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一

從此第二。明結等六門。就中分二。一正明結等。二諸門分別。就正明結等。分二。一明結等五門。二明六垢。就明結等五門分二。一標章。二別釋。且第一標章者。論雲。如是已辨隨眠並纏。世尊說為漏瀑流等。為唯爾所。為復有餘。頌曰。

 由結等差別  復說有五種

釋曰。除漏等外。由結等差別。復有五種。一結。二縛。三隨眠。四煩惱。五纏。

從此第二。別釋就中分五。一釋結。二釋縛。三釋隨眠。四釋隨煩惱。五釋纏。就明結中分三。一明九結。二明五下分結。三明五上分結。且初第一九結云何。頌曰。

 結九物取等  立見取二結
 由二唯不善  及自在起故
 纏中唯嫉慳  建立為二結
 或二數行故  為賤貧因故
 遍顯隨惑故  惱亂二部故

釋曰。結九者。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謂三見也。六取結。謂二取也。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於中恚。嫉。慳。唯欲界系。餘遍三界也 問何緣三見名。為見結。二取名為取結。答頌言物取等。謂三見二取。一則物等。二則取等。言物等者。物者體也。三見有十八物。二取亦十八物。故名物等。見十八者。謂苦下有身邊二見。四諦下。各有邪見。合成六見。三界各六。故成十八。取十八者。苦下有二取。集滅各有一取。謂唯見取。道下亦二取。故成六取。三界各六。故名十八。言取等者。三見等。是所取也。二取等。是能取也。故名取等。謂由戒取。執身見等。為能淨故。或起見取。執身見等。以為勝故。故身見等。名為所取。戒見二取。名能取也。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起故者。謂嫉慳二。唯不善性。又嫉。慳。唯自在起。不隨從他。唯自力起故。名自在起。由二義勝故。於纏中別立為結。此釋非理。論主破雲。若纏唯八。此釋可然。許有十纏。此釋非理。以忿覆二種。亦具兩義故。故應立為結。由此應言嫉慳過失尤重。一數現行故。謂由嫉慳數現行也。二為賤貧因故。嫉為賤因。慳為貧因也。三遍顯隨惑故。謂遍顯歡戚隨煩惱也。謂嫉與憂相應。遍顯戚隨惑也。慳喜相應。遍顯歡隨惑也。四惱亂出家在家二部故。謂出家於教法。為嫉慳惱亂。在家於財物。為嫉慳惱亂。五或惱亂天阿素洛故。謂天帝釋。有甘露味。阿素洛。有女色。天慳味嫉色。阿素洛慳色嫉味。便興鬪諍。六或惱亂人天二勝趣故。七或惱亂他及自部故。部者眾也。謂慳惱自眾。嫉惱他朋。由上七義。故於十纏。唯二立結。頌言惱亂二部故者。應知攝後四種二部也。

從此第二。明五下分結。論雲。佛於餘處。依差別門。即以結聲。說有五種。頌曰。

 又五順下分  由二不超欲
 由三復還下  攝門根故三
 或不欲發趣  迷道及疑道
 能障趣解脫  故唯說斷三

釋曰。又五順下分者。一身見。二戒禁取。三疑。四欲貪。五瞋。問何緣此五。名順下分。答下謂欲界。此五順益下分界故。名順下分。由二不超欲由三復還下者。正釋順下也。由貪瞋二。不超欲界。設有能超上生有頂。由身見等三。還生欲界。故說貪瞋如守獄卒。身見等三。如防邏人故。說此五名順下分。有說言下分者。謂下有情。即異生也。及取下界。謂欲界也。前三能障超下有情。後二能令不超欲界故。五皆得順下分名。問如諸預流。斷六煩惱。云何經說斷三結耶。答此有二師。第一釋者。頌云攝門根故三。言攝門者。謂身見在一門。即苦門也。戒禁取在二門。謂苦道門也。疑通四門。謂四諦門也。說斷三種。攝彼三門故。說斷三已說斷六。言攝根者。謂邊見依身見轉。見取依戒禁取轉。邪見依疑轉。故說斷三種。攝彼三根。故說斷三。已說斷六。或不欲發趣。已下第二釋也。或言。謂顯有餘師釋。凡趣異方。有三重障。一不欲發趣。二迷正道依邪道故。三疑正道。趣解脫者。亦有三障。一不欲發趣。謂由身見。執我我所。怖畏解脫。不欲發趣。二者迷正道。謂由戒取。執非道故。迷於正道。三者疑於道。謂由疑故。於道猶豫。佛顯預流永斷如斯。趣解脫障。故說斷三。

從此第三。明五上分結。論雲。佛於餘經。如順下分。說順上分。亦有五種。頌曰。

 順上分亦五  色無色二貪
 掉舉慢無明  令不超上故

釋曰。順上分五。一色界貪。二無色界貪。三色無色掉舉。四色無色慢。五色無色無明。由此五種。能令有情不超上界。名順上分結。以貪過重。兩界別論。

從此第二。明三縛。論雲。已說結縛云何。頌曰。

 縛三由三受

釋曰。縛有三種。一者貪縛。二者瞋縛。三者癡縛。何緣說此三。為縛。謂依三受。故立三縛。謂於樂受。貪縛隨增。謂於苦受。瞋縛隨增。謂於捨受。癡縛隨增。所緣相應。俱隨增故。雖於捨受。亦有貪瞋。非如癡故。

從此第三。明隨眠。論雲。已分別縛。隨眠云何。頌曰。

 隨眠前已說

釋曰。隨眠有六。乃至九十八品。初已說也。

從此第四。明隨煩惱。頌曰。

 隨煩惱此餘  染心所行蘊

釋曰。隨煩惱此餘者。此隨眠外。餘。纏垢等。名隨煩惱。隨根本煩惱起故。名隨煩惱也。此隨煩惱。是染心所。行蘊所攝。

從此第五。明纏。頌曰。

 纏八無慚愧  嫉慳並悔眠
 及掉舉昏沉  或十加忿覆
 無慚慳掉舉  皆從貪所生
 無愧眠昏沉  從無明所起
 嫉忿從瞋起  悔從疑覆諍

釋曰。前一頌標纏。次一頌半明根本等流。纏八者。品類足論說。或十者。毘婆沙師說。纏有十。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眠。七掉舉。八昏沉。九忿。十覆。無慚。無愧。根品已釋。嫉謂於他諸興盛事。令心不喜。慳謂財法巧施相違。悔即惡作。根品已釋。眠謂令心昧略為性。悔眠二種。雖通善惡。今十纏中。唯取染污。掉舉昏沉。亦根品已釋。令心憤發。說名為忿。隱藏自罪。說名為覆。無慚。慳。掉舉。是貪家等流果也。無愧。眠昏沉。是無明等流。嫉。忿。是瞋家等流。悔是疑等流。覆有說貪等流。有說癡等流。有說貪癡等流。有說智人覆。是貪等流。無智人覆。是癡等流。頌云覆諍者。三說不同。故名為諍。

從此大文第二。明煩惱六垢。頌曰。

 煩惱垢六惱  害恨諂誑憍
 誑憍從貪生  害恨從瞋起
 惱從見取起  諂從諸見生

釋曰。前兩句明六垢。次四句明本惑等流。一惱。二害。三恨。四諂。五誑。六憍。此從煩惱生。穢污相麁。名煩惱垢。惱謂堅執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諫誨。害謂逼迫。行打罵等。恨謂結怨。諂謂心曲。誑謂惑他。憍根品已釋。誑憍貪等流。害恨瞋等流。惱見取等流。諂五見等流。頌言諸見者。即五見也。

從此大文第二。諸門分別。就中分五。一三斷分別。二三性分別。三三界分別。四六識相應。五五受相應。且第一三斷者。論雲。此垢及纏。為何所斷。頌曰。

 纏無慚愧眠  掉惛見修斷
 餘及煩惱垢  自在故唯修

釋曰。纏中無慚。無愧。睡眠。惛沉。掉舉。此五與見惑相應。是見所斷。與修惑相應。是修所斷。餘謂嫉慳忿覆悔。及煩惱六垢。此之十一。自在起故。唯修所斷。不隨他惑。自力而起。唯與無明。共相應故。名為自在。

從此第二。明三性。論雲。此隨煩惱。誰通何性。頌曰。

 欲三二餘惡  上界皆無記

釋曰。欲三二者。欲界眠。昏。掉。三。通不善無記二性。與身邊見相應。是無記性。餘惡者。所餘隨惑。皆不善性。上界皆無記者。上二界中。一切隨惑。皆唯無記性。

從此第三。三界分別。論雲。此隨煩惱。誰何界系。頌曰。

 諂誑欲初定  三三界餘欲

釋曰。諂。誑。唯在欲界初禪。臣眾相依故三三界者。三謂昏。掉。憍。三。皆通三界。餘欲者。餘者。除前五外。所餘隨惑。唯欲界系。

從此第四。明六識相應。此下總明本惑及隨惑。於六識中。何識何地起。頌曰。

 見所斷慢眠  自在隨煩惱
 皆唯意地起  餘通依六識

釋曰。見所斷惑。及修所斷慢眠。並自在隨煩惱。即前嫉等五纏。及六垢是也。此見斷等。唯意地起。依五識身。無容起故。餘通依六識者。餘謂修斷貪。瞋。無明。及與修惑相應。無慚。愧。昏。掉。並大煩惱中。不信。懈怠。放逸。此等名餘也。此餘惑等。一一皆通六識地起。

從此第五。明五受相應。就中分二。一明本惑相應。二明隨惑相應。且第一明本惑相應者。頌曰。

 欲界諸煩惱  貪喜樂相應
 瞋憂苦癡遍  邪見憂及喜
 疑憂餘五喜  一切捨相應
 上地皆隨應  遍自識諸受

釋曰。欲界諸煩惱中。貪與喜受樂受相應。以歡行轉遍六識故。瞋與憂苦相應。以慼行轉遍六識故。言癡遍者。謂癡遍與前四受相應。以歡慼行轉遍六識故。邪見憂及喜者。謂邪見以歡慼行轉唯意地故。與憂喜相應。先造罪業。後起邪見。喜受相應。不懼報故。先造善業。後起邪見。憂受相應。福唐捐故。疑憂餘五喜者。疑與憂受相應。以慼行轉唯意地故。餘五喜者。謂餘身見等四。及慢為五。此之餘五。與喜相應。以歡行轉唯意地故。一切捨相應者。約通相應說。此上一切。皆捨相應。以諸隨眠相續斷時。必住捨受。上地皆隨應遍自識諸受者。此明上界所有煩惱隨其所應。遍與自地諸識俱起。諸受相應。如初禪中。具有四識。若眼等三識。所起煩惱。與樂捨相應。若意地起惑。即與喜捨相應 二禪已去。乃至有頂。唯有意識。若二禪起惑。即與喜捨相應。若第三禪起惑。即樂捨相應。第四已去。乃至有頂。所起煩惱。唯捨相應。

從此第二。明隨惑五受相應。論雲。已辨煩惱諸受相應。今次復應辨隨煩惱。頌曰。

 諸隨煩惱中  嫉悔忿及惱
 害恨憂俱起  慳喜受相應
 諂誑及眠覆  通憂喜俱起
 憍喜樂皆捨  餘四遍相應

釋曰。隨煩惱中。嫉。悔。忿。惱。害。恨。此六唯與憂受相應。以慼行轉唯意地故。慳喜受相應。謂以歡行轉。唯意地故 諂。誑。眠。覆。此四通與憂喜相應。以歡慼行轉。唯意地故 憍與喜樂相應。二禪已下。喜受相應。第三禪僑。樂受相應。以歡行轉。唯意地故 頌言皆捨者。此上隨惑。約通相應說。一切皆與捨受相應。相續斷時。必住捨故。餘四遍相應者。餘謂無慚。無愧。昏沉。掉舉。此四通與五受相應。以歡慼行轉。遍六識故。

從此第三。明五蓋。論雲。今次應辨蓋相云何。頌曰。

 蓋五唯在欲  食治用同故
 雖二立一蓋  障蘊故唯五

釋曰。上兩句明蓋。下兩句廢立。蓋五唯在欲者。佛說蓋。有五。一欲貪。二瞋恚。三昏眠。四掉悔。五疑。然此五蓋唯在欲界。以契經說如是五種。純是圓滿。不善聚故。上界無不善。故知唯在欲。問何緣昏眠二法。及掉悔二法。合為一蓋。答頌言食治用同故。雖二立一蓋。食謂所食。治謂能治。即非是食也 言食同者。且昏眠蓋。同有五食。一[夢-夕+登]瞢。二不樂。三嚬呻。四食不平等性。即過度飽也。五心昧劣性。即因疲勞生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謂光明想。言用同者。此二俱能。令心沉昧 掉悔二蓋。言食同者。謂四種法。一親裡尋。二國土尋。三不死尋。四隨念昔尋。隨所經事。憶念尋求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謂奢摩他。言用同者。此二能令心不寂靜。問諸煩惱等。皆有蓋義。何緣世尊唯說此五。答頌言障蘊故唯五。謂貪恚蓋。能障戒蘊。昏眠能障慧蘊。掉悔能障定蘊。定慧無故。於四諦疑。疑故能障解脫蘊。及解脫知見蘊。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為蓋。依經部釋。昏眠障定。掉悔障慧。定障理應先慧障故。

從此大文第二。明惑滅。就中分六。一明斷惑四因。二明四種對治。三明斷煩惱處。四明四遠性。五明斷惑得滅。六明九種遍知.此下第一。明斷惑四因。論雲。今應思擇。他界遍行。及見滅道斷。有漏緣諸惑。於彼斷位。不知彼所緣。知彼所緣時。而彼不斷。如是諸惑。斷由何因 解雲。問也。他界遍行者。九上緣惑也。此遍行所緣者。上界苦集是也。及見滅道斷有漏緣諸惑者。謂滅道下。貪瞋慢是也。謂貪。瞋。慢。緣邪見疑無明。起名有漏緣。此貪等所緣者。即邪見疑無明也。於彼斷位者。若他界遍行斷位者。謂苦集智忍生時也。若滅道有漏緣。斷位者。謂滅道智。忍生時也。不知彼所緣者。若斷他界遍行時。不知上界苦集也。若斷滅道有漏緣時。不知彼邪見疑無明也。以滅道智忍。但知滅道諦故。知彼所緣時而彼不斷者。知他界遍行所緣者。謂上界苦集類智也。而彼他界。遍行不斷者。謂已斷故。故不斷也 知滅道下。有漏緣惑。所緣時者。謂苦集智忍也。以苦集智忍知苦集故。彼滅道下。邪見。疑。無明。體是苦集故。苦集智忍生。能知彼也。而彼貪瞋邪見等。不斷者。謂未起滅道智忍故也。又論雲。非要遍知所緣故斷(答前問也)。若爾斷惑。總由幾因(卻徵也)。由四種因(總答)。何等為四(問也)。頌曰。

 遍知所緣故  斷彼能緣故
 斷彼所緣故  對治起故斷

釋曰。前三句。明斷見惑因。第四句。明斷修惑因。且斷見惑。總由三因。遍知所緣故者。第一因也。此名遍知所緣故斷。謂苦集斷自界緣惑。以自界緣。緣自欲界苦集諦故。苦集忍生。既知苦集。故知自界緣惑斷。由遍知所緣故斷。言所緣者。即苦集也。及見滅道斷。無漏緣惑。以邪見。疑。無明。緣滅道無漏。滅道忍生。知滅道諦故。彼邪見。疑。無明。即斷。名遍知所緣故斷。言所緣者。即滅道諦也 斷彼能緣故者。第二因也。此名斷彼能緣故斷。謂見苦集。斷他界緣。以自界緣惑緣他界緣惑。他界緣惑。是所緣境。自界緣惑。是能緣心也。若斷自界緣惑時。彼他界緣惑即隨斷。名斷彼能緣故斷。言能緣者。即自界緣是也 斷彼所緣故者。第三因也。此名斷彼所緣故斷。謂見滅道。斷有漏緣惑。以滅道下貪等有漏緣惑。緣邪見等無漏緣惑。無漏緣惑。名為所緣。所緣若斷。彼能緣有漏緣惑亦隨斷。故名斷彼所緣故斷。言所緣者。即無漏緣惑是也 對治起故斷者。明斷修惑。由第四因。此名對治起故斷。謂九品修惑。由九品能對治道。斷若上上品惑。下下品道。為對治。乃至下下品惑。上上品道。為對治。此對治門。後當廣釋。

從此第二。明四種對治。論雲。所言對治。總有幾種。頌曰。

 對治有四種  謂斷持遠厭

釋曰。對治有四。一斷對治。謂無間道。斷煩惱故。二持對治。謂解脫道。此道能持擇滅得故。無間道後。名解脫道也。三遠分對治。謂勝進道。令所斷惑得轉更遠故。解脫道後。名勝進道也。四厭患對治。謂加行道。緣苦集諦。深生厭患故。無間道前。名加行道也。論主正此文雲。第一加行。二無間。三解脫。四勝進。

從此第三。明斷惑處。論雲。諸惑永斷。為定從何。頌曰。

 應知從所緣  可令諸惑斷

釋曰。應知諸惑。得永斷時。不可令其離相應法。以相近故 但可令惑遠離所緣。令彼所緣。不復生故。

從此第四。明四遠性。論雲。所言遠分。遠性有幾。頌曰。

 遠性有四種  謂相治處時
 如大種尸羅  異方二世等

釋曰。上兩句標。下兩句釋。遠性有四。一相遠。二治遠。三處遠。四時遠。如大種者。如四大雖俱。以相遠故。亦名為遠。如尸羅者。如持犯戒。此名治遠。雖一身中。有持戒犯戒。以相治故。亦名為遠。異方者。如東西海。此名處遠。雖同一世界。方處隔故。亦名為遠。二世者。如過未世者。此名時遠。雖一法上立此二世。望現在世。時分隔故。亦名為遠。等言。為明舉事未盡。如所造色等亦名相遠。如善惡性等。亦名治遠。如南北海等亦名處遠。故致等言。

從此第五。明斷惑得滅。論雲。前言惑斷由治道生。道勝進時。所斷諸惑。為再斷不(第一問)。所得離系。有重得耶(第二問)。頌曰。

 諸惑無再斷  離係有重得
 謂治生得果  練根六時中

釋曰。初句答第一問。下三句答第二問。諸惑無再斷者。諸惑頓斷。若更不退。必無後時再。斷惑義。離係有重得者。離系者。謂擇滅無為也。道勝進時。重起勝得。得前無為。是故無為。更許重得。所言重得。總有六時。謂治生一。得果有四。練根第六時也。治生時者。謂解脫道。得果時者。謂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練根時者。謂練鈍根。轉為利也。此六時中。諸惑離系。隨道勝進。重起勝得。如欲界系。見四諦斷。色無色界。見三諦斷。除道諦也。所有無為。具六時得。色無色界。見道諦斷。所有無為。唯五時得。以治生時。即得果故。不應於此。分為二時。解雲。道類智起。名治生時。即得預流果也。故六時中。除治生一 欲界修斷。五品無為。亦五時得。除預流果 欲界修斷。第六品無為。唯四時得。謂於前五。更除一時。得果治生。時無異故。解雲。第六解脫道起。名治生時。即得一來果。除治生一時也 欲界修斷。第七八品無為。亦四時得。得果四中。除前二故。欲界修斷。第九品無為。唯三時得。謂於前四中。又除一時。以治生時即得果故。解雲。第九解脫道起。名治生時。即得不還果。除治生一時也 色無色界。修斷無為。唯除有頂。第九品無為。所餘無為。亦三時得。得果四中。除前三故。有頂第九。唯二時得。謂前三內。又除一時。以治生時即得果故。解雲。第九解脫道起。名治生時。即得阿羅漢果。除治生一時也。此約鈍根及次第證者說。若利根者。則無練根。若超果者。則不定也。

從此第六。明九遍知。就中分六。一列九遍知名。二明六對果。三明建立遍知緣。四明成就遍知。五明集遍知處。六明得捨遍知。此下第一。列遍知名。且遍知有二。一智遍知。二斷遍知。智遍知者。謂無漏智。於四諦境。週遍而知。名智遍知也。斷遍知者。謂即諸斷。斷即是擇滅。由斷顯故。擇滅名斷。斷遍知者。此於果上。立因名故。遍知是因。斷名為果。故斷名遍知者。是果上。立因名也。論雲。為一切斷立一遍知(問也)。不爾(答也)。云何(徵也)。頌曰。

 斷遍知有九  欲初二斷一
 二各一合三  上界三亦爾
 餘五順下分  色一切斷三

釋曰。初句標數。次三句明見諦六遍知。後二句明修道三遍知。欲初二斷一者。謂欲界系。初苦集二斷。立一遍知。二各一合三者。二謂欲界。滅道二諦。各立一遍知。言合三者。欲界四諦。合成三遍知也。一見苦集斷遍知。二見滅斷遍知。三見道斷遍知 上界三亦爾者。上二界四諦。合成三遍知。如欲界數。故言亦爾。一色無色。見苦集斷遍知。二色無色。見滅斷遍知。三色無色。見道斷遍知。此上六種遍知。名三界見諦。所斷法斷。六種遍知。言法斷者。擇滅名也 餘五順下分色一切斷三者。餘謂三界。修斷法。斷立三遍知。見斷外故。名之為餘。欲修惑盡。立一遍知。名五順下分結盡遍知。此遍知體。並前見諦。六種遍知。及此修斷。九品無為。總集名為五順下分結盡遍知。故論雲。五順下分結。盡遍知並前立故 解雲。並前見諦也 色一切斷三者。色謂色界。修道惑盡。立一遍知。名色愛盡遍知。一切斷者。謂無色修道惑盡。立一遍知。名一切結盡遍知。此遍知體。總集三界見修無為。名一切結盡遍知體也。故論雲。一切結盡。通前遍知。並前立故 解雲。並前見修斷無為也。頌言三者。結上三界修道。立三遍知也 問何緣色無色修斷。別立遍知。非見所斷。答以色無色。修所斷惑。治不同故。遍知別立。見斷治同。遍知合說。

從此第二。明六對果。論雲。如是所立。九種遍知。應辨於中。幾何道果。頌曰。

 於中忍果六  餘三是智果
 未至果一切  根本五或八
 無色邊果一  三根本亦爾
 俗果二聖九  法智三類二
 法智品果六  類智品果五

釋曰。此有六對果。初兩句明忍智果。次兩句明未至根本果。次兩句明無色近分根本果。次一句明俗聖果。次一句明法類智果。次兩句明法類智品果。於中忍果六者。於遍知中。忍果有六。謂見諦六。遍知也。忍謂八忍。六種遍知。是忍所得。名為忍果。餘三是智果者。餘謂修斷。三種遍知。此三智果。唯智得故。未至果一切者。謂未至定。能斷三界見修惑故。具有九遍知果。故言一切。根本五或八者。毘婆沙師說。根本靜慮。果唯有五。以根本地唯能永斷色無色界見修惑故。故有上界見諦三果。修斷二果。以不能斷欲界惑故。故欲界四遍知。非根本果也 或八者。或言。謂顯妙音師說。彼說根本有八遍知果。於前五上。更加欲界見諦三遍知果。謂先凡位。離欲界染。後依根本地。入見諦時。於欲界系見四諦斷。許別道引無漏得故 別道引者。謂法智及法忍也。此別道位。起能得得。得欲界見諦。三種遍知。故此見諦。三遍知。亦是根本地果。除順下分。以順下分。唯是未至果故。謂根本地。所起見道。無容修彼欲界修惑。斷對治故。以見修不同。故不修也。故五順下分遍知。非根本地果也 無色邊果。一者邊謂空處近分。近空處故。名無色邊。以空處近分起有漏道。能斷色界修惑盡故。唯得色愛盡。一遍知果也 三根本亦爾者。無色前三。根本除有頂也。唯得一切結盡。一遍知果。一數同前。故言亦爾俗果二者。俗道果二。謂世俗道。能斷欲界色界修所斷故。得順下分。及色愛盡。二遍知果。聖九者。謂聖道力。能斷三界見修惑盡。得九遍知果 法智三者。法智果三。謂法智力。能斷三界修惑盡故。得修斷三遍知果 類智果二。謂類智力。但能永斷色無色界。修所斷故。得色愛盡一切結盡。二遍知果 法智品果六者。品者類也。法智法忍。同品類故。名法智品。前說法忍得三果。法智得三果。今法智品。忍智雙說。故得六果 類智品果五者。品同前釋。前說類忍得三果。類智得二果。今類智品。忍智雙說。故得五果。

從此第三。明遍知緣。論雲。何故一一斷。不別立遍知。唯就如前九位建立。頌曰。

 得無漏斷得  及缺第一有
 滅雙因越果  故立九遍知

釋曰。且由三緣。立六忍果。一得無漏斷得。謂得無漏擇滅得故。二缺有頂。謂有頂地。五部惑中。隨不成就一部惑故。不成名缺。三滅雙因。謂滅自部同類因。及他部遍行因故。名滅雙因。謂五部各自部為同類因。若苦集互。為遍行因。餘三部。用苦集為遍行因 如諸異生能斷苦集。有滅雙因。闕餘二緣。雖得無為。不立遍知。若諸聖者。入見道位。至苦類忍現行已前。雖得無漏得。闕餘二緣。不立遍知。謂苦類忍。雖斷有頂惑。猶現在前。而不名缺。至苦類智集法忍位。雖缺有頂。未滅雙因。未滅集下遍行因故 謂集法忍。雖斷集部。未不成就。故不名滅。集法智位。三緣具故。方立遍知。故後法智。類智位中。所得無為。皆三緣具故。立遍知 越界者。此明四緣立三智果。謂於前三。加越界故 越欲界故。立順下分 越色界故。立色愛盡 越無色界。故立一切結盡遍知 雜心論師。總立五緣。於前四上。加離俱系。謂離自部系。及他部系。名離俱系。與雙因別者。因寬系狹故也。謂系唯隨眠。因通相應俱有法也。

從此第四。明成就遍知。論雲。誰成就幾遍知。頌曰。

 住見諦位無  或成一至五
 修成六一二  無學唯成一

釋曰。住見諦位無者。見道有十五心。前五心來。無遍知也。或成一至五者。於見道位。至第六集法智。及集類忍。唯成一遍知。至第八集類智。及滅法忍。成二遍知。至第十滅法智。及滅類忍。成三遍知。至第十二滅類智。及道法忍。成四遍知。至第十四道法智。及第十五道類忍。成五遍知。故言一至五也。修成六一二者。修謂住修道位。從道類智。乃至未離欲染。成六遍知。及離欲者。卻退亦成六遍知 全離欲染。色愛未盡。成一遍知。謂順下分 或先離欲。來入見道。至道類智。未起色愛盡。勝果道時。亦成就一。謂順下分 又從色愛盡。起色纏退。及無學位。起色纏退。亦成順下分一也 若色愛永盡。成二遍知。謂順下分。及色愛盡 或先離色愛者。來入見道。從道類智。後起色愛盡勝果道。至未全離無色愛前。成順下分及色愛盡二 從無學位。起無色纏。退亦成順下分色愛盡二無學唯成一者。謂一切結盡遍知。

從此第五。明集遍知。論雲。何緣不還。阿羅漢果。總集諸斷。為一遍知。頌曰。

 越界得果故  二處集遍知

釋曰。具二緣故。總集遍知。一者越界。二者得果。離欲染時。越欲界故。得不還故 離無色染時。越無色界故。得無學果故。故於兩果。總集遍知。

從此第六。明得捨遍知。論雲。誰捨。誰得。幾種遍知。頌曰。

 捨一二五六  得亦然除五

釋曰。捨一者。謂無學道退。捨一切結盡。一遍知也。及色愛盡退。捨色愛盡遍知。並全離欲退。捨五順下分一遍知也。捨二者。謂諸不還。從色愛盡。起欲纏退。捨色愛盡。及順下分。二遍知也 及得阿羅漢時。亦捨前二遍知也。捨五者。謂先離欲。來入見道。至道類智。證不還果時。得順下分一。捨前見道。五遍知也。言捨六者。謂未離欲。聖得離欲時。得五順下分一遍知。捨前忍果六遍知也。得亦然除五者。謂得遍知。有得一。得二。得六。如前捨數。故言亦然。唯除得五。言得一者。謂得未得。九遍知中。一一漸得。皆名得一。前見道位。成二三四五等者。約成就說。成通先後故也。得唯據初。故漸得中。無有初得二三四五等。遍知也。此下言得二六者。唯約退位得說。非據漸得也。及從無學。起色纏退。亦名得一。謂順下分。言得二者。謂從無學。起無色纏退。名為得二。謂色愛盡。及順下分。言得六者。謂從不還退。一剎那中。得忍果六也。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一

 

上篇:俱舍論頌疏論本

下篇:羯磨儀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本地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俱舍論疏

俱舍論疏卷第一 沙門法寶撰 將釋此論五門分別。第一會...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 大慈恩寺翻經沙門基撰 第一...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

大乘起信論別記 崇福寺沙門法藏撰 釋題目。頌中敬意。...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佛說五母子經

五母子經 吳月氏國居士支謙譯 昔者有阿羅漢在山中奉行...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曇...

無門關

禪宗無門關 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說道有門。無阿...

佛說鹹水喻經

佛說鹹水喻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婆...

【註音版】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爾時,文殊...

金剛三昧經

金剛三昧經序品第一 北涼失譯人名 如是我聞: 一時佛...

【佛教詞典】摩錄多

梵名 Marut。印度婆羅門教之風神,尤特指暴風神。始見...

【佛教詞典】薩雅山

(?~1931)緬甸僧。於一九二○年代從事政治活動,參...

為父母立了消災牌位,能否消除業障

問: 我悄悄地在寺院給父母立了一個消災牌位,父母始...

佛教中的禁忌有哪些

佛陀臨逝世時教導弟子們,在他去世以後要以戒為師。佛...

參禪之四易四難

《佛印了元禪師痛諭文》,其略曰:一念靜心,終成正覺...

別把染緣認為是隨緣

今天和大家講一講,隨緣與染緣。隨緣是菩薩,染緣是凡...

你一切的安全,佛菩薩都能保護

我現在已經九十六了,我深刻體會到我的災難重重,但是...

邪見的過失是很可怕的

我們都知道在貪瞋癡當中,癡造罪是最重的,但是癡心造...

佛門裡為何把酒列入重戒

我們知道,因為酒的味道引起很多人的煩惱和壞的毛病,...

修行有三個次第

修行有三個次第。我們看經文。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

念佛的十大功德利益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位永明延壽禪師,大師在《萬善同歸...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嗎

問: 有個修淨土的法師說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印光...

什麼是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個人所領受的。有兩種:第一種,領受等流;第...

凡夫的生命是怎麼來的

譬如說我們去思惟一件事情,萬法唯是一心,的確我們很...

【視頻】《菩薩行五十緣身經》風柯月渚讀誦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不空罥索神咒心經》聆志居士念誦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