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分律卷第二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分律卷第二十六(二分之五明尼戒法)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一百七十八單提法之三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提舍難陀比丘尼,是讖摩比丘尼弟子。師語:「汝取衣缽、尼師檀、針筒來。」時提舍比丘尼,受師教不審諦,語諸比丘尼言:「師教我偷衣缽、尼師檀、針筒。」時諸比丘尼聞此語已,即問讖摩比丘尼:「汝實教弟子偷衣缽、尼師檀、針筒耶?」答言:「諸妹!我豈當有此意教弟子偷衣缽、尼師檀、針筒耶?我直語取衣缽尼師檀針筒來,不教偷也。」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提舍難陀比丘尼:「云何汝受師語不審諦?向諸比丘尼言:『師教我偷衣缽、尼師檀、針筒。』」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提舍難陀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受師語不審諦,便語諸比丘尼言:『師教我偷衣缽尼師檀針筒。』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提舍難陀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提舍難陀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不審諦受語,便向人說,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彼比丘尼不審諦受語,便語諸比丘尼言:「師教我偷衣缽、尼師檀、針筒。」說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其事實爾,語言:「汝往偷取衣缽、尼師檀、針筒來。」語諸比丘尼言:「師教我偷衣缽、尼師檀、針筒來。」或戲笑語、或疾疾語、或獨語、或夢中語、或欲說此乃錯說彼,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十七竟)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以小事便共瞋恚作咒詛言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我若作是事者,使我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若汝作是事者,亦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自有小事便[真/心]恚作是咒詛言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若我有是事,使我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若汝有是事,亦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六群比丘尼,自有小事便[真/心]恚作是咒詛言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若我有是事,使我入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若汝有是事,亦當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有小因緣事便咒詛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若我有如是事,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若汝有如是事,亦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佛言:「自今已去聽稱南無佛,若我有如是事南無佛;若汝有如是事,亦南無佛。」

彼比丘尼有小事便自咒詛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若我有是事,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若汝有是事,亦入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說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言南無佛、或戲笑語、或疾疾語、或獨語、或夢中語、或欲說此錯說彼,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十八)

爾時世尊在拘睒彌瞿師羅園中。時迦羅比丘尼與他共鬪諍,不善憶持諍事,便自手槌胸啼哭。時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迦羅比丘尼:「汝云何與他共鬪諍,自手槌胸啼哭?」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迦羅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迦羅比丘尼與他共鬪諍,手槌胸啼哭?」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迦羅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迦羅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共鬪諍,不善憶持諍事,槌胸啼哭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與他共鬪諍者,有四種諍如上。

若比丘尼共鬪諍,不善憶持諍事,槌胸啼哭,一槌胸一波逸提。一渧淚墮一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食噎而自槌,或因大小便淚出,或因風寒熱淚出,或煙熏淚出,或聞法心生厭離淚出,或眼病著藥淚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十九)

爾時婆伽婆在婆祇陀國。時六群比丘尼二人同一床臥,諸比丘尼見謂與男子共臥,見起時乃知非男子。時有一大將,勇健多智、眾術備具善能鬪戰,始娶婦未久被官勅當征,便生此念:「我今遠征,婦當付誰?」正欲付囑居士,居士家多諸男子,不得付囑。大將先與跋提迦毘羅比丘尼知識,念言:「我今寧可將婦付囑迦毘羅比丘尼已,然後出征。」即便付之。時迦毘羅比丘尼受其婦,為擁護故共同床止宿。此迦毘羅比丘尼身體細軟,此婦人身觸生染著心。時大將征還迎婦歸家,其婦樂著比丘尼身細軟,便逃走還至彼尼所。此大將作是念:「我欲作好而更得惡,云何我婦今不愛樂我,染著比丘尼,逃走還趣彼所?」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及跋提迦毘羅比丘尼:「云何汝等,二人同床共臥?」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及迦毘羅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二人,共同床臥?」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及迦毘羅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及迦毘羅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二人共同床臥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時有疑者,不敢與病比丘尼共床臥,亦不敢更互坐、更互臥。佛言:「聽與病者同床臥。聽更坐更臥。自今已去應如是結戒:若比丘尼無病,二人共床臥,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床者,有五種如上。

彼比丘尼無病,二人共同床臥,隨脇著床敷,一一波逸提。隨轉,一一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與病人共床臥,若更互坐更互臥,或病倒地、為強力者所執、或被縛、或命難、梵行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十)

爾時婆伽婆在婆祇陀國。時六群比丘尼二人同一褥、同一被共臥。時諸比丘尼見謂與男子共臥,起時乃知非男子。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二人同一褥、同一被共臥?」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二人同一褥、同一被共臥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二人同一褥、同一被共臥,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彼比丘尼有一敷,或是草、或是樹葉,諸比丘尼疑不敢共臥。佛言:「聽諸比丘尼各別敷臥氈,若寒時正有一被,聽各內著襯身衣得共臥。自今已去應如是結戒:若比丘尼共一褥一同被臥,除餘時,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二人同一褥、共一被臥,隨脇著床,波逸提。隨轉,一一波逸提。若同一褥別被,突吉羅。若同一被別褥,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有一敷、若草、若葉敷,各別敷臥氈;若寒時同一被內各著襯身衣、或病倒地、或為強力者所執、或被系或命難、或梵行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十一)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為惱故,先住後至、後至先住,故在前誦經、問義、教授。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為惱故,先住後至、後至先住,在前誦經、問義、教授?」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為惱故,先住後至、後至先住,在前誦經、問義、教授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為惱故,先住後至、後至先住,在前誦經、問義、教授,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尼戒結。

彼比丘尼,亦不知是先住非先住、不知後至非後至,後乃知,其中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尼知先住後至、後至先住,為惱故在前誦經、問義、教授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知先住後至、後至先住,為惱故在前誦經、問義、教授,說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先聽、若是親厚、若親厚人語言:「汝但教授,我當為汝語。」若先住者從後至者受經,若後至從先住者受誦,若二人共從他受,若彼問此答、若共誦、若戲笑語、若疾疾語、若夢中語、若欲說此乃錯說彼,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十二)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偷罹難陀比丘尼,同活比丘尼病而不瞻視。諸比丘尼語言:「汝同活比丘尼病,何不看視?」彼猶故不瞻視,以不瞻視故彼遂命過。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偷罹難陀比丘尼:「汝云何同活比丘尼病而不瞻視?諸比丘尼勸汝,而不從語瞻視,遂令命終。」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偷罹難陀比丘尼,同活比丘尼病而不瞻視?諸比丘尼勸汝看視,而不從語,遂令命終。」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偷罹難陀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同活比丘尼病,不瞻視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同活者,二比丘尼共生活。

彼比丘尼,同生活比丘尼病,不看視者,波逸提。除同活病,若餘比丘尼病,若和上、若阿闍梨,若同和上、同阿闍梨,若弟子、親厚知識病,不瞻視,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瞻視同活病、若己身病不堪瞻視病者,若由是故命難或梵行難不看,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十三)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偷罹難陀比丘尼,安居初聽餘比丘尼在房中敷床,安居中[真/心]恚挽床驅出。時彼比丘尼慚愧懼失宿,即便休道。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偷罹難陀比丘尼:「汝云何安居初聽餘比丘尼在房中安床,安居中[真/心]恚挽床驅出,使彼慚愧休道?」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偷罹難陀比丘尼,安居初聽餘比丘尼在房中安床,安居中[真/心]恚挽床驅出,使彼慚愧休道?」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偷罹難陀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安居初聽餘比丘尼在房中安床,後[真/心]恚驅出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安居中者,受安居已。

床者,五種床如上。

彼比丘尼安居初聽餘比丘尼在房中安床,後[真/心]恚驅出,隨作方便,隨出門一一波逸提。若方便驅眾多人出眾多戶,眾多波逸提。若方便驅眾多人出一戶,眾多波逸提。若方便驅一人出眾多戶,眾多波逸提。若方便驅一人出一戶,一波逸提。若出餘衣物者,突吉羅。若閉戶使不得入,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不以[真/心]恚,隨上座次驅下座出;未受大戒人共宿,過二宿第三宿驅出;若令病人出在大小便處便利;若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若以此事命難、梵行難,一切驅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十四)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時人間遊行。時遇暴雨河水汎漲,漂失衣缽、尼師檀、針筒,踏殺生草。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慚愧、斷眾生命,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時人間遊行,遇天暴雨河水汎漲漂失雜物,又踏殺生草斷眾生命?」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春夏冬一切時人間遊行,遇雨河水汎漲漂失衣物,踏殺生草,使居士譏嫌?」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六群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時人間遊行,遇雨河水汎漲漂失衣物,踏殺生草,使居士等譏嫌?」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時人間遊行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若彼比丘尼,為佛事法事僧事病比丘尼事。佛言:「聽受七日法出界去。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時人間遊行,除餘因緣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時人間遊行,隨入村界,一一波逸提。若無村無界處行十里間者,波逸提。減一村、減十里者,突吉羅。一村間行一界內者,突吉羅。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為佛法僧事,為病比丘尼事,受七日法出界行;或為強者所執、或被縛去、或命難、或梵行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十五)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捨衛諸居士,請讖摩比丘尼共立制度:「我等共供養眾僧乃至安居竟。」讖摩比丘尼安居竟,而彼即住不去。時諸居士皆譏嫌言:「我等先有制度,請讖摩比丘尼來,共供養眾僧,乃至安居竟。讖摩比丘尼而今安居竟,猶故不去。」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讖摩比丘尼言:「諸居士共立制度,請讖摩比丘尼來,共供養眾僧至安居竟。今安居已訖,故住不去。」爾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讖摩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居士供養汝夏安居,今者已訖,云何故住,使諸居士譏嫌?」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讖摩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夏安居訖不去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若比丘尼安居竟,應出行乃至一宿。若比丘尼安居竟不出行,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夏安居訖去,若彼居士更請住,我當更供養;若家家傳食、若親裡男女請,今日食或明日食,若遇病無伴瞻視者、或水難、或惡獸難、或賊難、或水瀑漲、或為強力所執、或被繫縛、或命難、梵行難,如是諸難夏安居訖不出行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十六)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王波斯匿邊界人民反叛。時六群比丘尼,於彼人間有疑恐怖處遊行。時諸賊見已作是言:「此六群比丘尼,皆為波斯匿王所供養,我等當共觸嬈。」時諸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此比丘尼,無有慚愧皆犯梵行。外自稱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於邊界人間恐怖處遊行,與賊女淫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汝等云何於人間恐怖處遊行?」即往白諸比丘,諸比丘白佛。佛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在人間恐怖處遊行?」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邊界有疑恐怖處人間遊行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邊界者,遠城處。

有疑者,疑有賊盜。

恐怖者,恐有賊盜。

彼比丘尼,於邊界有疑恐怖處遊行,隨入村行一一界,一一波逸提。無村阿蘭若處行十里,一波逸提。行減一村、減十里,一突吉羅。若村中行一界內,突吉羅。方便欲去共期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被喚、若被請、若有所白、若為強力者所執、若被繫縛、或命難、梵行難,若先至後有疑恐怖事起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十七)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界內人民反叛。爾時六群比丘尼,在彼界內有疑恐怖處遊行。時諸賊見已皆作是言:「此六群比丘尼,皆為波斯匿王所供養,我等當共觸嬈。」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無有慚愧皆犯梵行,外自稱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於界內,有疑恐怖處遊行,如賊女淫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汝等云何於人間恐怖處遊行?」即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在界內人間恐怖處遊行?」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於界內有疑恐怖處在人間遊行,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界內者,繞城四面。

有疑者,疑有賊盜也。

恐怖者,恐有賊盜。

若比丘尼,於彼界內有疑恐怖處人間遊行,隨入村內行一一界,一一波逸提。無村阿蘭若處,行至十里,一波逸提。減一村、減十里,突吉羅。村中行一界內,一突吉羅。若方便欲去而不去、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有所白、若被喚、若請去、若為強力者所執、若被繫縛、或命難、梵行難,若先至後有疑恐怖事起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十八)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尼,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時諸比丘尼諫言:「汝莫親近居士、居士兒作不隨順行。汝,妹!可別住,汝若別住,於佛法中得增益安樂住。」而彼故不別住。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尼:「汝云何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白佛。佛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乃與居士、居士兒親近共住作不隨順行?」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聽僧與彼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故白四羯磨。當作如是呵責捨此事,眾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當作如是白:『大姊僧聽!此某甲比丘尼,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餘比丘尼呵諫言:「汝妹!莫親近居士居士兒作不隨順行。汝,妹!可別住,汝若別住,於佛法有增益安樂住。」彼比丘尼故不改。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彼某甲比丘尼作呵責令捨此事:「汝,妹!莫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汝,妹!可別住,若別住,於佛法有增益安樂住。」白如是。』『大姊僧聽!此某甲比丘尼,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餘比丘尼諫言:「妹!莫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汝,妹!今可別住,汝若別住,於佛法有增益安樂住。」而彼故不改。今僧與彼某甲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故:「汝,妹!莫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汝,妹!可別住,汝若別住者,於佛法有增益安樂住。」誰諸大姊忍僧與彼某甲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如是第二、第三說。『僧已忍與彼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當作如是呵責。」眾僧為彼比丘尼作呵責,白四羯磨捨此事已。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告諸比丘:「若有如是比丘尼,比丘尼僧亦當作白四羯磨呵諫捨此事。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餘比丘尼諫此比丘尼言:『妹!汝莫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妹!汝可別住,若別住,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彼比丘尼諫此比丘尼時堅持不捨,彼比丘尼應三諫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此事善;若不捨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親近者,數數語、數數笑、數數調戲。

居士者,未出家人。

兒者,亦未出家人。

彼比丘尼,親近彼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彼比丘尼諫此比丘尼言:「妹!莫親近居士、居士兒作不隨順行。汝當別住,汝若別住,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汝今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責而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白。白已當語言:「妹!我已白,餘有羯磨在。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責而更犯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初羯磨。作初羯磨已當語言:「妹!已白已作初羯磨,餘有二羯磨在。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責而更犯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作第二羯磨。作第二羯磨已當語言:「已作白第二羯磨,餘有一羯磨在。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責而更犯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作三羯磨竟,波逸提。若白二羯磨竟,三突吉羅。白一羯磨竟,二突吉羅。白已,一突吉羅。白未竟、未白前,親近居士、居士兒作不隨順行,如是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初語時捨、非法別眾呵責,非法和合眾、法別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眾,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一切不作呵責,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十九)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尼,往觀王宮畫堂園林浴池。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此諸比丘尼,不知慚愧犯梵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往觀王宮、畫堂、園林、浴池,如賊女淫女無異。」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汝云何乃往觀王宮、畫堂、園林、浴池?」爾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六群比丘尼乃往觀王宮、畫堂、園林、浴池?」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往觀王宮文飾、畫堂、園林、浴池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若比丘尼往觀王宮、文飾、畫堂、園林、浴池,從道至道、從道至非道、從非道至道、從高至下、從下至高,去而見者,波逸提。不見者,突吉羅。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入王宮有所白、若喚若請、若路由中過、若寄宿、若為強力者所執、或被縛將去、或命難、梵行難;若復為僧事塔事而往觀看畫堂,欲取摸法,不犯。若至僧伽藍中受教授聽法,或被請道由中過,若寄宿,或為強力者所執,或被縛將去,或為僧事、塔事往觀園林浴池欲取摸法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一百)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尼,露身在河水、泉水、池水、深水中浴。時有賊女淫女,往比丘尼所語言:「汝等年少腋下未生毛,云何便出家學道修梵行耶?如今年少,可於愛慾中共相娛樂,老時可修梵行,如是二事俱得。」其中年少者聞便生不樂心。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諸比丘尼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而露身形在河泉池深水中浴,如淫女賊女無異。」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言:「云何汝等露形在河、泉、池、深水中浴耶?」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露形在河、池、泉、深水中浴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露身形在河水、泉水、深水、池水中浴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彼比丘尼應以四事覆形洗浴,若在流水岸側曲迴處,若復有樹蔭覆處,若復水覆障,若以衣障身。上三事不得相取與器物;以衣障者,一切如法事得作。彼比丘尼,若露形在河、池、泉、深水中洗浴身,盡漬,波逸提。不盡漬,突吉羅。方便欲洗而不洗,共期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水岸曲迴處、樹蔭覆處、水覆障、若以衣障形、若為強力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一)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聽比丘尼作浴衣。時六群比丘尼聞世尊聽比丘尼作浴衣,便多作廣大浴衣。時比丘尼見已問言:「佛聽諸比丘尼畜五衣。此是何衣?」報言:「此是我等浴衣。」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言:「世尊聽畜浴衣。云何便多廣大作浴衣耶?」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多作廣大浴衣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言:「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作浴衣應量作。應量作者,長佛六磔手、廣二磔手半,若過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浴衣者,障身浴也。

彼比丘尼作浴衣,長中過量、廣中足,長中足、廣中過量,若二俱過量,自割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若語他作割截,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若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羅。

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如量作減量作,若得已成者,當裁令如法,若重疊,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

爾時婆伽婆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尼,欲裁縫僧伽梨。時偷罹難陀比丘尼言:「妹持來!我與汝裁縫。」彼即與衣財。彼比丘尼聰明多知識,善能教化。偷罹難陀比丘尼作是意,欲使彼比丘尼久作供養故,便為裁衣不即為縫成。時偷罹難陀比丘尼所住精舍失火,衣財為火所燒,又為風吹零落。時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比丘尼裁他衣,而不即縫成,為火所燒風吹零落?」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言:「汝云何為他作衣,不即縫成,為火所燒風吹零落?」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裁衣不即縫成,為火所燒風吹零落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縫僧伽梨過五日,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彼求僧伽梨出迦絺那衣,六難事起疑。佛言:「若有如是事無犯。自今已去應如是結戒:若比丘尼縫僧伽梨過五日,除求索僧伽梨出迦絺那衣六難事起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求索僧伽梨出功德衣五日六難事起,若縫若料理時,若無刀無鍼,若無線若少不足,若衣主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若由此事故,有命難、梵行難,不縫成過五日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

爾時婆伽婆在毘舍離獼猴江側高閣講堂上。時眾僧多得供養。時有比丘尼,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曬治蟲爛色壞。後時眾僧供養斷,此比丘尼,不看僧伽梨至村邊著,欲入村方見僧伽梨蟲爛色壞。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此比丘尼言:「云何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曬治使蟲爛色壞?」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曬治蟲爛色壞?」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過五日不看僧伽梨,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置僧伽梨在房中,五日、五日應往看。不看波逸提。除僧伽梨,餘衣不五日、五日看,突吉羅。除餘衣,若不五日、五日看餘所須之物,令失者蟲爛色壞,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置僧伽梨在房,五日、五日看;若舉處堅牢;若寄人,彼受寄人言:「但安意,我當為汝看。」彼若看恐失,不五日、五日看,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

四分律卷第二十六

 

上篇:四分律

下篇:四分律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註音版】延生普佛儀規

延生普佛儀規...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第...

梵網經菩薩戒本

【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

佛說迦葉禁戒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佛說迦葉禁戒經 宋居士沮渠...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

佛說菩薩本行經

佛說菩薩本行經卷上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

【註音版】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佛說寶如來三昧經

佛說寶如來三昧經卷上 東晉天竺三藏祇多蜜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德光太子經

佛說德光太子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佛說離睡經

佛說離睡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華嚴經義海百門

華嚴經義海百門(並序)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緣起難...

【佛教詞典】不受後有

【不受後有】 p0328 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頁云:不受後有者...

【佛教詞典】靜主

(術語)禪僧靜思坐禪,謂之靜眾。其中之長老,謂之靜...

執著於苦的「有」,而看不到苦的「無」

佛教不是宿命論,它告訴人們人生是苦,是困難,是要人...

痛苦不是我們的全部

生命中充滿痛苦,但它同時也充滿了很多奇跡,像藍天、...

總攝十種分別心

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這是辨品類這一科裡的第三科廣...

淡然面對一切

關於清政府任命劉銘傳為台灣總督,有一段小故事: 當時...

從本來面目來發動佛號,每一句佛號都是不可思議

春秋戰國時代,魯國有一口祖先留下來的古鐘,這個鐘特...

施食只會有功德,不會有任何風險,有佛經為據

施食只會有功德,不會有任何風險,有佛經為據: 1、有...

淨土宗最怕就是你抗拒

如果從《彌陀要解》的標準來看,念佛人臨終的時候,他...

福德薄厚,入胎時顯現的境象不同

若薄福者,當生下賤種,彼於死時及入胎時聞紛亂聲,及...

念佛人為什麼會著魔

問: 念佛人諸佛護念、菩薩擁護,但是為什麼現實當中...

紫竹林中觀自在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剛才在觀音跳,講了半天的觀音菩...

《觀經四帖疏》的不思議緣起

感應道交的特點在善導大師的著作裡面及實踐中比比皆是...

一個人墮落三惡道前,會有一些前相徵兆

那麼假設不幸的是,我們今生的罪業,它在臨命終的時候...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楮訾)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楮訾)

【視頻】《金剛經》王菲念誦

《金剛經》王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