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很多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

淨界法師  2023/02/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很多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

很多人念佛,他為什麼不能往生呢?因為他一生當中從來沒有創造過一個往生的佛號,他平常的佛號都是繞著世俗的因緣在轉。那麼你平常從來沒有創造一個往生的佛號,你怎麼能往生呢?你所有的佛號都在娑婆世間打轉,當然臨終的時候,沒有一個佛號會把你帶到淨土去了,因為你的心態的檔次就是這個檔次。

我們現在就是說,我們必須把一種世俗的感情的皈依變成一種理觀的皈依,變成一種了生脫死,放棄主宰的皈依,那麼這個時候就要經過教育、通過熏習,通過你不斷地去栽培了。

所以淨土宗的人,當你在創造佛號的時候,請你先提升你的心理素質,這很關鍵的。你的心理素質是這種素質,你今天所念的佛號,就是這個檔次。你的素質提升到出離心,你的佛號就跟到出離心的檔次;你的佛號提升到菩提心,你想要成佛,你為了成佛而念佛,你的佛號就跟菩提心全部相應。所以當你的內心世界向前跨了一步,就意味著你所有的佛號都跨了一步。

所以提升我們的心理素質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感應道交就是這樣感應的,就是你是怎麼想的,佛陀就給你什麼樣的東西,就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現在的問題就是佛陀準備好了,但是我們準備好沒有,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準備,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就決定念佛的功德。所以我們今天的確有需要來談一談,怎麼樣提升我們淨土宗的心理素質,才能把佛號念好。佛號念好是要有智慧的,不是你一直念就會把它念好,不是這個意思,你必須要很虔誠地去學習大乘佛法,提升你內心的觀照,這個時候佛號才可以把它念好。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真能這樣做,決定可生西方極樂

印光大師對葉福備居士說:你父親既然已經同意你出家,...

淨土法門發願的重要性

發願有什麼重要性呢? 淨土宗講信願時再再強調發願的重...

有自知之明,迴避玄妙之談,老實念佛

他方世界的菩薩,都尚且渴望往生極樂淨土,何況我們這...

藥師佛國與西方無異,何須定願西方淨土

又問:東方藥師佛國,依正莊嚴,與西方無異。又有八大...

一位清朝探花的前世今生

蘇州人吳引之,是清末探花,才貌出眾。民國十年,朝禮...

三十六萬億同號阿彌陀佛,這樣念佛是否功德大

問: 我在龍舒增廣淨土文看到可以這樣念佛功德大:南...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念佛三昧是否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問: 請師父開示,念佛三昧是否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淨...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藥師寶懺

慈悲藥師寶懺...

女眾出家的注意事項

近來經常有女居士問我出家要注意的事情,我想,能夠放...

佛子行三十七頌

誰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眾生, 殊勝師及觀自在,...

出家人完全禁慾有三種原因

有人問,佛教主張禁慾,是否又主張苦行之嫌疑?答案是...

無知和愚癡的殺生者

殺生者總以為被殺者是無知的、可欺的。誠不知,是自己...

佛陀座下的七眾弟子

(1)優婆塞: 漢譯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即是...

師徒的相攝之法

【原文】 《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弟子事師有五事:一、...

警惕「臥室殺手」

臥室是我們修養生息、放鬆身心的地方,因此很多人在裝...

生活處處是佛法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按照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方式去做...

太子之力

悉達多太子十歲時,在釋迦族當中有五百位與他年齡相仿...

培植心地的善因

請看下面的《陰騭文》: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修行也有四件事先苦而後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清晨,波斯匿王率領...

從愚癡造業到持戒念佛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

可以敗給他人,但要戰勝自己

恨是毒汁,不僅毒人,更會毒己。 因為恨,少年時,也曾...

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

在當今市場經濟和環境中,激烈的競爭,快節奏的生活,...

【推薦】九種往生淨土發願文

歷代祖師大德依據淨宗精要,針對行人根機,曾撰述諸多...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佛教詞典】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經云一行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直定...

【佛教詞典】女人二十種

亦名:二十種女人 子題:十種良女、母護、父護、自護、...

【視頻】佛教動畫:佛說療痔病經

佛教動畫:佛說療痔病經

【視頻】崇慈法師《梁武帝學佛》

崇慈法師《梁武帝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