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彌陀要解

宏海法師  2018/07/24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五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我們大和尚慈悲,諸位常住師父慈悲。

今天是《彌陀要解》的第五課,上一講講到五重玄義的一個概念。蕅益大師講這個《彌陀要解》呀,它最精華的部分其實就在五重玄義,從釋名,特別是從顯體和明宗開始,這是最重要的兩大版塊。

那我們今天呢,先把第一段「釋名」的這個內容貫解一下,就是解釋《佛說阿彌陀經》這六個字,大家來看《要解》的論文。第十三頁的第二段,「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這是第一句。那麼這裡有一個內容,我們先普及一下,可能讀過佛學院的法師的話,這是最簡單的。就是每一部經典,它的題目的來路會有七種形式。通常老法師們講經說到說,單三復三和具足一,單三就是一個項目,復就是兩個項目組合,具足就是三個項目都在一起。一個項目是以人的名字來立題,第二個項目是以法的名字來立題,第三個呢再加一個比喻,就這部經典最後配一個比喻,就極其的生動,可以把這個經義給襯托出來,所以叫單三復三具足一。

你比如說,我們聽過有一部經典叫《維摩詰經》,方丈這個概念就是《維摩詰經》裡面來的,不二法門。《維摩詰經》呢,就是一個人立的經題,就叫單人立題。如果讀《涅槃經》,涅槃是個法,就叫單法立題。像我們誦菩薩戒的時候叫《梵網經》,這是用作一個比喻,用作比喻說帝釋天宮上面的摩尼寶珠呀相互輝映,叫梵網,所以它就叫單喻立題。一個人,一個法,一個比喻。那麼像有的經典叫《文殊問般若經》,這就是文殊是人,般若是法,叫人法立題。像《如來獅子吼》,也有這麼一部經,那麼如來是人,獅子吼是喻,叫人喻立題。那咱們普陀山讀得最多的就是《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叫法喻立題。

最大的一部經典,大方廣這是法,佛這是人,華嚴這是喻,叫人法喻,就是剛才所說的具足一。一般以前的古來大德去講經的時候呢,都會把這個先交代一下。其實我本人呢也講經,有時候講幾部講幾部講得說,說來說去就一直這麼講,每部經典開始都這麼講。就覺得有點兒說是不是太喋喋不休了。後來我每次還依然照著講,也有一些受用,就是說確實我們聽經題,有非常大的功德。你看在佛教史上,最傑出的龍樹菩薩,他老人家呢不用去看這個具體的經文,只要經題一入耳,他就知道這部經講的是什麼內容,馬上就瞭然了。日本有個日蓮宗,日蓮宗可能大家知道,它的修行方法就是念「妙法蓮華經」,就以這個就跟我們念佛名一樣,這就是他用功的,認為念「妙法蓮華經」就是修這個《法華經》。這是其一,它有總持經義的功德。

其二的話就更脗合我們講的這個法門,為什麼呢?在三輩九品裡邊,下品上生的人啊,就是這個人其實一輩子還造了很多惡,只不過是他不誹謗大乘經典,他有這麼一個善根。造了很多惡業,臨命欲終的時候,如果有善知識給他講十二部經典的經首名字,就經題,因為他來不及了呀,一部經典他都沒辦法深入,就光講經題給他聽,都是往生的助業資糧。由於這個聽了十二部經典的經首名字,把這個因緣結上以後,再給他講念阿彌陀佛,居然還能夠往生,雖然是下品還屬於上生。所以看來呢,聽經題也是往生的助業。所以這裡講到說《佛說阿彌陀經》,你看,佛也是人,阿彌陀也是人,所以說「以能說所說人為名」,這是這部經典的立題方法,立題形式。

那好,我們再往下看:「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這是先講的第一個字,佛說的「佛」。那我們此前也給大家會過說佛的覺悟的內涵,這就不攤開了講了。我們單講釋迦牟尼佛,我們的本尊而言。大家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這裡用到了「乘大悲願力」。一般我們都說阿彌陀佛是大願王,觀世音菩薩是有求必應滿願王,才叫大悲。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是大悲乘願。在《悲華經》裡面講到,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人壽百歲的時候,沒有人來,就諸佛菩薩已經看到這兒已經無藥可救了,就這麼個地方,這麼個時代。但是當時釋迦牟尼佛因地叫寶海梵志,就是七寶樓閣的寶,大海的海,他是個修行人。寶海梵志他當時就發了一個大願說,他希望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在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度化眾生,來八相成道,救苦救難。

所以這個願力為什麼,你看,這裡蕅益大師把他特別提出來呢?因為他是非常悲壯的一個願力。他跟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不一樣,因為當時呢,他心中是出於難受,很悲觀而發了這個願力,為什麼?他說很多菩薩雖然生大悲,但是他不願意去這個五濁惡世,不願意來這個時代來,太濁惡了。因為人壽到兩萬歲的時候,眾所周知,像我們人的福報最大的限度到八萬四千歲,那麼一百年減,一百年減,一百年減一歲,減減減,一直到兩萬歲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就進入了濁亂,後面經文裡面講到說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最簡單的,最後一個命濁就是壽命短,各種怪病,就是說這個生命的狀態已經卑劣到無以復加的這麼一個時代了,諸佛菩薩都沒人來了,就只有釋迦牟尼佛不嫌棄。為什麼大家不來呢?就覺得說這個時候已經來這兒作佛沒什麼意義和價值,這是真的。像我們已經生活到這個時代,沒有辦法了,向上看。因為佛菩薩他們一目瞭然,他向下看說,到人壽百歲的五濁惡世的娑婆時期啊,你看,他都覺得說去那兒作佛,你說居然有提婆達多要出佛身血。

有一個東城老母,佛去度她,就眼睛閉起來看都不想看。就到這種情狀。講一部《華嚴經》的時候,羅漢都如聾若啞,說這個國土裡面的聖人都聽不懂這個華嚴法。度化眾生要從五戒十善法開始教化,還要為實施權,最後開權顯實,就要來這麼一套。他就覺得這種情狀已經是太不堪了,就沒有價值和意義在這兒示現作佛。你看我們光說戒律裡邊,說略戒還不行,就是光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夠。一條一條地要廣說,有人犯就必須制,二百五十條給你制完了,這樣地來講法度眾生,這就是從大悲菩薩眼裡的話,就真的說已經無藥可救了。就是釋迦牟尼佛不嫌棄,死馬當作活馬醫,全憑還有這個淨土法,他還真能把死馬給醫活。這就叫五濁情狀。發了五百大願要來這個世界度化眾生。

而且在《戒經》裡面講到他是多次來娑婆,《戒經》裡面講到,吾今來此世界八千回了,就來來迴迴往返了已經八千次了。所以這裡說講到「乘大悲願力」,也不是誇張的說法,生五濁惡世。當然他這個確實也跟淨土法門,說淨土法門是有甚深因緣的。釋迦牟尼佛因地當寶海梵志的時候,他是無諍念國王的大臣,這個大臣當時就勸無諍念國王什麼呢?發心去構建淨土。他勸他發的菩提心,那無諍念國王是誰呢?就是現在正在西方的阿彌陀佛。所以兩個人因地有一世是什麼呢,是君臣關係,一塊兒合作把這個法給緣起起來,現在兩位甚深因緣,才能夠建立這個緣起,一唱一和,以淨土來度眾生。在這樣的時代因緣,在這樣的國土中,來講這個法門。所以這是講的釋迦牟尼佛。

「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先覺覺後覺呀,從通途言,咱們上次講到佛的覺悟的時候,你看《法華經》裡面說「開示悟入佛知見」,先覺就是已經開示悟「入」到佛知見了,從佛知見出,這叫先覺。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開始為眾生「示」,開示佛知見了。從佛知見出,這叫先覺。那麼眾生開始信佛入佛,是開示悟,要「入」佛知見,這叫後覺。這是從通途法而言的。如果從淨土一門單論,只針對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也是一個助緣。就是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以後,功行圓滿了以後,建立起淨土,並把他所有修行的功德含攝在這六字洪名中。先覺就是已經覺行圓滿了,建立了極樂世界了,那麼他方便善巧就把所有他的修持功德就含攝在這個名號裡邊,來攝受九法界眾生。

讓他們依著這個名號來直至圓成這個佛果,這叫後覺。先覺覺後覺。當然我們從理法界而言,就是從現前一念心而言,實際上先覺和後覺啊,佛是先覺,就是,我們現在不必要擬人,就從整個法界而言,也不要從國土的角度,也不要從佛這個正報的角度,就從整個法界的心性而言,佛是一個覺的點。就是他在他的這個點上,已經覺了,一覺就遍覺,所以你看叫正遍知嗎。那我們眾生他是一個迷的點,雖然心性一樣,他這個迷,一迷呢,就這一點一迷,一迷全迷。這就是眾生和佛的差別。由佛這個覺的點,來引眾生這個從迷轉覺的過程,這就叫「先覺覺後覺」。所以說「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

大家知道,這個「無法不知,無法不見」呀,其實也很好相應到。像我們有時候都會覺得說,講這麼多大道理,你又在生活中不能用。其實,有時候我們可以把生活用在這個大道理。你就單論,就這講到「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怎麼相應這個法呢?我們現在就觀照一下,就我們此時此刻在這兒學《彌陀要解》,咱們今天是講五重玄義開始講,要相應到說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悉知悉見。就是當時在祇桓精舍開講這部經典,無問自說。法轉東土,千百年來,大德祖師講這部《彌陀經》,我們此時此刻,依這部《彌陀經》來學、修,整個這個都在釋迦牟尼佛圓明的佛眼中悉知悉見,這就叫相應。不是光孤零零的,好像輪迴中就這一個場景而已,悉知悉見。

你比如說,現在我們相應到,比如說,阿彌陀佛正在西方,在清淨海眾裡邊,他們也觀照到娑婆世界,一眼就看見了,說你們娑婆世界在南海名山道場普濟禪寺,大眾師雲集法堂,正在學這個《彌陀要解》,這也是相應,是同步的,叫悉知悉見。就我們借佛的功德力,那我們就能入這個悉知悉見的這個正覺海。這就叫用佛法。這就叫「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

我們再來看下一段:「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你看,真的是,沒有一個法沒有說在核心點上。大家看,「說者,悅所懷也」。就是直暢本懷,善導大師都講過了,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淨土裡面的好像這個很多的極端話,你越修、越聞思,反過來才覺得,當真如此。就說了這個三藏十二部教典,千經萬論同宣,我們去讀誦經典,你去看一下,沒有一部經典最後不要帶說一下淨土法門。就是讓大家最後完全說,「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不斷地讓你熟悉,讓你升溫。但是最後落腳點就是你把這個法直下承擔了。這就叫「悅所懷也」。他就最高興、最想說的就是這個法,壓軸戲就是淨土。所以你看大富長者,《法華經》裡面叫信解品,大富長者,開始他的親兒子,怎麼也弄不成,最後,直至最後最終成功地把所有的家產,把大家叫全了,說這就是我的兒子,我是他的親生父親,所有我的家產全部給他現前無條件繼承。我們修淨土法門亦復如是。

大家看,這裡講到了說「以度生為懷」,第一個關鍵點「眾生成佛機熟」。這裡釋迦牟尼佛正遍知的功德,他是觀到,這裡不是說,好像說得度的機緣熟了,也沒有講到說聽聞佛法的機緣熟了,甚至說出離輪迴的機緣熟了,都沒在這個水準,直奔成佛機熟。沒有一個法是從這兒起步的,上次講到了圓頓直捷法,就是這樣的殊勝之法,成就一個凡夫來作佛,「成佛機熟」。印光法師就講過,勸一個凡夫往生西方,就是成就一個凡夫作佛。他說這個功德,沒有比這個再大。為什麼呢,因為你凡夫成佛了幹什麼呢?度眾生嘛。度眾生,一尊佛他要度多少眾生,無量眾生,他度眾生的功德是由你而締造,那就等於我們自己也成佛了。我們現在積累的就是成佛的資糧。行的就是成佛的功德。所以淨土法門不可思議。

那這裡講到了說,「眾生成佛機熟,為說」,又有兩個關鍵詞:一個「難信法」,二一個「令究竟脫」。都在這個水平。難信法,因為什麼在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為什麼?難就難在太容易了呀。大家想我們這個國土通常的情景是什麼?天上不會掉餡餅。所有的獲得一定是你付出勞頓的,永遠都是相互交換為根本的,這樣一個權衡利益的國土呈現裡邊,就我們這兒的法是全部都是這樣的。你不修行,你就成不了佛。你造業,你就必然輪迴,就永遠是相對等換的。所以在這裡給你講一個無條件的,就用一句佛號來得度,這麼一個極難信之法,因為太白白地就來了,就蒙佛接引。讓濁惡世間的眾生直通淨土,就是真的覺得說不可能。所以說,這裡講到說,為說難信法,可是大家要知道,這一法它緣起就是以難為緣,啟建的。

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到,當時這個法藏比丘,他本來是國王,「棄國捐王,行作沙門」。那你想想,我們現在說能夠出家,說皇帝都不做了出家,這是多大的資歷根本。我記得我那時要出家,在家還有個工作,誒呦,有的那會兒就說了,說這個,那會兒叫我小宋,說小宋人家有工作來出家。我這聽著很納悶,這出家是為個工作嗎?後來道老還呵斥他嘛,說釋迦牟尼佛人家太子都出了家。你看這裡,法藏比丘,一個難就是棄國捐王,第二個他出家修道的時候,你想,他難行嘛。當時,法藏比丘所應對的是什麼呢,是世自在王佛。那麼他這個國王出家了以後,他也怪得不行,他出家好好地修道就罷了,他還別具一格要修個什麼呢,說:「斯義宏深,非我境界。」

這佛每天講法,他說這個我聽不懂,不是我能修的,唯願如來為我敷演淨土之行,我速成佛道。他就一開始走的是他力快速緣起法。然後,世自在王佛就給他講二百一十億國土之粗妙,天人之善惡,就一樣一樣地現給他看。然後他就五劫的時間來思惟攝取這個國土清淨,就是,不好的他就屏蔽掉,長處的他就攝過來,最後全盤的組合成一個完美的極樂世界。大家想,這個就難得啊。最後難,難到說雖然這麼好,怎麼讓眾生能夠得度呢,比較了,酬量了,最後發現平等度九法界眾生,特別是像落在我們娑婆五濁惡世的時代,你只要有一點點難度,他徹底就不來了,轉身就走。最後說,那就念我的名號就得度。就是阿彌陀佛成就西方國土的時候,佛度化眾生就多了一條跨時代的信息,原來佛度眾生就說法現瑞顯神通嘛,最後他說,用名號得度,這是阿彌陀佛首創的。

所以他把所有的難就這樣,四十八願難發,發完了以後難以堅持這個用行山去填他這個願海。那麼一系列難的緣起反映在果地上還有一個難,就是難信。我們現在就不敢覺得說阿彌陀佛是大慈悲父,所有的功德都替我們已經修圓滿了,就用這一句名號來修,這輩子就能成就。所以說,這是「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究竟脫」。

現在我們一件事情呀,真的有時候這個平衡得失啊,一定是難信法絕對有大利益。說到解脫的話,那解脫的感覺隨時隨地都有,每天我們放飛一下心情,現在這個講法,一個半小時講完了大家也算一種解脫。你把嘴捂一會兒,放開了也叫解脫。生病了住院,哪天出院好了,這也叫解脫。我這說逗趣兒的話,我看有的師父們一年也辛苦嘛,出去參學一下。參學一下,到大和尚這兒請假,搭衣、持具,請假從門口出來時,有時候我迎面碰上,神采飛揚的,哎呀,真的是這個跳起來奔門就出去了,為什麼?就有種解脫感,出去參學一下。這都是一種相似解脫。包括跳出三界的羅漢,不再生死輪迴了,也叫解脫。墮了三途了,從地獄出來也叫解脫。可是都不叫究竟解脫,因為你還得來,一會兒而已,週而復始,沒有徹底。所以這裡,這個淨土法門提供給我們的就是,一生念佛往生以後得三不退直奔成佛,就這麼一條解脫主線,沒有一點點耽擱和岔路。

佛就在這裡乘自己的本願,直暢本懷,「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由於這個,所以他這裡講到「故悅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非常高興。諸佛歡喜,你看六方廣長舌在經典裡面讚歎,都舍了這個大血本,把他們報身全部這樣顯現出來了來讚歎,「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講「佛說」。我們現在在學習蕅益大師怎麼講《彌陀經》,他講到「佛說」。

我們再看他怎麼講「阿彌陀」:「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云無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這是講到第二宗,經題裡面的人就是阿彌陀。

我們有時候設想極樂世界怎樣的情形,咱們這兒,你看,除了有法王,依然還有人王,有因緣果報不同,故福德,這個一輩子的命運也三六九等。可是在極樂世界他是平等的清一色的什麼呢,他是以法為緣。我們這兒有的是以情為緣,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以情識為緣,而且有逆緣有順緣,有冤有親,有債主,有債主甚至是討命的,這就仇人一見分外眼紅,就這個染土。可是極樂世界,他平等地全部是以法為緣,以法為教,只有一個教主,就是阿彌陀佛。就是這樣的,只有這樣的一個核心力,所以他稱之為彼土之導師,就是導這個往生者,能夠剛才講到的得究竟脫,未往生者能夠歸無量光壽,這是他最主要導就導這一個,不是導寫論文出書的。

那麼,四十八願就是他度眾生的籌碼,我們其實如果有時候去細細地看一下四十八願。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淨土法門的妙,不知道為什麼它容易到這個地步,就是根本不清楚四十八願給我們承諾了什麼,將來可以兌現什麼。這搞不清楚的,稀裡糊塗,反正就一句阿彌陀佛,好像戶戶觀世音,家家彌陀佛。這個佛門裡邊,學佛嘛,一個標誌就是阿彌陀佛。好像就這麼一個粗線條,模糊的,好像就在意識心海中,沒有了知到說四十八願為什麼度眾生,能夠九品咸令登彼岸,它是什麼內容。

你看這裡講到的說「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不退是一個最根本的保障。娑婆世界的一個大的弊病就是修行會退,經裡面講到說一進九退,就是一個人往前衝,修行好不容易積累一點兒,九個人往後拽,就這樣的修法。所以說,在極樂國土中他沒有這樣的內容情形。一入極樂法界呢,第一個就是位永遠不會退,就是已經預入聖流,不退凡夫地了,沒有生死輪迴了。

像四十八願裡面提的保障,第一願就是「國無三惡道」,就是你不會再,這是修行中最大的一個,最害怕的一個下場。像我們有時候祖師爺們也講到「袈裟下失卻人身」,就是因為有這個三惡道。那彼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呢。不退,他還讓你什麼呢,畢竟,像十一願就是必至滅度,而且都是住的正定聚,就是不會走入邪門外道。這是四十八願裡面明文規定,同步全體都能得六神通,只要一往生就全部得六神通。你現在在我們娑婆世界誰有個六神通,他會打個卦能知道你現在想什麼,那都馬上就群起而追之了。所以這就是「位不退」的內涵。

「行不退」就是恆常度眾生,不退到二乘地了。現在我們的功德的話,給羅漢提鞋都沒有資格。可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我們一念求往生心生起來的話,就是這個根性決定已就在羅漢之上了,定性阿羅漢。為什麼?因為羅漢他憑自己力量他去不了這個極樂世界,就憑他自己的修行功德是沒這個資格入這個極樂報土的。雖然在經裡面講到的也說不是皆是大阿羅漢,那個我們後面會講到,他是從斷惑的水平上來論,不是從證果的水平上而論的,就是斷了什麼煩惱,往生極樂世界,斷的煩惱跟我們這兒羅漢斷的煩惱是持平了,所以才稱之為叫阿羅漢。

在這個立場上而言的。所以,不會退失你的大乘行門,像有一願裡面就專門保障說,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你願意帶著自己的願力,裡面講到說「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可以「游諸佛國」,什麼講到說「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能夠「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就是不要像我們這兒,一地一地地往什麼十信十行地往上走,「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就你生活在極樂世界,就只要你活著每天都是同步具足普賢十大願王的無盡功德。這都是願力裡面明文規定的,就看我們有時候領略不到,就不知道有這麼好。

像「念不退」,任運增進,入如來地。「念不退」是個什麼概念,跟開車一樣,你現在走著走著你得踩油門,一腳油門不踩了,它就不動了。這個「念不退」就等於說一入八地,金剛道後的話,你就不用踩油門了,就憑著慣性,就保準你要成佛了。這會兒你已經不到那兒就不可能了。必須要去,沖著成佛去了。不要踩油門,任運就到那地了。

一往生,往生以後就給我們提供的保障「圓證三不退」,就是指的這三種不退,在往生的功德中,全體具足,沒有後顧之憂了,就是這麼一個意思。你像裡面你隨便極樂世界散發出來的香是「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就念念無間地入這個薩婆若海,也就是佛智。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永階不退者也」。

那「梵語阿彌陀」,他講到這個阿彌陀名號的意思,後面經典裡面還會講。梵語,為什麼印度話叫梵語?印度人啊,他以為自己是梵天的後代,他認為自己講的這個話呢,現在我們有的看這些印度傳過來的論典,就講到那會兒有的人,是從天人墮下來的。像我們這個劫初的第一個人,是從光音天墮下來的,那會兒還可以身體有光明,還可以飛行,因為吃了這個地種了,那會地就是長的現成的面包,拿起來就吃,不是這現在的泥土,那吃了身體越來越重,色身就飛不起來了,光明也失去了。慢慢的才有了男女的這個淫慾呀,你我的這個鬥爭呀,最後國家呀,這個法律就慢慢的都是這麼出來的。劫初天人下來的時候,他就是帶著這個語言,梵天的這個語言。

那麼印度人呢,他就認為自己說的就是梵天語,所以叫梵語,是印度最高貴的。現在他們還等級森嚴,四種種姓還分得清清楚楚,你去印度去朝拜,有那導遊呀或者什麼是哪個種姓哪個種姓都知道。婆羅門確實很高貴,婆羅門,印度現在的婆羅門教這個婆羅門的沙門啊,也是剃的光頭,他雖然黑一點,他這裡還點的硃砂,穿著衣服非常乾淨。而且,他輕易還不收你的錢,他這高貴感非常足,旁邊的他們這些信徒呀,護持得也是無微不至。上次去印度朝聖,在賓館裡面就遇到這麼一位,本來還想跟人家合完影了說結個緣,人不要的。其實我們那會兒也不是說因為跟你照了照片了,就給你點錢,這是也是出於這個因緣,說結個緣吧,萬一以後你再見到我,聽我學佛吧,不要修什麼婆羅門教,人家不要,他們這個教法也很那個什麼。

所以他這裡講到說,梵語叫阿彌陀,翻譯成咱們漢語叫「無量壽,亦云無量光」。無量光壽呀,其實形容的就是清淨法身,所以為什麼說往生極樂他的這個橫具的功德非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你看,這裡講到阿彌陀叫無量光壽,其實是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的功德,但是在極樂世界,他可以把法身佛的功德投放在哪裡呢,報身佛的身上。在咱們這是不可能的,我們這兒應身就是應身,報身我們都見不著,法身就更,雖然遍一切處,現在我們還在輪迴,這個只能見煩惱見不著法身。

但極樂世界他就,阿彌陀佛雖然現的是報身,包括化身,他全部能夠引帶我們現見無量光壽的法身功德,這又是橫超法的一個橫超點,無處不在的都是橫超法。那從無量的角度來講,你看,「要之」,講到他的功德智慧呀,那功德智慧是什麼呢,就是六度。前五度都屬於功德嘛,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後一度般若波羅蜜,叫做智慧。這我們就不用細講了。

這裡講到的「神通道力」,「神通」就是指的三明六通。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於明和通的區別。通是什麼呢?是共羅漢法,就是羅漢也有的得了六通,為什麼佛有時候又叫明行足,就是指的他的三明。這個明比通高在哪裡?比如說通呀,他能看見你前輩子怎麼樣,八萬劫前怎麼樣,一生一世的輪迴中怎樣怎樣。明他可以細化到什麼程度,你上輩子或者無量劫前叫什麼名字,造了什麼業,感的第二世是什麼果,由於這個果感的時候又繼續造業,第三世是什麼果?一直無量劫來就這麼細化得都能一目瞭然、清清楚楚,這叫明。通屬於粗,明屬於微細。所以這裡講到的「神通道力」就是指的三明六通。「道力」就是指的佛不是有十力啊、四無所畏啊、十八不共法啊,這全是只有佛才有的不共菩薩法。什麼時候不圓滿佛果,什麼時候具足不了這些功德,只有佛有。佛佛道同就是同的這個意思。那這裡講到的「依正莊嚴」,這裡就更不用說了。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皆能說法,度化的眾生都是無量無邊,叫「一一無量也」。

什麼是「無量」?為什麼叫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他的經典叫《無量壽經》。我們怎麼講,相應這個「無量」。無量說白了,不是形容一堆一堆的,不知道沒完,無量反作用就是到處都是,再說俗一點就是充滿生活。每次懺悔文裡面叫法界藏身阿彌陀佛。你看只有法界藏身配到阿彌陀佛下,這裡必有深意的,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就是這麼一個意味的。你想如果我們真的能夠信受這個無量光壽,那麼就說明他是超越時空、遍一切處的存在。

存在就是當下就在,無處不在,所以剛才講到悉知悉見。就是我們現在此時此刻就阿彌陀佛就在,你念念能如此相應。什麼依正莊嚴也是無量的,就如同極樂世界講到水鳥樹林皆宣法音,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你在娑婆能夠修這個法也是現前的,一切我們現前的這個因緣,你能把它觀成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就行。普陀道場清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面向紅塵苦海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讓我們既生出離,又生菩提度人之心;一切每天的人際關係順逆境界,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大家想想如果真能如此,還上哪裡去找一心不亂和念佛三昧?念念皆是念佛三昧。所以這就叫做「無量」。你敢不敢體認這個無量。隨時隨地一切遭遇都是阿彌陀佛巧做安排。

為了讓我們成佛,你如果真能相應,你說這跟那個狂心頓歇有什麼區別?跟中道實相有什麼區別?因為你完全已經徹底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就是在上面不動了,你說這個一切法都是一法。所以你真能相應到這個地步,那就叫做念佛三昧,那念得念得將來,那真是原來彌陀念彌陀,自性彌陀就顯現了。所以其實這個法就是這麼甚深富貴,也這麼直白簡單。

在《無量壽經》裡邊講到說為什麼有的人生到極樂世界屬於胎生。當然這個胎生不是像咱們這兒的父精母血的胎生,他是說你五百世見不著佛。什麼因果召感的?就是你對佛的智慧你不能夠相信和相應,對佛的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你不敢相信。就是說有時候你看我們講到菩薩示現,面面俱到、無微不至、冷不防。有時候我們就覺得說真有這麼意思?甚至我們還說你也不能太迷信了吧?你都迷了。實際上你想,世間法都不瘋魔不成佛,你真能徹底全身心地迷到阿彌陀佛這兒,就沒有自己了,就無我了。

我在五台山那會兒,我記得有一次碰到顯通寺有一個雲門寺過來的一個禪和子,我們也恭敬他,互稱師兄,原來雲門寺的還認得,他叫明建法師。他我記得有一次視頻上傳的說,顯通寺有幾個師父這個燃臂供佛,燃指供佛。大家傳一傳我還覺得讚歎,後來去了五台山在顯通寺碰見他了,說你這個手上怎麼纏個膠布。最後才一念才對上號說,原來就是他,在視頻裡面還沒認出來。後來坐在一起了,就講起了這個用功呀,修行呀。他說他現在就修一個法,什麼法呢?不做主法,就每天在道場裡邊,只要這個事情能有人說了算,有人做主,他就不管,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所以大家想,我們現在如果說能跟佛的這個不思議大乘廣智相應,一切都是阿彌陀佛就是他這麼弄的,這也叫不做主,不做主就行了嘛。佛法就現前了。所以你看「一一無量」就是這個意思,無量光無量壽。

「一切金口,通名為經。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

這裡講到的「一切金口,通名為經」,就是蕅益大師在講「經」,我們來學習他怎麼講這個「經」。後面你看有一句「廣如台藏所明」。我們看的註釋多了就知道,說什麼叫做「經」呢?有時候叫諸法之根本,叫法本。有時候又像湧泉一樣,就是你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像泉水源源不斷地湧出來,每一句經典都有無量的意趣,可是你讀一遍才能發現一遍,讀一遍才能上升一次,就這麼個意思,叫湧泉。甚至有時又叫繩墨,繩子,木匠的那個繩子不是有個墨盒嗎?把它抽出來叭地拉一下,叫什麼,就楷定了這個縱橫,就是這個角度,不能變了,這叫繩墨。有時候又叫結鬘,就是把一點一點的功德智慧穿成一串就叫一部經典。所以這裡叫做「廣如台藏所明」,就是講的這些內容。

那我們再抽回來看一下,為什麼說金口所說叫做經呢?佛說的哦,這是聖言量。一般菩薩造的我們叫做論典,祖師爺。為什麼叫聖言呢?因為在學習經論裡邊,靠的有三個:一個叫現量,一個叫比量,一個叫聖言量。現量就是我們現在能夠,大家說憑什麼說這個是對的呢,因為大家都看見這個是對的。說憑什麼普陀山有個普濟寺,一上山到了山門口全都看見這叫普濟寺,這就是現量能見,那就是採信的依據,說這是真的。還有一種叫比量得知,你比如說今天早上師父們去上殿,繞佛開始了,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那我們雖然沒到大殿廣場去,在山門外聽見說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推比一下就得知說,哦現在已經上殿上到繞佛的這個階段。

就像太陽東昇西落,但是我們並不知道說這個太陽每天東昇西落的過程中,它在走,我們盯著太陽看也看不出來它在走的。但是從東昇西落一天的大背景下,可以推斷出來太陽是在走,在轉。這就叫做比量,推比得知。推比得知有一些法能推,有一些法推不了。但是心細一點的,以為推不了的可以推,你比如說輪迴吧,輪迴我們是前生、今生,後世是見不著的,只能見今生此世,但是你推比來講,你說如果把睡覺當做一個小死嘛,我們叫。

那我們今天睡著了明天又醒來,再睡一覺,後天又醒來,昨天也是睡到今天隔了一覺,從這個推,就可以確認說輪迴肯定有。這也叫做推比,由近推遠。這叫做比量。聖言量是什麼意思呢?現量來講極樂世界你給我看呀,見不到呀。你給我推呀,推不出來呀。舍利弗都沒辦法問呀,文殊師利菩薩也只能聽呀,所以這個時候就只能相信佛金口,真實不虛如常不變,講的是真理,這就叫聖言量,所以這叫「一切金口,通名為經」。

「對上五字」,就是「佛說阿彌陀」這五個字叫別題,這個經題裡面就這個是講的單屬於這部經的內容,那麼最後一個字「經」呢,叫通題,因為每一部經典都會有「經」這個字,通別合在一起,這就叫做「是通別合為題也」,這個意思。

後面有一個知識要點一下,就是「教行理三,各論通別」,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從這個題目而言,從這個經的內容也罷,在裡面提供給我們的信息,那我們把它從這三個角度更清楚地理清一下思路:一個是從教法,一個是從理法,一個是從行法,也就是行門上而言,「各論通別」。什麼意思,一說大家就明白。從教而言,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通稱為經,就叫做教通,都叫做經,可是呢,只有這部《佛說阿彌陀經》經中所講的叫做信願持名的格外的這個教法就叫做教別,這個教跟別的教是不一樣的。《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地藏經》講這個困果森羅萬象,真實不虛。只有這個《彌陀經》裡面講信願持名之教,它跟其他的教不一樣,所以就叫教別。那麼從理上來講什麼叫做理通呢?理上我們都講萬法唯心,咱們現在,剛才講的娑婆世界這叫凡聖同居土,也是唯心所現,唯我們的凡夫心所現。如果依著羅漢心所現就叫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嘛,就是他修行雖然已經出了生死了,可是他只能靠在這兒,為什麼?還沒到頭呀,後面還有一塊兒,所以九華山有一個寺院叫化城寺,就是指的方便有餘土,化現的一個。走不動了,大家累得成佛路上實在累得不想走了。

說好,到了這兒就行了,結果到了這兒了歇一歇,說這只是三百里,五百里處才叫寶所,就是才叫成佛的地兒,所以叫方便後面還有點兒餘。那麼如果我們是菩薩修的六度萬行功德感的這個因緣果報,就在實報莊嚴土,這也是唯心所現。佛的叫常寂光土,一心所現四土,所有一代教法都離不開這個準則,這叫做理通。都是這麼個理,但是呢西方極樂世界叫做理別,跟這個教法不一樣,什麼意思?只要你生到凡聖同居淨土,就是極樂世界屬於凡聖同居淨土,咱們娑婆世界屬於凡聖同居染土,從染到淨同屬凡聖同居。可是我們這兒,你在凡聖同居你看不見方便有餘,更見不著實報莊嚴。

極樂世界只要你生在凡聖同居淨土它是什麼?橫具上三土的功德。說白了就是我們這兒你是一個小職員,你沒有這個總經理的待遇,你是個總經理你就得不到董事長的這個地位。可是極樂世界呢,只要你一入到這個公司,哪怕你是個小職員,你所有的待遇所有的福利跟總經理董事長一模一樣,這就叫橫具上三土的功德,後面講過這個橫超法,上次好像也說過。這就叫理別,這個道理跟咱們這兒不一樣,這個法不在咱們這兒行得通。

那從行門上來講,什麼叫做行通呢?因為淨土的三部經典都是同時導歸讓你往生西方,可是只有《阿彌陀經》並沒有講觀像念佛,也沒有講觀想念佛,只說持名念佛,所以都是導歸西方就叫做行通。都是這個修行法門,通的。只有這部經典獨說持名就叫做行別,有別於另外兩部。這就叫做這裡講到的「教行理三,各論通別」的這個意思。這是我們講到「釋名」這一段。

好,那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二辨體」。辨體。下面兩大內容呢極為重要,其實我們學習《彌陀要解》最出彩和最深入人心的就是辨體和明宗。我們先今天只看這一句,「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前面講過這個體是什麼意思,就是你長得什麼樣?這個本體,這個主質,主要的質,現前什麼樣的一個本質,那我們要看到這裡講的大乘經典,也就是一代教法所有都是為了闡述諸法實相。

為什麼我們稱之為佛法,佛法核心的不共法就是諸法實相,跟一切世間外道法不共的就是講諸法實相,所以這裡所有的經其實都是以諸法實相為正印,為本體的。我們學習一切的了義的大乘經典,像禪宗的所謂號稱一千七百個公案,全部都是為這個諸法實相做註釋的,離不開這個法。一切經典所要闡述的終極境界就是這個諸法實相,所以我們,但是諸法實相有很多虛名,雖然是實相有很多虛名、異名,方便善巧。你比如我們常說佛性,有時候又叫法身,二十二年講的叫般若波羅蜜,《華嚴經》裡面叫一真法界,不二法門,《楞嚴經》裡面叫如來藏,妙明真心,這都叫諸法實相。什麼真如,什麼空,什麼本來面目,什麼西來意,全部是這個實相真理的異名。

現在我們想說一下,在講這個之前呀,我覺得身為衲子,諸位大德法師,就是我們身為衲子,最要對諸法實相這個法呀,要生起天然的感覺,否則確實就是真的是不名為道人。你說我們,你看就今天此時此刻,我們佛門裡面常問一句話叫「到此做甚」,就為什麼?就為這個,所有的價值意義就是為了這個。世尊釋迦牟尼佛當時叫護明菩薩,從兜率天下降到娑婆世界,八相成道,所謂演繹一番,最後在菩提樹下成道,就是為這個。先賢們求法西去,最後請的法,白馬東來,在白馬寺,這一個法脈到這裡他也是為了這個。你像我們佛法還有幸能在娑婆世界這樣流傳住持,自古以來說佛家的富貴三寶的無上莊嚴,你看那麼多的三武一宗去滅法都滅不掉,士大夫帝王將相都尊崇為師,甚至有的親加跪禮,你說為什麼?就是這一念實相。

像我們出了家了說,「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托缽乞食就是跟個流浪漢一樣的隨處雲遊,還是為了這個法。所以大家想想古來的大德有的梵行清淨,戒若冰霜。你像道宣律師持戒都持得天人來送飯。慧遠大師臨終往生前徒弟勸他說,要不要吃點米粥,說不要,戒律裡邊不允許,說那喝點蜜水吧,蜂蜜調的水,說你給我現在把律典拿出來看一看,允許不允許,還沒看完呢就往生了。這也是,你看為什麼,就為這個實相。濟公老人家又說什麼「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還是表這個實相。所以大家想想我們在叢林道場,能夠來共修,調心,相應。叢林裡面常說的,說你要聽招呼,要隨眾。隨到什麼程度呢?說花生是樹上長的你不可以說是地裡生的,但凡你有自己半點主意你就錯了,就這麼來過日子。現在我們三點半起床,一天起早貪黑的辛苦,說實在的在自修接引外眾,真的是百般忍辱,努力佈施,全還不是為了這個,幾十年如一日。

我昨天上殿的時候我也非常激動,看到跟著大眾師父繞佛的時候我也打妄想。你說我們都是人生父母養的好人家的子弟,這也算是舍家棄欲,把日子過到寂寞孤燈清淨年華,你當和尚誰都想當就當嗎?哪怕我就是個半吊子,晃晃悠悠地修的,都不是誰想當就當的,虛雲老和尚說了,當和尚得福報呀。你看為什麼,窮人當不了呀,有的人寧願去要飯他當不了和尚,他還看不起和尚。富人也當不了呀,他來供養、來恭敬、來做功德,但是他本質上他就入不了這個主人翁道。甚至有的所謂的居士,能夠把兩堂功課,佛事都會做,敲打唱念一應都會來,他就當不了和尚。為什麼?他過去沒有全身心地相應過這個諸法實相。所以我們現在就當和尚,這也是過去有真心實意的願,這輩子才不由自主地出了這個家。就是為了明瞭這個諸法實相。這就是佛法僧三寶之法寶,所有一天上殿、過堂、繞佛、齋僧的這個法都是為了入這個法。

所以這裡講到的一切的經典所詮就是這個本體境界,每一部經典從「如是我聞」到「歡喜信受,作禮而去」就是為了諸法實相。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為正體,就是為了讓眾生證得這個諸法實相,當然這個諸法實相呢,很難契入,甚至都不好理解。我們今天先到此,下一次再來繼續進行。

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感恩諸位,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為什麼睡著時念佛好像和白天念佛一樣

問: 請問法師:晚上睡著時有時候好像也在念佛,能把自...

白居易《念佛偈》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舍三萬兩...

這一句佛號是方便,也是究竟

這個息滅貪瞋癡,它很重要的,諸位要有一個很正確的觀...

中峰和尚勸念佛詩

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誰能數? 眾生反以苦為樂,...

阿彌陀佛略傳

阿彌陀佛於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

為什麼只教人念佛

《西方公據》中說:各位善人,世間有千條萬條路,為什...

願不切,行不深

先說願不切 蕅益大師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若以信...

蕅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佛云:若人...

【大藏經】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大藏經】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經玄義分卷第一 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  道俗時眾等,...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人間如劇場,個個是演員

要出家就沒有遠和近,就要發起心來,慈悲喜舍四等心遍...

《三寶歌》淺釋

大家都很熟悉《三寶歌》,佛教界重大法事活動都是在《...

【推薦】堅固的妄想一定會破壞你的佛號

我們一般人的六根是向外攀緣的,很少人會自我反省,這...

舍利弗為什麼能成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

世人因財產遭殃的真是很多

大莊嚴經論說:有一次,佛和阿難在舍衛國的曠野中行走...

把福報留在法界將來好修行

要修行,不要求世俗樣樣都要。很多人念經,做功德很多...

謙下低頭智內蘊,我慢高山人不敬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說文解字》中有講:秋,...

各類蔬菜最營養的部分

一般來說,蔬菜可分為莖葉型、塊根型和果實型三大類,...

12條小故事

1、父子二人經過五星級飯店門口,看到一輛十分豪華的...

發明家的際遇

在這世間,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觀念上也會...

昌臻法師《地藏經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內容》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同修: 今天下午想講的問題是《地...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良的人心胸坦蕩,沒有私心雜念,不會欺天瞞地,也不...

在世間,唯一有意義的事便是修行

江南的冬忽然來臨,乾燥而寒冷,人們紛紛口鼻上火,這...

註解佛法的和尚

一天,慧能向眾人說:"我有一個東西,沒有頭也沒有尾...

中陰身階段會更容易往生嗎

問: 現在往往是事先沒有準備,發現亡者斷氣之後才開...

大安法師: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時

今生有幸,我們聞到了釋迦的遺教,聽聞到念佛法門,又...

【佛教詞典】媽祖

正稱為「天上聖母」。相傳系宋代福建興化莆田縣湄洲嶼...

【佛教詞典】應人

(術語)阿羅漢也。寄歸傳一曰:次有弘法應人結集。...

【視頻】淨界法師《無色界四空定》

淨界法師《無色界四空定》

【視頻】淨界法師《惡口墮為猴身》

淨界法師《惡口墮為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