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彌陀要解

宏海法師  2018/07/24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二十三講)

好,請諸位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師父慈悲,各位有緣來聽聞的居士,大家吉祥。

今天晚上是我們常住上學習《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的第二十三講,也是從內容上看是最後一講。剛才路上打妄想,我說有時候真的是不可思議,牽強附會一下。就光說講這個《彌陀要解》,我原來一直發心,說一定在法緣中要把《彌陀要解》講一遍,但是因緣就不太成熟。後來這不是回咱們普陀一年多,一年了,在回來之前,發願說從北京居士林開始講,《淨土十要》先講的《彌陀要解》,先講的《彌陀要解》只講了八講,這個因緣一轉就轉到普陀了。那回來呢,和尚慈悲,賜這個法席說就繼續講《彌陀要解》吧,今天到此是二十三講。二十三加八正好是三十一,三十一,我再想想上面會議室剛開始有兩講,是並沒有說直播上面從這個經題論典講起,兩講呢我們做了一個鋪墊,正好加來加去繞不開三十三,我想想觀音菩薩三十二化身加一本尊,正好三十三。所以有時候這個因緣呀真不可思議,今天圓滿了。

今天我們從這個四十七頁,四十七頁經文的最後一行講起。此前的內容從流通分上來講,都是勸信,一直在圍繞這個要相信,這個法門,這個極樂世界,這尊阿彌陀佛。那麼你光相信沒有用,要發願往生,才能得這個功德利益。所以前面的信主要從流通分這個版塊來講,也是講到說信聞名不退轉,相信聞名不退轉才能發起這個願,聽這句名號以後就跟極樂世界接上頭了。那麼在此處正好說發願不退轉,為什麼不退這個願呢?因為信已經鐵定。就這麼一個即生成佛之法。所以大家來看經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大家看,四十八頁,你看蕅益大師說:「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這裡就把這個願力呀,我們實際上,一代教法,佛法到底講了什麼呢?把最深處探進去,由最淺出顯出來,就是心想事成,所謂的心地法門,就是這個訣竅。整個佛法的訣竅,也是整個宇宙萬法的實況。你看心想事成,心想就是發願。我們現在的漢字裡面,願這個字怎麼寫的?就是原心。就是從心底裡最真誠的想法,把自己的心想成這樣的姿態,就會出現往生西方這個事實。

所以這才說願者即生,願者即生,已願的已經生,今願的今能生,當願的當必生。所以你看世俗話裡邊講到「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什麼心呢?有什麼心?就是這個原心,就是這個願。所以你看咱們法堂後面,外面有一副對聯,說這個觀音菩薩說:「雲起慈門救苦尋聲磁吸鐵」,最後三個字,我記得特別真切,叫「磁吸鐵」,觀音菩薩度化叫「磁吸鐵」,來形容他的這種攝取不舍,為度化眾生。所以我們的願心一生,大家要知道,我們的磁性就現,阿彌陀佛願力的這種磁性就現,猶如磁吸鐵。

那麼後面也講到,你看說:「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就是信願包括行是一體的。雖然是一體的,但是願力是核心表現力,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晰。為什麼說要有我就要往生西方的這個心一定要在,沒有這個心,你的信心就沒辦法體現。沒有這個心,你念佛的行門,你也跟上不來,跟不上來。

所以你看這裡說「又願者,信之券」,就像拿到門票一樣。「行之樞」,就是最重要的樞紐。一肩,前面挑起了信,後面擔起了行。所以說「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慇勤三勸也」,就是三次勸說,大家一定要發願往生。一定要有這個願力,一攬子計劃的所有的行也罷,這個行有所歸,就是要往生西方。決不能犯這個背道而馳的糊塗,為什麼呢?因為有的人他就用這個行,用這個行有時候會沖淡這個信願之心。我們前面講到了,反而拙成了生死中的福報,所以這裡才要三勸。往生之法裡邊,願力是顯示的最出色,也是最保險。

你看為什麼我們常講到說,什麼神通呀,什麼業力呀,都抵擋不過願力。確實如此,不管你自己的業力,還是所謂的你修行有了一定的通力,包括你修行所證的空性力,都抵不過願力。因為所有的這些業力神通空性的這種證量,它都是藉題發揮的,只有這個願力,它是純心一體的。純現前一念心性,它是自成一體的,它是獨立做主的,這個很重要。

所以大家看,後面講到「復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就是我們怎麼體現我們的願力生起來了?很土,說起來很土的話,很直白的話,就是你得討厭娑婆世界,要厭離這裡。你不能在這兒一天活得如膠似漆的,美滋滋的,這個不行。你得欣求極樂,你要嚮往西方,就是要往生那兒,常要這麼惦記著,就跟你惦記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麼這樣的話,這個欣厭二門才能夠啟建。為什麼呢?因為它修法上,這也是兩土世尊設的這個局非常微妙。

雖然我們有時候,也講說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實際上,也跟這個四諦,苦集滅道,咱們修行不是你要了知苦嘛,這個世界是苦的;然後這個苦是怎麼來的,你明白了;那麼你要嚮往了生脫死,要解脫,來修這個佛說的法門,這個成佛之道。這裡其實就跟我們厭離娑婆和欣求極樂,步調是一模一樣。

所以大家來看,「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厭離娑婆是什麼呢?一切眾生在這個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所以依照這個苦而建立眾生無邊誓願度。那為什麼在這個裡邊頭出頭沒,輪迴不息,停不下來呢?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就是苦集二諦正好建立的是厭離娑婆。那麼欣求極樂,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依著我們這個滿眼,滿世界,滿眼滿因緣中都是助道因緣,所以要欣求極樂世界,在那兒好修呀。這個好修難修的話,太差別大了。所以說沖著這個因緣,說往生西方欣求極樂,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那麼入到極樂往生者,皆是圓證三不退,一生補處成佛,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道諦和滅諦,苦集滅道。

所以蕅益大師這裡講到說,「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來聽的居士,你們要盯著書,盯著書,你才能跟得上這個法,否則這裡的名相呀,你如果繞開的話,心就走散了,就聽不進去了。所以這裡說的是什麼呢?就告訴我們每天我們功課裡邊,念皈依的時候,乃至迴向時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跟「願生西方淨土中」一句話就全部擔當了。而且擔當這個來講,對我們來講,它是有差別的。你雖然每天都念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度得了嗎?想想就沉重得受不了呀。

我有時候這個外面人找得多了,馬上就煩了,又來找來了,又說的這些事兒,還是那個問題。微信上有時候問問題提出來,這個問題剛回答了,又是這麼樣,一個微信上人家打兩個字,你都沉重地想,哎呀,煩了,還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佛說真正的成佛之道的法門,就像樹葉子,在大地土一樣,就這麼多。

我們這兒才八萬四千,落到咱們東土能甩得上手的就禪宗和淨土而已,你怎麼學呢?那麼佛道無上誓願成,什麼時候成呀?這個想想,真是沉重得受不了,落實不了呀。但是願生西方淨土中,它可以落實得了。為什麼?只要你情真意切,能夠得著,有這個真實感。有時候我們口角滑過去說,什麼願消三障諸煩惱,世世常行無上道。世世怎麼行無上道呀?眼看著一世不如一世往下走。

我那天在我們一起共修的時候,跟師父還說起,我說不要說世世常行無上道,這一天都不如一天。常想著說明天我應該怎麼樣,又要精進了,最近疲厭了,懈怠了,說明天得好好的,從明天開始,還是明天還不如今天呢,把不住這個當下。所以你怎麼行這個無上道?所以這就是說願力的核心透出來的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以點就可以帶這個面。發這個願,就是四弘誓願。

我們再往下看,「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這是起了懷疑,有了疑情了,什麼意思呢?說你這個裡說已發者已生,今發者今生,當發者當生。應該是按照常理的話,因為這個問題確實也是人之常情嘛,就是我們現在發願說我要往生西方,種了這個因了,將來我因緣成熟了,比如說臨命終時,有這個果,我要往生了,怎麼能叫今願今生呢?怎麼能叫已願已生,當願(當生),就是一發願即刻就往生嗎?蕅益大師這裡回答的非常的圓融,他這裡從實證和理論上兩個層面,也就是從現實層面和心性層面來講。

從現實層面,依我們的一期生命而言,就是我們這輩子,開始淨土入心了,從某一個時間,某一刻某一時,發願說,哎呀,我要好好念佛往生西方,那麼到臨命終時一定能夠往生,這也叫做今願今生,從現實層面有這個說明力。

那麼如果說從心性層面,大家來看,「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髮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這是我們剛才講的內容。「二約剎那名今」,說不是按你這輩子算的,按什麼算呢?按你當下現前一念,願心發起來的時候就往生了,就已經往生了,現前就往生,這個往生法已經成就了。所以你說我們,你說現在怎麼敢信這樣一種心地法門上,如此速成的這種法。「一念相應就一念生」,就是你一念相應極樂世界,發願往生,心住在極樂淨土法門中的時候,一念就生。

「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特別是這裡打了個比喻「如秤兩頭,低昂時等」。妙因妙果呀,就是我們發願的時候,不是說等到說娑婆世界報盡了,才見到極樂世界蓮池。你看印光法師給人開示,說你只要具足了發願,信願行,那麼雖然你身在娑婆,可是你已經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這個話呀不是說,向你說,說個好聽的,策發你好好地修行,將來往生,是真的是這樣的。為什麼叫極樂嘉賓呢?古來大德有一個叫可久法師,可以的可,長久的久。這個可久法師他還是什麼呢?他還是常誦《法華經》的,人家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做什麼?叫久法華。就是因為他叫可久嘛法號,那麼他常誦,久久地誦法華,叫久法華。有一年坐化了,這個自在地就坐化了,坐化了以後,三天後又回來了,回來幹什麼呢?他就告訴他說,我在極樂世界轉了一圈兒,說所有的情形呀跟經典裡,跟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佛在那兒說法,這個情景一模一樣。

而且他說,有修淨土的,就是眼看著啊,咱們這兒念佛的誰誰誰,說在極樂世界已經蓮花已經標名了,就是名號已經出現了。而且他還點了說,說誰念得功夫好,比較精進,誰誰誰的是金台,說眼看著誰誰誰,上面寫他的名字,還只念到銀台,還有這樣的差別相。另外也有一個公案,這是一個女居士吧,女眾居士修行念佛。念著念著呢,這個也是有這個感應了才發現說,我們這兒念得勤了,極樂世界的蓮花就開得很大,很滋潤。我們這兒念得比較懈怠,那極樂世界的蓮花呢就有點枯萎,就耷拉著在那兒,腰來腿不來的,就懶洋洋的,就這樣。所以說實際上說修西方,才發一念,咱們這一念願力發起來,七寶池的八功德水中蓮花就現了。但是你念得勤,還是你懶惰,枯和榮是有差別相的,就這花長得怎麼樣,我們念佛就跟澆水一樣,施肥一樣。所以說剎那來講,剎那剎那,「念念相應念念生」。

「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就是哪裡說等到說娑婆世界要死的時候,好像你才真的那邊的因緣才起了,真是這樣的。大家想想其實這個法呀,不是淨土法門的格外法。是這個現前一念心性,本來面目法,並不稀罕。你看為什麼我們剛開始給大家講到,給孤獨長者剛一念發心用黃金鋪地,造這個祇桓精舍的時候,六欲天所有他的宮殿就顯現了,就報已經出現了,果報就出現了,這就一念心性。我們現在想想說,哎呀,法師,你講的什麼一坐化三天後回來,真有這樣的事兒麼?什麼又念著念著見到極樂世界,蓮花就現了,還有枯榮等等說。實際上這個法呀,跟咱們世間民間常說的什麼,有時候附體了,夜遊了,靈魂出竅了,還是一個法。你眼前見的有這種法,怎麼會沒有神遊極樂的法?但是差別相是什麼呢?我們這兒的所謂的附體,神魂出竅,這屬於迷中見這個法,迷的情況下。極樂世界,坐化了,神識游三天又回來說,這叫悟中見這個法,在信願中見這個法,所以它是有差別相的。

後面講到:「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你看,只你信願持名念的蓮萼,萼就是綠葉的意思,就是蓮花也有了,蓮台也有了,蓮葉也有了。「光榮」,長得非常好。「金台影現」,你的這個輪廓,化身的這個輪廓已經就出現了,你已經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已經預設到了,極樂嘉會。

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你看,講到此處,末後一著,說說了這麼多,你就不要瞎琢磨,你也不要滋生一些問題一些疑情,為什麼呢?因為難思難議,唯有大智慧的人,一個舍利弗還有文殊菩薩這樣的,羅漢中菩薩裡,都是大智之人才能諦信。這是這一段。

下面這一段,就是開始從流通分勸這個行了。剛才我們講的是從流通分裡面勸發願,下面開始是勸行門,開始讚歎。大家來看經文,經文耳熟能詳了,特別是居士們每天也會念,到底什麼意思呢?大家要聽下去。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這是經文。說是難信之法啊。我們不得不讚嘆,感恩,就是這兩尊佛,就是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他就用了這麼一個因地制宜的方便善巧,為什麼?因為從娑婆的難,娑婆的難非常明顯,大家發現了嗎,我們這兒什麼都是難。有一件容易的事兒嗎?你說我們其他的不說,一天的吃喝拉撒,都是難。為什麼?它要你要付出才有收穫,要等價代換的,這是我們這的常態。所以才能顯出極樂世界之易。由極樂世界的易,來反襯娑婆的難。當然兩土裡面都有難易。比如就這個法門而言,娑婆世界來講,娑婆的成佛之道是容易信,容易讓人產生信心。

為什麼,因為從凡入聖。慢慢地從凡轉聖,你修嘛,超凡入聖。這個成佛之道是容易信。但是呢,難修。這是娑婆的難易。極樂之法是易成,容易成就,就這麼簡單,就這麼成就。可是呢,光執持名號就可以成就,極難信。所以你說這個難呀,易呀,好像有點,歷史上所說的說,就跟那個韓信一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裡是難也是它,易也是它。你說它第一方便,簡單呀。但是說它難信呢,就是極難信法,難就難在太難信了。所以說,佛才在這裡以娑婆的難,來勸導我們入到極樂的易。大家要知道,這個難易法,就是以易行,容易行的這個法門,來伏,大家聽明白,一個是來伏,二一個是來斷,這個難信煩惱。來伏斷這個難信的煩惱。讓難信上而生信,生這個信。於難信,極難信而生起信心,來受持這個易行之法,來受持這個易行之法。

所以大家看,蕅益大師這一段話,確實是真的是吐心吐膽:「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就是佛佛雖然道同,佛跟佛的這個水準境界他們是一樣的,但是在度化眾生的因緣法中,是不一樣的。有的容易,有的就特別難。你其他的不說了,十方國土也都是淨土,無量淨土。哪個淨土裡邊說有臨終接引之法。我們此前也講過了,所有的佛法都是接引之法。可是都是從理上來接引,沒有從事上,手伸出來,到你臨命終時來接的,沒有。所以說這個有難。

那麼難易中裡面講到「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在講這一段話,如果用聞思修來解,「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就是講的修,修有難有易。那麼「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這是指的聞有難有易,為淨土說法就容易,為濁世眾生就難。聞也有難有易,修也有難有易。可是大家要知道,千方百計,就怕我們認識不到,這個聞思修裡面的思惟,也就是你的正見,正思惟,這個上面你才要真正的見分曉。要認真的領會啊。

後面的這一段,「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就是說你慢慢循循善誘,你修著次第來修,這個還可以。可是說頓法,你比如說禪宗,直指人心,釋迦牟尼佛都沒法說,只好拿著個花在那兒晃了晃,誰都不明白,迦葉這麼一笑,就說完了,就叫說法。所以這個法多難說。因為他不能說,又要讓他說,憋死了。可是就算這樣,說頓法難,還沒有到難極了。

為什麼,「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也就是說,除了漸頓法外,比如說禪宗,或者說所謂的密法裡面,我也不知道有什麼法,也說所謂的即身成佛,也可以。但是,「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大家要一條一條把這記住。橫超頓法。「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就是到咱們這個世界上講淨土法門,還有呀,像般舟三昧裡邊,講到的你要行般舟法呀,像《觀無量壽經》裡邊,講的你要修十六觀法,也都能成就,這都是竅門,都是方法,你去修去呀,叫做「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但是,這裡「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不要那麼修了,苦哈哈地修了。

「但持名號,逕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就這麼多修飾詞,但是大家要知道,一點兒都不誇張。所以我們這裡,聽這個法,你要把他聽出來,前面講到的,一個是從聞和修上來講,有難有易。但是這個聞和修上來講,這個思上面,思惟法上來講,你要把它認透了,要吃清楚。這個淨土法是個什麼法,你修它意味著得到什麼方便功德。它的成就的功德中,它跟其他法比起來有多麼的大,多麼的快速,多麼的簡捷。這也是見地呀。咱們常說要有正思惟。淨土法門的見地,就是從難易中來啟建的,你要意識到。所以由這個見地,就要定你信願的乾坤的。說了這麼多易,這麼多難,到這已經這麼難了。

最後來了一句,說什麼呢,「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偏讚釋迦牟尼佛,於此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所以大家看,最後這一句,其實也是給我們全盤托出了。為什麼,就是淨土法門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在充滿難的世界上,突顯它的易。也就是說我們聽這個法,你能受持這個教法。你能認識到它的容易。能受持了它的容易,就能成就到它的易。因為在我們的常情中,適應不了。剛才講到了,更說俗一點,就是我們這等價代換的太久了,什麼都沒有無條件得到的法。光這糧食,這段時間在白華庵,和尚過去還給種菜,種青菜和什麼豆。那你也得種下去,施肥,每天澆一澆才能吃呀,才能受用呀。可是極樂世界沒有這樣的,他就是你應念就來呀。

所以我們說,應念就無條件的來救度,就這麼一個極易得成就的教法,你不敢相信,有這麼微妙清白的好事。你不敢相信,所以才說難。才用這個不思議功德呀,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呀,甚難希有之事呀,能於五濁惡世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呀,等等這些,來說這個法。那我們大家要知道,為什麼這裡有這句話,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這個是人家釋迦牟尼佛有資格說這個話,為什麼,他是以身來試了這個難易之法。

所以才這裡才給我們直暢這個難易相關利害之事。也就是說,人家是有資歷,從修學經驗中,開具出的研究成果。這是釋迦牟尼佛的資格。為什麼呢,也就說白了,他把在這個染濁惡世裡邊,怎麼修成佛,這麼試過一回以後,大家又有目共睹了,他這麼試過一回了,再由他聽其言,我們還能觀其行呀。從人家的行來發出了這個言,所以說以身試法,有目共睹,他才在這兒說這個法。為什麼,我就這麼走過一回了,我實話告訴你們,太難了。可以是可以,但是我可以,你們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呢,再往下看。

再往下看,因為於此五濁惡世,這五濁什麼,劫濁。大家知道劫濁。五濁其實前面我們也講到,劫濁就是濁法聚會的時候。這個「劫」我們知道,表示就是這個時代,這個時間段,因為這四種濁法,後面的什麼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就聚在一起了。大家知道,我們人壽在兩萬歲的時候,咱們這個世界已經進入到濁世了,我們現在人壽只有百年了,還在往下減。那你在這個年代,你沒有一個突出重圍的方法的話,你怎麼得度呢?你靠常態你已經出不來了呀,就跟著火了一樣呀,電梯也不能用了,樓梯也走不了了,你只能沖著窗口出,窗外有這個墊子接著救你呀,橫超呀。

所以這裡大家來看,「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那我們先來看這個劫濁。就剛才講到這裡,到了這個劫數中了,非常濁亂。這種濁亂已經帶著這種濁業,我們要知道,為什麼要帶業往生呢,就是我們這種濁業呀,你根本沒有辦法拔出來了。根深蒂固這個大煩惱業海,你按照常規已經走不出來了,沒轍了。

再看見濁。「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這不是十大煩惱裡邊有五種利使和頓使,這個使就是驅使的意思。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的貪瞋癡,驅使著我們控制不住,每天這麼非常艱苦的活著,又控制不住自己,心地又清淨不了。所以這種煩惱就是叫逼迫苦。那麼這裡講的「五利使」,「利」就是快利,非常鋒利。「使」就是驅使。所以說這個「五利使」就是說非常鋒利的,明顯地驅使著我們陷入到煩惱的境地。你比如說,所謂的「身見」,就是妄以為我們的這個色身,腸子,肚子,骨頭,地水火風組成的這個,以為真的就是我,這是個錯覺。

那麼第二個就是「邊見」,大家看,邊見什麼呢,就是有的人非常決斷,不是這樣的就是那樣的。什麼他都不能走隨緣的這種,要麼就是好,要麼就是壞,偏執的這種,這是煩惱,就像鑽牛角尖一樣。第三個,「見取見」,見取見就是邪見,就是非因計因。就是不是正當的法,不是明瞭的法,他在那兒就是誤解了。第四個「戒取」,就是我們常說的戒禁取見。這個是曾經有修道的外道,看見說這個牛死後生天上了,他就以為,跟牛一樣,也能生天了,因為他還有點道眼。結果呢,他殊不知說這個牛是因為過去造了惡業了,墮到牛道了。牛死了以後呢,惡業消完了,善業拽著他又上天了。他就以為是當牛導致他上了天。

所以天天也跟牛一樣吃草,跟牛一樣這樣活著。這就叫「戒禁取見」。弄錯了這個法則了。那麼「邪見」,第五種,就是認為沒有因果呀,種種這種濁亂的見解呀。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大家看,你看看大家的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共同的這種追求理想,都在哪裡,全在顛倒中,在惡法中。諸如此類,這就叫做見濁。叫「昏昧汩沒。故名為濁」

那麼後面就是,「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煩惱濁者,五鈍使這個是什麼意思?這是煩惱濁,就是這個煩惱的比較遲鈍。它也屬於我們心性上的濁亂。就跟剛才的這個身見,邊見等等這些相對來講,既難對治,又難發現。你比如說,我們剛才的這種邪見生起來的時候,有人一講,你說,噢,你說的對,對,可以。就把它化掉了,可是你這個養成的習慣,這個貪瞋癡。這個嗔恨心,淫慾心,你身不由己地,心不由己地就把你牽著就往那兒走。

所以大家來看,五鈍使叫「煩惑增盛」,這個大家讀一讀嘛,四個字,你體悟一下,就非常有感觸。「增」是什麼,就是往進去添加呀,形形色色的相續煩惱,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這種堆積,這個量越來越大就叫「盛」。越來越厚重,越來越體現的你根本已經撼動不了它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哎呀,你說本來說一個道人說,你怎麼能這樣呢,你既然是佛弟子,你怎麼能夠這樣呢?然後大家都這麼想想,哎呀算了算了,就這樣吧。就跟我親眼,有一次去感受,說是說也舉行法會,又放生,又三皈五戒,都法喜充滿的,最後那天不知道誰提出來說授一個八關齋戒,好,那給授了八關齋戒。

說八關齋戒完了以後,要去吃飯,吃飯呢,一坐在那兒,素齋館裡邊,他才不管你十一點,十二點過午不食呢,反正坐了半天,給你端上來,時間已經到了,大家拿著筷子一吃。好,你看我我看你,最後相視一笑說,啊行了吧,就吃了吧,反正戒也授了,就吃了吧,就這樣。因為大家都在吃了,慢慢地就都這樣了,這就叫做「增盛」,互做增盛。相互不會去勸誡,不會去勸他發露,這互做增盛。那麼這樣的話,這個貪瞋癡,大家來看,「謂貪、嗔、癡、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為濁。」

貪就是不斷地引發我們,沒有一個停下來,貪得無厭就是這個意思。嗔癡,特別是我慢,由於我慢,一念我執生起來,前面的我見生起來,那我慢就看不起別人。懷疑的心就叫癡,猶豫不決。它們是非常友好的,這五樣貪瞋癡慢疑,非常友好。再配合著前面的身見等等諸如此類,這就叫十大煩惱,把我們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大家想想在這種情境中,如果沒有念阿彌陀佛的這個法,就是即凡心為佛心的法,你怎麼度呀,怎麼出這個煩惱濁啊。

「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為濁。」眾生濁就是,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這裡指的「見」,就是說前面的見濁和煩惱濁這兩大濁,以此為因,以有漏業為緣,所招感的我們這個粗劣的五陰和合,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以為是我,其實也就是我們的精神和物質。

色身是我們的物質,我們的想法是精神,就認為這一定是我,一直是我,到現在還是我。就不知道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所以這裡講到的叫「陋劣」。那麼你在這樣的情形中,你沒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態啟建,你也出不來。只能大家一哄而上,為什麼,眾生濁呀,合夥來的,合夥來造業的。

那最後一個,「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到咱們這個時代了,不滿百歲。「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你看,就是說我們在壽命如同電光火石的,這麼短促的這樣的一種,這種生命的輪迴節奏中,如果你不能夠說但念阿彌陀佛,甚至一日七日就成就的話,沒有時間給你緩衝,說你好好修,慢慢成佛,不容許你這樣。這個生死之際,這個是說斷就斷。所以這一段為什麼說叫勸行呢,要好好的,你看蕅益大師,我們後面把它總起來貫一下。這個蕅益大師真的給我們講這些法呀,他不是為了像寫駢文一樣排山倒海給你說,啊,這個所謂的說在這個劫濁中沒有帶業往生必不能度,必不能度,好像說一套一套的給你配套的,這是他的真情實感流露,他真的是試驗了。

在這個時代,他試著這麼試出來的這個法。大家你看啊,你比如說在這個劫濁中,劫濁就是充滿濁亂的年代中,我們根本無法自拔呀,就像《地藏經》講的,怎麼也拔不出這個根本業緣呀。你想從初發心起步開始,要想達到業盡情空,真的是有這個理沒有這個事。你如果沒有帶業橫超的法,沒有結果。那麼第二個見濁中,為什麼說見濁中裡邊,如果說不假,沒有這個不假方便之行你就度不了了。因為你在這個見解的濁亂中你不斷地起知見起定解呀,《楞嚴經》裡邊說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那我們現在在修行的路上,好像貌似說已經放下世間的這種粗重的貪瞋癡煩惱,然後向一個佛道怎麼應當認真修行,誰不好好修行馬上就說你是個業障鬼等等,就諸如此類的一系列都屬於見解。

說他修得好,說他已經開悟,他這輩子已經證果了,他是什麼什麼菩薩再來,還屬於見解,有這麼一點見解他都是煩惱。所以你在這個見解這麼濁亂的情況下,你設了那麼多的方便,三十七道品都屬於方便,他一下子就把這個方便本來是用來解脫的,他又把它綁定了,又生定見。所以說真的是沒有這個不假方便之行,他把所有的方便用成了障道的反作用力。只有不假方便的法才能出得來,這也是實話呀。那麼在這樣的這個煩惱濁中,貪瞋癡慢疑這麼熾盛動亂,你不把這個煩惱即菩提的這個范兒拿出來,這個魄力拿出來,你也度不了斷不了。你只能從根上來接受這個煩惱,煩惱是無根之物,原來煩惱即菩提,這就叫即凡心為佛心,念阿彌陀佛是心是佛。所以這才叫講做「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這也是實話呀。

那麼在眾生濁裡邊,眾生濁裡邊,「非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行,必不能度。」為什麼呢,就是在這個眾生濁亂中你想獨善其身嗎?湊乎著也趕緊見好就收,你想兼善天下的話,你做夢吧,你做夢。為什麼,你根本受不了,持不住。所以為什麼說要厭離娑婆,眾生濁裡邊你只能夠三十六計走為上。以此,除了這個走為上,必不能度,這也是實話。世間法都講三十六計以走為上。

那麼在命濁中,它一定把你這個檔期給你擾亂得你的修行步驟,突擊你積累的這個修行功夫,所以你時間上不佔優勢呀,你只能夠取巧得度。這裡講到的,如果,「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你付不起這個代價,不給你時間,不給你精力。

你現在我們想想,真的是除了淨土說不廢世間法能成就佛法,要不然就是我們法師,出家師父都你說忙得一天怎麼去修嘛,只能靠他,為什麼叫密修顯化。好,既然你能意識到這個濁亂如此情況緊迫,那麼境界為之轉了,大家來看。復次,四十九頁的倒數第六行。

「復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大家聽明白,是莊嚴一聲阿彌陀佛。怎麼樣呢,「轉劫濁為清淨海會」。就是用信願的這種深心、誠心、迴向心,引發持名的這種名號的這種定慧的這種定慧力。它就是無上莊嚴我們法身,和這個常寂土的這種莊嚴這個身土的這種無上法,就是一聲阿彌陀佛。由名號來莊嚴正報阿彌陀佛,由信願來莊嚴依報。以我們現在的信願能莊嚴這句佛號,信願持名能莊嚴往生這個法門,往生這個法門就是用來莊嚴淨土,而且同步跟阿彌陀佛一起來莊嚴。淨土莊嚴,淨土莊嚴了還是還入娑婆,這才叫做願與眾生同生西方淨土。

所以你看還是用信願來莊嚴佛號,一句佛號圓轉五濁成五清。就把你一句阿彌陀佛,本來是在五濁惡世,就轉成清淨海會了。清淨海會,清淨大海眾菩薩。本來是見濁,轉見濁,為什麼呢?因為見濁它有割裂作用,我們見解上的煩惱把我們的心性給割裂開來,就是分別心嘛。那麼就轉成無量光,無量光是什麼呀,沒有割裂,是週遍的呀,橫遍十方的呀。轉煩惱濁,是障蔽我們的心性的呀,障覆我們的心性的,見濁是割裂我們的心性,煩惱濁五鈍使是障蔽我們的心性,轉成常寂光,遍一切處,不但遍一切處,而且是光明遍照,不會這麼覆障。眾生濁,「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本來是合夥造業,相互成就濁亂,現在轉成蓮華化生,無極之體。「轉命濁為無量壽」,這個就非常一目瞭然。本來是壽命短促,轉成無量壽。這就叫圓轉五濁,就是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莊嚴這句阿彌陀佛。

所以後面加了一句說,「故一聲阿彌陀佛」,大家看這個校對的時候上面都點點著的,「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在此前講的時候都把這句話說出來。成時法師在點評的時候說什麼呢,說淨土宗的千古氣蘊,就是整個淨土法門的就這一點蓄勢待發,就這點根本勁兒,被他一口就給發盡了,就這一句話吐出了,盡情地吐出來,全盤托出,徹底圓彰了。所以說,讚歎說,哎呀,太稀有了。你說誰敢說這樣的一句話說,釋迦牟尼佛來了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說就講一個阿彌陀佛,你這也偏讚淨土也讚得太過了吧,你修就可以了嘛,說你這執著淨土的人。

跟諸位講,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一點都不過分。為什麼呢,我們前面講過,怎麼看這個,就是說是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釋迦牟尼佛通過在此五濁惡世修行這麼一場經歷以後,總結出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才是最無上圓頓方便之法。從這個角度來講,就可以說是於此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一句佛名號。那麼從蕅益大師來判這個教,他說一聲阿彌陀佛就是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你說誰敢說這樣的話。如果他不是從信解行證上都已經親嘗到這個法,證到這個法,面面俱到,他哪裡敢獨斷專行地脫口而出,我們今天有幸聽到。為什麼,一聲阿彌陀佛,大家要把這看清楚啊,故一聲阿彌陀佛,他可沒有說,怎麼怎麼說像前面經裡邊,他只是說就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念起來,一聲就是一念,一念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一聲就是無量光無量壽。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無量光壽就是諸佛徹證的現前心性實相,一聲阿彌陀佛。一聲阿彌陀佛就是菩提佛種,必得無上正等正覺。特別是要說什麼呢,一聲阿彌陀佛本身,大家聽明白啊,就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因為眾生也在,佛也在,心性也在,三際平等,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就橫說豎說,歪著說,怎麼說都說不過去,一句阿彌陀佛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大家來看,這裡講到的說,講這個《阿彌陀經》,說這個淨土法門,特別是講這個執持名號法,就是授予我們濁惡的眾生。我們現在聽法,諸位法師居士,咱們現在都在接法,就在承接這個法。佛說這個法叫人起信發願執持名號,圓成佛道的法,就授予我們此時此刻諸位有緣。那麼這個法門的訣竅,這個度化的方式,這個影現的境界,就是這個出其不意的效果,什麼效果,有百利而無一害。只有佛眼圓明,心照不宣,才能明瞭。九法界的眾生,大家都看到了,這裡講到的「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九法界已還的眾生不僅僅是凡夫呀,不僅僅是羅漢辟支佛呀,連菩薩都不能完全憑自力能夠解透、能夠信徹。所以這裡說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只能夠借信佛的因緣來受用。

所以說這裡講到的,「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就是在此五濁惡世之人。那麼這「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這個我們前面也講過了,四種國土,器世界的依報,九界有情是正報。總而言之,就是說,我們這些眾生,生和活在五濁惡世的諸位眾生,就是說這個經、這個教、這個法門,現前已經流通到我們五濁惡世來了,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因為這個法門人家還在各個法界流通,大家看到了嗎?九界有情世間,就是在菩薩國土裡面也在流通淨土法門。但是在各個法界流通效果無一例外的就是難信,不僅僅三途苦難眾生就不要說了,咱們人天的法也不要說了,我們人道天道就是要麼是我慢,要麼就是卑慢。二乘也難信,都是為什麼,因為阿羅漢好不容易修到果位了,他被否定了,不算數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受不了。連菩薩都難信,所以才說九界有情世間。

這句經典,「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大家看,其實這個經文就把我們剛才講的意思給說出來了,也算是印證吧,看到這個經文說,我們剛才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就前面是諸佛咐囑,前面是六方佛代表十方佛,咐囑說: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裡開始是什麼呢,是咐囑我們本國世間,也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咐囑娑婆一切世間。所以才說「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怎麼行呢,就是我這麼修了一回給你們看一下,成佛是這麼成的,很難。

可是我修了一回成佛這麼成、很難,並不是為了讓你們跟著我這麼難,而是什麼,為了說: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所以你看理解經文呀,其實有時候也很奇妙。我們就這個臆想一下,就是依照自己的凡夫想,你看這句經文翻譯下,可以很順地翻譯成什麼:說,哎呀,舍利弗呀,或大眾我告訴你們呀,你們要知道我在娑婆世界行這個,我成就佛道最終成佛的這個事,從王宮出家最後苦行六年,後來在菩提樹下,說行這麼一回難事,最後終於在菩提樹下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是很難的。但是雖然這樣難,我最後就是為了給你們說這個淨土法門,這個難信之法,你們信這個法比這個還要難,很難。就這個意思。

說明這個難信之法是怎麼生起來的,是由釋迦牟尼佛示現入苦世,示現八相成道,也就是人家身教到了才引發了這個言教,這才叫做行此難事說此難信之法。他先身教到了,就我這麼走了一回,你相信了吧。你從兩個相信呀,一個是我這麼走了一回,我真實不虛地修成佛道,我現在告訴你成佛的方法最快的是這個。另外一個是我這麼走了一回,這麼難走你根本走不了,你要聽我的,就這麼走才能成就。最後的落腳處,點睛之筆。所以可見他為了行這個法,說這個法,為了弘這個法「是為甚難」。為了讓眾生得聞這個法也甚難,為了讓眾生起信發願也甚難,好不容易來這麼一個大的套路,演了無上教,雖然難信,但是他也還算是出來了最佳效果了,到了這個地步。

所以你看,我們看:「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這跟前面讚歎還是一樣的。那麼後面就是跟我們這意思說的一樣,「設非本師來入惡世」,就是假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來這樣示現一回,跟咱們一塊兒在這兒受苦,在這個五濁惡世。「示得菩提」,示現他成就了這樣一個大菩提果,成就佛。「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你看其實這講的就是,「見此」,見到這個法,見到成佛怎麼成。「行此」,他又這麼修行了一回,最後才醉翁之意在山水之間,把淨土法門說出來。

所以古德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一點都不誇張的,它是有出處的,就在這兒。「眾生何由稟此也哉」,就是如果沒有他這樣成就一回說這樣,我們怎麼出呢?那後面繼續勸信就是,你也要認清楚,不要以為說我也跟釋迦牟尼佛的根性一樣,我雖然知道淨土好,但是我就要這麼修。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還有一個麻煩,就是都認為自己的根性是最好的,永遠都是最好的。所以說他這裡就勸誡我們,你要識相,你要搞清楚狀況,識時務者為俊傑。那我們都是法界的丈夫,你要搞清楚。

第一個,「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所囿」就是局限的意思。在這個劫濁中,你決定「為苦所逼」。在這個劫濁中,決定為時代所淹沒。

「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你在這個見濁中,邪知邪見太多了,現在我們根本認不出來,因為大家根本都不知道什麼是正的,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教,什麼叫法師,都不知道。你看那主流社會裡面為什麼騙子那麼多,稍微忽悠一下就能引發一系列的,為什麼,就是因為無知呀。

「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慾所陷,惡業所螫。」你其他的,就在這個煩惱濁中,我們的命根子淫慾心啊,斷不了呀,伏都伏不住呀。

「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就是久聞不知其臭,不知自己本來是佛。

「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一氣不來就是身後事,一念不來就是身後事。那天老當家不是也講了嘛,在那天,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也就說了,說一口氣上不來那就是這樣,就這麼簡單,就一口氣,生命就是在呼吸之間。你說活得好好的,活靈活現的,說死就死。所以說你要現在說,於此五濁惡世行此難事,你要知道這個有多難,你要知道它的深知其所以然。

「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熢㶿宅裡,戲論紛然。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這就是祖師爺最後的勸誡,以這樣的這種一點一點地分析,一片一片地剝離,最後你露出來這顆真心。就是你要搞清楚,現在什麼時代,我們是什麼根基,什麼狀況,所以今天的法事非常重要的。雖然前面講到的玄,這個玄妙得非常好像聽起來很微妙呀,我也講得好像很過癮,那麼再說到宗教情感的好像說婆心切切,大家信仰真誠等等。可是今天這個,你如果見解不能這麼樹起這個自己內心的法幢,你入不了淨土,你擔當不下,擔當不下這個永遠都是乾的。所以說「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

「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就是我們要了解,要知道。把這個話非常沉重的,大家知道不是說光《地藏經》裡邊不是叫託孤大典,釋迦牟尼佛把眾生、末世眾生托付給地藏菩薩,這裡也是託孤的,今天咱們講這法也是在託孤呀。每個人都是孤,釋迦牟尼佛現前給我們自己托,自己托自己的孤,就是如果你不靠彌陀,沒人管得了你,就這意思。不靠淨土,你沒門,即生成就沒門。

最後一句,「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你看這裡講到的,這裡那我們就知道每一部經典,最後都會來這麼一句。這部經典說完了,那麼告訴舍利弗,是當機這個頭兒,和大眾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

你看這裡蕅益大師說,「法門不可思議,難信難知,無一人能發問者。」從始至終都沒有一個人知道說後一句應該怎麼問,佛將會怎麼講,又會出現了什麼情形,極樂世界的狀況,這個法門的成就的這種門檻,都想不到,出其不意。

那麼,「佛智鑒機」,這也是今天機感成熟了,知道眾生成佛緣熟了,才「無問自說,令得四益」。令得四益,就又講到我們前面說的不是四悉檀嘛,什麼歡喜益。你看,「如時雨化,故歡喜信受也。」這就是歡喜益。歡喜信受,什麼叫「歡」呢?心開意解了呀。什麼叫「喜」呢?得度有望呀,了生死有門了。什麼叫「信」呢?毫無疑惑了呀,徹底斷了。什麼叫「受」?就領納不忘。「毫無疑惑名信。領納不忘名受。」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作禮。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你看祖師爺會的這個非常的乾淨利落,「而去」,幹什麼去呢,念佛去呀,見佛去呀,成佛去呀,度眾生去,就叫「作禮而去」。

這是《彌陀經》和《要解論》的正文就到這裡,那我們最後一點,這裡你看蕅益大師也有一點感慨,我們再來貫解完畢。這是《要解》要結束了,那麼祖師爺也是從幾個後序,這前面的序呢就像頭一樣,後面的序呢就像腳一樣。這裡面一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正當機,你看「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舍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就是你能夠從中出來嗎?講這個法門正當機。這是《大集經》裡面講到的說我們這個時代呀,你看億億人修行都罕有一個人能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那正是我們這個時候,你就不要瞻前顧後左右了,就說的是我們。雖然往散了開,但是呢得度的少。

第二部分就是講到說,講這部《要解》的因緣。講這部《要解》你看說,「旭出家時」,蕅益大師的自稱,剛剛出家的事嘛,「宗乘自負」,說明他也是狂禪和子一個,好說般若、心地、心性。那麼「藐視教典」,看不上,連教典都看不上,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什麼,這個抹布,為什麼,因為他事理不融嘛,宗教自局限。那就更不用說什麼了,連教典都看不上。「妄謂持名,曲為中下」,那念佛這一法那就跟本就是不上道了,中等的下等的人湊合著念念得了。結果,如出一轍,你看,「後因大病,發意西歸」,一病就病得沒骨氣了呀。

就跟說到說,也有以前的祖師為了表法,給子孫們說,也是臨終的時候說一定要念佛。說,呀,不是平常說是空的空的嗎,怎麼為什麼疼呢。說雖然法是空的,這會兒疼是真的。病苦來了嘛,疼是真的嘛。所以,後因大病發現平常心性上使的勁,一點都起不來了,發意西歸。「復研妙宗圓中二鈔」,為什麼他分開說呢,《妙宗鈔》是四明知禮法師,是他的天台宗的祖師爺寫的。那裡邊註釋這個,把智者大師註釋《觀無量壽經》又進行了註釋,講的天台的教法觀法,非常的嚴謹和細微。《圓中鈔》呢,也是他的算師伯嘛,前面也說過了,傳燈大師,這兩部。

那麼「及雲棲疏鈔等書」,《雲棲疏鈔》是蓮池大師寫的《彌陀疏鈔》。那麼他把這裡呢,好好地看了一下,研究了一下,才發現什麼,「始知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原來發現念佛,這個證念佛三昧才是真正的三昧中王,念佛嘛。「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你看人家這一旦發了願了,再就不回頭了。一信了以後,就真的永不再疑了,就一萬頭牛都拉不回來。

最後說,「吾友去病,久事淨業」,我有個朋友,這當應該是名字叫個去病,跟霍去病一樣,那麼一直在修行淨土。「欲令此經大旨」,說明這個人,因緣中示現的是他的請法人,欲令此經大旨,就是《阿彌陀經》的這個核心宗旨呢,要明朗。「辭不繁而炳著」,就是不要太多的寫那麼多話,但是把他的核心思想給表寫出來。所以才請蕅益大師什麼,「請餘為述要解」,才請他說,再做一部註釋嘛,直接痛快一點嘛,簡單明瞭嘛,不要婆婆媽媽地說那麼多。那麼這樣一種因緣中,「餘欲普與法界有情同生極樂,理不可卻。舉筆於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脫稿於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大家看,這麼一部千古名作,用了九天時間。你說他這不是稱性發揮出來的?用思惟,用作意,那琢磨來琢磨去,又要校對,又要說,那哪能行呢?九天一氣呵成,九日告成。

這個我要糾正一下,因為後面也講到說,你看說,「所願一句一字,咸作資糧。一見一聞,同階不退。信疑皆植道種。」這一段就是前面所講到的所做的時年願力,這裡開始就是發願迴向,希望能夠見聞者能夠相信的也罷,懷疑的也罷,皆成為他的入道成道種子。「讚謗等歸解脫」,那就是同生西方,不管你是讚歎誹謗,都跟淨土法門結緣了,你就是再已經難以逃脫了。那麼,「仰唯諸佛菩薩攝受證明,同學友人隨喜加被。」這就是仰請了,從這個聖善知識,諸佛菩薩,同行善知識,希望他能夠證明就是印證,這部論典所說不謬,那麼希望同行者能夠隨喜讚歎功德。最後說,「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筆故跋,時年四十有九。」到此結束。

那麼這個要更正一下,剛才講到了,我剛才剛開始講的時候(第三講),有一個口誤,就是應該好像四十九,我講成五十九了,還是五十七了,前面的內容中。這是後面看到這裡呢才回想起來,當時不知道也是可能自己妄想從這麼推出來的。最後一句,「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那開始在,打個閑岔,就是那會兒我自己從淨土入門,那會兒在普陀山出家,師父剃度了以後呢,也是在佛學院讀書,總是背了很多名詞呀,名相。後來真的是感恩三寶善知識一路護持,到東林寺把這個淨土的因緣給掀開,慢慢地,我做夢也沒有想到說,還有這麼一天能夠講經說法。雖然修得不好,但是心皈依到這個法門。

當時在北京居士林講這個《淨土十要》,那麼沒講完,所以在此特別回轉到普陀山普濟寺,感恩大和尚慈悲,倡議此行,大眾師父也能夠同聞共修,成就這麼一段因緣吧。那我今天也說,也在此,二十三講算是法供養。今天結緣一下,再算是財供養,財法雙施。也感恩大和尚,諸位當家師父,執事師父,一切的一直來聽聞的大眾師父們,借大家的功德海,長我的善根,消我的業障。

當然,《彌陀要解》就到此暫時告一段落。希望也講這麼二十三講的《彌陀要解》呀,不僅僅是我們在場的諸位聽聞,包括現在的時代,也跟極樂世界的這種好像無礙一樣,這個直播出去呢,也有線上也有很多人來聽。那麼至於說結緣供養諸位呢,今天一併感恩諸位,替我也是一起來擔當。其他的呢,就不多說了。

願以此功德呢,同生西方。下面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聖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感恩諸位,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為什麼睡著時念佛好像和白天念佛一樣

問: 請問法師:晚上睡著時有時候好像也在念佛,能把自...

白居易《念佛偈》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舍三萬兩...

這一句佛號是方便,也是究竟

這個息滅貪瞋癡,它很重要的,諸位要有一個很正確的觀...

中峰和尚勸念佛詩

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誰能數? 眾生反以苦為樂,...

阿彌陀佛略傳

阿彌陀佛於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

為什麼只教人念佛

《西方公據》中說:各位善人,世間有千條萬條路,為什...

願不切,行不深

先說願不切 蕅益大師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若以信...

蕅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佛云:若人...

【大藏經】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大藏經】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經玄義分卷第一 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  道俗時眾等,...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人間如劇場,個個是演員

要出家就沒有遠和近,就要發起心來,慈悲喜舍四等心遍...

《三寶歌》淺釋

大家都很熟悉《三寶歌》,佛教界重大法事活動都是在《...

【推薦】堅固的妄想一定會破壞你的佛號

我們一般人的六根是向外攀緣的,很少人會自我反省,這...

舍利弗為什麼能成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

世人因財產遭殃的真是很多

大莊嚴經論說:有一次,佛和阿難在舍衛國的曠野中行走...

把福報留在法界將來好修行

要修行,不要求世俗樣樣都要。很多人念經,做功德很多...

謙下低頭智內蘊,我慢高山人不敬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說文解字》中有講:秋,...

各類蔬菜最營養的部分

一般來說,蔬菜可分為莖葉型、塊根型和果實型三大類,...

12條小故事

1、父子二人經過五星級飯店門口,看到一輛十分豪華的...

發明家的際遇

在這世間,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觀念上也會...

昌臻法師《地藏經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內容》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同修: 今天下午想講的問題是《地...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良的人心胸坦蕩,沒有私心雜念,不會欺天瞞地,也不...

在世間,唯一有意義的事便是修行

江南的冬忽然來臨,乾燥而寒冷,人們紛紛口鼻上火,這...

註解佛法的和尚

一天,慧能向眾人說:"我有一個東西,沒有頭也沒有尾...

中陰身階段會更容易往生嗎

問: 現在往往是事先沒有準備,發現亡者斷氣之後才開...

大安法師: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時

今生有幸,我們聞到了釋迦的遺教,聽聞到念佛法門,又...

【佛教詞典】媽祖

正稱為「天上聖母」。相傳系宋代福建興化莆田縣湄洲嶼...

【佛教詞典】應人

(術語)阿羅漢也。寄歸傳一曰:次有弘法應人結集。...

【視頻】淨界法師《無色界四空定》

淨界法師《無色界四空定》

【視頻】淨界法師《惡口墮為猴身》

淨界法師《惡口墮為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