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八

釋曰。心一境性名之為定。此品廣明故名分別。就此品中。總分三段。一明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三明造論宗旨。就明定中二。一明所依諸定。二明能依功德。就明諸定中分為四段。一明四靜慮。二明四無色定。三明八等至。四明諸等持。此下第一明四靜慮。論雲。已說諸智所成功德。餘性功德。今次當辨。於中先辨所依止定。且諸定內靜慮云何。頌曰。

 靜慮四各二  於中生已說
 定謂善一境  並伴五蘊性
 初具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

釋曰。靜慮四各二者。四種靜慮。各有二種。一生靜慮。二定靜慮。於中生已說者。於二靜慮中四種靜慮體。世間品已說。謂世間品。說色界中有十七天。是生靜慮也 定謂善一境並伴五蘊性者。定靜慮體。謂唯善性。心一境性。剋體言之。以善等持。為自性故。若並助伴。五蘊為體(有色蘊者定共戒也)問何等名心一境性。答謂能令心專注一所緣。問何等名靜慮。答由定寂靜。能審慮故。慮體是慧。定有靜用。及生慧慮。故名靜慮 問無色等持。亦能靜慮。應名靜慮。答無色等持。不名靜慮。謂就勝義。立靜慮名。色界定勝。獨名靜慮。如世間說發光名日。螢燭雖光不得名日。問何故色界定。獨名為勝。答一謂諸等持內。攝十八支。二止觀均行。最能審慮。三名現法樂住。四名樂通行。故色界定。獨名靜慮 問色界染定。寧得此名。答由彼亦能邪審慮故。世尊亦說有惡靜慮。問心一境性。是靜慮體。依何相立初二三四。答頌言初具伺喜樂後漸離前支。謂初定內。具伺喜樂。名初靜慮。後之三定。漸離前支。謂唯離伺。有喜樂支。立第二靜慮。若離伺喜。唯有樂支。立第三靜慮。具離三種。立第四靜慮。故一境性。分為四種。

從此第二。明無色定。論雲。已辨靜慮。無色云何。頌曰。

 無色亦如是  四蘊離下地
 並上三近分  總名除色想
 無色謂無色  後色起從心
 空無邊等三  名從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釋曰。無色亦如是者。無色定體四。各有二種。生無色體。世品已說。定無色體。亦善性攝。心一境性。與色界同故言如是。四蘊者。然助伴體。唯有四蘊。彼無色故。除色蘊也。離下地者。辨差別也。雖一境性體相無差別。離下地生。故分四種。離第四靜慮生。立空無邊處名。離空處生。立識無邊處。離識處生。立無所有處。離無所有處生。立非想非非想處 並上三近分總名除色想者。前四根本。無色。並上三無色。近分。此七總名除去色想空處近分。未得此名。緣下地色。有色想故。無色謂無色者。無色界中。謂無色故。立無色名。依大眾部。化地部等。無色界中。許有色法。以色微故。立無色名。問無色多劫。色相續斷。後沒生下。色從何生。答頌言後色起從心者。謂昔所起。色異熟因。熏習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色從彼心。生此是論主依經部釋也 空無邊等三名從加行立者。謂修定前起加行位。厭色境故。作勝解想。思無邊空加行成時。名空無邊處 又於加行中。厭無邊空。起勝解想。思無邊識。加行成時。名識無邊處 又於加行中。厭無邊識。起勝解想。捨諸所有。寂然而住。加行成時。名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者。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謂無下地明慧勝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非非想。故約彼處想昧劣故。當體立名。名非非想。前三無色。約加行立。第四非想。約當體立。

從此第三。明八等至。就中二。一總明。二別明。且總明八等至者。論雲。已辨無色云何等至。頌曰。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謂味淨無漏  後味淨二種
 味謂愛相應  淨謂世間善
 此即所味著  無漏謂出世

釋曰。此本等至八者。此四靜慮。四無色。地根本等至。總有八種。前七各有三謂味淨無漏者。於前七地。各具有三。一味等至。謂愛相應。愛能味著。故名為味。由定與彼愛相應故。定得味名。二淨等至。謂世善定。與無貪等諸白淨法。相應起故。定得淨名。三無漏等至。謂出世定 後味淨二種者。後是有頂地。有二種等至。謂味與淨想昧劣故。無無漏也。味謂愛相應者。釋味定也。愛名為味。定與愛相應。故名味定。淨謂世間善者。釋淨定也。此即所味著者。此淨等至。是前味定。所味著境。謂淨定滅彼味定生。緣已滅淨。深生愛著。無漏謂出世者。愛不緣故。非所味著。

從此第四。別明八等至。就中有二。一明靜慮支。二明淨等至。前中分六。一明靜慮支數。二明支體。三明染無支。四明名不動。五明生受有異。六明起下心。且第一明靜慮支數者。論雲。於四靜慮。各有幾支。頌曰。

 靜慮初五支  尋伺喜樂定
 第二有四支  內淨喜樂定
 第三具五支  捨念慧樂定
 第四有四支  捨念中受定

釋曰。唯淨無漏。四靜慮中。有十八支 初靜慮中。具有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等持 第二靜慮中唯四支。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等持 第三靜慮。具有五支。一行捨(解雲。是大善地中捨故。名行捨也)二正念。三正慧。四樂受。五等持(前二是輕安樂此樂受樂) 第四靜慮。唯有四支。一行捨清淨。二念清淨(離八災患。得清淨名。下文釋也)三非苦樂受。(此是頌文中受)四等持 問何故初二靜慮立輕安。不立行捨。後二靜慮立行捨。不立輕安。答第三定捨極喜。第四定捨極樂。故立行捨。初二既不立行捨。故立輕安。問信通諸地。何故唯於第二靜慮。立信為支。答隨起增上淨信。必依大喜。第二靜慮。有勝喜故。立內淨支。問慧通諸地。何故第三定。獨立慧為支。答彼有樂受。為耽此樂。不欣上地。對治此故。立正慧支。問念通諸地。何故三四定。獨立念為支。答此第三定。為第二定勝喜漂溺。若第四定。為第三定勝樂留礙。由為下地所留難故。於自地染。不能出離。是故世尊勸住正念。問何故初三靜慮。等具五支。二四靜慮。等具四支。答欲界諸惡。難斷難可破。難可越度故。初靜慮須具五支。第二靜慮有極重喜。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故。第三定建立五支。初及第三無如是事。故於二四。唯立四支。又解為欲隨順超定法故。謂從五支定超入五支定。復從四支定。超入四支定。以支等者。易可超越。

從此第二。明支體性者。論雲。靜慮支名既有十八。於中實事總有幾種。頌曰。

 此實事十一  初二樂輕安
 內淨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釋曰。名雖十八。實體十一。謂初五支。即五實事。第二靜慮。三支同前。增內淨一。足前成六。第三靜慮。定支同前。增餘四支。足前成十。第四靜慮。三支同前增非苦樂受。足前成十一。問初二。已有樂支。何故第三。說增樂受。答頌言初二樂輕安。由初二定樂是輕安樂。故於第三說增樂受。問何故初二無樂受樂。答初二定中。無樂根故。謂初二定。無心受樂。說有喜故。雖初二定有身受樂。正在定中無三識故 依經部宗。初二定樂。是身受樂。非輕安樂。以經部師。許在定中。得有身識。謂在定內。有輕安風。從勝定生。順生身識相應樂受。遍觸身故。又引經云。諸聖弟子。於離生喜。已斷五法。修習五法。所修五者。一歡。二喜。三輕安。四樂。五三摩地。此經輕安。與樂別說。故初二樂。非是輕安。內淨即信根者。謂若證得第二靜慮。則於定地亦可離中。有深信生。名內等淨。信是淨相。故立淨名。離外均流故。名內等。淨而內等故。立內等淨名。喜即是喜受者。謂上座部等。於心所中。別有喜體。非是喜受。謂簡彼故。故言喜即是喜受。謂初二定。喜名喜受也。

從此第三。明染無支。論雲。諸靜慮支。染靜慮中。謂皆有不(問也)。不爾(答也)。云何(徵也)。頌曰。

 染如次從初  無喜樂內淨
 正念慧捨念  餘說無安捨

釋曰。初禪染中。無離生喜樂。非離煩惱。而得生故。第二染中。無內等淨。煩惱濁故。第三染中。無正念慧。染樂亂故。第四染中。無捨念淨。煩惱染故。餘說無安捨者。有餘師說。初二染中。但無輕安。後二染中。唯無行捨。以此二種大善地攝故染定無。

從此第四。明不動。論雲。契經中說三定有動。不動第四。依何義說。頌曰。

 第四名不動  離八災患故
 八者謂尋伺  四受入出息

釋曰。第四靜慮。無八災患動。是故世尊說名不動。災患有八。所謂尋。伺。憂。苦。喜樂。出息。入息。有餘師說。第四靜慮。如密室燈照而無動。故名不動。

從此第五。明生受有異。論雲。如定靜慮所有諸受。生亦爾不(問也)。不爾(答也)。云何(徵也)。頌曰。

 生靜慮從初  有喜樂捨受
 及喜捨樂捨  唯捨受如次

釋曰。生靜慮中。初有三受 一喜受。意識相應 二樂受。三識相應 三捨受。四識相應 第二有二。謂喜與捨。意識相應 第三有二。謂樂與捨。意識相應 第四有一。謂唯捨受。意識相應 是謂定。生。受有差別。

從此第六。明起下心。論雲。上三靜慮。無三識身。及無尋伺。如何生彼。能見聞觸及起表業(問也)非生彼地。無眼識等。但非彼系也(答也)。所以者何(徵也)。頌曰。

 生上三靜慮  起三識表心
 皆初靜慮攝  唯無覆無記

釋曰。生上三地。起三識身。及發表心。皆初定系。生上起下。如起化心故。能見聞觸及發表起下三識。及發表心。此唯是無覆無記。不起下染 謂已斷故。不起下善。以下劣故。無記中庸故。得起下身識威儀無記。起下眼耳二識。若修得者。通果無記。若泛起者。威儀無記。起下發表心。亦威儀無記。

從此已下。第二明淨等等至。就中有九。一初明得等至。二明等至相生。三明順四分定。四明修超等至。五明等至依身。六明等至緣境。七明等至斷惑。八明近分差別。九明中定不同 且初明得等至者。論雲。如是別釋靜慮事已。淨等等至。初得云何。頌曰。

 全不成而得  淨由離染生
 無漏由離染  染由生及退

釋曰。全不成而得淨由離染生者。八本等至。若全不成。而獲得者。即淨等至。由二緣得。一由離染得謂在下地。離下地染。得上地淨定。二由受生得。謂從上地。生自地時。得自地淨。下七等至。由此二緣。有頂等至。唯由離染。無由受生。謂無上地生自地故 問遮何故。說全不成言。答謂為遮已成更得少分如由加行得順抉擇分及勝進分。彼於先時。得順退分及順住分。今由加行。得順抉擇分及勝進分。已先得彼順退分等。故抉擇等。而不名得。謂由四分同淨定故 又退離自染。得順退分定。亦不名得。謂彼先得順住分定。順勝進定。或抉擇分。今方由退。得退分定。故此退得。而不名得。以此四分同淨定故。無漏由離染者。無漏等至。由一緣得。謂由離染。離下染時。必得上地無漏道故。染由生及退者染污等至。由二緣得。一由受生。謂從上地。生下地時。得下地染。二者由退。謂於此地離染退時。得此地染。

從此第二。明等至相生。論雲。何等至後生幾等至。頌曰。

 無漏次生善  上下至第三
 淨次生亦然  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淨染  並下一地淨
 死淨生一切  染生自下染

釋曰。無漏次生善上下至第三者。無漏等至。次生於善。於上下地。各至第三。遠故無能超生第四。言善者。具攝淨及無漏也。上下至第三者。如從初禪無間生六。謂自初禪。二禪。三禪。各淨無漏無所有處無間生七。謂生自地及下識處空處各淨無漏。生上有頂唯淨等至 第二靜慮。無間生八。謂生自地及上三禪。四禪。各淨無漏。並下初禪。淨及無漏 識無邊處。無間生九。謂生自地。及下空處。第四靜慮。各淨無漏。並上無所有處。淨及無漏有頂唯淨 第三第四靜慮。無色空處。無間生十。謂上下八。並自地二 淨次生亦然兼生自地染者。從淨等至所生亦然。而各兼生自地染污。故有頂淨。無間生六。謂生自地淨及染污。並下識處。無所有處。淨及無漏。從初靜慮。無間生七。無所有處八。第二定九識處生十。餘生十一。思而可知。染生自淨染並下一地淨者。染污等至無間。能生自地淨染。併生次下一地淨定。言次生者。謂隣次也。如從有頂等至。唯生無所有處等至也。生下淨者。謂為自地煩惱所逼。於下淨定。亦生尊重。故有從染生下淨定。死淨生一切染生自下染者。前說淨染相生。唯約定說。今據命終。故言死也。謂命終時。從生得淨。容生三界一切地染。隨生何地。生彼染故。若命終時。從染污能生自地。及生下地。一切下染。不生上者。未離下染。不生上故。

從此第三。明順四分定。論雲。謂所言從淨生無漏者。為一切種皆能生耶。不爾云何。頌曰。

 淨定有四種  謂即順退分
 順住順勝進  順抉擇分攝
 如次順煩惱  自上地無漏
 互相望如次  生二三三一

釋曰。初一行頌者。明淨等至。總有四種。一順退分。二順住分。三順勝進分。四順抉擇分。七地各四。有頂唯三。由彼處無上地可趣故。彼地無順勝進分。如次順煩惱自上地無漏者。釋四分相。順煩惱者。名順退分。順自地者。名順住分。順上地者。名順勝進分。順無漏者。名順抉擇分故。唯順抉擇分。能生無漏。互相望如次生二三三一者。順退分。能生二。謂順退順住。順住分。能生三。除順抉擇分 順勝進分。能生三。除順退分。順抉擇分。唯能生一。謂自順抉擇分也。

從此第四。明修超等至。論雲。如上所言。淨及無漏。皆能上下。超至第三。行者如何。修超等至。頌曰。

 二類定順逆  均間次及超
 至間超為成  三洲利無學

釋曰。二類定者。謂本善等至。分為二類。一者有漏。二者無漏 往上名順。還下名逆同類名均。異類名間。相隣名次。越一名超。至間超為成者。明修超也。謂觀行者。修超定時。先於有漏八地等至。順逆均次。現前數習 次於無漏七地等至。順逆均次現前數習 次於有漏無漏等至。順逆間次。現前數習 次於有漏順逆均超。現前數習 次於無漏。順逆均超。現前數習 是名修習超。加行成滿 後於有漏無漏等至。順逆間超。名超定成。三洲利無學者。明處及人也。修超等至。唯人三洲處也。於三洲中。是利根不時解脫。諸阿羅漢。人方能修也。以利無學定自在故。無煩惱故。故能修超。

從此第五。明等至依身。論雲。此諸等至。依何身起。頌曰。

 諸定依自下  非上無用故
 唯生有頂聖  起下盡餘惑

釋曰。初兩句者。諸等至起。依自下身。依上地身。無容起下。一上地起下地。無所用故。二自地有勝定故。三下定勢力劣故。(已上通簡淨與無漏)四於下地。退棄捨故。五下地法。可厭毀故(此二唯簡淨等至)唯生有頂聖起下盡餘惑者。前約總相。此委細說。謂聖生有頂。必起下地無所有處無漏等至。為盡有頂諸餘煩惱。以自有頂無聖道故。於下聖道。欣樂起故。唯起無所有處者。謂最隣近故。

從此第六。明等至緣境。論雲。此諸等至。緣何境生。頌曰。

 味定緣自系  淨無漏遍緣
 根本善無色  不緣下有漏

釋曰。味定緣自系者。味定唯緣自地有漏。不緣下地。謂已離故 亦不緣上。愛地別故 不緣無漏。應成善故 淨無漏遍緣者。淨及無漏。俱能遍緣自上下地。有為無為。皆為境故。有差別者。無記無為。無漏不緣。非諦攝故。根本善無色不緣下有漏者。根本地攝。善無色定。不緣下地諸有漏法。自上地法。無不能緣。唯能緣下類智品道無漏法也。無色近分。亦緣下地。彼無間道。必緣下故。

從此第七。明等至斷惑。論雲。味淨無漏三等至中。何等至力。能斷諸煩惱。頌曰。

 無漏能斷惑  及諸淨近分

釋曰。諸無漏定。皆能斷惑 諸淨近分。亦斷煩惱。即欣上厭下斷也 言近分者。簡根本地。以根本淨。不能斷惑。不能斷下。謂已離故。不能斷自。自所縛故。不能斷上。以勝已故。中間禪淨。亦不斷惑。故言近分。

從此第八。明近分差別。論雲。近分有幾。(一問)何受相應(第二問也)於味等三為皆具不(三問)頌曰。

 近分八捨淨  初亦聖或三

釋曰。近分八者。答初問四。本靜慮。四本無色。各有近分。與八根本。為入門故。捨者答第二問。此八近分。皆捨相應。作功用轉。故無喜樂。淨字及初亦聖或三者。答第三問。淨者謂八近分。皆淨定攝。初亦聖者。初禪近分。亦通無漏。此八近分。皆無有味。離染道故。或三者。或言顯別有說。初未至定。有味等至。未起根本。亦貪此故。由此未至。具三等至。

從此第九。明中定不同。頌曰。

 中靜慮無尋  具三唯捨受

釋曰。中間靜慮。無尋唯伺。具三等至。唯捨相應。言中間者。謂初靜慮。尋伺相應。二禪已上。皆無尋無伺。唯中間靜慮。有伺無尋故彼勝初。未及第二。依此義故。立中間名。此定能招大梵處果。多修習者。為大梵故。

從此第四。明諸等持。就中一明尋伺等三。二明單空等三。三明重空等三。四明修四等持。且第一明尋伺等三者。論雲。已說等至。云何等持。經說等持。總有三種。一有尋有伺。二無尋唯伺。三無尋無伺。其相云何。頌曰。

 初下有尋伺  中唯伺上無

釋曰。初下有尋伺者。初謂初禪。下謂未至。此有尋有伺。謂與尋伺共相應故。中唯伺者。中間靜慮。無尋唯伺。三摩地也。上無者。二禪已上。乃至有頂。無尋無伺。此名無尋無伺三摩地也。

從此第二。明單空等三。論雲。契經復說三種等持。一空。二無願。三無相。其相云何。頌曰。

 空謂空非我  無相謂滅四
 無願謂餘十  諦行相相應
 此通淨無漏  無漏三脫門

釋曰。空謂空非我者。空三摩地。謂空非我。相應等持。空即空我所。非我空其我。故二行相。俱得名空。無相謂滅四者。無相三摩地。謂緣滅諦。四種行相。相應等持。涅槃離十相。故名無相。定緣無相。得無相名。言十相者。謂色等五。男女二種。三有為相(除住相也)無願謂餘十諦行相相應者。釋無願三摩地。謂緣餘諦。十種行相。相應等持。言餘諦者。謂餘苦諦。非常苦相。集諦下四。因集生緣。道諦下四。道如行出。此名餘諦十種行相。非常與苦。及集諦因此二諦相。可厭患故。道諦如船筏。必應捨故。故緣彼諦。得無願名。不願樂故。名為無願。謂此超過現前所對。苦集道諦。可厭捨故。於苦諦下。空非我相。非所厭捨。以與涅槃相相似故。此通淨無漏者。此上等持。各通二種。二謂淨及無漏。世出世間。等持別故。無漏三脫門者。唯無漏者。名三解脫門。能與解脫涅槃。為入門故。

從此第三。明重空等三。論雲。契經復說三重等持。一空空。二無願無願。三無相無相。其相云何。頌曰。

 重二緣無學  取空非常相
 後緣無相定  非擇滅為靜
 有漏人不時  離上七近分

釋曰。重二者。標名也。緣無學下。正辨釋也。空空等故。名為重二。緣無學字。流入下三句中。取空非常相者。一取空相。二取非常相。取空相者。釋空空也。空空等持。緣前無學空三摩地。取彼空相。空相順厭。勝非我故。唯取空相。不取非我。於空取空。故名空空。如燒死尸。以杖迴轉。尸既盡已。杖亦應燒。先以空相故。燒煩惱已。後起空定。厭捨前空。故名空空。取非常相者。釋無願無願也。無願無願。緣前無學無願等持。取非常相。觀前無願。作非常相。厭捨無願。無願不欣。重言無願。不取苦相因集生緣者。此五非是無漏相故。不取道等。四行相者。為厭捨故。謂此無願。不願聖道。作道等相。便欣於道。不能厭故。後緣無相定非擇滅為靜者。釋重無相也。無相無相。即緣無學無相三摩地非擇滅。為境。以無漏法無擇滅故。觀前無相非擇滅故。於無相上。復更無相。名無相無相。觀非擇滅。但取靜相。非滅妙離濫非常滅。不作滅相。以非擇滅是無記性故。不作妙相。非離系果。不作離相。有漏人不時者。重三等持。唯是有漏。厭聖道故。唯三洲人。不時無學。能起此定。離上七近分者。明重空等三依十一地起。謂欲界。未至。中間。四本靜慮。四本無色也。初禪已上。七近分地。無重空等三故言離也。

從此第四。明修四等持。論雲。契經復說四種等持。一為住現法樂。二為得勝知見。三為得分別慧。四為諸漏永盡。修三摩地。其相云何。頌曰。

 為得現法樂  修諸善靜慮
 為得勝知見  修淨天眼通
 為得分別慧  修諸加行善
 為得諸漏盡  修金剛喻定

釋曰。為得現法樂修諸善靜慮者。善言通攝淨及無漏。修諸善靜慮。得住現法樂故。修淨天眼。得殊勝知見。知見即是。清淨眼識。相應慧也。若修三界諸加行善。及無漏善。得分別慧。修金剛喻定。得諸漏永盡。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八

 

上篇:俱舍論頌疏論本

下篇:羯磨儀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陳那菩薩造論 三藏法師玄奘譯 護法...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晉水 沙門...

瑜伽論記

瑜伽論記卷第一(之上)(論本第一卷) 釋遁倫集撰 論本卷...

起信論疏

起信論海東疏刊行序 釋於大乘起信論之疏。振古凡有三...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註音版】佛說伏淫經

佛說伏淫經...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佛說忠心經

佛說忠心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

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 失譯附東晉錄 佛在舍衛祗阿難...

毗耶娑問經

毘耶娑問經翻譯之記 菩薩方便攝化眾生,必以大悲引邪...

【註音版】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輪金剛陀羅尼...

【註音版】佛說造塔功德經

佛說造塔功德經...

【佛教詞典】天主

(天名)諸天之帝主也。最勝王經八曰:有王法心論,名...

【佛教詞典】菩薩五智

(名數)一通達智,能覺夢而通達諸法之智也。二隨念智...

至誠念佛,則雜念妄想悉漸消滅

原文: 念佛亦養氣調神之法,亦參本來面目之法。何以言...

讀《金剛經》一年,卻看不破情字怎麼辦

問: 大師您好,我讀《金剛經》近一年了,外貌變的愈...

被富貴逼落三途

朱元介,名之蕃,明代萬曆二十三年的進士,官職做到禮...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參禪人最重要是的細行

參禪人,最關重要是細行。缺細行,難入那伽。全細行,...

善良成就的世界名曲

1814年的一個夜晚,一個酷愛音樂的年輕人走過維也納街...

至誠念佛蓮已種

請看第十段:至誠念佛蓮已種。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

母親的十大恩德

世界上有很多人,雖然天生稟賦聰明,可是心性無知蒙蔽...

斷惡修善就能趨吉避凶

佛在鹿野苑三轉法--輪,為五比丘說法,講的是四諦法苦...

無常的四座大山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一天中午,波斯匿王...

沈家楨居士的學佛經過

我現在的心態,是衷心感激這一生中,所有遇到過的法師...

極樂世界的漏盡比丘

漏盡比丘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證得人我空了,沒我的觀念了...

【視頻】初一十五早課(圓光佛學院)

初一十五早課(圓光佛學院)

【視頻】《地藏經》印能法師木魚版72分鐘

《地藏經》印能法師木魚版7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