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佛說無量壽經

宏海法師  2018/10/0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四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蓮友,我們今天是《無量壽經》的第十四講了,進行到第十四講,那麼把這個四十八願貫完了以後,我們再講法藏比丘發了願以後起的行,現在正在修行的進行當中,就像我們每一位一樣,當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呢,就是我們能夠現前的受用到法藏比丘用這麼長時間,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時間建立淨土,來為我們,攝受我們,為我們所作為成佛的一個天然道場,這樣的一種修學方法。那麼這個法門流傳到現在還在繼續流通,每天、每週大家還能夠得聞,所以在此提醒這是一件非常難得,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特別是能聽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在上一講的時候,我們把這個就是說發了願以後開始起行,起行總共分了幾個部分,第一個就是說總體是六度之修。也就是說法藏比丘發完願以後,他起的行全部是先開始以六度作為根本的修行基調。一個是說他的志願廣大,再一個說他心行深邃。那麼從今天開始,我們就開始講幾個分修了,總的是六度,你看上次我們講到不生欲覺、嗔覺、害覺,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一直講到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這是指他行六度的部分。

今天開始我們從第二個,恭敬三寶,自行化他修開始,這裡講到的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一共這四句話就是指的他以皈依三寶,如果一定要分的話,這幾句話是以在家的身份來行自行化他修的。所以你看,雖然是從法藏比丘的修行步驟,其實也是說明了一個我們在此間的這個修行常法,就是從恭敬三寶開始。這裡講的恭敬三寶,就是指的可以說是修福的方便吧,現在我們的住持法中叫做住持三寶。諸位皈依的時候都給大家也講過了,學佛邁步的第一步就是入門,皈依三寶。那麼第二步有的我們說講到上一個台階叫受持五戒。現在非常的慶幸,我們還能生在有三寶,並且以供養三寶作為整個住持法道的這樣的一個機製的這樣的一個時代中,確實是有時候說到,今天講到這兒跟大家插幾個小段,真的是感到非常的歡喜和受用。你看本來我這昨天晚上,傍晚開始才從五台山又回來,趁機這一週上去接受文殊菩薩的加持待了一天。待了一天也去做這個也算恭敬三寶的修吧,每次回到文殊菩薩的懷抱,總是要幾個大道場去結結緣。

因為在這邊,自己一個人出來承擔講法的任務比較多嘛,所以說確實有時候接受一下文殊菩薩的加持這也是必要的。你看從前天到昨天,大家知道五台山的主剎叫顯通寺。顯通寺呢按說那兒還有幾個,我去在珠海佛學院、廣東佛學院講法,還有幾個小師父,還是我的學僧呢。那我在這個殿堂裡邊拜完了以後走到大殿出來,人家還趕緊把客堂的簾子摟起來,我還想想說,沒認出來嘛,你說慚愧。人家還說哎呀法師你來了,還要招呼他們幾個一塊兒同班的男眾,也有一些女眾,說在五台山哪個素齋館吃個飯,我說我就一天時間,就算了吧,心領就可以了。但是進去了以後依照佛門規矩,你不管怎麼樣,進去了客堂,你得先禮拜常住,因為是你今天來結這個緣來供養嘛。禮拜常住還得祈請知客法師作為代表,照客師父雖然是學僧,但是也要恭敬地禮拜人家,因為人家是道場主嘛。

這就是一個規矩,從這點點滴滴,禮拜完了以後要祈請,按照一般的話,反正你如果供養,上完殿了不是要繞佛嗎?到繞佛的時候,你可以一個一個跟師父們一塊兒去結緣供養也就行了。但是如果你走這樣的一個從如法的這樣的一個程序過來,就可以說每一步都是要積大功,累大德的。你去了客堂去祈請常住允許,然後你再進到人家齋堂中午不是用齋嘛,這個梵腔一起,真的是說供養,一開始供養清淨法身念供的時候,你在那兒挨著一個一個的這樣的舉過頭頂地去供養常住僧寶,出來就是當下都能得加持,當下都能增福慧,你就是有這種感覺,甚至有時候就覺得說,長得就跟小時候長身子,睡覺的時候呼地一下子就把你給長醒來了一樣,那種感覺。所以一定大家要懂得恭敬三寶對於我們一個修道者來講是加持力非常大的。而且在這樣的一個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包括我們四事供養等等這樣一個機製在的時候,佛法的住持流傳,他始終還能以這樣的一個範式作為緣起。這種能量特別是在末法時期,它是非常巨大的,也是非常有這種核心的感染力的。所以這就是修福的方便,那我們現在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叫化相三寶,他老人家每天講開示,那麼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這叫做化相三寶,就是那個相還在。

我們現在呢只有住持三寶,那就是佛像,經典,還有出家的僧人,而且去侍奉佛像,流通經典,到道場裡面來住持,那全憑僧人,所以這樣的一個方法。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還能趕得上,還能見得著,這就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因緣,奇缺的因緣。所以說恭敬三寶這裡講的就是修福的方便。那麼奉事師長來講可以說是修慧的方便,可能大家說奉事師長,恭敬三寶不是一套嗎?依教奉行,親近善知識,最能增長智慧。因為跟著善知識這樣的緣法,就不知道哪一劫我們發了大心才能感召來這個緣起,這一生這一世再具足到一起,能夠追隨著學法,能夠依教奉行,他的每一句話有時候,誒剛好打到我們心頭,這個命中我們的這個正好煩惱的七寸,這種分別的這種深坑的時候,他一下子就能把你撈出來,一下子就能把你抖幹。

所以這個奉事師長能增長慧方便確實如此。這就講到供養三寶,恭敬三寶和奉事師長,你看我自從到了北京以後很少回普陀山能夠長住,時間稍微長一點。那麼這是過年了以後,因為有幾個小師父也要讓見一下師公,就帶回去一塊兒去普陀山住了幾天。給大家講一則有趣的事,就是為什麼說奉事師長能夠慧方便。我師父每天上完早殿以後,一定要去後山去就是這樣走一走,用完早齋嘛,上完早殿過堂了,那麼去散散步,一直從普濟寺的後腦勺,大家有去過的就知道,一直走到往佛頂山有一個關口,往那兒上去以後再往回來走,差不多四十分鐘這樣的時間。剛剛回去有是個什麼事來著,我現在想想,就是說大概就是說跟別人一起說好,約好的一件事,對方失約了。失約了嘛,早上下完殿了,這個通知接到了心裡就有點兒不快,就心生了煩惱分別了,這說好的事,你看你不兌現,這怎麼辦?那跟著我師父,正好也得陪著去散步嘛。散步的時候,我呢雖然也在拿著珠子在手裡嘭嘭嘭的,大概我師父,這個師徒關係就這樣相應,大概覺得我這珠子很刺耳,肯定心裡是有點兒躁動不安。

他就開始講故事,講故事了,因為跟了五、六個人都在講嘛,我帶聽不帶聽的,結果聽著聽著越聽越不對勁兒,越聽越對勁兒。越聽越不對勁兒就覺得這個好像在說我,越聽越對勁兒就是說,哎呀,最後聽完了以後突然間增長了智慧,故事是這樣展開的,這個故事可能我們也聽到,他說就是有個人是一個騙子,是一個騙子呢大概他可能把人家都騙了好多錢也罷,結果被抓起來了以後,審判他的時候就問說,你到底有什麼能耐能把那麼多人給騙了?這個騙子就說,我根本就沒什麼能耐,唯有一點,他們相信我。因為他們相信我,我就把他們騙了。結果這個審判官當場就:相信你就能騙了,那你現在,比如說我相信你,你把我騙一騙,我在這兒上面座子上坐著呢,你有本事把我從這個座位上騙下來。

結果這個騙子就說:哎呀這說明了就不好騙了,說你從上面把你騙下來我做不到,但是如果你下來的話,我可以把你騙上去。結果這個審判長真的就上當了,就跟著下去了,下去就被騙下去了。你說這故事的話可能以前好像故事會,還是什麼雜誌裡面就有過這個故事。可是被當時在我一聽的時候,我師父就開始講了,說現在滿世界都是騙子,說要麼把你騙上去,要麼把你騙下來,一下子就點醒了你看。正在為這個事兒煩惱的時候,這就上當了。那麼如果你把這個煩惱把它放下來,跳過去,不就騙上去了嗎?菩薩一地一地登地不就這麼上去的嗎?修行嘛。但是你過不了這個關,你始終分別,始終在這兒煩惱,那你就騙下來。這就叫騙上去,騙下來,這就是奉事師長的功德。

你看偶爾的這麼回一次普陀山,為了表達一下自己還是所謂的恭敬吧,對師父,就是早上陪他去散散步,就得了這麼一個加持,馬上就清涼了,就跟那個說當下正是修行時一樣。我說這個有時候呀,對師父的信心連著要對他旁邊的人都要有信心,等這個故事講完了以後旁邊那個侍者,我現在叫禮證法師嘛,那普陀山我師父他旁邊不是都會有一個侍者嗎?侍者每次也跟著散步,他又補了一句說,哎呀,宏海法師現在已經百毒不侵了。說得我當時就很慚愧,臉紅了,就點嘛,兩個人一唱一和配合著就把我這個事點過去了。要不然我就一路就捻著珠子心生煩惱,這就叫奉事師長。一般我們佛門裡面講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就是以這樣的來增福增慧的。

下面講到說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大家想想什麼叫做大莊嚴?什麼叫大莊嚴?真正的最大莊嚴就是具足恭敬,這是一個佛門裡面最根本的莊嚴,也是一切世法裡面的莊嚴。現在我們常講到說以恭敬心來體現莊嚴之行,就在這個供養奉事三寶師長,一切的功德都稱為莊嚴。所以大家要仔細地體悟這些詞,你說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大莊嚴。這就光再說到這個恭敬心,大家都是一步一步學到佛門來的,你皈依的時候咱們不說了,我也遇到很多這個同修,皈依的時候並不是說他心不誠,因為有一些性格呀,習氣呀,他就很可能來了,還跟你嘻嘻哈哈的,說一些想逗趣的話,這就不太莊嚴。因為你好不容易來這麼一次皈依,那一定要什麼呢?你看,所以這個時候,所有這些儀軌裡面都是讓我們具足恭敬。佛法在恭敬中求,當我們去迎請諸聖到位的時候,那你想想馬上說弟子某某,一心奉請,一拜拜下去就把你的身心就匡正起來了。

我們去禮拜的時候,去懺悔的時候,在皈依的時候,去依教奉行,全部得從恭敬中來。所以這裡講到的恭敬三寶以大莊嚴具,最大的莊嚴就是恭敬。你看我們在恭敬心發出來的時候,他心量是打開的,所以就能夠全情地領受佛法,這個心地是純淨的,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受這些邪毒邪知邪見,你的心態是謙卑的,那就沒有我慢,那麼你的發心是擺正的,這就決不會錯因果,就是各個方面把我們給護持的,這叫做大莊嚴具,具足眾行。自己具足了以後,那麼自然而然你就會影響到眾生也具足這個功德呀。所以你看這裡講到法藏比丘修也是開始以這種供養奉事行,使眾生接觸到他的時候呢,也接受他感染,這叫做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大家仔細體悟,那這些話我們平常都是在做,也都能用得到的。

當然如果說我們比如說學佛很久了,自己作為一個表法,你再帶領這些新的初機的人的時候就是這樣帶領的,問題是我們要真心真意地去發真實心的來,以惠利群生的心態來去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帶他們能夠上這個正道。這就叫做恭敬三寶,自行化他修。我們再來看,下面叫做出家為僧,自利化他修。大家來看下面: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皆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大家看,這一段就是講的出家修,這個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就是指的意業。遠離粗言,修習善語就是指的口業。那麼棄國捐王,絕去財色就是指的身業。就是以這個出家沙門的身口意來住持這個道法,這是他生生世世中又有很多世是以這樣來修的。

這裡講到一個概念,叫住空無相無願之法,這是我們常說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其實修的就是出世無為之法。所以這裡講到的空是什麼呢?諸法我們說萬法皆空嘛,沒有人也沒有法,沒有自性,所以說這個一切萬法都是空的,叫做空法。但是如果你有空的概念,那麼你就會覺得說,比如說有人,有法,有相等等這些,雖然是空的,可是你有這麼一個相在,接著又叫做無相,無相之法。但是雖然有空,也有無相,你在這兩樣上面生不起來一點希求意願,才叫做無願。其實最後就等於說起心動念都在這個無為法,不起心動念了,沒有任何的刻意,起心動念就是凡夫嘛,所以叫做住空無相無願之法,就長期把自己的身心世界安住在這樣的一個無為狀態中。那麼出家人來講專業是修禪呀,念佛呀,打坐呀等等這些都是往這個空、無相、無願,這叫做三解脫門上面會。為什麼後面又講到說無作無起呢?

從無為法來講的話,你看如果我們說有真實的作用,它就叫作嘛,有真實的體相它就叫起嘛,你出來這麼一個東西,所以這裡講的無作無起,就是用這個空無相無願所觀,觀到這樣的一個無作無起的一個,怎麼說呢?這麼一個境界吧。這樣的一個身心狀態。那這裡講到的無作無起叫做非有,因為一切都無作無起來講的話,它不是真實有嘛。但是還同時什麼呀,你始終執著非有,執著空的話,他它容易入到斷滅空中,所以後面又有一句叫做觀法如化,這叫做非無。觀法如化,故非無,它假象上的如夢幻泡影的法,它還是存在的,所以叫觀法如化。每一句話都不會說偏,由於無作無起,所以說非有;觀法如化,所以說非無,非有非無就是中道佛法之理。這就是出家人所有的身家性命就是往這兒會,所以這叫出家修。

遠離粗言,這個粗言呀就是我們說的一個與貪有緣,一個與嗔有緣,如果你用貪心表達的話,那就一定是花言巧語呀,我們現在說的一些讓人起心動念,起不好的心念,導致不好的行為等等這一切的都屬於粗言。如果跟嗔心相應的話,那你一定是抱怨呀,謾罵呀,惡言呀等等這些,這也屬於粗言,這樣的話就是在你的緣起中又會影響到別人,又會在自己的阿賴耶識裡邊熏進不好的種子,整個緣起都建立一個有害的一個層面,所以叫自害害彼。那你常修習善語,軟語,愛語,慰語,安慰的慰,等等這些,那麼這本身也是一個佈施的表現。

有時候不是給大家說,有時候我們雖然可能沒有財,甚至不會講法,但是你給人家一個微笑,一個安慰的話,一個讚歎的話,發自內心的,這也叫做自利利人,人我皆利,緣法上都是如此,所以這叫做口業。那麼身業來講這就更殊勝了,棄國捐王,絕去財色,沒有一尊佛不是從這兒來的。所以從這一段就可以,這一句話就可以判別為他是以出家自行化他修。出家的功德確實是非常大,有一個經叫做《佛說諸德福田經》裡邊就講到出家有五種淨德,清淨的功德。第一個是發心離俗,懷佩道故,就是心懷,就是佩服,懷就是懷抱的懷,佩就是佩服的佩,心懷佩道故,道法就是無為法。因為你首先第一你發心離俗,離開這個業已形成的這種俗家的這個整個人際關係也罷,六親眷屬也罷,生活環境也罷,猛地要剝這麼一層皮,發心離俗是非常不容易的。你的不容易的力量有多大,那麼你出家的功德就有多大。這就是一種捨法。

再一個毀其形好,應法妙服,就是徹底把原來花樣年華的這些裝飾呀等等把它毀了,髮型也不要,剃成個光頭,然後應法妙服,就是著這個袈裟,這個莊嚴。還真是這樣,這個袈裟確實莊嚴,有時候身在其中,自己搭的時候,好像這個體會還不是很濃。就剛才講到昨天在五台山看到大眾師父們在那兒每個人這個海清搭衣起來,排班入齋堂去過齋的時候,還真是莊嚴。你說句不恭敬的話,就是有些師父們的話,你說按照俗情俗言講的話,在世間人來看的話長得算丑的了,連個一般的都算不上,有時候長得確實很丑,用俗眼看覺得丑,有點丑,但是他這個頭髮一剃,一穿這個搭衣就變成什麼了?羅漢了,馬上就是覺得說羅漢相就出來了。所以這個就叫做毀其形好,我們所謂的美丑的這種瀟灑也罷,漂亮也罷呀,不在此處,這叫應法妙服,馬上這種莊嚴,恭敬心就起來了。

再一個叫永割親愛,無適莫故,舒適的適,莫就是草字頭下來口字與天字,無適莫故就是辭親割愛的這個功德。這是五種淨德,第四個委棄軀命,遵眾善故。就是每天把自己的這種我的主意呀,一切見解呀全部放下來,把我慢放下來,遵眾善故,隨順著大眾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最後一個是志求大乘,欲度人故。就是咱們這裡講的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發心求大乘的佛果,那麼還同時教人利行,為度人,出家毀其形好就是為了度人,這就是指的出家修,自行化他修。

好,我們再往下看,下面的這一段就更加的明確了: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這就等於說開始隨類示現自行化他修了,無央數劫指的是時間,積功累德指的是每一世修行的這個功德,而且隨其生處,在意所欲就是想怎麼樣,生生世世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夠隨心所欲地具足無量的寶藏,每一世都帶著無量的寶藏。當然這個寶藏呢,我們要分開兩種來看,一個是財寶,更重要的是法寶。你看無量的寶藏怎麼顯的呢?你比如說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當時在印度出生的時候,他就帶好多種瑞相,好多種瑞相其中一種就是,家裡面儲存的那些東西全部都變成七寶了,黃金了,這就是他本身他這個累劫勤苦修行功德所自然而然帶到他這個正報依報中的這種寶藏。所以第一個就是財寶福德太大的話,跟隨的瑞相,寶藏伏藏,全部會跟著他出現在世間。

這就是一個有福德的人來顯現。那麼從法寶上來講就是佛法之寶藏,因為我們不是常說有財佈施,同時弘法供養法施,這是更加重要的,這就是雙管齊下,才能怎麼樣?能夠教化安立無數眾生。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因為在這樣的度化緣起中人家是正真之修,正真之見,正真之行,當然能夠帶領大家走到正真之道,這是這一段。這是一個引子,那麼後面開始講到的是什麼呢?就是他的隨類示現的具體內容了,大家看: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太多了,說之不盡。這就等於說他生生世世隨類地示現中呀,有時候做長者。

什麼是長者?我們現在說的是老頭兒嗎?那什麼是長者?有時候年齡大,但是你不具足德,還不能稱之為長者。在當時的印度來講,對這個長者這一類人是非常恭敬的,也就是說在民間他有很大影響力,也有很大勢力,這樣的一種德行兼備的,這樣的一個年齡長的人,我們叫做長者。當然這是指的是世間長者,具備了十種德行。還有出世間長者,那就是指的佛了,一般我們把佛叫做出世間長者。世間長者的話,這是一個積財具德,就是一個你還得大富,有這個財富的福德,二一個你得具德。所以在印度如果說看你這個能不能具足合乎長者的標準,首先第一個就是你的出身的種姓還要貴,如果印度的四種種姓,下邊就有這不是剎利國君就講到四種種姓,一個是你要姓貴,你的種姓要高貴,二一個你的位置還要高,就是家族這種勢力有大富威猛,沒人敢欺負得了你,智慧深邃,行持清淨,就是你的行為讓別人說不出來有一些瑕疵。

你不要,咱們現在的人有時候活到老了,不是有一句話叫晚節不保嗎?他給你捅一件事出來,徹底把你這輩子都給你毀了,名譽都毀了,所以人家叫行淨,就是你的行為是清淨的。禮備,你跟別人來往的時候不失禮數,不會失去這個你來我往,這個人說禮多人不怪。咱們北京不是有時候還講究個禮數呢嗎?要是禮沒到的話,他還有一句話叫做挑理,是有這麼個話。所以說禮備就是指的這個,雖然說再怎麼關係好的密切,一定在禮數上他不會缺。再一個就是上嘆下歸,上面的比如說統治國君等等這些呢讚歎你,讓大家向你學習,下面的歸順你,都依止,你能夠一呼,他們能夠百應。這樣一個德行的,具足這種資歷的,才能稱之為叫做大長者。就像我們講的給孤獨長者一樣,才具備這樣的一個德行,不是說,光說年齡大了,老了就叫長者。

其次何為居士?現在來講的話,只要皈依了就可以稱之為居士,再把你的姓帶上,某某居士,某某居士,就成了一個居士,成了一個學佛的標誌,這樣的身份叫居士。如果真正依照經文或者當時的印度,居士不是這麼個意思,叫居家之士,居財之士,其實也要具備了長者的這種功德。可能略微比長者差一點,為什麼?但是因為你還得有一點點出世的情懷,因為剛才講的叫世間長者嘛,那麼這裡像這個慧遠大師當時解釋這個居士,一個叫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就是你的財寶非常的豐富,具足,這也叫做名為居士。

二一個在家修道的居家道士,名為居士。這個道士不是咱們中國道教的道,就是你是一個修道者,但是沒有出家修,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家所居,來用功辦道,叫做居士。所以像我們現在學佛的話,很可能跟這個最比較貼切。一旦具足這樣了就叫做居士,也是現在的話就是說,等於說在家的學佛者,修禪者,念佛者都能稱之為居士。總歸來講也是一個要有德行,有這個清淨這樣的一種形象,稱之為居家之士。那麼豪姓尊貴,豪姓尊貴是一個統稱了,咱們中國人也講說名門望族嘛,這幾年不重視這個,我們小時候常看見那個有的這個大門上貼四個字叫財丁兩旺,就是要麼說你家裡的財,要麼就是你家裡的人,就是財丁兩旺,這樣的話都是在有臉兒的一些大家族裡面才能夠貼這個,一般的農村的小戶人家,我們老家,不能貼這個的,就是說財丁兩旺,說貼這麼一個你又旺不了,最後把你的福都折了,這是有一定的勢力,這名門望族才叫豪姓尊貴,社會地位高。

再一個或為剎利國君,記住,這是我們還在講法藏比丘在行隨類示現修的過程中有的時候是當這個,有時候是當那個,現在當到剎利國君,就是當皇帝了。示現成為皇帝,所以說這個剎帝利當時在印度都屬於國王種姓或者是皇親國戚的,在社會上是這麼一個地位。因為四種種姓里面最高的是婆羅門嘛,婆羅門就是管宗教教司這一類的這些宗教人員,剎帝利排名第二,就是要麼是國主,要麼就是皇親國戚。第三個叫吠舍,就是做生意的,這在三等人裡面。最次的叫做旃陀羅,一般就是屠夫呀,賣酒的呀等等這些為所看不起,這些人過來的話別人都要繞開,不能跟他碰一下,他們的種姓制度就這麼嚴。所以你看,我們的世尊當時出家以後就提倡要平等,種姓平等,不許有歧視。這也是當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弘揚佛法的一個方便。他這麼一弘揚,那麼下面這些吠舍和旃陀羅有的就都來學習佛法。

所以這就叫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我不知道大家對轉輪聖王是怎麼樣一個概念,一般都有時候會就輕易地認為,這大概也就是國家元首吧,或者說是這個古代說的皇帝。其實轉輪聖帝跟皇帝還是有差別的,轉輪聖帝出世的時候,人間的福報是非常大的,你看大家讀《金剛經》的話會有一句話說,如果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那麼轉輪聖王即是如來,是吧,有這麼一句話。那說明什麼?這個轉輪王他本身也具足了三十二相,當時釋迦牟尼佛生下來的時候,在王宮裡面不是有一個相師嗎?就去給他看,看了以後就說這個孩子如果不出家,可以做轉輪聖王,如果出了家啦,可以做人天的師表,就是三界之尊,佛。

這是給釋迦牟尼佛當時就做了這麼一個,看相的給他做了這麼一個定論。那這裡所說的轉輪聖王就是指的,能夠統領天下這麼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土,四大部洲的,才能稱之為轉輪聖帝。一般我們現在都叫做國主或者小國主,像《地藏經》裡面講到的,你看現在地球上面都有這麼多小的,一個一個都分開小國家了嘛,其實我們整個地球也只不過屬於南贍部洲而已。所以這個轉輪聖王又叫飛行皇帝,這可能大家沒聽過,為什麼叫飛行皇帝呢?他一般是在增劫的時候,就是人壽從十歲往上增,過百年增一歲的時候,增到兩萬歲的時候有可能轉輪聖王會出世,如果在減劫的時候,就是人壽八萬四千歲,無量歲八萬四千歲,減的時候減到八萬歲的時候也有可能出世。

那麼這個轉輪聖王出世的時候,如果他在繼位的時候,就是由他這個福報,感得天地給他賜給他一個輪寶,他拿著這個輪寶轉輪寶就可以降服四方,所以才叫轉輪聖王。現在我們因為福報不夠,大家福報都沒有了,就感不來有這樣的轉輪聖王出世。要知道這個轉輪聖王,如果說他,比如說出生嘛肯定是這裡講到的剎帝利,那麼如果這個剎帝利這個國君在受灌頂的時候,印度的這個王子繼位的時候都要在受國師的灌頂,就用四大海的水給在這個十五日受齋戒,沐浴他的身體,受了以後升高(台殿)以後會什麼呀,有下面的臣子呀跟著他給灌頂,國師給灌頂。灌頂如果他是轉輪聖王,這時候會出現什麼現象呢?就是在東方突然有金輪出現,千福輪我們常說的,千福輪出現以後,就像一個非常精巧的工匠敲出來的這麼一個殊勝的光明突然間降到他跟前來,他具足了這個輪寶,降服四方,就叫金輪王,這叫做轉輪聖帝金輪王。

而且轉輪王裡邊也有級別的,分了金銀銅鐵四種,次第地統領四大部洲,如果他是金輪王的話一般就是統領東西南北都統領了,如果他是一個銀輪王,那麼就只能夠統領東西南,北俱蘆洲他就管不住了,因為福報所使嘛,他是銀輪王。如果是銅輪王的話只能管東勝神洲和南贍部洲,當然如果是鐵輪王的話只能管咱們南贍部洲,是這樣的一個次第。

什麼樣的人能夠修成轉輪聖帝?為什麼你看釋迦牟尼佛有當轉輪王的福報,但是他出家為佛了呢?只去修福,沒有慧的人容易成轉輪聖王,當然法藏比丘這裡他只是一種示現而已了。那麼可能我們也會有一個疑問說,既然轉輪王也具足三十二相,那麼佛陀的這三十二相好,他還有什麼優勢呢?佛陀的三十二相跟這個轉輪聖王有七個方面還是不一樣的,你比如說清淨莊嚴上面要比他強,要比轉輪王要強,再一個在這個分明度上也要比轉輪王強,什麼叫做分明度?分明度就是說你看我們現在有時候做的一些建築也罷,一些雕塑也罷,現在人不是心躁嘛,有時候我們現在到廟裡面做一些功德呀,或者去請一些東西供在那兒,欄杆也罷,莊嚴也罷,乃至這個柱子呀,屋簷上的那些獸頭也罷,都跟古人已經不能比了。你如果大家有出去旅遊也罷,朝拜也罷。

你從這個新建的廟和老廟比一下就比出來了,這咱們北京最多了,你去那些老廟去看一下那些雕出來的那些,其它的不說了,就這些石料吧,那真的是精雕細刻,古人的心細。現在我們都是把它當作買賣了,古人在廟裡邊他做這個,他認為這是一個供養,就這些能工巧匠他不收這個費用,他自己希望去出這麼一點力,精雕細刻,把那個欄杆呀,屋簷呀,台階呀,整個獅子都是雕得非常精細,為什麼?他認為這有功德。可是現在我們到處都是石料廠,找到道場裡面,寺院,趕緊跟這個能做得了主的聯繫,看能不能說我們有石雕的,獅子也罷,欄杆也罷,趕緊去買,這是什麼?這是做買賣,做買賣等於說你驗的過關了,差不多了,他才不管這個。你兩種心態,所以這就叫分明與不分明。如果你們有時間去法源寺毗盧殿前面有一個大石海,就是一個大石缽嘛,我不知道你們注意了到沒有?有時間你仔細去看一下,特別是有時候下雨稍微沖刷乾淨你就看一下,現在人根本就沒那個,料也沒有這樣好的石料,這是一種福德的體現,工也絕對沒有這樣的工,做不出來,你就竭盡全力沒有這樣的功夫,工夫上,就是時間上你也沒有這樣的去花這麼多時間捨得去做,沉不下心來,那麼技巧上你也不具足這個技巧,這就是不分明。

所以轉輪王的相跟佛的三十二相就在這個上面也能見分曉,而且還有佛的相是隨智慧行的,轉輪王的相是隨著世間行的,佛的相是為了度化眾生,轉輪王他還比較在意自己種種的這種莊嚴相,可能每天還照照鏡子,美得不得了,就是兩種心態,所以等等這些,這就叫做轉輪聖帝,這是法藏比丘又常在修行的,隨類示現中常示現的一種。下面就開始,前面屬於人間的,下面就開始在天道裡面,或為六欲天主,六欲天主是誰?六欲天主是誰?是誰呀?知道嗎?我們欲界的六天最高處叫什麼天?他化自在天主嘛,六欲天就是指的他化自在天主,欲界來講他是最高端了。這個我們都知道,佛教的宇宙觀裡面,乃至梵王,梵王是什麼呢?就是大梵天王,也是色界的天主。總歸就是這些呢,都在他的隨類示現中,每一生可能示現成這樣,另一生可能示現成那樣,這就是他的一個修行過程。

所以在這個過程裡面不管他示現成什麼,大家看到了,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還是用這樣的方法來積功累德,而且另外一種說明什麼?人家一直出生生生世世都生在哪裡呀?佛前,在佛跟前,沒有生在佛前佛後。常生在有佛世,而且用四事供養,四事是什麼?飲食,吃的東西,衣服,穿的,臥具,因為在佛陀時代他走到哪裡不就是要結跏趺坐嗎?那個就叫臥具,現在你們有時候看到師父們在上早晚殿,或者今天有普佛,初一、十五誦戒的時候,手裡不是拿著一個條嗎?那就叫具,那個就叫臥具,有時候叫尼師壇,這是一個供養四事中的一事。再一個就是醫藥,用這四事來供養諸佛。這樣的功德多得不可稱說,自利功德不可稱說,利他功德還是不可稱說。

大家想想這麼勇猛精進的累劫兆載永劫的修行,他得有個出頭之日呀,後面開始就是講的要出頭。出什麼頭呢?這裡很巧妙,大家來看: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人天。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這一段話其實貫穿了一個什麼呢?從內容上來講大家一聽就明白,一目瞭然,這就是說好好地修行嘛,然後口氣也是香潔的,像優缽羅花一樣,毛孔也能出香,還普熏無量世界。色身上容色也是端正,相好殊妙的,手裡還能夠具足眾寶,能夠供養莊嚴之具都是具足的。最後說反正一切法他已經得了自在。那就說明什麼呢?大家想這麼長時間的修,說明什麼?他必須要成就呀,這段話講的就是已經具足了,成就了佛果所具足的五分法身。所以這裡給大家引出來一個概念,了解一下,什麼叫做五分法身,聽過這個詞嗎?有聽過嗎?五分法身就是什麼?只有這五種功德法才能修成佛,才能成就佛身,所以叫做五分法身。

我一說具體的內容的話,大家可能就說啊這個我聽過,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樣叫做五分法身。具足了這五樣的功德,才能成就你的佛身,成佛。所以這段話恰恰就說明什麼呢?法藏比丘經過這麼長時間累劫的勤苦,這麼長時間的隨類示現,這麼去恭敬供養諸佛,如是功德在不可稱說以後終於修成就成佛了。因為後面阿難還要問說成了沒有,其實這段佛已經給他講了已經成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了解一下什麼叫做五分法身?第一個就是戒,因為佛的身口意是離一切過失,所以說這就叫做戒法身,佛的身一定是要用戒來維護的。第二個就叫做定法身,如來,如來,什麼叫做如來?就是常如如不動地住在這個情境中,這個佛的境界中,他是有這樣的大禪定寂靜,離開一切妄念,所以叫做定法身。那麼如來的智慧叫正遍知,覺行圓滿嘛,所以他這種真智圓明,通達一切的法性智慧,就叫做慧法身。

前面跟大家講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等這些,什麼大圓鏡智呀,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這都屬於如來的智慧,叫做慧法身,這叫戒定慧。這三個是因,就是成佛的時候修的因,你必須修戒定慧嘛。參加過浴佛節吧,浴佛節裡不是常唱到說:我今灌沐諸如來嗎?然後怎麼樣?記得嗎?有的人在那兒嗯,我還好像以為知道。淨智莊嚴功德海,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然後就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他們上面是唱的說: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就指的五分法身。

那麼前面的戒定慧屬於因,後面的解脫和解脫知見屬於果,解脫是什麼呢?就是如來的身心已經解脫了一切束縛,得了這個涅槃,得了解脫的法身。所以你看佛的三德裡邊有般若德,涅槃德,還有一個解脫德,這叫解脫。什麼叫做解脫知見?這個比較難理解,解脫知見就是已經知道自己實實在在得了解脫了,這叫解脫知見法身,具足了解脫知見以後你就能夠起妙用,隨時隨地,隨方便善巧,應機地去度化眾生了,這叫解脫知見。這五樣我們總之稱之為佛的功德,叫做五分法身。那好,我們在這裡看一下,什麼呢?第一個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看到這句了吧?這就是指他的說法功德,因為如來的口業說法,所以才能得這個慧功德,這是五分法身裡面的慧功德。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這是指的身業,戒功德。我們常不是說戒香普熏嘛、戒定真香嘛。所以這是指的戒功德。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容色端正就是指的威儀如如不動,是指他的定功德。這就是戒定慧功德,然後什麼叫解脫功德呢?

大家來看: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這就叫做解脫功德呀,大家想只有解脫自在了,才能夠因地佈施圓滿了,所感得隨意具足這種寶莊嚴具。你看人家說其手常出無盡之寶,就是手裡面想出來個什麼就出來什麼,需要供養什麼就供養什麼,所以為什麼在一條願文裡面講到說供養他方諸佛的時候,諸供養具,隨意所現,就是隨他自己的意念,想要怎麼供養就怎麼供養,你看這都跟因果有關係。大家看這就是解脫,什麼叫解脫知見呢?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所以這段話恰恰就描繪了法藏比丘因地滿了以後果上才圓了,成就了佛的五分法身,成佛了。結果阿難還聽不出來,聽不出來怎麼辦呢?只好問呀,問到什麼呢?關鍵地問了一下,你看阿難白佛,開始要問了。當然我們這裡這一段開始還沒有讀,咱們先把阿難白佛這段讀一下,一直讀到凡歷十劫。就可以了,一起來: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

已經成佛十劫了,大家看,成佛已經十劫了。那麼他前面的修行的這個累劫勤苦,生生世世來積攢這個五分法身功德,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首先給大家講一下前奏,就是說前面我們剛才講的那一段,就是表法藏比丘發了無量的願,經不可說劫,入不可說佛土,以這個行海來莊嚴他的這個大願。

有一則,在《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裡面就講到,《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裡面講到說什麼呢?講到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講法,他當時就說,我念過去廣大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就是非常長久過去的時間有一個佛,叫做寶功德威宿劫王,這個佛叫做寶功德威宿劫王,這個佛要涅槃的時候為大家說法,當時有一個輪王叫做持火,轉輪聖王我們剛才講到了,這個輪王叫做持火,他的兒子叫做不思議勝功德,十六歲。十六歲的時候,結果他就聽到這個佛講法的時候,聽佛講法就開始修行了。修行了以後於七萬歲中大家聽明白,七萬歲中精進修習,從來沒有睡過覺,就是這位不思議勝功德王子。七萬歲精進功德,沒有睡覺,然後怎麼樣?端坐一處,就是禪修,又不貪財寶,不著王位,不樂自身,就是不圍繞自身怎麼樣去快樂,去娛樂等等,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你看他親近了這麼多尊佛。

九十億百千那由他,那得多少?一開始是七萬歲沒有睡眠修禪,慢慢在他的因緣中值遇了九十億百千萬佛,然後聽諸佛說法,他盡可能地去聞熏,修習行持,而且生生世世厭家剃髮,而作沙門。完了以後又在九萬歲中修佛講的這個法,為眾生分別顯示,一生之中盡情地去教化眾生,生生世世這樣盡情地教化眾生。然後又令八十億百千那由他眾生,全部發道心,這些人現在都在極樂世界作為清淨海眾,為什麼?就因為他積功累德,這樣去修行,到不退地。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告訴說:爾時不思議勝功德比丘,豈異人乎,就是豈是其他人,是誰呢?阿彌陀如來是也。這是大家要知道這是其中的一個片斷,就是剛才我們講了那麼多長劫的修行,這只是其中的一個片斷,法藏比丘因地所修的本行。

所以大家看看,一輩子尚且如此,生生世世是怎樣的?一劫中尚且如此,每一劫中是怎麼樣的?曾經有一世在大通智勝如來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裡邊,十六個王子,父親出家以後他們也跟著修道,全部出家修行了,第九位就是阿彌陀佛,當時跟釋迦牟尼佛是兄弟,釋迦牟尼佛是第十六王子,在《法華經》裡面,這個我們去看一下,在《彌陀疏鈔》裡邊不是有說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就去點了一下說生生世世有一世是怎麼樣,有一世是又怎麼修行,羅列了很多,累劫的勤苦。在這樣的情況下,終於什麼呀?這裡修因必然感得果,以果來酬因,阿難才在這裡有關鍵的一問,說既然是真實的因果,又是超世的大願,那麼現在有沒有個眉目呀?

我想這也是我們講的,因為前面佛講的他沒聽出來,所以這裡他一定要問一下,到底修成功了沒有?你說你發了那麼多的願,那你要修圓滿才能啟用呀,你想要稱雄法界,你要方便度生,那這一切你得有資本呀。這一切的資本什麼時候開始啟動具足的,就是以法藏比丘成佛的那一剎那。所以說再者講到成佛已來,凡歷十劫,就是在這個前面講的是他的行,因地,這裡開始講的是他的果地了,所以你看阿難就問說,法藏菩薩,到底是已經成就的佛,你看: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法藏比丘已經成就佛了,現在已經入涅槃了,是過去佛,因為入了涅槃不是過去佛嗎?對吧?還是說尚未成的未來佛?還是正在安住世間的現在佛?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結果佛就告訴他,法藏菩薩已經成佛了,現在西方,過十萬億剎土,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當然這裡講了一個是叫做安樂吧,名曰安樂,沒有叫做極樂,這是極樂世界的另外一個名字。大家要知道極樂世界有很多名字,安養也是極樂世界的一個名字,安樂也是它的一個名字,有時候也叫做清泰,是不是故宮裡面有一個清泰殿,有沒有?清淨的清,康泰的泰,泰山的泰,有時候也叫做清泰,梵語叫做須摩提,這是極樂的意思,但是這裡他用的這個詞叫做安樂。那就問他成佛多少時間了,你看阿難又追著問,成道已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已經十劫了。大家看,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了,那就說明他是現在佛,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因為這裡講到的說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呀。大家想想阿彌陀佛會不會成為過去佛,還是未來佛?會嗎?他永遠都是現在西方,不僅僅是當時佛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阿難白佛,問佛現在哪裡?說現在西方。我們今天在此時此處講,是不是他還在西方?正在西方。將來再有有緣的眾生聽聞淨土法門,往生極樂世界,在討論這個法義的時候依然還是現在西方。所以說為什麼叫做光壽無量,有一個內涵就從這裡也能體現,永遠都是現在佛,正在西方。所以這是阿難有這麼一問,這就是他的因果,到這裡就說明法藏比丘徹底修行圓滿。當然我們要再往深度地追溯一下,你看這裡講到成佛已來,凡歷十劫。那我們想想什麼叫做佛?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如來。

在宋朝的譯本裡面有這麼一段話給大家讀一下,我們就更好地能理解說為什麼阿彌陀佛一定要成就一個極樂世界,現在示居西方,以四十八願來度眾生。這就是他整個是他這一期成佛路程怎麼樣去成佛,成了佛以後度眾生,整個這一套度生體系裡邊的又一次示現。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咱們娑婆世界做八十年的示現,可是他在整個法界這個示現是無量無邊的,但還是一次方便示現。在這裡講到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如來的情形。我們常講如來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嘛,這是《金剛經》裡面的話。那麼真正的如來就是他哪裡有一個來不來呢?去不去呢?佛成不成呢?現在未來過去,哪裡有這些分別?佛他就是個佛,就是個覺悟,朗朗爽爽地週遍法界,當下就是佛,哪裡有來來去去?

那麼為什麼這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我們如此地強調,拚命地勸導往生呢?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你看就說明為什麼阿彌陀佛就在西方呢,為了酬願度生,大家要體會這兩句,體會這兩個詞兒,酬願就是因為他因地中發了這個願,酬就是什麼?他有呼就有應,他要滿足這個願,讓不但自己修滿了,還要滿足一切眾生聽聞到這個願法,這叫做酬願度生,所以現在方便地所居在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的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這樣來理解。本身從佛來講無所去來,可是為了酬願度生,示去西方,其實久遠劫已經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實成了,只不過這一期的示現,但這個示現的規模要比我們在娑婆世界要大得簡直不可思議倍。因為人家一示現,人家的示現就沒有方便,當下就是真實的,不像在娑婆世界這是一個方便,八十歲過程。所以這裡就是說明他的因緣、願行、因果已經圓滿兌現了,為什麼這裡要問這句話呢?他有潛台詞,為什麼?就是前面所有的願文裡邊的每一條,每一願都得開始給大家兌現了。那我們在聽聞這個法義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所有前面學的四十八願,極樂世界現在真實的情形,都已經滿滿噹噹地變成現實了。

下面就開始講了,怎麼會變成現實呢?可以說前面還比較算是這個每一條願文是一種粗列吧!下面開始的話細微地就告訴大家,這些願都滿足了。好,我們再往下讀一段,其佛國土,一直讀到常和調適。一起來:

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間入。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好,大家來看。終於講到法藏比丘成佛,極樂世界可以我們領略一下了。大家想想一路走過來無非就是發願,修行,證果,度眾生。所以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一切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為了度眾生。你比如說我們聽了以後,淨土法門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願力是什麼?欣求極樂,厭離娑婆。那你欣求極樂,你要知道極樂世界怎麼個好法呀,所以說一定要用這個一字決來講的話,整個淨土法門的核心內容就是欣,欣求極樂的欣,就想著,憶佛念佛也是喜歡它,想往生也是喜歡它,將來乘願再來,讓一切眾生也去那兒,也是喜歡它,欣求極樂。這一段開始就要開始透露這個信息了,所以你看,到了成佛以後,成佛度眾生,菩薩還有兩件事要做,幹什麼?幹什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佛,只有佛只做一件事,就是度眾生,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止中流,就是度眾生。

所以你看我們說攝法身願,攝淨土願,攝眾生願,都是圍繞著度眾生的。攝法身願就是等於為了他成佛嘛,攝淨土願就是為了有這個方便呀,得有一個極樂世界呀。那麼攝眾生願就是目標,其實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有這個目標,為了度眾生,核心就是為了度眾生。所以前面的所有的願力發起,經過累劫的勤苦修行,現在的情況要告訴大家,已經成了。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莊嚴無比,正在西方。那麼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是否與願力相符呢?完全相符,沒有任何遺漏。所以這裡開始我們就要講國土莊嚴了,這裡開始其實要講的是什麼?就是應了佛土願了,前面講的成佛十劫是應了佛身願,成就佛身願,這裡講的開始就是成就佛土願了,種種德行所成的。

大家來看,第一個還是說: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七寶大家都知道吧,每個經典裡面所說的大同小異,好像是在《彌陀經》裡邊是什麼?有赤珠瑪瑙,是吧?這裡又多了一個琥珀,是珊瑚嗎?是珊瑚,珊瑚也算寶,為什麼拿金銀呢?因為金子的本性它是純的嘛,就比喻這個佛法的法身一個是純,二一個是不壞,因為金子它不會壞掉,純金一旦純了以後就永遠純了,還能隨意的打造成任何器皿,這是一個金的體性。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用金子來比喻佛性,銀也是如此,那作為七寶之首,之次。

像琉璃叫做青色寶,珊瑚是海里的寶,現在我們也把珊瑚當作寶貝,琥珀那就更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潘家園可多了,但是現在盡假的,因為福報不夠。硨磲,又叫做大貝,非常白,任何東西都沒有硨磲白。所有我們這個世間的東西,硨磲是最白的。瑪瑙有時候是說那個紋路呀,瑪瑙石上不是有紋路嗎?有時候又說瑪瑙怎麼成的?是鬼血所化的,有時候又說瑪瑙是赤蟲的化石,像西藏的天珠我不知道是不是,赤蟲就是紅色的蟲子經過好多時間以後變成化石了,也有可能。總歸大家就不要管,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東西呀都是咱們這兒的,我們這兒有這些就覺得美得不得了,而且還少嘛,你看珠子上隔一個珠,隔一塊就隔一點珊瑚琥珀,這就等於說你的這個珠子很金貴了。但是大家要知道這裡講到的是自然七寶,我們關注一下這個詞,為什麼人家極樂世界叫做自然七寶?

那咱們這兒的七寶是怎麼來的呢?那說明我們的七寶就非自然而成呀,你看金子和銀子要提煉,對不對?珊瑚是海里面才有呀,硨磲也是海里邊有嘛,琥珀還得經過千年的琥珀,萬年的蜜蠟。整個這些東西它都不能稱之為自然而有,一定要有因緣,一定要有人工造作,有了因緣才能夠出現。這裡講到的自然而然就是說人家到處都是,要不假人工,人工造作。因為我們在娑婆世界大家可能聽到教法裡面講因果裡面有一個果叫士用果,士兵的士,作用的用,就是從因到果,你得經過一番打造以後才能出現這個果報,這就叫做士用果。咱們這兒所有的果報等於說是士用週遍依報,就是依報裡邊所有的寶貝都是經過士用,經過人工進行打造以後才可能出現,這就不屬於自然七寶。極樂世界它是法爾如是,不假造作的,因為什麼?不是由貪瞋癡所感,是由出世的願力,大眾的這種跟阿彌陀佛的願力的相應以後,由阿彌陀佛的修行功德所成的,不是像我們這兒的三毒所感的。

所以你看我們這裡常給大家講一句話,叫做以此方比擬,不要以此方情見,因為比咱們這兒的這些寶要好得多了,所以叫做自然七寶,這個大家要理解一下,這是一種殊勝。那麼合成為地以後,第一個是恢廓曠蕩,這就說明不可限極呀,說明它是寬廣平正,沒有礙的,沒有障礙,到極樂世界有的人還擔心說天天那麼多,後面不是多少億多少億往那兒往生,這麼多往生能待得下嗎?就跟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存在一種現象,有一個詞叫人滿為患,咱們這兒現在就是這樣的,不具備這個恢廓曠蕩的功德,不可限極的功德。

你看不要說好的美景的地方說人滿為患,你看國土上我們稍微好一點的風景就擠得受不了,西湖也是這樣,故宮也是這樣,長城也是這樣,大家沒見過一到節假日的時候,你看人擠得簡直人都成了長城了,整個西湖上把斷橋看著都快踩塌了,滿滿噹噹裡面全是人。這就是不具足這個恢廓曠蕩的功德,醫院都人滿為患。所以我們這兒什麼東西都是有限極的,大家都得排隊,為什麼?擠呀。你一排隊就有前後,有久近的,久遠和現前,這就都屬於有限極,不可限極就是都不存在這些,不存在這種現象。所以《往生論》裡邊講到說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這是極樂世界的面積。

再一個大家要知道為什麼說不可限極呢?因為我們有所限極都在三界之內,有時候在討論的時候有的人還不知道,極樂世界非三界所攝,不在三界之中的,為什麼說呢?一個是極樂世界,它是以無漏的五塵為體的,沒有食慾和情慾,所以它不算欲界。再一個極樂世界它不是依空居的,它是依地居的,你看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黃金為地,樓閣宮殿等等這些,那說明是地居界,不是空居界,所以非色界,色界是空居的。第三個有形有色,天人都具足三十二相,都是紫磨金色,都是童男子相,那麼這就是非無色界。既不是欲界,色界,非無色界,那麼就一定是在三界之外。所以大家你看極樂世界的這個國土就這麼個功德,它有三界之內的情形,沒有三界之內的弊病,非三界所攝。這也是一個這裡講到的不可限極的功德的另一個內涵。

我們再來看:悉相雜廁,轉相間入,這就等於說這種七寶合成為地以後它還是輾轉相間的,去相互去排布的,不是就這一樣就鋪滿了,它就像我們現在的條紋一樣,地板不是有時候這個顏色,那個顏色,畫的花紋一樣,都是均勻地排列,非常的清淨莊嚴。這叫做悉相雜廁,轉相間入,就等於說這七寶它們排列得非常有序,很莊嚴。再往下看: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淨莊嚴。這是指什麼呢?指的極樂世界這種眾寶的光明,大家怎麼理解極樂世界眾寶的光明呢?它不是刺目的,也不是跟我們燈一樣,在黑暗裡面一開以後突然來了,沒電了又滅了,都沒有這些情形。也不是說像太陽出來了,向陽的時候就有光了,那麼太陽落山了就沒了。

都沒有這些特質,它是一個週遍內外的,整體的都具足的一個清白純潔的這樣一個狀態,清白的狀態,它不刺眼,不是像太陽光,月亮光一樣,所以大家要起觀設想,這就是七寶莊嚴之具,他們的光赫煜爍是這麼一個狀態,這樣不可思議的國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往生論》裡面也講到說,為什麼這個佛土不可思議到這種地步?微妙奇麗到這種地步?為什麼?一個是法藏比丘出世善根的大願業力所成,雖然是一種業力,但是是一種大願業力所成。那就等於說人家付出了,是法藏比丘打江山打出來這個極樂世界。其次是阿彌陀佛法王善住持力所攝,這是什麼呢?人家守江山守得好,成佛了以後,成了阿彌陀佛法王了以後善住持力,就是人家現在的福德一直相續不斷,無窮無盡,損不完,不存在損福這種現象,這是由這兩個力量,我們記住啊,大願業力,這是因地,法藏比丘的。

果地上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以才能具足這樣的不思議功德,我們再往下看: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這句話就是指的極樂世界的眾寶在十方一切眾寶中它都是第一的,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就是所有國土裡面寶貝裡面的寶貝,為什麼呢?因為質量最好,純度最高,最莊嚴,極樂世界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大家記住這個第六天寶還是一個比擬,因為咱們這屬於欲界。那麼欲界的人來講你的眼光也就欲界這點眼光,這點視野了,所以說佛在這裡只能把欲界最高處的好東西做一個比擬,來讓我們當下在人道裡面這種陋劣情景,好跟極樂世界的眾寶中精的這樣的一個寶貝的質量有點連接對接,否則你都設想不來。你想第六天寶,在咱們人間已經非常不可思議了,為什麼呢?因為第六天寶是十善業的功德所成,那麼十善業的功德的話,你比如說我們國土跟第六天不能比,光說寶裡邊的黃金吧,就說金,這個金由於我們福德力不一樣,所以人道裡面的黃金我們都能現見,你去菜百叫做中國黃金第一家,那就已經算是足金了,非常純。

就我們這兒的黃金,如果跟人家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最高處,如果要跟他他化自在天的天金所比的話,沒法比,就跟什麼呢,一塊炭,就跟咱們這兒的一塊炭跟黃金比一樣,就成了這個,就陋到這種地步。所以六欲天裡面的猶如第六天寶,光他的金寶就這麼殊勝。總歸六欲天是一層比一層,黃金越來越明朗,越來越純淨,所以就好比黑炭一樣。如果把六欲天的寶貝放在極樂世界,像什麼呀?就跟一塊爛鐵跟這個純金比一樣,就這麼一個地位。所以說它放在佛國,它的光明馬上就被顯現不出來,被奪去了,這是第六天寶跟極樂世界的寶相比起來還是如此的陋劣。但是我們現在因為要比擬地讓我們去設想一下極樂世界的殊勝,所以說其寶猶如第六天寶。

這是從前半段大家看到這是講到極樂世界有的,怎麼怎麼個有,有殊勝之處,有好風景,有好質量,怎麼有的呢?三個方面,一個自然寶成,這是明它的體相,極樂世界的體相都是自然七寶合成為地的。其次恢廓曠蕩是講它的量相,它的量,這個幅員遼闊到底有多大,無窮無際。悉相雜廁是講它的莊嚴相,猶如第六天寶,這是講他的莊嚴相,體相,量相,莊嚴相,總歸講到第一段就是極樂世界有什麼,怎麼個有法。但是大家還記得法藏比丘那會兒不是觀摩了二百一十個億佛土,比較籌量,那我當時跟大家講說他把好的要拿過來用,這就是上面這段。還有什麼?不好的要把它屏蔽掉,下一段講的就是極樂世界所其無,沒有什麼。該有的得有,不該有的他就讓你沒有,所以大家來看: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則見。第三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第四個:亦無四時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你看這就是法藏比丘通過觀察,像我們這個國土或者他方國土裡面的染土裡面這四種弊病,就把它屏蔽掉。那你看為什麼說我們這裡講到第一個是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須彌山大家都知道,又叫妙高山。大家知道須彌山叫妙高山嗎?須彌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核心,須彌山的四面是由金、銀、琉璃和水晶四寶組成的,所以叫做妙,所有我們這個世界的山裡面沒有一個山能蓋過它,跟它相比,所以叫做高,所以我們說須彌山又叫做妙高山。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也有八萬四千由旬,諸山之王。為什麼這裡講到諸山之王呢?因為它是我們整個世界的中心,兩個漏斗一樣這樣一蓋,這就是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那麼在這個須彌山,就是在須彌山根上面還有七重金山和七重香水海圍繞,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在圍繞以後,在金山的外圍就成了鹹海了,不是香水海了。鹹海的外圍又有大鐵圍山,我們說的四大部洲就在鹹海的四方,所以咱們這兒的海水都是咸的,不是香水海。

這是我們常說的七山八海所圍繞的,這樣一個太陽,一個月亮,一個須彌山為核心,一個太陽月亮流光所照遍之處,外到鐵圍山,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界頂天,這樣的一個叫做一個小世界。所以一千個小叫做小千,一千個小千一中千,一千個中千一大千,這才叫做大千世界。所以我們這兒的國土一定是須彌山為核心,以金剛山為外圍。為什麼這裡講到說又其國土,無須彌山,無金剛圍,它表了一個什麼法呢?就是沒有中邊之相,咱們這兒有中相,有邊相,不是邊地就是不發達的地方嗎?甚至是水土流失,你看我們現在國土上有沒有中土邊地?在佛法中甚至有說有佛法的地方叫中國,沒佛法叫邊地,咱們北京叫首都,其它只能叫省會,這就叫中邊之相。城市只能叫城市,那不是城市就叫農村呀,據說還有城鄉結合部,這就為什麼,就是我們的國土有中邊之相,有中心,有邊地。這個信息就告訴我們什麼,反面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哪裡都是中心,哪裡都是繁華,哪裡都是佛法流傳之地,所以說無中邊相,就是沒有須彌山和金剛圍。

這是一切諸山,第二個是什麼?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這是說的什麼?沒有大小不平相,大海小海這叫大小相,那麼小溪呀,渠道呀,井呀,山谷呀等等這就是由於我們有不平呀,由我們的業力所有不平的心,所以感召的我們這個世界才有不平的相。所以第二點就是沒有大小不平相,但是他還講到什麼?佛神力故,欲見則見。這就是解脫知見,五分法身裡面解脫知見的功德。它就是說把這個四大國土能夠發揮到最佳的狀態,但是不要忘了極樂世界還有什麼功能?它也可以具足中等或者下劣狀態的功德,這就是佛想給你示現,讓你見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它的功用一定會顯現在什麼?一個起慈悲心,二一個有度生的作用,否則不會輕易地示現。這就叫做佛神力故,欲見則見。

第三點是無惡趣八難,沒有惡趣八難,為什麼?就是因為它不是由三毒之因或者惡念之業所感的國土,所以這裡沒有三惡道,沒有地獄餓鬼畜生,因為願力的第一條大家記得,國無地獄餓鬼畜生,這就願力已經兌現了,這就是明紙明文地給我們兌現,諸難之趣,三惡道與八難,大家還知道八難吧?你想為什麼呢?比如說八難裡面有一個長壽天,無想天嘛,為什麼墮不到無想天的難呢?因為在極樂世界他都能夠聞法入定,都是聞法入定,不會入到無想定,外道的無想定。再一個雖然是極樂又叫做安樂,恆時享樂,但是不要忘了,水鳥樹林都皆說微妙法音,恆時也在受佛法之教,所以他不會出現北倶盧州沒有佛法的難。而且六根清淨,明麗智慧,所以他不會出現盲聾瘖啞的難呀。

眾生一往生皆在正定聚,所以他沒有世智辯聰這種小聰明,正定聚呀,世智辯聰都屬於不定聚或者邪定聚。阿彌陀佛長期安住在極樂世界,無量劫,哪怕將來阿彌陀佛在無生滅法中示現生滅,滅度了,觀音菩薩即刻什麼?人家前夜,就是一夜裡邊,前夜分阿彌陀佛滅度,後夜分觀音菩薩即刻就成佛,普光功德山王佛,所以在極樂世界沒有佛前佛後難,所以這就叫做什麼?除了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以外,還沒有諸難之趣,就是有這些給我們打保障。這是第三點。第四點沒有四時春夏秋冬,為什麼?因為無分別所致,咱們這兒的分別,你看為什麼一有春夏秋冬,沒有春夏秋冬,你還用得著冬天去海南,夏天上五台山嗎?不冷不熱呀,你看這裡講的不寒不熱,常和調適,你始終在定聚中。

這一樣一樣的都是講到極樂世界把這些染土裡面陋劣的,讓人生煩惱的,生分別的所有的情形都給屏蔽掉了。所以這裡講到說常和調適。大家看到了嗎?所有的這些,就是這一段我們講到極樂世界成就的功德,是不是由願力所成的?第一條國無惡趣願,第二十七條無盡的莊嚴,裡面不是講到了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嘛?就是講的這些寶呀。第三十二條願裡邊講說,一切萬物,百千雜寶嚴飾,超諸天人,還是講的這條。所以一定要對一下的話,這一段話所描繪出來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好就是第一條,第二十七條和第三十二條願力所成就的。由法藏比丘修行圓滿了以後所成就的極樂世界依正這樣的美妙莊嚴,希望我們大家能夠生起欣求之心,欣求極樂。

好,今天時間就到了,下面我們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淨業三福的施設不是目的

這個三福給大家念一下,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佛說: 欲生...

念珠的數目就是你將來往生淨土的日期

明朝有位名叫道隆,他的母親李氏,年到四十歲,吃長齋...

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定蒙彌陀垂慈接引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

阿彌陀佛能加持臨終者不貪戀娑婆嗎

問: 請問大安法師!如果心裡還留戀世間的財產事業,...

哪怕往生邊地疑城,也從此與輪迴絕緣

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是進進退退,一生好不容易修了點功...

房門反鎖,念佛穿牆

⒈董子明居士,民國時期山東蓬萊人,學識淵博,曾經擔...

四十八大願——(第9願)皆得神足飛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

在家淨土行人如何做到決定往生

問: 《彌陀經》一心不亂,《無量壽經》至心信樂,《...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人,爭個什麼呢

有糧千擔,也是一日三餐; 有錢萬貫,也是黑白一天;...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不知邪淫業尤慘也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不知邪淫業尤慘也;人知殺生之報最...

在寺院上廁所要注意哪些問題

進廁所後,須三彈指,提醒坑中啖穢鬼,及時迴避,這樣...

桑葚的功效與作用

桑葚是桑樹的果實。桑葚又叫桑果、桑棗,成熟的鮮果味...

為何修行人要過午不食

問: 修行的人過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那是為什麼? 成...

從身安道隆的角度,一定要斷除這五種辛菜

那麼這一段佛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生命的變化跟...

修法前應當先修懺悔

《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說: 「應知善男子!」應該知道...

摹仿國王

世間萬事最初都是摹仿而來,譬如小孩學走路、讀書、學...

印光大師關於《金剛經》的開示

金剛經者,即有談空,不墮空邊。即空論有,不墮有邊。...

你在哪裡,哪裡就是風水

在佛法當中,我們學來學去,也沒有離開這一念心。 在廣...

以身作則,反求諸己

人活在充滿罪惡的世間,自身又有私慾偏情、妒忌佔有等...

人心的九個結

從前,印度有一位叫無著的菩薩,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

【推薦】十心嚮往,命終必生極樂國土

又云,十心嚮往,命終必生彼佛國土,是《寶積》義。《...

修行中遇到障礙該如何克服

問: 在修行當中遇到障礙,如何克服? 大安法師答:...

跺腳念佛與念「彌陀佛」如法嗎

問: 有許多居士以腿不彎曲、類似蹦的形式來幾天幾夜地...

欲愛的根源來自於這念心

過去,佛住在舍衛國只樹精舍時,為所有的天人等四輩說...

【佛教詞典】現世利益

「當益」之對稱。於現在世受佛、菩薩之恩惠。亦即由祈...

【佛教詞典】掘地戒掘傷

子題:钁、耒、扴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若用鋤,钁耒...

【視頻】大安法師《專思寂想》

大安法師《專思寂想》

【視頻】《我建超世願》男聲讀誦

《我建超世願》男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