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分律卷第二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分律卷第二十九(二分之八明尼戒法)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一百七十八單提法之六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尼,教授日不往受教授。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諸比丘尼言:「汝等教授日,云何不往受教授?」即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教授日不來入眾中受教授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教授日不往受教授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時諸比丘尼有佛事、法事、僧事,或瞻病事。佛言:「聽囑授。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尼,不病,不往受教授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不往受教授,除餘事,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教授時往受教授,佛法僧事及瞻視病人囑授,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十)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尼聞世尊制戒,聽諸比丘尼僧半月從比丘僧求教授,而彼比丘尼不往求教授。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諸比丘尼言:「汝等聞世尊制戒,聽比丘尼僧半月從比丘僧求教授,而汝等云何不往求教授耶?」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言:「汝等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不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半月應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若不求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世尊有如是教,比丘尼半月應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而彼一切盡往求,以是故眾便鬧亂。佛言:「不應一切往,聽差一比丘尼,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白二羯磨。應如是差。眾中當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姊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差某甲比丘尼,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白如是。』『大姊僧聽!今僧差某甲比丘尼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誰諸大姊忍僧差某甲比丘尼,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差某甲比丘尼,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彼獨行無護,聽為護故應差二、三比丘尼共行。彼當往大僧中禮僧足已,曲身低頭合掌作如是說:『比丘尼僧和合,禮比丘僧足求教授。』如是第二、第三說。」時彼比丘尼,待僧說戒竟,經久住立疲極。佛言:「不應爾,聽囑一大比丘便去。」世尊既聽囑授,彼便囑授客比丘。佛言:「不應爾。」彼便囑授遠行者。佛言:「不應爾。」彼囑授病者。佛言:「不應爾。」彼囑授無智慧者。佛言:「不應爾。」彼既囑授已,明日不往問。佛言:「應往問可不?比丘應期往,比丘尼應期來迎。比丘期往而不往者,突吉羅。比丘尼期迎而不迎者,突吉羅。」

若比丘尼聞教授人來,當半由旬迎,在寺內供給所須洗浴具、若羹粥、飯食、果蓏以此供養,若不者突吉羅。若比丘僧盡病,應遣信往禮拜問訊,若別眾、若眾不和合、若眾不滿,當遣信往禮拜問訊。若比丘尼僧盡病,亦當遣信往禮拜問訊。若別眾、若尼眾不和合、若眾不滿,亦當遣信往禮拜問訖,若不往者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半月往大僧中求教授;今日囑、明日問;比丘期而往,比丘尼期而來迎;彼聞教授人來半由旬迎,在寺內供給洗浴具、飯食、羹粥、果蓏,以此供養;若大僧有病,應遣信往禮拜問訊,若別眾、眾不和合、若眾不滿,遣信往禮拜問訊;若比丘尼僧病,若別眾、若眾不和合、若眾不滿,亦應遣信禮拜問訊;若水陸道斷、賊寇惡獸難、若河水瀑漲、若為強力所執、若被系閉、命難、梵行難,如是眾難不遣信問訊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十一)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尼聞世尊制戒,聽比丘尼夏安居竟,應往比丘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然此諸比丘尼,不往至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諸比丘尼言:「云何世尊制戒,聽比丘尼夏安居竟,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而汝等不往說自恣耶?」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比丘尼夏安居竟,應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云何不往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應往比丘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若不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時世尊既聽比丘尼夏安居竟,應往比丘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時諸比丘尼,盡往大僧中說自恣鬧亂。佛言:「不應盡往,自今已去聽差一比丘尼,為比丘尼僧故,往比丘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作白二羯磨,眾中當差堪能羯磨者如上,當作如是白:『大姊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差某甲比丘尼,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白如是。』『大姊僧聽!今僧差某甲比丘尼,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誰諸大姊忍僧差某甲比丘尼,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者默然,誰不忍者說。』『眾僧已忍差某甲比丘尼,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彼獨行無護,為護故,應差二三比丘尼為伴,往至大僧中禮僧足已,曲身低頭合掌作如是說:『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說三事自恣見聞疑。大德慈愍語我,我若見罪,當如法懺悔。』如是第二、第三說。」彼即比丘僧自恣日便自恣而皆疲極。佛言:「不應爾。」比丘僧十四日自恣,比丘尼僧十五日自恣。若大僧病、若別眾、眾不和合、若眾不滿,比丘尼應遣信禮拜問訊,不者突吉羅。若比丘尼眾病、若別眾、若眾不和合、若眾不滿,比丘尼亦當遣信禮拜問訊,不者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說三事自恣見聞疑;若比丘十四日自恣,比丘尼十五日自恣,比丘僧病、若別眾、若眾不和合、若眾不滿,比丘尼應遣信往禮拜問訊;比丘尼眾病,乃至眾不滿,亦應遣信禮拜問訊;若水陸道斷、若賊寇惡獸難、河水瀑漲、若命難、梵行難、為強力者所執,若不往問訊,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十二)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尼,在無比丘處夏安居,教授日無受教授處,有所疑無可諮問。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諸比丘尼言:「云何乃在無有比丘處夏安居,教授日無受教授處。若有所疑事而無可諮問處?」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乃於無比丘處夏安居,乃至有所疑事而無可諮問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在無比丘處夏安居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說。

彼比丘尼,無比丘處夏安居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有比丘處夏安居;若依比丘僧夏安居;其間命過者、若遠行去、若休道、或為賊所將去、或為惡獸所害、或為水所漂,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十三)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舍衛城中有一多知識比丘尼命過。復有比丘尼,於比丘所住寺中為起塔,諸比丘尼數來詣寺住立言語戲笑、或唄或悲哭者、或自莊嚴身者,遂亂諸坐禪比丘。時有長老迦毘羅常樂坐禪。比丘尼去後,即日往壞其塔除棄著僧伽藍外。時彼比丘尼,聞迦毘羅壞其塔除棄,皆執刀杖瓦石來欲打擲,時迦毘羅即以神足飛在虛空。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諸比丘尼:「汝云何乃欲持刀杖瓦石打迦毘羅耶?」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乃持刀杖瓦石欲打比丘?」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入比丘僧伽藍中,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諸比丘尼疑,不敢入無比丘僧伽藍中。佛言:「聽入。自今已去應如是結戒:若比丘尼,入有比丘僧伽藍中,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時諸比丘尼,亦不知有比丘無比丘,後方知有比丘,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或疑者。「不知者無犯。」佛言:「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寺入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彼欲求教授,不知何從求?有疑欲問,不知從誰問?不敢入寺。佛言:「自今已去聽白然後入寺。」彼欲禮佛塔、聲聞塔,佛言:「欲禮佛塔、聲聞塔,聽輒入,餘者須白已入。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藍,不白而入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藍,不白而入門,波逸提。一腳在門內、一腳在門外方便欲入,若期入而不入者,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無比丘而入;若禮拜佛塔、聲聞塔,餘者白已入;若來受教授、若欲問法來入、若被請、若道由中過、或在中止宿、或為強力者所將去、或被系閉將去、或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十四)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迦毘羅比丘夜過已,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諸比丘尼見迦毘羅即罵詈言:「此弊惡下賤工師種,壞我等塔除棄僧伽藍外。」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言:「云何汝等乃罵長老迦毘羅?」呵責已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罵迦毘羅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罵比丘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罵者,下賤處生、種姓下賤、技術下賤、作業下賤、若說犯罪、若說汝有如是如是結使、或觸他所諱。彼比丘尼,種類罵比丘,乃至說他所諱。說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戲笑語、若疾疾語、若獨語、若夢中語、欲說此乃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十五)

爾時婆伽婆在拘睒彌。時迦羅比丘尼,好喜鬪諍不善憶持鬪諍事,後瞋恚嫌責尼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迦羅比丘尼言:「汝云何喜鬪諍斷已,懷恨經宿嫌罵尼眾耶?」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迦羅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喜鬪諍斷已,懷恨經宿方便罵詈尼眾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喜鬪諍不善憶持諍,事後瞋恚不喜罵比丘尼眾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諍有四種如上。

眾者,若四人若過四人。

彼比丘尼,喜鬪諍經宿後罵比丘尼眾,說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戲笑語、若疾疾語、若獨語、若夢中語、欲說此乃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十六)

爾時婆伽婆在釋翅搜迦毘羅國尼拘律園中。時跋陀羅迦毘羅比丘尼,身生癰使男子破之。此比丘尼身細軟如天身無異,時男子手觸身覺細滑生染著,便前捉欲犯,即便高聲言:「勿爾!勿爾!」時左右比丘尼聞其聲皆來問言:「向何故大喚耶?」即具說因緣。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跋陀羅迦毘羅言:「云何比丘尼乃使男子破癰耶?」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跋陀羅迦毘羅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使男子破身癰瘡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身生癰及種種瘡,不白眾及餘人,輒使男子破若裹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僧者亦如上。

彼比丘尼,若身生癰及種種瘡,不白眾使男子破,一下刀,一波逸提。若裹時,一匝纏,一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白眾僧使男子破癰若瘡、若裹,若為強力者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十七)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居士欲辦具飲食請比丘尼僧,即於其夜辦種種多美飲食,夜過已清旦往白時到。時舍衛城中俗節會日,諸居士各各持飯、乾飯、麨、魚及肉,來就僧伽藍中,與諸比丘尼。諸比丘尼受此施食食已,然後方詣居士家食。時居士手自斟酌羹飯與諸比丘尼。諸比丘尼言:「止!止!居士,不須多著。」居士報言:「我所以辦具此種種多美飲食人別一器肉者,正為阿姨故耳!勿謂我無有信心而不食。阿姨但食,我實有信心。」比丘尼報言:「我等不以此事,朝是節會日,諸居士各各持飯、麨、乾飯、魚、肉種種羹飯,來詣僧伽藍中,與諸比丘尼。我等先已食,以是故少受耳。」時諸居士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厭足,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先受我請已,復受他種種飯食食已,後方受我食?」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諸比丘尼言:「汝等云何先受居士請,復受餘食?」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先受居士請,後復受餘食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先受請,若足食已,後食飯、麨、乾飯、魚及肉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先受請,若足食已,後食他飯、麨、乾飯、魚及肉食,一咽一波逸提。

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受非正食請,若不滿足食請,若先不被請,若即於食上更得食,若於其家受前食、後食,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十八)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提舍比丘尼,是安隱比丘尼弟子,彼有知舊檀越家。安隱比丘尼語提舍比丘尼言:「可共往至檀越家。」報言:「欲往可爾。」二人俱往。安隱比丘尼衣服齊整不失威儀,檀越見已生歡喜心,以此歡喜心便與供養。時安隱比丘尼食後還至僧伽藍中,語提舍比丘尼言:「此檀越篤信歡喜好施供養。」時提舍比丘尼有嫉妬心,便作是語:「檀越篤信好施供養於汝。」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提舍比丘尼言:「云何生嫉妬心,乃作是言:『是檀越篤信好施供養於汝。』」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提舍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乃生嫉妬心言:『檀越篤信好施供養於汝。』」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於家生嫉妬心,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於家生嫉妬心言:「是檀越篤信好施供養於汝。」說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其事實爾,若彼檀越篤信好施供養於彼,便作是言:「是汝檀越篤信於汝。」若戲笑語、若疾疾語、若獨語、若夢中語、欲說此乃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十九)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以香塗摩身,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等,不知慚愧犯不淨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以香塗身,如似淫女賊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汝等云何乃以眾香塗身耶?」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以香塗身?」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以香塗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以香塗摩身,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為強力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十)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以胡麻滓塗摩身,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此比丘尼,無有慚愧犯梵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持胡麻滓塗身,如似賊女、淫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以胡麻滓塗身?」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乃以胡麻滓塗身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以胡麻滓塗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以胡麻滓塗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為強力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十一)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使諸比丘尼揩摩身,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慚愧犯梵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使諸比丘尼揩摩其身,如似賊女淫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乃使諸比丘尼揩摩其身?」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乃使諸比丘尼揩摩其身?」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是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使比丘尼塗摩身,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使比丘尼塗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為強力者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十二)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使式叉摩那塗摩身。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此比丘尼等,不知慚愧犯梵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使式叉摩那塗摩其身,如似淫女賊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使式叉摩那揩摩其身?」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使式叉摩那揩摩其身?」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使式叉摩那塗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使式叉摩那塗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為強力者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十三)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使沙彌尼塗摩身,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六群比丘尼,不知慚愧犯梵行,使沙彌尼塗摩身,如似淫女賊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乃使沙彌尼塗摩其身?」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使沙彌尼塗摩身?」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使沙彌尼塗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使沙彌尼塗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為強力者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十四)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使白衣婦女塗摩身。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此比丘尼,不知慚愧犯梵行,乃使白衣婦女塗摩其身,如似淫女賊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使白衣婦女塗摩其身?」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使白衣婦女塗摩身?」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使白衣婦女塗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使白衣婦女塗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為強力者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十五)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偷罹難陀比丘尼作如是念:「著[袖-由+寧]髁衣令身麁大。」居士見皆共譏嫌:「此比丘尼等,不知慚愧犯梵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著[袖-由+寧]髁衣令身麁大,如似淫女賊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罹難陀言:「汝云何作如是念:『著[袖-由+寧]髁衣令身麁大。』耶?」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罹難陀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作如是心:『著[袖-由+寧]髁衣令身麁大。』」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著[袖-由+寧]髁衣者,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袖-由+寧]髁衣者,若用毳、若劫貝、若俱遮羅、若乳葉草、若芻摩、若野蠶綿一切物,比丘尼作如是意:「著[袖-由+寧]髁衣令身麁大。」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內著病衣;外著涅槃僧,次著袈裟;或為強力者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十六)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畜婦女莊嚴身具手腳釧及猥處莊嚴具。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無有慚愧犯梵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畜婦女莊嚴身具手腳釧及猥處莊嚴具,如似淫女賊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乃畜婦女莊嚴身具手腳釧及猥處莊嚴具耶?」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尼畜婦女莊嚴身具手腳釧及猥處莊嚴具?」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畜婦女莊嚴具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時諸比丘尼,有命難、梵行難,有疑不敢著莊嚴身具走。佛言:「自今已去若命難、梵行難,聽著莊嚴身具走。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尼,畜婦女莊嚴身具,除時因緣,波逸提。」

若比丘尼,畜婦女莊嚴身具,手腳釧猥處莊嚴具,乃至樹皮作鬘,一切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若命難、梵行難,著莊嚴具逃走,或為強力者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十七)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尼著革屣手擎蓋而行,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此比丘尼,不知慚愧犯梵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著革屣擎蓋而行,如似淫女賊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乃著革屣手擎蓋而行?」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著革屣手擎蓋而行?」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著革屣持蓋在道行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時諸比丘尼,至小食大食處,若夜集若說戒時,行遇雨漬壞新染色衣。佛言:「自今已去聽護身、護衣、護臥具故,在僧伽藍內作樹皮蓋、葉蓋、竹蓋。」時有比丘尼天雨時塗跣行泥,污腳污衣污坐具。佛言:「自今已去聽為護身、護衣、護坐具故,在僧伽藍中作屧著。」諸比丘尼雖作屧,猶污衣污身污坐具。佛言:「自今已去聽下著樹皮、若皮墮,以縷綖綴、若斷,聽用筋若毛,或用皮帶系之。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尼著革屣持蓋行,除時因緣,波逸提。」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著革屣持蓋行,除時因緣波逸提。彼比丘尼,著革屣持蓋行,隨所行村界,一一波逸提。無村阿蘭若處,隨行十里,一波逸提。行減一村界,突吉羅。減十里,突吉羅。行一界內,突吉羅。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護身護衣護臥具,於僧伽藍中作樹皮蓋、葉蓋、竹蓋;護身、護衣、護臥具故,於僧伽藍內作屧著,不犯。或為強力者所執,或為系閉,或命難、梵行難,著革屣持蓋行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十八)

四分律卷第二十九

 

上篇:四分律

下篇:四分律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苾芻五法經

佛說苾芻五法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註音版】四分比丘尼戒本

四分比丘尼戒本(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寂調音所問經

寂調音所問經(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 宋三藏法師法海...

金剛錍

科金剛錍序 宋雲間沙門淨岳撰 科分大經章段。起自關內...

無所有菩薩經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大勢至菩薩聖誕祝聖儀軌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佛母般泥洹經

佛母般泥洹經 宋沙門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維耶...

諸法最上王經

諸法最上王經 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註音版】楞嚴經文殊師利菩薩揀擇圓通章

楞嚴經文殊師利菩薩揀擇圓通章...

大般泥洹經

佛說大般泥洹經卷第一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序品第一...

異出菩薩本起經

異出菩薩本起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釋迦文佛,前世宿命...

【佛教詞典】處非處

【處非處】 p1019 瑜伽五十七卷一頁云:問:何等為處?...

【佛教詞典】言阿

(術語)言悉曇之最初阿字也。又,總雲梵語。以一切之...

為什麼會有大海平地呢

這一念迷情妄動以後,產生了三種相續,所謂的世界相續...

佛學常見辭彙(九畫)

【皈依】 皈向、依靠、救度之義。皈依佛、皈依法、皈...

【佛教圖片】極樂世界觀想圖

極樂世界觀想圖...

大安法師:臨終昏沉,有人助念能否往生

問: 總想去東林寺閉關,一直也沒有去成。幾年來經常...

驕傲的孔雀

佛陀為了教導弟子去除貪、瞋、癡等習氣,製定僧團生活...

念佛攝心方便法

都攝六根 一句彌陀念誦聽 專注力 淨念相繼 十句成片三...

真正令我們受盡折磨的,是自己內在的魔王

在佛陀的教言裡,經常會提到四魔中的天魔。通常,人們...

交朋友時應注意什麼事情和原則

問: 有人因為被朋友傷害而不肯相信朋友,我們在交朋...

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的決心

【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

末世悲涼幸佛來救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佛成道時,已當濁世,況今...

全真在妄,所有真實功德就在妄想當中

蕅益大師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觀念?就是說我們...

玄奘之路

第一集:亂世孤旅 公元七世紀,一個大唐的僧人踏上了絲...

【視頻】《地藏經》黃慧音唱誦

《地藏經》黃慧音唱誦

【視頻】晚課-單日(海城大悲寺)

晚課-單日(海城大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