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處處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處處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言:「道人行道,若瞋恚意起時,即當制己,制便念善,是為道人行。若佈施財利,得之便計無常,不隨身犯,謂不犯殺盜淫,是為不隨身犯。出瞋恚者口亦不言,意亦不念,是為出瞋恚意中大深聲者。譬如人作盜,說言:『汝所作大無狀。』是為意中大深聲。」

佛言:「味味次第者,所食物外合之,內分別其味令不錯誤,是為味味次第。菩薩所以得知者,前世所食噉,皆先上父母、道人,然後自食,是故得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佛言:「菩薩用四事,得四無畏:一者、自身所知,亦欲使人悉知;二者、教人無厭極;三者、等心無所藏匿;四者、為人說經從後不悔;是為四事。佛亦用四事,得四無所畏:一者、如法說;二者、不受他人物;三者、等心;四者、戒具。」

佛言:「復有四無所畏:一者、如事說;二者、無所愛惜;三者、神足;四者、不與人共諍。

「佛得頂中光明者,有三因緣:一者、然燈施佛寺;二者、愛樂明經;三者、解人疑結。

「佛舉右手,有四因緣:一者、用惡人無反覆故;二者、以善人有反覆故;三者、現教;四者、語人無作惡。

「佛舉右手,復有四因緣:一者、欲令十方人皆來學道隨行意;二者、為欲示人我所行福,今得是相;三者、勸人皆令持戒;四者、威儀自爾,亦為不欲見人惡態,是故舉一切右手。

「佛不著履,有三因緣:一者、使行者少欲;二者、現足下輪;三者、令人見之歡喜。

「佛行足去地四寸,有三因緣:一者、見地有蟲蟻故;二者、地有生草故;三者、現神足故,亦欲令人意止佛行。

「佛行地高下皆平,有三因緣:一者、本行四等心,欲令一切安隱,地在水上、水中有神,蟲蟻一切值佛足下,皆安隱同心立意,是故卑者為高,高者為卑;二者、諸天鬼神行福,為佛除地故,高下為平;三者、佛為菩薩時,通利道逕橋樑度人故,從是得福故,高下正平,欲令人意亦爾。

「佛不飛行,有四因緣:一者、勸弟子欲令精進;二者、欲令弟子聽經;三者、報宿命恩;四者、現相,是故不飛行。

「佛在世時,諸天、鬼神、龍、人民皆到佛所聽經,數千百重,行坐前後皆見佛面。所以者何?佛前世時,言語無前後,是故無不見佛面者,人臥皆隨佛所首,用佛尊故。

「佛初得道不食七日,有四因緣:一者、念道忘食;二者、一心不飢;三者、歡喜不渴;四者、不念痛癢思想生死識;是為四。欲使人聽經亦爾。

「佛袈裟裡,塵水不著、外垢不著,有二因緣:一者、不念一切人惡故;二者、見一切人有欲,欲令滅之。佛復浣袈裟者,外垢不著裡著,有身故有垢。所以者何?外行已盡,是故垢不著外,內行未盡,是故垢著,用有身故為內未盡,以有身為罪用,是故不惜身命。所以者何?復惜命,用命得道故。

「佛說八十億萬因緣經,都治人三病:一者、貪淫;二者、瞋恚;三者、愚癡。是三事分為六,故應六衰治三病。經所以多者,譬如人服藥病不愈,當更服餘藥。佛言:『人意多端,疾轉故多經,隨意療,之欲使疾解故。』

「佛已得道,復有三病六憂。六憂者謂憂六入,三病者謂心意識虞受故。佛已得道有是憂病,何況餘人殃罪不畢不得度世,佛業未竟不得度世。

「佛棄餘壽二十年,有三因緣:一者、用世間人貪身故;二者、所教已盡;三者、恐惡人誹謗之得罪重故,便取般泥洹。佛度世去,亦不持身去,亦不持意去,但為苦滅耳。地水火風空,常在世間無有斷時。

「佛度世燒身,有三因緣:一者、腐爛故;二者、蟲蛾生故;三者、人以香華持資來得福故。

「佛笑口有五色光出者,有五因緣:一者、欲令人有所問,因所問有益故;二者、恐人言佛不知笑故;三者、現口中光;四者、笑諸不至誠;五者、笑阿羅漢守空不得菩薩道。光還從頂上入者,當示後人大明故。」

佛欲度世去,諸比丘白佛言:「諸在世間人,皆當從佛得福。今佛度世去,諸世間人民,當復從誰得福?」

佛言:「比丘!我雖度世去,經法當在。復有四因緣,可從得福:一者、畜生無所食,飼之令得命;二者、見人得疾病無瞻視者,當給與供養令得安隱;三者、貧窮孤獨當護視;四者、人獨一身行禪念道,無所衣食當給視之;是為四事。佈施持善意與之,其得福與佛等無有異。爾時身皆痛,便欲度世去。」

佛謂舍利弗:「令說經者,有三因緣:一者、恐佛去後,人不信餘比丘語故;二者、勸弟子意令解,佛尚令比丘說經,何況餘人;三者、現舍利弗功德,恐餘比丘各自貢高,欲得說經故。」是故,佛使舍利弗說經。

佛度世去後,諸阿羅漢共責數阿難:「佛在世時欲得水,何以故不與?十方一切皆當從佛解脫,汝何以不留佛,莫令般泥洹?佛欲行四神足,止住一劫,亦可百劫,亦可千劫,汝何不勸佛行四神足?」阿難言:「如卿語,佛為不得自在耶,當須我言?設使止住一劫在世間,彌勒當那得來下作佛?佛本行共學道者有八十億萬人,皆求菩薩道,唯有兩人得道耳:一有釋迦文;二者彌勒,其餘人有得阿羅漢辟支佛者。佛忍辱過於地,心軟過於水,意堅過於須彌山,功德過於海水,智慧過於虛空,以是故前得佛耳!」

佛言:「彌勒不來下,有四因緣:一者、有時福應彼間;二者、是間人麁無能受經者;三者、功德未滿;四者、世間有能說經者,故彌勒不下。當來下,餘有五億七千六十萬歲,彌勒時人眼皆見四千里。彌勒時人眼見四千里者,本行十因緣得:一者、不掩人眼明;二者、不舍人眼;三者、不覆蔽人眼;四者、不藏人善;五者、不視殺;六者、不視盜;七者、不視淫;八者、不視陰私及人短;九者、諸惡事不視;十者、然燈於佛寺;是為十事。

「佛、辟支佛、阿羅漢是三人,法同行異:佛者為覺意;辟支佛為見因緣知;阿羅漢坐禪乃知。辟支佛為因緣見生死相,自守不敢離行,從見因緣得道,故為辟支佛。佛者為通行欲度脫人故,故求辟支佛。辟支佛自割身活五百人,以木自刺其頸見因緣計挍,如割土見血是水、見萬物皆非常,便取道。有辟支佛,先世為菩薩五百劫,身已有三十相,無二相不及佛,不及佛者,無善權方便故。

「佛說生死勤苦三惡道事,有黠人意解,便取阿羅漢,雖作阿羅漢,於中最尊。所以者何?用前世行菩薩道五百劫,有慈心欲度十方人故,雖得阿羅漢智慧,能曉方俗語。初為阿羅漢時,不能自覺前世為菩薩,佛便說佛功德,復為說阿羅漢功德,爾乃知佛功德大,便自悔欲轉意取佛。」

佛言:「已得阿羅漢道,不可復得轉,便自悔言:『我何愚癡正取阿羅漢道?』佛便為解意:『汝智勝餘阿羅漢,智慧不及佛。阿羅漢自斷苦不斷他人苦,佛本行自斷苦亦斷他人苦,是故不相及。』」

佛言:「舍利弗!有三語,悉以知人意:一者、麁語;二者、深語;三者、牽語。得是三語,有善意即見,有惡意亦見,有忍意亦見,欲意從是三語悉知人意。」

舍利弗白佛言:「彈指之間,人意有六十生死?」

佛言:「有九百六十生死復不多,要有三意:有善意、有惡意、有欲意。善意有三百二十、惡意有三百二十、欲意有三百二十,彈指之間三意並行,合為九百六十生死。除善意三百二十,餘有六百四十生死意。佛與舍利弗同行三十七品經,智慧不等者,譬如喘息,同從諸毛孔,出入能覺,便但知鼻息氣出入。佛所知悉知諸毛孔,舍利弗所知如鼻孔,取舍利弗知分為十六分,滿一佛界三千大千日月天下黠人所知,不及舍利弗所知一分;取佛智分為十六分,滿一佛界中舍利弗所知,不及佛知一分。三十七品行有三輩,有大三十七品、有中三十七品、有小三十七品;意大得大意,意中得中意,意小得小意,深妙具行三十七品便洞達。何以故?正分分為十六分,人本十六意,故佛分別,是故不同。

「舍利弗知一切法語,用時語、護語、守語,佛便謂舍利弗:『去非時語用,不可寄人故。』舍利弗本字優波替。

「舍利弗!先佛度世去,有三因緣:一為宿命盡;二為不欲見佛度世去;三為無所復度脫。」

舍利弗行受人飯已,還精舍中,言當償債:「謂當坐禪念道為償債,不念道為負債行受人施,譬如負債未畢復更,取前罪未竟,今復造罪。」

佛言:「食人施不可不念道,亦自得復益一切用,是故當償債。」

佛言:「舍利弗黠第一,目揵連神足第一,阿難聞第一,羅雲戒第一,阿那律徹視第一。」

佛使目揵連請舍利弗。舍利弗言:「舉我帶,恐不能勝。」目揵連便牽帶,三千大千日月天地悉動,不能令帶起。舍利弗便生意,當先往到佛所,目揵連從後行,先舍利弗至。佛知二人各第一。

「十方天下比丘,無有如羅雲持戒者。羅雲持戒有四因緣:一者、自念言:『我為佛子。』二者、謂命持多;三者、常自念:『我為沙門。』四者、持戒常欲勝餘比丘。

「舍利弗!復持一盂水著海,水中撓撈之,明旦往取故水去。舍利弗尚能如此,何況佛!目揵連為人所撾,不飛去,不能得神足故。何以不能得神足用?罪未畢故。」

佛言:「沸迦沙王行至十二門,復還不知其身中六分,秉意能為道,不知身生意、意生身,不能分別是。佛知可度故,便往從宿,王不知是佛。佛問:『王行何法好何道?』而衣毛為竪。佛為解身中事空,於是便得道。不悉斷,不得阿羅漢。」佛言:「諸行者當知,意能得道。」

佛言:「昔者末利滿台,學經二十四年,得五言解垢下棄離,亦不復憂。何以故?本宿命更見五百佛,悉通知眾經,但閉藏經道不肯教人。後被病二十四日,臨死時乃悔,呼人教之。有是一福故知五言,何況乃具足教人,得福德不可計(知利滿台他本作朱利盤特)。」

佛言:「昔有栴那比丘得病,佛使舍利弗往與分衛。舍利弗因問之:『汝眼寧有所識不?』旃那對言曰:『眼無所識,但見色,識生身生,病對至故有病,身亦不知死。設身死者,地水火風空皆當滅,但為意識移生耳。』

「佛遣舍利弗行分衛過淫女家,女便閉門作治道,謂舍利弗言:『汝不與我共淫者,當入是大火中。』舍利弗報言:『寧入是火中,不與汝共淫,淫使人墮惡道無有出時。』天便來下救之。佛言:『人但不能守戒,若能守者,終不憂為邪道所中。』」

佛言:「昔有一比丘,坐禪行道,佛第難陀飲酒醉,數往來到其邊歌戲。比丘白佛言:『我欲避之去。』佛言:『不須,是難陀於今當得道跡。』佛即遣阿難往到其家,摩訶迦葉隨其後。舍利弗為說經,目揵連現神足,難陀便歡喜,即得道跡。佛說比丘行道,當但堅心者,何憂不得道?比丘聞佛說此語,歡喜意解便得阿羅漢。」

佛姑子名須那察多,隨侍佛八年,便生念:「與我兄弟俱行,而獨端正有三十二相。」便惡意生。隨佛後掃佛跡,不令人見佛相,復於人中說佛無道,但言語中人意耳。舍利弗、阿難聞之,便愁憂不樂。佛言:「須那察多不為說我惡,為稱譽佛功德耳。言語中人意者,人意多病故。」佛語舍利弗:「須那察多不挍計但瞋耳,何以故不計?佛有三十二相光明神足,但降伏邪道故。」佛數教誡須那察多,正真之言是邪待之禱,是故瞋耳。

佛有姑姊,年老手自作縷織,成袈裟,持上佛。佛不受。如是復言:「佛當哀憐我故,當受之令我得福。」阿難白佛言:「可為我受之?」佛語阿難:「令持與諸比丘僧。我亦是比丘僧,不如與眾人,後世當為因緣。今世相見歡喜者,皆是前世親裡善知識。何以故知之?相見意解故。」佛言:「世間人相待,但苦薄不苦厚。」

佛言:「本侍佛者字彌喜,次字須那察多,次字阿難。」佛告諸比丘:「我年老欲得一人侍我。」舍利弗、摩訶迦葉、目揵連等,各自願侍佛。佛言:「不得。」摩訶迦葉、目揵連,因禪思惟,知佛欲得阿難,便呼阿難言:「卿當侍佛。」阿難言:「我不敢侍佛,我不能侍佛。」目揵連言:「不得不侍佛。」阿難言:「當聽我四事:一者、佛餘衣我不欲受;二者、佛餘飯我不用;三者、若有人請佛,諸比丘不行,我亦不行;四者、佛坐禪思道時,我當出入得自在。」佛言:「大善,聽汝所願。」於是阿難因侍佛,是故阿難獨能問佛。

佛弟子阿那律、難提、金毘羅三人共坐,自思惟七事:一者、少欲得道,多欲不得道;二者、知足得道,不知足不得道;三者、精進得道,不精進不得道;四者、守六衰使不起得道,不守六衰,放使起者不得道;五者、自護得道,不自護不得道;六者、守意得道,不守意不得道;七者、智慧得道,不智慧不得道;共思惟七事。時去佛六十里。佛時坐禪,即知三人所念,便移意往坐三人前言:「善哉!善哉!我復語汝一事:不念家欲得道、念家欲不得道。」於是三人歡喜,即得菩薩。

佛語阿難:「人眼所見,四十二萬由旬。何以知之?日月去地,四十二萬由旬,人眼見日月,以是知眼所見者。十方廣遠之處,日月億億萬倍,譬如大海中沙,億億萬倍不能計知。人所作善惡殃福,即前後所作殃福,億萬不可復計。一切善惡要在命盡時,作惡逢惡處,作善得善處,殃福皆豫,有處皆豫。有父母、兄弟、妻子得道便止,不得道不斷絕也。」

佛言:「調達但教人作福,不教人行道;佛教人作福、持戒、守意,得道乃止。調達自意生念:『我當現神足於國王阿闍世所,王隨我,餘人亦皆當隨,我便化作一白象,獨出入宮中。』復化作一小兒,端正無比,便上王膝上,王大愛之。王見調達所作如是,王意呼調達勝佛,王便隨調達所語,王吏民及未得道沙門,悉隨王至調達所問事。調達便至佛所言:『佛年老,可不須復教諸弟子。』調達便呼舍利弗去,及諸沙門去。調達癡貪有是惡意,因亡神足。」

佛言:「癡人所作顛倒,非諸佛法。調達自意念言:『我當飛去,人見我飛悉當隨事我。』因欲飛去,便不能復飛。調達不能自覺亡神足時,即有婆羅門行等心,便從第一天上來下語舍利弗:『調達以亡神足。』」佛語舍利弗:「調達欲呼汝,重令得罪。」佛語天言:「調達未得神足,我知當亡之。何況至今?」佛言:「人不當貪,調達但坐貪故,亡失神足。」

佛言:「羅漢有兩輩:一名捨沫,自憂身得道,即欲度世去;二輩隨衛皆得度脫。」

佛與羅漢俱行三十七品經,譬如燈火,佛計挍知有幾事,知其本末守而滅之;阿羅漢不計本末,直而滅之。佛譬如順樹從本至末,分別知之;阿羅漢行,譬如從末至本。從本至末者,計本空;從不知空者,不得道。

佛言:「阿羅漢有盛陰無五陰,所有皆現但不著耳,有色痛癢思想識無生死。」

佛言:「阿羅漢有為默,以得阿羅漢有三相:一者、不復犯身口意;二者、三毒滅;三者、衣食不用作好,但滅飢寒意。有是三因緣,便能變化自在,意不著;衰故,不得自在。」佛言:「意但當分別六衰,不當著,著便不得道。」

佛言:「阿羅漢飛行有二因緣故,令人不見:一者、恐人見便多供養;二者、恐惡人嫉妬之。」佛言:「現神足復有兩福:一者、人見飛行,便精進念道;二者、從人受施,令得大福用;是故現神足。意喜故便得大福。」

佛言:「有羅漢,名憍梵缽,已得阿羅漢道,反作牛飼。」弟子問佛:「何以故?」佛言:「是比丘前世宿命時,七百世作牛,今世得道,餘習未盡故。」

佛語比丘:「當念身無常。」有一比丘即報佛言:「我念非常,人在世間極可五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三十歲。」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歲。」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時。」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呼吸間。」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在呼吸之間耳。」

佛語諸比丘:「當會坐一切,但當說法語,不能者急閉目聲,守意善聽,可從得道。」諸比丘聞佛說此語,歡喜意解,即得阿羅漢道。

佛言:「比丘入人捨中,當如手在空中無所罣礙,意亦無所著,耳聞可意是為著,聞不可意是為著。」有一比丘白佛:「可以不可皆著,當云何得道?」佛言:「比丘意解,空都無所著,是應菩薩行。」諸比丘聞此語,皆歡喜踴躍,即得無所從生法忍。

佛言:「有一比丘,於山中坐,嘆息。有一人問比丘:『卿為道,何以嘆息?』比丘報言:『我在地獄中時,五毒極痛;今得作人,復得見佛經戒,而復不得道,畏死復入是惡道中,是故嘆息耳!』為比丘亦憂俗人、亦憂經戒、亦自憂身,善意不可得常。或有因緣來時,便念妻子、錢財,是為墮惡道。」

佛言:「有一比丘到優婆夷家分衛,因為說經。優婆夷便長跪淚出;比丘說經至夜半,優婆夷長跪不起。比丘言:『我行說經,未曾見人精進乃爾。』優婆夷報言:『我家有一驢,鳴至夜半便死,是故淚出耳。』」佛言:「人說經不在為多,但問解慧不也。」有一比丘,聞佛說是事,便往問佛言:「為我說一要法,令我得道。」佛言:「非汝物莫取,是汝物便取。」於是,比丘即自思念:「天下萬物皆非我許,獨善是家物。」於是,比丘因白佛言:「我已解。」佛言:「解是便為道耳。」時有一比丘,聞佛說此語,便往問佛:「舍利弗為得是未?」佛言:「舍利弗悉得。」比丘言:「舍利弗何以罵我,持袈裟拂我面?」佛言:「呼舍利弗來問之。」舍利弗言:「我無惡意,所以罵者,欲令忍辱。所以持袈裟拂面者,欲令眼耳鼻口淨故。」佛語比丘:「是舍利弗善權方便所作。」於是比丘歡喜,即得阿羅漢道。

佛言:「昔一人往難比丘言:『人死識念思想所知皆滅,行道得定意所知亦滅,有何等異?』比丘報言:『俱滅,人死命盡神不滅,隨行所生,但微不可便,見所得不同,為善昇天、為惡入淵,以是為異。』」

佛言:「有一比丘到優婆夷家分衛,見端正好,比丘便生邪念,因起。優婆夷即取飯具與之,比丘便捨去:『我不應受人施。』優婆夷便報之言:『已有悔意,可受施耳。』優婆夷復報,比丘便受。」佛言:「譬如人有惡即覺,罪滅。比丘受施,無有罪。」佛告諸弟子:「能計空制意,如彈指頃,即可得道。」

佛言:「有一比丘,坐得定意。有一優婆塞見坐處不平,牽起示其安處。優婆塞後得五百劫不得安隱。何以故?斷道念故。」佛告諸弟子:「有說經,慎莫其中斷,斷經罪重不可計。」

佛言:「有比丘行道得一禪,自言:『我得道跡,第一禪福,上生第七天上壽一劫;得二禪,自計得斯陀含;第三禪福,上生十五天壽八劫;得四禪,自計我得阿羅漢。今我何故不得生第十九天上壽十六劫?』作是言已,便言:『佛為兩舌耳。』即時從天墮地獄中,不覺失天上壽,便受地獄罪。譬如世間人得珍寶,一日為火起盡燒之,人生惡意為橫燒善意(斯陀含下諸本並脫生天壽劫及得三禪等文)。」佛言:「人善惡相隨,無有解以,唯得道乃離俗耳。」

佛言:「日中後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臥;三者、得一心;四者、無有下風;五者、身安隱亦不作病。是故,沙門、道士知福不食。澡漱,有三因緣:一者、為恐爪下垢故;二者、爬癢隨可意;三者、殺蚤蚊故,亦欲使意淨無慾,復不污經此者,適可除外垢。心念惡不能除,為學人第一當淨心為本,心為法本,心正則行方,行方則應道。」

佛言:「昔有沙彌與師共行,見地有金,便默取之。語師言:『疾行是間,無人甚可畏。』師言:『但坐有金故,令汝恐耳。』棄金去,便不復恐。弟子便為師作禮言:『我愚癡無所知故,今已棄,便不復懅於是。』」佛告諸弟子:「學人貪道如沙彌貪金,何憂不得道!」

佛言:「有比丘學道,從師受經不精進。師教取牛馬糞數升燒之,至冥不盡。師取大石持地獄中,火燒之即作灰。弟子大恐,長跪問師:『是何等火?』師言:『汝不讀經行道,死後當入地獄,獄中火燒汝,不復移時。』於是比丘惶怖,便更精進。日聞一阿含,便得羅漢道。」佛言:「善權方便,度人如是。」

佛言:「阿那含有三結:一者、癡結;二者、世間愛結;三者、見未諦未盡結。阿那含譬如火上焰,煙起不能有所燒;須陀洹除八十八結;斯陀含除七結;阿那含除三結;阿羅漢無有結。須陀洹得道跡,斯陀含為往來得道,阿那含為不還世間,阿羅漢為不復著。何等為得道跡?謂識苦。世間人皆不識苦,須陀洹為識苦,斯陀含為棄習,阿那含為知盡,阿羅漢為行道已竟。得須陀洹,別百劫乃得阿羅漢。何以故?乃百劫須陀洹,餘有十結不斷,不得阿羅漢,須陀洹但自憂身畏罪,不敢豫世間事,餘有十疑結不解,不解故便止住。須陀洹所棄常有五下結:一者、貪慾結;二者、瞋恚結;三者、見行結;四者、戒貪福結;五者、疑意結,亦謂從六天以下,以至世間貪慾瞋恚,貪身願疑為下結。須陀洹見因緣者,謂不犯五戒,時當死,死不犯,餘人見急,悉犯五因緣。須陀洹斷故受新,阿羅漢新故悉斷,菩薩畢故罪,罪畢得道,乃知非常苦空,非身非道,道人行道不當有所著。行須陀洹得須陀洹,行斯陀含得斯陀含,行阿那含得阿那含,行阿羅漢得阿羅漢,行辟支佛得辟支佛,行菩薩得菩薩。」佛言:「學者隨意所作,便得其報,如影響相隨。」

佛言:「缽有四名:一名、為不供食;二名、為戒;三名、為受;四名、為從。是得福無有瑕穢,便應受福持缽便立戒,意中無惡念。」

佛言:「阿羅漢不食肉者,計畜生從頭至足,各自有字無有肉名。辟支佛計本精所作不淨,故不食肉。佛計一切天下皆空無所有,有便滅,滅復生,要歸空故,為無所有。」諸弟子聞經歡喜,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處處經


上篇: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下篇:佛說十八泥犁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佛說木槵子經

佛說木槵子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羅...

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

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阿難曰:「...

佛說諸佛經

佛說諸佛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

比丘聽施經

比丘聽施經 東晉天竺三藏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上 宋明教辯才法師充譯經三...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三藏沙門義淨譯 如是我...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

大乘密嚴經

大唐新翻密嚴經序 朕聞西方有聖人焉,演不言之言、垂...

【註音版】食施獲五福報經

食施獲五福報經...

大乘六情懺悔

大乘六情懺悔 釋元曉撰 若依法界始遊行者。於四威儀無...

【佛教詞典】阿周陀那

(植物)Arjuna,木名。又龍樹菩薩之字也。龍樹菩薩本...

【佛教詞典】持犯體狀所持犯體

亦名:事法即所持犯體、所持犯體 資持記·釋持犯篇:「...

戒律不是束縛而是自由

自由一定建立在因果法則之上。好比農夫有自由決定現在...

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被派遣到江北瓜州任職,和他的好朋友佛印禪師所...

這樣去念佛,即使墮於惡道也能往生

原文: 汝繼祖母柴老太夫人事,已忘記。汝果真發孝心,...

苦行大師 端坐化去

今彩大師:俗姓方,江西雩都縣人。宿有善根,少即戒殺...

親人之間不欠四種賬

每一個人都不是孤零零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家...

人死只有業隨身

從前有位最富有的人,他一生最歡喜珠寶和金銀,可以說...

受持少法就能獲得很多福德的修持法門

昔時,佛在海龍王宮,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及眾多大菩...

人生不是平白無故就能幸福

明白人生道理,處之安然,幸福自是可得。不因愚癡無知...

兩位夫妻的兩種結果

兩個年齡相仿的女子,先生的職業是相同的,都為領導開...

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面

大家出入佛門,要懂得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要清淨收...

佛教對地理風水的看法

佛教對於世間萬象,都有深入的觀察,了知天有天理,地...

宏海法師:心經·可以靜心也

第一講 心經之心 阿彌陀佛,各位吉祥。在現今我們這個...

【視頻】《佛說五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五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地藏經》劉科靈居士讀誦

《地藏經》劉科靈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