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二分之一明尼戒法)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八波羅夷法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獼猴江邊樓閣講堂上。時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我與諸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一、攝取於僧,二、令僧歡喜,三、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長,六、難調順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得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作淫欲犯不淨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者,名字為比丘尼、相似比丘尼、自稱比丘尼、善來比丘尼、乞求比丘尼、著割截衣比丘尼、破結使比丘尼、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尼。是中比丘尼,若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住比丘尼法中,是謂比丘尼義。

作淫欲犯不淨行乃至共畜生者,所可得行淫處者是。

波羅夷者,譬如人斷頭不可復起,比丘尼亦復如是,犯波羅夷已不復成比丘尼,故名波羅夷。

云何名不共住,有二不共住:一羯磨、一說戒。彼比丘尼,不得於是二事中住,是故名不共住。

有三處行淫,波羅夷:人、非人、畜生,於此三處共行淫,犯波羅夷。復於三種男行淫,犯波羅夷:人男、非人男、畜生男,於此三處共行淫犯波羅夷。於三種二形行淫,犯波羅夷: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於此三處二形共行淫,波羅夷。於三種黃門行淫,犯波羅夷:人黃門、非人黃門、畜生黃門,於此三處行淫,波羅夷。

比丘尼有淫心,捉人男根,著三處:大小便道及口,入者犯;不入者,不犯。有隔有隔、有隔無隔、無隔有隔、無隔無隔,波羅夷。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黃門亦如是。比丘尼有淫心,捉眠男子及死者身未壞者、少壞者男根入三處,入者犯;不入,不犯。有隔有隔、有隔無隔、無隔有隔、無隔無隔,波羅夷。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黃門亦如上。若比丘尼,為賊所捉,將詣人男所,以彼男根著三處。初入覺樂、入已樂、出時樂,波羅夷。初入樂、入已樂、出時不樂,波羅夷。初入樂、入已不樂、出時樂,波羅夷。初入樂、入已不樂、出時不樂,波羅夷。初入不樂、入已不樂、出時樂,波羅夷。初入不樂、入已樂、出時不樂,波羅夷。初入不樂、入已樂、出時樂,波羅夷,此是第六句。有隔乃至無隔無隔,亦如上。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黃門,有隔乃至無隔無隔,亦如上。若比丘尼為賊所捉,將至眠男子所及死者身未壞、少壞者所,以彼男根著三處,初入樂、入已樂乃至初入不樂、入已不樂、出時樂,亦如上。有隔有隔乃至無隔無隔,亦如上。乃至黃門,亦如上。有隔有隔乃至無隔無隔,亦如上。若比丘尼為賊所捉,於三處行淫,從初入樂、入已樂、出時樂,乃至初入不樂、入已不樂、出時樂,亦如上。有隔有隔乃至無隔無隔,亦如上。若比丘尼方便欲行不淨,若作者,波羅夷;不作者,偷蘭遮。比丘方便教比丘尼犯淫,作者偷蘭遮;不作者,突吉羅。比丘尼教比丘尼犯淫,作者偷蘭遮;不作者,突吉羅。除比丘、比丘尼,教餘者,作、不作,一切突吉羅。

比丘,波羅夷;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滅擯。是謂為犯。

不犯者,眠無所覺、知不受樂、一切無慾心,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結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一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在聚落若空處,不與懷盜心取,隨所盜物,若為王、若王大臣所捉,若縛、若殺、若驅出國。『汝賊!汝癡!』若比丘尼作如是不與取,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二竟)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諸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故自手斷人命、若持刀授與人,若嘆死、譽死、勸死:『咄!人用此惡活為?寧死不生。』作如是心念,無數方便嘆死、譽死、勸死,此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三竟)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獼猴江邊樓閣講堂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實無所知,自嘆譽言:『我得過人法,入聖智勝法,我知是,我見是。』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求清淨故作如是言:『諸大姊!我實不知不見,而言我知我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四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大豪貴長者,名大善鹿樂,顏貌端政,偷罹難陀比丘尼亦顏貌端政。長者鹿樂繫心於偷罹難陀所,偷罹難陀亦繫心於長者所。後於異時,為偷罹難陀故,請諸比丘尼及偷罹難陀設食,即於其夜辦具種種飲食,清旦往白時到。偷罹難陀知長者為己故請僧,彼即自住寺不往。諸比丘尼到時著衣持缽詣長者家就坐已,時長者遍觀尼眾不見偷罹難陀,即問:「偷罹難陀何處而不來耶?」答言:「在寺不來。」於是長者疾疾行食已,即往寺中至偷罹難陀所。偷罹難陀遙見長者來即臥床上,長者前問:「阿姨何所患苦?」答言:「無所患苦,我所欲者而彼不欲。」彼言:「我欲非不欲。」時長者即前抱臥以手摩捉嗚,長者還坐問言:「阿姨所須何物?」答言:「我欲得酸棗。」長者言:「欲得者明日當送。」時有守房小沙彌尼,見作如此事,諸尼食還已具向說之。比丘尼眾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偷罹難陀比丘尼言:「云何汝與長者作如此事耶?」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即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偷罹難陀!汝與長者作如此事?」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偷罹難陀比丘尼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染污心,共染污心男子,從腋已下膝已上身相觸,若捉摩、若牽、若推、若上摩、若下摩、若舉、若下、若捉、若捺,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是身相觸也。」

比丘尼義如上。

染污心者,意相染著。染污心男子亦如是。

腋已下者,腋已下身份。

膝已上者,膝已上身份也。

身者,從足指乃至頭髮。

身相觸者,二身若捉摩、若牽、若推、若逆摩、若順摩、若舉、若下、若捉、若捺。捉摩者,手摩身前後。牽者,牽前。推者,推卻。逆摩者,從下至上。順摩者,從上至下。舉者,抱舉。下者,抱下、或坐、或立。捉者,或捉前、或捉後、或捉髀、或捉乳。捺者,或捺前、捺後、捺乳、捺髀。

男子男子想,男子以手摩尼身,身相觸欲意染著,受觸樂,波羅夷。男子男子想,男子以手摩尼身,動身欲意染著,受觸樂,波羅夷。乃至捉捺亦如是。是男子疑者,偷蘭遮。若男作男想,以身觸彼衣瓔珞具,欲心染著受觸樂,偷蘭遮。若男作男想,以身觸彼衣瓔珞具,欲心染著不受觸樂,偷蘭遮。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瓔珞具觸尼身,欲心染著受觸樂,偷蘭遮。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瓔珞具觸尼身,欲心染著不受觸樂,偷蘭遮。男作男想,以身觸男衣瓔珞具,欲心染著動身不受觸樂,偷蘭遮。若男作男想,以身觸男衣瓔珞具,欲心染著不動身受觸樂,偷蘭遮。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瓔珞具觸尼身,欲心染著動身不受觸樂,偷蘭遮。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瓔珞具觸尼身,欲心染著受觸樂不動身,偷蘭遮。若男作男想,身相觸欲心染著不受觸樂動身,偷蘭遮。男作男想,身相觸欲心染著,受觸樂不動身,偷蘭遮。如是捉摩乃至捺,一切偷蘭遮。若男疑,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受觸樂,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不受觸樂,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不受觸樂動身,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受觸樂不動身,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不受觸樂不動身,突吉羅。男作男想,以身衣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受觸樂動身,突吉羅。乃至捉捺,一切突吉羅。是男疑,突吉羅。

若比丘尼與男子身相觸,一觸一波羅夷,隨觸多少,一一波羅夷。若天男、阿修羅男乃至畜生男能變形者,身相觸偷蘭遮。不能變形者,身相觸突吉羅。若與女人身相觸,突吉羅。若與二形人身相觸者,偷蘭遮。若男子作禮捉足,覺觸樂不動身,突吉羅。若比丘尼有欲心,觸衣缽、尼師檀、針筒、革屣,乃至自觸身,一切突吉羅。人男人男想,波羅夷。於人男疑,偷蘭遮。人男非人男想,偷蘭遮。非人男作人男想,偷蘭遮。非人男生疑,偷蘭遮。

比丘,僧伽婆尸沙;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取與時觸身,若戲笑時觸,若有所救解時觸,一切無慾心,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衛城中有長者,名沙樓鹿樂,顏貌端正,偷罹難陀比丘尼亦顏貌端正。鹿樂長者繫心偷罹難陀所,偷罹難陀亦繫心鹿樂所。爾時偷罹難陀比丘尼欲心,受長者捉手、捉衣,共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以身相倚共期。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偷罹難陀比丘尼:「汝云何欲心,受長者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以身相倚共期?」爾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偷罹難陀比丘尼!欲心受此長者捉手、捉衣,乃至共期?」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罹難陀已,告諸比丘:「此偷罹難陀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染污心,知男子染污心,受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或身相倚、或共期,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犯此八事故。」

比丘尼義如上。

染污心者,心有染著,染污心男子亦有染著。

捉手者,捉手乃至腕。

捉衣者,捉身上衣。

入屏處者,離見聞處也。

屏處共立者,離見聞處也。

共語者,亦離見聞處。

共行者,亦離見聞處。

身相倚者,身得相及處。

共期者,得共行淫處也。

彼比丘尼染污心,受染污心男子捉手,偷羅遮。捉衣,偷羅遮。入屏處,屏處共立、屏處共語、屏處共行,以為樂,以身相倚,一一偷羅遮。

於七事中,若不發露懺悔,罪未除。若犯第八事,波羅夷。天子、龍子、阿修羅子、夜叉子、餓鬼、畜生能變形者,犯七事,一一突吉羅。若犯第八事,偷羅遮。畜生不能變形者,犯第八事,突吉羅。與染污心女人犯第八事者,突吉羅。

比丘隨所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有所取與時手相觸、或戲笑、或有所救解捉衣;若有所施與、若禮拜、若悔過、若受法,入屏處共住;若有所施與、若禮拜、若悔過、若受法,入屏處共立;若有所施與、若禮拜、若悔過,若受法,入屏處共語;若有所施與、若禮拜、若懺悔、若受法,入屏處共行;若為人打、若賊來、若有象來、若惡獸來、若有刺來迴身避,若來求教授、若聽法、若受請、若來至寺內,若共期不可作惡事處,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偷罹難陀比丘尼妹,字坻捨難陀,其人犯波羅夷法。時偷罹難陀比丘尼知,便作是念:「此坻捨難陀是我妹!今犯波羅夷法,我正欲向人說,懼彼得惡名稱。若彼得惡名稱,於我亦惡。」遂默然不說。彼於異時,坻捨比丘尼休道。諸比丘尼見,語偷罹難陀言:「見汝妹已捨道不?」答言:「彼所作是,非為不是。」諸比丘尼問:「云何所作是?」偷罹難陀答言:「我先知彼有如是如是事。」諸比丘尼言:「汝若先知,何以不向諸比丘尼說?」偷罹難陀答言:「坻捨是我妹!犯波羅夷法即欲向人說,懼得惡名稱。若彼得惡名稱,於我亦惡。以是故我不向人說。」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罹難陀言:「汝云何覆藏坻捨重罪?」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偷罹難陀!汝乃覆藏坻捨比丘尼重罪?」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已,告諸比丘:「偷罹難陀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知他犯波羅夷,不自舉、不白僧、不語人。彼於異時,彼比丘尼,或休道、若滅擯、若眾僧遮、若入外道。後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如是罪。』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覆重罪故。」如是世尊與比丘尼制戒。或於城內犯波羅夷,出至村中;或村中犯波羅夷,來入城內。時諸比丘尼,亦不知犯波羅夷不犯,後乃知犯波羅夷;或有言犯波羅夷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無犯。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波羅夷,不自發露、不語眾人、不白大眾。若於異時,彼比丘尼,或命終、或眾中舉、或休道、或入外道眾,後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如是罪。』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覆藏重罪故。」

比丘尼義如上。

知者,我知犯如是如是罪。

僧者,一羯磨、一說戒。

大眾者,或四人或過四人。

休道者,出此法外。

滅擯者,僧與作白四羯磨除去。

遮者,眾中斷決罪時遮不聽入眾。

入外道者,受外道法。

重罪者,八波羅夷,於八法中犯一一罪。

彼比丘尼,知是比丘尼犯波羅夷,前食時知、後食時說,偷蘭遮。後食時知、初夜說,偷蘭遮。初夜知、中夜說,偷蘭遮。中夜知、後夜說,偷蘭遮。後夜知、不說至明相出,波羅夷。除八波羅夷法,覆餘罪不說者,隨所犯自覆重罪,偷蘭遮。除比丘、比丘尼,覆餘人罪,突吉羅。

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向人說、若無人可向說、意欲說而未說明相出;若說者,有命難、有梵行難,不得說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七竟)

爾時世尊在拘睒彌瞿師羅園中。時尊者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時有比丘尼,名尉次,往返承事闡陀比丘。諸比丘尼語言:「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順從。」尉次答言:「諸大姊!此是我兄,今日不供養,更待何時?」猶故隨順不止。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尉次比丘尼言:「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今云何故順從也?」爾時諸比丘尼語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尉次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云何故順從?」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聽僧與尉次比丘尼作呵責白四羯磨。當作如是呵責,尼眾中應差堪能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誦律、若不誦律,堪能作羯磨者作如是白:『大姊僧聽!是尉次比丘尼,知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順從闡陀比丘。諸比丘尼語言:「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順從。」而故順從。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尉次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故。「大姊!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隨順。」白如是。』『大姊僧聽!是尉次比丘尼,知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順從闡陀比丘。諸比丘尼語言:「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隨順。」而故隨順。僧今與尉次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故。「闡陀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隨順。」誰諸大姊忍僧與尉次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與尉次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當作如是呵責。」尉次比丘尼,僧與作白四羯磨已,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若有如此比丘尼順從為僧所舉比丘者,僧亦應如是與作呵責白四羯磨。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知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順從。諸比丘尼語言:『大姊!此比丘,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順從。』如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是事堅持不捨,彼比丘尼應乃至第二、第三諫,令捨此事故。若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者,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犯隨舉。」

比丘尼義如上。

僧者如上。

舉者,為僧所舉,白四羯磨是也。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不順從者,不順治罪法。

不懺悔者,所犯罪未懺悔清淨。

僧未與作共住者,僧未與解罪羯磨。

隨順者,有二種:一法,二衣食。法隨順者,教增戒、增心、增慧,教語學問、誦經。衣食者,與飲食、衣服、床、臥具、病瘦醫藥。

若比丘尼,知比丘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隨順、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隨順。諸比丘尼語言:「此比丘,僧與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隨順,可捨此事,莫為僧所舉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白。白已當復語言:「妹!當知我白已,餘有羯磨在,汝捨此事,莫為僧所舉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初羯磨。作初羯磨已,當語言:「妹!我已與汝作白初羯磨竟,餘有二羯磨在。汝可捨此事,莫為僧所舉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第二羯磨。作第二羯磨已,當復語言:「妹知不?我已作白二羯磨竟,餘有一羯磨在,汝捨此事,莫為僧所舉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作第三羯磨竟,波羅夷。白二羯磨竟捨者,三偷蘭遮。白一羯磨竟捨者,二偷蘭遮。白竟捨者,一偷蘭遮。若作白未竟捨者,突吉羅。若未白前隨順所舉比丘者,一切突吉羅。若僧為隨舉比丘尼作呵責時,有比丘教言:「汝莫捨。」若僧與作呵責,偷蘭遮。若不呵責,突吉羅。若比丘尼語言:「莫捨。」若僧與呵責,偷蘭遮。若不呵責,突吉羅。除比丘、比丘尼,餘人教:「莫捨。」呵責不呵責,一切突吉羅。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初諫時捨,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法別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眾、異法異毘尼異佛所教,一切未作呵責前,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竟)
◎◎

十七僧殘法之初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媒嫁,持男語語女、持女語語男,若為成婦事、若為私通,乃至須臾間,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一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真/心]恚不喜,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破彼清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是事無根,說我[真/心]恚故如是語。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二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真/心]恚不喜,於異分事中取片,非波羅夷比丘尼,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破彼人梵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是異分事中取片,彼比丘尼住[真/心]恚法故,作如是說。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三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比丘尼在阿蘭若處住,有一居士於此處作一精舍,施與比丘尼僧住。後異時阿蘭若處比丘尼有惡事出,諸比丘尼捨此精舍去。居士後命終,時居士兒即耕此精舍地。諸比丘尼見語言:「此是眾僧地。莫耕!」居士兒答言:「實爾。我父在時作此精舍與比丘尼僧。比丘尼僧舍去,我父命終,我今自由,何為空此處地?彼此無用耶!」時居士兒如故耕之,諸比丘尼即往斷事官所言。爾時諸斷事官即喚居士兒依法決斷,罰其財貨盡入於官。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尼:「云何比丘尼詣官言居士兒,使財物入官也?」爾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詣官言人?」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言人,若居士、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若晝、若夜、若一念頃、若彈指頃、若須臾頃,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爾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小婦,作一精舍施與比丘尼,彼比丘尼受住已,後舍人間遊行。時王小婦,聞比丘尼捨精舍人間遊行,輒復以此精舍轉與女梵志。時彼比丘尼聞,念言:「我行不在,輒以我精舍與人。」時彼比丘尼即還精舍,語女梵志言:「避我去!莫住我精舍。」彼女梵志答言:「此實是汝精舍,施主為汝作;汝出人間遊行,持用與我,我今不能出去。」時彼比丘尼[真/心],即牽曳令出。時女梵志即詣斷事官言。時諸斷事官喚比丘尼,比丘尼疑難不去,自念:「世尊制戒,不得詣斷事官相言。」爾時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若有喚應往。」時彼比丘尼,即往斷事官所,諸斷事官問言:「阿姨!此事云何?好說。」比丘尼答言:「此一切地皆屬王,家事屬居士,房舍屬施主,床座臥具亦爾。修治房舍令眾僧住止,得福多。何以故?由其施我得安住故。」諸斷事官答言:「如阿姨所說,一切地屬王,家事屬居士,屋舍屬施主,床座臥具亦爾。修治房舍令僧住止,得福多。何以故?由其施我得安住故。今此精舍應與女梵志令住。」爾時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此比丘尼不善說,斷事官亦不善答。何以故?前施是法,後施非法。」爾時波斯匿王聞比丘尼如是說、諸斷事官如是答、世尊作如是語時,王罰諸斷事官財物盡入官。諸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爾時告諸比丘:「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尼詣官言,居士若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若晝、若夜、若一念頃、若彈指頃、若須臾頃,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義如上。

相言者,詣官共諍曲直。

居士者,不出家人。

兒者,居士所生。

奴者,或買得、或家所生。

客作者,財僱使作也。

女梵志者,在此法外出家者是。

若比丘尼言人,若居士、居士兒,若奴、客作人,若晝、若夜、若一念頃、若彈指頃、若須臾頃,如女梵志詣官稱其事。若斷事官下手疏事者,僧伽婆尸沙。口說不著名字者,偷羅遮。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被喚,若欲有所啟,若為強力所持去,若被系將去,若命難、若梵行難,雖口說不告官,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竟)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獼猴江側,在樓閣堂上。時有離奢婦女出外遊戲,時有賊女在是眾中共行,伺其作樂戲時偷彼財物逃走。時諸婦女遣使往告離奢:「此有賊女取我財物走去,願與我求覓。」時諸離奢遣人求覓,得便當殺之。時賊女聞此語:「遣人求覓得便殺。」即捨毘舍離逃走,詣王舍城,至比丘尼僧伽藍中,語諸尼言:「我有信心貪樂出家。」諸尼聞已,即便度出家受具足戒。時諸離奢聞,此賊女逃走詣王舍城,即往告摩竭國瓶沙王:「此有賊女,取我婦女財物逃走來此,願王與我求覓。」時洴沙王即勅左右檢校求之。左右白王言:「有賊女,已在尼僧伽藍中出家為道。」時洴沙王聞有賊女來此,比丘尼已度出家為道。即遣信語諸離奢:「聞有賊女在尼僧伽藍中已出家為道,我不能語。」時諸離奢皆共譏嫌言:「諸比丘尼,不知慚愧,皆是賊女,外自稱言:『我知正法。』云何度他賊女,其罪應死,多人所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如是何有正法?」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尼:「汝云何度賊女令出家為道?」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知是賊女,云何度令出家受具足戒?」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是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度他賊女應死者,多人所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彼城中作賊出外村,外村作賊入城內。時諸比丘尼,不知賊與不賊、應死不應死、人知不知,後乃知是賊、應死、人所知,或有言犯僧伽婆尸沙,或疑。佛言:「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尼,先知是賊女、罪應死、人所知,不問王大臣、不問種姓,便度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義如上。

賊者,若盜五錢、若過五錢。

應死者,處在死中也。

多人知者,王所知、大臣所知、庶民共知。

王者,不依人食。

大臣者,受王重位佐理國事。

種姓者,捨夷、拘離彌寧、跋耆、滿囉囌摩。

彼比丘尼,知賊女、罪應死、多人所知,不問王、大臣、種姓,便度為道。作三羯磨竟,和上尼僧伽婆尸沙。若作白二羯磨竟,三偷羅遮。白一羯磨竟,二偷羅遮。白竟,一偷蘭遮。若白未竟,突吉羅。若未白前,若與剃髮,若與出家與受戒集眾僧,一切突吉羅。眾滿,亦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不知,或白王大臣種姓,若罪應死王聽出家,若有罪聽出家,若於繫縛中放令出家,若救使得脫,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尉次比丘尼,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有罪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時偷罹難陀比丘尼,不白尼僧,僧不約勅,輒自出界外,與尉次作解罪羯磨。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云何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舉尉次比丘尼,而不順從、有罪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尼僧不約勅,汝輒自出界外與解罪?」爾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偷罹難陀!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舉尉次比丘尼,而不順從、有罪不悔,僧未與作共住。尼僧不約勅,汝輒自出界外與作羯磨解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偷罹難陀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未懺悔,僧未與作共住羯磨。為愛故,不問僧、僧不約勅,出界外作羯磨與解罪,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義如上。

僧者,如上說。

舉者,僧所舉白四羯磨也。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不順從者,佛所制治罪法不行。

不悔者,有罪不向人說。

未與作共住者,為僧所舉未與解罪。

愛故不問僧、僧不約勅,出界外作羯磨與解罪,三羯磨竟,僧伽婆尸沙。白二羯磨竟,三偷羅遮。白一羯磨竟,二偷羅遮。白竟,一偷羅遮。白未竟,突吉羅。未白前集眾眾滿,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白眾僧,若被僧約勅,若能下意悔本罪,若僧以恚故不與解罪、彼人與解,無犯。若先僧與作羯磨已,此僧移或死,若遠行、若休道,為賊所將去、為水所漂,彼與解罪,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尼,獨高褰衣渡水,從此岸至彼岸然。彼比丘尼顏貌端政,時有賊見已系意在彼,令渡水竟便捉觸嬈。諸居士見,皆共嫌之:「此比丘尼不知慚愧、行不淨法,外自稱言:『我知正法。』而獨自行高褰衣渡水,如淫女無異。如是何有正法?」爾時差摩比丘尼多諸弟子,去彼僧伽藍不遠有親裡村,有少事緣捨眾獨入村,諸居士見共相謂言:「此差摩比丘尼所以獨行者,欲得男子故耳。」彼比丘尼即於彼村中獨宿不還,諸居士復言:「所以獨宿者,正須男子故耳。」時有六群比丘尼,及偷罹難陀與眾多比丘尼,於拘薩羅國曠野中行。時六群比丘尼及偷罹難陀比丘尼,常在後獨行下道。諸比丘尼見已語言:「諸妹!汝等何故在後行,不與我等俱?」答言:「汝等但自行,何與汝事?」彼即問言:「汝等不聞佛結戒當共伴相逐行耶?」六群比丘尼、偷罹難陀答言:「汝等不知我耶?」答言:「不知。」彼言:「我等所以在後行者,欲得男子。」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尼:「云何比丘尼,高褰衣渡水、獨行詣村落、獨宿、共伴行而獨在後?」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獨高褰衣渡水、獨行詣村、獨宿共伴行、獨在後?」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獨渡水、獨入村、獨宿、獨在後行,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義如上。

水者,河水獨不能渡,彼比丘尼當求一比丘尼共渡,比丘尼應漸褰衣入水待伴。前比丘尼疾疾入水令伴不及,僧伽婆尸沙。若入水時隨水深淺褰衣待後伴,若疾疾入水不待後伴,偷蘭遮。若至彼岸漸漸下衣待後伴。若發意速疾、不漸漸下衣上岸、不待後伴,偷蘭遮。

彼比丘尼,當求一比丘尼共行詣村。若比丘尼,獨行詣村隨所至村,僧伽婆尸沙。若無村獨詣空曠無道處行,一鼓聲間,僧伽婆尸沙。獨行未至村,偷蘭遮。減一鼓聲,偷蘭遮。獨行村中一界,突吉羅。求方便欲行而不去,若結伴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彼比丘尼共宿,應在舒手相及處,彼比丘尼獨宿隨脇著地,僧伽婆尸沙。隨轉側,僧伽婆尸沙。若比丘尼共在村中宿,臥時使舒手相及,若舒手不相及,一一轉側,一一僧伽婆尸沙。

彼比丘尼共在道行,不得離見聞處行,若比丘尼在道行離見聞處,僧伽婆尸沙。離見處不離聞處,偷蘭遮。離聞處不離見處,偷蘭遮。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二比丘尼共渡水,入水時隨水深淺漸漸褰衣,待後伴入水;去時不疾疾去待伴,上岸時漸漸下衣待後伴;或神足渡乘船渡;或橋上渡躡梁渡;若伴比丘尼命終、若休道、若遠行、若賊將去、若命難、或梵行難、或惡獸難、或為強力者將去,被縛將去,或為水所漂,無犯。若二比丘尼入村,若於村中間一伴比丘尼死、或休道、或遠行、或為賊將去,乃至水所漂如上,無犯。若共二比丘尼宿,舒手相及處;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受經誦經、若樂靜獨處經行、或為病尼煮羹粥作飯、若命終、若休道、若遠行、若賊將去,乃至為水所漂,亦如上無犯。與二比丘尼共行,不離見聞處,不犯。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命終、或休道、或為賊所將去,乃至為水所漂,如上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七竟)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

 

上篇:四分律

下篇:四分律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式叉摩那尼戒本

式叉摩那尼戒本(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羅閱祇...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

律二十二明瞭論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律二十二明瞭論一卷 正量部...

西齋淨土詩

西齋淨土詩 懷淨土詩七十七首(並自序) 明四明梵琦楚...

【註音版】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天台傳佛心印記

天台傳佛心印記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虎谿沙門 懷則...

佛說初分說經

佛說初分說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註音版】釋迦牟尼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上 開府儀同三司特...

佛說群牛譬經

佛說群牛譬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一卷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

佛說阿闍世王經

佛說阿闍世王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眼處

【眼處】 p0997 瑜伽五十六卷十四頁云:云何眼處?謂若...

【佛教詞典】廁孔

即便所。略稱廁。又稱圊。亦用為譬喻極污穢者之詞。臨...

8妙招化解怒火

解決心情,才能解決事情。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博...

出家人應該如何學戒

對於出家人來說,只有真正受了戒,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

四個兒子

有一位在家學佛的女居士,對佛陀非常恭敬信仰。她每天...

生命感悟法語系列

生命感悟之一 佛陀教我們,好好運用今生為死亡早做准...

通玄秘訣,換骨神丹

九、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

使生疏的佛號變熟悉

念佛的功夫來自於不斷的熏習。如果不念佛,我們每天的...

舍利弗-智能第一

誕生的前後 在南印度的摩揭陀國,離首都王舍城大約有...

熱心公益皈依佛法的他,為何卻痛失愛子

接到了你寫給明道法師的信,悉知你的第三子,年紀才二...

首愚法師關於修行的開示

一、持咒 修行路上要找到跟自己相應的法門很不容易,...

殺生偷盜及邪淫,會導致哪些共業

等流果是約著個人的個別的業力。增上果是大眾的共業,...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

問∶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 慧律法師答∶ 看破,...

生死苦海六道輪迴

眾生由於妄想執著,起惑造業,豈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

【視頻】《法海經》風柯月渚讀誦

《法海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佛說吉祥經》女聲讀誦

《佛說吉祥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