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一

從此第二。明結等六門。就中分二。一正明結等。二諸門分別。就正明結等。分二。一明結等五門。二明六垢。就明結等五門分二。一標章。二別釋。且第一標章者。論雲。如是已辨隨眠並纏。世尊說為漏瀑流等。為唯爾所。為復有餘。頌曰。

 由結等差別  復說有五種

釋曰。除漏等外。由結等差別。復有五種。一結。二縛。三隨眠。四煩惱。五纏。

從此第二。別釋就中分五。一釋結。二釋縛。三釋隨眠。四釋隨煩惱。五釋纏。就明結中分三。一明九結。二明五下分結。三明五上分結。且初第一九結云何。頌曰。

 結九物取等  立見取二結
 由二唯不善  及自在起故
 纏中唯嫉慳  建立為二結
 或二數行故  為賤貧因故
 遍顯隨惑故  惱亂二部故

釋曰。結九者。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謂三見也。六取結。謂二取也。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於中恚。嫉。慳。唯欲界系。餘遍三界也 問何緣三見名。為見結。二取名為取結。答頌言物取等。謂三見二取。一則物等。二則取等。言物等者。物者體也。三見有十八物。二取亦十八物。故名物等。見十八者。謂苦下有身邊二見。四諦下。各有邪見。合成六見。三界各六。故成十八。取十八者。苦下有二取。集滅各有一取。謂唯見取。道下亦二取。故成六取。三界各六。故名十八。言取等者。三見等。是所取也。二取等。是能取也。故名取等。謂由戒取。執身見等。為能淨故。或起見取。執身見等。以為勝故。故身見等。名為所取。戒見二取。名能取也。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起故者。謂嫉慳二。唯不善性。又嫉。慳。唯自在起。不隨從他。唯自力起故。名自在起。由二義勝故。於纏中別立為結。此釋非理。論主破雲。若纏唯八。此釋可然。許有十纏。此釋非理。以忿覆二種。亦具兩義故。故應立為結。由此應言嫉慳過失尤重。一數現行故。謂由嫉慳數現行也。二為賤貧因故。嫉為賤因。慳為貧因也。三遍顯隨惑故。謂遍顯歡戚隨煩惱也。謂嫉與憂相應。遍顯戚隨惑也。慳喜相應。遍顯歡隨惑也。四惱亂出家在家二部故。謂出家於教法。為嫉慳惱亂。在家於財物。為嫉慳惱亂。五或惱亂天阿素洛故。謂天帝釋。有甘露味。阿素洛。有女色。天慳味嫉色。阿素洛慳色嫉味。便興鬪諍。六或惱亂人天二勝趣故。七或惱亂他及自部故。部者眾也。謂慳惱自眾。嫉惱他朋。由上七義。故於十纏。唯二立結。頌言惱亂二部故者。應知攝後四種二部也。

從此第二。明五下分結。論雲。佛於餘處。依差別門。即以結聲。說有五種。頌曰。

 又五順下分  由二不超欲
 由三復還下  攝門根故三
 或不欲發趣  迷道及疑道
 能障趣解脫  故唯說斷三

釋曰。又五順下分者。一身見。二戒禁取。三疑。四欲貪。五瞋。問何緣此五。名順下分。答下謂欲界。此五順益下分界故。名順下分。由二不超欲由三復還下者。正釋順下也。由貪瞋二。不超欲界。設有能超上生有頂。由身見等三。還生欲界。故說貪瞋如守獄卒。身見等三。如防邏人故。說此五名順下分。有說言下分者。謂下有情。即異生也。及取下界。謂欲界也。前三能障超下有情。後二能令不超欲界故。五皆得順下分名。問如諸預流。斷六煩惱。云何經說斷三結耶。答此有二師。第一釋者。頌云攝門根故三。言攝門者。謂身見在一門。即苦門也。戒禁取在二門。謂苦道門也。疑通四門。謂四諦門也。說斷三種。攝彼三門故。說斷三已說斷六。言攝根者。謂邊見依身見轉。見取依戒禁取轉。邪見依疑轉。故說斷三種。攝彼三根。故說斷三。已說斷六。或不欲發趣。已下第二釋也。或言。謂顯有餘師釋。凡趣異方。有三重障。一不欲發趣。二迷正道依邪道故。三疑正道。趣解脫者。亦有三障。一不欲發趣。謂由身見。執我我所。怖畏解脫。不欲發趣。二者迷正道。謂由戒取。執非道故。迷於正道。三者疑於道。謂由疑故。於道猶豫。佛顯預流永斷如斯。趣解脫障。故說斷三。

從此第三。明五上分結。論雲。佛於餘經。如順下分。說順上分。亦有五種。頌曰。

 順上分亦五  色無色二貪
 掉舉慢無明  令不超上故

釋曰。順上分五。一色界貪。二無色界貪。三色無色掉舉。四色無色慢。五色無色無明。由此五種。能令有情不超上界。名順上分結。以貪過重。兩界別論。

從此第二。明三縛。論雲。已說結縛云何。頌曰。

 縛三由三受

釋曰。縛有三種。一者貪縛。二者瞋縛。三者癡縛。何緣說此三。為縛。謂依三受。故立三縛。謂於樂受。貪縛隨增。謂於苦受。瞋縛隨增。謂於捨受。癡縛隨增。所緣相應。俱隨增故。雖於捨受。亦有貪瞋。非如癡故。

從此第三。明隨眠。論雲。已分別縛。隨眠云何。頌曰。

 隨眠前已說

釋曰。隨眠有六。乃至九十八品。初已說也。

從此第四。明隨煩惱。頌曰。

 隨煩惱此餘  染心所行蘊

釋曰。隨煩惱此餘者。此隨眠外。餘。纏垢等。名隨煩惱。隨根本煩惱起故。名隨煩惱也。此隨煩惱。是染心所。行蘊所攝。

從此第五。明纏。頌曰。

 纏八無慚愧  嫉慳並悔眠
 及掉舉昏沉  或十加忿覆
 無慚慳掉舉  皆從貪所生
 無愧眠昏沉  從無明所起
 嫉忿從瞋起  悔從疑覆諍

釋曰。前一頌標纏。次一頌半明根本等流。纏八者。品類足論說。或十者。毘婆沙師說。纏有十。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眠。七掉舉。八昏沉。九忿。十覆。無慚。無愧。根品已釋。嫉謂於他諸興盛事。令心不喜。慳謂財法巧施相違。悔即惡作。根品已釋。眠謂令心昧略為性。悔眠二種。雖通善惡。今十纏中。唯取染污。掉舉昏沉。亦根品已釋。令心憤發。說名為忿。隱藏自罪。說名為覆。無慚。慳。掉舉。是貪家等流果也。無愧。眠昏沉。是無明等流。嫉。忿。是瞋家等流。悔是疑等流。覆有說貪等流。有說癡等流。有說貪癡等流。有說智人覆。是貪等流。無智人覆。是癡等流。頌云覆諍者。三說不同。故名為諍。

從此大文第二。明煩惱六垢。頌曰。

 煩惱垢六惱  害恨諂誑憍
 誑憍從貪生  害恨從瞋起
 惱從見取起  諂從諸見生

釋曰。前兩句明六垢。次四句明本惑等流。一惱。二害。三恨。四諂。五誑。六憍。此從煩惱生。穢污相麁。名煩惱垢。惱謂堅執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諫誨。害謂逼迫。行打罵等。恨謂結怨。諂謂心曲。誑謂惑他。憍根品已釋。誑憍貪等流。害恨瞋等流。惱見取等流。諂五見等流。頌言諸見者。即五見也。

從此大文第二。諸門分別。就中分五。一三斷分別。二三性分別。三三界分別。四六識相應。五五受相應。且第一三斷者。論雲。此垢及纏。為何所斷。頌曰。

 纏無慚愧眠  掉惛見修斷
 餘及煩惱垢  自在故唯修

釋曰。纏中無慚。無愧。睡眠。惛沉。掉舉。此五與見惑相應。是見所斷。與修惑相應。是修所斷。餘謂嫉慳忿覆悔。及煩惱六垢。此之十一。自在起故。唯修所斷。不隨他惑。自力而起。唯與無明。共相應故。名為自在。

從此第二。明三性。論雲。此隨煩惱。誰通何性。頌曰。

 欲三二餘惡  上界皆無記

釋曰。欲三二者。欲界眠。昏。掉。三。通不善無記二性。與身邊見相應。是無記性。餘惡者。所餘隨惑。皆不善性。上界皆無記者。上二界中。一切隨惑。皆唯無記性。

從此第三。三界分別。論雲。此隨煩惱。誰何界系。頌曰。

 諂誑欲初定  三三界餘欲

釋曰。諂。誑。唯在欲界初禪。臣眾相依故三三界者。三謂昏。掉。憍。三。皆通三界。餘欲者。餘者。除前五外。所餘隨惑。唯欲界系。

從此第四。明六識相應。此下總明本惑及隨惑。於六識中。何識何地起。頌曰。

 見所斷慢眠  自在隨煩惱
 皆唯意地起  餘通依六識

釋曰。見所斷惑。及修所斷慢眠。並自在隨煩惱。即前嫉等五纏。及六垢是也。此見斷等。唯意地起。依五識身。無容起故。餘通依六識者。餘謂修斷貪。瞋。無明。及與修惑相應。無慚。愧。昏。掉。並大煩惱中。不信。懈怠。放逸。此等名餘也。此餘惑等。一一皆通六識地起。

從此第五。明五受相應。就中分二。一明本惑相應。二明隨惑相應。且第一明本惑相應者。頌曰。

 欲界諸煩惱  貪喜樂相應
 瞋憂苦癡遍  邪見憂及喜
 疑憂餘五喜  一切捨相應
 上地皆隨應  遍自識諸受

釋曰。欲界諸煩惱中。貪與喜受樂受相應。以歡行轉遍六識故。瞋與憂苦相應。以慼行轉遍六識故。言癡遍者。謂癡遍與前四受相應。以歡慼行轉遍六識故。邪見憂及喜者。謂邪見以歡慼行轉唯意地故。與憂喜相應。先造罪業。後起邪見。喜受相應。不懼報故。先造善業。後起邪見。憂受相應。福唐捐故。疑憂餘五喜者。疑與憂受相應。以慼行轉唯意地故。餘五喜者。謂餘身見等四。及慢為五。此之餘五。與喜相應。以歡行轉唯意地故。一切捨相應者。約通相應說。此上一切。皆捨相應。以諸隨眠相續斷時。必住捨受。上地皆隨應遍自識諸受者。此明上界所有煩惱隨其所應。遍與自地諸識俱起。諸受相應。如初禪中。具有四識。若眼等三識。所起煩惱。與樂捨相應。若意地起惑。即與喜捨相應 二禪已去。乃至有頂。唯有意識。若二禪起惑。即與喜捨相應。若第三禪起惑。即樂捨相應。第四已去。乃至有頂。所起煩惱。唯捨相應。

從此第二。明隨惑五受相應。論雲。已辨煩惱諸受相應。今次復應辨隨煩惱。頌曰。

 諸隨煩惱中  嫉悔忿及惱
 害恨憂俱起  慳喜受相應
 諂誑及眠覆  通憂喜俱起
 憍喜樂皆捨  餘四遍相應

釋曰。隨煩惱中。嫉。悔。忿。惱。害。恨。此六唯與憂受相應。以慼行轉唯意地故。慳喜受相應。謂以歡行轉。唯意地故 諂。誑。眠。覆。此四通與憂喜相應。以歡慼行轉。唯意地故 憍與喜樂相應。二禪已下。喜受相應。第三禪僑。樂受相應。以歡行轉。唯意地故 頌言皆捨者。此上隨惑。約通相應說。一切皆與捨受相應。相續斷時。必住捨故。餘四遍相應者。餘謂無慚。無愧。昏沉。掉舉。此四通與五受相應。以歡慼行轉。遍六識故。

從此第三。明五蓋。論雲。今次應辨蓋相云何。頌曰。

 蓋五唯在欲  食治用同故
 雖二立一蓋  障蘊故唯五

釋曰。上兩句明蓋。下兩句廢立。蓋五唯在欲者。佛說蓋。有五。一欲貪。二瞋恚。三昏眠。四掉悔。五疑。然此五蓋唯在欲界。以契經說如是五種。純是圓滿。不善聚故。上界無不善。故知唯在欲。問何緣昏眠二法。及掉悔二法。合為一蓋。答頌言食治用同故。雖二立一蓋。食謂所食。治謂能治。即非是食也 言食同者。且昏眠蓋。同有五食。一[夢-夕+登]瞢。二不樂。三嚬呻。四食不平等性。即過度飽也。五心昧劣性。即因疲勞生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謂光明想。言用同者。此二俱能。令心沉昧 掉悔二蓋。言食同者。謂四種法。一親裡尋。二國土尋。三不死尋。四隨念昔尋。隨所經事。憶念尋求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謂奢摩他。言用同者。此二能令心不寂靜。問諸煩惱等。皆有蓋義。何緣世尊唯說此五。答頌言障蘊故唯五。謂貪恚蓋。能障戒蘊。昏眠能障慧蘊。掉悔能障定蘊。定慧無故。於四諦疑。疑故能障解脫蘊。及解脫知見蘊。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為蓋。依經部釋。昏眠障定。掉悔障慧。定障理應先慧障故。

從此大文第二。明惑滅。就中分六。一明斷惑四因。二明四種對治。三明斷煩惱處。四明四遠性。五明斷惑得滅。六明九種遍知.此下第一。明斷惑四因。論雲。今應思擇。他界遍行。及見滅道斷。有漏緣諸惑。於彼斷位。不知彼所緣。知彼所緣時。而彼不斷。如是諸惑。斷由何因 解雲。問也。他界遍行者。九上緣惑也。此遍行所緣者。上界苦集是也。及見滅道斷有漏緣諸惑者。謂滅道下。貪瞋慢是也。謂貪。瞋。慢。緣邪見疑無明。起名有漏緣。此貪等所緣者。即邪見疑無明也。於彼斷位者。若他界遍行斷位者。謂苦集智忍生時也。若滅道有漏緣。斷位者。謂滅道智。忍生時也。不知彼所緣者。若斷他界遍行時。不知上界苦集也。若斷滅道有漏緣時。不知彼邪見疑無明也。以滅道智忍。但知滅道諦故。知彼所緣時而彼不斷者。知他界遍行所緣者。謂上界苦集類智也。而彼他界。遍行不斷者。謂已斷故。故不斷也 知滅道下。有漏緣惑。所緣時者。謂苦集智忍也。以苦集智忍知苦集故。彼滅道下。邪見。疑。無明。體是苦集故。苦集智忍生。能知彼也。而彼貪瞋邪見等。不斷者。謂未起滅道智忍故也。又論雲。非要遍知所緣故斷(答前問也)。若爾斷惑。總由幾因(卻徵也)。由四種因(總答)。何等為四(問也)。頌曰。

 遍知所緣故  斷彼能緣故
 斷彼所緣故  對治起故斷

釋曰。前三句。明斷見惑因。第四句。明斷修惑因。且斷見惑。總由三因。遍知所緣故者。第一因也。此名遍知所緣故斷。謂苦集斷自界緣惑。以自界緣。緣自欲界苦集諦故。苦集忍生。既知苦集。故知自界緣惑斷。由遍知所緣故斷。言所緣者。即苦集也。及見滅道斷。無漏緣惑。以邪見。疑。無明。緣滅道無漏。滅道忍生。知滅道諦故。彼邪見。疑。無明。即斷。名遍知所緣故斷。言所緣者。即滅道諦也 斷彼能緣故者。第二因也。此名斷彼能緣故斷。謂見苦集。斷他界緣。以自界緣惑緣他界緣惑。他界緣惑。是所緣境。自界緣惑。是能緣心也。若斷自界緣惑時。彼他界緣惑即隨斷。名斷彼能緣故斷。言能緣者。即自界緣是也 斷彼所緣故者。第三因也。此名斷彼所緣故斷。謂見滅道。斷有漏緣惑。以滅道下貪等有漏緣惑。緣邪見等無漏緣惑。無漏緣惑。名為所緣。所緣若斷。彼能緣有漏緣惑亦隨斷。故名斷彼所緣故斷。言所緣者。即無漏緣惑是也 對治起故斷者。明斷修惑。由第四因。此名對治起故斷。謂九品修惑。由九品能對治道。斷若上上品惑。下下品道。為對治。乃至下下品惑。上上品道。為對治。此對治門。後當廣釋。

從此第二。明四種對治。論雲。所言對治。總有幾種。頌曰。

 對治有四種  謂斷持遠厭

釋曰。對治有四。一斷對治。謂無間道。斷煩惱故。二持對治。謂解脫道。此道能持擇滅得故。無間道後。名解脫道也。三遠分對治。謂勝進道。令所斷惑得轉更遠故。解脫道後。名勝進道也。四厭患對治。謂加行道。緣苦集諦。深生厭患故。無間道前。名加行道也。論主正此文雲。第一加行。二無間。三解脫。四勝進。

從此第三。明斷惑處。論雲。諸惑永斷。為定從何。頌曰。

 應知從所緣  可令諸惑斷

釋曰。應知諸惑。得永斷時。不可令其離相應法。以相近故 但可令惑遠離所緣。令彼所緣。不復生故。

從此第四。明四遠性。論雲。所言遠分。遠性有幾。頌曰。

 遠性有四種  謂相治處時
 如大種尸羅  異方二世等

釋曰。上兩句標。下兩句釋。遠性有四。一相遠。二治遠。三處遠。四時遠。如大種者。如四大雖俱。以相遠故。亦名為遠。如尸羅者。如持犯戒。此名治遠。雖一身中。有持戒犯戒。以相治故。亦名為遠。異方者。如東西海。此名處遠。雖同一世界。方處隔故。亦名為遠。二世者。如過未世者。此名時遠。雖一法上立此二世。望現在世。時分隔故。亦名為遠。等言。為明舉事未盡。如所造色等亦名相遠。如善惡性等。亦名治遠。如南北海等亦名處遠。故致等言。

從此第五。明斷惑得滅。論雲。前言惑斷由治道生。道勝進時。所斷諸惑。為再斷不(第一問)。所得離系。有重得耶(第二問)。頌曰。

 諸惑無再斷  離係有重得
 謂治生得果  練根六時中

釋曰。初句答第一問。下三句答第二問。諸惑無再斷者。諸惑頓斷。若更不退。必無後時再。斷惑義。離係有重得者。離系者。謂擇滅無為也。道勝進時。重起勝得。得前無為。是故無為。更許重得。所言重得。總有六時。謂治生一。得果有四。練根第六時也。治生時者。謂解脫道。得果時者。謂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練根時者。謂練鈍根。轉為利也。此六時中。諸惑離系。隨道勝進。重起勝得。如欲界系。見四諦斷。色無色界。見三諦斷。除道諦也。所有無為。具六時得。色無色界。見道諦斷。所有無為。唯五時得。以治生時。即得果故。不應於此。分為二時。解雲。道類智起。名治生時。即得預流果也。故六時中。除治生一 欲界修斷。五品無為。亦五時得。除預流果 欲界修斷。第六品無為。唯四時得。謂於前五。更除一時。得果治生。時無異故。解雲。第六解脫道起。名治生時。即得一來果。除治生一時也 欲界修斷。第七八品無為。亦四時得。得果四中。除前二故。欲界修斷。第九品無為。唯三時得。謂於前四中。又除一時。以治生時即得果故。解雲。第九解脫道起。名治生時。即得不還果。除治生一時也 色無色界。修斷無為。唯除有頂。第九品無為。所餘無為。亦三時得。得果四中。除前三故。有頂第九。唯二時得。謂前三內。又除一時。以治生時即得果故。解雲。第九解脫道起。名治生時。即得阿羅漢果。除治生一時也。此約鈍根及次第證者說。若利根者。則無練根。若超果者。則不定也。

從此第六。明九遍知。就中分六。一列九遍知名。二明六對果。三明建立遍知緣。四明成就遍知。五明集遍知處。六明得捨遍知。此下第一。列遍知名。且遍知有二。一智遍知。二斷遍知。智遍知者。謂無漏智。於四諦境。週遍而知。名智遍知也。斷遍知者。謂即諸斷。斷即是擇滅。由斷顯故。擇滅名斷。斷遍知者。此於果上。立因名故。遍知是因。斷名為果。故斷名遍知者。是果上。立因名也。論雲。為一切斷立一遍知(問也)。不爾(答也)。云何(徵也)。頌曰。

 斷遍知有九  欲初二斷一
 二各一合三  上界三亦爾
 餘五順下分  色一切斷三

釋曰。初句標數。次三句明見諦六遍知。後二句明修道三遍知。欲初二斷一者。謂欲界系。初苦集二斷。立一遍知。二各一合三者。二謂欲界。滅道二諦。各立一遍知。言合三者。欲界四諦。合成三遍知也。一見苦集斷遍知。二見滅斷遍知。三見道斷遍知 上界三亦爾者。上二界四諦。合成三遍知。如欲界數。故言亦爾。一色無色。見苦集斷遍知。二色無色。見滅斷遍知。三色無色。見道斷遍知。此上六種遍知。名三界見諦。所斷法斷。六種遍知。言法斷者。擇滅名也 餘五順下分色一切斷三者。餘謂三界。修斷法。斷立三遍知。見斷外故。名之為餘。欲修惑盡。立一遍知。名五順下分結盡遍知。此遍知體。並前見諦。六種遍知。及此修斷。九品無為。總集名為五順下分結盡遍知。故論雲。五順下分結。盡遍知並前立故 解雲。並前見諦也 色一切斷三者。色謂色界。修道惑盡。立一遍知。名色愛盡遍知。一切斷者。謂無色修道惑盡。立一遍知。名一切結盡遍知。此遍知體。總集三界見修無為。名一切結盡遍知體也。故論雲。一切結盡。通前遍知。並前立故 解雲。並前見修斷無為也。頌言三者。結上三界修道。立三遍知也 問何緣色無色修斷。別立遍知。非見所斷。答以色無色。修所斷惑。治不同故。遍知別立。見斷治同。遍知合說。

從此第二。明六對果。論雲。如是所立。九種遍知。應辨於中。幾何道果。頌曰。

 於中忍果六  餘三是智果
 未至果一切  根本五或八
 無色邊果一  三根本亦爾
 俗果二聖九  法智三類二
 法智品果六  類智品果五

釋曰。此有六對果。初兩句明忍智果。次兩句明未至根本果。次兩句明無色近分根本果。次一句明俗聖果。次一句明法類智果。次兩句明法類智品果。於中忍果六者。於遍知中。忍果有六。謂見諦六。遍知也。忍謂八忍。六種遍知。是忍所得。名為忍果。餘三是智果者。餘謂修斷。三種遍知。此三智果。唯智得故。未至果一切者。謂未至定。能斷三界見修惑故。具有九遍知果。故言一切。根本五或八者。毘婆沙師說。根本靜慮。果唯有五。以根本地唯能永斷色無色界見修惑故。故有上界見諦三果。修斷二果。以不能斷欲界惑故。故欲界四遍知。非根本果也 或八者。或言。謂顯妙音師說。彼說根本有八遍知果。於前五上。更加欲界見諦三遍知果。謂先凡位。離欲界染。後依根本地。入見諦時。於欲界系見四諦斷。許別道引無漏得故 別道引者。謂法智及法忍也。此別道位。起能得得。得欲界見諦。三種遍知。故此見諦。三遍知。亦是根本地果。除順下分。以順下分。唯是未至果故。謂根本地。所起見道。無容修彼欲界修惑。斷對治故。以見修不同。故不修也。故五順下分遍知。非根本地果也 無色邊果。一者邊謂空處近分。近空處故。名無色邊。以空處近分起有漏道。能斷色界修惑盡故。唯得色愛盡。一遍知果也 三根本亦爾者。無色前三。根本除有頂也。唯得一切結盡。一遍知果。一數同前。故言亦爾俗果二者。俗道果二。謂世俗道。能斷欲界色界修所斷故。得順下分。及色愛盡。二遍知果。聖九者。謂聖道力。能斷三界見修惑盡。得九遍知果 法智三者。法智果三。謂法智力。能斷三界修惑盡故。得修斷三遍知果 類智果二。謂類智力。但能永斷色無色界。修所斷故。得色愛盡一切結盡。二遍知果 法智品果六者。品者類也。法智法忍。同品類故。名法智品。前說法忍得三果。法智得三果。今法智品。忍智雙說。故得六果 類智品果五者。品同前釋。前說類忍得三果。類智得二果。今類智品。忍智雙說。故得五果。

從此第三。明遍知緣。論雲。何故一一斷。不別立遍知。唯就如前九位建立。頌曰。

 得無漏斷得  及缺第一有
 滅雙因越果  故立九遍知

釋曰。且由三緣。立六忍果。一得無漏斷得。謂得無漏擇滅得故。二缺有頂。謂有頂地。五部惑中。隨不成就一部惑故。不成名缺。三滅雙因。謂滅自部同類因。及他部遍行因故。名滅雙因。謂五部各自部為同類因。若苦集互。為遍行因。餘三部。用苦集為遍行因 如諸異生能斷苦集。有滅雙因。闕餘二緣。雖得無為。不立遍知。若諸聖者。入見道位。至苦類忍現行已前。雖得無漏得。闕餘二緣。不立遍知。謂苦類忍。雖斷有頂惑。猶現在前。而不名缺。至苦類智集法忍位。雖缺有頂。未滅雙因。未滅集下遍行因故 謂集法忍。雖斷集部。未不成就。故不名滅。集法智位。三緣具故。方立遍知。故後法智。類智位中。所得無為。皆三緣具故。立遍知 越界者。此明四緣立三智果。謂於前三。加越界故 越欲界故。立順下分 越色界故。立色愛盡 越無色界。故立一切結盡遍知 雜心論師。總立五緣。於前四上。加離俱系。謂離自部系。及他部系。名離俱系。與雙因別者。因寬系狹故也。謂系唯隨眠。因通相應俱有法也。

從此第四。明成就遍知。論雲。誰成就幾遍知。頌曰。

 住見諦位無  或成一至五
 修成六一二  無學唯成一

釋曰。住見諦位無者。見道有十五心。前五心來。無遍知也。或成一至五者。於見道位。至第六集法智。及集類忍。唯成一遍知。至第八集類智。及滅法忍。成二遍知。至第十滅法智。及滅類忍。成三遍知。至第十二滅類智。及道法忍。成四遍知。至第十四道法智。及第十五道類忍。成五遍知。故言一至五也。修成六一二者。修謂住修道位。從道類智。乃至未離欲染。成六遍知。及離欲者。卻退亦成六遍知 全離欲染。色愛未盡。成一遍知。謂順下分 或先離欲。來入見道。至道類智。未起色愛盡。勝果道時。亦成就一。謂順下分 又從色愛盡。起色纏退。及無學位。起色纏退。亦成順下分一也 若色愛永盡。成二遍知。謂順下分。及色愛盡 或先離色愛者。來入見道。從道類智。後起色愛盡勝果道。至未全離無色愛前。成順下分及色愛盡二 從無學位。起無色纏。退亦成順下分色愛盡二無學唯成一者。謂一切結盡遍知。

從此第五。明集遍知。論雲。何緣不還。阿羅漢果。總集諸斷。為一遍知。頌曰。

 越界得果故  二處集遍知

釋曰。具二緣故。總集遍知。一者越界。二者得果。離欲染時。越欲界故。得不還故 離無色染時。越無色界故。得無學果故。故於兩果。總集遍知。

從此第六。明得捨遍知。論雲。誰捨。誰得。幾種遍知。頌曰。

 捨一二五六  得亦然除五

釋曰。捨一者。謂無學道退。捨一切結盡。一遍知也。及色愛盡退。捨色愛盡遍知。並全離欲退。捨五順下分一遍知也。捨二者。謂諸不還。從色愛盡。起欲纏退。捨色愛盡。及順下分。二遍知也 及得阿羅漢時。亦捨前二遍知也。捨五者。謂先離欲。來入見道。至道類智。證不還果時。得順下分一。捨前見道。五遍知也。言捨六者。謂未離欲。聖得離欲時。得五順下分一遍知。捨前忍果六遍知也。得亦然除五者。謂得遍知。有得一。得二。得六。如前捨數。故言亦然。唯除得五。言得一者。謂得未得。九遍知中。一一漸得。皆名得一。前見道位。成二三四五等者。約成就說。成通先後故也。得唯據初。故漸得中。無有初得二三四五等。遍知也。此下言得二六者。唯約退位得說。非據漸得也。及從無學。起色纏退。亦名得一。謂順下分。言得二者。謂從無學。起無色纏退。名為得二。謂色愛盡。及順下分。言得六者。謂從不還退。一剎那中。得忍果六也。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一

 

上篇:俱舍論頌疏論本

下篇:羯磨儀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理門論述記

理門論述記 泰法師撰 初言因明者。五明論中論。即是諸...

瑜伽師地論略纂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論本第一第二) 翻經沙門基撰  ...

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太賢作 今釋此論。粗開二門。一...

辯中邊論述記

辯中邊論述記卷上 翻經沙門基撰 佛滅度後九百年間。無...

【註音版】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陳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佛說阿耨風經

佛說阿耨風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不增不減經

佛說不增不減經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引 徐呂取韻切忌道著 歸德法雲灑...

蓮修必讀

蓮修必讀自序 佛法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凡詩歌偈...

【註音版】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四念處

四念處卷第一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門人章安灌頂...

【佛教詞典】大聖世尊

為佛之尊號。佛為聖中之極、舉世之尊。法華經藥草喻品...

【佛教詞典】六種清淨智

【六種清淨智】 p0305 顯揚十七卷一頁云:論曰:當知此...

花季在極樂綻放——肺癌少女往生故事

我今天把《淨土》雜誌去年的第五期找出來,給大家介紹...

增福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師父說:你們知道增福最快的方法是什麼嗎? 就是回家孝...

印光大師《廣大靈感的觀音菩薩》

或曰: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

佛教徒缺的就是信心

居士: 印祖說過: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請師父詳細...

佛陀的十八種殊勝功德

在《大般若經》等大乘經典中,談到了佛的十八種殊勝功...

遭到譭謗應做如是思維

修道者如果遭遇到讒害和誣謗,不可嗔怨,不必計較。應...

你知道吞不下那口氣的後果嗎

誰是你最大的敵人?如何解脫? 無事煩惱是你最大的敵人...

弘一法師的悲欣交集

弘一法師 (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學名文濤,...

只有求生西方最為可靠

印祖云:念佛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

春季補身的九君子

春季氣候乾燥,乍暖還寒,所謂冬藏春捂是民間普遍的觀...

這個身體不是「我」

我們過於重視我們這個色身,把這個我的當成我,把我的...

修藥師法門為什麼能讓戒律清淨

我們要明白兩個問題,這樣子對第五大願就更容易理解。...

【視頻】達摩大師血脈論(男聲念誦)

達摩大師血脈論(男聲念誦)

【視頻】《佛說療痔病經》大力法師讀誦

《佛說療痔病經》大力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