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初學者不要與男女美色相接觸

淨界法師  2023/09/22  大字體  護眼色

初學者不要與男女美色相接觸

大智慧的佛陀告訴我們,修行的重點有兩個:

(一)慎勿信汝意

這是對內心的調伏。信是隨順,一個修行人對第六意識的起心動念,剛開始不能採取隨順的心態。一般的世間人,他的內心跟著感覺走,他的心起一個念頭想要做什麼,他就去做什麼,這也就是一個人在三界中,不停流轉生死的主要因素,因為他無法產生剋制力。修行人若想真實修行,對自己的念頭要有調伏力,不能放縱。

我們的第六意識這念心,在無量劫的流轉中,不斷的造作業力,這業力有善業也有罪業,於是這念心累積了眾多善、惡的功能。但不幸的,我們內心貪瞋癡煩惱功能的勢力,它比善良功能的勢力還要強大,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很容易與煩惱相應。若放縱心念,只是讓煩惱勢力不斷的增長廣大,因此修行者起初對自己的心念,要以否定的方式加以調伏。這個是對內心的調伏,第二個是從外境的遠離。

(二)慎勿與色會

這是對外境的遠離。一個初學者不要與男女美色相接觸,因為接觸久了,色會即禍生。古人說: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慾望增長時,即生顛倒,顛倒後即造罪業,於是墮三惡道受苦。所以我們應該避開引生災禍的因緣——男女的美色。

什麼時候才能隨心所欲呢?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因為阿羅漢已成就無生。不要說是凡夫,初果、二果、三果仍要調伏其心,到了四果阿羅漢,內心的見思煩惱已完全清淨,這時的起心動念完全善良,阿羅漢已不必做定課,因為他已不必調伏其心,隨心所欲,皆不踰矩。這段經文講到修出離心,也說明了修學的次第。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是為了修心

進佛門是為了修行,不是旅遊,例如,以前有人辦禪定營...

星雲大師《化緣化心,不一定化錢》

許多人說:我必定很會化緣,所以才能創建這麼多的佛教...

參禪人最重要是的細行

參禪人,最關重要是細行。缺細行,難入那伽。全細行,...

舉動行為管自己,行住坐臥不離家

各位善知識:我們信佛的人吶,首先要循規蹈矩。本來佛...

人生五難

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是最早追隨佛陀出家的弟子。佛陀成...

文珠法師《人應有的責任》

各位法師,居士,今天是全世界最吉祥而又最喜慶的日子...

只要多說一句話,就能種下很多善果

經常會看到一些感人的文章,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正所...

達照法師《學佛修行的幾個先決條件》

佛經上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暇滿人身又聞如來...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弟子吃飯時應觀想哪五件事

在寺院裡的五觀堂,吃飯之時要觀想五件事,名為食存五...

志公和尚十二時頌

平旦寅 狂機內有道人身 窮苦已經無量劫 不信常擎如...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

人生是苦。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認可的,因此我們有著許...

無我淺談

一切法都是依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相對的,彼此相...

善良的表達

每次回老家,母親一定要摘下耳環,穿上洗得發白的休閑...

助念得力是不是就能百分之百往生

問: 近來有一助念團很有影響,據說很多生前不信佛或...

驢子還債

有個秀才從鄉村要趕到城裡,就騎了一隻驢子趕路,到目...

只有打破一切成見 才有可能見性成佛

禪修,重在這個修字。修有兩個方面,一是行為上的修,...

經書怎樣擺放才如法

佛經是指佛像三藏(經、律、論)中的經藏。經藏通常是...

法會上寫牌位是不是真的能消災免難

問: 關於掛牌位子,在開法會的時候掛往生牌位是不是真...

本煥老和尚戒期開示

各位新戒: 恭喜你們步步高陞,為什麼這麼講? 你們剛...

承遠大師生平及淨土思想

一、承遠大師的生平 承遠大師(公元七一二年八〇二年)...

遇善知識難

過去,有一個小孩在路上看到了一隻大烏龜,把它抓來玩...

掌握自己的命運要先深信因果

什麼叫因果?因果又叫業因果報,又叫因果報應,是佛教...

世間還有什麼事放不下想不開的

我們自己莊嚴無比的主人翁,在佛教早晚課誦本中有一句...

深信因果是學佛的根本

我們要知道,一個國家裡面有這樣多的人,難免有良莠不...

【佛教詞典】近住律儀

梵語 upavāsa-sajvara,巴利語同。音譯作鄔波婆沙三跋...

【佛教詞典】意不與四不定心所相應

【意不與四不定心所相應】 p1210 成唯識論四卷十九頁雲...

【視頻】廣行法師《牛年說牛》

廣行法師《牛年說牛》

【視頻】大安法師《大孝當中的大孝》

大安法師《大孝當中的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