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三

從此第三。明四念住。就中分二。一明別相念住。二明總相念住。且初明別相者。論雲。如是已說入修二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復何有所修。頌曰。

 依已修成止  為觀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  餘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  治倒故唯四

釋曰。依已修成止為觀修念住者。依前二門。已修成止。梵雲奢摩多。此雲止也 次應為觀修四念住。觀者。梵雲毘缽舍那。即是慧也。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者。釋也 或以自相。或以共相。別觀身受心法 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為自相。大種造色。是身自性。受是受性。心是心性。除此三外。所餘諸法。名法自性 一切有為。皆非常相(通道諦也)。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唯苦集諦也)。及一切法。空非我性(通四諦及虛空非擇滅也)。此非常等。諸法共有。名為共相 共相別觀者。謂且觀身與餘有為。同非常相。與餘有漏。同是苦相。與一切法。同空非我相。受等亦爾 問如何得知念住成滿。答觀身至一極微一剎那時。名為身念住滿。觀受心法。至一剎那。名受等滿。以非色故。無一極微 自性聞等慧餘相雜所緣者。出體也。念住有三。一自性念住。以慧為體。此通三慧也。慧名念住者。謂由念力。令慧住境。或由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 二相雜念住。謂慧及相應。並俱有四相為體。互相雜故。名為相雜 三所緣念住。謂身。受。心法。為體。此是念住所緣境故 三中相雜。能斷煩惱。以攝慧故。自性不能斷惑。以太減故。夫斷煩惱。必須慧解及俱有法。自性唯慧。故太減也。所緣念住。不能斷惑。以太增故。有非俱有故。太增也 所緣念住。復有三種。一緣自相續身。二緣他相續身。三緣自他俱相續身。其身受心法。各有三。緣自他俱相續異故 身受心法。四各有三。總成十二。說次第隨生者。說四念住次第。隨生先後也。謂身最麁。次受是麁。次心是麁。法最為細。攝涅槃故 隨境麁者。應先觀故。故身念住。最初生也。又論雲。或諸欲貪。於身處轉。故四念住。觀身在初。然貪於身。由欣樂受。欣樂於受。由心不調。心之不調。由惑未斷。法中攝惑故。法第四也。故觀受等。如是次第。治倒故唯四者。此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治彼常樂我淨四顛倒故。故唯立四 論雲。四中三種。唯名不雜緣。第四所緣。通雜不雜。若唯觀法。名不雜緣。若於身等。二三或四。總而觀察。名為雜緣。解雲。於身等四。或二二合緣。三三合緣。或四總緣。雜身等故。名雜緣也。

從此第二。明總相緣。論雲。如是熟修雜緣身等。法念住已。復何所修。頌曰。

 彼居法念住  總觀四所緣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釋曰。言彼居者。彼觀行者。居此總雜法念住也。總觀身等四所緣境。修四行相。謂非常等 前別相位。有雜緣者。或二三四 今此雜緣。唯總相緣四。與前別故。總相念住。唯是總雜法念住也。

從此第四。明煗等四善根。就中有五。一明善根觀行。二諸門分別。三明善根勝利。四明三乘轉根。五明修果遠近。且第一明觀行者。論雲。修此觀已。生何善根。頌曰。

 從此生煗法  具觀四聖諦
 修十六行相  次生頂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後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頂
 上唯觀欲苦  一行一剎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釋曰。從此生煗法者。從此總相念住成就已。次生煗法。此法如煗立煗法名。聖道如火。能燒惑薪。聖火前相。故名為煗 具觀四聖諦修十六行相者。此明煗位也。此煗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四聖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非常苦空非我 觀集聖諦。修四行相。因集生緣 觀滅聖諦。修四行相滅靜妙離 觀道聖諦。修四行相。道如行出。釋此相義後當辨之 次生頂亦然者修煗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為頂法。亦觀四諦。修十六行相。同前煗位。故言亦然。煗頂二善根。俱名動善。可退動故。動善根中。頂為最勝。如人頂故。名為頂法 又忍位。是進煗位。是退此頂。在進退兩際。猶如山頂。故名為頂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後四者。煗頂二善根。初安足時。皆法念住。後增進時。通四念住。初安足者。謂此煗頂。以十六行相。最初游踐四聖諦跡。名初安足。即初起也。謂見道中。唯法念住。以煗頂位。順見道故。故初安足。唯法念住。後增進時。稍容預故。故得通修四念住也 次忍唯法念者。從頂善根。有善根生。名為忍法。忍可四諦。最殊勝故。又無退故。名為忍法。忍初安足。及後增進。唯法念住。近見道故。故初與後。皆法念住 頌言下中品同頂者。此忍善根。有下中上品。下中二位。同前頂位。具觀四諦。修十六行相也。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剎那者。上品忍位唯觀欲苦。唯以一行一剎那心。名為上忍也 今略明忍位下中上品者。若下品忍。具觀四諦。修十六行。中品忍位。減緣減行 上下八諦。名之為緣。所緣境故 上界四諦。有十六行。欲界四諦。有十六行。總計合成三十二行。名之為行。能緣行故。應知七週減緣。二十四週減行。謂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後以三行。觀上界道。減餘一行。名一週也 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後以二行。觀上界道。減餘二行。第二周也 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一行相。觀上界道。減餘三行。第三週也 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不觀上界道。名為減緣。減緣之時。雖亦減行。減緣攝故。不名減行。此第四週也。此第四週。即是一週減緣攝也 如減上界道諦。如此減餘七諦行相。亦爾。唯於緣中。不減欲苦。減餘七諦。名七週減緣 總而言之。上下八諦。各減三行。謂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減。所餘七諦。餘一行相。與緣同減故。但言三。三八二十四。名二十四週減行。理實言之。三十一週減行。謂餘七行。減緣攝故。是故但言二十四也。於減行中。初減一行。名中忍初。如是乃至。減欲界苦下二行相時。但有二行。二剎那心。觀欲界苦名中忍滿 唯有一行一剎那心。觀欲界苦。名為上忍 就此中忍。未減道時。雖減行相。猶觀道故。故得具修四種諦也。頌言中品忍同頂位觀四諦者。約此說也 至中忍滿。唯觀一諦。不具四也 又於中忍。未減道時。修十六行相。此言修者。但是得修行。雖起一。能起得。修彼未來四諦下十六行相。故言修也。頌言中忍同前頂位修十六行相者。約此中忍未減道說也 若此中忍。減道諦時。但修十二行相。非十六行也。既減彼道。心無欣慕。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由此道理。減滅諦時。但修八行。謂不修彼滅道諦下各四行故 減集諦時。但修四行。謂唯修苦下四種行故 故於中忍。有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 於上忍位。亦修四行。唯起一行一剎那心。以觀苦故 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問於上忍位。減彼三行。何故修彼所減行耶。答雖減彼行。不減諦故。起欣慕心。故得修彼所減行相。於中忍位。修所減行。准此理說。於三十二行中。唯留欲界苦下一行者。擬入見道故。須留也。餘三十一。如名次第。從後向前。漸漸除之。緣既從後除之。行亦從後減也 問苦下一行。為留何行。答入見道人有二行者。一者利根。謂是見行 見行有二。若著我者。留無我行。著我所者。即留空行 二者鈍根 鈍根亦二我慢增者。留無常行。懈怠增者。即留苦行 又依西方德光論師。解減行雲。欲苦四行。從後除之。如留無常。入見道者。先減非我。次減空。後減苦 若留苦行。入見道者。先減非我。次減空。後減無常 若留空行。入見道者。先減非我。次減苦。後減無常 若留非我。入見道者。先減空。次減苦。後減無常。減欲苦諦。四行既然。減餘七諦四行亦爾。謂餘七諦。各有四行。與此欲苦四行。相屬如名次第。擬宜相當。以說其減。且如無常入見道者。於上界道。先減出。次減行。次減如。後減道。以道屬無常故。後減也。若以苦行。入見道者。於上界道。先減出。次減行。次減道。後減如以如屬苦故後減也。若以空行。入見道者。於上界道。先減出。次減如。次減道。後減行。以行屬空。故行後減也 若以非我。入見道者。於上界道。先減行。次減如。次減道。後減出。以出屬非我故後減也 減餘六諦。各四行相。准前說之。為攝前義。總舉論雲。謂瑜伽師。於色無色。對治道等(等餘七諦)一一聖諦行相(三十二行)所緣(上七諦)漸減漸略(明減義也)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聖諦境。齊此已前。名中忍位。從此位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剎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續故(解雲。唯有一念。故不相續。已上論文。義如前說也)世第一亦然者。從上品忍。無間生世第一法。此世第一。唯緣欲苦。唯有一行一剎那心。同前上忍。故言亦然。此有漏故。名為世間。於世間中。是最勝故。名為第一。此世第一。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見道生。故名最勝 皆慧五除得者。出體此煗等四念住性故。皆慧為體。若並助伴。皆五蘊性(有定共戒。名為色蘊。餘四可知)此煗等四。有能得得。助伴體中得。非煗等四善根體。故言除得。出見道後。有法後得。得此煗等。煗等上得。聖容現行。若此煗等。以得為體。豈有聖者煗等善根重現前耶。謂煗等四。聖道加行。得聖果已。理不合起故。煗等體非是得也。

從此第二。諸門分別。論雲。已辨所生善根體相。今次應辨彼差別義。頌曰。

 此順抉擇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爾
 聖由失地捨  異生由命終
 初二亦退捨  依本必見諦
 捨已得非先  二捨性非得

釋曰。初句標。第二句明修攝。第三句明依地。第四句明依身。第五第六句明男女得二。第七第八第九句明捨相。第十句明得久近。第十一句明得非先。第十二句明捨體 此順抉擇分者。標也。此煗等四。名順抉擇分 見修無學。三種聖道。皆名抉擇。決謂決斷。能斷疑故。擇謂簡擇。謂能分別四諦相故 見道名抉擇分。是抉擇中一分故也。此煗等四。引見道故。能順於彼。名順抉擇分 四皆修所成者。此煗等四。依定地故。修所成攝 六地者。依地門。煗等四善。通依六地。謂未至中間四靜慮也。欲界中無。非定地故。無色亦無。謂煗等四。見道眷屬 無色無見道。故無煗等也。二或七者。二謂煗頂。或言謂顯妙音師說。彼說煗頂。通依七地。於前六地。更加欲界也。依欲界身九者。依身門。此煗等四。唯依欲界人天身。起除北俱盧。人趣三洲。及六欲天也。九處身起。唯依欲者。能厭苦故 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後生六天。亦續現前。第四善根。天亦初起。謂第四善。唯一念故。故人天趣。皆得初起。三女男得二者。此四善根。唯依男女。非扇搋等。前三善根。男女得二。且男得二者。謂男得男善根。及得女善根。女得二者。謂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故名得二。以煗等三。男容轉形為女。女容轉形為男故。煗等三。女男得二。第四女亦爾者。第四善根。女得二種。同前煗等。故言亦爾。謂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以女容轉形為男故。若第四善根。男唯得一。謂男唯得男身善根。而不得女。已得女身非擇滅故。聖由失地捨異生由命終者。明捨義也。聖捨煗等四善根者。由失地捨。謂依此地。得此善根。若遷上地。此地便失。失此地時。善根方捨。若此地死。還生此地。不失地故。煗等不捨。若異生捨但由命終。異生於地。失與不失。但命終時。必捨煗等。謂由異生無見道資。故命終捨。初二亦退捨者。謂異生於煗頂。亦由退捨非聖人也。異生於忍及世第一。亦無退捨。依本必見諦者。若諸異生。依四根本。起煗等者。彼於此生。必入見道。厭生死心。極勐利故。捨已得非先者。捨煗等已。後重修得。所得必非先所捨者唯得先未得者。以煗等善。未曾熟修。要大加行。方修得故。故得未曾得者。不得先所捨也。若先煗等。經生故捨。遇了分位善說法師。便生頂等。若不遇者。還從煗修得。二捨性非得者。失退二捨。以捨得故。非得為體。

從此第二。明善根勝利。論雲。得此善根。有何勝利。頌曰。

 煗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
 忍不墮惡趣  第一入離生

釋曰。煗位雖退又斷善根。造無間業。墮三惡趣。而無久流轉。必至涅槃故。若得頂法。雖有退等。必不斷善。若得忍法。雖命終捨。而無有退。不墮惡趣。若下忍位。於二惡趣。得非擇滅。若至上忍。於卵濕生。及無想天。北俱盧。大梵王。處並扇搋。半擇迦。二形身。及第八有等。並見所斷惑。於此生處身有惑中。得非擇滅。以上忍位。必入見道。得成聖果。故於卵等。得非擇滅。若見斷惑。雖即未斷。以必不起故。得非擇滅也。世第一法。雖是異生。能起無間。入正性離生。正性離生者。見道名也。

從此第四。明三乘轉根。論雲。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聲聞等(等獨覺與佛也)種姓別故。隨何種姓。善根已生。彼可移轉向餘乘不。頌曰。

 轉聲聞種姓  二成佛三餘
 麟角佛無轉  一座成覺故

釋曰。聲聞種姓。煗頂二位。容轉成佛。若得忍位。無成佛理。菩薩利物。必往惡趣。忍超惡趣。故不成佛。言三餘者。餘謂獨覺。在佛乘外。故名為餘。聲聞種姓。煗頂忍三。容可轉成獨覺乘故。名為三餘。麟角獨覺。與佛世尊。於煗等位。性必無轉。謂此二聖。依第四禪。一座成覺。故無容轉也。梵雲菩提。此翻為覺。三乘菩提。皆以盡智無生智為體。言一座者。始從煗位。終至菩提。不起於座。第四靜慮。是不傾動。最極勐利。三摩地故。堪為麟角及佛所依。

從此第五。明得果久近。論雲。頗有此生創修加行即此生引起順抉擇分耶。不爾云何。頌曰。

 前順解脫分  速三生解脫
 聞思成三業  殖在人三洲

釋曰。順抉擇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順解脫分。諸有創修順解脫分。極速三生方得解脫。謂初生起順解脫分。第二生起順抉擇分於第三生。方得入聖。乃至得阿羅漢也 聲聞極速。三生極遲。六十劫。獨覺極速。四生極遲百劫 順解脫分。聞思所成。唯散地故。三業為體 殖解脫分。唯人三洲。三惡趣無。無般若故。諸天亦無。無厭苦故。北洲無者。以無厭心。及般若故 又施一食。持一戒等。深樂解脫。迴求菩提。願力所持。便名種殖順解脫分。

從此大文第三。約三道辨人。就中有三。一明三道建立。二明七種聖人。三明學無學滿。就明三道建立。中二。一約現觀位明。二約修無學道。就約現觀明中二。一明十六心。二依位建立 就明十六心中四。一正明十六心。二明十六心依地。三明忍智次第。四明見修道別 且第一明十六心者。論雲。於中已明諸加行道。世第一法。為其後邊。應說從斯。復生何道。頌曰。

 世第一無間  即緣欲界苦
 生無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緣餘界苦  生類忍類智
 緣集滅道諦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聖諦現觀
 此總有三種  謂見緣事別

釋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緣欲界苦聖諦境。生無漏法。名苦法智忍。苦忍無間緣欲界苦諦。次生法智。名苦法智 此智無間。次緣餘界(上二界)苦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苦類智忍 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苦類智。如緣苦諦有此四心。緣集滅道。各生四亦然。謂苦類智後。緣欲集諦。生集法智忍 此忍無間。生集法智。此智無間。緣上界集諦。生集類智忍。此忍無間。生集類智。此智無間。緣欲滅諦。生滅法智忍。此忍無間。生滅法智。此智無間。緣上界滅。生滅類智忍。此忍無間。生滅類智 此智無間。緣欲道諦。生道法智忍 此忍無間。生道法智。此智無間。緣上界道諦。生道類智忍 此忍無間。生道類智。故於四諦。各有四心。成十六心 苦法智忍者。苦法是苦諦法。忍緣苦法。名苦法忍。智是忍果。是等流果。智唯無漏。為顯此忍亦唯無漏。舉後等流。以為標別。故忍為智者。從果為名故也。如華菓樹樹。非華菓。生華果故。名華果樹。忍亦如是。生法智故。名法智忍苦法智者。緣苦法故。名苦法智。前忍斷惑。名無間道。後智證滅。名解脫道。苦類智忍及苦類智者。此之境智。與前相似。故立類名。故論雲。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立類名。如苦既爾。餘集滅道。各有四心。准此理釋。思而可知。此十六心。總說名為聖諦現觀。謂在現前。觀聖諦故 此有三種。一見現觀。唯無漏慧。見諦分明故。名見現觀。二緣現觀。此無漏慧。及慧相應心。心所法同一所緣。名緣現觀。三事現觀。謂前相應。及餘俱有同一事業。名事現觀 餘俱有者。謂道共戒。及生等四相。俱有因故。名俱有也 又論明得苦法智忍。名入正性離生。見所斷惑。令諸有情墮在惡趣受諸劇苦。猶如生食在有情身。作苦惱事。故名為生 或由見惑。令諸善根不能淳熟。故名為生。見道能越。故名離生。言正性者。所謂涅槃。見道能證。名為正性離生。正性之離生。依主釋也。或此見道。即名正性。聖正性故。正性即離生。持業釋也。又此見道。或名正性決定。謂決取涅槃故。或決了諦相故。名決定也。若正性是涅槃。即正性之決定。若正性。目見道。正性即決定。二釋同前。苦法智忍。名為入者。最初入故。故得入名。

從此第二。明依地。論雲。已辨現觀具十六心。此十六心。為依何地。頌曰。

 皆與世第一  同依於一地

釋曰。世第一法。引見道故。故十六心與彼世第一。同依一地。前言世第一通依六地故。今見道亦唯依六地也。

從此第三。明忍智次第。論雲。何緣必有如是忍智。前後次第。間雜而起。頌曰。

 忍智如次第  無間解脫道

釋曰。忍是無間道。約斷惑得。不被惑得之所隔礙。故名無間 智是解脫道。已解脫惑得。又與離系得。俱時起故。名解脫也。忍智次第。理必應然。猶如世間驅賊閉戶。忍如驅賊。智如閉戶也。

從此第四。明見修道別。論雲。此十六心。皆見諦理。一切可說見道攝耶。不爾云何。頌曰。

 前十五見道  見未曾見故

釋曰。除道類智。前十五心。名為見道。於四諦理。未見今見。見未曾見。故得見名。至道類智。無一諦理未見今見。如修曾見。故修道攝。問如道類忍是道諦理。此道類智。緣道類忍。於道類忍。未見今見。何故道類智。非見道攝耶。答此中約諦。不約剎那。雖於道類忍一剎那心。未見今見。於上下八諦。皆已曾見。故修道攝。如刈畦稻。唯餘一科。不可名為一畦未刈。問忍於諦理。未見今見。可名見道。中間七智。已見今見。何緣七智。亦見道攝。答知諦未盡。中間起故。亦見道攝。

從此第二。依位建立。就中有二一依十五心。二依第十六心。且依十五心者。論雲。且依見道十五心位。建立眾聖。有差別者。頌曰。

 名隨信法行  由根鈍利別
 具修惑斷一  至五向初果
 斷次三向二  離八地向三

釋曰。名隨信法行由根鈍利別者。見道位中聖者。有二。一隨信行。二隨法行。由根鈍利。立此二名。若鈍根者。名隨信行。彼於先時。隨信他言。而行義故。若利根者。名隨法行。彼於先時。由自披閱契經等法。隨行義故 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者。即前二聖。於見道位。立為三向。此頌是初向也。謂於先時。未以世道斷修惑。名具修惑。此名具縛人也 斷一至五向者。謂先凡位。以有漏道。斷修惑一品乃至五品。此為五人。兼前具縛。為六人也。此六人至見道中。名初果向。趣預流果故 斷次三向二者。第二向也。謂於凡位。斷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斷次三。謂前五品。次三品故。此有三人。此斷次三人。至見道中。名第二向。趣一來果故 離八地向三者。第三向也。謂先凡位。斷欲修惑第九品盡。或斷初定一品。乃至斷無所有處惑盡。名離八地。此有六十四人。謂斷欲第九品。為一人。斷上七地各九品惑。各有九人。七九六十三。兼前一人。成六十四人。此六十四人。至見道中。名第三向也。趣不還果故。

從此第二。依第十六心。建立者。就中有二。一明建立果位。第二別明住果非向。且明第一立果差別者。論雲。次依修道。道類智時。建立眾聖。有差別者。頌曰。

 至第十六心  隨三向住果
 名信解見至  亦由鈍利別

釋曰。隨三向住果者。前初向六人。至道類智。住預流果。前第二向三人。至道類智。住一來果。前六十四人。至道類智。住不還果也。名信解見至者。此住果人。若鈍根者。名為信解。若利根者。名為見至。前隨信行。今名信解。謂由信故。勝解相顯。名為信解 前隨法行。今名見至。謂由向見。得至果見。故名見至。此二聖者。信慧互增。故慓信解見至名別。

從此第二。明住果非向。論雲。何緣先斷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道類智心。但說名為預流果等。非後果向(解雲。此意者。何故斷五品。非第二向。斷七八品。非第三向。斷上七地。非第四向也)。頌曰。

 諸得果位中  未得勝果道
 故未起勝道  名住果非向

釋曰。諸得果位中者。據前預流等三果也。未得勝果道者。未得五品等諸勝果道也。故未起勝道名住果非向者。結上三果不名後向也。謂斷五品。至道類智。未起五品勝果道故。但名預流果。故不名第二向也。

斷七八品。至道類智。未起七八品。勝果道故。但名一來果故。不名第三向也。斷上七地。至道類智。未起七地勝果道故。名第三果故。不名第四向也。勝果道者。謂向道也。夫論向道。勝前果道。或趣後果。名勝果道。問何故前住果。未得勝果道。答以勝果道是向道故。故住果位。未起得也。

從此第二。約修無學道。就中有二。一明德失數。二歷位廣明。且明德失數者。論雲。當約修惑辨漸次生能對治。名分位差別。頌曰。

 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

釋曰。失謂退失。即所斷煩惱也。德謂功德。即能斷道也。於九地中。地地修惑。各有九品。九九總有八十一品惑。其能斷道。地地亦九。總有八十一品。無間道八十一品解脫道。問失德如何。各分九品。答謂根本品。有下中上。此三各三。故成九品。且下品三者。謂下下。下中。下上。中品分三者。謂中下。中中。中上。上品三者。謂上下。上中。上上。應知此中。下下品道。能斷上上品障。乃至上上品道。能斷下下品障。如洗衣位。麁垢先除後除細垢。又如麁闇小明能滅要以大明。方滅小闇。失德相對。理必應然。白法力強。黑法力劣。故剎那頃。下下品道。能斷無始上上品惑。猶如長時。所集大闇。一剎那頃。小燈能滅。

從此第二。歷位廣明。就中有四。一明預流七生。二明一來向果。三明不還向果。四明無學向果。且初明預流七生者。論雲。先應建立都未斷者。頌曰。

 未斷修斷失  住果極七返

釋曰。九地修惑。都未有斷名為預流。生極七返。謂於人天。七返受生。極言為顯受生最多。極不過七。非諸預流。皆受七反。言預流者。諸無漏道。總名為流。初預此流。名為預流。問此預流。名為因何義。若初得道。名為預流。則預流名。應目第八(苦法忍是第八也。於八忍中。從後數之。當第八故也)。若初得果名為預流 如超越人至道類智。得二三果。應名預流。答此預流名。不目第八。目初得果。於四沙門果中定初得故 一來不還。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預流。問何緣此名。不目第八。答要具三義。得預流名。一具得果向無漏道故。二具得見修無漏道故。三於現觀十六心流。遍至得故 第八三義俱闕。故預流名。不目第八 言七生者。人中七生。中有。生有。名為七生。天中亦然。中生各七。總二十八生。皆七等故。說極七生 問何緣彼無受第八生。答謂相續身。齊此七生。所有聖道。必成就故。聖道種類。法應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瘧。法應爾故。至第七生。逢無佛法。雖在居家。得阿羅漢。既得果已。必不住家。法爾自得苾芻形相。問預流既。未斷不善修惑。云何經說預流。名為無退墮法(不退墮三惡趣也)。答此有五義。一以不生長退墮業故。二違彼生長業與果故。三強盛善根鎮彼身故。四加行意樂俱清淨故。五諸有決定墮惡趣業。尚不起忍。況得預流。故有頌曰。

愚作罪小。亦墮惡(無慚愧故) 智為罪大。亦脫苦(慚愧增故) 如團鐵小亦沉水 為缽鐵大亦能浮(引此頌意。明愚人名退墮。預流名無退墮也)。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三

 

上篇:俱舍論頌疏論本

下篇:羯磨儀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辯中邊論述記

辯中邊論述記卷上 翻經沙門基撰 佛滅度後九百年間。無...

俱舍論記

俱舍論記卷第一 沙門釋光述 分別界品第一之一 將釋論...

大乘起信論義記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 京兆府魏國西寺沙門釋法藏撰 夫真...

成唯識論演秘

成唯識論演秘卷第一(本) 沙門智周撰 疏。機有三品不同...

佛說三摩竭經

佛說三摩竭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枯樹經

佛說枯樹經一卷 僧伽尼城北,迦葉佛時偷婆,陷在下方...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

【註音版】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說護國經

佛說護國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

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 如《相續解脫經》說:...

【佛教詞典】化度寺

位於長安(陝西西安)朱雀街義寧坊南門之東。原為隋尚...

【佛教詞典】放生器

佛陀規定比丘日常用水須以濾水袋濾之,所濾得之小生物...

整個《法華經》譬喻品就講這兩件事

這個地方是第一個,火宅喻。其實火宅喻是包括了兩個部...

好運不在於星辰

從前,在北印度的波羅奈斯住著一戶有錢人家。他們為兒...

「愛」與「慈悲」的區別

南傳《法句經》說: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

不隨逐慾望就是修行

有些人他往往錯誤地認為,只要我們的所作所為跟佛法有...

文珠法師《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各位,勤求無上智慧,是上求佛...

家裡供奉的佛像一定要開光嗎

很多人問我,家中供奉的佛像是否一定要舉行開光儀式,...

末法時期,念佛以持名最為得力

眾所周知,念佛有很多種方法,如觀想念佛、實相念佛、...

信願具足的判定標準

這個信願是理觀,持名是一種事修;但是你實際在操作的...

【佛學漫畫】食存五觀

愛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

四世同堂皆由多生培植而來

詳夫春回大地,百卉各遂其生成。風起長空,萬籟咸為之...

品古人六戒,修寵辱不驚

1、大樂易失察 跟大喜易失言有近似之處,有個成語叫得...

海濤法師:素食革命

素食革命~內心的覺醒一 1.吃肉正是一種沒有正當理由...

【視頻】《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男聲讀誦

《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男聲讀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偈頌(迴向部分)

普賢行願品偈頌(迴向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