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四

從此第三。廣明表無表。一明三無表。二依三別解。且初明三無表者。論雲。傍論已了。復應辨前表無表相。頌曰。

 無表三律儀  不律儀非二

釋曰。無表有三者。一者律儀。二者不律儀三者非律儀。非不律儀。頌言非二者。即是第三非律儀。非不律儀也。能遮能滅惡戒相續。故名律儀。

從此第二。依三別解。就中有五。一別解律儀二總明成就。三明得戒因緣。四明捨差別。五約處明成就第一別解律儀中。一明三善律儀。二別明初律儀。且初明三善律儀者。論雲。如是律儀差別有幾。頌曰。

 律儀別解脫  靜慮及道生

釋曰。此標三律儀也。一別解脫律儀(謂欲廛戒)二靜慮生律儀(謂色廛戒) 三道生律儀(謂無漏戒) 就第二別明初律儀中。一明初律儀。二安立四戒。三別解異名。且明初律儀者。論雲。初律儀相差別云何。頌曰。

 初律儀八種  實體唯有四
 形轉名異故  各別不相違

釋曰。初句辨名。次三句明體。初律儀八種者。標也。一苾芻律儀。二苾芻尼律儀。三正學律儀。謂正學六法故(於五戒上。加不非時食也)。四勤策律儀。勤為大僧之所策勵。舊云沙彌。五勤策女律儀。六近事律儀。七近事女律儀。八近住律儀。如是八種。總名第一別解脫律儀也。實體唯有四者。明體也。名雖有八實體唯四。一苾芻。二勤策。三近事。四近住。所以然者。離苾芻戒。無別苾芻尼律儀。離勤策戒。無別正學勤策女律儀。離近事戒。無別近事女律儀。故體唯四。形轉名異故者。釋其所由也。形謂形相。即女男根。但由形轉。名有異故。戒體無別。謂轉根位。令本苾芻戒名苾芻尼律儀。或苾芻尼戒。名苾芻律儀。令本勤策戒名勤策女律儀。或勤策女及正學戒。名勤策律儀。令本近事戒。為近事女律儀。或近事女戒。為近事律儀。故論雲。非轉根位有捨先得。得先未得律儀因緣故。四律儀非異三體(解雲。捨戒因緣。總有四種捨。得戒因緣。謂從他受等。今轉根位。非四捨攝。故非有捨先得戒因緣也 又轉根位。無得先未得戒之因緣。故知尼等四戒。不異苾芻等三體也) 問若從近事。受勤策戒。復從勤策。受苾芻戒。此三律儀。為由增足遠離方便。立別別名。如隻金錢加一名雙。或五錢上加五名十。十上加十。成二十耶。為此三戒其體各別具足頓生。答三種律儀。其體各別。具足頓生。故於苾芻身中。有二百六十五戒。俱時而轉。問三種律儀。同不殺等。既爾相望。同類何別。答由因緣別。相望有異。因謂求戒。心名因也。本求五戒等。心有別也。緣謂戒師名緣。如五戒從一人受。十戒從兩師受。大戒從十師受。緣有別也。以諸遠離。依因緣發故。因緣別遠離有異。戒名遠離遠離惡也。又論雲。若無此事。捨苾芻律儀。爾時則應三律儀皆捨。前二攝在後一中故。既不許然。故三各別。然此三種。互不相違。於一身中。俱時而轉。非由受後。捨前律儀。勿捨苾芻戒。便非近事等(解雲。捨苾芻時。既名近事等。明知三戒俱時轉也)。

從此第二。安立四律儀。論雲。近事。近住。勤策。苾芻。四種律儀。云何安立。頌曰。

 受離五八十  一切所應離
 立近事近住  勤策及苾芻

釋曰。初兩句標戒數。下兩句立戒名。謂若受離五所應遠離。安立第一近事律儀。五所應離者。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若受離八所應遠離。安立第二近住律儀。八所應離者。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非梵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六塗飾香鬘歌舞觀聽。七眠坐高廣嚴麗床座。八食非時食。若受離十所應遠離。安立第三勤策律儀。謂於前八。塗飾香鬘。歌舞觀聽。開為二種。復加受畜金銀等寶(解雲。譏嫌重故。開一為二。妨廢修道。制畜金銀也)若受離一切所應遠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芻律儀。

從此第三。別釋異名。論雲。別解脫律儀。名差別者何。頌曰。

 俱得名尸羅  妙行業律儀
 唯初表無表  名別解業道

釋曰。此有六名。一能平險業。故名尸羅。訓釋言詞者。謂清涼義。如伽陀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尸羅。二智者稱揚。故名妙行。三所作自體。故名為業。問豈不無表亦名無作。如何今說所作自體。答有慚恥者。受無表力。不造眾惡。故名不作表思所造。得所作名。四能防身語。故名律儀。第五第六名者。頌言唯初表無表名別解業道。名別解脫者。第五名也。業道者。第六名也。初謂初念。謂受戒時。別別棄捨種種惡故。依初別捨義。立別解脫名。第二念等。雖能捨惡。非初捨故。不得名為別解脫也 第二念等。但得名為別解脫律儀。能防非故。故律儀名。通初後位。無差別也。別解脫律儀者。別解脫之律儀。依主釋也。又此初念。亦名業道。第六名也。本求戒思。今日究竟。依業暢義。立業道名。謂戒前思。名之為業。初念戒體。名之為道。思所游履故。業家之道。故名業道。故初剎那。名別解脫。初棄惡故。亦得名為別解脫律儀。能防非故。亦得名為根本業道。暢思起故。第二念等。不名業道。非暢思故。名為後起。根本後故。

從此第二。總明成就。於中有二。一總明成就。二約世明成就。就初總明。複分三段。一明成三戒。二明斷律儀。三會經二律儀。此下第一。明成三戒。論雲。誰成就何律儀。頌曰。

 八成別解脫  得靜慮聖者
 成靜慮道生  後二隨心轉

釋曰。初句明成別解脫。次兩句明成定道。後句明差別。八成別解脫者。始自苾芻。終於近住。此之八眾。成別解脫戒也。得靜慮者。謂得根本四靜慮。及未至中間。兼上三靜慮近分。總名靜慮。諸近分地近靜慮故。得靜慮名。如近村邑得村邑名。得聖者。謂學無學也。若得靜慮者。成靜慮生律儀。謂戒從靜慮生。或依靜慮故。名靜慮生律儀。若得聖者。成道生律儀。後二隨心轉者。唯定道二名心隨轉。入定則有出定則無。與定心。俱名心隨轉。別解脫戒。非心隨轉。異心無心。亦恆轉故(異心者。惡無記也)。

從此第二。明斷律儀。論雲。靜慮無漏。二種律儀。依何義故。名斷律儀。頌曰。

 未至九無間  俱生二名斷

釋曰。未至九無間者。謂未至地。九無間道。有斷律儀。此無間道。通靜慮道及無漏道也。俱生二名斷者。二謂靜慮無漏戒。此戒與未至九無間道。俱時而生。名俱生二也。此俱生二。以能永斷欲廛惡戒。及能起惑。名斷律儀。前八無間。俱生二戒。能斷欲惑。名斷律儀。第九無間。俱生二戒。能斷欲惑。兼斷惡戒。名斷律儀。以此惡戒是緣縛斷。要斷能緣九品惑盡。方名為斷。故前八品。不斷惡戒。唯未至地。能斷欲惑。故取未至也。無間道斷惑。解脫道證滅。故唯無間。名斷律儀。有靜慮律儀。非斷律儀。應作四句。第一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取所餘未至地有漏解脫道律儀。及上地有漏靜慮律儀。以有漏故。名靜慮律儀。不斷惑故。非斷律儀。第二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以無漏故。非靜慮律儀。以無間道。故名斷律儀。第三句者。謂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以有漏故。名靜慮律儀。無間道故。名斷律儀。第四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取所餘未至地。無漏解脫道。及上地一切無漏律儀。以無漏故。非靜慮律儀。非無間道故。非斷律儀也。

無漏律儀。非斷律儀。亦有四句。准前四句。思而可知。

從此第三。會經二律儀。論雲。若爾世尊所說。略戒頌曰 身律儀善哉 善哉語律儀 意律儀善哉 善哉遍律儀(遍律儀者。總嘆三業)。

又契經說。應善守護。應善安住眼根律儀。問此上兩經意及眼根。此二律儀。以何為自性。答此二自性。非無表色。若爾是何。頌曰。

 正知正念合  名意根律儀

釋曰。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儀者。合前二種正知正念。名意根律儀。正知是慧。正念是念。以此念慧。能防過非。故二律儀。慧念為體。

從此第二。約世明成就。一成就無表。二成就表。三明惡戒名。四成表無表。就成無表中。一約世明成就。二約世成處中。三住善惡成中。且初約世明成就者。論雲。今應思擇。表及無表。誰成就何。齊何時分(問也)且辨成無表律儀不律儀。頌曰(答也。表在後文明也。此唯明無表。故言且也)。

 住別解無表  未捨恆成現
 剎那後成過  不律儀亦然
 得靜慮律儀  恆成就過未
 聖初除過去  住定道成中

釋曰。前三句。明別解脫無表。次一句。明不律儀無表。次兩句。明定共無表。次一句。明道共無表。後一句。雙明定道。住別解無表未捨恆成現者。別解無表。未捨已來恆成現在。此未捨言。遍流至後定道句中。以說成就必未捨故。剎那後成過者。此明別解脫無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法後得故。成過去也。由此初念。唯成現世。若第二念。通成二世。無法前得。不成未來。問何故無法前得。答不隨心。色勢微劣故。無法前得。不律儀亦然者。此明不律儀無表。約世成就。如別解脫戒。故言亦然。謂至未捨惡戒已來恆成現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得靜慮律儀恆成就過未者。此明靜慮戒。未捨已來恆成過去及與未來。恆成就過者。謂餘過去生。所失靜慮戒。今初剎那。必還得彼過去定戒。恆成未者。隨心轉色。勢力強故。若未捨已來。恆成未來。聖初除過去者。謂聖所住。無漏律儀。於初剎那苦法忍位。必成未來。不成過去。此類聖道。先未起故。過去既無。故不說成就。若第二念。恆成過未。與定戒同也。住定道成中者。住謂現住。中謂現在。過未中故。正在定中。說名為住。若在觀位。成現在戒。名為成中。若出觀時。不成現在。以定道戒隨心轉故。

從此第二。約世成處中。論雲。已辨安住善惡律儀。住中云何。頌曰。

 住中有無表  初成中後二

釋曰。言住中者。謂非律非不律也有。無表者。謂此住中未必一切皆有無表。或有無表。故標有言。若有無表。即是善戒。或是惡戒。種類所攝。初成中後二者。住中無表初成現在。初剎那後。成過現二世也。

從此第三。明住善惡成中。論雲。住律儀不律儀。亦有成惡善無表。不設有成就。為經幾時。頌曰。

 住律不律儀  起染淨無表
 初成中後二  至染淨勢終

釋曰。上二句。答前問。下二句。答後問。若住律儀。起染無表者。如諸苾芻起勝煩惱。作殺縛等。住不律儀。起淨無表者。如屠人等起淳淨心。作禮佛等。然此二心。未斷已來。所有無表。恆時相續。故此無表。至染淨勢終也。初念唯成現在。後念成過現二世 從此第二。明成表者。論雲。已辨無表。成表云何。頌曰。

 表正作成中  後成過非未
 有覆及無覆  唯成就現在

釋曰。前兩句。明成善惡表。下兩句。明成無記表。表正作成中者。此表謂律不律。及處中表也。正作此表業。恆成現在。名為成中。後成過非未者。此上表業。初剎那後。通成過去。非成未來。不隨心色。勢微劣故。有覆及無覆唯成就現在者。明無記表也。唯成就現在者。謂無記表。唯法俱得。成現在世。無前後得。不成過未。法力劣故。此無記表。性昧鈍故。從他起故。唯成現在 有覆無記等。能發之心。雖是無記。不隨他起。通成三世。謂無記心。名為劣心。無記表業。從劣心起。其力倍劣彼能起心。故表成現心成三世。有差別也。

從此第三。明惡戒異名。論雲。此不律儀。名差別者。頌曰。

 惡行惡戒業  業道不律儀

釋曰。此有五名。是不律儀名之差別。是諸智者。所呵厭故。果非愛故。立惡行名。污淨尸羅。故名惡戒。身語所造。故名為業。根本所攝。故名業道。不禁身語。名不律儀。然業道名。唯目初念。通初後位。立餘四名。

從此第四。成表及無表。論雲。或成表業。非無表等。應作四句。其事云何。頌曰。

 成表非無表  住中劣思作
 捨未生表聖  成無表非表

釋曰。初兩句。是第一句。下兩句是第二句。成表非無表者。標也。住中劣思作者。釋也。住非律非不律。名為住中。謂住中人。以微劣心。造善造惡。唯發表業。以心輕故。不發無表。捨未生表聖成無表非表者。謂經生聖住胎藏位。表業未生。過去生者。今時已捨。故不成表。但成無表。若欲色聖。成過未定道無表。若無色界聖。成過未道共無表 俱句者。謂住處中。重心造業。及未經生。聖人亦成表。成無表名俱句也 俱非者。謂諸異生。住胎藏中。不成表及無表也 從此第三。明得戒緣別。一明得三律儀。二明時分齊。三明近住戒。四明近事戒。五明得三戒別。從此第一明得三律儀。論雲。此諸律儀。由何而得。頌曰。

 定生得定地  彼聖得道生
 別解脫律儀  得由他教等

釋曰。定生得定地者。明得定戒也。有漏未至中間。四根本禪。及上三近分靜慮。名為定地。此定生戒。與定心俱。故得定地。得定戒也。彼聖得道生者。明得道戒也。彼謂彼前靜慮。復說聖言。簡取六地。謂未至中間。四根本定。唯此六地。有無漏道。故說聖言。簡取無漏六靜慮地。得彼聖道。得道生戒。與心俱故。別解脫律儀得由他教等者。明得別解脫戒也。言他教者。從師受故。此有二種。一從僧伽得。僧伽此雲眾。苾芻及尼正學。依眾發戒。名從僧伽得。二依補特伽羅得。是別人也。餘勤策等。五種戒。不從眾發。名從補特伽羅得。頌云等者。毘婆沙師說。有十種得具戒法。故說等言。一由自然謂佛獨覺。自然是智。以不從師。證此智時。得具足戒。二由證入正性離生。謂憍陳如等五比丘。見道生時。得具足戒。三由佛命善來苾芻。爾時得戒。謂耶舍等。正理論雲。由本願力。佛威加故。四由信受佛為大師。得具足戒。謂大迦葉也。五由善巧酬答。謂蘇陀夷。年始七歲。佛問汝家在何。彼答言。三界無家。稱可佛心。未滿二十。佛許僧中羯磨受戒。六由敬受八尊重法。謂大生主。梵雲摩訶波闍波提。大梵天王。名大生主。生眾生多故。從梵王邊。乞得以所乞處為名。佛遣阿難為說八法。彼聞敬重。便即得戒。七由遣使。謂法授尼。此尼端正。恐路有難。不住僧中。僧遣使尼。傳法往與授戒。彼便得戒。以尼端正。別開此緣。八由持律為第五人。邊國僧少。許五人受。要須一人持律羯磨。故云第五。九由十眾得。謂於中國。十由三說歸佛法僧。謂六十賢部。共集受具足戒。佛遣阿難。為說三歸。彼便得戒。如上所得別解脫律儀非必定。依表業而發。

從此第二。明戒時分齊。一明別解脫戒。二明不律儀。今即是初戒時分齊者。論雲。又此所說。別解脫戒。應齊幾時。要期而受。頌曰。

 別解脫律儀  盡壽或晝夜

釋曰。苾芻等七眾。要盡形壽。唯近住戒。一晝夜受。以戒時邊際但有二種。一壽命邊際。二晝夜邊際。故時定爾。若依經部。或一晝夜或多晝夜。皆容受得近住律儀。毘婆沙師言。曾無契經說過晝夜。受近住成。是故我宗。不許斯義。

從此第二。明惡戒時。論雲。依何邊際。得不律儀。頌曰。

 惡戒無晝夜  謂非如善受

釋曰。要期盡壽。造諸惡業。得不律儀。非一晝夜。謂此非如善戒受故。謂必無有立限對師。我一晝夜受不律儀戒。此是智人所訶厭業。無對師故。無一晝夜。要期盡壽。雖不對師。由起畢竟壞善意樂。得不律儀。

從此第三。明近住戒。就中一明受方法。二明具八支。三明不受近事得近住。且初明受方法者。論雲。說一晝夜近住律儀。欲正受時。當云何受。頌曰。

 近住於晨旦  下座從師受
 隨教說具支  離嚴飾晝夜

釋曰。此有七意。一於晨旦。謂受此戒。要日出時。此戒要經一晝夜故。若旦有礙緣。齋竟亦得受。二須下座。謂在師前。居卑劣座。或蹲或跪曲躬合掌。唯除有病。若不恭敬。不發律儀。三從師受。謂必從師。無容自受。以後若遇諸犯戒緣。由愧戒師。能不違犯。四隨教說。受此戒者。應隨師教受者後說。勿前勿俱。異此授受。二俱不成。五具足受八支。方成近住。隨有所闕。近住不成。六離嚴飾。憍逸處故。常嚴身具。不必須離。緣彼不能生憍逸故。七晝夜謂至明旦日初出時。若不如斯依法受者。但生妙行。不得律儀。雲近住者。近阿羅漢住。以隨學彼故。或近盡壽戒住。或名長養長養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漸增長故。如有頌曰 由此能長養 自他善淨心 是故薄伽梵 說此名長養。

從此第二。明具八支。論雲。何緣受此。必具八支。頌曰。

 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為防諸性罪  失念及憍逸

釋曰。前兩句者。離殺等四。名為戒支。防性罪故 離飲酒一。名不放逸支。酒必放逸。犯性戒故 離塗飾等三。名禁約支。以能隨順厭離心故 下兩句者。釋上立三支也。所以立第一戒支者。為防性罪故。殺生等四。名為性罪 立第二不放逸支者。防失念故 立第三禁約支者。防憍逸故 而說此八。名八齋支者。依經部宗。此之八種。總名為齋。別說為支 支者分也。以別成總。得支名故。是故齋名。假而非實。如車眾分(攬眾分成。名為車也)。及四支軍(攬象馬車步。四支成名軍也)。五支散等(攬五分藥。成名散也)。其車軍散。三是假名也 若薩婆多宗。離非時食是齋體。八中一故。亦齋支。所餘七支。八中一故。是齋支。非是離非時食。非齋也。

從此第三。明不受近事。得近住。論雲。為唯近事即得受近住。為餘亦有受近住耶。頌曰。

 近住餘亦有  不受三歸無

釋曰。餘亦有者。餘謂三歸也。不受近事。但受三歸。亦得近住故。言餘亦有。不受三歸。必不得近住。故言不受三歸無。或有不知要受三歸。方始發戒。或復忘誤。直受近住。亦發得戒。由意樂力。發律儀故。

從此第四。明近事戒。一明發戒時。二會經文。三明三品戒。四明三歸體。五明離邪行。六明娶妻不犯。七明離虛誑語。八明遮飲酒。此下第一。明近事律儀。依經部宗。受三歸名三歸近事。後說五戒相。名五戒近事。受三歸時。未發五戒。於此五戒。隨受多少。皆發得戒。若薩婆多宗。受三歸竟。即發五戒。要須五戒。方名近事。故論雲。如契經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此雲近事)。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此名曰鄔波索迦。為但受三歸。即成近事(引經起問)。外國諸師。說唯此即成(經部宗答。唯此三歸。即成近事也)。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離近事律儀。則非近事(有宗義也。要五戒名近事)。若爾應與此經相違(經部難也。此大名經。但說三歸。不言五戒也)。此不相違。已發戒故(有宗答也)。何時發戒(經部徵已上論文)。頌曰。

 稱近事發戒  說如苾芻等

釋曰。稱近事發戒者。答發戒時也。大名經中。稱近事言。此時發戒。謂經云。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此時即發近事五戒。稱近事等言。便發律儀故。本求戒心。擬受五戒。故受三歸。即發五戒。以經復說我從今日。乃至命終。捨生言故。此經意。說捨殺生等。略去殺等。但說捨生。故於前時。已發五戒。說如苾芻等者。舉喻釋成也。說謂經說捨殺生等。由如苾芻。一白三羯磨竟發苾芻戒。後說四重學處者。令識相堅持。近事戒亦然。先受三歸已。發近事戒。後說捨生等。令識相堅持。是故近事。必具律儀。

從此第二會經文。頌曰。

 若皆具律儀  何言一分等
 謂約能持說

釋曰。前兩句。引經難。後一句。通釋也。經部師言。若具律儀。方名近事。何故世尊言。有四種。一能學一分(謂一戒也)。二能學少分(謂二戒也)。三能學多分(謂三戒四戒也)。四能學滿分(謂五戒也)。謂約能持說者。有宗通釋也。理實近事。須具五戒。謂約能持。說一分等。能持先所受故。說能學言。若不爾者。應言受一分等。經既不言受一分等。明知能學。約能持說。

從此第三。明三品戒。論雲。此近事等。一切律儀。何緣得成下中上品。頌曰。

 下中上隨心

釋曰。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乃至下品心受。得下品戒。故戒隨心。有三品別。由此理故。或有羅漢。成下品戒。異生成上品戒。

從此第四。明三歸體。論雲。諸有歸依佛法僧者。為歸何等。頌曰。

 歸依成佛僧  無學二種法
 及涅槃擇滅  是說具三歸

釋曰。歸依佛者。不歸佛身。但歸依成佛無學法。由無學法。能成佛故。又佛得無學法。是殊勝故。又佛得無學法。能覺悟一切故 由此三義故。歸依也 無學法者。謂佛身中。盡無生智。無漏五蘊為體 歸依僧者。謂歸依成僧二種法。所謂學法。無學法。此二種法。能成四向四果僧故。故歸依也。歸依法者。唯歸涅槃。涅槃即擇滅也。一切眾生身中。所證擇滅。是善是常。寂滅一相故。通歸依 若依論主。歸依佛者。非直歸依佛無學法。亦歸依佛身。以損生身。成無間罪。故知佛身亦真佛體。故須歸依。歸依僧者。亦歸僧身。以所依身是苾芻故。故通歸依。此能歸依。語表為體。問歸依者。何義。答是救濟義。由歸三寶。解脫苦故。如世尊言。眾人怖所逼。多歸依諸山(山神名也)園苑及叢林(亦神名也)孤樹制多等(孤樹神。制多外道塔也)。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恆以慧觀察知苦(苦諦)知苦集(集諦)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道諦)。趣安穩涅槃(滅諦)。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是故歸依。普於一切受律儀處。為方便門。

從此第五。明離邪行。論雲。何緣世尊於餘律儀處。立離非梵行。唯於近事一律儀中。但制令其離欲邪行(離欲邪行者。自妻不非時也) 頌曰。

 邪行最可呵  易離得不作

釋曰。此有三意。制欲邪行。一最可呵責。侵他妻故。感惡趣故。非非梵行。二易遠離故。謂邪行易遠離。在家耽欲。離非梵行。難故不制離非梵行也。三得不作故。謂諸聖者。於欲邪行。決定不作。得不作律儀。經生聖者。性戒成就。雖易多生。亦不犯故。離非梵行。則不如是。謂初二聖。有自妻故。有非梵行。由上三因。是故近事。制欲邪行。若不爾者。應經生聖犯近事戒。有自妻故。

從此第六。明娶妻不犯。論雲。諸有先受近事律儀。後娶妻妾。於彼妻妾。先受戒時。得律儀不(問也)。理實應得。勿但於一分。得別解脫律儀(答也)。若爾云何。後非犯戒(難也)。頌曰。

 得律儀如誓  非總於相續

釋曰。得律儀如誓者。如本受誓。而得律儀。本受誓雲。我於一切有情。誓斷欲邪行罪。非總於相續者。謂誓不言我總於一切有情相續。離非梵行。故於有情得離邪行戒。不得離非梵行戒。故後娶妻妾。非毀犯前戒。

從此第七。明離虛誑語。論雲。何緣但制離虛誑語。非離間語等。為近事戒。亦由前說三種因故。謂虛誑語。最可呵故。諸在家者。易遠離故。一切聖者。得不作故。復有別因。頌曰。

 以開虛誑語  便越諸學處

釋曰。學處者戒名學處。所應學故。越者違越 若開誑語。便越學處。被檢問時。於所犯戒。便言我不作。因斯於戒。多所違越。故佛為欲令彼堅持。於一切律儀。皆制虛誑語。

從此第八。明離飲酒。論雲。何緣於彼諸遮罪中。不制離餘。唯遮飲酒。頌曰。

 遮中唯離酒  為護餘律儀

釋曰。遮罪雖多。飲酒過重。謂飲酒者。心多放逸。必犯律儀。為護律儀。故遮飲酒。酒無定量。少分亦醉。故佛嚴制。乃至茅端亦不許飲酒非性罪。佛教遮制。不許令飲。違遮得罪。故名遮罪。如殺生等。未制戒時。聖必不犯。故名性罪。性是罪故。又性罪相。唯染心行。療病飲酒。不為醉亂。許無染心。故非性罪。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四

 

上篇:俱舍論頌疏論本

下篇:羯磨儀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唯識二十論述記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 翻經沙門基撰 唯識二十論者。筏蘇...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 古吳蕅益釋 智旭 述 △解分為二。...

七十空性論科攝

七十空性論科攝 弘悲 七十空性論本論有七十三個頌,以...

起信論疏筆削記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一 此文之作本乎石壁。石壁慈甚蔓...

佛說象頭精舍經

佛說象頭精舍經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

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出雜阿含別譯)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

淨土論

淨土論序 帝京弘法寺釋迦才撰 夫淨土玄門。十方咸讚。...

出曜經

出曜經序 《出曜經》者,婆須密舅法救菩薩之所譔也,...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一名會諸佛前亦名如來所說示現眾生...

阿彌陀佛百頌

普陀三聖禪院逸人述 昔徹悟禪師,以教義宗乘,作念佛...

須摩提女經

須摩提女經(a)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栴檀樹經

佛說栴檀樹經 失譯人名,今附漢錄 聞如是: 一時佛從...

【註音版】南本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

【佛教詞典】香湯

(物名)密教有以香湯洗身之法,加合香藥三十二味。見...

【佛教詞典】離衣宿戒開忘

戒本疏·三十捨墮法:「問:『長衣開忘,此離開不?』...

第三世怨的結果

淨土宗祖師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對淨土法門產...

給亡者做佛事為何要做七七四十九天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

五辛為什麼不能吃

佛經記載,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海底龍宮正入甚深禪定...

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在理上你大徹大悟,在事上你還得...

怎樣斷煩惱

問∶ 怎樣斷煩惱? 慧律法師答∶ 斷煩惱比較難的並不...

學佛要從做好身邊小事開始

佛經上告訴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

肉食與癌症結成死黨

1976年,美國成立由參議員喬治麥高文主持的營養與人類...

被責罵也是一種幸福

有一位在森林裡修行的人,非常的純淨,也非常的虔誠,...

從不好的果報中推出前因

我們看一個人,他今生的果,就要推出他往世的因,這是...

若欲不受苦果,必須先斷惡因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聖一如。由迷悟之攸...

燃一香炷就能夠消無始罪業嗎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為什麼我們無始的罪業,因為燃一...

修繕寶塔的功德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候,當時的舍衛城裡有一位財富與多...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李罕念誦

《佛說阿彌陀經》李罕念誦

【視頻】《安士全書》悟勝法師讀誦

《安士全書》悟勝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