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淨界法師  2021/11/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面。我們講到的是第八識在有漏位的一個相貌,上一堂課講到不可知執受,處了。說明這個第八識在了別它的根身器界種子的時候是非常的微細,而不可了知的。那麼雖然不可了知,我們可以根據教理的推斷,乃至於聖言量的觀察,可以證明它的存在。

下一段我們講到「常與觸,作意受想思」,前面的「不可知執受,處了」說明第八識的心王的活動,這以下說明它所相應的心所。我們看講義的第八面,第七、心所相應門:

七、雲「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者,謂與此遍行五心所恆相應起也。遍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釋。」

第八識它本身是一個無記性的,我們說過它在整個心識的活動當中,它也不思善、也不思惡,它從無始劫到現在,保持一種中立的無記性。那麼在中立無記性當中,它在活動的時候是挾帶著五個眷屬,所謂的觸、作意、受、想、思。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謂與此遍行五心所恆相應起也。遍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釋。

這個遍行,諸位研究過百法,應該知道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五個心所。我們簡單的複習一下好了,看這個講義,補充講表第十二面,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這個五遍行在我們修行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五個心所。應該要注意這五個心所,看附表六、五遍行心所:首先我們先解釋這個名相什麼叫遍行?為什麼這五個心所安立做遍行?

這個遍就是普遍的意思了,這個行就是活動,就是這五個心所能夠普遍的在一切時間,一切的空間上活動,不管你是在有漏位的時間,或者你是在一個無漏的聖人的時間,都有五遍行。在空間上,不管是三界九地,也都是有五遍行,所以它的活動範圍是非常的廣泛,所以這五個心所安立做遍行,是這樣安立的。那麼這五個遍行我們從兩方面了解:

(一)依迷悟而分二門

一、流轉門——觸、作意、受、想、思——《成唯識論》

二、還滅門——作意、觸、受、想、思——《瑜伽師地論》

先看在五遍行的整個生起的次第有兩個差別:《成唯識論》安立的五遍行是從流轉門安立的,說是觸、作意、受、想、思,這是《成唯識論》安立五遍行的次第;《瑜伽師地論》安立五遍行是從還滅門,它是安立作意在前面,作意、觸、受、想、思。

1、觸

我們簡單的說明,從流轉門的角度,這個五遍行就是我們念頭生起的第一個作用。從凡夫的念頭的生起一定要先觸,什麼叫做觸?就是根境識的和合,你的根,眼根或者耳根跟境界接觸的時候,產生一個心識的了別活動。當你的心跟環境接觸的時候,這叫做觸,剛開始的接觸。或者你念佛,你心中跟佛法一接觸的那一剎那,一句彌陀念誦聽,你自己創造一個聲音,當你聽到那個佛號聲音的時候,這叫做觸。

2、作意

那麼觸就會帶動作意,這個作意就是一種警覺的功能,把種子位的功能把它轉成現行,就好像是一個人睡著了,把他叫起來。當然這個作意有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就是說假設你今天所接觸的是雜染環境,你到這個大都市去,接觸五欲的境界,那麼帶動就是一個雜染的作意——不如理作意;如果你今天在三寶的境界看到佛像,跟佛像接觸,所帶動的就是——如理作意。

3、受

這個警覺的功能消失了以後,就帶動了受——就是感受,可能會有苦受或者樂受,或者是不苦不樂的捨受。當然你要起惡念,那就會苦受——躁動,起善念的話就寂靜——樂受。

4、想

受就會引生想,這個想就是於境取像施設名言,這個想我們一般說想像,你這個人很會想像,就是說我們的心跟佛像接觸的時候,剛開始我們的心沒有佛像的影像,我們只有觸、作意、受,剛開始是一種感受,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會創造很多的名言,佛像的臉是圓形的,眉毛長得怎麼樣?嘴巴怎麼樣?我們心中開始安立名言,心中開始說話以後,就能夠把外界的影像轉成你內心的影像。為什麼能夠轉變呢?你心中施設名言,施設名言就是把外在的佛像轉成你內心的佛像,這個叫做想。這個東西本來是外面的,要轉成你心中的影像,當然這就必須要施設名言。

5、思

你心中有影像以後,你在你心中的影像有各式各樣的造作,這個思就是造作了,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惡業,這個就是思。流轉門當然就是凡夫的境界了。

《瑜伽師地論》它安立五遍行,作意——聖人或者修行人的心,是由這個境界來帶動觸,然後帶動受,帶動想帶動思。這兩個差別在憨山大師的《百法明門論》註解當中,他就做出說明,他說凡夫的心不決定,他的心識跟觸有關係的,我接觸染污的環境,我只好起惡念,我沒辦法控制我自己了。我到了大殿我看到佛像,我就起善念了。

起善念、起惡念——凡夫的心情是由觸來帶動,修行者的心念帶動是作意。

我自己決定要起善念起惡念。所以我們講受戒,這個人怎麼知道你有得到戒體的?戒體就是防非止惡,就是你的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跟染污的境界接觸的時候,唉,不可以,你會產生警覺,防非止惡,趨吉避凶——表示你這個有戒體。也就是說修行人,他在面對三寶的境界許下誓願,我從今以後要——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而不度。那麼許下誓願以後,他的心識的活動就不是由觸來帶動,是由作意帶動,他經常保持警覺性。

我的生命要做三件事,在我有生之年第一個斷惡、第二個修善、第三個度眾生。那麼他有這樣的作意呢,就帶動觸受想思,就造成一種還滅門,所以五遍行的次第是有這樣子差別。當然這樣講,這個作意就很重要,一個人修行人是成功失敗,就是你是不是有作意,你沒有作意那就由觸帶動。

作意是整個生起善念惡念的關鍵點!

在《成唯識論》當中講到,這個作意是怎麼來的呢?作意在《成唯識論》當中有四種力量而形成作意: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

境界力  憶念力  希望力  串習力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一、境界力

你接觸的環境會影響你的作意,一天到晚接觸這些五欲的環境,你很容易生起邪惡的作意,你一天到晚在三寶的境界活動,你就能夠生起善的作意。說孟母三遷:中國的聖人孟子,孟子他能夠成就孟子也是有他的因緣。他一開始住在菜市場旁邊,當然孟子很聰明,但這個聰明是不決定的,可能是往善也可能往惡,那麼他在菜市場旁邊的時候,他整天就學人家怎麼樣賣菜,怎麼樣去計算這個價錢?他母親一看這不行,這樣下去以後是個賣菜的,不可以!就搬到墳墓旁邊,搬墳墓旁邊孟子就整天看人家怎麼樣祭祀,怎麼樣吹喇叭打鼓,他也學會了祭祀的禮儀。他母親還是不滿意,這個作意還不好。後來就搬到學校旁邊,整天看人家讀書,這個時候孟子也學習人家讀書,廣讀聖賢之書,久修聖賢之道,產生了一代的孟子。所以這個環境會影響我們的作意,你所接觸的環境。

二、憶念力

這個環境消失以後,你說我出家這麼久了,很多事情都已經過去了,我不斷的憶念:可能懷念五欲的境界,或者懷念過去的人事。你不斷的懷念,也會影響作意。說你雖然在三寶面前許下誓願,產生一個清淨的戒體,有防非止惡,但是你不斷的憶念五欲的境界,會破壞你的戒體、傷害你的戒體。憶念力會主導你的作意。雖然你今天很真誠的面對三寶發願,產生一個清淨的作用——所謂的戒體,來保護你自己的善根,但是你不能憶念邪惡的境界,所以憶念力也會產生一種作意。你不斷的去想它,你的心也會產生一種作意。

三、希望力

你對生命的希望,你的人生的目標也會影響你的作意。有些人的人生的目標就是追求現世的快樂,追求五欲的快樂,來生去哪裡?這跟我不重要,這種人很容易生起邪惡的作意。有些人覺得說今生過得痛苦一點,簡單一點沒關係,來生往生極樂世界要緊,這個人就很容易生起念佛憶佛的作意,所以你心中的希望影響你的作意。

四、串習力

習慣性的動作,你每天在睡覺之前一定要拜一部八十八佛,你今天拜、明天拜,時間到了,你很自然的時間一到你就會去搭衣,就會去拜佛。你的不斷串習,也會產生一種作意。

這四種力量在《成唯識論》當中,它比較強調是憶念力,因為外境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說哎呀,所有的事都不要來干擾我,染污的境界都不要跟我接觸,事實上也不可能,因為我們生長在穢土,又不是生長在淨土,偶爾要出去辦事、幹什麼的。所以這個境界力我們盡量避免,但是不能完全消失。

重點在於內因力——憶念力、希望力、串習力。這當中《成唯識論》很強調憶念力,就是你要念佛念法念僧,來加強你的作意。所以你剛開始受戒的時候,那是一個很粗胚的戒體,很薄弱的戒體,那麼你戒體要不斷的加強,憶念是個關鍵。

在窺基大師註解的《唯識二十頌》的疏記當中,他講一個小故事:說是佛在世的時候,印度有很多的國家,有十六個小國,其中一個小國家,叫做娑婆羅那國,這個國家的國王就是娑婆羅那國王,這個國王他有一個特殊的功德,他長的很莊嚴,那麼這個國王對自己的身相莊嚴,他也特別的感到非常的滿意,所以他每一年一定要舉辦一個選美大賽,這國家的人,哪一個人能夠比國王莊嚴,賞金一千金。那麼辦了很多次選美大會以後,沒有一個人比國王莊嚴,當然這個國王覺得也沒什麼意思了,後來有一個大臣就跟國王建議說,國王你不要老是跟自己的國家比,你要有廣大的胸量,你跟外面國家的人,其他人莊嚴來比比看,全印度你是最莊嚴,你才值得讚歎。

那麼國王就說,印度裡面有誰長得莊嚴呢?有智慧的臣子就說,我聽說佛陀有一個弟子叫迦旃延尊者,他這個人善於說法,而且長得很莊嚴,請他來比比看,你要比勝了,你就是真的是很莊嚴。好,這個娑婆羅國王就派了很多的使者,去請迦旃延尊者,那是阿羅漢——三明、六通、八解脫,請阿羅漢不是說法,是比莊嚴,當然迦旃延尊者他入定觀察這個人跟他有過去有因緣,可以度化他,這就答應。

迦旃延尊者來到娑婆羅那國,兩個人就在選美大會就比莊嚴,果然迦旃延尊者比娑婆羅那國王還莊嚴,那麼這個時候娑婆羅那國王就甘拜下風,這世間上眾生的根機各式各樣,有些人是你要能夠講道理給我了解,我就拜你做師父,有些人是你比我莊嚴,我就拜你做師父。那麼娑婆羅國王就拜迦旃延尊者做師父,拜了他做師父以後就說,師父啊,你是一個阿羅漢,你應該知道生命的因緣法,說你為什麼能夠長這麼莊嚴呢?言下之意就是說他想要修莊嚴法。

迦旃延尊者就說,過去生我曾經做一個小沙彌,我做小沙彌的時候,我在僧團是做什麼事呢?做清潔的工作,打掃大殿、打掃寮房,洗洗廁所,專門做這工作。有一天我在打掃的過程當中,一個乞丐來向我乞食,小沙彌說,這個東西是來自信施的供養,你要吃這碗飯,就要跟我一起工作,你把這個工作做好了,我就把我的飯分一半給你。乞丐說,好!那麼從今以後,乞丐每天來跟小沙彌一起工作,打掃大殿、打掃廁所,這個沙彌就把他這部分的飲食分一半給乞丐。迦旃延尊者說那個時候你就是那個乞丐,因為在僧團當中做清潔工作,所以你有福報做國王,有清潔的因緣所以身相莊嚴。

娑婆羅那國王一聽,我過去一生只是在三寶境界裡面掃地,就做國王就這麼莊嚴。如果我今天能夠盡形壽的皈依三寶修學佛法,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功德境界?他就生起信心了。國家讓給他弟弟,就跟迦旃延尊者出家去了。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以後,迦旃延尊者就想:你是這個國家的國王,你在這個地方托缽,大家都把好東西給你,你得到那麼多恭敬,你沒辦法修行,就把娑婆羅國王帶到隔壁的國家,到阿盤帝國去修行。當然修行是在山中修行,跟迦旃延尊者住山洞修四念處,有一天迦旃延尊者剛好出去外面去說法,就留娑婆羅那國王,這個修行者在山洞裡面修行。

這一天剛好阿盤帝國的國王帶著宮女到郊外來遊玩,國王當然是一個放逸的境界,到處唱歌、跳舞、喝酒、吃肉,累了以後國王就睡覺,宮女就到處跑了。看到一個山洞一個修行人長得很莊嚴,就跟他東問西問。國王醒過來以後去找這個宮女就找到這個山洞,就看到了娑婆羅那國王,國王當然就產生嫉妒生起嗔心。就問這個修行者說你得到四果沒有?他說我沒有得到四果,三果、二果、一果都沒有,那麼你得到四禪否?也沒有,三禪、二禪、初禪都沒有,這個國王就很生氣,你連初禪都沒有,你沒有離欲,你沒有離欲你怎麼能夠調戲我的宮女呢?就叫侍衛去打娑婆羅那國王,看註解上說打得很嚴重,整個人昏睡過去了。

昏睡過去以後,一直到黃昏的時候,迦旃延尊者回來以後,才用這個水把他潑醒,才醒過來,醒過來以後傷痛非常嚴重。當然娑婆羅那國王沒有離欲,他就生起很堅定的嗔心。他就跟他師父說,師父,我在山洞裡面沒有去招惹這個國王,這個國王就莫名其妙打我,我一定要去報仇,我要回去向我弟弟借軍隊,把阿盤帝國消滅,把國王抓到懲罰這個國王。迦旃延尊者說不要這樣做,你這樣子做就造成殺業,會有痛苦的果報出現。娑婆羅那國王說,師父,我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不能改變,不能再改變,這件事一定要做。那麼迦旃延尊者說這樣子好了,要做也是可以的。也是可以但是天也黑了,你也不急著這一天,你明天早上再走好了,就在這個山洞裡面睡一個晚上。

迦旃延尊者是阿羅漢,他就會給他一些夢境,給他一點消息,娑婆羅那國王在當天晚上做夢的時候,他就夢到他回到他的國家,向他弟弟借軍隊,浩浩蕩蕩興師問罪打阿盤帝國。剛開始是氣勢很旺還打勝了,到最後因為他太驕傲了,後來就被阿盤帝國全力反攻,反而是打敗了,打敗以後娑婆羅那國王就被抓住了。阿盤帝國國王就說這一次的戰爭完全是你引起的,死了這麼多的人你要負完全責任,就送到這個斷頭台準備砍頭。等到劊子手要砍頭的時候,娑婆羅國王產生一個非常堅定的追悔之心,師父啊,趕快救我!就醒過來,醒過來是一場夢,當然在夢境當中,他想要報仇的惡念也消失了。後來這個時候迦旃延尊者為他講四聖諦法,苦、集、滅、道四種因緣,他證得初果,當下證得初果。

這是窺基大師《唯識二十頌》的註解講到這個故事。那麼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去了解,就是娑婆羅那國王剛開始起的一個邪惡的作意,一念之間,所以說,你看他這個惡念沒有消滅,他要真的去打仗,他來生肯定到三惡道,可能再受刀山油鍋的果報。但這個惡念能夠破壞以後,證得初果。你說這個生命是不是在一念之間呢?

關鍵點就是你惡念起的時候,你這個惡念怎麼破壞它?——就是憶念力。當然我們剛開始先不要接觸染污的環境,這個很重要,持戒,持戒就是先遠離惡因緣,那麼進一步就修止觀了,你一定要有這些佛法的道理,來疏導你的惡念,來消滅你的惡念。你惡念消滅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會變化:

所以生命是由心識所主導。問題是你這個心識是不是有抗拒惡法的力量——這就是個關鍵點!

我們不能夠說心中不起惡念的,這做不到的,凡夫哪有不起惡念?所以印光大師說凡夫之人一定會起惡念,要重要的是要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當然這個心常覺照就是你要憶念三寶,或者念佛、或者念法、或者念僧,用憶念力來轉變你的作意。

好,那麼我們回到講義第八面。第八面講到第八識的心所是有五個:觸、作意、受、想、思,或者是:作意、觸、受、想、思。兩種的差別。看第八段,相應唯捨受,什麼叫捨受?

八、雲「唯捨受」者。「受」有三種,謂苦樂捨。今第八識行相極不可知,不能分別苦樂,故唯與捨受相應也。

第八識它能夠把業力轉成果報,那麼當然它把業力轉成果報以後會把它執受,它在執受的時候是用什麼感受?它產生什麼感受呢?只有捨受,第八識變現刀山油鍋,它也是不苦不樂。第八識變現人天的安樂果報,它也是不苦不樂,它完全沒有任何苦樂的感受,完全只有捨受,不像前六意識有粗重的樂受跟苦受,這個是講到它的一個果報的受用情況。

九、云是「無覆無記」者。性有三種,能為此世他世順益,名為善性;能為此世他世違損,名不善性,亦名惡性;於善不善損益義中不可記別,名為無記。就無記性,復分為二,若與染污相應名為有覆無記;若無染污,其性白淨,名為無覆無記,今第八識是善惡所招苦樂之果,體非善惡;又不與根隨煩惱相應,故是無覆無記也。

這個地方是講三性門,第八識生起了別的時候,前面是講果報受用,這是講因地的造作。第八識在所緣的境界根身器界種子的時候,它是造善或者造惡?它完全是無記,而且無記當中它是無覆無記,第七意識我們後面會講到,第二能變講第七意識,第七意識也是無記的,但它是有覆無記,覆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覆蓋義:它覆蓋我空的真如理,就是說它會產生我執,雖然無記,但是會執著有一個我,覆蓋真如理。

第二個、障礙義:它障礙你修學聖道,你要持戒你要修定你要修慧,它會排斥你,叫做覆。這個覆有覆蓋義跟障礙義。

第八識完全沒有覆蓋,也不排斥。你第六意識造善,它也不參與,它也沒有意見,你第六意識造惡它也沒有這個意見,它也不障礙,它也不幫助你,就是這樣子,它完全是無覆無記。

我們眾生的本性,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性是善是惡?中國的這些聖賢有很多的辯論,中國的聖賢有兩大的思想,孟子主張性善,旬子主張性惡。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邪惡是後來才有的。怎麼知道?孟子說,你看到一個小孩子掉到水溝裡面去,你那個時候並沒有跟他有利害關係,你第一個就生起慈悲心,可見人的本性是善的,那個時候你那個是最初的第一念而已。旬子否定,說人之初性本惡,怎麼知道?其實說你想想看,一般人要造惡很容易,因為放逸很簡單,你要一個人修善他很困難,他要在不斷的思惟業果的道理,勉勉強強去造善,所以造惡很容易造善很困難,可見人的本性是惡。

我們佛弟子對人的本性是什麼看法?

從唯識的角度,人之初性本無記。

非善非惡,因為它無記,所以它還可以造善,也可以造惡。不過這個地方人本性我們不是講唯識性,從人的作用、從相用上來說,如果你回歸到本性,當然是清淨的,善也不可得,惡也不可得,無記也不可得。就是說從我們心識的相用上來說,當我們把生命回歸到最初圓點的時候,回到阿賴耶識的時候,是無記的。那麼這個善惡都是後來的熏習所累積的一種功能。所謂是無覆無記,是這個意思,這是講到第八識的本性。看第十段,觸等亦如是,觸等指的是五遍行心所了,它也是一樣。我們把它順一順,這個地方很容易了解,十、雲「觸等亦如是」者。謂「觸」等五個心所,亦如第八識,惟是無覆無記性攝,亦屬異熟。所緣行相亦不可知也。

當然你這個心所是跟著心王,五遍行,它要跟第六意識活動,第六意識是善,五遍行全部是善。第六意識是惡,五遍行全是惡,但是五遍行如果跟第八識的話,那麼它完全是無記的,所以心所的善惡是跟著心王決定的,所以觸等亦如是,亦如第八識也是無記,也是不可了知。

十一、雲「恆轉如瀑流」者。「恆」謂此識無始以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轉」謂此識無始以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恆則非斷,轉則非常,非斷非常,因果法爾。望前名果,望後名因,喻如暴流,長時相續而非斷常也。

這段是把第八識在有漏位的一個因果的相續做一個總結。好,這段我們看補充講表,附表第七: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那麼我們研究第八識到這個地方等於做一個總結,做一個收尾了。第八識在有漏位,在《成唯識論》做一個收尾說,因果法喻門,因果當然是一個規則了,因果法就是個規則,這個規則很難了解,所以講出一個譬喻,以譬喻來成就門,這個門就是通達生命的真相。我們從譬喻了解因果的真理,這叫做門。這當中《成唯識論》提出一個問答:

問曰:阿賴耶識,為斷?為常?

阿賴耶識是整個有情眾生所依止的根本,到底它是斷滅的或者常住的呢?凡夫的心情都是對立的,認為它不是斷就是常了。

答曰:非斷非常,以「恆」、「轉」故。

第一段是總答、總說。第八識的相貌是非斷非常,為什麼?因為它有恆跟轉兩種功能,這個恆是指的它的世俗諦,它所表現的相狀世俗諦——因果絲毫不爽。這個轉是發明第八識的勝義諦——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我們從恆跟轉的角度,就能夠了解第八識的相貌,也就能夠了解到生命的相貌。這段是個總標,我們看別示:

第一個、恆

「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先講恆,這個恆簡單的說就是常無間斷,就是我們有情眾生的生命就像一個水流,從來沒有停止的。當我們從真如的清淨本然一念妄動以後,開始有生命到現在,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沒有停止過。沒有停止這個相續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果報的相續,第二個是因地的業力的相續。

一、果報相續:是界趣生,施設本故。那麼我們在果報的相續是由第八識的執受了,所以果報一期一期的絕對不會失掉。不管白天、不管晚上睡覺,你的果報都不會失掉,即使你晚上不做夢,你的果報都還在。因為第八識有恆常執受一期一期果報的功能,所以它是施設本。

二、從因地上來說:性堅持種,令不失故。第八識它能夠不斷不斷的去吸收你每一期所造的善惡業力,使令業力不失不亡,不管你在三界流轉多久,它都有辦法把你所造的每一個業都保存下來,你有本事流轉,它就有本事記錄下來。

他說他絕對不相信這個世界上那些聰明人——愛迪生、孔夫子,是一個歷史上的偶然,說:假設生命只有今生,每一個人生命都是從今生開始啟動,他才活幾十年,他怎麼有那麼高的智慧,你看孔夫子講的話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所以我們看到…書到今生讀已遲,就是說一個人能夠有那麼高的智慧,一定有前生的累積,生生世世就是讀書人。所以性堅持種,令不失故,就是說你看到這個世間上,不要說看到前生了,你看看今生各式各樣的功能,這個人一出生他從小就喜歡持戒,他這個人從小他不喜持戒,他喜歡修禪定,有事沒事就能夠雙腿一盤就寂靜住,有些人就喜歡修智慧。如果人生都是從父母出生才開始啟動,不可能幾十年當中有這麼大的差異,不可能!一定是有前生功能的累積的。所以說這個功能,業力有相續性,果報也有相續性,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轉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這個轉當然是講變異,它不但相續,但是它變化。因滅果生,非常一故。你前生生命跟今生的生命不同,你來生的生命也一定跟今生不同,要微細的說,你昨天跟今天就不同,我們每一個剎那的生命都在變化,你說我現在的生命感到很快樂,其實你講很快樂的時候,你是形容你前一剎那的生命,阿賴耶識頓生頓滅、頓生頓滅,它釋放業力的時候也不斷的變化,它為什麼會變化?因為在因地上它會接受前七轉識的熏習,你每起一個念頭?就會去改造第八識、就會去熏習第八識,所以它不但是相續性,也有變化性。

「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

那麼這個相續就遮止了斷滅之見,轉變就遮止了常見,簡單的說就是生命就像是一個急速的水流,在因果的道理是法爾如是的,不是上帝創造,也不是佛陀創造的,是本來就是這樣子,是佛陀發現的而已。在這個地方是說明了,我們可以從相續而變化,變化而相續,來了解阿賴耶識,你也就了解到整個生命的相貌。我們看下面有一個註解,把它講一講。

譬如暴流,前後相續,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後名因,故非斷常,可喻此識。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阿賴耶識是怎麼了解它呢,它就是像一個急速的水流,它的水流的相續,對望前面它是一個果報,你對望前生來說,你現在受用果報,但對望來生,對望後面來生你又在創造一個因地,所以它非斷非常,從非斷非常當中,也可以了解到整個生命的真相。

為什麼要用暴流來形容阿賴耶識呢?在《成唯識論》當中提出有三種相似的義理。就是阿賴耶識是跟水流有三層相似的道理:

又有三義相似:一者:能漂溺故。

第一個能漂溺故,水流能夠漂溺有情,使令有情眾生在水流當中不得自在,阿賴耶識它是我愛執藏,它攝藏很多的業力。所以第八識沒有被破壞之前,我們不可能解脫生死的。這個飄跟溺有所不同,飄就是你這個人在水當中你還能夠呼吸的到,表示阿賴耶識也是釋放是善業,安樂的果報;這個溺呢,沉到水裡面去了,不能呼吸的。這是個善、惡道理。但不管漂,不管溺都在水中,就是在生死大海當中。所以第八識有漂溺有情的義理,跟水相似。

二者:轉識間斷,此不斷故。如波濤有起滅,而流不斷。

這個地方是講它相續,前六轉識有時候間斷——你要睡覺的時候不做夢,第六識不活動。第八識不管是睡覺,乃至於你在高深的禪定,乃至你在無想定,第八識都是存在的——就像水流它不斷存在。你這個波浪,要有風的刺激才有波浪,但水流一定會存在。

三者:習氣及心所法恆隨轉故。識所執受之內習氣,猶如水內之魚;識所相應之觸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觀心法要》—

這個水流當然裡面很多東西,魚就是種子,那麼水流上面有很多的草,就是第八識明瞭的功能,它能夠了別根身器界種子。

這三層意思跟水流接近,所以用水流來形容第八識。

我們這個第八識的有漏位,到這個地方就全部講完了。大家有沒有問題,我們今天的進度到這個地方,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有關第八識的問題。

恆轉如瀑流

你從這句話好好想一想,你就知道生命是怎麼回事,你會知道。你會知道整個生命的過程,當然你知道,你就知道怎麼改變。改造生命,你連生命是怎麼樣你都不知道你怎麼改造?你頂多是積集善業,不能說改造生命。

這個水流的觀念,我們修行人對做夢要小心,看這個夢境,會有一點消息,在唯識學上說做夢有三種因緣——第一個是第六意識引生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你第六意識不斷去思惟一件事情,到晚上的時候,第六意識停不下來,繼續的去思惟,結果就做夢。這個是你白天的第六識創造出來的,這是第一個因緣。第二個佛菩薩的三昧力,你可能是修本尊相應法,跟哪一個佛菩薩一直修相應了,佛菩薩會給你點消息,這是他力的因緣。所謂的佛菩薩的三昧力。

第三個就是我們今天要強調的,第八識的種子起現行。就是說如果諸位有因緣修一個加行,比如說我要拜懺,我曾經知道有一個罪我要拜懺,修懺,或者持咒。我一天拜懺六個功課,或者一天八個時段,每一個時段拜一個半小時,拜完休息一下,然後再拜、再休息再拜。拜八個時段。你用功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你會出現一個夢境,就是說你這個夢境你就知道,可能你見到三寶,或者你夢到你吐出髒東西、或者夢到你洗澡,這個就罪業消滅之相——見到好相。

就是說當你不斷的修止——修清淨的止觀來對治第八識種子的時候,在經論上說,第八識的種子罪業的功能要被破壞的時候,要變化的時候,它會釋放一個信息就是夢境。所以第八識在釋放信息的時候,往往都在夢境,你從夢境的判斷就知道你最近的修行是怎麼回事了,恆轉如瀑流,這個水流裡面含藏很多的東西,有大小魚、礦物質,含藏很多的善種子、惡種子,是這個意思。

第八識的恆轉如瀑流,我們剛開始了解生命的相貌,先了解這個恆——恆常相續,就是因果絲毫不爽。剛開始就是說:你要相信你造的善業一定會被記錄下來,這個善業會招感安樂的果報,我今天去佛堂拜佛,每拜一拜的佛,對我的生命會產生一個安樂果報的影響,所以你剛開始對生命的了解,先從恆字下手,相信因果絲毫不爽。從這樣的一個信心來強迫自己斷除惡業,增長善業。所以剛開始是先觀察恆字,慢慢慢慢的,你因果的觀點建立的時候,就開始觀察轉字,雖然因果絲毫不爽,但是因果可以變化。

在《淨土聖賢錄》講一個公案:

宋朝有一個吳瓊居士,口天吳,瓊是左邊一個王字,右邊一個北京的京叫瓊,這吳瓊居士看《聖賢錄》說他小時候家很窮,父母親很早就往生了,是孤兒,孤兒就沒辦法生存了,只好長大就到寺廟出家去了。到寺廟裡面炒菜,做典座,做了幾年他覺得沒有意思,出家生活沒什麼意思了,就還俗去了。

還俗以後,他就賣雞賣鴨,把雞買過來,殺掉以後切一切再賣出去,賣了沒幾年,這個時候他的身上長一個毒瘤,就是眼睛的地方長了一個像雞蛋的瘤。這個人過去曾經出過家,多少聽過佛法,知道這恐怕是業障現前的,這個只是花報而已,果報在三惡道,水果要開花,只是先開個花,還沒有正式生水果,所以這個時候他起大驚怖,就不敢做這個殺業了。又跑到寺廟去了做淨人,開始懺悔念佛,一方面為大眾師服務服勞役。

看《淨土聖賢錄》說做了三年,也沒有多久,很真誠的懺悔。後來有一天就跟大眾師說「我今天要往生極樂世界,請大家為我助念。」講完以後就坐到佛堂中間,別人幫他助念,就在結跏趺座的時候,助念當中當下就往生了。——宋朝的吳瓊居士。

所以,轉什麼意思?

就是說這個人曾經本來造過罪業,本來造罪業要到三惡道去的,在這個罪業不決定,它可以轉變,你願意起善心它就會有變化。就是說不管你過去造了多大的罪業,都可以改造,都可以懺悔。因為生命所有的功能都累積到第八識,第八識的功能就是轉,如果生命不能改造,那你修行沒有用了,你修行有什麼用呢?它一定要這樣子,你來生一定要去哪裡,不管你修不修行都要去哪裡,你這個修行就沒有意義了。那麼一切法就不是因緣生,是自性有。

所以轉字也很重要——就是說: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你要相信生命是可以改造的,你一念的愚癡造的罪業,你也可以因為一念的覺悟,修行戒定慧來破壞來改變它。所以當我們知道生命有它的相續的因果,因果絲毫不爽,但是法性本來空寂,雖然法性本來空寂,可是因果絲毫不爽,生命它是相續而變化、變化而相續,就像是一個急速的水流,那麼你就掌握整個生命的真相,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第八識就是告訴我們這件事情,它是整個生命的依止處,整個生命的大倉庫。大家要去想一想佛法的道理。

你要能夠去消化才會產生力量!你要去思惟才會產生力量!

我們這次的《唯識三十頌》只考一次,就期末考。期末考有默寫跟問答,默寫佔百分之四十,這個偈頌你要全部背下來。《唯識三十頌》在唯識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課程,那麼只有三十個偈頌,但是總持了整個唯識學所有的思想,所以背誦佔四十分,那麼百分之六十我會出幾個問答題,那麼這個問答題可能跟講義沒有關係的,但是你要懂,你只要上課懂,你就能夠寫得出來,考慮一些觀念問題,佔百分之六十。有關唯識的觀念,從唯識的角度,它對生命的看法,從唯識的角度上如何返妄歸真,怎麼修行,那麼你一定要用唯識的方法寫,因為你在考試考《唯識三十頌》,你用其他的方法,你用中觀的理論,用小乘的思想都是錯的,就是說這個課程,它是從唯識的角度來開展整個菩提道的一個理論,甚深見和廣大行,所以以後我們的考試你要根據課程的理論跟方法來回答。那麼當然考試的題目一定是上課講過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末那識的第六個特徵

末那識有六個特徵:第一,它總是追求愉悅;第二,它嘗...

法性本來空寂,是誰造業?誰來受果報呢

『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

唯識中「思量能變」的含義

第一能變叫異熟能變。好,再來,二變呢?二變,把筆拿...

在生命相續中,阿賴耶識是非常重要的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

第八識轉變的兩個關鍵點

我們再看看無漏的情況。 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

輪迴的因素與轉變

所以這個地方從唯識學的角度,我們要掌握三個重點:第...

五位百法——心法的種類功能與意義

學習佛法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為不了解名相的含義所障礙...

你有自我概念後,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後,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為...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佛開示佈施應有的三因緣

佈施應有的三因緣(物淨、心淨、福田淨) 佈施,梵語音...

修行人要善用你的第六意識

【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這個時候,徹底了...

佈施的重點在於改造思想

所有經典的學習,是改造思考模式。我們盡量養成佈施的...

股市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這一段時間,不管是在微博還是微信,真可謂被這個股市...

臨終助念要避免「瞎張羅」

臨終助念是件好事,好事要好辦,要按印祖撰述的《臨終...

同以不思議持名之妙行

蕅益大師說,我們一個人在成佛之道,其實最難最難的地...

人體自身擁有的31味心藥

為了充分發揮心藥作用,31個心你必須知道,這就是開心、...

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境界如何

原文: 既得往生,則蓮華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

三方面檢查自己是否有進步

我們經過理觀跟事修的修學,怎麼知道自己有進步呢?可...

讓愛生愛--婆媳關係

在一個村莊裡,一位年輕的村婦和她的婆婆關係非常不好...

地藏菩薩手裡的如意寶珠有什麼作用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咸見如是種種雲雨。亦聞如是諸...

情重是墮三惡道之因

佛在楞嚴經中指出六道輪迴中的眾生:純想即飛(生天)...

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在《六祖壇經》說,有一個法達法師,他去參訪六祖大師...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安穩性

前面是破壞,空觀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妄想好的妄想、壞的...

八正道

「苦」是人生實相,離「苦」得「樂」,人之所欲。學佛...

【佛教詞典】嵩岳寺

位於河南登封縣北之嵩山南麓。又稱中嶽廟、崇嶽寺。建...

【佛教詞典】不承聽

【不承聽】 p0318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頁云:不承聽者:不...

【視頻】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

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

【視頻】淨土必修五部經典之《佛說觀無量壽經》

淨土必修五部經典之《佛說觀無量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