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根治煩惱習氣

印光大師  2017/10/12  大字體  護眼色

如何根治煩惱習氣

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於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不至捽髮。縱發,亦能頓起覺照,令其消滅。起煩惱境,不一而足。舉其甚者,唯財色與橫逆數端而已。若知無義之財,害甚毒蛇,則無臨財苟得之煩惱。與人方便,究竟總歸自己前程,則無窮急患難求救,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縱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憐憫心,生度脫心,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則無徇欲滅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煩惱。子女從小教訓,則無忤逆親心、敗壞門風之煩惱。至於橫逆一端,鬚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然上來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

白話譯文:

在凡夫的境界,誰沒有煩惱?必須在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煩惱習氣不至於突然發作。即使發作了,也能頓時反省,讓它消滅。產生煩惱的情境,不一而足。舉出其中最厲害的,只有財、色與橫逆幾個方面罷了。如果知道不義之財,其危害超過毒蛇,那麼面對不義之財就沒有苟且求得的煩惱了。與人方便,最後終於也是給自己方便,就沒有遇到窮困危機患難者求救時,因為惜財而不肯幫助的煩惱。色則即使面對如花似玉的人,也要常存如自己姊妹的心。即使是面對娼妓,也要有這種想法,生憐憫心,生度脫心,這樣就沒有看見美色而動淫慾的煩惱了。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生兒育女繼承祖業的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的工具,那麼就沒有求欲滅身,以及妻不能育、子不成器的煩惱。子女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培養,那麼就沒有忤逆親心、敗壞門風的煩惱。至於遇到被他人欺壓之事,必須生憐憫心,憐憫他無知,不與他計較。又作自己前生曾經惱害過他,因為這個緣故,他就來煩惱你,現在就當作償還這一筆宿債,要生歡喜心,如此就沒有橫逆報復的煩惱了。然而,上面所說的道理,是隨順初機的提示。如果久修有證的大士,能明白我空的道理,那麼無盡的煩惱,都變化為大光明藏。

復高邵麟書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

不知不覺又一天,你在這裡打坐,打了多少個妄想?一剎...

【推薦】星雲大師《以智慧來代替金錢》

我做事的原則是:用心去成就一切,用智慧去成就一切,...

遇到逆緣要如何應對

我們剛開始初發心學佛時信心都很大,非常精進。時間久...

圓滿人身的修養

一、做正信的學佛人 既然我們大家學佛,我們要明白,...

在坎坷路上走,才能磨練心志

寺中有一個小和尚,從小就在這裡出家,是寺裡的眾僧把...

佛教的治心法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

如此行去,何不得力之有

疑情不得力者。此用心人之大病,不易療治也。何以故?...

人為什麼痛苦?

人從哇哇墜地到老死病榻最多不過百年,這在歷史長河裡...

不可代人誦經念佛而圖名利

內功, 是自修, 外功, 是廣行種種方便。如周急濟困, 拯...

印光大師:念佛人為什麼還要遭受橫死

有一天,印光大師收到一位周頌堯居士的來信,信的內容...

印光大師:不可赤體睡覺

學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褲。以心常如在佛前...

淨業正因,以慈心不殺為第一

原文: 淨業正因,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為第一。食肉之...

聖嚴法師:遠離兩面人

所謂的兩面人,就是在別人面前是一種樣子,在背後又是...

初次見到師父應如何親近

問: 請問親近師父有何注意事項以及初次見到師父應如...

精進程度取決於對苦的了解程度

在初轉法 輪的時候,悉達多教導了我們四諦:苦諦(什麼...

菩薩因何名「觀世音」

菩薩因何名觀世音 阿縛盧枳多濕伐羅。漢譯觀自在,指菩...

錫杖的表法含義

諸位吉祥。我們今天道場白華庵,跟大家說的法器,叫做...

星雲大師: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

一九四九年,我初到台灣,當時海峽兩岸戰雲密布,人心...

你內心不動,外面的世界便不會動

邪復成非: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了生脫死,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

欲皈依佛法,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

念佛之人不可傚彷愚人做愚癡事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

具足信願的佛號,才有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功德

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

【佛教詞典】觀待假有

【觀待假有】 p1469 瑜伽一百卷十三頁云:觀待假有者:...

【佛教詞典】四重八重

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盜、殺、妄等四波羅夷罪;八重,...

【視頻】佛光山早晚課(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光山早晚課(本師釋迦牟尼佛)

【視頻】達摩難陀《佛教徒的信仰》

達摩難陀《佛教徒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