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佛說無量壽經

宏海法師  2018/10/0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二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各位我們今天是《無量壽經》的第十二講,我們在這幾講一直在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今天應該從三十五願的話,應該差不多可以講完。上次我們講到說能夠得到菩薩的無生法忍,乃至諸深總持者,大家也了解了一下這個無生法忍,那麼像總持來講的話,其實就是能夠把握住諸法的實相,還能夠隨緣的能夠想方設法的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去度化眾生,這是菩薩的一個特質。今天我們開始要從三十五願講起,四十八願馬上就要講完了,請大家珍惜,我們首先來一起讀誦,從三十五願一直讀到四十八願,大家找到五十七頁第四段。一起來: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好,每一願都是設我得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我們遙想一下,當時法藏比丘在發這些願文的時候,每一條都是他經過精心思量的,設身處地微細觀察。本身已經說明他當時住在甚深的禪定中,能夠明瞭一切眾生契機契理的願力攝受。那麼每一願他這樣的一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其實後來有好多的祖師大德,包括我們近代的高僧,也是有的發了非常大的願力,我想他們就是要麼在極樂世界快速的圓滿,要麼生生世世到他方,包括我們這裡染土來度化眾生,都是功不唐捐的。我們現在發願好多時候還是說以被動為主,什麼叫被動呢?就是看到極樂世界已經現成成就了,然後我們發願說願生西方淨土中,或者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這就等於說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殊勝呢,他就基本上是享現成的,你沒有去創業。

那麼很難能夠設身處地的能夠了解到,法藏比丘當時因地的時候,為了眾生能夠把自己的所有這些現前的具足的功德也罷,乃至無量劫來的善根也罷,能夠徹底地這樣拋灑出來,全部化作這個慈悲大願。所以我們在讀誦的時候,確實有時候能夠得到一些加被吧。因為你看不管怎麼樣,像我們有時候讀某一願的時候,或者我們有時候心力不夠,犯在某一條煩惱上的時候,那麼跟這些願力所相應的時候,就非常的可以說是,就是說這個心力能夠借彌陀的願力,把我們的心力能夠調出來。你就從一開始你看這個:有地獄餓鬼畜生,或者墮三惡道不取正覺,就是光這一條來講,我們時時刻刻要警醒自己,就是要跟彌陀的願力同步,因為要想不墮到三塗,那麼一定要跟五戒十善相應,所以我們在守持的時候,我們在就是說有一些關口的時候,能夠這麼聽,能夠這麼講,能夠這麼憶念起來,也可能會有一些力量。

那麼我們今天開始講到的三十五願呀,前面不是也講到有關這個,前面四十八願裡邊應該有一條願力,也講到有關於女眾,我記得前面講過。那這一條願就是說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所有的這些功德都來源於聞我名字,就是聽聞到這個名號,你看: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這是兩大前提,歡喜信樂就是產生了這個信心,那麼由這個信心引發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這個心念引發出來以後,她可能在現前自我的這個修證路途,或者說設想未來的弘法路途中,她覺得女身不太方便。

或者說沒有力量,乃至緣法上不是更為具足,所以她會,這個厭惡並不是說討厭的意思,不是說就是非得把它拋棄,或者怎麼,她是從智慧的層面來意識到,女眾的身心她有一些不足,或者更為障道的地方。你看我們不止一次的在這裡,不知道也是不是因為在座的女菩薩們居多,那我要格外地這樣解釋一下。大家想一想其實男眾和女眾的煩惱呀,都是人,都有煩惱,可是就是往往女眾的這個,比如說在我們人世間的情見也罷,感情溝通,了解的層面,或者為我們所共許讚歎的層面,溫柔呀、賢惠呀、心地善良呀,也就是好心腸菩薩心腸嘛,等等這些可能在人的視野裡面它是一種優秀的素質。但是如果這個時候要放在道的,金剛道的背景下的話,很可能就是說它的障礙作用比較多。很簡單,你比如說這個心軟吧,但是如果太心軟了,太氾濫了就會沒有原則,就會很麻煩。

再有時候心性比較善變,這個善變就是,其實說白了就是沒主意吧,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這樣,或者天性耳根子軟,心軟不就耳根子軟,總歸是一個柔性的,柔性的說好了我們說溫柔,說不好聽點兒在佛法的修證路上就是性不定。就是你始終是一個搖擺,本來我們的煩惱已經夠多了,但是你的這個本性不定,這樣的話也容易滋生這個障道。在經典裡面講到說女眾有六欲,就是這方面不如男眾能夠擔當和放得開。六欲裡邊,你比如說色慾,就是說對於這個男女之色會生貪著,大家知道男女之色呀,這是指人的我們在欲界,那麼所謂的男女是說對男生和女生性別之間的差別她生起的貪慾。就是十分的埋頭、執著、擅於這個,在乎這個東西。所以你看為什麼說佛經裡面講到說女身不能成佛呢?包括龍女當時在經典裡面成佛的時候,也是雖然速度很快,供養了一個摩尼寶珠,但是也是從女身轉成男身以後成就的,就是大丈夫身。其實立足於這一點來講,男身也是不能成佛的,大家知道。

就是我們會下意識地覺得說女身不能成佛,那麼一定是說男身是大丈夫相,男女的性別本身已經就攙雜了這種情見和染著。所以真正成佛的大丈夫相就只有具足三十二佛相叫大丈夫相,以這個相來成佛,不是說男身,你以男身的這種好像說性別特徵去成佛也是不可以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在這上面要做一個平衡性的理解,這也是在共業中的別業。你看如果我們從生命的質量來講有六道輪迴,如果從生命的對立,就是相互以淫慾心作為一個分水嶺而產生的這樣一個相待法,相待眾生的話,那就只有男道、女道,一道是男的,一道是女的,廁所不就有男的女的嘛。

所以說從這點來講,特別為女眾才開了這麼一句說,聞名就能夠轉女成男的願文。特別是隨著願力的推進,越往後面其實都指向於他的修證功德,我們說這個色慾。第二個就是女眾呢,在形貌欲上也比較注重。除了自己要照鏡子,要抹一下,塗一下,看看這個衣服穿的,前後這樣照一下,那麼再一個就是威儀上,喜歡走路有時候搖一下,擺一下,顧盼之間看人家有沒有注意她,注意的話頭髮一甩就更加自信地走到前面去了,等等這都是一些什麼,叫色慾、形貌欲、威儀欲,還有言語欲。她就是對這個聲音特別,你看為什麼有歌唱裡面,民歌也罷或者什么女眾的多?她對聲音的敏感度非常高,其實這也是一種貪著。巧言呀,美語呀。

前一段時間大家知道,漢傳佛教辯經賽,有的看過這個,就是中國佛學院派了四個男眾法師去了。後來呢,到我們學院裡給男眾法師培訓的兩個大學的非常專業的那叫辯論手,他們的辯論非常專業了。他就在分析的時候,剖析說你們這裡邊全憑沒有女選手,他說女選手對於辯論上面所佔的優勢,不是說反應,她就是嘴快,而且她說話時候這個抑揚頓挫就特別容易把人給罩住,大家知道吧,她就會講嘛,所以在這種情況,他就是說女眾的辯論的天賦要遠遠大於男眾,開始我們還以為說都是比丘,後來發現閩南佛學院還有一個比丘尼,確實她一站起來,她就沒有血氣方剛的那個勁,她就給你娓娓道來,笑咪咪的,還講得挺有理。這就是說言語欲,她擅於駕馭這個東西。那麼再一個就是說姿態欲和細軟欲,也叫做人相欲有時候。人相是什麼呢?女眾為什麼有母性啊?這個就不是等於說男相、女相了。她看見個小孩,剛生出來的一個小寶寶,或者誰家的小孩長得漂亮了,她馬上就能生起貪愛了,抱一下,親一下,即刻就投入進去了。

男眾在這方面就比較矜持,所以包括細軟欲,就是對男女的皮膚,你看一天要做面膜呀,做補水呀等等這些都是女眾要做的。噴一下,噴一下的,所以為什麼叫做厭惡女身,這個厭惡其實就是出離的意思,不是說討厭看不起,覺得她好像低人一等,就是說出離脫離這種當下的業力體現狀態,大家一定要把這個用智慧客觀來做,那麼我們就能夠非常理性的來轉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就不取正覺。當然我們對於這條願文大家要注意了,如果從修淨土來講,那麼就不管說何種身份了,只要能夠當下往生最好,對不對,你就不要在這上面計較男身、女身了,不管什麼身,只要先往生就行,到了極樂世界自然是大丈夫身,當然這也符合說壽終之後,不為女像。

對吧一往生,哪怕有女眾往生,再陋劣的,哪怕六根不具的都是先往生,這是極樂世界的根本法。因為我們還有一種什麼呢?就是一種我都遇過好多這樣的一種知見,應該可以說是在淨土修法裡面的邪見。為什麼這麼說呢?跟她講到說你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有一個老同修,老居士她就是這樣,怎麼也勸不進去,她每天非常的精進,《金剛經》、《法華經》《普門品》就必讀的,還要拜佛、上香,那就是對菩薩的恭敬差一丁點都不行,但是呢勸說她,你這輩子你看你都修了這麼多年了,好幾十年了吃素呀,說那你老菩薩我說將來咱們極樂世界見,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噢,不不不,我不行,我業障重,我沒有這個能力去往生極樂世界,我可不敢去見觀音菩薩,阿彌陀佛,我這輩子就頂多發願我下輩子轉成男身,然後再好好修行,不知道什麼時候再去往生說,這就叫做自生障,不是他生障,自己給自己設這個障礙,這就是說在這一點上來講就屬於邪知邪見,以為自己的資格不夠,所以就來這樣的說,先轉女成男,其實是一種卑慢,大家聽過我慢裡面有七種慢,其中有一種就叫卑慢,你看上去她很謙卑,但是倔得牛都拉不過來,這其實是種我慢,固執的我慢,那麼這就屬於多此一舉了。

同他方國土而言,聞名也有女轉男的功德,就是聽進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以後,在經論裡面也有,在經律異相裡面就有現證,就是現生用女轉男身。當時佛在舍衛國的時候有一個貴族的女子,她非常的善信,她恭敬禮拜佛,讚歎阿彌陀佛,那麼有一次世尊就跟他的弟子用神足飛到她的家裡面去應供,這個善信呢,她就叫善信,她就禮佛,佛當時放光微笑,攝受她以後給她授了一個五戒,就給她授了一個五戒呢,這個善信聞了這個五戒法,就給她講開示,說怎麼開遮持犯,她聽了以後,聞了這個五戒法以後,就證到菩薩地證到七住,七住就是她的這種信力和願力的執持啊,就使她的業力就現生就改了,當場就由女身轉成男身了。大家要明白,這不是我們現在醫學上的叫變性,變性是通過人為的,不是稱性,從我們心地上改變稱性的,徹底就從女轉男身了。

變性呢是一種可能是過去的果報業力所招感的進行手術這樣去,她這個是人家信力和願力的功德就致使她女轉男身了。所以你看能夠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也助於這樣的一個功德。所以大家要知道,厭患女身這種心態,她是意識到一定是意識到女身具足障道具體的過患,而發生了強烈的轉女成男的願心。所以我們在發女轉男身的願力的時候,除去往生不說,就是如果有的人有這樣的知見,第一點你是為了辦道,就是我完全是為了修道,不是說我這輩子覺得說這女人太苦了,老是被人拋棄,或者說生孩子生的這個肉體上非常苦,覺得這輩子可不能再當女人了,不是這樣的凡夫知見,她是永遠是為了成就佛道而由女轉男身是為了什麼呢,等於我們說消業,屏蔽障礙一樣,障道的這個情見,這是第一點正願。第二點的話,我們要注意啊,就是轉女為男的時候呢,她不是覺得,就跟我們說這輩子覺得憤憤不平,有的女眾就是說一輩子可能比較零落吧,不管從感情上或者生活上,零落的時候她就當女人真的當夠了,覺得跟男人一樣在天地這樣不公平,她就發(願)是這樣的。

你看有一個叫做什麼才女來著,最後給她丈夫寫信,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因為他辜負了她,不要她了,她就發了這麼一個願力。特別是覺得說當了男眾,一定要轉成男眾,我出這口氣一樣,因為咱們在佛門裡邊有的時候不是排班、站個隊總是男眾優先,你排班時候、你拜佛呀、你搭衣呀都在男眾後面,那有的人就覺得說不行,女眾也是半邊天,不行我就轉成男身,這也屬於什麼呀,也不是正知正見。第三個就是不是以輕慢心。因為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所以佛呢他是,其實佛有授記,末法時期的修法,女眾要比男眾是精進,這沒有辦法,這也是現實,在現在這個時候就是比較顛倒嘛,所以女眾精進,很真誠地投入修行。所以有的女眾精進修行見男眾不行,她就生起了這種輕慢心了,說你這些男眾太不行了,說下輩子我當個男眾看我怎麼樣怎麼樣,這種願力一發出去也有可能,但是這些都不屬於說,就是不屬於正願,所以我們跟彌陀的這條願力要相應。

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就是永遠不可能再作為女人了,作為女眾,會作女眾,不取正覺,這是三十五願。

我們看三十六,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這是攝他方菩薩: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家看這是攝他方的菩薩眾,就是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後會怎麼樣呢,會任運自如,一直到成佛,常修梵行。大家要細讀這些,你看壽終之後,比如說這條願力的關鍵詞能找出來嗎?就是: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而且這個至成佛道是為常修梵行作為輔佐的,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至成佛道的範圍內,主題是常修梵行的功德。那我們要知道給大家以前也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還記得麼咱們這個世界有三件事比其他地方好,哪三件事?南贍部洲有三事勝於,就是勝到他方國土,勝到其他國土,哪三件事?

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佛出其土,釋迦牟尼佛來了嘛,彌勒佛還會來,這是最好的一件事情。其次就是勇猛強記,就是非常猛烈地能造業行,造業,造業這個東西用壞了固然就壞了,用好了還有勇猛強記,勤修梵行,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勤修梵行。所以說我們知道這三件事,勤修梵行,但是從我們單純來講的話,他方國土可能連生中國和聞佛法的機會都沒有,何況去修梵行呢?所以說法藏比丘就是從這個國土,從這個他方國土觀察中立了這麼一個願,就是以成佛為終點,在此之前所有的,他方的天人菩薩眾都能夠常修梵行,大家記住不是勤修呀。勤修是我們這兒只能勤修這是最好的狀態了,因為有時候就不修了,有時候就修的不勤了。人家極樂世界是常修梵行,常是一種什麼狀態?就是不間斷的,精進的,沒有障礙的,永遠不會出現漏洞的,這樣的一個相續,常修梵行。所以你看,我們首先了解一下梵行,大家知道,梵就是清淨的意思,我們常說的無非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三毒,身口意常清淨就叫梵行,有時候叫梵行he?ng,有的人讀慣了讀梵行he?ng,大家能夠體會到這個梵的加持力嗎?能夠體會到嗎?

我們有時候出去朝拜感覺就會不同嘛,你假如果我們到一個鬧市,出去就是王府井,你讓王府井這會兒在那個商場裡面的人,或者到處都是音樂燈光,你把他請進來,這會兒在咱們這裡面坐一下,他馬上就知道什麼叫做梵的這個加持,就是清淨、莊嚴。所以你看我們到廟裡邊呀,說實話就是感覺就不一樣,現代化的人就是一個比較心燥。我們到某一個道場,道場也有它的梵行體現差別。有的是弘法的,有的是接眾旅遊的,有的是清修的,你去每一個道場的氣場都不一樣的。你好比我們說,你看我昨天還在靈隱寺還拜了一下,那人山人海呀,靈隱寺大家知道吧,節假日的密度跟故宮一樣高,人的密度,那就是人下著雨又悶熱,那會兒中午也沒休息有點兒累,但是這樣呢,現在基本上旅遊的這種寺院就稱之為接眾梵,可以說梵行道場。為什麼呢?當一進大殿一抬頭,就看到那種非常莊嚴高大的佛像的時候呢,馬上就清涼了,這就是梵的感覺,清淨。

那如果說我們到了一個共修的道場,可能他們正在打佛七,打禪七,那麼你身一入到其中,馬上在這種莊嚴的這種大家無染和合的這個共修氣氛中,你馬上就感受到那種清淨的加持,就是它的力量迅速地會感染到,把你的非梵的東西就給清除出去。甚至到了一個比較清修的這樣的道場,遇到一個穿著這個長褂,袖子這麼長,就像雲居山一樣的。大家知道真正的在禪宗的這個禪和子,他們在甩開袖子在禪堂裡面經行的時候,帶出來的那個氣場。說實在的也慚愧,他們有時候說我,說你一看就是個法師。說有的師父呢,他一看就是個禪師,為什麼?就是在禪堂裡面熏出來的。就是這樣。你可能看見他鬍子拉碴,頭髮也掉的也跟我似的沒幾根了,也不修邊幅,但是他就是乾淨,你就裡裡外外穿的破不伶仃,襪子上面幾個洞,這鞋也不知道穿了多久了,可能這個長褂上面還有好多髒東西,但是呢他就是乾淨,這就叫梵,就是一個清淨的意思。所以你看我們說的,叢林生活就是跟這個威儀同處一處,如果跟比丘一起去上殿過堂,都露出來這樣的一種梵行常修梵行,就是身口意始終在這個清淨的狀態下。

但是我們要知道身與環境都是由於心的,特別是如果有的人,再比如說這個梵行再提高一層,這是威儀上的梵行對吧,氣場上的梵行,從法上的梵行來講這就更精彩,如果你能夠接觸到這樣的一個禪師也罷,一個智者也罷,那很可能他不拘小節,還有一堆毛病,甚至還口吐一些不莊嚴不如法的話,但是在某一個時刻,你可能突然間發現,他的嬉笑怒罵皆是禪機,他給你一個很詭異的眼神兒,一般人覺得詭異,很可能一下子就了悟到跟當下這個法是相應,他就能傳達出來這樣的一個信息,這也叫做不著相,真正的梵行,濟公不就是這種氣質嘛。所以說常修梵行,其實也是什麼,從這個名號攝取不捨而加持得來的功德,常修梵行,那我們這就等於說這裡除了精進以外,還有不退的,正知正見的所有的這些內涵。他常修梵行也不是說每天抱著個煩惱跟它天天打仗,他就是沒有這個相攻對立,任運自如的,念念觀照的,隨緣隨順的這樣的一個常修梵行。包括我們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都是典型的常修梵行。

所以你看這就叫常修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為什麼呢?這條願文的加持行人,一個是在穢土修行的人呢,他經歷多生以後,依然這個梵行還會退,所以用名號來加持他不退,常修梵行。再一個往生淨土的,那麼整個世界自然都是一個梵行的生活狀態,就更不用說了。

好,我們再看第三十七願,皈依感動天人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這不是菩薩眾,是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這是聽到阿彌陀佛名號以後,五體,五體是什麼?我們一般也有一種誤會,認為說藏傳的這種大磕叫做五體,說這個漢傳這叫小頭,磕的是小頭,不是這樣子的,只不過是生活民族方法不一樣而已,方式不一樣,我們這兒的也叫做五體投地。

如果在佛陀時代的話繞佛三匝,頂禮佛足其實就是這樣,那會兒的胡跪還是什麼呢,就一隻腿是這樣,就跟那個有時候在戲曲裡面現在,一隻膝蓋跪在那兒,一隻膝蓋立起來,這叫做胡跪。後來是因為身體不如以前了,才允許說兩條腿跪下去,真正的胡跪是只跪一條腿的,累了以後可以換一下而已。那麼這裡的這種五體投地就是指的兩個膝蓋,兩隻手和我們的頭,頂著地就可以了,這就叫五體投地。稽首的意思就是低下頭來,放下架子,承認首肯對境的高貴。所以說聞我名字,能夠這樣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這樣的話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家要知道這條願力的關鍵詞在於,由諸天世人來修飾莫不致敬。就是說名號的加持,能夠讓我們菩薩的度世之道,讓世人諸天生起一致的恭敬心。在經典裡面說,若人念佛者,當知是人中芬陀利華,這種芬陀利華到什麼時候,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就這麼讓人致敬。所以你看大家想想這個念佛的功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不是有一個香光莊嚴嘛,香光莊嚴就是有這個名號眾善功德讓人生起這個恭敬心。因為大家發現有這麼一點,你看我們在佛門裡面也常說,說別人恭敬,別人恭敬,那麼我們要小心了,為什麼呢,因為並不是說我們自己的功德,是佛陀的功德。

那麼佛陀的功德,就跟在佛像上面的那個小老鼠一樣,人家拜的時候是拜佛了,不是拜你了。包括我們出去的時候,佛弟子不管再三再說弘揚佛法,人家尊一聲師父,尊一聲師兄,為什麼?師父、師兄這個概念是由誰的緣法而起的?無非來自佛陀嘛,你說我們有什麼能力呀。但是呢一跟這個佛,沾了這個佛氣,佛名號受持得久了,你的這個佛功德就出來了,你看這裡就真實不虛了,怎麼樣呀,受人尊敬,就是佛力加被而成了現前的事兒。上有諸佛菩薩護念,下有諸天鬼神恭敬。那麼我們就要知道了,從這點來講的話,等於說這個名號的這個加被力讓我們來住持法道的時候,為什麼?不是說佛法從恭敬中求嘛,等於說這個名號如果不能夠在這個世界的總體的價值裡面來講,我們娑婆世界還是不錯的,但是也慢慢地不行了,佛在經典裡面說,法滅的時候呀,法滅的時候呢,人世間的人看到出家道人比丘就跟視若糞土。

我們現在算參半,為什麼,有一些情況是這樣的,但是還有一些情況還算莫不致敬。那麼說整個這個世界裡邊對於修道者的恭敬,這種道德價值體系形成了以後,才有利於正法久住,否則這個名號功德所覆蓋的功德範疇就不能夠這樣體現出來。所以這一願,三十七願就是什麼呢,就是用願力調製,有人受持這個加持作增上因緣,讓人生起對整個三寶的皈依恭敬心,具足眾德了。這個我自己非常的有體會,我在家的時候說話,現在成了法師了,我常說變廢為寶,變廢為寶,這嘴就開始講佛法了,在家的時候說話挺刻薄的,你看我嘴皮子薄嘛,嘴皮子薄很刻薄,說的多了說的多了人家就對你有意見,所以很多我現在回想一下,那個時候很多時候確實不受人,我還去收稅,大家知道收稅就是要錢嘛,你一開發票人家就把稅務給你交上來了,有一次收稅收的人家不給了,還要叫做留單,你們懂留單嗎?留單就是說你不給我錢,好我給你開一張發票,把你的東西拿作抵押,你說多惹人家嗔恨嘛,你說。

所以這種習氣久而久之人家看見你就害怕,就得得得,就不想跟你打交道了,就這樣何況是生恭敬心呢。從我出家分水嶺,從這個信受了淨土法門又一個分水嶺,從開始講法又一個分水嶺,一步一步,確實真實不虛,能夠得到莫不致敬,真的是這樣的,所以你看這就是讓人生起一個非常的恭敬心。在這個我們這個世界裡面,說實在的這一條願力呢,等於說什麼呢,就是有兩個功德,首先一個你常持名號呢,因為本身它就是一種弘化弘范的方式,大家都致敬念佛人,那麼大家都會覺得念佛好對吧,那自然而然念佛法門也就開始,大家覺得念佛人生命高貴,生命精彩,學佛更加是一件非常體面的事情。藏地大家知道吧?藏地像我們那一年去雲南香格里拉,一路看到藏族同胞的這個房子,藏族的房子他們上面,那個導遊就告訴我們,豎一個旗的,就是用草呀什麼的,搭起來做的一種旗,說豎一個旗的,就等於說這一家有出家人,如果豎兩個旗的就是這一家裡面肯定有大堪布或者轉世的小活佛,豎三個的話就非常了不得了,就肯定是活佛,靈童之類,就是非常自豪的就用這個豎起來做一個標杆。你看我們現在有時候學佛還不讓說,說師父我皈依了,暫時還不方便,你不要說,我信了,你偷偷的咱們知道,我一定會護持佛法的,但是我身份現在不方便,這不是說不好,這就是環境因緣就致使這樣。所以莫不致敬就是跟這個功德來的,不認為佛教是迷信了呀。

大家知道我是我們老家那個縣城的佛教協會的會長,怎麼成會長的嘛,老家有一個老比丘尼,也七十多歲了今年,她特別能吃苦。她就是大概不知道這個人的宿世的善根,能夠投生到我們那兒,她也兒女一大堆了以後,突然間不知道從五十多、還是六十多開始接觸了佛法。原來就在河灘上面天天撿垃圾呀,家裡很富有,兒子很有錢,她就撿垃圾比較捨不得嘛,就是積攢點錢嘛。後來突然間信佛了,就一發不可收拾,帶了一堆居士在那兒念佛被管住了,為什麼?找麻煩,就懷疑是邪教外道,說你們搞這些反動,邪教分子,就不讓他們念,就要出動當局就要收拾他們,沒辦法哭哭啼啼給我打電話,正好那會兒有一個因緣,在佛學院另外一個法師一個小師父,他有一個因緣就直通到我們榆林市的主管,這個市里面的主管那多牛呀,直接打到下面一個電話,這佛教協會就成立了,佛教協會成立,說得有個會長呀,說她是女眾,那麼大年齡,說算了吧讓我當吧,我就好了當吧,當完了說這得有一個地兒呀,因為整個縣城還沒有廟嘛,說好沒有地兒最後就把我俗家,我們家那窯洞全部登記上,現在是宗教活動場所,雖然就供了一個觀音菩薩到現在,我還每次回去,我還勸說一下我那俗家的哥幾個,我說咱們就把這個捨了吧,他們還不行,放不下。

其實根本就沒人住了,還要找親戚在那兒看著,上下兩排十一頂窯洞,放不下,但是我覺得有門兒,遲早可能會,因為都到了榆林市里面了,不在縣城裡面住了,所以就是什麼呢,為什麼莫不致敬,都是大家不相信不恭敬才導致這樣的。還要通過這個行政手段即刻說這合法的,你看回來一個和尚,這是中國佛學院的,就馬上就好了。我也不知道特別怪在中國,就是你不行的時候怎麼都不行,行了以後自然就不要說了就行。所以你看發現了沒有,什麼都是淨土法門,你不要改變這個秩序,你改不了,你改變什麼呢,挪地兒,就是娑婆世界就這個死樣子了,你也改不了,你趕緊往極樂世界走,挪地兒,挪身份。你到底是做凡夫娑婆世界呢,還是極樂世界做菩薩呢?菩薩回來就不一樣了。所以說從這點來講呢,我們說有兩個功德,一個是讓大家明白佛教僧團是高尚的群體,二一個就是受人恭敬,受一切眾生恭敬,給大家培福田,永明延壽禪師,這福田培到哪裡,培到閻王老爺那了。

我們蓮宗的第六祖,永明延壽禪師,有人到了閻王地府以後,看見閻王審判完了以後就趕緊掛一幅像,是一個僧人的形象去禮拜,說閻王老爺還有他怕的人,最後一問是說杭州的永明延壽禪師,修行完了以後直接往生到極樂淨土,現在是淨土的菩薩,他非常的恭敬。所以這就叫莫不致敬。連後來的雍正皇帝都對永明延壽禪師非常的推崇,對於他的《宗鏡錄》那是推崇至極了。

大家有機會也去看看《宗鏡錄》,裡邊對於各個宗派的融會貫通,但是文言比較艱澀,我也沒有看完,就看了開頭已經就是非常的受益了,這叫做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家記住這個關鍵詞叫做莫不致敬。

第三十八: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這裡面的關鍵詞就多了,隨念即至是一個,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說到衣服了,這個主題就是衣服,極樂世界的天人就這麼穿衣服的。我們設想一下,你說我們現在不是人人都穿這個衣服,那要是不穿衣服呢,都見不得人,但是我們有沒有設想過,可能有這樣的一種世界,人家的菩薩的衣服是說,你說它是衣服嗎?其實就是他的身形,你說他是身形嗎?它就是衣服的狀態,就這樣,極樂世界正是如此。你說它是個衣服嘛,它還不是像咱們這兒非得要縫一件,裁縫半天,什麼款兒。你看現在的衣服越來越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除了這個暴露之外呢,不整齊,不對稱,不得體,還穿著挺美的。我說的得體就是該長的不長,該短的不短,還有的是斜的,不知道為什麼。古人不知道看見現代人的這種著裝將作何感想,你看我們的這兒的衣服布料要講究,品牌、顏色,春夏秋冬還要換季節,男女老幼又有不同,還得定製量身,每天還得晚上脫掉,早上穿起來,大家想,這都是我們這兒衣服的因緣,衣服的功德吧也叫做,這徹底極樂世界,我們這兒都是分別都是染著嘛。但是極樂世界都不是這樣的,人家那的審美就是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這是什麼意思嗎?大家知道,如佛所讚應法妙服,這是說明極樂世界的這種天衣呀,應該可以說是天衣,我們再折回來,大家不知道想過說,就是說,我們剛才人道裡面這些情形,有沒有機會有一天不用這樣?

不要說人道的衣了,天衣我們也知道,我們常說天衣無縫,對不對,天衣的話比人道裡面,你看我們,說實話你就比如說這件袈裟吧,這件袈裟呢,它也是有質量的,就是,我們說夏天呢,搭著非常輕,輕也是一個衣服質量的一個表達,你看我們說什麼祥雲紗呀,喬其紗呀,前些年不是有這樣的一個流行嘛,天人的衣服它就是以輕而殊勝的,四天王天的衣服呢,四天王天,大家聽過楞嚴經的都知道,身形有多高,身體有多殊勝廣大,人家的衣服只有多重呢,有半兩,連一兩都沒有。再往上的話,像忉利天呢,只有貳錢多,夜摩天呢,只有一錢多,一錢貳,這個兜率天呢,只有零點八錢,化樂天呢,只有零點肆錢,他化自在天只有零點貳錢。這還在欲界,色界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大家要知道這是什麼,是以人衣、天衣都是幹什麼的,是增長染著的。哪怕包括天衣,包括色界天人的天衣,他們一定是什麼,比身形莊嚴,衣服莊嚴。但是我們不要忘了說極樂世界呢,隨念即至,就說明說有衣,有衣服的量,就是衣服的這個樣子,沒有衣服的質,我們說衣服的質量,沒有衣服的質,就是不是真的好像硬生生地套了一身衣服一樣,不是這種感覺,大家發揮大家的靈性和這個殊勝的善根吧,想想那兒的衣服,也就是說有衣服的感覺,沒有衣服的事實,你能相信這個嗎?而且這種衣服它是以法為根本,所以這裡叫做如佛所讚應法妙服。什麼意思呢?釋迦佛陀在世的時候呀,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去找他出家,現在有人也來出家了,出家的還得準備呀,換一身僧衣,那麼給你準備好海青,將來受戒了,還得有袈裟,給剃除鬚髮。在釋迦佛在世的時候呢,只要有人找他去出家,他說一句善來比丘,就說這麼一句話,馬上這個鬍鬚和頭髮自己就落掉了,袈裟就在身了。

不要像我們現在先剃度了當沙彌,再受戒才能作比丘,那時候自然而然袈裟就在身了,這種功德只有佛世才有,這個就叫做應法妙服,這是一個專業名詞。當時隨著釋迦牟尼佛的一千二百個弟子都是這樣。所以大家看,極樂世界它真是,就是這一般的一真,法的功德,他不是說光是穿著衣服是享受的,他是與身心的功德,法的功德是一致的,這麼華麗的,華彩的,飄逸的衣服不但勝過諸天,而且又有法的相應,你想我們現在的話,你想穿上一件好衣服,真的會障礙修行。不要說你們了,我現在有時候,這個你看今天穿的這身長褂,昨天去那邊穿的一個長褂是麻的,它就滲水就舒服,舒服完了,今天穿這個因為這個錄視頻嘛,穿的都是這一件,那個皺皺巴巴的不美觀,但是它特舒服,今天穿這個就感覺到不如昨天舒服,不如昨天舒服,煩惱就起來,分別就起來。

所以你看這裡就我們這兒不能夠跟法相應,連穿衣服都能人家時時刻刻跟法相應。我們這兒你想想,你吃好穿好可能就不憶念法了,富貴修道難嘛。所以為什麼每尊佛作為太子出家的時候呢,把所有的莊嚴這個宮廷裡面的華彩的服裝和身上的瓔珞呀,這個珠寶,都讓他的隨從送回去,大家知道嘛,這個阿那律隨著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時候,他也是族裡面的這個,皇族裡面的太子呀,阿那律出家的時候又叫著提婆達多,當時還有誰,一共六個人,六個人呢,跟著他們一塊兒出家的時候呢,有一個叫優波離大家知道吧,優波離尊者是戒律就是由他誦出來傳下來的,優波離尊者原來是阿那律家裡面的理髮師,理髮師怎麼出家的呢?

他跟著阿那律出家的時候,最後走到那兒,阿那律幾個貴公子就把身上的珠寶什麼呢,都全部換下來,讓他打了包,拿回家去,他是一個隨從,讓他做這件事來著。那麼拿回家去的時候,他一想說,他們這些獨苗兒子們都出家了,我這把衣服拿回去,這他們的爸媽還不把我給殺了呀,就帶著這種恐懼心,說算了吧,我也不回去了,跟著你們出家了,後來成了優波離尊者。所以每一尊佛他出家的時候,都不能夠什麼呀,穿著華麗的服裝,袈裟就是這樣,是壞色的,沒有花心思在上面,這是我們這裡,可是極樂世界呢,再怎麼,你看不求裁縫搗染浣濯,那麼這件衣服可以說常樂我淨的功德呀,人家穿起來那麼莊嚴,但是還是有,如佛所讚應法妙服的功德,隨念即至,自然在身。

再一個呢,還有一點就是說我們要了解到這條願力,自然在身的這些關鍵詞為什麼,就是法的加持,都是清淨的,念力現前做佛事。我們想想,拿凡夫來講覺得說衣服怎麼能夠用念頭就變現出來呢?如果它不是魔術,也不是這個就是說這個法,這個咒術法術,人世間這些術的話,那它怎麼可能呢?可能的。只要你的念頭專注、無染、清淨就可以。所以極樂世界這些願力加持功德全體寄顯在梵行之上,禪定之上,正定聚之上。念頭的力量要大,禪定的功夫要深,這樣在佛力的加持下,念力和物質就會怎麼樣呀,就會有相互轉換的作用啊,大家知道嗎,相互轉換就稱性地說,把清淨的心念來感這個清淨的妙法服,那當然就不需要裁縫怎麼怎麼幹這些事兒了。再一個呢,確實這條願力就是從法藏比丘來講,他做了深度的全方位的這個這種方便。你看好像說從這個其它的願力得六神通呀,無生法忍呀,不墮惡道相比,這條願力好像不是十分必要,你說極樂世界天人你穿個衣服嘛有啥好說的?太生活化了,那大家要知道,其實這正是為了體現極樂世界專業修行的,有別於他方國土當時障道的是什麼呢,為了障礙辦道的時間,所以導致說隨念即至自然在身。

怎麼講呢?大家看看我們這兒,你說我們一輩子為什麼?大家想想為什麼,你算一帳,你看你一個月的收入是不是買衣服要花掉很大一部分,愛穿的來講,不愛穿的你也不能不買衣服,或者你是男眾不喜歡買衣服,你那一位得買衣呀,所以說衣食住行是我們這兒每日的操勞。大家想想看,我們現在世間事業太多必須做,幾分耕耘才能幾分收穫,太不自在了,就是你必須耕耘才能收穫,極樂世界隨念即至自然在身,這是有差別的,你一天想吃什麼,今天出去這個有什麼場合,參加什麼聚會,還是上班,你穿什麼衣服,這衣服既要縫,又要洗,還要燙,等等這一切,這就會很煩惱障道。再一個還有一點,我們這兒的衣服呀,只要穿著,往往容易造業。

因為我們這兒的很多這個纖維呀,織品啊,比如說蠶絲呀,等等這些,它會殺蠶蟲,那麼等於吃飯的時候種地也會耕死蟲,哪怕說我們現在的衣服都質量不行了,其實法師你說錯了,現在根本不是蠶絲,全是化學,全是這個好像是什麼石油弄的衣服一樣,說已經不再此列了,自動化了,但是大家也不要忘了,盡管如此,我們這兒的衣服還是跟法不相應,為什麼?我們的衣服是攀緣而來的,就是加工出來的,刻意地穿上了,不是像極樂世界是稱性的自然在身,大家明白嗎,是攀緣而來的,攀緣就是相續而起,再怎麼前衛的布料啊,你還能離得開個發明和科研嗎?對不對,那它一定是帶著攀緣的緣起。

三十九,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關鍵詞是漏盡比丘。什麼叫做漏呢?有漏法,煩惱法,染著法,你看我們說斷除煩惱了,斷了見思煩惱就成了漏盡比丘,就是阿羅漢,用智慧劍殺煩惱賊,出家人,漏盡比丘。那為什麼這裡接著又出來這麼一條願力呢?你看非常的,就是每一條願都好像有一個配備的願一樣,以防止什麼呢,前面的有利還有弊,那麼緊接著一條願力就是提供免除弊的,這樣的一個功德。大家想想如果在上一願來講,你看這麼好的衣服,隨便就穿在自然就穿在身上,那相比來,好吃的也是應念即至的,好玩的也是應念即至的,那天天這樣的去六根對六塵,這麼好的殊勝的六塵的話,大家想想這跟天道的娛樂,天人的享樂有啥區別呢?能說極樂世界是已經過了三界了嗎?為什麼?

就是因為後一筆說極樂世界的天人所受的快樂是什麼,無為之樂,不會染著,盡管衣服如此微妙,決不會染著,他只是什麼,像漏盡比丘,絕不會生這個有漏染著了,他直接就補了這麼一條,就等於說大家不要懷疑說,用我們常情凡夫,或者這個世界的教法說,這麼快樂的你能放得下嗎?人家早就放下,為什麼,已經證到漏盡比丘了呀。為什麼這麼說呢?你想想我們漏是怎麼來的,大家,說說漏是怎麼來的,漏就是開了一個口,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是不是這樣?你說我們的煩惱是不是這樣?我們對一切事物的貪著,幾乎都是從第一念而有的,然後才有了相續的果報。很簡單,你比如說,你說吃個東西吧,嘗一下,哎呀,好吃,從此開始就一直想吃下去,到了一個地方這兒環境好,老惦記著想去,包括吸毒都是頭一次覺得好玩兒,玩著玩著,玩兒,玩進去了。漏洞就是這樣子的,抽煙也是如此呀。

我看益西彭措堪布著書裡面就講的,每個人抽第一次煙的時候,誰想抽煙,都是覺得好玩兒呀,一下子一玩就不可收拾,這就叫貪。那麼貪著貪著你享受著,正在享受的時候怎麼樣呀?沒了。這個時候會怎麼樣?就成了嗔了呀。所以無非就是如此,很多時候就是一個細節引發心念一動,就會想起無邊無際的這個攀緣妄想,越來越大,微小轉大,所以這就叫有漏。所以極樂世界就是所有前面的快樂呀,這裡所受的快樂就是無為之快樂,都是漏盡比丘一樣的寂滅快樂,不是世間的五欲之樂,也不是天道的這種純天人之樂,更不是苦樂之樂,它就是一個絕待的沒有煩惱的樂,就在彌陀的願力加被下,所受的快樂跟斷了見思惑的比丘,證得阿羅漢的聖人一模一樣。所以人家能經得起勘驗呀。可是你看這一條願力又接著產生了一個弊病,什麼呢?如果是漏盡比丘的話,比丘證到阿羅漢果,是什麼果位?

羅漢是什麼法?我們常說的跟菩薩相比是什麼法呀?對,小乘法啊。大家知道跟菩薩相比,我們常說小乘種性。在我們這個國土,如果你能夠證到漏盡比丘當然好,可是漏盡比丘呢稱為阿羅漢,有可能會誤入到定性的阿羅漢,也就是你始終住在一個,這是一個天大的麻煩,為什麼呢,如果產生起來這樣的知見,就絕不會相信有他方國土,絕不會確認有他方世界,他方佛。就不會有十方三世諸佛,他不相信了。大家知道嗎,在上座部裡邊,他們的教法裡邊就沒有這樣,你給他講極樂世界他是不能夠信受的,完全不首肯,不感興趣這麼一回事兒。不相信不確認有他方佛菩薩淨土。所以說上一願的願力內涵表現說往生者雖然像漏盡比丘這樣的證量,但是他的知見絕不會局限於小,而去否定有他方的無量諸佛,他一定會相信有他方凡聖之間的他力救度,隨時隨地的親近一切諸佛,有這樣的一個知見,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現場就給他提醒具足這樣的知見。

哪裡呢?你看,四十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下好了吧,咱們這兒人家問你說有極樂世界嗎?你給我看一眼呀,你就傻了,怎麼給人家看呢?在極樂世界看見了嗎,直接就可以看,誰要是問你說有沒有他方國土,有沒有阿閦毗佛,有沒有這個妙喜佛,有沒有這個摩尼寶積佛?你就可以直接調出來給他看,就有,就在這兒,你看,你看,這下你看見了吧,真是給娑婆世界弘法的人出了一口大氣。所以說有這樣的一個現場提醒,法藏比丘在他方國土的考量就是說,他方國土佛菩薩呀,一說有佛菩薩有淨土,不信呀,時時刻刻就不信嘛,就沒有辦法嘛,看不到嘛,極樂世界是現場直接的,隨時通往,這就是願力的加被。

應時如願,大家看到了嗎?前面我看是三十一願的時候是: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這是指的無量無數不思議諸佛世界,那麼有照見的功能,前面呢大家要知道可能有染土,就是像娑婆世界這樣也有佛對吧,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住持的時候也叫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此處的都是叫做淨土。無量嚴淨佛土,所以這條願力其實體現的是什麼?就像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事事無礙境界,芥子納須彌,我不知道大家聽過這個詞沒有。還有一句話叫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就是表現的一個什麼哲學,這個哲學是從理論上表達,從現實世界裡面它確實是這樣的,就是說在這個真正的真實的世界可能性中,小也能容大,一也能容多,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你看這裡就在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也就是人家把弘法這種配套設備直接就調出來華嚴境界,可以現場作為一個實際參考的程序來應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第四十願。

我們接著再往下看第四十一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這一願力就保證,我們現在生生世世呀,就不會當殘廢了,大家知道嗎,得告訴大家,為什麼呢?聞到阿彌陀佛的名字,生生世世直至成佛都能夠六根具足。六根是指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大家不要搞錯了。我所剛才說的殘廢是指得六根的殘廢,如果不成,便不成佛,這就叫做聞名攝取不捨相,又一個。

我想這一願也是法藏比丘觀察到他方國土修行的時候長期的修行菩薩行,但是還不能夠遠離諸根不具的過患。大家知道在修道上面諸根不具是一個過患,為什麼?因為會被人嫌棄呀。你說我這會兒要是,比如說這隻眼睛是瞎了一隻,獨眼法師坐在這兒的話,你說這講法看著也不舒服,為什麼?他一定會影響到弘法事業不夠廣大,因為我們這兒就是這樣子的一個體制呀。六根具足就證明,六根具足證明你人身份的暇滿嘛,所以從這點來講,它是必然如此的嘛。據說哈,據說菩薩修到第三大阿僧祇劫的時候呢,還有六根缺障,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有時候不具足的這種障礙。大家知道嗎,到第三大阿僧祇劫的時候已經肯定脫離了女身了,但是還有諸根不具的障礙。所以大家想想菩薩和成佛弘法也必須要依靠具足德相的色身呀。你看是不是這樣的,咱們這個世界你一說這個人修得好,或者說他弘法事業要廣大,你首先壽命要長久,這是一個功德。

其次呢,財富要圓滿,這又是一個功德。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所有護法都叫大富長者嘛,動不動就能把祈樹給孤獨園能金磚鋪滿,你說他家有多少黃金呀,祈樹給孤獨長者。當然我們這裡不要誤會,財富圓滿並不是說你這個弘法就是佛陀乃至說出家的人有多少錢,不是這樣子的。是他能夠調動多少錢的功德,他有這個折服攝受別人,隨時隨地,你看星雲大師那會兒就說了,我沒有錢,佛光山那麼大,全球的弘法事業,但是他沒有錢。這就是財富圓滿。第三個有大力量,有大的力量。從身體上的和勢力上的都應該具足,這樣的話弘法容易推廣呢,最重要的是相貌莊嚴六根具足,這是弘法事業必備的一些因素。但是大家要知道,這些具足呢,你看看,你們有沒有到藏地去看人家修加行呀?那你們總看到藏族人或者藏教的這個修密法的,或者藏傳佛教的佛教徒吧,他修那個曼紮那種,懂吧,就是不斷這樣繞一下,繞一下,然後再抓一把這樣供養一下,觀想就托著這麼一個,一層一層的像一個寶塔一樣的一個曼紮。

有一堆裡面是五穀呀,還有七寶呀,這個寶石、珊瑚等等金銀,就是不斷地修供養,那就是修福的明白嘛。加行裡邊,比如說修磕十萬大頭,有可能是消業的,念十萬咒怎麼積攢,等等這就都屬於修福的,為什麼,就是說你要具足前面講這些,就必須修相應的法,有相應的因才能夠具足。咱們確實漢傳佛教裡面念佛一籠統嘛,所以人家說什麼呀,怎麼說,窮禪富密,然後淨土宗就是二不溜子,就是不富不窮,就是這樣的。為什麼,確實因為密宗他非常注重這個,你要得到什麼樣的功德,你要修這個相應的因,相應的法,但如果你發心正,確實忘我地修,確實能修出來。我那會兒在那個大昭寺門口,看到滿目都是天天就是磕完頭了,就開始修曼紮了,就是反正也有的一些藏族老太太還跟你說說笑笑,一邊說說笑笑,一邊在那兒反正就這樣不斷地抓,不斷地這樣供一下,下意識的一些舉動,非常如法,看上去真的是那個動作特別優美流暢。這樣的話,這就是相應的法才能具足,但是極樂世界彌陀的願力加持而得具足,所以他力他力,始終都在這個他力這兒,大家要搞清楚。他方菩薩都是被加被的對像,聞我名字是得到加被的條件。所以說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確實你不要說這個弘法的事業了,如果六根不具呢,都能夠障什麼呀,障我們的三寶緣,大家明白什麼叫障三寶緣嗎?你比如說,六根不具首先是不能出家的,因為不能讓眾生起歡喜心,所以這就會障僧嘛,對不對。那麼其次你障法,為什麼?你想,影響到聞思了呀。六根不具,你比如說,六根不具,具體表現為盲聾瘖啞嘛,那你眼睛瞎了,你就怎麼樣,見不到佛經,看不到佛的莊嚴相,聾子,你就聽聞不到佛法,瘖啞,你就,瘖啞的話,你就說不出話,不能講法啊,說白了你看為什麼說我們這個要有六根具足相呢,因為我們這個身體呀,雖然是一個造業的最佳的一個過患,造業的一個機器,但是不要忘了,我們把它用好了以後,它也是修法的一個最佳法器。為什麼剛才講了頂禮的時候我們用什麼呀,眼耳鼻舌身嘛,你頂禮一定要用身根嘛,身體才能行這個頂禮的功德呀。那麼你讀誦講說經文,你一定要用舌根嘛,你看經典,這我憑什麼能看見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閱經講經者要用眼根嘛,你思維記憶受持你要用什麼,眼耳鼻舌身,意根嘛,所以你六根不具你一定會障三寶緣。

所以這一條願力的功德呢,我們也可以說兩方面,一方面他方來講菩薩免不了宿業受這個根缺的果報,所以彌陀願力加持他,一聞信名號的菩薩,都能夠具足六根。其次從西方極樂世界一旦往生西方,徹底遠離了根缺的過患。從這點來講,三大阿僧祇劫還可能出現的過患,在這個聞到阿彌陀佛名號直至成佛,徹底把它一筆勾銷,大家要會算這個賬,會理解這些願文。這是第四十一願,叫做聞名諸根具足願。

再往下看四十二願,悉得清淨解脫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家看,這一條願力裡邊,當然來說殊勝語呢,是清淨解脫三昧呀,但是關鍵詞一個是一發意頃,二一個不失定意,在這兩句話上。那麼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在其它願力裡邊不是也有過這個含攝嘛,對吧。所以這裡我們首先你看哈,聽聞到名號加持,第一個功德就是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清淨就是指的實相寂靜,真如實相清淨寂靜,解脫就等於說寂照平等,止觀雙運就解脫了,那麼我們都知道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止和觀叫做三昧,修成功,止觀修成功。

早上如果有聽楞嚴經,不是也在說這個奢摩他,毗婆舍那,就是止觀的意思。止觀又叫定慧等持,止觀雙運。什麼意思呢?一發意頃不失定意就代表了止觀雙運。為什麼這麼講呢?你看如果咱們凡夫修法的時候,大家對止觀有沒有一個概念?止呢,就是偏向於定,就是你始終比如說你打坐就在這一個狀態,或者你讀經就盯著這樣讀,什麼也不幹了,就叫止住了。觀呢,就是你在心念上始終有智慧的同步進行,不是像凡夫一樣被這個染著。那麼我們凡夫處在止中的時候,會有什麼副作用出現呀?就會昏沉枯寂。昏沉就是容易什麼呀,這再有夏天這樣容易打瞌睡嘛,我昨天上了動車就開始把這拿出來備課,備得我是困的呀,寫字都寫得東倒西歪,那會兒就怎麼能困成這樣呢,為什麼?就是一放下筆合起來,哎喲,旁邊,前面還有一堆打撲克的,就聽的什麼都聽清楚了,他們歡笑,在那兒鬧得非常厲害,只要回到經文上來一動筆就昏沉得不行。這就叫什麼?如果我們在止中的時候,就是相對於止在一個狀態上的時候,就容易犯昏沉和枯寂,枯寂就是什麼也不想了,就跟傻瓜一樣,木頭一樣,這是修止的弊病。

那麼觀呢?如果你處在觀中的時候,又容易掉舉散亂,一下子靈活了。不能夠止觀雙運,就是我們常說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所以你看凡夫就是我們為什麼在應無所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其心了,要生其心呢就不能應無所住而已。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一發意頃供養無量,就是說,我們在行供養的時候一定會失定意。我真的在做功德,我要應先修供養,那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供養這件事中,不在定中了。如果我們在定意就不能去供養。這樣來講就不能夠當作清淨解脫三昧,不夠這個格了。所以彌陀願力的加持就是什麼呢,這一願的內涵是全部都得這個三昧,總持三昧,也就我們說的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照的時候,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但是同時常寂而不失定意。寂的時候,不失定意,同時常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就是這樣可以同步進行,該幹嘛幹嘛,始終在解脫三昧的大定之中。這是聞我名字,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的功德。所以大家想這一願就是說,國中的天人一念之頃可以分身無量。

你想我們在這裡,說實在的,你想不動,手機鬧鈴響一下就動得不得了呀,那你想想這一念之頃,分身無量,這是叫做大動呀,法界動呀,在這樣的動中還能夠不失定意,不失寂的禪定功夫,大家想想有多厲害,這個境界有多高。我們來個人說話,具體出去辦個事兒,大家聚會聊會兒天,熱鬧歡騰得不行了呀,我們馬上就不行了,人家去他方國土無量劫的這種法界大動,都不失定意,所以以前祖師講到說,越到境界高的人,是越動越靜,越動反而越靜,越有越空。他緣的境界越窄,凡夫我們才能定,菩薩呢緣的境界越寬越廣他越定。這就是為什麼說,一地跟一地的菩薩,只要登地了,頭一地可能只能到一百個國土去分身散影作佛,第二個可以一千個去作,同時始終還越來越定,就是這個內涵,這是第四十二願,所以大家看每一條願力隨著往深走,越來越靠近最後的這個至不退轉,與諸佛法得無生法忍。

我們來看第四十三願,叫聞名生處尊貴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首先我要問大家一下,誰家最尊貴啊?誰家最尊貴?只有佛家最尊貴,特別是阿彌陀佛叫實報莊嚴身。所以我們首先你看每一條願力的配製啊,我們在讀到為我們所用的格外殊勝中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忘了它的根本目標,每一願都攝任何一個行人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任何一願都沒有離開這個根本的定調。你看,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那極樂世界就沒有法界比這再尊貴的家了呀。他既不是王侯家,而是佛家呀,也不是大富長者家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那就從這點來講,就說光這一條願力就設的跟第十八願一模一樣。

當然這條願力還有什麼呢,還有在我們這個世界和他方國土相比較所保障的生尊貴家。為什麼呢?因為有他方的國土修菩薩行的時候,有一些修行人,他在游化世間的時候,因為他宿業還沒有盡,宿業不盡呢,業力牽纏,他會,雖然不像前面的說六根不具,但是他會生到貧窮下賤的家庭為人輕慢。你看貧窮下賤的家庭為人輕慢,那他就不能讓法上讓人生恭敬心呀。大家知道嗎,為什麼?

再回到剛才我們講的那個故事,接上優波離那個頭兒講,優波離尊者不想送東西,回去害怕把他給弄死了以後,他就直接跟著出家了,但是因為六個另外同一天出家的都是貴族的公子,那麼這六個貴公子包括阿那律還有提婆達多他們就商量說讓世尊先給優波離剃度。為什麼呢?因為先給優波離剃度了以後,他不是原來是一個低賤的下人嘛,但是他先剃度了,先入山門為大,大家知道嗎,佛門裡面有這個規矩,那麼就會表示說,他已經成了上座比丘了,這六個出家就不敢輕慢他,因為他出家比他早,他們必須恭敬他,否則一直是他的僕人,他們就會對他會生起輕慢之心。你看,所以這裡講到生尊貴家,就是不能讓人具足恭敬的功德。大家知道三賢位的菩薩,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才可以憑自己的福德生到尊貴家,是國王家呀,大富長者家呀。像我們歷史上的蓮池大師呀,律宗的祖師道宣大師都是生在這個什麼,家裡面非常富有,生到這樣的家裡面才出家的。為什麼呢,因為,當然說從根本上而言呀,本來沒有富貴,貧富貴賤之分嘛,但是在我們這個國土它就是一個崇讚這個高貴,輕慢低賤的一個社會,一個世界。

你看為什麼我們這兒一出來就有一個名頭,問你是出生。當然這個出生也要看哪個時代,曾經的時代,比如說,你是達官貴人,官宦人家,或者你在某個時代,就貧下中農才光榮,根正苗紅,這也是共業呀。所以說從這點來講,我們現在又注重什麼呀,不是有富二代,又注重這些文憑,這都是配套,好像這樣拿到手以後,才弘法讓人生起來信心,得以流傳。確實這樣,你說我出去講法,在那兒不寫個什麼中國佛學院什麼研究生就不行,就不如說光寫個宏海法師,就比那個光鮮嘛,大家一看這是研究生呀。如果換成個碩士就更好,好像碩士更高檔一點兒是嗎。最後他們又給我說添了一個說,在研究部當主編,哎呀,嚇得我趕緊說,我說你們想把我弄死呀,只有傳老才叫主編,就這麼一個主編,他們那會兒就我給更正成個主編了,我說我充其量只能算個編委,就加了這麼多的名頭,好像你的法就比沒有這些名頭聽起來過癮或者說正確吧。

你看看我們這個世界,就只有這樣才得以流傳,所以才要生尊貴家。釋迦牟尼佛也,上次給大家講過嘛,他觀因緣為什麼觀了到國王家裡嗎,就是不讓人輕慢,再一個,好推動弘法。再一個,可以說彰顯佛號功德,就等趨於我們培福資糧。大家要知道這一點,為什麼?你看聞我名字,生尊貴家,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好比世間人我們說輪迴,投胎轉世你要生到有錢人的家裡呀,不是誰想生就生的呀,為什麼,你這個輪迴中轉世中,你下輩子所要投生的家庭,比如說父母親非常福報大,你得跟他匹配相等的福報才能投進去,否則就算你牽強的有點某世過去的因緣投進去,活到幾歲就死了,你享不了呀。所以說這個東西為什麼成父母子女到一起呢?就是因為福報有一個絕對的條件,福報要相當,不相當是不行的。

大家聽過這樣的嗎?到廟裡面去求子,到廟裡面去求子說觀音菩薩非常靈,誰去拜有求必應,老百姓都求了,這個地主家的這個佃戶都能去,下人都能求得上,每個人都有求必應。丞相家裡的這個太太去求求不到,怎麼也求不到,後來就問廟裡的老和尚,這為什麼人家一般老百姓能求得到,我這官宦人家求不到,說你太有福報了,現在沒有這樣的能有福生到你們家的直接去生。最後這老和尚,這也說罪過話,說不知道為什麼給他出這麼一個主意,說你呢,敲鑼打鼓把你這官家的這個氣派一下,那邊有一個這個閉關的一個師父,你去看看他有福報將來能投到你們家,結果呢就敲鑼打鼓,這個家裡面就走,那個官宦走過去,就把這個閉關的人呢,給心念動了,一動了以後可能就引發了一系列的違緣,最後真的就捨報,直接就投生到他們家去,心滿意足生了個兒子。就把修行的福報就化成這個世間的享福去了。所以你看這都是能轉化,叫異熟果,變異而熟,多可怕呀。那麼這樣的話,大家知道,這就是生尊貴家你是需要福報資糧的,可是這裡說聞我名字的這一個功德,就把你的福報資糧給具足了,這是第四十三。

第四十四,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叫做修行具足德本願,這一條願力,大家知道德本就是德之根本嘛,上一次我們也講到這裡了,這裡講到得說聞名生歡喜是指的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也就是說沒到不退,或者正在正行的菩薩,可能在修行路上有一些不歡喜,或者一些障礙的時候只要聽到名字,就能夠具足他的修行根本的這個功德。你比如說信心歡喜,為什麼?

因為聽了名字以後,覺得說成佛之道指日可待了,很多菩薩因為聽不到這個法門,退了道心,為什麼?成佛之道遙遙無期嘛,這也是一種表達歡喜。再一個什麼,解了歡喜,就解答上的歡喜說,原來不要這麼次第去修了,直接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行了。再一個就證入歡喜,證入到這個聖位,初地不是就叫歡喜地嘛。說一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就等於說跟菩薩所有的功德持平了,而且沒有像人家那麼辛勤累劫勤苦地去修,你想想這也是證入歡喜,再一個度眾生歡喜,乘願再來,願一切眾生,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這都屬於聞我名字,歡喜踴躍,就是一個名號就生起這麼多的歡喜心,踴躍就是精進勇猛。這也是法藏菩薩見他方國土那兒長久的修行不能具備菩薩的功德資糧。所以說這裡就是說聞名,或者一稱阿彌陀佛而成萬德。當然這裡講到的德本從廣度上來講我們指的六度萬行,就是說聽到彌陀名號以後,就有膽量放得開去佈施持戒忍辱了,能發心了,就這麼個功德,大家說是不是。反正我告訴你們,我的好多時候,其它不是,就這個佈施供養,就是想想說嗨沒用,到了極樂世界到處都是,到這兒了就這一點還能轉培為福德資糧,就這麼一股勁上來就可以做了,因為你心力有時候不一樣呀,你這會兒做,待會兒就不想做了,今天做,明天就捨不得了。

所以說六度萬行都是聽到名號就具足萬行,從別事上來講,名號就是六度萬行。所以說這一條願力的最主要的關鍵詞就是具足德本。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六度萬行之根本。這個我相信大家都聽過蕅益大師的講解,那是祖師的話呀,就是把這句名號跟六度把它會通的真的是非常的圓滿。你看人家說說真能念佛萬緣放下,就是這個佈施,就是捨嘛,捨財,捨內財,捨外財,捨法,最後徹底連捨都捨了,這就叫萬緣放下。真能念佛,不起貪瞋癡三毒,這就叫持戒。真能念佛,念到根本不知有生,不知有世,還有什麼人我是非,這就叫忍辱,念佛念得念念是佛,不夾雜一點兒,這就叫精進,念佛用自己的六根,都攝六根攝住不妄想執著,這就叫大禪定,念佛念得越念越有數,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不為其它的歧路所惑,這就叫大智慧。所以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具足了六度萬行之根本。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句名號就是我釋迦牟尼佛在此五濁惡世,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好,我們一起來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淨業三福的施設不是目的

這個三福給大家念一下,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佛說: 欲生...

念珠的數目就是你將來往生淨土的日期

明朝有位名叫道隆,他的母親李氏,年到四十歲,吃長齋...

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定蒙彌陀垂慈接引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

阿彌陀佛能加持臨終者不貪戀娑婆嗎

問: 請問大安法師!如果心裡還留戀世間的財產事業,...

哪怕往生邊地疑城,也從此與輪迴絕緣

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是進進退退,一生好不容易修了點功...

房門反鎖,念佛穿牆

⒈董子明居士,民國時期山東蓬萊人,學識淵博,曾經擔...

四十八大願——(第9願)皆得神足飛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

在家淨土行人如何做到決定往生

問: 《彌陀經》一心不亂,《無量壽經》至心信樂,《...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人,爭個什麼呢

有糧千擔,也是一日三餐; 有錢萬貫,也是黑白一天;...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不知邪淫業尤慘也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不知邪淫業尤慘也;人知殺生之報最...

在寺院上廁所要注意哪些問題

進廁所後,須三彈指,提醒坑中啖穢鬼,及時迴避,這樣...

桑葚的功效與作用

桑葚是桑樹的果實。桑葚又叫桑果、桑棗,成熟的鮮果味...

為何修行人要過午不食

問: 修行的人過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那是為什麼? 成...

從身安道隆的角度,一定要斷除這五種辛菜

那麼這一段佛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生命的變化跟...

修法前應當先修懺悔

《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說: 「應知善男子!」應該知道...

摹仿國王

世間萬事最初都是摹仿而來,譬如小孩學走路、讀書、學...

印光大師關於《金剛經》的開示

金剛經者,即有談空,不墮空邊。即空論有,不墮有邊。...

你在哪裡,哪裡就是風水

在佛法當中,我們學來學去,也沒有離開這一念心。 在廣...

以身作則,反求諸己

人活在充滿罪惡的世間,自身又有私慾偏情、妒忌佔有等...

人心的九個結

從前,印度有一位叫無著的菩薩,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

【推薦】十心嚮往,命終必生極樂國土

又云,十心嚮往,命終必生彼佛國土,是《寶積》義。《...

修行中遇到障礙該如何克服

問: 在修行當中遇到障礙,如何克服? 大安法師答:...

跺腳念佛與念「彌陀佛」如法嗎

問: 有許多居士以腿不彎曲、類似蹦的形式來幾天幾夜地...

欲愛的根源來自於這念心

過去,佛住在舍衛國只樹精舍時,為所有的天人等四輩說...

【佛教詞典】現世利益

「當益」之對稱。於現在世受佛、菩薩之恩惠。亦即由祈...

【佛教詞典】掘地戒掘傷

子題:钁、耒、扴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若用鋤,钁耒...

【視頻】大安法師《專思寂想》

大安法師《專思寂想》

【視頻】《我建超世願》男聲讀誦

《我建超世願》男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