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五

從此大文第五。明得三律儀別。就中一明得處時同異。二明有情支因。三明得惡處中。此下第一明得處時同異。論雲。此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從彼得一。亦得餘二不。不爾云何。頌曰。

 從一切二現  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恆時  得靜慮無漏

釋曰。上兩句。明得別解脫戒。下兩句。明得定道戒。從一切二現得欲界律儀者。一從一切。得欲律儀。二從二得欲界律儀。三從現得欲律儀。從一切者。謂根本業道。加行後起。此發罪處。名為一切。謂別解脫。離根本罪及加行後起罪故。於一切發惡處。得別解脫戒。二從二得者。二謂二類。一有情類。性罪遮罪。性謂殺生等。遮謂女人同宿等。二非情類。性罪遮罪。性謂盜外財。遮謂堀地等。今受善戒。能離性罪及與遮罪。故從二類發罪處。得別解脫戒。三從現得者。論雲。謂從現世蘊處界得。非從去來。謂此律儀。有情處轉。去來非是有情處故(解雲。有情處者。一有情。二有情處。處有二種。一所依處。二所止處所。以離邪淫。於守護有情邊發戒。若離殺生。於有情所依處發戒。若不堀地。於有情所止處發戒也) 從根本恆時得靜慮無漏者。一從根本得靜慮無漏戒。二從恆時得靜慮無漏戒。從根本者。謂從根本業道處。得定道律儀。此二律儀。於定位中。唯有根本。定前定後。無此戒故。故無加行後起位也。由定道戒唯根本故。故得戒時。唯於根本起惡處。得。別解脫戒。加行後起。皆容有故。故於三處。皆發得戒。論雲。若得靜慮無漏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尚不從彼加行後起。況從遮罪(已上論文) 第二從恆時得者(恆謂三世也)。謂從三世。發定道戒。由定道戒。與心俱轉。謂戒俱心能緣三世。故心俱戒亦防三世。由上差別。應作四句論雲 第一句者。謂從現世加行後起及諸遮罪(以現世故。得別解脫戒。加行等故。不得定道戒也) 第二句者。謂從去來根本業道(由根本故。得定道戒。由去來故。不得別解脫戒也) 第三句者謂從現世根本業道(以現世故。得別解脫戒。是根本故。得定道戒也) 第四句者。謂從去來加行後起(由去來故。無別解脫戒。加行等故。無定道戒也) 又論雲。非於正得善律儀時。可定有現世惡業道等。是故應言從現處得。理實應言防護未來。定不應言防護過現(解雲。此文是論主。彈前第三。第一句。謂正得善戒。豈有現世。惡業道等。等取第一句。中。加行後起及遮罪也。彈已正言。是故應言從現處得。此意者。第一第三句。應加處字。義即無妨。謂現在雖無業道等體。而有發業等處。故於業道等處。發戒義無妨也 若論發戒。有通三世。論其防罪理應未來。遮不起故。過去已滅。現在已生。不可防也)。

從此第二。明有情支因者。論雲。諸有獲得律儀不律儀。從一切有情支因。有異不。此定有異。異相云何。頌曰。

 律從諸有情  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  有情支非因

釋曰。律從諸有情者。從一切有情。發律儀故。以於一切有情住善意樂。方發律儀。異則不然。以惡意樂不全息故。支因說不定者。支謂七支。因謂受戒心 支不定者。有從一切支得謂苾芻戒 有從四支得。謂勤策等戒 因不定者。謂下中上心不俱起故 或有住戒非一切因。謂或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住近事勤策戒。或有住戒由一切因。謂以下心受近事戒復起中心。受勤策戒。後起上心。受苾芻戒。具此三心。名一切因。論雲。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得別解脫戒。謂有情支處時緣定有情定者。念我唯於某類有情。當離殺等。言支定者。念我唯於某律儀支。能持不犯。言處定者。念我唯於其類方域。當離殺等。言時定者。念我唯於某日月等時。能離殺等。言緣定者。念我唯除鬪戰等緣。能離殺等。若作五種定限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不律從一切有情支非因者。謂不律儀。從一切有情得。心擬遍殺諸有情故。從一切支得。謂不律儀。具一切支。身三口四。皆造惡故。非因者。非一切因。下品等心。不俱起故。問如屠羊等。不律儀人。於一生中。不與不取。於已妻妾。住知足心。瘂不能言。無語四過。如何於彼具一切支。答彼遍損善阿世耶故(阿世耶。此雲意樂也)雖瘂不言。以手指揮 而身表語所欲說義。故得具支。若不要期盡壽。及不具支。兼不遍有情者。但得處中惡。不名不律儀 依經部宗。隨所期限。支具不具。於諸有情。遍與不遍。皆得不律儀。近事戒亦然。隨受多少。皆得戒也。唯除八戒。以時促故。要須具支。及遍有情。方發戒也。不律儀者。謂諸屠羊.屠雞.屠豬.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龍.煮狗.罝弶.惡王.典刑.罰人.聽察.斷罪等人。言縛龍者。謂以咒術。繫縛龍蛇。戲樂求物。以自存活。煮狗者。西國惡旃陀羅人。呼為煮狗。或可煮狗以充所食。聽察者。謂御史等。斷罪者。謂大理等。

從此第三。明得惡處中。論雲。已說從彼得不律儀。得不律儀及餘無表。云何方便。未說當說(餘無表者。謂處中也)。頌曰。

 諸得不律儀  由作及誓受
 得所餘無表  由田受重行

釋曰。上兩句。得惡戒方便。下兩句。得處中方便。得不律儀。由二種因。一者由作。二者由誓受。由作者。謂彼生在不律儀家。初作殺等。起加行時。便發惡戒。謂生屠家。少小見殺。起誓心輕。不發惡戒。要作殺等。得不律儀。二由誓者。謂生餘家。為活命故。懷殺害心。便發誓言。我從今日。乃至命終。謂我當作如是事業養活自身。起誓心時。便發惡戒。謂生餘家。少小已來。未曾見殺。誓心必重。故發惡戒。得所餘無表者。餘謂餘處中無表也。由田受重行者。得處中因也。一者。由田。謂於如是諸福田。所施園林等。彼施無表。初施便生。二者。由受。謂自誓言。若未禮佛。不先食等。於其齋日。誓常施食。但起誓心。便發無表。三者。由作。謂起如是殷重作意。行善行惡。便發無表。由此三因。得餘無表。

此下大文第四。明捨差別。就中一捨別解脫。二捨定道戒。三捨不律儀。四捨處中。五捨諸非色。此下第一。明捨別解脫。論雲。如是已說得律儀等。捨律儀等。未說當說。且初云何。捨別解脫戒。頌曰。

 捨別解調伏  由故捨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
 有說由犯重  餘說由法滅
 迦濕彌羅說  犯二如負財

釋曰。前四句。有宗。第五句。經部。第六句。法密宗。後兩句。有宗通難。言調伏者。意顯律儀。由此能令根調伏故。除近住戒。所餘律儀。由四緣捨。一由故捨者。須具三緣。一由意樂厭戒心故。二對有解人相領解故。三發有表業謂陳捨辭違受表故。三緣有闕。捨戒不成 非唯起心。謂在夢中。捨不成故 非唯起表。癡狂心等。不成捨故。非唯此二。對傍生等。捨不成故。故具此三。方成故捨。二由命終者。戒依身得。所依捨時。戒隨捨故 三由二形俱生者。謂男女根生。由所依變。心隨變故。又二形人。非戒依故。四由斷善根者。戒依心發。善心既斷。戒亦隨捨。五由夜盡者。戒期限過故。捨近住戒由上五緣。所餘律儀。唯由四緣。捨謂除夜盡。總論別解脫。由五緣捨有說由犯重者。經部師。雲於四重禁。若隨犯一。亦捨勤策及苾芻戒。餘說由法滅者。法密部宗。正法滅時。捨別解脫。戒以法滅時一切學處結界羯磨皆止息故。犯二如負財者。薩婆多宗。釋犯重不捨戒也。所以然者。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捨故。如犯僧殘等。亦不捨戒也。然有二名。謂持犯戒。如有財者。負他債時名為富人及負債者。犯戒亦爾。若於所犯發露悔除。名具尸羅。不名犯戒。如還債者但名富人。今略敘兩宗。經部宗所以言犯重捨戒者。以世尊言若犯重者非釋迦子。害沙門性。破苾芻體。壞滅墮落立他勝名(波羅陀夷。此雲他勝。惡法名他。他來勝己也)。世尊既言非釋迦子等。明知捨戒也。有宗通雲。此經中言非苾芻者。謂非勝義苾芻。勝義苾芻是諸聖人。由犯重故。不成聖果故。言非苾芻。又經部引律明四苾芻。一名相似苾芻(謂俗人假名苾芻也)。二自稱苾芻(謂犯重自稱苾芻也)。三乞丐苾芻(謂出家人。以乞自活)。四破惑苾芻(謂聖人也)。律文既說犯重。非是苾芻。名自稱苾芻。故知捨戒也。又有宗引經。證不捨戒。如世尊說。純陀當知。沙門有四。更無第五。所言四者。一勝道沙門(謂佛獨覺。自然覺故)。二示道沙門(謂舍利弗。說法示道故也)。三命道沙門(阿難以戒定慧。為命故也)。四污道沙門(犯重比丘也。律雲摩訶羅。謂老比丘喜盜他物也)。此經既說犯重。名污道。仍號沙門。明知有戒 經部通雲。相似沙門。名為沙門。非有戒體名沙門也。詳論主意。經部為正。故論主調有宗言。若如是人。猶有苾芻性。應自歸敬禮如是類苾芻。前法密宗論主破雲。正法滅時。雖無一切結界羯磨及毘奈耶。未得律儀。無新得理。而先得者。亦無捨義。

從此第二。明捨定道戒。論雲。靜慮無漏。二律儀等。云何當捨。頌曰。

 捨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捨聖由得果  練根及退失

釋曰。捨定生善法者。標也。由易地退等者。明二緣捨。一易地捨。謂從下地。生上地時。舍下地法也。或上地沒。生下地時。捨上地法也。二由得退。謂獲勝定。還退失時。頌言等者。等取捨眾同分。亦捨少分殊勝善根。少分殊勝善根者。唯煖等四。名殊勝善。若異生捨。命終時捨 或生當地。或生上地。皆捨煖等。既當地捨。故非易地。以易地捨唯上下故。明捨定戒。由上三緣。如色界定由易地退捨。捨無色定亦如此也。唯無律儀。與色界異。捨聖由得果練根及退失者。明三緣捨聖也。一由得果。若得後果。捨前果道。及向道故。二由練根。謂轉根時捨鈍根道故。三由退失。退失果道勝果道故。向道名勝果道。趣勝果故。此文總明捨無漏法。戒隨法故。故捨無漏戒。亦同上三緣。

從此第三。捨不律儀。論雲。如是已說捨諸律儀。不律儀。云何捨。頌曰。

 捨惡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釋曰。捨不律儀。有三種緣。一者由死捨所依故。二由得戒。謂得別解脫戒。或得靜慮律儀。惡戒便捨。三由二形生。所依變故。論雲。住惡戒者。雖或有時起不作思。捨刀劍等。若不受得諸善律儀。諸不律儀。無容棄捨。譬如雖避發病因緣。不服良藥。病終難愈。

從此第四。捨處中無表。論雲。處中無表。捨復云何。頌曰。

 捨中由受勢  作事壽根斷

釋曰。處中無表。捨由六緣。上句由字下句斷字。六度言之。一由受斷。謂捨所受。作是念言。我從今時。棄先所受。二由勢斷。謂由淨信煩惱勢力。所引無表。彼二限勢。若斷壞時。無表便捨。三由作業斷。謂如所受後更不作。如先禮佛今不作也。四由事物斷壞故。捨謂以所施寺舍敷具。制多園林。及所施為。罝網等事壞。無表便捨。五由壽命斷。命斷壞時。無表便捨。六由根斷。根謂善根。本因善根。發處中無表。今起加行。斷善根時。便捨善根所引無表。頌文根字。理應通不善根。謂起加行。斷不善根。便捨不善根所引處中無表。論文唯言斷善根者。影取不善根也(言加行者。處中劣故。但加行時。捨也)。

從此第五。捨非色善染。論雲。欲非色善。及餘一切非色染法。捨復云何。頌曰。

 捨欲非色善  由根斷上生
 由對治道生  捨諸非色染

釋曰。捨欲非色善者。此有二緣。謂心等善。名非色善。一由根斷。謂斷善根。二由上生。謂生上界。捨諸非色染者。諸謂三界。三界非色染者。心等法也。由一緣捨。謂由對治道生。若此品類。對治道生。當捨此中所有煩惱及彼助伴(助伴者。相應俱有能得也)。

從此大文第五。約處成善惡。論雲。善惡律儀。何有情有。頌曰。

 惡戒人除北  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  唯人具三種
 生欲天色界  有靜慮律儀
 無漏並無色  除中定無想

釋曰。惡戒人除北二黃門二形者。明惡戒處。於人趣中。唯三洲有。除北俱盧。彼無極重無慚愧故。故無惡戒。於三洲中。除黃門等。亦無惡戒。扇搋半擇。名二黃門。律儀亦在天者。人天兩趣。容有律儀。於人趣中。除北俱盧。彼無受戒。無別解脫戒 不入定故。無定道戒 二形等人。亦無善戒。於一身中。起男女欲俱增上故。又無志操。於正思擇。無堪能故。無有極重慚愧心故。扇搋等身。如鹵咸田。不生嘉苗惡草。故無善戒惡戒也。唯人具三種者。謂具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別解脫戒。天趣無也。生欲天色界有靜慮律儀者。此二界中。俱能入定。有靜慮戒。於無想天。唯得成就。無色界無。謂無色故。無漏並無色者。謂無漏戒。欲色界有。並在無色。於無色界。雖不現行。而得成就。聖人生在無色界中。成就色界過去未來無漏律儀。法前後得。得不失故。除中定無想者。謂於色界。中定梵王。及無想天。唯是異生。無無漏戒故。須除也。餘十六天。有聖人故。皆容得有無漏律儀。

從此大文第二。釋經諸業。就中有十一。一明三性業。二明福等三業。三明三受業。四明三時業。五明身心受。六明曲穢濁。七明黑黑等。八明三牟尼等。九明三惡行等。十明十業道。十一明三邪行。

從此第一。明三性業。論雲。且經中說。業有三種。善惡無記。其相云何。頌曰。

 安不安非業  名善惡無記

釋曰。謂安穩業。說名為善。得可愛果。濟眾苦故 不安穩業。名為非善。招非愛果。損有情故 言非業者。非前二業。立無記名。不可記為善不善故。

從此第二。明福等三業。論雲。又經中說。業有三種。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頌曰。

 福非福不動  欲善業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動
 約自地處所  業果無動故

釋曰。初句標。次下釋。福非福。不動者。標也。欲善業名福者。招可愛果。益有情故 不善名非福者。招非愛果。損有情故 上界善不動者。上二界善。名不動業。問豈不世尊說下三定。皆名有動。答初禪有尋伺動。二禪有喜受動。三禪有樂受動。故立動名。不動經中。據能感得不動異熟。說名不動。問如何有動。定招無動異熟。為答此問。故頌言約自地處所業果無動故。雖下三定有災患動。約處言之。業果不動。如初定業招初禪果。初禪處定。無容轉令二地處受。業果處定立不動名。然欲界中。有天等業。由別緣力。轉人等中受。故非不動。

從此第三。明三受業。論雲。又經中說業有三種。順樂受等。其相云何。頌曰。

 順樂苦非二  善至三順樂
 諸不善順苦  上善順非二
 餘說下亦有  由中招異熟
 又許此三業  非前後熟故
 順受總有五  謂自性相應
 及所緣異熟  現前差別故

釋曰。初一頌正明三受。次一頌引證。後一頌明順受。順樂苦非二者。標也。一順樂受業。二順苦受業。三順不苦不樂受業等。即非二也。善至三順樂者。釋順樂受。始從欲界。至第三禪。所有善業。名順樂受。諸不善順苦者。釋順苦受。欲界不善業。名順苦受業。上善順非二者。釋不苦不樂受。第三禪上。從第四禪。乃至有頂。所有善業。名為上善。名順不苦不樂受業。論雲。非此諸業唯感受果。應知亦感彼受資糧。受及資糧。此中名受(解雲。此相應俱有名資糧也)餘說下亦有由中招異熟者。有餘師說。第三禪下。亦有第三順非二業。中謂中間禪也。由中定業。招中異熟故。明知下地。有不苦不樂受業。謂生中間。唯有捨受。故彼業感順非二果。又許此三業非前後熟故者。引證意明下地有捨異熟。此是發智本論說也。彼雲。頗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耶(解雲。同一時受。言非前非後也)彼論答曰。有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乃至廣說(解雲。順樂色者。於人天中。眼等五根。色香昧觸。順苦心心所者。謂感人天苦受及相應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者。於人天中。命根眾同分。得四相此是第一節文 於廣說中。更有一節文。俱舍略引。但言乃至廣說。第二節文。順樂受業。心不相應行。能感人天命根等四。順苦受業色者。謂感人天中。色香味觸順不苦不樂受業。心心所法。此業能感不苦不樂受。及相應異熟也)。今引彼文。意取第二節文為證以說不苦不樂受。業感不苦不樂受異熟。明知欲界。有捨異熟。以本論說三業俱時受異熟果。由此證知。下地亦有順非二業。非離欲界有此三業俱時熟故。上界無苦故。三業之言唯說欲界 問豈不業是善惡。受果無記。此業與樂。體性既殊。如何說為順樂受等。答業能為因。利益樂受。故約利益。說名順受。或復此業。是樂所受。謂樂是業。異熟果故。果領於因。此即所受順能受也。或復彼樂。是業所受。由此能受樂異熟故。因受於果。此即能受。順所受也。順受總有五者。標也。總說順受。略有五種。謂自性相應者。已下別釋也一自性順受三受為體自性是受故。自性不違。名為順受。二相應順受。以觸為體。謂觸與受相應。名相應順受。如契經說。順樂受觸。乃至廣說。及所緣異熟者。第三所緣順受。色等六境為體。謂所緣境。順能緣受。名所緣順受。四異熟順受。謂感異熟業。順異熟果。故名異熟順受。如契經所說。順現受業。乃至廣說。現前差別故者。第五現前順受。現謂現在。受正現行。即是受體。現前不違。名現前順受。言差別者。上說五受。是差別也。此前所說。順樂受等。於此五中是第四異熟順受。由業能招受異熟故。雖業與受體性有殊。而得名為順樂受等。

從此第四。明三時業。就中一明四業。二明差別。三明中有業。四明定業。五明現法果業。六明業即受果。此下第一。明四種業。論雲如是三業。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頌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順現等
 或說業有五  餘師說四句

釋曰。此有定不定者。標也。此前三業。有定不定。定三順現等者。別釋也 定有三業。一順現法受。謂此生造。即此生受。二順次生法受。謂此生造。第二生受。三順後法受。謂此生造。第三生後。受 依經部說。順現受業。其力最強。必受現生受。若順生受業。其力稍劣。必受生後受。不受現受。順後受業。其力最劣。不受現生。唯受後受。隨初熟位名順現等 並不定業。合成四種。言不定者。不定受故。謂不定受異熟故。或於三世。時不定故。立不定名。或說業有五者。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有二種。謂於異熟。有定不定。開為二種。一異熟定時不定。謂果必受。於三世時。即不定也。二異熟與時俱不定謂果與時俱不定受也。但有果定時不定業。無有時定果不定者。但於時定。於果必定。以時離異熟無別性故。四業五業。開合為異其理無別 餘師說四句者。謂餘譬喻師說。業分八種。故為四句。彼許時定於果不定。於不定中。時複分三。兼前五業故。成八種 第一句者。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業。三世時定。於果不定。若現世受其果。即受現。若不受永更不受。於時必定。於果不定。順現既然。生後亦爾。此分三種。一謂順現定。果不定。二順生定。果不定。三順後定。果不定 第二句者。有業於異熟定。於時不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此但為一。謂果定時不定 第三句者。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此有三種。一謂順現時果俱定。二謂順生時果俱定。三於順後時果俱定 第四句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此但為一。謂果不定。時不定。論雲。彼說諸業。總成八種。謂順現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種(解雲。順現等三定者。第三句是也。順現等三不定者。第一句是也。第四不定中定者。第二句是也。不定中不定者。第四句是也)。

從此第二。明差別。論雲。於此所說業差別中。其相云何。頌曰。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諸處造四種  地獄善除現
 堅於離染地  異生不造生
 聖不造生後  並欲有頂退

釋曰。四善者。論主評取。說四業家於理為善。但於時中。說定不定。釋經所說四業相故。容俱作者。今此四業容一時作。謂於一時。自行淫欲。遣使行殺。或盜或誑。業道齊成。或一感現。或一感生。或一感後。或一不定。一時造四 未必皆爾。故說容言 問幾業能。引眾同分耶。答頌言引同分唯三。於四業中。除順現受。現身同分。先業引故。問何界何趣。能造幾業。答頌言諸處造四種者。已下句共答此問也。總而言之。諸界諸趣。或善或惡。隨其所應。容造四種。地獄善除現者。此下約別論也。於地獄中。四種善業。除順現受。無愛果故。惡容造四。堅於離染地異生不造生聖不造生後者。不退性名堅。此通異生及聖也。彼於離染地。若不退異生。不造生業。以不退性離此地染。於第二生必不生故。故無生業。容造餘三。不退聖人。於離染地。不造生後。以不退性必無還生下諸地故。故無生後。容造餘二。並欲有頂退者離欲聖人。及有頂聖。雖有退墮。而亦不造欲界有頂生後二業。同前不退聖故。頌致並言。夫從離欲有頂。退者必是退果。諸退果者。必不命終。還修得果故。於離染地。永更不生。故無生後業也。

從此第三。明中有造業。論雲。住中有位。亦造業耶亦有云何。頌曰。

 欲中有能造  二十二種業
 皆順現受攝  類同分一故

釋曰。於欲界中。住中有位。容有能造二十二業。謂中有位。胎內五位。胎外五位。中有能造此十一位定不定業故。名二十二。皆順現受攝類同分一故者。中有所造。十一種定業。皆順現受攝。以中有身與生有十位。一類同分。無差別故。此一同分。同一業引。故類無別。由類無別故。此定業。皆順現攝。又此中有。由與生有同業引故。故不說有順中有受業。此即是彼順生順後。順不定業所引生故。

從此第四。明定業相。論雲。諸定受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重惑淨心  及是恆所造
 於功德田起  害父母業定

釋曰。諸定業相。略由四因。一由重惑及重淨心。謂重煩惱。或重善心。所造業也。二及是恆所造。雖不重心造但恆所造也。三於功德田。起謂佛法僧。或得勝果者。謂預流無學。或得勝定者。謂慈定。滅定 於此田所雖無重惑及重淨心。亦非常行。以田勝故。必定受業。第四於父母所隨輕重心。行損害事。業果必定。此上四因。皆定業攝。

從此第五。明現法果業。頌曰。

 由田意殊勝  及定招異熟
 得永離地業  定招現法果

釋曰。由田意殊勝者。一由田勝。二由意勝。由田勝者。聞有苾芻。在僧眾中。作女人語。便變為女。由意勝者。聞有黃門。救脫於牛黃門事故。轉為丈夫。此等傳聞。其類非一。得永離地業定招現法果者。此顯報定時不定業謂阿羅漢人。不還隨在何地離此地染。名得永離地業。此永離地業聖未離染時。於此地中造善惡業。及離染位所修善業。此等諸業。於異熟定時不定者。此業必能招現法果。謂於此地。更不受生。故招現果。若於此地。有生後定業。彼必定無永離染義必於生後。受異熟果。若於異熟及時。俱不定者。由永離染故。更不受異熟。

從此第六。明業即受。論雲。何田起業。定即受耶。頌曰。

 於佛上首僧  及滅定無諍
 慈見修道出  損益業即受

釋曰。於佛上首僧者。佛於僧中。最為上首。名上首僧。佛雖非聲聞僧。而是聖僧攝也。及滅定無諍者。此下有五。一從滅定出。謂此定中。得心寂靜。以無心故。極似涅槃故。初出此定。是勝上依身。二從無諍定出。謂此定中。止他煩惱。謂緣無量有情為境故。初出此定。無量勝功德。熏身相續轉慈見修道出者。三從慈定出。謂此定中。緣無量有情為境。增上安樂意樂隨逐故。初出此定無量勝功德。熏身相續轉。四從見道出。謂此見道。永斷見惑故。初出定時。淨身續起。五從修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修惑得阿羅漢。故出此道時。淨身相續起。此上五種。取初出定。名功德田。若行損益。其業即受。

從此第五。明二受。就中一明二受。二明心狂等。今即是初明二受。論雲。頗有唯招心受異熟。或招身受非心受耶。亦有云何。頌曰。

 諸善無尋業  許唯感心受
 惡唯感身受  是感受業異

釋曰。諸善無尋業者。謂從中定已上。乃至有頂善。此名無尋業。唯感心受。身受必與尋伺俱生。故無尋業。不感身受。惡唯感身受者。惡唯招苦。苦在五識。故招身受。心俱苦受。決定名憂。憂非異熟。故惡不感心受異熟。

從此第二。明心狂等。論雲。有情心狂。何識因處。頌曰。

 心狂唯意識  由業異熟生
 及怖害違憂  除北洲在欲

釋曰。心狂唯意識者。以五識身無分別故。必無心狂。是故心狂。唯在意識。由業異熟生者。已下明狂總有五因。一由業異熟。謂由彼用藥物咒術。令他心狂。或令他飲藥毒藥酒。或現威嚴。怖禽獸等。或放火燒山。或造坑阱。陷損眾生。或餘事業令他失念。由此當來感別異熟。能令心狂。及怖害違憂者。第二由怖。非人驚怖遂致心狂。第三由害。謂惱非人。非人瞋故。傷害支節。能令心狂。第四由違。大種乖違。能令心狂。第五由憂。謂喪親愛。愁憂發狂。如婆私吒等。除北洲在欲者。明處也。欲界五趣。皆容有狂。地獄恆狂。餘趣容有。欲界聖中。佛無有狂。自餘諸聖。大種乖違。容有心狂 無異熟生。由得聖故。亦無驚怖。超五畏故(不活畏。惡名畏。大眾畏。死畏。惡趣畏也)。亦無傷害。非人敬故。亦無愁憂。證法性故。

從此第六。明曲穢濁。論雲。又經中說業有三種。謂曲穢濁。其相云何。頌曰。

 說曲穢濁業  依諂瞋貪生

釋曰。說者經說也。依諂生三業名曲。依瞋生三業名穢。依貪生三業名濁也。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五

 

上篇:俱舍論頌疏論本

下篇:羯磨儀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晉水 沙門...

瑜伽論記

瑜伽論記卷第一(之上)(論本第一卷) 釋遁倫集撰 論本卷...

起信論疏

起信論海東疏刊行序 釋於大乘起信論之疏。振古凡有三...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本地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弊魔試目連經

弊魔試目連經(一名魔嬈亂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

佛說解節經

佛說解節經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離睡經

佛說離睡經...

說罪要行法

說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每於半月月盡憶所犯罪。...

菩薩念佛三昧經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譯 序品第一...

蓮邦詩選

蓮邦詩選序 經云。清泰國土。寶樹珠網。德水珍禽。常...

佛說四願經

佛說四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辯意長者子經

辯意長者子經 後魏沙門法場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佛教詞典】妙觀察智十因分別

【妙觀察智十因分別】 p0701   佛地經論五卷十五頁雲...

【佛教詞典】貪濁

指貪慾之煩惱。即貪慾能污濁、惱亂眾生之身心,故稱貪...

臨命終惡業起現行的情況

「若行不善業者,當於爾時,受先所作諸不善業,所得不...

夢中能念佛是好現像嗎

能在夢中能念佛號,這是好現象,說明你今生,也許是你...

和尚與法師有什麼異同

和尚在古印度稱師長為Upadhyaya,音譯為鄔波陀耶或鄔波...

出家落髮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出家路漫漫,從無知到信仰,從捨俗到出家,從淨人到沙...

往生西方可以自己預知時間嗎

問: 人往生西方能預知自己臨終年、月、日、時嗎?在同...

證嚴法師說故事《五濁惡世度有情》

佛陀的苦行因緣 每個人與生具來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

菩薩八法

世尊在《優婆塞戒經》中重點指出八所以,即我們之所以...

佛的願力不可思議,所以往生是很自然的事情

又《法鼓經》說: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

念一聲「阿彌陀佛」能獲得了什麼

大家天天念佛,可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獲得了什麼!當您知...

被草所縛的比丘

隨著太陽逐漸升高,龜裂的泥土路愈來愈炙熱,比丘們一...

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有我們一朵蓮花嗎

問: 我聽說念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一朵蓮花,...

有些人臨終念佛為什麼能專注

烏龜有護身之鎧,野干不得其便 佛在世時,有一比丘離開...

【視頻】淨土繫念(佛光山)

淨土繫念(佛光山)

【視頻】《勸發菩提心文》女聲念誦

《勸發菩提心文》女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