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好,各位,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師父慈悲,各位居士同修吉祥。
今天是我們學習《彌陀要解》的第十四課。在前面的內容中,講到極樂世界四種國土跟娑婆世界,由於五濁輕重而導致淨穢有別。同樣,這是依報之外,又講了正報。佛有法身報身化身。從單方面來看,從雙方面來看。最後落腳點,主要是講到說,直指西方極樂世界,你就當真,確實存在,而且有彌陀今現在說法。我們講到了「現在」的內涵,不論任何時空,不論現前因緣,它是週遍法界,正在現在。此時此刻,也沒有離開彌陀講法的現在。所以我一直強調說,每一次的開講,由於我們這兒還有時空阻隔,實際上,這時候同步從極樂世界的菩薩眼中,它就是彌陀講法的一個分會場。我們用耳根、用音聲,來做這個佛事。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邁入到正宗分了。一直在講序分,從這個勸信序和發起序的兩大部分,就是開頭是怎麼一個情形。現在開始要講正文了。我們的法本今天從二十三頁開始講起,請大家要關注一下。
二十三頁的下面一段小字,正宗分三。「二正宗分三」,正宗分裡面的內容他介紹了一下說,「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就是講極樂世界種種的好,讓我們發起嚮往之心。「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不是白給你說極樂世界的好,而是讓你有這個念想。今生此世,因緣一了,永不再來娑婆,輪迴受苦,就要去極樂,一生成佛。這是一件大事因緣。
而且事關到說我們每一個,只要你聽到阿彌陀佛,只要你今天在這個法場,哪怕這麼一堂課半堂課,十分鐘一分鐘,聽到此時此刻這一句話,都有往生有份的可能性。這是當時阿彌陀佛發願,不是我在這裡說的這麼容易,是阿彌陀佛願力裡邊就這麼設置的,他已經成佛了,就決定會這麼兌現。所以第二個是求往生以發願。第三個內容是「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就是讓若一日若七日,執持名號,乃至一心不亂。這裡他講到說,「信願持名,一經要旨。」那麼蕅益大師把這裡判的「信願為慧行」。大家知道我們不管是修止觀也罷,任何法門都離不開止觀,也就是定慧。這裡講到的,他判為信和願屬於智慧的部分,能生起的信慧。持名屬於行行,它屬於代表定的一部分。
後面有一句特別要緊的話,跟大家拈出來說一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是蕅益大師說的一句,法界,我們不是說這個世界或者人類,或者我們世界上,是法界的一句天機。代表本人的個人意見,我認為諸多十三代祖師,對於淨土法門所造的論典裡邊最要緊的兩句,這算是一句。第一句,就是當時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說了,淨土法門是攝凡夫,罪惡生死凡夫,直通報土。這是最要緊的一句。第二句就是「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可以說是整個《彌陀要解》裡邊,最要緊的就這一句話,這是《彌陀要解》的解眼。我們說經不是有經眼嗎。因為說一千道一萬,學進去,吐出來,就是為了能夠往生而已。
因為每一句法語都有無量的意趣。首先我們也就從側面,或某種意義上這麼講。我們來看。因為淨土法門一直講到說是感應法門。這個成就不是靠你的禪定,不是靠你的功夫,不是靠你的智慧,就靠感應。感應道交,常說到難思議。感應憑什麼呢?信願力。為什麼說這裡要信願行持名才作為品位的高下呢?在這裡,我們可以說,某種意義上,就是用佛號的執持,來泯滅我們本有的這種分別知見,這種思議心。你只有把這種分別知見泯滅了,徹底生起純真的信願了,那麼信願功德才能夠盡力地彰顯出來,他的感通力才能夠起用,才能夠成功往生。
所以說由此來講的話,其實信願行真的就跟一個鼎的三個足一樣。我們看那香鼎,缺一不可的。大家要知道,如果沒有這個真正的信願,發自內心的這種感通,那麼如果你只有佛號的相持,你成就不了這個感應。因為他不是用這個功夫來成就這個法,就是要信願來感通。可是如果你又只有信願你沒有佛號來相滋,潤透這個信願,那你的信願一定是乾的,到時候依舊感通不到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來接引,成就不了這個往生大業。所以大家要知道,其實這裡邊也是枯定和幹慧的問題。我們在通常的修止觀中就是說,如果你偏向於定了,沒有智慧,那麼你的定是枯定。如果你偏向於慧,沒有禪定,那麼你的慧是幹慧。信願就代表了智,持名就代表了定,它是一體的,這是其一。
其二,我們也要確定明白,這三點確實是術業有專攻的。什麼術業專攻呢?如果本著求往生、求彌陀來接引的這個心,那麼能不能生,就是靠信願做主導,做決定,不在你持名上。可是你這個品位高下,你往生後,你到底在哪個層面,阿彌陀佛他設什麼法來接你,就是你往生,蓮花出來的那一剎那,他要給你提供法來接,把你接到位。這個我們去學習一下三輩九品裡邊特別的講的到位,就是持名的功夫來決定的。所以說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彌陀接引,往生前的接引是從信願功德來接引,能不能生,就靠信願。往生後的接引是從持名功德上來接引,來定論。
所以說就著這個往生能夠成功與否,它就是顯現在信願上,這個也是絲毫不含糊的。所以這兩句話,這一套法,特別容易什麼呢?就是特別容易給我們做無比的增上的這種殊勝,也特別容易給我們帶來往生不了的障礙。本來是一個圓的法,如果他掰開,因為有的人他會導致什麼呢?導致說,既然得生與否憑信願,那我就不必念佛了。日本的淨土真宗就偏到這一頭。可是問題我們前面講了,你如果不念佛,你的信願不是真信願,是偽信願,當然就往生不了。但是如果你說往生,他就是憑的信願力,而不是憑你的持名力,這個也是要分明的見解。所以說沒有信願只有持名,你的持名不是真效果。但是沒有持名只有信願,你的信願又得不到真感通。這兩句話既要一分為二,也要和合為一。
其實法永遠都是圓的,因為我們有時候喜歡鑽空子一樣,沒有空子可鑽。你的修行的這個法則,你順這個佛講的理,才能夠成章見效。你只有以身去試法,否則就是徒增戲論。所以說一切法都能夠糾偏,一切法都能夠成障。我們就是一個依教奉行。為什麼呢?確確實實,從念佛的這個修持上來講。你不要,你哪怕說久修的人你也不敢太自信。因為久修的人容易出現一個什麼偏差呢?念著念著念著,雖然我們道理聽過,可是念著念著念著,越念越精進,越念成果越出的時候呢,反而越容易淡化你的信願。為什麼呢?容易把這句佛號當做功夫用,那就是橫超法做豎出用。這個時候你的信願不真切的話,你往生的難度無形中就增加了,你自己還不知道。有時候你念佛念得還感覺不錯,很容易滑落到這種不注重信願的境界,反而把淨土的正宗給忘掉了。
但是你光有這個信願的相應,道理上聽起來很過癮,可是你如果沒有用心念,你不走心。這個走心也是要分三六九等。這個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走到哪一等,他給你顯現的這個法、這個覺受,就在哪一等。所以有時候我們念佛的過程就是決定你品位的過程。
以前的祖師們開示,你要念到說,全身心地捨進去,真正的說,不知道有身,自己的這個色身,不知道有世,外在的世界,唯有西方依正是我滿目的風景。所以你看一下,到底我這個有沒有走得穩,到底有沒有行向偏,你就看你現前在娑婆世界有沒有淡,煩惱有沒有減,執著有沒有滅。這個修行,祖師們也講到的說,就跟天平一樣,你這頭下來了,那麼那頭必定起。如果你那頭起來了,這頭必定淡,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說真正的你的信願真的到位,真誠了,你的慧力就出來。這個慧力出來呀,就是我跟大家講,不僅僅是說光說淨土法門,三藏教典,八個宗派,所有的教理,你就跟拿了一個破竹的這個,非常鋒利的一個,一刀劈下去,就跟破竹子一樣,一破就到頭,融會貫通,非常自如,就憑信願足的功德。你持名的功德力大的話,你的定力就出來了,輕易不會被轉,不會退,這也是實在的功夫。
我們這段話就是,「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就是如眼睛和腳,腳走的時候,眼睛看了,不會走錯。可是呢,眼睛光看,腳不走也不行。所以法是圓的,我們依教奉行。
下面開始再看經文,到二十四頁,經文說「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經文裡面,因為淨土法門太新穎了。因為當時在方等會上,世尊就從來沒有,隻字未提有他方國土,剛剛《阿含經》講完,八年。邁入方等經講了,誰都沒有聽過說,哪還有這樣的法,這樣的世界,所以這些羅漢弟子們,特別是羅漢弟子們聽得都傻眼了。沒辦法問,只好佛依舊無問自說,說舍利弗,意思你知道嗎,為什麼這個國土叫做極樂,然後自己問自己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說到這裡,現在我們有時候有一種知見,也可能是現代人比較苦吧,特別是在世間。因為太苦了,學佛有時候想取一個自在歡喜。可是很多人,他不知道,搞混了,他把自在和歡喜給搞錯了,搞成舒服了。以為舒服就是學佛,就是很對了,不要聽這個講苦。我有很多次講到苦的時候,有的人就是反對,特別是在越發比較一線的都市,這種節奏快的現代的城市里邊,他覺得不要聽這個法,法師,您給我們講,我要歡喜自在,你講的得抑鬱症。
可是真的說,心地上入過道的人才知道,這個逼迫呀,後面要講到逼迫,這個逼迫苦是娑婆世界輪迴染土中的常態。這個你必須要正視,面對它才行。而且你真正是個法器,你是個道人的話,不僅僅說你自己的因緣中,佛菩薩加持,給你設局,全部就讓你最後修得根本就生不起一念的舒服心。你只要有一念舒服,你的這個心就不在道上。為什麼?被粘住。大家不要忘了,這是娑婆染土,你一跟這兒相應了,淨土就不相應,這就叫逼迫。所以為什麼經典裡面講到,諸佛都是以八苦為師?在鹿野苑初轉法論,就是說的苦集滅道,說「此是苦,汝應知。」繞不過去的。
我們來看蕅益大師,這裡講到的說「眾生是能受用之人」,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就是其國眾生。「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能受用的人,是正對著極樂世界,這個所受用的境的。這裡的眾生的範圍,通常要比我們平常意義上的大幅度有了擴展。為什麼?因為究竟來講,不要說三界輪迴中的苦了,十法界而言,只有佛一個人唯樂無苦,九界以還,沒有進大圓滿都是眾生。要麼在分段中生,要麼在變易國土中生,都叫眾生。這裡講到的「以下下例上上」,就是最次最次的往生的,可是也包括,包括哪怕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還在苦的範疇。
所以大家想想,首先就給我們定調就定的說,極樂之樂,什麼叫極樂呀?是相對娑婆來講,才叫相待樂。實際上,極樂之樂叫做絕待樂。因為有樂,那是相對苦而言的。可是淨土它沒有苦,你怎麼叫樂呢?所以淨土之樂是脫離苦樂對比的樂,叫絕待樂。娑婆之苦,也分絕待苦和相待苦。相待苦就是我們有時候麻痹一下,自得其樂,覺得這時候稍微麻痹一下,覺得說苦樂參半,還有好事出現嘛,可是忘卻了這個好事是終會過去的,因為好景不長。
所以說真正娑婆的苦是絕待苦,就是這個世界本質上就是苦的。你看,我們每個人一生出來,這張臉就是苦啊。雖然有時候覺得,這個人這個相很有福氣,很歡喜,跟彌勒佛一樣。說那個人的相,命運寫在臉上,比較悲慘。可是大家看,我們生出來就是苦。這個苦字怎麼來的呀?造字的人太有智慧了。你看,兩個眉毛,就是草字頭一樣,鼻子和口就跟古一樣,就叫苦。娑婆世界的人就叫苦,你來就是來吃苦的,來就是來了苦。
所以大家往下看,你看,「娑婆苦樂雜。」但是本質上,「其實苦是苦苦」,苦苦是什麼意思呢?「逼身心故」,逼迫身心呀。大家知道什麼叫做逼迫嗎?逼迫,首先我們今天也不要說這種淺層次的,就一分為二地把它究竟來講,要有兩種。
一般的世俗人屬於追逐,向外攀求。為什麼呢?向外攀攬,心外求法。因為想得到嘛,想擁有嘛。貪瞋癡是怎麼來的呀?貪就是說,想擁有,擁有不到了,看見別人擁有了,就會生嗔心,眼紅嫉妒。所以在,這個就不用我們在這兒所謂的發揮了,法師們也都是明白這個事情的。
我們讀一段《無量壽經》裡邊的五惡五痛五燒講到的這個,大家就知道,非常的生動形象。怎麼講呢?說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叫做「共諍不急之事」,沒必要的事,沒意義的事,群起而攻之。什麼樣子呢?「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就是自己為自己服務,求別人為自己服務,總歸就是一定要自己好,為自己服務,每天就是為了這個事情。然後怎麼樣呀?就比如說,從這個人為財死上而言,說「少長男女,共憂錢財。」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多年前說我們現在生活的狀態,少長男女,不論男女老少,共憂錢財。怎麼個憂法呢?「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就是有的跟沒有的,憂這個,天天為錢發愁呀,一模一樣,程度一模一樣。
怎麼憂法呢?「累念積慮,為心走使。」就是沒有的,想有。有了的,又害怕沒有。這兩個煩惱程度成正比例。然後是怎麼樣一個程度發展的呢?說「有田憂田,有宅憂宅。」就像我們現在,弄一塊地,或者弄幾套房子,這是有的,哎呀,天天說,讓它增值呀,害怕貶跌呀。沒有的是什麼?「無田亦憂欲有田」,沒有的想有。「無宅」,沒有房子,「亦憂欲有宅」。最後到了一個什麼地步呢?「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就是有了一樣了,本來都沒有了這就算了,反正也就這樣。結果越有越想有,有了這一樣兒,覺得少一樣,這就叫做「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有一樣兒,覺得這一樣兒太少了。你看看,說得太到位了。這是一般我們叫做逼迫,就是追逐,這是世俗人容易顯現的情態。
今天因為諸位都是法師,我們還要說一個修道人同樣也在受逼迫。為什麼?在法上,他想息滅。俗人喜歡追逐,道人喜歡息滅。為什麼?要滅煩惱,要求解脫。到底這個求解脫滅煩惱,怎麼個滅煩惱求解脫呢?很多行者,他入不了這個真修,一直就在緣修的狀態,就是只是在結緣,在這個著相有為法上打轉。這樣的話,他沒有入這個了義修法。你看為什麼會有走火,有入魔,有發狂,為什麼?有這個邪定聚呀。他總是帶著有相去修,他不知道佛法是無相法。
你比如說,有人這輩子立志,說我要開悟。可是只要你這一念,將心待悟,就是最大的障道因緣。我也有時候打這個妄想,就會被善知識說,你要悟個什麼呢?老被這麼問,我一直這樣問,也跟大家一直分享,我覺得這個是無上的開示。所以追求神通境界也罷,追求這個定境也罷,等等這一類的,就非要最後什麼呢,就是內心逼迫。
一個是向外求,一個是向內求,都屬於求。有逼迫就是因為有求。因為你要跟它作對,或者你想控制它,你要用力抵抗。沒有的時候,你想把它據為己有,本具的東西,你又要用力抵抗,這就是俗人和道人,兩個其實都是一個狀態。所以說有求皆苦嘛。為什麼觀音菩薩叫「有求必應」,才叫「尋聲救苦」?他就是滿了你的願,先息滅你的苦。這裡講到的「逼身心故」。這真實不虛的。這是講到苦苦。
那麼好像我們這個世界還有點樂呀,這不是剛中秋節嘛,中秋節快樂,過年的時候,除夕快樂等等,這都是覺得樂。可問題是什麼呢?這個樂呀,它有壞苦。「樂是壞苦」,為什麼?不能夠久住呀。為什麼娑婆世界有種話叫做: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又講到樂極生悲。為什麼?因為在因果定律中,這是一個必須要這麼發展的狀態。就是上,下,起,伏,進,退,它就必須要這樣。所以說,你暫時的得到的時候,就開始邁向失去了,繞不過去。就像我們生出來的時候,就開始朝著死走了。這也是壞。途中還有病,病的過程。而且途中又叫老,待會兒講到分段八苦,這是這樣,所以說「不久住故」。
既然說,苦苦也罷,壞苦也罷,還有個什麼,說我不苦不樂,我就這樣自然而然的活著。可是自然而然活著,它不允許你長久。為什麼,還有一個叫行苦。「非苦非樂是行苦」,為什麼呢?「性遷流故」。本性上它是什麼呢?它是遷流變化的,剎那剎那生滅的,諸法無常,你安不下來呀。所以我們每天生活,其實人的裡邊,我們內在的身心,就跟一個萬花筒一樣,不斷地碰撞,不斷地組合,就念念,剎那剎那生滅。我們還很滿足,覺得我天天一天一天在活著。
這是娑婆世界的苦,後面要開始講到極樂世界的樂。大家要知道,極樂世界它是離欲清淨的,所以說它沒有苦苦;依報正報是常住不壞的,所以它沒有壞苦;它已經在三界之外了,不是生滅境界了,所以它沒有行苦。
我們來看蕅益大師的解釋。「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就跟我們剛才講到的說,它沒有一個相對的苦樂的這個相對法,所以它是絕待的樂。具體的來看,「一往分別」,就是說粗略地來這麼大概的看一下,怎麼呢,「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衣天食,諸善聚會等樂。」這個時候開始,給我們要講娑婆世界的本質是苦的,極樂世界的常態是樂的。他首先「一往分別」說,先來看,我們什麼呢,同居,為什麼?我們現在就在同居土,所以同居對於我們來講是最能夠感同身受。你比如說,大家都知道八苦,娑婆世界本具的,一到娑婆世界,就落到這八樣的不自在中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念起來跟背課文一樣,但是你真的是,這要感同身受。
就比如說生苦。生,現在我們意識都淡了,忘卻了。人的這個生苦,就把前一生老的時候把它截斷,死的時候截斷。就從這一世生出來的時候,娘肚子裡面又叫什麼?又叫胎獄。監獄的獄。為什麼呢?你受胎的時候,在這個娘肚子裡面,本身就是人色身膿血成的,他就是一個不淨的狀態,不淨呀,不淨之苦。這個不淨的娘胎裡怎麼生起來的呢?父精母血,神識種子一投胎進去,就成了一個胚胎,就在娘肚子裡開始長了。這個種子也是不淨的,不自在的,污染的。在增長的時候,也是這樣。懷胎十月,我們不是說,上面的消化系統,叫做生藏,下面的排泄系統叫做熟藏。
這個娘肚子在哪兒呢,就在生藏的下面,熟藏的上面,就在這裡面,那邊在煎熬一樣。我給大家講一個煎熬,我自己親耳聽聞。我那會兒還在北京,就碰到也是一個居士,他講他有一個表親,是幹什麼的呢?拍照片,照相館。但是我跟大家講,他照什麼照呢?照胎照。現在這個年輕的父母親,就是為了留下一個好像紀念,反正自己這個美感,有一種胎照是什麼,還在娘肚子裡面就給他拍照片。有這麼一個服務,很貴的,很賺錢。那麼拍照,他給他這個親戚說到什麼呢?他有一個絕招,為什麼,因為懷胎的胎兒,有的臉是朝外的,有的臉是朝裡的。
那麼朝外的,用所謂的B超一樣的儀器,一下就拍出來了。朝裡的他拍不出來,知道吧。拍不出來,怎麼辦呢,一個絕招,就讓這個孕婦吃冰棍,吃完冰棍呢,這個冰啊,冰得這個胎兒很痛苦,受不了了,他朝裡朝不了了,就被迫頭向外轉,這個時候,這個儀器就顯現出來,啪一下就拍出來了。所以大家想想,曾經在娘肚子裡十月懷胎,這種煎熬,逼迫之感。一出胎,冷風一吹,就跟冰刀解體一樣。生下來以後,又注定你的貧富貴賤,相貌美丑,六根具足不具足,就在生的那一剎那就給你定位了,這個業力再就改不了了,大方向,定業已經定了。這就叫光生的這個就這麼苦,但現在我們基本上,呱呱墜地時都在哭,但是現在都忘了。可是極樂世界叫蓮花化生。
我們這個世界就是說,人一老就沒用了,現在更是不斷地邁入到老年社會。極樂世界,寒暑不遷。意思是什麼呢?沒有春夏秋冬,四時是調適的,沒有時間的流淌。你看現在特別是有居士同修在這邊,來道場做佛事,今天早上去散步,這個海風稍微吹一下,這麼涼爽,幾天的悶熱一過去,都舒服得不得了。何況極樂世界沒有春夏秋冬,四時調適,你設想一下。
不會生病,為什麼呢?因為他不在分段生死。我們說吃五穀,生百病。我們這兒叫段食,一口一口地咬下去,嚼碎了,嚥下去,這就是病源,病從口入。
沒有死亡,為什麼?光壽無量,沒有生老病死。
沒有愛別離,為什麼?因為在那兒都是清淨的,都是同修道友,沒有父母妻子,哪兒來的愛別離。愛別離是因為你有愛有情呀。
又沒有怨憎會,為什麼?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沒有惡人,不起惡念。
也沒有求不得,為什麼?我們這兒的現在的年輕人最容易受的就是求不得苦。看著人家好,自己福德不夠,享受不了。那麼又強去享受,你看這社會上現在還居然有賣腎去買蘋果手機的。可是極樂世界有一個法,叫做什麼呀?應念即至。一念就來。這不是天方夜譚,這現在科學上也證明了。就是說,從這個念力,就是意識的作用,如果作用越來越增強,它有凝固性。
但是我們現在因為在娑婆世界,這個凝固的業力已經現形成了,成了真實的世界。可是大家知道,心和境其實是可以互轉的,可以靈動地轉化溝通的,而且是隨時隨地的。那我們現在不能互轉,因為境已經凝固成現實了,心就只能跟境走了,被迫地走。沒有主動性,極樂世界,隨時隨地有這個主動性。
那麼五蘊熾盛的話,就是更說色受想行識,極樂世界它是任運觀照,定慧等持的。所以整個都是一種沒有分段八苦的這種狀態。這裡講到說五濁輕嘛,沒有分段八苦。你看,「但受不病不老」。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到說,往生到西方的人,屬於無極之體。我就對這個無極之體怎麼也想不通,到底無極之體是怎麼樣的存在。
最後經典裡也沒有說,當時應該是彌勒菩薩還是阿難也問了,問佛說,那這到底極樂世界,六欲天已經說莊嚴得不得了了,自在得不得了了,說極樂世界,這到底是怎樣得一個無極存在呢?佛就說了,說一切眾生,行業不可思議,所以感召也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念念生執,就是念念在染著,才有這個老病相催,還想盡力挽留,實際上就是不面對事實。老了以後,身體機能下降,敗壞的過程,這個是誰也逃不過去的。所以,祖師爺們也開示的時候講到了說,勸你這個道人嘛,說勸你正在色力康健的時候,就把這個道給辦了,至少要開悟。否則你老了以後,心氣就提不起來了。
所以這都是極樂世界的真實情形。你看,「自在遊行」,這不是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你像咱們這兒,我們現在也遊行呀,出境去玩兒,全國各地去玩兒,訂票訂了,你還有個延誤飛機,到了火車站,你要等半天,身心勞頓。哎呀,現在的旅行叫花錢買罪受。你看我們有時候網上看一下圖片,故宮也罷,斷橋也罷,長城也罷,就是跟煮餃子一樣,整個人山人海,到處去趕集,你說這能算自在遊行嗎?而且這邊的話,就是物極必反。
我記得我那會兒,小時候,年輕的時候坐飛機,從太原到北京,才四十分鐘,從太原一飛,這上去感覺到四十分鐘喘了口氣就落下來了,根本就沒坐夠。後面的話,慢慢地,後來出家了,從北京法務多了以後,總是那幾年飛機走哪兒,延誤到哪兒,每天就是講完經了,拖個疲憊的身體,一兩點才回到寺院。最後弄的這會一上飛機,進機艙就頭疼。這就是染土的本性,不自在,不如極樂世界,全是逍遙遊,這叫做「自在遊行」。
「天食天衣」,就是想什麼來什麼,剛在講到了,我們這兒呢,都是境轉心,不能夠心轉境。極樂世界他一入這個法界,就徹見唯心之理,就能通達唯心之事。所以他們也不是真的吃,就是但見色聞香,實際上沒有實的,不必要真的說一口一口地吃了,人家是這麼吃的。
「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諸善聚會,咱麼這兒不聚會啊。為什麼不聚會呢,你說人與人之間能聚會嗎?待一會兒就待得煩了,好著好著就不好了,反目成仇了,有一句話叫分道揚鑣。你看很多成語都是一語命中我們娑婆世界的情態。人與人,不要說人與人了,六道也不聚會,為什麼,你說人能跟豬去聚會嗎,能跟蒼蠅去聚嗎,六道中的差別相太大了呀。縱然有個寵物,也有的是過去世不知道什麼因緣,現在這種怪象很多。而且你想,天跟咱們人能聚會嗎?在經典裡面講到的說,人身上散發出來的這個臭味啊,天人四十里以外就臭得不想聞,還說跟你聚會嗎?
所以說,當然我們這裡也有聚會,什麼聚會呢,冤家路窄,狹路相逢能聚會。這個過去世的因緣現前了,這輩子來討債來了,那你就想不聚會都不行,追債嘛。所以你看經典裡面講到說,前輩子兩個人有小小的煩惱,你心裡動了一念嗔恨心,就像咱們說的懷恨在心,會導致什麼呢?下輩子再聚到一起,這輩子微小的一點點恨意,下輩子就轉成巨大的這種大怨,也就是前輩子吵兩句話,下輩子有可能就動刀子了,就這麼一個聚會。可是,極樂世界,諸善聚會啊,我們就很接地氣地講,人家都是同行善知識。也有淺見的人開玩笑一樣說,哎呀,極樂世界去了都是童男子相,都是光棍兒,說連個戀愛都談不了。
可是他不知道這個童男子大丈夫相,我們這兒有男女相,都是因為有情慾心才顯的這個世界的情狀。所以說,沒有冤親債主,在我們人世間的話,為什麼叫冤親冤家,親著親著,親過了頭兒,就反目成仇了。你看,很多世間說交朋友交朋友,一旦把好的緣份給消化光了,噌地一下子,就不共戴天了。夫妻之間也是,現在的年輕人,我這也聽到這麼一種說法,覺得很有道理。為什麼說現在婚姻不能長久呢,談戀愛的時候,就非常的如膠似漆,那點宿世的善緣兩天就發揮光了,那不就又轉成逆緣了,所以就長久不了。但是呢,極樂世界叫諸上善人,所以才能夠相安無事,其樂融融,也沒有親疏,自然也不用拉幫結派,就是同修道友。這裡講到的叫「諸善聚會等樂」,這是講到這兒了。
當然我們講這些苦,是因為跟我們現前的現實生活比較相應,所以我們才能提得起來,特別是有一些覺得聽起來說為什麼要講得這麼苦淒淒的,就不自在。大家要知道這個,知苦,是一種智慧。你不怕我在這裡講,在座的,不一定說能夠相應得到這個苦,因為現在坐在這兒還不錯啊,身體上也沒病呀,六根還通利,對吧,還覺得活得挺美的,可是這是一種住的過程。不要忘了,要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這個圈轉起來的時候,就由不得你了,它會變角度,變節奏的。當然這些苦呀,因為我們了解到苦的生起為什麼說是一種智慧呢,就是以前古德不是也打個比方嗎?說是在這個鍋裡面煮青蛙,如果從冷水慢火開始燉起呀,你這個青蛙估計在這個水裡就最後活不了了。如果說是開水裡邊燒著烈火把這個青蛙給扔進去,那麼有可能你被燙得嘣地一下子蹦出來了,還能留一條生路。這就是佛為什麼要講苦的用意,大家要擺正領受的這個態度。
可是現在我們告訴大家,極樂的樂到底解決了娑婆世界什麼樣的苦?我們就剛才了解的就是最淺境最淺境的這麼一丟丟,知道嗎?在我們的修道路上、成佛途中,後面的無量的障礙我們根本現在想都想不來。設想都不知道將來要面臨多大的這個艱辛跋涉。所以今天我們更加地要拔高一下,為什麼呢?就總而言之,剛才只是講到輪迴中分段生死的苦,在成佛途中還有變易生死的苦,太可怕了。甚至有一些境界我們現在想起來,對於我們而言,這已經樂得不得了嘛。
你比如說,都證到阿羅漢果了,更麻煩。現在我們心念中說,這證了阿羅漢果入了聖位了,已經了生脫死了,怎麼還更麻煩呢?為什麼說這個目光心量啊,什麼都需要你的心量打開才能相應。你想想我們剛才就人道中這麼講了一下下而已,就我們六道中來講,三塗的苦我們還提都沒有提呀,血塗、刀塗和火塗,地獄、餓鬼、畜生,這個是很大的可能性隨時都有可能享受的。當然,縱然你生到天上,天人還要五衰相現的時候是更加的痛苦。天人一下子這個天福享完了,花冠自然就開始枯萎了,天的這個勝妙色身就開始腋下就出這個臭味,每個天人都有這個法座,那個時候他這個法座上就坐不上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很痛苦,五衰相就現前了。這些我們其實都上上下下體驗過。現在我們沒體驗過的苦,要說一下,什麼樣的苦呢?
大家來看下面,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一種心理體驗,所以現在我們先從蕅益大師的法義上來進行一個了別。你看,「方便體觀巧,無沉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這是說的什麼呢?「沉空滯寂之苦」是誰的苦呀?是阿羅漢的苦,這就開始提升了。像我們再想想,怎麼生到方便有餘土了,可是他為什麼苦呢?他住到這個空性裡邊他出不來了,他覺得我好不容易了了生死,我真的修行功德到了,我證了涅槃了,空性我住進去了,入到這個偏空境界。只偏空他不知道緣起有,不能夠從空出假,所以叫做「沉空滯寂之苦」。
為什麼?他受不了這個遊戲神通呀。從空出假的話就是淨佛國土,成熟眾生,這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的自然效應。可是,如果我們在娑婆世界,哪怕你修到阿羅漢的果位,你還會陷到這個漩渦中出不來。而且,這個出不來比入到地獄裡邊往出來出還難過。所以真的有講到說,寧願說墮地獄,都不能入定性阿羅漢,有這個法。所以大家看,拿我們通常人而言的話,這都證阿羅漢了,怎麼還有苦呢?可是這還不是苦,還有下面的苦是什麼呢?
大家再來看,「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所以你已經進入到空假中三觀的過程,這個已經超越羅漢了,可是你不能夠進入一心三觀的當體就具足這個空假中這種觀法,那麼你所受的法上的苦還有隔別不融之苦。這個苦就是由於心力不夠,就跟我們現在做事情一樣。或者說特別是世俗人大家去投資做買賣,那麼由於你資金不夠,你就不能說同時投入這些產業,你只能夠一樣一樣地做,一樣一樣地回報,你的資金夠了,就跟你的心量發開了的話,那麼你就能一心三觀,可是,他只能次第三觀。這叫做「隔別不融之苦」,已經到菩薩位了。再下面一個,不僅僅在,剛才是別教的菩薩。
那麼下面開始進入圓教的菩薩,已經具足了一心三觀的功德了,但是他怎麼樣呢?「寂光究竟等」,是指的極樂世界的寂光究竟。「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你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圓教一心三觀的菩薩,他已經破無明證法身了,可是他還屬於咱們前面給大家講過,屬於分證不叫做滿證。沒有滿證,他的法身還有滲漏,因為至少有一品無明還沒有破。他的真常的就是這個本有的佛性還會流注,就是會滲透不是就流注了嗎?有失嘛,有散嘛。所以大家看看,他受的這些苦,你比如說通苦來講,這是我們娑婆世界哦,你如果依著這個脈絡去修,你證到羅漢有沉空滯寂之苦,你別教的菩薩有隔別不融之苦,你破無明證法性等覺菩薩就像觀音菩薩這種地步了,他還有法身滲漏真常流注的苦,這就叫娑婆的苦。
拿我們現在來講,這些苦你想都想不到,而且這些苦對我們而言已經樂得不得了了。可是,跟人家極樂世界的,你看,一入淨土就是遊戲神通,所以他沒有沉空滯寂。一入淨土就是色心無礙,我不知道大家現在能不能了解到這個色心無礙的不思議解脫境界。為什麼《華嚴經》就一入叫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色心無礙。我們現在精神是精神、物質是物質,實際上真正的真理世界中,沒有精神沒有物質,它就是一個體、一個一真法界,這叫做無礙。精神和物質都是一種錯覺,合二為一本來如此這叫做無礙。但是別教的菩薩還有礙。那麼圓滿,他這裡講到的說受的是稱性圓滿究竟樂,那就徹底到了無上菩提就到頂了嘛,徹底到了無住涅槃就到底了嘛,沒有一點點不覺不通不到之處了,這才叫做究竟圓滿。但是娑婆世界修到等覺還有法身滲漏真常流注。
這些法比較教條的,我們佛法裡面不是有一個法叫做什麼呢?宗因喻嘛。我常講到的講宗旨,這個法講給你,你聽不太懂沒感覺,再給他講之所以這樣然,之所以所以然,還沒感覺,那只好給你打一個比喻。什麼比喻?就是剛才這一系列要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就想告訴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極樂之樂,意味著我們解決了娑婆世界娑婆之苦的多少苦,絕不是八苦,就是作為人的八苦這個層面的苦,是把你成佛道上所有的苦,一併一筆勾銷了。
所以是怎麼個意思呢?打個比方,這個比方我走哪兒講哪兒,今天再復講一遍。就比如說我們古代啊,比如說一個秀才,窮秀才,在村裡邊、鄉里邊,十年寒窗為了什麼呀?金榜題名時,對不對, 那麼金榜提名我們現在考上清華北大也是如此啊,那方圓鄉里請大客要去賀一賀了呀。從這個窮書生來講,能夠中了頭名狀元,或者說榜眼、探花也可以了,這已經夠樂了吧。可是他還沒到頭,為什麼?縱然中了頭名狀元,皇帝在這個殿裡面欽點他為頭名狀元,說你給我到哪裡哪裡去當官,他不是沒有苦了,還有什麼呀?他當官有官大一級壓死人的苦。他得聽上面的,由不了他。
縱然你當官當得還不錯,平步青雲,最後覺得你政績可嘉,把你從地方上調至中央,天天到京城裡邊去侍奉君王。可是大家不要忘了,還沒到頭,為什麼?他還有伴君如伴虎的苦,哪天你不對勁就推出午門斬首,沒到頭。縱然你最後做官做得好,福報大,最後直接皇帝把你提名成官至一品宰相,你雖然有萬人之上的樂,還有一人之下的苦,因為你是皇帝的卒子。說把你罷就把你罷,說把你貶就讓你貶。我們現在來看,這種不自在就是說從那個窮書生的那個層面來講,金榜提名了已經樂得不得了了,他根本就意識不到後面還要面對著層層疊疊的苦,考狀元的時候根本不知道。
可是他殊不知道,這些苦在後面還等著他。我們現在來講說往生極樂意味著什麼,大家想想要了卻這一系列的苦,只有一個辦法是什麼呢?幹什麼?就是生到皇帝家裡做太子。所以淨土法門有一個特色叫做什麼:太子墮地,貴壓群臣。四十八願有一願叫什麼:「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誰家最尊貴?就是佛家啊。所以說離苦得樂離苦得樂,當我們正在計較人道的這點分段八苦的時候呢,一往生就把後續的一切全部搞定了,這才叫極樂之極、樂。所以大家看,一旦往生以後,就不要說分段八苦了,什麼沉空滯寂、什麼隔別不融,什麼法身滲漏,這都屬於苦。就跟做官的苦,宰相的苦是一樣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講到。後面大家看,「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這什麼意思?就是你直接生到皇帝家裡,做太子。太子有什麼待遇呢?不必十年寒窗,不必盼望提拔,不必擔心被革職,不必擔心被滿門抄斬,你就在東宮裡邊等著當皇帝,淨土法門就是這麼一個法門。
所以跟大家講不在斷惑多少,就是你發了多少苦,讀了多少書,有沒有運氣當了官,最後做到宰相。而在於什麼呀,遇緣大小,就是要直接生到皇家。這個太子必補佛位,就是這麼一個法。這裡才講到的說「以持名善根福德同福故」,為什麼?因為正在念佛的時候,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呀。以佛的善根來跟我們的善根,就是已經不在這四土中論了,一直在一真法界中游了,不在分別苦樂中求樂,所以才叫做「圓淨四土,圓受諸樂」。大家要體悟,為什麼這裡叫做「圓」,圓是什麼概念呢,就是他已經具備這個超越性了,不必受通常這個差別相這個次第,而且他依然還有包容性,就是在我平等中,這個圓滿中,也不妨你隨便怎麼差別,每一個差別都是直通圓的,所以叫做「圓淨四土」。所以這裡就等於說往生西方,已經不在娑婆這一套的修學教法體系中論了,在這個法門中往生以後也行不通了。但是他還能夠包容娑婆的這個修學效果,出現你所需要的修學成就,可是又是輕而易舉地達成。
所以這裡才講到說,「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你看,每次到了最後,都要這樣的點睛之筆來一下。為什麼,說淨土法門的正義,雖然給你講了剛才這麼多的差別相,可是它不是在方便,實報,常寂三層國土了,而是在凡聖同居淨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同居淨土就意味著是苦海,可是極樂世界的同居淨土意味著已入彼岸。你從娑婆的同居到極樂的同居,就等於橫去到上三層國土,就這點而言,這才是淨土的最殊勝之處。所以說「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
「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就是從他方國土而言,這個諸佛國土的同居,都不如極樂世界的優勢大,這是從上而言。從下而言呢,它跟娑婆世界比起來,你看,「下又可與此土較量」,又能跟娑婆世界較量,說這才是極苦世界,那才是極樂世界。
所以後面講到一句叫做,「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於此。」「凡夫優入而從容」,就是以凡夫身得這個往生法,祖師爺們講到的說,萬修萬人去啊。佛都在經典裡面都說得急了,說:「易往而無人」。這就叫「優入」。怎麼個「從容」呢,就是因為它雖然下手易,可是它成功高,不費力氣,叫從容。你說一旦費力氣的話,那你就走得吭哧吭哧地,這個千辛萬苦呀,就不叫從容了。那麼「橫超而度越」,「橫超」就是說不必從通常的教法法門上了,是乘佛本願來感通了。「度越」是什麼意思呢,度生死苦海,可是要告訴諸位,這裡已經回應到我們一開始眾生的那個概念了。這裡的度越不是光度越三界的分段生死,而是度越了九法界的分段和變易生死,所以才叫做大橫超,真度越。真度越是九法界一筆勾銷,唯在成的佛法界上論殊勝,這才叫做「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也不知道給大家講清楚沒,就是通過這個宗因喻,我們就知道說,這一段講苦樂,從現前我們能夠感同身受的苦樂,要昇華到我們將來所要面對的艱險,這都是我們一點都繞不過去的,只要你在通途法上。只有你橫超極樂世界,這些一筆勾銷,這才是淨土法門真正殊勝的正宗所在。所以跟大家講,一開始我們就講到說橫具上三土,又講到說,橫見報法身,這裡講到了說,橫超諸次第樂,橫超諸將來面對的次第苦,都在這個橫的功德上。
說一千道一萬,說為什麼極樂世界就這麼好,它就是好,就這麼一個奧妙。為什麼,所有的緣起都在彌陀佛大願王。每天我們做念佛佛事的時候,都會說彌陀佛大願王,你要相應這個。為什麼叫大願王呀,因為整個成佛而言的話,佛佛道同嘛,佛佛道同,同一法身,佛還有差別嗎?可是為什麼《藥師經》裡面藥師佛十二大願,阿彌陀佛叫大願王。為什麼,就是說阿彌陀佛他的優勢在哪裡呢,不在成佛以後,而在初心那一剎那。以凡夫心發成就佛道的時候,他怎麼設置的這個因地心,怎麼用的。因為其他的佛在因位的時候,都是從凡夫成佛嘛,對不對,那麼他發的當時的心有多大,他的願才能發到多大。
有的時候他根本想不到將來怎麼怎麼樣。就像我們現在做這個項目,你開始設計的不夠,那麼你到時候你就得補了。阿彌陀佛的優勢在哪裡呢,他做法藏比丘的時候,他把第一念心就以佛的這個果地的這個境界,直接插在他因地的發心中了,同步的,所以他因地發心所有的因地的這個願力已經發到極致了。為什麼,發到極致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是他因地發的心跟果地成的境是一個境,是一個心。所以他轉回頭來他一說設我得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現在他成佛十劫,每條願力已經圓滿地,為什麼圓滿地可以兌現呢,因為他已經成佛了。他說了,如果我不能這樣兌現,我就不成佛。那麼已經成佛十劫,所以已經啟動了所有的程序來兌現他因地的作用。可是因地的作用,他又怎麼個作用呢,直接讓你成佛的作用,橫超的作用,這才叫做大願王。
所以大家要知道,極樂之樂,它的優勢在哪裡呢,就是這個度的這個方案。一個,最到位,所以叫極樂。二一個,門檻容易,平等地度九法界的眾生。為什麼說用一個名號來度眾生呢,你看法藏比丘用了五劫的時間來思惟,如果他這個思惟的說,有一個登地的菩薩當然好度了,對吧,他已經到了這個岸上了,你讓他再走一步就到位了。那邊的人怎麼辦呀,他連河都過不來,所以說你有一點點難度他就上不了這個道了,最後說以名號來平等地度九法界,所以這是他願力中的二一個,極樂之極樂叫做圓滿,二一個叫簡單。第三個,凡聖超越的這個溝通渠道別具一格,信願行,所以它最直通,這是他願力裡邊最為凸顯殊勝之處的部分。我們要相應這個法,這是這一段。
那好,我們下面再來看一段,這一小段。這是剛才講到的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給大家做一個發揮,讓我們心地能跟上來這個苦樂之別,它的究竟之處在哪裡,能夠意識到。下面我們再來看,「又舍利弗」,這是經文,「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這裡開始就講到這個淨土的依報莊嚴了。
我們常說到,說這個依報隨著正報轉嘛,境就是心的體現。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這些話語,包括後面的這個什麼七寶池呀,八功德水呀,水鳥樹林呀。一個,你看我們聽到說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的時候呢,第一個我們要有真實感,就是說極樂世界它真的就是這個樣子,就跟咱們娑婆世界也有欄杆,也有樹,也有網,就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它同時也要具足它的表法,也就是說,它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的,因為它是由心上的法而成就這個境上的淨,才成了這個樣子。
很多時候,要麼我們理解為說,哎呀,這是表法的。待會兒我們就要講表的什麼法。那就容易把它理解成它是一個寓意,而不是真的有這樣極樂世界的現實,不是這樣的一個情景。那麼如果我們現實感太強了,就像說,哎呀,這就是一個神話,就跟玉皇大帝的天界一樣,等等,又不知道它內含的生成是從什麼心現出來的這個什麼境。所以其實這兩者並不矛盾,是有時候我們難以融合。
下面我們就是依著蕅益大師的這個,看一下他表的這個法和境。你看這裡講到的,蕅益大師說「七重,表七科道品。」「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彰顯,從這個現前極樂世界已經成就的這個果,來顯現他因地人家修的是什麼樣的因,所以叫做「表」。「七重」,為什麼都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欄楯呢?「七重」就是表的我們在這個世界常叫做三十七道品,分了七科嘛,這個後邊我們還會細講,就是比如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七組法門,這七組法門就是表的七科道品。這裡講到的「七重欄楯」是什麼意思呢,欄楯是什麼,因為它有防的意思,我們這兒籬笆編織起來或者砌的圍牆。
為什麼,因為為了防嘛,防止嘛,防止壞人進來,鎖好了,防止裡邊的東西也怕人給把它弄出去,把它圈地。那麼這裡防在法裡面表什麼呢,只有戒律叫做防過止非。所以這「七重欄楯」就代表戒,以防過失。「羅網」是什麼意思呢,羅網有一個什麼概念,你看我們現在網嘛,橫豎這樣一交融打個結,有固定作用,所以「羅網」就表的是定,定在那裡不動,這是極樂世界。「行樹」表什麼呢,表智慧。一個是智慧高遠,極樂世界的樹都是直通雲霄的,直上不知道有多少由旬有的,一點兒彎都沒有,一點結都沒有。為什麼,因為人家那兒沒有結使煩惱,沒有虛偽諂曲,所以七重行樹都是直楞楞地就上去了。
直心是菩薩道場,表的是什麼呢,智慧。咱們娑婆世界沒有智慧,都是花花腸子,都是心眼兒。所以我們這兒的行樹,你看那樹,你看見外面,你看這歪脖子樹,七拐八拐,到處都是那叫什麼,麻梨疙瘩還是什麼,現在有時候弄這個崖柏不也是這樣嘛。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嘛,為什麼直心是菩薩道場。
你比如說吧,咱們這有一種法叫做方便善巧,我們常說,得了本,不愁末,根本的法得到了,你自然就得了,根本智有了,後得智就具足了。就是說,你馬上就會方便善巧地度化眾生。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法一邊是在讚歎,其實也是在批判,娑婆世界才有方便善巧。在極樂世界,根本智和後得智就是一個智,人家沒有什麼前五根造的這個成所作智,就一個大圓鏡智,就夠了。
為什麼,全都是直心直口呀。我們這兒的人這花花腸子有這麼多,所以才說叫方便善巧。論這個而言的話,就是極樂世界說連什麼地獄餓鬼畜生這個名字都沒有聽過,我跟大家講,人家連這個方便善巧的這個法的這種也沒有聽過,這才叫做極和樂。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七重羅網,行樹,欄楯,就是表戒定慧。
那麼後面講到說「皆是四寶,周匝圍繞。」這個「四寶」就是,這裡要講到了是指的涅槃不是有四德嘛,叫常樂我淨,這個我們作為知識了解一下。因為在凡夫的層面有四倒,顛倒。顛倒是顛倒什麼呢,就是本來諸法是無常的,那我們執以為常;本來諸法是苦的,我們執以為樂;本來諸法是無我的,我們執著有我;本來諸法是染污的,我們執著為淨。叫常樂我淨,這是凡夫的四倒。可是如果說羅漢去修的話,他就為什麼,既然有無我,那我就要破除我,這個時候無我又是成了他的執著,成了他的顛倒。所以真正的大涅槃為了破羅漢的,本來是常的,他執著為無常;本來是樂的,他執著為苦;本來是我,他計為無我;本來是淨,他計為不淨。但是我要跟大家講,這個層面已經提升了,不是在凡夫的層面了,已經在了佛的這個涅槃果德上。為什麼叫常呢,因為涅槃是不壞的,常住的。為什麼叫樂呢,因為涅槃是寂滅的,是離苦的。為什麼叫有我呢,這個不是自私的我,而是我們本有的佛性現前,叫自在的我。為什麼涅槃是淨的,因為它無有染。所以這叫做涅槃四德,這裡「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
那麼後面一句話講得非常好,「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你看,這才是講到了極樂的真正的自功德他因緣,自他一體,全是什麼呢,這個心淨所顯。正報依報是同步的,唯有一個淨,淨極則光通。所以你看,這就是極樂世界的法,極樂世界的法隨時隨地就用這個極和樂,就是整個統稱人家國土的法。
我們在這兒的法,你看做一個提示,印光法師在《印祖文鈔》裡面講到,他講到什麼呢,就在讓大家勸修淨土的時候,他說什麼,說:「縱觀明暗色空,見聞覺知,哪一法不是淨土之法。」為什麼說明暗色空見聞覺知,一個,是我們唯染心所現,這就提醒我們有淨土。二一個,我們受用的是什麼呢,六根門頭見聞覺知法,而不是像極樂世界,人家是什麼呢,皆是常樂我淨,所有的種種,七寶也罷,欄楯也罷,人家在這種法上不是生貪,而是見性。在我們這兒,不斷地要告訴你,這是法,而不是活生生的世界,全在表法。這麼提醒,我們還醒不過來。在我們這兒,印祖說了,說:老病相催,寒來暑往,哪一法不是提醒要速速往生之法。都是在提醒,但是我們不醒。可是極樂世界現前只要一入這個法界,就是醒法,自然就醒,所以說這才叫做極樂之極樂。
今天內容就這麼多。請諸位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感恩諸位。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