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如來興顯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如來建立之土,號嘆法身深奧,悅豫普見棚閣為大嚴淨,顯曜威宮琉璃之藏、如來所行。佛時興出無量之路為法界宮,觀菩薩身光明清淨師子之座,咸受一切菩薩之體為大法座。諮嗟法界如來聖旨,緣虛空界,行無罣礙,曉了本際聖慧之界,普解佛慧,分別聖道。去、來、今佛一切悉等,為一法身;一切諸佛行皆平等,神通之行無所罣礙。法身慧體,究竟無相;法度無極,游於法界,無有二行,玄曠無限為最正覺,其等如稱則超度行,無有陰蓋解脫之門。其法界者,普同虛空;常游十方諸佛國土,無限之故靡所不覩。

億百千姟諸菩薩等猶如塵數,一切悉已一生補處,各各在於異佛世界,志願無極、奉諸慧行,各各入於無所破壞平等法界。空界無限,無所獲致、無中間行、無有自然、亦無所生;曉了、證明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眾菩薩身無所動捨,逮諸通慧、遍諸佛土而無所念,遵如來慧,而於佛道現在得致顯明之曜。游大聖行無所震動,慧以一身示於無量,所行之體周於無限法界之裡,分別善人眾生之界至不退轉。等獲本際無本法界,除去自大,身常卑順則無所畏,如來照明一切德本以為徒類。

其名曰:普賢菩薩、普稱尊菩薩、如來族姓成首菩薩、金剛幢英菩薩、無蓋月淨菩薩、日光離垢藏菩薩、大神通變動菩薩、離垢光首、十方精進王、大師子娛樂神通菩薩。如是等類,猶如十方不可計數億百千姟諸佛之土滿中眾塵,眾會菩薩,其數如斯。

於是有光,號如來聖旨,世尊眉間演出斯耀,無央數姟億百千明照於無量、無有邊際、無餘世界十方佛土,示現如來威神之變,告無央數億百千姟諸菩薩眾,威神則令諸佛世界一切惡趣悉為銷滅,覆蔽一切諸魔宮殿。

又,諸如來成最正覺,寤諸未覺,示現諸佛眾會道場,所出光明嚴淨之座,顯曜法界、第一空界,在所週遍達諸佛界,尋復來還,皆繞一切菩薩坐場,入如來族姓成首菩薩頂上不現。

如是眾會一切菩薩怪未曾有,身心踴躍:「今日當有無極之變講說大法,如此光明自然來現。」

光明適沒,如來族姓成首菩薩即從坐起,於蓮花上而下右膝,長跪叉手思如來德,以偈頌曰:

「寤諸不覺者,  超踰諸德王,
 其行無罣礙,  所起度無極。
 其大聖安住,  平等於三世,
 恭敬今稽首,  明哲之慧士。
 所行無形相,  則度於彼岸,
 又復而示現,  善莊嚴身相。
 光明離眾垢,  演顯百千曜,
 降伏諸魔事,  以頂歸命禮。
 震動諸國土,  宮殿之元首,
 乃至於十方,  諸所有土地,
 終不令一人,  而使獲恐懼,
 佛道之威神,  所興如是比。
 而平等建立,  於虛空之界,
 其法界如是,  獲逮諸境土。
 嚴淨於黎庶,  億姟之塵數;
 蠲除諸眾生,  一切之罪釁。
 志願甚堅強,  行於億千劫,
 玩習積累德,  殊勝之佛道。
 逮得於一行,  聖慧無罣礙;
 以一之自然,  皆行諸佛道。
 所演放光明,  導師為若茲,
 普見於忍界,  一切靡不周;
 普示現一切,  威神之變化,
 吾身已得入,  於一自然行。
 今以是之故,  興發如此念:
『今為正應時,  稽首於法王。』
 無央數菩薩,  悉來集會斯,
 而欲得聽省,  所分別法事。
 今日諸會者,  清淨復清淨,
 而於諸世界,  親近遵修行。
 聖慧無限量、  境界無罣礙,
 逮得於勇勐,  無極之威神。
 斯等游世誼,  所行逮神仙,
 智慧不可計,  超越精進力,
 而造奮光明,  悉照諸菩薩。
 今鄙如應問:  『殊勝最上法,
 所堪任境界?』  為之大聖通,
 自恣其威曜,  而普悉示現。
 導師最上尊!  頒宣諸佛土,
 孰為人中聖、  至上之真子?」

說此頌讚已,應時世尊從口演光,名不可計億數照明,照於一切無有邊際諸佛世界,繞諸佛土具足十匝,示現如來聖旨威變,請無央數諸菩薩億百千姟悉見告勅,動諸佛土,至諸惡趣悉滅災患,覆蔽一切諸魔宮殿。十方如來平等正覺覺諸不覺,示現諸佛眾會道場。光明之耀度於法界,一切週遍虛空之界,達諸佛土尋即復還,繞諸菩薩,入於普賢菩薩面門。

普賢菩薩適遇斯光,尋時如應,功德、威顏、師子之座倍加於前——超越佛身及師子座,又復絕踰諸菩薩體師子之座。普賢菩薩儀觀、美德、師子之座高廣殊妙,而現特為顯麗。

爾時,如來族姓成首菩薩問普賢曰:「唯,佛之子!仁之功德不可思議,一切世界悉遍知之。興大變化悅諸菩薩,無極感動,今斯,佛子!如來所現變本瑞應?」

普賢菩薩謂如來族姓成首菩薩:「如吾所憶,又如往古諸平等覺之所覩現,如斯變化無極感動,當講如來興顯經典。今者,大聖欲演此義,故復示現如是變應。」

如來族姓成首菩薩適聞於斯興顯典名,尋時即以佛之威神,地則大動。於是,如來族姓成首菩薩謂普賢曰:「善哉,佛子!堪任能樂為諸菩薩大士之等讚揚如來、至真、等正覺興顯成乎。今者,十方悉皆嚴淨,無央數億百千姟眾而來集會。往古善修清淨之行,心有所歸,懷抱道德,顯發覺意,演大言辭,超度彼岸。建立一切諸如來行、威儀禮節,心念諸佛未曾忘捨,興設大哀,普觀眾生。諸大菩薩決了神通,分別一切如來精進,己身惔怕,聞一切佛所讚道音、尊妙之法。如是儔倫功德名稱,平等蠲除一切憎愛而無適莫,今斯菩薩皆來集會。仁為佛子,曾已供養無央數億百千姟佛,稽首諮受;悉已遵修諸菩薩行,獲大神足、諸三昧門、娛樂神通,皆入如來祕密之藏;銷諸狐疑,入於如來無畏精進,探覩眾生一切諸根;皆以信於真諦解脫而說經典,達如來動;聖性所歸,頒宣一切諸佛之法,最為第一得度無極。如是比類不可稱計,眾德奇特。善哉,佛子!願說如來興顯現身、暢演弘音,所可講說諸心念行、境界之處,所嘆行者成最正覺、轉於法輪、宣傳佛教、現大滅度,示於如來一切德本、諸所造行。」

爾時,如來族姓成首菩薩重欲解義分別所歸,則為普賢菩薩而說頌曰:

「善歸無合會,  諦曉了悉覺,
 其慧則無上,  平等離欲塵。
 稱嘆於最勝,  所行無限量,
 其聞於音響,  一切悉踴躍。
 菩薩之殊特,  云何興出勝?
 所以得歸趣,  何因致真實?
 如來之音響,  何謂為身心?
 其行之境界,  斯大稱云何?
 何謂為諸佛,  而因言如來?
 何故為最勝,  而轉於法輪?
 願講眾安住,  滅度之道地,
 當悅可斯等,  無量諸佛子。
 其在於十方,  安住大法王,
 一切諸眾生,  功德之所歸。
 斯等之福慶,  大聖願為說,
 何緣見道意?  云何至安住?
 云何得聽聞,  如來之名號?
 未曾得覩見,  滅度諸大聖,
 假使發踴躍,  恭敬於尊聖。
 唯悅豫說之,  何因成大意?
 今以問於此,  清淨之大人!
 為說所奉行,  大德之巨海。
 察斯諸菩薩,  一切悉叉手,
 問佛並仁者,  及諮於鄙身。
 當為斯等故,  宣說淨尊法,
 為斷眾狐疑,  獲無量大慧。
 因為引譬喻,  示現佛種姓,
 設眾生聞者,  發清淨道心。
 悉令諸佛土,  週遍勝無餘,
 諸佛普示現,  若干種身形。
 知法清淨者,  則演隨應時,
 因其族譬喻,  而為示現說。
 往至姟佛土,  於十方百、千、
 億百那術數,  無量不可計,
 難可得值見,  如是等菩薩,
 如今日聚會,  若茲自在勝。
 是故願說之,  安住行清淨,
 由斯廣宣闡,  如來之族姓。
 斯等諸菩薩,  一切叉手立,
 普悉志求法,  渴仰於經典。」

普賢菩薩緣如來族姓成首所問,普告一切諸菩薩眾:「唯,最勝子!諸如來處不可思議至真、等正覺,若興出者,演不可量敘法次第,無能稱計。如來熙隆巍巍如是,雖以一事,不以一事而歸於道。所以者何?唯佛之號。又有十事為無量法歸不可計百千功德,修習所行得至如來。何謂為十?道心無量,普護群黎一切之意、往宿積累善行之念;志性無限,從本清淨;合集無極大慈大哀,而以習趣救濟眾生;願行無底,不斷遵修福慧無極;習行無厭而習歸趣;教化眾生無邊佛藏;亦以習趣善諦清淨;無量善權智慧之路;奉無量德無限之道;所習聖智合集,懷來無際法義經典之藏。是故,佛子!十法之行為法面首。已具足十,不可計會無量百千眷屬枝黨得歸如來。

「譬如,佛子!其千世界所因得號,不以一事而合成也,以無數合會成。譬如大陰不失時節而以澍雨,有四因緣諸風習習、飄颻流佈:風名執御,其大風場多有眾水主導御雨;有枯竭風,其風燒水;有風名曰住立,住立一切所有宮殿;風名莊嚴,為諸三千受體眾生罪福俱游。計諸菩薩所成功德亦復如是,無有限量、不可計會;亦如若干立三千界乃得諸法,無有能為分別計數、稱量本末,無能覩見盡其原者。如是,佛子!如來、至真、等正覺不以一事、不以一義而興出也。

「又,從往古諸如來所先興弘陰法雨,其心奉教而無厭惓,志性堅強,執持不忘,不有憒亂,觀察寂然。以慧道場枯竭一切塵勞之欲,誘勸修殖眾德之本,而善建進、銷卻憍慢。分別決了清淨之行,講暢言教,德淨群生。如來功祚道原無漏,懷來如是至真、正覺,獲致諸法,於彼無有興出之者,是為入於第一之門,菩薩所行至於如來之所興顯。「復次,佛子!譬如喻於三千世界自然興盛,起大陰雲名不可壞,應時而雨,其餘地者不能堪任受於此水,唯有三千世界遭水變時。如是,仁者!佛之法界有弘法澤名曰無壞,合集如來不斷佛種,及諸聖士、一切聲聞及與緣覺所不堪任受持、奉行。唯有菩薩承大勢力,心無恐懼,誓被德鎧,是為二事。」

於是頌曰:

「明聽諸十方,  一切世間上,
 求比無等倫,  譬之若虛空。
 導師之所行,  無量、無邊際,
 則為無儔匹,  其德皆週遍。
 假使思惟佛,  心念之所由,
 斯諸十方者,  功德無限量。
 眾人之口辭,  億百千劫嘆,
 雄師子無極,  世俗無有雙。
 一切諸十方,  諸所有佛土,
 皆破碎如塵,  如是塵數劫,
 復如億百千,  諮嗟諸十方,
 一毛之功德,  而不能盡極。
 假令有丈夫,  欲稱量虛空,
 第二人計然,  疾算諸受相,
 不可計無量、  不能盡虛空,
 當知諸十方,  如是行無限。
 假令三世人,  諸在三界者,
 設計此眾生,  心之所行念,
 心一時須臾,  悉可知分數,
 群萌諸思想,  神識之所念。
 猶譬如法界,  悉無有邊際,
 而不見一切,  法界之所趣。
 十力亦如是,  所行無限量,
 一切無一切,  法界為自然。
 猶如大雨時,  名曰不可壞,
 無能任受者,  水災乃能苞。
 佛演無極澤,  小乘不堪受,
 唯菩薩能奉,  遍佈於一切。
 無本如無本,  寂寞無二想,
 永無有生者,  是曰為普等。
 一切世間上,  境界亦如茲,
 無本等自然,  已脫於增損。
 猶如斯本際,  真本際無際,
 三世為平等,  普解脫一切。
 愍哀等如斯,  導師之所行,
 咸周於三世,  一切無罣礙。
 本際無所造,  無造能自然,
 本淨如虛空,  無垢、無塵勞。
 最勝顯如是,  一切悉嚴淨,
 已捨造、無造,  棄於有、無事。
 釋放言聲辭,  及一切音響,
 蠲除於去、來,  滅度無所有。
 諸十方如斯,  於法而自然,
 一切言無聲,  亦不可受持。
 如是淨寂然,  曉了一切法,
 如空中鳥跡,  若石處虛空。
 緣本所誓願,  而示現色身,
 自觀諸十方,  最勝所變化。
 假使欲入斯,  如是最勝界,
 當志念遵道,  自淨其志性。
 制捐諸思想,  於念亦無念,
 猶空中鳥跡,  心所入如是。
 是故,安住子!  省諸導師行,
 聽我之所說,  精舉諸譬喻。
 計於諸十方,  名德不可極,
 況復說其義,  諮嗟講聖尊?
 如彼群萌類,  自然行致身,
 不能思念計,  諸導師所行。
 十方境界果,  佛道自在倫,
 成就諸德本,  聽說一切德。
 今現是世人,  思行令無餘,
 未曾念堪任,  合聚依因緣。
 百億土有辭,  音合億百千,
 所以曰言世,  因立三千界;
 人中上如是,  斯等自然悉,
 不能計演德,  如其等所周。
 常可數宣暢,  一切眾生念,
 不可知人尊,  所行之自然。

「復次,佛子!猶如此雨,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而致斯潤;是群萌類因罪、福生。如是,佛子!斯諸如來興隆道化,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而致法雨,悉是菩薩眾德本力,是為三事。」

於是頌曰:

「如雨無從來,  去亦無所至;
 佛化一切然,  無來亦無去。

「復次,佛子!譬如大雨三千世界,受體眾人無能計會知其渧數——設一佛土所興眾生,思念弘澤,心眼為惑,唯有主知——三千世界雨,尊天子悉知諸數,不失一渧,悉是宿本德之所致。如是,仁者!一切眾生聲聞、緣覺不能曉了、思惟、觀察如來法澤,不能及念懷來大心,假使聞之斯大心者,則當迷惑;唯眾生尊菩薩大人於過去佛善修道業、得無上力能知之耳,是為第四。」

於是頌曰:

「猶如有大雨,  遍三千佛土,
 唯尊天子知,  其餘無能別。
 計一切聲聞,  及緣覺之乘,
 不解佛法雨,  唯菩薩能知。

「復次,佛子!興大雲時,又有陰雨名曰滅除,滅盡於火;有大雨名曰憒亂,壞於水災;又有大雨名曰斷絕,斷除於風;又有大雨名曰壞敗,毀壞大寶;又有大雨名曰消爛,則以糜爛三千世界。如來如是興顯於世,有大法雨名曰滅除而演法澤,消除一切塵勞之欲;又名積業而演法澤,積累一切眾德之本;又名蠲釋而演法澤,斷除一切六十二見;又名壞敗而演法澤,令成一切諸法之慧;又名消化而演法澤,化滅一切心志所行,是為第五。」

於是頌曰:

「如雨滅除火、  有雨壞水災、
 有雨斷絕風、  毀落大寶山;
 如來興顯世,  滅一切貪慾、
 積累眾德本、  除六十二見、
 法雨於十方,  成就一切慧、
 化眾生志性,  使順從正道。
 令不悋四大,  三界無根原,
 自然無極慈,  三達無罣礙。

「復次,佛子!如雨一味,若滋無限,潤悉週遍;如來若斯,以一大哀,咸雨一切令至無邊,法澤周普,懷致大聖,故曰如來分別顯現無量之法,是為六事。」

於是頌曰:

「譬如雨一味,  而悉遍蒙潤;
 如來亦如是,  行等無偏邪,
 則以一大哀,  咸雨一切人,
 法澤至無邊,  普懷來大道。

「復次,佛子!猶如三千世界還復之時,先成色界諸天子身所有宮殿,次成欲界世人所居,然後成就眾生之類。如來若斯,興顯現世,先成就於諸菩薩慧,然後次演緣覺慧行,次乃顯示聲聞德本所行之慧,然後示於餘眾生合集善本所當行慧。道法一味,隨眾生樂、所為德本、所居屋宅宮殿之處,如現一類,或不用者。如來法味亦復如是,從黎庶器所殖德本而顯慧行,自然為現,是為七事。」

於是頌曰:

「猶始立天宮,  色界、無色界,
 然後乃興盛,  欲界之宮殿,
 已後乃成地,  人民之處所、
 一切諸萌類、  諸龍、揵沓惒。
 十力亦如是,  本已應自然,
 修行無邊際,  菩薩之風儀,
 然後寂然寶,  因緣而得立,
 次於得自在,  分乃及眾生。
 雨諸渧墮已,  無青亦無黃,
 水則入於地,  緣是生若干,
 因其地欲就,  生樹、山、叢林,
 其水不若干,  生地種之名。
 諸導師住諦,  智慧悉聖達,
 哀慧如虛空,  執持於善權。
 如最勝之法,  則入斯供養,
 智慧離眾垢,  其身無所住。

「復次,佛子!猶如水災興起之時等在虛空,斯三千界現有蓮華,名成德寶,為若干種而自然生,皆悉覆蔽於水災變,普照世間。假使蓮華自然出時,大尊天子及淨居天得見斯華,則便知之於此劫中當有若干平等覺興。

「彼有自然風名顯曜而起遊行,則已成就色界天子宮殿、屋宅。又復有風名淨顯明,安隱淨潔,而以成立欲行天子宮殿、屋宅。又復有風名曰一類,無所破壞,而成立於大鐵圍山、金剛之山。又復有風名曰特尊,而吹成立須彌山王。又復有風名曰長立,而吹成就七大寶山王,一曰、陰塗利,二曰、懿此山其利,三曰、除害[土*屋],四曰、除優陀羅,五曰、脫化民隨羅,六曰、目隣、大目隣,七曰、香山、氷山。又復有風名曰善住,成立大地。又復有風名曰嚴淨,成立游地諸天——天、龍、揵沓惒——宮殿、屋宅。又復有風名無盡意,成立三千通流一切海之淵。又復有風名照明藏,成立普世如意寶珠。又復有風名堅固根,吹令成就衣服之樹。如是,仁者!其大陰雨則為一味。又其水者無有想念,獲致諸法自然之數,而使眾生別知德本。如斯諸風,則以諸風分別了知三千世界。

「如來、至真、等正覺者,所以懷來一切德本、成就諸法、積累無上無極之慧,為世面首而不斷絕如來種性。顯耀無極威神光明,普暉世間,靡不週遍,其見光明皆以至心向於如來。又,是大聖無所罣礙,及諸菩薩各自念言:『今者如來所以興顯化諸菩薩,是故現身於斯世矣。』分別演說諸佛種性、清淨離垢平等之慧,奮此光明,如來所可詠懷合集無漏之慧道光明,名曰普照,令致如來不可思議法界之慧正覺種性。又有光明名曰總持,以故,如來力不可動,懷來興顯,無能勝者。有道光明名曰超越,故諸如來慧無所畏,懷來興顯,莫能及者。有道光明名一切通,故諸如來懷來合集諸通之慧,靡不從教。有道光明名壞憍慢,故諸如來令眾聲聞見功德本,不為虛妄,無所缺減,致無所著。有慧光明名曰普德,一切眾生若見佛者,悉令歸趣無盡福慧,身亦如是。有慧光明名遠中間,如來以斯深妙之智,歸趣合集至道三寶而不斷絕。有慧光明名若干種莊校嚴淨,如來以斯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懷來合集一切普備,悅可眾人。有慧光明名無等倫,如來以斯度於法典,咸同空界,於佛之土壽命無量,致無窮極。如是,仁者!如來法雨則為一味、如來慧場無所想念,顯示菩薩成致道法,見眾生根而為說經。如來之慧悉為一等,聖道光明等無差特,以故如來興出現耳。

「佛子!觀此如來致於一解脫味,分別顯現無有限量不可思議清淨之德,令眾生類悉覩知之,皆是大聖之所建立。又復欲令如來無所建立而顯現法,未之有也。若使勸立化於一人至於無上,則為如來俱顯德本。若能曉了如來之德、想念智慧而逮及者,未之有也。如來聖旨超殊諸法,故為眾生分別顯現,令入此義,使了亮法,不以厭足。如來無想亦無所念,無所成就亦不懷來,無所造作亦無不作。彼無作者,無所從來,乃為興顯,是為八事。」

於是頌曰:

「如蓮華出生,  覺佛興如斯,
 諸天歡喜者,  曾見過去佛,
 覩水之所在,  宮殿則清明,
 今世不復久,  各當有國土。
 佛真善光明,  斯為本瑞應,
 菩薩之所念,  覺了靡不達。
 其慧識清淨,  身鮮潔無垢,
 十力濟蠕動,  念行諸佛法,
 曉了世所有,  無量所造業。
 猶在因地上,  地在於水表,
 悉處於虛空,  此謂大宮殿。
 兩足及四足,  眾生皆依仰,
 人中尊如是,  已達為法王。
 為一切無餘,  眾生所戴賴,
 覩見若聞者,  悉宗共侍之。
 破壞愛慾塵,  群生所依業,
 上至於梵天,  然及無邊際。
 孰為眾生故,  而欲安黎庶?
 不應光為迷,  而求於智慧,
 無喻而為喻,  最勝以故見。

「復次,佛子!譬如空中而立四風執持水種。何謂為四?住風、起風、御風、堅周風,是為四。持虛空水,地在水上,不動、不搖,是則名曰為地力矣。水在風上,風立於空,空無所住,以是之故,三千世界而有處所。如是,仁者!假使懷集如來興顯建立於世,無所罣礙智慧之明,便有四部無極慧場,執持一切眾生德本。何謂為四?一、時順歡悅群黎慧場,二、建立諸法因緣慧場,三、護眾德本所御慧場具足諸業,四、住無漏界而覩慧場;是為四慧場,以此將育一切黎庶。其大慈者,度脫群萌;其大哀者,執師子吼。以能立此大慈、大哀,分別眾生諸所念趣,住權方便,建立慈行,是為綏懷如來興顯。又,如來者,無所罣礙聖達之明悉無所住,是為九法。」

於是頌曰:

「猶如虛空界,  而無有齊限,
 受有色、無色,  所苞無有量。
 八維及上、下,  佛土諸有身,
 三界無有餘,  是為虛空界。
 諸勝身如是,  則普而示現,
 觀察諸法界,  有無之所處。
 大聖之尊體,  一切無見者,
 若覩諸導師,  隨律蒙開化。

「復次,佛子!猶如三千世界彌廣無限,眾生之類有若干行,若有方便不離虛空,或在水中、或在地上、或分陀利,不可計量,各行權便;或在諸天宮殿之中、自在天宮;或在虛空,因空自恣。如是,仁者!假使如來綏集顯現,一切眾生見皆戴仰。若有覲者,歡喜踴躍,隨時自恣,則住覺力,繼習禁戒,娛樂弘業,度世賢聖。自由神通,智慧無身,說無罣礙聖達之門,修行此業演說顯耀而自恣成,不失報應,講務光輝,導利諸法,依由大化,無所忘失。是者名曰綏集如來顯現,一切眾生而悉戴仰,是為十力法。

「斯為,佛子!如來、至真、等正覺為諸菩薩興顯示現懷來講法,有所歸趣、不可限量、無有放逸、亦不調戲。其心意識有所興發歸於無身,自然如空;了解眾生則為自然,不計吾我,非有崖底;一切佛土則無有土,諸土盡空,歸無退還而不斷絕。當來之際至無歡豫,如來聖慧無有[番*去]黨,歸於無二,有形、無形,有為、無為,諸法平等。假使通達一切眾生,遵修大猷自恣之業,乃是往古之所勸助,則能具足斯奇雅矣。是為,佛子!無限言辭之徒類也。所言徒類,懷集如來興顯大道。」於是頌曰:

「一切諸眾生,  依怙於佛土,
 悉因虛空界,  則順隨法教。
 或水中、平地,  若於諸天宮、
 鬼、神及龍王,  皆為依仰之。
 空無有斯念,  今吾何所造?
 已為何所失?  為誰現造義?
 人中上如是,  身顯諸緣便,
 隨一切十方,  而造若干行。
 戒禁自娛樂,  弘業度世聖,
 以神通慧明,  為益誰利義?
 順示清白法,  了無有諸身,
 未曾興想念:  『為益誰利義?』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何謂,佛子!諸菩薩眾覲見如來至無限量?菩薩設若親近如來則為歸道。所以者何?無所見者,為見如來;見如來者,則為一法身;以一法身,若一慈心向於一人,則為普及一切群萌,多所將養。如虛空界無所不苞、無所不入,或至一切有色、無色,有形、無形,有處、無處,亦無所至、亦無有來,則無有身;以無身故,無所不周。佛身如是,普入一切群萌之類,悉於諸法、一切佛土靡所不遍,亦無所去、亦無所從來。所以者何?用無身故。如來身者,欲以開化眾生之故,因現身耳。是為,佛子!菩薩入於第一之門,歸趣興顯則謂如來。

「復次,佛子!譬如虛空無色、無見、無有形類而不可覩,因分別知眾生之類,其所苞裹廣普彌遠,不以逼迫,空亦無想念。如是,若見如來之身普照世間及度世事,因別罪、福,如來不來、亦無所去,無所罣礙、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大聖光明蠲除一切八十顛倒,是為第二所入之門。」

於是頌曰:

「因發起馳逸,  則盡威光焰,
 悉見於眾生,  增損諸因緣。
 如空無形色,  如來亦如是,
 以一等法身,  救脫眾生類。
 最勝適出現,  化一切冥者,
 漸漸觀察誼,  興盛遇佛道。
 道德甚弘廣,  照曜三千界,
 度脫生死難,  心悉無想念。
 人尊無等倫,  示現於增損,
 若有訓己者,  逮得於緣覺。
 一切眾生知,  親近人中聖,
 譬如大梵志,  自處清明宮。

「復次,佛子!日之光明照閻浮提,眾生之類蒙恩無限而仰得活,輝耀無量。猶如流水出於山川,生長百穀、衣服之具,其有窈冥不明之處亦復賴之;蜎蜚蠕動、牛、馬、騾、驢亦復由之;所欲讀說谿谷、樹木及諸藥草悉亦因之;諍訟虛無悉得決了;空中遊行眾生之類悉復怙之;江、河、浴池、泉源、流水亦復恃之;蓮華開披郡國、縣邑、州域、大邦悉得其明,展轉覩見若干形色;游於田野、草苗之中,陸地之人、水中品類,悉復仰之。各各修治生活之業,有所興造便能究竟。所以者何?日之光明宮殿所照不可限量,饒益眾生道德如日。群萌若覲如來身、聞其音聲,致無央數不可稱限方便之緣,而依得安迴惡就善功德之法,蠲除愚戇、滅眾冥事、興隆道慧,巍巍暉曜。其大慈者,普護眾生;其大哀者,救脫黎庶。歸趣諸法,長育成就三十七品道之力也,殖種信淨,猶如濁水而致清澄。所覩不虛、不失報應,有色、無色,生、沒之事悉見覩之,無所傷害,道慧光明令諸眾生不失德本。為眾之首菩薩大士猶如蓮華,勸化佈施一切諸行因緣之便而為最上。所以者何?聖之道場而無涯底。如來奮震無量慧光,無限聖場亦復若斯,是為第三所入之門。」

於是頌曰:

「譬如日宮殿,  悉照閻浮提,
 於空而垂光,  除闇無蔽礙。
 本無無處所,  因地生蓮華,
 眾人而依怙,  若干之土地;
 勝日亦如是,  眾生悉恃仰。
 諸天、世人民,  善修於德本,
 降伏於無極,  逮致法光明,
 得見人中聖,  因成於三乘。

「復次,佛子!譬如彼一日之宮殿照大石帝須彌山王,次復照於諸餘大山、次照黑山、後乃照陵阜、丘垤及地處所——此閻浮提人所游居。光明隨地,其日宮光無有想念言:『當先照於寶山王。』又,日演暉等無差別——是其土地處所高卑,非日光明而有殊特——不念先後。如來若此,等游無量忠正法界巍巍道場,則演出於無損光暉,以斯慧明普有所照。其前雲大帝石山須彌王者而先遇光,則謂趣於諸大正士以法光明而為示現、開化度之,然次乃示聲聞、緣覺之所慕慧,眾生髮志建立德本,然後化於不善之黨,稍漸教於一切黎庶長處邪見,悉皆遭蒙如來之光。已蒙光明便得受決,於當來世得值如來日之慧暉,令無思想、成諸德本,如其志願逮智慧耀,是為第四所入之門。」

於是頌曰:

「如斯日之曜,  不離諸有形,
 又及諸天眾,  亦皆得依倚。
 猶如諸江河,  饒益於眾人;
 安住光如是,  眾生悉戴仰。
 其離篤信者,  不見佛日光,
 何所佛差特,  斯等亦蒙賴?
 若有聞名者,  遭遇勝光明,
 緣是漸獲進,  至於成佛道。

「復次,佛子!如日宮殿,其生盲者不見威光。雖無眼目、不知晝夜,續因其明得生活業、飲食之具。如是,眾生亡失本淨,見佛不信無極道光則謂生盲。雖不覩見如來慧光,縱使如此,續當蒙於大聖日照。如是比類,微妙弘明、暉曜神通照其身形。為設瑞應,於當來蠲除愛慾、塵勞之行,是為第五所入之門。」

於是頌曰:

「如日照天下,  生盲不能見,
 雖不別晝夜,  續蒙其暉曜。
 眾生失本淨,  不信如來慧,
 佛恩慈廣大,  續當蒙得度。」◎

◎「復次,佛子!譬如月殿造立,現四未曾有法。何謂四?照諸窈冥,在於眾星而常弘明;其亡道者指示處所,普游天下有所容受;已見月光,眾生戴仰;立隨方面,有所游出,不懷狐疑,是為四。如是,如來之身有四難及,自昔未有,示現叵逮,非人所見。何等四?普現一切學與不學;緣覺之乘所誓願者,從其信樂如示現之;限礙之事、壽命之節,其損耗者為示長益;如來道場不增、不減,咸見一切諸佛世界、眾生之類所可造念。隨力信樂——應為道器、因何光明——則為一切群萌品類而見瞻戴,觀於佛身皆蒙曜暉。又,如來身無有想念,便能逮得無所著心,是為第六所入之門。」

於是頌曰:

「其月光明照,  神圍須彌山,
 光乃至諸山,  然後至丘岸,
 次照於高土,  乃至於平地,
 漸曜諸卑下,  所有諸土地。
 安住光先照,  諸菩薩身形,
 然後奮暉曜,  緣覺之所行,
 爾乃照自在,  次照學、不學,
 乃照眾無餘,  佛道無想念。

「復次,佛子!如大梵天名曰三千,悉現身三千世界靡不週遍,亦不分身。群生品類敢有形者,隨其色貌皆現其前,無不見像。如來、至真亦復如是,未曾分身、無若干體,普諸世界,隨諸黎庶志性、形體、所可信樂而示現之,大聖身心,亦無想念,是為第七所入之門。」於是頌曰:

「梵天名三千,  悉遍自現形,
 於眾勢各尊,  自在無不覩。
 又斯梵天者,  而不分其體;
 諸法之導師,  自在亦如是。
 佛身普示現,  在十方世界,
 其像無限量,  亦不分別體。
 一切人各念:  『今現在我前。』
 悉覩佛面像,  聞所講說法。

「復次,佛子!如大醫王皆知諸藥,分別好丑、所入分部,曉練群籍、經典、術呪,其閻浮提一切眾藥,人不識知,謂不中用。醫藥本德及醫呪力,表示群黎,適見此醫,病皆除愈,悉得安隱。又,是其醫,非力所造現在得立,心自念言:『此諸民人將失救護,若沒之後,得無孤焭,鄙寧可設權善方便而為示現。』採集眾藥以自塗體,承己術力已合諸藥,示如壽終——其身不壞、亦不枯朽、亦不毀碎,往來周旋、坐起經行皆為變現——醫藥所當而療除眾生之病,聞見其音亦得安隱,終始無異。如來亦然,則為無上醫王,曉了療治一切眾生塵勞之病,億百千姟諸劫之數造設醫藥,普歸一切智度無極、方便善學道術法藥——皆是往古為菩薩時所建,奉行智慧、善權、術呪、食藥——威勢之力住當來際。如是無限處於眾生,為興救護、療治群萌諸疹疾也。斯則無身、無有事業。其身清淨,一切眾生適覩見之,愛慾勞病悉為除愈,雖不信者續而得安,一切佛事未曾斷絕,是為第八所入之門。」

於是頌曰:

「猶如假有醫,  皆學諸方術,
 其見此師者,  眾病悉消除。
 如人疾困厄,  齎藥欲往療,
 則已塗己體,  現一切威儀。
 人中尊如是,  醫王無限量,
 顯揚於聖智,  善學慧醫術。
 往本宿所行,  故現尊聖身,
 眾人得覩見,  除欲病無餘。

「復次,佛子!如巨海中有大寶珠琉璃之藏,名曰等演諸光,其有見此大寶珠曜、若遭斯珠,形像、顏貌皆變如琉璃藏。設人覩見大寶珠色,眼即清淨,普獲安隱;乃至大珠光明威神宮殿咸照,群萌蒙光而永無患。如大寶珠名曰安眾,所處年歲,若放雨時,眾生即悉而得安隱,休息諸[病-丙+(止/(止*止))]。如來影曜亦復如是,為大珍寶,一切福會無極慧藏。假使眾生遭遇如來聖慧光明,皆獲一類昇於正真道寶形像;若覲如來則逮五眼;值大聖光,一切貧匱則獲法珍,便得豐饒無極之財,乃至道安如來之安。佛子!且觀正覺威容,無所演說而普化益、開導群黎,是為第九所入之門。」於是頌曰:

「譬如無琦珍,  詣海深求寶,
 致一切明珠,  其光照周普。
 若人遭斯珠,  便得致自然;
 其有目覩者,  尋獲清淨眼。
 勝寶亦如是,  演出慧光明,
 若人遭此暉,  則致佛容貌;
 若觀察最勝,  即獲成五眼,
 蠲去諸塵冥,  便住佛道地。

「復次,佛子!有大寶珠名一切淨念藏王,其大寶珠功德威神,非十、非千而合集致。又,彼大珠所可著處,斯處眾生普無諸病、亦無眾患;設令群黎從摩尼寶所念誓願,悉令具足,如意皆獲。又,彼寶珠則不照及無德本者。一切淨念藏王珠者則謂如來,悅可一切眾生品類。至真、正覺所示現身三昧定者,嗟嘆稱譽諸聲聞眾,一切眾生在彼生死,於五苦中得越殊特而度終始。又,彼,佛子!如來之身無前、無後。一切世界受形眾生宿有福者,悉為一心而無亂志,遵修正念,純淑諸行,精進至向,於如來尊悉獲法願而皆具足;其罪重者無有德本、不能覩見如來光明,則建立之,使蒙勸化,示其德本,是為第十所入之門。為菩薩行至真正覺、入近如來而至無量心之所念,其罔普週一切十方,行無罣礙。又,法界者,觀於諸界,不住本際。又,如來者,無起、無滅,咸等三世,於一切想而無所想。導利群萌當來心際,入於此道令無有餘,周滿一切諸佛世界,具足法身,一切如來悉為一淨。」

於是頌曰:

「譬若如意珠,  能與一切願,
 設有所求者,  則獲如所志。
 其無功德者,  斯等不見寶,
 又其尊妙珠,  永無悋惜想。
 安住身如此,  惠施一切願,
 若覩有所游,  如志悉逮成。
 其懷凶危心,  此人不見佛,
 如來無悋想,  亦無有貪嫉。」

佛告普賢菩薩:「何謂,佛子!菩薩順從如來之音而等游達宣正覺聲?不可限量眾響、言辭,則從眾生心意所好而為說法,至令眾會各得所樂。如其志操而現化之,從心所念,隨時而入,不失三昧,不終、不沒,不起、不滅。又而察之猶若呼響,悉無有主、亦無有我,眾生罪福所積行故。違失深妙便有歸趣,遐邈難濟,興不潔淨,分別法界,故隨無斷。不捨壞法故,無瞋、無恚,無沒、究竟;所緣住故,亦無有主、亦無不主,亦無教化、亦無不教。斯則為隨如來音響。所以者何?譬如世遭大災變時,即有自然四大音聲,乃得知法而無有主,則無貪業。何謂為四?世災變起,有一大音自然而出:『諸賢且聽!一禪為安。第一禪者,離愛恚患,度於欲界,已得超越而致自然。』於是,眾生聞斯音聲成第一禪,度於欲界即生梵天。適逮法已,聞於二音:『諸賢且聽!二禪安隱,則無想行,超度梵天而得自在。』於時眾生聞斯二聲則行二禪,無想、無行,其內為寂,心無所著,成第二禪,即得生於光音天上。適逮法已,聞於三音:『諸賢且聽!三禪最安,離喜所欲,於心寂定,內無所念。第三禪者,隨聖所教,度光音天。』於時眾生聞斯三聲,超光音天,生離果天。這生天上、這逮法已,聞於四音:『諸賢且聽!四禪寂然,除苦、去安,憂慼、喜歡,無苦、無樂,清淨具足,為第四禪,度離果天。』於時眾生聞斯四聲捨離果天,超生清淨難及天上。是為,佛子!世災變時聞四大音而致弘典。

「自然之聲則無部主,大聖之德巍巍無量,自然音聲微妙柔軟,播越遠震。如是,無主、亦無所造,無應、不應,無舉、無下。若有欲逮如來法者,則有自然四大音聲、四大言教。何等四?一聲出曰:『不造德者皆為苦患:地獄、餓鬼、畜生三趣,計吾我人、言是我所,貪著所有一切萬物亦復為苦。設殖德本,生天人間、受賢聖教、棄八無閑所生艱難、奉行十善,諸厄乃除,常值佛法。』二聲出曰:『諸賢且聽!萬物皆苦,燒炙然熾,轉相逼迫。思想眾患,身則無常。別離之法無形寂滅,不志利養便無然熾,尋離眾難。』於時眾人聞此聲已,奉持宣行,稍漸精進,得聲聞乘,以忍度岸。三聲出曰:『過於羅漢則有微妙所樂之乘,名曰緣覺,無有師主而自覺了。』於是,諸人聞斯音已,信樂微進逮緣覺乘。四聲出曰:『過於聲聞緣覺之地而有大乘菩薩所行,所苞含桴栰迴御洪舟濟於彼岸,不斷道心,所度無極將護終始;眾生患厭而現有聲聞、緣覺。其大乘者,為最尊乘、為極殊特乘、一切眾生所戴仰乘、信樂超絕正真乘者。』聞此聲已,斯等諸根明達、往古宿殖德本,如來、至真威神聖旨之所建立,令其志性含弘光大,自在至誠則發道意。其音說曰:『諸如來者,無身、無心,亦無所演、無所開化,而令眾生如得蒙安。』是為,佛子!第一緣事為諸菩薩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於是頌曰:

「如四無量音,  普宣於世間,
 眾生界清淨,  本出虛無際;
 則有四智慧,  寂然安隱禪,
 眾人聞斯響,  便棄捐欲界。
 十力亦如是,  普周於法界,
 為眾生之故,  暢演無量音。
 其有致斯印,  則超有為相,
 安住之音響,  未曾有疑想。

「復次,佛子!譬如深山岩石之間,因對有聲;世假如是,記是方俗,言而無有、身亦無有,見則因呼、對而有聲矣。一切音聲、言語所由,皆緣對耳,誠諦計之,永無想念。如是,仁者!如來音聲無有言教,亦無所處。眾生之類心懷念道因緣出意,究理音聲亦無有響、亦不可得,是為,佛子!第二緣事為諸菩薩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於是頌曰:

「猶如深山中,  因緣而有響,
 從眾人所呼,  尋報一切音。
 佛勸化群萌,  以音令開達,
 雖有言辭說,  未曾有疑想。
 十力之音響,  法界無著念,
 分別開導人,  制化諸根原。
 諸微細眾生,  令其可意悅,
 有諸十力者,  不懷妄想求。

「復次,佛子!如大雷震出音聲時,名曰諸天誠諦之法,假使諸天遊行放逸,應時虛空暢法雷震:『一切愛慾皆歸無常,苦惱誑惑須臾間耳,愚騃所習覺無放逸,勿務馳騁。若自放恣,當歸惡趣,無得迷謬。』放逸諸天聞斯言教尋則愁慼,各各棄捨愛慾之樂,詣天王宮樂於天王無盡之典,遵奉法行。且觀其法雷震之音而可自然,亦無別異,為諸天人眾而興因緣,欲建立眾生之故而有此音。如來音聲亦復如此,則不可得,隨人所行而加演暢大法之音,亦無貪愛無業之音、無放逸音、無常苦空非身之音,皆告法界、悉逮無餘、普周眾生,隨其所樂而勸化之便得悅可,導以三乘各令得所,已無有量自在之慧菩薩所行,令咸游入不可思議。又,如來者,慧無財業亦無處所,而以誘引宣告一切。聞此聲已,不可計會眾生品類精進奉行,於是德本,或求聲聞、緣覺之乘、或志無上無極大乘。又,佛道音普於一切,無所猗著亦無言說,是為第三為諸菩薩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於是頌曰:

「假使天放逸,  自然有雷震,
 發明於諸法,  令樂於道義,
 則於虛空中,  宣揚說法音,
 諸天聞此聲,  便改不馳騁。
 十力亦如是,  雷震演法雨,
 流溢於十方,  導利諸眾生,
 具足勝言說,  以開化他人,
 聞此音響已,  黎庶成佛道。

「復次,佛子!喻有天子名曰自在,又名善門,所向瞻望,則諸玉女有百千品而來集會,鼓作琴瑟、歌頌應弦,節奏若干,且觀伎樂調發妙曲。如來若此,則以一音隨群生心,依本志性情所慕樂,無量之行因其所信各各現教,令得開解,是為第四為諸菩薩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於是頌曰:

「猶如魔自恣,  興造天伎樂,
 玉女之姿顏,  節奏互相和。
 一心而歌頌,  齊音發妙曲,
 具足億百千,  種種之新聲。
 諸十力若茲,  常演一聲詔,
 則以權方便,  音氣暢群萌。
 黎庶隨信樂,  若得聞言教,
 這聽塵勞斷,  其音無想念。

「復次,佛子!猶如大梵處於天宮,發意之頃,勅誡之音揚溢於外、眾會之表,令諸梵天梵身天子敬奉音詔。如是,仁者!如來、正覺演出無上微妙佛音,普告一切眾會,儀默於內,聲達十方,開度群萌,使至道場。如來等哀,無悋眾生。眾生諸根不純、不寂、見聞法化而不愛者,一切悉得普集道場,各心念言:『今者,如來而獨為我演法音聲。』又,如來音聲亦無所御,而造成立所當教化,是為第五為諸菩薩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於是頌曰:

「假使逮尊處,  梵天之床座,
 則以一言詔,  悅可梵天心。
 其梵天之響,  不超逸於外,
 悉知一切心,  及來眾會意。
 謂十力之德,  淨處於佛坐,
 則暢一音響,  普遍於法界。
 不佹戾眾會、  亦不懷貪悋,
 其不篤信者,  不聞佛音響。

「復次,佛子!猶計如水,一切同等以為一味,若隨器中為若干變,又分別知諸味各異。法教若斯,如來道教為一味者,謂解脫味,眾生之心、志性各異,謂為正覺所說不同,如來音聲無有想念,是為第六為諸菩薩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於是頌曰:

「猶如計諸水,  一切雨自然,
 味等均清淨,  無穢八種甘;
 諸佛子如是,  曉了眾生音,
 若志念一味,  得佛自然道。
 遭遇因緣故、  隨地各差別、
 其器各各異,  令水永不同;
 一切諸群類,  眾生行各異,
 隨心聞佛音,  所聽故不同。

「復次,佛子!如阿耨達大龍王者,若欲雨時,陰雲普遍於閻浮提,然後降雨,長育百穀、眾藥、樹木、竹蘆、叢林……,皆得茂盛,華實充滿。諸河源流悉從無焚龍王身出,令無數物難計眾類致得滋益。如是,仁者!如來普於一切世界週遍無餘,大哀優渥而澍甘露大法之雨悅可眾生,長茂功德具足備悉十方諸乘。如來之音不從內出、亦不從外,如是無量不可計人、群萌品類而荷戴仰,是為第七為諸菩薩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於是頌曰:

「如眾水流行,  周於閻浮提,
 無所不通徹,  普潤於大地。
 山陵、草、眾木、  五穀依因生,
 有察其水者,  所至無想念。
 世尊亦如是,  宣揚諸法界,
 布演正法雨,  眾滿於眾生。
 長育百千善,  滅除諸塵勞,
 已曉了佛言,  於外不馳騁。

「復次,佛子!如摩奈斯大龍王,假使興大陰雨時,先貯集雲——遍諸天宮,靡不周接——或不演降雨之一渧,觀察眾人農業普備然後乃雨。所以者何?不欲煩惱眾生之故。心念大龍設而七日徐詳而下,則放微渧咸周土田,多所滋茂。如是,仁者!如來、至真為大法王,興法重陰開化眾生。若有所道,雨甘露味為純淑類,然後乃演無極道化,雨於法澤暢深奧典,不令眾生懷恐懼心。宣於無上諸通慧味,多所充滿、使得成就,是為第八為諸菩薩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於是頌曰:

「猶如有賢龍,  名曰摩那斯,
 則雨周七日,  徐澤無所傷。
 斯龍所以來,  欲成眾生業,
 然後設愍傷,  安隱降澍雨。
 十力因黎庶,  雲集布法陰,
 欲化眾生故,  顯示第一義。
 從其人之器,  宣奧之法音,
 聞詔不恐懅,  則入於佛慧。

「復次,佛子!譬巨海中有大龍王名大嚴淨,一念之頃便能演出十品之雨,不可計限百千之類莫不沾洽;雨無想念,又其龍王無異想念,雨之自然,百千眾品而令差別。如是,仁者!如來、至真假使欲演法音雨時,發念之頃分別十法了其所歸,宣法光曜出百種音,或復顯暢八萬四千眾生之行、現八萬四千所入之響、至於無量億百千姟言聲之說,悅於無限眾生之心。道教、法音亦無想念,而則裂解一切根原。如來之法,若慈無極若干種變,善妙清淨巍巍如是也,是為第九為諸菩薩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於是頌曰:

「猶如大嚴淨,  龍王之嫡子,
 而先設雲集,  然後乃降雨。
 佛道則自然,  而主有所度,
 口出十種音、  二十或至百、
 或復至百千,  法澤無限量,
 所尊無所暢,  不毀壞法界。
 自恣之龍王,  一切龍中尊,
 蔭雨且普達,  週遍四方域,
 潤一切有形,  墮雨若干品,
 其海所有水,  無有若干種。
 世尊亦如是,  道教等一品,
 行者心各異,  所獲故不同。

「復次,佛子!海大龍王欲興無極感動變時,必安眾生,令懷欣踴。雨四天下,週遍大地,上達自在清明天宮,雲布覆蔭若干品類。又,眾雲同現如是像,種種別異,或紫金色、或復黃色、或琉璃色、或白銀色、或水精色、或赤珠色、或瑪瑙光、或車璩光、或首陀光。如是雜逮大陰所覆,普遍四嵎及四天下。又,其水者無有別異,而雲霧布若干種像。變出電已,暢大雷音,從其群萌所欲樂雨,或出玉女倡樂之音、或天琴瑟眾伎簫和、或以若干龍妃樂音、或揵沓惒妃樂音、或阿須倫偶樂音,或以土地所出音、或以海中雷震伎樂音、或以鹿王鳴呦音、或以無壞鳥樂音、或若干種萬舞之伎。其巨雲陰之所覆蓋如是色像,時節大悅,自然龍風普有所吹。假其風出,雲霧安詳,先放微渧,後散大雨——上達自在清明之天,下遍地上、虛空天宮,靡所不接——雨於大海,莫所破壞。又至自在諸天游居玉女伎名歡樂雨諸舞樂、至其不樂慢天雨諸如意珠、於兜術天雨珠瓔飾、於鹽天上雨若干種華、忉利天上雨軟名香、四天王上雨好衣服、於欝單曰雨微妙華、於大龍王宮雨超等光赤明真珠、為阿須倫雨於兵仗名壞怨敵。如是比像周於四方四天下域諸天宮殿,所雨瀰漫,不可計會。海大龍王無所悋惜,亦無慳嫉。又,諸眾生所殖德本,各各別異而不一等,自然變為差特之雨。如是,佛子!如來、至真以無上慧為大法王,常顯法樂而以自娛,寂然無以普布法界,法身陰雲靡不週遍。因其眾生所信樂者而示現之,或為眾生頒宣暢示最正覺身而興法雨、現變化身放法雲雨、現建立身而降法雨、現色像身若干品雨、現功德身而演雲雨、或復示現慧身雲雨、或復隨俗示現其身有十種力、或復現身四無所畏——自然為顯,無所損乏——或現法界而無身形,是為大聖法身陰雨普遍世界。隨其音聲之所信樂,而為眾生演其耀光,除諸垢濁。斯光名曰平等暉曜、或復名曰無量光明、或名普世、或名佛所建立祕奧之藏、或復名曰光照於世、或復名曰無盡之行入總持門、或復名曰其意不亂、或復名曰其心無侶、或復名曰游步所入、或復光明名曰悅可眾願。如是比像,法雨所聞雷震之響,至於正覺曉了佛道。若淨逮聞平等雷震,尋則暢達離垢之印,三昧雷震自然之聲——一切諸法自在三昧、金剛場三昧、須彌幢幡三昧、—日定光三昧、巨海印三昧、可眾庶心三昧、無盡響解脫無瞋三昧、無所志樂三昧、常愍無失三昧——假使揚聲,各令聞此佛法之音。

「是如來身而演甘露,出於無數法音雲雨,所聞講法游無等侶、悅可眾生,是為正覺一切智門不可思議。悅群萌心,悉得其時,名曰曉了弘慧道場成就往古無垢方便,大慈大悲,究竟無逸,興隆道化,斯則所遵。一切菩薩定厥身心,然後乃演大法之雨,是為,佛子!若茲色像顯大法雨、愍哀之雨、不可議雨,平等之覺導諸群生、開化身心,如來、至真暢不可暢無極甘露。

「若詣佛樹道場之時,為諸菩薩宣大法雨,名法界無所破壞,最究興成阿維顏地;又名如來祕藏菩薩所樂大法之雨,成諸菩薩一生補處;有大法雨名嚴淨飾,普令群生無所違失、不廢菩薩。

「如來之地有大法雨,名曰莊校道自嚴飾合逮法忍,諸菩薩等合集寶慧;有菩薩行名善化,無所斷截而闡法雨;行成菩薩名無慢門,入深奧門,行不懈厭;又有法雨令初發菩薩意者遵無上道,名如來行。大慈大哀,將濟群生;興發法雨,化緣覺乘;信樂中行,為眾現說十二因緣之所。或超有解脫果,名入普至際諸見事,而演法雨、開聲聞乘,眾生信樂。以聖達刀截割一切塵勞之垢,有智慧劍而布法雨,名欣滅諸害,為眾邪見不可了者積累德本而雨諸法聞音,斯名十法暢顯法雨,悉得充滿、周於一切。隨其信樂、應得解脫,如來則為演大法雨,普遍法界,靡所不達。大聖未曾悋惜於法,從其眾生純熟之行,而因根源精進若干現於法雨,是為,佛子!諸菩薩行第十之事。

「猶如雲霧集,  四方而風起,
 超過以時雨,  及水之所流。
 菩薩分別說,  黎庶之德本,
 故今現在世,  立此三千界。
 諸十力如是,  善修慧為風,
 因緣澍法雨,  志性甚清淨。
 察眾生無等,  勸助以清淨,
 所謂諸十力,  導師因開化。
 上於虛空中,  雲集而降雨,
 無有而堪任,  執持所雨水,
 唯世遭災變,  乃能堪受耳。
 言辭諦無著,  身界為廣普,
 諸十力如是,  自然無所有。
 大聖有所說,  法界之言辭,
 而雨法教化,  所潤不可限,
 無能堪任持,  唯有法淨志。
 未曾有斯念,  去、來之所由,
 亦復無所造,  永無所遭遇。
 猶如虛空中,  雲霧而致雨,
 但假名法耳,  自然而無化。
 諸十力如是,  法雨無所有,
 亦無有來者、  未曾見往者。
 盡菩薩威神,  而興造斯行,
 覺了法幻變,  獲世而放雨。
 眾生無所行,  則無有三界,
 猶如自然蔭,  而降隨水渧。
 唯有尊自在,  三千之教名,
 造立得自由,  斯本福果報。
 安行雨若斯,  遍佛土無餘,
 思念及限量,  無能計數者。
 其於眾生上,  一切世間尊,
 斯而思惟雨,  道寶為手掌。
 寂滅應澹泊,  自然得解達,
 又斷除餘事,  所起諸陰蓋。
 棄捐斯眾瑕,  長益道寶行,
 品任三千界,  悉曉了一切。
 十力之所由,  滅盡塵勞欲,
 思惟念自然,  姟德不可量。
 又復斷絕去,  一切諸邪見,
 分別志性行,  最勝寶為富。
 一味而真諦,  猶空中放雨,
 所雨無有際,  散渧各有處。
 又計其水者,  無應、不應想,
 眾人懷歡喜,  猶因生諸法。
 又復其法者,  不起一、不多,
 其無本味等,  無應、不應想。
 至於無邊際,  成佛及聖眾,
 斯等為受持,  如是之像法。」

佛言:「以十名德於如來之音入無限量。何謂十?游入虛空則無限量;普至諸法一切境界而無限量;游入無餘,分別曉了眾生之界而無限量;游入一切,悅黎庶心,罪福所趣而無限量;游入因緣報應萌類,去塵勞結,慧無限量;游入究竟寂然、澹泊無生之音而無限量;隨眾所樂而開化之,入於脫心而無限量;順解脫味游入三界,無有邊際而無限量;處於無底得無境界,游入慧行而無限量;選諸法要,諸佛境界不復迴還而無限量;入於如來,順法不奏而無限量。如是,賢目菩薩!為不可計群生言響暢如來音。」

於是頌曰:

「以十德之事,  入佛無量慧,
 至一切諸法,  境界無齊限。
 大道亦如是,  巍巍無能思,
 而多所愍傷,  一切悉蒙度。
 分別生死際,  萌類不可極,
 化除眾罪福,  悅心令開解。
 使不求報應,  道慧無崖底,
 了佛之音聲,  忽入於寂然。」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何謂,佛子!而諸菩薩游入如來、至真、等正覺心所念行?如來不為心有所念、不分別名、不曉了識,如來無心乃能入游無量之念。如倚虛空造立一切,因其由趣有所成就,又如虛空悉無所著。如是,仁者!若欲求道、恃怙慧者,一切世俗及度世事因佛聖慧而逮興顯。又,如來慧而無所著,是為第一因緣之門菩薩游入如來行念。」

於是頌曰:

「猶如虛空中,  而受一切形,
 而著依怙之,  亦無空想念。
 如來之妙慧,  如是無所著,
 咸救於一切,  不想吾我、人。

「復次,佛子!猶如法界不離一切諸聲聞度及諸緣覺、一切菩薩所習游至。又其法界不增、不減,大道如斯。如來慧合集世間度世之慧,分別了念所造巧便,慧不增減,是為第二。」

於是頌曰:

「譬如聲聞地,  及與緣覺乘、
 菩薩之大士,  悉從虛空生。
 大聖亦如是,  解空無極慧,
 心等無增減,  救濟無適莫。

「復次,佛子!猶如大海與四大域八十億土而相連接,地形所盡,至其境界而普悉可獲得水矣,自然踴出,其大海者亦無所念。如來之慧亦復若斯,普至一切眾生心意,靡不達遍。從諸黎庶意之所念、所在逮致清淨法門則以順之,令世人獲自然之慧。又如來、世尊所可演慧悉為平等,從其志性以奇特事而療治之,道德超世,是為第三。」

於是頌曰:

「譬如四大海,  與八十億域,
 而悉相連接。  地形所盡到,
 水靡所不至,  而自然湧出,
 海亦無想念;  如來慧如此,
 至諸眾生心,  慧莫不通達。
 從群黎所好,  則為開導之,
 致於清淨明,  令獲自然明,
 所演悉平等,  如來無想念。

「復次,佛子!猶如巨海自有四大如意寶珠,演集積累無量之德。所以致此如意珠者,不以龍神有德故有此大珠生;諸琦珍悉大海恩也,生一切寶,黎庶戴仰,莫不濟之。何謂為四?一名曰、等集眾寶,二曰、無盡音,三曰、歸趣,四曰、等集眾辭。又,計於此大如意珠則非凡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諸龍、鬼神及餘水居、含血之類——能致光耀。所以者何?寶固在於海王、龍王藏。又,其大海諸摩尼珠而有四角,在於四方海龍王宮各自別立。如來、至真、等正覺亦復如是,道德暉赫,有四大寶無極之慧,則以於此四大慧寶勸化開導一切眾生——諸學、不學、及至緣覺、菩薩——慧寶緣此致之,靡不濟度。何謂為四?興隆法樂至無所猗善權之慧、有數無數有為無為法寶藏慧、於諸法界而無所壞隨時演慧、以得超度於時不時擾動之慧,是為四。則復以此四大之慧求如來藏、入道府庫,不與眾生而同塵垢,在於世間逮開士慧,令諸菩薩游詣四方所可玩習,無上正真而令堅住,立不退轉,是為第四。」

於是頌曰:

「四珍之尊義,  逮致安妙藏,
 所以巨海中,  自然生諸寶。
 其如意明珠,  不離清淨妙,
 分別在四面,  所處有光明。
 如來四品慧,  無量不可限,
 安住聖巍巍,  開道於五趣。
 斯無極至慧,  無有異想念,
 唯察諸十方,  所說無不達。◎

「◎復次,佛子!有彼巨海而復現於四大之寶如意之珠,威神巍巍,光明無極。斯如意寶功德之耀,消於大海所積聚水而令厥水不復游逸,斯以大海不增不減。以是之故,如意大珠至使大海常自停貯。何謂四?日之耀藏大如意寶、師子之步大如意寶、照燿光明大如意寶、無餘究竟大如意寶,是四大寶。假使大海若無有此如意珠者,水當流溢,四大域界盪合漭瀁,至圍神山、大圍神山悉當沒溺。其日耀藏如意寶珠則以二事變大海水,其光照之,消伏其水而令色變化,成像乳;師子之步如意寶光照變乳色,成如蘇揣;照耀光明如意寶珠暉[火*僉]照之,除去蘇像,猶劫燒時火[火*僉]盛赫皆焚天地;大如意光照於巨海令其無餘,忽然滅盡,不知所歸。如是,仁者!如來、正覺為眾生故,則以四慧照燿一切。因斯明照,於諸菩薩至令逮成如來三昧。何謂為四?除滅眾罪則以法河、究盡恩愛令成道化、皆以智明照於世間、如來之慧無冥無明為平等聖,是為如來四大之慧。為諸菩薩忍眾恐懼、殖不可議功德之本,至於一品諸天、人民及阿須倫濁俗之眾,不堪諸患無量苦痛。若值如來寂寞之地慧明所照,降伏諸著立於三昧,若聞法頌消生死海。遭遇如來所開化慧篤樂三昧,因得興於大聖神通微妙行音,大慧照世消化眾穢,致神足行能自成立,為世大明開道盲蔽,無冥、無明。以能蒙此如來慧聖,則能降伏世之邪智,大人之地無三昧定,滅除一切財業賄賂,身無所有而逮得此大道之慧。若無於斯如來四慧道德光明,假使欲令諸菩薩眾逮得如來、至真、正覺三昧正定,未之有也,亦不能除生、老、病、死,四無所畏、無本際行,是為五事。」

於是頌曰:

「海水無限際,  而有四品寶,
 大力無極威,  次有微妙尊。
 四方域眾流,  自然有萬川,
 常入於大海,  大海無增減。
 慧處在法座,  決斷諸所著,
 以法廣佈施,  歡喜無所說。
 安住有四慧,  咸為諸開士、
 最勝及菩薩,  未曾有眾患。

「復次,佛子!猶如假喻,其下方水及至上界想無想天,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悉處虛空。如是計之,一切三界群生有形不離虛空,而想吾我虛無所計則無所猗,空無所著、亦不迫迮。生死亦然,察於十方所周虛空含受一切諸佛世界,亦無所受。如是,仁者!諸聲聞乘、緣覺之慧,有為行慧、無為行慧,皆以依猗如來之慧。如來智慧之所開化,大道通達普入一切,無不周接、無所想念、亦無罣礙,輒以聖智多所濟導,是為第六。」

於是頌曰:

「旨極從下方,  起至於上界,
 一切三千國,  欲色及無色。
 所住、無所住,  諸界無吾我,
 亦不計有常、  不念於斷絕。
 安住慧如是,  一切慧之本,
 諸學及不學,  並諸緣覺乘,
 眾菩薩明達,  而志懷愍哀,
 若建立道門,  佛智慧最上。

「復次,佛子!猶如下方而生大藥達山王頂,號無根原。又,大藥者,根通地下過於金剛六萬八百千由旬,住於水界安隱而立,無能拔者。其原分佈悉遍周匝閻浮提土,萬物萌芽繞集一切樹木根株——近莖生莖、近枝生枝、近節生節、近葉生葉、近華生華、近實生實——其有天下樹木、華、果皆因之生。又,大藥者,其根轉體、體令根轉,以用二事不生萬物。近於地獄依水純陰故,雖在於彼而不迴轉,是以於法而不得生。又,其餘處大地之場所布根原,藥之所生盡極其地,法應當然也。如來道慧亦復如是,從本清淨則以大哀生堅固元,平等覺種乃為真諦,微妙達要而不可動,斯謂根也;善權方便則謂莖也;慧則枝也;法界,節也;一心脫門三昧正受無所破壞,葉也;覺意莊嚴,華也;究暢樹形,諸通慧也;解度知見,實也;辯才之議靡不通達,則謂地也。其如來慧無有根著。用何等故而無根著?永無所信,是則名曰為究暢矣,則無根著。所可興發,悉無所行;斷菩薩行,則為無本,故謂如來也;演菩薩行,斯則名曰無所依猗。若有菩薩親近如來無極慧原,則不違捨一切眾生,因其道根而生大哀;近於莖者,堅精進也;因其莖次生其枝,度無極也,而長成就;近枝生葉,學於禁戒,靜寂知時也;近於華者,謂諸相好、若干德本也;節,謂隨時;次生果者,則謂究暢,不起法忍,至無麁辭,柔仁和雅;又,其實者為諸通慧,則為道果也。以是之故,如來之慧不由二事而有所生也。何等為二?謂無為及與有為之大曠谷。若墮於谿澗,而游無極、無為之事於諸聲聞緣覺之乘。又,其志性不與俱合、亦無所畏,游於三愛三流之原,於如來慧亦無所生、亦不退還。若有所生,已達聖性、修平等心,於諸菩薩無有彼此,且觀正覺大道暉赫、巍巍無底,而為真諦。慧不增減,其根堅住,令諸眾生究竟通達了無篤信,是為佛子第七之事。」

於是頌曰:

「於雪山岡嶺,  藥名無根著,
 其藥有大神,  威曜無等倫。
 普長育一切,  叢林諸樹木,
 而根、莖、葉、枝,  枝因諸根無。
 一切諸佛種,  自然成道慧,
 德旨亦如是,  遵修一切智。
 曉了行佛道,  奉宣於聖路,
 等習於慈哀,  生長覺明哲。

「復次,佛子!譬劫災變,大火熙赫燒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樹木、藥草、萬物,及至圍神、大圍神山、大金剛山,莫不焚冶。假使有人取枯茭草、肥松、重閣以投盛火,於意云何?寧有一葉得不燒乎?」

答曰:「不得不燒,欲令不燒未之有也。」

報曰:「如是,尚可使火不燒樹木,大積薪草有欲限節。如來聖慧三達神智,眾生之數、國土多少、諸法之底、去來現在無央數劫令不普見、而有微礙不悉及者,未之有也。所以者何?正覺道慧無有限量、不可計會、靡不通徹,故號如來、至真、等正覺,是為第八。」

於是頌曰:

「若劫之遭患,  天地被陶冶,
 一時悉燋然,  男、女、樹木、果。
 佛子且憶察,  於斯諸游居,
 金剛尚消融,  何況枯草木?
 山陵諸所有,  豈可脫不燒?
 安住之智慧,  皆能分別知。
 當來眾生類、  若干劫佛土,
 諸佛悉明達,  如是無限量。

「復次,佛子!猶如災變風起之時,而有大風名曰毀明,則發且興毀壞圍神、大圍神山及金剛山,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吹令破散,使無有餘。又復有風名因緣蓋,吹於三千大千世界,飄舉擎接越置他佛國。假使於彼因緣蓋風獨值自恣,無毀明風便當摧破十方不可限量諸佛境界。如是,仁者!如來則有無極大慧名曰毀壞一切塵欲,正覺以斯無極大慧吹除一切諸菩薩眾塵勞、罣礙。如來次有無量聖達名曰總攝大權方便,則能消滅愛結之患至妙道場,因復開化新發菩薩、一切諸根未純熟者。設諸如來不總攝斯大權方便成大道場,令無央數不可計會諸菩薩眾修於聲聞、緣覺之乘。世尊順從善權方便,令諸菩薩大士之等超越聲聞、緣覺之地,由斯自在而無所住,是為第九。」

於是頌曰:

「劫中若恐懅,  諸天亂不安,
 神圍、須彌山,  咸悉為毀壞。
 風即時興起,  無能制止者,
 無量諸佛土,  糜碎無有餘。
 有諸十方者,  聖慈得自在,
 則以毀破碎,  諸菩薩塵勞。
 彼復有道風,  遵修於善權,
 尋便以救護,  聲聞行者安。

「復次,佛子!如來之慧游入一切,聖智巍巍,靡不週遍一切黎庶終始之界。所以者何?若有欲想世尊之慧欲及達者,未之有也。又,如來慧悉離諸相,自在之慧則游自然,無所罣礙。如書一經,其卷大如三千世界;或有大經而未書成,猶如三千世界之海、或如神圍山、如大神圍、或如普地。舉要言之,如千世界、或如四域天下之界、或如閻土、或如大海、如須彌山、如大神宮、欲行天舘、如色行天、如無色天。假集大經,廣長、上下猶如三千大千世界,而有一塵在大經卷,又諸經上各各有塵,悉各週遍在大經裡。當爾之時,有一丈夫自然出現,聰明智慧,身試入中。又有天眼,其眼清淨,普有所見,則以天眼而觀察之:『今斯經卷如是比像廣大無極,其上則有少少塵耳,於諸眾生無所加益。我身寧可以無極力、大精進勢,裂壞此經、解散大卷,當以饒益一切黎庶。』適念此已,則時興隆無極之力、精進之勢,輒如所願,取大經卷各自散解以給黎庶。如一經卷,眾經之數亦復如是。若此,仁者!如來、至真以無量慧、不可計明,悉入一切眾生江海心之所行,而普曉了群萌志操。如來之慧不可限量、靡不周達、不可窮極,正覺之智不可計會,觀察一切萌類境界,怪未曾有:『斯眾生類愚騃乃爾,不能分別如來聖慧。』世尊普入而自念曰:『吾寧可宣顯示大道,使諸想縛自然蠲除。』如佛法身聖塗力勢,當令捨離一切著念、設使曉了正真之慧誼所歸趣、獲致無極三昧之定、暢說正道、去一切想、誨令使念無上道慧、化諸黎庶在五趣者令達無極,是為,佛子!第十之事。如來、至真勸諸菩薩心入道義,如是比像濟無央數諸菩薩等,蒙如來慧開化其心、使入大道也。」

於是頌曰:

「猶如有經卷,  大如三千界,
 自然有微塵,  悉散於其上。
 有一慧士夫,  明眼壞經卷,
 悉分別布散,  施於五趣人。
 世尊亦如是,  智慧如大海,
 見眾生心意,  悉惑諸想念。
 佛以愍哀人、  為解除眾想,
 諸菩薩戴仰,  諦蠲棄著次。

「復次,佛子!何謂菩薩游入如來之境界?於斯,菩薩慧入無礙,知一切界為如來界。一切佛土諸所有境、眾生之界則悉無本,靡所部分,不有所壞。其法界者,無陰蓋際。又,本際者,無際彊畔——猶如虛空,無有邊崖、亦無有界、亦不不有——悉以游入如來境界。猶眾生種不可限量、無有邊崖;如來之界亦復若斯,不可限量、無有邊際。所以者何?如其眾生心之所念不可計會,如來尋則以無量慧而開化之。如龍王尊而得自在攝無量水,因時放雨不可計渧,不從內出亦不從外;如來境界亦復如是,從意所欲有所興造即自然成,彼無所諮、亦無有師。如大海中水不可量,悉從龍王心所念生亦復如是;一切所有無量聖達至諸通慧行如法海,咸斯菩薩往古發心之所造願,因從厥行而生差別。」問曰:「何謂無量為巨海者?何謂無限諸通慧海?」

曰:「無思議,多所解說至於大海。今粗舉要,分別說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閻浮提有五百江河而入大海,拘耶尼域亦五百江入大海中,弗於逮域四千江河而入大海,欝單曰域具足萬江流入大海。於意云何?此水合會流入大海寧增多不?」

答曰:「甚多。」

報曰:「十光龍王所雨之水則多於彼諸江之流。又,四大域所有諸水、十光龍王所雨之水入大海者,其水不如百光龍王之所雨水墮於海者為最多矣。又,四大域水、十光龍王、百光龍王所雨大水入巨海者,不如大游龍王身中所出入於大海,其水倍多。舉要言之,如摩奈斯龍王雷吼所雨則復加倍,難頭、惒難所出之雨,無量之光、妙群龍王、大[火*僉]龍王、大頻申龍王雨亦如茲。斯十大龍王、立億龍王各各降雨不可稱限。其四大域巨海之水及十龍所雨之水並八十億種龍王悉歸巨海,不如閻浮提海龍王長子。諸大江河所有眾水及諸洪雨,不如十光大龍王宮所出水;計四大域一切江河及前所說諸龍王雨、十光龍王、百光大龍王宮所出水,咸悉不如大嚴淨龍王宮所出水。舉要言之,摩奈斯、雷震、難頭、惒難、無量光明及大妙若群、大明[火*僉]龍皆悉不如,斯十龍王及八十億龍王宮所出水,則悉不如海龍王長子宮所出水。如是,諸龍王等水歸大海,咸為不如海大龍王雨無所壞水為最多。

「其閻浮提水及拘耶尼、弗於逮、欝單曰,十光龍王宮殿所雨,百光龍王、大琉璃龍王宮殿所雨,摩奈斯龍王、雷震、難頭、惒難、無量光明、妙君龍王、大明[火*僉]龍王及大頻申龍王宮殿所出雨者,及八十億種姓龍王所出,諸是有水及四大域海之龍王長子所雨、有海龍王無所壞雨,眾大雨水鹹悉不如海大龍王清琉璃中所出諸水而悉週遍充於大海,大海之水如是無限。

「又,如海水無有量者,其寶品界亦復無量、眾生之界亦復無限、觀於大身亦不可計。大海水不可限量,諸寶品種亦復無限。於,佛子!意所趣云何?其大海水寧無限乎?」

報曰:「無限。」

「如大海德無能計量,如來若斯,慧無限量,百倍、千萬億倍、巨億萬倍,無以為喻。不依言辭,隨人所解,而以牽引大海譬喻,佛之大道聖過於茲。因假三昧,其明無邊,則如來慧所達巍巍,猶如大海。其意無限,從初發意乃至菩薩一切智行而不斷絕;道寶無量,一切道品、三寶之法不可盡極。勸化眾生,當造斯觀;諸學不學,其緣覺乘悉見濟度,以無極諦志無所在,悉覩無量,住於第一欣然之地。始從菩薩便能至於無罣礙地,化諸菩薩令不廢退,是為,佛子!諸菩薩眾則能游於諸佛境界,亦能普週一切所有、亦無限量。」於是頌曰:

「積清淨諸品,  無數不可量,
 眾念之境界,  一切無邊際。
 如意之齊限,  其心無所周,
 一切諸十力,  當求斯境界。
 猶如龍所處,  未曾有捨離,
 應其心所念,  而放於雨渧。
 設使心有來,  乃可得還反,
 其龍不有念:  『吾當有所雨。』
 諸十力如是,  未曾有來至、
 亦無有還反,  能仁不可得。
 永無所興造,  況遣心有念?
 法界無限量,  猶如江河沙。
 其海無邊際,  水及寶亦然,
 諸含血所居,  一切無限量,
 其水悉一味,  生者咸仰之,
 若處於此中,  不飲餘水業。
 大聖亦如是,  妙慧無崖底,
 三寶無限礙,  道要不可計,
 諸學及不學、  人民無央數、
 不可計群萌,  志願佛道慧。

「何謂,佛子!菩薩游入如來聖慧無罣礙行?威儀、禮節猶若如來,往本無生、於當來世亦無所造,隨時緣故而忽成矣。斯如來行,不起、無滅,不有、不無,亦不游入有為、無為。譬如法界,無有限量、亦無不限。所以者何?無有自然、亦無有身,故曰法界。大聖若斯,斯名如來,行無限量、亦不無限,游入無身、亦無自然。猶如飛鳥行虛空中,於百千歲而飛行者,如有所度、亦無所度,觀前察後,其虛空者無有邊際;如來之行亦復如是,於億百千劫所講無極、若嘆有極,設無所說,其如來行故無邊際。如來已住無罣礙行、亦無所住,而為眾生暢現如是如是比行,僉度一切罣礙之跡。如金翅鳥王游在虛空,以清淨眼觀龍宮殿,變易本形、知應終者,騫翥奮翩,搏揚海水,波盪披竭,攫食諸龍及龍妻妾。如來若斯,慧無罣礙、住無底行,咸於法界普觀眾生諸根純淑,因隨宿本、殖眾德原,尋以無極如來十力而示形像,入終始海、披生死淵、開導眾庶、能為應器、挑出群黎,於終始海則建立志,於佛道法而悉斷除一切言行,獲致如來無所想念。以無想念,慧無罣礙,則為住立住無所住也。如日、月光照於天下,獨己游步而無有侶,則無所立,行虛空路。人民瞻望,日、月不念:『吾有所奏,若復迴還。』世尊如是,游於泥洹,入清淨法亦無想念。於諸法界,示現、超度一切諸行,五趣群萌,亦無懈息,無所專信而則暢達,宣佈佛事亦無往反。是為,佛子!諸菩薩等游入如來之慧行也,則無限量、亦無不限,代諸緣事也。」

於是頌曰:

「無本不可盡,  未曾有起、滅,
 有計無本者,  無處不可見。
 諸愍哀如斯,  其行無有量,
 無本者自然,  則無有二事。
 猶如此諸種,  法界無處所,
 亦復無限量、  亦無不限量;
 道行亦如斯,  聖達無崖底,
 所分別無極,  斯則無有身。
 如有鳥游步,  億劫在虛空,
 前後亦如是,  虛無界適等。
 最勝百千劫,  講論所當行,
 如方便隨成,  不失於善德。
 金翅鳥在空,  遙望察水中,
 知龍命所終,  舉食龍妃後。
 十力智自在,  燒盡諸塵勞、
 善造眾德本、  拔出生死原。
 譬若如日、月,  遊行虛空中,
 黎庶蒙安隱,  光亦無想念;
 世尊亦如是,  由法眾無礙,
 開化無數眾,  不興諸想念。

「何謂,佛子!菩薩游入如來開道?於斯,菩薩僉度一切諸所著行而不猶豫,平等法味,了不二入如來所闡,則復游入於無想覺、無行之覺、無處所覺、無限中覺、無邊際覺。棄不成就,猗著中間,則觀一切文字、音響而無處所,於諸言聲而無言教。究竟盡極眾生之行,奉平等覺,志性諸根、塵勞愛慾悉為清淨,如來道眼一切普等一切三世。猶如大海,天下人民悉戴仰之,皆苞眾生、見諸有身,故曰大海。如來之道亦復如是,覩群萌心、志性所歸,雖有所照亦無照想則為自然,是故名曰如來之道。所開導之也,彼便以化所可開導,既講文字、亦無所說。於一切響無所宣暢,雖有辭教,本無所言;縱有所仰、亦無所仰。又復勸化於群生類,今當演說舉其大較。如來之道,所開化者成最正覺不限眾生。如號如來也,如身住數、眾國土數、一切三世之所有數、諸身住數亦復若茲,而無差別;如道教數、一切言數、如諸如來法界之數、如虛空數、無罣礙界、如諸御行之所開導、言教之界、如泥洹限、眾生身形所處住數,亦復如是;口之言限亦復若茲,如身口數、無罣礙心所住限數,等無差特。彼以游入如此無數,則淨三場致於道德。由是之故,等御己身及諸眾生,覩見如是一切寂然,而察等導於泥洹界。已覩若斯之自然者,咸入一切則無自然、無盡自然。不起、不滅則亦自然,於我、非我亦復自然,於人、不人亦復自然,佛無所想亦復自然,法界自然、虛空自然亦無自然。已曉了此,成最正覺,逮致正法無餘之慧,得覩如來無極大哀,多所開化諸群萌類。猶如虛空含受世界,一切方俗志性自然成於世間。如是比類,無盡、無長、亦無所生;所生澹泊亦復如是,成最正覺亦無所覺。又,其相者,亦無所相、亦復是相,而無若干。

「譬若士夫興化變人,如江河沙等為諸如來也,令無比類、亦無形容,適化現此,則復宣舉江河沙等皆為劫數。於意云何?其人所化,以奚等化而令發心成如來乎?」

白世尊曰:「如吾所知,當為顯義。化如來數,如無所化;化數亦然。」

答曰:「善哉善哉,誠如所云。如是,佛子!一切群萌斯須之間皆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成菩薩數亦復若茲、其不成者亦復若此,無所增損。所以者何?又省於道,則無有相。其無相者,無成正覺無所長益,雖得正覺亦無所逮。是諸菩薩當以若茲入於如來,乃成正覺。若欲覺了,當作斯覺:『如來一相而同品類,則無品相。』斯則號曰慧成道覺三昧正受。通定意已,一一所覺法身無餘,超於一切眾生立身。猶如一人成最正覺至道門者,一切眾生若成佛道至於法門亦復若茲,等無差別。使無量人逮成正覺門、游入住於無限諸身如來之界,無有涯底。眾生之界不可計數,是諸菩薩游入如來成最正覺,一一得致,如眾生本入如來身。所以者何?若得普入如來、至真、最正覺門,其身所行亦無所生、亦無所失。如獲一事,其餘亦然;一切法界作是游入,不離處所、不捨言辭。信此,如來法身者也。所以者何?若能普入乃成正覺,至無極慧,弘茲寂然,詣佛道樹師子之座。

「復次,菩薩普了己心能成正覺,則入法身也。所以者何?如來、至真不捨心本乃致大道;如己心者,其餘若斯,則以開導一切諸心,當造斯入。是為,佛子!諸菩薩眾為諸大聖以此推入成最正覺,廣遠周普,普無不入而不違捨,無所繼著則無休懈,無所篤信入不思議法品之門。」

於是頌曰:

「已脫二無二,  曉了一切法,
 等猶如虛空,  普解諸經典。
 等已無吾我,  是為解諸法,
 已分別聖覺,  一切無所覺。
 猶如四方域,  受諸有形體,
 等苞於川流,  是故字曰海。
 十力亦如是,  眾生之海印,
 曉了其志性,  是故號分別。
 心意悉如化,  諸佛如化現,
 奉自然平等,  如化之所化。
 佛道皆辭說,  一切群萌類,
 本自然平等,  不增、無所損。
 最勝有三昧,  名曰善覺道,
 住於佛樹間,  得成斯定意;
 則演出暉曜,  照無限黎庶,
 開道如蓮華,  教誨於眾生。
 若於當來劫,  眾生國自然,
 思法亦如茲,  諸根及志性,
 一切平等觀,  無吾我以所,
 以故無崖底,  覺了道之覆。
 行菩薩之道,  弘慈慧寂然,
 處樹師子座,  逮成無上覺。
 道力無等倫,  法身聖巍巍,
 普入無不周,  不捨於眾生。

「何謂,佛子!菩薩游入如來音響所導法輪?其菩薩者,善立如來弘所思念:『一切黎庶悉無本末、無所成就,當入諸法,永無所住、斷於一場、游於真諦。』諸所有法離諸見際,捨欲之際則無有際,便皆游入一切諸法;如虛空際無所行念,則為游入一切諸法,不可逮致本末永寂。一切諸法泥洹自然,其諸文字、音聲之說悉以自然,斯乃游入至於法輪。咸悉遍暢如來之音,如呼聲響,乃曰自然則入法輪。法門自然,一切諸音悉為一響,乃入法輪;本末無主、文字無盡,乃入法輪。於內、於外無所積聚,猶如一切文字所演諸所言辭。縱有言辭,不捨真諦——講說往古、嘆敘本末——無央數劫一切文字而不可盡。如是,仁者!如來、至真所轉法輪,一切假號悉文字矣。暢說無盡則無篤信、悉無所有、亦無所思,而無有響、亦無所施,彼則所可轉法輪者普入一切、亦無所入。如假文字,言曰『無矣』、若曰『鐙明』,一切所造皆託言耳,悉入諸數。一切世俗所說度世,游入於斯,永無住者。是如來音普入一切眾生之界、諸法身界、報應之事,永無所住。其諸群萌說若干種言辭之響,悉為宣暢一切如來法輪之音。所以者何?如來、至真所轉法輪,悉出一切諸所音響而無進退。是菩薩者,游入如來所轉法輪。菩薩大士當造立斯,入於如來陶演言辭不可限量。何謂如來所入言辭?如來、至真轉法輪時,所演音聲暢眾生行、志操所好。所以者何?佛有三昧,名無罣礙究竟無畏轉於法輪,以此定意正受之時,眾生一切咸隨其音而轉法輪,一一正覺音從口出、一一言辭興顯群萌,譬喻之響悉各從志。假使以是三昧正受悅可眾心,是為游入如來、至真所轉法輪。以斯柔順道法所說亦無所入,如此所游則乃入斯聞如來法聖教言辭,是為,佛子!諸菩薩眾游入如來所轉法輪至無限量。」

於是頌曰:

「其輪無限量,  成就究竟界,
 亦無所長益,  一切無二護,
 所說諸文字,  一切不可盡,
 十力亦如是,  法輪常無窮。
 講說於律教,  入一切有為,
 亦復無所入;  佛輪亦如是。
 悉入諸言辭,  自然無所入,
 普宣於眾生,  一切行無餘。
 超有為三昧,  究竟諸定意,
 欲求妙法故,  是為佛定意。
 蒙佛恩所致,  達一切群黎,
 最勝所演音,  而暢柔軟辭。
 以一言聲教,  宣佈諸眾生;
 分為若干響,  講詠無有餘。
 佛為一切尊,  解了眾生心,
 如有所說者,  黎庶聞其音。
 文字不處內,  亦無由於外,
 計斯悉滅盡,  真誠無所有。
 若轉法輪者,  悉為眾生故,
 且觀諸十力,  變化所感動。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何謂,佛子!諸菩薩游入如來、至真現大滅度?於斯,菩薩欲入滅度,曉了一切本淨自然,則為佛矣。猶如無本而歸滅度,如來滅度亦復如是。又如本際,法界若斯,猶如虛空無極之界。又如本淨,如真本際而離欲際、如無相際、無自然際,猶如一切諸法本淨。如真本際取於滅度,如來滅度亦復如是。所以者何?應與不應,斯諸所有等無差特,無生、不起。設使諸法無生、不起,計於彼法無往、不往,無離、不離。又,如來者,不為興發諸菩薩眾諮嗟嘆說;令取滅度,永寂無餘。所以者何?一切如來悉立目前。若如現在,過去亦然、及復當來,一時悉逮速疾成慧,斯須得道。覩諸如來皆當宣暢色像、音響,不興二想、亦不無二,棄諸思想、應菩薩行、捐捨諸猗。如來不念悅可眾心,是為如來之滅度也。愍哀群生眾想之患故興出矣,亦不滅度。所以者何?如來所住,處在法界悅可眾生,所以現身而有滅度。用之所由,法界無邊;如日宮殿出於水中,則便普照一切天下。日之宮殿無所想念、亦不轉移,而咸悉照,靡所不遍。諸水眾器悉覩其影,舉器無水,又日殿光則不復見。於意云何?豈可謂是日之咎也,而令其影不現器乎?」

答曰:「不也。無水,器咎,非日之咎。」

答曰:「如是,如來慧日往本所行至諸法界,皆為眾生常演清淨、興自然事、逮致道念、顯曜其心,而常覩見如來之身;破壞器人,心懷穢濁,不見威光。佛子!應當化度眾類渴仰無如來故,為現滅度也,亦無有生、亦無不生、亦不滅度。」

於是頌曰:

「假如日遍照,  其界及邊崖,
 難畏所見影,  適見不復見。
 人中尊如此,  普現於世間,
 眾生離篤信,  誨示以無為。
 普觀諸佛國,  等由若如幻,
 狎習眾因緣,  而計於吾我。
 假使有造行,  究竟佛所作,
 或不見大聖,  所覩而不同。
 最勝有定意,  名曰解無常,
 佛以是造業,  然後現等生。
 以分別身形,  為無量無限,
 須臾遍十方,  佛猶如蓮花。

「猶如火者,普為世間成所當熟,或於異時一聚落縣而火忽滅。於意云何?將無一切諸世界火悉滅盡乎?」

答曰:「不也。」

報曰:「如是,如來皆入一切法界,悉遍無餘。興於佛事,則於異時復他佛土顯發道意,便見滅度而不滅度,當以如斯入於如來之般泥洹。

「復次,佛子!假喻幻師善學幻術、曉了方便、悉通神呪,則住精進。皆化三千大千世界悉變為水,自現其身在郡國邑,幻術停住一切而建立威,欲得詣於他異郡國、縣邑、州城便化沒已。於意云何?將無幻術皆滅盡乎?」

答曰:「不也。」報曰:「如是,如來善覺無量慧幻、示現善權聖術之呪,普入一切,現諸法界,亦無所入。猶如幻化,現如來身處在法界究虛空界,則隨眾生之所信樂,各為化示諸佛之土而現滅度,不獨一國示般泥洹。如來悉於一切法界靡不開達,是為,佛子!為菩薩者當知游入諸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大滅度。

「◎復次,佛子!如來、至真、等正覺又有三昧,名無所著定意正受現大滅度,適以斯定而正受時,如來儀體一一毛孔演出難計億百千姟光明暉曜,一一光明變出蓮花不可計會,一一蓮華化作英妙無數自然師子床座,有化如來各坐諸座。如來則隨眾生疇數而自化立,形貌具足,真諦之德嚴淨周備,悉是往古所志之願。其有黎庶諸根純熟,則尋了見如來從容,便隨律教建立嚴淨。當來本際順從群萌志純熟者,因律而度。其如來像,亦無有處、亦無不處,亦無所說、亦無不說,亦無有常、亦無不常。又復悉是諸如來等宿世本願之所誓行,開示群萌、演達諸根,悉是威神所化聖至。斯為,佛子!諸菩薩眾游入如來大般泥洹,所入無限、無所罣礙,究竟法界、無邊中間虛空之界。又,如來者,則為自然,無起、無滅,處真本際。若欲現時,使諸黎庶悉得休息,普以威神有所建立,皆示一切眾生法界,順化其性而演法要,雖有緣覺唯菩薩了。」

於是頌曰:

「佛定王無著,  一切眾生尊,
 大哀力無極,  週遍於身陰。
 處在正真道,  分別演法雨,
 光潤無想念,  普世各各異。
 欲慕如斯慧,  諸十力之心,
 觀察最勝聖,  以何等為道?
 普於諸十方、  黎庶諸有形,
 念一切悉空,  無自然、無身。
 菩薩善權慧,  變師子、蓮花,
 安隱若干處,  眾生之法界。
 一切安住聖,  自然成智謀,
 以此無極慧,  超越諸有身。
 已猶等解脫,  法界無人物,
 其在於十方,  緣覺所由居。
 唯有,佛子!斯,  達法界無餘,
 又察諸法界,  不增、無所損。
 親近最勝聖,  一切慧自在,
 習學若不學,  有為及無為。
 諸安住自在,  不損、無所增,
 不盡無所起,  佛慧不可限。
 猶如水流行,  漸漸如次遍,
 柔潤於土地;  其水無諛諂,
 地亦無想念,  令水不週遍。
 遵修精進力,  一切廣分別,
 十力無邊際,  解諸眾生界。
 斯等群萌類,  思惟安住慧,
 則隨遵修行,  興立精進事,
 知是不復久,  當建功德慧。

「何謂,佛子!菩薩而聞如來所現,當入一切眾德之本?菩薩以斯無盡真行,不以虛妄觀於如來。又,聞所說殖眾德本,入於無量貪慾之行,威神究竟以等御之。生有為中,普具眾願而不可盡;游入無為,有所興發當來之際而無邊限;究竟色慾,逮自在地。如有一人以小小風欲壞金剛,其人雖爾不能譖增。當思其體不淨之器,解散五藏悉無所有。又其風者,自然之法,有所毀落。如是,佛子!從於佛法,隨如來教,殖德雖薄,皆以破壞一切有為所住塵勞。如來慧者,則應無為、悉無所有,除諸罣礙,如來所殖眾德之本而無所滅。猶如有人積聚薪草如須彌山,如芥子火投於薪上即時悉然,令無所餘。所以者何?其火之誼,主有所燒。行者如是,雖於如來種福德少,悉燒塵勞令無有餘,速得親近歸於滅度。所以者何?則永究盡諸所蔽礙。已於如來種德本故,滅眾瑕穢。如有大藥名曰善見,設覩其色、聞聲、嗅香、服食、佩形,眼、耳、鼻、舌、身、意自然得淨;若終入地變為醫藥,則復療病。如是,仁者!如來、至真為大藥王,具以聖慧饒益眾生,多所療治。若覲如來色身,眼即清淨;耳聞三昧,則得徹聽;若嗅戒香,鼻自然淨;服甞法味,充飽眾行;其有得聞如來所講,舌自然淨,辯才無量;若有遭遇如來光明,便得法身;其有思念於如來者,其心等淨;其有供養如來、至真,則成德本,除勞塵病。

「今屬,佛子!勸喻顯示,其有見聞於如來者,則能淨除陰蓋罪患。若見聞說、無歡喜信,佛令斯等殖成德本不為虛妄,至得滅度;是見如來若聞聲者而得游入眾德之本,因得除斷諸不善之法,則普證明眾道之元靡所乏短,悉以脫了。引諸譬喻,如來興顯一切咸備,不可引譬為假喻也。佛之功德不可思議,起度諸心,欲以開化群萌志性令得悅豫。以故,如來為諸菩薩引諸譬喻欲令解達,斯非正要。如是洪範則是如來祕奧之藏,斯則名曰一切世間所不及知,乃入如來之妙印也。如來大慧,無極聖明之種性也,名曰懷來一切菩薩一切眾生所不能及、名曰游入如來境界平等之土、名曰淨群黎界悉令無餘、名曰普說一切根原諸所罣礙。又復至真不為餘人說斯弘典,唯為志求大乘行者無思議乘講菩薩道。又,斯經典終不歸餘趣諸菩薩。

「猶如,佛子!轉輪聖王,金輪、白象、紺馬、明珠、玉女、藏臣、兵臣——自然七寶——有斯化來,不歸餘人,唯當趣王適太子也。所以者何?因其聖後懷胎而生,則為具足轉輪聖王。設使正後生是太子則為具足,為聖王相;若壽終者,轉輪聖王所有七寶七日之後悉沒不現,則無有餘。如是比像,經典之本終不歸趣於他人也,唯當至於正覺長子、如來族姓道所生者、殖種如來之德本者。假至法身,遵修正士則當蒙恩,勢不得久亦當逮成。如是色像——如來祕藏,經典之要——不斷三寶;法若沒盡,便無見者。所以者何?一切聲聞及緣覺乘不能堪任,逮是經典亦不聞音,何況受持、諷誦、讀者?唯歸大人諸菩薩乎,書在經卷,靖著屋宇。是故,佛子!若有菩薩得聞斯講,志性恂恂敬侍法師、供奉所安,當受斯典。所以者何?設有菩薩篤信景摸,當成無上正真之道。菩薩大士無央數億百千姟劫奉行、積累六度無極,而復懷來道品之法,遵修悲哀、亦不入斯如來無極不可思議,不聞、不進,斯非名曰為菩薩也,於菩薩法為不長益,則不順從如來胄緒。設有菩薩講諸如來無罣礙慧,篤信入道而不狐疑,斯乃名曰為真菩薩,則不違失諸通慧彊,普能究竟一切世法大聖之行,隨如來教於諸佛界而無所著,皆得建立諸菩薩法,便得通達諸佛正典而無沉吟。道品境界多所變動,由得自在立成諸法,於眾菩薩威神巍巍,尋入如來無罣礙界。是以,菩薩若聞斯法,普至安住道意無限。

「又,其志性力勢至真,皆棄眾想、應與不應,入在聖明,一切如來悉在目前。所可念者,了虛空界、遵奉三昧、開心發寤。其有行入無量法界,為諸菩薩志所造立,成就眾德而得自在,暢達通慧,除世眾垢,發心無餘。其國普週一切十方,入菩薩道,去、來、今佛合為一塗,等趣德本勸助聖道,導利群生使興道心,開化未聞當入斯法。入無所入,無能得便,皆令諸法歸無因緣,常造斯念:『順一切智及一切法。』悉為無限。菩薩已能游入若茲,所思念者則為少事,所入難及,其慧自在,威神巍巍。」

普賢菩薩承佛聖旨說是法時,十方不可稱計億百千姟塵數諸佛國土六反震動、十八部變而現感應。如來威神顯暢法施則雨天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散衣服飾、諸蓋、幢幡,所雨眾香超於天上諸名芬熏、雜香、擣香、天上瓔珞。又復雨降大如意珠,又其光明越天所珍。讚曰:「善哉,菩薩之道過於諸天,永永無形而不可獲。」

又,諸菩薩承己宿德遍雨瑰琦,不可思議清淨嚴莊。諸佛國土成最正覺而悉雲集,雨無量法、講雅誦音、亦嘆如來所講言詔——猶如菩薩於四大域初成正覺,建立、發起、成就菩薩而令欣喜。如是,一切諸佛世界悉無有餘,周接十方都不可計八十億姟百千佛土滿其中塵,各越如是諸佛國數。現在諸佛見普賢菩薩,聞所言講而遙讚曰:「善哉善哉!卿族姓子!是為如來所分別說不可思議。所以者何?建立真諦,游入法界。」

又,是十方八十不可稱計億百千姟佛之世界滿其中塵一切諸佛,自然有音而說經法:「吾等於此而現告詔,猶如餘黨被蒙開化,亦如一切諸佛講法,等無差特。」

又,若百千國中塵數一切菩薩皆得神通、入諸三昧,因見十方佛當授決,一切悉獲一生補處,歸於無上正真之道。千佛國土滿中塵數眾生之類志發無上正真道意,皆為聖尊所見授決,盡於將來無數佛土滿塵之劫當得為佛,號曰佛界之乎如來、至真、等正覺,而常建立於斯法,講當來菩薩聞所未聞,宣暢、奉行於此四域一切世界眾生悉知。

猶若此界群萌被蒙,開化道教而順律者;十方佛國亦復如是,億百千姟、不可限量、不可稱計、不可思議、無有邊際、道所化度、盡虛空界諸佛境土諸所黎庶咸被開化,十方諸佛威神照明、如來宿本建立所致,逮得諸法,遵修德本。如來聖慧無能喻者,佛教隨時導利遍御,諸菩薩眾所獲從宜、諸根調定、宿世所行無所亡失。

普賢菩薩威神恢廣,為諸通慧威聖愷悌,悉見十方不可計量億百千姟佛土滿塵諸菩薩等品數如是悉來集會,充於十方諸法境界;示現無極嚴淨菩薩奮演大光,感動一切諸佛世界;驚駭天宮、降伏魔眾,滅除一切眾惡諸趣;宣暢如來無量威尊,不可稱計諸法之樂讚如來德,弦出無量而雨一切,無有崖底;眾寶奇特、種種供具示現無極。各各異身,一切咸為如來法門,己身之器所受無量,承佛聖旨,悉共同音,演一等聲:「善哉善哉,卿佛之子,乃能頒宣如來無等倫法。又,所翫習皆順普賢,達無量稱,入音聲號,親從如來辭來至此。其佛世界名曰普光,其法亦然。如今於此等無有異,咸說斯法,承佛聖旨逮如來典。是為,佛子!證明現在佛所建立詣此眾會。

「又如於今至此會者,十方法界所教無限亦復如是,咸同虛空。諸佛國土、一一界土、四方之域顯示如來之所建立佛之國土不可限量,百千佛土滿其中塵諸菩薩來皆是如來威神之德修無等倫。以此章句於是嚴飾,審諦無損、無能過者。」

於斯,普賢菩薩悉觀一切諸菩薩德;察法際已,宣暢大聖之姓族也。理釋諸佛無極之道,如來之法而無有侶,即便諮嗟廣達無邊,悉宿德本剖判光動一切無形。演說佛典,普解眾生志性所趣,靡不遍覩,令諸群黎逮得,應時不捨法句;使諸菩薩念不可量道法光明,綜了縷練;世尊無極建立無慢,現言歌詠,一切如來悉為一身、合一法體。又復宣暢往本大行,精進力勢無所藏匿,吉祥之力等際所有。承佛威神,道之所感無可為喻、無言乃達。

爾時,普賢重告之曰:「菩薩大士逮得法忍有十事,以能具足於法忍者則無陰蓋,便致一切法忍之地,於諸佛法而無罣礙。何謂為十?一、達音響,二、柔順行,三、不起法忍,四曰、喻幻,五曰、野馬,六曰、若夢,七曰、呼響,八曰、若影,九曰、如化,十曰、如空,是為菩薩逮十法忍。

「彼則何謂為音響忍?諸所聞音不懷恐怖、不畏、不懅,喜樂思順,諸所遵行無所違失,是音響忍。

「何謂柔順法忍?菩薩隨順應游法生而觀察法,造立行等,不為逆亂。設使諸法應柔順者,當度度之。志性清淨,遵修平等,勤加精進,順入成就,是柔順法忍。

「何謂菩薩不起法忍?菩薩設覩諸法有所生者都無處所、不計滅盡、亦無所見。其不生者則無所滅、其無滅者則無所盡、其無盡者則無所壞、其無壞者則無崖底、其無底者則寂然地、其寂然地者則澹泊也、其澹泊者則無所行、其無所行者則無所願,是為不起第三法忍。

「何謂菩薩喻幻法忍?曉了諸法一切如幻,因緣而成。篤信一法濟度若干無央數法,以無數法等入一法、入於吾我、入無所入,諸所建立導利眾行悉無所著。猶如巨像眾乘之上,若幻不與眾象、車騎、步人游居;不與男、女、童子、童女大小游居;不與樹木、枝葉、華、實而俱游居。菩薩曉了一切諸法若如幻者,不合、不散、不與地、水、火、風而俱游居;不與晝、夜、十五日、一月、一歲而俱游居;不計百年、千年、不與日月劫數而俱游居;不與影響諸所見眾而俱游居;不與若干、亦不若干而俱游居、不以若干入於一事而俱游居;不與微妙及劣下極,柔軟、麁獷而俱游居;不與尠少、弘多游居;不與有限、無限游居;不與若干各異眾會並處色者而俱游居。其眾會者,不與幻變而俱游居;其所幻變,不與眾會而俱游居。無居不居、無所不居,而等濟度一切諸見及若干幻各各異見。於斯,諸見永無所見,乃見一切諸趣根原,是為,佛子!名曰菩薩游入如幻而度於世。世所行塵勞世、國土俗游法世、吾我世、痛癢世、有為世、離有世、合會世、無合會世、分別世、所造行世,是為菩薩濟度世名。則為幻化普入諸世,不受眾生、不壞眾生,不受國土、不敗國土,不受於法、亦不壞法,不念過事、於過去事亦無所想、亦不離想,亦無當來、亦無造行,不墮未然、不住現在、不毀所存,則於佛道而不馳騁、不想念道,亦不與佛、亦不勸佛而取滅度,不住諸願、不捨所誓,遵修平等、亦不嚴淨,無所罣礙。開道國土,勸使進入,無所破壞,住於法本而不動轉。等入吾我、亦不違毀吾我之想,陰種諸入,訓誨眾行、蠲除所著、度脫黎庶。於斯諸行無所依猗,曉了諸法而悉平等,永不可得;分別諸法但假字耳,聖達明慧無能逝者。度脫眾生恆順時宜,亦不依猗群萌因緣。住於大哀,暢宿世行不可計會報應之事,皆令信了,是為幻喻第四法忍。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野馬法忍?菩薩曉世一切所有悉為慌惚,猶如野馬,人遙覩之。如江河流而有波起,達士了之炎氣無水。菩薩如是,分別諸法有無眾事,無內、無外,不有、不無、亦無斷滅,不計有常、不入教誨輕慢之內。觀覩如有而無惡趣,心不歸外、亦不處內。為一像貌、若干之像,知無像貌。一切諸法具足微妙皆悉無本,是為野馬第五法忍。「何謂,佛子!菩薩大士喻夢法忍?菩薩觀世猶如夢想,如人之夢不處於世、不從世興、不從世生。又,夢者,夢無有欲界、亦無色界、無無色界。所以謂夢則無所生、悉無所有,夢無塵勞則無結恨。又計夢者,既無所生、亦無清淨,夢不見夢。菩薩大士觀一切世曉了如夢,亦無明達、亦無闇冥,夢者自然、夢無所著,夢者怳惚、夢者本淨,有所建立而有此夢。夢無所壞,因所念想故而有斯夢。設能曉了一切諸法若如夢者,開導世間,是為若夢第六法忍。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如響法忍?菩薩學法,所入諸音,設有所學,度於未度,學法開化,了於一切。猶若呼響,非不有聲,然本悉寂,亦無所度。菩薩大士如是色像察於如來內外諸響,亦不別見內外諸事、亦不知外、亦不以內而了外事,不見所託,曉知言辭進退之宜,是為解知若干章句。因緣如響有所啟導,於諸法施靡所不達,亦無所礙;有所學者,分別曉了一切諸聲悉無所有。猶如天上殊妙玉女屬天帝釋,而以一口、身同時鼓出百千妓樂之音。又,其妓樂無所想念,口亦無念:『吾今演出百千妙響。』菩薩大士度諸境界亦無想念、亦無言辭,曉了權宜成無量音,方便無限度於世法亦不退還。常轉諸界入群黎眾,為諸會者分別說之,多所開導則建立之,口暢演現無罣礙音,遍諸佛土令其信樂。班宣經典訓導蒸庶,為奮光明散照未悟,悉使覺了一切諸音,縱有所說,皆無所生。游若干音都無想念,益加開導,解無所生,宣諸覺場,逮至聖塗。菩薩大士已住於此等無所獲、令普聽者入於一切諸佛所興、面見諸佛轉於無限所度法輪,順無想念,是為如響第七法忍。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若影法忍?菩薩不沒於世、不生於世、不游於世、不出於世表、不行於世、不信法界、不壞習俗。又,於世界亦無不壞、不至於世、不貪樂世、不御於世、不長於世。又,彼菩薩不處於世、亦不度世、亦不奉行菩薩之行,無所篤信,於大誓願不實、不虛,不有、不無。無虛妄行,則趣一切諸佛之法,普周世間靡所不遍,於世俗法亦無所住,不隨俗教。猶若如影,假如日殿、亦如月照,男、女、樹木、山陵、屋宅、諸神宮殿、諸江河流若干種形,無量因緣不可盡極。諸所方面,因日光明悉覩眾像,知其所趣如清淨水。又如船師,若夜光珠因其所見而得自恣。於斯,所好當所施者;其不清淨、無光耀者,悉蒙其明,而蒙暉照亦無所造。又,其光明亦無所有——無有音響,亦無所生——因其光明而有所別。然其光明無所游居,雖為清顯亦復不與。清顯同處於光明地亦謂光明,照若干流亦無所照,則無所周,影亦不入江河、泉源、大海、淵池。又計其影亦無所處、亦無所著,其影所現亦無鮮潔,不有瑕疵。斯影不現,則於彼間不猗得本;其影廣現,無遠、無近。

「菩薩如是,所開化者已及彼性,志行所趣而得自在。所觀眾生道慧之場,有所勸化他志所行,等無差特,分別己身所游道場而普審察己界、他界悉無二品。如種樹者,從始生芽,展轉滋茂,稍漸成長而生莖節、枝葉、華、實。菩薩如是,於己法界及與他界分別諸相,法無有二,則得超入無礙本際。彼菩薩身則得越過不可思議諸佛國土,見諸佛土亦無所著,於諸世界亦不轉移,至諸佛界亦無所至。法身所至如日殿影在所具矣,其身普入,現一切界;有所現生,行無罣礙,亦不分身、亦無所行。無是世間世俗之想,蠲除方土虛無之辭、亦不散身,逮不終始,無所不覆。如來之種本際所行亦不復淨身、口、意行,便得游入諮嗟無量,淨一切身靡不周達,是為如影第八法忍。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如化法忍?菩薩普入世俗,若有所至,觀了眾生一切如化,然不適識,念如化事。所謂化者,則謂一切諸有世界因所造行、思想所化,皆是一切苦樂顛倒斯化等類。一切世間悉緣無明,或以思想便成塵勞眾想之念,因緣化生,由是建立宣暢諮嗟音響法律。以無想教而開化之,堅固不退,導令平等,悟諸不覺,立志誓願,行如化者。觀察如來大哀之行,黎庶化生曉了於斯,謂修法輪善權方便,以慧無畏、四分別辯聖達自在。如是,菩薩化度於世,超世功德、辯才自由恢弘無際,入於無量億千之眾,處於其中而得自恣,悉能曉了人行、天動、覩無聖路,示以大道如其所行無所違失。譬如化人則無所念、亦無所造,不興心事、亦不於法而有所住,不從業起、亦不望報,無所游至不出於世、亦不於世而成正覺,亦不念法、不習諸法,亦不久住、亦不須臾,亦無所處、不行習俗,不長世間、無方面辭,不近諸限、亦無不限,不增、不損,無有篤信、亦無不信,無有賢聖、亦不凡夫,無有塵勞、亦不結恨,不沒、不生,亦無有慧、亦無不慧,亦無所有、亦無微妙,不依猗世、亦不導御,於諸法界不智、不愚,亦無所受、亦無不受,無有五陰、亦不無陰,無有生死、亦不滅度,不有、不無。如是,菩薩遊行於世,修菩薩行,曉了辯才,不建憍慢,覩見世間,無有自大,遵所修行。不為己身、不為世俗,無放逸者,而無吾我、離著貢高,亦不倚此、亦不依俗,捨其慢恣、無所想念,不處於世、不斷於世,亦不於法而溢自在、不於人界有所猗著,無所開導、亦不處於眾生之界,無有所願、亦無想念、亦無所淨。又,於諸法無所莊嚴,諸佛之法悉無所有,具足成就乃至大道。又斯諸法不有、不無,猶如彼化不有、不無。

「達化菩薩住於法忍而等曉了一切佛道,已得成就,造立誠諦,斯則菩薩周攬佛法,如化無處,普於佛道而無所獲。眾生之行無諸陰蓋,不起有身、入一切身而開導之,有所建立而無所著。若見色者,於色如化,悉無所著,而等具足;真諦本際,自然之明有所照耀,於解脫法而無所猗;於一切法,現有所生而無所生。如彼化人無所識念,本性清淨,有所受言如所諮講,順一切律、亦無想念。如化感動,變異所造,現來詣此一切如來至聖道場,無諸退緣、亦無所生,興無罣礙,成一切力,悉無所想。如彼化人,其心咸達而不蔽礙圍神之山,是為如化第九法忍。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如空法忍?菩薩觀入眾生之界,猶如虛空,無有緣相;一切法眾亦復如茲。入諸佛土而無有誠,諸法虛空無有二事,菩薩如斯入無所誓。猶如虛空苞諸佛土亦復如斯,無所縛著,興於如來所入之力而俱游同。猶如虛空所入無二;道亦如斯,無去、來、今;慧亦如之,皆分別說一切諸法所入如是。菩薩大士逮得法忍,猶如虛空,所致聖慧亦復如茲。於斯諸乘有所致獲悉如虛空,身,口,意所獲自在。猶如虛空,所逮諸法因意所念而有所成。猶如虛空,於一切法而無所種,不沒,不生;菩薩如是,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不終、不始。猶如虛空,無有處所、無能毀者,於諸通慧無有處所、亦無所壞。於諸佛力猶如虛空自然而住,於一切世而無所住,則為自然之境界也。菩薩如是,建立眾生,亦無所立,一切如化。猶如虛空,不起、不滅、亦無所生,合受一切世界所有;菩薩大士如是,亦無所住、無所成就、有所嚴淨也,因其普顯一切世界。猶如虛空,無有處所、亦無方面,無有邊際、亦無崖底,暢達深廣,靡不周至;菩薩如是,無有處所、亦無方面而有所至也,於一切法宣達恢弘,等御諸行靡不週遍。猶如虛空,有住依立則無所生,而現眾庶含裹眾形;菩薩如是,不行、不住,游隨眾行而有所現、亦無所生。猶如虛空,無有形像、亦無不像,無清淨行、亦無穢濁,因有道御;菩薩如是,無世形像、無度世像、無無量像,因有所現。

「猶如虛空,無有久固、無須臾立;菩薩如是,不久存立、不須臾住。猶如現影而無有影,為菩薩行若曉了此乃得究竟。行如虛空,現諸塵勞而無穢疵、現諸結恨而無怨憎;菩薩如是,則以道力降伏眾魔,一切清淨,其心鮮潔,寂寞、恬怕,等苞一切世間所有。又如虛空所裹世間,等無差特;菩薩如是,於一切法而悉平均。菩薩大士又於諸法亦無所礙、無所亡失。猶如虛空等裹一切,欲限虛空無有邊際;菩薩如是,於一切法志性俱游。又,其道心無有邊際。所以者何?其虛空者,所周平等。菩薩於己而遵修行,成就清淨、造於平等為一週業,則以一事轉為無量,普游諸剎。若如虛空,於諸佛土無所究竟而得具足,於諸方面而無所住,游入諸方成就神通,一切諸德、不可限量殊特之事自然具足,悉獲諸法至度無極、得堅固術、志如虛空。若如金剛,於一切響無所想念,開導諸音則不違捨法輪之轉。

「假使菩薩行能具足成斯忍者,則得自在、亦無所至,無往、無來,悉無所趣乃得自在而無所滅。便於無為而得由己,無所亡失除無實身,成就真體,順如律教。心無所望則為一相,其身自在入於無相,則以無相無有限量。佛力無限,身普自恣,靡不周達,則護己行,身無所壞而得由己。堅固平等,有所降伏,一切普入,其因咸覩,眼則清淨;已無陰蓋離欲之行,亦無不行。猶如虛空,寂默無限,所入之處則以無忍無所不忍,是所謂功德也,己普辯大至於澹泊。猶如虛空,無有危厄;一切菩薩曉了所行、入於清淨,心等如空,無所毀失。一切佛法若巨海,殊特無限,有所游入,無有斷絕。入諸佛土,建立誘導無限國界眾生之黨,虛空無底,離諸色像、無眾音響。察長見諸普隨示現,尋開化之,具足成就,志固如空,無能沮敗,其心堅強,悉得究竟。普等世界亦如虛空悉無所有,其堅固者,無趣諸世,除諸恩愛,能具大道。其劫悉燒天地然盡,不燒虛空,虛空總攬含受一切諸佛世界。菩薩如是入於諸力、建立無上正真之慧,是為,佛子!菩薩大士了諸法如空第十法忍。」

普賢菩薩說是經時,諸菩薩眾,諸天、龍、神、阿須倫、世人,莫不歡喜。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四


上篇: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

下篇:度世品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華嚴部目錄

【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度世品經

度世品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世間...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 西晉優婆塞聶道真譯 若那師利菩...

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

【註音版】佛語法門經

佛語法門經...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佛說受歲經

佛說受歲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

【註音版】佛說解憂經

佛說解憂經...

華嚴發菩提心章

華嚴發菩提心章凡例 此章別有異本,而文畫多紕謬,字...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宋罽賓國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修西輯要

修西輯要序 才知過去。已換為現在。才知現在。已換為...

【註音版】六字神咒經

六字神咒經...

中本起經

中本起經卷上(次名四部僧,出長阿含) 後漢西域沙門曇...

【佛教詞典】四智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現行

【四智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現行】 p0470 佛地經論三卷十一...

【佛教詞典】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全一卷。又作仰山寂禪師語錄、智通禪師語錄。唐代僧慧...

淨界法師:修道宗范

今天學人跟大家研究的主題是《修道宗范》。很多人都會...

保持善心原有的味道

週末,與父親一同去登山。我們走到了山腰,便坐在涼亭...

免除死刑的契機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出家人,他是大迦葉尊者的徒弟,他...

看護病人會犯煞犯沖嗎

問: 朋友與親戚有病苦,當我欲前往探望病人之際,相...

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

我們看辛五,耳根圓通。這個是在本經當中最重要的一個...

受持五戒,奉行十善

就五戒來說,數字雖小,份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

阿難化瓜

一日,佛陀帶了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兩位侍者一同行腳,...

念佛能否往生,但問自心,不必他求

一心可現十法界 一切境界都是從心所現。一心可現十法界...

為何一念《地藏經》心裡就恐怖害怕

像我們有些個人跟我說不能念《地藏經》,一念《地藏經...

聖嚴法師《永懷成就眾生的弘願》

我們悅眾菩薩就必須要具備這樣的精神。有很多人跟我講...

禍福相依,福報不可享盡

有一個觀念大家要了解。我們有情眾生,特別是佛弟子,...

修淨土法門還可以誦楞嚴咒嗎?

問:我受了五戒修持淨土,現在早晨誦楞嚴咒。有的佛友...

【視頻】佛說盂蘭盆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盂蘭盆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文昌帝君陰騭文(宏贇讀誦)

文昌帝君陰騭文(宏贇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