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好,各位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當家師慈悲,各位常住師父慈悲,各位居士吉祥。
今天是我們《彌陀要解》第十八講。
現在出去講這個經呀,或者是說一些論,講經說論,有些還可以,根性。但是也有很多他好在這個名相,這個技藝,就是這些邏輯上面來回擺弄,實際上有點捨本逐末。你所有的經典論著,所謂的名相義理,都是從心地中流出來的。我們來聽聞,也要把它念念,想方設法,聞思中,不斷地消歸於心地,這才是一個正常的這樣的一個本末次序。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現在會攻枝葉而昧根源,問題就出在那兒。真正說,為什麼說聽經聽經,聽經要往信,往悟,往證上來會的。除了這個,其他的沒有用。所謂這麼多經文吧,經文也是,在這建立起來,在那要把它掃蕩,破。在那兒破完了,在這兒又建立。不過是隨時隨處隨機,法無定法而已。所以說,確實所謂的講經,聽經,在現在來講,也就是異彩紛呈,隨類得解。
再講到說專修吧,你說現在我們說專修專修,其實說是有這麼多的專修,那會兒應該是有一個蓮池大師,他老人家專修到什麼程度呢,他有句名言就叫說:身在含元殿,無需問長安。唐朝,大明宮,就像現在的太和殿一樣。身已經在這個含元殿了,你還用問長安在哪兒嗎。他老人家在參笑岩悟了以後,什麼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專修弘揚淨土。專修到什麼程度,天旱了,要下雨,村民們來祈請他老人家給去祈點雨,他說我什麼都不會,只會念佛,就出去在那個田埂上,敲著木魚,這麼念了一圈兒佛,雨就下來了。你看人家這才叫專修。
像我們現在,因為根性的問題,信徒的這種不明理,那有時候說,消災,要念念《藥師經》,滅罪,要拜拜懺,救苦救難,要持持咒,等等諸如此類吧,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真的,念佛就夠了。如果從知見上來講,念佛都是多餘的,這句名號的這個知見都是多餘的,只管念就夠了。淨土法門就是佛所說的藥方里邊,有無數的大成就的祖師爺已經驗證過了,治好了,以身試這個法了,再來勸我們生信而力行。
上一講講到了,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這個加持點,也就是說,一切的現前的世界,都可以說是阿彌陀佛的法報化三身,常樂我淨四德,正等無異。講到這裡,三十一頁,我們今天從這裡開始講起。
經文:「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前面至少它來講法雖然有點意外,還算是一個有情,現在進一步的揭示極樂世界的奧妙,這個勝境,無情也開始講法,同宣法音。我們常有一句話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當然可以有情無情皆宣妙法。這裡講到的說,無情也能說法。在我們此土的話,你不要說有情了,光有情說法,也沒幾個有情願意說法,能夠聽到多少。所以說極樂世界無情也能說法,在咱們這兒的話要嚇壞了。
我記得小時候看個電影叫《天仙配》,有安徽來的法師,七仙女和董永。七仙女下凡了看上董永了,找不著媒人了,直接就把那個老槐樹給請出來了。電影上面,老槐樹弄了個特技,一張嘴就唱戲唱起來,嚇得趕緊把頭給埋到那個座位裡邊,不敢看,現在還記憶猶新。所以我們這的無情是不會說法的,說法就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事兒,匪夷所思了。但是呢,蕅益大師這裡講到「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前面講到那麼多的「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
大家要關注到這一點: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看,我們回過頭來看,前面還是說: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就好像說前面還有一點點引領,還有一點點助道的因緣,增上的作用,這裡好像已經任運自如了,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是個什麼境界,特別這裡講到的出微妙音,微風吹動。那跟咱們這兒的風,我們這兒的話,你看這個,不是近期今年颱風特別多嗎,你看看那視頻拍出來,把樹也連根拔起,把那個建設的那個架子也給直接吹得掉下來了,特別是在美洲刮起的那個龍卷風,能把汽車房子能給直接卷上天,壞諸世界,這是我們這的風大。
縱然你就是說,微風拂面,什麼清風明月,也是貪慾這個五蘊六塵。什麼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或者就是造業,什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要打仗,要殺人的,都是這種緣起。但是極樂世界,極樂之風,就是似有似無,非寒非熱,叫八種清風。我們上次講到的水就有八種功德,風呢亦復如是。
所以,處處時時刻刻地要進行這個厭離和欣求的對比度,從哪兒獲得。你看,我們這裡對於聲塵,眼耳鼻舌身意的聲塵,我們的耳根對聲塵,無非就兩種態度。好清靜的人,不喜歡打擾的,那他一定要杜絕視聽,躲起來,不聽不問,兩耳不聞窗外事,然後一心一意地所謂的修行,這樣的話,就容易墮到這個偏枯的地步。但是你投入到這個聲色犬馬中,馬上你就紛紛擾擾,又隨著外境而走了。你就掌握不到這個極樂世界這個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的正念,生不起來。此土就是這樣的一幅情形。
當然說到這個有情無情講法,我們這也有無情會講法的。所謂的無情講法就是不出聲嘛,你看常言不是常講到說,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什麼溪聲悉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什麼春有百花秋有月,雲在青天水在瓶。都是無情說法。但是不要忘了,我們這兒能夠見這個無情的法,是要你有了法,才能見這個法。
你凡夫俗子,你世間俗人,你天天看這個開花結果,天天看這個山水風光,怎麼看不見這個法呢,怎麼不能夠自然皆生念三寶意呢,總是讓你流連忘返。所以這是本質上的區別。你沒有悟,是見不到這個法。溪聲皆是廣長舌。現在白華庵我住那屋後屋,正對著就叫歇了泉,真歇清了禪師留下來的這個加持,叫歇了泉。天天面對那兒,還是歇不下來呀,就在跟前。這也在講法,叫歇了泉,你歇不下來呀。所以他力的功德如此重要,極樂世界就是無情說法,而且可以讓你有法。
後面講到的「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這個又講到我們四悉檀了,讓你生這個歡喜益,生善的利益,破惡的利益,入第一義諦的利益。這裡,蕅益大師也把它分門別類地做了一個解釋,大家看:「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創聞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頭一回聽到還有這樣的事,風吹一下樹,就能宣說微妙法音。第一次才知道,情與無情能夠同宣妙法。所以才大喜踴身,生了歡喜了嘛。這就得了四悉檀的歡喜的利益,讓生歡喜。
聽起來好像很遠,實際上,我們設想一下就知道。你看這裡講到的「凡夫創聞」,就很歡喜。你像我們這個世界它也有創新呀,這幾十年的發展,近些年的這種智能,對吧。我們中國已經發展得極快。我記得那會兒,你要有一個,剛剛開始從大哥大進化到這個一個彩屏的小手機,這個無線電話,那你得人多了,你才要把它掏出來,故意地掏出來,顯擺一下。現在都是人人都是智能機,都是這麼一點就通。你想我們剛剛接觸的時候也是很歡喜。現在的智能已經發展到極限了,發揮到。你看那些新的機器人,而且能夠跳躍,能夠上台階,直接能夠繞開障礙,已經發達到這種地步。
甚至能夠在多少以外,能夠把這個傷人的這種武器能夠定位精準,直接就從你腦門入,你根本就看不見,都有這種技術,據說。那個智能也是,像去年去美國去弘法的時候呀,真的是。911炸掉的那兩座樓不是現在又新建起來了,新建起來了從一層你往最頂上走,它也有旅遊項目,整個這個電梯過程中,它就把整個紐約,從早到晚,整個市民每天過日子這個情形,這種都市節奏,就給你活靈活現地放一遍一樣,讓你了解紐約。下面那個火車站裡邊整個,確實是大,整個一個大屏幕就是這麼直望去,全是那個液晶顯示屏,就跟咱們手機一樣,非常清,那個清晰度是極高的,到處都是那個蘋果店。真的有一種就是這種所謂的高科技,十分炫目。
但是大家發現了,我們這為什麼,雖然高科技呀,它是跟自然是分開的,自然的山水是山水,高科技好像一定在這個現代都市新穎的領域才能把它研製出來。可是從這個極樂世界,我們理解一下,實際上就是把大自然跟高科技完全結合起來,真實的情景。這就叫「凡夫創聞,大踴遍身,得歡喜益」。就像我們現在沒想到說,異地馬上接通了,就能夠視頻。曾經的年代,誰敢想這事。所以這就是極樂世界的妙處。
「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就是外界跟三寶相應,內心又跟自性三寶相應,自然而然會發菩提心,生起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心,這是在極樂世界一個道人最基本的發心,不用你教,不用去培訓,不用去長養,都是自然皆生起來的,所以這是生善益。由這樣的功德,那麼必然自然而然什麼呢,力量巨大,增長極快,我們前面講到的五根五力,自然而然降伏煩惱,這就叫破惡益,「是破惡益」。那麼「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竟。」這是這段就講完了。
我們翻到三十二頁看啊,總結:「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蕅益大師這裡講到「重重結示」,每講一段的殊勝,就要總結一下。其實就是要給凡夫講的時候,告訴你,你不敢不相信,為什麼?不要忘了它的根本,程序是怎麼來的。就是讓大家看,極樂世界如是莊嚴。讓大家想,為什麼極樂世界如是莊嚴。讓大家信,確有極樂世界,就是如此莊嚴,成就如是莊嚴。特別是這裡講到的「令深信一切莊嚴」,就是深信一切莊嚴怎麼樣呢,「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這是就佛的層面,是阿彌陀佛的願行所成,大願發出來以後,大行把它填滿,成就的這個功德。
「種智所現」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本具的功德,本來自然智無師智裡邊就具足這樣的發揮能量,這是從佛邊上而言。但是不要忘了,我們也有這個能量,所以說,「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我們每一個眾生,本有的清淨自性心中,也是有這樣的一個功德,所以借阿彌陀佛的,我們上次講到的,攜帶出,以他的境界為本質境,帶出我們可能性,讓它變為可能。唯識所現。所以大家看,這裡講到的一個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令深信」。你看,只有明眼人,成時法師給點評的時候,在這三個字下面加了三個點。這點不是亂加的,是當時的成時法師給加上去。
「令深信」,功用就要在這兒來體現。到底什麼叫深信的程度呢,深信其實就叫圓信,圓滿的信。我們一直在講,所謂的藏通別教,那些都屬於淺信,只有圓教的信才叫深信。深信到什麼概念呢,就像《金剛經》裡面講到的:實無有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沒有這個心可發,這才叫圓信,這才叫真發。
所以這個圓信,它才能體現我們的心性是最圓滿、最到位的。什麼叫做圓信呢?說俗一點,就是只要有關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你什麼都信,沒有不信的。不管它是難信的,易信的,或者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說是思議的,或是不思議的,全部都信。這就叫圓信。圓融,事事無礙之信。這個信有什麼一個好處呢,就是能夠借他的力,讓我們入這個無礙法界。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
如果我們讀過《無量壽經》,裡邊就講得非常的明確。在講到阿彌陀佛因地作為法藏比丘發了願以後,發願,我記得那會兒剛剛學習《無量壽經》,還錯解了一個部分,說他用了五劫時間來思惟,該怎麼建造極樂世界。我讀那個經典,我還以為說用了五劫時間就把極樂世界給修成了,後來慢慢地隨著深入的了解才明白,光設計,現在我們不是要設計效果圖嗎,也就是極樂世界光設計這個效果圖就用了五劫的時間。
後面真正地把它變成現境修行的話,經典裡面講到的,「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先是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然後再去修行,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慢慢修得忍力成就,裡面講到的說棄國捐王呀,絕去財色呀,自行六波羅蜜呀,教人令行呀,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這樣才成就的,這就叫做「願行所成」。才有果上種智所顯現的現量莊嚴。那我們借佛的莊嚴也是我們的淨業所感。我們信願行,信願持名的力量所招感出,唯識所變現出來我們本有的極樂淨土。
那到底說,後面的這段話比較重要,就是解釋說極樂世界跟我們的關係,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的關係,我們跟阿彌陀佛的關係,我們跟極樂世界的關係。在這四個角色中,相互對等中,真正是怎麼樣一種狀態呢。
大家來看:「佛心生心,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 這十六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佛的心莊嚴的極樂,跟眾生的心莊嚴的極樂,它是互為招感,心所顯現的。互為對境所招感變現的。你看這裡講到的說「如眾燈明」,這是打了一個比喻,說什麼意思呢。就是用燈來比喻佛的心和一切眾生的心,每一個眾生的心,都是一盞燈。所以叫做「如眾燈」,用燈來比喻。那麼用燈明來比喻什麼呢,就是佛的莊嚴和一切眾生所變現的莊嚴,極樂世界的情景。
就好比說,這麼多的眾燈,咱們屋裡也有燈,對吧,你說這麼多盞燈,整個這個光明是哪盞燈發出來的呢,哪盞燈也得有份,但是它又是一個光明。就好比說極樂世界,你說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呢,還是觀音菩薩的極樂世界,還是我們將來往生的極樂世界,每一個眾生都有一份子自己的極樂世界。但是這個極樂世界,每一個眾生的心招感變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極樂世界,就跟說這麼多的燈,點亮的就是一個光明氣場。所以這裡叫「各遍似一」,你說它一個又一個也行,你說它總共是一個也行,但是你說它總共一個也不對,你說它一人一個還不對,人人有份,互不妨礙,多個,一個,都不能講,就不可思議。
所以才說,「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這又回到我們講辨體時候,又講起這些話了。這個全事即理,理就是我們的心,事就是極樂的境。佛的心和我們的心,全部的心,現前就是境,就是極樂世界。性就是心,修就是境,依著現前,我們生活現在的這個場景這個本位,那麼,你起成修德圓滿以後,顯現出來的就是現前的莊嚴,所以說全體的修也沒有出本心的境,就叫「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但是呢,這個道理呀,雖然法爾如是,但是微妙甚深,一般人淺智的人根本聽不進去,走不出來,聽法真是要聽進去走出來。
所以最後一句,蕅益大師也沒有辦法,在感慨:「奈何離此淨土,別談唯心淨土。」這就是無可奈何,什麼呀,聽慣了幾多不知好歹內外的人,不知道事理和和合融合的人,他總是照著會來一句說,什麼唯心淨土,什麼自性彌陀,總是不願意將老實求生西方的人奉為上賓,看不上。總是好踏有談空,說什麼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想要做一個瀟灑自在,結果自欺欺人。實際上就是有點像什麼呀,就是把假錢當真錢。當然如果說還有一些更不知所云的就更可憐了,全然不知道,照著別人也來這麼一句。我也見過這樣的同修吧,他完全是糊的,事呀,理呀,心呀,性呀,完全搞不清楚性相,道理上都搞不清楚,他也看著別人修淨土,看不上,也照著來這麼一句。
那就等於說,拿著錢,根本就不知道是哪個國家的錢,不知道去哪兒花,沒有用。所以蕅益大師說,離開真實不虛的西方淨土,別說唯心自性,會墮到什麼地步呢,「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就是會落到這樣讓人落下話柄,自以為是。這裡這個的「鼠即鳥空」,這是一個佛門裡面常用的詞。不是有時候說僧人,也會有一種說道,說是叫做鼠鳥僧。什麼叫鼠鳥僧呢,就打個比喻,就是說跟蝙蝠一樣。蝙蝠,蝙蝠它要去抓鳥的時候,它就變成老鼠了,像老鼠一樣,入到這個老鼠洞裡邊,它要是抓老鼠的時候呢,又飛起來,跟飛鳥一樣。所以它鳥也做不了,老鼠也做不了,就是沒用的老鼠和鳥。
所以這裡就比喻說這個,說他知道有吧,他不知道有是妙有,不是真有,給他講空嘛,他又不知道空不是真空的,真空是不空的,他搞不清楚,落下話柄。所以說「甘墮鼠即鳥空之誚矣」。這是又一個總結,「初依報妙竟」。到此就講完了。
這裡蕅祖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後面的長嘆,就是對於淨土的這個態度。實際上中國佛教,最爭得激烈的就是禪淨。雖然說有禪淨雙修,什麼有禪有淨土如同戴角虎。實際上,沒有見解圓了開解的人,還是在這個上面會有門庭知見。甚至以前的祖師們都講過說,如果一個人真正開悟了,你修淨土,一萬個牛都拉不回來,你還會阻攔別人修淨土,還會看不起淨土。
甚至說到說,你說你開悟了,如果你不勸人修淨土,你自己不修淨土者,敢保你老僧沒有悟。就放這樣的話。所以我那會兒我記得咱們普陀山佛學院有一個戒修法師,他也說,我們那會兒聊天也說過,說是看一個人教理通不通呀,就是教理不要你說學了多少,就看你教理學通沒有,就看他對淨土的態度,馬上就立竿見影,顯露原形。當然這個話也不是他說的,是傳老說的,傳印長老說的,我親耳聽來的。這是這一段。
好,下面開始又要進入到另一個環節了,新的經文:「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講了萬般的道理,還是要重在入道之行門的方便,所謂的一行三昧。所以這裡往生西方,你想證這個本覺極樂,那你怎麼去呢。隆重登場了,開始問說,為什麼這尊佛號叫阿彌陀佛,為什麼。因為這部經典的主要用意,你看,蕅益大師講:「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無復疑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既然你已經修了淨土了,就不要再動了,如果你還沒有認識到,你趕緊斷疑生信。這個貳這不是說,我們當然也可以理解成說有了二心了,實際上就是有點變節背叛的意思,「無復疑貳也」。
這裡講到說「此經的示持名妙行」,說為什麼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他這個妙,妙在哪裡?祖師們都說,莫訝,驚訝的訝,「莫訝一念登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把三藏十二部教海全部囊括在其中。甚至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面判過了,說你不要今天張三明天李四的,你不要遇到學教的人,又天天尋章摘句去了;不要遇到參禪的人,又天天去參究問答去了;一看到持戒這個威儀,又開始天天講究搭衣呀,持缽呀,沒完沒了。頭頭不了。說你就好好念佛,一心一意念佛。
如果念得通身放下了,就是六度的大佈施。念得身口意三業清淨了,就是持戒。不計人我是非就是忍辱。就一句佛號就是精進。不打妄想就是禪定。咬定了今生不放鬆就是智慧。所以為什麼叫妙行呢,一句持名法,持名下就具足了六度萬行。
我們一般講到說念佛的方法,也會有說什麼實相念佛呀。大家要知道,實相念佛,如果真要從差別心來看,實相念佛,也只能念不變。念南無阿彌陀佛,持名,還外帶隨緣,這是有很大差別的。而且你,你持名持得一心不亂了,實相自然而然地顯露。你也不要去觀想,因為還有一種叫觀想念佛。你念念念的西方境界現前了,你還用去作觀嗎。所以這就講到持名的妙用。這裡說「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
那我要跟大家這裡再拔高一下,就是為什麼叫做妙行。妙行,妙行的最妙之處就是,持名就是持現前法界清淨身,就是持無上正覺。因為名就是法界的本體,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會兒一念心中就代表了法界的實相,代表了光壽無量,代表了極樂世界的莊嚴,極樂世界的莊嚴也無非一念心性,光壽無量的境界也無非一念心性,真如實相還是一念心性,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也是一念心性。所以你持這一句話,就現前,所謂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就見。
你看蕅益大師這裡怎麼講的呢,後面的這段小字我們也來看一下。「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這是講到說,蕅益大師怎麼解釋前面的這組經文,說為什麼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三個字呢,是印度話,翻譯成中國話就是無量的意思。既然具足了無量了,那麼無量的法太多了呀,隨拈一法都具足無量的本性。就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來講,最無量的,最難形容的,最好收羅的就是時空兩個法,時間和空間交錯出來的世界,一切法都離不開世界這個法。
所以他才用,這裡講到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就是指的空間;「壽則豎窮三際」,就指的時間。「橫豎交徹,即法界體。」這裡講到,無量本不可說,大家知道無量為什麼本不可說嗎?因為我們現在能夠講的無量呀,要麼就是有量之有量,這就是我們通常的思維溝通,它一定是有頭有尾的,有模有樣的,有始有終的,這就叫有量之有量。
那我現在不斷地用這些語言給大家講無量,實際上還沒出有量的範疇,所以就叫有量之無量。借這個語言,來表這個無量。真正的這個阿彌陀的意思是無量之無量,就是真的不可說不可思議,當體就這麼一個法,所以說,本不可說。在這個不變的本不可說中,從真如門的本不可說中,又起方便,而說隨緣的方便門,所以叫做「無量光壽」,做了這麼一個解釋。但是呢,「橫豎交徹,即法界體。」也就是剛才我們說的,當體就是真如實相,就是法界之體。
所以說,「舉此體作彌陀身土」,就是舉現前的這個一念心體,如果把它表達為彌陀的莊嚴身,極樂世界的莊嚴境,那麼「舉此體作彌陀名號」,也可以說這一個當體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一句名號。
「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這個講起來真的是非常抽像,我們做一個比喻,就是為什麼叫做,你比如說舉體,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體。大家可以作觀,就現前,就我們現在所當對的這個境,就是我們的心體。舉此一念心體作彌陀身土,就好比說我們揮毫潑墨,毛筆一揮,蘸著墨水把它畫成山水樓閣,這就叫「舉體作彌陀身土」。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就是我們依然揮毫潑墨,用毛筆蘸著墨,把它寫成六字洪名,寫成字。但是,不管是山水樓閣還是這個顏體,柳體,楷書,萬變不離它本質就是墨,這個墨就是我們當對的心體。如果你能把這個穿透過來,你就知道說為什麼說原來彌陀名號就是眾生本覺理性,就是寫成的字也不離開本覺的這個墨。那麼你現在念這個字,就是等於說在念這個墨,這個墨還可以畫成山水樓閣,所以你念這個字,也就等於說念這個畫,是一體的。既然這樣,「始本不二,生佛不二」,就都是一體的,沒有二與不二。「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這個意思。
那好,我們再往下看,後面的經文是:「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來看這句經文。當然了,如果說佛佛道同而言,其實一切佛都可以叫無量光佛,何況說阿彌陀佛。佛佛道同,大家看這個,你看這句經文,經文不會錯亂,為什麼說解經義,解經義,絕不會錯亂。這個彼佛光明無量,其實就是佛的自覺性。光明無量,見到自覺,自覺性了。照十方國,就是覺他性。無所障礙,就是覺行圓滿性。這就是佛的光明遍照,所以為阿彌陀。其實每尊佛都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大家要知道,雖然每尊佛都是遍照法界的,可是呢,他是指的果地功德和法身或者報身也可以帶上的功德,化身可就不一樣了。
所以大家來看,你看蕅益大師,所以才這裡怎麼說的,「心性寂而常照」,一念心體從智慧的角度來講,也就是前面講到的諸法之體性。那麼,「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這個是沒有錯的。十方三世諸佛都是這樣子,所以你看,「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可是,有了但是了,「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平等功德上解來確實這樣,可是阿彌陀佛的特別之處在哪裡呢,就是因中的願不同。
有第十二願說:「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你要知道,彌陀大願王的這個願王,「王」不是白來的。為什麼大家都一樣,就他能用無量光來稱呢,就是他在願力的發起中,大家要記住,從發起的因地中,他就能夠把心性攀緣到這個究竟。把心攀緣到這個心性的究竟,所以在果地上他就能夠隨緣同步隨到究竟,這就是他的不同之處。
只有他才能夠在果地上以應化身,大家要知道,阿彌陀佛是應化身。在果地上的應化身中,他就能隨緣隨到,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所以這裡才講到說,「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格外地把他介紹說,他不一樣。是不一樣,雖然說佛佛道同。
你看,我們再往下看幾句,「法身光明無分際」,這是指的法身的這個橫遍豎窮,無所不在,沒有分際。那麼「報身光明稱真性」,也就是報身,這裡是講的自受用身,也就是佛證到境界,佛境以後呢,自受用的這個圓滿報身,他也是稱性所現的,所以這裡叫做,「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都可以這麼說。但是呢,應身光明就有了差別了。大家看:「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這個就不一樣。我們剛才講到,有的他因地作為凡夫,第一念菩提心發起來的時候,他發的心就小呀,他可能就為了度自己的家人,或者度自己的六親眷屬,或者度自己的一個最心儀的人,那這就差別相就出來了。
你看為什麼有的照一由旬,他只為一個。有的照十百千,有的只能度一世界,有的照百千世界。可是,只有阿彌陀佛能夠以應身,這個法的最主要的差別點就在這兒,以應身之份能夠現法報之光,這是他的獨特之處,所以別名無量光。說俗一點也就是說,應身佛的光明,就是應身佛的光明他就有這樣的功德,而是常是這樣的功德,不是放光現瑞的時候。因為佛有常光,就是他自帶的一直就是這樣的一個常態的發揮。
不是說要講說法了,或者要開大法會了,才放光動地地現瑞相,這才放光,不是這樣子的。你像不但在我們人道,在十方國土,六道之中皆是這樣。有一種說就是說,在地獄裡邊,墮地獄的眾生只要想起來念佛號,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有佛,阿彌陀佛的光就直照入地獄。他這樣一直念一直念,就可以循著這個光,就可以出地獄苦。當然這個聽起來還不由人生疑,因為好像我們現在也沒在地獄裡邊。
我這兩天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我把親身的這個,也算是感應吧,給法師們匯報一遍。我這在飛機上,遇過很多不可思議的事,當然也可以理解成為自己的臆想,可是巧得又不敢把它當做是臆想。你比如說我前天,前些天講完經這兩天回來。回來呀,因為那邊講完了這幾天沒時間,我還把這個本,這個法本背到北京去,講完了回來飛機上我還得寫,要不然今晚的口糧就沒法說。這寫,寫什麼呢,正講到說「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呀,這想想說怎麼表這個法呢,跟諸位法師說,不多不少就在想怎麼表這個法,就在此時,說時遲那時快,就在那個時刻。就正要寫這一段的時候,這個光明無量照十方國,還說無所障礙,怎麼才能他受持得鮮活感,能夠有個現前例子加持。
結果就在此時,大家知道,這個飛機不是從那個南苑機場,這樣飛起來,飛起來呢,北京的這兩天霧霾又重了,又重了,厚厚的,要從那個雲層給衝出去。衝出去嘛,這個太陽還在雲層之上,照得還比較遠著呢,這光還在呢,所以當時我也就沒有,就把這個書翻開,就這麼寫,正就寫在這兒。正在寫這兒,反正靠著窗戶,還能看得見。
結果就寫來寫去就寫在這個「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時候,隔著中間坐一位乘客,邊上的那個乘客,我也不知道他怎麼胳膊那麼長就夠得著的,啪一點,就把我這兒的這個閱讀燈啪就給打開了,正好不偏不倚地就照在我這個講義的法本上。哎呀,就真的跟那個就是雷電交加的時候,啪地閃一個電一樣的這種感覺,直接就把這個心地給你點亮了。
你說我自己在這杜譔地說什麼呀,這是真人真事。你說是巧合嗎?他就正好,我不是一上飛機就把這個法本拿出來的呀,在那兒還打了半天盹,困得不行了,太累了。直接歇好了以後,因為它起飛之前還延誤了差不多有二十分鐘,就在起飛衝上雲層我要寫這個,想這個,說這個怎麼說的時候,他就給你啪地來這麼一下。所以你看這才叫真正的,為什麼叫做光明無量照十方國,而且無所障礙。什麼叫做無所障礙,一層無所障礙就是說,遍法界無處不在。
那他也不是傻乎乎地走哪兒就照哪兒,或者怎麼樣,而是隨時隨地隨機,嚴絲合縫地給你來這麼一下,既沒有離開亮這個事實,你看他只不過是把燈打開,既沒有離開亮這個事實,他也沒有超出人之常情。但是當時我作為一個受度者,所感覺的就是:一個是光明亮了,二一個是心地開了。這就叫「無所障礙,照十方國」。這是真人真事,就在這兩天。所以說,確實是不可思議,「號為阿彌陀」,真的是無量光,無所障礙。
你看這裡講到的說,後面說「唯阿彌普照」,完了,「故別名無量光」。但是呢,也講到了說「然三身不一不異」,你看,其實我剛才的這個法就表示「三身不一不異」。你說他是一個應化身吧,是呀。一個、兩個,隔了兩個那邊的那個人,還有飛機上的這個燈,包括飛機本身,也包括我在內,這都是化現。那麼你說他顯這個報身的話,他確實把這個光明發揮得無處不在。
你說他顯這個法身的話,這個法身當即就讓我的心性又開了一檔,至少當即是相應的,那這就叫做三身不異。你說他不異吧,他又各是各的,這個人是人,燈是燈,我是我,所以這裡講到了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又是講到了「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為讓大家得這個四悉檀的利益。
後面一句說,「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這是實際上講到的說,我們說佛光有量無量,有礙無礙,都是從眾生一邊講的。從佛的這一邊來講,什麼礙與無礙的差別,都沒有。從眾生邊上、份上所顯的事相上,所以這裡說「約人民言」。由於說眾生跟佛的緣分能深到這個地步,所以佛光所到之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就是你在任何一個地方,所見到的,比如說在飛機上,就能夠圓見彌陀的無量光,現前。一切世間圓見,憑什麼呀,與佛緣深呀。
一個緣深就是以信佛的緣深,由於你信呀。你的這個信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他的光就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其次,你這個念佛緣深呀,你念佛念得緣深了,就能夠身放光明,大家知道嗎?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自己也許不知道,身上就會放四十里的光明,這也叫緣深。
古來在教史上有一個典故嘛,就是說兩個好朋友,這在古時候那個時候,我們焰口裡邊也不是說了嗎,為了生計,什麼跑南闖北,結果一命嗚呼了。就是到南方去做買賣,做買賣兩個好朋友做買賣做得,一個就死了,死在異鄉了。那麼另外一個回去呢,把賺的錢還給他這個好朋友,也是鄰居,給他媳婦分了一半,算是這次賺的錢,但是你老公已經死了。
但是人的這個懷疑心生起來了,這個媳婦就說,是不是他把我老公給害了,把我這個郎君給害死了以後呢,他把賺的錢獨吞了一大半,意思性地給我分了一點,就起這個疑心了。久而久之呢,這個鄰居也感受到了,為了證明他的清白呢,就說要把她老公的這個亡靈呀,這個骨灰罈子給弄到他們家來,讓他自己說去,說我不是謀財害命,因為她懷疑是把他害死的。
好,又到了那個地方呢,就拿了骨灰罈子,這個鬼也跟回來了,一路跟著他走。一路跟著他走的途中,途中就走著走著一會兒就不敢跟了,跟不上了。那這個緣分深厚嘛,這個人還能跟那個鬼還能有溝通,說你怎麼為什麼走一會兒走一會兒就離我往老遠了蹦。說你在幹什麼?說我怎麼跟你走一會兒走一會兒,一會兒你身上就轟地就發光發得,根本就沒辦法近,問他幹了什麼了。噢,他才一反應說,原來他自己是信佛的,有時候心裡相應的時候就在念阿彌陀佛。一念念得這個鬼都跟不上。所以這也叫做與念佛緣深,所以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圓見就是說都能見,到處見,隨時見。只要有名號因緣,就是光明所在之處,就這麼個意思,一切世間無不圓見。
那好,我們再往下看,這是約光明而言,後面是約壽命而論。「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當然這句經文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一個誤區點,就是一般人順著這個文讀的話,就以為說是阿彌陀佛的壽命,和極樂世界的人民的數量,都是無量無邊的。好像就是用這個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來修飾,同時修飾佛的壽命和人民的數量的多少,我也曾聽到有的同修就以為是這樣,問過這個問題。實際上這裡講的是說,不但是阿彌陀佛的壽命及其人民的壽命,你看這括號裡面,「壽命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那同樣,我們來看蕅益大師,「心性照而常寂」,前面是寂而常照稱為光明,「照而常寂,故為壽命。」有時候你說解吧,說講吧,你說這些話怎麼講呢,他一針就捅到底了,就這麼個事,就這麼個法,寂而常照故為光明,照而常寂叫做壽命,你只能用心性去體悟。照而常寂,這個寂就是不動的意思。照也是無量,寂也是無量。心性的這個無量之體,就照來講,光明無量,就這個寂來講,就是壽命無量。所以,這裡也是講到了前面同樣的解釋體系,「法身壽命無始無終」,這個我們都知道,那個法身是無有始終的。
那麼「報身壽命有始無終」,因圓果滿了,實報莊嚴了,但是再沒有滅的時候。「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一切佛都可以叫無量壽佛。但是,應身就不一樣了,「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你看隨願隨機,你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他就八十歲,因為咱們這的人就只能八十歲,這就叫隨機。但是他又乘願再來,也在娑婆世界這個時間段來度化眾生,這也叫隨願。八十歲的視野中就只能說這樣的一個示現,所以說「延促不等」。
因為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八十歲,他本來示現的時候是咱們人壽一百歲的時候,少活了二十年。有一種說法就是給末劫的眾生,也就是我們,捨了二十年的壽,為了成就我們的道業。所以八十歲才入的涅槃。所以八十歲,一方面是應機,我們這的人壽就這麼長。二一方面是隨願,因為有這麼一個心願。心願好比說就像柴跟火一樣,這個柴已經燒乾了,那麼火也該熄滅了,這就叫做「隨願隨機,延促不等」。
但是法藏比丘在因地發的願力,又不一樣了。大家來看,「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第十三願裡面就講到說:假如他成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在這個第十五願裡面說:如果國中天人的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就是說除非他到了極樂世界,本願,就是還有願力或者再應現在他方國土,那麼活短一點兒,愛活多少活多少。在極樂世界就是無能限量,你沒有這個意思,那你就一直活著。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佛及人民壽命皆無量。大家來看這裡叫,「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
下面是解釋阿僧祇是無邊,無量。「阿僧祇」就是,印度人呀,大家看經典會發現一個奧妙,他們對數字不太感興趣,也不想那麼精確,不像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他動不動就恆河沙、點塵劫、不可稱,這個阿僧祇也是無央數。印度有十種大的這種計數的,比如說還有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思議、不可說,最大的叫不可說不可說。這都是他說的數量的長短。那麼這裡的阿彌陀佛的壽命也有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這一點就說明是有量之無量。你看還用我們這的數字形容佛的無量壽。
所以大家來看:「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這個不好理解,跟大家講。為什麼先說有量之無量呢,確實如此。因為在經典裡邊也講過,阿彌陀佛要涅槃了,正法一滅,前半夜滅,上半夜滅,觀音菩薩下半夜就後補佛位。這個觀音菩薩也要滅,他是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國名叫做眾寶普集莊嚴。但是他的正法滅度以後,大勢至菩薩又補佛位叫善住功德寶王佛。那說明他會滅的。這就叫有量之無量。反正數不清,終歸會滅。
可是大家來看,後面又加了一句,「然三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也就是說,其實阿彌陀佛這個應身也是無量之無量,這就是永不涅槃。所以我記得剛開始我們講經的時候,就給大家講過說淨土的事事無礙。為什麼這裡有這樣一種貌似的衝突呢?你看,就是因為我們說涅槃,盡管我們說涅槃就是圓寂,就是捨報,就是這個不生不滅。但是我們所有的疑情都來自於涅槃就等同於死,才有這樣的疑惑,就認為涅槃就等同於死。可是殊不知道這個死、這個滅是在我們這兒分段生死中這叫滅。極樂世界就是沒涅槃就叫涅槃,涅槃也可以不涅槃,生活仍然照舊,我涅槃你成佛,互不妨礙。你成佛,我仍然不涅槃,也互不妨礙。
從事相上來講,大家要知道這裡請注意,這裡不是從理上來講的。從事相上來講,他也是無量之無量,也就是說不從法身上講,不從報身上講,就從阿彌陀佛的應化身上來講,他也是無量之無量,就是永不涅槃。為什麼?三身不一不異。其實我們這也有這樣的法。諸位法師,大家知道,我們這兒也有這樣的法,就是我們沒有往這會過這個法。
你比如說,以前教史上你看有那很多的大祖師爺,開悟了的,有修證的,他說他要走了,自己弄個棺材躺進去,把棺材蓋給蓋起來,圓寂了。結果這弟子們還在那受不了,有的還在那哭喊,他啪地又把門揭開,又活了。說你哭什麼呢?說請祖師爺住世啊,師父要住世,廣利眾生。說你們不是我的真弟子,真正要是我的弟子應該生歡喜心,見我入這個法界,色身融入法界,成就大成就,應該生歡喜心。這麼一說完,啪地蓋一蓋又走了。其實這也叫做無量,表的就是無量之無量法。就是說生命的這個花其實是不會枯萎的,不會枯萎的。應身也可以有同步法身的無量之無量。你看為什麼一家子修行,爹說他要走了,結果閨女就把他哄出去,騙出去,她自已就回去就先走了。
還有的祖師爺們給大家說,走了,我要走了,誰能跟著我去,我還能帶一個。結果別人就以為說就要帶到哪去啊,去這兒去那兒,說我可以,還有點腳力。最後說你們都不行,說還要我要走了,誰能帶一個,結果待者說我去,手一拉就走了。一立定,以定生出來,就走了,這就叫無量之無量。就是說所謂的來去自在,為什麼說不來不去,不來不去就叫自在。自在就是說,不是說我們瀟灑得好像不吃不喝,自在就是一直在,從來就在,這就叫自在,這就叫無量壽。所以說「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後面講到的就是比較具體了,「及者,並也。」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壽命,並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有行者的壽命都是無量的。這裡講到的及其人民的人民的概念,你也不要以為說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好像是就是一些凡夫。蕅益大師說,「等覺以還」都叫人民,不是像我們這裡的罪惡生死凡夫就這一類而已了。而且這裡講到,「謂佛壽命並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講到這一句,就算是把上面這個壽命釋的這一段經文給貫到這裡。
那麼後面開始的這一段是什麼呢,是屬於總結。也就是總的前面的無量光無量壽。大家來看:「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也就是說,無量光壽的這個名號方便,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這個名號,本眾生建立,皆本,「本」是什麼意思,就是依著這個根本,本著這個所依,什麼樣呢?依著現前一念心性的根本所建,叫無量光壽。也就說你們現在不要管阿彌陀佛,就放開,不要管他了。
就說你們每一位,現在哪怕是輪迴中的眾生,都是本有的無量光無量壽的,是依著這個建立的。為什麼?「以生佛平等」。佛也是這樣的,眾生也是這樣的。為什麼,因為心性本來就是這樣的,心性是不論你是佛還是眾生的,它是不管這些的,它只負責平等、究竟、本來。那麼既然是平等,究竟,本來。這樣的話,「能令持名者」,為什麼,因為現在之所以稱之為眾生,就是你的無量光壽的心性沒有顯出來,所以能令持名者就是要顯這個光壽無量,就要「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你念這個佛,持這個名號功德,這個名號的妙用就可以讓你現在本具的所謂的佛性種子能夠發起現行,成為真正佛的大圓滿果位。這就叫做「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所以由著這個,你看這裡講到,只要能夠把心地法門打開,萬變不離這個。
你看,「復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就是既然就是這個三無差別的一念心體,現前法界。那我們就借這個淨土一門融會到華藏世界的這個諸剎海土。華藏世界再大,它還是不離現前一念心性。法師們,華藏世界再大都不離開我們現前一念的心性。所以說你借這個心性生到極樂世界了,也可以借這個心性等同於生到十方了。你借這個心性見到阿彌陀佛了,也可以說借這個心性見到十方諸佛了。借這個心性所謂的自性煩惱誓願斷,就是自度。借這個心性,所謂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普利。所以說能自度即普利一切。這是由無量光所陳述出來的一個方便境界。
再下面,「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還是由無量光無量壽的這個意思,還是一念心體。那麼大家要知道,這一念心體是常住不變的呀。我們再回憶,又講到《楞嚴經》了。《楞嚴經》裡面有這麼一個情節,就是波斯匿王,應該是波斯匿王吧,波斯匿王老得都動不了了,發白面皺,腿腳不靈了。他見佛的時候說,哎呀,我小時候我媽帶著我去恆河邊去祭濕婆神,說現在我,十歲的時候比小時候大,二十歲的時候又比十歲大,三十歲又不如二十、四十、五十,現在已經七老八十了,已經根本不行了。
佛就給他說,你既然這樣,那我問你,說你三歲的時候跟著你媽媽去見恆河,你現在六七十了,還能夠見這個恆河,他就問他說,那你能見恆河的這個見的這個作用有沒有老啊?《楞嚴經》裡面有這麼一個情節,誒,這個波斯匿王說,誒呀,原來他發現真的心性不會老,一直是常住不壞的,因為他是個在家人嘛,所以就很高興地發現說,原來真的是壽命是兆載永劫的。我記得還有一個居士,還把這個總結成叫做「白頭霧裡觀河見,猶是童年過後心。」就是三十歲的時候我見的還是這個樣子,能見的這個。到我七老八十了它沒有變、沒有老,猶是童年過後心。
大家要知道,這也是無量壽。我們現在都處在無量壽。我們也是這樣的,小時候看東西,看見什麼呢,你說我零零年來普濟寺看到的圓通寶殿,跟我這快二十年了又回來見普濟寺圓通寶殿,能見的這個還不是一樣嗎,有變過嗎?猶是童年過後心。不僅僅是我們從小到老這個沒有變過,從這輩子到下輩子也沒有變過,生死輪迴無量劫它也沒有變過,就是這個。這就叫一念心性,就叫無量光壽。
所以說,「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也就是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生命軌跡不是依附這個幻相生滅,而是依附那個不變的見性。一直到成佛,怎麼成佛了?都是最後生,再不經生死了,就是眼睜睜地看著成佛,再不經歷第二生了。本來就沒有第二生,因為沒有第二念,所以叫做「不至異生」。哎呀,可是說得這麼好,怎麼辦呢?
「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也就是說舉全體的這個光壽之心,以我們現前的一念,當對的現前一念,把它緣成一句六字洪名。一句洪名就是全體的現前一念心,就是現前法界,就表現為一句名號。所以說「離卻一念無量光壽,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覓心了不可得。但是因為我們現在背覺合塵,才有這第一方便的還原要術,就是執持名號。即得法界即佛即心,名號就即法界即佛即心。所以九九歸一,必證本來面目,無量光壽。
這裡講到的,「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最後是「願深思之。願深思之。」願深思之,淺思的到不了,淺信的不會念。這是我們今天晚上的內容就到這裡。
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感恩各位,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