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理門論述記

泰法師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理門論述記

泰法師撰

初言因明者。五明論中論。即是諸因明論之通名也。正理門論者。此論之別目也。初言因者。有其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今此所辨正說了因。兼辨生因。就了因中復有三種。一者義因。謂通是宗法。所作性義。二者言因。立論雲者。所作性言。三者智因。諸敵論之者。及證義人。解前義因及言因。心心數法。通名為智。此之三因。並能顯照聲無常。如燈照物。故名明也。此即因是境名。明是智稱。又即此明智。能照因境。了得本宗。故云因明。此即因即是明為言說。名因明者。一從因明生。即因明其名因明。二生因明故名因明。從果名因明也。若因義即因明境。故名因明。又釋。因者即前智境具。明者辨也。謂此論辨明此因。故名因明。此因明二字。法比量論雲物名。言正理者。智能照理。從名理因。理者起言故。言亦名理。智所照境。亦名為理。理有耶正。簡耶雲正。理此正理。用此論為門。方能悟解。故名正理門。又解。正理者。即集量等五十餘教名也。此論為彼門故。名正理門。天主所造入正理者。此論名正理。彼能入此。名入正理。略無門字。其猶昇階趣門。即天主所制之號。復猶因門入室。即此論雲名也。又解。正理者。即法法道理。有正不邪。今以此論為門。通生正智悟至正理。故名正理門也。言正理者。陳那菩薩所造集量等。辨諸法正理。此論與彼論。為趣入方便門也。

太域龍者 本音雲摩訶特(地力反)那(去聲)伽摩訶(此雲大)特(此雲域)那伽(此雲龍)此菩薩。如大方域之龍。有大威德故以名。

為欲等者 此論一部。分有其三焉。此之一論。是序述發起分。第二宗等多言下。辨釋正宗分。第三論末四句。顯所為契真分。自古九十五種外道。大小諸乘。各制因明。俱申立破。今欲於彼立破義中。簡智綵言。持取真實。謂智因明。或非過謂過。過謂非過。今顯簡智此持取過是過。非過雲非過者。此即若能立能破似俱名能立。能破能立破名真實義。非一向取無過能立破。

宗等 一句如餘處。

是中(至)名宗 有四種。一共所餘宗。如言青蓮華香。此有立已成過故不立。二本所習宗。於自教中立亦有已來過故不立。三義唯宗。如立聲是無常。唯是空無我。非本其所立故不立。四隨自意宗。及乃至自教中。立餘教義。故無過也。廣如餘處。

非彼相(至)遣者 宗有五過。名相違義。以此五過即義與宗相違故。此相違義。能遣至業令成至以若非彼相違義。能遣至宗名正宗。

由宗(至)了義者 同小勝說。

故此(至)能立者 引天親所造諸論。亦立一因二唯為多言名能立。以證前文。言論式等。則等取論軌及論心。此三論併世親所造。弁等餘比量論。皆一因二喻為能立。

一言(至)立性者 頌中宗所等三言總說名能立者。為顯一因二喻。總成一能立性。如椽樑壁戶多物總成一捨。不可以椽等前故至捨亦多。

由此(至)立過者 宗因喻三支中隨一種名缺減。能立性過。陳那已前。若言闕宗。或隨闕因喻。名能立過。一師釋雲。自有宗而無因喻。自有因而無宗喻。自有喻而無宗因。為三句。有宗因而無喻。有宗喻而無因。有因喻無宗。因喻為第七句。如此七句。名能立缺減性過。復有師釋雲。前之雲句可然。第七句不可以。若有一二小餘可雲缺減。第七宗因喻俱無。何名闕耶。故不可也。陳那雲。但於因同喻異喻能立之中有減性過。自賢愛以前師釋言。自有有因無同異喻。有同喻無因及異喻。有異喻無因及同喻。闕二為三句自有有因同喻無異喻。有同異喻無因。有異喻因即同喻。闕一為三句。自有無因同異二喻。為第七句。向實愛已後法師。不立第七句。如前所辨。言名能立過者。此唯義解以。

是中(至)故名者 釋雲。此是支語之端。如此方蓋聞若夫及唯等欲支言。釋前第一句宗義。故曰是中。次釋雲。是宗等多言中。簡土因喻。持取其宗。故各是中。謂舉拱取別故。言是宗等中。故名是中也。或簡持者。簡增損邊。持其取中。謂似宗因喻過謂為真名增。真宗因喻謂非真名損。簡此二邊。持取中道。即是上文能立破能義中真實名是中。問真言非真名為損。似言非似何不爾耶。答真謂非真度生正理得名損。似謂非似度失非理不名減。亦可屬論皆得。問此文既釋真宗。何以是中亦中其似耶。答頌中第四句言。非彼相違義能遣。方簡似宗。當知前三句。譜含總語真似。又釋。是中之言。但是真宗等中。所以智然。既頌言為所成立說名宗。非彼相違義能遣。當智上句所說之宗。非彼相違義能遣。若言上句亦通似宗者。下句亦。應貫通真似。言是宗等中者。其宗因喻三。皆離增減二邊。謂於中離增減邊。而取中道。故言是中。或可簡耶持正宗等三中。故言是中。

言唯取等者 欲簡知因喻。別取其宗。或可能知因喻。簡取其宗。名簡別義。若唯復釋前簡持義者。亦應言簡取。不唯簡知也。二可簡謂簡擇。擇是即取擇非即知。謂若是宗簡取也。若是能立簡知也。別者異義。亦通知取。謂別去因喻。別取其宗。若爾言簡即是。何須別耶。答簡名是通。今此簡知是簡別也。非謂簡持等。故復言別。

隨自(至)意立者 宗有四。如前釋。第四隨自樂宗。如薩波多現已辨才。不[至*頁]前三論宗。於自教中。隨其自意。假作餘教師。立餘教義。名隨自意立。即無過。

論雲屬為(至)名宗者 業為兩字。簡似因喻。所立二字。簡真因喻。言樂為所成立者。諸立論者。但意樂作所成立。論者但意業作所成立宗謂宗義成。而欲成立。故名樂為所成立。是立論者本意也。真因真喻先格成故。故不樂為能成立性。若異此樂為之言。但云所立為宗。簡真因喻。能成立性者。說所成立。似因似喻。更須成立。應亦食宗。然雖是所立。非立論者本意所樂。雖是所立。而非宗也。言似因便更成立者。聲明論有二種。一立聲從緣生而不滅。二立聲但從緣顯不生不滅。如佛弟子對聲明論。立聲是無常(宗)。所作性故(因)。猶如極微(同喻)。此因對聲顯論。有隨一不成過。以彼敵論者。不許聲是所作性故。其因更須成立。聲是所作性(業)。從緣持實故(因)。猶如瓶等(同喻)。又極微喻。敵論者不許是無常故。有所立不成過。然更須成立雲。極微是無常。(宗)。有質礙故(因)。猶如瓶等(同喻)。聲論師立極微是常。而是有對故。此因及喻。受成立時。雖是所立。然立論者意。當時唯樂宗為所成立。不樂成立似因似喻。又釋。樂為所立宗。以宗不成宗。為所成立故。謂不樂為因喻。不成成立因喻。若異比樂為所立。乃業為能成立者。說所成立似因似喻。不成更成能成立性。應亦名宗。然似因似喻。雖更成立。得時唯是能成立性。非所成立宗。故知樂為所成立為宗。不樂成立。能成立似因似喻為宗也。成立因喻如前說。此文即是入理中。隨自樂為也然此文無極成有法。極成差別性故者法。論師釋雲。商羯羅不樂此論者。如數論對釋子。立乘是恩。同是因中所依不成過。持以因必於有法上立。有法既無故。立因不成。只為敵論不信我故。便立乘斷有所過。言極成能別。如佛牧子數對論立聲減惱。此自是無同喻過。以數論宗。不許有惱滅法故。故無有喻。只為不信聲有滅惱。乘立滅惱。斷亦所過。言義性者。如立宗言聲是無常。無常與聲。受相差別。至言必爾。何須更以差別之言。而差別耶。是故比論無比之句也。

論雲為顯(至)義遣者 謂餘外道等立宗。即有五種過失。今為欲顯離餘外道等立宗過失。故有第四句言也。亦可立有過宗是無過宗我餘。今欲明離餘有過宗。故有斯言也。言非彼相違義遣者。即是顯文。但略無能字也。言相違義者。即是以宗與正宗相違故。食相違義。即此真實宗。不為似宗所破。故言非相違義。能遣言義者。即是相違義。言聲下所詮義也。遣者即除破義也。此之一義。入理論無也。前雖業為所立。猶未成宗。要須知其五失。方成宗也。下出違義不能遣也。

論雲若非(至)所遣者 其違義言聲。即是離五過。真宗言真宗言所目義。與有過宗相違。故名相違義。若有過宗。便為彼有過相違真義所遣。若無過宗。相違真宗所遣。即此宗若非彼五過宗言所遣。名為真宗。此即五過宗相擬代中。當其能遣。真宗為所遣也。下出能遣。顯此能遣不能遣真宗。又釋。以宗望真宗。非是能遣。以有過故。故言非彼相違義言聲所遣。謂真宗有所遣。下舉五過望其真宗。但為所遣。顯非彼為能遣也。即是釋頌第四句。

論雲如立(至)是妄者 此自語相違過也。謂有外道。立一切語皆悉不實。此所發語便自相。何故。說一切語是妄者。汝口中語為實為妄。若言是實。何因言一切皆是妄語。若自言是妄。即應一切語皆實。若復救雲。解我口中所語。餘一切語皆妄者。更有第二人聞汝所說一切語皆是妄。即復發言。汝此言諦實。彼人發語。為妄為實。若言是妄。汝語即虛。若言是實。何故便言除我所說。若復救言。除道我語此一人是實。除一切悟皆悉是妄。若爾受有第三人復雲。此第二人語亦是實。此第三人語。為虛為實。若言是虛。此第二人並初人語是實應妄。若第三人語是實。何故言除我及此人。餘虛妄耶。

論雲或先(至)為常者 此自教相違。亦名自宗相違也。鵂鷭子宗中。先立聲是無而。設立聲是常。便於自宗中。違先所立。

論雲又若(至)同有故者 此世間相違也。謂若於所立宗中。由不共故者。如月唯懷菟者。是月受無餘同類法是月。此月於餘法更無。故名不共。亦如所聞性故因。此因不共。由同是不共法故。即無同喻等。萬成比量。故云無有比量。有法愚人見無比量。成立為月。遂即成立。言是非月。雖為此立。然為世間共說是月相違義遣。言極成者。世間共許是月也。言者說月之言也。相違義者。即言下所詮共許同義。即此共許同義。能遣其所立懷菟非月義。若唯此釋。前言非彼相違義能遣者。非謂以宗與真宗相違食相違也。謂若立宗有其過失。即與五種道理相違。即此道理與以宗相違。名相違義。真宗既順道理。則不同彼似宗為相違義遣。故言非彼相違義能遣。問如自言相違。以何為道理耶。答則前敵論人所知道理。合成自言相違過失。則是道理也。指事。則如說懷菟非月(宗)。有故(因)。如日等喻。

論雲又於(至)常等者 此文有二過。謂現量相違。及比量相違也。言又於有法者是宗。有法如言聲。或言瓶也。即彼所立者。謂即彼立論人。於聲有法上。立非所聞宗家法也。或於瓶上。立是常也。亦可即彼者即彼有法上。非所聞義及常義為立也。即是宗家法也。言為此極成現量比量相違義遣者。五識是世間共許現量。瓶盆等是世間共許比量。謂共智未有而有。有已還無。以前後二無。比知中間非常。而立言聲等非所聞等。瓶等是常等。雖如此立。然為世間共許現量比量相違義所遣也。下指事。如立聲非所聞。現量相違也。瓶等是常。比量相違也。問何故此中偏言於有法耶。答言等者。舉瓶等餘盆等也。又釋。宗雲等者等上五過。乃至初過中我母是石女等。問何故宗九過。但說五耶。答覆四過者。天主僈立也。且如所別不成。自是因不成過。能別不成。自無同喻過。如前解。俱不極成。即合前二。二既非過。此亦非過。至相符極成。如立聲為所聞。此本不成宗。何者。夫興立論妄。偵立敵論相違。方始立宗。如聲是所聞。無不共許。何成立宗。本自無宗。說誰為過。如有比丘。可說持前犯。於若無比丘。說誰持犯也。此亦如是。是故唯五是過。聞安立敵相違。方立宗者。何故前說宗有三種共許亦名宗耶。答。

論雲諸有(至)宗過者 上來辨正宗過。自下第二顯耶宗過。立因明師。及小乘外道。更立第六宗過名違過。以立因與宗相違故。亦應名因違過。然以宗先說故。名宗違過。今陳那牒取非之。故云此非宗過。

論雲以於(至)故者 以於聲明論中。有立聲是常(宗)。一切皆是無常故(因)。然立諸師言彼聲常為(業)。以而皆無常為因。此宗與因相違故。是宗違過。今陳那牒取言是喻過。或是因過。非是宗過。不同立成因明師餘也。

論云是喻方便忌立異法者 一切皆是無常之言。此是喻非因也。其故字是第五時聲。即是因義。彼聲明論師。但將因門方便。立此喻也。故言是喻方便。雖方便立喻。而復倒離異法喻也。故更立異法上言是喻。即異法喻。

論雲由合喻現非一切故者 此顯彼方便立喻。陳那復以彼喻。合顯去有此因。何者。如立聲是常。以一切皆是無常。為異法喻。此異法喻。此異法喻。應雲諸無常法者。法是一切。即以此異喻。反顯成彼同喻。應言非一切者。法是其常。由此同喻合故。即知聲是常宗。以非一切故為因也。

論雲此因非有(至)故者 此非一切故因。於宗上非有。以即此聲上攝世一切中故。音聲上彼此不設有。其非一切義。即是兩俱不成因。

論雲或是(至)義故者 或可彼救雲。聲上亦有非一切義。謂此聲但是一聲。非解一切故。亦有非一切義為因者。若爾。此因即是所立一分義故。謂所立宗有二分。有法及法。既是一聲故。名非一切。此非一切因。與所立中有法聲何別。然非一切言。唯世聲一法上故。不同所作性因通解法。然上故言。此但是所立一分義。然不成因。此亦多俱不成。若以自謂為因義邊。或可是他隨一不成也。

論此義不成名因過生者 此非一切因義不成。結成過也。

論喻亦有過者 謂不俱立因不成。至異法喻。亦有過也。

論由異(至)有過者 謂倒離過也。應言諸無常者定是一切。而喻離言諸一切者。法是無常。謂非非一切故義者。意異法喻中。所言一切者。但是度彼因。非一切故。言是一切。上非字即是能度。下非一切是所度也。由此度非一切義故。所以言一切也。即義當入理論言此中非所作言者。無所作中文也。

論因與以因多是宗法者 意因多分是宗家法。如六不定及四相違並正因。謂通是宗法性。是宗家法。其四不成。於宗上無。名為不成。既不成因。即非宗家之法。故此唯有四名。少餘不定等。經少名多。故言多是宗法也。解文可解。

論頌曰宗法於同品(乃至)二者 宗法者。即遍宗法性因也。其因於同品有。是一句。於同品非有。是第二句。於同品有非有。是第三句。如是於同品有非有等於異品。亦作三句。如是於同品有非有異品。亦為三句。即是同中有及非有。並俱於異品中。各有三句。如上言俱者。即是下及言也。此俱與二。即是有非有三句各有三。合有九種。初三者。一於同品有。於異品亦有。二於同品有。於異品非有。三於同品有。於異品及有非有。第二三者。一於同品非有。於異品有。二於同品非有。於異品亦非有。三於同品非有。於異品亦有非有。第三三者。一於同品有非有。於異品有。二於同品有非有。於異品非有。三於同品有非有。於異品亦有非有。如下文指事廣釋也。

論真不(至)有法者 此下先解宗法兩字。夫宗以有法及法和合名宗。其有法宗上有二種法。一不成法。即聲上無常法。二極成法。謂聲上所作性。其所作性。要共許始方成其因。證不成無常法。合極成也。總入言心之不總業者。持解此義。先舉外。外格雲。心之不總業所成立。及法有法和合名今宗。何故此因法所依中宗意。不取其法。但取有法。若唯有法。不取其法。不應名宗。何故頌中乃言宗法耶。問頌中但言其宗。不言有法。何故外人智宗是有法。而不取法以為得耶。答如聲是有法。無常及所作性是。此二種法。皆屬有法宗故。多法自不相屬。雖聲及無常合名為。頌中既雲宗法於同品有。故知所作性等因。是有法宗家之法。望於同品。得有非有俱三種差別。其所作性因。非是無常宗家之法。以兩法不相屬故也。

論此無有失(乃至)於法者 論主答也。言頌中因法所依即宗唯有法。此無有失。何者。以其總聲於別亦持者。其宗是總名俱。總言其宗。於別有法亦持。謂俱有法。亦得名宗。如言燒衣。衣是總名。雖燒衣即之一。通亦言燒衣。此亦如是。法及有法。總名為宗。唯言有法。亦名為宗。是故因法所依之宗。亦名宗也。下復舉倒俱。或有受論文言宗。唯詮宗法。不詮有法。如是既唯有宗法。亦得名宗。當知俱言有法名宗。亦無生也。所言宗聲者。即詮宗之名也。

論此中宗法(乃至)亦復如是 上來釋宗家。此下釋法名。即通是宗法性也。謂此立宗中。欲取宗法為因者。唯取立敵決定同許所作性宗法。不取無常宗法。立復敵不復故。有亦須立敵決定同許。此所作性因。於同品異品有非有等三句類前得。何故但言同品不言異品耶。答通是宗法性因。亦謂同許。故言亦復如是。下釋決定同許所以。

論何以故(至)起因者 何以要謂決定同許方比因故者。因有二種。一生因。二了因。今此唯依證了因故。謂如立聲是無常。以所作性故。此所作性。要謂立敵決定。同許聲上有此因義。方成至因。何以如此。如說所作性。此所作性是所說義。但由立敵智力。共知此義是有。方得成因。故言但由智力等也。亦可但由彼此知因智力。信知有此所作性因。方萬所說聲無常義。若彼不信有所作性。即不了無常宗義也。亦可但智力者。謂唯敵論人。知聲上有所作性因智也。由彼信知有因之力。即了立論人所說無常之義。亦可並得了所說所作性義。故下文雲。合彼憶念本極成故也。言非如生等者。如違種為牙生因。不由智力智故即為因。不知故即可為因。但由違種有生牙之用。即是其因。不由智與不知。方成因也。言了因者。要由共了知故。方得成因也。故言非如生因由能起因。

論若爾(至)立義者 別人難雲。若爾智為了因。前說由宗等多言。說名能立。此之多言。便生能成立義。

論此亦(至)善說者 論主非前難。汝此難亦不然。因有三種。一者所作性等義因。二者知所作性等心心法總名智。三者說所作性等言因。今明言因。今彼敵論人。憶意此聲上有所作性。於瓶等同品上本極成定有異品。通無此所作性因。敵論人亦先成許有。名曰極成。然恐彼廢忘。復須多言。合彼憶念本極成義。因生智因也。是故此宗有法中。唯取彼此俱決定許有所作性義。於同品定有等。如是即為善說。

論由是(至)見故者 由是若彼此立敵俱不許有此因義。其因即不成。欲反顯要須共許有此因義。其因即成也。由有此意故。遂明四不成過。此即兩俱不成。謂如立聲是無常。聞所見故。此聞所見。彼此俱不許聲宗上法。故言彼此同許非宗法也。餘文可餘。

和合火有者 火有二種。一者大種和合火。如炭火等。有地大火大種。及四塵和合總名火。此火於山深等中。或有或無。若性火唯一火大故。不名和合。不成立性火大是有。以性火一切受有故。但欲成立大種和合火是有。雲如入理勝宗。量雲。此山解受四大四塵是有法。有和合火是法。法及有法。合名為宗。以現煙故(因)。猶如廚等受(同喻)。

論或於(至)樂等故者 此第四所依不成過。論勝論師或於立論之受。對佛弟子。立我其體周通彼師所以如此立者。以彼立我是常我既是常。意無移持彼此方所之義。且如身世此受。其義即能生者。樂等受受違順等事。復生彼受。亦復如是。止止可常我如所依身。從此受移轉。往至彼受。用者樂事等耶。但可我體周通。略於彼彼更若順等 至便生示等有受用事。亦如於世世方即便證得。此亦如是。是故立我其體周通(宗)。於一切更生示等故(因)。由佛弟子。不許有我故。其因所依有法不成。無有法可通故。亦非通是宗法性因故。亦是不成因。然有法外導因明中。唯有前二不成。謂兩俱不成。隨一不成。若異同彼所立。其得二弁攝世前二不成中。謂兩俱猶預不成。及隨一猶預不成。兩俱所依不成。及隨一所依不成。其陳那救別義故。遂開為四也。

論如是(至)能立者 上來四不成因。且各指事。以為不成。如是類釋。更於所說餘一切品類有法上。所有四不成言辭。皆非能立。又釋。此總結前。如是所說四不成。一切品類所有言辭。皆非能立。

論於其(至)是說者 上來明通是宗法性四名成因。自下類釋於同品定有性因。亦有兩俱。同品不成。隨一同品不成。猶預同品不成。所依同品不成。其同品中有非有等。皆隨所應。有四不成。

論於當所說(至)能破者 於當所說因。是正因也。即是下文言能立也。相違不定者。即是下能破。此文具足應言。於當所說正唯因中。有共許決定言詞。說名能立。於當所說相違及不定中。唯有決定共許言詞。說名能破也。云何相違及不定。說能破耶。謂彼立論人。因有相違及不定過。其敵論人。俱能現彼立因。有相違及不定過失。說此過真立敵俱許。即名能破。

論非互(至)成故者 以共許方成立破故。隨一不成過。是互不成。互不成是立因。不是言詞故。不能決定能立能破也。言復待成故者。如勝論對聲論。立聲是無常。所作性故。然此所作性因。若勝論師。以生為所作。即聲論不成。若聲論以顯為所作。即勝論不成。即應復立量。更成立聲是生所位(宗)。隨緣變故(因)。如燈焰(喻)。猶豫者是猶豫不成。若更成立言彼處決定無火。以有故非煙故。諸有蚊非煙處。必定無火。如餘有蚊處。或云。彼處定有火。以近見煙故。如餘近見有煙處。其俱不成。及所依不成。不可重成得。故不說也。

論夫立(至)云何者 總是外人間。夫立宗法用。故言立宗法。亦可有法宗眾法。故言立宗法。理重更以餘通是宗法性為因。成立此宗家之法無常性也。不成立宗家有法。此不格也。若即餘因法。成立有法為有。成或立有法為足。下指其更事。如猶僧佉。成立最勝為有。此最勝有法。今成立此有法為有(宗)現見別總有總類故(因)。猶如多片白檀香皆以本(喻)。當知二十三諦是別。故智亦有總最勝[穴/俱]淨。或立為無者。佛弟子即立最勝為無。最勝是有法。為無是法(宗)。不可得故(因)。猶如菟角(同喻)。如是以餘因法。成立有法。如是所成。非宗家法。違正理故。問言此義云何。

論此中(至)此失者 論主示其成立最勝有無所以。但約二十三諦別總為有。所定有一因是法。其所有一因。即是最勝。約二十三諦有法成立最勝為有。不即立最勝為宗。故無以法成立有法之失。立量雲。此中二十三諦別物。定有一總因(宗)。以是別故(因)。猶如多行白檀(同喻)。

論若立為無(至)法過者 若立最勝為無。亦約二十三諦。假立最勝為無。以不可得故。立量雲。二十三諦無有一最勝因(宗)。以最勝不可得故(因)。猶如菟角(同喻)。又釋雲。若立為無者。如所說寂勝性升為有。是是有法。我今立為無是法。法及有法。得名為宗。於破性升最勝上。亦假安立。不可得故為因。我今立最勝有法。是無為宗故。是故亦無有最勝有法過也。應立量雲。汝所升最勝是足(宗)。不可得故(因)。猶如菟角(喻)。問此云何不有因足所依故。答因有三。一或有因唯應有法。如所作性因等。如雲虛空。實有德所依故。此因唯依有法。故對無空。所依不成。大乘人若樹小乘外道等。並第八識。有小乘等不許有第八識故。對無第八識論。若立其因。有法不極成故。亦是所依不成。二或有因唯依無法。謂不可得故。今明不可得因。唯依最勝無法。於性升法上假立不可得故。因復無無有因無所依過。三或有因通依有無。謂所作性等也。是故若立有法為有。敵論必不許有法故。對無有法論。其因必是所依不成過也。若立有法為無。其有法若立為無。其敵論者。雖不得許。然不可得故。因唯依無法故。無所有依不成過。如對外道言。神我是無(宗)。不可得故(因)。猶如菟角(同喻)。此因雖無所依。然無過。

論若以(至)云何者 外人問。夫立因之正義。且所依性故因法。成立無常宗法。今論問雲。若以有法。別立餘有法。或以有法。成立其法。下指其事。如謬立量雲。煙有火。煙是有法。火是其法(宗)。以是煙故(因)。猶如解煙(喻)。然煙之與火。俱是有法。彼人以煙有法。成立火有法為宗法。此心即不是以為有法。立餘有法耶。言或以火立觸者。火是四塵假火。是有法。觸言熱觸是法。或立量雲。此火有熱觸(宗)。以是大故(因)。猶如餘火(喻)。此止即不是有法。成立法耶。外人不了此二義。故得其義云何。

論今於(至)應物者 論主答。今於此宗因中。非以煙為因。成立火宗故。非是以煙有法。成立火有法。亦非以火為因。成立觸為宗故。以四塵總假火有法。成立別觸實法也。言但為成立此相應物者。但為成立此煙火及觸處所。無相應物也。如立量雲。此山谷處有火。以山谷四塵為有法。以有火為法。法及有法合為宗(宗)。以此山谷中若煙故(因)。猶如菟餘有煙處(喻)。又立量雲。此火爐處有熱觸(宗)。以有火故(因)。如餘有火處(喻)。

論若不(至)為因者 論主破前謬立若不如我所說。可如汝所立比量。即應以宗義一分為因。如立宗雲。聲是無常。聲是有法。無常是法。法及有法。是所立宗義。若言聲是無常(宗)。以是聲故(因)。此以宗中有法為因故。故是宗義兩分中。以一分為因過。汝亦如是。前立量雲。煙是有法。火是法。法及有法。合成宗義。汝立因雲以是煙故。豈不是以有法宗義一分為因耶。又立量雲。此火有熱觸。火是有法分。熱觸是法分。法及有法二分。合為宗義。立因雲以此大故。是亦以有法宗義一分為因。故不成也。以宗義二分是所立。因是能立故。不應以所立一分。為能立也。

論又於(至)有故者 論主重破。又於此比量中。非欲成立火是有法性。及熱觸是有性。以世人皆共知火及觸。有體性故。何謂成立者。是立已成過。但為不智火相觸應所依處有火有觸。復謂立量成立也。

論文於(至)有過者 又於此中立論者。要觀待前敵論人義。方有所立謂如佛弟子。欲立聲是無常。要觀待前敵論人立聲是常故。方立無常。為所立法及有法也。言一切人既不格煙下有火無火。火復是熱。何得根即成宗。既要觀待他成所立。非如吠世德句有德句。不由觀待而成也。言有位者。即是實句義。能有德句故。德句是所有也。應言非如德有德。

論量頌(至)有法者 重說子頌。頌上義也。言有法非成有法者。謂不應以煙有法。成立火有法也。言及法者。亦不應以火有法。成立觸法也。其熱觸是火家一分義故是法也。其句上中上五字。貫通此法以及字及之。言此非成有法者。謂此法不應成有法也。即是上文。以餘別法。成立最勝為有為無也。下兩句正義。謂但由因法。成立宗法。如是法與有法。既不相離。亦即成有法也。此是正義。了由因有所依故。如是以法成法時。亦兼成立有法。不可以法正成立有法。

論若有(至)宗法者 宗法有二。一不極成法。聲上無常。以聲論者不許故。此即宗是法。故言宗法。二極成法。即聲上所作性。在敵但許故。此宗家法。故名宗法。上成所明因法。在其宗有法上。名為宗法。今陳那既造論。所有古因明中。立量有隱伏者。並敘人言釋。故舉外人格雲。如勝論師。對聲論者立宗雲。聲非即常。立因雲。業等應常故。謂第三業句行來俯仰。等者等取第二德句中者示法也。此業等應常之因。白是第三業句應常。不世第二德句聲上。此即非宗義之法。何得言宗家法故名宗法。又立因雲。常應可得故。謂此聲應一切時。常應可得聞。如是常應可得義。於其聲上。無此因義。此自他俱不許。聲一切時中常為耳識可得。自是別明常應別得。非關聲事。可得言宗家法。復名宗法耶。

論此說(至)彼過者 述曰。此論主通難。此是勝論說。彼聲論過。由約因為門。及宗為門。以立論者。先有所立。復敵論者說。應言難也。示等應常。說應言故。故智是說彼過言也。以先聲論師。對勝論。立聲是常(宗)。無形質故(因)。猶如虛空(同喻)。後時勝論。約因宗門。以斥彼過。若汝言無形質為因。故德句中聲是常者。第三業句等亦形質。亦應是常也。又汝先立宗雲。聲是其常。今又約彼宗門。以斥彼過雲。聲若是常者。常應為耳識得。今既共不常聲。不常為耳識得故。故知聲非是常。

論若如是(至)云何者 此更舉外格雲。如勝論對聲論。立聲是無常為宗。所作非常故為因。常非所作故為因。此之二因。俱不世聲宗之上。何得言宗家法故。名為宗法。故言此復云何。

論云是喻(至)無因故名 此下論主量人言通。如同所立所作非常故等。非因是喻。然依第五持故聲。方便安立所作性因。所作非常故。謂法所作者。皆非是常故。如瓶盆等。是同品法喻。若法是常見應言者非因喻。然非所作。如虛空等。是異法喻。如其次第配也。宣說其因宗定隨遂。如犢子隨母。所作非常故。是同法喻。若宗無處合無因故。常非所作。故言是異法喻。

論以於此中(至)宗法者 此之二喻。實不世聲上。非宗家法。然以於此中喻中。由同喻合。方便顯示聲上有所作性因。謂法所作者。即是無常。聲既所作。故是無常也。彼立論者。文中雖不作此合意。亦有此合。故宗法因世聲宗上。如是由合喻顯聲定是所作性。非是非所作性故。此所作性。定是宗家法。故名宗法。

論量說(至)知因者 此本頌。初句頌前同喻。第二句頌前異喻依第五顯喻者。喻是初轉。[仁-二+凡]聲前雲所作非常故。非所作故者。其故字結喻因法。是第五持因聲。依此第五持因聲。說同喻異喻。故云顯喻。言由合故知因者。由同喻順合。由異喻返顯。方知其因。此即依因聲顯喻。藉喻顯因也。又解。若依五分是無常(宗)。所作性故(因)。法所作者。皆是無常。猶如瓶等(喻)。聲既是所作(合喻同法)。是故無常(結)。今言由合故知因者。由第四分合喻故。智聲所作性因。文中雖不說因。以宗由合故。白智其因。故不說也。陳那已復法因明師云。第四合是量說第二因。第五結是量說第一宗故。復二分是前三分是前三分攝。

論由此(至)傍論者 由此前來順反三喻。乃得立義。即是已釋僧佉。唯立反喻方便立義不成也。如僧佉雲。內身有我(宗)。以能自動搖及有心識故(因)。法不能動搖無心識者。必定無我。猶如樹木(異喻)。以無順喻故。唯以反破內身無我之異喻為方便。成立內身有我也。下指要論二喻事。以所作性因。於無常品見故。於常品不見故。具此二喻。方立義成。勝論對聲論雲。如如是我成立聲非是常。若是常者。應非所作性也。以上成要論順反二喻。方得與決定餘為因故。是故順成同喻。反破異喻。二種喻之方法。同為一決定餘非如數論。本唯以異喻。反破方便。為別生決定餘因也。如我破數論。唯以異喻。成立有我。反破方便之因。如我造破數論。論有六千頌。我已廣辨。數論唯立返破方便。為別解因過故。今於此論中。且止廣諦倍論也。

造數論師。是黃頭仙人。本音劫比羅。此雲黃。以頭面黃口也。舊云迦毘羅。音訛也。此師立二十五諦義。付樂弟子訖欲入真。弟子請雲。師可留身常住在世。復人若有不信二十五信。現身為說。其教即可常行。師雲可爾。為實一大石作瑠璃。可數丈許。隱身在中。設人請者。時為現身。後至陳那出世。造傳佉論。弟子不師救。仰推其陳。師那往其石所。書破二十五諦義。於其石上以封其上。經宿必重救之。陳那重破。復若不救。方出為論。如是立破。有六千偈。具破二十五諦訖。其石大吼。今言破數論者。指彼所造六千偈。破僧佉論。

論如是宗法(至)及家者 宗法有二。一不極成法。謂聲上無常法。二極成法。謂聲上所化性。今牒上來所羅極成法。即是因法。故言如是宗法也。此因有三種差別。一謂同品中有。二同品中非有。三同品中通有非有。故言及俱。若不置及字。恐其有與非有。即且為但。若安及字。即願有非有外別有其俱。然先頌中但言宗法。於同品謂有非有俱。以頌迮故。先頌中除及字。今長行中方置。

論此中(至)異品者 上來已辨宗法故。此下但釋同品名也。言此中者。謂宗法中。若品者。品謂品別。如瓶聲等是。宗法無常。所依品別也。言與所立法隣近均等說名同品者。若瓶品上無常。與聲上所主無常法相似。故各隣近均等。故說瓶為同品類也。以一切體義皆名品別故也。若於空等品別法法上。所立無常宗無。說名異品也。

論非與(至)或異者 此下牒古師破。古因明師。釋異品名。兩師不同。初師云。如立聲是無常。以瓶等為同品。空等為異品。其空等上。能違害宗。及同品上無常。說名相違。此相違說名異品。猶如怨家相害。名為相違。及至煖為宗。則以詮為相違為異名。第二師云。如立聲是無常。但非無常已外一切皆名異品。今論主餘。若所立無常宗無處。即名異品。不同初師與同品相違。復師與宗異故。名為異品。故言非與同品相違式異也。

論若相違者應唯簡別者 如雲此更有煖(宗)以有火故(因)。諸有火處悉皆有煖猶如廚上(喻)。諸無火處並皆無煖(異)。此是正立。若云此處有煖(宗)。以有火故(因)。猶如廚(喻)。若有冷處即無有火。如宙山處。此以有冷處。違有煖處。為異喻故。此應唯簡別異法喻。異同法喻而已。其異喻不能返顯宗定隨因事其云何。若對煖宗。以冷違煖為異法喻者。其非冷煖處。不知定屬所品若雖有煖同喻。其非冷煖處。即無有火。若准相違異喻。諸有冷處。即無有火。其中庸處。既非有冷。復應有火。異喻乃返合有火雲因成不定過。為如廚上有火處。以有火故有煖耶。為如中庸處火故無煖耶。其有火之因不定故。不能定證有煖也。若不以與有煖相違。唯以有證為異法喻者。便無有火之因不定過也。若言諸無火處即無有煖者。其詮處故中庸處並無有火。皆為異品故。今其有火之因。定願有煖故。其有火因。無不定過也。

論若別異者應無有因者 此下破第二師。若汝以與宗異故名異品者。應無有決定正因也。何者。如立聲是無常。即聲上無我。與無常宗異。則是異品。然所作性因。於無我異品義中有。若爾此因便是不定因。以於異品有故便無。唯同品有異品無。故此決定因無有也。

論由此(至)違故者 由所立無處。是異品道理故。其所作性因。能正成無常。傍成無我及宮。故言等也。如言聲是無我。所作性故。如瓶等是。即此亦成立聲是無我。以所作性。與無我宗。不相違故。亦可無我與無常。相不違故。得同以所作性為因也。何者。即聲無有常我可得故。亦得言無常亦得言無我。以一切無常法皆無我故。故不相違也。此意欲顯法無常處。名為異品其無我不得名異品也。以即聲亦無我。非離無常處。亦於無我。有此因故。又釋。其所作性因。能正成無常。即不同相違名異品。彼不能正成故。何者。如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其虛空等常。是相違名異品。此相違異品。不能正顯聲是無常。以不簡別因故。謂於非相違菟角等中。猶格有因故。若如我釋。所立無處。名為異品。亦即簡去其因。即顯彼所作性。正能成無常也。其所作性。正能成無常也。其所作性。若傍成無常。即不同復師與宗異故。名為異品。若與宗異。名則異品。至無我亦與無常異。亦即異品。凡異品中。即無有所作性。若爾其所作性因。即不能傍證無我。若如我釋。所立無處。因遍非有。其聲亦無我。亦是所立無處。以無常法必無我故。是故所作性因。亦能傍成無我。言不相違者。同前二解也。所言等者等取宮。以道諦非者而是所作性故。

論若法(至)似因者 此舉相違因過。顯所作性證無常。及傍成無我等無有過也。言若法者。謂因法也。若因能成相違所立者。如立言眼等必為他用。即以積聚性故為因。以臥具為同喻。今積聚性因。亦聲成立。所立眼等。必為積聚他用。即此積聚他用。是其所立。一即此所立前無積聚他用宗。正相違故。名為相違。其積聚性因。與此相違所立為因。故言若法能成相違所立。如此是相違過名似因也。

論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 此出相違過也。謂僧佉本立。必為他用為正宗。以積聚性為正因。本所立宗。名為無違。其積聚因。正能成立無違宗故。名無違法。即此積聚性因。不但成無違宗。亦能傍成眼等。必為積聚他用。即此積聚他用。即此積聚他用。是其所立。與前必為他用宗相返。故名相違亦爾。得宗名為相違。當知前宗名無違也。以非得故。

論所成立法無定無有故者 此出亦爾之言也。謂如立眼等。必為無積聚他用為宗。以積聚性故為因。於同品定有。所立無處。受品遍無。今相違因亦爾。謂所立必為積聚他用宗。無處其積聚性因。定無有故。言所成法無有。即是所立無也。謂必為積聚他宗是也。定無有故者。即是積聚性因無也。言積聚性因。能成前無違宗。於異品遍無。今成相違宗。亦於異品遍無。故言亦爾。此是真實相違因也。下舉不定。顯非相違因。

論如(至)有故者 言積並性因。能成積並他用。其因決定。非如瓶等因不定也。何者。如立聲是無常。所化性故。如瓶等似說。有人難言。聲應是瓶。以作性故。如瓶。此因即有不定過。故成猶豫。以於彼展轉無中有故。謂若立聲是瓶衣等。即為異品。此所作性。於瓶無處衣上亦有故。或復難雲。聲應是衣。所作性故。猶如其衣。唯衣為同品。瓶等即為異品。此所作性。於無衣處瓶等上有故。言展轉無中有故。其所作性因。既於異品中有故。不定此一解。第二更雲。此文乘前正因。有此文也。謂前所作性故。能成無常。亦能立傍成無我。此因決定。非如瓶等因成猶豫。其文義如向解。

論以所(至)有故者 此釋出不定。連樂前文。總為一時文也。謂以所作性現見離瓶於衣等有者。即是上文。於彼展轉無中有故。謂無瓶處異品衣中。有所作性因。故是不定。非離無常於無我等此因有故者。謂若以所作性。傍證無我。因即決定。即是釋上非如兩字也。何者。如立聲應是瓶。此亦縱許成宗也。以所作性故。猶如其瓶。其因於無瓶更衣等上亦轉。若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無常。此因非是轉彼瓶等無常處。別於餘無我上。此因亦轉。以瓶等若是無常。即是無我。無有離無常外。別有無我。有所作性因也。是故所作性因。若證無常。即能傍證無我等。其因決定。非如瓶等因。成猶豫等也。

論云何別(至)處轉者 此外人問。其宗上因法。與瓶等同品等別故。故名別法。即瓶衣等。與宗法處。不名為別處。今問意雲。如所作性。是聲宗家法。云何宗家法。乃於瓶上立有耶。

論由彼相似不說異名者 論主答也。謂彼瓶上所作性。與聲上所作性。極是相似。總名所作性。不證有異名故。是故亦智相同品瓶等轉。此釋於同品定有性之言。

論言即是(至)有失者 言瓶上所作性。即是體聲上所作性。極相似故。故言即是。猶縷貫兩華。其縷一頭貫此華。一頭貫彼華。此亦如是總一所化性。一頭世聲上。一頭世瓶上故無有別法於別處轉失。以如其一故。若子細分折。其聲及瓶上所作性各別也。但可總說一所作性。名為宗法也。

論若不(至)宗法者 外人復難雲。若瓶上所作性。不說聲上所作性異。云何此所作性因。名為宗法。亦應非宗法。以一頭所作性因。世瓶上故。

論此中但(至)宗法者 論主答也。謂此宗法中。但說定是宗法。然不欲說言唯是宗法。若言唯是宗法相。瓶上不得有此因性。但說於宗上同定是宗法。不言其因唯是宗法。以因有非宗法者。謂所作性同。一頭世瓶上故。

論若爾(至)名宗者 外人得難雲。若作所性。一頭世瓶上。亦得名因者亦可其所立無常。亦一頭在同品瓶上。亦應名宗。

論不然(至)相似者 論主答也。論汝外人所難。令瓶上無常。亦名宗者。此不然也。何者。別處說所成故。謂聲望瓶。是瓶家別處。於此別處。成立無常。其聲上無常。由敵論人不許是無常。今以因成立。即說聲上無常。為所成立。此所立可名為宗。其瓶上無常。立敵先成共許。不須成立。既不欲成立。何名所成。既非所成。故不名宗。若其所作性因。必須立敵共許。故言因必無異。以此因彼此同許。方成因故。由共許聲之與瓶。俱有此因故。方成比量。故不同所成立宗。不共許故。宗為宗也。故不相似。

論又此一一乃至三種者 上來問欲法總釋宗法。此下解頌中於同品等言。如即此宗法。於同品中有三種。謂有及非有及俱。此三一一為三。故有九種。

論謂於(至)非有者 謂三種中初一也。即是於同品中有。於異品中有。或非有。或有非有。此是初也。

論於其同品非有者 於同品三種中。第二非有。於異品亦三。如前。

論及俱者 於同品中。第三俱也。於異品亦有三。如前。

論各有如是三種差別者 即前非有及俱。各有三種也。

論若欲(至)此無如者 勝論對經教。立聲是無常。以所作性故。以虛空為異品。其經教既不立處空。云何於彼虛空處。說此所作性無。此外人問。

論以若彼(至)過者 論主答也。謂若彼虛空無有。其所作性。於彼不轉至經教。若是敵論。定不輅所作性。於彼虛空轉也。但遮義成故。則名異品。不要須指有異品法。方名異品。雖然對敵論者。然須異品。言遠離也。問如菟角等是非有。無對無常有宗。云何非異品耶。答若遮無常故。名為異品。菟角等非無常故。亦名為常。應是異品。為約直詮了異品。對無空論轉。故明所立於彼處無。若無異品。其所立因。於彼不轉。合無有輅。故無過。

論如是合成九種宗法隨其次第略辨其相者 如是宗法相。同品中有非有及俱三種。一一各有三句故。如是合成九種宗法。如其前列次第。今略辨相。先明初三所立。通是宗法性中。初於同品有異品亦有。謂立聲常是立宗。言所量性故是立因言聲常宗。以空等為同品。以瓶等為異品。所量因通常無常品故。此因於同品有。異品亦有。同入理論六不定中。第一共也。二或立聲無常(宗)。作性故(因)。猶如瓶等(喻)。此所作性因。於同品有異品無故。是正因也。三或世聲勤勇無間所發宗。無常性故(因)。是入正理論六不定中。第四異品一分轉。同品通轉。此中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為同品。此無常因。於此通有。以電空等為異品。於彼一分電等此有。空等是無。上成初同品有異品亦有。亦同品有異品無。三同品有異品有非有。是初三也。次明中三相違因。初或立聲常(宗)。所作性故(因)。此中常宗。以空等為同品瓶等為異品。所作性因。於同品無。於異品有。是初句。二或立聲為常。所聞性故。同入理論六不空中。第二不共。彼論雲。言不共者。如說聲常所聞性故。常無常品。皆離此因。常無常外。解非有故。是猶豫因。此所聞性。其猶何等。解雲。立聲常宗。以雲等為同品。以瓶等為異品。所聞性者。是六句義。第四有句義。此因常無常品法。無此因故。是於同品無。異品亦無。是第二句相違因也。或立聲常宗。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因)。此中常宗。以空等為同品。電瓶等為異品。勤勇無間所發性因。於空等一向無。於異品中瓶等有。電等無。故此因於同品一向無。於異品有及非有。是第三句也。上來初句同品無異品有。第二句同品無異品亦無。第三句於同品無於異品亦有亦無。總是中三句也。次復三句中。或立聲非勤勇無間所發(宗)。無常性故(因)。此同入理論六不定中。第四同品一分轉異品通轉。者如說聲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故(云云廣解彼文)。二或立聲無常(宗)。勤勇無間所發故(因)。此中無常宗。以電瓶等為同品。勤勇無間所發因。於瓶等有。於電等無。其無常宗。以空等為異品。異勤勇無間所發因。於彼通無。是第二句。此亦正因。三或立絡為常(宗)。無觸對故(因)。同入理論中。第五俱品一分轉者。如說聲常(宗)。無質礙故(因)。此中常宗(云云廣舉彼文)。解雲。上來初句同品有非有。異品通有。二品同有非有。異品通無。三品同有非有。異品有非有。總是復三。

論如是(至)等九者 如是九宗九因。二頌攝也。一常。二無常。三勤勇。初三宗。一墮。二住。三堅牢性。此中三宗。一非勤。二遷。三不實。是復三宗。由所量等九者。所量性是初宗因。由字是第三轉聲。前之九宗。由所量等九因來也。一所量。二作。三無常。是初三因也。一作性。二聞。三曾發。是中三因也。一無常。二勇。三觸。是復三因也。此之九因是宗法。復依前常性等九宗立也。依字是第亦轉聲。

論雲如是分別(乃至)所解法不定者 如是分別九因中。二因說名為正因。二因說名為相違因。五因說名為不定因。前二頌是因論生論謗生頌。自下一頌是根本論正頌。故云本言也。二正因中。一於同品通有。故言於同品有。二於同品有及非有。故云於同及二。此之二同立異品通無。合是正因。故云世異無是正因也。翻此名相違者。翻此二正因。即名二相違因。故言翻此名相違。應作頌云。於用品通無。世異有及二也。所餘名不定者。餘二正因。及二相違因外。所餘五種。皆不定因攝。上來九因。皆通是宗法性因。然對同品異品。有此九句不同。四不成因。無來不成因。非通是宗法性因故。此中不說。

論此中(乃至)各取中一者 於九因中。故云此中唯有二種名為正因。七非正因。謂於同品一切有。異品通無。是初正因。及於同品通有非有。異品通無。是第二正因也。此二因於初三中及復三中。各取中問一因。謂或立聲無常(宗)。所作性故(因)。此因於同品遍有。於異品遍無。是初三中之因也。第二或立聲無常(宗)。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因)此因於同品一分轉。異品遍無。是復三因之中因也。

論復唯二種(乃至)取初復二者 次明二相違因。不但正因唯二。相違因亦唯二。故云復唯二種說名相違因。其所立因。能返前宗。故云能倒立故。又釋返前二正因故。雲能倒立。正釋頌本翻此名相違。下指其事。謂一相異品遍有。二相異品有及非有。故云及二種。此之二因。於其同品一切遍無。其二因者是前第二三中。取初一及復一合為二。故云第二三中取初復二也。前明第二三中初者。或立聲為常宗。所作性故(因)。其聲常宗。以空等為同品。此勤勇無間所支性因。於此遍無。其聲宗以電瓶等為異品。此勤勇無間所支性因。於瓶等有。於電等無故。此因於同品遍無。於異品有及非有也。

論所餘五種因及相違皆不決定輅因義者 九因中。許前二正因及二相違外。餘有五種。望前二正因及二相違因。皆不決定是正因。亦不決定是相違故。是□因之義也。

論又於一切因等相中皆說所說一數同類者 前頌中九因。總為三類。二是正因。二是相違因。五是不定因。依西方有三種言。謂一言二言多言。既正因有二。應二言中說。相違有二。應以二言中說。不定有五。應以多言中說。何故頌中但以一言中說因。乃至一言中說不定。故前頌中二正因。總名正因。二相違亦總名違因。五不定因亦總名不定因。言又於一切因等相中皆說所說一數同類者。如前頌中所明一切亦正因。等取二相違。五不定相中。雖有二因。應二言中說。五不定應多言中說。然前頌中。皆一言中說者。若法法同相。皆不可說。今就意識相分。於二正因上。現一正因相分。括二正因上。如線貫華。此是彼立為一數。可言說法。又其二正因上假立一法種類。亦可言說。故言皆說所說一解數似同類。二故違因。總說為一相違因類。五不定因。總說為一不定因亦爾。

論勿說(至)遍因者 若如勝論第二佐句義中。有一實數。指二因上。名一正因。復有一第五同異句義。括二因上。令二因相似。名為同類。相違不定亦爾。今陳那破。若以實一數及實同類。括二因上。說為一正因。或一相違。或一不定者。便捨本因自相。不得為本因。文中先非一實數。故云勿說二相乃至猶為因等。至事云何。如二因若別合說。即成一正因。如勝論師。對聲論師。立聲無常(宗)。所作性故(因)。猶如瓶等(喻)。更於復時。別令聲論師。對勝論師。立聲是常(宗)。所聞性故(因)。猶如聲性(喻)。此二師復別立故皆無過。若此二師。同一令說合此二因。為一數及一同類括布便轉。作相違因。

論理應四種(至)皆云何者 此古因明師。不許四不定外。別有不共不定。故徵問雲。以道理言之。除決定相違。餘四不定。於同異二品。若遍不遍。皆悉偈有。以攝屬異類法故。此因可名不定。今聲論對佛弟子。立所聞性因。既不屬異類。何故所云不定。為願此難。立比量雲。所聞性因。非不定攝(宗)。異品無故(因)。猶如正因(喻)。又所聞性因。非不定攝(宗)。同品無故(因)如故違因(喻)。

論由不共故者 此下陳那答。此句是總。餘四不定屬同異二品。不唯屬一。故是不定。今所聞性。成不定因。由不共故。謂如山中樹木。無的攝屬。然有或屬此人彼人之義。故是不定。今此所聞性因亦爾。不在同異二品之上。然容即通世二品之義。觸通同異二品。無定所屬。故名不空。

論以若不共(至)離故者 此解上由不共故。以若前不共所聞性因。所來宗法。若常無常等。所有差別。遍攝佛法。衛世僧佉尼楗子。一切所立。自示宗法。皆是數因。謂佛法立等十八界。立聲是色界。或云聲界。或云乃至聲是法界。或云無常等(宗)。所聞性故(因)。若衛世師。立六句義。立雲聲是實句。乃至或云聲是和合句義(宗)。所聞性故(因)。若僧佉立二十五諦義。立聲[穴/俱]性。乃至或云聲是神我(宗)。所聞性故(因)。若尼楗子。唯立有命無命兩句義。論有動搖增長之者名有命。若不動搖無增長者名無命。立雲聲是有命。或云聲是無命(宗)。所聞性故(因)。遍攝如此等類一切法宗。此所聞性因。皆同異品無。不能合宗。體性決定。是疑因。下釋比量。所聞因唯彼有性。有法之聲。即彼有法聲之所攝。不為唯同品所攝。或唯異品所攝。故成不定。又釋言。唯彼有性者。即所聞性因也。彼所攝者。即所聞性因。為彼有法聲所攝也。上雖釋直難。未解比量。為破前量。故云一向。者面也。邊相也。即因有三相。或名三面三邊也。此所聞性因。離一相故。名離一向。謂離同品有相向也。此因有遍是宗法。異品遍無。辨因品定有。故闕一向。若如相違因。闕同品遍有。及闕異品遍無故。是兩向離。故此量雲。何聞性因是不定(宗)。闕一相故(因)。猶如共等四種不定。以此四種法。闕異品遍無相故。是同喻也。此即與前二量。作決定相違過也。

法有(至)疑因性者 此下簡不共。與解四不定差別。此簡共不定也。諸有立因。於同異品。皆共有性。無有簡別。如立聲常。所量性故因。唯於彼同異品。連皆遍有。俱不相違。望此義故。是疑因性。若不共因。於同異二品。並皆非有。俱相違故。是疑因性。所言唯者。即簡不共也。又釋。此唯於彼等者。宗有二種。一寬。二狹。寬宗者。如雲內身無我。除宗已外餘一切法。連法無我。故是其寬。狹者。如立音聲是常。除宗已外。即有無常。故是其狹。因亦有三寬二狹。寬者。取量性所智性等。諦此已外。更無非所智等故。狹者。勤勇所支性。或所作性等。諦此已外。更有勤勇所發性。或非所作性等故。若立狹宗言。聲是其常。立寬因雲。所量性故。此因於其同異二品。皆共此竟因。唯於彼狹宗。望同異二品。俱不相違。是疑因性。若望彼寬宗雲。內身無我此寬。所量性因。即是正因。或狹因雲。所作性故。亦即正因。作不定攝。今簡寬宗故言唯。又簡狹因故云唯。謂唯此族宗其所量寬因。即成不定。非於寬宗而成猶豫。又唯此寬因。於其狹宗。成其猶豫。非彼狹因。於彼狹宗寬宗。而成不定也。此共因望寬狹宗。有定不定。至不共因。一向恆是不定。而非定也。故有差別。

論若於(至)別餘故者 若所立因。於不定中同異品上。俱悉分有。不俱是不定因。亦是相違及正因也。言差別解故者。以所立因。不於一分異品轉故。是定因。論如立聲常(宗)。無質礙故(因)。諸無質礙皆連是。猶如虛空(同喻)。若是無常。即有質礙。猶如瓶等(異喻)。以虛空為同品。以瓶等為異品。既簡瓶等無常有礙法故。復望虛空為同喻。故是正因。若望心心法等。其因即成相違。謂聲是無常(宗)。無質礙故(因)。諸無質礙法悉無常。如心心法(同喻)。若是其常。即有質礙。猶如極微(異喻)。此三不定望異品一分無邊。即成決定。望異品一分有邊。即是猶豫。其不共因。於一切宗。無有空義。故有差別。

論是名差別者 是名四種不定與不共。與不共不定差別也。

論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者 此外人難雲。汝既云不共。雲因恆不定者。若所聞性因。對衛世許。立聲性同異句義。體是所皆。而是其常。應成正因。何故唯云不定。

論若於爾時(乃至)是猶豫因者 此通難也。若衛世師。於立論時。愚鈍無智。不能與彼聲論。顯示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是無常因。作決定相違過者。容可對彼衛世。此因是定。然衛世。於聲論立量之時。相違決定。必定可得故。所聞因量。是不定也。言俱者。同立時也。問所聞性容決定。即言遍攝恆不定。餘四別義雖有定。應約別義恆不定。答餘四義恆是有故。不唯不定不共。但對世衛成。故言唯不定。下釋此二成猶豫因。一有法聲義。世常無常。更互相違。不容有故。俱是猶豫。此所立宗。常與無常。雖不可定。若論勝負。前負復勝。如殺遲碁。

論文於此中現教力勝故應依此思求決定者 此陳那師理勝負如前。以理而言。何非何是者。衛世所立無常者是。以現教力勝故。謂一現量力。世間現見聲是間斷。有不聞時。二比量教。所作性是比量教力故勝。聲論唯比量教故劣也。又佛所說。亦云聲是無常。佛於一切說教中勝故。衛世勝也。故可依此現教二勝。思求二量。無間前復。縱衛世先立。以現教勝故理亦是。又釋。如來現見。聲是無常。所發言教。當佛言教。故佛言教是勝。可依此勝教。思求聲無常。又釋。教者至教。即一切世間所有言教。合其理者。即是至教。世間現見。聲從緣起。猶如瓶盆。體是生或。有不聞時。依此現見之。以發無常至教故。衛世義同此故。聲無常是也。

論攝上頌者 言攝上散文也。下頌中雖明餘三相違。上文中無。以不言唯攝上頌故無過。

論若法是不共(乃至)皆是輅因性者 此頌六不定也。若法者因法也。是不共者。所聞性因也。共者所量性等四因也。以共同異品故。決定相違者。聲論衛世所立。決定相違因也。遍一切者。如此六種不定。遍法界一切諸法也。於彼皆是疑因性者。於彼一切諸法。此六法是疑。或不定因。

論耶證法有法(乃至)若無所違害者 此頌相違因也。若前因法能耶倒證法。自性差別。有法自性差別。然不違害宗。如宗五過故。或相違因。非宗過也。准上散文。但有法自性一相違因。

論觀宗法(乃至)似因者 此覆結不定相違。敵論之者。觀宗家因法。若言即是正因。若起審察思量。疑不定心。即成躕躇。六不定因。言審察者。以不定故。故審察也。若觀宗家因法。違彼立論之者。所樂法有法等。即成顛倒。四相違因。異此不定相違二似因外。更無似因名也。以古因明師。或外道等。所聞性因。不名不定。別作餘名。決定相違。亦別作名。遮此異說。故云異此無似因也。四不成因。本非宗法。今望宗法。明其似故。不名似因也。又解。今望同異二品。明其真似。不說不成故也。

論如是已辨因及似因喻今當說者 此結上生下也。依梵本雲。達利風咜桉多。此正解為見邊立因。但遍是宗法義顯。同有異無不彰。令解宗之見。不至究竟。今以喻重顯同有異無二相。令解宗之見。至其過極。故云見邊也。今且同舊翻名。名為喻。即曉喻。

論說因(至)相似者 說因宗所隨者。即同法喻也。先說其因。宗即隨遂。如言法所作者皆是無常。但所作性智處。其無常性必定隨知。猶如牛母者處犢子必隨。此意所作性者。至瓶等上。其無常性。亦必隨至瓶盆等上。故知所作性因。成至聲上。其無常性。亦來其聲上也。瓶上無常。共許故實。非宗以似宗故名宗也。宗無因不有者。即異法喻也。先說宗無。復說因無。如言法常住者。即非所作。但是無有所立宗處。謂虛空等。此所作因。必不有此。猶如母牛不行之處。犢子不行。此處無有無常宗虛。如虛空等。其所作因。必定非有。故知音聲有所作因。定是無常也。此二名譬喻也。餘皆此相似者。此二正喻之餘。皆是此正喻之相似喻。

論日法者 此牒業也。

論謂立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 舉宗因也。此但略舉爪。其所作性因。亦同此也。

論以法勤勇無間所支皆是無常者 此喻體也。

論瓶等者 舉喻所依事也。正取喻體。但是所作。合無常為喻者。義兼取也。以此因喻。即是因三相中之一相故。既更無別法。故但所作是其正喻。然以喻身能證無常故。兼最無常以為喻。因中何不兼最無常。答因言所作性故。此之故言即兼最上宗。謂所作性故。是無常言中離不定彰而。故言合最宗無常也。然似宗因別故。因外說宗。今喻中雖有因宗同。欲彼所作性同。澄無常義。故兼入喻中不名宗。餘上下文亦說瓶上無常以為宗者。自據宗之類故。假名為宗也。其異法喻。亦正最無因。兼最宗無。一如同喻解釋。

論異法者 此牒業也。

論謂諸有常住見非勤勇無間所支者 此喻體也。

如虛空等者 此舉喻所依事也。等者等取擇滅非擇滅。若大乘。等最。七無為也。若違世等。隨共許者。皆等最也。

論前是遮詮復唯止濫者 此簡二喻差別。前者同喻也。復者異喻也。諸法有二相。一自相。唯眼等五識等得。非散心意等得也。二共相。即散心意識等約也。名言但詮共相。不能詮表諸法因相。以自相離言說故。詮共相要遣遮餘法。方詮顯此法。如言青遮非青黃等。方能顯彼青之共相。若不遮黃等。喚青黃即應來故。一切名言。欲最其法。要遮餘詮此。無有不遮而詮法也。然有名言但遮餘法。更無別詮。如言無青。更不別顯無青體也。今同喻雲。諸是勤勇無問所發。遮非勤勇無間所支顯勤勇無間所支。皆是無常。遮是常住。詮顯無常生滅之法。故云前是其遮復是詮也。其異法喻雲。諸常住者。但遮無常。故云常住。不欲更別詮常住。即非所作。但欲遮其所作。不別詮顯非作法體。此意但是無常宗無之處。皆無所作。但是止濫而已。不欲詮顯法體。故言復唯止濫也。

論由合及離比度義故者 此釋上差別。由同喻合本宗因。而比度故。故是遮而得詮。以本宗因是遮詮。故由異喻。但欲離本宗因。而比度故。故唯止濫。不欲別有詮表也。

論雖處(至)義成者 比顯立一切義。對一切宗。皆有異法喻也。由如上解異法喻意故。雖對經教等。不許有彼太虛空性也以虛空為異喻。而得顯爾。但無宗處。如亦[孑*凡]毛等無因義成。為異法喻。不必要最有體。為異法喻。設有所詮。此亦無妨也。

論復以何緣(乃至)宗不有耶者 此解人間。汝論師何因緣故。第一同喻。先說至因復說宗隨。第二異喻。先說宗無。復說因無。而不同同喻。先說因無。復說宗無。義准異喻。既先說宗無。復說因無。同喻何故不先說其宗。復說因耶。

論由如是說(乃至)非顛倒說者 此下見此先長行兄之。由如是二喻。先得不同說故。便能顯示勤勇因。同品上定有。異品遍無故。非顛倒說。若同品中。言聲是無常(宗)。勤勇支故(因)。若言諸無常者皆勤勇支為因喻者。即同品不定有。以電是無常品。然無勤勇因故。若異品言諸非勤勇所發即是常者。然電等雖非勤勇支。而非是常。故不得言非勤勇發即是常也。

論又說頌云(乃至)等合離者 此舉頌答也。言等合離者。此牒難也。合即同喻。離即異喻。等即類也。若汝外人言。此合彰離先宗復因。以離彰合先因得宗者。前之二句文。答所作遍因復有四字及。答勤勇無間所支不遍因也。若以離彰合先因復宗者。即應以非作性因。證其常住。以雲諸非作者。皆是常故。若如此者。即應成立非汝根本所說無常。即宗自別成立常住為宗。故云應成非所說。又空常住。立敵但許。何須成立。若成立者。即應非所。應說宗故。應成非所說。既不可立無常為宗。別成常義故。不應先說非所作性因。復說常以為宗也。若以合類離。先宗得因者。即應以無常為因。證成所作。以雲諸無常法皆是所作故。若如此者。即應成立非汝根本所說無常之宗。自別成立所作為宗。故云若爾應成非所說。又瓶所作立敵俱許。何論成立。若成立者。即應成非所說宗故。雲應成非所說。問瓶所作共許。不可更成者。瓶無常同信。亦不應更成立。若言諸所作者皆無常。助聲所作證無常。不可立無常。無成瓶即無常過。若以無常成所作。不助聲上無常證所作。自別成所作故。成以所作也。既不可立無常為宗。別成所作故。不應先說無常。復說所作也。問同喻合宗因。應因先宗後說。覺如執人理勝。若言不遍非宗者。此反元勤勇無間所支性因。言不遍者。非勤勇所支因寬。常住宗狹。此宗不遍因。故言不遍。又無常寬。勤發宗狹。宗不遍因。故云不遍。若以離類合先因復宗者。即應以非勤勇無間所支。證其常住。若以合類離先宗複因者。即應以無常。成是勤勇無間所支。若如此爾。應成非所說也。遮准前釋。如此之過。不遍勤勇所支性因。亦同所作因。今文應言及不遍。略故但言不遍。非示者。此不遍因。別成立不身身宗過。謂若以離類合言。諸非勤勇無間所支。皆是常住者。空等非是勤勇所支。而是至常。此即可示。電等既非常住。何得雲諸非勤勇所支皆即是常。此即異品中有。成不具因。此即成立非自所愛電等是常。以為宗也。汝既不示。何得。先雲諸非勤支皆即是常耶。又若以合類離言。諸無常者皆是勤勇無間所支。盆等體無常。而是勤勇無間所支。此即可樂電。等既非勤勇所支。何得雲諸無常者皆是勤勇無間所支。此即異品中有。成不定因。此即成立非自所愛電等體。是勤勇所支。以為宗也。汝既不示。何得雲諸無常者皆是勤勇無間所支耶。

論如是已說二法合離順反兩喻者 此結前。如是上來已說二喻是宗家法。同喻名合名順喻。異喻名離名反喻。此二是真喻。

論餘此相似是似喻義者 自下明似喻也。好前二生喻外。餘有十喻。是此真喻相似故。是似喻義。非真喻義也。

論何謂此餘者 問也。

論謂於是處(乃至)而顛倒說者 此下答。此文同入理論倒合倒離二喻也。謂於是瓶等處所立無常。能立所作。是同品也。及不同品者。如虛空等。是異喻也。雖有食而顛倒說者。雖有同喻合異喻離。而倒合倒離也。入理論雲。倒合者。謂應說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而倒說言諸無常者皆是所作。倒離者。謂應說言若皆是常見非所作。而倒說言若非所作見彼是常。

理門論述記


上篇: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

下篇:因明入正理論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十二門論疏

十二門論序疏 大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時講語。此序...

因明入正理論疏

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空桑啟聖...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一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佛祖之道...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本地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六...

【註音版】吉祥經

吉祥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爾時,...

修行本起經

修行本起經卷上 後漢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現變品...

佛說解夏經

佛說解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大乘同性經

大乘同性經卷上(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毘盧遮那藏說經) 周...

【註音版】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海印三昧論

海印三昧論一卷(並序)依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皛所述 若夫...

雲棲淨土匯語

雲棲淨土匯語 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

【佛教詞典】廖帝聘

(1827~1893)清代民間宗教真空教之祖師。江西尋鄔人...

【佛教詞典】心不相應行蘊

【心不相應行蘊】 p0355 如行蘊中說。 二解 品類足論二...

以水譬喻七種人

昔日,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一日,佛告訴比丘...

邪淫之事為天地所不容,神鬼所憤怒

非正式夫妻而行淫事者,是為邪淫。此事天地所不容,神...

七個頂級心理寓言

一、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 一棵蘋果樹,終於結果了...

佛教徒可以吃「香菜」嗎

是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對香菜這一詞有些忌諱?尤其是...

此地若發,是有地理;此地不發,是有天理

宋朝大儒朱熹,有一次曾任福建崇安縣知縣,在這期間曾...

佛是教育家

一、務實 對工作及事業不要好高婺遠,眼高手低,大事...

溈山禪師警策文

夫業系受身,未免形累,稟父母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

聖嚴法師《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現代社會由於物質文明過度蓬勃、結構變化太快,造成人...

「心有千千結」是啟動不了佛號的

你的心只要住在外境,這個就是生滅心! 第一個,你今生...

印順法師:為在家居士說法

佛教的信徒,可以分為兩大類,就是出家與在家的分別,...

醫院治不了的病,這句佛號都能治

大家總認為生了病趕緊要跑醫院:掛號,做這個檢查、那...

一別成永訣

一直不願意承認這樣的事實,身邊的人是會走的,就在所...

【視頻】《稱揚諸佛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稱揚諸佛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地藏經》聆志居士讀誦

《地藏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