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虛空本不動,白雲自往來

浮雲法師  2012/04/29  大字體  護眼色

我喜歡五台山那片湛藍的天空。更喜歡它的祥和與寧靜,因為它是文殊菩薩的淨土。

老法師時常提醒我們,要善於觀察諸法實相。觀察即是思維修。思維修就是分析某一個所緣境。通過教、理、喻、因,進行觀察,思維,直至內心產生定解。

老法師從一開始講《華嚴經》就說:「你要相信你自己就是毗盧遮那,毗盧遮那所證得的真如之智,和你本具的性體無二無別。」我常常想,既然我是毗盧遮那,不什麼還會有煩惱呢?為什麼樣不能像佛那樣來去自如呢?為什麼沒有佛的功用,常被無明所縛呢?當自己煩惱起來時,就不敢說我是毗盧遮那佛。因為佛是沒有煩惱的。《華嚴經》說:「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那是從理上說的,但事上還是有差別的。

在普壽寺緊張的修學中,我喜歡獨自一人看藍天、白雲,用心去感受五台山的清涼和法喜。當看到白雲在空中的變化,時而烏雲密布,時而彩霞滿天。想起古德所說的一句話「虛空本不動,白雲自往來。」是什麼意思呢?把它跟《華嚴經》結合起來看,噢!「虛空本不動」不就好比我們本具的清淨法身毗盧遮那的體性嗎?之所以未能起妙用,是因為被如雲的無明煩惱所覆蓋。盡管我們心常生熱惱,迷失本性,但法身是常寂,如虛空一樣,任憑雲起、雲落,而虛空並沒有動搖。

當我們煩惱生起時,你只要善於觀察,覺知它的生、住、異、滅。煩惱並不能損害我們的法身。平時多加思維分析,訓練自己的這顆心,不要讓它散亂放逸。要平靜而不懈怠,興氛而不散亂,戒驕、戒躁。把心安住於善法中,內心自然遠離空虛茫然。沉浸在寧靜、愉悅祥和的氣氛中。如風和日麗、晴朗天空般的寧靜。

老法師說成佛是用心來成的,並非離此心外,更有餘佛可成。把握自己現前的這顆心是最重要的。修行不就是為了去妄求真嗎?我們本具毗盧遮那的體性。為什麼不能顯現,就如藍天被厚厚的雲層遮擋,看不見一樣。然虛空依舊如故。我們的真如被無明所覆,心海潮起潮落,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未能起妙用。當你拔雲見月,湛藍的天空依然是那麼湛藍。無明煩惱亦復如是。當你拔開煩惱的烏雲,自性顯現,內心頓感清涼平靜,智慧大開,一切事物影現其中,便能看到事物的本質,而不去執著它的現相。因為一切諸法實相,如夢、如影、如響、如聲,多多觀察思維,對於生活中所遭遇的任何事都得到緩解。什麼人我是非,善惡好丑,都是因緣和合的相續相,並非實有。所以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憂惱不濟事,亦失諸善行。」

我們應該像虛空那樣,含容一切,任雲自往來,而不壞其性。訓練我們的心,遇境逢緣你才能作到不動聲色,坐觀雲起時,煩惱自然漸消。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改形易道,這個是生命的真相

這個「吾」和「身」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認知到...

為什麼凡夫的世界都是種種障礙

我們看經文。這個是答相隨性遍,以釋相違性難。這個地...

安住空性的人,把人生當歷練

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

為什麼不講念自性佛,而要念阿彌陀佛

問: 佛既然心作心是,為什麼不直截了當講念自佛,即...

三界虛偽,唯此真實

大哉二句,讚辭。大者當體得名,具遍常二義。以橫滿十...

首楞嚴王三昧對治的重點

《楞嚴經》前面的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了大乘佛法...

「不捨一法,不受一塵」該如何理解

問: 師父慈悲,弟子心中不明經義,「佛氏門中不捨一...

自性無對立,凡夫妄分別

非濁者,雲有則不受一塵。非清者,雲無則不捨一法。無...

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如果有人要問...

芝麻紫菜補鈣不輸牛奶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固定印象:說到補鐵就想到豬肝、提...

人生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人生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也是...

解析禪的內涵

一、禪是心的原態,生命的共相、永恆相 禪究竟是什麼...

要照顧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界

我們這個色身會生老病死,終有一天要丟棄,是沒有用的...

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靈這面鏡子

問: 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靈這面鏡子? 慧律法師答: 我...

心中越善,離佛越近

山上有座廟,廟前有棵樹。 院裡有功德碑,碑上第一行...

徐志摩對婚姻輕率的行為與結果

民國年間的詩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戀愛史和婚變...

習性,使得我們不能自己

有一隻蜈蚣在河邊遇到一隻烏龜,請求烏龜載他過河到對...

彭鑫博士:房事多少算合理

問: 博士你好,房事多少算合理? 1月1次嗎?是不是太...

聖嚴法師《隨時轉換主觀的感受》

我們的身心是五蘊和合而成的,所以如果沒有五蘊皆空的...

省庵大師《四念處頌》略解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闡述一心二門心真如門和心...

林則徐:十無益格言

1、【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一個人,假如連父母都不孝...

牛頭馬面的來歷與職責

民間常說的牛頭和馬面,一般都知道是地府中的兩位官差...

【佛教詞典】二我執

謂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一)謂於五蘊等法中,強立主宰...

【佛教詞典】六種因

【六種因】 p0295 俱舍論六卷一頁云:且因六種,何等為...

【視頻】六字大明咒(女聲)

六字大明咒(女聲)

【視頻】六字大明咒(郭蘅祈)

六字大明咒(郭蘅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