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分律卷第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分律卷第十七(初分之十七)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九十單提法之七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十七群比丘往語六群比丘:「長老!云何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云何入空、無相、無願?云何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耶?」時六群比丘報言:「如汝等所說者,則已犯波羅夷法,非比丘。」時十七群比丘,便往上座比丘所問言:「若有諸比丘作如是問:『云何入初禪、二禪乃至四禪、空、無相願、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為犯何罪?」上座比丘報言:「無所犯。」十七群比丘言:「我等向者詣六群比丘所問言:『云何入初禪乃至四禪、空、無相願,云何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彼即報言:『汝等自稱得上人法,犯波羅夷,非比丘。』」彼比丘即察知,此六群比丘與十七群比丘作疑惱。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云何汝等與十七群比丘作疑惱?」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與十七群比丘作疑惱?」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他作疑惱,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眾多比丘集在一處共論法律,有一比丘退去。退去者心疑,作是言:「彼諸比丘與我作疑。」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故作者無犯。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故疑惱他比丘,令須臾間不樂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疑惱者,若為生時、若為年歲、若受戒、若為羯磨、若為犯、若為法也。為生時疑者,即問言:「汝生來幾時耶?」報言:「我生來爾所時。」語言:「汝不爾所時生,汝如餘人生,非爾所時生。」是謂問生時疑。云何問年歲時生疑?問言:「汝幾歲?」報言:「我爾所歲。」語言:「汝非爾所歲,如餘人受戒者,汝未爾所歲。」是謂問年歲時生疑。云何問受戒生疑?問言:「汝受戒既年不滿二十,又界內別眾。」是謂問受戒時生疑。云何問羯磨生疑?問言:「汝受戒時白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別眾。」是謂問羯磨生疑。云何於犯生疑,語言:「汝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是謂於犯生疑。云何於法生疑?「汝等所問法者,則犯波羅夷,非比丘。」是謂於法生疑。

若比丘,故為比丘作疑,若以生時、若歲時,乃至法時疑,說而了了者,波逸提;說而不了了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其事實爾不故作;彼非爾許時生,恐後有疑悔,無故受他利養、受大比丘禮敬,便語言:「汝非如許時生,如餘人生,知汝非如許時生,其事實爾。」彼無爾許歲,恐後有疑悔,無故受他利養、受大比丘禮敬,便語言:「汝無爾許歲,如餘比丘歲,汝未如許歲。其事實爾。」若年不滿二十,界內別眾,恐後有疑悔,無故受他利養、受大比丘禮敬,語令彼知,還本處更受戒,故便語言:「汝年不滿二十界內別眾,其事實爾。」白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別眾,恐後有疑悔,無故受他利養、受大比丘禮敬,語彼令知,還本處更受戒,故便語言:「汝白不成、羯磨不成就非法別眾,其事實爾。」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恐後疑悔,無故受人利養、受持戒比丘禮敬,欲令彼知如法懺悔故便語言:「汝犯波羅夷乃至惡說有。」復若彼為性麁疎不知言語,便言:「如汝所說自稱上人法,犯波羅夷,非比丘行。」或戲笑語、或疾疾語、或獨語、或夢中語、或欲說此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三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釋子與一比丘親厚,然跋難陀釋子數數犯罪,向彼比丘說:「長老!我實犯如是如是罪,汝勿語人。」彼比丘報言:「可爾。」復於餘時跋難陀釋子,與彼比丘共鬪。時彼比丘向餘比丘說:「跋難陀釋子犯如是如是罪。」諸比丘問彼比丘言:「汝云何知耶?」比丘報言:「跋難陀釋子向我說。」諸比丘問言:「汝何不向餘比丘說耶?」彼比丘報言:「我先忍便不說,今不忍故說。」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彼比丘言:「云何汝等覆藏跋難陀釋子罪?」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比丘覆跋難陀釋子罪耶?」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覆藏餘比丘麁罪,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彼比丘不知犯麁罪不犯麁罪後,乃知麁罪,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有疑者,佛言:「不知,無犯。自今已去應如是結戒:若比丘知他比丘犯麁罪,覆藏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麁罪者,四波羅夷、僧伽婆尸沙。

彼比丘知他比丘犯麁罪,小食知食後說者,突吉羅。食後知至初夜說,突吉羅。初夜知至中夜說,突吉羅。中夜知至後夜,欲說而未說,明相出波逸提。除麁罪,覆餘罪者,突吉羅。自覆藏麁罪,突吉羅。除比丘、比丘尼,覆餘人麁罪,突吉羅。麁罪麁罪想,波逸提。麁罪疑,突吉羅。非麁罪麁罪想,突吉羅。非麁罪疑,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先不知麁罪不麁罪想若向人說;或無人可向說;發心言我當說;未說之間明相已出;若說或有命難、梵行難,不說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四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爾時羅閱城中有十七群童子,先為親厚,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最富者八十百千,最貧者八十千。中有一童子名優波離,父母唯有此一子,愛念未曾離目前。父母念言:「我等教此兒當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快得生活無所乏短?」即自念:「當教先學書,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不令身力疲苦。」復作是念:「教兒書亦有身力疲苦耳。更當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兒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力不疲苦?」念言:「今當教兒學算數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不疲苦。」父母念言:「今教兒學算數,亦有身力疲苦耳。今當更教此兒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力不疲苦?今當教此兒學畫像技術,我等死後令快得生活無所乏短。」復念:「今教學畫,恐令兒眼力疲勞。當教此兒更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快得生活無所乏短,眼不疲苦。」即自念言:「沙門釋子!善自養身安樂無眾苦惱,若當教此兒於沙門釋子法中出家為道,我等死後令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不疲苦。」後於異時,十七群童子語優波離童子言:「汝可隨我等出家為道。」答言:「我何用出家為?汝自出家。」十七群童子第二、第三語優波離言:「可共出家為道來。何以故?如我等今共相娛樂,於彼亦當如是共相娛樂嬉戲。」時優波離童子語諸童子言:「汝等小待!須我往白父母。」優波離童子即往父母所白言:「我今欲出家為道,願父母見聽。」父母報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愛念,乃至不欲令死別,而況當生別。」優波離童子如是再三白父母言:「唯願聽我出家。」父母亦如是報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愛念,不欲令死別,況當生別。」爾時父母得優波離童子再三慇勤,便作是念:「我等先已有此意:『當教此兒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兒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耳?』即作是念:『若教學書乃至畫像,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而恐勞兒身力眼力以致疲苦。』念言:『唯有沙門釋子!善自養身無眾苦惱。若令此兒在中出家者,快得生活無有眾苦。』」時父母即報兒言:「今正是時,聽汝出家。」時優波離童子還至十七群童子所語言:「我父母已聽我出家,汝等欲去者今正是時。」時諸童子即往僧伽藍中,白諸比丘言:「大德!我等欲出家學道,願諸尊見度為道。」爾時諸比丘即度令出家受大戒。

時諸童子小來習樂不堪一食,至於夜半患饑,高聲大喚啼哭言:「與我食來,與我食來。」諸比丘語言:「小兒待須天明,若眾僧有食當共食,若無食者當共乞食。何以故?此間先都無作食處。」爾時世尊夜時在靜處思惟,聞小兒啼聲,知而故問阿難:「何等小兒夜半啼聲?」爾時阿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阿難:「不應授年未滿二十者大戒。何以故?若年未滿二十者,不堪忍寒熱、飢渴、暴風、蚊虻、毒蟲,及不忍惡言。若身有種種苦痛不能堪忍,又復不堪持戒、不堪一食。阿難當知,年滿二十者,堪忍如上眾事。」爾時世尊夜過已集比丘僧,以此因緣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年滿二十當受大戒,若年未滿二十受大戒,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呵責癡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彼比丘不知年滿二十不滿二十,後乃知不滿二十,或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無犯。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年滿二十應受大戒,若比丘知年不滿二十與受大戒,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呵癡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其受戒人年不滿二十,和上知年不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亦知不滿二十,於眾中問:「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年數、或默然,或眾僧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知年未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謂年滿二十,眾僧問:「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知年未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疑,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亦知年未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不知,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謂年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知年未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問,和上無犯,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謂年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謂年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問,和上無犯,眾僧亦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謂年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疑,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無犯,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謂年滿二十,眾僧及受戒人不知,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僧或不問,和上及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疑,眾僧及受戒人知不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不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疑,眾僧及受戒人謂年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疑,眾僧及受戒人亦疑,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疑,眾僧及受戒人不知,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波逸提,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不知,眾僧及受戒人知年未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無犯,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不知,眾僧及受戒人謂年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及眾僧無犯。其受戒人年未滿二十,和上不知,眾僧及受戒人疑,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無犯,眾僧突吉羅。其受戒人年不滿二十,和上不知,眾僧及受戒人亦不知,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或疑、或不知、或默然,眾或不問,和上、眾僧無犯。

彼比丘知年未滿二十,授大戒三羯磨竟,和上波逸提。白已二羯磨竟,和上三突吉羅。白已一羯磨竟,和上二突吉羅。白竟,和上一突吉羅。白未竟,和上突吉羅。若未白為作方便剃髮,若欲集眾和上,一切突吉羅。若眾僧集,和尚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先不知,信受戒人語;若傍人證、若信父母、若受戒已疑,佛言:「當聽數胎中年月數閏月。」若數一切十四日說戒以為年數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五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鬪諍如法滅已,後更發起作是言:「汝不善觀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起,已有諍事而不除滅。」時諸比丘作如是念言:「何故眾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起,已有諍事而不除滅?」時諸比丘即觀察,知六群比丘諍事如法滅已後更發起,作如是言:「汝不善觀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起,已有諍事而不除滅。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鬪諍事如法滅已,後更發起言:『汝不善觀不成觀乃至不成滅。』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已有諍事而不除滅。」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鬪諍事如法滅已,後更發起言:『汝等不善觀不成觀,乃至不成滅。』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已有諍事而不除滅。」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鬪諍如法滅已,後更發起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不知諍事如法滅、不如法滅,後乃知如法滅,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佛言:「不知者無犯。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知諍事如法懺悔已,後更發起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如法者,如法、如毘尼、如佛所教。

諍者,有四種:言諍、覓諍、犯諍、事諍。

彼比丘知諍事如法滅已,後更發起作如是言:「不善觀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說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羅。除此諍已,若作餘鬪諍罵詈者,後更發起,一切突吉羅。若自發起已鬪諍事者,突吉羅。除比丘、比丘尼,已共餘人鬪諍罵詈後更發起者,突吉羅。觀作觀想者,波逸提。觀疑者,突吉羅。不成觀有觀想,突吉羅。不成觀疑,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觀作不觀想;若事實爾;不善觀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便作是言:「不善觀乃至不善成滅。」若戲笑語、若疾疾語、若夢中語、欲說此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六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眾多比丘從舍衛國欲至毘舍離,時有賈客伴,欲私度關不輸王稅,時賈客問諸比丘言:「大德!欲何所至?」比丘報言:「欲至毘舍離。」賈客人言:「我等可得與諸尊共伴不?」諸比丘報言:「可爾。」爾時諸比丘與此賊賈客共伴行私度關。時守關人捉得已,即將至波斯匿王所,白王言:「此人等,私度關而不輸稅。」王即問言:「此賈客私度關不輸稅,此沙門復有何事?」守關人報言:「與此人為伴。」王復問諸比丘言:「大德!實與此賈客為伴耶?」報言:「實爾。」復問言:「諸尊!知此人不輸王稅不?」報言:「知。」王言:「若實知者法應死。」時王自念言:「我今作水澆頂王種,豈當殺沙門釋子耶?」時王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已,於眾人前即勅傍人,放比丘令去。受教即放。時王眾中皆大聲稱言:「沙門釋子犯王重法,罪應入死,然王直小小呵責而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汝等云何與賊賈客共伴行?」爾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言:「汝等云何與賊賈客共伴行耶?」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共賊伴同道行,乃至一村間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諸比丘不知是賊,以非賊共伴行,後乃知是賊伴,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知是賊伴,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彼比丘不結要,疑。佛言:「不結要,不犯。自今已去應如是結戒:若比丘知賊伴,結要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賊伴者,若作賊還,若方欲去。

結要者,共要至城、若至村。

道者,村間處處道。

若比丘,知是賊伴,共要同道行,至村間向處處道行,至一一道,波逸提。無村空曠無界處,共行至十里者,波逸提。若共行村間半道,突吉羅。減十里,突吉羅。村間一道行者,突吉羅。方便欲去而不去,共要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不共結伴;若逐行安隱有所至;若為力勢所持;若被繫縛將去;若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比丘字阿梨吒,有如是惡見生:「我知世尊說法,其有犯淫欲,非障道法。」時諸比丘聞阿梨吒比丘有如是惡見生:「我知世尊說法,犯淫欲非障道法。」時諸比丘聞,欲除去阿梨吒比丘惡見,即往阿梨吒所,恭敬問訊已在一面坐,諸比丘語阿梨吒比丘言:「汝實知世尊說法,犯淫欲非障道法耶?」阿梨吒報言:「我實知世尊說法,犯淫欲非障道法。」時諸比丘,欲除阿梨吒惡見,即慇勤問之:「阿梨吒!莫作如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阿梨吒!世尊無數方便說法教斷欲愛,知欲想,教除愛慾、斷愛慾想,除愛慾所燒、度於愛結。世尊無數方便說,欲如大火坑,欲如炬火,亦如果熟,欲如假借,欲如枯骨,欲如段肉,如夢所見,欲如利刀,欲如新瓦器盛水置日中,欲如毒蛇頭,欲如捉利劍,欲如利戟。世尊作如是說欲,阿梨吒!世尊如是善說法,斷欲無慾、去垢無垢,調伏渴愛、滅除巢窟,出離一切諸結縛,愛盡涅槃。佛如是說法,汝云何言:『犯淫欲非障道法。』」時諸比丘慇勤問阿梨吒如是說時,阿梨吒比丘堅持惡見,實定而言:「此是真實,餘皆虛妄。」爾時諸比丘不能除阿梨吒比丘惡見,便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告一比丘:「汝持我言往速喚阿梨吒比丘來。」彼比丘受教,即往阿梨吒比丘所語言:「世尊有教喚汝。」時阿梨吒比丘聞世尊喚,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佛問阿梨吒比丘言:「汝實有是語:『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耶?」阿梨吒答言:「大德!實有如是言。」佛告阿梨吒:「汝云何知我所說如是?我無數方便說斷欲愛法,如上所說。」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阿梨吒比丘已,告諸比丘:「聽眾僧為阿梨吒比丘作呵諫,捨此事故,白四羯磨呵諫。應如是諫,眾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阿梨吒比丘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阿梨吒比丘作呵諫,捨此事故。「阿梨吒!汝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若犯淫欲即是障道法。」白如是。』『大德僧聽!此阿梨吒比丘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犯淫欲非障道法。」僧今與作呵諫,捨此事故。「阿梨吒!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若犯淫欲即是障道法。」誰諸長老忍僧為阿梨吒比丘作呵諫捨此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為阿梨吒比丘作呵諫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應作如是呵責阿梨吒比丘,捨此事故白四羯磨。」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餘比丘作是言:『我知佛所說,行淫欲非障道法。』眾僧亦應呵諫白四羯磨。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行淫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比丘時,堅持不捨,彼比丘乃至三諫,捨此事故。若三諫捨者善,不捨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彼比丘作如是言:「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比丘言:「汝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行淫欲是障道法。』汝今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更犯重罪。」若受語者善,不隨語者應白。白已當語言:「我已白竟,餘有羯磨在。汝可捨此事,莫為眾僧所呵責,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初羯磨。初羯磨已,當語言:「我已白初羯磨竟,餘有二羯磨在。汝當捨是事,莫為僧所呵責,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當作第二羯磨。作第二羯磨已,當語言:「已作白二羯磨竟,餘有一羯磨在。汝可捨是事,莫為眾僧所呵責,更重犯罪。」若隨語者善,不隨語者唱三羯磨竟,波逸提。作白已二羯磨竟捨者,三突吉羅。作白已一羯磨竟捨者,二突吉羅。白已捨者,一突吉羅。若白未竟捨者,突吉羅。若未作白作是語:「我知佛所說,行淫欲者非障道法。」一切突吉羅。彼比丘諫此比丘時,餘比丘遮、若比丘尼遮者、若有餘人遮:「汝莫捨此事。」眾僧諫已不諫,遮者,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初語時捨;若非法別眾諫、若非法和合諫、法別眾、法相似別眾、法相似和合;非法非毘尼非佛所教;若無諫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八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阿梨吒比丘惡見,眾僧呵諫而故不捨。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阿梨吒比丘言:「云何汝惡見,眾僧呵諫而故不捨?」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阿梨吒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阿梨吒比丘惡見,眾僧呵諫而故不捨耶?」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阿梨吒比丘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眾僧與阿梨吒比丘,作惡見不捨舉白四羯磨。應如是作,為阿梨吒比丘作舉,作舉已作憶念,作憶念已與罪。眾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阿梨吒惡見,眾僧呵諫而故不捨。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阿梨吒比丘作惡見不捨舉羯磨。白如是。』『大德僧聽!此阿梨吒比丘惡見,眾僧呵諫而故不捨。僧今為阿梨吒比丘作惡見不捨舉羯磨。誰諸長老忍僧今為阿梨吒比丘作惡見不捨舉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忍與阿梨吒比丘作惡見不捨舉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時阿梨吒比丘,僧作惡見不捨舉羯磨。六群比丘供給所須、共同羯磨止宿言語。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阿梨吒比丘!僧與作惡見不捨舉羯磨。云何供給所須、共止宿言語?」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六群比丘!阿梨吒比丘,僧為作惡見不捨舉羯磨,而供給所須、止宿言語?」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如是語人未作法,有是惡見不捨,供給所須、共同羯磨止宿言語,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比丘,不知有如是語、不如是語,後乃知有如是語,或有作波逸提懺、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無犯。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知如是語人,未作法如,是邪見而不捨,供給所須、共同羯磨止宿言語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如是語者,作如是語:「我聞世尊說法,行淫欲者非障道法。」

未作法者,若被舉、未為解。

如是見者,作如是見,知世尊所說法非障道法。

不捨惡見者,眾僧呵諫而不捨惡見。

供給所須者,有二種:若法、若財。法者,教修習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智、學問誦經。財者,供給衣服、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同羯磨者,同說戒。

止宿者,屋有四壁一切覆一切障,或一切覆不一切障,或一切障不一切覆,或不盡覆不盡障。若比丘先入屋,後有如是語人來;若如是語人先入,比丘後來;若二人俱入宿,隨脇著地,一切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比丘不知便入宿;若比丘先在屋,如是語人後來入屋,比丘不知;若屋一切覆無四壁、或一切覆而半障、或一切覆少障、或一切障而無覆、或一切障而半覆、或一切障少覆、或半覆半障、或少覆少障、或不覆不障、或露地,如是一切不知無犯。若病倒地;若病轉側;若為力勢所持;或被系閉、或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釋子有二沙彌:一名羯那,二名摩睺迦,不知慚愧共行不淨。爾時羯那、摩睺伽自相謂言:「我等從佛聞法,其有行淫欲非障道法。」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二沙彌言:「云何汝等自相謂言:『我從佛聞法,行淫欲非障道法。』」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此二沙彌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自相謂言:『我從佛聞法,其行淫欲者非障道法。』」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此二沙彌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此二沙彌作呵諫,捨此事故,白四羯磨。應如是作呵諫。立此二沙彌於眾僧前眼見耳不聞處,眾中當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彼二沙彌自相謂言:「我從世尊聞法,行淫欲者非障道法。」若僧時到僧忍聽,呵責彼二沙彌捨此事故。「沙彌!莫作是語,莫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沙彌!世尊無數方便說,行淫欲是障道法。」白如是。』『大德僧聽!彼二沙彌自相謂言:「我從世尊聞法,行淫欲者非障道法。」僧今與彼二沙彌作呵諫,令捨此事故。「汝沙彌!莫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誰諸長老忍僧今呵責二沙彌令捨此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眾僧已呵責二沙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二沙彌,眾僧呵責而故不捨此事。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二沙彌:「云何汝等,僧呵責而故不捨惡見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二沙彌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二沙彌,眾僧呵責而故不捨惡見?」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二沙彌已,告諸比丘:「眾僧應與此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白四羯磨。應如是作,將二沙彌至眾僧前,立著見處不聞處。眾中當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二沙彌,眾僧呵責故不捨惡見。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為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自今已去此二沙彌,不應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隨逐餘比丘,如諸沙彌,得與比丘二宿、三宿。汝等不得。汝出去!滅去!不應住此。白如是。』『大德僧聽!此二沙彌,眾僧呵責故不捨惡見。眾僧今與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羯磨。自今已去此二沙彌,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應隨逐餘比丘,如諸沙彌得與比丘二宿、三宿。汝今不得,汝出去!滅去!不應住此。誰諸長老忍僧為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忍與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時六群比丘,知僧為此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羯磨,而便誘將畜養共止宿。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知僧為此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羯磨,而誘將畜養共止宿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知僧為此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羯磨,而誘將畜養共止宿耶?」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沙彌作是言:『我知世尊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沙彌如是言:『汝莫作是語,莫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行淫欲是障道法。』彼比丘作如是諫時,此沙彌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乃至再三呵諫,令捨此事故。若乃至三諫而捨者善,不捨者彼比丘當語彼沙彌言:『汝自今已去,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隨逐餘比丘,如諸沙彌得與比丘二、三宿。汝今無是事,汝出去!滅去!不應住此。』若比丘知如是眾中被擯沙彌,而誘將畜養共止宿者,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彼二沙彌城中擯出便往外村,城外擯出還入城中。爾時諸比丘,亦不知是滅擯不滅擯,後乃方知是滅擯,或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無犯。自今已去應如是說戒:若比丘,知沙彌作如是言:『我從佛聞法,若行淫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沙彌如是言:『汝莫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沙彌!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沙彌時,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乃至再三呵諫,令捨此事故。乃至三諫而捨者善;不捨者,彼比丘應語彼沙彌言:『汝自今已去,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隨逐餘比丘,如諸沙彌得與比丘二、三宿。汝今無是事,汝出去!滅去!不應住此。』若比丘知如是眾中被擯沙彌,而誘將畜養共止宿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滅擯者,僧與作滅擯白四羯磨。

畜養者,若自畜、若與人畜。

誘者,若自誘、若教人誘。

共宿者,如上說。

若比丘先入宿,滅擯者後至;若滅擯者先至,比丘後至;或二人俱至,隨脇著地轉側,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比丘先至,滅擯者後至,比丘不知;若房四方無障上有覆,廣說如上,露地無犯。若癲發倒地;若病動轉;或為力勢所持;被系閉;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七十竟)◎

四分律卷第十七

 

上篇:四分律

下篇:四分律比丘戒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菩薩戒羯磨文

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彌勒菩...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宋罽賓三...

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暮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佛說雜藏經

佛說雜藏經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佛弟子諸阿羅漢,諸行...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註音版】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一) 聞如...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達摩多羅禪經

達摩多羅禪經卷上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夫三業之...

【佛教詞典】造像量度經

全一卷。清代工布查布譯。全稱舍利弗問造像量度經。收...

【佛教詞典】佈施離五種法

據優婆塞戒經卷五載,菩薩行慧施時,應遠離下列五種法...

一念淫心禍無央

一日,鄰近舍衛城的村莊中,有位婦人抱著孩子、拿著水...

生命是我們的思想變現出來的

在我們大乘佛法的生命觀,《華嚴經》講到應觀法界性,...

生命面臨著兩個抉擇

你的生命面臨著兩個抉擇: 第一個,你把你今生佈施、持...

外境永遠沒有錯

佛教把整個生命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外境,一個是內心。...

人生因選擇而精彩

有人說,人生就是由一個又一個選擇組成。的確,我們每...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臨終念佛與開示如何把握時機

問: 臨終念佛與開示如何把握時機?是先開示嗎? 淨界...

一杯鮮奶

一個窮苦學生,為了支付學費,挨家挨戶的推銷貨品。到...

這一念無明的妄動,當下就是真如本性

明眾生迷真成妄,是從眾生的角度來說明妄是怎麼生起,...

人生不過一個「贏」字

贏由五個漢字組成:亡、口、月、貝、凡,包含著贏家必...

請問這個是什麼

在一座藏經樓上(圖書館),有一禪者在裡面從不看經,...

念佛病人在很危急的情況下,家屬該怎麼辦

問: 如果病人在很危急的情況下,家屬控制不住情緒想...

【視頻】《心經》解放唱誦

《心經》解放唱誦

【視頻】《華嚴經·淨行品》蓮歌子演唱

《華嚴經·淨行品》蓮歌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