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受持五戒,修養道德都能得到昇華

界詮法師  2016/10/10  大字體  護眼色

受持五戒,修養道德都能得到昇華

皈依若干年以後,因緣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寶,只是種善根而已,算為佛教徒,然後你要進一步,你要想這個人身不失去,要持五戒,持戒才能夠保住人身。從五戒做起,五戒就是五條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五戒的具體內容有什麼?

這五條可以分別受。你說我這個酒還想喝一點,或者說,我在工作上需要喝酒,那麼酒戒不受,可以受其它的戒。所以一個人受了五戒,從他個人的修養,道德規範,都得到了一個提升,一個昇華。

不殺生。佛教這條戒以不殺人為本。一切有命者,我們都不要去殺害他,他們都想活命。沒有一種動物,它不想活,它都想活,所以我們不願意傷害它們,這是從慈悲心出發。

不偷盜。別人的財物,不義之財,我們不要去取。

不邪淫。現在這個社會太亂。婚姻自由,戀愛自由,找對像自由。每一個人都想找到自己理想的對像,可是這個理想的理想度到底有多高?你去民政局了解了解這離婚率,逐年上升。全世界都是如是。現在有試婚的,沒結婚之前先試下看,兩個人合得來合不來,試一段時間。現在離婚太草率,離了婚對孩子傷害是很大的。諸位,很多人也就將就的過日子,因考慮到孩子的問題。這是社會問題。

我面對的居士,都有這些問題。那法師還要去講這個事情?跟居士必須講這些問題。家庭的問題,男女的問題,五戒的不邪淫就是解決這些問題。你受了五戒,就保險了。

我告訴你,你要鼓勵,男的鼓勵你太太趕快受五戒,太太鼓勵你的先生趕快去受五戒。起碼叫他受不邪淫戒。這是道德的一種規範,一種昇華,做人基本的一個倫理。

我們是人,他有理智,要控制,不能為所欲為,想幹嘛就幹嘛。今天這樣的感情,明天那樣的感情,對社會、對家庭都是一種傷害。學佛人應該有智慧,不能做這樣錯誤的事情。所以不邪淫,就一夫一妻的生活,佛法裡面是允許我們在家居士這樣的。

不妄語。指的是不打大妄語。我們說大妄語不犯,小妄語不斷。我們生活當中,說到做到每一句都說實話,好像有點難,居士們也都害怕。如果是有些沒辦法的情況下,你要好好懺悔:實在是慚愧!你打妄語,老講不真實的話,那個舌頭伸不出長的。

三世不打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這個鼻尖。都不能,說明我們經常打妄語,意思說口業都不清淨。不清淨怎麼辦?我們要修行,要修的使它清淨。口業不清淨,將來就會有很多報,因果這些道理是自然的。比如說口臭、說話沒人聽、嘴巴經常爛,這都是報應,或者過去世,或者今世的。我們盡量說真實話。有的生活裡不得已的情況下,怎麼辦呢?我們多多懺悔。

不飲酒。酒會亂性,喝了酒的人他沒個譜,做事說話都靠不牢,叫做酒亂性。不是酒本身葷和素,不飲酒是因為它亂性,會導致造其它的業的緣故,所以佛教說不能喝酒,佛教要告訴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有智慧,你才能夠修行。戒則斷煩惱。所以要持這五條。

做不到持五條戒,也可以只受其中一條或幾條

那麼五條戒不能一下子全部做到,你一條一條來也可以,叫做隨分受,受一條叫一分,受兩條兩分,或者是少分多分,五條就叫滿分。我們看因緣受,能夠受五戒才能夠保全人身。

其實這五戒持好,有很大的功德。比如說不偷盜,不偷盜而且要行布施,人家見到你就不會害怕。一個人整天去拿人家的東西,人家都會害怕他,看見他總有一種不安全感。如果說你持戒了,人家說這個人很可靠的,信譽度也好。本身我們的行為道德,都是一種提升,這就是一種布施。你財布施,我們還要勸人家行布施,你自己不去傷害人家的財物。你不殺生,不害眾生的命,眾生就不會害怕。這就是持五戒的功德,持一條戒有一條戒的功德。一條戒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譬如說不殺生,你當時受戒,起這麼一個念頭,說我不殺一切眾生,眾生有多少呢,無量無邊。

我們得人身,這個世界,這個大地,得到人身。佛曾經跟阿難在一起,他在地上抓把土,問阿難說地上的土多,還是我手上的土多?阿難說肯定大地的土多。佛說失去人身就像大地的土,得到人身只是我手上這麼點土而已。所有一切有命者,曾經都做過人,可是他因為造業失去人身。諸位!我們今天得人身真是很不容易。得人身今天能夠聞到佛法,難中之難,依佛法修行那更難,依佛法修行得到利益的,解脫生死的,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得人身未必能相信佛法,諸位。

我們過去世,宿世的善根因緣,得人身而聞佛法。這一點,應該值得快樂。慶幸自己,我得人身遇到佛法,能夠相信佛法,依法修行,難得啊!而且還能夠受戒、持戒,這個功德不得了,我們成佛就從這個開始。

什麼樣的人不具備受五戒的資格?

所以五戒要稍微揀擇一下,受三皈一次就可以。五戒,你起碼是曾經不犯重戒,或者是破人家的戒(如使出家在家的僧人或居士破比丘戒、沙彌戒、菩薩戒、八戒、五戒等),或者曾經父母師長有病,你不管(遺棄),或者殺害眾生(指殺人),那這樣的人都不能受五戒了;或者聽不懂(授戒師)語言的,這樣都不能受戒。受五戒的多少隨分受,盡量是盡形壽(指一生)。

五戒如何捨戒?

有些經典甚至說,我受一段時間不受了,把戒給捨了——做不到,說我真的做不到。捨掉,捨戒很簡單。你找一個居士跟他說一下,我某人捨五戒,就捨了。你跟他合掌,你說我現在五戒做不到,把五戒給捨了,就捨掉了!就好像我們賺錢很不容易,花錢很容易,一扔就扔出去了,就這麼簡單。你要受就不容易,你要發起心來,要有場所,要有因緣才能夠受。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界詮法師文章列表

不發願不迴向不誦經咒,只念六字洪名可以嗎

問: 每天一不發願,二不迴向,三不誦經咒,不上早、晚...

學佛越久,離佛就會越遠嗎

經常聽說: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兩年,佛在身邊,...

只要有清淨心,念誦外道經典也能往生嗎

問: 我們聽說往生的關鍵是清淨心,只要心清淨,哪怕是...

應如何稱呼出家人

佛教的教制、教職在各國不盡相同。在我國寺院中,一般...

儒釋道是一家嗎

問: 法師您好,弟子在學習導讀《復鄧新安居士書》這篇...

大殿的法器都有哪些

大磬 以銅鑄造的,盂形法物,置於佛桌右側,法會、課誦...

佛學常見辭彙(八畫)

【法】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

鬼道眾生是怎麼來的

己二、示惡鬼趣 今天講到七趣當中的第二趣。鬼是怯懦怖...

風水好壞以什麼為依據

問: 風水好或者風水差是以什麼為依據的? 體恆法師答...

在十月懷胎中,為胎兒增福改業

胎教是非常重要的,而往往被忽視。從佛教的觀點來看,...

素食營養入門必讀

目前營養學家對於健康飲食的建議強調少攝入飽和脂肪,...

【推薦】佛法不在遠求,即依現前世間事

佛法不在遠求,即依現前世間事,能作得條條是理,事事...

「碎碑刻碑」的典故

碎碑刻碑的典故,是在《感應篇注》裡面談到的。 孫思邈...

如何對治念佛散亂與昏沉

學佛猶如掘井,認準一處,耐心地掘,不至得水,決不放...

菩薩云何應住,你安住了沒有

我們今天身為一個淨土宗的人,把自己的內心準備好,這...

靜坐的方法

至於問到靜坐的方法有多少種的問題,據我所知,只有一...

慧眼觀六道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於最後一天夜裡悟...

星雲大師:身與心

我們自己擁有兩樣寶貝,我們平常很少知道它的重要,這...

念佛人的四類朋友

每個人,依過去世的種種因緣,總會認識一些朋友。念佛...

五刑不如一恥

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孔子曾讚賞行己有恥的士大夫精神...

人有虛榮心是好還是壞呢

問: 師父,人有虛榮心是好還是壞呢? 慧廣法師答:...

妙蓮老和尚《凡情與佛心》

凡夫的情識 (講座第一天) 林部長、陳國策顧問,以及...

【佛教詞典】元祖

謂元初之祖。即開宗立派之祖師。弘明集卷一牟子理惑論...

【佛教詞典】破顏微笑

釋尊於靈山會上拈金波羅華,瞬目示眾,眾皆不解其意,...

【視頻】七佛滅罪真言(懷靜法師)

七佛滅罪真言(懷靜法師)

【視頻】《楞嚴咒》莊嚴版

《楞嚴咒》莊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