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佛說無量壽經

宏海法師  2018/10/07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二講)

各位蓮友,大家下午吉祥。今天是我們開講《無量壽經》的第二講,大家不知還是否記得上一講我們說了一下淨土的知見和學習的這些效果要領。今天我們就是直接把目光和心力投向《無量壽經》這部經典上來。那麼我們今天主要的內容就是鎖定這部經的經題。在講經題這個義理之前,我們想先也是要說一下有關於《無量壽經》的這個故事。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不管覺得到了一個法會道場,覺得很有加持很清淨,大家來共修,特別是如果有一位老和尚或者一位大德高僧來作為法主,那我們就會更加相應。

所以帶著這種,我們遙想一下說當時在印度釋迦牟尼佛還在世的時候,想想當時不管是竹林精舍,或是祗桓精舍,特別是靈鷲山這樣再再地講,一部經一部經,就是這麼隨因隨緣隨機地講出來,大家都在場,靜靜地坐下來,佛陀就在那兒娓娓道來。有時候那種情形我們設想一下,大家都讀過《金剛經》吧?《金剛經》佛陀在游化的時候呢,序文開始的那個樣子,入舍衛大城然後乞食,大家完了以後洗足趺坐,就在那兒禪思或者講法。每一部經典都是如此而來,但是看似每天這樣平靜有序的這樣的一個節奏生活呢,其實每一部經所講的內容,也說它度化的法門,後來到了咱們中國不是常稱為化儀和化法,化儀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法門用什麼樣的儀式,這個儀式就是什麼樣的方法善巧,設置成什麼樣的一個形象來對眾生進行接納和度化。

化法就是具體講的教法的內容是怎麼樣怎麼樣,在什麼層次,屬於什麼水平,大機小機怎樣的人來聽。總歸說什麼法,這個法怎麼修,設的格局是如何得度,一定是與與當時所有在場的每一位聽法參與者的因緣果報直接有招感的關係。也就是因緣時節成熟了,這個根性應該聽這個法的時間到了,這個地點對了,能夠理解並且受持了,歡喜。特別是在講法的時候一定要在原有的這種學修基礎上讓他再往上增進,像《無量壽經》這樣的法就是可以簡直是,你看讓這個當機隨法眾就像三級跳一樣: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都是這樣的情形,那麼咱們這個淨土三經都是在方等會上宣說的,除去《觀無量壽經》和《彌陀經》外,我們都知道《無量壽經》是有好幾個版本,所以為什麼要先說一下這個,這個確實也是《無量壽經》的一個公案,它有好幾個版本,內容上還有詳和略的差異,雖然義理大體上是相同的,但是現在至少留下來的有五個版本,曾經翻譯過來的有十二個版本,就是從原來佛說的梵文的那樣的梵語的經典直接翻譯成我們漢語。

這個給大家介紹一下,以後我們再接觸《無量壽經》或者其它版本的時候心裡有點兒數。從歷史上從古到後,就是歷史的順序上講一共有五個現在剩的,第一個叫《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這個是在後漢的時候有一個叫支婁迦讖的大德給翻譯的,《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第二個就是在吳國,三分魏蜀吳嘛,還記得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三分魏蜀吳就是吳國有一個叫支謙翻譯了第二個版本,但是這個非常長,我給大家念一下,《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這麼長了解一下。最流暢的還是三國曹魏時期康僧鎧翻譯的《佛說無量壽經》,我們大致就依著這個本子,這是第三本。還有一部《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是唐朝的時候菩提流支翻譯的,大家知道菩提流支這是何許人也呢?就是曇鸞大師為什麼後來學習《觀無量壽經》,就是他學了道以後,拿到這個仙書結果碰到菩提流支了,說佛門有沒有長生不老之藥,菩提流支給他把《觀無量壽經》拿過去,成就了一代淨土宗的祖師。那麼他翻譯的這個《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也是非常流暢,讀誦相對這五本來講最為流暢的,蕅益大師曾經讚歎過。再一部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是這個趙家的天下宋朝的時候叫法賢法師翻譯的。

一共就這五本,那麼要說淨土的根本經典中這《無量壽經》來咱們東土最早,它的譯本最多曾經有十二種,特別是這裡邊比如說內容上的差別,就光說阿彌陀佛的願文吧,阿彌陀佛的願文吳和漢這兩譯一共有二十四願,裡邊講到阿彌陀佛發的是二十四願,曹魏和唐朝的這兩個譯本裡邊都是四十八願,宋朝的這個(譯本)裡邊是三十六願。所以說幾乎,告訴大家就是差不多的這個版本肯定是用一個版本的梵文版本翻譯過來的,但是為什麼要有二十四,三十六和四十八的差別呢?大家發現了沒有,就是佛陀當時在印度講《無量壽經》不止講了一次,只要根機,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在場的聽法眾能夠承擔了,根機成熟了,他乘興就宣說,見機成熟就說。而且這種願文的差異呢總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也肯定是隨著在場眾,他們的喜好,他們的領解,他們的因緣,來隨手信手拈來。因為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願,為什麼叫無量壽佛?到時候後邊給大家講。所以說這一種宣說的這個願力呢,就是每一部裡邊都是挑與娑婆眾生得度必然相關聯的把它羅列出來。

所以我們在學習《無量壽經》的時候要知道有這些版本,但是它的道理完全一樣,全部是佛說的,不要相互是非。但是後面我們的內容就是要特別說明一樣,大家要知道我們的發心確實是為了滅除這個爭論的煩惱,而起這個理性的隨喜之心,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無量壽經》有什麼本呀?有會集本。特別是有的大德近些年來弘揚的是以會集本為根本,那麼有的又支持說不能會集,有的又一定要念會集本,然後就在這個版本上弄了不少的煩惱,常會有,所以我們特別今天講這部經就是要特別說一下,就是這個《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都有四種,第一個是宋朝有一個叫王日休的,就是《龍舒淨土文》的那個大德,那麼他會集過叫《佛說大阿彌陀經》,把經題的名字也改了。其次清朝有個彭際清的居士,他還寫過《無量壽經起信論》,上次介紹了,他也節略過一部叫作《佛說無量壽經》。

還有清朝的魏承冠居士,他也會集過《無量壽經》,魏承冠就是把《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給列在淨土五經一論,是他給定的,這個大居士。那麼我們現在接觸到是民國年間上個世紀,也就是夏蓮居居士會集了一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可能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是最多能夠接觸的就是這個會集本。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這麼多本,到底依哪個本啊?今天我們首先是要明白,會集呀就凡夫而言,那就等於說給經文做手術。那經是佛金口宣說的,你再要上面做手術,當然可以,可是確實非一般人物所能。因為這個事兒太大了。而且這種深和廣的利益,就是我們投向於深和廣的利益來講的話,理性上來說,從發心而言特別難能可貴,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這幾位都是歷史上響噹噹的大德居士了,但是也真是,都是居士。那麼就住持法道而言確實不利於長久的持續,這就是一個客觀。

你看我們現在就因為會集才往往生是生非。所以說這一點上就是這些會集的大德,他在弘法度生上是有利益的,也不能夠徹底給抹殺了,利益還是很大的,功不可沒。可是在法道住持上,就是在弘揚佛法上跟法道主持它還算兩個系統,在法道住持就是讓佛法一直流傳下去不出問題,它會引發弊端,這就是有大隱患。為什麼呢?你想假如我們現在就說佛經是做過手術的,然後也是後來的人,甚至到了中國以後,甚至到了明清時期民國年間的人這樣去會集的,那麼再往後流傳,再往後流傳,就會有人說佛經都是會集的不可信了。所以說這個上面來講的話它是有隱患的,我們要理解這種隱患,但是我們也要讚歎這種功不可沒。

所以你看大安法師在寫到幾部經典的這個認識中就說過,說我們對待會集本要加以讚歎也要揚長避短。什麼意思?就是說可以流通,因為確實會集本還是文句比較流暢的,但是另一方面呢,揚長避短,就是它有致命的弊端。所以說從這一點來講我們是這麼一個態度來對待《無量壽經》的各種譯本,各種版本和各種會集本,不要有這個增受。在這個大安法師的著作裡邊就講到有一個叫做律航法師就提議,說如果我們要研究這個大經,就是研究它的義理就應該依著康僧鎧(譯)的這個《無量壽經》這個本。那麼如果我們自己讀誦慣了,你一開始緣起的就是會集本也可以繼續,不要說心疼得舍不下,最後又聽說不對,然後又最後剩的煩煩惱惱,還是繼續也可以。

這是給大家交代一下。當然我們最基本的如果依照著最權威的祖師,像印光法師當時就說了,他沒有說後面的人,他只說了宋朝這個王日休,他說這個王日休違經失理,違背的違,喪失的失,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說其過大矣。後來他就說了一句,說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就是像這麼大的居士,這麼有佛學功底,這麼發心大,這些居士們當時在會集的時候都是要沐手焚香,齋戒閉關,嘔心瀝血的一點兒都不為過的,發大願在佛前。但是盡管如此還尚有此失,他說後人怎麼能夠已經有了《無量壽經》了,為什麼要無事生事?

當然印祖也說了他這麼說的目的是:第一個以見會集之難,就是說不要因為看到前面有這麼多的人來會集,你也就趕緊會集一本,你看怪得很嘛,彌陀經就沒有會集的,觀無量壽經也沒有會集,其它經沒有會集的,就這個《無量壽經》有會集的,而且會集了第一本以後,二三四就開始了,這就是人的習性,他就會看樣兒學樣兒,所以一有先例,後面就很麻煩;再一個就是以杜後人之妄,就是防止後來的人都說佛經是會集的,所以本著這樣的態度,我們就依照印祖的楷定,五經的版本,把《無量壽經》首選了我們講的曹魏時期康僧鎧翻譯的《佛說無量壽經》。這個給大家交代一下,我們主要是從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大家手裡拿到的版本都是康僧鎧的本子。好,這是一點。

下面我們就開始從《佛說無量壽經》這六個字,這部經題開始講起。眾所周知每部經的經題都是本經內容的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也是核心的宗旨。所以首先我們總的來體悟 ,你說這麼一大部經,裡面那麼多內容,它怎麼就只有簡單的一句《佛說無量壽經》呢?所以跟大家講這就是靈魂,高度概括本經的。講說的這個道理,這部經裡邊,展開的這個境界,相關的這個主人翁,都是在經裡邊,可以說整個全部經典這個內容所圍繞的主幹線索。所以你看我們一聽經題就讓學者聽明白學習,知道說這部經典裡面讓我們要相信什麼道理,要嚮往什麼境界,要依著什麼聖賢來可靠的而修、仰靠。所以說往往經題就把一部經典所有的實踐體現點都現形了告訴我們了,什麼叫作實踐體現點呢?就是啟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能夠得到好處。《佛說無量壽經》,就這麼個好處。

再老調一下,就是從信願行的角度,你看佛說無量壽經,兩土的世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是咱們這兒的教主,無量壽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那兩土的世尊,一定我們要相信佛,兩土世尊的聖言量。如果從願力來講的話,依這個所說的法隨順著佛說的法,嚮往無量壽佛所在的世界這就發願啊,那麼行不是就念無量壽佛的名號。所以你看這核心,經題的關鍵作用一定是要這樣,一目瞭然的。所以你看,為什麼我們講經總是一開始一定會大幅度地來開講經題呢?就是經題掌握了以後,第一個我們學的不會走樣兒,始終圍繞著經題,第二個我們不會忘本,就不會亂髮揮,亂浮想聯翩去了。再一個就是我們在經題中先瀏覽一下全經的內容,就像這個預告片一樣,你看現在拍電影不是把這個最精彩的片斷給你剪接出來,然後來一個視覺轟炸,然後你就生起了非常大的嚮往之心。所以這也算一個預告短片了,那我們就把經題開始講起。

先我們講一下佛說,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經題啊,講經題需要悟性的,大家來聽的時候。大家思想要跟進上來,否則你聽的聽的可能就亂墜去了,說起來天花亂墜,自己的心也跟著亂,合不到一起了。它是有一個起伏跌宕的過程,大家用神來聽,我們常說要用神聽。首先我們講佛說,我們也不講說自覺覺他了,覺悟的佛嘛,也不說什麼悅所本懷就是直暢本懷,悅所懷也,把他心裡的話都說出來,這叫佛說,我們首先講講大家都知道我們學佛,信佛,將來要成佛,那大家都知道佛是覺者,那覺者他是有一系列的反應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無大千真的就是眼睛一閉啥都不知道了嗎?真正的覺者,就像佛陀這樣覺的境界,他沒有不覺之時,沒有不覺之處,沒有不覺之事。

這才能夠擔當於覺者,所以說佛的這種覺悟凡夫真的是絕對難以理解的,那又叫我們怎麼說呢?大家都來聽法,我們每天都在嘴不斷地說,可是如果我們啊,大家要設想啊,如果找到一個切點角度而言,你比如說你看整個宇宙的萬法,我們就從現象上來說就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比如說所有的十方國土都是這樣的世界,雖然染淨有別,但都是一種物質,一種現象的產生,都存在於整個法界內。那麼任何一方的國土,這是從山河大地的依附來講,不要忘了還有一切眾生的身心世界,就是我們所思所想,我們的念頭,我們的想法,我們所有一切的身心活動。都在於一個佛的覺來講全部是現量,現量是什麼意思?就是在他的視野感受中全是現場感覺,不是描繪也不是浮想,對他來講就是真切的現場,不是藍圖也不是這個策劃。這是他覺的層面,所以為什麼佛所居的國土,大家不要以為一聽常寂光,就概定裡有一個,常寂光土就是包括我們所有的染淨土,一切時處,一切存在。所以他是,常寂光又叫法身,有時候叫圓滿現成真實的世界,所有的這些當下全體在佛的覺悟心中。

大家要知道這才叫覺,那已經都在覺悟心中了,一目瞭然了當下現前了,還要說什麼?你說為什麼還要說呢?本來就是如此呀,從來都是如此呀!當我們有想說的時候其實可能已經就不是如此了。是我們說的這樣,說的如此,不是當體就明瞭,可能就遠離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大家設想啊,就比如說我們大家都在福慧慈緣現場,這桌子這椅子這燈這台,你說我們還要說嗎?諸位一目瞭然坐在這兒,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用說嗎?就比如說這個話筒吧,我現在說這個話筒,除去我說這個話筒你感覺有,大家齊刷刷的眼睛往這個話筒一看,還需要我說這是話筒,大家說嗯是話筒,需要麼?所以你看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麼的明瞭,現前所有的心念即刻就知曉了,還要說什麼?現見!所以你說佛說,佛說,這個法爾如是的這個道理,這個清淨的法身境界,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佛性,它是有佛無佛,說與不說,常在世間的。

就是佛出世也罷不出世也罷,不關你的事兒,就是這個道理。你講也罷,不講也罷,還是如此,成佛了也罷,是眾生也罷,也沒有增減。那你說這有什麼說的呢?一說就在上面動了,還不一定是真的。由此我們推說極樂世界的一物一景,一法會一莊嚴呀,行樹呀,寶池呀,彌陀說法呀,這都在佛的覺悟世界中是一目瞭然現前分明的事兒,你要說什麼吶!所以大家來理解所謂的佛說第一個是說而不說,沒什麼好說的,不說就是一種境界,當下就是這樣的,就是這樣,說也是這樣,不說也是這樣,那好像說也是白說了,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第一個大家記住,從這個角度叫說而不說。但是說而不說只是一個角度,如果你陷進去了也就等於走偏了,不在不說的現量中了,大家能明白嗎?就是又開始刻意作意了。所以還要相對有一個不說而說是名佛說。什麼是不說而說呢?在覺的世界裡當然是一目瞭然的事情,可是在不覺的境界裡全部是未知和錯亂,在不覺的世界中。所以我們就盡管這樣,必須經過提醒要解析,才能夠突破這個不覺的僵局。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說呀,就像佛是覺了,可是佛是覺行圓滿的,既自覺又覺他的,那麼你自覺了以後不覺他,怎麼成為覺行圓滿呢。就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啟動了佛說的機製,所以我們現在想想佛的說,雖然他是說而不說的常態,現前境界,可是一旦他說的時候,我們常說天知道,只有佛知道這種說是多麼的難能和可貴,所以我們要知道依智來講,智慧來講,叫說而不說,因為朗照的,依照悲來講是不說而說。這樣,開始出現在娑婆世間,作獅子吼,直暢本懷,宣說這個說與不說都一樣的這個法,來刻意地說。說的是什麼?說的是不說之法,這個不說之法呢不說又不知道,所以我們才稱之為說方便設教,半生的講經弘法生涯,一直說到涅槃時期。你看包括乃至正法滅了,像法滅了,末法時期為其弟子,我們現在還在這兒說,替他老人家代佛宣化。所以大家要曉得佛法之存在是由說佛法才能存在,盡管佛法一直存在,不說不存在,在不覺的世界裡邊。所以我們才皈依的時候說一心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我所尊。

那麼在這樣來講我們就知道,這種說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方便,可是我們還要說當下就是真實,並沒有脫離不說的境界。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說與不說其實是統一的,等一下我們再進一步的勘驗。但是眾生的說他才能懂,只有說他才能夠懂,才能夠學會做,不說他就不懂,永遠不做。所以在這個說與不說的本來是無差別的,就是這樣的,不必說的這個境界中,用說的因緣投向眾生能夠到的視野,叫做佛說。這叫不說而說。我這樣講大家能聽得懂嗎?能悟過來啊。那既然這樣,那就說明最後是什麼呢?說即是不說,不說即是說,說與不說是統一的,我們現在說的時候一定是好像一定要口若懸河,不說的時候就金口不言,好像這兩者是對立的,可是要知道在覺的世界中是統一的。雖然說三藏十二部現在還在說其所說,但是大家要知道說這一個法,就是我們現在說說說,這個現象,這個法就在不說的境界中其實,並沒有超越不說的境界。能明白嗎?

不說的境界就是剛才講的法爾如是,一切法就是這樣的,那我們說的這個現像在不在法爾如是一切法之中呢?所以說雖然我們說稱性說、塵說、剎說、熾然說,說的時候能離開不說的當體本體境界嗎?能離開嗎?說也是本體,就是不說中的一說呀。這是不說境界中的一個法呀,所以你現在就再怎麼說,它沒有離開不說,沒有違背不說,為什麼呢?比如說剛才我說了咱們現場桌子椅子話筒對不對?這是我們說的一般認知說這是物質的,不要忘了我們現場還有靈動的,比如說你們的意識,還有我的聲音,這跟桌子椅子話筒一模一樣,是平等的,是當下現前佛覺悟中一切法中的一法,聲音也是一法,桌子也是一法。所以當我們在說的時候並沒有跟,好像就跟桌子不一樣了,在整體的福慧慈緣的會館裡面這個說,你就說破了嗓子,它跟桌子在這兒,你說在這兒,一模一樣,沒有脫離出來,是這個意思,大家能明白嗎?所以說並不是說就是大家在聽,我在說的時候好像就是超越了現前的這個現場,獨立存在於之外,並沒有。所以說說即不說,再怎麼說,還在不說的當體境界中,說也是不說的一種。這叫說即不說。

所以說這個說法的這個說的現象呀,其實我們理解,其實就跟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你看《佛說無量壽經》,那麼佛是釋迦牟尼佛,無量壽是阿彌陀佛,說也是一法,你我他包括地獄它是一樣平等的,都在佛的覺境界中。你說成個天還是在現場法中一個說,一個境界。所以說你就盡管我們現場一直在說,你看出不了這個現場,出不了佛的覺性,這叫做說即不說。那不說即說呢,當我們在表達的時候,目標就是為了警醒當下我們就身在現場,都在,大家知道吧,這個說的警醒功德就,一下子讓我們悟到了一切的不說境界。所以大家想想,那這種方式,你設想一下不一定只有說的時候才有,我們這樣大家都不說,不要說話,你看我提醒大家不要說話,都這麼看著,以前禪宗裡面有一個說老僧只管看。看就是說是不是現場?就跟這個釋迦牟尼佛開悟了以後,在菩提樹下成佛了以後他所有的現場感都出來了,他就不用說只管看,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你說一切的這種說跟不說,不說跟說的等於個什麼呢?大家讀《心經》都知道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即是說,說即是佛,佛不異說,說不異佛,說即不說,不說即說,說不異不說,不說異說,一切都是這樣子。所以我們才說說與不說都一樣,不說與說無差別。就是這樣的,所以說這樣的話我們才過來過去在說佛說。佛所證的境界,宣說的法門,每天的像凡夫一樣示現的生活等等,從來就沒離開人家的覺行圓滿的境界,只是用方便直通到我們這個陰暗的角落透過了一絲光芒,在人家的世界裡到處都是光芒,不需要再去打開燈了。所以我們這兒就說的時候就跟打開燈一樣,刻意地打開燈,希望你見到光芒,等徹底見到了以後發現這個光芒是本來就具有的,就是這樣。所以說總而言之,說也罷不說也罷,不說而說,說而不說也罷,都是為了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為成佛。成佛的方法只能有佛能說,故稱佛說,這是這樣來理解。

那麼我想跟大家說就著本經來講,就著本經來講在一切的說也罷不說也罷,說而不說不說而說都也罷,在所有的這一切說中這部經典稱之為格外之說,無量壽經稱之為格外之說,這才是這裡佛說的義理。那我們剛才的那些,剛才講的那些義理呀確實需要你的心微細,還需要參,還需要透,你實在參不透了,只好回過神兒來我們聽一下這個格外之說吧,就著這部《無量壽經》的內容來了解一下佛說的義理。第一個這裡的佛說是揭秘之說,揭示一個法界天大的秘密,在這部經典裡邊詳細地陳述了西方極樂世界,最是殊勝的莊嚴道場,說這個法藏比丘所修的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都是這樣一種情景。無量壽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他的壽命長久不可稱計,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七寶之樹周滿世界,所有的講堂精舍宮殿樓觀都是七寶莊嚴自然化成的,這都在裡面揭秘。

整個這個所有的浴池都是八功德水盈滿,岸上的旃檀樹香氣普熏,吃飯的時候七寶缽器自然在前,所有的眾生極樂世界的天人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長得一模一樣,形無異狀,沒有一點點差別,都在這裡邊說了。一切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事都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顯的,為十方往生者提供了這麼一個殊勝的修行勝境,也就是在法界裡邊有這麼一個世界。但是如果佛不說,娑婆世界根本就不知道,哪裡能聽得到?能溝通得到?所以說你看要不是在淨土的根本經典中專場地來揭開這個極樂世界的面紗,那娑婆世界眾生永遠不得知,哎呀有此等的世界,有這樣的生活,到人家那兒的生活才叫人間佛教呀,生活修行修行生活是融為一體的。我們這兒天天生活就得吃飯,就得說是非,修行才在那兒端著坐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人家那兒不是這樣的。所以說第一個說我們就要知道,揭秘之說,這樣的一個淨土,舉手投足,聞聲音,嗅味道,視顏色,觸這個塵影,無一不在修證、破無明顯般若的無上佛道之中,這麼一個世界,天大的秘密。天天在極樂世界公開展覽,就在娑婆國土完全不知道。所以第一個佛說揭秘之說,這是一個板塊。

第二個佛說,追溯之說,在這部經典裡邊明確地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怎麼來的,這在《彌陀經》和《觀經》裡邊不知道,沒細講。阿彌陀佛怎麼修成的,整個這些細節都是借阿難的這個根機,追溯到阿彌陀佛因地發大願和圓滿大願的經過,說過去不可思議的劫,有一個世自在王如來度國王出家號為法藏,那麼他希望修成佛果,而且他還願意一切眾生快速修成,特別偏愛淨土之行,所以發了四十八大願,稱性而起修,用了二百一十億的這個資歷經驗,用了五劫的時間積功累德,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他叫做阿彌陀佛,追溯到五十三尊古佛以前的情形,就在這部經裡面告訴我們,所以說追溯之說。

再一個這部經典是利益之說,讓我們得利益,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情形,讓我們油然生起這個欣慕求生之心。那麼佛還講到說往生淨土的因行,就是你怎麼樣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且這裡邊也講到了還有邊地疑城等等的因果,相狀是怎麼樣兒的,乃至包括往生的人,隨著他們精進的與否,功德的淺深差別,有時候碰到真佛來了,有時候化佛來接引不同,然後往生者還分三輩,上輩,中輩,下輩。一般你看我們常說的三輩九品就是《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裡邊九品,這裡的三輩合起來說往生行者的品位不一樣。特別是這個往生以後的功德受益也有差異,所以這一部經典的利益之說就是修淨土的綱宗,讓我們圓生四土為根本的利益,逕登不退。圓生四土就是生到極樂世界雖然是凡聖同居的淨土,但是等於說生到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和方便有餘土,利益之說。

第四個叫勸誡之說,勸導的勸,這個誡就是言字旁過來,持戒的戒。勸誡之說。這是本經最大的一個特色,大家知道在這部無量壽經裡邊有一個板塊,就是痛徹地來揭示娑婆苦世界的種種惡相,說我們這兒是勤造三毒五惡之業,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所以招感了五痛五燒之果,這一個我記得我那會兒讀《無量壽經》的時候跟大家講,就讀到這裡深入地剖析了這個受苦的因緣,受苦的情況,而且不明因果的這種顛倒行為,可以說是非常全情的論證了五濁惡世的這個苦大仇深。咱們這兒說白了就一個成語就描繪盡了,苦大仇深。

你不受苦來不了這兒,你沒有仇你不會到這兒來,都是尋仇的討債的。所以令我們知道說要厭離娑婆要求生極樂,這個板塊確實有極大的警醒和勸誡意義,而且非常生動,它講的真的是特別生活化。你比如說裡面講到說,他怎麼個揭露呀,非常無情的把人性最丑陋的這一面: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更相欺惑,就把這種,他不是說素昧平生或者一塊兒鬧了不愉快才更相欺惑,他說是父子兄弟室家夫婦,一家子最親最近的,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我們就是這麼樣,有的是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不管這些的。特別在講到我們對於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他怎麼形容的說:少長男女,不管你老呀少呀男呀女呀,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就是你有也罷,你害怕失去了,天天不舒服,你沒有了,你又也想有,天天受煎熬,所以說有無同然,憂思適等。而且是什麼呢?適有一,復少一,就是剛剛有了一點,你就覺得沒有還好說,越有越嫌少,他裡面說的有是少是,就是什麼東西有了以後你才覺得這還不夠,說得多到位,就是把人性這種生活中最惡劣的這種發揮說得非常到位,就受不了了,真實地往七寸上打,就讓我們舍下這個舍不得的世界和舍不下的人際關係。從這種覺苦中勸誡我們的求生出離心,所以說勸誡之說。

第五個正信之說,印證這部經的真實性和極樂世界存在阿彌陀佛。我要跟大家說,這部經裡面的內容,當時的四眾弟子在佛的威神加被下,即時就全部同時看見無量壽佛放大光明,阿難還見到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像須彌山一樣高出一切世界之上。那我們就要知道所有的經典,哪怕這個經典要麼是佛親自說,或者說佛的弟子說要佛來印證確實有,釋迦牟尼佛說如是如是,像《阿彌陀經》裡面也有六方佛代表十方諸佛來印證,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只有這部《無量壽經》是本尊阿彌陀佛親自現身來印證的,當時他出來的時候形容,譬如劫水彌滿世界,整個就浩浩瀚瀚,沒有差別了,這就是《佛說無量壽經》的一切說,確實如此,叫做正信說,只有阿彌陀佛親自出來印證讓大家起信,在場四眾弟子都看到了。那我們設想一下,我們現在佛相也沒了成了經文了,能看到一個像都不錯。所以說第五是正信說。

第六是授記說,在末法的最後時期經將滅盡的時候為了度眾苦,佛特別的慈悲加持,令這部經住世最後百年做最後的救度,也彰顯了本經的殊勝稀有和難得。同時我們也等於說授記說也給我們一種徹發危機感,給我們的修行也來種加持作用。為什麼呢?你想想經道都要滅盡的時候,還要特留此經百歲中得度呀。我們就不要等到特留此經百歲的時候呀,為什麼這麼說?你說我們世間法還說遲不如早,早不如就,就就是立刻,馬上就是的意思,那就不必等到百歲的時候,這是一種加持的言教。

所以總而本經上述的一切內容,都是釋迦牟尼佛特別地大開淨土法門,又於千經萬論,詳略不盡同宣說的格外之法叫做佛說。希望我們在這個煩惱重,天然具有懷疑,斷惡修善的心很難發起的地方,拈出了這麼一個,在我們本國常法轉向淨土方便的這樣的一個力挽狂瀾之說,叫做佛說。當然如果說大家想把這個佛說的內涵進一步擴大了解一下,我們也可以不妨把這個經題再做一個切割,本來這個經題是,佛說,無量壽,經,是這樣切割的,對吧?我們如果把這個再進行一個切割,佛說無量,什麼叫佛說無量呢?第一個釋迦牟尼佛在咱們娑婆世界說,對不對?於此五濁惡世說此世間難信之法,可是我們要知道,他方諸佛還同時在他方國土中說。怎麼得知的呢?你看後面經文裡面講到說,諸佛國土菩薩幾百億幾百億不斷地往生極樂世界,那他們怎麼知道極樂世界的?

肯定在他方國土裡面,有他的教主佛在他方國土裡面不斷地說,勸往生呀。而且大家要知道,在他方國土裡面,而是用他方國土的常法來引他方的眾生入西方勝境,因為他方國土的眾生,人家那兒的眾生不一定長像咱們這樣,也不一定只能用說來表達感情理解溝通呀,所以變化多端,你想想無量內涵就出來了。一個國土極樂淨土法門是一個格調,你怎麼想都想不到想不全,太離奇了,這種離奇就是我們說打妄想,你都妄想打盡了你都打不全,要不然不能叫無量。所以你看這叫此土也說他土也說,此土說他土說就是法界說。為什麼說法界說呢?都在一個法界呀,如果我們把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叫做主會場,他方國土就是分會場,如果他方國土的分會場中,其中一個會場是主會場,那麼其它的他方國土就是分會場。我們這兒釋迦牟尼佛的會場就是分會場中的一個會場,但是所有這些皆入極樂世界這個總會場,整個法界遍地都在開極樂法會,叫做法會說。

所以你看佛說無量,就是無量無邊,此土他土盡法界都在說,佛說無量,也就是說無量佛說。佛說的無量是在無量國土說,無量佛說就是在各個土中都有佛在說,所以稱之為佛說。大家應該做如是的理解,所以叫做佛說。能聽明白?好,這叫做佛說,我們再來看無量壽。這是經題裡面最主要的內容,大家想什麼叫做無量呢?我們都知道這是極樂世界教主的名號,本經也說阿彌陀佛的光明第一,壽命長久,所以無量光壽。《彌陀經》裡面也說,彼佛光明無量無所障礙壽命無量,那我們就說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都知道無量,你能夠吃透這個無量的量是多少量嗎?所以說首先我們要了解無量的內涵,什麼叫做量?量就是局限,就是一個邊一個際,所以稱之為量。

那我們通常在我們認知的量中,一定只有有量和無量,現前我們的世界,在我們的分別染土中基本上都屬於有量之有量,什麼叫做有量之有量呢?就是一切的分別心中有長有短,是不是?有邊有際,那就有一個對比,比如說有五,這是五,這是一個量,那就有十,也是一個量,五跟十一對比,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是不是?都是有量,十也是量,五也是量,但是它有對比性,所以叫做有量之有量,都是有量的。在我們這裡你看念佛,你是念一千,還是念一萬,還是每天念三萬,總歸是一個有量的世界。

其次叫做有量之無量,什麼叫做有量之無量?在我們有量的這種常情中,一定要相對等的用無量來超越我們有量的這個量,一定要相對等的用無量來超越,否定有量就成了無量了。所以你看為什麼這裡叫遮詮,不是說阿彌陀佛是多少量多少量,而是用個無量先否定,然後再用量來量。我們在超越我們的有量之量,可是大家要知道,在我們有量的世界中能夠超越有量嗎?能不能?有量的世界始終並行的,我們說無量的時候其實是什麼呢?其實都是量,有量是量,無量是因為有量而說的無量之量,還是量,是不是?所以叫做有量之無量。

另外一點就是把無量世界,無量的境界,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無量,像無量壽佛的無量,要在有量的世界裡面下意識地表達一定要方便說個量,所以你看這裡才說本來是光明徹照,壽命無終,但是他說唯說,阿彌陀佛還是壽命無邊無際,但是還是會涅槃,觀音菩薩將來會成佛,那會兒極樂世界又叫什麼名字,這就屬於說有量之無量,在有量的世界裡面,你理解不了這個無量的真實內涵,只有說相對有量立個無量,在有量中依照這個無量來超越有量,叫做有量之無量。

真正最終極的是什麼呢?無量之無量,什麼叫無量之無量?打破一切的定量,最極究竟,通達無邊無際之無邊際,無始無終之無始終,方便說了一個詞叫無量之無量。就是完全就不可說嘛,佛法裡面大家聽說過說,不可說不可說就是無量。真如佛性都是無量的意思,你看是通的。所以大家想想,你看就這三個層面來講,我們在學習《無量壽經》裡面你一個層面都離不開,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學習經文,給大家講課,一節兩節,在這兒講了多少講,始終要入到有量之有量,對吧?可是有量之有量,我們為了描繪極樂世界的無量功德,又要設想在有量的範圍內,設一個無量的局出來,大家嚮往無量,但是真正最後我們往生了,入到無量境界中,原來發現無量之無量,從始至終離不開這三種量。最後發現有量無量還是一樣的,就跟說與不說完全等同一樣,沒有差別。

那我們來看如果就著這樣的一個,我們徹底從無量的角度來看,我們想想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橫遍十方,無量壽是豎窮三際,打破這個時空以後還有什麼呢?大家想想還有什麼?還有什麼?有什麼?打破時空以後還有什麼呢?你看我們現在,比如說這個時空交錯的這種顛倒世界中,我們什麼事情,什麼存在能夠離得開時空?能離得開嗎?什麼東西能夠不在時空之中,能不在嗎?那麼既然這個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那就是徹底的爆破出這個無量的內涵了,沒有什麼時空概念了,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了?要知道在這時真正是什麼呢?什麼都有,這才叫無量,才真正爆破出無量的內涵,就是說時空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為時空量而出現的,對吧?所以我們才有分別,有格局,一旦打破時空以後就成了無量,無所量而無所不量。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說,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沒有三千大千世界,是真正三千大千世界才映現出來,原來的未知,原來的顛倒,全部已知和正確了,是這樣的。所以這才叫做無量,無量壽無量光。

如果你在這個角度,我們就發現原來說確實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之外還有什麼?比如說他叫大願王嘛,他的願力也是無量的,雖然他發了四十八大願,那是就我們這個土,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時候,挑出來適合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而說的四十八大願,有可能有的世界得說四百八大願,有的世界得說四千八,有的世界說四點八就行了。就是這樣的,所以他這個願力就是隨心所欲,無邊無際,就跟《華嚴經》一樣,真正的《華嚴經》是有恆河沙無量際,但是到了咱們南閻浮提,那麼多,我們不要說受持讀誦,想像都想像不來,所以到我們這兒成了什麼?四十卷,六十卷,八十卷,就是這樣子。所以說願力就是無量,有多少眾生,他就有多少願力,無量願力。他的莊嚴也是無量的,你們以為極樂世界是怎樣的?當然我們剛才就講了嘛,水鳥樹林,那是因為咱們這也種樹,咱們這兒也養鳥,宮殿樓閣,那是咱們這兒住房子,咱們這兒有臥室客廳,有殿堂法堂。

他方國土沒這些的時候怎麼去勸導,極樂世界怎麼形容?我們設想一下,假如果有一個世界它啥都沒有,全部是圓圈,這眾生就是吃也在圓圈裡,住也在圓圈裡,他在那兒弘揚淨土法門的時候,一定是要想到極樂世界這個圓圈是非常美妙的圓圈,不像咱們這兒的圓圈,極樂世界的圓圈就是你可以同時睡的時候就吃,吃的時候就睡,他只能這麼講。所以這叫做莊嚴無量,我們這兒,因為他方的國土不是咱們這兒這樣的,人家說的說七寶池八功德水,人家聽都聽不懂,什麼叫池,什麼叫水,人沒有這玩意兒,那你怎麼辦?所以說莊嚴無量,正報是這樣依報是這樣,依報是這樣正報是這樣。有多少國土的情形就有多少極樂世界的莊嚴,莊嚴無量。還有極樂世界的國土有多少?確定只有一個極樂世界嗎?一人一個世界。阿彌陀佛難道真的就一尊嗎?那怎麼叫無量壽呢?無量壽佛,無量的內涵。

所以大家想想,阿彌陀佛的身也是無量的,極樂世界的土也是無量的,全是阿彌陀佛心性的發揮的這個極樂世界,應機赴感,往生唯心而去,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阿彌陀佛,就有多少極樂世界,大家要知道。就比如我們現在念佛的時候,一個眾生念南無阿彌陀佛,想一下極樂世界,就會有一個阿彌陀佛,一個極樂世界現。多個眾生念,都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一個極樂世界,就會有很多個,一個人現一個呀,很多個阿彌陀佛現,很多個極樂世界,多個眾生。多個眾生念念念阿彌陀佛,那你說得有多少?無邊的眾生念念念,一念一個阿彌陀佛,一念一個極樂世界,念念都在念,無邊的眾生都在念。所以說阿彌陀佛身也無量,土也無量,叫做無量壽。這也是無量的內涵。

所以大家想想,由於說身土無量,所以就可以說是怎麼講呢?接引眾生也是無量,安置往生眾生也是無量。總而言之不管是神通妙用,不管是威德感招皆是無量的,只要與阿彌陀佛發生了關聯,有了緣了,我們已經就具足無量的內涵,這個道理真是非常人所能解所能悟。但是它就是這樣的,我們天天說無量壽,無量壽,阿彌陀,阿彌陀,這就叫無量。但是我也要告訴大家,這是常人最能解最能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跟大家說真正的無量的內涵是什麼呢?真正的無量的內涵就是一量,就一個,統一的,就搞定了。所以所有這些法門修證,所有的教理行果都就由無量壽,由阿彌陀佛就搞定了,什麼你的法門行門,什麼修證次第,全部由無量中就由這一量擺平了。這才是真正的無量壽,我們能夠從一到多,也能夠從多到一,一和多?也是什麼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所以你看整個法界的道理就這麼簡單,一切法門就這麼簡單,成佛就是悟的這一點理,一句名號搞定。所以我們才為什麼說念阿彌陀佛就怎樣怎樣,怎麼說都不過分,怎麼宣化讚歎,怎麼稱揚怎麼隨喜都不過分,你想說成什麼樣,為什麼?他具有無量的內涵,你說都怕你說不盡,錢一樣怕你取不完。你想要理解這個呀,我們做一個背景考量吧,就是為什麼說無量最後其實就是一量。我們講講,這個有點專業,就是佛說佛說,我們還在講佛說無量壽。佛說有一個背景叫做四悉檀,聽過沒有?有聽過的,四悉檀,一二三四的四,悉,就是皆悉圓滿,皆悉飽滿舍慳貪的悉,熟悉的悉,就全部的意思,檀就是佈施的意思,檀香的檀。四悉檀是一個專業詞,聽起來不懂,我們一講就知道了,四悉檀就是普遍佈施的意思。怎麼講?他說佛出世,一輩子講法,其實本來是不說之法,怎麼說呢?因為有四悉檀的因緣,所以才說的。什麼叫四悉檀?

第一個叫做世界悉檀,就是說世間法,包括我們學佛也是,你多行善事會有長壽富貴果報,但是生生還在這個輪迴之中,這叫做世間法,只在這個層面就叫做世界悉檀,給你佈施世間的法則。第二個叫做對治悉檀,佛在講這個法的時候,就是你是什麼毛病,他設立一個什麼法門,專門對治你這個毛病習氣,這叫做對治悉檀。第三個叫各各為人悉檀,什麼叫做各各為人悉檀呢?就是說每個人你修行的路上,佛會設定專門為你量身訂作一個信解行證教理行果讓你來修,這叫各各為人悉檀。那麼最終究竟圓滿的為入什麼呢?為入第一義悉檀,第一義就是入真如境界,就是剛才咱們說的那個不須說的境界,徹底的覺悟,這叫第一義悉檀。前三者都屬於世間方便,後一者屬於究竟圓滿。這四種佛為什麼說?這四種說法的情形,佛說佛說,就把所有的教法,所有的經典,所有對的根機講的法門全部都攝在這四種類型,不能超過這四種。

那我們想想如果說就世間來講,世界悉檀,大家說念佛是不是可以確定有利於世間法?我們好多人念佛念的病好了,好多人念佛念的確實違緣沒了呀,因緣轉了呀,而且我們常說念佛法門就是不廢世間法而成就佛法,所以說世界悉檀,你看無量壽的這個名號在世間流通度化多廣呀,是不是世界悉檀?所以第一個一句名號就是世界悉檀。其次對治悉檀來講,對治就是對治自己的習氣,在《大智度論》裡面講到說我們修念佛三昧,我們還會修其它的三昧,像有法華三昧,大悲三昧,楞嚴三昧等等,有很多三昧就是說它有局限性,它可能只對治得了我們的嗔恨心,但是對治不了貪心,有的對治得了貪心,對治不了慾望。只有念佛三昧能夠對治一切習氣,一切煩惱。就在念佛三昧中所有這些貪瞋癡,所有這些財色名食睡都可以對治,是一個總持對治,我們想想一旦念佛就等於說轉凡心成佛心,這是不是對治呢?對治悉檀,就又把第二個對治所有的一系列法都給攝進去。

第三個我們來講各各為人悉檀,我也在此常給大家講過,說我們要信受淨土,信受極樂世界,純為幹什麼?就是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專為我發的,極樂世界就是專為我設定的,所有我結的這些佛緣,他們都是來設的局,共同合作來成就我。這就是叫做各各為人悉檀,就是佛為我說的,專門為我說,阿彌陀佛大家早知道了,人家早知道了,就是為了讓我知道。你要知道我們調治成這樣的心境,是非常高的修行境界,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體悟?所以這就叫做各各為人悉檀,我們最難理解就是說第一義悉檀,真如佛性,這跟無量壽名號有什麼關係?當然有了,剛才我們就已講了,無量有量,有量無量,最後無量無量,全部說的就是第一義,當體就是第一義,持這個無量的光壽,就用這個能量打開我們直通無量。所以你想想,蕅益大師說過,說當知離開現前一念無量壽之心,現前一念無量壽之心,就是打破時空,現前的一念介爾(之心),就是我們這個本有的真如心性,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

就是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不是已經打開了嗎?既然打開了,那麼就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正在念啊,正在念的時候已經打開,打開的時候正在念,離開現前的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還哪裡去找一個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名號?如果離開這個無量壽阿彌陀佛的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大家要知道這就是徹頭徹尾形容什麼呢?第一義悉檀,念佛就是第一義,當體就是第一義。是這個樣子,所以你看我們說佛說佛說,佛說一代教法,就由這四種悉檀全部給攝盡了,而一句無量壽佛就可以把四悉檀全部的無量為一,一為無量,這就叫無量。這叫佛說無量壽,所以你看無量的內涵是不可思議的。剛才我們講的用無量來表達,只能用這個遮詮,用否定來表達這個,用無來量,一旦用有來量的時候就有局限。無你是找不著的,因為我說無量無量,無邊無際,無邊無際意味著沒有一個邊際,你一說的時候,你說有多少邊際?

那就有邊有際。所以你看為什麼用無量壽,用無來修飾量和壽?就是這個。所以大家想想極樂世界這個清淨國土,阿彌陀佛這尊本尊聖者,他就簡直就跟整個宇宙萬法一個最深究竟的一個源頭一樣,這個源頭是週遍融布在所有的十方三世的法界中,它靠什麼載體?就要靠光和壽,光的話就可以整個空間都充滿了,壽的話一切時間都搞定了,所以稱之為無量壽,只不過這裡是用壽命來代替一下。那麼由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佛一切情形這麼一部經,就叫做《佛說無量壽經》。所說的依靠佛的力量作為增上因緣,往生到極樂世界,等我們回來時已經是大菩薩,就是這麼一個頓超生死,簡易到極點,方便到極點,讓眾生快速悟入佛知見的這麼一個法門,說這個法門這麼一部經就叫《佛說無量壽經》。

這就是我們《佛說無量壽經》的經題,而且跟大家說真得是這個題目確實是非常微妙。為什麼說佛說無量壽佛呢?就是說只有佛說的才是能夠說的是佛的境界,佛說無量壽佛,菩薩都說不了佛境界,大家說是不是?文殊菩薩都說不了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說出來佛的境界,所以叫《佛說無量壽經》。也就是說佛的情形一定是佛說的才能說清楚,說的一定說的佛才能說境界,就這樣的。所以只有釋迦牟尼佛才能說阿彌陀佛的這個情形,也只有阿彌陀佛這個情形才能讓釋迦牟尼佛來說,因為他們都是唯佛與佛究竟明瞭,跟菩薩都沒有份,我們九法界以內的眾生就只能好好的聽吧,認真的信吧,努力的行吧,就僅此而已。

再一個大家知道,特別是如果我們從淨土的角度來講,為什麼說《佛說無量壽佛經》呢?如果說佛都是覺行圓滿的,佛覺行圓滿,不但要覺圓滿,還要行圓滿,對不對,行圓滿的時候,唯佛與佛才知道這個行是怎麼圓滿的,就跟他們都登山登到最高峰頂的時候,只有站在最高峰頂的時候才能夠心照不宣的,從這個峰頂看到各個從山下上來之路,對吧?如果你只片面在這邊走的時候,那邊你不知道。所以也就是說只有到了佛心照不宣的妙高峰頂,全體窺到上山的各種路以後,才在這兒特別格外地說,還有這麼一條上山路,這麼一條成佛路。所以這就是說他們都嘗到覺和行,特別是行圓滿這個艱辛跋涉的過程,最後告訴我們還有簡單易行的,因為他好不容易從那邊上來,站在這兒發現那邊有這麼好的一條路,你們有過這種麼?出去旅遊或者什麼,走著走著,繞來繞去,累得要命,突然發現還有一條小道,但是走上去才看到,山這邊看不到。這也是一個佛說無量壽的內涵。

總而言之,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佛說無量壽,當然經就不必講了,在此之前也講了好幾部經了,相信大家也基本上都聽過了,經者,貫穿常法,也說到經是佛說,也有天人說,也有化人說,也有佛弟子說,但是不管誰說,這個經都需要佛來印證,否則不能稱之為經,三藏裡面經律論,只有經稱之為聖人所宣的,論典就是祖師們來著的等等這些,所以經就是法寶的意思,可以說經就具足了佛法僧三寶,具足了菩薩一切的六度萬行都在其中。你看我們所有的智慧,所有的修行,最後直至成佛的功德,從哪裡來的?全部是從大家人手一本的經文裡面來的,所以你說不說,你敢不說嗎?不說都不知道呀。就一樣的有時候,我們拿著這個經本,大家想就這個《佛說無量壽經》經題,那我們就講了一節。如果不講,有的你都悟不到這兒,你不知道說還有這麼一個說法,原來如此,那以後你在修行念佛的時候,很可能有一些搞不定的問題,就因為這個法義,你透過去,這就叫經。經還有穿針引線的意思,所以等等諸如此類的吧,大家反正是自己去用功,這是經題。

下面還有一點點時間,我們就是要講一下這部經典的譯者,看到沒有?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康僧鎧這個法師顧名思義,你看天竺三藏,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德,精通三藏,經律論三藏非常精通,為什麼他姓康呢?他是古印度那個時候叫康居國,翻譯到咱們中國了他所在那個國家,他的祖國叫康居國,他的梵語名字叫僧伽跋摩。康僧鎧這個法師不是中國人,他精通三藏,在三國的時代,就是曹魏的時候嘉平四年來到中國,就住在現在洛陽的白馬寺,在洛陽的白馬寺把這部《佛說無量壽經》翻譯出來。

為什麼你看,我們這裡引申一下,打個小斷,你看康僧鎧,他姓康從康居國來的,當時經典翻譯,就是佛教初傳東土的時候,到漢地來傳法的大多都是外國人,我們都知道是梵僧嘛。那麼人們就會按照在東土咱們這兒的習慣,方便的稱呼,給他起一個簡化的音譯的一個名字或者起一個漢語名字,我記得前些天有一個說相聲的一個外國人,他外國名字搞不清楚叫什麼,他到中國來叫大山,然後中國人都知道他叫大山,但是姓什麼不知道。當時的情形就是這樣,這些大師們到了中國都有中國名字,可是沒有姓,最後怎麼給他們冠的姓?就是說你從哪兒來的就給你姓什麼吧,所以說因為他是從康居國來的,就用他們本國或者本地區的名稱給他們冠一個字,稱之為他們的姓。所以叫康僧鎧,其實這個康就是因為他從康居國來的。

你們還聽過安世高吧?安世高這個人也是有名的大德翻譯,因為他原來是安息國的太子,出家修道了,就給他以安為姓,像如果古印度,比如說印度那邊來的,印度不是叫天竺嗎?天竺印度,我們有聽過竺法蘭吧?竺法蘭就是把《四十二章經》用白馬馱著到了我們白馬寺,是翻譯《四十二章經》,翻譯到東土的第一部經典。所以因為他們是印度來的,所以那會兒就讓他們姓竺了,天竺嘛。還有竺法護,都來自天竺,就以竺為姓了。還有一個大月氏國聽說過嗎?這個月(rou)其實就是咱們常寫的那個月亮,大月氏(darouzhi)國有時候也叫大月氏(daroushi)國,這裡邊來的都姓支,像支婁迦讖,支亮,支謙,這都是佛教上響噹噹的人物,他們那會兒從國外來,就直接讓他們姓支。

後來我們現在為什麼都姓釋,釋宏海呀、釋法藏呀,為什麼都姓釋呢?就是慢慢到了這個魏晉的時候,翻譯的經典越來越多了,漢地的出家人越來越多。漢地的出家人當時的姓也有兩種,包括外來的,要麼是隨著這個國家姓了以後,流行一段時間又流行什麼呢?又開始流行佛法僧三寶,就是姓佛,姓法,姓僧,怎麼姓?你看姓佛大家都聽過佛陀跋陀羅吧,去過東林寺沒有?翻譯《華嚴經》的這個,是六十華嚴,佛陀跋陀羅他的舍利塔,就是他的墓現在還在東林寺,你們去看這個碑還能看得到。並不是說他的國家音譯過來是佛陀跋陀羅,他到了咱們這兒都姓了佛,所以他們的姓氏就用佛陀跋陀羅,《四分律》就是佛陀耶舍(譯的),這都是以佛為姓。

還有以法為姓,法叫什麼,印度話翻譯成中國話,法叫達摩,有時候又翻譯成曇無,就是曇花一現的那個曇無,所以也有一些人就叫曇無竭,曇無讖,佛教上也有這樣的大德,這就是以法為姓,還有以僧為姓的僧伽提婆等等。後來隨著這個,到了東土以後,漢地的人也出家出得多了,就是中國的僧團慢慢也建立起來,建立起來以後沒辦法,只好怎麼樣?拜了師的就跟認了父親一樣,隨著師父的姓,像支遁當時就拜了支謙為他的師父,他就叫支遁,就是隨著師姓了。可是越來越多,就開始比較亂了,只有到了東晉的時候,有一個釋道安法師,他就依著佛在《阿含經》裡面說,所有的河流入到海里面都稱之為海水,所以他說四姓出家皆為釋種,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釋。

所以到現在我們所有的出家人,統一就是姓釋迦族,稱之為釋。所以當時康僧鎧這個法師,他為什麼叫姓康呢?就是因為他從康居國來的,三藏不用講了,天竺也不用講了。但是這位大德他的弘化事業沒有多說,因為他具體的事蹟也不明,但是他最大的功勳,也就是我們現在能夠受這個巨大的利益,就是他稱性地翻譯這麼一部流暢絢爛的這麼一部大經《佛說無量壽經》,是由康僧鎧這位大三藏翻譯過來,我們現在才能夠受用,才能夠宣講,才有的學習。好,這是我們今天的大致內容,既然講到這裡也感恩大德給我們這樣的一個(學經)因緣。

下面我們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念佛就是無與倫比極為深妙的禪

禪這個詞含義很廣泛,有世間的禪,有出世間的禪,有祖...

專一禮阿彌陀佛,為專精一致

原文: 專一禮阿彌陀佛,為專精一致。且勿謂緣想一佛,...

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達本問: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菩薩曰:汝一...

下品三生分別要住胎多久才見佛

問: 九品往生中,下品分別要住胎多久才見佛? 大安法...

【推薦】正確的臨終關懷,應該要提前做

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

以折攝二門令起厭欣

原文: 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者:以諸眾生沉迷自性,甘...

法照大師得文殊菩薩開示念佛法門

大歷二年,蓮宗四祖法照大師居住在衡州雲峰寺,勤修不...

念佛竅訣僅一個字

宋朝的草庵禪師是一位禪宗的大德,同時也是弘揚淨土的...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你憑什麼離開三界

淨土宗的帶業往生,諸位你想想看,淨土是一個清淨莊嚴...

三種念佛方法可對治妄想

這裡有幾種念佛方法,都可以對治亂想,防止思業。我今...

阿彌陀佛不只是管往生

雖然阿彌陀佛是管大家生命結束時的往生,而藥師佛是管...

懺悔的心力要強過你造業的勢力

懺悔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業已經造下去了,但是還沒得...

佛教不是迷信,迷的人絕不信

古來是有十行並下看書,他一看光翻。咱們看一行,字還...

十不善業所招感的惡業果報

第一、以殺生業會感得壽量短促,多諸疾病。譬如人間有...

如何才能成佛

徒兒:我天天打坐、讀經、磕頭,這樣努力能成佛嗎?...

人羊大戰

從前,在遙遠的小村莊裡,住著一位主人、他的女僕,以...

南懷瑾11歲家遭匪劫醒悟福報

福報,是佛家用語。福報是果,因在於修。福報不是憑空...

出家人的袈裟為何如此殊勝

時值酷暑,不少居士來到寺院禮佛,稍一走動就會滿頭大...

迦葉尊者的涅槃因緣

摩訶迦葉尊者承佛囑咐,令正法住世,勿令失傳。於是召...

阿修羅的十種原因

阿修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端或容貌丑陋...

孝養父母,功德無量;背逆父母,獲罪無邊

(一)孝養父母,福德之基。 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

外界是自心的投影

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外境是從哪裡來的?世間...

地藏法門裡面一個重要的內容

地藏法門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教我們(認識)...

佛法的興衰取決於我們知見的正邪

我們反思、反省,我們捫心自問,這麼多年來我們都在做...

【佛教詞典】慈觀

又名無緣大慈觀,佛與眾生一體,他對眾生的慈悲,不起...

【佛教詞典】六現觀受俱分別

【六現觀受俱分別】 p0309 瑜伽七十一卷四頁云:問:此...

【視頻】夢參老和尚《不要學一法而誹謗另一法》

夢參老和尚《不要學一法而誹謗另一法》

【視頻】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