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彌陀要解

宏海法師  2018/07/2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七講)

好,各位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當家師父慈悲,各位常住慈悲,各位居士吉祥。

因緣又是初九,我們今天晚上學習的內容是講《彌陀要解》的第十七課。剛才從功積堂下來,聽到我們常住師父在那邊念誦《彌陀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非常流暢。哎呀,我也在想說,能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壽命到百歲以下的時候,還能夠有這樣的經,聖言,這樣的法門流通,這得是多麼大的福報才能招感得來。雖然徹悟禪師曾寫過一首偈子,他說,「自憐身作太平僧」,我們現在也是算是太平盛世了,「了生脫死卻未曾」,他是蓮宗的第十二代祖師,但是他老人家的意願是,「但求名標蓮蕊裡」,就只想往生就可以了,足矣,「不求高列上傳燈」,就是說當祖師呀,名垂千古呀,毫不在乎。

可見這樣的大祖師都這麼的俯首,可以說服服帖帖地來依止淨土,其中的奧妙可見一斑。所以也慚愧,我本人也常有一個妄想,我希望講著講著,哪一天講著,突然間就換佈景,撤道具,全是極樂世界的排場。當然這個也要等到,應該要等到謝幕的這一天。要等到謝幕的一天,今生能夠逢到淨土法門,特別是與諸位大德同在普陀山為僧,非常榮幸。

我們在這裡講經,每個人講法,因人而異,都有各自的一種自然形成的不由自主的也算是習氣,也可以叫風格吧。可能諸位法師聽的,我這裡講的,就是講法講的法義比較多,解悟比較多,行門比較少。一個是我自己的行門也不夠,另外一個,我就是覺得說這個道理,我們講的道理不難理解,最難的是要精確,要精確。什麼時候,就是在這種義理的加持下,在這種法的穿透下,能把極樂世界先信成,真的,至少在信上,屬於我們凡夫位的不退,這是需要很大的功德和功夫。

你現在我們這麼說說,照著書說說,照著論典說說,好像把極樂世界講的就跟看電視,看電影,打開視頻一樣,它始終是一種跟現實生活脫節的感覺,而且跟現實生活的這個真是天壤之別,這種真切感。如果真的我們說聽法聽得能把極樂世界就信成,直接就活在這個生活中,那我覺得就可以謝幕了。

今天的內容就是要從這個信門講起。因為一切的罪,懷疑是最大的罪過,所有的功德從信為首。我們現在講到極樂世界的六種鳥為代表,出和雅音,演暢這三十七道品,上一次我們只講了十二種道品,今天還有二十五道品,也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正好二五一十,七八十五,還有二十五道品。因為蕅益大師在這裡做了一個次第的註釋,所以我們也用一點時間把它盡量快速地貫完。所以今天可能內容上有一些這個,內容的版塊比較大,請大家提起來這個心力。

二十九頁的第二行,我們上次講到說「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就是說什麼叫「信正道」呢,正道法是什麼,就是相信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相信真的有這個真如實相,相信能夠解脫,能夠成佛,這就叫「信正道」。那什麼叫信助道法呢,就是修習一切的善法,我維持這樣的學修,不斷地觸發、助發、引發這個正道的正因,這就叫信根,在我們的心地上,有這個狀態,有這個緣起。

「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你看就是圍繞著這個學修佛法,自我調節,不能擺脫。所以為什麼再再地講到說,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等等。就這個真為生死這個法,這個狀態,才能出這個精進,才能出生這個精進法。

「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你看念念都要走在這個道上,都要行這個道,緣這個道。禪宗裡面常說到的,不打岔,在念力上不打岔。

「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大家來看這個話,不散。修不起來呀,你以為說執持名號那麼容易的呀。你這個修行需要很大的福報,你沒有這個福報,你念不起來。你說人多了打岔,我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待著,你也念不起來。說我這天下個狠心,七天我要完成多少佛號,你就是念不起來。不要說念不起來,說句實在話,有時候我自己的煩惱心,這種雜事多的時候,就備這個法義都不能夠處在這個定的狀態。甚至有時候我想方設法,有時候在裡屋寫,裡屋寫的覺得不行了,換個風水,到外邊來,到佛堂這有佛像到前面加持一下。那就寫著寫著,又想喝口茶,又想出去走一會兒,然後又想著上廁所,俗話說懶人屎尿多,那會兒就上廁所也想的次數多了。這為什麼,這就是習氣。你沒有辦法,只能一點一點地摳,一點一點地改,一點一點地執持,這就是定,你定不足,就是這樣子的。

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這就是觀苦集滅道,今天我們用到的概念比較多。所有一代教法的修行模式就是知苦,你要了知本質上是苦的,逼迫的;斷集,為什麼有苦,因為造業感果;慕滅,你要對解脫有嚮往,要對往生真的想去;修道才有這個激情,進入修行體系。這裡講到的慧根特別要說一下,我們要觀到什麼呢,娑婆只有苦和集,就是只有造業一直感果,這就是輪迴不息。但是極樂都是滅和道,無三惡道,必至滅度,圓證三不退,皆是一生補處,所有的這些體現都是沒有苦集法只有滅道法,這是獨屬於淨土法門。那麼你要有這個慧根,這個慧。

這裡講到的「五根」,為什麼叫做根呢?一個,根是什麼意思?你看種在地裡邊,能夠保持住自己先紮在這兒,不散失,這是第一層意思,叫做根。第二層還能夠保證你前面沒有得到的後面生長出來,這也叫做根。就是說令這個根不但先不散失,還能夠開花結果令它成熟,這就叫「五根」。

但是有這五根,我們有時候知道這個事情應該幹什麼,應該怎麼辦,正確的應該怎麼辦,錯誤的應該怎麼辦,隨順了因果應該怎麼辦,昧了因果,怎麼是昧了因果,怎麼辦。但是為什麼就那麼辦不了,為什麼,因為力不足。信力不足,念力不足,慧力不足。

所以接著五根後面就是「五力」。大家來看,這個力就是有巨大的力用,為什麼要用這個力呢,我們的修行道上有了力量以後,我們的法身才算是開始成人,開始長大成人了。要不然我們每天都是被這個顛倒妄想力給撕扯的,你是掌握不住的,甚至反觀,就是反省都反省不到。所以大家來看。

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信根增長,首先第一個,從根上來就相信什麼呀,即心即佛,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有的這個圓頓法在你心裡是首肯的。這樣就能夠破說,哎呀,到底一個人能不能成佛,我能不能成佛,一切眾生真的都有佛性嗎,甚至各種邪見說動自己的心。你不要說這個好像,學了以後就好像這個信根就具足了,很多邪知邪見還都是你學佛學得有一定的情況以後才滋生出來的,招感出來的。比如說破現前的各種煩惱,這也叫做信力。打個比方,隨舉一法就能夠,我們就能感受到這個信心的功德,就跟做實驗一樣。

你看,當我們正當每次都為某件事情,這個習氣,鑽牛角尖的時候,可能就這個事情上,你就過不去,一次又一次過不去,不斷地煩惱,不斷地在這個上面生這個執著。假如果說,提醒一下說,你那麼在乎幹嘛呢,你如果真是個求西方極樂世界求往生的人,這就已經是你娑婆的最後一世了,最後一輩子了。大家設想一下。如果真的認為我們這是在娑婆世界的最後一輩子,這已經都過了半輩子了,反正我是過了半輩子了,你說,這個時候,這個煩惱,一下就拿你沒辦法,就清涼起來了,力量就足了,這就叫信力,信力。信力具足了以後,大家要知道,修苦修的人,或者說去自己用功,面對寂寞孤燈,你發長遠心去拜經,去磕大頭,去閉關,等等諸如此類的,為什麼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就是信根出問題,還是信根出問題。那麼這個信根如果不出問題它能發生什麼效果呢,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的身體出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各種因緣出問題,就是你的意志出問題。

意志從哪裡來,你的意志足了,身心就懈怠不了,因為你的身見比較淡,不存身見,那麼你就能吃苦耐勞,就能破這個身懈怠。這個老厚著臉皮跟大家誇自己,你像我本人就是這樣,其他方面的話,我特害怕生病,身體稍微有個風吹草動就生煩惱。但是只要讓我講法,就在這一法上,我的身見就比較淡。你比如說講法,他們說,哎呀,你這樣下去氣不行了,氣不足了,氣血虛了,會怎麼怎麼樣。我說,隨他去吧,只要能講法,講講講死在講檯上,這個牛我是敢吹的。所以這個就是說有那股勁兒,這就是一個根,這就是一個力。

身見不存的話,大家都知道,每位大德法師都是有自己的法嘛。你在大殿裡面看香燈,這也是法呀,你每天就是說放焰口,去觀,我們僧值師父這麼辛苦,當家師父這麼辛苦,就是管自己的這整個這一片,你能夠不斷地,就是以這種吃苦耐勞,這樣相續堅持出來,這就能身見越來越淡,這就是功都是德,就是迴向往生的資糧。所以說這就能破身懈怠。身懈怠破了以後,你的心也不昏沉也不掉舉,就能破心懈怠,生死,身心,這就是精進。

精進有了以後,「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破諸邪念,現在我們的這個念頭的話基本上還是都是三界的念。真正的這個邪念講究起來,只有大乘的中道第一義諦、中道實相才叫正念,就是你所有在此之前的有所得都屬於邪念。你認為執著有是凡夫,你執著空是二乘,你大乘裡面執著有所得法,認為中道是個真實的法,這也叫有所得,這些都屬於邪念。

拿我們現在來講的話,就光這一出就唱不出去嘛。你能把心安住在這上面就叫「念根增長」。一心不亂,功夫淺的,能夠在事相上,就比如說,你修個什麼法,持大悲咒也罷,念佛也罷,念觀音菩薩名號也罷,誦經也罷,你能一直這樣相續相續,相續得非常清淨了,這就離事一心不亂不遠了。那麼功夫深的,能夠理一心不亂,入這個三昧,等等諸如此類的,這就屬於定根增長。「定根增長」,名定力

慧根」就是「能遮通別諸惑」。智慧能斬斷煩惱,通惑就是我們三界內的見思惑,別惑現在還輪不著,除非在座的諸位裡邊有這個菩薩,有跳出三界應現的菩薩,別惑就是指的三界外的塵沙惑和無明惑,能夠破這個通別惑,所以稱之為「慧力」。這是五根五力。

下面我們再來看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還是鳥在說法,人家的鳥都是一音演說這種法。我們這兒一樣一樣地解釋還得半天,還是用人言人話來解釋。菩提就是覺的意思,所以這個七菩提分有時候又叫七覺分,七覺支,支就是分的意思,就是一條一條。

前面不是說五根五力的慧力,智慧力能夠慢慢引發出我們不顛倒的無漏的智慧,就善於能夠覺了,覺了什麼呢?大家來看:「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名擇法覺分。」第一個就是擇法的菩提分。你能觀察得到這是善還是惡的,我們現前的所做的,動的念,是善因還是惡因,你相續能感受它會招感善果還是惡果,能觀察得到。

你觀察現在這個法,是有漏的執著的,還是無漏的解脫的。就跟我們說行佈施一樣的,就光佈施這一法,六度裡邊的佈施,那你看你是如法的,還是不如法的。為什麼說三輪體空,這才叫做無漏法。所以,你看歷史上那個老居士,應該是龐居士吧,還是大富長者,大富長者,就把他所有的財富就給扔到江裡面去了,水裡面去了。別人還認為說,你為什麼不去佈施給窮人,他說,我生生世世為佈施所累,就佈施害死我了,生生世世當有錢的人。這就是人家能夠擇法,能夠把這個法給抉擇出來,依之而行。像唯識上不是常講到,我們起心動念,你現在能反觀到自己是善心所呢還是不善心所。這都是擇法的一種表現。

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這個跟五根裡面的一樣的名目。精進,我們常說到不雜為精,不退為進。現在我們很多時候,都雜得不行,修法修得雜,修的是趣向佛法呢,還是外道法,現在名目很多呀,縱然真的是,修著修著都幾乎是瞎弄去了。你比如說雜,比如說世出世間就雜在一起,它對於佛法正本清源,現在因為我們有時候會提倡文化,提倡傳統,傳統文化可以呀。你看前段時間到處在講《弟子規》,然後不斷地拍視頻,子女給爹媽給爺爺奶奶這個又哭又喊,然後端著水洗腳,不斷地上演這些。中國人很有意思,群起而洗之,這會兒又好像又沒這事了。

你說學這個《弟子規》是好事,從道德上,從倫理上來講,勸善。但是就認為《弟子規》就是佛法,這就徹底錯了。它充其量就是個世間善法,它不是解脫法。這就叫雜,前面講到的擇法。所以有時候為什麼說要常聽佛法,正法,有正眼的祖師的言教,要思惟,讓佛菩薩加被,要一門深入,包括這裡講到的「無益苦行」,這個苦行既能夠助道,也能夠敗道。助道的話,就是身見比較重的人,放不下身段,那麼用苦行折服我慢,這個的話確實有非常大的意義。比如說我們去朝山,去行腳,現在來講。

但是有的這個苦行,他修著修著,我慢心就起來了,起到什麼程度呢,大家來看:「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就是他修苦行修的,別人讚嘆的多了,自己的這種優越感,成就感起來了,這時候就以為是一種法喜了。

跟大家講,這個不叫法喜,叫竊喜。很多時候,我們現在就把這個當做法喜。這個法喜,真的絕不是這種竊喜得意。法喜是什麼呢,你跟道相應了,不斷地撥雲見日。啊,原來如此,心中更加有數了。這個信心越來越,就像生鐵鑄成的紅鋼打就的一樣,再不動了,這個叫法喜,叫「喜覺分」。現在很多時候,我們說法喜充滿法喜充滿,什麼意思呢。大家一堆同修在一塊兒,今天過得很快樂,就認為是法喜充滿了。所以它不是成就,不是自豪,也不是得意感。叫「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就是斷除現前的雜業。現在其實我們為什麼修行有一個法叫做「一行三昧」,你造這個雜業的話,就是阿賴耶識裡面,你就不知道來生再往哪兒走,它會攪和你。所以說,你能夠智慧分明的時候,你就能知道說,什麼該留,什麼該去。就像唯識宗裡面不是有一個叫捨濫留純觀。為什麼禪宗裡面常講到說,哎呀,後腳跟跟不上。就是除這個法,其實是我們很多時候,當下一念,你就要頓見分曉,但是等我們說,哎呀,應該怎麼辦怎麼辦,結果等回過神兒來的時候,這個法已經過去了,這個境已過去了。為什麼,這就是在七菩提分裡面的除覺分不夠滿,除不掉這個雜。如果你煩惱現前的時候,你當體就知道,這個煩惱本來就沒有自體的,即刻就把它窺破,那它就損害不了你的真正善根了,「不損真正善根」,這個時候就是與道相應的智慧不會受損,這就叫「除」。

那麼除完了以後還得什麼呀,「若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捨覺分。」這一點呀,修行人還特別容易著這個境。你看在《楞嚴經》的五十種陰魔裡面,他就講到,說為什麼有時候破了色陰之後,把色受想行識的色,色法破了以後,把色法空掉以後,就是你想來什麼,想見什麼,他就給你現什麼,這是最低級的魔境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曾經往昔修行呀,做過官呀,憶念過佛的莊嚴相呀,或者說造過佛像呀,等等諸如此類的這些業識種子,就會隨便由著你往外邊調,一旦你對這個產生了執著,就麻煩,捨不掉。所以這裡對這個最殊勝的勝境,實際上是來惑人的,迷惑人的。你老憶念不忘,窮追不捨,好說好誇,那麼後面就上不去,再不能進。所以為什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要一凡到底,只要有一相出現,這就是魔。禪宗裡面講到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那麼捨得能夠相續,不斷地有這個捨的功夫,怎麼樣呀,「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大家來看,其實它是,就是這七菩提分也是一夥兒的,真正的定,它不是說真的有這個定。外道的禪定就是強制力,用強制力把自己的第六意識給按在那兒,都是這麼修出來的,外道所修的無想定,就是強給按在那兒的。那麼像我們三界內的四禪八定等等諸如此類的,這都屬於有漏的禪,它沒有到滅盡定。滅盡定就是,你到了滅盡定,第六意識才能不起現行,你才沒有這個主觀自我的感受。到這時候,才能夠說「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定不住嘛。

給大家講,去年我剛回來的時候,也跟著來了一個行者,他號稱行者,一個居士。他倒確實是修得不錯,修得不錯到什麼程度呢,他依師依得非常好。在漢傳佛教裡面,見到他這麼依師,就是能夠依止師父,依止學修的這樣的一種信心,我真還沒見過像他這樣的。後來來了以後,弄了個不僧不俗,頭剃光了,又穿一身兒反正在家人的衣服。去了,剛好我回來,還去丈室,大和尚也問他,說你這哪裡來的,可能看他有點道氣吧。說那你幾歲了,說二十多了三十了,說那你怎麼不成家嘛?說我師父不讓我成家。說那你出家吧,說我師父不讓我出家。說那你得工作賺錢你怎麼活呢,說我師父不讓我工作。

哎呀,後來我也搞不清楚,他們這個禪機在哪裡了。就聽見大和尚說什麼,哎呀,你師父真是個高人。什麼都「不」。如果說理解說,這是不讓往進去住嗎。後來呢,他給我說了,說他活該是他師父的徒弟。為什麼呢,說修了一段時間呢,他師父在北京,原來我們中國佛學院的這個同修法師,他去見他師父去了,覺得又得了一個好的功夫了,去見他師父去了。

然後呢,他師父所種種的這種對他的折磨,出題,考試,他都心沒有動。走的時候呢,他問他師父,說師父,我這次經您老人家的勘驗,我考試還不錯吧,能夠上六十分嗎?他師父說,哎呀,徒弟呀,這次不止六十分了,師父給你打九十分。就這個九十分一出來,你看,為什麼是活該是他徒弟呢,馬上就歡喜得不行,等到一轉頭出門回來才想起來,又上當了。所以真正的這個定呀,大家看,「不生愛見妄想」,這才叫定。這七菩提分裡邊,這是定覺分。

後面最後第七個叫「念覺分」,念覺分可以說是一個總匯。大家來看:「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就是你的心比較暗鈍的時候,這個時候修道不是要定慧平等嗎,要不然你的心沉沒的時候,往往容易陷入到枯定裡面去了,枯死在那了,那麼就讓他去擇法,精進,喜,這是靈動的部分,在七菩提分裡面,定力太過了。

那麼慧力太過了的話,往往有可能出狂慧。出狂慧怎麼辦呢,你看其心浮動的時候,「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以察起之」你看察,覺察就是觀照的意思。攝持,相續的攝持攝在那兒,就是狂慧的對治法。所以第七菩提分是對前六個的平均,平衡。就像咱們念佛一樣,為什麼給大家講說信願行信願行。有的人信願比較切,他是念得少,我本人就是這種窠臼,這段時間徹底是一天連一萬也完成不了,因為沒有時間了,分掉了。那麼有時候有的人念得多,執持得多,可是信願又起不來,這些其實同樣是這樣的情況,也要讓它均衡,平穩起來。這個是沒錯的。這是七菩提分。「調和適中,名念覺分。」到此為止。

我們最後一個詞叫八聖道分。給轉過來了。大家來看,八聖道分,也叫做八正道分。我記得那會兒在普陀山佛學院考試的時候,最這個背得好。見惟語業命進念定。到現在還不忘。現在記憶力已經很差了,還八個字突然就出來。前面的七覺支,他不入偏也不會走邪的話,就能夠入正道了,這時候無漏的聖法就稱正,能入涅槃之道,所以叫八正道。字面上這麼講,那我們來看, 「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無漏行觀,這個就是說四諦,苦集滅道,每一法下面都有四個法。那麼修這樣的法呢,就是意思說你只能上升了,在道上上升,不會下落了,不會下沉了,所以叫做無漏行觀,這個就不細講了,大家有時間的話去看一看。就是說,修四諦法各有四種行觀,也就是修法的各種心態吧,一種心態,一種操作方法,一種運用方法。但是總而言之就是苦集滅道,你要四諦分明,明確,不糊塗,不錯謬。你不能把這個情當做法,把愛見當做法,把識當做法,把苦當做樂,這是不行的。所以這就叫做正見。

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我們不是說有三思而後行嘛。離開中國的佛教,中國話都沒法說。什麼無事不登三寶殿,三思後行。此前也給大家講過了,我們一念的思惟心起來的時候都分三個步驟,你是先決定要不要做,徹底決定要做,然後再去做,這就叫「思惟動發覺知籌量」。你以不落入輪迴,就是跟輪迴法不相應的這種心念,這就叫正思惟,就一直這麼思惟。比如說為什麼佛法裡面講到說,多聞多思,多聞就是你聽得多了,你會下意識地就用佛法的這個形式形態來思惟這個,來起心動念,進行思惟,所以它引發的這個善法,能夠增長一切勝功德,能夠入大涅槃,叫正思惟。

後面的一系列就比較相續了。因為正思惟應該屬於意業,我們常講到的身口意,身口意。所以第三個就是「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把口業攝在無漏的智慧中。在正思惟中,你就不會出邪語,惡語,綺語。一切語言都是入道助道的業習了,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法,比如說我們剛才在誦經,等等諸如此類的,這都是口業。

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就是你的身口意,除了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就剩下舉手投足了,所有你的行為,也是住在這個跟出世無漏法相應智慧相應,那這就叫做正業。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這個正命呀,我們常說到邪命,正命,正命是什麼意思,什麼情況下才叫做命呢,就是你靠這個養活自己。所以給大家在前面講過比丘乞食的時候,不是也說到邪命過活嘛。這裡也怪得很,咱們這個版本,其實前面都有小字註釋,就這個正命後面好像給括號括了這麼五條,那我們也把它過一下。就是說合情合理合法的生活來源,這個是可以的。

那麼依著貪心,或者這個慳貪心嫉妒心,邪恶心所引發的,發動的,那麼會生起這樣的一種五種的邪命過活,就不叫正命了。特別是身為比丘,這裡你看列出來五種,跟前面講過的不一樣,我們了解一下。你看,他說 「五邪命皆為利養」,就是為了名聞利養,為了招感這個,然後你處心積慮。

  一詐現異相奇特,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詐現威儀」。現在有時候說一個人稍微特立獨行一點,就覺得說好像你有奇異功能一樣。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這是以發心動機而定。那要真是這麼嚴格地講的話,這四大名山每個山頭上都有好多位奇人,咱普陀山也有。我記得以前好像有一位師父,現在在楊枝庵,我記得他以前的形象就是提個籃子,穿一身白衣,他寫的字還很好,這個老和尚,我走到哪兒都見到他。一會兒上佛頂山,一會兒在普濟寺,但是他的功夫據說很不錯。為什麼,我聽到有他的一則這麼一個感應。因為他這個行為舉止比較怪,會容易引人看不慣。看不慣呢,好像是有一次趕齋或者什麼呢,他就被給挑出來了,甚至可能當時還怎麼樣,挨了一巴掌,還是怎麼著,好像有這個事情。

可是我聽到的消息是什麼呢,聽說他這邊挨了一巴掌,把那邊說,這邊還能打,你打夠了嗎。你看看人家,這就叫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所以有時候這個人的暗證的境界我們搞不清楚。後來,上次來了,澳大利亞墨爾本來了個居士,去楊枝庵看他。罪過,我到現在還想不起他的上下,形象非常親切。去看他,已經躺在床上了,可是我真的告訴大家,我當時就想起一句話,「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總不妨。」雖然他老人家躺在床上好像是動不了了,現在身體,但是沒看出來有什麼苦,或者什麼一塌糊塗,味道充滿,沒有。還是清清爽爽的。

反正我自己的感受。那他以前就給人感覺很怪。但是我相信他不是為了這個利養。你像有一次我在五台山也是,黛螺頂下來就碰到了,那是真夫功。我不知道他哪裡來的,就是一個頭,一隻手,他就從黛螺頂台階旁邊不是有兩邊的扶手嗎,他就一頭就杵在那兒,整整,至少在半個小時以上。因為我也好奇,就在那兒看他到底能夠杵多久。那有的著相的人呢,一看這,誒喲,高人,這是高人,那少不了就讚歎呀,供養一下呀等等,諸如此類的吧,但是也不曉得人家的發心。總歸如果發心是為了利養,那麼你這種異相奇特的就不對了。

第二個叫自說功德,就是說自己多麼厲害,有禪定,好修行,出神通。甚至合夥起來,別人讚嘆你,你自己還不反對。這都屬於自說功德。雖然你沒說,但是人家誇你,哎呀,你是觀音菩薩再來,你是地藏菩薩示現,你在那兒美滋滋的,一句話都不說,這也叫自說功德。

三佔相吉凶為人說法。當然這個我們就更了解了,就是掐盤算命,然後運用,當然為了度人,方便善巧不說了。

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大聲說話,以示自己高於別人。

五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誰誰誰供養了我什麼。現在有時候著相的同修居士,一護持,好,師兄弟之間,他供養了這個,那我一定要比他更好。這來回就好像漁翁得利了,正中下懷了。這都屬於邪命過活。正命。

「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這個前面也有了,但是八正道,因為它又是八個道品裡面,也相應地把它列進來了,名正定。這就叫見惟語業命進念定。到此算是把這三十七道品給大家講一下,過一遍。算不上講,因為肯定有的法師已經行在其中了,我講出來還比諸位行的更淡。

那麼這些你如果說在咱們這兒把它修起來這也算個道人,稱之為道人,娑婆世界的各種法門,各種行門,入道,修道,以達到正道。再一個為什麼叫三十七道品呢,就是說你適合哪一道你上哪一道。不是說你每個都要過一遍。有的人能一樣一樣地修,有的人能幾樣同時修,各人的功德不同,所以說你適合哪一道上哪一道。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你在哪一道上有虧有漏,那麼你必須在這一道上要過關,這也叫做道品。我們看一下後面的內容,這個又講到天台宗的教法了,大家關注一下,你看。

「此等道品」,也就是說三十七道品,其實也就是苦集滅道裡面的道,道諦。道諦怎麼辦呢,「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這是講到了天台宗化法四教裡面的每一個教派,每一個教法裡面它的淺深不同。我們不是在此之前給大家講過了藏通別圓嘛,藏教就是說修以《阿含經》為藏,經藏。以毗尼為律藏,以阿毗達摩,就是論典。這就都屬於我們通常叫小乘法,這叫藏教。通教的根器呢就是說修大乘,入了大乘的初門了,但是你在這個上面搖擺不定,你修著修著退到小乘了,就通向前了,你修著修著接引到後面的別教了,就通向後了,所以叫通教,是指的這一類的根器。

再一類的別教就是指的所有的教法有別於前,就是菩薩修的法,既不同於小乘,也不同於佛道,佛的究竟圓教,那麼這就叫別教,是獨講菩薩法。那麼這個圓教當然就是圓滿圓融的。就說明什麼呢,表明說,往生的行人呀,你曾經是什麼根器,大家不要忘了,我們現在還在極樂世界,說人家那兒的水鳥樹林說法,與咱們這兒無關呢,但是這個法是步調一致的。你是什麼樣的根基,他就會隨著你的根基給你聞什麼樣的法。隨著你的境界給你現什麼樣的境,可是人家那兒是什麼,聞一法門就悟一切法門,證一切境界,這個是必然無疑的。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用的道品不一樣。怎麼樣你看,生滅四諦就是用的藏教道品。這是說什麼呢,藏教道品,比如說什麼叫做藏教的四諦呢,就是他認為苦是真的有個苦,無常,遷流變化的。為什麼呢,是因為煩惱所致的,貪瞋癡煩惱所致的。那就是真的有苦真的有集。滅掉有為的煩惱用這個修道來對治,這就叫生滅四諦,從生死入涅槃,有起有落,叫生滅四諦,藏教的。通教的叫什麼四諦呢,叫無生四諦。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咱們講的空,比如說你說苦吧,苦的話苦什麼呢?你能苦的身和心都如幻如化當體就是空的,這就叫空,這就叫無生四諦。你煩惱與業因緣當體也是空的,生死和涅槃也是空的,修道是對治這個煩惱病的藥嘛,那麼病和藥當體也是空的,這就叫無生四諦的見解和境界。

別教為什麼叫做無量四諦呢?你看,「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就是獨菩薩法,菩薩他就是要入世了,入世的話,別教的苦就是有無量相,在哪個境界下哪個情況下就屬於苦,或者說在這種情況就屬於樂,這就情況就屬於苦,反正不同的法界因果不同。煩惱也有無量相,那麼煩惱無量呢自然法門無量。我們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嘛。自然法門無量的話,那麼修道的這個道法也是無量,就是他方國土裡面恆河沙佛的佛法都是不一樣的,無量相。我不是此前說過了嗎,咱們這兒的佛法是得這樣:從出離心到空性去修,那是因為我們這兒的人都執有。

假如果有他方國土裡面的眾生都執著空呢,他們那兒生下來的法就叫斷滅空。那麼在那個世界裡面就必須以有叫做佛法,不叫空叫佛法。我們這兒修禪要打坐,很可能他方國土裡面吃飯才是修禪,撿一片樹葉才是修禪,所以說這個道有無量相,這就叫無量四諦。發揮你的想像吧。那麼無作四諦而修,就是圓教道品,只有圓教的無作四諦才是究竟圓滿的。為什麼呢,你比如說苦集滅道,本來就沒有一個苦,《楞嚴經》裡面講的,色受想行識,五陰皆如來藏,本來面目,上哪兒找苦啊。也沒有集,也沒有斷,為什麼?煩惱即菩提嘛,本來如此嘛,生死即涅槃嘛,一個樣嘛,無道可修,無境可證,這就叫中道的無作四諦,這是最高法。

所以你看我們一入解脫門,三解脫門裡邊,為什麼叫做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跟無作解脫門。無作,任運,不斷妄想不求真,前面講到的這些,都是這個意思。這是四種教法的四諦差別。因為前面不是講了三十七道品,都是說到道,比如說,在我們這個世界一開始一定是依著生滅四諦來修,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說有這個道呀,佛法之道呀,你要了生死呀,現在我們處在生死中,那你要斷煩惱,才能得涅槃,那我們現在修的都是生滅四諦,繞不過去的。但是大家看到了嗎,我們往下看。「藏道品名半字法門」,因為它不圓滿,所以在佛教的專業裡邊叫做半字教,大乘才叫做滿字教。

這個半字法門,但是他說了「淨土濁輕,似不必用」,就是好像用不著。但是也有可能用,什麼情況下用呢,「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也就是說小乘根性的這種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了,為了即刻把他引入到大乘的法境,先用這個來接引一下他,實際上用的還是大乘的方便之法,適應一下,對接一下,暫時用一下。這是指的往生後的情形。

「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淨土多說之。」你看,凡聖同居土呀,這就說明什麼,淨土是純大乘法。這裡講到的「三乘共稟」,在我們天台教法裡面不是常說到什麼,三人同斷見思,三人同上一道,同行道法,那就是指通教,在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最常見的。為什麼,因為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呢,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有斷,是帶業往生的,根本煩惱沒有斷,那麼他就給你說無生道品,先讓你上大乘道,三人同行是三人同斷見思。

再往下看,「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就是往生西方以後,這個別教的無量四諦呀,同居裡邊有,那麼方便有餘土裡邊更多。方便有餘土依照咱們這兒的話就是羅漢所居的。

「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這個法義這裡最重要,大家看,「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就是有這樣圓教的人呀,他能夠在四種淨土中隨便一種淨土中都能取的法,是圓教的無作四諦法,他在凡聖同居他也是取的這個法,他在方便有餘實報莊嚴他都是取的這個法。不是說我們現在說你在凡聖同居先還要用藏教的臨時接引一下你,他根本不需要這麼去繞彎,直接就入這個圓教。

所以說,往生西方以後呢,這叫有利根者,什麼叫有利根者?你比如說為什麼三輩九品裡面只有出家人才具有上品上生的資格。有一個往生的條件是什麼呢?解第一義,都有這樣的資糧,那麼才能上這個品位,入了淨土以後呢,就是能夠見這個圓教的道品。這是利根,是有可能直接見圓教的道品,所以說於四淨土皆得聞也。講到這兒就等於把經典裡面的:「其音演暢五根,五利,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到此為止才講完了。大家要搞清楚,要層次分明。

後面再講什麼?「如是等法」這四個字指的是什麼?大家看,蕅益大師說了,「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就是我們上一節課講到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後就是「等餘」,這其實就是等後什麼呢,「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就是主要講了三十七道品,後面的什麼六度四攝,就是什麼佈施攝、愛語攝、同事攝等等,然後還有佛的不共法,就是十力、四無所畏,包括十八不共法等等諸如此類的,都在極樂世界鳥音中現前宣說,還要回到這個本位。機緣不等,隨所欲聞,無不演暢。

你看:「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也就是說,開合名義不同,有的是這麼說的,有的又是那麼說的,有的就是不說就讓你懂,有的又是趕緊說趕緊說。如果你愛聽不斷嘮叨的這種人,那就全部給你說。如果你這個人呢悶聲發大財,個性比較悶,那他就給你合在一起總說。反正是根據你的根器隨名顯義,就是方便安立,總而言之「無不演暢」。「演暢」是什麼呢?就是無微不至,就是讓你聽得正正好,多聽一句都嫌煩,少聽一句呢悟不到位,就這樣的一個法境。

所以才說,「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這就是「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大家來看,最後落腳處才是說念三寶的因緣,念佛念法念僧。為什麼這麼說呢?

「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灼」是什麼意思?就是明白清楚的意思。所以說「灼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以後,你是親見,不是聽人家說,不是我們這兒是聽釋迦牟尼佛說的,親見。第二個,圓見。我們這兒見釋迦牟尼佛現在已經見不到了,極樂世界是隨時可見阿彌陀佛。頓見,花開見佛。無間見,就是一刻也再不會離開。見什麼呢,見阿彌陀佛的法報化三身同步現前,大家要知道同步現前三身啊。這個法當然我們這兒也可以修,但是人家那兒呢,是被動就現前。我們這兒,你得主動,才有點點相應,你比如說我說諸位法師,我們最大的福報就是現前就在觀音法界、在琉璃世界,見觀世音菩薩的法報化三身。

但是,可能相應嗎?為什麼?上哪兒見去啊?聽說老有顯現。我跟大家講,我們圓通寶殿的毗盧觀音就是宇宙核心,金剛不壞地。他每天顯現給我們,現在一憶念他的形象就馬上出來了,這就是他的化身。他端坐在那裡,每天一看就法喜充滿,這就是他的報身,你現前有這個化身報身的受用,他戴的就是,戴的毗盧帽,戴的就是法身帽呀,現前就是法身。我們也在圓見,也在灼見,灼見慈威不可思議,但是我們現在念不起來,不是念念能夠念。所以跟極樂世界還是不同的,這個往生前後不一樣,雖然法一樣。那「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就是你那會兒就不念,憶佛念佛,還憶佛念佛還有什麼區別呢?憶就是念,念就是憶啊,你還用強調要執持嗎,還能夠夾雜還不相續嗎?不存在這種狀態。

「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為什麼?剛才講了嘛,道品具足呀,就不斷地在全方位地演這些法,那麼你的法喜入心了,全體入現前一念的心,現前一念的心全體在這個現前一念的法,就是一樣都落不下來,你還存在還要破什麼塵沙惑,還要盡破無明等等諸如,沒有了。法味充足了,夠了,圓滿了。

「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為什麼說到極樂世界念的自性三寶啊,大家想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清淨僧。也不需要非得還金刀剃下娘生髮,在著相分別心的世界裡面表這麼一回法。就是所有極樂世界就是一個道場,人家的所有的生活狀態就是修行,人人都是僧的狀態,還有什麼在家出家分別相嗎?你不念僧你念誰去呀。我們這兒你不念僧為什麼?因為要念男念女啊,那兒沒有男女啊。要念貴念賤啊,那兒沒有貴賤啊。這兒要念丑念美念胖念瘦,那兒沒有男女貴賤胖瘦好丑,所以你只能念僧,故而說故念僧。為什麼?一心修證,就這樣的法境。

所以大家來看,後面說,「能念即三觀。所念三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三諦權實之不同。」你看蕅益大師就一筆帶過的這句話呀,裡面就講了很多法。那我們只好給大家過一下,稍微過一下。你看能念的心,「能念即三觀」,就是我們現前能念的這一心呀,你為什麼說上哪兒都找不著,為什麼?當體就了不可得這就是空,可是歷歷在目這就是假,那麼如果你放下這兩邊的這種一躍而起的心念,當下就是中道,寂照不二,這就叫空假中能念的心本來就是三觀。不是刻意的,不是刻意地卯足了勁觀出來的三觀,本來就是三觀,念三寶的心常行在中道。

那麼所念的「三寶有別相,一體」,什麼叫「別相三寶」?咱們這叫住持三寶,到處都是佛像,然後到處都流通經書,普陀山到處都是和尚,這就叫住持三寶。佛在世的時候叫化相三寶,佛是佛寶,千二百五十人是僧寶,每天坐下來講法這叫法寶。這就叫別相,就是有別,歷歷一個一個樣,這叫「別相三寶」。如果從次第上來講的話,你比如說從修證次第,先有法,所修的法,然後僧在修這個法,最後修圓滿了叫做佛,所以叫做法、僧、佛,別相。如果從應化次第,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一世來給我們示現他成佛,那麼就是說他身為王子,厭世出家了,就是僧了,僧成了佛以後,修行圓滿了就是佛,然後開始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就是法,叫僧、佛、法,這叫應跡次第。

應跡次第為什麼?為了度化眾生,所以叫做化儀次第,我先成了佛再說法,然後度了這麼多僧,所以這叫佛、法、僧,這些都叫做別相三寶。什麼叫做一體三寶呢?佛本身他是有覺的功能,大圓滿覺就是佛嘛,法就是佛說出來的,佛本身就是聖賢僧,這就叫一體三寶。這個法呢,能出生諸佛,法本身是法,法法平等,不是無諍嘛,僧叫無諍嘛,平等六合,無諍嘛,所以就是僧,這就叫一體三寶。就是這麼個意思,我們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及四教意義,三諦權實之不同」,這個「四教意義」還是前面講到的藏通別圓。「三諦權實」是什麼呢?三諦就是指的真諦、俗諦和中諦。那麼藏教和通教呢,因為它講空講得比較多,所以叫做真諦三寶。別教是指的次第三觀,所以他證的是次第三諦,叫次第三諦三寶。這個藏通別都屬於權,唯有圓教的一心三諦三寶是實,「三諦權實不同」就這個意思。

「如上料簡道品,應知。」到這兒把三十七道品講完了,大家知道,告訴你們鳥音說法就能說這麼多,鳥音說法都能說這麼多。所以大家看,蕅益大師這裡把這個豎出三界也把它給釐清了一遍。真的是講起來只能乾巴巴地這麼過一遍,不要說修到什麼法,上好的境界了,聽都聽得這個差別相都釐不清,你像我們現在的根器這種心力。可是這也是修行的必由之路。前面講到了說,極樂世界一塵一剎一彈指一跨步都跟十方三寶貫徹無礙,此處已經證明。為什麼,一個鳥說法就能說這麼多跟娑婆相應的內容,這都是我們這兒的法。那跟他方國土亦復如是嘛,所以叫做隔而不隔。前面有這個話,我們了解一下。

下面開始進入到又一段經文:「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哎呀,聽起來是真好,你看蕅益大師這裡講到的這一段經文呀,可以說是斷疑提見,斷我們凡夫的疑心,提什麼呢?對於淨土的正見。為什麼呢?如果你見解不夠,這裡疑問就出來了呀。明明在四十八願裡邊,第一願就是國無三惡道願,這裡居然出現了畜生了。第十六願裡邊講到,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現在聞到了三惡道的不善名,有違願力。那我們要,大家要知道,這個法看起來繁雜的,其實很簡單,就過去了,看起來簡單的,甚深微妙。就這個情境就告訴我們什麼法呢,六道輪迴當體就是法身,就這樣的法。可是在娑婆世界的凡夫法中,縱然有這個理,絕對沒這個事,人家極樂世界就是這樣的法。所以你看,淨土的畜生就不是什麼,非罪報所生,你不要以為這是罪報所生,是什麼呢,是智願所化,是阿彌陀佛的平等法身妙用化現出來的,所有的法都是從阿彌陀佛願力智行中所化出來的,人家這裡就是這樣的一個法。所以他這裡說,舍利弗,你不要以為這是罪報所生的,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

那大家想想,這個世界沒有三惡道,連名都聽不到的這麼一個世界,畜生的形象出來是什麼法境,畜生的形象出現,何況有實。所以你看,蕅益大師這裡講,「征釋可知」,就是說,進一步給你認真地解釋一下你就知道了。「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不是罪業招感的果報法,那說明什麼呢,就是剛才講到的,輪迴即法身。就是一一名言之法,都是表佛的法身功德,是法身之體,有報身之相,起化身之用。這鳥上面就具足了阿彌陀佛的三身具足,一切法都是阿彌陀佛的三身。

這是一個消息,同時這也說明什麼呢,其實在他方國土裡邊,特別是在六道輪迴中,畜生道也有阿彌陀佛的示現,一定會有阿彌陀佛的示現的。本土上這樣的示現是見平等,在他方國土這樣的示現是顯方便,這還是隔而不隔,不隔而隔的差別。這個法很高妙的,請大家要作意,要認真作意。

後面這一段,「問:化作眾鳥何義。」就是你幹嗎不變現成個人,都是童男子相,你化個鳥幹什麼呢,你閑的嗎,無聊。「答:有四悉檀因緣。」又講到教法了,四悉檀因緣。好像我們在講《佛說阿彌陀經》的「說」字已經給大家告訴過了,四悉檀就是普遍的佈施。當時四悉檀不是世界悉檀嗎,就是講這個世間的佈施呀,善法呀等等,這是讓眾生生歡喜的利益。所以大家看到了嗎,這裡說有何義,說答,有四悉檀因緣。「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就是娑婆世界的人好玩的,提籠架鳥,這不是八旗子弟嘛,有這一類的人,那喜歡聽到鳥美妙的這個,順他的情而化現出來,令他生歡喜的利益,就是世界悉檀。

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這是什麼呢,說鳥都能說法,你對於鳥就不會生起說這是惡道之名,三惡道的顯現。鳥能說法,你還會說它惡嗎,那麼你不起這個惡念,就把你的惡念給滅掉了,所以這叫對治悉檀,能夠滅惡,能夠得到滅惡的利益,令聞生善故。「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剛才說混了,剛才叫做令生善故,是為人悉檀,各各為人悉檀。這裡是對治悉檀,令滅惡,什麼意思呢,不於鳥起下劣想,就是看不起鳥。咱們這兒鳥就是畜生,貓呀狗呀你就抱在懷裡再怎麼親密,你還是本質上把它當畜生,永遠都不如人重要。極樂世界悟什麼呢,對治分別心,不於鳥起下劣想。

也就是說,不於畜生道起下劣,跟人的差別相想,畜生人皆是法身平等。所以最後一個,「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任何的一法,只要你看見這一法,那麼就見的只有見的阿彌陀佛三身四德,再想不起來任何事,就這麼個意思。所以說這是四悉檀功德,所以說化眾鳥來宣法。

但是大家要知道,這裡是依著我們這兒的四悉檀這麼講。人家要告訴咱們一個,又是一個先前的套路。就是說這部經雖然有四種差別悉檀的講法,所得的都是第一義悉檀,因為只見彌陀的法身平等,所以所得的都是第一義悉檀。為什麼,淨土法就是第一義諦之教,彌陀法,彌陀佛就是第一義諦之人,往生者都是信願念佛,全是第一義諦之根器,沒有第二種根器。所以「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就是想怎麼樣,就是說想變換鳥就變現鳥,但是變現出來雖然是鳥,你看見鳥,還是知道這就是佛,就為了解釋這個。

所以說,「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大家想,這一句可以說是總的一個陳述了,此等中顯,就是這一些上面講的這些法,是從一開始的: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從那兒開始到剛剛講的鳥宣法音,就這些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就整個這個前面講的種種殊勝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怎麼樣呢,在這樣的六塵根境中,你隨便拈起一法,就是你挑出來一樣來看,來研究,他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化身報身,他就具足了阿彌陀佛的常樂我淨四德,就這麼個意思。「毫無差別也」,什麼是毫無差別呢,就是這不僅我們往生以後在極樂世界,不僅僅說隨便拈起一法就是阿彌陀佛的三身四德,也是我們每一個行者的三身四德,也是一切現前眾生,十方法界的三身四德,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這個奧妙很微妙,怎麼來的,那我們最後也算供養大家,總結一下吧。整個這一段的經文,經典真的無量意趣,整個這一段的經文落腳法在哪一句呢,全在最後一句。你不要看這一段經文,包括從開始,「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落腳點在哪裡呀,就在最後一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就在這八個字: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我跟大家講,這個法才是第一等的加持,無上的妙法。真有這樣的事,在《淨土聖賢錄》裡面就講到了。那我們現在看著好像說佛教史,大家要知道,我們身為佛教中人,佛教史上的這些正史,就是在我們佛教裡面它就是正史,比如說《燈錄》,《五燈會元》,《高僧傳》,這對於我們來講,現在的主流社會顯學裡面研究,這都叫做正史,我們現在記載的這些,它是真實不虛的。

《淨土聖賢錄》裡面,從阿彌陀佛開始講起,一直後來能夠延續到明清時期,往生了的菩薩,這就不用說了,還有僧,還有俗,居士,還有畜生。在畜生的版塊裡面講到了有一個佛化大魚,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怎麼說的,就是在現在的斯里蘭卡,那會兒叫獅子國,獅子國上面海上有一個島,上面住了五百戶人家,他們天天以什麼為食呢,捕鳥,就天天打鳥吃鳥。突然間有一天來了無數條魚,就圍著這個海就過來了,圍著海過來了就不走,這個魚就唱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島上的人也不懂說為什麼唱,自己跟著唱唱吧,就跟流行歌曲一樣,唱得耳熟能詳了,就大家都唱起來了。

唱著唱著發現了一個奧妙,怎麼呢,說誰要是唱得比較多,比較好,這個魚就越發不走了,自然往岸上靠,你根本不用去下海撈,就是隨便撒網也不要撒,就這麼一攬就給攬上來了。如果你一直念,念念念,唱這個阿彌陀佛佛號,你殺它,它也不走。你再念,念念念,念得什麼呢,你越念得多,比如說這個魚你在跟前念得多了,你把它殺了烤出來,它的肉還比別的肉好吃,比念得少的好吃。所以這樣的話,念得少的難吃,念得多了好吃,大家就都念。後來終於有一天,村裡有一個人死了,死了以後大概也是因緣到了,就乘著青紫雲放光明就來了。

全村的人同時做了一個夢,夢見什麼呢,說我已經得生西方極樂世界了,所有的這些魚是阿彌陀佛慈愍哀愍我們愚癡,化現成魚身,為了引誘大家念佛才化現的。他一邊哭一邊說,說大家不信,你們去看你們吃過的那些魚骨。他們去看那些魚骨的時候,全部變成蓮花了。所以由斯就感悟了,從此以後戒除殺生,全來念佛。這是在《淨土聖賢錄》裡面,在最後的版塊上記載的,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當然這是從事相上來講。

各位法師,我們都是道人,在修法,如果能夠一念觀起來,所有的一切依正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你能夠信這個法,能夠入這個境,能夠相應這個境,還有什麼法?大家想想還有什麼法。現前的一念境緣,我們現在就在這個現前的一念境緣中,大家設想一下,假如果就是一切都是阿彌陀佛變現的,連我們自己也是阿彌陀佛變現的,試想說如果在這樣的一個法境下你能夠入得進去,還有什麼法不透不明的嗎,還說什麼執著不執著,放下放不下嗎,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說故鄉風月有誰爭,禪宗裡面說,一棒子打死圖天下太平,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所以我們說,真的是說,一天什麼坐水月道場,拜空花如來,做夢幻佛事,度谷響眾生,這是過來人給我們這麼照著人家的說幾句吧。

今天說的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你能夠承擔,就是佛說的這個法,你能夠按得住,能夠入得進,守得好,一念就能頂萬念,這就叫修行。所以說,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若能承擔,就是所作已辦。

好,請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感恩各位。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人生得不償失,快樂跟痛苦不成比例

我們建立一種憶佛、念佛的信心,那怎麼憶念?這個方法...

今欲脫離苦果,惟有一心念佛

佛說三界唯心,一切唯識。 以真心隨緣,而成妄識,妄識...

恆真淨土變現淨土

今天我們講的淨土的第三個概念,叫恆真淨土。也就是釋...

《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日觀

【經文】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

佛有無量德,四字名號足以該之

舉名者,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該之。以彌陀...

我們往生的電影,十劫前就拍好了

關於第十八願末學有新感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早在...

寧生邊地疑城,不去六欲天宮

唐代的道昂法師、慧光法師、壽洪法師,他們確實在修道...

萬一犯了五逆和謗法,就不能往生嗎

問: 關於往生的條件,在於深信切願,弟子對這點也是...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卷上.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抽煙對外貌的十五大危害

抽煙對健康損害多多。一照鏡子您就能看出來!如果您抽...

你要用什麼思想來面對果報

第六意識扮演的是我們所強調的受用緣起,它受用果報的...

如何解決往生的最大障礙

從淨土宗的觀點來看,對我們往生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貪...

沒有跟三寶結緣,你就失去了被救拔的機會

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修學皈依。 在菩薩戒,佛陀提醒所有...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聰明。

善意的微笑是禪,熱情的幫助是禪,無私的奉獻是禪,誠...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當我們發心要行菩薩道,開始在生命當中來積集福德、智...

聖嚴法師:許一個不會落空的願

人人都有願望,但不一定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願望會落...

入清涼境除熱惱心

在夏三月中,夏至一過便是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了。人...

成人之美,勿壞人之名利

勿壞人之名利,就是不要破壞他人的名利。名名譽,是一...

凡有願者,終必能滿

淨土法門,是以信願行三資糧作為往生的條件。這三者是...

在生氣時,自己照照鏡子

當憤怒生氣時,拿出鏡子看看自己,這時的你一點都不可...

供佛的不思議果報

佛陀時代,有修習外道法門的五位兄弟,生活貧苦,因此...

【推薦】男女間交往須知

現代男女在交往異性朋友,乃至於隨著感情的加深而相互...

發願

佛教常說的發願,就是樹立學佛目標。每個人發心不同,...

游名山不願西方

【原文】 游五台者曰文殊在,游峨嵋者曰普賢在,游普陀...

打坐時面對業病的干擾,該怎麼辦呢

參禪確實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歷代有不少祖師大德,...

【佛教詞典】安慧

(475~555)梵名 Sthiramati。音譯作悉恥羅末底。南印...

【佛教詞典】蓮華輪

(術語)阿闍梨曼荼羅觀音院之一尊也。大疏五曰:如蓮...

【視頻】歡喜念佛(演甫居士)

歡喜念佛(演甫居士)

【視頻】夢參老和尚《人被貪慾所縛,三界九有都是苦》

夢參老和尚《人被貪慾所縛,三界九有都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