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
從此第六。明惑能系。就中分二。一約世明能系。二約斷明能系。就約世明能系中。分二。一正約世明系。二明三世有無。此下第一。正約世明系。論雲。謂諸有情。於此事中(所繫境事)。隨眠隨增。名系此事。應說過去。現在。未來。何等隨眠。能系何事。頌曰。
若於此事中 未斷貪瞋慢
過現若已起 未來意遍行
五可生自世 不生亦遍行
餘過未遍行 現正緣能系
釋曰。初句明所繫事。後七句明能系惑。第二句未斷字。第八句能系字。通在中間句也 欲曉此頌。且要先知隨眠有二。一者自相。謂貪瞋慢。緣別法起。名為自相。二者共相。謂見疑癡。緣多法起。名為共相。緣共相境也 若於此事中者。所繫事也。未斷貪瞋慢者。能系惑也。於所繫事。未斷貪瞋慢名為能系也。過現若已起者。此貪瞋慢於所繫事。過去已生。未斷。現在已生。能系此事 以貪瞋慢是自相惑。非諸有情定遍三世諸事起故。不名遍行。現在已生。不標未斷者。體現在前。必然未斷義必有之。故不標也。應知遍行。須具二義。一者世遍縛三世故。二者事遍。能縛一切自所緣故。過現意識。貪瞋慢三。雖於世遍。闕於事遍。謂有緣此境。不緣餘境故。未來意遍行者。未來意識。貪瞋慢三。遍於三世。乃至未斷。皆能繫縛。以未來意識。縛三世境及一切事故。能遍系名遍行也。謂未來意識。境流三世故。名世遍。又此意識。種類無邊。於所緣事。必能遍縛。亦名事遍。五可生自世者。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可生者。唯系自世。在未來世。唯系未來。若流至現。唯系現在。若落謝過去。唯於過去。謂境必俱故。不生亦遍行者。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不生。亦遍系三世。及一切自所緣事。謂所緣境。或在未來。或流至現在。或謝過去。識雖未來緣闕不生。由未斷故。性能系彼三世境也。或有同時參差三世。如有眼識。定緣青黃赤色三境而起。隨闕一境。識即不生。其所闕境。或一未來。或一現在。或一過去。故說五識遍縛三世。言事遍者。謂不生五識。種類無邊。於自所緣。必能遍縛。餘過未遍行者。餘謂見疑無明。貪等外故。名之為餘。見疑無明。若在過去。或於未來。未斷皆能。遍縛三世一切事境。以共相惑。定遍起故 現正緣能系者。見疑無明。於現在世。正緣境時。隨於何境。能系此事。此現在惑。雖具二遍。以不定故。不說遍行。此能系字。通上諸句。思而可知。
從此第二。明三世有無等。就中分二。一述宗。二正破。就述宗中。分二。一教理證。二敘說定宗。且初教理證者。薩婆多宗說。有三世。經部不許。欲將破彼。今且敘宗。論雲。應略標宗顯其理趣。頌曰。
三世有由說 二有境果故
說三世有故 許說一切有
釋曰。上兩句證。下兩句結宗。三世有由說者。三世實有。由經說故。經言。苾芻當知。若過去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勤修厭捨。以過去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勤修厭捨。若未來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勤斷欣求。以未來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勤斷欣求。二有境果故者。二者謂契經說。識二緣生。如說眼識以眼及色。為二緣。乃至意識以意根及法。為二緣。意根過去。法通三世。過未若無。能緣意識。應闕二緣。過去無故。便闕意根。過未無故。復闕法境。已上教證也。有境者。此下有二種理證。此初理也。以識起時。必有境故。有境識生。無境不生。其理決定。過未若無。所緣無故。識亦應無。有果者第二理也。又過去業。有當果故。過去若無。其過去業。體應非有由業無故。當果應無。既業有果故。知過未理必實有。下兩句者。結宗說三世實有故。許是一切有宗也。
從此第二。定宗。論雲。今此部中。差別有幾(問數)。誰所立世。最善可依(問宗差別)。頌曰。
此中有四種 類相位待異
第三約作用 立世最為善
釋曰。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第二問。今此部中。差別有四。一類異。二相異。三位異。四待異。尊者法救。作如是說。由類不同。三世有異。謂從未來。至現在時。捨未來類。得現在類。若從現在流至過去。捨現在類。得過去類。但類不同。非體有異。如破金器。作餘物時。形雖有殊。金色無異 尊者妙音。說相不同。三世有異。謂法在過去。正與過去相合。而不名為離現未相。以過去相顯。但名為過去。現在正與現在相合。而不名為離過未相。未來正與未來相合。而不名為離過現相。隨顯得名。准過去說 尊者世友說。位不同。三世有異。未作用位。名為未來。正作用位。名為現在。作用謝位。名為過去。至位位中。作異異說。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置百位名百。置千位名千。歷位有別。籌體無異 尊者覺天說。待不同。三世有異。待謂觀待。前觀於後。名為過去。後觀於前。名為未來。觀待前後。名為現在。如一女人名女。名母。觀母名女。觀女名母 論主評雲。法救執法有轉變故。應置數論外道朋中。以數論執法有轉變故也。妙音所立。世相雜亂。三世皆有三世相故。覺天所立。世還雜亂。三世法中。應有三世。謂過去世。有多剎那。前後剎那。應名去來。中名現在。未來現在。類亦應然 故此四中。第三世友立世最善。以約作用位。立世差別故。
從此第二。經部廣破。頌曰。
何礙用云何 無異世便壞
有誰未生滅 此法性甚深
釋曰。前三句。經部破。第四句。有宗答。何礙用云何者。此用字兩度言之。一何礙用。二用云何。何。礙用者。經部破雲。汝說三世法體常有。應一切時能起作用。何法礙用。時有時無 用云何者。汝說法體由作用故。三世有別。又此作用。云何得說為去來今。且作用中。而得更立有餘作用。用上有用。便致無窮 無異者。有宗救也。用不離體。名為無異。既用即體。體既無無窮之過故。用亦無無窮之失也 世便壞者破也。此經部重破。若言無異。三世便壞。體既恆有。用亦應然。何得有時。名為過未。故彼所執。世義破壞。有誰未生滅者。更以理破之。若說過未如現實有。應俱名現。誰未已生。名為未來。誰復已滅。名為過去。故不許法本無今有。有已還無。則三世義。皆不成立。又經部雲。汝薩婆多。許體恆有。而說性非常。如是義言。所未曾有。依如是義。故有頌曰 許法體恆有 而說性非常 性體復無別 此真自在作(此頌經部調有宗也。言如外道說。自在天。自作諸世間。須作即作也) 此法性甚深者。薩婆多救也。如向所難。我不能通者。謂法性甚深。非尋思境。豈不能釋。便撥為無。論主意朋經部故。作斯釋。
從此第二。約斷明離系。論雲。今應思擇。諸事已斷。彼離系耶。設事離系。彼已斷耶(問也)。若事離系。彼必已斷有事已斷而非離系(答也)斷非離系。其事云何(徵起)。頌曰。
於見苦已斷 餘遍行隨眠
及前品已斷 餘緣此猶系
釋曰。上兩句明見道。第三句。明修道。第四句。通上兩位。應言餘遍行隨眠緣此猶系也。及前品已斷。餘緣此猶系 於見苦已斷餘遍行隨眠者。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苦智已生。見苦已斷。集智未生。有餘集諦遍行隨眠也。此集下遍行隨眠。緣此苦諦。猶系也。是則苦諦雖斷。而集惑猶系。是名斷非離系也。及前品已斷者。於修道位九品隨眠。於前八品。隨斷何品。名前品已斷。前品已斷。未斷後品。能緣此前品者。於前品猶系。故前品雖斷。而後品猶系。是名斷非離系。
從此大文第七。明惑隨增。就中分二。一正明惑隨增。二明有隨眠心。且初正明隨增者。論雲。何事有幾。隨眠隨增(問也)。若隨事別。答便費多言論。是故應造略毘婆沙。由此雖勞少少功力。而能越渡大大問流。謂法雖多略有十六種。即三界五部(三五十五)。及無漏法(足前成十六也)。能緣彼識。名數亦然(識亦十六)。應知何法。何識境。易思何事何隨眠隨增(境識既解。境即是事。事上惑增。自當了也)。此中且應知。何法何識境。頌曰(已上論文)。
見苦集修斷 若欲界所繫
自界三色一 無漏識所行
色自下各三 上一淨識境
無色通三界 各三淨識境
見滅道所斷 皆增自識行
無漏三界中 後三淨識境
釋曰。前兩行頌。明苦集修三境。後一行頌。上兩句。明滅道境。下兩句明無漏境。見苦集修斷者。通標三界三部也。若欲界所繫者。簡別前三部也。自界三色一無漏識所行者。此上欲界所繫。苦集修斷各五識緣。謂自界三。及色界一。並無漏識。名為五識。自界三者。即如前說。苦集修也。及色界一者。謂修所斷。以色界修斷得緣欲界苦集修也。無漏識者。謂無漏識。亦緣欲界苦集修也 色自下各三上一淨識境者。謂色界所繫。苦集修斷。各八識緣。謂自界三。及下界三。下即欲界也。三謂前說。苦集修斷 並上界一。謂無色界。修所斷識。能緣色界苦集修故 兼無漏淨識。亦緣色界苦集修斷故。此八識一一。各皆容緣色界苦集修斷也。無色通三界各三淨識境者。無色所繫。苦集修斷。各十識緣。謂通三界。各三為九。三謂苦集修也 無漏淨識為十。此之十識。一一皆容緣無色界。苦集修斷 見滅道所斷皆增自識行者。約三界說。且欲界系見滅道所斷。為六識緣。五識如前。更增第六見滅所斷識。見道所斷。亦六識緣。五識如前。更增第六見道所斷識。自諦下識。名為自識也。色界見滅。見道所斷。各為九識緣。八識如前。各增自一 無色界見滅。見道各十一識。緣十事。如前各增自一。准前欲界說也 無漏 三界中後三淨識境者。謂無漏法。通十識緣。謂三界中。各後三部。謂見滅。見道。修所斷識。兼無漏識。以為第十。此之十識。一一皆容緣無漏也 為結前義。復說頌曰。
見苦集修斷 欲色無色系
應知如次第 五八十識緣
(解雲。欲界三部。五識緣。色界三部。八識緣。無色三部。十識緣。義如前說)
見滅道所斷 各增自識緣(六識等緣也)
無漏法應知 能為十識境
論雲。如是了知十六種法。為十六識所緣境已 今應廣辨何事何隨眠隨增。若別疏條。恐文煩廣。故我於此。略示方隅。且有問言。所繫事內。樂根有幾隨眠隨增 應觀樂根總有七種。謂欲界一。即修所斷(樂在五識。故唯修斷)。色界五部(色有意樂。故通五部)。無漏第七(謂第三禪。無漏樂也)。無漏樂根。非諸隨眠之所隨增。如前已說。七中前六(謂欲界一。色界五也)。隨其所應。欲修所斷。及諸遍行 色界一切。隨眠隨增(欲界修斷。緣自部樂。及苦集遍行。隨眠能緣修斷樂。色界樂根。既通五部。故一切識。皆緣樂根。言一切者。五部惑也) 若有問言。緣樂根識。復有幾種隨眠隨增(前約樂根。此約樂根上識也)。應觀此識總有十二。謂欲界四除見滅斷(解雲。欲界見苦。見集遍行。及修所斷。能緣樂根。欲界道諦。邪見疑無明。能緣無漏樂也。滅諦。體非樂根故。滅諦所斷。不緣樂也)。色界五部。無色界二。即見道諦。及修所斷(無色道諦。邪見疑。無明。緣下第三禪。無漏樂故。無色道諦所斷。有緣樂識也。無色修所斷。生得加行善。通緣九地。類智品道。故彼修斷。得有緣下第三禪。無漏樂根識也)。無漏第十二。皆能緣樂根(此上明緣樂識。總計有十二也。謂欲界有四。色界有五。足前成九。無色界有二。足前成十一。更加無漏識。故成十二也) 此隨所應欲界有四部。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部。及諸遍行。隨眠隨增(解雲。此文正明緣樂識上。隨眠隨增也。欲界有四部。除見滅斷也色界有為緣者。取五部下。緣有為惑。除滅諦下。邪見疑無明。彼緣無為也。緣滅諦邪見等。非是緣樂根識。故須除也 無色二部。謂道諦斷。及修所斷。謂道諦下邪見.疑.無明。是緣樂識。此下貪瞋癡等。緣邪見等。起故道諦下貪等。名樂根識上。隨眠隨增也 無色修所斷識。既緣樂根故。修所斷煩惱。於緣樂識上。隨眠隨增也。及諸遍行者。即無色界苦集下。遍行隨眠緣彼道諦所斷。及修所斷。樂根識也) 若復有問言。緣緣樂根識。復有幾種隨眠隨增(解雲。此問緣樂根識上。隨眠隨增也)。應觀此識。總有十四。於前十二。更加二種。即無色界。見苦集斷(取遍行也)。如是十四識。能緣緣樂根(能緣緣樂上識)。此隨所應。欲色如上。無色四部。除見滅斷。隨眠隨增(此正明隨增。上來具註論文。欲令尋論者易曉其義。是故敘之矣)。
從此第二。明有隨眠心。論雲。若心由彼。名有隨眠。彼於此心定隨增(問也)。此不決定。或有隨增。謂與心相應。及緣心未斷 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依此義門。故作是說。頌曰。
有隨眠心二 謂有染無染
有染心通二 無染局隨增
釋曰。有隨眠心二者。標也。謂有染無染者。列數也。有隨眠心。總有二種。有染無染心。差別故。與惑相應。名為有染。於有漏中。善無記心。名為無染。有染心通二者。有染污心。名有隨眠。此有隨眠。通有隨增或不隨增。故云二也。有隨增者。一謂染心。與惑相應。隨眠未斷。二謂緣此染心。隨眠未斷。故名有隨增 不隨增者。此謂染心。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仍說有隨眠。以恆相應故 已斷縛性。故不隨增。不斷伴性。故恆相應也。相伴性必不可斷。有伴性故。名有隨眠無染局隨增者。簡不隨增。故名為局。以無染心非惑相應。不由伴性。名有隨眠。唯局隨增。名有隨眠。謂由隨眠緣無染心。隨眠未斷。名有隨眠。言未斷者。隨增義故。故唯局隨增。名有隨眠也。
從此第八。明次第起。就中分二。一正明次第。二明起惑因。且初明次第者。論雲。如上所說十種隨眠次第生時。誰前誰後。頌曰。
無明疑邪身 邊見戒見取
貪慢瞋如次 由前引後生
釋曰。一無明。二疑。二邪見。四身見。五邊見。六戒禁取。七見取。八貪。九慢。十瞋。煩惱生時。先由無明。於諦不了。由不了故。次引生疑。於四聖諦。生猶預故。從此疑心。引生邪見。謂定撥無苦集滅道。由撥無諦。引身見生。謂苦蘊中。撥無苦理。便決定執此為我故。從此身見。引邊見生。謂依我執斷常邊故。從此邊見。引生戒禁取。便計前執。為能淨故。從戒禁取。引見取生。謂計能淨已。或必執為能勝故。從此見取。次引貪生。謂自見中。情深愛故。從此貪後。次引慢生。恃自見解。生高舉故。從此慢後。次引生瞋。違已見中。必憎嫌故。如是且依次第起說。越次第者。前後無准。
從此第二。明起惑因。論雲。諸煩惱起。由幾因緣。頌曰。
由未斷隨眠 及隨應境現
非理作意起 說惑具因緣
釋曰。由三因緣。煩惱現起。一由未斷隨眠。即惑因也。二隨應境現。隨應者。隨其所應也。如順境生貪。違境生瞋等。此惑境界也。三由非理作意。即起惑加行也。由上三因。煩惱現起。說惑具因緣者。此上三因。謂此且據具因緣。說或有唯託境界力生。如退法根阿羅漢等。
從此大文第三。雜明諸煩惱起。分三。一明漏等四門。二明結等六門。三明五蓋差別。就明漏等四門。分二一出體。二釋名。此下出體。論雲。即上所說。隨眠。並纏。經說為漏瀑流軛取。漏謂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言瀑流者。四瀑流。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見瀑流。四無明瀑流。軛謂四軛。如瀑流說。取謂四取。一欲取。二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語取。如是漏等其體云何。頌曰。
欲煩惱並纏 除癡名欲漏
有漏上二界 唯煩惱除癡
同無記內門 定地故合一
無明諸有本 故別為一漏
瀑流軛亦然 別立見利故
見不順住故 非於漏獨立
欲有軛並癡 見分二名取
無明不別立 以非能取故
釋曰。初兩行明三漏。次一行明瀑流及軛。後一行明四取。欲煩惱並纏除癡名欲漏者。此四十一物。名欲漏體。謂欲界系。根本煩惱。有三十一。並十纏成四十一 有漏上二界唯煩惱除癡者。此有五十二物。為有漏體。謂上二界。根本煩惱。各二十六。五部惑中。各除瞋癡也。兩界合論。故成五十二。彼上二界。雖有昏沉掉舉二纏。不立為漏體者。以纏少故。又此二纏。隨從他起。不自在故。同無記內門。定地故合一者。明上二界。合為有漏也。一同無記性。二同內門轉(緣定及身。名內門轉也)三同是定地。由此三義。二界隨眠。合為一漏。無明諸有本故別為一漏者。三界無明。各有五種。此中十五物。為無明漏。謂由無明。為三有根本。別為一漏也。瀑流軛亦然者。瀑流與軛。體與漏同故。說亦然。謂前欲漏。析出諸見。名欲瀑流。及名欲軛。如是有漏。析出諸見。名有瀑流。及名有軛。析出諸見。名見瀑流。及名見軛 如是已顯二十九物。名欲瀑流。謂貪。瞋。慢。各有五種(十五也)。疑四(四諦下疑也。足前成十九)。纏十(足前成二十九)。二十八物。名有瀑流。謂貪與慢各十(上二界。各五。總成二十)。疑八(上二界各四。疑成八。足前成二十八也)。三十六物。為見瀑流。謂三界中。各十二見(苦下五見。集滅各二。見為四。足前成九。道諦下三見。故成十二也)。十五物。為無明瀑流。謂三界無明。各有五也。應知四軛。如瀑流說。別立見利故者。析出諸見。別名見瀑流及見軛者。以見推求性勐利故。見不順住故非於漏獨立者。令住生死。名為漏義。見性勐利。不順住義。由此於漏。不獨立名。但可與餘合說為漏 欲有軛並癡見分二名取者。此明四取體。同四軛。欲軛並癡。名為欲取。有軛並癡。名我語取。見軛分二。一名戒禁取。二名見取。應知三十四物。為欲取體。謂貪。瞋。慢。無明。各五(四五二十)。疑有四(足前成二十四)。並十纏(足前成三十四)。三十八物。為我語取體。謂貪。慢。無明。各十。疑有八(上界合論)。六物為戒禁取體。三界各有二戒禁取。故為六也(若下一道下一)。三十物。為見取體。三界各有十種見(十二見中。除二戒禁取)。上界煩惱。名我語取者。我語謂內身。依之說我。故上界煩惱。多緣內身。名我語取。我語之取。依主釋也。於諸見中。別立戒禁取者。由此獨為聖道怨故。雙誑在家出家眾故。謂在家眾。計自餓等。為天道故。諸出家眾。計捨可愛境。為清淨道故。無明不別立以非能取故者。不立無明。別為取者。能取諸有。故名為取。謂不了相。名為無明。非能取故。不立為取。但可與餘。合說為取。此上四取。依薩婆多宗說也 若依經部。四取謂以貪為體性。貪緣五欲境起。名為欲取。貪緣六十二見起。名為見取。貪緣戒禁起。名戒禁取。貪緣三界我語起。名我語取。故彼四取。以貪為體。
從此第二。釋名。論雲。此隨眠等。名有何義。頌曰。
微細二隨增 隨逐與隨縛
住流漂合執 是隨眠等義
釋曰。微細者。釋隨眠義也。根本煩惱。行相難知。故名微細。猶如眠也 二隨增已下。三義釋隨。且第一二隨增者。所緣隨增相應隨增。能隨煩惱。於所緣境。及所相應。增昏滯故 隨逐者。第二釋隨義。煩惱起得。此煩惱得。隨逐有情。常為過患也 隨縛者。第三釋隨義。煩惱現行。隨縛有情 住流漂合執者。釋上漏等名也。住者。能令眾生久住生死流者。能令有情三界流轉 於六根門。泄過無窮故。名為漏。漂者。極漂善品。故名瀑流。合者。和合有情。受種種苦。故名為軛。執者為有漏依。執取生死。故名為取。是隨眠等義者結上也。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
上篇:俱舍論頌疏論本
下篇:羯磨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