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佛說無量壽經

宏海法師  2018/10/0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三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蓮友今天是我們《無量壽經》的第十三講。把這個四十八願已經進行到尾聲了,今天我們來從四十五到四十八這四條願力在前面的時間再做一個介紹。那麼從經文上來講咱們上次已經讀到四十八願的末尾,今天我們就從四十五願直接開始講一下。大家看到五十九頁第三段,這一願叫做皆得三昧見佛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這是攝他方國土的聖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好大家來看,首先我們要解釋一下這個名詞,叫做普等三昧,這只是換了一個概念稱謂,其實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可能我們也學習過另外一部經典叫《般舟三昧經》。這裡的念佛三昧有時候我們也叫做般舟三昧。但是他這裡講到的說,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這是這句話的重點。也就是說念佛三昧是行法,在我們修行上它是一種行法,受持這樣不斷地去執持名號也罷,或者念念相續。見佛三昧是現境。

你如果說住到念佛三昧的時候就可以說什麼,也可以說證到見佛三昧,因為行法和現境它總是一如的。那麼為什麼叫做普等三昧這個稱謂呢?就是說形容無量諸佛在一時,就是在一個時間內平等現前,無所不見,所以叫做普等。住在這樣的三昧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如果說真正從這個高度來會,我們《阿彌陀經》裡面講到的:皆與諸上善人倶會一處,我們常說到往生極樂世界,可能覺得諸上善人嘛,肯定是一些做善事的,這是其一。第二個有一些證量的,比如說羅漢無量無邊,菩薩無量無邊,乃至一生補處、阿鞞跋致都是無量無邊。但是跟大家講,真正的諸上善人倶會一處,圓滿功德最究竟在於與諸佛倶會一處,這是我們這一願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這才是諸上善人的最高境界。什麼叫做上?就是沒有再比他能夠上的,什麼叫做善?唯有覺行圓滿才稱之為大善,究竟善。

所以這條願力我們如果稍微對比一下,大家看,如果從他方國土來講,比如說我們這兒吧,第一點就是見佛難,我們現在生在佛前佛後,不是生在佛邊了,那麼其次我們能夠生到佛世,假如果我們生到佛世了,問題是什麼呢?佛要涅槃的。大家還記得在娑婆國土的印度的雙樹林間,當時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候才講了遺教三經,才講了《大般涅槃經》,可以說是人天眼目那時候一時就失去了,所以說佛住世的時候才有正法眼藏在。我們在這裡雖然生到佛世,但是佛會涅槃。

而且是你能夠見一佛,釋迦牟尼佛,想必我們曾經的年代,在他老人家出世的時候,我們也可能見過,這一點也不能夠推翻,肯定沒見過。肯定見過,否則現在也讀不到《金剛經》,也信不了淨土法門。但是只能夠見一佛,不能夠見多佛。在娑婆世界的這個共業中只能夠見到釋迦牟尼佛,不能夠同時見到多尊佛。而且能夠見多佛,不能夠見這裡講到的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這都是成就了淨土以後,在極樂世界親自現見的。縱然能夠見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但是見是能見無量,還有一個修飾詞大家看到了,常見。可能能夠偶爾的見,或者短時間見,不能夠常見。從這一點來講,就是這一條願力,就是我們不但能夠見,能夠在佛前見,能夠見無量不可思議,而且能夠常見,這是淨土的殊勝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六願叫做自然得聞妙法願。設我得佛,大家看著經文: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你看這每一願,這是緊跟著前一願,見佛雖然好,但是我們見佛了以後你是為了幹什麼呀?你要得聞聖法呀,要能夠聞法。

我們國土這裡講到的聞法功德殊勝行。也就是說增福快,大家知道我們常說福慧雙修,福慧雙修,能夠福德增的最快的人,就是常講法的人,和常聽法的人。我們這裡有這個常說的萬里尋師,雲水求法,但是人家極樂世界隨其志願所欲聞法,就是不離當下,欲聞就聞,想聽到就可以聽到,是這樣子的。而且我們這裡是佛在世的時候能夠見佛聞法,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都能夠得這個辯才總持,正等無異,跟佛是正等無異的。我們這裡雖然也有四種人可以講法,有時候是天人也可以說,甚至化人也可以說,佛弟子也可以說,但是一定要佛來印證,這才能稱之為佛法。大家要記住沒有佛來印證的話,不能稱之為佛法,不能稱之為佛說的。可是在極樂世界的話,隨其志願所欲聞法,那如果說佛在從佛聞,如果佛不在那怎麼辦呢?自然得聞,所欲聞法自然得聞,就是如果佛不在了,其他的可以講,正報也可以講,依報也可以講,菩薩也可以講,羅漢也可以講,天人都可以講,都能夠什麼呢,都能夠講佛所說法,叫做自然得聞。而且很可能如果我們做一個猜想的話,你像這條願力他所保證的是說隨所願欲聞法,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那很可能在我們現在這個國土裡面,你看修法修法,一有問題了就覺得要去請教法師去問一下,甚至這個問題可能自己也懂,但是法師說一下他心裡就落停了,覺得應該這麼修,應該這麼問,應該這麼解。

但是在極樂世界很可能如果我們內心生起對法的疑惑,或者修行上遇到溝坎的時候,很可能自然自己生起了疑問,自然自己就能夠解答,是這樣的功底。要不然就是隨其志願嘛,所欲聞法自然得聞,是這個樣子的。而且自己能夠問,自己能夠答,自然而然就心開意解。如果說你看好比我們這個世界說到說,有的時候有的人如果修的有他心通,有他心通的時候,他想聞法,別人來問,那麼如果自己沒有熏習沒有學過,他有一個什麼功德呢,他可以現前就見到,旁邊如果有人,或者在這個世間有人他學過、聞熏過這個法,他能夠用他心通這個神通,把他的所學所聞調過來為自己所講所說。現見的,就跟極樂世界前面的願文裡邊,看到他方國土的情形,在樹林裡邊睹其面像猶如明鏡一模一樣的功德。這些在咱們這兒來講,你想我們現在你要碰到這麼個人,你要知道有這麼一種事,這個人有這個本事,那你不還趕緊攆著追著去呀,但是在極樂世界這是最稀鬆平常的情形,就是這樣子的。所以叫做隨其志願自然得聞。在後面的經解裡面也講到,在極樂世界你看或聞佛聲、法聲、僧聲、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就是各式各樣的法,各式各樣的法門,各式各樣的教義,隨他的志願,想聽什麼就可以聽到什麼,這樣的一個國土,這是第四十六願。

我們再往下貫第四十七願叫做即得不退轉地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你看我們不管說前面講了這麼多的願力,它都可以說是異彩紛呈,殊勝無比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彌陀的願力他度生,度生是為什麼服務?統統是為了修道、證道而服務的,如果你離開這個主旋律,那你這些願力的核心,你願力的宗旨你再怎麼說得好,它沒用。所以說將四十八願馬上要圓滿了,最大的一個保障就是要告訴我們在修道上面能夠怎麼樣——得不退,得法忍,這是一個道人的一個根本的追求。所以你看四十七願裡面就是:聞我名字,即得至不退轉者。大家要曉得,因為在他方的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修行最希求的是什麼,就是不退。在這個進退之間,在一期的修證中,你想想我們也曾經有過,我們想必在曾經的過去世中,在座的諸位你仔細地琢磨一下,肯定有過曾經修證的這種功夫比我們這一輩子要多得多,高得多,可是問題是多少次重複建設推倒重來。就是沒有到不退。這個證到不退的人呢,等於說能夠像我們說的鳳毛麟角一樣,能夠退的人呢多如牛毛一樣。

在此之前常給大家說有一個,佛門裡面一個話叫做什麼呢,叫做輕毛菩薩,就是這樣吹吹落落,落落吹吹就是不斷地。舍利佛就是這樣的,大家知道舍利弗從這個一住初住,菩薩階位不是有初住,然後十住十行十迴向嘛。他從初住的這個地,上到第五住的時候,就一住到五住,五住到一住,來來迴迴就這樣,大家知道經了多長時間?六十劫的時間都擺脫不出去,就從初住的菩薩修到五住,有時候又修到六住又退到初住,就不斷地這樣進進退退,整個經過了六十劫才有突破,這是舍利弗的經歷。所以說還沒有修到不退位的時候他就是這個樣子的。但是法藏比丘,這裡他就用彌陀的名號來作為菩薩達到不退的方便,就是聞到名號即得不退,不要經歷多生去苦苦地追求,死死地守候,說是保住這個修的這點兒功德,聞我名字即得不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第四十七願。

好我們再來看最後的一願,就是第四十八願,叫做即得諸忍究竟願。這是第四十八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這一願力大家看到了嗎,跟四十七願有點兒類似,但是它差別在哪裡呢?前一願是於無上的佛道得不退轉,這第四十八願是於佛法得不退轉,大家看到了:他方國土諸菩薩眾,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所以這兩願的區別在這裡。這一條願力的關鍵是什麼呢?就即得第一第二第三法忍。第一第二第三法忍,在佛法裡面常會講到,最高的法忍就是無生法忍,在無生法忍的範疇內,也就是說都是對無生法忍所獲的這個,所證的這個空性,所證的這個忍。所以這個第一第二第三法忍,好多祖師們在判的時候,也各自有各自的說法,當然最為公允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在本經裡面他有過說明,後面有一句話講到什麼呢,就是後面說,見到道場的菩提樹以後呢,會得什麼呢,一個叫做音響忍,一個叫做柔順忍,一個叫做無生法忍,後面有這樣的說明,這個我們可以把它當作這裡的第一忍第二忍和第三法忍。

什麼叫做音響忍呢?聲音的音,響聲的響,大家想想什麼叫做音響忍?這是一個比喻,你觀照一下什麼叫做音響忍?就是觀察什麼呢,我現在在說話,大家聽到聲音了吧?就是觀察這個聲音,你看我們現在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我在講法,話筒傳達出來,大家還聽到空調的這個機器,心細一點的很可能廚房裡面也有這個電器,包括這個攝像頭,這個攝像機它在運作的時候也是有聲音的,包括諸位聽法的時候每個人心裡的念頭都有聲音的,但是有的聲音我們聽得到,收集得到,有的聲音我們現前沒辦法收集到它的振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為什麼我在用話筒的時候,跟話筒關掉的聲音又不一樣呢?你看這個有話筒的時候,我們不是以前大家如果有買過這個音響,不是要什麼環繞嘛,有立體嘛,為什麼有這些說法?說白了從根本上來講,實際上聲音它就是一個空性的顯現。假如果我們現前就把聲音作為一個觀照的時候,大家想想,聲音就是一個空性,它是一個什麼都沒有,是一個回音,是一個立體。所以在佛經裡面常講到叫做谷響,就等於山谷裡面你喊一聲,然後這個回音就一樣一樣這樣傳過來再繞回來,沒完沒了,這就叫做音響忍,他觀一切法,就像聲音的空性一樣,它只不過是一個迴蕩,是一個相互作用,這就叫音響忍。

你看為什麼說聲音是,蘇東坡就做過一個最有名的一個偈子,叫做什麼呢,有人彈琴的時候,古人不是彈古琴嘛,彈古琴呢蘇東坡就著這個情形他就講到說,到底這個聲音是從你的指頭上來的呢?還是從琴弦上來?大家想這個聲音從哪裡來?他說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就是假如果這個聲音是從琴弦上來的,那麼為什麼這個琴放在琴匣子裡面的時候,它不會響?沒有奏聲音?說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就是如果你說這個聲音是你的妙手這個指頭彈出來的,為什麼沒有琴,光指頭不能出聲音,所以蘇東坡很有智慧,就別人彈琴的時候,他就現前觀照空性跟別人思辨的時候就說這麼一首偈子,遍地都是佛法,我們在聽法的時候也現前都是佛法,但是我們怎麼樣呢,沒有辦法用這個音響忍的這個智慧來把它窺破,所以我們就當真,這會兒就覺得說這個聲音是講的什麼法,在分別思維,或者說宏海法師這段時間講法多了,哎呦他的嗓子有點兒發炎,馬上你就收集到了,我們都在這個層面,而不在空性的體驗層面。

說我嗓子啞了,喊出來的聲音有點怎麼跟破鑼似的,所以這些呢就是我們的分別心,緣聲對境生心,對一個音響的比喻,就是生起對於無生的甚深定解,就光這個聲音我們就可以從這兒得到智慧。柔順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發現如果你隨順這個忍力的定解,就一定心會柔軟隨順,能安忍得住。再隨著柔順進一步證到空性,就叫無生法忍,這就是一個快速成佛的這樣一個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指的只要聞到名字,即得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就能得不退轉,若不這樣,不取正覺。

大家看到了我們終於把四十八條的願力一一給大家做了一個介紹。從第四十七和第四十八,這是利益十方長久修行的菩薩,這樣的一個功德。所以大家看到了長久修行的菩薩,由於他聞不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時進時退,很難到第八不退位,第八地的時候不是無生法忍的一個標誌嘛。所以我們雖然在娑婆國土,我們不敢小看我們的因緣,你能在你的世界,你的心地視野中能夠聽聞到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意味著什麼?這需要我們要有決定的很大的自信,就在他方國土有的時候修了多少世,多少劫的菩薩他聽不到這個名號呀,沒有機會,我們作為凡夫的身份就能夠聽得到。這也是我們釋迦牟尼佛在此五濁惡世,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這句名號。

所以大家看到為什麼在《淨土十疑論》,也是在這個地方講的,還記得《淨土十疑論》講到說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五個因緣不退,第一個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大悲願力攝持,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不退,水鳥樹林都說法,都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不退。從與菩薩作為我們的同行善知識,沒有惡緣惡境所以不退。最後一個是壽命永劫,跟佛菩薩齊等,所以不退。大家看到了嗎,這些不退的前提,都是由第一個彌陀的大悲願力攝持,而讓我們能夠證到不退的,得到不退的功德。所以這從第一條願力沒有三惡道開始,到最後一個一定得不退轉,你看整個就是我們一個修行的從起步到最後,從不墮三塗這不就開始不下了嘛,必至不退,這不就開始一定上嘛,整個就是這麼一個脈絡。這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內容。

所以後邊來看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下面的這段,就是開始法藏比丘以偈頌的形式開始發了進一步鞏固這個誓和願。那麼我們上一次並沒有讀到這裡,今天我們開始從這兒大家一起再讀誦一下,佛告阿難開始一直讀到當雨珍妙華,這些偈頌全部把它讀完,好,一起來。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

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獅子吼。

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

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好。大家看,就是說這一段其實也是一個願文的一個總括,因為前面講到的這些願力,一條一條的都屬於我們常說的長行,我們不是都知道三藏十二部,十二部裡邊有兩部,一個叫長行,就是前面的這種文體,現在我們讀的叫偈頌,這叫做諷頌有時候,又叫做重頌,就是為了對前面的內容進一步進行一個鞏固或者是一個深度的總結或者說明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後面會配這麼一段的偈頌。那麼我們已經從各個角度前面做了一個了解劃分了。你看前面的願力我們不是前面總結了,有的是屬於往相,往生(前)的這個相狀,有的是屬於生相怎麼往生的,往生前的相狀,怎麼正在往生的相狀,還有一些是乘願再來的叫做返相,返回到他方國土度眾生的相。那麼再有一些叫住持相,就是極樂世界往生到那兒的時候一切情形。還有一些最多的,叫做名號攝取不捨相,大概就這五種類別是前面的願文。整個的願文我們就是從這五個方面已經有一些了解了。

那麼下面這個偈頌它等於說形成一個總的力度,前面願文是具體的願功德,這裡對於所有每一條願力就一個總的保障力量,還是以誓願的形式來表現的。所以一定要進行分別,我們常說誓願,誓願,前面的叫做願,為先導,這裡的叫做誓叫做必定,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願,這個目標的決心稱之為誓,所以後面的這些偈頌是屬於誓願、誓願屬於誓的範圍。但是對於這個內容我們要做一個劃分,從我建超世願開始到當雨珍妙華,大家看,把這個心用到六十頁和六十一頁偈頌上來。大家整個來看,這個願一共有十一個偈頌,四句話為一組,叫一個偈頌,一共有十一個偈頌,也就是說十一個誓願,前面的十個誓願是指的他立誓,立起就是把它建立起,他發的誓願。

最後一個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這個叫做請瑞,就是祈請諸佛菩薩給他現瑞做證明,請瑞相出現,所以這個叫做請瑞。從這個來講,這十一個,前十個和後一個分開,是兩個版塊。那麼在這十個版塊中,前三個叫做反誓,後七個叫做順誓。什麼叫做反誓呢?就是我這樣這樣行,如果不這樣這樣我不行。所以你看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第二個也是誓不成等覺。第三個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這個就叫做反誓,從反面來講說我一定得這樣,如果不這樣我就不成佛,這叫反誓。後面七個從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開始就叫做順誓。那好,我們首先來看反誓。反誓裡面這三條,這三段,三個偈頌又分了兩個部分,前一個是對佛自己的功德所發的誓願,所以說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這是法藏比丘為自己的誓願,自己的德所發的誓願。後面兩個是對佛度化眾生所發的誓願。

就是說我於無量劫,普濟諸貧苦,然後名聲超十方,一定有人聞,究竟有不聞,就誓不成等覺。這是從度化他的德才所發的誓願。那麼再把後面兩個偈頌如果要做一個分別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就是財施和法施,就是化他德中又分了兩個,財施叫做普濟諸貧苦,法施叫做名聲超十方,這樣財施屬於福的範疇,法施屬於慧的範疇,這樣我們就非常清晰地把這十一個偈頌有一個判別了,大家聽得跟得上嗎?跟得上,這是十一個偈頌整體的一個秩序。那好我們來看第一個,我建超世願,建是什麼呢,就是啟動的意思,剛才所有發的這些誓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這說明這四十八願為什麼叫做超世願?就是說一切的佛菩薩都沒有發過這一類型的,如此發的,發前人所未發的大誓願,這四十八條願力。你看所有極樂世界的莊嚴都是從人人本具的自性,心作心是的本具功德來稱性而發的這四十八願。但是為什麼說唯有法藏比丘他的才能叫做超世願呢?就是別人都沒有這麼做過,大家都有這個錢,都存在銀行,都那麼一個數目,但是人家就會花,我們就不如他會花。

任何佛菩薩都沒有法藏比丘會花這個功德法財錢,所以叫做超世願。你看聽到他的名號就能夠登不退,見到佛了就能夠悟無生。凡夫和菩薩同在一生補處,這就是這樣的超世願,十念都能夠往生,這都是十方世界裡邊都沒有的,所以叫做我建超世願,這是一個內涵。另外一個內涵四十八條願力的全部內容不是攝法身,就是要成就佛的法身,就是要攝淨土,要往生淨土,所以他就是出離我們這個陋劣的凡夫的這樣的一個世界,娑婆堪忍的這樣的一個狀態下,要超出這樣的世界,所以叫做我建超世願,這是另一個內涵。如果建了這樣的話,那麼由於這樣的一個願力一定能夠感得必然必至無上道,所以說斯願不滿足,我就發誓不成等覺菩薩。第二個,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這就剛才講到的說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這是什麼呢,菩薩以財施的福德來做化他的功德。你看菩薩發心只要有人需要,一切的內財外財他能夠平等地普遍地來救濟,如果不能夠這樣的去普濟諸貧苦,他就誓不成等覺,這是從福德相上來講。

那麼第三個,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這個為什麼叫做法佈施呢,大家看,有的人覺得說這一條不能理解說法佈施,首先要告訴大家這個名號就是法,你看修行淨土法門最基本的正業就是要持名念佛。所以這個名號,這個名號的總持功德一切的解脫智慧都從名號中具足,這就叫法佈施,所有的眾生他方國土,你看一定會超越十方國土,如果有人有聞不到,我們以前給大家摳過字眼,什麼叫做究竟有不聞?究竟有不聞就是,聽到佛號的這個現像一定要把它在法界來存在到邊邊角角不能夠落下,有落下的地方聽不到這句名號,聽不到阿彌陀佛名號的,就不能夠稱之為究竟。究竟得聞了,他才成等覺成佛,如果究竟有不聞的,他就誓不成等覺,那就說明必然要聞,每一個世界裡面都得聞。

每一個世界裡面六道的眾生全部得聞,而且六道的眾生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時空中都得聞,有一個眾生,任何一個眾生哪怕無間地獄,任何一個時間,哪怕說偶爾的一個時代,說這個時代落下了,沒有把法傳到這個時代中都不可以,這才叫做究竟得聞。所以大家要從這裡來契入,來信入,來願入,這就叫誓不成等覺,這三條偈頌都屬於反誓。

所以你看法藏比丘發的這願力為利眾生他才成就佛道。那麼成佛道也是為了眾生而成佛道,大家想想他的這個願力跟地藏王菩薩的願力有啥區別呢?就光這一條誓不成等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家想想有什麼區別?所以前面這三條偈頌屬於可以說是反誓,又叫做總誓,總的誓願。下面開始一條一條的開始就等於說是分誓,也就是順誓,順著自己的修行這樣來發誓的。大家來看:第一個偈子叫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這是從因地上來講,只有因地上能夠修這個離欲正念之行,那麼在果地上才求得什麼呀,你看才能夠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才能夠成就佛的果德。所以大家看到這一堆話呢,如果你自己讀,沒有我們看到祖師們的註釋和我們來聽講解,你就覺得亂糟糟的。

但是如果一旦我們對這個教法上把它進行一個判別,就太有序了。前面是反的,這裡開始是順的,在順的中這一句叫做因,後面的叫果,那麼這句因裡邊它是最核心的因,為什麼呢,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恰恰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無漏學,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是成道成佛出世的總綱。你看離開世間的五欲這是對治我們貪,這是修戒,離欲。深正念,深正念是什麼意思,正念就是深度的正念,這是修定的,那麼得淨慧,淨慧修梵行,這是般若的中道智慧,這是修什麼呢,修慧的。恰恰這句話就說了勤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所以大家看,這是舉出自己的善因來求成佛的善果,成就佛的自利利他。那麼從自利的角度得了這個果位以後,從自利角度是什麼呢,你看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這是自利的角度。從利他的角度後面的五節半,廣說佛的功德,都屬於利他的角度。

所以大家看這裡講到的順誓裡邊,第一個這裡比較說略說的,離欲深正念,這是發誓要得因,為諸天人師發誓要得果,那麼後面的神力演大光一直到通達善趣門這是指的廣誓,從廣闊的角度來發這個誓願,大家要跟上,否則你就可能就待會兒又亂了。第一個探佛的功德有四種,一個光字,你看這裡叫做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這是身業來用身體的功德來度化眾生,因為佛成就了以後一定會色身上放光,佛陀的光芒來演這個大光,能夠普照無邊無際的國土,所以這是用身業來度化。那麼剩下的六句呢,就等於說用口業來度化了。口業來度化,那麼第一個大家看到了,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這是用小乘法來化,小乘法的話消除三惡,就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嘛,成就阿羅漢果,這是用小乘來化。後面到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這是用大乘法來化,開大乘這個佛的種性,中道智慧之眼,滅這個凡夫外道乃至小乘的昏盲暗。

大家看到了嗎, 可以說外道屬於盲,那麼這個凡夫屬於昏,這個小乘屬於暗,暗就是還沒有徹底地走出來,還在有陰影的角度下,所以滅此昏盲暗。那麼後面講到的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這是用人天法來化的,就是用世間的福德,人天福德來度化,人天化,小乘化,大乘化,這六句統歸叫做用口業來說法度化,口業來說法度化。所以你看,從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這是用自己身業來化,那麼後面這三句總歸剩下是說,從消除三垢冥,一直到通達善趣門,這是用口講經說法來度化,但是有的是說的人天法,人天法就是讓你先到人天,省得墮惡道,所以叫做通達善趣門,閉塞諸惡道。那麼小乘來講是消除三垢冥,大乘來講是開彼智慧眼,這用三套佛法的體系來隨機一一度化,這就是度化眾生的功德。

所以大家看到,這裡講到的,從神力演大光來講,就是說佛以這種願力的功德演出不可思議的大光明藏,普濟到無邊無際的國土中來做佛事,只要能夠接觸到佛的光明的人,這個眾生心中的貪瞋癡的垢冥就能夠除去了。那麼後面這裡講到的,這一些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這一句話我們了解一下,因為這裡面有幾個詞,功祚成滿足,祚就是指福德祿位的意思,在依照咱們漢語的意義來講,可能就是福祿的意思。福祿也就是指佛修的種種功德,他這裡發願願我的功德早日圓滿,威神光明無量無邊,能夠朗照十方世界,在我的光所照之處會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就是日光和月光都失去了光芒,把它給蓋住。大家想想,那當出現我們的世界沒有日光和月光,是我們的這個修行功德光明朗照的時候,這個時候就不是業感所包的世界了,也就是我們日月,太陽和月亮是我們業感所招來的,真正用功德大光明藏開道的時候,就是我們修行功德顯現的世界。

所以你看,大家看這裡的戢字,這日月戢重暉的戢就有一個收斂的意思,把它蓋過的意思,為什麼這個時候,日月星的光芒都不現了,只有佛的光芒最廣大殊勝。因為日的話只能夠在白天照,晚上就照不著了呀,都有漏。月的話只能在晚上照,白天就照不著了,星光的話它只能夠照它跟前的,太遠了它就照不著了。所以這裡講到的表佛的身業成就的法身德,就是光明無盡,你看佛的法身不是叫做法身遍一切處嘛,就是指他的光明。這裡講到的朗十方就是指他光明的廣大,戢重暉就是指他的光明不失,不會失卻的,這個天光隱不現,就是說他光明的奇特殊勝,所以這裡作為一個讚歎,用光明來把佛的法身德又進行了一個讚歎。前面是屬於身業和口業的度化,這裡是說身業是用比喻來作為佛的光明的一種形容。

再往下看,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獅子吼。這表什麼呢,這表佛的口業成就的解脫功德,就是常於大眾中,說法獅子吼,為眾生演說佛的法寶。當然這裡講到其實也是一個佈施的層面,你看供養一切眾生,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獅子吼,那就等於說供養一切眾生,等同於供養一切諸佛,佈施佛法嘛。這個開法藏,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法之藏和每個人的自性之藏。所以說叫做為眾開法藏。

那麼功德寶呢,就是我們本具一切的法性之寶,佛性之寶,僧性之寶,佛法僧三寶的寶呢都在我們自性的具足中。這些話聽起來比較散,我們往過去貫的時候大家可能也跟不上,這個確實需要還是有一定的佛學素養。不管怎麼樣,我們往下走,待會兒再總的說吧。你看: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就是說他的說法度眾,供養諸佛的時候呢,能夠稱性地修行,能夠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叫做願慧悉成滿。那麼供養一切佛,這就是說具足了眾德本,就是指得福德的因成就了。那麼願慧功德,你看這裡願慧悉成滿這裡是指的他的智慧的因成就了,福智皆成就圓滿了,自然而然就稱之為三界的大雄了,所以叫做得為三界雄。那麼進一步這裡就是如佛無礙智,就是發願,願我的智慧也像佛的智慧一樣通達無礙,沒有不在佛智慧觀照的時候,我也在觀照,跟佛是同步的,叫做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是願我的福慧的之力跟佛如來的最勝之尊的智慧福德一模一樣,這是總說他的誓願,最後說了這麼一句,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到此從反也罷,順也罷,從自也罷,他也罷,從因也罷,果也罷,大家看到了嘛,所有的這一段裡邊的偈文中,全是講法藏比丘再次為前邊四十八大願所作的保障。因為什麼呢?你前面講了那麼多,如果沒有保障大家沒辦法啟動信心。所以最後一個他就說了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就是說我的這個誓願呀,如果真的能夠實現,那麼三千大千世界都應該感動得珍雨妙華,就是下什麼,天降妙華,來作為證明和讚歎,這個工作由誰呢,由護法虛空的諸天神來做。所以大家從這一點來講,你看,由諸天護法作證,並取天雨妙華來發這個隨喜讚歎供養的這個心,來證明法藏比丘的願力真實不虛,一定能實現。我們都知道說,有願必成,我不知道你們到過法源寺,看到觀音殿前面有一句對聯,其中有一句話叫做心中有願月已圓,就是表達的這個內涵。只要我的心中把發心的這個願力發出來的時候,就是功德已經圓滿了,月已圓,就是果地上的功德已經在因地上的願力中全體具足,就是這個事兒已經真實不虛地,因果不虛地實現了。有願必成,法藏比丘發了這個願,必定一定會實現,現在已經實現了,那怎麼相信他呢?只能夠由整個的法界來為其作證。

大家看到了嗎,什麼叫做法界來作證呢?我們現在講一句話,頂多說曾經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旁邊有人聽見了,他出來給我作證一下,其它的就不管你的事兒了,到了法庭上也得對簿公堂,到法庭上當時有現見的證人給你作證,這就算不錯了,說明你是真的。什麼叫做法界為他作證呢?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依報,諸天鬼神這是正報,三千大千世界來震動,諸天鬼神來雨珍妙華,這就叫做法界為其作證。所以大家看看,這樣的一個求聖道得菩提的這樣的一個願心願力,你想想這樣的一種自利利他的精神,那當然在法界來講是非常驚天動地的一件事情。

所以等法藏比丘成佛的那一剎那,在我們這個法界來講多了一個極樂世界,來攝受十方國土眾生這麼一個方便國土,這麼一個殊勝的這樣的一個圓滿的佛願力,你想想,這是一件跨時代驚天動地的事情,那當然就要引發轟動,大家都來報道呀。現在我們有一點點事兒,恨不得把它添油加醋地希望怎麼去報道,這是一件真實功德的事兒,當然由法界來報道,而且這種報道那是幹什麼,用依報正報,要整個法界來報道,不是用報紙報道,不是用網絡報道,不是用電視報道,這個輻射量太小了呀。大家知道人才看電視,那畜生道它又不會看電視。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力量有多大。這個力,這個法藏比丘願力的力量有多大,這種誓言。前面發了願,後面又加上誓,這個力量有多大?我們都知道誓願的力量。

你想讓這個世界的這個自然現象來給他作為證明,咱們這個世界有沒有?有沒有,沒有嗎?有還是沒有呢?這個可以有。《竇娥冤》你們總看過吧?看過《竇娥冤》吧,《竇娥冤》這個我記得小時候看這個戲,我們那兒這個好像是編了一個劇本,竇娥冤是誰寫的來著,關漢卿是吧,《竇娥冤》那會兒就是受了冤枉,大家知道受了冤枉是什麼心態?她可不是為眾生,是因為自己憋屈,明白吧,這是第一層差別。第二個差別呢,她的這個冤枉屬於世間之情,不是修行功德,這是第二個差別。第三個差別呢,當時她發的不是歡喜心,慈悲心,佈施心,而是怨恨心,這種憤恨心,說她被冤枉,這是第三個差別。但是唯有不差別的是什麼呢,你還記得《竇娥冤》裡面講到什麼,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就是這樣指天罵地在這樣的心境下,她發了這樣的願力都能夠感動的六月飛雪,這也算是依報給她作證,大家知道嘛,就由於她一個凡夫之心,一個憤恨之心,一個為自己的冤屈之心,都能有這樣的一個感動天地的六月飛雪,何況,法藏比丘發的是什麼心呀?大家想想,出世間心呀,利益眾生心呀,願九法界的眾生全部成佛的心呀,那你想想能不感動嗎?

所以說大千應感動,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震動了。大千世界意味著什麼,一千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的,又一千個小世界的小世界,又一千個中世界,一千個大世界,一佛所化的國土都能夠同時能震動,大家想想這個力量有多大。一方面說明法藏比丘的心力超乎於常人,直接跟佛齊平了,二一方面說明整個一切的世界都是我們自性唯心所顯現的,心一動世界就動。所以我們知道他的心力這樣發到什麼層面。我們現在來講感動一個有情比較容易,是吧,你在那兒或者慘兮兮地說幾句,或者憤憤不平地說幾句,那麼有一個人可能就跟著你的情緒就波動了,感動一個有情可以容易,為什麼,因為他是有情呀,你能夠用心力撼動無情,無情國土依報來給你表達同步的這種波動,你想想他的力量有多大?那才叫動真格的。法藏比丘人家這種修行就是動真格的。所以你看這叫做斯願若克果,那就說明說一定會滿他的願,他所發的誓願全部都能夠實現,這是必然無疑的。

那具體有沒有實現呢?當然有。下面的經文就開始展開了什麼呢,既然你要實現,那麼就有人給你作證,大家來把這一小段兒再讀一下。佛語阿難,到深樂寂滅,一起來:

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好,就到這裡,果不其然大家看到了吧,由於法藏比丘這個大菩提心,大弘誓願感得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而且怎麼樣呀,天雨妙華,我們,我們知道這些華是什麼華?知道嗎,有沒有知道的,我們常說天女散花,天女散花,到底散什麼花呢你知道嗎?最好的一種叫芬陀利是白色的,有四種。還有一種叫做曼陀羅,曼陀羅這種花呢,一般叫做這個青色的,叫做曼陀羅。那麼還有一種叫做曼殊沙華,這種是赤色的,還有一種叫優缽羅,這種是青色的。芬陀利呢是白色的,最殊勝的叫做芬陀利。一般說的天雨妙華就是這幾種花,六種震動上次給大家講過了,有什麼起呀湧呀等等這些,我們都要知道,這就叫做應誓現瑞,應你的誓言,隨著你的誓言的真實不虛,我這裡給你顯現瑞相。應誓現瑞,大家不是看到了嘛,這裡不但應誓現瑞,更加什麼呀,出聲讚歎呀,讚歎說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打保票了。這種情形在哪個經典裡面還見過呢?《地藏經》沒有讀過嗎,那女兒不是為了她媽媽,那個時候一下子摔下來,不是空中有聲,告聖女曰嘛,說我是誰呢,說你是誰呢,我是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都是心誠得不得了的情況下才能感出來這樣的功德。所以你看感得自然有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在這樣的鼓勵下,大家看下面的內容就是,於是法藏比丘開始具足修滿如是大願,開始用他的行山來填他的願海了。

後面講到了誠諦不虛,誠諦不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發了這個誓願以後,依照著他修行的功德,把這些願全部都圓滿落實到真實現實作用來,沒有一點兒不是依照著願力的內容而進行兌現,這就叫誠諦不虛。那他怎麼兌現的呢?他一定是修了超越了世間的境界,安住在寂滅戲論的無為定境中來修行成就這個淨土。所以我們來看,下面的內容就是開始進入實修的階段。你跟人家發了這個願力,你給人家說了這個願文你得兌現,對不對,你不能光說不練呀,那麼兌現,你怎麼兌現呢?就是說,你比如說:你等著,我將來給送你個什麼什麼,發你多少多少錢,給你買什麼什麼,你得現在自己去賺呀,你得賺滿了以後,把這個行山把這願海填滿了以後,你才能兌現,是不是。

那我問一下大家,這個願力,這個行山怎麼去賺呢?怎麼去賺?是一點一點積攢起來的嗎?我們有時候,世間也會說,說這個錢呀不是攢起來的,是賺來的。大家想想賺來的是怎麼賺的?真的是這樣一把一把地抓過來的嗎?是怎麼賺的,是你命裡該怎麼樣呀,該有的,明白吧,命裡有時終須有,你只管去賺,因緣一具足就發,所以說我們現在為什麼要講這個要講呢,這個願力的殊勝呀,怎麼用這個行山填,就是他願力給人家承應了那麼多的好功德,好福利,怎麼兌現呢?是命裡該有的。所有願力裡邊的大功德大利益,他是法藏比丘這樣的大發心,為一切眾生而建的大願,都從哪裡來的呢?莫向外求。

這我們從理上再把前面的這個理論給大家整合一下,否則我們就收不住了。為什麼說莫向外求呢?一切的諸佛國土,一切的願力功德,都離不開我們現前的一念清淨心而成立的。大家要知道所有的這些願力,給我們許諾的功德,都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具足,就是我們命裡都有這樣的命,都有這樣的財,有這樣的功德法財,決不是說真的去賺賺賺,外面去搶,去這個算計來的嗎,不是這樣子的,是自性本具的。所以大家要知道,本來我們是自性本具的這些功德,就是由於一念的染著無明,一念的染愛情生,所以才成了流浪生死,頭出頭沒,無有了期,錢被沒了,顯現不出來,敗光了。但是這個錢的這個儲藏的這個,一切都在,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本具這個功德。菩薩只不過說憐憫我們以這個願力方便,怎麼樣呢,為破除眾生的虛妄執著,以願力這樣一個形式,我發這麼多的願呀,願力裡邊很巧妙就嵌進去我們所有的功德,那麼以他的願力功德修行成就顯現出來,依照著我們所發的願,跟他作為配合對接,把我們每個人所具足的願力形容的這些功德全部顯發出來,佛的功德,就是這麼一個原理。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講到的這個這裡現自在力,威曜朗十方、廣施功德寶、具足眾德本這些都是法性本具的,不是從外所得,也就是我們命裡有的,所以才能夠這樣,你看。本來自性裡面就是離諸惡趣的,沒有一個三惡道,哪裡有三惡道,所以他的願力裡邊就是隨順這個空寂,而說莊嚴佛土時候說國土沒有三惡道,我這麼講大家能聽明白嗎。就是說隨順著空寂心,我們自性的心是空寂的,所以,依照著空寂的功德,就可以說沒有三惡道這個現象,他就正好巧妙的依照著我們本具的空寂心,發了一個願力說國無三惡道。明白嗎,我們的自性是圓妙具足的,一切都具足的。那麼他就正好具足了這個,乘著這個圓妙的具足心,發了一個所有的生者都具足三十二相好,這也是我們本具的,隨順著圓妙心。

我們自性是無礙的,明白嗎,所以他正好乘我們的無礙心,發了說所有的往生者都具足無礙的六種神通。就是法藏比丘每發的一條願力,都隨順著我們本具之心而發起,來莊嚴這個所謂的國土。我們自性是無住的,不可斷滅的,所以他順著無住心而言佛陀,說什麼呀,所有的眾生都不住六種境界,不會被這個色聲香味觸染著,這個壽命不會有生死隔斷,這都是因為我們無住。我們的自性是無作的,無有限量的,所以他在發願的時候才能夠說一棵樹裡面能見他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嚴淨莊嚴,等等,就是想怎麼說怎麼說,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性裡邊是沒有一個局限,想怎樣呈現就能怎樣呈現。我們的自性裡邊是無外的,不是向外貪求來的,是本具的,所以他發的願力是什麼,像春風廣披萬物一樣,隨自己不向外求的心,來建立這個超覺常然的佛國淨土,大家看這個巧妙不巧妙?巧妙到什麼程度了?別人都想不著,就他能想到。

現成到什麼程度呢?他一點兒都沒在上面使自己的力量,就順著這個本性具足的,他發了這個願。所以大家要從這裡,你看沒有一願,這四十八願裡邊啊,沒有一條願不是我們本具之心啊。所以我們在信受,仰靠,順勢而修四十八願的時候呢,等於說還是以我們自己的心來莊嚴我們自己的土呀。就等於說像我們自己的水,往我們自己的海里流一樣,明白吧。

我們自己的聲音往山谷裡面自己回應一樣,這麼個原理。所以你看法藏比丘才能胸有成竹地拍著胸脯子說,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如果他前面希望渺茫,根本沒有保票的話,他哪裡敢說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一切都建立在我們自性上,由於自性具足,他說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由於自性可以成就,所以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所以我們對四十八願真正的起信,從這裡信入呀。從這兒信了以後,信到這個究竟理,然後才能從事相上啟動我們的次第行,把它填滿。這樣我們由法藏比丘發了願,由他來修行,我們發了往生極樂世界的誓願,全盤跟他配合,才能成功的實現一切眾生都成佛。

好,下面呢,就是這兒開始修行了,我們把這一段再往下讀一遍。從阿難,法藏比丘開始,一直讀到而得自在,第六十二頁最後一行,一起來:

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好,這段開始就是講到這個修了,先是用願,這裡講行了。發了這個願以後,大家來看,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你看這個法藏比丘發願的時候,他可不是一個人偷偷的,當著眾人的面呢加持力更大,當然他不是像我們人道裡面說當著幾個人,這裡所有的法會大眾之中,特別是說了諸天、魔、梵、龍神八部。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很可能他有一個信息是表達怎麼樣呢,就是說,因為聽法眾還有大菩薩,還記得裡面講到了賢劫一切菩薩,對吧。很可能這些菩薩人家來講呢,也有些功德,也斷了些煩惱,也生了些智慧,差不多有的也有些把握了。最難於這個有把握的,還沒靠兒的,沒落停的,遙遙無期的是什麼呢,是凡夫。所以這裡法藏比丘於其佛所專程把天,這裡就代表天和人道,魔、梵這裡也等於說,魔就是指的六欲天,最高的天主嘛,梵,就是指的大梵天,那這裡龍神八部,就是指的佛教的護法,這裡統歸都是凡夫眾的代表。這就等於說更向凡夫做了一個表達,等於說淨土法門偏向於凡夫得度的,他發的這個勝妙願力,殊勝的方便願力,偏向於凡夫得度,因為凡夫更苦嘛,(比)天人乃至龍神八部受的苦更多嘛,無有了期嘛,所以說這裡說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也就是說在這樣發了這個誓願以後,開始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大家看,全身心地開始投入修行。就以這個行山來填這個大願之海。那麼這裡我們想想,大家看,所有後面的一大段內容,都在講法藏比丘是怎麼長劫累劫地修行過來的。

那我們總的來看的話,無非就是一個福慧雙修,就是下面的內容呢,全部體現的就是福慧雙修。福慧雙修裡邊他的行體現在兩大特色,為什麼說兩大特色呢?因為前面的四十八願裡邊幾乎主要的內容,一個是攝什麼呀,攝淨土願,就是極樂世界應該怎麼怎麼樣,對吧,另外一個是攝什麼,攝法身願,我成佛了以後應該怎樣怎樣,所以後面所有的修行都是體現在這裡邊,一個淨土行,一個法身行,就是成就佛,成就國土。淨土行是成就這個國土的,法身行是成就他自己的法身功德的。所有的行無非以福慧資糧莊嚴來成就這個淨土法身之行,大家要把這個線索咬定,要不然待會兒的話呢,比較這個散的話你就跟不上了,所以要記住這兩點。那麼大家來看,第一個就是修的淨土行。淨土行是怎麼修的呢?所修佛國,開廓廣大,這就是淨土行第一個特點,國土非常廣大。為什麼要廣大呀?因為這個開廓的廓字,在古漢語裡邊有一個什麼意義呢?就以安眾為義,把所有的大眾安住在這裡,所以開廓廣大是什麼呢?就說明淨土來廣安往生之眾,所有的往生之眾都安住在它的這個開廓廣大的國土裡邊,蕩然廣大的,蕩然沒有極限,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極限?就是往生多少,就能夠承載多少。就跟他的願力有關,跟他的修行有關。

他修行因地的時候就是所修佛國,開廓廣大,這是第一個特色,無量的功德所成。那麼第二個特色是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第二個特色是明這個國土殊勝無比,為什麼叫做超勝獨妙呢,就是連菩薩的境界都達不到,我們常講到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明瞭,就是這個國土的設置,這個國土怎麼樣讓往生者快速成佛的這個功能,這個國土裡面怎麼樣去同步他方國土和他方眾生,這種機製啊,巧妙到菩薩都沒辦法想像,只能知道那麼一點點,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明瞭,才能稱之為超勝獨妙,這是第二個特色。他的淨土特色啊。第三個特色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為什麼要這樣?大家想想,只有到什麼程度才無衰無變呢?到了什麼程度才無衰無變,就是你都有了嘛,都具足了嘛。缺一點點很可能你這個東西還有變動,對嗎,你都已經,就等於說你都已經置辦全了,都具足了,那就永遠就這樣了,為什麼說無衰無變呢?因為國土常住不壞的呀。

咱們這個世界裡面會有什麼呢,會有三災所壞呀,三小災呢,叫做饑饉和刀兵劫,瘟疫,那個大災呢就叫水火風三災。一旦這三災起的時候,咱們這個世界就該壞了,有成住壞空嘛,但是呢,極樂世界沒有壞,因為它是真實因所感的圓滿果,不是我們業力所感的,記住,所以它才這裡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大家想想,其它的就不要說了,有一個無衰無變,為什麼是無衰無變?生到那兒,每個人的身體都是還記得是什麼身嗎?對,是金剛那羅延身,金剛那羅延身意味著什麼?就是永遠是非常的飽滿,連一點皺紋都沒有。那羅延身不但是堅固,還意味著不會發生改變。所以女眾們你們就要羨慕,為什麼,到了人家那兒不會有皺紋了,這就叫常住不壞,無衰無變,我們現在會衰老會變化,這是從殊勝上來講,從他的這個淨土行的一個廣大、一個殊勝、一個不壞。

那麼從他的時間上來講,為什麼他的淨土有這樣好的質量,這個淨土有這麼好的體現呢?為什麼,就是人家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從時間上來講,是兆載永劫,從質量上來講,是無量德行,都已經到了一個真實達標的境界,所以淨土行就是這麼圓滿起來的,大家看到了嗎。為什麼說兆載永劫呢?大家知道一兆有多久嗎?兆是個數量,一兆有多少?沒有一萬億,對,有人說,十億為兆。我不知道你們看到了哪個國家的錢不值錢的時候呀,咱們這兒中國現在還基本上為億,億萬富翁,億萬富翁,那有的地方的錢太不值錢了,我記得韓國就錢不值錢,他們這兒形容這個大手筆大投資的時候就得用兆,個十百千萬億兆,這是什麼呢,十個個為十,十個十為百,十個百為千,十個千為萬,十個萬為億,十個億為兆。

兆在這裡邊是修飾什麼的?不要以為說,一說兆就說這麼長的劫了,多少兆劫,這個兆在這兒是修飾什麼呀,修飾這個載的,載是一個什麼,更高的數量。因為在咱們中國從這個皇帝開始就計數量,從兆到了一個,兆以後呢叫做京,就是咱們北京的京。十個兆等於一京,十個京為一個垓,就是土字旁,孩子的孩把這個子字旁換成土字旁,叫做垓,再往後呢,叫做(秭)、穰,再往後呢,叫做井,水井的井,再往後呢,叫做澗,山澗的澗,再往後呢,叫做正,端正的正,最後一個長度叫做載。所以大家想想,這個載已經到了十正為載了,一載等於多長的數目,等於十的十六次方,一兆等於十的九次方,用十的九次方再來形容修飾十的十六次方,這是一個大數目。就這麼長的時間的劫數來修行圓滿他的極樂世界淨土之行。

所以你想想,生生世世積功累德要有多少呀。所以這一段講的就是淨土行。後面開始要講什麼了,要講法身行了。法身行我們今天先了解一下,法身行開始呀,從這個不生欲覺、瞋覺、害覺開始,一直到後面的而得自在,全部屬於修法身行。修行自己的成滿自己的法身, 但是這裡邊分了四個階段。為什麼分呢, 大家想想,你說他那麼長劫的去修行,他肯定是生生世世地去修嘛,對不對,那麼生生世世地修,他有時候是以這樣的修,有時候是以那樣的修,有時候以在家修,有時候以出家修,有時候以大乘修,有時候以小乘修,各式各樣的修,在這裡邊修呢,後面的這一大段的經文裡邊,就總體修分了四個步,四個版塊,這個我們這一節先了解一下。

大家來看,從這個不生欲覺、瞋覺、害覺到哪裡?到第二頁的以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這是屬於什麼呢,這是屬於常規的叫做六度萬行修。就是這一段內容裡邊其實就具足了六度的法門。記住,到了惠利群生這裡為止,那麼從恭敬三寶開始,到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這一小段是屬於恭敬修,也可以叫在家修。恭敬三寶修,供養修,這是這一段,大家了解一下。從住空、無相、無願之法,到哪裡呢,到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這裡叫做出家修,大家看到了嗎,因為他棄國捐王,絕去財色,所以他行的是出家法,所以這一段屬於出家修。從無央數劫,積功累德,一直到這個隨其生處,在意所欲,到最後說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這叫做隨類示現修,叫做隨類示現,就是隨眾生之類而示現這個,示現那個,分身散影去示現,這個時候就有一定的水平了,叫做隨類示現。特別是後面的隨類示現修,到這裡說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到這裡為止,後面的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乃至到一切法,而得自在。這個我們下一段來講,這是屬於五分法身功德。就是在自利利他,大家要知道不管他的六度修,都是在自利利他,還是他的供養修,也是在自利利他,包括他的出家修還在自利利他,隨類示現修,一直在自利利他,為什麼法藏比丘能成就如此的功德呢?他同時這種修的時候都是在篤行自利利他而修。

好,我們今天呢,首先來看一下什麼呢,看一下這個六度修。第一個大家來看,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大家知道什麼叫覺和想的分別嗎?什麼叫覺和想?什麼叫覺?如果我們這個境界還沒有出現,就是我們的心沒有對境,沒有對境的時候,你怎麼樣?預先心裡有這個念頭,就是我想幹嘛幹嘛,比如說貪瞋癡的時候我要起,對吧,沒有境界出來,我想著今天去貪婪點兒什麼,這個起一念嗔恨心,無緣無故的境界還沒出現呢,你一念嗔心起了,這個時候呢就叫做什麼,叫做覺。境界沒起,欲起邪思,邪念的思想,叫做覺。那麼當這個境界,出現了這個境界,你對著境界生起了心,心生起來了,有好的感覺,有嗔的感覺,有貪瞋癡的感覺,對於貪你生起了一個哎呀,舒服,這些東西給我,這個時候就呢,就叫做什麼呀,叫做想。

所以覺和想從前到後它是有步驟上的差別的。由於我們能夠不起欲嗔害和欲嗔害的覺和想,所以才能夠不著色身香味觸法。你只要起這個貪瞋癡之想,那麼你一定就會貪着色聲香味觸。對不對,所以大家來看,你看如果我們不貪名利,那肯定就不起欲覺嘛,如果不惱眾生,肯定是不起嗔覺嘛,如果不損性命,那就不起害覺,那自然而然從這樣來講,內心離開了,那麼外緣也就停止了,這就叫不著色身香味觸法,所以這一句就是這麼個意思。大家要知道這裡的覺呢,只挑了三樣做了一個說明,真正在經典裡面講到菩薩對六塵不起錯覺的時候呢,一共有八個層面。

第一個叫做欲覺,欲覺就是說貪戀這個財色名食睡等等這些,這叫做欲覺。嗔覺是什麼意思呢?有時候又叫瞋恚的恚,恚覺,就是思想這個財色名食睡得不到的時候嗔惱他人,這就叫做嗔覺。那麼這個害覺呢,這裡提到的害覺,在這種八覺裡面呢,它又叫惱覺,惱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想損惱他人。損惱他人,想損惱他人這個覺生起來之後叫做惱覺。再一個就叫做親覺,就是不斷地思念追憶自己的親戚族人,親族眷屬,這叫做親覺。還有一種叫做國土覺,我們聽過杞人憂天吧,這就是典型的國土覺,為什麼,好好的講你就在那念說,哎呀,世間安危呀,國土怎麼怎麼樣呀,就不斷地想這些,這就叫做國土覺。還有第六個叫做不死覺,就是老惦記著想長生不老,這就叫不死覺。還有一個叫族姓覺,就是常念你的族氏高下,就是說我出身是高貴的,還是我出身是卑賤的,在這個上面種種的這種想法,這就叫族姓覺。最後一個叫輕誣覺,輕謬,輕謬凌辱他人,誣就是誣陷的誣,輕慢誣陷別人,這樣的覺受。菩薩在修行路上不生這八種覺。

這裡講到的這個不生欲覺、嗔覺、害覺是典型的提了前三種。因為後面幾種幾乎都是由前三種延伸出來的。所以你看,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那麼大家想想,既然三毒之覺不起,那麼一定會怎麼樣,就不會去生犯戒之心,對吧。因為你不取,你不著色聲香味觸法的話,那就不會去犯戒,不執著六塵了嘛,肯定就不犯,這就屬於持戒。這就屬於持戒。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得少知足,無染恚癡。這就屬於什麼呢,你看忍力成就是屬於什麼?後面要講到的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裡的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就是指的忍辱。剛才講的是持戒,這裡指的忍辱,少欲知足,無染恚癡,這就是指的智慧。三昧常寂,這個無有諂曲虛偽之心,這是指的禪定。和顏愛語,這個志願無倦,這就是指的精進,你看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這是指的精進。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這是指的什麼呀,是指什麼,對,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佈施這六種就在這一段中全部具足,所以叫做六度修。

六度修是一個總修,你看最後為什麼這裡說,用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呢?因為我們一般對佈施的話,都認為說一定是給錢,大家不要忘了最大的佈施是法佈施。所以說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嘛。什麼是清白之法?什麼是清白之法?當然從理上來講,清白之法就是我們求自性清淨心之法,這就叫清白之法。如來藏法,佛性法,法性法,真如實相法,這就叫清白之法,無漏法。那麼我們這裡講到的清白之法,從事上來講,怎麼去專求清白之法呢?這還真是在論典裡面有過講的,大家聽一下,我們每個人也在求清白之法。怎麼去求清白之法呢,第一個晝夜之時,說罪懺悔,這是修清白之法的一個手段。就是晝夜六時,就是不管白天晚上,常去承露先罪懺悔法,說你的過失,承認你的錯誤,不斷地去懺悔,這個容易得清白之法。第二個常修念佛,不誑眾生。就是常自己修這個念佛功德,然後不要去忽悠欺誑眾生,這也是一個清白之法。

第三個修六和敬,心不恚慢,就是常修六和敬的這種功德,不要心裡有這個瞋恚我慢,這也叫做清白之法。第四個是常以大乘教化眾生,就是把大乘的這個微妙法呢,告訴大家,分享給眾生。這四種在《大智度論》裡面叫做清白之法,三業清淨。所以從事相上來講,應該如是修,從理上來講,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清淨心,這叫做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是佈施。所以大家看到這裡的六度修是一個總修,就是總的來講他一開始修人家就沒有修什麼呀,沒有修小乘,都是自利利他同步的。那麼六度修是一個總的修,後面開始就是屬於分修了,各種身份。你看從開始是在家身份,那麼就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其次是出家身份,棄國捐王,絕去財色。再其次是隨便去示現了,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剎利國君、轉輪聖帝等等這一切,常以四事,供養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那麼這些內容,我們今天的時間已到,放在下一週來繼續進行。好,今天就到這裡,下面我們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淨業三福的施設不是目的

這個三福給大家念一下,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佛說: 欲生...

念珠的數目就是你將來往生淨土的日期

明朝有位名叫道隆,他的母親李氏,年到四十歲,吃長齋...

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定蒙彌陀垂慈接引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

阿彌陀佛能加持臨終者不貪戀娑婆嗎

問: 請問大安法師!如果心裡還留戀世間的財產事業,...

哪怕往生邊地疑城,也從此與輪迴絕緣

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是進進退退,一生好不容易修了點功...

房門反鎖,念佛穿牆

⒈董子明居士,民國時期山東蓬萊人,學識淵博,曾經擔...

四十八大願——(第9願)皆得神足飛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

在家淨土行人如何做到決定往生

問: 《彌陀經》一心不亂,《無量壽經》至心信樂,《...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人,爭個什麼呢

有糧千擔,也是一日三餐; 有錢萬貫,也是黑白一天;...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不知邪淫業尤慘也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不知邪淫業尤慘也;人知殺生之報最...

在寺院上廁所要注意哪些問題

進廁所後,須三彈指,提醒坑中啖穢鬼,及時迴避,這樣...

桑葚的功效與作用

桑葚是桑樹的果實。桑葚又叫桑果、桑棗,成熟的鮮果味...

為何修行人要過午不食

問: 修行的人過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那是為什麼? 成...

從身安道隆的角度,一定要斷除這五種辛菜

那麼這一段佛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生命的變化跟...

修法前應當先修懺悔

《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說: 「應知善男子!」應該知道...

摹仿國王

世間萬事最初都是摹仿而來,譬如小孩學走路、讀書、學...

印光大師關於《金剛經》的開示

金剛經者,即有談空,不墮空邊。即空論有,不墮有邊。...

你在哪裡,哪裡就是風水

在佛法當中,我們學來學去,也沒有離開這一念心。 在廣...

以身作則,反求諸己

人活在充滿罪惡的世間,自身又有私慾偏情、妒忌佔有等...

人心的九個結

從前,印度有一位叫無著的菩薩,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

【推薦】十心嚮往,命終必生極樂國土

又云,十心嚮往,命終必生彼佛國土,是《寶積》義。《...

修行中遇到障礙該如何克服

問: 在修行當中遇到障礙,如何克服? 大安法師答:...

跺腳念佛與念「彌陀佛」如法嗎

問: 有許多居士以腿不彎曲、類似蹦的形式來幾天幾夜地...

欲愛的根源來自於這念心

過去,佛住在舍衛國只樹精舍時,為所有的天人等四輩說...

【佛教詞典】現世利益

「當益」之對稱。於現在世受佛、菩薩之恩惠。亦即由祈...

【佛教詞典】掘地戒掘傷

子題:钁、耒、扴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若用鋤,钁耒...

【視頻】大安法師《專思寂想》

大安法師《專思寂想》

【視頻】《我建超世願》男聲讀誦

《我建超世願》男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