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彌陀經要解

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道證法師念誦)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別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不可思議也哉!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谿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覩,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敢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峯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第一釋名者,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如來,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而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故名佛也。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機熟,佛為應時說法令得度脫,故悅也。阿彌陀者,即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令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云無量光。以要言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聊舉壽命、光明二事以為言端耳。經者、訓法訓常,一切金口所宣通名為經,今對佛說阿彌陀五字、即是通別合為題也。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自應尋之,茲不繁述。

第二辨體者,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何謂實相?即現前一念心之自性是也。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相,而緣慮分別亦非離此實相別有自性,離一切語言文字相,而語言文字亦非離此實相別有自性。以要言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唯其離一切相故無相,惟其即一切法故無不相,無相無不相故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恆寂強名為常寂光土,寂而恆照強名清淨法身。又照而恆寂強名法身,寂而恆照強名報身。又性德寂照強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又修德照而恆寂名為受用身,修德寂而恆照強名應化身。當知寂照不二、性修不二、身土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二,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者,宗是修行之要徑、會體之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其綱則眾目皆張,挈其領則襟袖隨至,故次體之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其所願而證所信,是故經中先演極樂依正以生信,次勸應當發願以導行,次示七日持名以徑登不退。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竪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之物,我今雖復昏迷倒惑,苟能一念迴心,決定得生自己心中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信彼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何況一心不亂安得不非生淨土因!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淨土上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譬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所以依心所現一切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土在十萬億土之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極樂國土雖在十萬億土之遠,而實不出我只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復,深信西方若依正、若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妙明真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佛心遍故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之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鈔》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今設不從事於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非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之後而明願也。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既不可思議,故名號亦功德亦復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亂稱名為佛種,況執持至一心不亂,安有不徑登不退者乎!然諸經所示淨土要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而惟此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於此經中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古人云: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至於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消釋依正文中,當略點示耳。

第四明力用者,往生不退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得論九品,今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者,隨其或散或定,自於同居土中分三輩九品。若執持名號至於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者,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若執持名號至於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名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亦是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二、行不退;三、位不退;四、畢竟不退。一、念不退者,破無明顯佛性,逕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者,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者,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者,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或不解,但令彌陀名號一歷耳根,或六方佛名、或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又如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第五教相者,此是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故雖經法滅盡之後,仍以悲心弘願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譬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之奧藏、《法華》之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設欲廣為嘆述,窮劫莫盡,有智者自當知之。

入文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分者,名為初善、中善、後善,闕一不可。序分如人之首,五官具存。正宗如人之身,臟腑無闕。流通分如人之手足,運行不滯。故智者大師釋《法華經》,初品作序,中十五品半為正,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訖〈安樂行〉五品皆為跡門流通。蓋序必總提一經之綱領,而流通則法施方不壅於來世,其關係殊非淺小。後人不達,才見經文稍涉義理,便一概判入正宗,致使序及流通不過如八寸三帽子一頂、草鞋一雙而已,安所稱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

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初中二:初、標法會時處;二、引大眾同聞。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標說經處也。如是者,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我聞者阿難,了知實相之理,非我非無我,不壞假名故仍稱我。耳根發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故名為聞。一時者,時無實法,特以師資道合終竟一會說聽周足,故名一時。佛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故名為佛。舍衛此雲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祇樹給孤獨園者,匿王太子名為祇陀,此雲戰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長者,此翻給孤獨,給孤長者布金買園,供佛及僧,餘有少地未布,祇陀感嘆,不復取價施此少地,故並存二名也。

二、列大眾同聞。三: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天人眾。聲聞最居初者,一、是出世相故;二、是常隨從故;三、佛法賴僧傳故。菩薩眾居中者,一、以相不定故;二、以不常隨故;三、表中道義故。天、人眾列後者,一、是世間相故;二、凡聖品雜故;三、明外護侍從法應爾故。初聲聞眾又三:初、明類標數;二、表位嘆德;三、列上首名。今初。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者,共義。大比丘者,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是梵語,含三義故不翻:一、乞士義,謂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二、破惡義,謂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三、怖魔義,謂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僧者,具雲僧伽,此翻和合眾,理和則同證無為解脫。事和則有六種:所謂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波兄弟師資共千人;舍利弗、目犍連師資二百人;耶舍長者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未久先得度脫,感佛深恩故為常隨眾也。

二、表位嘆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大阿羅漢是表位,眾所知識是嘆德。阿羅漢含三義:一、應供義即乞士果;二、殺賊義即破惡果;三、無生義即怖魔果。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也。又實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淨土不思議法,故名大也。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

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少/兔]樓馱。」

如是等諸大弟子,德臘俱尊故名長老。舍利弗此雲鶖鷺子,亦云身子,母身端正眼如鶖鷺,從母得名也,聲聞眾中智慧第一。摩訶目犍連此雲大采菽氏,神通第一。摩訶迦葉此雲大飲光,身有金色光明,頭陀勝行第一,傳佛心印為西土初祖。摩訶迦旃延此雲大文飾,南天竺婆羅門種,論議第一。摩訶拘絺羅此雲大膝,即舍利弗之母舅,答問第一。離婆多此雲星宿,無倒亂第一。周利槃陀伽此雲繼道,因根鈍故調息悟道,僅持一偈入定演說辯才無盡,義持第一。難陀此雲喜,佛之親弟,儀容第一。阿難陀此雲慶喜,佛之堂弟,復為侍者,多聞第一。羅睺羅此雲覆障,佛之太子,密行第一。憍梵波提此雲牛呞,宿世惡口感此餘報,受天供養第一。賓頭盧此云不動,尊者之名,頗羅墮此雲利根,尊者之姓,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迦留陀夷此雲黑光,為佛使者,教化第一。摩訶劫賓那此雲房宿,知星宿第一。薄拘羅此雲善容,壽命第一。阿[少/兔]樓馱或云阿那律陀,此翻無貧又翻無滅又翻如意,亦佛堂弟,天眼第一。如是等諸大弟子者,結略指餘也。此等諸大弟子本是法身大士,亦作聲聞為影響眾,今於此會同聞淨土攝受功德,則能得第一義悉檀之益,任運增道損生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

二、菩薩眾。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並者,承前聲聞眾而言之。菩薩摩訶薩此雲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文殊師利此雲妙吉祥亦云妙德,佛為法王,菩薩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自非勇勐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最居初。阿逸多此雲無能勝,即彌勒菩薩之名,當來下生成佛,現在居等覺位,正以究竟嚴淨佛國為其要務,故次列之。乾陀訶提此云不休息,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與如是等諸大菩薩,亦結上例餘也。此等深位菩薩亦必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三、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及者,亦上文聲聞、菩薩言之。釋提桓因此雲能為主,即忉利天王,主四天下者也。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乃至色無色界,故云無量諸天。又云大眾俱者,謂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二、別序,發起序也。淨土妙門甚深不可思議,無人能問,故佛自唱彼土依正名字而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有錯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人問便自發起,如《梵網》下卷自唱位號雲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大師亦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甚深難信,故特呼大智慧者而與之言,以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故也。從是者,從此娑婆世界也。西方者,橫亙直西,標所示現之處也。過者,超越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又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名一佛土。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同一小鐵圍山所遶,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則有百萬須彌四洲日月及小鐵圍;千中千界名為大千世界,則有十萬須彌等,故名三千大千世界。過如此等佛土,共十萬億之西方,是極樂世界也。

問:「何故極樂定在西方?」

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娑婆視之則極樂在西,倘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則極樂又在東矣,何足致疑。」

有世界名曰極樂者,序依報國土之名也。過去、現在、未來遷流名世,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方隅為界,既示依報則必竪約三世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言極樂者,梵語須摩提,此翻極樂,亦翻安養亦翻安樂亦翻清泰,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具如下文廣釋。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所謂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則穢,五濁輕者則淨。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今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者,序正報教主之名也。佛是通名,阿彌陀是別名,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無量光等,亦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名論單複:法身單者指所證理性;報身單者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者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複者:一、自性清淨法身;二、離垢妙極法身。報身複者:一、自受用報身;二、他受用報身。化身複者:一、示生化身;二、應現化身。又一、佛界化身;二、隨類化身。雖辨單複三身,實則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故令聞名必得不退也。今現在說法者,簡非過去已滅,亦非未來未成,正爾說法度生,故應發願往生,親覲說法速成正覺也。復次,有世界有佛現在,即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即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即勸持名妙行序也。復次,阿彌陀,序佛也;說法,序法也;說法必有聽眾,序僧也。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也;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也;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也;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文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二: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正勸眾生髮願持名以成因。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不得生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初文為二:初、陳依報國土妙;二、陳正報主伴妙。初又二:初、總標名義;二、別釋莊嚴。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娑婆苦樂相雜,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不苦不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蓋凡聖同居淨土五濁輕,故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死、自在遊行、天食天衣、上善聚會等樂。方便有餘淨土,體觀既巧,故無沉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實報莊嚴淨土,一心圓證,故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寂光淨土,究竟平等,故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也。

二、別釋莊嚴,四:初、明地樹莊嚴;二、明池樓華色莊嚴;三、明天樂華雨莊嚴;四、明法音莊嚴。今初。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欄楯以嚴際畔,羅網以嚴空界,行樹以嚴露地。各言七重者,表七科道品。皆是四寶者,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彼土佛及菩薩並諸聲聞其數無量,則有無量住處,亦有無量七重欄楯羅網行樹遍滿彼國,處處莊嚴不可窮盡,故云周匝圍繞也。同居淨土此等莊嚴,則是增上善業所感,亦是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微妙五塵為體。方便淨土此等莊嚴,則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實報淨土此等莊嚴,則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常寂光土此等莊嚴,則是即中觀智所感,亦是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得意為言,四土莊嚴一一無非因緣生法,一一無不即空假中。下皆倣此,不復繁述。

問:「同居、方便、實報三土,得言欄楯行樹池樓華雨等一切莊嚴,常寂光土既惟理性,何得亦有此等莊嚴?」

答:「一一莊嚴無非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無量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謂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小乘所證偏真法性。」

二、明池樓華色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瑠璃、玻瓈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七寶池者,金銀等七寶所成之池,不同此方土石所成也。八功德者: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飢渴;八、長養諸根也。充滿其中者,不同此方或時枯竭或時汎濫也。池底純布金沙者,不同此方惟是污泥也。池邊階道四寶合成者,不同此方惟是磚石也。陛級名階,坦途名道,重屋名樓,岑樓名閣,亦以七寶嚴飾,不同此方惟是土木丹青也。蓮華大如車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舉華之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寶積.無量壽會》,則大小品類實不可量。青色名優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色必有光,蓋由淨業所感,不同此方之華有色無光也。又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經亦略言耳。微妙香潔是略嘆蓮華四德。結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者,明上來所說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普遍莊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三、明天樂華雨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諸天所作微妙樂音恆無間斷,故云常作天樂。七寶所嚴清淨地界體是黃金,故云黃金為地。初日分、後日分名晝三時,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然彼土佛及菩薩各有身光,眾生生者亦有身光,常明不闇,不假日月光明,安分晝夜?或以華開鳥鳴為晝,華合鳥棲為夜。或雖實無晝夜,且順此方常習假說晝夜耳。曼陀羅者,天華之名,此雲適意亦云白華。從空而下故名為雨。眾生者,上自等覺下至凡夫。衣裓者,盛華之器。眾妙華者,即所雨天華,明其非止曼陀羅一種而已,應如《法華經》所明四華,以表住、行、向、地四因位也。供養他方佛者,即表真因會趨極果、果德無所不遍也。僅言十萬億者,且據極樂去此娑婆十萬億土,意顯得生極樂國已,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據彌陀神力所加,則何遠不到哉?即以食時還到本國者,明其神足自在不假逾時也。飯食經行者,既雲食時故云飯食,念食則食自至,不俟造作安排,食畢則缽自去,不勞洗拭收舉,故但經行寶地任運進修而已。凡聖同居淨土其樂已自如此,況即於彼土又可橫超方便、實報、寂光,其樂又當何如!

四、明法音莊嚴。又二:初、別明二種法音;二、結嘆功德成就。初中二:初、化鳥音;二、風樹音。初又二:初、正明法利;二、徵釋伏疑,今初。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種種奇妙雜色之鳥,言其多且美也。且寄此間所愛賞者,以言其似。舍利即鶖鷺,及白鶴、孔雀、鸚鵡四種,皆此地所有,人所共珍。迦陵頻伽此雲妙音,未出[穀-禾+卵]時已有音聲超眾鳥故,此地所無。共命鳥,一身兩頭識別報同,亦此地所無。西土雪山等處有此二種,然皆不可比於極樂奇妙眾鳥,特言其似而已。言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則知淨土亦不以鳥棲為夜,當知實無晝夜假說晝夜,良以蓮華化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故也。五根五力等者,三十七道品也。不言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者,文省略耳。三十七品通於四教。四念處者: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

四正勤者: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四如意足者:一、欲如意足;二、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進、念、定、慧也。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是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為念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禪定,是為定力;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是為慧力。

七菩提分者亦名七覺分:一、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名擇法覺分;二、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三、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生,歡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四、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五、若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捨覺分;六、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七、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

八聖道分者亦名八正道分:一、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二、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三、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四、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五、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是為正命(五邪命者:一、為利養故詐現異相奇特;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為利養故佔相吉凶為人說法;四、為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敬畏;五、為利養故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六、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七、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八、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

此等道品若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若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若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若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藏道品名為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通教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淨土多應說之。別教道品名為獨菩薩法,同居、方便二種淨土亦多說之。圓教道品名為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淨土應皆得聞也。

結雲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餘一切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雖諸佛法三十七品收無不盡,而為機緣不等,或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以要言之,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能令聞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念三寶亦有別相一體乃至四教義意之不同,如餘經論廣明。

二、徵釋伏疑。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恐有疑曰:既是淨土,何有眾鳥?故今釋曰:非罪報所生,乃彌陀欲令法音宣流故變化作此諸鳥耳。

問:「既雲無惡道名,則白鶴、孔雀等獨非畜生道名耶?」

答:「既非罪報所生,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究竟孔雀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更名惡道哉!」

問:「佛欲法音宣流,隨所化現皆可,何必化作眾鳥?」

答:「有四悉檀因緣:一者、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之,令歡喜故;二者、鳥尚說法,令聞之生善故;三者、鳥能說法,不於眾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四者、鳥即彌陀化作,不異彌陀法身,令悟法身平等,無所不具,亦無所不造故。」

二、風樹音。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眾鳥法音是化作有情聲,風樹法音是化作無情聲,情與無情同宣妙法,皆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種智所現,皆是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質影,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讀者亦可深長思矣。奈何捨此淨土而別談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初別明二種法音竟。

二、結嘆功德成就。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重重結嘆,欲令聞者深信而不疑也。

初、陳依報國土妙竟。

二、陳正報主伴妙,二:初、明教主妙;二、明眷屬妙。初中二:初、總徵;二、別釋。今初。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二、別釋,二: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今初。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十方三世諸佛皆悉徹證心性全體,皆悉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皆可名無量光,而由因中願力不同,各隨因緣以立別名。今佛昔為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曾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故今果成如先所願也。法身光明竪窮橫遍故無量,報身光明稱真法性故無量,此則佛佛道同。若夫應身光明,則有或照一由旬者,或照十旬百旬千旬者,或照一世界者,或照十百千世界者,惟彌陀普照十方無量世界,故別名無量光。然三身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益故強作此分別耳。

二、約壽命釋,又二:初、正明主伴壽皆無量;二、兼示成道已經十劫。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猶雲彼佛及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蓋西域每用倒文故也。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法身壽命無始無終故無量,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故無量。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則隨願隨機延促不等。今以法藏比丘四十八願曾有佛壽無量及人民壽命亦無量之願故,今果成亦如先願,別名無量壽也。此則實有限量,特以人天莫數,名無量耳。然三身既不一異,則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問:「佛壽無量可也,人民壽命胡得亦無量耶?」

答:「佛本願力不思議故,信願持名功德不思議故,信願持名是正因緣,佛本願力是增上緣。」

二、兼示成道已經十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前文既明彌陀現在說法,此文又明未來壽命無量,故今更明過去成佛已經十劫也。然法身本無成與不成,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與不成,亦復不應論劫。然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地並不可測,且約西方極樂示成之跡則成佛十劫,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

問:「《唯識論》云:過去未來皆非實有。今胡得雲過去十劫、未來無量耶?」

答:「過去未來非現非常,所以不可執為實有,亦復豈可執為定無?且現在一剎那法,唯識論中縱許有實體用,豈不言其無間即滅不容稍停,又何甞執為定實定常?須知對今現在故說過去成十劫,而過去已滅,寧別有十劫堆積何地猶未化耶!又復對今現在故說未來壽命無量,而未來未至,寧別有無量劫預貯何地漸次來耶!須知時劫無性,故三世當體全空,而無性原非斷滅,故時劫差別宛爾,雖復差別宛爾,並是現前一剎那中所現影子。故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也。思之!」

初、明教主妙竟。

二、明眷屬妙,又二:初、聲聞菩薩妙;二、生者不退妙。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問:「《往生論》云:二乘種不生。何故彼佛仍有聲聞弟子?」

答:「定性二乘不迴向菩提不發大願,則不得生;若先習小行臨終迴向發願,則便得生。雖得生已小習先熟,佛順其機為說小法彼尋證果,旋即向大,不終滯於小也。是故不同此土藏教聲聞,直俟法華開會方得入圓,應是通教聲聞,或是別教七住先斷見思,故名阿羅漢耳。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今既得聞彌陀名號信願往生,總屬別圓二教之所攝矣。」

聲聞菩薩不可算數,並是彌陀因中大願大行所致,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二、生者不退妙。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而有三義:一、位不退,證入聖流不墮凡地故;二、行不退,恆欲度生不墮二乘地故;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故。若約此土,則藏初果、通見地、別七信、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行、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今淨土中則雖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例皆得三不退,以淨土無退緣故。又一生淨土則皆壽命無量,任運進修直至一生補處,觀彼十方世界何處無佛何處機熟,便往示現成佛。故一生補處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也。

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

二、正勸眾生髮願持名以成因,三:初、勸發願;二、勸立行;三、總結勸。今初。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前既舉彼土依正妙果以勸深信,今更勸聞而信者隨應發願以求往生,信願二種即是往生淨土之要領也。何者?若不聞有極樂依正之名,或復為說而不肯信,則不得名為聞。今既得聞,便屬別圓二教初機,故教之以發菩提願。蓋彼國雖通四土,然既在此娑婆三界之外,又非二乘所證偏空涅槃境界,故但肯發願求生,即屬別圓二教弘誓所攝,以既不求人天福報又不求聲聞緣覺,非是菩提大願而何!設使或求人天或求趨寂,則非生彼國之願矣。故此願生彼國之願從深信生,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而下文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縱使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使將此名號作個語頭,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一般,亦萬無一得生淨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所以者何下,徵釋應當發願往生之故。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指前文所說無數阿羅漢、無數諸菩薩乃至無數一生補處人也。苟無大信大願,何得與此諸上善人會一處哉?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二、勸立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生淨土者,即得不退,又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如此不可思議橫超法門,故非善根福德尠少者所能生也。菩提正道名為善根,即是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為福德,即是助緣。聲聞獨覺菩提名少善根,人天有漏福業名少功德,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中皆悉具多善根福德,縱令散心稱名善根福德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承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善男子、善女人者,不揀在家出家,不論貴賤老少,亦復不拘六趣四生,但得聞佛名者即是多劫善根成熟,即五逆十惡亦皆名善男女也。聞說阿彌陀佛即聞慧,執持名號即思慧,一心不亂即修慧。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可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而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亦得為遠因不名聞慧,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猶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名為事持。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名為理持。一日乃至七日者,剋期辨事也。利根一日即得不亂,鈍根七日方得不亂,中根或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即能七日不亂,鈍根僅能一日不亂,中根或六五四三二日不定。持至一心不亂便成修慧也。

一心亦有二種:謂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儘,皆名為事一心。又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名為理一心。事一心則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則不為二邊所亂。不為見思所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在其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即得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不為二邊所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在其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即得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當知執持名號雖復簡易直捷,仍復至頓至圓,以一念相應即一念佛,念念相應即念念佛,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缺,上上根人終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人亦可臻其閾,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嘆其難信也。

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答:「修心之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在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問:「七日不亂,約平時耶?約臨終耶?」

答:「約平時也。」

問:「若約平時,則假如有人,七日不亂之後,更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

答:「若果得一心不亂之人,決無更復起惑造業之事。」

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約平時耶?約臨終耶?」

答:「十念通於二時,若晨朝十念則屬平時,若十念得生則與《觀經》十聲稱名是同,但約臨命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問:「既十念一念並皆得生,何故此經要須七日?」

答:「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令《觀經》所明下品下生五逆十惡之人現世不曾修行,竝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得遇善友聞便信願,如此等事萬中無一,豈可不預辨資糧乃僥倖於萬一哉!」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

答:「十萬億土並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佛力接引,何難即生。」

問:「既判信願屬慧行、持名屬行行,則執持名號應是助行,何名正行?何得一一聲中皆悉具多善根福德?」

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有先後亦非定三。蓋無願無行不名真信,無行無信不名真願,無信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而持名號,故一一聲中信願行三皆悉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觀經》所謂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若使善根福德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問:「臨終念力勐切故能除多劫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

答:「譬如日出群闇自消,稱佛洪名萬罪自滅。」

問:「散心稱名亦能除罪並往生否?」

答:「亦必除罪,不定往生。必除罪者,名號功德真實不可思議故;不定往生,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良由吾人無始劫來所造生死重罪,假使重罪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故雖從生至死百年之中,一一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中盡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然所滅罪猶如爪土,所未滅罪如大地土,惟能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所能制耳!」

問:「既不定生,稱名何益?」

答:「一稱佛名便為成佛種子,猶如金剛終不可壞。故佛世有一老人欲求出家,五百聖眾以道眼觀,皆謂從無善根,不肯剃度。後至佛所,佛即度之。弟子問佛因緣,佛言:『此人於無量劫前,入山採薪為虎所逼,上樹避之,虎複繞樹跑哮,以怖急故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諸二乘道眼所能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方便品》中所明,若於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伏願若緇若素、若智若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聲百聲乃至無量無數等聲,則聲聲皆悉不可思議故也。」

二、總結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佛眼所見究盡明瞭,以信願而執持名號,的確是多善根福德,以此善根福德因緣,的確能感佛及聖眾來迎,的確能生四種極樂世界,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故慇勤再勸發願往生,以願能導行故也。

二、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信願行三,一經之要旨備矣。此無上法門甚深難信,故既無問自說以為發起,復引六方諸佛廣長舌相同為證明,以廣流通。若非流通之力,何能使妙法筌蹄不壅於來世,圓頓心要永傳於未聞也哉。文分為五:初、引六方諸佛稱讚勸信流通;二、重徵名解釋勸信流通;三、約已今當生勸願流通;四、引諸佛稱讚難事敦信流通;五、大眾歡喜信受流通。

初中六:初、東方(至)六、上方。唐譯十方,當知文有詳略、義無增減也。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承上正宗分中廣讚阿彌陀佛依正莊嚴,勸人信願持名徑登不退,此於出世大功德利之中尤為不可思議,故不惟我釋迦如來讚歎,舉凡六方諸佛無不異口同音讚歎也。言不可思議者,略有五意: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故;二、即於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故;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故;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故;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故。阿閦鞞此雲無動,餘皆可知。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隨機立名,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願等,雖偏舉一隅,仍各具四悉,隨一一名顯所詮德,劫壽說之亦不可盡,但可意解而已。東方虛空不可盡故,世界亦不可盡。世界不可盡故,現住世間諸佛亦不可盡,略舉五名以等恆河沙數諸佛。如此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勸信此經,而眾生猶不生信,頑冥極矣。言廣長舌相者,尋常之人三世不妄語則舌能至鼻;藏頭果佛三大阿僧祇劫久不妄語,故舌薄而廣長出可覆面。今證大乘淨土妙門,所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用表言必誠實決非虛謬也。此經正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羅什法師順此方好略之機故,但譯雲「佛說阿彌陀經」,玄奘法師取捨兩楹,故又譯雲「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當知亦是文有詳略、義無增減。

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問:「無量壽佛即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否?」答:「即是亦可,不是亦可。即是亦可者,佛無我相,為度眾生不妨自讚,如釋迦亦自讚故。不是亦可者,十方同名諸佛無量,非止一佛名為無量壽故。」

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下方者,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不可說不可說也。達磨此雲法,餘可知。

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上方者,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復有上界風輪、銀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不可說不可說也。

問:「既六方各有諸佛,亦必各有淨土,何故偏讚西方?」

答:「令初機易標心故,又彌陀本願勝故,又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又念彌陀一佛即為念無量佛,生西方一淨土即為遍生無量淨土故。若淺位人知西方勝於餘方,便可決志專求;若深位人知西方即攝十方、即具四土,亦不必捨西方而別求華藏。蓋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則小、華藏則大者,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

初、引六方諸佛稱讚勸信流通竟。

二、重牒名解釋勸信流通。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耶?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阿耨多羅此雲無上,三藐三菩提此雲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此大乘經獨詮簡易直捷圓頓心要,又諸佛名字竝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經受持及聞諸佛名者,皆為諸佛所護念,皆得不退大菩提也。

問:「聞經受持護念不退可矣,但聞佛名豈亦得護念不退耶?」

答:「此義有局有通。所言局者,如《占察經》云: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此亦應爾,故須聞是經已受持此經所示執持名號之法,持至一心不亂方得聞諸佛名,方為一切諸佛所護念也。所言通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謗,皆成緣種。譬如入栴檀林,若拜若打皆染香氣,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然據《金剛般若》三論皆云:根熟菩薩方為佛所護念,準位須在別地圓住,蓋是惟約自力,故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即能圓得三種不退。下至一聞佛名,亦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聞名功德如此之大,釋迦及六方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

三、約已今當生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已發願者即已生,今發願者即今生,當發願者即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願無虛發必剋果也。非信則不能發願,雖信而不發願亦不能生,故慇勤再勸發願。願者信之券,而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矣。

問:「今發願者但可當生,何得雲若今生?」答:「此亦二義:一、通約一期名今,則現生髮願持名,臨終決定得生淨土,是今發願即今生也;二、局約剎那名今,則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寶池?只今信願持名,便非娑婆界內人矣。極圓極頓、難議難思,惟有大智方能諦信。」

四、引諸佛稱讚難事敦信流通。又二:初。引諸佛同讚;二、自結嘆難信。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於淨土成菩提易,於濁世成菩提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說法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此淨土橫超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以是一切九法界世間所難信故,所以名為甚難希有之事。而十方一切諸佛,無一不稱揚讚歎推我釋迦偏為勇勐也。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所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昏昧汩沒故名為濁。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所謂貪、瞋、癡、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為濁。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麁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色心竝皆陋劣故名濁。命濁者因果竝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濁。

二、自結嘆難信。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信願持名萬修萬去,永離五濁圓淨四土,如此妙法真實難信,故不惟諸佛稱讚,即自亦嘆其甚難。設非大悲弘誓塵劫熏心,何能行此難事也哉?此而不信,辜負慈尊甚矣。

四、敦信流通竟。

五、大眾歡喜信受流通。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法門不可思議難信難知,故無一人能發問者;佛智鑒機知機已熟,故無問自說令得四益。既得聞已,如時雨化,故歡喜信受也。身心怡悅名為歡喜,毫無疑惑名之為信,領持不忘名之為受,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為作禮,依教修一往不退名為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跋語

經云:「末法之中億億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捨此不可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旭於初出家時,亦以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法門不過曲為中下,後因大病發意西歸,嗣復研求《妙宗》《圓中》二鈔及雲棲疏鈔等書,始知念佛三昧實稱無上寶王,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能挽也。適吾友去病大士久事淨業,欲令此經大旨辭不繁而即炳著,命餘述此要解;餘正欲普與法界有情同生極樂,理不可卻。舉筆於丁亥年九月二十有七,脫[葶-丁+呆]於十月初五,凡九日而告成。所願一句一字咸作資糧,一見一聞同階不退,或信或疑皆植道種,或讚或謗等歸解脫。仰惟諸佛菩薩攝受證明,同學友人隨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筆故跋,時年四十有九。

刻彌陀要解後序

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古人云: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合而觀之,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義明矣!後人不達,捨西方極樂而別言唯心淨土,捨萬德慈尊而別言自性彌陀,不幾心外有佛、佛外有心耶!吾蕅益師深悟心性無外之體,故若宗若教若性若相一以貫之,既著《梵網合註》《佛頂玄文》《唯識心要》《大乘止觀釋要》等書闡明權實妙理,復為正知拈此《彌陀要解》,一展讀時便覺信願持名人可自操其券,誠所謂直捷痛快言簡意周者也。蓋末世弘法大士各有專門,鮮克兼通性相,惟蕅師先從心源薦徹,所以性相宗教無不游刃而解,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百界千如心具心造,舉凡淨土依正無非自心所變相分,故於四土橫竪之致如指諸掌,然此特法海一滴耳!若欲盡蕅師涯底,當遍覽《合註》《玄文》《心要》等大部著述,又進求於未舉筆前,庶不認指而迷月矣。古吳淨業弟子正知識。

弟子沉純社,願以此刊施功德,上薦先考恰所府君諱自郇,先妣孺人潘氏,先室孺人陳氏,亡妾彭氏,亡女祺官,同生淨土,永不退轉,並祈保孫男孚尹、念溫,曾孫式棠、肇嘉、端賜等,歸依三寶,世修福慧。伏惟我佛慈悲護念。


上篇:阿彌陀經義疏

下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菩薩戒本經箋要

菩薩戒本經箋要 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三藏 曇無讖第二...

蕅益大師文選

《序》 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又必有非常之事...

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發菩提心經論

發菩提心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仁王經疏

仁王經疏上卷(本) 西明寺圓測法師撰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

皇帝降誕日於麟德殿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玄義一部

皇帝降誕日於麟德殿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玄義一部 大安國...

觀音玄義記

觀音玄義記卷第一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知禮俯伏惟念。早...

法華文句記

法華文句記卷第一(上)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釋序品初 言...

緣起經

緣起經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

佛說處處經

佛說處處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言:「道人行道...

盧至長者因緣經

盧至長者因緣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若著慳貪,人天所...

【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翻譯之記 夫法留正像,唯聖是依;...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卷第一(亦名長安品) 秦天竺...

菩薩瓔珞經

菩薩瓔珞經卷第一(一名現在報)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註音版】佛說聖法印經

佛說聖法印經...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

【佛教詞典】離染服

為袈裟之異稱。意謂遠離煩惱雜染之衣。據心地觀經卷五...

【佛教詞典】月燈三昧

佛嘗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對月光童子宣說一切諸法體性平...

一心念佛就能具足六度全體功德

得波羅蜜者,諸菩薩眾,有恆沙劫中,修六度萬行,未能...

莫把「師父」稱「師傅」

有人說,現在很多詞語都被糟蹋了。 比如說,小姐一詞...

佛像一定要請法師開光嗎

問: 請法師開示一下,如果買了佛像,是否一定要請法師...

廣發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佛功德不可量。究竟佛功德在何處呢?在我們心中,佛即...

怎麼知道有前生,乃至無量的生命呢

怎麼知道有前生,乃至無量的生命呢?這樣的觀察思惟就...

發明家的際遇

在這世間,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觀念上也會...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良的人心胸坦蕩,沒有私心雜念,不會欺天瞞地,也不...

中陰身階段會更容易往生嗎

問: 現在往往是事先沒有準備,發現亡者斷氣之後才開...

做了一點點好事,就想把一切災難都免了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俗話說瞎子點燈白費蠟。有人卻不這樣認為,盲人點燈,...

淨土法門如何理解「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

信眾:請問師父,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的區別是什麼?在...

善良是心間綻放的花

善良,是心間綻放的花,它遠離喧囂的岸,收斂著剔透的...

【視頻】《地藏經》法鼓山念誦

《地藏經》法鼓山念誦

【視頻】《佛說寶網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寶網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