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唯識三十論直解

蕅益大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唯識三十論直解

世親菩薩 造

三藏法師 玄奘 譯

蕅益沙門 智旭 解

護法等菩薩。約此三十頌造成唯識。

此玄奘師敘述之辭也。按佛滅後九百年。世親菩薩提挈瑜伽師地論之綱領。作三十頌。同時有親勝火辯二師造釋。又二百年。次有德慧安慧難陀淨月勝友陳那智月護法八大論師相繼造釋。而護法立義最為周足。奘師宗之。故云護法等菩薩也。

今略標所以。謂此三十頌中。初二十四行頌。明唯識相。次一行頌。明唯識性(此諸法勝義等四句)。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乃至未起識已下也)。就二十四行頌中。初一行半。略辯唯識。相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謂外問言。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舉頌以答。頌曰。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此即略辯唯識相也。世間說有我相。謂有情命者等。聖教假說我相。謂預流一來等。世間說有法相。謂實德業等。聖教假說法相。謂蘊處界等。外人問意。以為既唯有識。別無實我實法。何故世間及諸聖教仍說有我法耶。頌中以假說二字。釋彼說有二字之疑。問意謂無則不宜說。答意謂雖說但是假。問意謂說有不應無。答意謂非有但假說也。既無實我實法。但是由於假說。所以隨情施設。妄有種種相轉。而彼種種我法之相。不過皆依識所變現。然此能變之識。雖有八種。以類別之。則唯有三。謂一者第八名異熟識。二者第七名思量識。三者前六總名了別境識也。

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者(此中前十四行半。廣明三能變相。次有八行。廣明所變唯識)。由前頌文略標三能變。今廣明三變相。且初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初阿賴耶識(一自相門)。異熟(二果相門)一切種(三因相門)。不可知執受。處了(不可知三字。四不可知門。執受處三字。五所緣門。了字。六行相門)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七心所相應門)唯捨受(八受俱門)。是無覆無記(九三性門)。觸等亦如是(十心所例王門)。恆轉如暴流(十一因果法瑜門)。阿羅漢位捨(十二伏斷位次門)。

此以十二門釋初能變識之相也。一名阿賴耶識者。此雲藏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即約當體自相言也。二名異熟識者。由過去善惡業習成熟之力。所感無記果報總主。以此異熟識體。望前善惡業習。業習是因。此識是果也。三名一切種識者。此識一類無記。受前七識諸法之熏。持前七識諸法之種。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諸法現行是果。此識是因也。四言不可知者。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五言執受處者。即指此識所緣相分。執受二字。指勝義浮塵五根及諸種子。處之一字。指依報世間。此三皆是第八識所緣境也。六言了者。即指此識能緣見分。識以了別為現行之相狀也。七雲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者。謂與此遍行五心所恆相應起也。遍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釋。八雲唯捨受者。受有三種。謂苦樂捨。今第八識。行相極不可知。不能分別苦樂。故唯與捨受相應也。九云是無覆無記者。性有三種。能為此世他世順益。名為善性。能為此世他世違損。名不善性。亦名惡性。於善不善損益義中不可記別。名為無記。就無記性。複分為二。若與染污相應。名為有覆無記。若無染污。其性白淨。名為無覆無記。今第八識。是善惡所招苦樂之果。體非善惡。又不與根隨煩惱相應。故是無覆無記也。十雲觸等亦如是者。謂觸等五個心所。亦如第八識惟是無覆無記性攝。亦屬異熟。所緣行相亦不可知也。十一雲恆轉如暴流者。恆。謂此識無始以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轉。謂此識無始以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恆則非斷。轉則非常。非斷非常。因果法爾。望前名果。望後名因。喻如暴流。長時相續而非斷常也。十二雲阿羅漢位捨者。煩惱斷盡。名阿羅漢。即聲聞乘之第四果。緣覺乘之辟支佛果。永斷俱生我執。大乘菩薩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執。皆名為阿羅漢。爾時此第八識。不復名阿賴耶。但名異熟及一切種。若至如來位中。並捨異熟識名。但名一切種識。亦名庵摩羅識。亦名大圓鏡智相應心品也。

已說初能變相。第二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一釋名門)。依彼轉(二所依門)緣彼(三所緣門)。思量為性相(四體性門五行相門)。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並我慢我愛(六染俱門)。及餘觸等俱(七餘相應門)。有覆無記攝(八三性門)。隨所生所繫(九界系門)。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十伏斷門)。

此以十門釋第二能變識之相也。一名末那者。此翻為意。二雲依彼轉者。彼。指第八識。第八識之現行。是此識之根本依。第八識中所藏第七識之種子。是此識之種子依。轉。謂相續生起也。三雲緣彼者。謂此第七識。即緣彼第八識之見分而起微細我法二執也。四雲思量為性。五雲思量為相者。此識以恆審思量而為體性。即以恆審思量而為行相。是故名末那也。六雲四煩惱常俱等者。謂此識從無始來。若未轉與平等性智相應。則任運恆緣藏識見分。與四根本煩惱相應。一者我癡。即是無明。愚於自識所變我相。迷於無我真如之理。二者我見。即是妄執。謂第八識之見分。本非成法。妄執為我。三者我慢。謂恃所執我。倨傲高舉。四者我愛。謂於所執我深生貪著也。七雲及餘觸等俱者。謂遍行五心所。定得相應。及八種大隨煩惱。別境中慧。亦得相應。共有十八心所也。大隨煩惱。釋現百法論中。八雲有覆無記攝者。由與四煩惱等相應。隱蔽真理。故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無記也。九雲隨所生所繫者。謂隨其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屬於此界此地也。十雲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者。謂此我執相應之末那。二乘無學。方得永斷。菩薩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羅漢無有。那含聖者。登地菩薩。入滅盡定。亦暫伏滅。故云滅定無有。聲聞初果以上。菩薩登地以上。真無我解。及後得智。二無漏道若現前時。亦暫伏滅。故云出世道無有也。

如是已說第二能變。第三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一差別門)。了境為性相(二體性門。三行相門)。善不善俱非(四三門性)。此心所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五心所相應門)。皆三受相應(六受俱門)。

此以九門釋第三能變識之相。而先舉前六門頌也。一雲差別有六種者。謂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發。系屬於六根。助六根了別。如六根之各緣一塵。故有六種識也。二雲了境為性者。六識皆以了別塵境為自性也。三雲了境為相者。六識即以了別塵境為行相也。四雲善不善俱非者。謂此六識若與信等十一相應。即善性攝。若與無慚等法相應。不善性攝。俱不相應。即非善非不善無記性攝也。五雲此心所遍行等者。謂遍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煩惱有六。隨煩惱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法。皆得與第六識相應。若前五識。但除慢疑見三種根本煩惱。亦除四不定十小隨煩惱。餘皆得相應也。六雲皆三受相應者。謂前六識。皆能領納順違俱非境相。領順境相。名為樂受。領違境相。名為苦受。領非順非違境相。名不苦不樂受。亦名捨受也。

初遍行觸等。次別境謂欲。勝解。念。定。慧。所緣事不同。

此覆解遍行別境二種心所也。觸等已如初能變釋。別境則一欲。二勝解。三念。四定。五慧。欲緣所欲觀境。勝解緣決定境。念緣所曾習境。定慧緣所觀境。故云所緣事不同也。餘如百法中釋。

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

此覆解十一善心所也。一信。二慚。三愧。四無貪。五無瞋。六無癡。此三名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諸善法故。七精勤。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釋。及之一字。顯餘翻染諸善心所。謂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惱。五不嫉。六厭。七不慳。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誑。十一不諂。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亂。十五正見。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然皆不別立者。為顯少善能敵多惡。又顯悟解理通。不似煩惱之迷情事局故也。

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與害。憍。無慚。及無愧。掉舉。與惛沉。不信。並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

此覆解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也。亦如百法中釋。頌中與字。及字。並字。顯隨煩惱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尋。伺等。

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此覆解四不定心所也。悔。即惡作。眠。即眠睡。尋。即尋求。伺。即伺察。亦如百法中釋。言二各二者。謂悔眠為一。尋伺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

已說六識心所相應。云何應知現起分位。頌曰。

依止根本識(七共依門)。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八俱轉門)。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九起滅分位門)。

此明第三能變識之後三門也。七雲依止根本識者。謂前六轉識。必以第八根本識之現行而為共依。又必以第八識中所藏前六轉識種子為各別親依也。八雲五識隨緣現等者。謂前五轉識。皆仗眾緣。方得生起現行。如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緣具則不妨俱起。緣缺則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多少無定。水喻第八藏識。濤波即喻前五識也。九雲意識常現起等者。謂前五識。所藉緣多。緣有具缺。故起滅不定。第六意識。所待緣少。緣具無缺。故常得現起。但除五位。暫時不行。一者生無想天。二者入無想定。三者入滅盡定。四者極重睡眠。五者極重悶絕也。

已廣分別三能變相。為自所變二分所依。

三能變相。指八識自證分。所變二分。即相分見分也。相見俱依自證而起。故自證分。是相見二分所依。此結上廣明三能變相也。此下有八行頌。廣明所變唯識。又分為二。初一頌。正明所變。次七頌。廣釋外難。

云何應知依識所變。假說我法非別實有。由斯一切唯有識耶。頌曰。

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

此正明所變唯識。而決無實我實法也。是諸識者。指前所明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也。轉變者。諸心心所之自證分。皆能變似見相二分也。所變見分。名為分別。所變相分。名所分別。離此見相二分。則彼實我實法決定皆無。是故一切無不唯識。謂心王有八。即自體唯識。心所有五十一。即相應唯識。色法十一。即所變影像唯識。不相應行有二十四。即分位唯識。無為有六。即實性唯識也。此下廣釋外難。又分為三。初一頌。釋分別由何難。次一頌。釋生死用何難。後五頌並明唯識性之一頌。總釋違經三性難。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頌曰。

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此先釋分別用何難也。謂由第八識中。含藏前七識心心所法一切種子。此等種子。熏習生長乃至成熟。轉變不一。又以此現行互相資助力故。彼彼分別而便得生。何假外緣。方生分別哉。

雖有內識而無外緣。由何有情生死相續。頌曰。

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

此次釋生死由何難也。謂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蓋界內分段生死。由有漏善不善業種子為因。煩惱障種以為助緣。招於六道身命粗異熟果。前盡後生。即彼界外不思議變易生死。亦由無漏有分別業種子。為因。所知障種以為助緣。感於三種意生身細異熟果。前後改轉。是則二種生死。皆由內識惑業所感。何藉外緣哉。二取。即指煩惱所知二障。俱有執著義故。此下後釋違經三性難中。複分為二。初三頌。正釋三性不離識。次二頌並唯識性一頌。轉釋無性即識性。

若唯有識。何故世尊處處經中說有三性。應知三性亦不離識。所以者何。頌曰。

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此正釋三性不離識也。初雲由彼彼遍計者。謂能週遍計度。妄執我法。然第八識及前五識。非能遍計。第七末那。但計不遍。惟第六識。為能遍計也。次雲遍計種種物者。謂所遍計。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諸法也。次雲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者。謂彼不過即於依他所起心心所體見相分等。虛妄執為實我實法。如於繩上妄執為蛇。而實我法。離於心心所體見相分等皆無自性。如繩外別無實蛇也。此四句。明遍計性不離識竟。次雲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者。謂此心心所體及相見分。皆由分別緣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心心所法。皆有緣慮。故若染若淨。皆名分別。即以此分別為緣。展轉復生染淨心心所體及見相分。此明依他性不離識竟。次雲圓成實於彼等者。謂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即於彼依他起性之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故此圓成實性。與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與繩。水之與波。既非是異。亦非不異。亦如無常無我等蘊處界有為諸法。與無常無我等性。非異亦非不異。蓋若言異。則應蘊處界不是無常。若是不異。則應無常不是蘊處界等共相。今圓成實與依他性。亦復如是。若言是異。則應真如非彼依他實性。如水非波所依體性。若言不異。則應圓成實性亦是無常。如波生滅。水亦生滅。豈可乎哉。後雲非不見此彼者。謂若未達遍計本空。未證見於圓成實理。不能見彼依他起性。蓋必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等故。此明圓成實性亦不離識。以即識之實性故也。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此轉釋無性即識性也。前二頌。釋三無性。後一頌。釋識實性。前意者。謂即依此三種自性。立彼三無性名。乃是為遣執故。密意說為無性耳。非了義極談也。初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次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眾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後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性。謂此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名無性。非謂全無勝義性也。既三無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離識。無性又豈離識哉。已上二十四頌。明唯識相竟。次一行頌。牒前圓成實性。此乃遠離我法二執。二空妙智所顯。即諸法之勝義。所謂一真法界。亦即名為真如。真實而不虛妄。如常而無變易。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淨。常如其性故。即唯識之實性也。

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者。論曰。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依幾位如何悟入。

一問誰人悟入。二問幾位悟入。三問如何悟入。

謂具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謂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已聞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謂五位。

具大乘二種種性。答其誰人之問。方能悟入。答其如何悟入之問。何謂五位。答其幾位之問。總征下文也。

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於識相性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頌曰。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為求無上菩提。修習無量福智。名資糧位。為有情故。勤求解脫。名修大乘順解脫分。乃至未起加行位中順抉擇識。但以四弘誓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此位菩薩。發起大菩提心。親近真實善友。作意勤求正覺。修集福智資糧。以此四種勝力。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於我法二取隨眠種子。止觀力微。猶自未能伏滅。但能伏於分別二執之現行耳。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抉擇分。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其相云何。頌曰。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為欲見道。復修暖頂忍世第一四種加行。伏除二取。名加行位。順趣真實抉擇分故。亦名大乘順抉擇分。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名為暖位。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名為頂位。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於無能取。亦順樂忍。忍境識空。名為忍位。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雙印二取皆空。名世第一位。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異生法中。此最勝故。然諸菩薩於此四位。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也。蓋暖位頂位。依識觀空。則境空識有。下忍印成境空。上忍印成識空。世第一法雙印二空。皆帶空相。未得全除。彼相滅已。方實安住真唯識理。名通達位。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如實通達唯識相性。其相云何。頌曰。

若時無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真理。亦名見道。謂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然真見道。是根本智。親證真如。不變相故。名為挾帶。若相見道。是後得智。變相觀空。仍名變帶。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頌但說真見道者。以真見道勝故。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其相云何。頌曰。

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無分別智離諸戲論。說為無得。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斷世間故。名出世間。煩惱所知二障種子。性無堪任。違於精細輕安之無漏法。名為粗重。令彼永滅。說之為捨。捨煩惱障。便能證得大般涅槃。捨所知障。便能證得大菩提智。菩提涅槃。名為二種轉依果也。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其相云何。頌曰。

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頌中此字。即指前頌所說二轉依果。此轉依果諸漏永盡。性淨圓明。故名無漏。含容無邊希有功德。故名為界。界是藏義。能生世出世間五乘利樂。亦名為界。界是因義。此轉依果。又不思議。超過尋思言語道故。此轉依果。又惟是善。謂清淨法界。四智心品。皆有順益相故。此轉依果。又復是常。謂清淨法界。性無生滅。四智心品。亦永無斷盡故。此轉依果。又是安樂。謂二自性皆無逼惱。又能安樂諸有情故。二乘所得擇滅無為生空智品。唯永遠離煩惱障縛。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脫身。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永寂二邊。默契中道。名大牟尼。所得二果。永離二障。即名法身。所謂清淨法界。四智菩提。五法為性。具足法報化三身體用差別不同。廣如論釋也。

唯識三十論直解(終)


上篇: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下篇:觀所緣緣論直解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八識規矩直解

八識規矩直解 三藏法師 玄奘 作 蕅益沙門 智旭 解...

成唯識寶生論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八識規矩通說

八識規矩通說 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門 德清...

因明入正理論疏

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空桑啟聖...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一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佛祖之道...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本地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俱舍論疏

俱舍論疏卷第一 沙門法寶撰 將釋此論五門分別。第一會...

佛說四品法門經

佛說四品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法鏡經

法鏡經序 夫心者,眾法之原、臧否之根,同出異名,禍...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上並序 祖燈相繼數百年間。出類邁...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王...

持心梵天經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一(一名莊嚴佛法諸義,又名佛說等...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道行般若經

道行般若經序 釋道安撰 大哉智度!萬聖資通,咸宗以成...

虛堂和尚語錄

虛堂和尚語錄卷第一 嘉興府興聖禪寺虛堂和尚語錄 參學...

【佛教詞典】新續高僧傳四集

凡六十五卷。民國喻謙等編。此係續讚寧等之宋高僧傳而...

【佛教詞典】疏

(一)經論註釋書之通稱。又作義疏。蓋佛經義理幽深,若...

體悟病的價值

人食五穀雜糧焉有不生病之理?人病了,經過醫治之後,...

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

【原文】 客曰:弟子復憶昔念佛時,遇一禪人教雲,念佛...

寶筐鏡影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

要如何化解情緒呢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日常生活中,...

一位年近半百女人的邪淫懺悔

今年,我48歲了,過的狼狽不堪,回想過去的前半生,一...

一把石頭換來每一生的富貴

舍衛國中有位富翁,他的夫人為他產下了一個胖嘟嘟的男...

人人都應成為素食者

人類身體構造天生為素食設計,牙齒和曲腸都是來咀嚼和...

慈悲三昧水懺的來源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

念佛法門,他力易行,橫超生死

憑自力修戒定慧的通途八萬四千法門判為難行道。念佛法...

康熙看病

康熙皇帝得了一種怪病,宮中御醫把所有的名貴藥材都用...

淨業三福的施設不是目的

這個三福給大家念一下,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佛說: 欲生...

念佛是二力法門

龍樹菩薩乃是現生證得歡喜地(初地)之菩薩,其出世本懷...

【視頻】《佛說七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七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大般若經》妙印法師念誦 MP3

《大般若經》妙印法師念誦 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