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分律卷第五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分律卷第五十一(第四分之二)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房舍揵度之餘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時有比丘在僧地中作私房,有上座客比丘來語言:「起避上座。」彼答言:「不起。」問言:「何故耶?」答言:「是我私房。」諸比丘白佛,佛言:「應語令起。若起者善,若不起應語言:『還僧地,更無有理以僧地入己。』」

有比丘卒成屋不堅牢,佛言:「不應爾。」彼便盡形壽經營一房屋,不時成,佛言:「不應爾。若作極上大好重閣堂,聽十二年經營,餘者隨大小量宜。」彼經營人一切時春夏冬受僧常營事房,佛言:「不應爾。聽夏三月竟隨上座分。」

時有比丘,通經營僧伽藍,便處處取房分,佛言:「不應爾。應九十日取一處住。」彼經營人在眾多人住處住、食堂、溫室、經行堂,令客比丘無住處,佛言:「不應爾。若下堂眾多人住處,應在上堂住。若上堂眾多人住處,應在下堂住。」

彼作小小經營泥壁,若補缺、若平地,便索營事者房,佛言:「不應爾。」彼差沙彌僧伽藍人便作營事人,佛言:「不應爾。」彼作小房索營事者房,佛言:「不應爾。若所作房受繩床木床者,聽與營事房。」彼作惡房,便索營事者房,佛言:「不應爾。若所作房莊嚴香薰所須具足者,聽與房。」

時有營事比丘,受房已命過。諸比丘不知此房屬誰?白佛,佛言:「隨僧。」

時有營事比丘,遣人白僧索房。彼比丘至僧中索房已,營事比丘便命過。諸比丘不知此房與誰?佛言:「隨僧。」

營事比丘遣人僧中索房已,彼使比丘命過。諸比丘不知此房與誰?佛言:「應與彼營事者。」時營事人夏安居中命過,諸比丘不知此房與誰?佛言:「隨僧。」

時有比丘作房未覆捨行,時客比丘語舊比丘言:「可覆此房。」舊比丘答言:「作者應覆。」諸比丘白佛,佛言:「聽作極大好重閣房六年內覆成,餘小者隨事量宜。」

時有一比丘作房,有異比丘覆。彼二比丘共諍先後治屋。諸比丘白佛,佛言:「先作者應先治。」時有二比丘共作房,二人共諍前後作,佛言:「聽更互作上座在先。」

時營事比丘,夏安居受所治房復受餘房,佛言:「不應爾。即所住房作安居房。」

爾時世尊在拘睒彌。時王優填與跋難陀親厚,王請在拘睒彌夏安居。時跋難陀受請安居已,聞有異處安居僧大得衣物,即往彼處少時住已還拘睒彌。時王優填聞已譏嫌:「云何跋難陀受我請夏安居已,聞有異處僧大得夏安居衣物而往彼住,後還來此?」時諸比丘聞,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跋難陀釋子言:「云何受請在拘睒彌夏安居,聞有異處僧大得夏安居衣物,便往彼住已復還此耶?」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若比丘此處安居,聞有異處僧大得夏安居衣物,而往彼住即失此處,於彼少住已復還此處,復失彼處。」

爾時眾僧房舍故壞,有異居士言:「若與我者我當修理。」諸比丘白佛,佛言:「聽與。白二羯磨應如是與。眾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此房與某甲居士修治,某甲比丘經營。白如是。』『大德僧聽!僧今以此房與某甲居士修治,某甲比丘經營。誰諸長老忍僧持此房與某甲居士修治、某甲比丘經營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某甲居士房修治、某甲比丘經營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爾時營事比丘未分房便出行,諸比丘即於後分房。彼營事比丘還問言:「留我營事房不?」彼答言:「不。」即便嫌責諸比丘言:「我未分房出行,而於後便分房。我於此有益,何故不與我房耶?」諸比丘不知為成分不成分?佛言:「成分。應待還,彼亦應囑人取。」時營事比丘未分房出行,囑餘比丘取房,而不指示房處所。彼比丘營處多,此比丘不知與取何房?諸比丘分房已,彼方還,問諸比丘:「分房未?」答言:「已分。」「為我取房不?」答言:「不。」彼即嫌責言:「未分房我出行,囑餘比丘為我取房。我於此有益,而不與我取房。」諸比丘不知為成分不成分?佛言:「成分。應待還,彼亦應指授言:『取某甲房。』」彼營事比丘取房已,後分房時次得好房,便捨前房。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應從上座更分,若無人取者應與。」彼比丘疑,不敢捉眾僧戶鈎鑰、若杖、若環、若[木*戈]、若角杓、若銅杓、若浴床,佛言:「聽捉。」彼不敢從此住處移此諸物至彼處,佛言:「聽移。」

有五法不應差為僧分粥,設差不應分:若有愛、有恚、有怖、有癡、不知已分未分。有如是五法,不應差為僧分粥,已差不應分。有五法應差為僧分粥: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已分未分。有如是五法,應差為僧分粥,若差應令為僧分粥、分小食、分佉闍尼,差請會敷臥具分臥具、分浴衣、分衣,可取可與。差比丘使、差沙彌使,一切亦如是。有五法為僧分粥,入地獄如射箭:有愛、有恚、有怖、有癡、不知分未分。有如是五法分粥,入地獄如射箭。有五法分粥,生天如射箭,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分未分。有如是五法為僧分粥,生天如射箭,乃至差沙彌使亦如是。(房舍揵度具足竟)

雜揵度之一

爾時世尊在波羅[木*奈]。五比丘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我等應持何等缽?」佛言:「聽持迦羅缽、捨羅缽。」

時有比丘入僧中食,無缽,佛言:「聽比坐與。若僧中有此二種缽者借與。」

時有比丘,蛇吐毒缽中,不洗持用食,食已得病。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不洗缽用食,聽洗已用食。」

時諸比丘發長,佛言:「聽剃,若自剃、若使人剃。」彼須剃刀,「聽作。」彼用寶作杷,佛言:「不應用寶,聽用銅鐵。」彼露捉刀難掌護,佛言:「聽作刀鞘。」彼用寶作,佛言:「不應用寶,聽用骨、牙、角、銅、鐵、白鑞、鉛、錫、捨羅草、竹葦、木作。」彼作刀鞘,患動壞刃,「應以物障,若毳、若劫貝、若犬皮、若墮落應以綖連綴,若手捉難掌護,應作囊盛。若從囊口出,應以繩系之。若手捉行恐失,繩系絡著肩。」時比丘用刀,刀卷,「聽手上磨。若故卷,應石上磨。手捉石恐失,應盛著刀囊中。若刀鈍,應刮刃。若自刮、教人刮。」彼須刮刀,佛言:「聽作。」

時比丘剃髮,患發著衣,佛言:「聽畜承發器。」不知云何作?「聽織竹作、若屈木為卷,以樹皮鞔之,若十種衣中一一衣,聽作承發器。」彼持承發物著地,用時著膝上,泥土污衣,佛言:「不應爾,聽以繩懸若安[木*戈]上。」

時比丘患鼻中毛長,佛言:「聽拔。若自拔、若令人拔。」彼須鑷,佛言:「聽作。」彼用寶作,佛言:「不應用寶作。聽用骨、牙、角、銅、鐵、白鑞、鉛、錫作。若患鑷頭破,聽頭安鐵。手捉難掌護,聽著剃刀囊中。」

時比丘爪長,佛言:「聽剪。若自剪、若令人剪。」彼須剪爪刀,佛言:「聽作。」彼用寶作,佛言:「不應用寶,聽用銅鐵。手捉難掌護,聽作筒盛。」彼用寶作筒,佛言:「不應用寶。聽用銅、鐵、白臘、鉛、錫、竹、木作。患筒中出,應作蓋塞。」彼用寶作蓋,佛言:「不應用寶。聽用銅、鐵、若白臘、鉛、錫、竹、木。若趣著一處患零落,聽著刀囊中。」

爾時有比丘爪長,至一白衣家,此比丘顏貌端正,白衣婦女見已便系意於彼比丘,即語比丘言:「共我作如是如是事。」比丘言:「大姊!莫作是語,我等法不應爾。」彼婦女言:「若不從我者,我當自以爪爬身面破已。我夫還時當語言:『彼比丘喚我作如是事,我不從彼便爪爬破我身面如是。』」時比丘聞已愧懼,便疾疾出其家。比丘亦出,其夫亦從外入,彼婦即自爬破身面語其夫言:「比丘喚我作如是事,我不從便爬破我身面。」其夫即疾疾逐比丘語言:「汝欲犯我婦,我婦不從,便爬破身面耶?」比丘答言:「居士莫作是語,我等法不應爾。」彼便言:「汝云何言:『不應爾。』汝爪長如是。」彼即打比丘次死。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畜長爪。」

時六群比丘剪爪令血出,佛言:「不應爾。」彼剪爪令如半月形,佛言:「不應爾。」彼剪爪令頭尖,佛言:「不應爾。」彼磨爪令光出,佛言:「不應爾。」彼以彩色染爪,佛言:「不應爾。」佛語比丘:「汝曹癡人!避我所制更作餘事。聽諸比丘皮次剪爪。」不知長短几許應剪?佛言:「極長如一麥應剪。」

時六群比丘以剪刀剪鬚髮,佛言:「不應爾。」彼剃髮不剃鬚,佛言:「應剃鬚發。」彼剃鬚、不剃髮,佛言:「應剃鬚發。」彼拔發,佛言:「不應爾。」彼留發,佛言:「不應爾。」彼捻髭令翹,佛言:「不應爾。汝等癡人!避我所制更作餘事。自今已去,應鬚髮盡剃。」

彼比丘不知發長几許應剃?佛言:「極長長兩指,若二月一剃,此是極長。」

時六群比丘梳鬚髮,佛言:「不應爾。」彼以油塗發,佛言:「不應爾。」六群比丘畫眼瞼。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多欲無厭,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猶若白衣。」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如是畫眼瞼。」

時諸比丘患眼痛,佛言:「聽著種種藥。」

時六群比丘鏡照面、或水中照面、或以物摩壁令光出照面。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多欲無厭。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以鏡照面猶如白衣。」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

時比丘患面瘡,佛言:「聽餘比丘著藥。若獨在一房,聽以水鏡照面著藥。」

彼比丘治身治發,佛言:「不應爾。」彼比丘唾身揩摩,佛言:「不應爾。」彼於露處洗浴,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多欲無厭,自稱:『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露處洗浴猶如白衣。」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

時有比丘作如是意:「自椎打肩臂,欲令麁好。」佛言:「不應爾。」彼作如是意:「以香塗身,為香好故。」佛言:「不應爾。」

時諸比丘患身汗臭,佛言:「聽作刮汗刀。」彼用寶作,佛言:「不應用寶。聽用骨、牙、角、銅、鐵鉛、錫、捨羅草、竹、木作。」時六群比丘作刮汗刀,頭似剃刀形,刮汗並欲去身毛,佛言:「不應爾。亦不應畜如是刀。」時病瘡比丘以麁末藥洗患痛。佛言:「聽以細末藥、若細泥、若葉華菓,隨病比丘便身,聽洗病者種種瘡乃至患汗臭。」

時六群比丘著耳鐺佛言:「不應爾。」時六群比丘耳輪上著珠,佛言:「不應爾。」六群比丘著耳環,佛言:「不應爾。」六群比丘以多羅葉、若鉛錫作環張耳孔令大,佛言:「不應爾。」彼六群比丘纏裹耳睡,佛言:「不應爾。」彼作鉛錫腰帶,佛言:「不應爾。」彼著頸瓔,佛言:「不應爾。」彼著臂腳玔,佛言:「不應爾。」彼著指環,佛言:「不應爾。」彼用五色綖絡腋繫腰臂,佛言:「不應爾。」彼著指印,佛言:「不應爾。」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時有外道六師,與弟子共住。時不蘭迦葉,與弟子九萬人俱。末佉羅瞿奢羅,與弟子八萬人俱。如是轉減,乃至尼揵子,與四萬人俱。時王舍城有長者,是六師弟子,得大段旃檀木,即用作缽,以寶作絡囊盛之,於中庭竪高標安著其上,唱言:「若此王舍城,有沙門、婆羅門,是阿羅漢有神力者,可取此缽去。」時富蘭迦葉至長者所語言:「我是阿羅漢,有大神力,可持此缽並囊與我。」長者語言:「汝若是阿羅漢有大神力與汝,汝可往取。」彼欲取而無由得。時末佉羅瞿奢羅、阿夷頭翅捨欽婆羅、波瞿迦旃延、訕毘羅吒子、尼揵陀若提子等,至長者所作如是言:「我是阿羅漢有神力,可以此缽並囊與我。」長者言:「若汝是阿羅漢有大神力者與汝,汝可往取。」彼欲取而無由得。爾時賓頭盧、大目連,共在一大石上坐,賓頭盧語目連:「汝是阿羅漢,世尊記汝神足第一,汝可往取。」目連言:「我未曾白衣前現神足。汝亦是阿羅漢,有大神力,世尊記汝師子吼最為第一,汝可往取。」時賓頭盧聞目連語已,即合石踴身虛空,遶王舍城七匝,國人皆東西避走言:「石欲墮。」時彼長者在閣堂上,遙見賓頭盧在虛空中,即合掌作禮作如是言:「取此缽。賓頭盧!」賓頭盧即取缽,長者復言:「小下住。賓頭盧!」賓頭盧即小下住。時彼長者從手中取缽盛滿美食與。時賓頭盧取缽已,還以神足力乘虛而去。諸比丘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賓頭盧言:「云何在白衣前現神足?」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賓頭盧:「汝於白衣前現神足耶?」答言:「實爾。」時世尊無數方便呵責賓頭盧:「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於白衣前現神足,猶如淫女為半錢故於眾人前自現?汝亦如是,為弊木缽故,於白衣前現神足。不應於白衣前現神足,若現突吉羅。比丘不應畜旃檀缽,若畜如法治。若得已成者,聽破分與諸比丘作眼藥。」

時諸外道聞沙門瞿曇制諸比丘不得於白衣前現神足,彼沙門所制終不更犯。「我等今寧可往彼所語言:『汝沙門瞿曇自稱得阿羅漢,我亦是阿羅漢;自稱有神通,我亦有神通;自稱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今可共現過人法神力,若沙門瞿曇現一過人法,我當現二;若現二,我當現四;沙門瞿曇現四過人法,我當現八;若現八,我當現十六;若現十六,我當現三十二;若現三十二,我當現六十四。若所現轉增,我現亦轉一倍。』」時諸外道在城街巷處處唱言:「沙門瞿曇自稱有神力,我亦有神力;自稱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我等今欲共沙門瞿曇捔現神力過人法。若沙門瞿曇現一,我當現二;如是沙門瞿曇所現多少,我當現轉增一倍。」時王舍城中有一處,其地廣大平博。時彼長者多持華香、瓔珞、伎樂、幢幡、飲食、衣服、醫藥、臥具,欲於此處供養外道婆伽婆。時彼長者,欲取華供養外道,手入器輒不得出,欲取香花、瓔珞幢幡伎樂飲食、衣服、醫藥、臥具,隨所取手皆著器而不得出。時彼長者,欲取華供養佛時,隨手所取而無所礙。如是隨手所取,乃至醫藥臥具而無所礙。彼作如是念:「未曾有,世尊有如是大神力。」時彼長者即白佛言:「唯願世尊,與大比丘僧,受我明日請食。」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彼長者,見世尊默然許可,前禮佛足遶佛而去。即還其家竟,夜辦種種肥美飲食,明日清旦往白時到。爾時世尊著衣持缽,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往彼長者家。時世尊動足行處,大神力天在虛空中,以天曼陀羅華、旃檀末香、天憂缽羅缽頭、分摩拘牟頭、分陀利華,以散佛行跡處,作天伎樂歌頌讚佛。時彼長者,隨從世尊作是念:「今此音聲,為從地出?為從上來?」仰視空中,遙見天曼陀羅華,乃至分陀利華,及天伎樂住在空中,便作是念:「此音不從地出,乃從上來。」

時世尊至長者家就座而坐,時諸外道聞,作如是念:「彼長者由來供養我諸外道,今乃更請佛及僧飲食。我今寧可往令彼供具不足。」即便與眷屬俱往長者家。守門人見諸外道與眷屬俱來,即往白長者言:「知不?今諸外道與眷屬來,當聽入不?」長者言:「莫聽入。」佛言:「長者,可聽入。」長者白佛:「外道眾多,此處窄狹,恐不容受。」佛言:「但聽入,足相容受。」長者復言:「外道眾多,坐處窄狹、飲食有限。本為千二百五十人設供,今恐不供足。」佛告長者:「但聽入,足相容受,飲食供足。」爾時世尊以神足力令地平正廣博東西觀。時無數百千高座自然而有,南西北方亦復如是。時世尊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並外道俱坐。時彼長者設種種美食供養佛、比丘僧及諸外道,一切充足食已捨缽,更取卑床於佛前坐。時世尊為長者無數方便說法教化令得歡喜,為長者說法已,從坐而去。

爾時諸外道與眷屬俱,往瓶沙王所,合掌頂上言:「願王常勝。」白言:「沙門瞿曇自言是阿羅漢,我亦是阿羅漢;沙門瞿曇自言有神通,我亦有神通;沙門瞿曇自稱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我等今欲共沙門瞿曇捔勝神力及過人法。若沙門瞿曇現一,我當現二;如是隨沙門瞿曇所現多少,我盡倍之。大王!我今欲共沙門瞿曇捔現神力過人法。」時瓶沙王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向因緣具白世尊:「唯願世尊!與外道捔現神力及過人法。」世尊告王言:「且止!我自知時,可現當現。明日當去,隨王所欲。」

世尊明日與大比丘眾俱,從王舍城去。時瓶沙王以五百乘車載種種美食從世尊後。時諸外道聞世尊清旦出王舍城去,作是言:「沙門瞿曇不能與我等共捔神力便去。王瓶沙五百乘車載種種美食為我等,不為彼瞿曇沙門。我曹今可隨彼去到所至之處,喚共捔神力過人法。」彼即隨世尊後去。時王瓶沙聞佛清旦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從王舍城去,王從八萬四千人俱隨世尊後,梵身天、釋提桓因、四天王、諸天無數百千大眾隨從世尊後。時世尊往優禪城,優禪城王名波羅殊提,摩竭國諸外道,優禪城諸外道,俱共往波羅殊提王所,合掌頂上讚言:「願王常勝!沙門瞿曇自稱言是阿羅漢,我亦是阿羅漢;自稱言有神力,我亦有神力;自稱言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我等於王舍城中求共捔神力過人法,而沙門瞿曇不能與我捔神力過人法。我等今欲共捔神力過人法,若沙門瞿曇現一,我當現二;如是隨沙門瞿曇所現多少,我盡倍之。」時王波羅殊提即往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善哉世尊!可共諸外道現神力過人法。」爾時世尊告波羅殊提王言:「且止!我自知時,可現當現。明日當去,隨王意。」

時世尊明日清旦從優禪去,波羅殊提王五百乘車載種種美食從世尊後。時諸外道聞世尊去,作如是言:「沙門瞿曇不能與我共捔神力過人法便去。王五百乘車載飲食為我等不為彼,我當隨去到所至處,與共捔神力過人法。」彼即隨世尊後而去。時王瓶沙聞世尊去,與八萬四千人俱,波羅殊提王與七萬人俱,釋梵四天王諸天大眾,無數百千眷屬圍遶從世尊後。世尊往拘睒彌國瞿師羅園中住。時優陀延為王,摩竭國諸外道、優禪國諸外道、拘睒彌諸外道俱往優陀延王所,合掌頂上讚言:「願王常勝!」白如是言:「沙門瞿曇!自稱言是阿羅漢,我亦是阿羅漢;自稱言有大神力,我亦有大神力;彼自稱言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於摩竭國優禪國求共捔神力過人法,沙門瞿曇不能與我共捔神力過人法而去。我等今欲共沙門瞿曇捔神力過人法,沙門瞿曇現一,我當現二;如是隨彼所現多少,我盡倍之。」時優陀延王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善哉世尊!可與諸外道共捔神力過人法。」佛告王言:「止!止!我自知時,可現當現。明日當去,便隨王意,明日清旦便去。」時王優陀延,五百乘車載種種飲食隨世尊後。時諸外道聞世尊去,便作是言:「沙門瞿曇不能與我捔神力過人法便去。優陀延王五百乘車載飲食,而為我等不為彼。我等今隨彼所至之處,當共捔神力過人法。」即便隨世尊後去。時瓶沙王與八萬四千人俱,優禪王與七萬人俱,優陀延王與六萬人俱,從世尊後。釋梵四天王無數百千諸天大眾,從世尊後。爾時世尊往迦維羅衛國尼拘律園中住。時迦維羅衛王梵施,是佛異母弟,摩竭國諸外道、優禪諸外道、拘睒彌諸外道、迦維羅衛國諸外道,共往梵施王所,合掌頂上:「願王常勝!」白梵施王言:「沙門瞿曇自稱言是阿羅漢,我亦是阿羅漢;自稱有大神力,我亦有大神力;自稱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我於摩竭國、優禪國、拘睒彌國,與沙門瞿曇捔神力過人法,而沙門瞿曇,不能與我捔神力過人法便去。我等今欲與沙門瞿曇捔現神力過人法,若沙門瞿曇現一,我當現二;如是隨沙門瞿曇所現多少,我盡倍之。」時梵施王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佛言:「願世尊!現神力過人法。」佛告王言:「止!止!我自知時,可現當現。明日當出,迦維羅衛國去,可隨王意。」世尊明日清旦便去。爾時梵施王,即以五百乘車載種種飲食從世尊後。時諸外道聞世尊去,便作是言:「沙門瞿曇!不能與我共捔神力過人法,捨我而去。梵施王載五百乘車飲食,而為我等不為沙門瞿曇。今當隨其所至之處,喚共捔神力過人法。」即與眷屬逐世尊後。時王瓶沙聞佛去,即與八萬四千人俱,波羅殊提王與七萬人俱,優陀延王與六萬人俱,梵施王與五萬人俱,從世尊後。釋梵四天王與諸眷屬無數百千天人,從世尊後。

爾時世尊從迦維羅衛國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桓園中住。時舍衛國波斯匿為王,時摩竭國諸外道、優禪城諸外道、拘睒彌諸外道、迦維羅衛諸外道、舍衛國諸外道,皆往王波斯匿所,合掌頂上白言:「願王常勝!」作如是言:「沙門瞿曇自稱言是阿羅漢,我亦是阿羅漢;自稱言有大神力,我亦有大神力;自稱言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我等於摩竭國、優禪城、拘睒彌、迦維羅衛國,欲共捔神力過人法,而不能與我共捔神力過人法便去。我等今欲共沙門瞿曇捔神力過人法,若沙門瞿曇現一,我當現二;如是隨其所現多少,我盡倍之。」王波斯匿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善哉世尊!願現神力過人法。」佛告王言:「止!止!我自知時,可現當現。於臘月十五日中,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如來當現神力過人法。大王!若欲觀如來現神力過人法者便來。」時舍衛國有別處,其地平正廣博,世尊往彼敷座而坐。時梵天王,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言:「我當為世尊敷高座。」佛告梵天:「且止!我自知時。」天帝釋、四天王、瓶沙王、波羅殊提王、優陀延王、梵施王、波斯匿王、末利夫人、長者梨師達多、富羅那,各各作如是言:「我當為世尊敷高座。」佛告言:「汝等且止!我自知時。」時諸居士有信外道者,為外道敷價直百千座,有信樂恭敬供養世尊者,次第從一日至十五日。

爾時世尊東面看時,有無數百千諸座自然而有,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中央有自然七寶師子高座,如來坐上。時諸大眾皆悉就座,時有檀越次供日者授佛楊枝,世尊為受嚼已,棄著背後,即成大樹,根莖枝葉扶疎茂盛。時諸大眾見世尊如是神力,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時世尊觀諸大眾得未曾有生厭離心,即為無數方便種種說法令得歡喜。時於座上無數百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此是世尊初日現神力變化。

於第二日,此樹花生色香具足,樹花散落週遍大眾積至於膝,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及餘大眾皆嗅此香氣。時諸大眾見世尊如是神力變化,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時世尊觀諸大眾得未曾有生厭離心,即為無數方便種種說法令得歡喜,時於座上無數百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此是世尊第二日現神力變化。

於第三日,樹菓便出色香味具足,其菓不搖自落墮地不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及諸大眾,皆共食之。此諸大眾見世尊如是神力變化,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時世尊觀諸大眾得未曾有厭離心生,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此是世尊第三日現神力變化。

爾時有檀越次供第四日者授世尊水,時世尊即取一把水棄之前地,佛神力故,即成大池。其水清淨無諸塵穢,飲之無患,有諸雜華,優缽羅、缽頭摩、拘牟頭、分陀利華,眾鳥異類,鳧雁、鴛鴦,黿龜、魚鼈水性之屬,以為莊嚴。時諸大眾見世尊神力如是變化,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時世尊觀諸大眾得未曾有厭離心生,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

爾時第五日,其池四面各出一河,直流不曲,其水恬淨而無波浪,眾雜奇華以為莊嚴,其流水聲說法之音,一切眾行皆悉無常苦空,一切諸法皆悉無我涅槃息滅。時諸大眾見世尊神力如是變化,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時世尊觀諸大眾得未曾有厭離心生,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此是世尊第五日變化。

於第六日,世尊化諸大眾皆一等類無有差降。時諸大眾見世尊神力變化如是。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時世尊觀諸大眾得未曾有厭離心生,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此是世尊第六日變化。

於第七日,世尊在空中為諸大眾說法,但聞如來說法聲而不見形。時諸大眾見世尊神力變化如是,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時世尊觀諸大眾得未曾有厭離心生,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

第八日,時諸居士信外道者,遣使喚諸外道:「汝曹知不?沙門瞿曇已現神力,於今八日,汝曹何故不來耶?」彼欲來而不得來。時世尊告諸比丘言:「若使不蘭迦葉以堅[革*卬]皮繩縛其身,竝牛牽之皮繩斷、身形破壞,若不捨己見而為論議故,終不能來至我所,乃至尼犍子等亦復如是。」時梵天王,告天帝釋言:「諸外道人自言與世尊等,而不能來與世尊捔現神力。今可破滅其高座。」時天帝釋告四天王:「諸外道自言與世尊等,而不能來與世尊捔神力。今可破滅其高座。」時四天王即召風神雲雨神雷神告如是言:「諸外道自言與世尊等,而不能來與世尊捔神力。今可破壞其高座令散滅無餘。」時風神等聞四天王教已,即取外道高座破散令滅無餘。時諸外道得風雨飄濕,即入草木叢林山谷窟中而自藏竄。時有露形斯尼外道波梨子、波私婆闍伽,以大石繫頸自投深淵。時諸大眾見世尊神力變化,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世尊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此是世尊第八日變化。

於第九日,世尊於須彌頂上為大眾說法,但聞其聲不見其形。時諸大眾見世尊如是變化,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世尊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此是世尊第九日變化。

第十日,世尊於梵天上說法,時諸大眾但聞其聲不見其形。時諸大眾見世尊如是變化,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世尊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此是如來第十日變化。

於第十一日,世尊於大眾中現神足變化,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於近現處、若遠不見處、若近山障石壁身過無閡,遊行空中如鳥飛翔,出沒於地猶若水波,履水而行如地游步,身出煙焰猶若大火,手捫摸日月身至梵天。時諸大眾見世尊如是變化,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世尊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此是世尊第十一日神足變化。

於第十二日,世尊於大眾中心念說法,是應念、是不應念,是應思惟、是不應思惟,是應斷、是應修行。是時諸大眾見世尊神足變化如是,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厭離心生。世尊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此是世尊第十二日神足變化。

於第十三日,世尊為大眾說法教授,說法教授者,一切皆熾然。云何一切皆熾然?眼熾然、色熾然、識熾然、眼觸熾然。眼觸因緣有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是亦熾然。誰熾然?貪慾、瞋恚、癡火熾然,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熾然。苦緣是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一切皆熾然。爾時大眾聞世尊如是說法,教化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此是如來第十三日變化。

於第十四日,次供檀越以一掬花授世尊,世尊嗅已擲著空中,以佛神力故,變為萬四千華台樓閣,華台樓閣中一切皆有座佛,左右面天帝釋梵合掌敬禮,而說偈言:

「敬禮丈夫王,  大人最無上;
 一切無能知,  世尊所依禪。」

爾時大眾見世尊神力變化如是,皆大歡喜得未曾有。世尊即為說法乃至得法眼淨如上。

爾時摩竭王瓶沙次十五日設供,即於夜辦種種美食,夜過已明日,以種種多美飲食飯佛及僧,並波羅殊提王、優陀延王、梵施王、波斯匿王、末利夫人、長者梨師達多、富羅那,一切大眾皆供養滿足。食已捨缽,王瓶沙更取卑床於佛前坐。時世尊壞加趺坐,申腳桉上,足至桉上,時地為六反十八種震動。時世尊足下相輪,輪有千輻,輪郭成就,輪相具足,光明晃曜從輪出光,光照三千大千國土。時摩竭王見世尊足下輪相如是,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世尊言:「世尊!往昔作何福德,得此足下千輻輪相,光明晃曜、輪中出光、光照三千大千國土?」爾時佛告瓶沙王:「乃往過去世時,有王名利益眾生,作閻浮提王。時閻浮提,國土豐饒人民熾盛快樂,有八萬四千城聚落,有五十五億。時利益眾生王所住城名慧光,東西十二由延、南北七由延,其城廣大、人民熾盛、財物無限、嚴飾快樂。王第一夫人字慧事,無兒息。彼為兒故,禮事種種諸天、河水、池水、滿善天、寶善天、日月天、帝釋、梵天王、地水火風神、摩醯首羅天子、園神、林神、巷陌諸神、鬼子母、聚落諸神,處處供養求願有子。後於異時,王第一夫人懷娠,女人有三種智慧:知男子有欲意看、知得胎時、知所從得處。時夫人即往王所白言:『王知不?我今懷妊。』王言:『大善!』即為夫人倍增供養,以最上飲食、衣服、醫藥、臥具一切所須皆增一倍。十月滿已生一男兒,顏貌端正。時兒生日,八萬四千諸城,八萬四千伏藏自然湧出。藏有銀者銀樹湧出,根莖枝葉皆是白銀。藏有金者金樹湧出,根莖華葉皆悉是金。藏有琉璃者、頗梨者、有赤真珠者、有馬瑙者、有車璩者,皆亦如是。爾時國法,若兒初生,若父母為作字、若沙門婆羅門為作字。時王利益眾生作是念:『何須沙門婆羅門為作字也?此兒母字慧事,我今寧可字兒為慧燈。』彼即字為慧燈。時王為其兒置四種乳母:一者治身,二者浣衣,三者乳養,四者戲笑。治身母者,修治身形支節。浣衣母者,為浣濯衣服洗浴身形。與乳母者,主知與乳。遊戲母者,若王子在象馬車乘遊戲時,華香寶物種種玩弄之具,與共嬉戲持孔雀蓋在後,娛樂王子令得快樂。」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切要歸盡,  高者會當墮;
 生者無不死,  有命皆無常。
 眾生墮有數,  一切皆有為;
 一切諸世間,  無有不老死。
 眾生是常法,  生生皆歸死;
 隨其所造業,  罪福有果報。
 惡業墮地獄,  善業生天上;
 高行生善道,  得無漏涅槃。

「時利益眾生王命終,王子轉大至年八九歲,其母教學諸伎藝,書畫、算數、戲笑、歌舞、伎樂、象馬、騎乘、乘車、學射勇健捷疾,於諸技藝皆悉綜練。至年十四五時,諸群臣至王子所白言:『知不?王已命終,今次應登王位為王,施行教令。』王子答言:『我不能為王行王教令。何以故?我前世時曾為國王經六年,以是因緣墮在地獄六萬歲。以是故今不能為王行王教令。』諸臣言:『頗有方便可得作王行王教令不?』答言:『有。』『何者是?』答言:『若能令閻浮提若男若女能言之者,皆行十善不殺生乃至不邪見者,我當為王。』時諸臣聞王子教已,即遣使持書四方唱令,作如是言:『汝等知不?利益眾生王已命過。王子慧燈次應為王,作如是言:「我不為王,乃使閻浮提人若男若女能言之者,皆行十善不殺生乃至不邪見者,我當為王。」』時諸國人聞如是教,盡修行十善不殺生乃至不邪見。諸臣即往王子慧燈所白言:『王子知不?閻浮提人若男若女能言之者,皆行十善不殺生乃至不邪見,今可登王位行王教令。』王子言:『取絹來。』即授第一白絹與,自系頭上作如是言:『如是時有如是王,善好不耶?』諸臣答言:『甚善。』時諸臣白王言:『王初生時,有八萬四千藏自然而出,今可取入王藏。』王言:『何須入藏?即可於彼四交道頭,佈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孤老,隨所求索者一切施與。』時諸大臣聞慧燈王教已,即於八萬四千城,隨所在藏,於四城門中四交道頭,佈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孤老,隨其所索一切施與。

「時天帝釋便作是念:『王慧燈於八萬四千城,隨所在藏,皆於四城門中四交道頭。佈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孤老,隨其所索一切施與。將恐來奪我座,我今寧可往試王慧燈,為以無上道不退轉故佈施、為以退轉也?』彼即化作男子,自相謂言:『王慧燈,教我等行十惡殺生乃至邪見。』時諸大臣皆往王所白言:『王實教國人行十惡殺生乃至邪見耶?』王答言:『不。何以故?我先有是語:「我不作王,乃令閻浮提人能言之類皆行十善不殺生乃至不邪見,我當為王。」是故我無是語。汝等今可嚴駕象乘,我欲自行教化國人。』

四分律卷第五十一

 

上篇:四分律

下篇:四分律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計七十二頌) 西天譯經朝散大夫試...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佛者眾...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

善思童子經

善思童子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大莊嚴法門經

大莊嚴法門經卷上(亦名文殊師利神通力經,亦名勝金色...

道地經

道地經一卷 天竺須賴拏國三藏僧伽羅剎漢言眾護造後漢...

【註音版】佛說法滅盡經

佛說法滅盡經...

菩薩戒本經箋要

菩薩戒本經箋要 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三藏 曇無讖第二...

分別善惡報應經

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上 西天中印度惹爛駄囉國密林寺三藏...

最無比經

最無比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教詞典】阿鳩羅加羅

(雜名)Ākulakara,風名,譯曰作亂。見大威德陀羅尼...

【佛教詞典】火焚地獄

焦熱地獄的別名,因墮落在此地獄中的罪人,時常被猛火...

真修行人要過的錢財關

很多修行人會發現,怎麼自己這兩年突然的運氣不順了,...

趙尊仁的往生故事

趙尊仁。法名培庚,江蘇如皋縣人。年三十餘歲,從事商...

修行法語

1、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

為什麼說名號即實相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

五戒善法為做人應知應行之原則

吾人生在世界,不只是要從自然界的萬物得到自身生活之...

東林佛號與中醫醫理

到東林寺坐診近半年,見了許多因念佛而身心受益的同修...

聖嚴法師《慈悲是為了保護自己》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幫助我們破除執著、抗拒誘惑。但...

學佛要從做好身邊小事開始

佛經上告訴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

謙虛十要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外貌。外貌乃內心之窗;心有所思,...

佛法的藏、通、別、圓四教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通、別、圓四教...

從不好的果報中推出前因

我們看一個人,他今生的果,就要推出他往世的因,這是...

素食,就是不做餓死他人的幫兇

哈佛營養學家梅爾指出:如果美國肉類生產降低百分之十...

【視頻】《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

《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

【視頻】《晚課》大華嚴寺

《晚課》大華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