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略纂

窺基大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論本第一第二)

翻經沙門基撰

 敬禮天人大覺尊  福德智慧皆圓滿
 無上文義真妙法  正智受學賢聖僧
 稽首無勝大慈氏  普為利益諸有情
 廣採眾經真要義  略說五分瑜伽者
 歸命法流妙定力  發起無著功德名
 能於聖者無勝海  引出最極法甘露
 頂禮能見智燈滅  重然法炬照群萌
 等注無窮字花雨  榮潤牟尼如意樹
 歸讚我本親教尊  不悋軀命求法者
 飡受自滿昇知足  復遺饒益我等類
 此論殊勝若蓮花  猶如寶藏如大海
 具顯諸乘廣大義  善釋其文無有遺
 於此瑜伽大義中  我今隨力釋少分
 為令正法常無盡  利益安樂諸含識

此論。文義繁廣。不可解盡理源。其間難文義違宗緒。分段皆備解釋。餘皆略之。論初十七地。已前自有釋論一卷。故即略而不廣。妨難及不盡之處。今粗而敘出。

將解論文以六門料簡。一敘所為。二彰所因。三明宗緒。四顯藏攝。五解題目。六釋本文第一所為。釋有十解。略集施言法。情開空有。性通不信迷。略顯等三四二四境行果。餘如樞要。故略不述。

第二所因。釋論解雲。佛涅槃後魔事紛起者 即佛滅後。第一百年。因彼大天諍於五事。大天名高德大。果證年卑。王貴欽風。僧徒仰道。既而卓牢無侶。遂為時俗所嫉。謗之以造三逆。加之以增五事。大天頌言。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 大天解言。諸阿羅漢。煩惱漏失二事俱無。為魔所誘。或以不淨塗污其衣。乍如漏失。諸師謗言。大天凡愚。境惑生染。夜生思想。不淨染衣。推道魔嬈。遂為乖角 大天解言。諸見諦者。煩惱理疑。雖皆斷盡。疑杌為人。事疑猶在。諸師謗言。大天凡愚不解真教。說諸聖者尚有惑疑。遂為乖角 大天解言。無知有二。謂染不染。諸阿羅漢。染者皆盡。不染猶在。諸師謗言。大天凡愚不解真教。說阿羅漢有不染無知。遂為乖角 大天解言。舍利子等諸利根者。尚因善友令其入道。餘因令入其事不惑。諸師謗言。大天凡愚不解經教。雲舍利子等。諸利根者他令入道。尚不自知證阿羅漢。況汝等耶。遂為乖角 大天解言。諸宿習者。修已多生。臨證果時。因佛言教說苦空等。聞便入道證獲聖果。故佛言下多現證果。亦有厭苦。自說厭聲。聖道便起。諸師謗言。大天造逆不斷善根。恐當墜墮。夜數稱苦。弟子謂其染疾。晨省問其安危。答曰無疾。他遂問言。何為稱苦。彼乃答言。昔時年少入道隨心。今年已邁道生難隨。若不說苦聲深厭。聖道無由得起。既生此謗。乖角紛紜。故言滅後魔事紛起。競名譽利今古所同。虛中搆架。是凡共有。說事涉疑跡。何得無此紛紜。故諸小乘因分別部。黃金數段。白疊片分。佛懸記之。從斯始矣 然論雖有此之本因。無其末因。自正法東漸。年載極遙。雖聞十七地論之名。不知十七者何也。地持但是菩薩一地。決定藏論是抉擇分初。自餘漢土皆未之有。大師以貞觀二十二年。於北闕弘法院。方始翻之 其雜糅釋文一卷。永徽元年。於大慈恩寺翻出。

第三宗緒。釋論下云。又十七地。具攝一切文義略盡。後之四分。皆為解釋十七地中諸要文義。故亦不離瑜伽師地。由是此論。用十七地以為宗要。宗是所主所尊所崇所重義故。

第四藏攝。釋下云。雖復通明諸乘境等。然說論者。問答抉擇諸法性相。意為菩薩令於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益無盡。是故此論。屬菩薩藏阿毘達磨。欲令菩薩得勝智故。由是此論。雖明菩薩聲聞二藏。唯菩薩藏攝。雖亦具詮戒定慧等。然於三藏唯阿毘達磨藏攝。准此六藏說攝可知。

第五解題有二。一釋名。二問答。釋名者。釋論總出體雲。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 此中意說。三乘所有境行果法。併名瑜伽。其境與行果。其行與果法。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方便善巧之體。若依十度。以後得智而為自體。顯內顯外二善巧故。唯以別境慧為其體。今此善巧依釋下文。以作意慧二法為性。若於此作意。復於此證達。故境行果皆不相違。注心洞融並不乖故 然釋論中。境行果三各各別釋。境中有總有別。總中雲。謂一切境。無顛倒性。不相違性。能隨順性。趣究竟性。與正理教行果相應。故名瑜伽。如次四境。與理教行果。相配不違。諸心所緣名之為境。諸智所證名之為理。理深境淺。心所取境。無顛倒性。即所執無。有為無為有。與智所證理不相違。其我法有。有無為無。境顛倒性。情解謂然。非實如是。不順正理故。境無顛倒性。與理相應。境不違教能隨順。行能趣究竟果。准亦可知。或四即是四重二諦。此四重二諦。此四境與理教行果。共相應故 別釋境中。五教六文。總說頌曰。抉擇分二種。梵問及楞伽。大義及廣義。五教成六境。此中初三。依他。所執。圓成實性。如次配之。此六境皆具無顛倒等四性。順四種法故。行瑜伽中亦有總別。總亦有四。如文可知 別有十七。初十三種三乘通行。後之四種唯大瑜伽。總說頌曰。辨月大海慧。顯聞修二處。德行戒大義。兩慧二餘處。果瑜伽中亦有總別。總文可知。別有六種。總說頌言。分別勝大義。辨說釋三乘。讚佛及集義。七教說為果。此說境行果名為瑜伽 前於初標說等字者。釋論復言。如是聖教亦名瑜伽。此文可解。理入境中故更不說。有義正取三乘觀行。說名瑜伽。如文自會。然觀上下。今古所解。合為四類。一唯取行。二取境行果。三三並取教。四此三。並如釋論中所說。前來傳解。一境。二理。三行。四果。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藥病相應。前後合有四種。師有二義。地有四義。謂境界。所依。所行所攝。其境及行各唯一解。依攝二種各有二解論有一義。唯為法住。俱舍為有教誡學徒。並易可知 師有瑜伽。即有財釋。瑜伽之師。依主釋也。瑜伽師之地。亦依主釋。瑜伽即地。二體無別。地是所詮。能詮即論。瑜伽師地之論。亦依主釋。合為瑜伽師地論有三釋。

問答中。釋有三解。初解者。初分名地。後四不名地。後二解者。五皆名地。以論存略。但說十七名地。後之四分非不名地。此第二解。第三解者。如文可知。若但言瑜伽地。不知是誰之地。故標師名。但言師地不言瑜伽。不知復是何師之地。由此總言瑜伽師地。但言瑜伽師不說地者。不欲唯明瑜伽。假師欲說彼師所依地法。令順修學。成彼師故。證彼地故。

第六釋文。初釋別題。後釋論文。釋別題者。然此論中總有五分。初五十卷名本地分。略廣分別三乘根本十七地義。次三十卷名攝抉擇分。略攝十七地中深隱要義。而抉擇之。次二卷名攝釋分。略攝解釋十七地中諸經儀則。次二卷名攝異門分。略攝十七地經中。諸法名義略攝釋之。後十六卷名攝事分。略攝十七地三藏中。眾要事義略攝釋之。此五分名如自解釋。初明三乘本境行果十七之義類。名本地分。此分之中有十七地。五識身相應居首故名第一。釋此別名至下當悉。

釋論文者。此論唯有正宗。無初後分。本地分中大文分二。初問答標列十七地名。後隨別釋十七地義。然以標列文少。寄五識地初明之。不以在此地標。便屬五識身地。初文有五。一問。二答。三徵。四顯。五結。顯中有二。謂頌長行。若依釋論分為四文。初總問答。二更徵舉。三列名。四總結。問起三因。但答十七。釋第三徵。何等十七。及解頌文。釋十七地別名。皆如論釋。

嗢拕南者。此雲集施。拕南施也。嗢是集義。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諸學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三摩地俱非者。釋雖解之。然猶未盡。意顯等引地等體通五蘊。單言三摩地不言俱者。唯一定數。不能顯得體通五蘊。故說俱言。顯與等引地寬狹同。故但以橫通五蘊體同。不以竪通三界義同。何故不言三摩呬多非。而言三摩地俱非。如下釋妨中解。彼所立者。所建立義。即所立成也。如是具者。釋有二義。一近指前行。謂由如是聞等地行故。得具三乘及二滅果。二遠總指。謂由如是上來所說境行諸地故。得成三乘及二滅果。故如是言通有無餘。然此總以四門分別。一名。二體。三境行果。瑜伽配十七地。四釋妨難。列名如論解名出體並如釋文。

釋解五識。從根立名。有三義。一不共。二親。三同時。對法唯識雲。隨根立名。具五義故身有三義。形礙依身。依體聚義抉擇分言。五識所依有形礙故。由此名身。若爾眼等何不名身。獨身名身。前四依身。身為所依。故獨名身。若爾心亦依身而轉。何不名身。有色界中心依身轉。無色不爾。眼等必依身根方有。故可名身。又依體聚義故併名身。如六思身六識身等。前二不共。此乃通名。相應有三義。一依義。二時等。依等。處等。事等。三攝屬義。

意地三義。一六根中意。二六識中意。三第七意攝。如次配之。然六識亦得名身。此第二釋。猶如心受。唯名為意不與身名者。自體依聚識可名身。所依非色故名心受。初後二解。略故不說。身相應言。由此不說心識二地。

有尋等地有三義。有評家。第二師云。中間靜慮尋已離欲者。如欲界入不淨觀。暫析伏貪非六行離。釋論稍難。至第四卷釋地名中。當廣顯之。第三師釋。初師所引文中。唯說上界三無心。不說下地無心悶眠者。略解麁相。義彰可知。彼卷未自解。五重無心中當具顯。

等引有三義。一等能引。二引於等。三等所引。若依正義。前二唯有心。後一通無心。等引非等引。總攝一切有心無心定位所有功德。故頌言俱。俱言即顯相應義故。相應三義如前已說。地體亦有三義。有評家。有無心地有五義。有實義釋名如釋。如是即顯五識身地。隨其所應。有無漏位通。以有漏無漏五蘊為性。以俱有依通七八故。此論文略不取無為。望其五識。無攝屬故。勢疎遠故。意地通以一切有為無為諸法為體。第六意識能遍緣故。有尋等三地。皆唯以有為通有無漏。隨其上下三地。所有諸法為體論依上下地。出三地體。不說無為為三地故。或隨所應。彼地所證亦通無為。三摩呬多地。通以上二界地有心無心。有漏及無漏五蘊功德。以為體性。論雲三摩地俱。俱即相應攝屬之義。釋論又云。如是二地。總攝一切有心無心定位所有功德。非三摩呬多地。不唯在欲。亦通上二界。唯有漏有為五蘊為性。釋論雖言翻前易了。觀彼地本論文。有漏七作意。皆是此地。論雲。或不清淨故名不定地。唯得世間定。未永害隨眠諸心心所故。以上界及欲界。一切有漏法。以為自性。有心無心二地。論有五翻釋。就實義中。無心地唯無為無餘涅槃為體。有心地通以有為無為諸法為體。不說有餘涅槃。為無心地體故。此依二乘。若在佛位。其無心地。亦通二滅。亦通有為。菩提猶在。無有漏心名無心故。餘之四門准文釋義。

聞思二地。若說二乘。隨其所應。以有漏無漏五蘊為體。釋論解雲。如是三地。用三慧品心心所等。及所得果。以為自性。無為非是二乘二慧親所得果。故非地體。無漏由彼二慧熏種。故為地性。若依菩薩。二所成地亦通無為。十地經說。八地已上一切菩薩所聞諸法。能堪。能思。能持。天親解雲。此則三慧如次配之。既於無漏相續修慧。即成聞思。聞思此念內成無為故為地體。修慧理通。故不待說取所成果為地體故。泰師云。八地已去。體唯取修慧。義說聞思。聞思唯有漏。又即修慧外聞名聞。內思名思。修證名修。與聞思相似借彼名故說為聞思。聞思唯有漏。景師云。八地已上有有漏心。故成聞思。不爾云何淨土聽法。不起無記不善二心。於曾得法不起加行。於未曾得。聞思為先亦有加行。無加行者。謂所曾得。靈雋師傳西方雲。合有兩解。一同前義。二同後義。今取八地已上。無漏相續。菩薩利根。一修慧中。能起三用。即名三慧。理亦無失。如下地中喜樂二受。雖各別體。初二禪中。即便同體。四地已前。真俗二智體雖各別。五地已後即許同體。故二乘等二慧別體。八地已上其體乃同。餘說聞思唯有漏者。據二乘說。聲聞獨覺菩薩三地。隨其所應。各取自種子現行。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隨順自乘善法為體。不定種姓。所修成法為後乘因。亦無過失。釋解聲聞名中。唯有自乘。無波羅蜜聲聞名。法華經中。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即為二矣。

有餘依地。二乘無學所有。有漏無漏諸法為性。無餘依地。二乘唯以真如為性。餘依無故。佛身有餘。前後兩解。無餘三解。今取正義。佛身有為功德。有餘依攝。無為功德。無餘依攝。如論具陳。此中所述十七地體。論及釋文有者。依論釋解之。文若不合。依理及唯識等文准取。亦無咎矣。

第三境行果。瑜伽配十七地。前九地是三乘境。次六地是三乘行。後二地是三乘果。觀境起行。方證果故。境九為四。初二地是境體。一切皆以識為體故。不離識起故。識最勝故。次三地是境相。下上麁細境相異故。次二地是用。定散二時作用別故。後二地是位。有心無心兩位別故。或九為三。前五如前。後之四地合名為用。作用位次二二別故。前體依相方始得起。位次別故。又即前體類別為二。易知難知為前後。麁細成三。三品為前後。定散為兩。勝劣為前後。有無心二。顯隱為前後。故總成境次第如是。行六地中。初三通行三乘。皆修三慧行故。初中後起以為前後。後三別行。機隨修法成自乘故。劣勝小大方便根本。以為前後。果二地中。若依二乘。因亡果喪。果立二門。以為前後。若至佛身。菩提涅槃分成兩異。以為前後。

第四釋妨難者。五識雲身相應。意識不說身相應。並不言心地識地。並如釋論出體中解。第一問。何故五合立地。與意離立。亦如釋解。然釋論雲。五識同無分別。意地翻此。豈第八識亦分別體。由此更為下翻釋第二問。何故但言有尋無尋地。不言有定無定地。而言三摩呬多及非耶。答三摩呬多此雲等引。體通有心無心。不須言有。其尋等唯是一不定心所。不通無心。彼以有言表通五蘊故。

釋論中。等持對等引為四句。為第三俱。言或等持俱。亦等引地。謂諸靜慮。及諸無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三摩地體。唯一別境定數故也。但以尋伺推度不推度麁細位別。體非三學。無勝利益。故以有言顯其分位。定體是學。有勝利益。但言定非地。即顯差別。不須說有以同尋伺。心體亦無殊勝利益。非學法故。亦以有言辨其差別。說為有心及無心地。第三問。何故頌中不言三摩呬多非。而言三摩地俱非。有何意也。答意顯等持等引異故。但是等引皆通五蘊功德。恐謂等持亦通五蘊。故言三摩地俱。顯有俱言方通五蘊。等持唯是一定數。故與等引不同。故列其名頌。與長行別也。其理雖爾。設言等持俱。亦與等引長短不同。等引乃是上二界五蘊。等持俱言。體通三界諸五蘊故。由此但應如前義釋。第四問。何故心所乃有眾多。唯以尋伺及定有無。以明分位作用等別。不以慧非慧癡無癡等分位作用。辨差別耶。答理例應然。但以略標增勝位別故無說餘。謂有尋等上下地位麁細別故。等引非等引。上下定散界差別故。此二增強故略偏立。由斯釋論雲。此中存略且說十七。非依餘法不得立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第五問。何故不言善心不善心地。但言有心無心耶。答總勝故。別劣故。第六問。三乘所行有亦福行。何故但說三慧為地。答以慧為首攝一切故。由此論名彼所成地。出世行中慧偏勝故。第七問。何故五乘不說人天。但說三乘。答說極勝乘。不說劣故。說有姓乘非無姓故。第八問。何故有四涅槃及與菩提。唯說二依。答通三乘故但說二滅。無住唯是大乘果故。自性本成故。又即攝盡故。但言二依不言二涅槃。即攝菩提總言二依。不說二滅即攝四盡。其自性清淨涅槃。本舊自有。非今始得。不說為果。釋初標文已。

其初五十卷。十地分中。第一卷初半。是五識身相應地。從第一卷半。第二三卷合二卷半是意地。次七卷是有尋伺等三地。次二卷半是三摩呬多地。次第十三卷中一紙餘。是非三摩呬多地。次第十三卷中一紙許。是有心無心二地。次第十三卷中。及第十四五合二卷半。是聞所成地。次四卷是思所成地。次一卷是修所成地從第二十一至第三十四半卷。合十三卷半。是聲聞地。次第三十四卷中後半卷。是獨覺地。從第三十五至第五十卷半。合十五卷半。是菩薩地。次第五十卷中二紙餘。是有餘依地。次後兩紙餘。是無餘依地。彼十七地分為十四段。合有尋等三地為一故。合有心無心二地為一故。抉擇分中初七卷合決五識身地意地。次四卷合決有尋等三地。次一卷半決三摩呬多地。次第六十三中一紙餘。決非三摩呬多地。次二紙餘決有心地。次二紙半決無心地。次第六十四卷決聞慧地。次二卷決思慧地。次第六十七中三紙許。決修慧地從六十七卷下四卷半。合決聲聞地。及獨覺地名中。唯決聲聞地。不決獨覺地。從第七十二卷下至第八十半。合八卷半。決菩薩地。次第八十中後半卷。合決有餘依無餘依地。故此十七地。分為十二段。合五識身意地為一。有尋等三地為一。聲聞獨覺地為一故。合有餘依無餘依地為一。故。由此本地抉擇相對應為四句。一初合後離。謂有心無心地。二初離後合。謂五識身意地並聲聞獨覺地。及有無餘依地。三初後俱合。謂有尋等三地。四初後俱離。謂餘六地。即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聞思修所成地。菩薩地。諸論讀者應知。上下諸地卷數相對。披尋上下二文。影略說故。或前無後有。或前有後無。釋盡故無。或前標名後釋體。或前散釋後略標。不便故標。或前略隱後顯廣。或前顯廣後隱略。粗備釋故。依此三例以尋論文。又依五分。隨其所應釋之。名以觀其義解一切經。諸經不決。皆讀此論以解釋彼。無不通了。此論解釋一切五乘三藏義故。其此論文。或空列名。不知體性是何。或雖如名而釋。而不悟其相狀。或雖悟其相狀。而與上下相乖。或雖不相乖。而義意難得。如其次第。可知四理而讀彼文。無不洞矣。頌云。如名起義解。以法屬名同。長披連廣句。隨應或離合。

五識地中。大文分二。初別出地體。後總釋法義。初文有二。初總問答地。次別顯。別顯中為二。初總顯五名。後別顯五識。餘五門義。依成唯識。以九門分別。第三能變頌文之中。無此不共所依所緣作業三種。今別顯眼識五門義即為五。自性即出體。依眼了別色者。成唯識雲。此中且說不共所依。未轉依位見分所了。非盡理也。此中意說。識相難了。舉所依因及所了果而顯自性。自性亦得是因果故。若依處門。識是果故。界門即因。雙對根境通因及果。

釋所依中分三。初略顯三所依。次攝之為二。後重出三體。唯識雲。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因緣依。彼以四緣名顯故。又云俱有依。開導依。種子依。大勢同此。成唯識第四中。以親疎為次第。此中以顯隱為次第。前後不同也。彼俱有依合有四解。明五識依但有三解。彼第三師。同第二故。一五識無眼等依。唯以意識為依。眼謂種子。二五有二依。謂五色根同時意識。三五有四依。以此為正。謂五色根。六七八識。同境分別染淨根本所依別故。此唯同境。略無餘依。六七八識稍疎遠故。略而不述。彼等無間依合有三解。一五識唯以第六為依。二五識用前六識內。隨用何識為依。第三五識各唯取自類識為依。以此為正。彼種子依。雖有二說。解前五識皆無異解。第七卷中解依止根本識中雲。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為共親依。共即依現。親即依種。今此但說依八種子。或此但說依八現行。或復通取執受有三文。如唯識疏。此文三解。一雲。種子是所執。所執即所依。與現行為依故。不離第八識。故名異熟。又變異而熟亦名異熟。阿賴耶識所攝。第二解雲。由第八識得二種子名。一親因緣。即識中種。二增上緣。即持種識。依止根本能生之義亦名種子。彼論以二緣別故。說現行入俱有依中。此論以能生義故。說現行第八亦名種子。種子是所執。能依現行是能執所依故。亦不相違。第三解雲。阿賴耶識與雜染法為二緣。一為種子。二為所依。故今現種二法。皆為彼俱有依。二釋唯於重釋三依中。眼有五義。一所造。二所依。三淨色。四無見。五有對。各有別義。及有所簡。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三釋。如前所引唯識之義。

種子識中。樂著戲論等者。一解雲。即言說及分別皆名戲論。以現行為因所生種子異熟識。即名言熏習種子是。第二解雲。即所生現行異熟識名種子。依熏習因是種故第三解通取現種。

解所緣中分六。一出眼所緣體。二別列相。三解形顯表義。四釋除青黃赤白。外餘顯形表色。皆是根本四色之差別。依四本色。立餘差別。故皆是假立。五結三類雖殊。並眼等境界。六釋好惡顯別體中。色名雖標諸色之總稱。即是自處之別名。有對有三。此是障礙有對。解別相中。與餘論不同義。並如對法第一疏。並俱舍抄。

釋表色義中。生滅相續者。不同正量部。動及日出論者業。由變異者。即發業心。剎那滅故。果隨因變。不同正量等。先滅後生。故先生處不生。

或無間者。相續義。有間者。間斷也。近遠可知。或即此處變異生者。如禮佛等。不離處故。釋表業中。業用為依動轉差別者。業用者思業。以此為依。諸有形色動轉差別。說名表色。

釋三色中。是眼等所行者。所遊歷義。境界者。所矚取義。所緣者。帶行相所籌慮義。

釋好惡顯別中。唯言顯者。舉本實色。末假可知。

似色顯現者。此之三種依他之色。似所執實色。而顯現故。對法言似色了別。或眼意所取。似本識所變色。故言似色。

助伴文有三。一出體。二明所緣行相同異。三種子差別。五識與幾心所相應。此論下文。謂五十三。準成唯識。略有二說。一雲有三十。除二十三。謂別境五。善中輕安。煩惱中三。隨煩惱十二(小十及邪欲勝解)並不定二。二雲有三十六。除十七。謂煩惱三。隨惑十。不定四。故此說因位。無漏位與二十一俱。遍行別境。並善十一。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唯識又云。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二文不同。如唯識疏第三卷解。具四義名相應。如抉擇五十五解。

各從自種生者。此據實心所。非彼假者。亦別種生。

作業有六。初四後二。初四中。一自他境因果位別故。二自共相。處自相故非餘二。三去來今。唯因非果。現在故。四間相續。有二說。一雲一切位定爾。一云不據等流心。後二者。一隨他起。自力微故。二得異熟。牽果勢勝故。

隨他有三。一自不能起隨意轉。抉擇具釋。二自不善惡由意引。三自不能為轉。但能為隨轉發諸業。能得愛非愛果者。不同大眾等部。五唯無記故。

聲有四文。第三所緣有六。一出體。二差別。三明同異。四好惡異。五名異。六顯耳等境。俳戲叫者。散樂行主之叫聲也。因俱聲者。二具四大生一聲故。依之有名造故。香味觸分段如聲可知。別科可悉。

觸異名中。堅耎動煖。地水風火。如次配之。自餘一切總別義門。如對法第一卷疏。香味觸三列差別已。

言所嗅等者。合中得故。不同色聲。色聲無之。其五心如下第三。及唯識第四卷釋。並五心章。初說三心者。諸心生時多起三故。後二心不定。第三心後。方有染淨。染淨後有等流五識。等流五識不由自力生。由意引故生。故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恆相續轉。意地第二。六七八識。同依意根。略去識身相應三語。故但言意。又實義門。雖有八識。然隨機門。但有六識。六七八識。同第六攝。就所依名故但言意。所依非色。或離於身。猶如心受故。不言身相應。准前故略不說。又六七八。雖皆有心意識義。心法意處。識蘊攝故。然意義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攝故。八心義強。六識義強。故不說名心地識地。身相應言。皆略不說。

地義如前。地文分二。初結前生後。後依問解釋。釋中復二。初以五門分別地體。後第三卷中。復以十門解釋地義。

第三卷之中。嗢拕南曰。自性及所依。所緣助伴業。由此五種門。諸心差別轉。後嗢拕南曰。色聚相應品。世相及與緣。善等差別門。巧便事為後。差別門有三。一三性別。二增處別。三釋處名別。故有十門。初文復二。初標列。後別釋。

所隨依止性。所隨所依附。依止性者。此中初句。顯第八現識。與有漏種。為所依止。故名所隨。隨成有漏等故。後句顯與無漏種子。為所依附所隨依止性。雖復依止義同。無漏不等。故名依附。又初句。顯有漏種子。隨逐本識。成有漏無記。用依體義。後句顯此種子。雖依本識生善染等功能仍異。非唯全一。故名依附。用各別義。又初句。謂種子。依於現行。名所隨依止性。種子性為能隨。依止現識故。後句顯此現行所隨依止識。附於前種子能依止性。更互相依。二俱名心。由種子具積集義故名心。現行是種子所集起故名心。

意謂恆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依者。此中通明過去六識名意。非唯第七。一切皆有依止義故。據實此意唯取第七。如成唯識。攝大乘論。釋心意識三種別義。然薩婆多。以名義業世施設。釋此三異。與此不同。七八兩識。俱以十門。第六意識以九門釋。廣如唯識。

彼所依者。俱有。等無間依。謂意者。其俱有依。唯識第四。略有四說。一雲。七八無俱依。第六有此依。謂即末那。二雲六以七五。為俱有依。七以八為依。八無此依。三雲。六七如前第八以第七及五根為依。種子識。以第八及能熏為俱有依。四雲。第六意識。以七八為依。七八識更互為依。廣如彼說 此中言俱有依謂意者。前第一師解雲。此文唯說第六識俱依。七八無故。第二解雲。第六意識所依。七五。內意處中。俱意處故。七依第八。第八亦是意處攝故。故名為意。八無此依。第三解雲。六七同前。第八亦以第七為依。種子亦以能熏及第八為依。俱意處故。故名依意。此說三界俱決定依。五根不定。故略不說。第四解雲。第六意識所依七八。及七八更互相依。俱意處故。併名為意。由此論雲俱有依謂意。若不爾者。何簡別心意識三。有依無依。而今通言俱有依謂意。故第四說。最為中理。

等無間依唯識三說。一雲。第六識以前六識為依。七八唯以自類為依。二雲。第六意識。用前自類。或第七八為開導依。七以自類。第六為依。第八以自類。及第六七。為開導依。三雲。六七八識。各以自類。為開導依。最為中理。三釋雖別。並不違此文。

種子依如前說者。唯識第七雲。依止者。謂前六識。以根本識。為共親依。故六依八。彼第四卷釋七依八有二說。一雲。唯依種子。二雲。亦依現行。此第八心既通種現。種現相依。更互無失。

彼所緣謂一切法如所應者。唯識第二說。第八識緣執受處。即諸種子。及有根身。器世間等。對法論說。緣五色根。四塵一分。除聲。抉擇五十五說。緣五色根。五外界一分。解深密經等。與唯識同。唯識解。緣處有三說。一雲。凡聖九地。通緣一切五塵。二雲。現居及當生者。變為此界。三雲。若於自身。可有持用。便變為彼。即自界自地自類變是。此說一切共受用者。若別受用。准此應知。鬼人天等所見異故。於他身處。亦變似塵。受用他故。唯緣有漏種。非無漏種。緣有根身。彼有二說。一雲。亦變他根。二唯變自根。前來且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通若定若法威力。界地自他則不決定。不緣心等。皆如彼文。第七緣境。唯識第四有四說。一雲。緣第八識體。及相應法。二雲。但緣第八識見相二分。三雲。但緣第八現識及種。四雲。唯緣第八識見分。如彼疏釋緣見之義。第六識緣一切。其義可知。此中通言緣共境故。謂一切法。如前說異。復言如應不共境者。不共五識故。

彼助伴者。謂作意。乃至尋伺。文分為六。一列數。二明境行同異。三明時同體別。四各別種生。五相應。六有行相等。此說五十三諸心所法。對法說五十五。百法顯揚。說五十一。如對法第一疏會。並解諸門義。遍行五。如唯識第三及第五。別境五。如彼第五。善煩惱隨煩惱。如唯識第六。不定四。如唯識第七。廣引義門釋之。今此第八識。唯遍行五俱。第七識彼第四有五釋。一雲。唯九俱。謂遍行五。四煩惱。二雲。十五俱。謂前九。五隨煩惱。並別境慧。三雲。十九俱。謂前九法。六隨煩惱。並念定慧。及加惛沉。四雲。有二十四。俱謂前九法。十隨煩惱。加別境五。五雲。有十八俱。謂前九法。八隨煩惱。並別境慧。此說因位。若無漏位。三皆得與二十一俱。如五識說。皆如彼釋。意識一切。如理易知。如是等輩俱有相應者。如成唯識第六卷說。慢見疑忿等九。除害。如是等法。所翻諸善。及抉擇中。引雜事說。研求大欲等諸隨煩惱皆助伴故更互相應者。非定互相應如其所應。故如對法疏第二卷釋。五十一心所頌云。五法五俱起。九法必六俱。九法定十四。二十一十五。三法起十六。八法十七俱。是心所俱生。智者應當學。廣如對法第二卷疏。若五十三心所。其數不定。思之可知。

有行相者。謂行解相狀。唯有為緣。非無為緣。無分別智。無相狀故。如識自影。有二行相。一影像相分。取本質境。行解相故。二即見分。取親相分。行解相分。若取通義。行境體相。名為行相。通無為緣。理無妨矣。有為緣中。准前有二。並自證分等。各望所緣。思准應悉。若影像名行相。即本質為所緣。體一名同。行相體別。故名不同。若見分名行相。即親相分。體雖各別。相似名同一。見分體解。各各異故。名為不同。如唯識第二第三疏解。

作業中。文有二。初明對五識業。後明不共業。初文有七。一境分齊。二自共相。共相無體。唯假建立。如唯識第二疏釋。三世。四斷續。五為轉隨轉發業為因等起名轉。為剎那等起名隨轉。六招異熟。七引他自識。或能為率爾。引他尋求。或為染淨。引他等流。第六識通有此七義。七八識有五門。除發業招異熟。有餘五分。不共業中。初標列十五門。後別十四段釋。雜心六事不共。謂離欲。及退。斷善根。並續。受生。命終。大乘不唯十五。更有悔憂等。故論說等言應說頌曰。分別審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由合死生。一段明之。故成十四。七分別義。如下第五。唯識第七。對法第二卷疏解。有相分別若依對法。攝三分別中。自性隨念二。以五識無自性。自性體尋故。七分別中。任運分別。即五識故。今此論中。自性分別。即是任運。故說有相。謂於先所受義。唯攝隨念。故與彼論。寬狹不同。或此與對法。兩門俱同。先所受義。則攝自性。隨念分別。等流心位。有相分別。緣前率爾心位所受境故。不如前解。若攝自性。與任運何別。無相分別。由過現境。所引未來欲。得分別名。隨前引上二分別。對法唯依法。此中通說人。善名即解語言。不善名言返此。

威儀工巧處者。有三解。一雲。威儀。謂表色。路體則四塵。四塵是彼所依。故說威儀路。但言威儀。不言路者。非四塵故。二雲。威儀四塵為性。路即發彼心。與彼為依說心為路。工巧處亦爾。但是五塵四塵別故。三雲。威儀多於道路施設。工巧多於處所施設。故各別名。其實相似。七分別以尋伺。或五七八識為體。任運分別。是五七八識故。七唯有漏。有通無漏。唯識第七解。

如理所引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倒者。四倒是增益。體非真有。如理翻此。故言不如四倒是增。四倒之義。如下第八。

法住智者。薩婆多緣三界。體有漏達因果智。今是無漏後得智攝。達彼因中有果法功能住。或由彼因。果法得住。名法住智。此是如量智。下出世間智。是如理智。

審慮所緣。通有無漏。勝慧為性。或通四倒。邪見等為性 醉有四緣。性劣者。體虛羸。不習者。性不飲。餘二可解。多以惛沉掉舉放逸妄念散亂貪瞋等為體。或俱時心心所為性。有義通五識。意增故偏說。

狂有五緣。俱舍第十五。以妄念為體。彼論雲。依不平等大種故。心便失念。故以妄念為體。或俱時心心所為性。以狂對亂為四句。狂非亂。狂者不染心。亂非狂。不狂者染心。俱句。狂者染心。俱非句。不狂者不染心。此唯欲界。除北洲五趣皆有。北洲人無逼惱。諸天有故。小乘佛有。大乘不然。十地亦無。

末摩者。此名死穴。亦云死節。或云有六十四處。或百二十處。外緣逼迫置死。發狂亦有困喪愁憂發狂。不離驚怖錯亂等故。略而不說。

夢有十緣。如由搖扇。如世戲樂。以扇搖之。即便睡夢。唯識第七有四說。一雲。癡為體。二雲。癡無癡為體。三雲。思想為體。四雲。別有體。或為七緣。第七緣中有四。如文可知。

覺有三緣。不勝疲極者。睡經多時。便置睏頓。自然覺悟。名不勝疲睡極故。言有所作要期事者。將有所作。發願要期。求後覺故。總以心心所為性。

悶有四緣。通有心無心。有心位亦以心心所為性。由彼悶觸。引生心悶。

醒體亦然。

發業四緣。初三則三種思。謂審慮思。名發業智前行。決定思。名次欲生。動發勝思。名巧用起。若依小乘。前二通見修二斷煩惱第三唯修斷。今依大乘。發總報業。前二通見修。第三唯是見道煩惱。若發善總業。三思皆善。親引煩惱。亦不共無明等。見道所斷。由此經云。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對法亦言。勝義愚。發福不動業。世俗愚。發非福業。皆見所斷。若發別報業。第三思。亦通修道煩惱。如唯識第八卷說 此第四因。隨順功用等者。剎那等起。發業風也。此風。隨順第三功用起思於業。俱時引發身語。故廣百論。破勝論雲。汝我一不動。何能發業。彼反難雲。汝心心所亦一。非動法。何能發業。聖天破雲。心雖不動一。由心尋伺。引起於風。風亦起業。正與此同。

離欲四緣。一凡聖根熟。二聞隨所應法。三離所應障。四起正思惟。方能離欲。體唯是慧。通有無漏。

離欲退。有五緣。一鈍根。二新學者。思欲境。即是因力境力。三受順退法。即逢五退具緣。四煩惱重五習惡友。

斷善根。文有二。初明緣多少。後依斷現種差別。或五緣。或六緣。一利根。二意樂惡。三逢惡友。四邪見重。五行惡無畏。六於眾生為慈悲。諸利根者。內自思搆。邪見勐利。不怖眾惡。不生慈愍。便斷善根此名因力而善根斷。則五緣斷。若更逢惡友。順惡意樂。而斷善根。此名緣力而善根斷。則六緣斷。要利根方斷。鈍根不能。廣惡意樂斷。狹意不能。要是欲界。非上二。三天下。非北洲。人非天。對法第一雲。唯欲界上上品邪見。能斷善根非餘故。唯苦集下邪見。非於滅道。或通四諦下邪見。通行相者非餘。要無慚愧。俱不怖惡。非餘二性。要不慈悲眾生。樂損害。非拔濟。依此因力。方斷善根故。緣力必由近惡友故。阿顛底迦畢竟之人。一闡底迦有種姓者。對法論說。二俱斷善根。根有二。一種子。二現行。唯斷現行非種子。折伏勢力令不起現行。名之為斷。非斷種子。唯斷生得。非加行善。加行善勝。前方便時。已不起故。唯斷欲界。亦兼三界。已斷樹根。莖等死故。令勢遠故。為九品斷。非一剎那。擬宜無間斷。非如道害。

續善根。有四緣。一性利根思惟能續。二見朋友修善。三聞正法。此之二緣。由見外緣。方能續善。若自思惟。若遇良緣。心創墮彼。名卒爾心。因生尋求心。猶豫惟搆。印可於彼。決定心生。是名第四緣。上來三心。俱是無記。引生第四染淨之心。是名續善。若自利根。率爾思惟。因生猶豫。證決定故。續善根者。名因力續。若雖利根。復逢善友。修諸福業。復聞正法。因生猶豫。證決定故。而續善根。名緣力續。薩婆多師。或疑心。或正見。續善根。此不同彼。疑即無記尋求心也。或復同彼。猶豫即疑。心證決定。即善根續。即是正見。俱舍第十七雲。於因果中。有時生疑。此或應有。或生正見。定有非無。續現行善。非種子。舊有故。現行善生。初即名續。通續生得。及方便善。若自思惟。見他修福。多續生得。引方便善生。若聞正法。先續方便勝善法生。引起生得。非聞正法時。無方便善。或生得善起令加行善種子亦能生現。名之為續。非時亦起。故斷之時。勝法先儘。所以正斷。生得生時。由內外緣。由此二善不定。由聞正法。殊勝外緣。引生善根。通方便故。或初續善。唯起生得。方便後起。以難生故。勝既先斷。所以後續。續欲界善。非上二故。頓續非漸漸起。餘品斷難盡故。九續頓生故。一斷處必能續。續處未必斷。俱舍第十七雲。於現身中能續善。不亦有能續。除造逆人。彼人定從地獄將沒。將沒時言。謂彼將死。或即於彼。將受生時。將受生時。謂中有位。見後果相。便續善根。以地獄所依。與善根相違。故在中有。見之可續。中有不與善根相違故。已受彼報。須待報終。方能續善。續善根已。即命終故。今者不然。在中有既得續善。其轉不轉。俱不遮故。設受彼果。而續善根。亦乖何理。豈無記果。違善根耶。善根設生。亦復不定。不從彼沒。彼又說言。緣力斷善根。地獄生時。續斷勢弱故。因力斷善根。地獄死時。續因力強故。又意樂壞。非加行壞。斷善根者。是人現世能續善根。若意樂壞。加行亦壞。斷善根者。要身壞後。方續善根。見壞或不壞。其義亦爾。雖無文說北洲六天。畜生餓鬼。亦續善不生。故既不定。故不說之。更應思勘。

明死生中。大文分二。初明內分死生。後明外器成壞。初中有二。初辨。後結。初中復二。初辨死生。後卷中雲。又諸有情。隨於如是有情類中。自體生時以下。說觀生死。次第漏盡。句義難悟。初文有二。初明死。後明生。死文又二。一標六死。二隨別釋。六死中。初三死。不明瞭識。離身正死。後三死。明瞭心識。未離身將死。時非時死釋。初三義更無別。死時者。道理義。或應可時分義。業命俱終。合道理死。正應時故。即壽盡死。非時翻此。則是福盡。及不避不平等死。枉橫死故。

別釋死中分二。初明時非時三死。後明三性心死。壽盡死。則業命終。福盡死。則衣食闕。不避不平等。則餘緣枉橫死。不平等者。不調順義。九因則九緣。義別稱二九。一食無度量。腹脹死。二食所不宜。毒害死。三不消復食。不轉死。四生而不吐。不消死。五熟而持之。不通死。六不近醫藥。橫病死。七不知於己若損若益。入水投火。他損墮坑。愚癡故死。八非時行非梵行。饑飽遠行。病時而犯故死。九非量行非梵行。染愛過度故死。對法說三死。一壽盡故死。如生此州。極壽百歲。業雖未盡。命盡故死。二福盡故死。耽定衣食闕。橫緣故死。三業盡故死。三時業盡故。此中初三。無業盡死。唯依現緣辨死。不依過去緣故。無業盡死。其外緣中。離己名福盡。合己名不平等。對法論中。通說過現緣。故有業盡。離己合己。二緣雖殊。外緣是同。合名福盡。彼釋依增上。但說耽定味。亦不相違。俱舍以福壽。相對為四句。准對法。以三相對。為四句死。此中三法相對。為四句死。皆如理思。

明三性心死中。大文分二。初別明三性心死。後又行善不善下。總料簡死。初文有二。初明善不善心死。後明無記心死。初中有二。初別明二性心死。後總明二性心死相差別。死有三位心。一正死。即末後剎那。唯識論說為第八識。對法論說死有末心。生有初剎那。中有初剎那。唯無記性。二次前潤生心。唯第六識。我愛相應。對法說為九種命終心。唯有覆無記。三次前明利心。即此三性。是麁想現行故。細想現行。無記心者。即我愛心。此說第六識。若兼第八。即末後心。故說不能憶善惡法。

總聊簡中。文分為八。一明三性何類先起。二明死因。三明善惡相。四明潤生相。五明解支節。六明根沒頓漸。七明死名差別。八上下捨相。初文中三緣先起。一先所造業強者先起。二業若平等。隨初時自憶者。則最先所作業。三縱強縱平等。臨時他教憶。隨何業起不起餘心。則以上三業。隨其所應。我愛之所潤。受當來果。離上三緣。起無記心。或復無心。以前最初作業。受當來果。論明善惡性心死。不說第三。論受當果即有緣 第二文中。二因力者。初是名言種子。唯無記。是第八識因緣。後是有支種子。通善不善。是第八識增上緣。謂由當來二因力故。現在命終。或由名言種子勢力盡故。現在不避不平等故死。或壽盡死。由有支種子勢力盡故。現在業盡故死。合由二因力故。福盡故死 第三文中。有二。初明善惡前相。後明差別。受盡先業所引果者。即業盡等。死時非不避不平等死。定亦有中有之相。如日後分者。日將沒時。或山山峯影者。下品惡業者當相。如峯影懸覆。中品如山遍覆。上品如日後分極覆。或下品。如日後分懸覆。中品如山遍覆。上品如峯影極覆。此是將命終時。由先惡業所見當果相。辨差別中。初善後惡。惡中上中二品。如文自釋。造下品不善業。多無惡相。故論不說 四明潤生相中。初明凡潤生。後明聖潤生。抉擇分說七種受生。凡夫以現種潤生由此我愛即是取支。潤前能引所引支。轉名有支。便能建立後果中有。及生支報。論說初二果我愛潤生不還無者。對法論說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故。彼由隨眠力。令生相續。唯初二果。下界修道治道未滿。雖能折伏。不相續。不堅著。仍以現行潤。抉擇總言。見聖諦者。以隨眠潤。勝異生故。相對辨故。實通現行。其無想有情異生身。及不還者生自地。並凡聖相對。潤生勝劣。所有妨難。皆如樞要。決釋分。言一切煩惱皆潤生者。謂是取支。初起取支故。此是後取支。亦不相違。又彼說餘時一切位煩惱。此說臨命終。亦不相違 第五解支節中。除天那落迦者。化生頓死故。又天唯善業果。地獄恆解支節。更何須說 第六根沒頓漸者。具根缺根別故 第七死名別中。得聖名清淨解脫。得無漏。離障縛故。或唯阿羅漢。證寂圓故。菩薩亦然。餘翻此應知 第八上下捨相中。當知後識唯心處捨者。腹中初生不淨成心。故最後捨。卷末當知。

解生文中。大分為二。初別明生因生相。後第二卷中。重複聊簡。初文又二。初明生因。後死生同時下。明生相。生相即生支。故唯識雲。始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皆生支攝。生因即有支。有支有二。一識等五種。戲論因。是能為因緣。親生生支。二業支種子。即淨不淨因。為增上緣感生支起。潤生愛滅。起正死心。略而不說。此二因熟。中有果起。生相文有二。初明中有生方便。後又造惡業者謂屠羊等下。明當有生。根本生故。初是趣方便。後是趣體。

辨中有中。十四門 一生時節。前趣滅位。後趣即生。如生滅相稱兩頭等 二具根。化生故。下第二卷。於四生中。解化生。雲具足六處。或復不具。中有何須必具五根。答彼解無想天。及初生命終。名不具。隨順小乘。說六識身。無意根故。非餘化生有不具根。又劫初鬼畜。既亦化生。何必要具。劫初人畜。一切具根。以化生故。若說男女根。中有之中。容其無形。問既與當果相似。一業所招。如何必具根。答以化生故。與當生不同 三相狀。業識所引善惡異故 四極淨天眼境。即大菩薩。廣慧聲聞。廣修者。見極細故 五不同前將死位。起內我愛。唯起境界愛。緣當生境故 六同當生形。一業招故。如狗中有。雖待時等。轉受狐身。本將向狗生。形仍似狗 七如天眼見障外色。然得見無邊隨類業故 八身無礙往彼生處隨山河等。身皆度往。一無障礙。猶如通力。生處即礙 九不見異趣。見同類及身當生處。業勢異故。不同餘宗 十往生形儀。惡業眼視下淨者。生三惡趣。雖見生處。見其勝淨。所以欣生。若見穢相。不欣生故。俱舍雲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與此不同。或此說地獄。面視於下。非頭不向下。但與餘二趣。視下相似。故同說之 十一生時分限。七日一死壽勢頹故。極經七死。必得生處。業必熟故。如住壽極八萬四千。此亦如是。不可為難設劫滅時。輪王業熟。亦定七日。轉生他方。或業可轉。而未受果。設色界中有。亦唯七日。若得生處。日時不定。有說。欲界中有七日。色界不定。此義不然。無文說故 十二可轉。生處生時。二緣未合。謂父母等未和合。禽獸等非時。如狗生狐中等。時處未和合故。或如謗解脫生地獄等。皆可轉故 十三釋異名。有四。總有四有。謂生有。死有。本有。中有。生有。初剎那名生有。死未後剎那名死有。生後死前名本有。死後生前名中有。一名中有。前後二有中間故。中有非趣。本有雖中。不名中有。二名健達縛此名尋香行。尋當生處香。而行往故。或唯食香。香所資故。如作樂者名尋香故。此唯欲界名。非色界者。彼雖不尋香。尋香類故。亦名尋香。見生處起愛。不聞生處香自無鼻識。生處無香故。三名意行。身隨心往。速疾自在故。或名趣生。趣向生有故 十四三界有無。除無色界。以無形故。欲色二界中。亦非必定有。變人為虎。雀化為蛤等。無中有故。涅槃經言。或說欲色界有中有。或說欲色界無中有。皆不解我意故。若一切有者。何故說有不解我意。故許通無。容豫者有。速疾者無。陷身入地獄。此等皆無故。色界頓生。故中有形大如本有。欲界身中有。如生有之半。等形漸故。此准小乘。大無文故。無色界死。生下界時。隨前死處中有現前此。有一難言。如在欲界得色界定。業力猶微。成後報業。次得無色定。業勝為生報。生無色界。受生報已。生色界中。方受後報。爾時欲界二十劫空。乃於欲界前身死處。中有現前。向色界生。此亦難解。應言則於當生處現。理亦何失。雖有此解。理實不然。前死處現。其理為正。無色無處。即於入定死處受果故。從死處中有現前。若生處現。便大疎遠生處尚遙。誰復傳識。故前說是。抉擇分中五十四。問何因得知有中有耶。答從此沒已若無所依。諸心心所。無有道理轉至餘方故。設有難言。如聲發響。此滅彼生。何須中有。彼自釋言。不應如響。唯惑亂故。響非實有。意變似彼。聲外響生。心亂倒故。復有難言。應如於影質對影生。何須中有。彼自釋言。不應如影。彼不滅故。質在影起。不同死已後趣方生。故有中有。復有難言。如心緣境。心慮境生。何假中有。彼自釋言。亦不應說如取所緣。非行往故。心不往境。慮起境生。生死不然。須往生處。既假傳識。故須中有。

又造惡業者謂屠羊等下。生相中。第一明當有生。正趣體故。文複分二。初明中有向五趣生相。又由三處現前下。明胎生生相。複分二。初明向地獄生相。後顯餘四趣向生相。初複分四。初明趣向相。次明化生具根。遍受苦故。次明向彼心。後結成道理。初文有二。初明見地獄相。謂已舊同類。喜樂馳趣。生處境礙。則便續生。後明中有末心。見當地獄果。諸色紛亂相。如前將死見中有相。前滅後生等。如癭鬼者。有鬼大癭。不能自持。極受眾苦。同於地獄。故抉擇分。生鬼畜一分。恆受眾苦。同於地獄。何故此中唯說鬼趣。鬼趣重故。又略舉故。

胎生生相中。文分為三。一明三處現前。二明三種障礙。三若無如是三種過患下。結成入胎相。調適值時者。無病安容。有麻麥果者。有麻麥果。塞蔽產腹。如車螺形者。門寬大故。或有形曲。有穢有濁者。穴不順直。難安子故。其處穢惡。津液渾濁。不堪攬之成所依故。不作不增長感子之業者。作謂一子增長。謂多子等業。或感大宗葉等者。自有感大宗葉等。父母無之。或自無父母有之。結成入胎相中有九。一結成入胎。二於父母起顛倒。三薄福多福所見之相。四本藏依託。五依託相狀。六諸根依此次第當生。七諸根依處。亦次第生。名得圓滿。八識託。依執損益共同。九宍心。初生識最初託故。於末後識從心捨。

於父母起顛倒。文有六。一起趣向。二起顛倒。三於父母差別。四樂遠近不同。五隨意見一。六遂便受生 依託相狀中。謂此所出濃厚精血合成一段等者。謂父母精血。合成一段。中有末心。起愛煩惱名顛倒中有末身。名顛倒緣。即彼一段非情精血。與中有俱滅。即此同時。由種子力。有微細根及造根大種並與根。同是有情分。不淨精血。和合摶生前剎那時。即此精血。尚是非情。今此剎那。識既依託。名為結生。乃有情數。薩婆多師。以父母精血為緣。別有異熟等大種造色。於中死生 今此二說。一雲。造根微細大種新生。其類妙故。餘扶根塵大。及造色。用前非情精血。以為此體。不同於彼。二雲。同彼。非情並滅。依此為緣。新精血生。羯邏藍義。如後卷釋 諸根依此次第當生中。此羯邏藍中有諸根大種等者。初位之時。眼等四根。時猶未有。已有造彼能造四大。據其處所。此中有說。造身根大種外。別有造餘根四大。雖無所造色。大種已有。由此身根俱生大種力故。後餘根生。抉擇分說。能造所造。定不相離。名同處不相離者。說以後位。非初位等。獨有大種。據其處所。後根方生。其扶餘根四塵時。亦未有亦唯有大種。先據處所後根起時。造色方生。根依俱生。名得圓滿。或此意說。造身根四大。亦能造餘四根。扶身根四塵。能造四大。亦能造扶餘四根之塵。今說初有諸根大種。並有諸根扶根大種者。即說造身大種。及造扶身塵大種。為造餘四根大種等。非更別有。相依而有。是造義故。不爾豈復唯有大種。無所造耶。欲界一切四大種。不離色觸等。故此義難知。

論本第二

自下明生相中。第二段重複聊簡。文分為二。初廣總五趣生。後廣胎生。初文有十。一種子多少。二識與名色。漸增長相。三三熏習生果差別。四異熟受俱。五有受盡相。六三時報種子差別。七有染離染法界共同。八三性種子。得名有異。九種子眾名。十轉捨差別相。前生中雲。我愛無間已生故。戲論因熏習故。淨不淨業已成熟故。方得果生故。今廣種名色等增長。即前正生之體故。

此重廣種多少中。一切種子皆具足等者。如成唯識第二卷說。釋此論文。准彼三義。涅槃法者。法謂道理。有入涅槃之道理故。

一界之中成三界種者。攝在本識。性同無記。用歸體故。見相類別。界系全殊。業果不同。報非報異。亦如唯識第二論疏。三熏習種生果別中。種子識自體。樂著戲論為勝因者。名言種子也 於生族姓等淨不淨業為勝因者。有支種子也 凡於自體計我慢等者。我執種子。即廣前三因於胎分中 有自性受不苦不樂等者。則阿賴耶識相應捨受。是異熟主。擔負餘受。名自性受。異熟生者。從真異熟所生。體非異熟。異熟之義。如唯識疏第二。

又種子體無始時來等者。護月雲。種子本有。由新熏發方生。故名為新。此文為正。難陀雲。此說名言。本識親種。無始新熏。不能自得異熟果。要由淨不淨業新熏招集。方乃能生。故名為新。護法解雲。名言種子。法爾舊成。無有支熏。不能得果。新舊合用。其果方生。望業招集。與其新名。非名言種。無始時無。要熏方生。故名言種。無受盡相。複數逢緣。數生果故。有支種子。名有受盡相。有頹歇故。若果未生。名未受果。若果已生。名已受果。

又諸種子未與果者或順生或順後受等者。此說種子未生果者。或順生受。或順後受。雖經多劫。而未得果。種不滅沒。後還能生。隨遂自體。雖餘果生。要由自種者。如異熟體。雖待餘業現餘緣等。其果方生。要由自名言種。起親因緣故 又諸種子別於此身應受異熟緣差不受等者。此說現在順現受業中。報定時不定種子。緣差現在未得受果。雖於餘生方始受果。亦唯住在順現受位。不名順餘受種。即是順現報定時不定業。或是三時諸業種子。現身應熟。緣差不受。順不定受。故仍依舊位住。名三時不定業。是故一一身中。有三時業種。顯揚論說。業有三。謂順現受生受後受。或分為四。加不定受。或開為五。不定受中。離時及報定與不定。為二業故。此文不說順現受者。意說。多時不受果種。雖經多劫。而不腐敗。故不說現。又從初為名。亦有多時順現受種。雖不得果。亦不舊敗。唯別報故。三時通總。故不說現。順生受種。應次身受。而言經多劫雖未受果。不腐敗者。如順生受業。應受人中多生。始受一生。便造惡業。生惡趣中。人果未受。惡趣果盡。還受人果。即是順生業雖經多劫。而不腐敗也。餘準可知。

譬喻部師。立有八業。三時及不定。皆有定不定。謂順現受時定報不定。報定時不定為二。餘準可知。其第四業。不別依三時。但總分別。彼破薩婆多雲。若無間業。定順生受不可轉者。三界善業。非想最勝。亦應無越得聖道者。彼既可轉。此亦應然。今大乘中。業信同彼阿闍世王五逆之業。既懺悔已。絕不受果。則是生報可轉滅義。時報俱不定也。鴦掘摩羅。轉地獄業。於人中受。報定時不定。義亦同之。故抉擇雲。依未解脫者。建立定業。非已解脫。解脫身中諸業。皆名不定業故。由此順現業。皆二業成。雖無正文。理必應爾。

一處有染即一切處有染等者。一界中有諸界種。系染同故。離染翻此。

若煩惱品所攝種名麁重亦名隨眠者。麁重有三義。一惱害義。唯染污法。二無堪忍義。通無記法。三性有漏義。通有漏善。今說煩惱。名為麁重。具有三義。名隨眠者。俱舍釋雲。隨增眠義。是隨眠義。現貪等是。成唯識雲。隨遂有情。眠伏藏識。或隨增過。故名隨眠。若望菩薩唯二障種。故無記等。不得此名。諸無記品。具二麁重。體無堪任。是有漏故。此說名麁重因。無初惱害。故餘處唯說染種名麁重。無記法非之善法唯一。謂有漏性。抉擇分說。有自性業麁重。對法亦名有漏麁重。由無初二義故。今論說信等法種。不名麁重。亦非隨眠。是故一切所依自體。即是異熟五蘊之身。煩惱逼惱。煩惱招感。煩惱依附。名麁重所隨。無記種起。名麁重所生。體是異熟。無記無覆。名麁重自性。

眾名有十一。界者。因義。持自體義。種姓者。類別義。自性者。體義。因者。建立果義。薩迦耶者。虛偽可破壞義。戲論者。分別義所分別故。阿賴耶者。所愛著義取者。所取義。苦者。逼迫義。薩迦耶見及我慢所依處者。我見我慢依生處。又般涅槃時已得轉依等者。此說入無餘位。染種所依。前已轉捨無。謂無間道。善無記種。轉令緣闕畢竟不生。果體既無。隨意入滅。名為轉得內緣自在。又善無記種。由煩惱種緣之成縛。得有餘涅槃時。轉捨一切染種所依。善無記種。既離緣縛。得生果自在。更無硬澁。各令緣闕。

第三段。廣胎生相中分八。一時節。二資稟。三分位。四變異。五男女相。六母苦逼。七出胎。八增長相。其八位中。五王經說。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摶。乃至七七日位圓滿。今言八位。理應八七。始終三月。眾相宛然。次第配此。若已結凝箭內稀。名羯邏藍。羯邏藍者。此名雜穢。父母不淨和合名雜。染可厭污名穢。二不淨和名已結。內稀外稠名凝。此為最初。眾苦因起。損惱既廣。喻立箭名。遏部曇者。此翻為疱。猶如瘡疱。表裡如酪。未至肉位。如[荳-一+死]豆瘡。故名疱也。閉尸者。此名凝結。雖已成肉。仍柔軟故。西域呼熟血。亦名閉尸。彼相類也。鍵南者。此雲堅厚。可摩觸故。仍成肉摶。未有支相。至五七日。支相方現。故名缽羅賒佉。缽羅賒佉者。支分義。業風所吹。從內擊外。上有一支。以為頭相。次吹兩支。以為膊相。下吹兩支。為髀相故。此初相氣從內出。後死之時。氣不更入。餘位可知。八七日後。但漸增長。更無位別。乃至三十八箇七日方滿。以十乘七。總成二百六十六日。支分皆具。更經四日。方乃出生。轉趣下故。總經二百七十日。凡經九月。名極圓滿。初後月相兼。數成其十。實唯滿九。

變異中有二。初標四異。後隨別釋。一發。二色。三皮。四支。一由業力。二母不避不平等力。因此二力生。隨順風為緣。令發等損。生後漸次觸生分觸等者。下明增長。觀此文意。根位已後。未出生前。名六處支。出生已後。學言說前。名為觸支。耽家室後。方名受支。

又諸有情隨於如是等下。辨生死中第二大段。說觀生死次第。漏盡句義難悟。於中有三。初觀生死。展轉次第。次明觀此方得漏盡。後此教理其為難悟。初文有二。初標後釋。此復於餘。此復於餘者。謂祖父子孫。次第相與。為四緣故。由身資長。生死相續。未證菩提。未至佛位。展轉無盡。若聞正法。內自思惟。修證聖諦。方得漏盡。如是生死方斷輪迴。

謂我無有若分若誰若事等者。分謂類。誰謂體。事謂物。初明我所無此三。後明我體非此三。故我我所二俱無也。或分謂時分。三世時中。亦無我耶。誰則我體。事則我所。謂觀自身。三世時中無我。我無自體。亦無我所。故言謂我無有若分誰事。觀他身我時分。亦無我體。我所亦復都無。故言我亦都非若分若事若誰。或我無有等者。明無我所。我無瓔珞分。無童僕誰。無窟宅事。此說無我所。下破無我體。我謂自我。都非他我。若分瓔珞。若誰童僕。若事窟宅。故我體無。謂說生死相續之身。如是所說。無我我所。所有言教。皆為難遇。設雖得遇。悟解亦難。不聞此教生死恆沉。聞正思惟。方得漏盡。勸諸智者。應順修學。

上明內分生死。已下明外器成壞。文分為二。初略問答。若有能感壞業現前已下。別明成壞。別明成壞中。初壞後成。壞中有二。初總明三災壞。後云何火災下。別明三災壞。初文有五。一由業能壞。二災壞分齊。三三災頂。四壞空住成。四劫時節。五初禪壽量。由業壞者。業即尋伺。諂誑等為火災業。通善不善二業所感喜。為水災業。樂及二息等。為風災業。欲界通為善不善感。上界唯善。唯識緣處既有三釋。釋此亦三。有作此難。外器界壞。既由業感。內身死滅。亦應業招。為釋彼言內外差別。故論說雲由彼外分皆悉散壞等。恐義難知。更為徵釋。釋有二義。一外色相續。頓滅實難。故壞由業。內身識託。識在壽存。業盡壽亡。任運易謝。故外由業壞。內身任運滅。第二又解。感外器業。多分決定。一劫時住。故壞由業。一切眾生。共業招故。時分皆同。內身不然。由種種業。壽命不定。各別業感。業盡壽亡。便任運死。故不待業。由此內身。剎那滅易。任運自滅。相續滅難。必由業盡。外器亦爾。剎那滅易。不待業招。頓滅誠難。故由業感如是道理。今古顯然。智者不思。於中疑起。今既通已。智者詳之。

災分齊中。欲界初禪。同有尋伺君臣諂誑。內火所逼。同火災。二禪及下。喜水動湧。故同水災。三禪已下。內有樂受。入出息風。所搖鼓故。同有風災。第四禪中。無別內災之所損惱。故無外災。宮宇隨身。有無義顯。不假緣壞。

災頂之中。初禪橫量大小。猶如欲界。既同一火。千個初禪方等於一二禪之量。二禪火災不及。故說二禪為火災頂。千個二禪方等於一三禪之量。二禪已下既同水災。水災不能壞第三禪。故說三禪為水災頂。千個三禪方等於一四禪之量。三禪已下同一風災。風既不壞四禪。故說四禪為風災頂。

劫時節中。唯二十住劫。有增有減。可說二十。成壞空三。既無增減。准住劫量。初禪壽量中。梵前益天者。即是第二梵輔天也。大梵王前作饒益故。

劫有九種。一日月歲數。法華論雲。晝夜月時年。以此為數。是法華經所說諸劫。菩薩地亦言。劫有二種。一是日月歲數。二是阿僧祇。二增減劫。即是饑病刀小三災劫。名為中劫。三二十劫為一劫。即梵眾天劫。四四十劫為一劫。即梵前益天劫。五六十劫為一劫。即大梵天劫。俱舍無此。唯雲大梵天壽一劫半。以四十劫為一劫故。六八十劫為一劫。即火災劫。七七火為一劫。即水災劫。八七水為一劫。即風災劫。九三大阿僧祇劫。依花嚴經第二十四卷阿僧祇品。有百二十數。第一百二十名阿僧祇。數水火風至不可數。名為無數。依舊攝論。說三十三阿僧祇劫。第二劫為小一劫。為二十一劫故。第三劫為中一劫。為九故。初劫為大一劫。為三故。雖有此文。不可憑據。不知積何以成無數。瓔珞經說。四十里城。滿置芥子。百年去一。去芥子盡。名為一劫有說八十里百里八百里為城。或說四十里八十里百里八百里石。淨居天以妙衣重三銖。三年一拂。芥盡石盡。名為一劫。隨機不同。未可和會。俱舍第十二。引解脫經。說六十數。唯有五十二。餘八忘失。以第五十二數名阿僧祇。仍以十積數。不同華嚴。從萬以上皆倍倍積謂萬萬名億等。至阿僧祇。其數極多。此大乘義故不可以俱舍為證。廣如別章。其大梵天。器世間初成即生。末後壞時方死。故壽命六十劫。不同餘宗。今設水風二劫。成壞時量促故。大梵壽量一劫時。定三天三品脩生不同。劫數故異。

云何火災能壞世間下。壞中第二段。別明三災。初火。次水。後風。火中分二。初問。次答。答中有三。初明二十住劫。為壞之漸。次論雲。於最後增已爾時那落迦等下。明二十壞劫。後如是世界皆悉燒已下。明空劫。初文復三。初總明住劫中一增一減。次又此中劫復有三種少災出現下。明減劫時。少災衰損而復漸增。後如是二十減二十增。結成住劫。

第二段中有二。初明三災衰損。後又能棄捨損減壽量下。明後漸增。初文復二。初明小三災。後明三衰損。俱舍說小三災。皆於十歲時起。仍別劫生。今者大乘。同於一劫。三十二十十歲之時。起儉病刀。如次不同。如俱舍說。儉有三事。一白骨。二運籌。三聚集。廣如彼說。儉災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病災經七月七日七夜。刀災經七日。由不善業下品慳貪故。招七年七月日夜長時饑儉。穀食方盡。方困死故。由不善業中品損害故。感病災七月日夜。逼惱身心。方致死故。由不善業上品殺害故。感刀災但經七日。毒心既勐。隨執草木皆成殺具。命易死盡不假多故。白日相見殺害易成。夜中闇黑殺害事小。略不說夜。有餘經言。由施眾僧一摶食故。不生饑饉劫中。由施眾僧一呵梨藥。不墮疾病劫中。由一日夜持不殺戒。不墮刀兵劫中。故今漸滅起三惡業甘蔗變味者。謂沙糖煎甘蔗作變。甘蔗味為故又能棄捨損減壽量惡不善法等者。此明減劫漸增。捨殺生等刀災等業故。壽等漸增。十歲之父。生十五歲子。如是展轉乃至八萬。不言四千。舉大數故。

如是二十減二十增合四十增減便出住劫者。結成住劫。對法論說。一中劫初唯減。一中劫後唯增者。住劫之初。始於八萬。漸減至十。復增至八萬。名一住劫。如是二十方住劫滿。第二十住劫。增至八萬。方立滿名。從此以後。命漸漸損。名為壞劫。其住劫中。初劫初半唯減。後劫後半唯增。故言一中劫初唯減。一中劫後唯增。即二十劫。皆有增減。不同小乘。後劫唯增無減。初劫唯減無增 於最後增已爾時那落迦有情下。明二十壞劫。中分二。初明有情世間壞 唯言沒已生極光淨天者。且據極處。不障生餘下天等處 後當於此時五趣世間居住之處下。器世間壞。器世間壞中為三。一明本日所壞。二明新日所壞。三總結成。起世經云。無天雨澤。所有草木一切乾枯。即有迦梨迦風。吹八萬四千海水。皆令四散。於下起第二日宮。置須彌半腹等。小乘因此。說六日輪。先在海下。壞時方出。今者大乘。無文定說。許亦不遮。理何必爾。壞業熟時。世界始壞。故日壞具。亦得業招。壞業未成。何須彼日。由此彼日壞劫新生。義稍通貫 六所燒事中。論數次第五。第五即妙高。第六是大地。合一處明略。無標第五名。其體已列 展轉熾盛極至梵世者。欲色界色。麁細類殊。不可下火。而焚上器。火熱相接。漸壞世間。故言展轉。實別火壞 總結成中。略為三事。一日草事。二日水事。三日堅事。二日合成八日者。其第六日。能為二損。一分損大海。一分損山地。半入損水。半入損堅。故數成八。合但七日。其空劫中。乃至餘影。亦不可得。此雖無文。亦同小乘 有空界色言無影者。以無質故。非無逈色。問此色何業招。亦他自地眾生業感。非成非壞。業所招故。自地眾生得天眼者。可見用故。或言無影。影即逈色。逈色亦無。不同彼宗無業招故。招無用故。

水災中。於第二靜慮有俱生水起者。非別起雲而雨於水。則彼先時。與身俱有水界。下增後俱沒故。或由業力。任運而起。名為俱生。風亦同此。火焰勢必上騰。所以災從下起。水風藉空飄注。由此災從上生 問由何七火方一水災。答第二禪中少光天。壽二劫。無量火天。四劫。極光淨天。八劫。若一火後即起水災。彼天如何時壽八劫。由此顯七水之後。復起七火。方一風災。總顯八七火。一七水方風災成。第三禪小淨天。壽十六劫。無量淨天。三十二劫。遍淨天。六十四劫。八七火。一七水。方一風。水火九七。成六十三。後一風災。成六十四。由是三災壞劫各別。菩薩見實三昧經云。風災起時。眾生悉生第四禪等。第三禪中。起火風災。名僧伽多。先吹遍淨天宮。雨雨相拍。散壞都盡。次吹光音天已下宮殿。令相撐觸。皆無形相。次吹大小諸州須彌山等。三千剎土上下散滅。

世間成中有二。一總明業力故成。二別明世間成。別明世間成中有二。初明世界成。後如是安立世界成已五趣可得下。明其中可得諸法。初文復三。初色界成。次欲界成。後如是百俱胝四大洲下。結成三千大千一佛化境。初中又二。初器界成。後有情界成 問色界外器初成。化生不由物造。何因彼壞即假外緣。答化生無而頓有。成不假緣。宮殿既不隨身。壞時必由他物。又業增減化成位。不假他緣。壞事難為。必由傍物。又器業多令經劫。身滅其器猶存。若不假以傍緣。無由壞故壽盡故者。彼天分限命盡業盡故者。不滿天壽。業力盡故福盡故者。耽定味等。便捨命故。四禪三禪二禪如次。皆言漸下生者。三災頂故。二禪三禪。雖有初生。以無尋伺。更無希望。以無諂誑。亦無君臣。初定皆有。故有大梵。起希望念。上天業盡。應念下生。大梵不知。謂由己願。便執為子。子亦謂父。故名身異而想是一。

欲界成中。初四空天成。後自此已後有大風輪下。造餘天及餘處。餘處分二。初總明山地等成。後四大洲下。別明山地等成。初文分十。一造風輪。二造金輪。三造水輪。四造須彌山。五造七金山。六造四大洲等。七造非天宮。八造雪山無熱池。九造那落迦。十造鬼傍生。風輪仰布為。下傍布為。搏牆如持穀篅。廣量等三千界者。小乘無邊。厚十六億踰繕那。此風堅實假使大諾健那金剛杵擊。其杵有碎。金輪無損。俱舍水輪深十一億二萬踰繕那。後風起擊水。變成金。金厚三億二萬。餘八億成水。水金俱廣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踰繕那。俱舍頌云。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輪深十一億二萬。下八洛叉水。餘凝結成金。此水金輪。廣徑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周圍此三倍。今者大乘。金輪在下。水輪在上。與彼相違。又深亦別。至第四卷地獄之中。更當廣顯。洛叉是億也。

七金山者。一踰健馱羅。此雲持雙。山頂有兩稜故。二毘那矺迦。此雲障礙。有神住中障善法故。當俱舍第六毘那怛迦。怛矺相似。呼聲別故。三頞濕縛羯拏。此雲馬耳。似馬耳故。當彼第五山。四蘇達梨舍那。蘇者善義。達梨舍那。見義。即善見山。見彼山形。善多生故。彼次第同。五朅達洛迦。此雲擔木。諸阿修羅。以此木擔須彌山。山有擔木。故以為名。當彼第三。六伊沙馱羅。此雲持軸。山峯似軸故。當彼第二。七尼民達羅。海中魚名。此無所翻。山峯似之。故以為稱。此與俱舍次第不同。然宗別名同。未勞和會。論雲各由形狀差別為名者。據多分也。其第二山。從神立名故。

八中洲者。東二州。一提河。二毘提河。南二州。一遮末羅。二筏羅遮末羅。西二州。一捨搋。二嗢呾羅漫呾哩拏。北二州。一矩拉婆。二橋拉婆。非天宮殿。有經云。須彌山北海下。有四重大非天宮。小者隨處而住。如法華疏。

八大那落迦處諸大那落迦者。即八熱地獄。獨一者。即孤獨地獄。寒者。即八寒。近邊者。八熱門外四種薗。第四卷中當釋。婆沙一百七十二釋。那落是造義。迦是惡義。造惡之者生彼處故。又落迦名可樂。捺是不義。不可樂處。又落迦名喜樂。捺是壞義。壞喜樂故。或落迦名歸趣。捺是無義。無歸趣故。或落迦名救濟。捺是無義。無救濟者故。或落迦名苦器。那落迦是惡者。惡者生彼苦處器故 鬼界。地下五百踰繕那。彼界縱廣亦爾。餘鬼支派。隨其所住。婆沙雲。此洲西南。有五百鬼城。半福德受果如天。端嚴殊勝。餘半飢餓丑陋形容。轉輪王使。唯至四洲。不至彼界。不與交通。福德者可得。傍生住處。本居大海。餘隨所住。

四大洲者下。別明山地等成分三。一雜成諸趣處。二如是器世間成已有諸有情下。善法漸沒。惡法漸生。三復次於世間四姓已下。明地獄生。今明世間成。而明有情者。總明成滿。不別明自體起。故前明生。別顯自體起今明成中。總明成滿。亦不相違。初文有八。一明四洲。二明眾水。三明神住。四明天居。五明雪山等。六明蘇迷盧。七重明贍部洲。八重顯九中洲。贍部從樹為名。毘提訶。此雲勝身。身貌勝故。瞿陀尼。此雲牛貨。貨用牛故。北俱盧。言畟方。如車者。如西域車。上寬下狹。同此州形南狹北廣。

踰繕那者。俱舍頌云。極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塵。蟣虱麥指節。後後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為弓量。五百俱盧舍。此八踰繕那。計十六里也 此洲六千五百者。俱舍雲。三邊各二千。南邊有三半。有解雲。此據周圍。南面有五百。東洲量七千。彼雲。三邊如贍部。東邊三百半。有解雲。此處周圍。東面有一千。西洲六千五百。彼雲。徑二千五百。周圍此三倍。彼七千五百多此五百。北洲八千。彼雲面各二千等。彼此皆同。故知此據周圍之量。亦有解雲。此據徑量。大於彼說。由宗異故。

八德水者。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腸。

神住中。別標四神。各住一級。四大王天。居持雙山。俱舍頌云。堅手及持鬘。恆憍大王眾。如次居四級。亦住餘七山。彼無血手神。醉憍名亦別。宗乖憍則醉。名異體無違。次第又不同。亦不可和會。

非天脇者。其紅石崖。似阿修羅脇。故以為名。如王舍城廣博脇山。與此似相。

善住龍王。帝釋之所乘也。變現等事。廣說如經。

雪山側無熱池。涅槃雲。香山頂。此雲近雪山。樓炭起世經云。皆云雪北香南。此文為正。瑜伽涅槃各據一近處。亦不相違出四大河者。勘西域記。帝釋宮縱廣十千。俱舍雲。周圍一萬。此全大。彼或合縱廣量。亦同也。

四寶成山中。俱舍論說。西頗胝迦。北面金與此不同。宗異故。其輪王路。俱言繞此洲。王四天之相。餘處亦有。或往餘處。飛空而行故。唯此有洲其金路。此雖說金輪王。何廢餘王。有設拉末梨。似皂筴樹此所無也 卵生鳥。居東面。以羽激水。二百由旬。取卵生龍。胎生居南面。激四百由旬。取胎卵龍。濕生居西。激八百由旬。取三。除化生。化生居北。激一千六百由旬。取四生龍。隨應食之。廣如經說。何經勘。

善法漸沒惡法漸生。中有四。初總明有情化生。次明飲食漸生。次明惡內法生。後明惡外具生。感勝器業。唯初時生。餘時器不熟。此業亦不熟。劫初之人。從意化生。諸根無缺。光明端政。騰空而行。恆受喜樂。地味既出。甘美異常。時有食者。餘見隨學 其地味者。妙蘇陀味 地餅者。地中湧出餅 林樤者。樤相叢出。異常甘脆 無糠無[禾*乞]者。糠米皮[禾*乞]穀軄也。或云[禾*乞]塊也。前為正。不種自生。香而且美。後慳貪起。蔽擁自身。米加糠[禾*乞]方現。攝受積貯在家。食此光滅。身既沉重。不能騰空。

立司契者。司謂衙府。契謂要限。即官長也。

摩訶三末多。此雲大等意。大眾齊等。意樂共同。立以為尊。稟成司契。亦名差摩塞縛彌。此雲田主。諸剎帝利。稱此後也。即釋迦之高祖也。故剎帝利。名王族種。婆羅門。雲淨行種。稱梵王后。吠舍。雲坐收種。坐而收利。戎達羅。雲耕田種也。

惡外具生。中有二。初總。後別。別文有九。星宿亦同。以水頗胝所成也。故略不說 月行速者。謂南北路。速於日 不定者。繞山行遲於日。高下與持雙山等。繞山而行者。此據通天。下星等非別洲星。如北斗辰。一洲轉故。亦有表時善惡一方一國之所共覩。非於餘處。起世經云。日宮有七重牆壁。乃至正方如宅。遙望似團。五風持行。一名持。乃至五名將行。乃至高十六由旬等。不同此說。勘彼文。

又此日輪近山為熱遠為冷者。照七金須彌。勢分近故熱。遠之故冷。又此月輪於上稍欹便見半月者。俱舍雲。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虧。今則不然。月自欹側餘面自映。故見其虧。非為日照。若日照者。空中應明。若自不障。漸漸見明。亦有天神菩薩並非天手障。以為日蝕。亦有一方一處變怪故 然魚鼈等影現月輪者。餘經說言。有贍部樹影。俱盧舍。即五百弓。一弓六尺。即三千尺。成五百步。於可聞大牛鳴之勢分也。

造地獄業。在成劫末。亦生地獄。即入住劫。地獄生中靜息王者。琰魔王也。此有二類。一大菩薩化作。二實有情。鬼趣所攝。由治罰鬼。兼地獄生。故生地獄。非地獄趣。如人治罰諸畜生等。有云即彼趣餘宗說在下五百由旬鬼國之中。今言生地獄中。故知地獄趣。以法治罰。名法王故。觀此文意。生地獄後方生鬼畜理何不然。下自當釋。

結成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化境中雲。俱胝者。俱舍第十二。五十二數中。第八數。名俱胝。謂一十百千萬。洛叉。度洛叉。俱胝。以十相乘。洛叉當一億。度洛叉當十億。俱胝當百億然西方有四種億。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今瑜伽顯揚。數百萬為億。十億為俱胝。故言百俱胝。為一佛土。華嚴千萬為億。名為百萬億。智度論十萬為億。名百億。勘於華嚴二十五勝王菩薩品。如是安立。世界成已於中五趣可得。

別明世間成中。第二段明成已可得法。文分為二。初列二十四門。後隨別釋。釋十九門。不釋五門。一不解十時分。謂一時。二年。三月。四半月。五日。六夜。七剎那。八怛剎那。九臘縛。十目呼剌多。俱舍論雲。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拉縛。三十拉縛。為一目呼剌多。三十目呼剌多。為一晝夜。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一年為三時。謂寒熱雨。各有四月。唯有八位。合此日夜為一。復無半月。今與彼別。時謂年外之劫。如前已說。半月即十五日。十五目呼剌多為夜。十五目呼剌多為晝。或時即彼時。

第二不解十受欲者。如經故。三不解八世法得者。得利故。不得者不得利故。不對面讚名譽。不對面罵名毀。面讚名稱。面罵名譏逼惱名苦。適悅名樂。四不解三品。五不解四威儀。易故。

五趣四生。成唯識說。皆以異熟為體。或並五蘊。唯異熟無記性趣言種果者。謂異熟果。及名言種。並彼業者。順趣故體非趣。若不爾者。相雜起故。廣如彼論。

化生中或具不具六處者。不具謂無想天。無有第六意處。及一切生有死有。或云。劫初鬼畜。未必具根。而化生故。

建立依持。不說金輪略故。或即地故。

彼室宇等。或由造作。或不由造作者。謂帝釋等城。北俱盧洲諸室宇等。豬狗等室。皆不由作。任業起故(四食義如章引)。

七攝事中。第六福業及方便作業者。修福業時。前方便業。

十資身具中。第七香鬘塗末者。塗謂塗身。香末謂末香。以散身上。

第八什物之具者。除餘九外餘床機等。資身之具。什物者。具義。非是十數。

八數隨行中。第七第八。由第六起故言屬彼。

二十二種發憤者。發憤緣故 邪業方便者。邪身語業方便也。

共住弟子近住弟子者。近住依止也。

四種入胎中。輪王正知入。中有末心。不起貪愛。知將生故 不知住出。心迷倒故。不知在胎及出胎。此說金輪。非餘三種。或四皆爾。無文遮故 獨覺知入住。不起貪愛。知在胎中。心迷出故。此說將得獨覺之生。非於前位。

菩薩三時。皆正了知。十地皆爾 異生三位。皆不能知。

七苦不說第八苦者。成劫已有。非於住劫方新有故。

七慢。依五法起。謂上中下我及德生。如五蘊論及抉擇。皆通見修斷。

憍體即貪。醉逸為義。心多縱下。慢謂高舉。或陵於他。是二差別。如唯識第六說。

見聞覺知。如對法第一疏。及九十三說。見知現量。聞唯聖言量。覺是比量 所受所證所觸所得者。或以鼻舌身三。及五識俱意。並定心意。如次配之。此釋聞者屬耳及意。教唯意緣。故九十三說。聞是聖言量。亦不相違。或耳鼻身舌。如次配所受等四。其五俱時意。皆是知。總通此四。聞是聖言量。故耳在知中。

第十九門眾多言說句中有二。初總。後別。彼復云何下別也。釋詞句者。如解釋論名等。戲論句者。如諷頌等。如初標門嗢拕南等。名釋義句。或戲論。是有為法句。無為無名故。或欹嗢等。亦是戲論句。以文攝義。名攝義句。

字母者。謂三十三字十四音。十四音者。謂[呵/衣]阿噫伊鄔烏仡侶紇閭呂盧醫愛污奧闇惡。不取後二。故成十四。迦佉等五。遮車等五。吒[打-丁+虎]等五。多他等五彼坡等五。夜邏羅縛賒娑婆訶叉。不取叉多。故三十三。將前十四音。約後三十三字。出生一切。此等能生一切字故。一切諸義皆能攝故。故名為母。出生字本。含諸義故。

別解中有十門。一人法所依。二得失隨生。三七聲異起。四三學建位。五世事差別。六飲食縱蕩。七純雜明闇。八眾事不同。九劣弱衰喪。十鬪諍斷滅句。

初門中有十八。地者。如所詮總。法顯能詮總。字以義為教依。或約初標總名。與後所釋為所依故名地。

第二門中有十九。聽制者。聽說戒也 堅妙智退者。若勤精進。妙智乃堅。放逸懈怠。妙智乃退 沉量助伴者。沉謂昏沉。量謂量度。即掉舉也 助伴者同時心所也 示現。教導讚勵慶慰四句。即舊所言。示教利喜。後自當釋。

第三門中。七例句者。即八轉聲。除第八呼。汎聲有三。一男。二女。三非男女。一一各有八。一體。二業。三具。四為。五從。六屬。七依。八呼。今此即是。男聲中之一聲。詮目丈夫之七囀聲。如次配屬體業具等。如樞要說。第八汎聲醞補盧沙。更無別義。今但說七。

第四門依受戒法說。施設者。敷設座所。教勅者。語言訓示。標相者。結界。靜息者。打靜無言。表了者。和僧問事。軌則者。答所表事。安立者。置受戒人眼見不聞之所。積集者。大眾聚集。決定者。問遮難事。配屬者。表白問遮。論羯磨所行之事。驚駭者。問遮勸發上品心等。初中後句者。說三羯磨。族姓想者。此受戒人婆羅門等姓。立宗者。乞求為[敬/巾]。言說者。教化他人。成辦者。堅持戒故。乃至當得阿羅漢果。受用者。即受戒已。依僧受用財法二利。未得法應尋求已得應守護。自有過失。羞恥還淨。他有過憐愍諫舉。於勤苦事。皆能堪忍。於生過法。恆起怖畏。棄惡引善。名簡擇句。

第七門中。雜和糅者。雜本釋諸經論等。餘皆如名。起其義解。成可知矣。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

旹享保六(辛丑)十二月十六日一交加麁點畢

沙門高范(胎生六十七法﨟五十五)

 

上篇:比丘受戒錄

下篇:成唯識論述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乘法苑義林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 基撰 總料簡章 第一總辨諸教....

阿彌陀經疏

阿彌陀經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竊聞,三寶之寶理超系...

唯識二十論述記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 翻經沙門基撰 唯識二十論者。筏蘇...

說無垢稱經疏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實際...

百論疏

百論序疏 大業四年十月因講次直疏出不事訪也。肇公是...

成唯識論演秘

成唯識論演秘卷第一(本) 沙門智周撰 疏。機有三品不同...

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

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 淄洲大雲寺沙門慧沼集 依此論標五...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並序)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撰 詳夫性...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語經

佛語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

佛說佛印三昧經

佛說佛印三昧經一卷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羅閱...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菩薩處胎經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第一 姚秦涼州沙門竺...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

【佛教詞典】具足

具足者。謂此依出家。及依遠離所生善法。精勤修習。無...

【佛教詞典】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即要依正法之軌則,不可依人之所說;...

從痛苦中覺悟,往生的力量才能堅定

佛陀出世以後,先講生死流轉的果報。我們前面講人天乘...

佛教對安樂死有何看法

問: 佛教對安樂死有何看法? 大安法師答: 安樂死說...

略說四諦--苦集滅道

苦諦 即三界六道之苦報。此苦報包括有情及有情所依處,...

消災延壽的藥師佛

藥師佛,全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又稱大醫王佛、醫王善...

聖嚴法師《解鈴繫鈴》

問:法眼文益禪師有一次問弟子:虎頭金鈴,是誰解得?...

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不殺生是佛法中的大戒,殺罪有大有小,是不一樣的。而...

一個終身受用的測試題

你開著一輛車。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你經過一個車站。...

在現代社會中,如何修學佛法

問: 在現代社會中,如何修學佛法? 傳印長老答: 不論...

不僅要將心打開,還要請佛住心

修行,就是要將心打開。如果背誦了很多佛經,知道了很...

聖嚴法師:不生病的人

有次德山宣鑒禪師病了,有人問他:「老和尚,連你都會...

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

原文: 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則安樂無量,近來兵...

阿闍世王為何還受毒瘡之報

問: 請法師慈悲開示,阿闍世王因為殺父而身受毒瘡,...

【視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讀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圓覺經》聆志居士念誦

《圓覺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