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你要用什麼思想來面對果報

淨界法師  2021/08/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你要用什麼思想來面對果報

第六意識扮演的是我們所強調的「受用緣起」,它受用果報的時候是經過受、想、行、識四個階段。我想這四個蘊,大家學過唯識的會知道,「想」是一個重點,就是你心中的分別對我們這個痛苦、快樂的果報有一定的影響力。

有一個女居士,她這一天帶了三千塊去逛百貨公司。到了百貨公司她買了一件衣服花了一千五百塊,她就把剩下的錢帶回家去。但是在途中遇到了小偷,這一千五百塊被偷走。偷走以後,她一回家,本來是剩下一千五百塊,她一打開,一千五百塊丟掉了。她內心想一想,唉呀,非常的歡喜:還好我買這一件衣服,我要不買的話,可能丟了三千塊了。

就是說,我們凡夫受用果報,很難十全十美,有光明面,就一定會有黑暗面。但是有些人活得快樂,有些人活得痛苦。這個「受用緣起」就是說,每一個人的思想方向不同,有些人的個性比較悲觀,他就是喜歡去思惟人生的黑暗面,所以這種人你要讓他快樂是比較困難。

就是,誒,從前生的因緣,你的業算不錯了,你各方面都應該很是滿意了。但是他還是悶悶不樂,因為他的心裡面所想的都是他那一個部分的黑暗面。有些人是屬於樂觀型的,他容易去思考人生的光明面,所以他有一點點的快樂感受生起,他感到滿足。

所以說,我們在研究緣起法的時候,前生的因緣,你前生所造的業跟前生的愛取,當然這個不能忽略;但是你今生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一部分對我們的苦樂有一定的影響力。就是這個「受用緣起」,你這個受、想、行、識,你用什麼樣的思想來面對你的這一期的果報。

總之,大部分的人,除非是大好、大壞的人,否則你說你要通過今生的修行把今生的果報改變,那是不太可能。我們的業大部分都是來生才得果報的,異熟果嘛。換句話說,今生不管你產生多大的覺悟,你都要心平氣和地去面對你的今生,因為它曾經是你前生造作的,不管是罪業、善業,我們只有認命。

當然認命的過程當中,有些人有智慧,他就會用「思想」來主導這個生命,他不會用「直覺」。所以這個地方講「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這個「分別」,「想」就是一個關鍵點。就是你施設名言,你是用什麼樣的名言來面對你的果報,這個地方對我們的「受用緣起」就有主導作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如何「境隨心轉」

問: 佛經說一切法由心想生,這是不是與我們平日所說...

苦樂都隨緣

生活在世間,苦多樂少,我們常常要面對痛苦,生命中的...

一定要讓學佛成為快樂的事

實際我個人24歲出家到現在60歲,我們師父們也可以見證...

感受是跟你的業力有關係

諸位要知道一個事情,當你看到某一個人,你起快樂的感...

慈舟法師:死心念佛

修淨土法門,必須切實用功,應該死心念佛。古人所謂打...

能夠這樣堅持,往生就能預知時至

何為水到渠成呢?就是功夫純熟的時候,你嘴上在吃飯,...

長夜漫漫惡道苦

一天,只夜多尊者與弟子入石室城乞食,進城門時臉色突...

聖嚴法師:不貪著禪定之樂

修習禪定的人,他們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五官,甚至於...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怎麼樣才能讓我們的心靜下來

信息越來越碎片化 我最近頻繁地被很多人問到一個問題。...

因愛則生憂,因愛便有畏

一、《圓覺經》: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

樹立素食的正知見

問: 請益法師一個問題,世間有這樣的觀點,認為維生素...

斷除淫慾心是修道的一個重要根本

淫戒的重點是在「其心不淫」。什麼叫『其心不淫』呢?...

夢參老和尚:看破財色

我們再說色。好多人在情上自殺的,大家想想划得來嗎?...

不管遇到什麼因緣,它就是迴光返照這個明瞭的心性

我們佛教在止觀當中的修學,因為修行人因地發心的不同...

三千億無形財產

有位勤政愛民的國王,有一天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一到...

四季中的飲食養生

如果我們懂得正確地吃,能夠保持身體健康,人與大自然...

怎麼才能六根互用,把自性光明顯現出來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

觀音菩薩的由來

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是在亞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最為人...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百丈懷海是福州籍的著名高僧,長樂龍泉寺為其剃度出家...

幸福的能源

什麼是幸福的能源?就是愛與慈悲。 今天世界上兇殺、...

怎樣調整我們錯誤的心態

大乘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但是我們可以把它歸納成兩...

捕象記

久遠以前,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精舍為天人、國王、大臣及...

念佛心是攀緣嗎

問:用攀緣心為自性,如煮沙成饌。今念佛心,是攀緣邪...

入禪之門第二講:達摩禪法

如果說禪真正有門可入,那個門也僅僅是個方便,禪本來...

【佛教詞典】界趣

(術語)三界六趣為生死輪迴之處所。...

【佛教詞典】愛味等至有三相

【愛味等至有三相】 p1205 瑜伽六十二卷五頁云:復次略...

【視頻】七日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虛雲老和尚)

七日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虛雲老和尚)

【視頻】錢財乃身外之物

錢財乃身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