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寶女所問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問慧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游於如來寶淨高座,則為如來之所建立,積無極德已為莊嚴,所游道場佛慧報應,蠲除所行升菩薩宮,講無量頌如來所嘆,顯立威變聖導無礙,普有所入志存微妙,誘進權行等過去慧。於當來劫,弘大究竟其德無量,順平等覺善轉法輪,無限之首諦分別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悉覩眾生心之諸根,度於彼岸曉了方便,斷除諸著邪業之行,為造佛事,莫不篤信化令寂定。與大比丘俱六百萬,其心調和,消除罣礙塵勞之欲,乃為如來法王之子。修深妙法興發道化,無有顛倒威儀顯曜,成就聖路為大眾祐,如來安詳獲善究竟。

復與菩薩大聖眾俱,無量無限不可思惟,浩浩大會行無所拘,諸菩薩等斯須之間,尋能超越無量佛國,便設權宜供養奉事,十方如來有所諮啟,聽受經典不以厭倦。而常精勤勸化眾生,智慧善權以用超殊,至於彼岸得度無極,而以建立無礙脫門,便得超越一切眾想望報羅網,近一切智諸通之慧。

其名曰:明天菩薩、選游步菩薩、擇戰鬪菩薩、照明藏菩薩、蠲慢意菩薩、踴步菩薩、眼觀菩薩、雷音菩薩、離冥菩薩,如是等類諸菩薩眾,不可限量無邊無際不可引喻。

爾時,世尊嘆詠菩薩所生道場,其法名曰無陰蓋辭。一切菩薩徑路清淨,諸佛之法力無所畏,具足究竟聖慧之事,於諸法典而得自由總持之門,所入法印敢可遭遇決眾法門,聖通無極超入於慧,不退轉輪說不迴還,諸乘平等所導無二。游無所壞一品法界,而分別說眾生心根。所入之慧獨步堅強決了諸法,滅除一切諸魔之場,已度眾患隨應順法,律化眾塵諸邪之見,入無限慧方便勸助,行無邊際諮嗟權慧,十方諸佛所共宣暢,達無希望行無罣礙無處之門,分流興隆一切諸法,決了如應而等普入,有想無想體解聖達,游於深妙緣起之事,顯明道業無極德慧,佛身口意而以莊嚴。於此三事,心行所歸智慧無盡,越諸聖諦壞聲聞乘,身心澹泊開演明哲,教化緣覺致諸通慧,導利大乘入於道品,於一切法而得信忍,宣揚如來所因興德,講說分別誦讀宣現,智慧教授開示流佈靡不週遍。

爾時,世尊講說於斯善慧法典,宣弘普誦。時,眾會中有一女人,名曰寶女,即從坐起,右手執持妙珠瓔珞,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如我所言至誠不虛,設此眾會佛所說法、大士所講,吾能具足持斯經典,普於十方流佈弘廣勸無量人,於此法寶建立無上正真之道。如是所誓不改易者,如來威神使斯貫珠顯示聖旨。」

於時世尊因眾現變,令諸菩薩皆於其上,化成棚閣珠交露帳:「斯諸正士!然後來世成正覺時,如其佛土微妙嚴淨,佛道場樹當使於今現此瑞應,眾寶棚閣珠交露帳,令斯會者覩其嚴淨悉皆悅豫。」

於時寶女前詣佛所則散珠瓔,散珠瓔已,佛之威神寶女之德誓願至誠,在於佛上及諸菩薩上虛空中,化成棚閣珠交露帳,辟方弘廣。若干種變奇特殊妙,周匝平等莊嚴校飾,分佈安處正無傾斜。

時,諸菩薩各心念言:「如我等身,本往古時志所誓願,當令吾等佛土嚴淨,道場覺樹亦復如是!」斯諸菩薩如心所念,各各自見交露棚閣。適覩此已怪未曾有,前白佛言:「甚為難及,天中之天!其寶女者所建立力,能為我等顯現瑞應。無央數劫所發志願,今此寶女!一心念頃悉令現矣!」

世尊告曰:「如是,正士!如汝所言。寶女髮意如志所建,行道以來,於六十二百千億姟諸佛之所殖眾德本,乃致若茲至誠所建真實誓願。以是之故,今斯寶女如其所誓,被德之鎧,尋使成立諸正士等。

「又寶女者,設欲志願,於斯三千大千世界普雨天華悉令周滿。則如所言,輒雨名香、擣香、澤香、雜香、衣服、膳饌。設復欲令幢蓋繒幡,自然莊飾週遍虛空,尋如意成。若復欲令天地水災自然興者、若復火災,則如所言便有水災、自然火災;設復欲令水災火災蠲除還復,如其所言悉能致之。設欲令此一切眾會,悉自然變形體被服如轉輪王,尋悉能成。為四天王形體被服,天帝形像、梵天顏貌、大神妙姿容之像,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色像顏貌,則如所言悉能成之。正使欲令變怪現化億百千魔,一一魔者手各執持百種刀杖,令此眾魔堅住不動不設刀杖,悉使化成若干品種諸珠瓔珞、須縵眾華、思夷之華,皆輒如言。若復欲令玄絕曠野,自然變有飲食衣被,為大城郭,十八億家游居其中,如其所言皆能致之。三千世界所有形像,欲令顏貌皆成如來,尋輒如志。若復欲令一切眾會處在虛空,悉當如言。

「諸族姓子!斯寶女身,欲令無量無限無有邊際佛之境界,諸佛世尊所說經典,於虛空中皆為通達,具足眾備普聞音聲,如佛所言無有缺減,十方佛辭亦如所說但能宣暢。」

於是寶女立願之力神足變化,普示現之如此色像,則於佛前說是頌曰:

「以寶為業,  執妙聖珍;  演說豪尊,
 無量道德。  則以蠲除,  塵欲瞋結;
 乃布惠施,  七覺之寶。  以寶光明,
 照眾窈冥;  若干品類,  明月珠曜。
 尊上琦珍,  寶英最勝;  今以璝珠,
 恭奉安住。  假使瑪瑙、  首藏明珠、
 焰光之珠、  無垢藏珠、  日月之明,
 所出光暉;  蒙尊所照,  而悉覆蔽。
 觀能仁身,  無能限量;  所荷之祐,
 致獲十力。  住立斯土,  極至上界;
 觀察聖體,  轉顯加倍。  一切眾會,
 各各見佛,  悉自念言:  尊在我前。
 皆從方面,  悉見佛顏,  紫金縱容,
 無比之貌。  正使坐時、  臥寐經行;
 若復現在,  處眾會中。  言辭若嘿,
 樂立禪定;  威儀無比,  聖智無限。
 一一毛孔,  所演光暉;  則能普照,
 一切十方。  身如蓮華,  最勝弘滿;
 猶如志性,  令意寂然。  常立誠諦,
 所云真實;  如口所言,  尊行相應。
 曉了分別,  諸法之誼;  稽首道備,
 得度彼岸。」

爾時,寶女以此頌偈讚佛德已,白世尊曰:「我身今欲諮問如來,於斯經典章品之句志所趣向;設見聽者乃當自陳。」

佛告女曰:「恣所欲問,吾當為汝分別說之令心悅豫。」

於時,寶女見佛聽之,歡喜踴躍白世尊曰:「何謂菩薩常懷至誠?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說真實辭?何謂菩薩而應順法?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講說經典?何謂菩薩尋應威儀?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而說議趣?何謂菩薩奉順律教?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講決律事?」

佛言:「善哉,善哉!寶女所問欲暢仁賢真要辯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於時寶女受教而聽。

佛告寶女:「菩薩有三法常懷至誠。何謂為三?未曾欺佛、不自欺身、亦不欺誑一切眾生。何謂菩薩欺於諸佛,而欺己身及與眾生?假使菩薩興發無上正真道意,志慕聲聞、緣覺之地,而誓求願意甘樂之,是為菩薩欺佛、己身及與眾生。

「何謂菩薩不欺諸佛、己身、眾生?假使菩薩發大道意,設令勤苦遭眾惱患,為諸眾魔所見嬈試,為諸外道所見逼迫,毀辱誹謗而戲弄之,百種罵詈撾捶危害,虛妄之事而以加己,志性寂然不起怨結不懷怯弱、不成迷誤不恐不畏、不以憂慼不以為恨,續秉一志志性堅強,平等之行不捨道意。但執惠心、珍寶之心,常懷道心,一切世間最尊第一。又復發心為諸眾生,救護歸命令得超度。所興之心而無等倫,無以為喻,不退不捨不在餘乘,常立一志樂於佛道,導御法輪,令諸群萌悉得面見。現於諸力興顯如是,行步舉動遵脩精進,終不破壞他人言教。是為菩薩不欺諸佛、不自欺身,亦不侵欺一切眾生。

「假使菩薩不欺諸佛、不自欺己、不誑眾生,是為菩薩第一至誠。彼以四事不欺諸佛:順於堅固、而應威施、所為力強、精進慇勤。復以四事不自欺身:志性仁和、質直其心、無有諛諂、亦無虛訑。彼以四事不欺眾生:方便應病、慈心愍哀、加以四恩,是為菩薩第一至誠,不捨道心而不違失往古之願。」

佛復告寶女曰:「菩薩至誠,謂口寂然護於言語,所說無缺口辭真諦。在於獨處若大眾中,言常至誠,不以國故而兩舌也;不以珍寶具足貨業而欺虛言;不以父母親族貪財惜費而兩舌也。」

佛語寶女:「有三十二事口辭清淨。何謂三十二?羞慚(一)。造德(二)。常懷恥愧(三)。等修於善(四)。不為劣惡(五)。不索譏謗(六)。不為卒暴(七)。教化諸天(八)。不興恐懼(九)。燒諸惡趣(十)。開演善歸(一)。賢聖所命(二)。恭奉明智(三)。其內清淨(四)。善修於外(五)。而受言教(六)。分別言辭(七)。無[革*亢][革*卬]說(八)。口演柔軟(九)。言語殊特(十)。口暢香潔(一)。而隨教命(二)。無有欺詐(三)。無所熱惱(四)。造業可愛(五)。內無有失(六)。外亦無誤(七)。不為罪業(八)。造眾祐地(九)。樂於佛道(十)。傳語至誠(一)。言輒獲利(二)。是為三十二事也。」

佛告寶女:「所謂至誠求願具足。所以者何?喜佈施者為菩薩道,無慳貪故斯成志願,一切所有設能慧施,覩是以後此則至誠。清淨之誡為菩薩道,不為毀禁斯成所願,假使戒禁具足清淨,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建立忍力為菩薩道,志不懷結斯成誓願,其忍辱者此為柔和,覩是以後則為至誠。遵修精進為菩薩道,不為懈廢斯成所願,設能普行一切德本,覩是以後則為至誠。建立禪定為菩薩道,不為亂心斯成所願,設能懷來習一心者,覩是以後則為至誠。建立智慧為菩薩道,不為邪黠斯成所願,曉了聖慧,覩是以後則為至誠。四意止行為菩薩道,不為放逸斯成所願,意以寂定,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四意之斷為菩薩道,不興眾恶心若滅除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四神足行為菩薩道,無有不達已能飛行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五根之事為菩薩道,諸根寂然無有錯亂斯成所願,諸根澹泊,覩是以後此則至誠。五力之行為菩薩道,不為無勢具足十力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斯則至誠。七覺之意為菩薩道,無所不了已能覺達,諸情不起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八聖道行為菩薩道,無有邪徑設處聖路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四恩之行為菩薩道,不為無救攝諸危厄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修四梵行為菩薩道,不為天人慈悲喜護,救濟群黎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神通之慧、三達之智、正觀寂寞為菩薩道,無諸瑕穢,眾行普具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具足一切諸德法本為菩薩道,不為無度,蠲除一切諸不善法斯成所願,設能宣備仁賢之法,覩是以後此則至誠。」

佛告寶女:「菩薩亦當翫習奉行,賢聖之諦:知於苦慧、斷於所習、曉了滅盡、修行聖路。彼所謂知於苦者,分別五陰無所起故。斷於習者,於五陰愛無所習故,究竟恩情無所習行,其為脫門,無所游居不懷所施,其無所懷則於過去而無所至;設於過去無所至者,彼則正法無所蠲除;已於諸法無所除者,是為斷習。彼知滅盡,一切想著所興方便覩究竟盡。其滅盡者,為不復懷得於生死,等於所有終始均平,於一切法而無增減,已等觀者,斯為曉了滅盡之慧。彼察平等,於八正路則能等療,無所想念而無邪想,求諸塵勞無有吾我,以無吾我便無所受,則無所生、無造業者,悉能善修於一切法,是則名曰為聖路矣!假使於斯至誠之慧,曉了一切皆暢眾生,亦無有內亦無所證,是為菩薩之至誠也。」

佛說是至誠教時,一萬菩薩具足聖慧,逮得法忍。

佛告寶女:「何謂菩薩應順於法?御行如法則隨法教思惟於法,法為志性恭敬於法,遵修法行欲慕於法,樂於法樂多存於法,法為妙英法為刀杖,被法之鎧誓法自嚴,修法光明法之錠燎,常志法念以法為意,游步於法分別經典,方便應法游步法行,法為臥寐法為威儀,將護法事以法佈施,法為財業法無有盡,普弘演法法為嚴辨,常修法身法為言辭,思惟法念而不放逸。如是比類,遵修法行具足成就,而順法主不為非法。」

「彼為何謂順法主者?設使如斯至誠真諦,被佛法鎧以法為護,恭敬聖眾慇勤聽經,樂於道意積累眾善,不捨至真志性本淨,而無所著不違所應,見諸賢聖習眾善友,常行恭敬隨其示現,離於憍慢多所諮嗟,游在法會至心聽經,慕求法典不以厭足,講說道義則不懈倦,而於經法無能為師,念報恩慈以有反覆,所作成辦。處於閑居而無恐懼,賢聖之教無所犯負,不捨止足順從十善。諮嗟佈施勸助佛道,奉於禁戒,忍辱為力,遵修精進而不怯弱,禪定寂然,游入智慧。興隆道化顯揚善權,慈多所護,入於愍哀悅豫行喜,護離二事而順至誠,所可遭遇以善為業,興發神通導利正法,在所游至以法惠施。於四意止不忘失志,四意斷者遵修平等,四神足者現在究竟,諸根明達修治諸力,曉了諸覺超越徑路,入於寂寞觀察所行,真諦之惠聖明解脫,頒宣暉曜順諸聲聞,隨其本地教化緣覺,諮嗟一切大乘之德,則以應誼而理緣起,便於空無無所恐畏,游於無想則無所著,觀察無願五陰如幻,觀諸四種亦如虛空。又諸入者本淨悉空,七財之業遵修六念,及樂於六行度無極,而獲五眼第一之議。常自將護多所超度,善修道業等心一切眾生之類,歌頌一切無量諸佛功德之法。」

佛言寶女:「順法菩薩不言有我、不計有人,亦不計命亦不念壽,不思斷絕、不覩有常、不見所有。若復不離之所覩者,不釋邊際不猗中間、不從朋友亦無諍訟、亦無不和亦無偏黨,不處顛倒不在邪見,越度狐疑蠲除陰蓋諸所罣礙,不違遠法亦不亂法、不誹謗經不輕慢道、不滅究竟一切諸法。順道菩薩志存諸法具足經典,所言至誠為順法矣!無所興舉,於諸異學順法言者,姦難邪行悉以滅矣!於一切世而順法言,菩薩順空行無所獲,則無邪想無瞋恚法,順無願教而於三界悉無所行,慇勤專精覩諸瑕穢。順法菩薩則無所起亦無所滅,則不受生本性清淨,義在寂寞。」

佛告寶女:「所謂法者則不可獲,無有文字,而無言說亦無辭意,無色無見亦無所趣,無有言誨亦無所教,離心意識無有塵垢,以離瑕疵遠於貪慾,無有窈冥無所積聚,則無吾我而無所受,亦無所取離於所受,無有境界便無差特。於十方界而無所著則為澹泊,棄行身退亦不可覩,覺了玄曠亦無想念、亦無思行抑制聖賢,為明智者所蒙開化。亦無所遭亦無不遭,休息一切,所可遇者則如真諦,三世為空便無永沒,亦無終亡亦無退還、亦無所生無所成就亦無毀滅,亦無所有亦不不有,亦無所成亦不不成亦無所行,亦無所視亦無不見亦不離視,亦不成相亦無不相則為一相。亦復無相亦無所著,離於所著亦無有餘,無著無縛亦無所脫,不是我所亦無所屬,無所遵修亦無諸漏,則無等倫亦無平等,等無所等。亦無至誠亦不虛妄,不樂不苦,亦不精進亦無不勤、亦無所應亦不不應、亦不專精亦無不精、亦無名色亦無所起,不為堅固亦無不固,無所破壞亦無不壞,不為金剛亦不壞相,則為真諦不違至誠。而無別異亦無所遠,亦無有像類無有倫比,無有處所亦無有想、亦無有此亦無有彼亦無差特,亦無有內亦無有外亦無中間、亦無所樂不度彼岸,亦無所見亦無所聞、亦無所念亦無所教、亦無所知亦不無知、亦不有形亦不無形、亦不有作亦不無作,則離一切諸所有形,是謂為法。如是法者,則無音聲亦無不聲亦無合會,無言無說,是謂菩薩應順於法也。」

佛告寶女:「具足一切諸所言辭,則為順法。其順法者未曾與人有所諍訟,其順法者不輕慢他,其順法者亦不輕易於未學者、亦不偏敬學成就者,其順法者不自稱譽亦不顯己,其順法者不亂經典,其順法者不以供養而說道義,其順法者不為他人順發狐疑,其順法者終不訟說他人之罪,其順法者不輕慢經,其順法者終不妨廢他人經道,其順法者終不覩見覺了諸法差特分數,其順法者不覩諸法離於空者。其順法者悉覩諸法不遠無常,其順法者不覩諸法捨於無願,其順法者不壞法界,其順法者不動無本,其順法者亦不超度於真本際,其順法者亦不導御隨瞋恚也,其順法者亦不御念於諸神識。其順法者:亦不導利有所猗著,其順法者亦不思念計有人也。

「其順法者不亂法議不違嚴飾,其順法者不迷神識不惑道義,其順法者不毀正議,其順法者不錯法品,其順法者不迷於人,其順法者不造朋黨,其順法者亦不順於緣起之事,其順法者則無有勢亦無有法清淨因緣,其順法者亦無慳悋塵勞之穢,其順法者不沒禁戒,其順法者亦不捨於毀戒之人,其順法者無有懈、厭、瞋恚、結恨,其順法者不與懈怠、垢濁之人而俱同歸,其順法者不失道意,其順法者未曾違壞智慧之本,其順法者不求他人法之長短,其順法者不用憎人厭於經典,其順法者不用經典御於典籍,其順法者不違律教,其順法者不違法律,其順法者亦不遵修而有所應具法非法,其順法者不以心念而有所失,其順法者不沒經典,其順法者不壞成就,其順法者不取結縛,其順法者不得生死,其順法者不除無為,其順法者無有親友怨讎之想,其順法者不毀報應所殖之果,其順法者亦不信樂罪福之應,其順法者若加惡言則不念報,其順法者不求鬪諍之瑕缺也。

「其順法者則不恣口,其順法者將身口心不為諛諂,其順法者不以自顯欲令人見處於閑居,其順法者不以供養之所貪利而見少事,其順法者不以無慾而造凶偽,其順法者不用他人及與己身演說佛道,其順法者不興反教,其順法者不以七財而為貪悋,其順法者不以糇糧而為服食,其順法者亦不破壞嚴父族種,其順法者不譏人短,其順法者亦不稱譽己身之德,其順法者不分別說佛之道德而有限礙,其順法者諮嗟大乘不以懈厭。是為菩薩應順於法也。」

佛告寶女:「何謂菩薩尋應威儀?所謂議者,無求名聞非羸劣誼,遵修燎治一切德本,積累善誼志性超異,興發道意合集空誼。假使佈施不望報誼,顯揚一切諸安之誼,不毀戒誼,忍不忍誼,精進之行一切所造則超度誼,而以禪定為寂寞誼,則於智慧無猶豫誼。遵修慈者等眾生誼,設為悲者則於眾生一切演誼,其為喜者歡樂法誼,若為護者於諸苦樂無動搖誼。若佈施者則無誨誼,欣樂所生無所害誼,造成誼者興法願誼。平等誼者勤化眾生志幹大乘,而以四恩化黎庶議。一切萬物非常苦誼,一切諸法無吾我誼。於諸塵勞至澹泊誼,而於識者曉聖慧誼,游嚴飾事為將御誼,一切經典則為帑藏導利典誼,計人命者化以法誼。若能了識覩達法誼,說誼無盡,分別經卷不壞法誼;若覩順滅,入無色慧而遭辯才,隨其眾人應病說誼。設佈施業不以厭誼,為持戒業具足願故,博聞之業奉要行故,功德之業滿諸相故,為惠業者曉了一切群生根故,寂然之業將心事故,觀察之業通達智故。四意止者制止志故,四意斷者興顯一切功德法故,為神足者游十方故。其五根者不破他故亦不毀空,為五力者而不錯亂諸塵勞故,七覺意者曉了一切諸法之故,游求路者於一切法無結恨故,成神通者究竟本末無缺漏故。在彼如斯,若茲像類順法議者,則為究竟法誼之要。若應此誼,尋應威儀不為非誼。如是菩薩尋應威儀。」

佛告寶女:「一切顛倒眾邪見滅則為空誼,行空菩薩為順誼矣!除一切想,應以不應則無想故,無想菩薩便順應誼。離於一切三界之願則無願誼,無願菩薩便順應誼。休息一切諸所造行則無行故,無行菩薩便順應誼。捨遠所生一切滅盡則無生故,無生菩薩便順應誼。諸所起受以無所起則無起故,無起菩薩便順應誼。而以蠲除苦習盡道則為盡故,滅盡菩薩便順應誼。一切諸法無有人命則為無故,無人菩薩便順應誼。一切言辭音響之誼,而不可得則為故矣,無獲菩薩便順應誼。諸行清淨則誠諦故,至誠菩薩便順應誼。一切道品法無放逸則為故矣,無騁菩薩便順應誼。一切所聞悉信奉行則為誼也,遵行菩薩便順應誼。一切諸乘由大乘故,若有菩薩隨大乘教,便順應誼。」

佛告寶女:「無所壞者無若干事,則為誼矣。一品類者若一味者,則為誼矣。無所動搖若無所盡,則為誼矣。無所行者不生不起,則為誼矣。無所來者亦無所去,則為誼矣。無所生者亦無所滅,則為誼矣。無有二事:不舉不下、不高不卑,則為誼矣。無所造作亦無有形,則為誼矣。無所興為亦無所有,則為誼矣。無有同像、無所勸教、亦無有知,則為誼矣。去於三瑕淨三道場,平等三世,三垢永除而無三塵,則為誼矣。無所游止無所毀失,則為誼矣。無有怨敵為澹泊行,無有惱熱,則為誼矣。無燕居行,則為誼矣。無所宣佈無有攝取,常如應行,則為誼矣。斷去來今無有諛諂,則為誼矣。亦不想念正法非法,除有限無限、有常無常,平等之惠而超度去,則為誼矣。於諸文字所應音聲,而悉曉了一切本淨無有言辭,則為誼矣。曉心意識,無所宣暢而出家者,則為誼矣。於淫怒癡塵勞之欲,有想無想應與不應,悉分別之而無想著,則為誼矣。等於諸法而無若干,不為差特,則為誼矣。空無相無願無所造作、亦無有形,則為誼矣。曉了第一至誠事者,不有所信、不仰他人、不知相處,則為誼矣。亦無勅教不著諸相,則為誼矣。相如虛空靖寂之相,則為誼矣。無所著相無所造作、無所悅相,則為誼矣。無所壞相如其本無,真諦無異無差特相,則為誼矣。善開化相計陰如幻,自然之相,則為誼矣。其四種者為法界相,而不游出徑行外相,則為誼矣。佈施戒惠寂然善權,無有相者,則為誼矣。興設至誠無欺詐相,一切所有為無所有,則為誼矣。猶如金剛堅無壞相,處於世間無所諍相,則為誼矣。所作極善而諦究竟,具足之相,則為誼矣。一切普入而悉濟相,無有陰蓋所向門相,則為誼矣。等於諸趣,入於一切諸法之相,則為誼矣。平等無邪覩於平均,無所有相,則為誼矣。定意智惠因游生相,解度知見而為惠相,則為誼矣。依於聖相,若有所知若教命相,則為誼矣。如其真諦曉發遣相,等御一切諸法之相,則為誼矣。假使菩薩如是具足所修之誼,能說若斯諸誼事者,則能分別一切眾誼。故謂大士菩薩尋應威儀者也。」

佛告寶女:「何謂菩薩奉順律教?如來講說,而有二律。何謂為二?殃罪之律、決勞欲律。彼何謂殃罪之律?所言罪律,思想之本,不應順本、無明之本、愚癡之本、顛倒之本、無實之本、虛偽之本、貪身之本、猗我之本、著人之本、懈怠之本、無所捨本、無所歸本、狐疑之本、慢恣之本、難致慧本,是謂殃罪之律。何謂決塵欲律?住無猶豫而無所念,無有罪處亦不說罪、不說方面,不樂王者,不為塵埃,無有慳貪、亦無所見心無所起,其志安雅離於滅盡,則無所有無有處所、亦無方面無有塵勞,無所悋惜亦無所覩,計如心者罪亦如之。如其罪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根本亦無所住,猶如心者不可攀引,清淨鮮潔超諸所有,寂然澹泊趣於滅盡,斷絕休息生死患難,信遵聖教而秉一心無有猶豫,志於同歸無有殃舋。是則名曰決塵欲律。」

佛告寶女:「何謂塵勞?何決欲律?所言塵者,謂淫怒癡、無明恩愛,及以所受諸有十二所趣有為因緣之行,是曰塵勞。所決欲律究竟開化一切諸法。所以者何?則以空事開化諸法,彼無慾行無恚恨癡;則以無相開化諸法,亦無翫習行眾勞塵;則以無願化於諸法,彼則習行諸德善事。於一切行而無所行,已無所有化於諸法,以無所行導利諸法。彼於所造而無所行,一切諸法依猗因緣,於一切見無所遵修。假使於此十二因緣,有所歸趣平等諸法,於一切勞則無慾塵本末寂滅。所云空者,俗與道空。以是之空,一切塵勞欲事亦空。假使以空等於道者,是決欲律。其有言曰,彼典主律,自開化者乃名曰律。其能知己自化身者,則能曉了開化欲律。

「何謂開化己身之律?其能分別於我、不我,知身自然,解己澹泊了己如實,曉於己身無所瞋恨,分別身空己無所有,曉己無本了己無獲,分別己身而不動搖,分別己身無有倫比,曉己無生亦無所起,其有了己,分別如是則了塵勞,而無有本亦復若斯!如無有我而想有我,彼則顛倒;設如是者,己無塵勞而起勞想,是為顛倒。又如吾我本淨無身,如是欲塵則為本淨,無塵勞也。其有曉了如是觀者,是決欲律。彼亦不化過去欲塵,亦無當來、亦無現在。所以者何?不習諸行亦不復念塵勞欲塵。其於己身無所念者,則無過去亦無當來、亦無現在。又如心者無有色像,則無有內亦無有外、亦無所得,欲塵如是則無色像,亦無有內亦無有外、亦無所得。無所得者則無瞋恨,亦無諍訟無所滅除,亦無所造無所不造,亦無所作亦復不作。一切欲塵其有游此,於諸欲塵了別恩愛,而無所有亦不離有,是則名曰決欲塵律。」

佛告寶女:「假使菩薩曉了如是開化欲律,則能教導眾人欲塵而說法矣!是則名曰奉順律教。」

佛說是至誠真教之法,隨誼奉順律事,一萬菩薩得不起法忍。寶女欣然志懷踴躍,善心生焉,前白佛言:「未曾有,如來!快說此至誠法嘆詠誼律。設使菩薩奉行如斯,則為第一,無所諍訟,便能蠲除眾生所訟,則順經典。」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

寶女所問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發意三十二寶品第二

爾時,賢者舍利弗問寶女曰:「今者女身豈能脩於至誠之法、誼律行乎?」寶女答曰:「唯,舍利弗!其至誠者無有言辭,法者無慾誼不可獲,計於律者身心寂然;又如彼者不可發遣、亦無所受。唯,舍利弗!其至誠者,則滅盡相、法憺怕相,儀離嚴飾律解脫相。以是之故,不有言辭亦不可說。唯,舍利弗!至誠無本法無差特,議無有二律無造誼,以是之故不有所說,亦無言辭不可讚詠。」

時,舍利弗復問寶女:「女所執寶為何等類,而爾名曰為寶女也?」

於是寶女答舍利弗:「菩薩則以三十二事,而現目前興發寶心,一切聲聞緣覺之乘所不能及。何謂三十二事?救濟一切黎庶之類,皆令興發諸通慧心。不斷佛教則發寶心。將護法教則發寶心。亦不斷絕聖眾之令,則發寶心。勸導眾生立賢聖安,無極之珍,則發寶心。蠲除黎庶塵勞之欲,去諸惱患至於大哀,則發寶心。一切所有琦珍異寶悉能捨施,內外所有璝琦之物無所貪惜,則發寶心。自能護己禁戒善行,能以救濟毀戒之人,則發寶心。忍辱之力和雅安詳,精進合集,令諸瞋諍、患厭怒害、貢高自大,懷結之眾群黎之類,恃怙力勢欲有所加,使興忍辱,而令眾生觀於道法,忍辱之力,則發寶心。不怯不弱、亦無懈怠,堅固慇勤永不迴還,於大乘行而不懈倦,開化懈怠眾生朋黨令大精進,則發寶心。心意專精而修一行,同等禪定三昧正受,所歸差特開化眾生,令於欲界而無所著,以權方便退還於禪,則發寶心。智慧分別,破壞一切諸窈冥法,猶如真正而無有二,入施一品感動聖達,則發寶心。等心一切而無加害,道無若干,尋以一味為諸通慧,則發寶心。離諸結滯而以平等,有為無為有形無形,亦無歡欣不離寂然,無心熙怡善住安諦,意不動搖苦樂不移,將護群黎,則發寶心。離於恐懼,於深緣起十二相連,奧妙之誼而無所畏,所當度者曉了超越,不取諸見,則發寶心。積累功德而無厭足周滿相好,則發寶心。常志好樂欲見正覺而不違遠,恆覩諸佛,則發寶心。求聞經法聽省典籍,稱量誼趣,則發寶心。如所聞法,可講說者發無量心,所興諸法無所師受,則發寶心。建立所行,覩毀戒者而以恩濟,則發寶心。其無所學,志存新學而不輕慢,則發寶心。捨於貢高自大、甚慢邪憍之心,卑下謙順而受教命,自屈稽首一切眾生,則發寶心。志存微妙諸根明達,蠲除卑賤下劣之乘,信樂大乘直心向道,則發寶心。離於魔事除去勞塵,潔淨清白而無垢濁便無瑕疵,貪慾染污乃以永除,樂處所有不以懈厭,則發寶心。而常專精行在澹泊,秉閑居德身心寂然,澹虛之行亦不污穢,生死之難志於大哀,則發寶心。

「於是菩薩捨於己身一切之安,欲安天人開化眾生,遭苦患者於眾惱熱不以懈惓,則發寶心。斯菩薩者光明寂然,而如勢力逮無漏法,觀於解脫如察己事,假使欲令而不遠捨所有之事,悉欲具足十方諸佛之法,則發寶心。斯為菩薩非常苦空無我非身,觀斯諸法則無有厭,不染塵欲樂志無慾道品之法,則發寶心。斯為菩薩空無想無願,於一切法而無所行,則以觀察覩見眾生,便於諸法而不造證,則發寶心。斯為菩薩覩於諸趣恐懼之難,忽如失火燒其頭髮,精進具足不可計會,無央數劫游於生死,而不懈廢諸通之慧,則發寶心。是為菩薩設使親近於佛道者,漸漸加增微妙之身聖慧之業,彼時行者不捨大法,伏意樂順隨諸窮匱,不增穢之不以懈厭,則發寶心。是為菩薩假使勸化群黎之黨,第一精勤樂於道誼,不計吾我堅固志性至於大哀,則發寶心。

「唯,舍利弗!斯為菩薩三十二事而發寶心,則為名曰無極妙珍寶,一切菩薩之寶心也。」

於時,世尊讚寶女曰:「善哉善哉!甚快說此菩薩之行,所發寶心而得入道。又復寶女!斯諸正士有無量德所可嘆詠,發於無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非聲聞寶、非緣覺寶,斯則名曰為佛道寶、為菩薩寶。加復興隆佛道之寶,因而生出聲聞、緣覺。菩薩發心所興之寶,皆悉出生一切諸寶。」

聰明品第三

於是賢者舍利弗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天!此寶女身所問辯才,分別解說如所了慧聰明之慧,本豈達乎演暢要事?」

世尊問曰:「於舍利弗所念云何?斯寶女者,不以聰明慧演說法要。莫造斯觀。此寶女者,已得聰明無斷辯才。」

於時,耆年舍利弗問寶女曰:「女樂堪任分別聰慧解脫緣便?」

寶女報曰:「唯,舍利弗!一切諸法悉而應說,皆歸聰明所造之業。唯,舍利弗!菩薩意者分別解說為聰明慧。所以者何?攝取一切諸誼之要故發道心,是為於誼聰明之慧;等御法界故發道心,是則名曰辯才之慧;彼所說者皆歸滅除,是為滅盡辯才哲慧;一切順旨為聰明慧,發此心已至無礙頌無斷辯才,是為辯才聰明之慧。」

寶女復謂:「舍利弗!無所行誼無所著誼,心志大誼聰明瞭誼,而常善思法如幻誼。計其心者則為法事,聰達之心心了諸門,有所歸者歸於明哲,不倚六情心無所著,辯才無礙分別聰辯,所有誼者則為非誼。見法澹泊,所謂順趣假音聲耳!其辯才者託於言辭,所云佛者無不覺誼,由是法生,緣斯順應分別法矣!有辯才者,分別自恣法誼為誼。無恣之法乃為法矣!應順之法乃為順矣!法之辯才乃為辯才。無所有誼無為之誼,合會之誼為聰明誼,合會法者一法味誼,聖眾順滅乃為順滅,有所分別乃為辯才。是為,舍利弗!諸法講說章句,常觀此法則為聰明誼也。」

問寶女品第四

爾時,賢者舍利弗問世尊曰:「其寶女者,發無上正真道意以來久如?為於何佛而志大道?」

佛告舍利弗:「乃往過去久遠世,不可計會無央數劫,爾時有佛,號曰維衛如來、至真、等正覺,興出於世,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曰清淨佛土,衣被飲食、居宅遊觀,皆如第四兜術天上諸菩薩眾。又彼佛時,純悉一類唯菩薩眾,菩薩之會七十六億皆不退轉,得諸總持出於辯才。」

佛言舍利弗:「時維衛如來至真,有轉輪王名曰福報清淨,主千世界,帑藏珍寶不可稱計。福報清淨中宮之內,夫人婇女八萬四千,皆國中上真人玉女,王有千子悉皆力士威勢難論。其王供養維衛大聖,三十六億歲一切施安,而諸菩薩奉衣食、床臥之具、病瘦醫藥。」

舍利弗問曰:「唯然大聖!維衛如來壽命幾何?」

世尊告曰:「壽十中劫。福報清淨王供養維衛如來不可稱限,中宮諸子眷屬枝黨九十二姟,侍從圍繞詣維衛佛,稽首足下,明月珠瓔其價百千奉上世尊,則而叉手白維衛佛:『唯然大聖!吾身所有供養眾備,寧有供養超過此者進如來乎?』」

佛告舍利弗:「維衛如來答福報清淨王曰:『大王!欲知有異供養,為尊為上、為無儔匹。王所未施設,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超勝於王前所施與供養之具。』」

又問:「何謂維衛如來見彼大王心之所念?」

則說頌曰:

「億千諸佛國,  無數如恆沙;
 至億百千劫,  滿中珍寶施。
 而供養如來,  合集其福德;
 不及愍眾生,  而發道意者。
 事億千諸佛,  姟數如恆沙;
 奉無數億劫,  亦如江河沙。
 佛道心哀勝,  七步為超殊;
 斯供養諸佛,  最尊豪無上。
 斯施為超越,  誡無量上忍;
 此精進堅強,  定意慧無動。
 其發道意者,  志願於導師;
 是福最無限,  所積不可盡。
 名稱遠流佈,  眷屬巍巍妙;
 財寶勢力豪,  心念如僥獲。
 為轉輪聖王,  威力天帝梵,
 若志性欣豫,  斷意諸通慧。
 消滅諸惡趣,  悉無八難畏;
 長益清淨道,  常處天人路。
 若人建立志,  離垢無上道;
 諸根恆明達,  聖聰無闇塞。
 覩諸佛奉事,  而聽聞經典;
 精求智慧聖,  常知弘道心。
 心無猶豫結,  離諂常質直;
 愍濟眾生故,  其志願道意。
 不樂諸欲樂,  志慕於法樂;
 普世無所著,  行如水蓮華。
 不厭福德慧,  志求度無極;
 發道心如是,  孰不建大道?
 則以巨錠鐐,  炤濟諸群黎;
 為尊上明師,  眾生大導師!
 處世為最上,  施藥除諸病;
 建立於道意,  億無量無盡。」

佛告舍利弗:「福報清淨王者從維衛如來聞發道意,諮嗟功德不可限量,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則發無上正真道意。時王中宮太子、官屬群臣百官,及諸小王眷屬翼從,說此頌曰:

「『今以建立,  最尊道意;  興發慈心,
  愍傷眾生。  假使欲得,  吾所敬重;
  則發道意,  令其堅固。  生死本際,
  而不可知;  坐行非事,  墮於苦惱。
  慇勤精進,  志尚佛道;  為眾生故,
  行愍善哉。  則能長益,  辯才智慧;
  具足供養,  聖達如是。  維衛之佛,
  得不可量;  為通慧心,  所行若斯。
  欲獲天世,  之所安隱,  帝釋梵天,
  轉輪聖王,  有為之安,  無為之樂;
  則當遵修,  於斯道意。  思攝禪定,
  不可限量;  度於彼岸,  道亦如之。
  聖通之慧,  靡所不達;  諸一切智,
  所行如是。  十力佛勢,  不可思議;
  四無所畏,  如來所有。  諸佛之法,
  弘廣無邊;  從清淨心,  而獲致斯。
  假使欲動,  億千國土;  音聲普告,
  而悉聞知。  修清淨行,  恢弘無垢;
  有聰達者,  當發道意。  則為十力,
  之所奉敬;  而諸如來,  悉諮嗟之!
  為諸眾生,  無請之友;  有聰慧者,
  當發道意。  設使佛道,  現無慧慈;
  說其功德,  無數億劫。  佛之道意,
  所有功祚;  不可盡極,  況欲限乎!』

「爾時,福報清淨大王適說此偈,九十二姟民人之眾及王后宮並千子,則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十四億天演勸助音發大道心。然後彼王轉輪聖帝,則更恭肅十億載供養維衛如來之尊,一切施安淨修梵行清淨之戒,常聽如來所說經典,眷屬俱往啟受法教,則立長子而為國主,便下鬚髮以家之信,離家為道行作沙門。作沙門已!尋則學是四無盡句,次第諮嗟稱限求趣。何謂為四?至誠章句、法典章句、妙誼章句、律令章句。具億千歲入權方便。其王出家學此以後,於千世界三昧正受超度眾生,悉於維衛如來之所而作沙門。」

佛告舍利弗:「欲知爾時轉輪聖王福報清淨者,豈異人乎?莫造斯觀,則是寶女!斯寶女者於維衛佛初,發無上正真道意。」

時,舍利弗問世尊曰:「以何罪蓋受女人身?」

佛告舍利弗:「菩薩大士不以罪蓋受女身也。所以者何?菩薩大士以慧神通,善權方便聖明之故,現女人身開化群黎。於舍利弗意趣云何?斯寶女者為女人乎?莫造斯觀,承聖通力而有所變,則真菩薩也;當造斯觀,無男子法無女人法,具足一切諸法之要,無來無去。此寶女者處閻浮提,開化教授九萬二千諸童女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於時寶女謂舍利弗:「耆年豈能現女人身,而為眾生講說法乎?」

舍利弗曰:「如今吾者則不好樂男子之身,況當復受女人之像?」

寶女問曰:「卿為穢厭於己身乎?」

便答女曰:「實患厭之。」

寶女答曰:「是故菩薩超越一切眾生之類而無有侶。」

舍利弗曰:「以何等故?」

其女答曰:「唯,舍利弗!聲聞之家所可穢厭,其諸菩薩不以患難。」

「聲聞之家何所穢厭?」

「五陰、四大、衰入之事,聲聞所患;菩薩執持五陰、四大、六入之事,不以為患。聲聞穢厭所生周旋及受吾我;菩薩受身無所患厭。諸聲聞眾惡受生死;菩薩游入無量終始不以患厭。聲聞穢厭所生眾難;菩薩所生而無患難。聲聞懈厭功德之業;菩薩積累眾德,不以厭足亦無患難。聲聞惡厭在於眾會;菩薩開化群黎之黨不以患難。聲聞穢厭郡國、縣邑;菩薩普入郡國、縣邑、州域大邦不以惡厭。聲聞穢厭己身塵勞;菩薩不患一切眾生塵勞之欲。唯,舍利弗!聲聞之家所可穢厭,菩薩大士無所患難。」

八力品第五

於是舍利弗問寶女曰:「菩薩大士承何威力無所穢厭?」

寶女答曰:「唯,舍利弗!菩薩八力無所患厭。何謂為八?一曰、慈力無所加害。二曰、哀力不捨群黎。三曰、和性之力不為下劣。四曰、慧力離於塵勞。五曰、權力心無所厭。六曰、德力行無所著。七曰、聖力則無愚戇。八曰、進力本志上願。是為八力。菩薩周旋之所建立,道德之力無所患厭。」

耆年舍利弗問寶女曰:「汝豈具足如斯力乎,若能平等往來周旋耶?」

寶女答曰:「若以平等平等住者,設能如斯行諸平等,彼則無力亦不羸劣。其平等者,彼則不有亦復不無,無無所造不造所行,斯謂平等。平等猶空,一切諸法亦如虛空,其如空者則無虛空,空虛曰寂,便無言說若如曠野,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猶如虛空慌惚無形亦無言辭,如是平等則無羸劣亦無力勢。

「唯,舍利弗!菩薩羸劣則有勢力。所以者何?假使若以塵勞、愛慾而羸劣者,則以智慧而有力勢。若慳貪劣,則用佈施致於堅強。設以犯戒而羸劣者,則以戒禁而堅強矣!設以瞋恚而羸劣者,則以忍辱為力勢矣!其以懈怠為羸劣者,則以精進為力勢矣!其以亂意為羸劣者,則以禪定為力勢矣!設以邪智為羸劣者,則以正智為力勢矣!斯一切法設使菩薩於不善德而羸劣者,則以德本為力勢矣!」

於時,世尊讚寶女曰:「善哉善哉!若有欲言,當作斯說。」說是語時,五百菩薩逮得法忍。

十種力品第六

寶女白佛:「所可謂言如來十力,以何等力為十力乎而得成就?」佛告寶女:「假令菩薩行菩薩道,未曾歸於成立下乘也,終不興造不善之業,彼則以斯堅固之力遵詣道場。」

寶女又問:「何謂十力?」

佛告寶女曰:「力達處處,以處處力審如有知;有限無限審如有知。設令,寶女!如來處處非處處事,有限無限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一之力也。如來以斯,於眾會中而師子吼,解無著要轉淨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世人,巍巍之德莫能當焉,常如法故。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欲令餘殃罪福之報未之有也,彼以得蒙遵修力勢,逮成佛道,過去、當來、現在罪福悉知其原。設使如來知去來今罪福報應,善惡所趣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二之力也。如來之力而於眾會則師子吼,解無著處轉淨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世人,巍巍之德莫能當焉!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觀眾生根而為說法,知其原已而度脫之,若使應於眾人之根,以此具足逮成佛道,為諸眾生以精進根限了黎庶審如有知。假令,寶女!如來現知眾人根本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三之力,應如法故。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入於眾生人物之界,隨人所好如其黎庶而建立之,彼入斯界究竟之力,逮成佛道,而曉世間無數之形若干種體。假令如來入眾生界,各從信喜而開導之,是為如來第四之力,應如法故。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群萌之類志若欲脫,因其所信而得勉濟,求於慧見,覩如慈信而不惡穢,彼則以是信解脫力究竟之事,逮成佛道,而知黎庶若干種信,無量之樂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了知仙人眾生若干種信,所樂無量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五之力。而於眾中則師子吼,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當焉!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顯發遣慧,有為無為、有形無形之所有法,求聲聞乘緣覺之乘若復大乘,彼以斯慧具足之力逮我佛道,一切盡入究竟之慧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普入眾慧,靡不周達審如有知。獨步眾中而師子吼,天上世間巍巍之德莫能當焉,常應如法。是為如來第六之力也。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未寶廢失往古德本,而不放逸超越本願。彼則以斯往古本德不忘失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心念過去無數劫事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知己及他眾生,不可計量往古之事,悉誠念之審如有知,而於大眾師子之吼,是為第七之力。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莫能當焉!常如應法故。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遵修禪定三昧正受心無所生,離於欲塵調隱柔仁。彼則以斯柔仁之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了於黎庶一切禪思脫門、定意正受之行,塵勞懷結審如有知。假令,寶女!如來曉於黎庶一切禪思脫門、三昧正受,塵勞懷結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八之力。而於大眾師子之吼,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當焉!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未曾覆蔽眾生之功,不輕未學不慢不及,逮致顯明照於眾生。彼則以斯弘大光耀,究竟具足逮成佛道,天眼徹視如有悉知。假使,寶女!如來至真道眼徹視,靡不覩見,是為如來第九之力。獨遊大眾而師子吼,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當焉!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不御眾生至有漏法,則為黎庶說漏盡法不長諸漏,以無漏道求於眾生顯示正路。彼此無漏篤信之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普達一切盡諸漏慧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悉盡諸漏慧者,開示一切無漏之慧,是為如來第十之力。如來以致斯真力者,則於眾會而師子吼,了無著處轉淨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世人莫能當焉!是為,寶女!如來十力。如來以是十種之力具足成就,乃得謂正覺。假使菩薩逮聞此力,以斯菩薩十種之力,而逮成就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品第七

寶女白佛:「斯所可謂如來至尊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又彼菩薩則以何行致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

世尊告曰:「行菩薩道,未曾於法違失師命,了知是像,常以等心愍於眾生,一切所有施而不悋,等奉行法觀察所歸,無若干想以離眾著,適成佛道則師子吼,吾以逮成平等之覺。汝等當知,吾以曉了於此之法無不覺達。假使若有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與世人,不能覩見如來瑞應弘雅威曜。設不能覩現應之德欲求佛短,都不覩見而敢生意,心自念言:『佛不得成平等正覺。』設有言爾,佛無恐懼、行無所畏,獨步大眾而師子吼,知無著處轉淨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與世人,巍巍之德莫能當焉!是為如來第一無畏。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知於內行別內外法,又復曉了罣礙之法,亦不習行廢退之法,亦不順從亦不自行,不以化人亦不宣佈,見諸罣礙悉棄捐之。逮成佛道為師子吼,永不覩見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餘世人而訟理言:『如來講說罣礙之法而令人行。』雖有斯言,不以恐懼、行無所畏,轉弘法輪於大眾中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二無畏。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而常奉行清白之法,無諍訟路講說經典,淨化一切眾生之類,現在歸趣超異之德,無數重擔無為之業,則普得入淨除結恨,而自積累無為之業,其佛勸化黎庶之原,逮成佛道則師子吼,吾以淨除諸結恨事,而講說法遵修此行,悉得嚴淨。永不覩見,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餘世人而訟理言:『如來講說結恨之法。』雖有斯言,不以恐懼、行無所畏,轉大法輪於大眾中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三無畏。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未曾處於甚重憍慢,吾有所知吾有所見,餘人無知而無所見。志常謙遜而不自大,覺了眾事不著惡行。彼遵此法悉令具足,逮成佛道則師子吼,當知我身以盡諸漏,如是蠲除生死之患。復為眾生廣說經典,蠲除諸漏。永不覩見,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餘世人而訟理言:『如來講說不除諸漏諸漏未盡。』雖有斯言,不以恐懼、行無所畏,轉大法輪於大眾中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四無畏。

寶女所問經卷第二

寶女所問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十八不共法品第八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諸有眾生常失路者,導示其路溝坑嶮地高下邪徑,治令平等而設橋樑,窈冥之處邊曠之地,則立佛寺高曠彌弘。假令有人處狐疑罪,為無央數群萌之類,蠲猶豫罪令不墮殃而有處所,亦不興盛他人狐疑。不說人短言某有罪,知無央數群黎志性,滅除一切眾生願行,而說經法無有狐疑、亦不猶豫,則為興顯法之弘曜,而以授與大智慧明,勸助諸佛一切菩薩令說經典,以法施恩而無諛諂,造立善業轉相勸化,未曾輕人亦不調戲、亦不易弈,不施加害亦不毀呰,國土所習亦不自大,一切言辭唯信佛言。隨文字教而得自在,知文字空,於諸言辭所有之事,不覩瑕穢不求其短、不瞻其缺。設使菩薩行如是法逮成佛道,斯則名曰無有瑕缺。以無瑕缺,則能具足一切智慧。若有問事分別解說,靡不通達普悉照曜,善修三昧善能曉了,咸入一切音聲總持,常嘆如來無缺之辭而說經法,皆於文字而無所造,是為,寶女!如來第一不共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棄捐一切口之惡辭,所言至誠以法為本、以議為主,教化為業不為虛妄無所傷害,而悉捨離非賢聖辭,遵修賢聖寂寞之事,無有諍訟,順從沙門所造立法。若聞經典,所求得議為他人說,皆為己身及與他人。志求精修滅定之事,未曾與人鬪結懷怨無所訟理,不求口舌亦不著空,信解空行則無所著,度法名號篤信如來無業道慧,勸化餘人、眾生之類使入此法,遵斯法已逮成佛道,謂無諍訟。彼無音聲,不以一字而有言辭、亦無所說。不處諸業,勸化他人於斯正法。修是法已逮成佛道,則無言辭。以無音辭,不以一字而有所演,亦無所說無俗之業。為諸會者善說議理可眾人意,所說音辭順而應時感動國土。善修三昧,分別曉了無量之行、總持之門,則於如來一切順節諸相具足,及一切好一切毛孔,演出無量不可思議佛法音聲,能以一毛所暢音聲,悉敘悅可諸會人心,講說無量諸法之門,音自然出,乃是往古本願所建勢力所致。如來於彼無有思想,而常寂然無所業求,是為如來第二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常不違失於六思念,而常念佛、念法、念眾、有思念天,念行佈施、念行智慧,亦化他人令行六念。行此法已逮成佛道,常不失意救念眾生,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善修三昧,分別曉了法錠總持。又如來尊,悉念諸法未甞忘失。彼時則以未曾之行,察覩一切眾生之類,心意所念。欲來問事,如來悉了不復思念,若有問者而解說之。如是所言,心根明達無所罣礙,皆能善說悅眾人意,以一文字一時須臾而悉周至,是為如來第三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而常將護他人之心,不令餘人造瞋恨心;不令心動不惱人心、不令心臭。未曾妨廢他人德本,不斷絕法而信其心。猶若如幻,無念無想不以自恣,等心一切眾生之類,等觀諸法處一法界,入無所壞。行是法已逮成佛道則得常定,無有須臾心不定時,觀行諸法一切自然,名等積三昧。而善分別普門總持,如來常定,顯示一切諸佛之事無有異業,是為如來第四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無有顛倒諸想之念,心不反行不造邪見不為虛妄,則不自計有我有身,無有人想亦無壽想、亦無命想,無士夫想無人意想、無學志想無斷絕想、無有常想無諸見想、無三處想亦無念離三處之想;亦無有善亦無不善、亦無有罪亦無不罪、亦無有漏亦無不漏、亦無世俗亦無度世,除塵勞根無有生死及泥洹想、受聚會想。眾生志性思想顛倒,蠲除此已遵修眾善,則以遠離凡夫之想,棄捐一切眾邪之見,亦於中間而無所猗,觀平等法。行斯法已逮成佛道無若干想,名曰如來永無諸念。則能善修無想三昧,曉無盡藏總持之門,如來游步行無有想,則興大哀愍傷群萌諸妄想者,其有黎庶縛著行者,勸化說法不失時節,是為如來第五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心常觀察游生死者,省諸塵勞苦惱法已,則尋導御令至普安,立於法觀使不憂慼滅一切苦。於諸利求不以汲汲,則為蠲除戀慕之結;亦不貪惑一切供養所獲之利,則於諸利有所忘失不以憂結。觀諸萬物一切無常悉為苦矣!不觀身法信寂泥洹,而已觀察於眾黎庶。如是色像觀察諸法,奉行己達遵修斯法,究竟具足逮成佛道,名曰無礙。不可計會所觀察者,則為如來合會宣暢善修三昧,名離三觀曉了有數海印總持也。如來普為諸天、龍、神、阿須輪、迦留羅、真陀羅、魔休勒、釋梵四天王、人、非人,悉供養佛無不奉事,不以為厭亦無所著,一切異學諸外道奇術、犯戒眾生來嬈亂之不以憂慼,其心平等解諸所有,悉無所有其心平等。譬若如地無所不忍;猶若如水洗諸穢濁;心若如火無所不燒;心若如風普無所著、亦無戀慕;心如虛空亦無結恨。等心療治一切眾生,覩寂寞行則於斯法,思惟觀察修於人行,所觀具足常興大哀,遍入眾生度無所度,開化群萌不捨時節,從人本行而為說法,不以動搖亦不懈怠,是為如來第六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蠲除眾惡慇勤修行,求於一切善德之法,好於微妙愛樂無極,憙於至深若干之種、諸善之本,棄捨聲聞緣覺之事,志於大乘而不退轉,興發大哀愍於眾生,思惟正義未曾忘捨,除己身想為他人故,合集一切諸佛之法。彼則以斯好樂於法,不能絕去志慕佛道,覩諸魔眾倚於顛倒,反邪見者故為斯等積累正法,逮成佛道,因曰如來不失正樂。以能善遵所樂三昧,分別曉了金剛總持,自在於法所可應講而為說之。所向一時須臾之間,所歸時節有所持者,眾生意性如其法器,各從所行而說經法,常不違失三昧之定,是為如來第七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常行精進,恆不捨遠不厭善本,合集應德而不違廢,敬於一切尊於善友,詣諸法師、諸佛菩薩,親近諮受聞其經法,奉事侍從精進無量,游無數土攝護生死,開解無限眾生之類。嚴淨無量諸佛國土,供養無量諸佛正覺,攬持無量諸佛之法,覺達無量諸佛聖慧,入於無量眾生之行,曉了無量講諸法門。彼則以斯勸法之故,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則名曰不失精進。如來精進無所忘失,善修於斯精進之行,三昧定意神足變化,如來神足感動變化,不可限量亦現殊特,開化度脫無數群萌,堅固至誠無礙陰蓋,游諸佛土無所損耗、亦無所行,而普周至遍於虛空,是為如來第八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意常專秉第一執志,又恆安詳究竟具足真諦之心,未曾忘失一切世俗及度世法,遵修思惟於四意止。彼則自觀內身之行,而專惟於非常、苦、空、非身之事;又觀外身,身之所行非常、苦、空、非身之行;觀內外身非常、苦、空、非身之事。觀內痛癢見痛癢空,專修於行;觀外痛癢見痛癢空;觀內外痛癢,見內外痛癢思惟知空。觀內心行,見其內心惟念無想;觀於外心,見外心行專惟無相;觀內外心見內外心,專惟無相。觀於內法,見於內法行無所願;觀於外法,見於外法專無願念;觀內外法,見內外法行無願念。彼則於身得四意止,思惟非常、苦、空、非身,具足成就如來之身,而不斷絕身之善德,以解痛癢則獲意止。思惟空行察於一切,諸趣黎庶而令休息,一切惡趣以設大哀除其苦患,心以解達,名曰意止。專修無相,亦不違失菩薩之心,稽累遵修大乘之行而不懈廢,心歸於法,名曰意止。專修無願,不於無慾法而取證,觀察佛法,等御入於無量法界,修斯法已究竟顯達,逮成佛道,是則名曰不失道意。如來常定志未曾忘,蠲除眾行善修三昧,如來講說變化之事,見諸眾生去來現在心之所念信解諸根,度脫塵勞愛慾之行,曉了結縛因緣之著,非善行業報應罪福生死終始。知諸佛土聲聞合會,體解菩薩行受決時。自說父母親族知識朋友,心根明達而不忘之,分別八處言無一虛,是為如來第九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常遵智慧,智慧光明、智慧威曜、智慧顯識,演智錠暉聖達之慧,深妙之明厭欲之智意不可喻,所興之慧達於一切,聲聞、緣覺慧所不能及。未曾有慧,曠達窈窕無邊之慧、趣異之慧、滅定已慧、念無所住無所著慧,求聞無厭志於聖達,暢於博聞而歸智慧。覩於世間如首火然,慇勤志慕大學之慧,有所聽聞猶如大海,聞能分別。好樂經典樂於法樂,彼求於法故行精進,以斯法樂無有形類,於內於外而悉放捨無所悋惜,小心恭順奉敬尊舊常受言誨。於五陰苦靡不能忍,悉捨諸安所可娛樂,彼以好法慇勤為樂。聞一四句頌,不用具足千金之寶,寧欲得聞一句之法,不志獲於轉輪聖王;願樂欲求聞度無極,不貪得致帝釋梵天;寧樂為人說四句頌以法佈施,則不奉賴江河沙等廣說祠祀供一切乏;寧樂勸人發於道意,而不用致江河沙等轉輪聖王;寧樂為人講說經典,演度無極所可遵行,而不奉獲江河沙等帝釋梵王其有性行。如是成就專精聽經,一心而為他人說者,如是精進所受奉行,少有及者。一切諸天所見敬奉,諸佛所念,其為諸天所見擁護。諸佛念已,俗間典籍度世正經自然現矣,不學悉達則能堪任,致於無盡智慧光明。行是法已究竟具足,逮成佛道,以故名曰為如來也。不共智慧真諦聖達,其明巍巍無所罣礙、無有陰蓋,皆知一切群萌之等心所行念善惡所歸,有言無言、有罪無罪、有漏無漏,世俗度世塵勞瞋恨,生死泥洹皆分別說。一切法門所入聖覺曉了講誦,一切國土滿中諸塵,其智慧明知於過去、當來、現在之事,無所罣礙無有陰蓋。劫數如是一切悉了無有蔽礙,曉了本際當來之際,諸去來世說無邊際入識察行,善修三昧教授變化。如來至真以一法門,悉能分別一切法門,使一法門入一切法門,是為如來第十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未曾志慕於居家矣!亦復不樂於捨家,而復示於出家行學,多為沙門好喜澹泊,寂然為上靖默為業,遵修精進深妙之法,而復奉行斯三脫門,空無想願。一切諸魔及外讐敵所不敢當,一切顛倒及諸邪見無能犯者,化諸想著眾生之類。彼則以此三脫之門而專惟行,便致無蓋解脫之門,自然興發無礙慧明,以度魔界具足聖界,不複習行一切陰蓋,顛倒覆蔽所處邪見塵勞眾想。便以曉了無陰蓋門,以三脫門而自娛樂,則分別說深奧之法,但歸要義不歸嚴飾;但歸要慧不歸於識;歸分別要不歸多辭;但歸於法不歸於人。所歸導利一切眾生,美辭嚴飾離諸想會,講說分別歸於要義而令解脫。於色想會講說分別,歸於要慧而度脫之,在於多辭而合會矣!說色平等,令歸正說而度脫之!依於人會分別勸化,使歸於法而度脫之!假使會在六十二見,為分別說譃無之要,使度脫之!設集游在一切諸想因緣之惑,解脫無想而度脫之!游在三界,分別無願而度脫之!集在欲行,解脫空淨而度脫之!集在瞋恚,分別慈心而度脫之!會游愚行,解說緣起十二相連而度脫之!入於貪會,分別現說施度無極而度脫之!在犯禁眾,分別現說戒度無極而度脫之!在瞋恚眾,分別現說忍度無極而度脫之!在懈怠眾,分別解說進度無極而度脫之!在亂意眾,分別現說禪度無極而度脫之!在邪智眾,分別現說慧度無極而度脫之!在凡夫眾,分別現說聖諦之議而度脫之!在四倒眾,分別現說無常、苦、空、非身之法而度脫之!在於一切陰蓋之蔽、顛倒邪見迷惑之眾,分別解說無蓋脫門而度脫之!在塵勞眾,分別現說十方諸佛道品之法而度脫之!行是法已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所以名曰如來不失度脫。以能不失於解脫者則無瞋怒,究竟根原無有缺減,本末清涼游諸所趣,入於深妙所逮神智,而不可及甚難當矣!過於聲聞緣覺之乘,普能獨步於諸佛道。離穢無垢則無瑕疵,究竟清淨而莊嚴治,寂觀之業志有所說,而不可盡無量無邊,則於無為無所罣礙,修行平等等如虛空,善修三昧號離垢藏。皆悉照曜一切諸法,曉了總持,如來說法悉解脫想。一切所歸來親近者,普以暉曜多所開明,向於無為而崇滅度至重泥洹,究竟具足得其邊際,是為如來第十一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以慧為尊慧為勢力,歸於要慧講論慧土,超越諸慧所歸趣者,嚴治聖道興顯所行,求於超異淨修神通成一切智,修行道意具足究竟,則得聖達至諸通慧。若有欲心知有欲心之所興發,若無慾心知無慾心之所興發;若有瞋恚心知瞋恚心之所興發,離瞋恚心知離恚心之所興發;若有愚癡心知愚癡心之所興發,離愚癡心知離愚癡心之所興發;若有塵勞心知塵勞心之所興發,離塵勞心知離塵勞心之所興發;若睡眠心知睡眠心之所興發,離睡眠心知離睡眠心之所興發;若合會心知合會心之所興發,離合會心知離合會心之所興發;若冀養心知冀養心之所興發,離冀養心知離冀養心之所興發;若貪他心知貪他心之所興發,離貪他心知離貪他心之所興發;若過上心知過上心之所興發,若無上心知無上心之所興發;若陰蓋心知陰蓋心之所興發,若無陰蓋心知無陰蓋心之所興發;若無決心知無決心之所興發,若有決心知有決心之所興發;若有恶心知有恶心之所興發,若有善德心知有善德心之所興發;若有罪心知有罪心之所興發,若離罪心知離罪心之所興發;若有漏心知有漏心之所興發,若無漏心知無漏心之所興發;若世俗心知世俗心之所興發,若度世心知度世心之所興發;若有著心知有著心之所興發,若無著心知無著心之所興發;若清淨心知清淨心之所興發;若薄尠心知薄尠心之所興發;若眾憒心知眾憒心之所興發;若習更心知習更心之所興發,若無更心知無更心之所興發;若邊際心知邊際心之所興發,若無際心知無際心之所興發。取要言之,若慳貪心、佈施之心;若犯禁心、奉戒之心;若瞋恚心、忍辱之心;若懈怠心、精進之心;若亂意心、禪定之心;若邪智心、以正智慧度無極心;凡夫之心、聖賢之心;趣邪見心、趣正見心;聲聞乘心、緣覺乘心、若大乘心、若復曉了大道之心。

「又知苦諦所因而有,是為習諦,是苦盡諦斯為苦盡,向道者諦審知如有。已能曉了苦諦如有,則知本淨慧無所起,究竟本末無所習慧。而知苦諦審如所有,亦無所斷亦無有信令永都盡,曉了徑路一切普入,而以等御猶若虛空,無有吾我無所貪愛。又其處所本來悉淨,彼皆了此四諦之原,審從而有無所造證,開化眾生蠲除諦願奉行明證。若為群黎講說經法,以所說法得真柔順,而不迷惑亂於緣起,棄捐一切眾邪異見,處入中正觀因緣法,則了諸法解報應緣,不在己土不在人土、不在壽土不在命土,亦復不在眾生之土。知彼無明而致斯行,知從所行而致有識,知從所識而致名色,知名色緣而致六入,知六入緣而致習更,知習更緣而致痛癢,知痛癢緣而致恩愛,知恩愛緣而致所受,知所受緣而致所有,知所有緣而致於生,知所生緣而致老死啼泣哀慼勤苦之患。如是因緣致大陰體,悉曉了空無明已盡。行識名色六入所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啼泣哀慼,大陰之身便永盡矣!

「彼造斯觀其無明緣,非己身緣亦非人緣,無壽無命無眾生緣。設使無我、無人、無命、無眾生者,斯則為空。已知空者不計有常亦無斷滅,不計無常,況斷滅者?則於過去而無所生亦無所起。設於過去而無所生無所起者,則於三世而無所著。已於三世無所著者,悉無所獲則無所有為自然矣!已無所有自然寂者,便則越度去來之路,已能越度去來路者則第一議,以第一議則曰正真。

「已為正真彼佛真辭,已佛真辭則無所諍,已無所諍則寂志法,已寂志法自然若空。從斯慧行而曉了之,從習不順則習無明,以習無明便致行、識、名色、六入、習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啼泣哀慼集大陰苦,身惱之患亦不蠲除,所倚諸見悉究暢知,因緣報應而合會成。已能分別無我無人、無壽無命,諸法自然不受邊際,亦不不受亦無所得。不得際者則無根源,已無根源則覩中正。假使不得諸法根源,於彼何緣當有中正?其中正者為何等類?彼以超度無限正法,則離彼此中間之法,便能講說無量中正經典之要,以能奉行如是法者,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是故名曰如來至真。

「終不違損度知見慧,設能不違度知見慧,以度知見慧尋能遵修力進三昧,曉了無量自在總持,而以等御無限中正之法界也。如虛空無有想念,便則講說無形業慧,分別報應無所忘失,演暢平等去來今事。而目覩察一切眾生諸根所趣,說其精進慧之所解,分別決了無央數身不可計形,嗟詠解說世間之行,而善建立講無盡事,宣佈顯現無量之信,若干種信又分別說,一切方面諸內分部,悉能周達決無限難,諸所游步說進退慧,演無思議諸法之門,宣示一切禪定脫門、三昧正受。塵勞之欲瞋恚之結,搆諸黎庶終始所趣,善惡中間而悉曉了,過去無數無陰蓋慧,普現無量若干之變,往古世事而皆念之。

「又咸觀察靡所不覩,而悉曉了宣佈無量、無蓋,天眼徹視而悉說之,一切諸礙悉無有餘,已能解脫除諸礙慧,一切漏盡及為慧耳!設無所有已為慧者,講無畏慧皆無差特,平等如稱不斷佛事。講說大哀勢力之慧,隨人本行而嘆說法,讚揚諸法無有處所,開化眾生則轉法輪,無有懈怠差特之慧,宣佈深奧若干殊異,超玄無底至化彌弘,智慧之力而為感動,一切聲聞、緣覺之乘所不能及,是為如來十二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興造聖業不求名號,則以己身興智慧業,不復設造一切身穢諛諂欺詐,無凶害行無慳貪行,常修梵行,身精進事則順道行,不為身患不逼他人,依度無極行大悲哀,常為眾生身所遵修。若茲具足,彼以斯法奉行如是,逮成佛道,斯謂如來身所行事德慧自在。以身解了一切慧明,等自在已覩一切形,悉能示現諸色三昧,曉了普入總持之要。如來現已無數之形,若干種像顏容之類,一切天、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釋梵四王、梵志、君子、長者、居士、農夫、工、師、細民、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又無數人不可稱計,百千之眾悉來會坐,佛現無量威儀禮節,顏貌形像而為最尊、為長為上、為極大人為無量正,而為眾會講說經法,勸化發遣多所誘進,中間沒身忽然不現,眾人因解。是故大會各各相合,共坐說議眾人歡喜,所演智慧寂然經行,若有覩者不以為厭,若所說者益用踴躍,心逮悅豫不復歡喜,一切欲樂境界財業,設沒不現靡不渴仰,欲得奉覲聽說經典,設有覩者,貪慾之著恩愛之見,聞所說法好樂聽受,因斯報應至於無漏,身口心定而無瑕疵,獲斯行業,是為如來十三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造聖慧業不求名聞,彼口所說惟興慧事,不為一切瑕惡諛諂、佞邪所迷,所言至誠而不兩舌,亦無麁辭,而不讒人言辭柔潤,不為獷說言輒說法。其口所宣,不令己身及與他人心懷惱熱;口之所說如佛教法議歸於善;口之所說言辭則可眾生之心,無所中傷其慧安詳,言辭具足不遵修名。以此行法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謂如來口言等慧智德自在。彼則以此口言等慧智德自在,善修寶事三昧之定,得達三品曉了總持,如來所入以一口辭、以一法言普入一切,宣暢諸音,等悅一切眾會之心。如來一切所演音聲,則合於議不違法理,至誠柔順觀因緣法,除諸瑕穢而離愛慾,寂定游已,必當獲致至誠之報乃至滅度,是為如來十四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假使常修造智慧業,不慕名色,以心思念聖慧所興,則令眾生離於瑕惡所著邪佞,無明瞋恚倒見之事。遵修正見而行慈悲,等心黎庶不捨道意,遵奉慧已究竟具足,不為自大亦無慢恣,行是法已逮成佛道,斯謂如來心之所念,精修聖慧志所暢達,心等慧事聖明自在。彼已達已,一切慧心等聖自在,善修現在諸佛目前顯立三昧,所念清淨曉了鮮潔之總持也。如來一心普知一切眾生心念,已心等故則能普等一切黎庶,勸助平夷心等一切,則能等已所可勸助,心猶若幻本性清淨,一切諸心自然如空。道法等御一切眾生身口心行,以眾生法等入己身,所修道法一切諸身猶若現影,若能以慧等御諸身,一切眾生入於己身。以能等御一切諸身入己身者,發意之頃令眾生身化立佛身。斯所建立無能毀者,亦無能動無能轉移天上世間,諸天人民、諸魔、梵志、沙門、梵天無能進退,是為如來十五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聞諸過去如來至真無罣礙慧,斯諸等正覺悉普週遍一切世界,無所罣礙無有陰蓋,身所行業威儀法式而悉篤信。一切世界音聲本寂,靡不得入無量無盡不可思議諸佛音聲,分別演說無量法門。斯諸過去如來言辭則無有二,十方國土諸佛正覺及眾正典,普諸黎庶,一切菩薩亦復如之。達諸聲聞、緣一覺眾、一切諸人因緣罪福,所可念行,則復篤信過去如來心之所行,光明之曜清淨無量無有陰蓋。信斯過去諸如來者,不懷狐疑亦無猶豫,不恐不懼亦無畏難。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曉了眾生如是比像,悉樂諸法因勸助之,以行此法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名如來過去無量無損智慧所現自在。

「彼以過去自在智慧,則復善修於勇勐伏三昧之定,分別曉了威曜總持,而知過去諸如來眾,各各異名壽命之限,於其中間無邊之慧,欲求根源悉能盡極,過去菩薩聲聞緣覺亦復如是。眾生群萌所可造行,人所修業善惡禍福,有如過去一切劫數,以何等劫成為正覺、覺未覺者?於某劫中,而有若干如來至真等正覺?斯諸如來亦於彼劫,說無限量無礙之際不可盡極之根源也。又了過去諸佛世界其名各異,若有雜穢若復清淨,多少大小細軟微妙,塵勞限數所入之處,如其順應十方處所,金剛羅網分別所入,諸根羅網所入境界,一切過去無有邊際,諸佛國土不可究竟得其邊際。如來於此一切普說,斯過去事無有捐忘,悉能決了斯諸佛慧,如人觀掌視五指矣!是為如來十六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聞諸如來、至真、等正覺慧無罣礙。斯諸正覺普則周旋一切世界,身無央數無有陰蓋,身之所行威儀禮節悉篤信之,音聲暢達靡不週遍。諸佛國土皆聞法教,乃入無限所說法門,信於當來如來言辭,十方國土諸佛正覺諸法眾生、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及諸凡夫所作罪福善惡之報。又覆信知當來諸佛心之所歸,光明威神清淨無數無有隱蓋,信斯當來諸佛之行,不懷狐疑亦無猶豫,不恐不懼亦無所難,而以篤信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則復於斯為諸眾生勸助合集,如是像法究暢信樂,行此法已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謂如來當來無數無所損失現慧自在。

「彼以當來無所損慧,現自在已則便興發大哀之力三昧之定,曉了分別師子雷音之總持也,則能了知當來正覺各各異名壽命限量,於其中間說無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又復識知當來菩薩、聲聞緣覺、眾生群萌之所行也,黎庶行業所當遭遇禍福報應;又知當來一切諸劫,而於某劫當成正覺、覺諸未覺;又於中間說所歷劫,無有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當來世界各各有名,雜穢清淨多少大小細柔微妙,如諸塵數所有齊限,如來知其無所捐忘,而柔順行十方處所,根原羅網之所有分,悉能普入當來無數諸佛世界。斯諸如來悉分別說,觀如手掌覩五指矣!是為如來十七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聞諸現在如來至真無罣礙慧,斯現正覺其身無數而無陰蓋,諸佛境界身所行業,身之所趣咸儀禮節;又其音聲咸遍諸國,無所罣礙聲無覆蔽,皆篤信解不可思議諸佛音響,說於無量諸法道門。斯諸現在如來言辭,而悉信樂口所宣暢,十方國土諸佛正覺及眾經典,一切黎庶諸菩薩等,聲聞緣覺一切人民選擇分別。此諸如來心之所行,心所興業光明清淨,不可計數無有陰蓋,皆覆信此現在如來,不懷狐疑無有結滯,不恐不懼亦無怖懅,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又復勸化於他眾生,如是色像信樂經典,行法若斯具足究竟,逮成佛道,斯謂如來現在無數無所損失現慧自在。

「彼以無數現在如來無損智慧現已自在,則便善修離垢照印三昧之定,曉了分別金剛道場之總持也。如來現在普能分別,諸佛名號各各差特,壽命之限悉能宣佈,中間迴絕而無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現在一切諸菩薩眾、聲聞緣覺、眾生之行,群萌事業罪福報應;現在十方諸劫之數,於其劫中成為正覺,說其根原;現在十方一切國土,各各有名,雜糅清淨多少大小柔軟微妙,悉得普入,如塵數限隨其所順,十方處諸諦根羅網,悉入現在十方世界,於其中間無限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如來於彼,所說分別無所損耗,此諸如來選擇智慧,如觀手掌察其五指,是為如來十八不共諸佛之法。

「是十八品,便得一切不共諸佛之法。何謂不共諸佛之法?無能覩見如來頂相,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身無限故。如來超殊一切諸形,是為不共諸佛之法,一切人中為最尊故。眾生見佛瑕穢消除,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身如藥故。如來之行英妙超殊,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無罪舋故。如來無懼,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得無畏故。如來獨步,無有諸漏而得自在,是為不共諸佛之法,遵平等故。如來之心行無所壞,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曉了賢聖之教誡故,如來調定志性和雅,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堅住建立於己行故。如來之辯應時而對,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講說經典無言教故。如來可悅一切眾生心之所念,因曰如來,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無所進故。如來音聲普聞眾會不溢在外,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講說經法而不虛妄,開化應度,救濟諸根令純淑故。一切眾會在於道場,親近覩見如來顏貌,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變化感動無思議故。瞻察如來無有厭足,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如大德無極樹寶柱,大聖體故。如來說法無所侵枉,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平等覺故。如來之身不可諦視,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威儀禮節無希望故。如來之身如師子步,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於大眾中無所難故。如來游步無有虛妄,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智慧為本身造行故。如來之行音聲真諦,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智慧元首口辭真故。如來之眼普視無邊,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聖慧為上心明達故。如來教授言辭顯曜,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卒對辯故。如來利養名聞流溢,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無上正真不可盡故。如來之福不可盡極,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第一分別了諸礙故。成為如來無能當者,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為大鉤鎖力士之身,而有十力、四無所畏,第一最上度無極故。如來無倦常不退轉,所說不懈,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曉了一切眾生根故。又如來者,為無數法而作聖師,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普於諸世獨尊師故。壽命無量,是為不共諸佛之法,顯法身故。其覩如來若聞音聲,親近稽首無有虛妄,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為究本末人稽首禮,即令眾生至大安故。如來之慧無有結恨,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解達三世平等之故。如來講說無有中間,是為不共諸佛之法,順法本故。如來蠲除一切罣礙,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諸不善法永無餘故。如來無師,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已自然達諸法之故。如來普智,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分別諸覺曉了大道無有餘故。是為皆得一切不共諸佛之法。」

寶女所問經卷第三

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三十二相品第九

於是寶女問世尊曰:「唯然,大聖!今所可謂如來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佈在體?」

佛告寶女:「吾往古世行無量德合集眾行,如來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佈於體。今粗舉要。如來之相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乃往古世堅固勸助而不退轉,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如來手足而有法輪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興設若干種種施故。如來至真指纖長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說經義救護眾生令無患故。如來手足生網幔理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未曾破壞他人眷屬故。如來手足柔軟微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種衣細軟服故。如來而有七合充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設眾施,供諸乏故。如來之膝平正無節,[蹲-酋+(十/田/ㄙ)]腸如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受經典不違失故。如來之身其陰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謹慎己身遠欲法故。如來之身頰車充滿,猶如師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修淨業修行備故。如來至真常於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穢濁不善行故。如來肢體具足成就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施以無畏安慰人故。如來手臂長出於膝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勸故。如來身淨而無瑕玼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行十善無厭足故。如來腦戶充滿弘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其有病者,若干種藥瞻視療故。如來師子步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殖眾德本具足備故。如來四十齒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志性等仁於眾生故。如來牙齒無有間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設人諍鬪令合和故。如來頷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以微妙可意之物而興施故。如來清白美好髮眉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善自護己身口心故。如來廣長舌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所言至誠護口之過故。如來舋舋大人相者,以無量福供養究竟心行仁和,與眾生願使得覆蓋。如來梵聲哀鸞之音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言語柔和,與眾人言護口節辭,無央數人聞其所語無不悅故。如來瞳子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眾人故。如來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無麁暴志,心性和順故。如來眉間白毫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諮嗟歌誦閑居之德眾人行故。如來頂上肉髻自然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敬奉賢聖禮尊長故。如來肌體柔軟妙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心念念集法品藏故。如來身形紫磨金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多施衣服臥具床故。如來之體一一毛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離於集會眾閙之故。如來之毛上向右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尊敬於師,受善友教稽首從故。如來頭髮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愍傷群黎,不以刀杖而加害故。如來之身平正方圓,無有阿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己身眾生勸化安之令定意故。如來之嵴如大鉤鎖,普有威曜巍巍之德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為諸正覺,興立形像繕修壞寺,其離散者勸使和合施無畏懼,其諍訟者化令相順故。女欲知之吾往世時,行於無量不可計會眾德之本,如來宿世奉行如斯,乃能致此三十有二大人之相。」

爾時,寶女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天!如來往古所造德本誠不可及,而分別說諸佛之法。」佛告寶女:「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如來則為分別解說諸佛之法。若有菩薩逮得聞此如來往古所殖德本諸佛所講,則獲善利無極之慶,即當歸趣於真諦行,咸能具足諸佛之法。」

佛說於斯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及三十二大人之相法門品時,十方世界六反震動,甚大光明普照佛土,不可計量眾生之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二萬五千菩薩得不起法忍。天於虛空百千之眾而雨天華,皷天上樂琴笛簫瑟,舉聲嘆曰:「其有眾人逮得聞此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三十二大人之相,功德具足無有罪咎,信樂不疑行如上教,則於大眾、天上世間、天人之前演師子吼,猶如今日如來至真等正覺矣,天人之前而師子吼。所以者何?斯正典者終不歸趣下劣少信,處於小乘眾人之首,當歸清淨遵修法者,其人得此經典之要,愛敬可意欣悅踴躍。」

法行品第十

於是寶女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來乃講往古去世一切德本諸佛正典。何謂,世尊!菩薩所行遵修經典為行法乎?善哉世尊!願說菩薩所行之法。」

佛告寶女:「志性清淨則為菩薩所行法也。堅固親友則為行法;有反覆者則為行法;能修加恩則為行法;能忍罵詈則為行法;又歸命者而不棄捐則為行法;其羸劣者能為忍辱則為行法;所難致者而能施與則為行法;慈哀諸身則為行法;志性愍傷則為行法;護於犯戒則為行法;思惟經典則為行法;將順道教則為行法;好樂正典則為行法;將御諸經則為行法;而順寂然則為行法;而樂獨一則為行法;不厭閑居則為行法;等於屏處則為行法;捨於眾會則為行法;護於眾生則為行法;所覩無損則為行法;專修慈心則為行法;入於大哀則為行法;歡喜愛法則為行法;觀於禪思則為行法;興顯道心則為行法;嘆大乘法則為行法;棄捐重擔則為行法;心不怯弱則為行法;思惟止足則為行法;棄捐貪餘多欲之慳則為行法;知節賢聖有足之德,而少言辭則為行法;無有諍訟鬪亂怨恚,忍辱仁和則為行法;信知報應罪福之業則為行法;信、戒、聞、施、慚、恥、智惠,順此七財則為行法;奉敬尊長順從善友,恭禮受命則為行法;心常謙卑恭順自損,則為行法;不自毀身不呰他人、不嘆己德不蔽他功,則為行法;蠲除塵欲棄捐瞋恚及愚戇冥,離於憍慢則為行法;威儀禮節所遵具足,則為行法;善聽經典歡喜悅豫,則為行法;不離於佛、篤信正典、敬從聖眾,則為行法;佈施調意智慧出家淨修梵行,則為行法;得利無利,若譽若謗有名無名,若苦若樂不以動搖,以過世間之所有法,則為行法;若見親友及與怨敵、先人問訊,面色和悅而無愁悴,則為行法;無有調戲離於闇昧而無諛諂,不為邪性而無瑕玼,志性本末究竟清淨,則為行法;而行四恩惠施仁愛利仁等利,一切合集救濟眾生,則為行法;行堅固法則為行法;念佛、念法、念於聖眾,思念佈施、念奉禁戒、思念諸天,則為行法;施度無極、戒、忍、精進、一心住慧,所度無極,則為行法;善權方便勸助一切眾德之本為諸菩薩,則為行法;身口意淨護於十善,則為行法;非常、苦、空、而無有身,無人、無我、無壽、無命,信解如此則為行法;分別空行建立無想,曉了無願,在於三界而無所著,則為行法;意止、意斷,遵修神足、根、力、覺意而入徑路觀乎寂寞,則為行法。」

佛告寶女:「其行法者,謂無有眼亦無眼行、無色想行;無有耳行亦無聲行、不想響行;無有鼻行亦無香行、不想香行;無有舌行亦無味行、不想味行;無有身行無細滑行、不想細滑;而無意行亦無法行、不想法行、亦無色行則為法行。無色想行、無色苦想、無我色行、不寂色行,則為行法;不空色行,非色無想行,則為行法。非色無願行,非色無造行;亦復非色恬怕之行;亦復非色清淨之行;亦復非色如審之行;亦復非色無生之行;亦復非色無起之行;亦復非色無著之行;亦不究竟色之所行;亦非於色無本為行,是則行法。如是痛癢思想生死識行,則為行法。

「非識無常行、非識苦行、非識無我行、非識寂行、非識空行、非識無想行、非識無願行、非識非無造行,亦復非識恬怕之行;亦復非識清淨之行;亦復非識如審之行;亦復非識無所生行;亦復非識無起之行;亦復非識無著之行;亦復非識究竟盡行;亦復非識無本之行;則為行法。亦復非識覩空之行;亦復非識無想之行;亦復非識無願之行,是則行法。亦非四種行;亦非諸入行;亦非欲色無色之行,是則行法。亦非有行亦非不行,亦復無行,是則行法。亦非往至亦非不行,亦無處所亦無所住,則為行法。無心意識之所行者,則為行法。是名曰為行法矣!

「其無有見,不聞不知之所行者,是為行法。若使無身口心之行,是為行法。其不行法不行非法,是為行法。若無二行無若干行,是為行法。無過去行、無當來行、無現在行,是為行法。其無陰行、無諸種行、無眾入行,是為行法。無慾塵行、無有結恨、無所念行,是為行法。若無合行、無財業行,無我人壽命行,無有含血,若有所受同像之行,是為行法。其無發起分數之行,是為行法。其無吾我無己所行,是為行法。無斷滅行不計常行,不得諸見崖底之行,不倚中行,是為行法。諸法若住若無所住,吾我之法處所自然,其處非處清淨法處,一切法處皆無有處、空無之處、究本末處至竟無處,一切諸法無動無著不可盡極,亦無所有亦無所行、亦無輕戲亦無所依、亦無不依亦無所住亦無所受,其於是法曉了慧者,慧無所念,是曰諦。真諦無本則法之慧。

「設使,寶女!菩薩如是曉了諸法,游在生死開化眾生,亦不違失滅度之法,斯為菩薩等造法行。」世尊說此行法之時,八千菩薩逮得法忍。

不退轉品第十一

於時寶女!即以十億百千貴價珠瓔,貢上大聖,口宣斯言:「唯然,世尊!其有菩薩遵修奉順此法行者,則具佛法悉能普備。如茲受決,處佛道場,降伏眾魔怨敵之讎,以不退轉印而印之,當造斯觀。」

時,舍利弗謂寶女曰:「汝豈能知諸菩薩行不退轉印所可印乎?」

於時寶女答舍利弗以偈頌曰:

「人界及法界,  審諦解平等;
 了斯無二際,  則不退轉印。
 其過去諸佛,  當來並現在;
 法界皆平等,  逮成不退轉。
 諸所有境界,  並無為之界;
 寂寞轉空議,  覺成不退轉。
 本際無崖底,  不得其邊畔;
 一時等能解,  覺了不退轉。
 其有方俗法,  如行之所趣;
 智慧觀平夷,  覺了不退轉。
 如魔之境界,  佛界則平等;
 相應為一類,  以是印見印。
 其淫怒癡者,  欲塵不可限;
 覺了諸想著,  達解不退轉。
 生死及無為,  道教則寂然;
 等解於滅度,  覺了不退轉。
 五陰道如之,  有二分別慧;
 猶如幻貌像,  明哲無思想。
 計於四種者,  猶如虛空界;
 曉了無可取,  真印而見印。
 覺眼則為道,  解空無所著;
 若眼道如之,  以等上平等。
 諸入皆如是,  道空常平均;
 當作是了知,  以此印見印。
 眾生之所念,  一心悉知之;
 則無所罣礙,  斯故不退轉。
 一切群萌根,  卑劣妙中間;
 於彼度無極,  逮成不退轉。
 辯才無罣礙,  無逝無所住;
 億劫中誦說,  其法不可盡。
 虛空尚可盡,  風可尚執持;
 彼明辯才慧,  則不可盡極。
 總持行如斯,  攬攝一切法;
 名德不違心,  不失於博聞。
 其十方諸佛,  導師所說法;
 皆得於總持,  慧心念不忘。
 於過去千劫,  所聞大聖法;
 諮問真諦教,  善學於總持。
 斯等總持然,  辯才亦如之;
 智惠及諸根,  逮成不退轉。
 以空印諸法,  無著無所拔;
 以印印於空,  故曰不退轉。
 虛空印諸法,  清淨無所有;
 曉了此本際,  以印不退轉。
 諸因緣法無,  因緣其惟行;
 因緣則非真,  諦相一切法。
 諸法相猶幻,  猶如虛空相;
 以是相印之,  印於不退轉。
 一切眾生行,  色聲之禮節;
 一時普能現,  覺了不退轉。
 於施捨無量,  功德常無盡;
 供養虛空界,  至誠命為一。
 禁戒高無極,  懷來致佛戒;
 無限無有量,  等游若虛空。
 一切眾生禁,  學不學緣覺;
 及不退轉戒,  十六分無倫。
 忍辱悉盡極,  遵修無所生;
 成就此忍辱,  逮成不退轉。
 精進無限量,  方便不可極;
 悅可群萌類,  精進為大仙。
 常為專志定,  無亂善謹慎;
 普見一切法,  無諍定三昧。
 逮無礙智惠,  淨除所覩處;
 得佛之尊行,  淨土令成就。
 慧飛度無極,  善學於善權;
 以佛印見印,  遵修於道行。
 其行不可知,  志性何所療?
 積行無邊際,  開化於眾生。
 諸聲聞緣覺,  一切魔異學;
 緣不能及知,  大人之所行。
 彼不著諸行,  感動神足定;
 解空無所有,  皆讀逮所興。
 來過而出生,  示現佛形像;
 坐於佛樹下,  則轉於法輪。
 普現諸國土,  面見十方佛;
 譬若如日月,  等游於虛空。
 示現取滅度,  隨大信樂乘;
 不違示斯印,  其印不退轉。
 無限如虛空,  智慧普若斯!
 不退轉之法,  曉了道如斯!」

於是寶女說此頌已不退轉印時,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五千菩薩得不退轉受別之印。世尊則讚彼寶女曰:「善哉善哉!快說斯言,能演菩薩不退轉印」。

大乘品第十二

於是賢者須菩提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如今斯女,不退轉印而見印矣,不復疑也,乃能有斯如此像類上妙辯才也。設不爾者,無緣講說若茲深法。」

佛言:「如是,須菩提!誠如所云。如斯寶女,不退轉印而見印矣!以逮法忍,乃得入斯大乘之行。」

於時寶女前問佛言:「所云大乘為何謂乎?」

佛告寶女:「所謂大乘,弘廣之乘,慰撫一切眾生之類故;無有陰蓋,示現一切眾德異惠故;離垢之乘,捨諸塵勞窈冥事故;普照之乘,一切所解脫門相故;顯曜之乘,無慾著故;隨因緣乘,脫所罣礙故;清淨之乘,護戒品故;等善住乘;而諦慎護定品之故;無漏之乘,選惠品故;解脫乘者,照解品故;等現一切諸法乘者,曉了度知見品之故;不進退乘者,攝十力故;無懼乘者,四無所畏師子吼故;無所往至離處乘者,攝受諸佛十八不共殊勝法故;普平乘者,等行慈心加眾生故;無害乘者,則以正法抑制一切諸外學故;消除乘者,降伏一切魔官屬故;寂滅乘者,壞塵勞故;降化乘者,伏陰魔故;離限乘者,越死魔故;殊勝乘者,棄天魔故;豪富乘者,則能具足施度無極故;無熱乘者,戒度無極則具足故;棄怨乘者,忍度無極則具足故;堅無壞乘者,進度無極則具足故;斷除一切諸所自在瑕玼之乘者,心離陰蓋故;所修乘者,寂度無極則具足故;一切善德一切智惠世俗之事度世之法所遭乘者,智度無極則具足故;普御隨行一切乘者,權度無極則具足故;至無至乘,趣滅度故;歸安乘者,建八路故;其所至到無處乘者,遵修奉行觀寂之故;根力覺意具志乘者,一切諸魔及諸異學無瞻顏故;四神足乘,則能普現諸佛國故;等能超度正諦住乘,蠲除一切諸不善法、遵修眾行德善法故;善修謹慎意止乘者,無內怨故;假使不著三界乘者,奉無漏故;不著有為諸界乘者,逮得無為顯曜界故;不捨道心御善住乘,不樂一切聲聞緣覺所行惠故;超越乘者,則能施以無見頂故;莊嚴乘者,功德成故;選擇眾生志性乘者,究竟慧故;闡門乘者,所可詞祀無所逆故;一味乘者,等佛惠故;洪音乘者,十方聞故;一切諸天普禮乘者,善修業故;釋梵四王所嘆乘者,德無量故;其有慳貪能施乘者,為元首故。若有犯禁施惠戒乘者,謂大乘故;志懷瞋怒施忍乘者,不加害心於眾生故;其懈怠者施精進乘,被堅固鎧未曾捨故;其亂心者施禪定乘,令心調定業仁賢故;其邪智者施正惠乘,博聞解故;惠施眾安除苦患乘,不造一切眾惡之故。佛之聖道無罣礙智,無等倫惠所示現者,皆處一切諸乘頂故。以是之故為大乘也。」

佛講說此大乘議時,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口說斯言:「吾等亦當乘斯大乘,令無數人眾生之類,皆使得立於此大乘。」

於是寶女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其大乘者有何塹路,而不疾歸諸通之惠?」

佛告寶女:「行大乘者,有三十二罣礙塹路,以此塹故不疾得成諸通之慧。何謂三十二?樂聲聞乘(一)。志緣覺乘(二)。求釋梵處(三)。倚著所生淨修梵行(四)。專一德本言是我所(五)。若得財寶慳貪愛悋(六)。以偏黨心而施眾生(七)。輕易戒禁(八)。不念道心專精之行(九)。瞋恚之事以為名聞(十)。其心廢逸(十一)。而心馳騁(十二)。不求博聞(十三)。不察所造(十四)。貢高自大(十五)。不能清淨身口心行(十六)。不護正法(十七)。背捨師恩(十八)。棄捨四恩(十九)。離堅要法(二十)。習諸惡友(二十一)。隨諸陰種(二十二)。不勸助道(二十三)。念不善本(二十四)。所發道意無權方便(二十五)。不以慇勤諮嗟三寶(二十六)。憎諸菩薩(二十七)。所未聞法聞之誹謗(二十八)。不覺魔事(二十九)。習恃俗典(三十)。不肯勸化於眾生類(三十一)。厭於生死(三十二)。是為三十二事,違失大乘墮於塹路,其墮塹路不能疾成諸通之惠。

「又復寶女!其學大乘之威神德,以此之乘墮於塹路。所以者何?其於斯乘有為之穢,不如所乘為大乘者,則墮塹路。若以於彼無為之德,如斯行乘為大乘者,名聞之德計於彼乘,於如來心即為塵勞一切不順,於斯大乘悉墮塹路。其於斯乘著如來覺,德稱之故,如是乘者大乘之德故墮塹路。是故寶女!菩薩大乘當棄塵勞所慕法乘,以斯之法致淨大乘,當習此法思惟奉行合斯恢弘。

「何所是法淨致大乘?有三十二法致淨大乘。何謂三十二?於諸眾生無請之友故;真諦究竟為他人故;志性堅強遵修眾德,行不以厭至德成故;心無憒亂志性淨故;其身清淨威儀禮節無想念故;口言清淨言行相副故;其心清淨不捨道心故;佈施清淨不望報故;戒行鮮潔護犯禁故;忍清淨者不惜身命故;精進清淨十力、無畏具足故;禪定清淨一切塵勞無雜錯故;智惠清淨蠲除一切罣礙之故;清淨心者降伏一切眾魔之故;堅固行者度諸願故;習諸四恩不捨眾生故;於佛反覆護正法故;以不懈惓則能具足道品法故;所聞無厭具聖智故;其歡喜者轉加勝故;無慢善聖以能致到無見頂故;於一切法無諍訟者,因緣報應所見和故;無貧匱者獲七財故;所以不僕由自在故;德慧成就不失通故;滅除眾生之塵勞者,定於寂然成就之故;如來惠解所變化者具足觀故;覩三脫門所示覩者,遵修於空無想願故;澹泊內者,令諸眾生覺了分別寂然惠故;興盡惠者不起法忍故;修行一切諸法要者,致受別故。」佛言寶女:「是為三十二法淨致大乘。」

說此三十二事法品典時,七萬二千天與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萬二千菩薩得不起法忍。天於虛空百萬之眾諮嗟嘆吒,雨於天華鼓諸伎樂,各各舉聲而歌頌曰:「其有逮聞於此大乘名德之稱,斯等眾生振救建立諸佛之德,其聞信樂篤信以後,若執持者審諦奉行,復超此功。」

囑累品第十三

於是天帝釋、梵、忍跡天王、四大天王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乃能善說深奧應議,講斯經典多所導利,滅諸陰蓋及眾塵勞,化不順議示導正義,以降魔怨,棄捐一切諸外異學,總攝一切諸佛之法。是故世尊!吾當受持於斯法典諷誦講說。若諸法師,攬受奉持此經卷,歸身手執若在其舍,書著竹帛宣佈遠近。諸天、龍、神及揵沓惒,若信是經欲奉持者,當令斯袖寬弘無役,其不悅樂而察陰蓋者當令諦受,而使斯等不犯法師不有所嬈。」

於是世尊告天帝釋、梵、忍跡天、四大天王:「善哉善哉!諸仁者等!汝等乃欲將護法師,曉了志願。已能將護於法師者,諸仁者等則為擁護於正法矣。已能擁護於正法者,則為擁護一切群萌。」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汝當受此經卷之品,寶女所問正法之典,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假使菩薩於百千劫,而行佈施忍辱者;設有菩薩取是經法,受則上口而諷誦者、為他人說,建立大哀欲度眾生,具足大慈思惟經法立於忍辱,斯之獲德出彼福上,速疾得歸於此大乘。」

賢者阿難白世尊曰:「吾尋奉受斯法典已。唯然,大聖!斯之經法名曰何等?云何奉行?」

佛告阿難:「斯之經法,名曰『真諦曉了義律達門之品』當持。又名『無量之德發意所說』當持。『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分別諸相菩薩應時遵修法行』,『說不退轉輪印講演大乘』當奉持之。『聚會之品寶女所問』當奉持之。阿難!汝若能持此法門品為他人說,便獲無量名德諸法法之光曜,則為眾生建立佛事。所以者何?是為去來今現諸佛世尊究竟之法。」

佛說如是!寶女、阿難,一切眾會諸天人民、阿須倫、世間人,聞經莫不歡喜。

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上篇:大哀經

下篇: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大集部目錄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佛說般舟三昧經

佛說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佛說無言童子經

佛說無言童子經卷上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譬喻王經

大集譬喻王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後漢月...

佛說分別緣生經

佛說分別緣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註音版】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唐天台沙門釋湛然述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

佛說彌勒來時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

佛說水沫所漂經

佛說水沫所漂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

釋淨土群疑論

釋淨土群疑論序 屯田員外郎平昌孟銑撰 虛空無際。天地...

眾經譔雜譬喻

眾經譔雜譬喻卷上 比丘道畧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說梵摩難國王經

佛說梵摩難國王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慈悲藥師寶懺

慈悲藥師寶懺...

【佛教詞典】一言

一言者,謂圭峰宗密禪師讀圓覺經未終其卷,於一言下豁...

【佛教詞典】圍繞

(儀式)繞右旋而敬禮,即右繞三匝也。法會之行道式本...

袈裟的功德

袈裟,指纏縛於僧眾身上的法衣,因為法衣的顏色不正而...

仙道跟佛道差在哪裡呢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簡析

普賢大士之德集中就體現在他的十大願王。在《普賢行願...

無「我」讓心靈不受到傷害

人生在世,心靈常常受到傷害,傷心、傷感、傷痛經常折...

妄念是業障重的一種表象

人如果業障重,妄念(雜念)就多,平時心浮氣躁,不得...

一切災害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社會上災害很多,水災、風災。在我們大陸上風災很...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 分身塵剎度眾生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

財富的應用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的活動。經濟活動是廣義的說法。從某...

廣化老和尚親述殺生的現世報應

就拿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我的腿是怎麼摔斷的?就是我過...

佛陀教我們如何放下對子女的貪著

中國的父母從好的方面來說對子女非常負責任。從不好的...

如何應對長時間的大逆境

問: 如何應對大的逆境?尤其是時間較長的逆境。 大安...

挨打不如找打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如何進步,避免挨...

【視頻】《金剛經》法鼓山念誦

《金剛經》法鼓山念誦

【視頻】《百喻經》聆志居士念誦

《百喻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