癡無差別無癡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癡無差別無癡智者,所謂癡體即無癡體。何以故?以無癡體不異癡體,癡體不異無癡體故,以即癡體是無癡故,依彼癡體無癡智一切法無癡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依託無差別無依託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依託無差別無依託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依託無差別無依託智者,所謂依託體即無依託體。何以故?無依託體不異依託體,依託體不異無依託體,即依託體無依託故,依彼依託體無依託智一切法無依託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佈施行攝受事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佈施行攝受事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佈施行攝受事智者,所謂佈施及以迴向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愛語行攝受事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愛語行攝受事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愛語行攝受事智者,所謂直心及以修行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利益行攝受事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利益行攝受事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利益行攝受事智者,所謂大慈大悲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同事行攝受事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同事行攝受事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同事行攝受事智者,所謂方便及以智慧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發心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發心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發心智者,所謂直心及以修行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離貪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離貪心故,起安慰心。』有言離貪心者,謂不執著一切法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離瞋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離瞋心故,起安慰心。』有言離瞋心者,謂不生他一切眾生嫌恨心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身業不作諸惡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身業不作諸惡行故,起安慰心。』有言身業不作諸惡行者,謂離三種身惡行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口業不作諸惡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口業不作諸惡行故,起安慰心。』有言口業不作諸惡行者,謂離四種口業過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意業不作諸惡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意業不作諸惡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意業不作諸惡行者,離貪瞋癡諸惡行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佛正念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佛正念故,起安慰心。』有言佛正念者,所謂見佛清淨念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正念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法正念故,起安慰心。』有言法正念者,所謂能見清淨法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僧正念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僧正念故,起安慰心。』有言僧正念者,所謂得入菩薩位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捨正念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捨正念故,起安慰心。』有言捨正念者,所謂捨彼一切取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戒正念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戒正念故,起安慰心。』有言戒正念者,所謂得入一切法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常觀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常觀故,起安慰心。』有言無常觀者,所謂過彼欲貪色貪無色貪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我觀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我觀故,起安慰心。』有言無我觀者,所謂不著一切觀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實諦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實諦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實諦法者,所謂不誑諸天人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實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實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實法者,不誑諸天及自身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諸法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諸法行故,起安慰心。』有言諸法行者,謂依一切諸法行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堅固戒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堅固戒故,起安慰心。』有言堅固戒者,所謂乃至不犯小戒、不作小罪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缺戒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不缺戒故,起安慰心。』有言不缺戒者,所謂不求諸餘乘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點戒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不點戒故,起安慰心。』有言不點戒者,謂離一切諸惡行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濁戒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不濁戒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濁戒者,謂攝一切諸菩薩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護戒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善護戒故,起安慰心。』有言善護戒者,謂於一切諸菩薩所生尊心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密戒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善密戒故,起安慰心。』有言善密戒者,所謂善護一切根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名稱戒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名稱戒故,起安慰心。』有言名稱戒者,謂入諸法無差別法界不二智無障礙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知足戒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知足戒故,起安慰心。』有言知足戒者,離諸貪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差別戒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差別戒故,起安慰心。』有言差別戒者,謂身寂靜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阿蘭若處戒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阿蘭若處戒故,起安慰心。』有言阿蘭若處戒者,謂入諸法無中無邊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上篇: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下篇: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華嚴部目錄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十住經

十住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歡喜地第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世間...

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

佛說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卷上(一名普賢菩薩定意) 西晉月氏...

【註音版】佛說毗沙門天王經

佛說毗沙門天王經...

四教義

四教義卷第一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夫眾生機緣不一...

持世經

持世經卷第一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持世經初品第一...

地藏菩薩聖誕祝聖儀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玉女耶經

玉耶女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卷上 失譯人名附三秦錄 如是我聞:...

光讚經

光讚經卷第一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光讚品...

起世因本經

起世因本經卷第一 隋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閻浮洲品第一...

佛說內身觀章句經

佛說內身觀章句經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一切一其心, ...

【佛教詞典】至心迴向

乃「隨心迴向」之對稱。指以真實、至誠之心,將所修之...

【佛教詞典】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塊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種子生根...

自己善良和別人無關

暑假裡的一天,同事的孩子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懷抱嬰兒...

何時得與聖賢親

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藕華藏金砌鴨,綠...

聖嚴法師《觀自在菩薩》

菩薩 菩薩是發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

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事業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

神通究竟何價

有二位師兄弟結伴同行,到各個名山去參學,希望得到名...

如何判斷自己能不能往生

到晚年的時候,有兩個指標可以看得出你會不會往生: 第...

有八種話不能講

古人說:覆水難收。講話就像潑水,潑出去的水無法再收...

邪淫會帶來三種嚴重的障礙

邪淫手淫會對人帶來諸多的障礙,這些障礙都是可以感覺...

死盡偷心 寶此一行 當生往生

如果我們不能深知五濁惡世很難出離,就會在心裡打妄想...

業難盡情難空,求生極樂得解脫

在《文昌帝君陰騭文》中,文昌帝君自述,由於他遇佛得...

掛著花鬘的羊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們在外看到人家在辦喪事,為了祭拜...

佈施、放生、施食後的感應

1 找工作 畢業的時候找工作,我們大學要求的比較嚴,...

【視頻】《心經》童聲版

《心經》童聲版

【視頻】心經台語(妙蓮華唱片)

心經台語(妙蓮華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