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七

從此大文第二。釋業道名義。論雲。如是已辨十業道相。依何義名業道。頌曰。

 此中三唯道  七業亦道故

釋曰。此中三唯道者。此十業道中。貪等三唯道也。業之道故。立業道名。謂貪等相應思說名為業。以彼貪等轉故思轉。彼貪等行故思行。如彼貪等勢力。而思有造作故。故貪等三。與思為道。七業亦道故者。前七是業。身語業故。亦業之道。思所游故。由等起思託身語轉故。身語七思所游履。亦業之道故。前七業。業之道故。立業道名。上業身語業。下業等起思故。名業業。故業道者。具顯業道業業道義。雖不同類。業道名同。而一業為餘業。一道為餘道。猶如世間車牛名同。而一車牛名為餘車牛故 於典籍中。如言識住。雖四識住。性類不同。識住名同而一識住名為餘識住故 離殺等七。無貪等三。立業道名。類前應釋。

從此第三。義便明斷善。論雲。如是所說。十惡業道。皆與善法現起相違。諸斷善根。由何業道。斷善續善。差別云何。頌曰。

 唯邪見斷善  所斷欲生得
 撥因果一切  漸斷二俱舍
 人三洲男女  見行斷非得
 續善疑有見  頓現除逆者

釋曰。唯邪見斷善者。唯有上品圓滿邪見。能斷善根。然本論中。說貪瞋癡三不善根。能斷善者。由不善根能引邪見故。邪見斷推在彼根。如火燒村火由賊起。故世間說被賊燒村。所斷欲生得者。所斷善根。唯是欲界。生得善也。謂斷善時。色無色善。先不成故。不可說斷。問何緣唯斷生得善根。答加行善根。先已退故。謂斷善根。先加行位。捨加行善。至斷善時。唯斷生得。撥因果一切者。明邪見相也。撥因邪見。無妙惡行。撥果邪見。無善惡果。一切者。一切邪見。皆能斷善。謂自界緣。若他界緣。若有漏緣。若無漏緣。如是邪見。皆能斷善。有餘師說。唯自界緣。及有漏緣。方能斷善。餘不能斷。為對彼說。故言一切 漸斷者。明斷善根漸斷而非頓斷。謂九品邪見。斷九品善根。逆順相對斷。初下下品邪見。能斷上上品善根。乃至上上品邪見。能斷下下品善根。善根從上品。至下品名逆也。邪見從下至上名順也。二俱舍者。二謂善根。及律儀也。斷善根時。二俱時捨。論雲。若彼律儀。是此品心。所等起果。此品心斷。捨彼律儀。以果與因。品類同故(解雲。九品善心。各能發戒。戒是其果。若斷下品善。唯舍下品戒。_乃至斷上品善。唯捨上品戒也) 諸律儀果。有從加行。有從生得善心所生 若從加行善心生者。律儀先捨。後斷善根(解雲。斷善根加行。捨加行善。捨加行時。加行善根。所生律儀。同一時捨。此言先捨者。據先加行位 捨也) 人三洲男女者。明能斷善根。處及人也。人趣三洲。非在惡趣。染不染慧。不堅牢故。亦非有天趣。現見善惡諸業果故。除北俱盧洲。彼無極惡阿世耶故(此雲意樂)。唯男女身。志意定故。見行斷非得者。此斷字通上下。唯見行人。能斷善根。非愛行者。諸愛行者。惡阿世耶。極躁動故。諸見行者。惡阿世耶。極堅深故。由此理趣。非扇搋等能斷善根。愛行類故。又此類人。如惡趣故(言見行者。自慧見理。而行義也。愛行者。但信他語。愛樂而行也)。斷非得者。善斷應知。非得為體。謂斷善位。善得不生。非得續生。非得生位。名斷善根。故斷善根。非得為體。續善疑有見者。疑謂疑有。見者謂正見。謂因果中生疑有心。此或應有。從疑有心。或發正見。定謂有非無。爾時善根得還續起。故名續善。疑有續善。疑無斷善。為簡疑無。故言疑有。頓現除逆者者。頓謂善根。九品頓續。然後後時。漸漸現起。如頓除病。氣力漸增。現謂現世。現身續善除造逆者。經說造逆。並斷善人。彼定現身。不能續善。定從地獄。將沒將生。方能續善。受地獄果畢。名為將沒。正住中有。未生地獄。名為將生。若由過去。宿習邪見。以為因力。彼斷善根。將死時續。若由現在邪教緣力。彼斷善根。將生時續由自他力。應知亦爾(自謂自推求。他謂逢惡友也)。又愛樂壞。非加行壞。是人現世。能續善根。若二俱壞。要死方續。見壞戒不壞。亦現世續善。戒見兩俱壞。要死後續善(相儀中護。名戒不壞)。有斷善根。非墮邪見。應作四句。第一句者。布賴那等(此雲滿也。起邪見名斷善。不造逆非邪定也)。第二句者。謂未生怨等(是阿闍世王。造逆墮邪定。信佛不斷善也)。第三句者。謂天授等(是提婆達多。名起邪見名斷善。造三逆墮邪定也)。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從此第四。明思俱轉。論雲。已乘義便。辨斷善根。今復應明本業道義。所說善惡。二業道中。有幾竝生。與思俱轉。頌曰。

 業道思俱轉  不善一至八
 善總開至十  別遮一八五

釋曰。業道思俱轉者。標也。思謂剎那等起思也。此明業道與能起思。同一剎那俱時而轉。不善一至八者。明不善業道。或一至八。與思俱轉。一俱轉者。有兩種一。且初一者。謂離所餘七惡色業。貪等三中。隨一現起。貪嗔邪見。必不俱生。故隨一起。與思俱轉。第二一者。謂先加行。遣使殺等。造六惡業。不染心時。於前六中。隨一究竟。善無記心。名為不染。染心究竟。成二俱轉。故言不染。謂簡染心成二俱轉也 二俱轉者。謂以嗔心。究竟殺業。若起貪位。成不與取。或復起貪。成欲邪行。或時起貪成雜穢語。此上四類。名二業道。與思俱轉 三俱轉者。謂以瞋心。於屬他生。盜離本處。斷其命根。俱時殺盜。瞋殺盜三。與思俱轉。又先加行。遣使殺等。造惡色業。貪瞋邪見。一正起時。於前殺等。隨二究竟。既貪等一。殺等隨二。故三俱轉。四俱轉者。此有三類 第一四者。謂欲壞他。說虛誑語。意業道一。語業道三。以壞他故。是離間語 說虛誑故。復成誑語 此是染言。必兼雜穢。故語業三 第二四者。又欲壞他。說麁惡語。意業道一。語業道三。以壞他故。是離間語 說麁惡故。復成麁語 此是染言。必兼雜穢。故語業三 第三四者。若先加行。遣使殺等。造惡色業。貪等現前。於前殺等。隨三究竟。既貪等一。殺等隨三。故四俱轉。五俱轉者。謂先加行。造惡色業。貪等現前。隨四究竟。六俱轉者。貪等現前。隨五究竟。七俱轉者。貪等現前。隨六究竟。准上應知。八俱轉者。於加行位。遣於使殺等。造六惡業。自行邪行。此七業道。一時究竟。行邪欲故。必有貪心。成八俱轉 貪瞋邪見。自力現前。必不俱行。故無九十。與思俱轉(各當頭起。名為自力)善總開至十者。十善業道。通據隱顯。名為總開。隱謂處中善。顯謂律儀也。隱顯通論。有十俱轉。別據顯相。無一無八。無五俱轉。唯據律儀。不約處中。名為顯也。且約顯中二俱轉者。此有二種。且初二者。謂善五識。現在前時。無散善七。以善五識。故有無貪無瞋。無分別故。無正見一。第二二者。謂依無色。盡無生智。現在前時。無散善七。依無色故。無定戒七。盡無生故。有無貪瞋。以息求故。無正見也(無散善者。謂不受欲界。散律儀也)三俱轉者。謂與正見。相應意識。現在前時。無七色善。以是正見故。必有無貪無瞋正見三業道也。無七色者。謂不受戒。及不入定。無七善色也。四俱轉者。謂惡無記心。現在前時 得近事近住勤策律儀。以惡無記故。無無貪等三。受近住等戒。故有四善律儀。謂身三語。一謂四支戒也。六俱轉者。謂善五識。現在前時。得上三戒。謂近事等。以善五識故。有無貪無嗔。於前四上。加無貪瞋。故成六也。七俱轉者。此有二種。且第一七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上三戒。謂近事等。正見相應故。必有無貪無瞋正見三也。得近事等戒故。復有四支。故成七也。第二七者。或惡無記心。現在前時。得苾芻戒。成七善無表也。九俱轉者。此有三種。第一九者。謂善五識。現在前時。得苾芻戒。善五識故。有無貪無瞋得苾芻戒。有七色善。故成九也。第二九者。或依無色。盡無生智。現在前時。得苾芻戒。以盡無生智故。無正見一。有無貪無瞋二。得苾芻戒。有七色善。故成九也。第三九者。謂靜慮攝。盡無生智。現在前時。以靜慮故。有定戒七。盡無生故。有無貪無瞋。故成九也。十俱轉者。此有二種。第一十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苾芻戒以正見故。有無貪等三。得苾芻戒。有七色善。故成十也。第二十者。謂餘一切。有隨轉色。正見相應。心正起位。以隨轉色。有定戒七。正見相應故。有正見等三。名十俱轉也。論雲。別據顯相。所遮如是。通據隱顯。則無所遮。謂離律儀。有一八五(解雲。處中善。名離律儀。謂非律儀故也)。一俱轉者。謂惡無記心。現在前時。得一支遠離(受一支戒也)。五俱轉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得二支等(解雲。正見相應。有正見等三也。又得二支遠離。便成五也。等者。等取惡無記心中。得五支遠離也)。八俱轉者。謂此意識。現在前時。得五支等(解雲。此前意識。有正見等三。更得五支。便成八也 等謂等取善五識。現在前得六支遠離也)。

從此第五。約處成善惡。論雲。善惡業道。於何界趣處幾唯成就。幾亦通現行。頌曰。

 不善地獄中  麁雜瞋通二
 貪邪見成就  北洲成後三
 雜語通現成  餘欲十通二
 善於一切處  後三通現成
 無色無想天  前七唯成就
 餘處通成現  除地獄北洲

釋曰。不善地獄中麁雜瞋通二者。十不善業。於地獄中。唯麁惡語。雜穢語。瞋。此三通二。謂成就現行二種也。由相罵故。有麁惡語。由悲呌故。有雜穢語。由互相憎。故有瞋恚。貪邪見成就者。於此地獄中。此二成就。而不現行。無可愛境。貪不現行 現見業果。邪見不起。又地獄中。業盡死故。無殺業道。無攝財物。無盜業道。無攝女人。無邪淫罪。業鏡現前。不可拒諱。以無用故。無虛誑語。即由此無用。及常離故。無離間語。北洲成後三者。北俱盧洲。成就後三。貪瞋邪見。而不現行。不攝財物。為我所故。貪不現行 身心柔愞。復無惱害。瞋不現行 無惡意樂故。邪見不現行 雜語通現成者。北俱盧洲。雜穢語。通現及成。由彼有時。染心歌詠。無惡意樂故。彼無殺等六。又壽量定故。無殺也。無攝財物。故無盜也。無攝女人。故無邪淫也。身心愞故。無麁惡語。及無用故。無離間語。及虛誑語。彼處行非梵行者。謂彼男女。執手相牽。往詣樹下。樹枝垂覆。知是應行。樹不垂枝。並愧而別 餘欲十通二者。餘欲界中。天鬼傍生。及三洲人。十惡業道。皆通成就現行二也。然有差別。天。鬼。傍生。前七業道。唯有處中。無不律儀。人三洲中。二種俱有 善於一切處後三通現成者。此明十善業道。三界五趣。此一切處。無貪等三。皆通成就。及現行也 無色無想天前七唯成就者。謂聖人生無色界。成就過未無漏七支律儀。彼無色故。必不現行。無想天中。以無心故。亦不現行。唯成就過未靜慮律儀 然無色那含。於過去欲色界五地身中。隨依何地。或二三四五地。曾起曾滅無漏律儀。生無色時。成彼過去曾起一地。成過去一地戒。乃至曾起五地。成過去五地戒也 若未來世。依五地身。無漏律儀。皆定成就(五地欲界。四靜慮也) 餘處通成現除地獄北洲者。餘欲色界。人天四趣。除地獄北洲。名為餘處。身語七支。各皆通現行及成就也。然有差別。謂鬼傍生。有處中善。若於色界。唯有律儀。三洲欲天。皆具處中。律儀二種。

從此第六。明業道三果。論雲。不善善業道。所得果云何。頌曰。

 皆能招異熟  等流增上果
 此令他受苦  斷命壞威故

釋曰。初兩句總明三界。下兩句別釋所以也。十惡業道皆招異熟等流增上三果者。從此命終生捺落迦。是異熟果。來生人中。受等流果。謂殺生者。壽量短促。不與取者。資財乏匱。欲邪行者。妻不貞良。虛誑語故。多遭誹謗。離間語者。親友乖穆。麁惡語者。常聞惡聲。雜穢語故。言不威肅。貪者貪盛。瞋者瞋增。邪見者增癡。增上果者。所有資具由殺生故。光澤鮮少。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諸塵埃。虛誑語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所居險曲。麁惡語故。田多荊棘磽確咸鹵。雜穢語故。時候變改。貪故果少。瞋故果辣。邪見故果少。或無也。問何緣此十。各招三果。答此令他受苦。斷命壞威。故且初殺生。令他受苦。受異熟果。斷他命故。受等流果。令他失威。受增上果。餘惡業道。如理應思。由此准知。善業三果。離殺生等。生於天中。受異熟果。來生人中。受等流果。謂離殺者。得壽命長。餘上相違。如理應說。

從此大文第十一。別明邪命。論雲。又契經說。八邪支中。分色業為三。謂邪語業命。離邪語業。邪命是何。雖離彼無。而別說者。頌曰。

 貪生身語業  邪命難除故
 執命資貪生  違經故非理

釋曰。瞋癡生語業名邪語。瞋癡生身業名邪業。從貪所生。身語二業。以難除故。別立邪命。謂貪能奪諸有情心。彼所起業。難可救護。為於正命令殷重修故。佛離前別說為一。如有頌曰。俗邪見難除(俗人)。由恆執異見。道邪命難護(道出家人)。由資具屬他 執命資貪生者。有餘師執。緣命資具。貪生身語。名為邪命。非一切貪皆名邪命。戲樂歌詠雖從貪生。不資命故非邪命也 違經故非理者。破餘師說。此釋違經。戒蘊經中。觀象鬪等。世尊亦立在邪命中。邪受外境。虛容延命。故據此經文。但是貪生皆名邪命也。

從此大文第三。雜明諸業。就中分十。一明業得果。二明本論業。三明引滿因。四明三重障。五明三時障。六明菩薩相。七明施戒修。八明順三分業。九明書等體。十明諸法異名。就第一明業得果中分六。一總明諸業果。二三性相對果。三三世相對果。四諸地相對果。五明三學相對果。六三斷相對果。且初總明諸業果者。論雲。如前所言果有五種。此中何業有幾果耶。頌曰。

 斷道有漏業  具足有五果
 無漏業有四  謂唯除異熟
 餘有漏善惡  亦四除離系
 餘無漏無記  三除前所除

釋曰。斷道者。諸無間道。以無間道能證無為斷。及能斷惑。得斷道名。此道有二種者。通有漏無漏也。有漏業具足有五果者。於前斷道。若有漏業。具足五果。既是有漏。能招自地可愛異熟 等流果者。謂自地中。後若等若勝。諸相似法。離系果者。斷惑所證擇滅無為 士用果者。謂道所牽俱有士用。謂道所牽。次解脫道無間士用。謂道所修。未來功德。隔越士用。謂道所證。諸無為斷。不生士用 增上果者。謂離自性。餘有為法。唯除前生。無漏業有四謂唯除異熟者。於前所斷道。若無漏業。具足四果。無漏不招果故。唯除異熟。餘有漏善惡亦四除離系者。異前斷道。故說為餘。所餘有漏。若善若惡。亦有四果。非斷道故。除離系果。餘無漏無記三除前所除者。除前斷道。所餘無漏。及無記法。唯有三果。除前所除異熟離系 以無漏及無記。不招果故。除異熟果 非斷道故。除離系果。

從此第二。三性相對果。論雲。已總分別諸業有果。次辨異門。有業果相。於中先辨善等三業果。頌曰。

 善等於善等  初有四二三
 中有二三四  後二三三果

釋曰。善等於善等者。上善等是業也。下善等是法也。等取不善及無記也。將善等業。望善等法。以明果數。善等三業。色行二蘊。少分為體。善等三法。五蘊為體。初有四二三者。初謂善業。以善法為四果。除異熟果。善業以不善法為二果。謂士用。增上。因善引生。是士用果。善法不障。是增上果。善業以無記法。為三果。除等流及離系。性不同故。除等流果。非擇滅故。除離系果。中有二三四者。中謂不善。在善無記中間。故名中也。不善業。以善法為二果。以不善法為三果。以無記法為四果。言二果者。謂士用增上。言三果者。除異熟及離系。言四果者。唯除離系。問無記與不善。如何為等流。答謂遍行不善。及見苦所斷餘不善業。為同類因。以身邊見有覆無記。為等流果後二三三果者。後謂無記。善惡後故 此無記業。以善法為二果。以不善法。為三果。以無記法。亦為三果 以善法為二果者。謂士用增上。以不善法為三果者。除異熟及離系。問雲。何不善與無記。為等流。答身邊無記。為同類因。以諸不善。為等流果。以無記法。為三果者。除異熟及離系。

從此第三。明三世果。論雲。已辨三性。當辨三世頌曰。

 過於三各四  現於未亦爾
 現於現二果  未於未果三

釋曰。此以三世業。對三世法。為果差別。此三世業。色行二蘊。少分為體。若三世法。五蘊為體。過於三各四者。謂過去業。以三世法。各為四果。唯除離系。現於未亦爾者。現在世業。以未來法。亦唯四果。同前過去數。故言亦爾也。現於現二果者。謂現在世業。以現在法。為二果。謂增上果。及士用果。未於未果三者。謂未來業。以未來法。唯有三果。除等流及離系。不說後業有前果者。前法定非後業果故。

從此第四。明諸地果。論雲。已辨三世。當辨諸地。頌曰。

 同地有四果  異地二或三

釋曰。此約諸地業。望諸地法。為果差別。應知諸地業。唯色行二蘊少分。諸地法通五蘊也。同地有四果者。於九地中。隨何地業。以同地法。為四果。除離系異地二或三者。若是有漏業。以異地法為二果。謂士用增上。若無漏業。以異地法為三果。於前二果。更加等流。不墮界故。有等流果。

從此第五。明學等三果。論雲。已辨諸地。當辨學等。頌曰。

 學於三各三  無學一三二
 非學非無學  有二三五果

釋曰。此約學等三業。以學等三法。為果差別。學等三業。唯色行二蘊少分。學無學色蘊。無漏戒也。行蘊者。道共思也 非學非無學色蘊。有漏色少分 學等三法。通五蘊也。非學非無學法。兼取三無為。學於三各三者。謂有學業。於學等三法。各為三果。且學業以學法。為三果者。除異熟及離系。以無學法。為三果者。亦除異熟及離系。以非學非無學法。為三果者。除異熟及等流。無學一三二者。謂無學業。以學法為一果。唯增上。若無學業。以無學法。為三果。除異熟及離系。無學業。以非學非無學法為二果。謂士用增上 非學非無學有二二五果者。謂非學非無學業。以學法為二果。謂士用增上 以無學法為二果。謂士用增上 以非學非無學法為五果。

從此第六。明見斷等三果。論雲。已辨學等。當辨見所斷頌曰。

 見所斷業等  一一各於三
 初有三四一  中二四三果
 後有一二四  皆如次應知

釋曰。此以三斷業。望三斷法。為果差別。見所斷業等者。等取修所斷業。及非所斷業 見所斷業。唯行蘊少分為體。修非二斷業。俱以色行二蘊少分為體 見所斷法。四蘊為體。修所斷法。五蘊為體。非所斷法。無漏五蘊。及無為為體 一一各於三者。謂三斷業。一一各於三斷法為果者。此句總標也。初有三四一者。初謂見所斷業。以見所斷法。為三果。以修所斷法。為四果。以非所斷法為一果。言三果者。除異熟及離系。見所斷法。唯染污。非異熟。言四果者。除離系。言一果者。唯增上也。中二四三果者。中謂修所斷業。在二斷中間。故名中也。若修所斷業。以見所斷法。為二果。以修所斷法。為四果。以非所斷法。為三果。言二果者。士用增上 言四果者。除離系。言三果者。除異熟 等流。後有一二四者。後謂非所斷業。以見所斷法。為一果。以修所斷法。為二果。以非所斷法。為四果。言一果者。謂增上。言二果者。士用增上。言四果者。除異熟。皆如次應知者。隨其所應遍上六門。所配因果皆如次。釋唯後置者。略法應爾。

從此大文第二。釋本論業。論雲。因辨諸業。應復問言。如本論中所說三業。謂應作業。不應作業。非應作業。非不應作業。其相云何。頌曰。

 染業不應作  有說亦壞軌
 應作業翻此  俱相違第三

釋曰。染業不應作者。有說染污三業。名不應作。謂從非理作意生故。有說亦壞軌者。有餘師說。非直染業名不應作。壞軌則亦名不應作壞軌則者。是無記業也。應如是行住。應如是著衣食。若不如是。名不應作。違禮儀故。應作業翻此者。翻不應作。名應作業。有說善業。名為應作。有餘師說。合軌則業。亦名應作。俱相違第三者。俱違前二。名為第三非應作非不應作。若依初說。唯無記業也。依第二師釋。除軌則外。餘無記是也。

從此第三。明引滿因。就中分二。一明業感多少。二明引滿因體。且初明業感多少者。論雲。為由一業但引一生。為引多生。又為一生但一業引。為多業引。頌曰。

 一業引一生  多業能圓滿

釋曰。一業引一生者。釋引業也。舊云總報業也。依薩婆多宗。但由一業。唯引一生。若許一業能引多生。時分定業應成雜亂。若此一生。多業所引。應眾同分分分差別。以業果別故(分分差別者。謂數死數生也)故知一業。唯引一生。多業能圓滿者。釋滿業也舊云別報業也。謂一生身。圓滿莊嚴。許由多業。譬如畫師先以一色圖其形狀。後填眾彩。一色圖形。喻一引業。後填眾彩。喻漏業多。是故雖有同稟人身。而於其中有具支體色力莊嚴。或有缺減。

從此第二。明引滿因體。論雲。非唯業力能引能滿。一切善不善。有漏法皆容引滿。以業勝故。但標業名然於其中。業俱有者。能引能滿若不與業為俱有者。能滿非引。勢力劣故。如是種類其體是何。頌曰。

 二無心定得  不能引餘通

釋曰。二無心定得者。二無心定者。謂無想定滅盡定也。此與諸業。非俱有故。不為引因。但能為滿 得者。善惡得也。得與諸業。非一果故。唯滿非引。除此二類。所餘善惡。皆通引滿。

從此第四。明三障。就中有二。一正明三障。二別明業障。就明三障中二。一明障體。二約處辨。且初明障體者。論雲。薄伽梵說。重障有三。謂業障。煩惱障。異熟障。如是三障其體是何。頌曰。

 三障無間業  及數行煩惱
 並一切惡趣  北洲無想天

釋曰。三障者標也。無間業者。出業障體。謂五無間業。名為業障。一害母。二殺父。三害阿羅漢。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及數行煩惱者。出煩惱障體。煩惱有二。一者數行。謂恆起煩惱。通上下品。二者勐利。謂上品煩惱。唯約數行。為煩惱障。上品煩惱。非數行者。雖復勐利非恆起故。易可伏除。不說為障。下品煩惱。雖非勐利。若數行者。難可數除故。說為障故。煩惱中無論上下。但數行者。名煩惱障。並一切惡趣。北洲無想天者。出報障體。三惡趣全。北洲無想天。是異熟障 問此障何法。答謂障聖道及聖道加行(加行者。七方便行也)。論雲。此三障中。煩惱與業。二障皆重。以有此者第二生內。亦不可治(解雲 於第二生。亦不得道。名不可治也)。又論雲。毘婆沙師作如是釋。由前能引後故。後輕於前(解雲。煩惱引業。業引異熟也)約異熟果。決定更無餘業餘生。能為間隔。故名無間。或造此業。必墮地獄。中無間隔。故名無間。

從此第二。約處辨者。論雲。三障應知。何趣中有。頌曰。

 三洲有無間  非餘扇搋等
 少恩少羞恥  餘障通五趣

釋曰。三洲有無間非餘扇搋等者。除北俱盧。於三洲中。唯女及男。造無間業。非餘扇搋等。少恩少羞恥者。釋扇搋等。雖殺父母無無間業。謂彼父母於彼少恩。少愛念故。彼於父母。慚愧心微。無重恩故。故無無間。由此道理。鬼及傍生。雖害父母。亦無無間。又大德說。傍生類中。覺慧分明。亦成無間。如聰慧馬。曾聞有馬。人貪其種。令與母合。覺知是母。便即羞死。又若人害非人父母。不成逆罪。心境劣故(此據人從非人生也) 餘障通五趣者。餘煩惱障。及異熟障。通在五趣。然異熟障。於人趣中。唯北俱盧。於天趣中唯無想天。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七

 

上篇:俱舍論頌疏論本

下篇:羯磨儀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梵網經菩薩戒本

【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

辯中邊論述記

辯中邊論述記卷上 翻經沙門基撰 佛滅度後九百年間。無...

俱舍論記

俱舍論記卷第一 沙門釋光述 分別界品第一之一 將釋論...

大乘起信論義記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 京兆府魏國西寺沙門釋法藏撰 夫真...

成唯識論演秘

成唯識論演秘卷第一(本) 沙門智周撰 疏。機有三品不同...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上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止觀義例

止觀義例卷上 天台沙門湛然述  第一所傳部別例 第二...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

佛說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 比丘道略集 雀離寺師將沙彌下喻 聖王生九百...

佛說四無所畏經

佛說四無所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

曹洞語錄序 荊山之璞。非逢明世與和氏。則空藏荊石之...

佛說帝釋所問經

佛說帝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長爪梵志請問經

長爪梵志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色光

(雜語)諸佛之光明有色光智慧光之二種。...

【佛教詞典】羯磨十緣第五應法和合

亦名:應法和合、和合之相 子題:和合、三和、身和、應...

魚籃觀音的故事

《舊唐書》上面記載,在唐朝末年,陝西有個金沙河。河...

倓虛老和尚出家前感言

現在我下面已有一個姑娘已出門了,五個男孩,大的才十...

出家人是世界的大軸

井陘縣信外道門的很多,我講經的時候,他們的大老師,...

沒能力斷煩惱,要持佛號求往生

這裡得生,就是往生,能夠往生四土,從四個土來判,因...

習慣在臨終時的影響

我曾經看過一位患者,她為我上了一課,不但是有關戒律...

把妄想的道路切斷

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試著心中不要講話,你發覺你...

怎樣才能到佛學院上學?都有哪些課程?

提起校園生活,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說起佛學院的校園生...

禪宗裡的無念是怎樣一種境界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六祖慧能大師《壇經...

造寺供養舍利,非比丘正業

《僧祇律》記載這段迦葉尊者在佛陀圓寂之後,對比丘們...

慧律法師《莫拒外境念念清淨》

學佛的過程中,往往必須經歷重覆的掙扎;重覆的創傷、...

「心淨則國土淨」與「厭離娑婆」有沒有衝突

問: 請師父慈悲開示,心淨則國土淨,與厭離娑婆有沒有...

聖嚴法師《禪修的歷程》

中國的禪宗,是不落階次的頓悟法門,若涉及禪觀或禪教...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台語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台語唱誦

【視頻】《六波羅蜜多經》女聲讀誦(佛說持戒經選輯)

《六波羅蜜多經》女聲讀誦(佛說持戒經選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