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分律卷第二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分律卷第二十(初分之二十)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百種學法之二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跳行入白衣捨。諸居士見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跳行入舍似如鳥雀。」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跳行入白衣捨?」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跳行入白衣捨?」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跳行入白衣捨,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白衣捨者,如上。

跳行者,雙腳跳。

若比丘,故作跳行入白衣捨,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為人所打、若有賊、若有惡獸、若有棘刺、或渡渠、或渡坑塹、或渡泥跳過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竟)

不得跳行入白衣捨坐,式叉迦羅尼,亦如是。(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居士請眾僧欲設飲食,即其夜辦具甘饍好食,晨朝往白時到。時諸比丘,到時著衣持缽詣居士家就座而坐。時六群比丘在白衣捨內蹲坐,比坐比丘以手觸之,即時卻倒露形體。諸居士見之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蹲在捨內似如裸形婆羅門。」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在白衣捨內蹲坐?」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在白衣捨內蹲坐?」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白衣捨內蹲坐,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白衣捨者,如上。

蹲坐者,若在地、若在床上,尻不至地。

若比丘,故作蹲坐在白衣捨內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尻邊生瘡、若有所與、若禮、若懺悔、若受教誡,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十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手叉腰行入白衣捨。時諸居士見皆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如似世人新婚娶得志憍恣。」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如是手叉腰行入白衣捨?」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手叉腰行入白衣捨?」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叉腰行入白衣捨,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白衣捨如上。

叉腰者,以手叉腰[身*匡]肘。

若比丘,故作叉腰行入白衣捨,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脇下生瘡、若僧伽藍內、若村外、若作時、若在道路行,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十二竟)

不得手叉腰入白衣捨坐,式叉伽羅尼。手叉腰[身*匡]肘白衣捨妨比坐,亦如是。(十三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搖身行入白衣捨。時諸居士見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搖身行入白衣捨,如似國王大臣。」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搖身行入白衣捨?」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搖身趍行入白衣捨?」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搖身行入白衣捨,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白衣捨如上。

搖身者,左右戾身趍行。

若比丘,故作搖身左右戾身趍行入白衣捨,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為人所打迴戾身避杖、或惡象來、或被賊、或師子惡獸所觸、或逢擔棘刺人,如是事戾身避,或渡坑渠、泥水處於中搖身過;或時著衣迴身看衣齊整不?犯高下耶?不像鼻、多羅樹葉、細襵耶?作如是迴身看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十四竟)

不得搖身行入白衣捨坐,式叉迦羅尼,亦如是。(十五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掉臂行入白衣捨。時諸居士見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今掉臂行入白衣捨,似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種。」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掉臂行入白衣捨?」呵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掉臂行入白衣捨?」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掉臂行入白衣捨,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掉臂者,垂臂前卻。

若比丘,故作掉臂行入白衣捨,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為人所打舉手遮、或值暴象來、或師子惡獸盜賊、或逢擔棘刺人來舉手遮,或浮渡河水、或跳渡坑塹、或泥水、或共伴行不及以手招喚,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十六竟)

坐亦如上。(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不好覆身行入白衣捨。時諸居士見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所著衣服不好覆身行入白衣捨,如似婆羅門。」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不好覆身行入白衣捨?」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著衣不好覆身行入白衣捨?」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好覆身入白衣捨,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白衣捨者,村落也。

不好覆身,處處露。

若比丘,故作不好覆身行入白衣捨,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被縛、若風吹衣離體,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十八竟)

坐亦如是。(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左右顧視行入白衣捨。諸居士見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如似盜竊人,左右顧視行入白衣捨。」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左右顧視行入白衣捨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左右顧視行入白衣捨?」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左右顧視行入白衣捨,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白衣捨者,村落也。

彼左右顧視者,處處看。

若比丘,故作左右顧視行入白衣捨,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仰瞻日時節。或命難、梵行難,左右處處伺求方便道欲逃走,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病惱所纏。(二十竟)

坐亦如是。(二十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高聲大喚行入白衣捨。時諸居士見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高聲大喚如似婆羅門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高聲入白衣捨?」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高聲入白衣捨?」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靜默入白衣捨,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是中不靜默者,高聲大喚、若囑授、若高聲施食。

若彼故作高聲大喚,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聾不聞聲須高聲喚、或高聲囑授、若高聲施食、若命難、梵行難高聲而走,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二竟)

坐亦如是。(二十三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戲笑行入白衣捨。時諸居士見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戲笑行入白衣捨,如似獼猴。」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戲笑行入白衣捨?」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戲笑行入白衣捨?」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戲笑行入白衣捨,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戲笑者,露齒而笑。

若比丘,故作戲笑行入白衣捨,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脣痛不覆齒,或念法歡喜而笑,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四竟)

坐亦如是。(二十五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居士請眾僧供設飲食,即其夜辦具種種美食,晨朝往白時到。爾時諸比丘,著衣持缽詣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種種飲食。六群比丘,不用意受食,捐棄羹飯。時諸居士見已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不用意受食?貪心多受如穀貴時。」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不用意受食?」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不用意受食而捐棄羹飯?」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用意受食,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彼不用意受食者,棄羹飯食。

若比丘,故作不用意受食,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缽小故食時棄飯,或還墮桉上,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六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居士請眾僧設飯食,即其夜辦具飲食,晨朝往白時到。爾時諸比丘,到時著衣持缽往居士家就座而坐。時居士手自斟酌羹飯,六群比丘溢缽受食捐棄羹飯。時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無有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受食溢缽,似如飢餓之人貪多。」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溢缽受食棄捐羹飯耶?」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受食溢缽棄捐羹飯?」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當平缽受食,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不平缽者,溢滿。

若比丘,故作不平缽受食,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缽小,或時還墮桉上,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居士,請眾僧欲設飯食,即其夜供辦食具,明日往白時到。時諸比丘,著衣持缽往居士家就座而坐。時居士手自斟酌種種飲食羹飯,六群比丘取飯過多不容受羹。時諸居士見之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受飯過多不容受羹,似如飢餓貪食之人。」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受飯食過多不容受羹?」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受飯過多不容受羹?」佛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平缽受羹,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彼比丘,故作不平缽受羹,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比丘尼,突吉羅。

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缽小墮食桉上,若等受,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八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居士請眾僧供設飯食,即夜辦具種種甘饍,晨朝往白時到。時諸比丘,到時著衣持缽往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種種飲食及羹。時居士下飯已,入內取羹。比取羹還,六群比丘食飯已盡,居士問言:「飯在何處?」比丘報言:「我已食盡。」時居士與羹已,復還取飯。比取飯還,食羹已盡。居士問言:「羹在何處?」報言:「我已食盡。」時居士即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無厭足。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飯至羹未至,飯已盡;羹至飯未至,羹已盡,似如飢餓之人。」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受飯羹未至飯已盡,羹至飯未至羹已盡?」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受飯羹未至飯已盡,羹至飯未至羹已盡?」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羹飯等食,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彼不等者,飯至羹未至飯已盡,羹至飯未至羹已盡。

若比丘,故作不等羹飯食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正須飯不須羹,或時正須羹不須飯,或日時欲過,或命難、梵行難,疾疾食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居士請眾僧供設飯食,即夜辦具種種多美飲食,晨朝往白時到。時諸比丘,著衣持缽詣居士家就座而坐,時居士手自斟酌飲食。時六群比丘不次第取食食。時諸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不次第受食食,譬如豬狗食,亦如牛驢烏鳥食。」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不次第受食?」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不次第食?」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以次食,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彼不次第食者,缽中處處取食食。

彼比丘,故為不次第取食食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患飯熱挑取冷處食,若日時欲過,若命難、梵行難,如是疾疾食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居士請眾僧欲供設種種羹飯,即夜辦供具,明日往白時到。諸比丘,著衣持缽往詣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種種飲食。時六群比丘,受食當挑缽中而食令現空。時居士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受食似如牛驢駱駝豬狗,似如烏鳥食無異。」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當挑缽中而食?」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座,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受食當挑缽中而食?」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挑缽中而食,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彼挑缽中食者,置四邊挑中央至缽底。

若比丘,故為挑缽中食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患食熱開中令冷,若日時欲過,若命難、梵行難,疾疾刳缽中食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十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居士請眾僧欲供設種種好食,即夜辦具已,晨朝往白時到。諸比丘著衣持缽詣居士家就座而坐。爾時居士手自斟酌種種羹飯。爾時六群比丘,自為己索食如似飢餓。時諸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自為己索食?」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汝等云何自為己索食?」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自為己索羹飯,式叉迦羅尼。」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病比丘皆有疑,不敢自為己索食,亦不敢為他索、若他索食與亦不敢食。佛言:「自今已去聽病比丘自為己索食、為他索,若他為己索,得食。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不病,不得自為己索飯羹,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彼比丘不病故自為己索羹飯,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病者自索,若為他索,他為己索,若不求而得,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十二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居士請眾僧供設種種羹飯,即夜辦具已,晨朝往白時到。諸比丘著衣持缽往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羹飯。時居士與一六群比丘羹已,識次更取羹,比丘於後即以飯覆羹。居士還問言:「羹在何處?」比丘默然。時居士即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以飯覆羹如似飢餓人,如是有何正法?」時諸比丘聞已,皆共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受食,以飯覆羹更望得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以飯覆羹更望得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以飯覆羹,式叉迦羅尼。」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有比丘請食,羹污手、污缽、污衣手巾,有疑,不敢以飯覆羹。佛言:「自今已去聽請食者無犯。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以飯覆羹更望得,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若彼故為以飯覆羹更望得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請食,或時正須羹,有時正須飯,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苦所纏。(三十三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居士請諸比丘欲設羹飯並種種好食,即夜辦具已,晨朝往白時到。諸比丘著衣持缽往詣家士家就座而坐,時居士手自斟酌羹飯種種好食。時六群比丘中一比丘得食分少,見比坐分多,即語居士言:「汝今請僧與食自恣,欲與多者便與多,欲與少者便與少。汝居士有愛!」居士報言:「我平等想與耳,何故言我有愛耶?」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言:「汝云何左右視比坐缽中耶?」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左右視比坐缽中多少?」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視比坐缽中,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是中視比坐缽中者,誰多誰少耶?

若彼比丘故為視比坐多少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比坐病、若眼闇,為看得食不得食、淨不淨、受未受,如是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十四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居士請比丘僧欲供設種種好食,即夜辦具已,晨朝往白時到。諸比丘著衣持缽往詣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種種飲食。有六群比丘受羹飯已左右顧視,不覺比坐比丘取其羹藏之。彼自看不見羹,問言:「我向受羹今在何處?」比坐比丘言:「汝何處來耶?」彼答言:「我在此置羹在前,左右看視而今無。」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云何汝受羹左右顧視?」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受羹食而左右顧視?」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當系缽想食,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不系缽想者,左右顧視也。

若比丘故作不系缽想食,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比坐比丘病、若眼闇,為受取,瞻看淨不淨、得未得、受未受,或看日時,或命難、梵行難,欲逃避左右看視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十五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居士請諸比丘欲設種種多美飲食,即夜辦具已,晨朝往白時到。諸比丘著衣持缽往居士家就座而坐。時居士手自斟酌飲食,六群比丘大摶飯食令口不受。居士見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如似豬狗、駱駝、驢牛、烏鳥食。」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云何大摶飯食乃如是也?」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大摶飯食?」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大摶飯食,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大摶飯者,口不容受。

若比丘故作大摶飯食,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日時欲過,或命難、梵行難,疾疾食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十六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居士請諸比丘欲供設種種好食,即夜辦具,明日往白時到。諸比丘著衣持缽詣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飯食。六群比丘受食,食未至先大張口。居士見已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云何食未至先大張口,如似豬狗、駱駝、牛驢、烏鳥?」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大張口待食?」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大張口待食?」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大張口待飯食,式叉迦羅尼。」

大張口者,飯摶未至先大張口待。

若比丘故作大張口待飯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日時欲過,或命難、梵行難,疾疾食,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居士請眾僧欲設羹飯種種好食,即夜辦具已,明日往白時到。諸比丘著衣持缽往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飯食供養。時六群比丘,受食食含飯語,居士見已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云何含飯語?似如豬狗駱駝烏鳥食。」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含飯語?」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含飯語?」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含飯語,式叉迦羅尼。」

彼含飯語者,飯在口中語不可了令人不解。

若比丘故作含飯語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噎而索水,或命難、梵行難,作聲食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十八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居士請諸比丘欲設羹飯種種好食供養,即夜辦具,明日往白時到。諸比丘著衣持缽往至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飲食。六群比丘摶飯遙擲口中,居士見已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如似幻師。」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如上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言:「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摶飯遙擲口中,式叉迦羅尼。」

若比丘故作遙擲飯摶口中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被繫縛擲口中食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居士請諸比丘欲設羹飯種種好食供養,即夜辦具,明日往白時到。諸比丘著衣持缽往至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飯食。時六群比丘受食不如法,手把飯摶嚙半食,居士見已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無厭足,食如似豬狗、駱駝、驢牛、烏鳥。」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無數方便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言:「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遺落飯食,式叉迦羅尼。」

是中遺落者,半入口半在手中。

若比丘故作手把飯摶食半留半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噉薄餅燋飯,或時噉肉、若芥甘蔗,噉菜、菴婆羅果、梨閻卜果、蒱桃、蘂叶心,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十竟)

四分律卷第二十

 

上篇:四分律

下篇:四分律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計七十二頌) 西天譯經朝散大夫試...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入定不定印經

大周新翻三藏聖教序 御製 蓋聞: 大乘奧典,光秘賾於...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諦譯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諦譯本)...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 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如是我聞...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

佛說魔嬈亂經

佛說魔嬈亂經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聞如是: 一時,婆伽...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准依聖教。及西方現...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

【佛教詞典】內分力

【內分力】 p0365 瑜伽五卷八頁云:內分力者:謂如理作...

【佛教詞典】開光

又叫做開眼,即佛像落成後,舉行儀式以供奉之。...

波斯匿王夜夢十事

佛陀過去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一日,波斯匿...

睡時念佛修行要訣

睡時念佛方法 若睡下,或初起,衣冠尚未整齊,或洗澡,...

善惡果報看似不相應的原因

如何正確認識善惡因果報應?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講...

印光大師法語的人生哲理

印光大師是現代著名高僧,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大師一...

地藏菩薩講因果報應的道理

【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

無生畢竟有生在,離相依然住相中

無生畢竟有生在。 無生是談理的,不生不滅的法性理體,...

有什麼值得生起欲愛之念

有一天,佛陀在鹿野苑,對圍繞身邊的五百位弟子說:無...

老先生與小偷

學佛要學習自度、度人,「自度」必須時刻反省自己的身...

成就無上佛道,有兩種法

學佛人要恭敬一切,看別人都是菩薩,自己是愚癡眾生。...

一位女孩吃素五年的感受

生活水平提高的結果是,動物性食物的被大量消費,帶來...

女孩出家幾年後想還俗,還可以有家嗎

問: 請問如果一個女孩子發心出家了,也許幾年以後想還...

吾道一以貫之

一般慈善家在做善業的時候,第一個他沒有我空、法空的...

【視頻】《地藏菩薩本願經》男聲讀誦

《地藏菩薩本願經》男聲讀誦

【視頻】傳喜法師讀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傳喜法師讀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