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分律卷第三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分律卷第三十二(二分之十一)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受戒揵度之二

爾時世尊作是思惟已,默然而不說法。時梵天王於梵天上,遙知如來心中所念已,念:「世間大敗壞,如來今日獲此妙法,云何默然而住,令世間不聞耶?」爾時梵天如力士屈申臂頃,從彼而來到如來前,頭面禮已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唯願如來說法,唯願善逝說法。世間眾生,亦有垢薄智慧聰明易度者,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爾時世尊告梵天王:「如是,如是!梵王!如汝所言,我向者在閑靜處而生此念言:『我今已獲此法,此法甚深難知難解,永寂休息微妙最上,賢聖所知非愚者所習,眾生異見、異忍、異欲、異命,依於異見樂於樔窟。眾生以是樂於樔窟故,於緣起法甚深難解。復有甚深難解處,滅諸欲愛盡涅槃,是處亦難見故。我今欲說法,餘人不知,則於我唐勞疲苦耳。』」時世尊曾見有此二偈,非先所聞,亦未曾說:

「我成道極難,  為在樔窟說;
 貪恚愚癡者,  不能入此法。
 逆流迴生死,  深妙甚難解;
 著欲無所見,  愚闇身所覆。

「是故梵天,我默然而不說法。」爾時梵天復白佛言:「世間大敗壞,今如來獲此正法,云何默然不說,令世間不聞耶?唯願世尊,時演正法,流布於世。世間亦有垢薄聰明眾生易度者,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爾時梵天說此語已,復說偈言:

「摩竭雜垢穢,  而佛從中生;
 願開甘露門,  為眾生說法。」

爾時世尊受梵天勸請已,即以佛眼觀察世間眾生,世間生世間長,有少垢有多垢,利根鈍根,有易度有難度,畏後世罪,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猶如憂缽池、缽頭池、拘牟頭池、分陀利池、憂缽。缽頭、拘牟頭、分陀利華,有初出地未出水,或有已出地與水齊,或有出水塵水不著。如來亦復如是,以佛眼觀世間眾生,世間生世間長,少垢、多垢;利根、鈍根;易度、難度;畏後、世罪,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爾時世尊即與梵天而說此偈:

「梵天我告汝,  今開甘露門,
 諸聞者信受,  不為嬈故說。
 梵天微妙法,  牟尼所得法。」

爾時梵天知世尊受勸請已,禮世尊足、右遶三匝而去,即沒不現。爾時世尊復作是念:「我今當先與誰說法,聞便即解?」即念:「阿蘭迦蘭垢薄利根聰明有智,我今寧可先與說法。」念已復更智生,今阿蘭迦蘭命終已經七日,亦有諸天來白我言:「阿蘭迦蘭命終來七日。」時佛作是念言:「何其苦哉!汝有所失,此法極妙如何不聞?若得聞者速疾得解。」爾時世尊復作是念:「我今當先與誰說法速疾得解?」念言:「欝頭藍子垢薄,利根聰明有智,我今寧可先與說法。」作是念已,復更智生,欝頭藍子昨日命終,諸天亦來白我言:「欝頭藍子昨日命終。」佛言:「何其苦哉!汝有所失,此法微妙如何不聞?若得聞者速得解脫。」

爾時世尊復作是念:「我今先當與誰說法,聞我法者速得解脫?」念言:「此五比丘執事勞苦,不避寒暑侍衛供養,我今寧可先與說法耶?」時世尊復作是念:「五比丘今於何處居止?」即以天眼清淨過於天人觀五比丘,於波羅[木*奈]國仙人鹿苑中,見已即往詣彼仙人鹿苑所。時見優陀耶梵志亦在路行,遙見世尊,前白佛言:「瞿曇!諸根寂靜顏色怡悅,汝師是誰?為從誰學?為學何法?」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一切智為上,  一切欲愛解;
 自然得解悟,  云何從人學。
 我亦無有師,  亦復無等侶;
 世間唯一佛,  澹然常安隱。
 我是世無著,  我為世間最;
 諸天及世人,  無有與我等。
 欲於波羅[木*奈],  轉無上法輪;
 世間皆盲冥,  當擊甘露鼓。」

梵志問言:「向瞿曇所說我無著最勝者,願聞其義。」佛以偈報言:

「我脫一切結,  得盡於諸漏;
 我勝諸惡法,  優陀我最勝。」

爾時梵志默然。時世尊捨去,往仙人鹿苑所。五比丘遙見世尊來,各各相誡勅言:「此瞿曇沙門,行不著路迷荒失志。若來至此,汝等莫與言語,亦莫禮敬,更別施小座令坐。」時世尊漸漸至五比丘所,時五比丘不自覺,皆起迎禮敬,或有為敷座者,或有為執衣缽者,或取水與洗足者。時世尊作是念:「此愚癡人!不能堅固其志,共作制限而復自壞。何以故?不堪佛威神故。我今寧可即就座而坐。」五比丘見如來坐已,皆稱名:「汝如來。」時佛告五比丘言:「汝等莫稱名:『汝如來、至真、等正覺。』如來威神無量最勝,汝若稱名:『汝如來。』長夜受苦無量。」時五人語言:「瞿曇!汝本所造苦行執持威儀,猶不能得上人法,神通智見有所增益得自娛樂,況今行不著路迷荒失志。」佛告五人言:「汝等曾聞我有二言返覆不?」報言:「瞿曇!昔來不聞有二言。」佛言:「汝等來!我今已獲甘露,當教授汝等。汝等能承受我言者,如是不久必有所得。所以族姓子,以信牢固從家舍家,為道修無上梵行者,於現法中自身作證,而自娛樂。生分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比丘出家者,不得親近二邊,樂習愛慾,或自苦行,非賢聖法,勞疲形神不能有所辦。比丘除此二邊已,更有中道,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得等覺,成沙門涅槃行。云何名中道?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得等覺,成沙門涅槃行,此賢聖八正道:正見、正業、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謂中道。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等正覺,成沙門涅槃行,四聖諦。何謂為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盡聖諦、苦出要聖諦。何等為苦聖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聖諦。復次當知苦聖諦,我已知此,當修八正道:正見、正業、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何等為苦集聖諦,緣愛本所生,與欲相應愛樂,是謂苦集聖諦。復次當滅此苦集聖諦,我已滅作證,當修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云何名苦盡聖諦?彼愛永盡、無慾滅捨、出要解脫永盡、休息無有樔窟,是謂苦盡聖諦。復次當以苦盡聖諦為證,我已作證,當修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是苦出要聖諦?此賢聖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苦出要聖諦。復次當修此苦出要聖諦,此苦出要聖諦,我已修。此苦聖諦本未聞法,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得證。復次當知,此苦聖諦本所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復次我已知苦聖諦本未聞法,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是謂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本未聞法,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復次當滅此苦集聖諦本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復次我已滅,此苦集聖諦本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是謂苦集聖諦。此苦盡聖諦本所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復次此苦盡聖諦應作證本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復次此苦盡聖諦,我已作證本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此苦出要聖諦本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復次當修苦出要聖諦本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復次我已修此苦出要聖諦本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是謂四聖諦。若我不修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如實而不知者,我今不成無上正真道。然我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如實而知,我今成無上正真道而無疑滯。如來說此四聖諦,眾中無有覺悟者,如來則為不轉法輪。若如來說四聖諦,眾中有覺悟者,如來則為轉法輪。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天及世間人所不能轉,是故當勤方便修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聖諦,當如是學。」爾時世尊,說此法時,五比丘阿若憍陳如,諸塵垢盡得法眼生。爾時世尊,已知阿若憍陳如心中所得,便以此言而讚曰:「阿若憍陳如已知!阿若憍陳如已知!」從是已來名阿若憍陳如。時地神聞如來所說,便即相告語:「今如來、至真、等正覺,於波羅[木*奈]仙人鹿苑所,轉無上法輪本所未轉。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天及人,不能轉者。」地神唱聲,聞四天王、忉利天、焰天、兜術天、化樂天、他化天,展轉相告語言:「今如來、至真、等正覺,於波羅[木*奈]仙人鹿苑中,轉無上法輪。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天及人所不能轉。」爾時一念頃須臾間,展轉相告語聲乃徹梵天。爾時尊者阿若憍陳如,見法得法成辦諸法已獲果實,前白佛言:「我今欲於如來所修梵行。」佛言:「來,比丘!於我法中快自娛樂,修梵行盡苦原。」時尊者憍陳如,即名出家受具足戒。是謂比丘中初受具足戒,阿若憍陳如為首。

時尊者阿若憍陳如前白佛言:「我今欲入波羅[木*奈]城乞食,願聽!」佛言:「比丘!宜知是時。」時尊者阿若憍陳如即從座起,頭面禮世尊足已,著衣持缽入波羅[木*奈]城乞食。爾時世尊與尊者阿濕卑、摩訶摩男比丘說法,勸令歡喜。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有漏繫縛,讚歎出離為樂,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獲果實,前白佛言:「我等欲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言:「來,比丘!於我法中快自娛樂,修梵行盡苦源,即名出家受具足戒。」時阿濕卑摩訶摩男比丘,前白佛言:「我等欲入波羅[木*奈]城乞食。」佛言:「比丘!宜知是時。」時尊者阿濕卑等,即從坐起頭面禮世尊足已,著衣持缽入波羅[木*奈]城乞食。時世尊與婆提、婆敷二人說法,勸令歡喜。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有漏繫縛,讚歎出離為樂,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辦諸法,前白佛言:「我等欲於如來所修梵行盡苦源。」佛言:「來,比丘!於我法中快自娛樂,修梵行盡苦源,即名受具足戒。」時婆提、婆敷二人,前白佛言:「我等欲詣波羅[木*奈]城乞食。」佛言:「宜知是時。」時尊者婆提等,即從坐起頭面禮世尊足已,著衣持缽入波羅[木*奈]城乞食。時世尊與三人說法,二人乞食。二人所得食,足六人共食。若世尊五人中與二人說法,三人乞食。三人所得食,足六人共食。爾時世尊勸喻五比丘,漸漸教訓,令發歡喜心。時世尊食後告五比丘:「比丘!色無我。若色是我者,色不增益,而我受苦。若色是我者,應得自在,欲得如是色、不用如是色,以色無我故,而色增長,故受諸苦。亦不能得隨意欲得如是色便得,不用如是色便不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云何比丘!色是常耶?色無常耶?」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色無常。」佛言:「若色無常者,是苦是樂耶?」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苦。」佛言:「若色無常苦者,變易法。汝等云何色是我、是彼、是彼所、是我所不?」對曰:「非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諸比丘!一切色過去、未來、現在色,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一切色,非我非彼、非彼所非我所,應作是如實正觀智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比丘!賢聖弟子作是觀已,厭患色已,厭患便不著,已不著便得解脫,已解脫便得解脫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爾時世尊說此法時,五比丘一切有漏心解脫,得無礙解脫智生。爾時此世間有六羅漢,五弟子,如來、至真、等正覺為六。

爾時世尊游波羅[木*奈]國。時波羅[木*奈]國有族姓子,名耶輸伽,父母只有此一子,愍念瞻視不去目前。時父母與設三時殿,春夏冬使其子常遊戲其中五欲娛樂。時童子於五欲中極自娛樂已,疲極眠睡。眠睡覺已,即觀第一殿。又見諸妓人所執樂器縱橫狼藉,更相荷枕頭髮蓬亂,卻臥鼾睡齘齒寱語。見已恐怖身毛為竪,即生厭離意不欲與會,「此為苦哉!有何可貪?」即捨所居殿,更詣中殿,到彼觀其殿捨並妓人,如前無異,倍生恐怖身毛為竪,即生厭離不欲與會,「此為苦哉!有何可貪?」即捨去詣第三殿,所見亦復如上,倍生恐怖身毛為竪,生厭離心不欲與會亦復如上,即還出殿詣尸佉城門。時尸佉門神遙見童子來,見已便生是念:「此童子來,必欲見如來,更無餘道。我當開門使去。」即與開門。時童子出尸佉城門已,詣婆羅河側。到已於河岸上,解金屐度婆羅河,詣仙人鹿苑所。爾時世尊在露處經行,遙見童子來,即敷座而坐。諸佛常法圓光遍照,耶輸伽童子遙見如來顏貌端正,生喜悅心,前至世尊所,到已白言:「我今苦厄無所歸趣,願救濟我。」佛告童子:「來此處無為,此處無厄,此處安隱,欲求永寂無為者,欲盡無愛處,滅盡涅槃也。」爾時耶輸伽童子禮世尊已在一面坐,世尊漸與說法,勸令發歡喜心。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讚歎出離為樂,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自身得果證,前白佛言:「我欲於如來所淨修梵行。」佛言:「比丘來!於我法中快自娛樂,修梵行盡苦源。」時耶輸伽即受具足戒。

第一殿捨宮人妓女,盡皆睡覺,覺已求覓耶輸伽不見,往至中殿求之亦不見,復至第三殿捨求索亦復不見。時諸宮人妓女,往至其母所,白言:「大家!今者耶輸伽不知所在?」時母即速疾至其父所,告言:「知不?今不知兒為何所在?」時父在彼中殿前,沐浴梳頭速疾斂發,即勅左右人言:「於波羅[木*奈]國斷諸巷道。」自出尸佉城門,至婆羅河所,見子金屐在河側,便作是念:「我子必當渡河。」即尋跡渡河,往仙人鹿苑中。爾時如來遙見耶輸伽父來,即以神力使耶輸伽父見佛不見其子,至佛所白言:「大沙門!頗見我子耶輸伽不?」佛言:「汝今且坐,或當見汝子。」耶輸伽父念言:「此大沙門甚奇甚特,乃見慰勞如是也。」時耶輸伽父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世尊漸與說法,令發歡喜心,呵欲不淨,讚歎出離為樂,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辦諸法。自審得果證已,前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是為最初優婆塞三自歸,耶輸伽父為首。

爾時世尊與耶輸伽父說法,時耶輸伽身漏盡意解,得無礙智解脫。爾時世間有七羅漢,弟子有六,佛為七。爾時世尊即攝神足,使耶輸伽父見子去佛不遠坐,即到耶輸伽所語言:「汝母在後失汝,不知所在極懷愁憂,乃欲自害。汝可往瞻省,勿令自害。」時耶輸伽瞻視世尊顏。時世尊告耶輸伽父言:「云何族姓子,學智學道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作如是觀已,有漏心得解脫。云何長者,汝已捨欲還復能習欲不耶?」對曰:「不也。」「如是耶輸伽族姓子,已學智學道,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作如是觀已有漏心得解脫,終不複習欲如本在俗時也。今耶輸伽族姓子善獲大利,學智學道無漏心解脫,諸塵垢盡得法眼淨,作是觀已有漏心解脫。唯願世尊,今受我請,及耶輸伽並侍比丘。」爾時世尊默然受請。然耶輸伽不肯受別請,「世尊未聽我受別請。」佛言:「自今已去聽受別請。請有二種:有僧次請、有別請。」時耶輸伽父,知如來默然受請,即從坐起禮佛足而去,語耶輸伽母及其本二言:「汝今知不?耶輸伽身在大沙門所修梵行。我今日請大沙門及耶輸伽侍從後來,汝今知時,可供辦所須。」耶輸伽母及其本二,即辦具種種所須飲食已,往白時到。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耶輸伽侍從通已二人往其父捨,到已就座而坐。時耶輸伽母及本二奉世尊種種所須飲食,食訖攝缽,更取一小座於如來前坐。爾時世尊,漸次與說微妙法,勸令發歡喜心,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即白佛言:「自今已去歸依佛法僧,聽為優婆夷。我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是謂最初受三自歸優婆夷,耶輸伽母及其本二為首。時世尊與耶輸伽母及其本二說法已,即從坐起而去。

爾時世尊游波羅[木*奈]國。時耶輸伽有少小同友四人,在波羅[木*奈]住:一名無垢,二名善臂,三名滿願,四名伽梵婆提。聞耶輸伽在大沙門所修梵行,各念言:「此戒德必不虛,修沙門梵行亦不虛。何以故?乃使此族姓子從其受學修梵行。彼族姓子能於彼修梵行,我等寧可於大沙門所修梵行耶?」爾時同友四人,即往詣耶輸伽所語言:「汝今於大沙門所修梵行為勝耶?」耶輸伽報言:「我從大沙門所修梵行,甚為微妙。」此四人語耶輸伽言:「我亦欲於大沙門所出家修梵行。」時耶輸伽即將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此四同友,在波羅[木*奈]住,今欲從如來出家修梵行,願慈愍聽出家修梵行。」時世尊即聽,漸次為說勝法。勝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讚歎出離為樂,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我等欲從如來所修梵行。」佛言:「來比丘!於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為出家受具足戒。」即如先所見重觀察,便得盡有漏心得解脫、無礙解脫智生。時此世間有十阿羅漢弟子,如來為十一。

爾時世尊游波羅[木*奈]國。時耶輸伽少小同友有五十人,在波羅[木*奈]城外住,聞耶輸伽在大沙門所修梵行,各生念言:「此戒德所修梵行不虛。何以故知?今此族姓子在大沙門所修梵行,以是故知。彼族姓子能於彼修梵行,我今寧可往詣大沙門所修梵行耶?」爾時同友五十人等,往詣耶輸伽所語言:「此處勝耶?修梵行妙耶?」耶輸伽報言:「此處勝修,梵行亦妙!」此五十人語耶輸伽言:「我亦欲於大沙門所出家修梵行。」時耶輸伽即將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坐已白世尊言:「此五十同友,在波羅[木*奈]城外住,今欲從如來出家修梵行。願世尊慈愍聽出家修梵行。」時世尊即聽,漸次為說勝法。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讚歎出離為樂,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我等欲從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言:「來比丘!於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為受具足戒。」如先所見重觀已,有漏心解脫,無礙解脫智生。時此世間,有六十阿羅漢弟子,如來為六十一。

爾時世尊游波羅[木*奈]國。時有同友五十人,來向波羅[木*奈]國,欲成婚姻,在波羅[木*奈]城外處處遊觀,漸詣仙人鹿野苑。時五十人等遙見世尊顏貌端正眾相殊特,見已發歡喜心,於如來所,即前頭面禮足,在一面座已。時世尊與說勝法,勸令發歡喜心。所謂勝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福,呵欲不淨、讚歎出離為樂,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得法見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從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言:「來比丘!於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受具足戒。」如先所見重觀察已,有漏心解脫,無礙解脫智生。時世間有百一十阿羅漢弟子,佛為百一十一。

爾時世尊游波羅[木*奈]國。時伊羅缽羅龍王,自出恆河水所居宮,手執金缽盛滿銀粟、銀缽盛滿金粟,將諸龍女,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而說此偈: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云何得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云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龍王言:「若有宣暢此偈義者,我當持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及所將龍女,盡當與之。我求如來等正覺。」時眾人大集,或有人往觀金缽銀粟、銀缽金粟,或有往觀諸龍女者,或有往欲與龍王分別偈義者。爾時有一梵志,名那羅陀,住波羅[木*奈]城側,少垢利根多智聰明。時那羅陀出波羅[木*奈]城,詣龍王所,到已語龍王言:「汝今說偈,我欲與汝廣演其義。」爾時伊羅缽羅龍王即以偈向那羅陀說言: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云何得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云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龍王言:「若有宣暢分別此偈義者,我當持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及所將龍女,盡當與之,我求如來等正覺。」時那羅陀梵志語伊羅缽龍王言:「且止龍王。卻後七日當廣演此偈義。」時那羅陀梵志誦此偈通利,還入波羅[木*奈]城,復作是念:「此中何者高才大德沙門婆羅門,我當以此偈問之。」復作是念:「此不蘭迦葉,眾中長大為人師導,眾人宗仰名稱遠聞,所知如海多人供養,我今宜可往彼問此偈義耶?」時那羅陀梵志往至迦葉所,以此偈與不蘭迦葉說。時迦葉聞此偈實不知,即蹙眉瞋目、出惡音聲、努項脈脹、瞋恚熾盛不答。彼即捨去,作是念:「今當更於何處求沙門婆羅門而問此偈義?」中路復作是念:「末佉梨劬奢離、阿夷頭翅捨欽婆羅、牟提侈婆休迦栴延、訕若毘羅吒子、尼揵子等,在於眾中為師首,眾人宗仰名稱遠聞,所知如海多人供養,我今宜可往彼問此偈義。」時那羅陀梵志往至末佉梨、尼乾子等所,以此偈向說。彼聞此偈實不知,即蹙眉瞋目、出惡音聲、努項脈脹、瞋恚熾盛不能答。見已即復捨去,復作是念:「更於何處求沙門婆羅門而問此義耶?」即念言:「此大沙門瞿曇,在大眾中為師首,眾人宗仰名稱遠聞,所知如海多人供養,我今宜可往彼問此偈義。」復作是念:「餘有沙門婆羅門耆年出家學久,猶尚不能解此偈義,況此沙門瞿曇年尚幼稚出家日淺,豈能解耶?」復作是念:「年雖幼稚亦不可輕,亦有年少出家學道得阿羅漢神足自由者,我今當往詣彼沙門問此偈義。」時那羅陀梵志出波羅[木*奈]城,往詣仙人鹿苑所,到已舉手與如來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欲有所問,若沙門瞿曇聽者我當相問。」佛言:「梵志!汝欲有問隨意。」時那羅陀復生此念:「我見彼諸沙門婆羅門,無有賜我顏色,不與我解,亦不言隨所問,今所見者甚為奇特。」爾時梵志即以偈向佛說: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云何得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云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爾時世尊以偈報那羅陀梵志言:

「第六王為上。  染者與染等,
 不染則無垢。  染者謂之愚。
 愚者流所漂,  能滅者為智。
 能捨一切流,  天及於世間,
 不與流相應,  不為死所惑。
 能以念為主,  諸流得解脫。」

爾時那羅陀,從如來聞此偈,善諷誦讀已,即從坐起禮世尊足遶三匝而去,還入波羅[木*奈]城。時伊羅缽龍王七日後自出龍宮,將諸龍女,持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而來,並說此偈: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何者名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云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若有能演說此偈義者,當以此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及所將龍女,盡當與之,欲求無上正真等正覺。」爾時多有人聚集會,或有看金缽盛銀粟者,或有看銀缽盛金粟者,或有看龍女者,或有欲聽那羅陀梵志解說偈義者。爾時那羅陀梵志出波羅[木*奈]城,往詣伊羅缽龍王宮,語龍王言:「所論偈者一一說之,吾當與汝分別解義。」時龍王即以此偈向那羅陀說: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何者名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云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時那羅陀復以偈報龍王言:

「第六王為上。  染者與染等,
 不染則無垢。  染者謂之愚。
 愚者流所漂,  能滅者為智。
 能捨一切流,  天及於世間,
 不與流相應,  不為死所惑。
 能以念為主,  諸流得解脫。」

時伊羅缽龍王問言:「云何梵志,汝自有此智而說耶?為從沙門婆羅門聞而說耶?」報言:「龍王!我無此智說,今有沙門瞿曇釋子出家學道,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從彼聞而說。」時龍王便作是念:「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已出現於世耶?已出現於世耶?」即問那羅陀言:「今日如來為在何處住?」報言:「今近在仙人鹿苑住。」時龍王語那羅陀:「可共至仙人鹿苑所,禮如來至真等正覺。」時那羅陀及龍王將八萬四千眾前後圍遶,往仙人鹿苑,到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在一面立。那羅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八萬四千眾,或有禮如來足在一面立者,或有擎拳共相問訊在一面坐者,或有向如來自稱姓名而在一面坐者,或叉手視如來在一面坐者,或有默然不語在一面坐者。八萬四千眾已坐定,世尊漸次為說勝法,勸令發歡喜心。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讚歎出離為樂。時那羅陀及八萬四千眾,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我等自今歸依佛法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時伊羅缽龍王悲泣不能自勝,或時踴躍歡喜。時那羅陀語龍王言:「今者悲泣,為惜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及龍女等,而悲泣耶?」龍王報言:「我不以此諸物故悲泣。那羅陀當知!汝今取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應取無苦。若須波羅[木*奈]城中剎利女、婆羅門女、居士女、工師女者,我當勸令與。何以故?那羅陀!汝不能與龍女共會。」那羅陀報龍王言:「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我不須,龍女亦不須,我今欲於如來所修梵行。」爾時那羅陀梵志,見法得法成就諸法自知得果證,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今欲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言:「來比丘!於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受具足戒。」如先所見重觀察已,有漏心解脫,無礙解脫智生。時世間有一百一十一阿羅漢,佛為一百一十二。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汝何故悲泣不能自勝耶?」時龍王白佛言:「世尊!我念古昔迦葉佛時,修梵行故犯戒,壞伊羅缽樹葉,此當有何報應。世尊!我由此業報故,生長壽龍中,如來般涅槃法滅盡後,我乃當轉此龍身,我失彼此二邊利,不得修梵行。以是故,悲泣不能自勝。」爾時世尊復問龍王言:「汝以何緣復歡喜耶?」龍王白佛言:「我身自從迦葉佛聞,而告我言:『卻後當有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為如來、至真、等正覺。』如今所見如實不異,我作此念:『未曾有,如來智慧所見,如實無二。』以是故,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佛告龍王:「汝今歸依佛法僧。」答言:「如是!我今歸依佛法僧。」是為畜生最初受三自歸,伊羅缽龍王為首。

爾時世尊以偈告諸比丘:

「我已脫一切,  天及於世間;
 汝亦脫一切,  天及於世間。」

爾時魔波旬以偈向世尊說:

「汝為諸縛縛,  天及於世間;
 一切眾縛縛,  沙門不得脫。」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波旬言:

「我脫於諸縛,  天及於世間;
 一切縛得脫,  我今已勝汝。」

爾時波旬復以偈報佛言:

「汝內有結縛,  心在於中行;
 以是隨逐汝,  沙門不得脫。」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波旬言

「世間有五欲,  意識為第六;
 我於中無慾,  我今得勝汝。」

時魔波旬作是念:「如來鑒察我意皆悉知之。」即懷愁憂不樂,自隱形還歸本處。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此偈言:

「我今一切解,  天及於世間;
 汝等一切解,  天及於世間。」

佛告諸比丘:「汝等人間遊行,勿二人共行,我今欲詣優留頻螺大將村說法。」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受教已,人間遊行說法,時有聞法得信欲受具足戒。時諸比丘,將欲受具足戒者,詣如來所,未至中道,失本信意不得受具足戒。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汝等即與出家受具足戒。欲受具足戒者,應作如是教令,剃鬚發、著袈裟、脫革屣、右膝著地合掌,教作如是語:『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今於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如是第二、第三竟。『我某甲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於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如是第二、第三。」佛言:「自今已去聽三語,即名受具足戒。」

爾時世尊游欝鞞羅劫波園中。時有欝鞞羅跋陀羅跋提同友五十人,將諸婦女於此園中共相娛樂。其同友中一人無婦,以錢僱一淫女將來共相娛樂,淫女即偷其人財物逃走。時諸同友見其失物,即於園中求覓此淫女。遙見如來顏貌端正諸根寂定,見已便發歡喜心,於如來所,即前白世尊言:「大沙門!頗見一婦人來此不?」佛問言:「汝等是何童子?求何等婦女耶?」答言:「大沙門當知,欝鞞羅跋陀羅跋提同友五十人,於此園中與諸婦女共相娛樂。一同友無婦,以錢僱一淫女,將來在此共相娛樂,即便偷其財物逃走,不知所在?我今同友等,故來於此求覓此女。」佛問言:「云何童子,寧自求耶?求婦女耶?」諸童子言:「寧自求,不求婦女。」佛言:「諸童子且坐,與汝說法。」時童子等禮世尊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與童子等說勝法,勸令發歡喜心。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讚歎出離為樂。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我等諸童子,欲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言:「來比丘!於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為受具足戒。」

爾時世尊游欝鞞羅。時欝鞞羅婆界有梵志,名欝鞞羅迦葉,於彼住止。將五百螺髻梵志,為最尊長師首,鴦伽摩竭國中,皆稱為阿羅漢。爾時世尊詣欝鞞羅迦葉所,到已語言:「吾欲借室寄止一宿,可爾以不?」報言:「不惜,但此室有毒龍極惡,恐相害耳。」佛言:「無苦!但見借,龍不害我。」迦葉報言:「此室寬廣,欲宿隨意。」時世尊即入石室,自敷坐具結加趺時,直身正意。爾時毒龍見如來默然坐已即放煙,如來亦放煙;龍見如來放煙已復放火,如來亦復放火,時石室中煙火俱起。時迦葉遙見石室煙火俱起,便作是念:「瞿曇沙門極端正,可惜必為毒龍所害無疑。」時世尊作是念:「我今宜可取此毒龍不傷其體而降伏之。」即以神力降之,不傷龍身,毒龍身放煙火光漸漸減少,如來身中放無數種種光明,青黃、赤白、琉璃、頗梨色。時如來即降毒龍,盛著缽中。明日清旦,往欝鞞羅迦葉所語言:「汝欲知不?所言毒龍者,吾已降之,今在缽中。」迦葉念言:「此沙門瞿曇!有大威德神足自在,乃能降此毒龍無所傷害。此沙門瞿曇雖神足自在得阿羅漢,不如我得阿羅漢。」迦葉言:「大沙門!可於此止宿,吾當給食。」佛告迦葉:「汝能身自白時到者,我當受汝請。」迦葉白言:「大沙門!但在此止宿,我當自來白時到。」時如來即於迦葉所食已,還石室宿。

時世尊其夜寂靜入火光三昧,照彼石室烔然大明。時迦葉夜起見石室火光烔然,見已便作是念:「今大沙門極端正,止彼石室為火所燒。」即將徒眾圍遶石室住,清旦迦葉白佛言:「今時已到,可往就食。」又復問言:「大沙門!昨夜何故有大火光?」佛告迦葉:「我昨夜入火光三昧,令此石室烔然大明。」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有大威神,於夜寂靜入火光三昧,照此石室。沙門瞿曇雖得阿羅漢,不如我得阿羅漢。」爾時世尊食迦葉食已,更詣一林於彼止宿。

明日迦葉往世尊所,白時到可往就食。佛告言:「汝竝在前,吾尋後往。」爾時世尊遣迦葉已,詣閻浮提樹。名閻浮提者,由有閻浮提樹故。如來往彼取閻浮果,先至迦葉座上而坐。迦葉後到,見佛先在坐,見已白言:「云何大沙門!先遣我前來,今云何已在前至耶?」佛告迦葉:「我發遣汝在前已,我詣閻浮提,取閻浮果,先來至此坐。此果色好香美,汝可食之。」迦葉報言:「止!止!大沙門,此便為供養我已。大沙門自食,此是大沙門所應食。」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羅漢,不如我得阿羅漢。」時世尊食迦葉食已,還本林住。

時迦葉明日清旦往詣世尊所,到已白言:「今時已到宜可就食。」佛告迦葉:「汝竝在前,吾尋後至。」時世尊遣迦葉已,詣閻浮提,去彼不遠有呵梨勒樹,取呵梨勒果,先迦葉至在座而坐。時迦葉後至,見如來先至,問言:「大沙門!先遣我言當尋後至,今云何先至坐我座耶?」佛告迦葉:「我遣汝後,詣閻浮提,去彼不遠有呵梨勒樹,我詣彼取呵梨勒果來到此。此呵梨勒果,色好香美,可取食之。」迦葉報言:「大沙門,止!止!此便為得供養已。大沙門可自食,此是大沙門所應食。」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有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不如我得阿羅漢。」阿摩勒果、鞞醯勒果亦如是。時如來食迦葉食已,還本林止宿。

明日迦葉往詣如來所白言:「時已到可就食。」佛告迦葉:「汝竝在前,吾尋後往。」世尊遣迦葉已,北詣欝單越,取自然粳米還,先至在座而坐,迦葉後至,見已問言:「大沙門!先遣我言:『竝在前,當尋後至。』云何今者先至耶?」佛言:「吾遣汝後,北至欝單越取自然粳米,來至此坐。此米色好香美,汝可取食之。」迦葉報言:「且止!此便為得供養已。可自取食之。此是大沙門所應食者。」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有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不如我得阿羅漢。」時世尊食已還詣本林止宿。

明日清旦,迦葉往詣佛所白言:「時到可就食。」佛告迦葉:「汝竝在前,吾正爾後往。」時世尊遣迦葉已,往詣忉利天,取曼陀羅花,先至迦葉座上坐。時迦葉後至,見已白言:「大沙門,先遣我言:『吾尋後至。』云何今者先至坐耶?」佛告迦葉:「吾遣汝已,到忉利天取此花,先來至此坐。此花色好香氣芬馥,迦葉須者便可取之。」迦葉報言:「止!止!大沙門,我便為得供養已。大沙門可自取用之。」迦葉念言:「甚奇!甚特!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不如我得阿羅漢。」時世尊食迦葉食已,還詣本林止宿。其夜四天王持供養具來詣世尊所,皆欲聞法供養。夜暗時放光明照四方,猶如大火聚,合掌禮如來足已在前而住。時迦葉夜起,見彼林有大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明日清旦,往如來所白言:「時已到可往就食。」又問言:「大沙門!昨夜云何有此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佛告迦葉:「昨夜四天王持供養具來詣我所,欲聽受法。是其光明照四方,非火也。」迦葉言:「甚奇!甚特!大沙門有大神力,乃使四天王來聽法。大沙門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故不如我得阿羅漢。」時世尊食迦葉食已還詣本林。

時釋提桓因,持供養具來欲聞法,夜闇時放大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踰於前光,清淨無瑕穢,叉手合掌禮如來足在前而住聽法。迦葉夜起,遙見光明照四方,踰於前光清淨無瑕穢。見已明日往世尊所,白:「時到可往就食。」又復問言:「大沙門!昨夜有大火光照於四方,如大火聚踰於前光,清淨無瑕穢。是何光明?」

四分律卷第三十二

 

上篇:四分律

下篇:四分律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

沙彌十戒法並威儀

沙彌十戒法並威儀序 夫乾坤覆載以人為貴,立身處世以...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羯恥那衣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羯恥...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菩薩睒子經

菩薩睒子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高昌國沙門法盛譯...

佛說求欲經

佛說求欲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註音版】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華嚴遊心法界記

剏鐫華嚴遊心法界記序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而性...

【佛教詞典】卷舒

禪林中,師家接引學人的兩種機法。卷,意即收,與「把...

【佛教詞典】娑婆

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

死亡到來之前,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

佛號雖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臨終的時候,是否能保...

是你造作的,將來都要付出代價

人非聖賢,誰人無過呢?我們還沒有成聖成賢,那也就是...

戒淫念的五個方法

1、呵斥法: 用盡全身的力氣,對著淫念大呼一聲呸!(...

地藏菩薩能滿眾生一切所求,還能滅一切重罪

【 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

心力跟佛力之間的橋樑

觀世音菩薩的方便力特別殊勝。在《普門品》講到妙音觀...

從有形看到了無形

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容人呢?年輕人問。 因為有的人心太小...

【佛學漫畫】隱元禪師

前有鑒真不遠萬裡,六次渡海,後有隱元不畏高齡,在異...

教你如何甄別真假出家人

導讀:依據《宗教事務條例》,凡正式出家的僧尼都應持...

阿羅漢身具勝香的因緣

佛陀涅槃百年後的印度,崛起了強盛的孔雀王朝。其國君...

淨土學人要做鈍功夫

對淨土經典的熏修如果沒有達到熟悉的程度,我們的舉心...

觀音菩薩如何救苦救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到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若遇黑...

臨終最怕不是風動幡動,而是仁者心動

接著來談一談淨土法門跟聖道法門之間的結合。淨土宗的...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奕睆居士音樂唱誦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奕睆居士音樂唱誦

【視頻】《梵網經菩薩戒本》女聲念誦

《梵網經菩薩戒本》女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