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四

從此第三。廣明表無表。一明三無表。二依三別解。且初明三無表者。論雲。傍論已了。復應辨前表無表相。頌曰。

 無表三律儀  不律儀非二

釋曰。無表有三者。一者律儀。二者不律儀三者非律儀。非不律儀。頌言非二者。即是第三非律儀。非不律儀也。能遮能滅惡戒相續。故名律儀。

從此第二。依三別解。就中有五。一別解律儀二總明成就。三明得戒因緣。四明捨差別。五約處明成就第一別解律儀中。一明三善律儀。二別明初律儀。且初明三善律儀者。論雲。如是律儀差別有幾。頌曰。

 律儀別解脫  靜慮及道生

釋曰。此標三律儀也。一別解脫律儀(謂欲廛戒)二靜慮生律儀(謂色廛戒) 三道生律儀(謂無漏戒) 就第二別明初律儀中。一明初律儀。二安立四戒。三別解異名。且明初律儀者。論雲。初律儀相差別云何。頌曰。

 初律儀八種  實體唯有四
 形轉名異故  各別不相違

釋曰。初句辨名。次三句明體。初律儀八種者。標也。一苾芻律儀。二苾芻尼律儀。三正學律儀。謂正學六法故(於五戒上。加不非時食也)。四勤策律儀。勤為大僧之所策勵。舊云沙彌。五勤策女律儀。六近事律儀。七近事女律儀。八近住律儀。如是八種。總名第一別解脫律儀也。實體唯有四者。明體也。名雖有八實體唯四。一苾芻。二勤策。三近事。四近住。所以然者。離苾芻戒。無別苾芻尼律儀。離勤策戒。無別正學勤策女律儀。離近事戒。無別近事女律儀。故體唯四。形轉名異故者。釋其所由也。形謂形相。即女男根。但由形轉。名有異故。戒體無別。謂轉根位。令本苾芻戒名苾芻尼律儀。或苾芻尼戒。名苾芻律儀。令本勤策戒名勤策女律儀。或勤策女及正學戒。名勤策律儀。令本近事戒。為近事女律儀。或近事女戒。為近事律儀。故論雲。非轉根位有捨先得。得先未得律儀因緣故。四律儀非異三體(解雲。捨戒因緣。總有四種捨。得戒因緣。謂從他受等。今轉根位。非四捨攝。故非有捨先得戒因緣也 又轉根位。無得先未得戒之因緣。故知尼等四戒。不異苾芻等三體也) 問若從近事。受勤策戒。復從勤策。受苾芻戒。此三律儀。為由增足遠離方便。立別別名。如隻金錢加一名雙。或五錢上加五名十。十上加十。成二十耶。為此三戒其體各別具足頓生。答三種律儀。其體各別。具足頓生。故於苾芻身中。有二百六十五戒。俱時而轉。問三種律儀。同不殺等。既爾相望。同類何別。答由因緣別。相望有異。因謂求戒。心名因也。本求五戒等。心有別也。緣謂戒師名緣。如五戒從一人受。十戒從兩師受。大戒從十師受。緣有別也。以諸遠離。依因緣發故。因緣別遠離有異。戒名遠離遠離惡也。又論雲。若無此事。捨苾芻律儀。爾時則應三律儀皆捨。前二攝在後一中故。既不許然。故三各別。然此三種。互不相違。於一身中。俱時而轉。非由受後。捨前律儀。勿捨苾芻戒。便非近事等(解雲。捨苾芻時。既名近事等。明知三戒俱時轉也)。

從此第二。安立四律儀。論雲。近事。近住。勤策。苾芻。四種律儀。云何安立。頌曰。

 受離五八十  一切所應離
 立近事近住  勤策及苾芻

釋曰。初兩句標戒數。下兩句立戒名。謂若受離五所應遠離。安立第一近事律儀。五所應離者。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若受離八所應遠離。安立第二近住律儀。八所應離者。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非梵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六塗飾香鬘歌舞觀聽。七眠坐高廣嚴麗床座。八食非時食。若受離十所應遠離。安立第三勤策律儀。謂於前八。塗飾香鬘。歌舞觀聽。開為二種。復加受畜金銀等寶(解雲。譏嫌重故。開一為二。妨廢修道。制畜金銀也)若受離一切所應遠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芻律儀。

從此第三。別釋異名。論雲。別解脫律儀。名差別者何。頌曰。

 俱得名尸羅  妙行業律儀
 唯初表無表  名別解業道

釋曰。此有六名。一能平險業。故名尸羅。訓釋言詞者。謂清涼義。如伽陀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尸羅。二智者稱揚。故名妙行。三所作自體。故名為業。問豈不無表亦名無作。如何今說所作自體。答有慚恥者。受無表力。不造眾惡。故名不作表思所造。得所作名。四能防身語。故名律儀。第五第六名者。頌言唯初表無表名別解業道。名別解脫者。第五名也。業道者。第六名也。初謂初念。謂受戒時。別別棄捨種種惡故。依初別捨義。立別解脫名。第二念等。雖能捨惡。非初捨故。不得名為別解脫也 第二念等。但得名為別解脫律儀。能防非故。故律儀名。通初後位。無差別也。別解脫律儀者。別解脫之律儀。依主釋也。又此初念。亦名業道。第六名也。本求戒思。今日究竟。依業暢義。立業道名。謂戒前思。名之為業。初念戒體。名之為道。思所游履故。業家之道。故名業道。故初剎那。名別解脫。初棄惡故。亦得名為別解脫律儀。能防非故。亦得名為根本業道。暢思起故。第二念等。不名業道。非暢思故。名為後起。根本後故。

從此第二。總明成就。於中有二。一總明成就。二約世明成就。就初總明。複分三段。一明成三戒。二明斷律儀。三會經二律儀。此下第一。明成三戒。論雲。誰成就何律儀。頌曰。

 八成別解脫  得靜慮聖者
 成靜慮道生  後二隨心轉

釋曰。初句明成別解脫。次兩句明成定道。後句明差別。八成別解脫者。始自苾芻。終於近住。此之八眾。成別解脫戒也。得靜慮者。謂得根本四靜慮。及未至中間。兼上三靜慮近分。總名靜慮。諸近分地近靜慮故。得靜慮名。如近村邑得村邑名。得聖者。謂學無學也。若得靜慮者。成靜慮生律儀。謂戒從靜慮生。或依靜慮故。名靜慮生律儀。若得聖者。成道生律儀。後二隨心轉者。唯定道二名心隨轉。入定則有出定則無。與定心。俱名心隨轉。別解脫戒。非心隨轉。異心無心。亦恆轉故(異心者。惡無記也)。

從此第二。明斷律儀。論雲。靜慮無漏。二種律儀。依何義故。名斷律儀。頌曰。

 未至九無間  俱生二名斷

釋曰。未至九無間者。謂未至地。九無間道。有斷律儀。此無間道。通靜慮道及無漏道也。俱生二名斷者。二謂靜慮無漏戒。此戒與未至九無間道。俱時而生。名俱生二也。此俱生二。以能永斷欲廛惡戒。及能起惑。名斷律儀。前八無間。俱生二戒。能斷欲惑。名斷律儀。第九無間。俱生二戒。能斷欲惑。兼斷惡戒。名斷律儀。以此惡戒是緣縛斷。要斷能緣九品惑盡。方名為斷。故前八品。不斷惡戒。唯未至地。能斷欲惑。故取未至也。無間道斷惑。解脫道證滅。故唯無間。名斷律儀。有靜慮律儀。非斷律儀。應作四句。第一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取所餘未至地有漏解脫道律儀。及上地有漏靜慮律儀。以有漏故。名靜慮律儀。不斷惑故。非斷律儀。第二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以無漏故。非靜慮律儀。以無間道。故名斷律儀。第三句者。謂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以有漏故。名靜慮律儀。無間道故。名斷律儀。第四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取所餘未至地。無漏解脫道。及上地一切無漏律儀。以無漏故。非靜慮律儀。非無間道故。非斷律儀也。

無漏律儀。非斷律儀。亦有四句。准前四句。思而可知。

從此第三。會經二律儀。論雲。若爾世尊所說。略戒頌曰 身律儀善哉 善哉語律儀 意律儀善哉 善哉遍律儀(遍律儀者。總嘆三業)。

又契經說。應善守護。應善安住眼根律儀。問此上兩經意及眼根。此二律儀。以何為自性。答此二自性。非無表色。若爾是何。頌曰。

 正知正念合  名意根律儀

釋曰。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儀者。合前二種正知正念。名意根律儀。正知是慧。正念是念。以此念慧。能防過非。故二律儀。慧念為體。

從此第二。約世明成就。一成就無表。二成就表。三明惡戒名。四成表無表。就成無表中。一約世明成就。二約世成處中。三住善惡成中。且初約世明成就者。論雲。今應思擇。表及無表。誰成就何。齊何時分(問也)且辨成無表律儀不律儀。頌曰(答也。表在後文明也。此唯明無表。故言且也)。

 住別解無表  未捨恆成現
 剎那後成過  不律儀亦然
 得靜慮律儀  恆成就過未
 聖初除過去  住定道成中

釋曰。前三句。明別解脫無表。次一句。明不律儀無表。次兩句。明定共無表。次一句。明道共無表。後一句。雙明定道。住別解無表未捨恆成現者。別解無表。未捨已來恆成現在。此未捨言。遍流至後定道句中。以說成就必未捨故。剎那後成過者。此明別解脫無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法後得故。成過去也。由此初念。唯成現世。若第二念。通成二世。無法前得。不成未來。問何故無法前得。答不隨心。色勢微劣故。無法前得。不律儀亦然者。此明不律儀無表。約世成就。如別解脫戒。故言亦然。謂至未捨惡戒已來恆成現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得靜慮律儀恆成就過未者。此明靜慮戒。未捨已來恆成過去及與未來。恆成就過者。謂餘過去生。所失靜慮戒。今初剎那。必還得彼過去定戒。恆成未者。隨心轉色。勢力強故。若未捨已來。恆成未來。聖初除過去者。謂聖所住。無漏律儀。於初剎那苦法忍位。必成未來。不成過去。此類聖道。先未起故。過去既無。故不說成就。若第二念。恆成過未。與定戒同也。住定道成中者。住謂現住。中謂現在。過未中故。正在定中。說名為住。若在觀位。成現在戒。名為成中。若出觀時。不成現在。以定道戒隨心轉故。

從此第二。約世成處中。論雲。已辨安住善惡律儀。住中云何。頌曰。

 住中有無表  初成中後二

釋曰。言住中者。謂非律非不律也有。無表者。謂此住中未必一切皆有無表。或有無表。故標有言。若有無表。即是善戒。或是惡戒。種類所攝。初成中後二者。住中無表初成現在。初剎那後。成過現二世也。

從此第三。明住善惡成中。論雲。住律儀不律儀。亦有成惡善無表。不設有成就。為經幾時。頌曰。

 住律不律儀  起染淨無表
 初成中後二  至染淨勢終

釋曰。上二句。答前問。下二句。答後問。若住律儀。起染無表者。如諸苾芻起勝煩惱。作殺縛等。住不律儀。起淨無表者。如屠人等起淳淨心。作禮佛等。然此二心。未斷已來。所有無表。恆時相續。故此無表。至染淨勢終也。初念唯成現在。後念成過現二世 從此第二。明成表者。論雲。已辨無表。成表云何。頌曰。

 表正作成中  後成過非未
 有覆及無覆  唯成就現在

釋曰。前兩句。明成善惡表。下兩句。明成無記表。表正作成中者。此表謂律不律。及處中表也。正作此表業。恆成現在。名為成中。後成過非未者。此上表業。初剎那後。通成過去。非成未來。不隨心色。勢微劣故。有覆及無覆唯成就現在者。明無記表也。唯成就現在者。謂無記表。唯法俱得。成現在世。無前後得。不成過未。法力劣故。此無記表。性昧鈍故。從他起故。唯成現在 有覆無記等。能發之心。雖是無記。不隨他起。通成三世。謂無記心。名為劣心。無記表業。從劣心起。其力倍劣彼能起心。故表成現心成三世。有差別也。

從此第三。明惡戒異名。論雲。此不律儀。名差別者。頌曰。

 惡行惡戒業  業道不律儀

釋曰。此有五名。是不律儀名之差別。是諸智者。所呵厭故。果非愛故。立惡行名。污淨尸羅。故名惡戒。身語所造。故名為業。根本所攝。故名業道。不禁身語。名不律儀。然業道名。唯目初念。通初後位。立餘四名。

從此第四。成表及無表。論雲。或成表業。非無表等。應作四句。其事云何。頌曰。

 成表非無表  住中劣思作
 捨未生表聖  成無表非表

釋曰。初兩句。是第一句。下兩句是第二句。成表非無表者。標也。住中劣思作者。釋也。住非律非不律。名為住中。謂住中人。以微劣心。造善造惡。唯發表業。以心輕故。不發無表。捨未生表聖成無表非表者。謂經生聖住胎藏位。表業未生。過去生者。今時已捨。故不成表。但成無表。若欲色聖。成過未定道無表。若無色界聖。成過未道共無表 俱句者。謂住處中。重心造業。及未經生。聖人亦成表。成無表名俱句也 俱非者。謂諸異生。住胎藏中。不成表及無表也 從此第三。明得戒緣別。一明得三律儀。二明時分齊。三明近住戒。四明近事戒。五明得三戒別。從此第一明得三律儀。論雲。此諸律儀。由何而得。頌曰。

 定生得定地  彼聖得道生
 別解脫律儀  得由他教等

釋曰。定生得定地者。明得定戒也。有漏未至中間。四根本禪。及上三近分靜慮。名為定地。此定生戒。與定心俱。故得定地。得定戒也。彼聖得道生者。明得道戒也。彼謂彼前靜慮。復說聖言。簡取六地。謂未至中間。四根本定。唯此六地。有無漏道。故說聖言。簡取無漏六靜慮地。得彼聖道。得道生戒。與心俱故。別解脫律儀得由他教等者。明得別解脫戒也。言他教者。從師受故。此有二種。一從僧伽得。僧伽此雲眾。苾芻及尼正學。依眾發戒。名從僧伽得。二依補特伽羅得。是別人也。餘勤策等。五種戒。不從眾發。名從補特伽羅得。頌云等者。毘婆沙師說。有十種得具戒法。故說等言。一由自然謂佛獨覺。自然是智。以不從師。證此智時。得具足戒。二由證入正性離生。謂憍陳如等五比丘。見道生時。得具足戒。三由佛命善來苾芻。爾時得戒。謂耶舍等。正理論雲。由本願力。佛威加故。四由信受佛為大師。得具足戒。謂大迦葉也。五由善巧酬答。謂蘇陀夷。年始七歲。佛問汝家在何。彼答言。三界無家。稱可佛心。未滿二十。佛許僧中羯磨受戒。六由敬受八尊重法。謂大生主。梵雲摩訶波闍波提。大梵天王。名大生主。生眾生多故。從梵王邊。乞得以所乞處為名。佛遣阿難為說八法。彼聞敬重。便即得戒。七由遣使。謂法授尼。此尼端正。恐路有難。不住僧中。僧遣使尼。傳法往與授戒。彼便得戒。以尼端正。別開此緣。八由持律為第五人。邊國僧少。許五人受。要須一人持律羯磨。故云第五。九由十眾得。謂於中國。十由三說歸佛法僧。謂六十賢部。共集受具足戒。佛遣阿難。為說三歸。彼便得戒。如上所得別解脫律儀非必定。依表業而發。

從此第二。明戒時分齊。一明別解脫戒。二明不律儀。今即是初戒時分齊者。論雲。又此所說。別解脫戒。應齊幾時。要期而受。頌曰。

 別解脫律儀  盡壽或晝夜

釋曰。苾芻等七眾。要盡形壽。唯近住戒。一晝夜受。以戒時邊際但有二種。一壽命邊際。二晝夜邊際。故時定爾。若依經部。或一晝夜或多晝夜。皆容受得近住律儀。毘婆沙師言。曾無契經說過晝夜。受近住成。是故我宗。不許斯義。

從此第二。明惡戒時。論雲。依何邊際。得不律儀。頌曰。

 惡戒無晝夜  謂非如善受

釋曰。要期盡壽。造諸惡業。得不律儀。非一晝夜。謂此非如善戒受故。謂必無有立限對師。我一晝夜受不律儀戒。此是智人所訶厭業。無對師故。無一晝夜。要期盡壽。雖不對師。由起畢竟壞善意樂。得不律儀。

從此第三。明近住戒。就中一明受方法。二明具八支。三明不受近事得近住。且初明受方法者。論雲。說一晝夜近住律儀。欲正受時。當云何受。頌曰。

 近住於晨旦  下座從師受
 隨教說具支  離嚴飾晝夜

釋曰。此有七意。一於晨旦。謂受此戒。要日出時。此戒要經一晝夜故。若旦有礙緣。齋竟亦得受。二須下座。謂在師前。居卑劣座。或蹲或跪曲躬合掌。唯除有病。若不恭敬。不發律儀。三從師受。謂必從師。無容自受。以後若遇諸犯戒緣。由愧戒師。能不違犯。四隨教說。受此戒者。應隨師教受者後說。勿前勿俱。異此授受。二俱不成。五具足受八支。方成近住。隨有所闕。近住不成。六離嚴飾。憍逸處故。常嚴身具。不必須離。緣彼不能生憍逸故。七晝夜謂至明旦日初出時。若不如斯依法受者。但生妙行。不得律儀。雲近住者。近阿羅漢住。以隨學彼故。或近盡壽戒住。或名長養長養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漸增長故。如有頌曰 由此能長養 自他善淨心 是故薄伽梵 說此名長養。

從此第二。明具八支。論雲。何緣受此。必具八支。頌曰。

 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為防諸性罪  失念及憍逸

釋曰。前兩句者。離殺等四。名為戒支。防性罪故 離飲酒一。名不放逸支。酒必放逸。犯性戒故 離塗飾等三。名禁約支。以能隨順厭離心故 下兩句者。釋上立三支也。所以立第一戒支者。為防性罪故。殺生等四。名為性罪 立第二不放逸支者。防失念故 立第三禁約支者。防憍逸故 而說此八。名八齋支者。依經部宗。此之八種。總名為齋。別說為支 支者分也。以別成總。得支名故。是故齋名。假而非實。如車眾分(攬眾分成。名為車也)。及四支軍(攬象馬車步。四支成名軍也)。五支散等(攬五分藥。成名散也)。其車軍散。三是假名也 若薩婆多宗。離非時食是齋體。八中一故。亦齋支。所餘七支。八中一故。是齋支。非是離非時食。非齋也。

從此第三。明不受近事。得近住。論雲。為唯近事即得受近住。為餘亦有受近住耶。頌曰。

 近住餘亦有  不受三歸無

釋曰。餘亦有者。餘謂三歸也。不受近事。但受三歸。亦得近住故。言餘亦有。不受三歸。必不得近住。故言不受三歸無。或有不知要受三歸。方始發戒。或復忘誤。直受近住。亦發得戒。由意樂力。發律儀故。

從此第四。明近事戒。一明發戒時。二會經文。三明三品戒。四明三歸體。五明離邪行。六明娶妻不犯。七明離虛誑語。八明遮飲酒。此下第一。明近事律儀。依經部宗。受三歸名三歸近事。後說五戒相。名五戒近事。受三歸時。未發五戒。於此五戒。隨受多少。皆發得戒。若薩婆多宗。受三歸竟。即發五戒。要須五戒。方名近事。故論雲。如契經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此雲近事)。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此名曰鄔波索迦。為但受三歸。即成近事(引經起問)。外國諸師。說唯此即成(經部宗答。唯此三歸。即成近事也)。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離近事律儀。則非近事(有宗義也。要五戒名近事)。若爾應與此經相違(經部難也。此大名經。但說三歸。不言五戒也)。此不相違。已發戒故(有宗答也)。何時發戒(經部徵已上論文)。頌曰。

 稱近事發戒  說如苾芻等

釋曰。稱近事發戒者。答發戒時也。大名經中。稱近事言。此時發戒。謂經云。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此時即發近事五戒。稱近事等言。便發律儀故。本求戒心。擬受五戒。故受三歸。即發五戒。以經復說我從今日。乃至命終。捨生言故。此經意。說捨殺生等。略去殺等。但說捨生。故於前時。已發五戒。說如苾芻等者。舉喻釋成也。說謂經說捨殺生等。由如苾芻。一白三羯磨竟發苾芻戒。後說四重學處者。令識相堅持。近事戒亦然。先受三歸已。發近事戒。後說捨生等。令識相堅持。是故近事。必具律儀。

從此第二會經文。頌曰。

 若皆具律儀  何言一分等
 謂約能持說

釋曰。前兩句。引經難。後一句。通釋也。經部師言。若具律儀。方名近事。何故世尊言。有四種。一能學一分(謂一戒也)。二能學少分(謂二戒也)。三能學多分(謂三戒四戒也)。四能學滿分(謂五戒也)。謂約能持說者。有宗通釋也。理實近事。須具五戒。謂約能持。說一分等。能持先所受故。說能學言。若不爾者。應言受一分等。經既不言受一分等。明知能學。約能持說。

從此第三。明三品戒。論雲。此近事等。一切律儀。何緣得成下中上品。頌曰。

 下中上隨心

釋曰。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乃至下品心受。得下品戒。故戒隨心。有三品別。由此理故。或有羅漢。成下品戒。異生成上品戒。

從此第四。明三歸體。論雲。諸有歸依佛法僧者。為歸何等。頌曰。

 歸依成佛僧  無學二種法
 及涅槃擇滅  是說具三歸

釋曰。歸依佛者。不歸佛身。但歸依成佛無學法。由無學法。能成佛故。又佛得無學法。是殊勝故。又佛得無學法。能覺悟一切故 由此三義故。歸依也 無學法者。謂佛身中。盡無生智。無漏五蘊為體 歸依僧者。謂歸依成僧二種法。所謂學法。無學法。此二種法。能成四向四果僧故。故歸依也。歸依法者。唯歸涅槃。涅槃即擇滅也。一切眾生身中。所證擇滅。是善是常。寂滅一相故。通歸依 若依論主。歸依佛者。非直歸依佛無學法。亦歸依佛身。以損生身。成無間罪。故知佛身亦真佛體。故須歸依。歸依僧者。亦歸僧身。以所依身是苾芻故。故通歸依。此能歸依。語表為體。問歸依者。何義。答是救濟義。由歸三寶。解脫苦故。如世尊言。眾人怖所逼。多歸依諸山(山神名也)園苑及叢林(亦神名也)孤樹制多等(孤樹神。制多外道塔也)。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恆以慧觀察知苦(苦諦)知苦集(集諦)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道諦)。趣安穩涅槃(滅諦)。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是故歸依。普於一切受律儀處。為方便門。

從此第五。明離邪行。論雲。何緣世尊於餘律儀處。立離非梵行。唯於近事一律儀中。但制令其離欲邪行(離欲邪行者。自妻不非時也) 頌曰。

 邪行最可呵  易離得不作

釋曰。此有三意。制欲邪行。一最可呵責。侵他妻故。感惡趣故。非非梵行。二易遠離故。謂邪行易遠離。在家耽欲。離非梵行。難故不制離非梵行也。三得不作故。謂諸聖者。於欲邪行。決定不作。得不作律儀。經生聖者。性戒成就。雖易多生。亦不犯故。離非梵行。則不如是。謂初二聖。有自妻故。有非梵行。由上三因。是故近事。制欲邪行。若不爾者。應經生聖犯近事戒。有自妻故。

從此第六。明娶妻不犯。論雲。諸有先受近事律儀。後娶妻妾。於彼妻妾。先受戒時。得律儀不(問也)。理實應得。勿但於一分。得別解脫律儀(答也)。若爾云何。後非犯戒(難也)。頌曰。

 得律儀如誓  非總於相續

釋曰。得律儀如誓者。如本受誓。而得律儀。本受誓雲。我於一切有情。誓斷欲邪行罪。非總於相續者。謂誓不言我總於一切有情相續。離非梵行。故於有情得離邪行戒。不得離非梵行戒。故後娶妻妾。非毀犯前戒。

從此第七。明離虛誑語。論雲。何緣但制離虛誑語。非離間語等。為近事戒。亦由前說三種因故。謂虛誑語。最可呵故。諸在家者。易遠離故。一切聖者。得不作故。復有別因。頌曰。

 以開虛誑語  便越諸學處

釋曰。學處者戒名學處。所應學故。越者違越 若開誑語。便越學處。被檢問時。於所犯戒。便言我不作。因斯於戒。多所違越。故佛為欲令彼堅持。於一切律儀。皆制虛誑語。

從此第八。明離飲酒。論雲。何緣於彼諸遮罪中。不制離餘。唯遮飲酒。頌曰。

 遮中唯離酒  為護餘律儀

釋曰。遮罪雖多。飲酒過重。謂飲酒者。心多放逸。必犯律儀。為護律儀。故遮飲酒。酒無定量。少分亦醉。故佛嚴制。乃至茅端亦不許飲酒非性罪。佛教遮制。不許令飲。違遮得罪。故名遮罪。如殺生等。未制戒時。聖必不犯。故名性罪。性是罪故。又性罪相。唯染心行。療病飲酒。不為醉亂。許無染心。故非性罪。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四

 

上篇:俱舍論頌疏論本

下篇:羯磨儀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理門論述記

理門論述記 泰法師撰 初言因明者。五明論中論。即是諸...

瑜伽師地論略纂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論本第一第二) 翻經沙門基撰  ...

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太賢作 今釋此論。粗開二門。一...

唯識三十論直解

唯識三十論直解 世親菩薩 造 三藏法師 玄奘 譯 蕅...

緣起經

緣起經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

佛說處處經

佛說處處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言:「道人行道...

盧至長者因緣經

盧至長者因緣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若著慳貪,人天所...

【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翻譯之記 夫法留正像,唯聖是依;...

【註音版】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卷第一(亦名長安品) 秦天竺...

菩薩瓔珞經

菩薩瓔珞經卷第一(一名現在報)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註音版】佛說聖法印經

佛說聖法印經...

【佛教詞典】攝相歸性唯識

華嚴宗所立十重唯識之一。謂八識皆相,無有自體,乃真...

【佛教詞典】中際空

【中際空】 p0360 瑜伽九十二卷二十頁云:又於剎那生滅...

這個世間上的罪業,是可以改變的

我講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是出在智者大師的傳記裡面...

福德不具,萬事不順

很多人到寺院求財運,求官運,求平安燒了一輩子香,求...

宏海法師:印祖文鈔——一函遍復

(第一講) 我們尊敬的化通長老慈悲,真常法師慈悲,各...

聖嚴法師《心事重重有誰知》

(一)外在的事 現在,先講外在的事中是不是跟自己有...

地獄是你自己的業所現,實際上沒有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獄中有床。遍滿萬里。一人受罪...

慳心難捨

古時候有個須和多國,國王名叫薩多浮。一日國王出外游...

拒絕眼前利益的智慧

上世紀80年代初,一位大學剛畢業的上海小夥子,經營起...

一張紙的命運

教授拿起一張紙扔在地上,讓他回答這張紙有幾種命運。...

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你要修行的地方

佛所教導的一切教義,還有一切經論,跟你生活分開了就...

受戒後在心中會產生什麼效果

我們受了戒以後,內心當中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內...

修雖有三,成功則一

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

持名念佛雖易,亦須真信切願

《解》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

【視頻】《普賢菩薩行願品》聆志居士讀誦

《普賢菩薩行願品》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佛光山早晚課(阿彌陀經)

佛光山早晚課(阿彌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