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二分之一明尼戒法)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八波羅夷法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獼猴江邊樓閣講堂上。時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我與諸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一、攝取於僧,二、令僧歡喜,三、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長,六、難調順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得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作淫欲犯不淨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者,名字為比丘尼、相似比丘尼、自稱比丘尼、善來比丘尼、乞求比丘尼、著割截衣比丘尼、破結使比丘尼、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尼。是中比丘尼,若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住比丘尼法中,是謂比丘尼義。

作淫欲犯不淨行乃至共畜生者,所可得行淫處者是。

波羅夷者,譬如人斷頭不可復起,比丘尼亦復如是,犯波羅夷已不復成比丘尼,故名波羅夷。

云何名不共住,有二不共住:一羯磨、一說戒。彼比丘尼,不得於是二事中住,是故名不共住。

有三處行淫,波羅夷:人、非人、畜生,於此三處共行淫,犯波羅夷。復於三種男行淫,犯波羅夷:人男、非人男、畜生男,於此三處共行淫犯波羅夷。於三種二形行淫,犯波羅夷: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於此三處二形共行淫,波羅夷。於三種黃門行淫,犯波羅夷:人黃門、非人黃門、畜生黃門,於此三處行淫,波羅夷。

比丘尼有淫心,捉人男根,著三處:大小便道及口,入者犯;不入者,不犯。有隔有隔、有隔無隔、無隔有隔、無隔無隔,波羅夷。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黃門亦如是。比丘尼有淫心,捉眠男子及死者身未壞者、少壞者男根入三處,入者犯;不入,不犯。有隔有隔、有隔無隔、無隔有隔、無隔無隔,波羅夷。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黃門亦如上。若比丘尼,為賊所捉,將詣人男所,以彼男根著三處。初入覺樂、入已樂、出時樂,波羅夷。初入樂、入已樂、出時不樂,波羅夷。初入樂、入已不樂、出時樂,波羅夷。初入樂、入已不樂、出時不樂,波羅夷。初入不樂、入已不樂、出時樂,波羅夷。初入不樂、入已樂、出時不樂,波羅夷。初入不樂、入已樂、出時樂,波羅夷,此是第六句。有隔乃至無隔無隔,亦如上。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黃門,有隔乃至無隔無隔,亦如上。若比丘尼為賊所捉,將至眠男子所及死者身未壞、少壞者所,以彼男根著三處,初入樂、入已樂乃至初入不樂、入已不樂、出時樂,亦如上。有隔有隔乃至無隔無隔,亦如上。乃至黃門,亦如上。有隔有隔乃至無隔無隔,亦如上。若比丘尼為賊所捉,於三處行淫,從初入樂、入已樂、出時樂,乃至初入不樂、入已不樂、出時樂,亦如上。有隔有隔乃至無隔無隔,亦如上。若比丘尼方便欲行不淨,若作者,波羅夷;不作者,偷蘭遮。比丘方便教比丘尼犯淫,作者偷蘭遮;不作者,突吉羅。比丘尼教比丘尼犯淫,作者偷蘭遮;不作者,突吉羅。除比丘、比丘尼,教餘者,作、不作,一切突吉羅。

比丘,波羅夷;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滅擯。是謂為犯。

不犯者,眠無所覺、知不受樂、一切無慾心,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結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一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在聚落若空處,不與懷盜心取,隨所盜物,若為王、若王大臣所捉,若縛、若殺、若驅出國。『汝賊!汝癡!』若比丘尼作如是不與取,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二竟)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諸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故自手斷人命、若持刀授與人,若嘆死、譽死、勸死:『咄!人用此惡活為?寧死不生。』作如是心念,無數方便嘆死、譽死、勸死,此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三竟)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獼猴江邊樓閣講堂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實無所知,自嘆譽言:『我得過人法,入聖智勝法,我知是,我見是。』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求清淨故作如是言:『諸大姊!我實不知不見,而言我知我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四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大豪貴長者,名大善鹿樂,顏貌端政,偷罹難陀比丘尼亦顏貌端政。長者鹿樂繫心於偷罹難陀所,偷罹難陀亦繫心於長者所。後於異時,為偷罹難陀故,請諸比丘尼及偷罹難陀設食,即於其夜辦具種種飲食,清旦往白時到。偷罹難陀知長者為己故請僧,彼即自住寺不往。諸比丘尼到時著衣持缽詣長者家就坐已,時長者遍觀尼眾不見偷罹難陀,即問:「偷罹難陀何處而不來耶?」答言:「在寺不來。」於是長者疾疾行食已,即往寺中至偷罹難陀所。偷罹難陀遙見長者來即臥床上,長者前問:「阿姨何所患苦?」答言:「無所患苦,我所欲者而彼不欲。」彼言:「我欲非不欲。」時長者即前抱臥以手摩捉嗚,長者還坐問言:「阿姨所須何物?」答言:「我欲得酸棗。」長者言:「欲得者明日當送。」時有守房小沙彌尼,見作如此事,諸尼食還已具向說之。比丘尼眾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偷罹難陀比丘尼言:「云何汝與長者作如此事耶?」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即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偷罹難陀!汝與長者作如此事?」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偷罹難陀比丘尼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染污心,共染污心男子,從腋已下膝已上身相觸,若捉摩、若牽、若推、若上摩、若下摩、若舉、若下、若捉、若捺,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是身相觸也。」

比丘尼義如上。

染污心者,意相染著。染污心男子亦如是。

腋已下者,腋已下身份。

膝已上者,膝已上身份也。

身者,從足指乃至頭髮。

身相觸者,二身若捉摩、若牽、若推、若逆摩、若順摩、若舉、若下、若捉、若捺。捉摩者,手摩身前後。牽者,牽前。推者,推卻。逆摩者,從下至上。順摩者,從上至下。舉者,抱舉。下者,抱下、或坐、或立。捉者,或捉前、或捉後、或捉髀、或捉乳。捺者,或捺前、捺後、捺乳、捺髀。

男子男子想,男子以手摩尼身,身相觸欲意染著,受觸樂,波羅夷。男子男子想,男子以手摩尼身,動身欲意染著,受觸樂,波羅夷。乃至捉捺亦如是。是男子疑者,偷蘭遮。若男作男想,以身觸彼衣瓔珞具,欲心染著受觸樂,偷蘭遮。若男作男想,以身觸彼衣瓔珞具,欲心染著不受觸樂,偷蘭遮。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瓔珞具觸尼身,欲心染著受觸樂,偷蘭遮。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瓔珞具觸尼身,欲心染著不受觸樂,偷蘭遮。男作男想,以身觸男衣瓔珞具,欲心染著動身不受觸樂,偷蘭遮。若男作男想,以身觸男衣瓔珞具,欲心染著不動身受觸樂,偷蘭遮。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瓔珞具觸尼身,欲心染著動身不受觸樂,偷蘭遮。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瓔珞具觸尼身,欲心染著受觸樂不動身,偷蘭遮。若男作男想,身相觸欲心染著不受觸樂動身,偷蘭遮。男作男想,身相觸欲心染著,受觸樂不動身,偷蘭遮。如是捉摩乃至捺,一切偷蘭遮。若男疑,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受觸樂,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不受觸樂,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不受觸樂動身,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受觸樂不動身,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不受觸樂不動身,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受觸樂動身,突吉羅。乃至捉捺,一切突吉羅。是男疑,突吉羅。

若比丘尼與男子身相觸,一觸一波羅夷,隨觸多少,一一波羅夷。若天男、阿修羅男乃至畜生男能變形者,身相觸偷蘭遮。不能變形者,身相觸突吉羅。若與女人身相觸,突吉羅。若與二形人身相觸者,偷蘭遮。若男子作禮捉足,覺觸樂不動身,突吉羅。若比丘尼有欲心,觸衣缽、尼師檀、針筒、革屣,乃至自觸身,一切突吉羅。人男人男想,波羅夷。於人男疑,偷蘭遮。人男非人男想,偷蘭遮。非人男作人男想,偷蘭遮。非人男生疑,偷蘭遮。

比丘,僧伽婆尸沙;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取與時觸身,若戲笑時觸,若有所救解時觸,一切無慾心,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衛城中有長者,名沙樓鹿樂,顏貌端正,偷罹難陀比丘尼亦顏貌端正。鹿樂長者繫心偷罹難陀所,偷罹難陀亦繫心鹿樂所。爾時偷罹難陀比丘尼欲心,受長者捉手、捉衣,共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以身相倚共期。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偷罹難陀比丘尼:「汝云何欲心,受長者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以身相倚共期?」爾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偷罹難陀比丘尼!欲心受此長者捉手、捉衣,乃至共期?」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罹難陀已,告諸比丘:「此偷罹難陀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染污心,知男子染污心,受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或身相倚、或共期,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犯此八事故。」

比丘尼義如上。

染污心者,心有染著,染污心男子亦有染著。

捉手者,捉手乃至腕。

捉衣者,捉身上衣。

入屏處者,離見聞處也。

屏處共立者,離見聞處也。

共語者,亦離見聞處。

共行者,亦離見聞處。

身相倚者,身得相及處。

共期者,得共行淫處也。

彼比丘尼染污心,受染污心男子捉手,偷羅遮。捉衣,偷羅遮。入屏處,屏處共立、屏處共語、屏處共行,以為樂,以身相倚,一一偷羅遮。

於七事中,若不發露懺悔,罪未除。若犯第八事,波羅夷。天子、龍子、阿修羅子、夜叉子、餓鬼、畜生能變形者,犯七事,一一突吉羅。若犯第八事,偷羅遮。畜生不能變形者,犯第八事,突吉羅。與染污心女人犯第八事者,突吉羅。

比丘隨所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有所取與時手相觸、或戲笑、或有所救解捉衣;若有所施與、若禮拜、若悔過、若受法,入屏處共住;若有所施與、若禮拜、若悔過、若受法,入屏處共立;若有所施與、若禮拜、若悔過,若受法,入屏處共語;若有所施與、若禮拜、若懺悔、若受法,入屏處共行;若為人打、若賊來、若有象來、若惡獸來、若有刺來迴身避,若來求教授、若聽法、若受請、若來至寺內,若共期不可作惡事處,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偷罹難陀比丘尼妹,字坻捨難陀,其人犯波羅夷法。時偷罹難陀比丘尼知,便作是念:「此坻捨難陀是我妹!今犯波羅夷法,我正欲向人說,懼彼得惡名稱。若彼得惡名稱,於我亦惡。」遂默然不說。彼於異時,坻捨比丘尼休道。諸比丘尼見,語偷罹難陀言:「見汝妹已捨道不?」答言:「彼所作是,非為不是。」諸比丘尼問:「云何所作是?」偷罹難陀答言:「我先知彼有如是如是事。」諸比丘尼言:「汝若先知,何以不向諸比丘尼說?」偷罹難陀答言:「坻捨是我妹!犯波羅夷法即欲向人說,懼得惡名稱。若彼得惡名稱,於我亦惡。以是故我不向人說。」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罹難陀言:「汝云何覆藏坻捨重罪?」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偷罹難陀!汝乃覆藏坻捨比丘尼重罪?」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已,告諸比丘:「偷罹難陀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知他犯波羅夷,不自舉、不白僧、不語人。彼於異時,彼比丘尼,或休道、若滅擯、若眾僧遮、若入外道。後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如是罪。』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覆重罪故。」如是世尊與比丘尼制戒。或於城內犯波羅夷,出至村中;或村中犯波羅夷,來入城內。時諸比丘尼,亦不知犯波羅夷不犯,後乃知犯波羅夷;或有言犯波羅夷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無犯。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波羅夷,不自發露、不語眾人、不白大眾。若於異時,彼比丘尼,或命終、或眾中舉、或休道、或入外道眾,後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如是罪。』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覆藏重罪故。」

比丘尼義如上。

知者,我知犯如是如是罪。

僧者,一羯磨、一說戒。

大眾者,或四人或過四人。

休道者,出此法外。

滅擯者,僧與作白四羯磨除去。

遮者,眾中斷決罪時遮不聽入眾。

入外道者,受外道法。

重罪者,八波羅夷,於八法中犯一一罪。

彼比丘尼,知是比丘尼犯波羅夷,前食時知、後食時說,偷蘭遮。後食時知、初夜說,偷蘭遮。初夜知、中夜說,偷蘭遮。中夜知、後夜說,偷蘭遮。後夜知、不說至明相出,波羅夷。除八波羅夷法,覆餘罪不說者,隨所犯自覆重罪,偷蘭遮。除比丘、比丘尼,覆餘人罪,突吉羅。

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向人說、若無人可向說、意欲說而未說明相出;若說者,有命難、有梵行難,不得說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七竟)

爾時世尊在拘睒彌瞿師羅園中。時尊者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時有比丘尼,名尉次,往返承事闡陀比丘。諸比丘尼語言:「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順從。」尉次答言:「諸大姊!此是我兄,今日不供養,更待何時?」猶故隨順不止。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尉次比丘尼言:「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今云何故順從也?」爾時諸比丘尼語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尉次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云何故順從?」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聽僧與尉次比丘尼作呵責白四羯磨。當作如是呵責,尼眾中應差堪能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誦律、若不誦律,堪能作羯磨者作如是白:『大姊僧聽!是尉次比丘尼,知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順從闡陀比丘。諸比丘尼語言:「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順從。」而故順從。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尉次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故。「大姊!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隨順。」白如是。』『大姊僧聽!是尉次比丘尼,知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順從闡陀比丘。諸比丘尼語言:「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隨順。」而故隨順。僧今與尉次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故。「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隨順。」誰諸大姊忍僧與尉次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與尉次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當作如是呵責。」尉次比丘尼,僧與作白四羯磨已,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若有如此比丘尼順從為僧所舉比丘者,僧亦應如是與作呵責白四羯磨。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知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順從。諸比丘尼語言:『大姊!此比丘,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順從。』如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是事堅持不捨,彼比丘尼應乃至第二、第三諫,令捨此事故。若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者,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犯隨舉。」

比丘尼義如上。

僧者如上。

舉者,為僧所舉,白四羯磨是也。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不順從者,不順治罪法。

不懺悔者,所犯罪未懺悔清淨。

僧未與作共住者,僧未與解罪羯磨。

隨順者,有二種:一法,二衣食。法隨順者,教增戒、增心、增慧,教語學問、誦經。衣食者,與飲食、衣服、床、臥具、病瘦醫藥。

若比丘尼,知比丘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隨順、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隨順。諸比丘尼語言:「此比丘,僧與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隨順,可捨此事,莫為僧所舉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白。白已當復語言:「妹!當知我白已,餘有羯磨在,汝捨此事,莫為僧所舉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初羯磨。作初羯磨已,當語言:「妹!我已與汝作白初羯磨竟,餘有二羯磨在。汝可捨此事,莫為僧所舉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第二羯磨。作第二羯磨已,當復語言:「妹知不?我已作白二羯磨竟,餘有一羯磨在,汝捨此事,莫為僧所舉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作第三羯磨竟,波羅夷。白二羯磨竟捨者,三偷蘭遮。白一羯磨竟捨者,二偷蘭遮。白竟捨者,一偷蘭遮。若作白未竟捨者,突吉羅。若未白前隨順所舉比丘者,一切突吉羅。若僧為隨舉比丘尼作呵責時,有比丘教言:「汝莫捨。」若僧與作呵責,偷蘭遮。若不呵責,突吉羅。若比丘尼語言:「莫捨。」若僧與呵責,偷蘭遮。若不呵責,突吉羅。除比丘、比丘尼,餘人教:「莫捨。」呵責不呵責,一切突吉羅。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初諫時捨,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法別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眾、異法異毘尼異佛所教,一切未作呵責前,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竟)
◎◎

十七僧殘法之初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媒嫁,持男語語女、持女語語男,若為成婦事、若為私通,乃至須臾間,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一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真/心]恚不喜,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破彼清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是事無根,說我[真/心]恚故如是語。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二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真/心]恚不喜,於異分事中取片,非波羅夷比丘尼,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破彼人梵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是異分事中取片,彼比丘尼住[真/心]恚法故,作如是說。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三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比丘尼在阿蘭若處住,有一居士於此處作一精舍,施與比丘尼僧住。後異時阿蘭若處比丘尼有惡事出,諸比丘尼捨此精舍去。居士後命終,時居士兒即耕此精舍地。諸比丘尼見語言:「此是眾僧地。莫耕!」居士兒答言:「實爾。我父在時作此精舍與比丘尼僧。比丘尼僧舍去,我父命終,我今自由,何為空此處地?彼此無用耶!」時居士兒如故耕之,諸比丘尼即往斷事官所言。爾時諸斷事官即喚居士兒依法決斷,罰其財貨盡入於官。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尼:「云何比丘尼詣官言居士兒,使財物入官也?」爾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詣官言人?」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言人,若居士、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若晝、若夜、若一念頃、若彈指頃、若須臾頃,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爾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小婦,作一精舍施與比丘尼,彼比丘尼受住已,後舍人間遊行。時王小婦,聞比丘尼捨精舍人間遊行,輒復以此精舍轉與女梵志。時彼比丘尼聞,念言:「我行不在,輒以我精舍與人。」時彼比丘尼即還精舍,語女梵志言:「避我去!莫住我精舍。」彼女梵志答言:「此實是汝精舍,施主為汝作;汝出人間遊行,持用與我,我今不能出去。」時彼比丘尼[真/心],即牽曳令出。時女梵志即詣斷事官言。時諸斷事官喚比丘尼,比丘尼疑難不去,自念:「世尊制戒,不得詣斷事官相言。」爾時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若有喚應往。」時彼比丘尼,即往斷事官所,諸斷事官問言:「阿姨!此事云何?好說。」比丘尼答言:「此一切地皆屬王,家事屬居士,房舍屬施主,床座臥具亦爾。修治房舍令眾僧住止,得福多。何以故?由其施我得安住故。」諸斷事官答言:「如阿姨所說,一切地屬王,家事屬居士,屋舍屬施主,床座臥具亦爾。修治房舍令僧住止,得福多。何以故?由其施我得安住故。今此精舍應與女梵志令住。」爾時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此比丘尼不善說,斷事官亦不善答。何以故?前施是法,後施非法。」爾時波斯匿王聞比丘尼如是說、諸斷事官如是答、世尊作如是語時,王罰諸斷事官財物盡入官。諸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爾時告諸比丘:「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尼詣官言,居士若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若晝、若夜、若一念頃、若彈指頃、若須臾頃,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義如上。

相言者,詣官共諍曲直。

居士者,不出家人。

兒者,居士所生。

奴者,或買得、或家所生。

客作者,財僱使作也。

女梵志者,在此法外出家者是。

若比丘尼言人,若居士、居士兒,若奴、客作人,若晝、若夜、若一念頃、若彈指頃、若須臾頃,如女梵志詣官稱其事。若斷事官下手疏事者,僧伽婆尸沙。口說不著名字者,偷羅遮。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被喚,若欲有所啟,若為強力所持去,若被系將去,若命難、若梵行難,雖口說不告官,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竟)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獼猴江側,在樓閣堂上。時有離奢婦女出外遊戲,時有賊女在是眾中共行,伺其作樂戲時偷彼財物逃走。時諸婦女遣使往告離奢:「此有賊女取我財物走去,願與我求覓。」時諸離奢遣人求覓,得便當殺之。時賊女聞此語:「遣人求覓得便殺。」即捨毘舍離逃走,詣王舍城,至比丘尼僧伽藍中,語諸尼言:「我有信心貪樂出家。」諸尼聞已,即便度出家受具足戒。時諸離奢聞,此賊女逃走詣王舍城,即往告摩竭國瓶沙王:「此有賊女,取我婦女財物逃走來此,願王與我求覓。」時洴沙王即勅左右檢校求之。左右白王言:「有賊女,已在尼僧伽藍中出家為道。」時洴沙王聞有賊女來此,比丘尼已度出家為道。即遣信語諸離奢:「聞有賊女在尼僧伽藍中已出家為道,我不能語。」時諸離奢皆共譏嫌言:「諸比丘尼,不知慚愧,皆是賊女,外自稱言:『我知正法。』云何度他賊女,其罪應死,多人所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如是何有正法?」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尼:「汝云何度賊女令出家為道?」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知是賊女,云何度令出家受具足戒?」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是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度他賊女應死者,多人所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彼城中作賊出外村,外村作賊入城內。時諸比丘尼,不知賊與不賊、應死不應死、人知不知,後乃知是賊、應死、人所知,或有言犯僧伽婆尸沙,或疑。佛言:「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尼,先知是賊女、罪應死、人所知,不問王大臣、不問種姓,便度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義如上。

賊者,若盜五錢、若過五錢。

應死者,處在死中也。

多人知者,王所知、大臣所知、庶民共知。

王者,不依人食。

大臣者,受王重位佐理國事。

種姓者,捨夷、拘離彌寧、跋耆、滿囉囌摩。

彼比丘尼,知賊女、罪應死、多人所知,不問王、大臣、種姓,便度為道。作三羯磨竟,和上尼僧伽婆尸沙。若作白二羯磨竟,三偷羅遮。白一羯磨竟,二偷羅遮。白竟,一偷蘭遮。若白未竟,突吉羅。若未白前,若與剃髮,若與出家與受戒集眾僧,一切突吉羅。眾滿,亦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不知,或白王大臣種姓,若罪應死王聽出家,若有罪聽出家,若於繫縛中放令出家,若救使得脫,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尉次比丘尼,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有罪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時偷罹難陀比丘尼,不白尼僧,僧不約勅,輒自出界外,與尉次作解罪羯磨。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云何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舉尉次比丘尼,而不順從、有罪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尼僧不約勅,汝輒自出界外與解罪?」爾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偷罹難陀!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舉尉次比丘尼,而不順從、有罪不悔,僧未與作共住。尼僧不約勅,汝輒自出界外與作羯磨解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偷罹難陀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未懺悔,僧未與作共住羯磨。為愛故,不問僧、僧不約勅,出界外作羯磨與解罪,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義如上。

僧者,如上說。

舉者,僧所舉白四羯磨也。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不順從者,佛所制治罪法不行。

不悔者,有罪不向人說。

未與作共住者,為僧所舉未與解罪。

愛故不問僧、僧不約勅,出界外作羯磨與解罪,三羯磨竟,僧伽婆尸沙。白二羯磨竟,三偷羅遮。白一羯磨竟,二偷羅遮。白竟,一偷羅遮。白未竟,突吉羅。未白前集眾眾滿,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白眾僧,若被僧約勅,若能下意悔本罪,若僧以恚故不與解罪、彼人與解,無犯。若先僧與作羯磨已,此僧移或死,若遠行、若休道,為賊所將去、為水所漂,彼與解罪,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尼,獨高褰衣渡水,從此岸至彼岸然。彼比丘尼顏貌端政,時有賊見已系意在彼,令渡水竟便捉觸嬈。諸居士見,皆共嫌之:「此比丘尼不知慚愧、行不淨法,外自稱言:『我知正法。』而獨自行高褰衣渡水,如淫女無異。如是何有正法?」爾時差摩比丘尼多諸弟子,去彼僧伽藍不遠有親裡村,有少事緣捨眾獨入村,諸居士見共相謂言:「此差摩比丘尼所以獨行者,欲得男子故耳。」彼比丘尼即於彼村中獨宿不還,諸居士復言:「所以獨宿者,正須男子故耳。」時有六群比丘尼,及偷罹難陀與眾多比丘尼,於拘薩羅國曠野中行。時六群比丘尼及偷罹難陀比丘尼,常在後獨行下道。諸比丘尼見已語言:「諸妹!汝等何故在後行,不與我等俱?」答言:「汝等但自行,何與汝事?」彼即問言:「汝等不聞佛結戒當共伴相逐行耶?」六群比丘尼、偷罹難陀答言:「汝等不知我耶?」答言:「不知。」彼言:「我等所以在後行者,欲得男子。」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尼:「云何比丘尼,高褰衣渡水、獨行詣村落、獨宿、共伴行而獨在後?」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獨高褰衣渡水、獨行詣村、獨宿共伴行、獨在後?」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獨渡水、獨入村、獨宿、獨在後行,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義如上。

水者,河水獨不能渡,彼比丘尼當求一比丘尼共渡,比丘尼應漸褰衣入水待伴。前比丘尼疾疾入水令伴不及,僧伽婆尸沙。若入水時隨水深淺褰衣待後伴,若疾疾入水不待後伴,偷蘭遮。若至彼岸漸漸下衣待後伴。若發意速疾、不漸漸下衣上岸、不待後伴,偷蘭遮。

彼比丘尼,當求一比丘尼共行詣村。若比丘尼,獨行詣村隨所至村,僧伽婆尸沙。若無村獨詣空曠無道處行,一鼓聲間,僧伽婆尸沙。獨行未至村,偷蘭遮。減一鼓聲,偷蘭遮。獨行村中一界,突吉羅。求方便欲行而不去,若結伴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彼比丘尼共宿,應在舒手相及處,彼比丘尼獨宿隨脇著地,僧伽婆尸沙。隨轉側,僧伽婆尸沙。若比丘尼共在村中宿,臥時使舒手相及,若舒手不相及,一一轉側,一一僧伽婆尸沙。

彼比丘尼共在道行,不得離見聞處行,若比丘尼在道行離見聞處,僧伽婆尸沙。離見處不離聞處,偷蘭遮。離聞處不離見處,偷蘭遮。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二比丘尼共渡水,入水時隨水深淺漸漸褰衣,待後伴入水;去時不疾疾去待伴,上岸時漸漸下衣待後伴;或神足渡乘船渡;或橋上渡躡梁渡;若伴比丘尼命終、若休道、若遠行、若賊將去、若命難、或梵行難、或惡獸難、或為強力者將去,被縛將去,或為水所漂,無犯。若二比丘尼入村,若於村中間一伴比丘尼死、或休道、或遠行、或為賊將去,乃至水所漂如上,無犯。若共二比丘尼宿,舒手相及處;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受經誦經、若樂靜獨處經行、或為病尼煮羹粥作飯、若命終、若休道、若遠行、若賊將去,乃至為水所漂,亦如上無犯。與二比丘尼共行,不離見聞處,不犯。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命終、或休道、或為賊所將去,乃至為水所漂,如上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七竟)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

 

上篇:四分律

下篇:四分律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佛說菩薩內戒經

佛說菩薩內戒經 宋北印度三藏求那跋摩譯 佛以十五日說...

菩薩受齋經

菩薩受齋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菩薩受齋法言:「某自歸...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一 失...

彌沙塞羯磨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彌沙塞羯磨本 大開業寺沙門...

般若心經指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此雲智慧,即神悟玄奧,妙契...

月燈三昧經

月燈三昧經卷第一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語法門經

佛語法門經...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佛說受歲經

佛說受歲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

【註音版】佛說解憂經

佛說解憂經...

華嚴發菩提心章

華嚴發菩提心章凡例 此章別有異本,而文畫多紕謬,字...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宋罽賓國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修西輯要

修西輯要序 才知過去。已換為現在。才知現在。已換為...

【佛教詞典】契會

(術語)契當會合而無乖角也。唯識論三曰:遠離二邊,...

【佛教詞典】造書天

梵名 Brahman。音譯婆羅賀摩天。意譯淨天、梵天。即造...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

在愛情的關係裡,有一個很多人窮其一生都不知道的秘密...

遇到冤家對頭千萬不要生氣

我們每個人都有冤家對頭,但碰到冤家對頭我們千萬不要...

隨時隨地懷一顆善良柔軟的心

閑來無事,網上漫步,看見一則小故事讓我感動不已。一...

高僧與觀世音菩薩的感應事蹟

觀音菩薩的名字,在許多的大乘經中,都有說到。例如《...

人生的快樂是跟因緣借來的

我們看通教。通教的人是比較利根,知一切法,當體全空...

牛舌與啞巴

《法苑珠林》記載著一個故事。 說在唐朝武德年間,在大...

世界冰王的財富故事

有兩個孩子從家中偷了一些水果和奶製品,跑到野外去玩...

轉修地藏法門,臨終是等地藏菩薩還是等阿彌陀佛

問: 如果佛弟子轉修地藏法門或其他法門,也迴向功德...

夢參老和尚:狂心頓歇即菩提

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廚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勞動...

臨終時怎麼知道來的是阿彌陀佛

問: 請問法師,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但我沒見過佛...

運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成功

阿來是個16歲男孩,暑假快到的時候,他對父親說:爸爸...

六道的每一道中又各含有六道

【原文】 六道之中,復有六道。 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女聲潮語讀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女聲潮語讀誦

【視頻】《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