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彌陀要解

宏海法師  2018/07/2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六講)

好,各位,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當家師父慈悲,各位常住師父慈悲。

今天是我們學習《彌陀要解》十六講。差不多內容應該有一半兒。祖師們也講過說,這個聽經聞法,就跟換骨換心一樣。學修佛法,不是怕不成道,就是怕因緣到不了。因不到,緣不到。因要到,緣要到。要依學修,勤學勤修,來填這個因,滿這個緣。所以一旦說功德到了,自然我們聽的這個,就換了身心世界。

所以我坐在這裡,從上面一直搬下來,每次講總是勸信,說道理,講行。實際上,我自己想想,真的,與諸位同仁都知道這個,修道悟道成道,太難了。彼此彼此,太難了。從初心到精進,能長養,很難相續。

你說世間人,就我們這個世間,造業的多,能堅持修善法的都很少。咱們在名山道場也見的這些大功德主,能夠發心修善法的也不少,可是修善的多,向道的就很少。你能夠向道,激情在的時候向道,一直堅持太難了。一直堅持,還能夠菩提心不退,直至能堅持到最後,這才能算個道人。才能算個道人。我們來聽這個經法,也是結這個緣。能結在緣因上,還是能結在正因上,還是兩說。可是佛經確實是不可不讀,不可不學,一染我們的八識心田,決定就是道種了。

當然講了這十六講,大家來聽,其實雖然文字再怎麼艱澀,我們這麼貫解一下,還是能夠通過去的。通文字並不難,難的是什麼呢?能夠達這個意。什麼叫達意呢?就是你能夠把這個意味能生出來法喜,就有沒有聽到這個味道上。你聽到味道上,有了法喜了,你還看我們的心能不能入這個理。因為我們的心往往一不留神就溜出這個理外,溜到這個道理外邊了。那更不用說,真正聽到最後,要入這個法境的話,得忘情,忘這個知見。所謂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果你確實情見不忘,一直在文字裡打滾的話,理其實你悟的也肯定不透,道理你也沒有悟透,不是徹髓,透徹的。你道理不透的話,你了解這個法義,你肯定是有障礙的。法義有障礙,縱然你聽的一點兒半點兒,最後還是文義上會通不過去。像咱們現在說,這個宗派這麼修,那個法門那麼弄,就開始門戶知見,你高我低的。這就是現在末法所謂的流弊。但是我們現在有時候覺得說,能夠爭個你高我低的,這種情景,放眼望去也差點兒就成了稀世珍寶。這就現在為什麼說法門如此之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有的問題都來自因地不真。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比如說我們,聽法當然也有一種知見,就覺得說聽經,說達摩祖師,禪宗不是不立文字嗎?你講這麼多,講得增加文字知見。或者說念佛念得,老實念佛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非得在這兒貪圖這些經典?如果真的能夠說會到這個一念不生,你能夠剎那剎那,能夠不失般若,能打破這個妄心,那也能親見自性。真的有這個功德,有這個本事,念佛念得,如果說能夠剎那剎那,暗暗用功說,能夠真的不離佛號,那你就能保持這個一心,就能親見彌陀,都可以。怕就怕在說,真的沒有這樣的所得。那我們可能說這樣的話的話,大多都是教理上不通,有點兒護短,會出現這種境地。所以說,唯有淨土一門能夠千講萬說,喋喋不休地這麼久,就是為了勸信,為了增信,為了堅固這個信,就為了淨這個信,就是生這個淨信。能把信心搞定,當下就往生,這是自在的,信心純了就往生。

所以我們現在,你說道場裡邊,真正的有時候也是,真正用得上功的修行人,他有時候看上去不打眼,可能好像行持,或者與眾人的這個來往之間,或者狂,或者怪。道人有時候他要衝破這個,這個現前的六根,這個五蘊,他就得怪,就真的得與眾不同,他不搭人之常情。但是一般有時候還遭人不待見。很多時候,因為他畢竟也在修行的路上,甚至他也會犯業障,那我們不一定還能夠包容原諒他的業障,往往有時候這會兒說,你不是修行嘛,你怎麼這個煩惱比不修行的還盛。給逼出來了。那現在有時候又會來點兒事兒的,反而四面結道八面玲瓏的,實際上呢,往往太能了,太精了,也不在道上。這個咱們也實話實說。所以說不難有才,就是怕沒有志,沒有志氣。不難有志就是怕沒有眼,這個道眼是最重要的,非常重要,是根本。

所以,我想今天也非常隨喜另外寺院裡邊來聽法的法師們。格外今天還下著雨,很感動。而且和尚也不在。這算兩大違緣。能夠衝破了,還來聽法,確實非常隨喜。我想聽法,其實也是一個現場就是一個道用,看你怎麼用。如果你說你的緣法中,好用功,那麼上面法師在這兒好像繁言亂心,就在這個繁言亂你的心的時候,你能不能守得住你的念,這也在用功。你隨著我的這個法境走,我們現在講的都是佛知見,都是在極樂世界萬般情形,這也是一個道用。你實在講得說,聽著聽著,哎呀,聽一會兒,聽一會兒,這一個多小時,那你能硬生生地忍得住,這也是道用。不是有一種法叫生忍嘛。一個多小時,忍著忍著,說不定無生法忍給忍出來。所以我想我們這個法,這個法義就這樣相續呀,這也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所謂的攝取不捨。反正你就是到了這個法境裡邊,各種各樣的,修也要修,不修也要修。所謂四面楚歌唯有入道。

我們這一切的功德,上一講講到了,皆是什麼呢?阿彌陀佛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上一講講到第二十六頁。前面講了,什麼七寶池呀,八功德水呀,金沙布地,琉璃,七寶合成等等,蓮花大如車輪這一類的,最後總結說是「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個功德莊嚴,我們前面也講到說修德性德。就是人家是修來的,你不修的話,到不了這麼莊嚴,這麼淨,清淨。但是他雖然是修了,他也是性德本具的莊嚴,哪怕這四種國土莊嚴也是我們一心本具的。一直在說這個圓融。

那好,我們來看一下蕅益大師他後面的解釋。第二十六頁最後一段,「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大願就是他的智慧莊嚴,大行就是他的福德莊嚴。他能夠週遍地同時地成就這四種國土的莊嚴,故能遍嚴四種國土,所以這就叫所謂的「稱性功德之所成就」。

有時候我們聽得多了,你比如說,一直講說稱性所發,稱性發了大願,稱性功德這個所顯。什麼叫稱性?我們常講到稱心如意。稱性就是說,他稱合這個自性真如的這個本具的功德,就是一點兒也沒有從外邊得來的,這就叫稱性功德之所成就。一切莊嚴都是本具的。但是如果你沒有佛力,不借這個佛力這個方便,你也成就不了。所以這裡才說之所成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這裡講到故能,為什麼說「故能遍嚴四種淨土」呢?為什麼?因為他在修法的時候,你看《普賢行願品》裡邊講到說,生死曠野才能夠成就菩提樹王。就是他一定是針對眾生邊上修來的,從眾生邊修來的,才能夠「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才能夠攝這個十方三世的所有凡聖眾生,能夠成就往生。

後面講到說,「復次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前面不是講到說,經典裡面有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你看蕅益大師這裡配得非常巧妙。他說「以大願作眾生的多善根之因」,也就是說這個善根,我們每個眾生都本具的這個善根,但是阿彌陀佛的這個大願,他對我們本具的善根有全面的開發作用,這就叫因。沒有這個因,你開發不了,你天天是鎖著的,藏著的,掖著的,顯露不出來。這叫「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什麼叫多福德呢?就是阿彌陀佛所修的所有的行,都在這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面。都濃縮在,所有的修行功德都濃縮到這個六字洪名,就這一句佛號的精華。而且甚至我們可以說,都濃縮在所有有關阿彌陀佛一切體現,讓我們接觸到他整個這個,我們現在容易講一個叫文化符號,就是你只要任何信息,你只要接觸到他,你只要對接上了,他的存在力,他的影響力,這就叫大行,你就有了這個大行,就這麼現成。所以念佛,我們就是在成就阿彌陀佛的因行和果境。執持名號就是念念成就如此的善根福德因緣。你看這裡「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而且這個功德,後面還加了一句,是「皆是已成」。就是這一切是本具的已有的。切莫理解成是現在才得到的,或者將來才要成就的。就是以這個信願持名就開發,我們本具圓滿這個功德所顯。就等於說,上次不是說當太子,就等於說這個老皇帝已經早已把天下給擺平了,就等著這個太子登基稱帝,早已經得了。所以這叫做「非今非當」這句話。

後面這一句道理比較深邃,我們來看一下:「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裡邊蕅益大師真的是,他這個教理太隨心了,所以你看他濃縮的,我們一再講。這句話,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是一個概念,「本質」是一個概念。本質不是我們現在說的,這個事情本質上怎樣的,這是兩個名詞。這裡要牽涉到佛法裡面有一個叫唯識,唯識宗。因為他老人家把這個教理帶到這兒了,我們也稍微了解一下,有一點內容從教理,或者從自己的心地上要通過一下。能通過一下,一個是也不負佛恩,也不負我們己靈吧,因為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這樣的靈性,可以把它通過來。這裡講到的,為什麼說,說阿彌陀佛的莊嚴為眾生作增上本質,而帶起眾生的自心種種莊嚴呢?大家看到說「增上本質」,那我們把它拆開,這裡這個增上,是指的增上緣。在佛法特別是在唯識宗裡面講這個名相講得細,說我們一般的因緣有四種:一個叫親因緣,次第緣,所緣緣,還有增上緣。這個次第緣也有時候也叫等無間緣。

什麼叫做因緣呢?就是我們說的親因。這個種子,這個種子種在那兒,是你能夠得這個果的最基本的第一因。那什麼叫做次第緣呢?就是前念引發後念,等無間,一念念,念念這樣相續,從因到果的相續。這個所緣緣就是我們所緣的外境,我們對於外面接觸,看得到的,摸得著的這個東西,有時候如果再細講的話,什麼親所緣緣,疏所緣緣。可能大家法師們有了解唯識這個法義的,會有這個。他這個疏所緣緣,親所緣緣。就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普陀山,或者我們現在看到現場這個場景。他如果嚴格地講,就是稍微細說一下,就是我們眼睛,眼根看到的,不是這個本來的這個普陀山,而是這個本來的普陀山作為樣板,這是叫疏所緣緣。然後我們眼根裡呢,又眼根依著這個樣板呢,引發誘發攜帶出我們阿賴耶識的自己,這個阿賴耶識裡邊所藏的這個普陀山的種子,變現出來一個普陀山。現前又給我緣,這叫親所緣緣。所以這個所緣緣就是有這麼個概念,我們看見的普陀山是這麼來的。打個比方,這些不了解不要緊。現在要突出一個什麼呢,叫增上緣。什麼叫增上緣,這裡講到他力他力。你看,這個教理有什麼呢,借力的作用。增上緣就是說把這個事一定要給你辦成,不管通過什麼方法,不擇手段,讓你具足這個緣,讓你緣到這個地方。正面誘發也有,反面激進也有,總歸到了這個目標了,都是你的增上緣。所以,你看這裡說「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這個「增上」就是指的叫增上緣。

那麼後面要講到「本質」了。在唯識不是有一個《八識規矩頌》嘛,《八識規矩頌》裡面說「三境三量通三性」,這裡面有個叫做「三量」,有講到現量、比量、非量。「三境」就是指的性境,本性的性,有一個叫性境,有一個叫獨影境,這裡講的本質境還有帶質境。性境,帶質境,獨影境,外境的境。

什麼是性境呢,我一說,大家都明白,就是指的叫本質境。這裡說的「本質」這個概念就是指的性境。性境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阿彌陀佛的大圓滿覺,現在已經就是呈現在法界了,法界藏身,那麼阿彌陀佛大圓滿覺就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這就叫性境。極樂世界也是早就成就了,現在就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那麼一番情景,這也叫做性境。這個性境對於阿彌陀佛來講就是他的本質境,他的本質境,大家搞明白,阿彌陀佛的本質境是極樂世界的種種情景。現在問題是什麼呢,阿彌陀佛的本質境已經擺在那了,我們的內心的極樂世界還沒有出來,我們心性裡面自性本具的極樂世界還沒有顯現。那怎麼辦呢,很巧妙地用我們的心去緣阿彌陀佛的本質境,就是極樂世界的種種情狀,緣到他的本質境作為什麼呢,帶質境,我們的帶質境,就是我們帶了阿彌陀佛的本質的這個境作為樣板,由它刺激我們本有的自性,依著它的這個情形帶出我們自性本具的同樣分毫不差的極樂世界情形,這就叫做「作增上本質」。因為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莊嚴對於我們成就自己本具的極樂世界,它有增上的因緣,它有激發作用,它有誘惑作用,刺激作用。一刺激,我們本心隨著這個緣法緣到極樂世界了。啊,你看,所有的經典裡面不是在講嘛,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等等這些都是本質境,對於我們一個凡夫而言,這就是我們的帶質境,帶了這個有質量的這個印象東西,而什麼呢,牽發出我們自己本心所具的極樂世界,這就叫「增上本質」。然後怎麼呢,帶起就是指的我們,帶出我們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就這個意思。所以就是彌陀的四種國土莊嚴,為他的本質境又是我們的帶質境。為我們的本心所緣,所緣了以後,這個本質境就成了我們的增上緣,帶出變現出我們所具的和極樂一樣的種種莊嚴,藉題發揮。

打個比方,就好比說,他那個是一個影印版的原版,那我們用好多A4紙,這樣不斷地這樣影印影印,再把它印出來,一張又一張,一張又一張,每個人都可以一模一樣地把那個底版印出來,人人都有這麼一張,人人本來就是這麼一張,這就叫自性極樂,也就是我們往生的時候。所以說,雖然我們凡夫也本具這種莊嚴,但是沒有緣,他就啟動不了,形成不了。這就是說托著彌陀的這個本質境作為我們的增上緣,引發變現出我們自己的莊嚴。有點就像我們常說的蒸饅頭。蒸饅頭雖然這個面能夠蒸出來饅頭,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是生面,但是你這個蒸饅頭,你沒有酵母,沒有酸的這個酵母引發全體發酸,你就酸不了。阿彌陀佛的這個極樂莊嚴就跟個酵母一樣,放在我們這些生面團裡面,一晚上,好,發酵出來了,就可以蒸成饅頭。但是沒有這個酵母,你雖然是面,成不了饅頭。這就叫「帶」,就叫「變」,攜帶著阿彌陀佛的境,變帶著我們自己的莊嚴,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大家看前面的「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這句話,其實是說的是效果。什麼效果呢?「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那這裡說「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這是指的原理,怎麼成就的極樂世界,為什麼有可能,就這麼可能,就如此成就,一點都不難,一點都不是沒可能,一點都不可能不存在,這是原理。

後面還有一個效果是什麼呢,就這八個字,大家看「全佛即生,全他即自。」這是真相。第一個是效果,第二個是原理,這是真相實相。也就是說佛所具的全體莊嚴也是我們眾生所具的全體莊嚴。就是極樂世界,不是光他有,咱們也有。一旦說,他來接,我們往生的時候,就是合夥了,一塊兒在極樂世界。你能說是就他的極樂世界嗎?沒有我看見,他的極樂世界,怎麼顯現成我的極樂世界。就像咱們娑婆世界也是一樣,普陀山也是一樣,圓通寶殿同樣如此,大家的圓通寶殿。你說這個大家的圓通寶殿,比如說,大和尚他也站在那拈香,我們每個人在裡面念經,也在那,看的是這個情形。所以就是說全體的莊嚴,每個人的莊嚴,也是大眾師父所有的全體莊嚴。這個極樂世界也是,全體佛的本質境,就是我們眾生的帶質境。我們眾生的帶質境就不離佛的本質境,它是一個東西,就這個極樂世界。這就叫「全佛即生」。那麼,他的莊嚴就是我們的莊嚴,他的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極樂世界,我們看見的極樂世界也就是他的極樂世界,這就叫「全他即自」。這麼一個實相真相,一拍即合,故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是這一段,我們就此過去了。

再看下一段經文,這裡講到,前面的是生處住處,這裡開始要講到他的另一個方面的莊嚴了,每天怎麼過日子的。既然有生處住處了,就是怎麼生活的。

又舍利弗」,依然如故,還是再叫一聲舍利弗。因為他聽了前面想不到後面,沒辦法問。「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就這麼過日子。

大家看到,這段經文其實是特別妙的。我不曉得,就是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自打出家為僧開始,就要背五堂功課,就是這個讀過去的時候,後來慢慢隨著我們對於淨土教法的深入,再加上通途教法的會通,真的是特別妙。佛法真的是等同一味。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這裡所說的,怎麼個莊嚴法?你看,這空中是常作天樂,下面是黃金為地,中間是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這它的環境。

在蕅益大師這裡,我們先看《要解》裡面說「樂是聲塵」。我們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是聲塵。地,黃金為地,它是物質,這是色塵。華,雨天曼陀羅華的華,它既有色,又有味道,所以說是色香二塵。然後,「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你的身體跟外界有觸。

所以說「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可知」,這可知是什麼意思。諸位法師,可知是什麼意思。這可知,很妙的。這我們就要聯繫到前面,還記得上一講講到說,凡聖同居淨土叫勝妙五塵。勝妙五塵,它對於極樂世界往生的天人菩薩們,它沒有引誘和顛倒作用。它有什麼作用呢,它同時還能受用。還記得我們講到的「無漏五塵」「無盡五塵」和「稱性五塵」的受用。這是什麼意思,特別是說「稱性五塵」。我們再說通俗一點。這段蕅益大師的這個「五根對五塵可知」是暗指什麼呢,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所生的,大家要記住了,不是由六根對六塵生十二入再生十八界。眼對色,耳對聲,生的不是什麼呢,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不是六識了。生的是什麼,如果你生的是識,這不叫受用,不叫稱性五塵的受用,這叫做顛倒。

所以人家那裡六根對六塵生的是什麼呢,生的是智而不是識。就讓你見自性本根的。也就是說,不是像我們這個世界來講,馬上就投入到裡面,就顛倒受用去了。正好如同《心經》裡面,怎麼講的呢,「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正好就是跟《心經》講的道理完全是通的。我們好多時候,講般若就容不下淨土,說淨土就非得離開般若。可是你看,一旦成功往生以後,它處處體現的都是般若波羅蜜,法界一法。

我們讀的時候,就好像說,哎呀,那淺見的人,好了,你一看說,常作天樂。什麼叫天樂,天樂就是天上的這個,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到說,我們世間的皇帝奏的這個百千種樂,都不如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的音樂,展轉相勝千萬億倍,都不如無量壽國七寶樹裡面的一種音聲的千億倍分之一好聽,就差別差到這裡。那你可以沖著天樂,你就往生吧。或者說這的黃金這麼多,有一種見解也不是說,說既然是修佛法了,經典裡面還給講的誘惑力這麼強,說黃金為地,難道讓你們修行的人生貪著嗎。大家知道這很巧妙啊。為什麼,阿彌陀佛當時設置這個國土真的非常巧妙。在法的裡面,有一種法叫做對治。就是你好這個,就不讓你這個。

有一種法叫做轉治,就是你現在貪著到這了,給你轉移一下視線,你暫時把它忘了。還有一種法叫做什麼呢,叫做增治。什麼叫增治呢,你好這口,你貪這個,我就吃死你,讓你貪死,執意讓你貪得恶心得受不了了,徹底不想貪了,放下。所以你看,比如我們這好七寶。說黃金是這個所有珍貴裡面最重要的。你看人家那的黃金為地,就是你滿目到處都是黃金,隨便撿一塊是黃金,房子塌了也是黃金,一腳踹開一塊牆也是黃金,處處都是黃金,都煩透了黃金了,這就叫增治。還是法。這裡,我們如果說要這麼去會通去表法的話,就是這樣表的。

當然,如果你說淺見的,就沖著這個美妙的國土清淨,那反正你先往生了再說。到了那兒了,你自然就不貪了。因緣到了嘛。就跟玄奘大師的徒弟窺基法師。他宿世就非常善根深厚,玄奘大師已經知道他這個因緣了。結果呢,他不是叫三車法師嘛,他當時貴為應該是一品的公子,說要度他出家的時候,說給我一車美女,什麼一車吃的還是財寶,還有一車書,叫三車法師。最後一到寺院,一剃度,把這個善根一引發出來,就咵地一下放下了。就悟到這個境地。所以說往生西方亦復如是。這是「五根對五塵可知」。

後面講到說「常作者,即六時也。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後,名晝三時。夜分初中後,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

這裡為什麼說極樂世界呢,因為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們,他們色身都自有光明。人家那,不靠太陽月亮照明的。怎麼來分這個晝夜呢。有一種說法說,蓮花合了就是夜,蓮花開了就是晝。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說,是應順我們餘方,就是依著我們國土的情形,順情而說的。我們理解這些法就是只能以此方比擬,不可以此方情見。不能用咱們這,真的就當真是這麼理解去了,這麼認為去了,那就錯了。

如果再要會通一下,還依著《心經》往下貫一下,大家看,還是通的。為什麼呢,你看,常作者,就跟《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嘛,功夫已經行深了,這叫常作者。六時,這叫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了。一個是行深,一個是多時,就說明他功夫深,時間久,不間斷地任運自如,一直起受持般若波羅蜜法。這才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法界。黃金為地,就表達修行般若波羅蜜如火純青了,無所染雜了,才叫觀自在,觀自在菩薩。當然這裡這是我們會通一下。本義上而言的話,還是說六時是無有間歇。不像咱們這,說常作天樂,你像咱們這,音樂弦斷了,就嘣地一下,彈不響了。今天晚會舉辦二小時,它也得有始有終。可是極樂世界人家的音樂,不見這個起,有生,也不會滅,無止。不是人工造作而是自然奏響的。

我們在北京原來,我記得我那個部門叫研究部,我們有個主任法師叫圓慈法師,他那會就常給我們講到他自己的遭遇。他是河南桐柏人,說他小時候老跟著他的老爹去,那會兒日子還不好,那就弄點這個柴火,柴木,所以到山裡面,天還沒亮就去搞點樹木出來。說有一天,他跟著他老爹去到山裡面,他說就不知道哪來的這個聲音,他當時唯一能判斷的,就是這個聲音不是人能夠弄出來的。聽了以後說混身都酥的,一入耳,他就覺得,馬上就跟入了時空隧道一樣。他現在明白了,他說那個就是天樂。我們也不管是不是天樂,哪怕是仙樂,也比咱們這的音樂要好聽得多。何況說在極樂世界這樣的國土裡邊。所以說這就叫常作天樂。

你看又後面講到是:「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後面講到的說「雨天曼陀羅華」,這個「曼陀羅,此雲適意,又云白華。」曼陀羅是天上花的名稱,它的花的這個顏色非常殊勝。而且特別能夠適悅人意。所以叫適意華。也就是它顏色也很潔白,你看咱們這兒也不是叫小白華嗎,白華山嘛,也是一個意思。各以衣裓,這個衣裓呢,現在我們把長袍一撩,就是這個東西。「各以衣裓,盛眾妙華。」有時候讀chéng嘛,就是裝的意思,盛眾妙華。古印度人穿的衣服也都是一塊布,下面一提起來就能盛東西。

那說明人家當時把供佛呢,當作非常認真和常態的事情。這個盛眾妙華,講到「眾妙華」,蕅益大師說:「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經四華,表四因位。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果德無不遍也。」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蕅益大師這裡解釋啊,說既然是眾妙華它就不是光一種,不是曼陀羅一種,你比如說還有一個叫摩訶曼陀羅,就是大適意華。還有一種叫做曼殊沙華和摩訶曼殊沙華。前這兩種叫做適意,剛才講到叫做適意。後兩種叫做柔軟。這個法是在《妙法蓮華經》裡面講的,所以他這裡講到的說「應如妙經四華」,表什麼法呢,表四因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因位。趨向於什麼呢,「表真因會趨極果」,就是趨向於從等覺到妙覺這個佛果。所以說這些菩薩都是破無明見法身的,「果德無不遍也」。

另外講到說,「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就是說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在一頓飯的功夫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那這十萬億佛裡面當然也包括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此時這個時代。當然也代表另外一個世界,龍華三會的時候,彌勒尊佛那個時代。所以這裡講到的他方十萬億佛,這個他方十萬億,就代表十方三世他方十萬億佛。這裡講到的說,「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實際上在四十八願裡面也非常清晰地講到,就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行者,最起碼的功能就具足六神通,就具足六神通。

那這個供養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的這個功夫啊,淺顯地來講就是說具足了神足通。你像,什麼叫通?就是無礙,不隔嘛。你像神足通裡面第一個功德就是他的身體能夠飛行,輕舉一下地想到哪兒就到哪兒了。當時,在講《觀無量壽經》的時候,這個先是舍利弗跟目犍連兩個人就運用神足通嘛,就直接從靈鷲山就飛到阿奢世王他們的宮殿裡面。後來佛陀都沒用神足通,都是用的神變,從靈鷲山隱從王宮出,都是用的這種通。這是第一個,能夠輕舉遠到、神足通的功能。第二個它可以轉變,就是大和小,一個還是多個,就能相互轉變,這也是一種神足通。

就像那個孫悟空孫猴子吹一根毫毛,突然間出來七十二個小猴子一樣,這也算神足通的一種。再一個就是聖如意,就是化現無方應變莫測,你根本想不來。從這就羅漢阿羅漢的神足通,就是海里沒了,山上出來了。山裡邊沒了,海里面又現出來了。都是這種功德。所以才能夠不離本土而遍十方。如果說再套著我們上次不是講到的說,以四寶裝飾,周匝圍繞,我們不是講到了涅槃功德有四種,常樂我淨。這裡邊能夠供養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的這個,就是代表的大自在我。不是我們我執的我,是大自在我,就是說能夠一身就能夠示現成多個身,能夠一個身就能夠週遍很多國土,就像虛空一樣那麼廣大。這都是說的大自在我。那麼極樂世界的行者也具足了這種功能。所以說「即以食時,還到本國。」人家的這種還不是咱們所理解的這個,說這麼遠到了那兒了,又從那兒又回來了,全是應念的功德。所以說「何遠不到哉」。

這裡指的「食時,即清旦」,就是早上起來,早上起來用齋的時候。「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說了這麼多,大家來看蕅益大師總結的,「此文」,就是這段經文,意在哪裡呢?「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就這麼個意思。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大家想想,極樂世界事事無礙,後面還要講到說念佛,念法,念僧。你想想人家現前見阿彌陀佛,與佛相通嘛,與覺,佛不是覺嘛,與覺就相應了。那麼與法相通,與正見正念相應,不會有邪念,不會有邪覺。與僧相通,就是與清淨平等功德相應。所以你想想與三寶相應,與三寶的一切法相應,所以這裡說「一聲,一塵,一剎那」,也就是說「一聲」,是因為咱們這的國土,不是講法的時候一定要用聲音嘛,所以為了我們這說法帶出來把聲音做為代表。實際上「一塵,一剎」,那就代表時間和空間,一塵是代表空間,一剎那是代表時間。也就是說在極樂世界,任何時空中的任何一法,它都能夠當下相應為三寶功德,融入法界,就這麼個意思。所以叫做「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你看,這些總結真的是非常的到位,這就是法境的差別。你想想本來是同一體性,但是你在娑婆你就煩惱重重,為什麼?因為我們這個國土的緣起法就是這樣的,本來法就是這樣的,就是隔嘛,有分別知見嘛,有你我之差別嘛、人我見嘛。但是極樂世界人家一切是無礙的,人家心地上就是這麼顯現的,所以這兩種國土其實沒有對錯,大家要知道,它就是自心所顯的因緣,因緣成這樣的。我們這的因緣就是障、就是濁。極樂世界的因緣就是功、就是德。所以你看,就打個比方吧,就好比說一樣的水元素,一樣的地水火風的水,它到無間地獄它就發揮成了油鍋,鑊湯;它到極樂世界它就發揮成了七寶池,八功德水;到了娑婆世界到我們這兒就是血液,就是這個海印池。它都是水的本性,但是在哪個法界,它就緣成哪個樣子。

所以這就叫隔而不隔和不隔而隔。你看,打個比方,你說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叫不隔而隔呢?本來釋迦牟尼佛是咱們這兒的教主,可是我們現在能見得著嗎?你能供養得上嗎?彌勒佛將來也是在咱們這兒成佛,你現在能供養得到嗎?能參與他的法會嗎?這就叫不隔而隔。可是剛才講了,一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迴首他方十萬億佛土佛裡邊,你去供養釋迦牟尼佛,想供養就供養,想親近就親近。你就親近彌勒尊佛,想去這個龍華三會就即刻就去龍華三會,這就叫隔而不隔。就這樣的法。所以,我原來也是對這個隔而不隔,不隔而隔,有時候,有些剛剛對於法或者說淨土法門起信的人呀,他家裡有老人了,說要不行了,說能不能念佛,讓他對阿彌陀佛生起點兒信心,往生不了了總歸結上緣也行。那我有時候還給講講,我說實在不行了你就行個方便法,你告訴他,你先往極樂世界走,將來我們都去極樂世界,咱們到了極樂世界一家子還能團圓。

雖然這麼說嘛,那個時候心裡還有點兒虛,說這個說得到底如不如法呀?現在我鐵定了,絕對如法,為什麼,因為它是無礙的嘛。你不管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或者說生到他方國土,他往生到極樂世界跟他所有曾經過去六親眷屬還是什麼呀?隔而不隔嘛,就在一起。他沒有往生,那麼他的六親眷屬往生了,跟他還是什麼呀?隔而不隔嘛,還能夠去依緣救度。所以這個法是可以說的。你看從這個上面我們就覺得,這就叫隔與不隔,隔與不隔就是這樣子的。所以,你看再打個比方吧,我們當時在法源寺,大家不知道,有的可能,知道不知道,法源寺呀一直傳印長老,怪得很,北京那會兒會長都是住在法源寺。法源寺的後院兒有這麼個臥佛殿,臥佛殿有這麼個月門兒,就是說走到這兒一般人都以為山窮水盡了,結果兩邊兒的個月門兒是豎的,你走這兒繞在這兒了,還繼續走,哎呦,還別有洞天。

兩個老和尚,原來的一誠長老在世的時候也住在後面,現在傳印長老也住在後面。可是雖然我們同住在法源寺,我跟大家說,根本見不著傳印長老,你想都別想。有的人最後進不去了,強行進去就為了供養老和尚東西,他就從牆上給扔進去,把東西給扔進去,最後不行了又在那牆上給加了一米。用我們那邊的就那種防音的那種裝置呀,一下子給加了一米,防止人給扔進去,就見不著。老和尚他要清淨嘛,他要清修。

但是,我回普陀山以後呢,見他非常容易,為什麼?沾著跟著大和尚的光,跟著溜溜溜就進去了,他有這個因緣。當然我不是說這個因緣說有什麼好壞或者什麼,他各有各的緣法呀,他在這個上面他就能暢通無阻,借著他的因,誒,上次去了就見到傳老了,還坐在那兒喝了幾杯茶,侍者在旁邊兒也沒辦法。那以前的話你根本見不著,這就叫隔與不隔各有因緣,就看你緣在哪個法界了。

那如果說我們從修觀上來講的話,確實也是這個隔就是我們唯心所顯的障。你如果說心這會兒,這段時間心比較清明,你試著觀一下,或者你就用自己的信根往前衝,真的有時候這個心力足的時候,你就感覺到能夠衝破現前的這個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就真的極樂世界的情形就特別分明、靈動。就這個現前的這種障就越來越淡,極樂世界那邊的這個聖境莊嚴就越來越清晰,真的是開眼閉眼,在意不在意,它就在那兒。但是如果說你心比較暗沉的時候,那就覺得,哎呀,你提佛號呀起觀心呀等等自然就打失了。不需要有順境勾引你,逆境轉化你,就你自然而然自己就沒有辦法,堅持不下去。這就是隔得厲害,障得厲害。所以這裡講到的叫做濁重惡障。

後面講到,「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這就是所謂的逍遙解脫之狀。一切都不需要安排造作,現成兒法,一頓飯,真的是一頓飯的功夫,你也不要前期準備。這段時間在這個白華庵現在就老開不了夥,一會兒說蒸汽沒有接上,一會兒蒸饅頭的還沒有來,碗又搞錯了,最後說這頓吃什麼,還沒有主食,菜還沒到位,這什麼時候才能開夥。一天不能夠一念就是供養十萬億佛,到普濟寺還要走半天,一天要走三回,走得我現在膝蓋就疼起來,這就是我們這個情形。

但是極樂世界你看,吃完了缽就走了,你連個嘴都不用擦,非常環保,不要面巾紙的,所以說這就叫,完了以後還聽音樂,聽的是什麼音樂呢,華樂娛樂,花兒發出來的音樂,七寶地自然奏出來的音樂,特別是寶樹上流淌出來的音樂。這些,然後你就在那兒任運進修,經行金地。咱們現在也經行,廟裡面的,其實以前老廟裡邊的規矩呀,大殿,或者說法堂齋堂前面都是一個四方的。甚至有的這個四方的天井一樣的,僧寮都在四面兒,大家常住師父們吃完飯了以後就這樣經行,經行經得自己差不多了,到了自己的房間,順勢就上去了。好像江蘇的南京的寶華山現在還是這樣子。這個經行的法度呢,為什麼呢,一個是調身,讓你吃完了以後不要就馬上就倒頭就睡就凝滯在那兒了。再一個調心,就是你不放逸,就是按照這個軌則這個圈兒你來,然後把心攝住。代表四威儀不是行坐住臥嘛,那麼這個經行就代表四威儀。

當時印度是很盛行這種經行的,它專門有這個經行道,在道場裡面這個經行道最少要有二十五步。如果老了的老比丘們還要一條繩,然後套一個竹筒他就搭在這個上面兒,吃完飯了就這樣散散步。咱們漢傳佛教的話,現在所謂的跑香呀繞佛呀等等,這其實都是經行的功德,所以叫做飯食經行。那咱們這兒就不一樣了,吃飽了,幹什麼呢?不是增長睡眠,就是慾望熾盛,或者就奔赴塵務,搞世間事兒去了,這是我們這兒。所以說,真正的所謂的「搬柴運水無非妙用,穿衣吃飯盡是禪機」,只有在極樂世界才能透過這個光景。我們這兒就說說而已,照著祖師們,人家的一次性法已經用完了,到我們這兒說說而已。我們這兒就是說,埋頭吃飯,空過一生,遊山玩水,徒勞萬里就完了。這就是隔與不隔。這是指的任運進修。

後面我們再看:「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講到這個功德莊嚴。這一段經文中,因為寫得比較逍遙自在,所以說,蕅益大師也解得比較具體,反正說的就是這麼多真實的莊嚴,甚深的莊嚴,就在六根佛事莊嚴,都在這個現前一念中。確實,剛才我給大家會通的《心經》的這一段兒,也不是我自己在這兒瞎臆想的,這是在大經裡邊,也就是《無量壽經》裡面他講過這個法是這麼修的。也就是透露出來給我們透露出個秘密說,人家到了往生到極樂世界,每天真的正是在修這個《心經》的這個,現前般若波羅蜜法。

極樂世界有一個道場樹,每一個淨土都有一個道場樹,就像咱們娑婆世界叫菩提樹一樣,只有這麼一棵,它周圍有五千由旬,這是一棵主樹,那麼四布呢有二十萬里,一切的眾寶自然合成的。如果有風把這個樹一吹,它就演出無量的這個妙法音聲。聽到這個音聲的人,怎麼樣呢?能夠得法忍、住不退轉、一直到佛道。你看他經典裡面具體描繪是怎麼描繪的呢?「耳根清徹」,就是他在聽這個聲音的時候呢,「不遭苦患」。什麼叫不遭苦患呢?就是不會刺耳,不會把你的耳膜給你振破,不會聽得你一會兒動情一會兒歡喜,這都叫做苦患,對於我們的清淨自性來講。或者隨著這個歌聲裡面的情見就走啦。

「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但是怎麼樣,「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你看,雖然六根對六塵,但是,他是「皆得甚深法忍,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就是只要你能夠見這個樹,聽這個法音者,皆得無生法忍。裡面有叫做什麼?音響忍呀,柔順忍呀,什麼無生法忍。他怎麼講的呢?說,「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大家看後面有五個,「本願力故」,就是指的阿彌陀佛的根本初衷四十八願。「滿足願故」,當時他發這個願的時候,是為了滿一切眾生所願。「明瞭願故」,他發這些願都是稱性而發,但是他的差別相沒有混亂,就是說種種功德,他願文裡邊說的是什麼,現在就給你兌現什麼,說到做到,現前就得,這叫做「明瞭願故」。最後叫「堅固願故,究竟願故」,什麼叫做堅固願呢?就是說他老人家一個人就能發的這個願的力量能夠帶動整個法界的力,眾生的力,而且是法界的自力,法爾如是功德力,和眾生如此深厚的業力。

所以大家看,我們在做這個超度佛事的時候,焰口裡邊也有這樣的,這個召請,這個觀想,這個施食,全部就是要帶動我們的堅固心力。你這個堅固心力足夠了,那麼他們就無量的享用,非常的這個,就是說真的能夠得到這樣的受用,覺受,力量大,這就叫堅固願故。「究竟願故」,那這個我們就都知道了,一切法界都是從此法界流,這就叫做「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後面我們再往下看經文,這裡開始講到:「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大家來看,復次是再一次,還是無問自說。那麼這裡開始要講什麼呢?前面講的是依正莊嚴,這裡開始講的是什麼呢,有情,說有情的法,也就是說,前面講,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嘛,是講的供養的這個法殊勝,這是培福的。這裡開始要講到什麼呢,聞法殊勝,這是增慧的,所以你看還是離不開福慧二門。

所以我們來看啊,這裡蕅益大師的解啊,「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種種就是不一樣,種類繁多嘛,就表示說往生者的種類也是眾多的,所以他們聽的法也是各自聽到,各自想聽的該聽的法。不會亂,所以叫「種種」。「奇妙」就是指的非同尋常。這些鳥也不多見,這個極樂世界國土也不多見,他們說的法是更加珍貴,就叫「奇妙」。「雜色」,五光十色,各種各樣。那麼這裡具體,一二三四五六,說了六種鳥,這六種鳥其實也是依著娑婆世界最出色的一些鳥作為代表,就是略略地給他們講一下。他們那兒有什麼鳥呢,你看第一個叫白鶴。咱們這兒一說到白鶴的話,我們說常不是講到世外高人嘛,這白鶴也算是世外高鳥兒了,白鶴一般你看出現在畫裡邊兒,都是跟那個南極仙翁或者靈芝草長在一起的。

我記得《白蛇傳》裡面兒盜仙草,不是有個白鶴在旁邊兒守著嘛。所以它這個白鶴有玄黃蒼白,玄黃蒼白四種顏色,但是以白色的為最殊勝,叫白鶴。那在我們這個國土裡邊,白鶴就代表的比較脫俗,出塵,無染的這種感覺。所以叫,這裡第一個叫白鶴。第二個孔雀,包括鸚鵡,這是在咱們這兒比較珍貴的鳥,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我們這兒的孔雀開屏的時候呀,它是淫慾心的情見促使的,這個孔雀開屏在什麼呢?在勾引另一個孔雀,知道吧。可是極樂世界的孔雀呢,是在宣法,在宣法,開屏是在宣法。我們這兒的鸚鵡叫學舌,你教給它啥它只會講啥,它是沒有靈性,極樂世界呢是在傳揚,代佛所化,這是本質上不一樣的,叫孔雀,鸚鵡。蕅益大師說「舍利」,他開始沒有講孔雀鸚鵡,因為這眾所周知嘛,他說舍利,「舊云鶖鷺,琦禪師云是春鶯,或然。」

這句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印度,舍利這個鳥叫美目鳥,翻譯過來以後叫它鶖鷺。但是元朝的有一個楚石梵琦禪師呢,比較有名,他在講到什麼是舍利的時候,他說,他不是寫過很多詩嘛,叫《西齋淨土詩》,他在詩裡面把這個舍利寫成叫春鶯。蕅益大師這裡就是,意思說也許吧,差不多就行了,這個不重要,也許是這樣。這叫做舍利。「迦陵頻伽」,大家都知道迦陵頻伽呀,在我們翻譯過來漢語叫做妙音。

我記得去福建哪個寺院裡,應該是,不知是不是泉州的承天寺,它有一個大殿裡邊啊,這個很有特色,他大殿裡邊樑上全部是雕的就是這個迦陵頻伽,什麼形象呢?下半部分像一個鳥一樣,還有翅膀,但是上半部分有點兒就是像那種人首鳥身,這麼個形象,叫迦陵頻伽。為什麼呢,它這個沒有出殼的時候,就是它在,它是卵生的,還沒出殼的時候呢,它的聲音就超過其他所有的鳥,而且超過天人的聲音,包括這個樂神叫緊那羅,不是叫樂神嘛,天地奏樂的,都比不過它的聲音,只有佛的聲音能比過它,叫迦陵頻伽,妙音鳥。

「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這就最後一個講到報共命之鳥。我們現在不是有時候也見到什麼連體啊,這種連體姐妹啊,連體兄弟啊,就是兩個頭,基本上從鎖骨這兒有的就長在一起了,這也是真的是業力不可思議。那麼這樣的一種生命形態,一般就是兩個神識投到一個身體。我們正常人感覺到他好像是畸形的,實際上他也是一種業力的體現。給大家說一下,過去有最著名的兩個人,大家知道這個釋迦牟尼佛跟提婆達多是怎麼結的梁子嗎?有一世,有個大富長者的閨女,這個大富長者就準備把他的女兒嫁給提婆達多的前生。

這個提婆達多當時已經年近半百了,也就是半老頭了,但是他的學問、思想、思辨很高人一等,就相當於咱們現在說的外道,很高人一等就知識分子嘛。所以這個大富長者有點兒附庸風雅,就非要把他的閨女嫁給這個半老頭。結果呢,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另外一個城池裡面,又來了一個年輕人,比這個老頭的學問還好,而且又年輕,相貌堂堂,這個大富長者就改主意了,就拉勾了,不跟那個老爺子結親了,就把閨女嫁給這個年輕人,就改嫁了。從此以後,這個老爺子對這個年輕人懷恨在心,就結了梁子。這個半老頭就是提婆達多,年輕人就是釋迦牟尼。但是結了梁子為什麼生生世世冤家路窄,可是大家要知道,他們兩位曾經也親密無間過。有一世,他們兩個就是共命之鳥,就是釋迦牟尼和提婆達多,他們有一世兩個人就是共命之鳥,就是投生成識別報同一個身體,所以你看生生世世還在一起有這個緣法。這裡蕅益大師說,這是「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就是我們這兒喜歡鳥的,那就用鳥給你說一說而已。

後面講到說:「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為夜。良以蓮華託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這是一個小插曲,要說什麼呢?因為晝夜六時,這句經文,有的人在講解的時候,他是怎麼講的呢?說鳥睡著了就成了夜了,鳥醒來了,就成了晝。但是蕅益大師明顯就是不同意這個判法解法,為什麼?他說極樂世界都是蓮花託生之身,哪裡還有睡眠呢?沒有睡眠這個情形,沒有睡眠這個業,所以這裡講到說「不假夜臥也」。這個解釋他不贊同,這句話就是這麼個表達。

「出和雅音」,這是指的極樂世界的音是可以說是優雅,「和」是與不協調相對的,不像咱們這兒的這種所謂的重金屬音樂呀,或者還有什麼搖滾呀,這都是暴樂,不是和樂。「雅」是與俗相對的,就不像咱們這兒什麼,說什麼兩個黃鸝鳴翠柳,它們叫出來的都是什麼?叫俗音,不是雅音。那麼這個和雅音呢,就能讓聽聞者心也能平,欲也能淡,這就叫做「和雅音」。

後面的內容開始要講三十七道品,因為前面你看這裡講到說:「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這是經文。蕅益大師這一段解的內容比較長了,我們先來看一點,為什麼這裡要講到這個道品,三十七道品。我們前面講到七重欄楯,七重羅網的時候,不是給大家講過嗎?就是七種道品,這七種道品其實是包括前面的四念住,四正勤,還有四如意足這三科,再加上這裡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叫做七重。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這裡呢,在經文裡面把什麼呢?把四念住,四正勤和四如意足給省略了,直接說極樂世界演暢的法是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開始。

那麼蕅益大師他講到這裡說,「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其實天台宗的修法裡面,不是十乘觀法裡邊也有一個叫做道品調適嗎?也就是雖然講了這麼多的法,設了這麼多的門,但是不是說每個人都能修遍。都能一樣一樣地去修。看你的根性適合哪種,聽著順耳,突然開心,誒,這個還相應得不錯,那就說明這個法適合你。所以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各種各樣的業,各種各樣的修行習氣,往生到那兒。那麼你從蓮花裡面化身出來以後,光鳥宣說的法音,就是你挑一樣去修。但是效果呢,一模一樣,正等無異,所以這裡才叫做雜色之鳥,才叫做出和雅音嘛。

那麼我們來看蕅益大師講的,三十七道品裡所謂四念處,四念處也叫做四念住:身念處,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這是指的四念處。四念處就是我們常說的觀身不淨,現在有的師父們房間裡也會貼一個白骨嘛,這就叫不淨觀,觀身不淨。像這個天台的觀法裡邊還有九想,就是觀這個要死,死了以後會爛,這個死的時候這個膿血啊,腸子肚子也會翻出來,就等等這些吧,這就叫做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你的念頭裡面,你就是每一起心動念,你就覺得這是逼迫的,是為根本的。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是一切法無我,這叫四念處。

那麼,「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有時候咱們會說: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就是這個意思,這叫做四正勤。這個也很難的,我們這麼講講嘛,覺得道理就是羊皮上颳風一樣。如果針對自己這個法非常難修,你不要以為說四正勤,好像生個惡法令它斷滅就可以了。因為修法它是對我們自己心內而發的。一般我們一個凡夫來講的話,他對自己的惡,他是有極大的認同感的,大家要知道,甚至有時候都發現不了自己的惡,他非常諒解自己的惡,甚至認為自己的惡是合法的。所以,你現在讓他斷惡,可是問題是所有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他不認為是惡。有時候你理擺在這兒,可能自己還毫不知情,就所謂的這個已生惡令斷,有時候我們連自己是惡法生出來都不知道,不要說去斷了,不長養相續就不錯了,任運隨緣就不錯了,可能還得加點油添柴火。所以這叫四正勤。

那麼四如意足呢,是「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就是欲、勤、心、觀。這個思惟如意足又叫觀如意足。欲就是什麼呢?你要對法生起欲求,喜歡佛法,相應佛法,想聽佛法,想修佛法。這個想要內心真的想,欲嘛,希求嘛。勤就是勤策,加功用行嘛,引發這個正念,引發禪定。心就是一心,正性,一心正念,由這個心力引發這個禪定,觀就是觀察自己心,不要讓它馳散。思惟如意足就是思惟自己的心,思惟這個法,這叫四如意足。那我們要知道,為什麼這三項,雖然蕅益大師這裡他是按照常法解釋的,因為我們這的法是這樣的,但是經文中為什麼省略掉了?

這個大家要了解一下,為什麼?因為這個是娑婆世界的常法,法事,但是在淨土屬於多餘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淨土都是童男子相,有必要觀身不淨嗎?淨土都是修的不斷妄想不求真,還有什麼法要斷,有什麼增有什麼長呢?四如意足就是好樂佛法、希求佛法,是所有往生行者的常態。所以說極樂世界,前三科在極樂世界,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用不著。蕅益大師蕅公在這裡雖然解釋了,但是呢,用不著。真的極樂世界用不上這些法,你想沒有惡怎麼去斷?修的就是沒有善惡分別的法,那你還怎麼去斷惡,怎麼去修善呢?都是自性惡,自性善,不斷斷,修而不修,都是這樣的一種法境。那麼這裡講到是從五根、五力,這裡講到的,大家來看,我們先最後這段念一下。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

所以說這五根,就是指的信、精進、念、定、慧。我們也從中看到極樂世界淨土法門,包括這部《彌陀經》他是以信為入門的,你不入門得不了根本。但是這個五根之法也是以慧為根本,你沒有根本你入門入得不正。所以這裡才講到,從五根五力開始講起。

今天就到這裡,我們下一次再從五根五力繼續進行。請諸位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感恩諸位,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人生得不償失,快樂跟痛苦不成比例

我們建立一種憶佛、念佛的信心,那怎麼憶念?這個方法...

今欲脫離苦果,惟有一心念佛

佛說三界唯心,一切唯識。 以真心隨緣,而成妄識,妄識...

恆真淨土變現淨土

今天我們講的淨土的第三個概念,叫恆真淨土。也就是釋...

《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日觀

【經文】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

佛有無量德,四字名號足以該之

舉名者,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該之。以彌陀...

我們往生的電影,十劫前就拍好了

關於第十八願末學有新感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早在...

寧生邊地疑城,不去六欲天宮

唐代的道昂法師、慧光法師、壽洪法師,他們確實在修道...

萬一犯了五逆和謗法,就不能往生嗎

問: 關於往生的條件,在於深信切願,弟子對這點也是...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卷上.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抽煙對外貌的十五大危害

抽煙對健康損害多多。一照鏡子您就能看出來!如果您抽...

你要用什麼思想來面對果報

第六意識扮演的是我們所強調的受用緣起,它受用果報的...

如何解決往生的最大障礙

從淨土宗的觀點來看,對我們往生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貪...

沒有跟三寶結緣,你就失去了被救拔的機會

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修學皈依。 在菩薩戒,佛陀提醒所有...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聰明。

善意的微笑是禪,熱情的幫助是禪,無私的奉獻是禪,誠...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當我們發心要行菩薩道,開始在生命當中來積集福德、智...

聖嚴法師:許一個不會落空的願

人人都有願望,但不一定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願望會落...

入清涼境除熱惱心

在夏三月中,夏至一過便是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了。人...

成人之美,勿壞人之名利

勿壞人之名利,就是不要破壞他人的名利。名名譽,是一...

凡有願者,終必能滿

淨土法門,是以信願行三資糧作為往生的條件。這三者是...

在生氣時,自己照照鏡子

當憤怒生氣時,拿出鏡子看看自己,這時的你一點都不可...

供佛的不思議果報

佛陀時代,有修習外道法門的五位兄弟,生活貧苦,因此...

【推薦】男女間交往須知

現代男女在交往異性朋友,乃至於隨著感情的加深而相互...

發願

佛教常說的發願,就是樹立學佛目標。每個人發心不同,...

游名山不願西方

【原文】 游五台者曰文殊在,游峨嵋者曰普賢在,游普陀...

打坐時面對業病的干擾,該怎麼辦呢

參禪確實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歷代有不少祖師大德,...

【佛教詞典】安慧

(475~555)梵名 Sthiramati。音譯作悉恥羅末底。南印...

【佛教詞典】蓮華輪

(術語)阿闍梨曼荼羅觀音院之一尊也。大疏五曰:如蓮...

【視頻】歡喜念佛(演甫居士)

歡喜念佛(演甫居士)

【視頻】夢參老和尚《人被貪慾所縛,三界九有都是苦》

夢參老和尚《人被貪慾所縛,三界九有都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