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淨界法師  2021/11/21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十一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 第十三面。我們講到戊三,第三能變的相貌。

本論的修學內涵主要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就是甚深見,第二個是廣大行。就是我們每一個佛法的修學都必須有內在的觀照力跟外在的行動力。當然從一個修學的次第,我們剛開始應該要先具足大乘的正見,所謂的大乘正見,就是說你剛開始修學佛法,你要先了解到生從何來,死將何去,生命的流轉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相貌?

從本論上天親菩薩的宗旨,他認為生命簡單的講就是萬法唯識,就是說我們生命有很多差別的相貌,有的做人,有的做一個螞蟻,有的做狗等等,有很多的差別相貌,這些相貌都不是上帝創造的,它也不是自然產生的,它是由我們每一個人的現前一念心識所變現出來的。這個心識是怎麼樣變現這些差別的生命果報呢?天親菩薩他從三個角度來說明,說是我們這一念心有三個主要的功能,就是三能變。

第一個、初能變就是異熟能變,異熟識能變就是說我們的內心當中有一種異熟的功能。異熟主要有兩個作用,第一個它能夠把我們無量劫來所造的善業惡業,都把它保存下來,第二個等到時間成熟的時候,它就把這當中的最強大的業力,釋放出來使令它變成果報。所以這個異熟就是把我們過去所造的業力,轉換成一個果報,這個就是異熟。

第二能變叫思量。就是說當我們變成一個果報的時候,比如說你是一個男人,那麼你這個果報體有外表的色身,內在的受想行識,這個五蘊的果報是由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我們在這個剎那剎那生滅的五蘊當中,會有一種自我意識的作用。這個自我意識是怎麼回事呢?就是第二能變(思量能變)把它捏造出來的。你是一個人就以人為自我,當你變成一隻螞蟻,你就以螞蟻為自我,所以這個自我意識,就是第二能變——思量能變把它變現出來的。

我們今天講到第三能變,這個第三能變的主要的作用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個就是: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第三能變它的工作的內涵有六個心識,它是一個團體的、相互的作用。那麼這六個心識當然一定要用第六意識挾帶前五識來生起了別的作用,這個了別的意思就包括造作業力。第三能變依止你這個五蘊的果報體,又去創造另外一個層次的業力。那麼這個造業者是誰?說是你念佛,念佛是誰呢?祖師大德說造業又是誰呢?其實都是第六意識挾帶前五識去造業的,因為第七第八這個初能變二能變是不造作業力的,所以這個地方講了境為性相,就是我們整個生命會創造業力,這是第三能變。

第三能變的造業情況,它的重點在善不善聚非,就是說一個再好的人他也會起噁心,一個再壞的人他也會有一些善念。這個就是說第六意識在造業的時候,它的思想情緒是錯綜複雜的,這種錯綜複雜,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把我們每一個人第六意識的了境能變,分成了四種種類:

第一種人的第三能變的第六意識,叫做根利遮輕。這個人他一出生的時候善根強,他聽聞佛法一聞千悟,他就能夠對佛法的修學馬上相應,對戒定慧的功德馬上就能夠生起來,叫根利。遮輕:他本身的慾望煩惱也淡薄,像佛在世的時候,舍利佛尊者、目犍連尊者都是屬於根利遮輕,所以他們在見到佛陀以後,一個禮拜之內就證得阿羅漢果,善根強、遮障少。

第二種人叫做根利遮重,有些人第三能變的情況,他善根也特別強,看到三寶也經常的歡喜,乃至於感動的掉眼淚,但是他內心的慾望也重,他要來到那些五欲的境界放逸的時候,也比一般人粗重。這種人就是雙重的性格了,他善根也強,慾望也重。像佛陀有一個弟子叫央掘魔羅,央掘魔羅嗔心很重,他被他以前師父誤導,要去殺一千個人,後來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以後遇到了佛陀要殺佛,佛陀給他開導以後,他的噁心嗔心就調伏下來。跟佛陀出家在今生也證得了阿羅漢果。殺了九百九十九人,也能夠證得阿羅漢果,根利遮重。就是雖然他的煩惱罪業重,但是煩惱罪業是虛妄相。他隨順於三寶所造作的戒定慧的功德,是隨順於我們佛性的真實相,真實能破除虛妄。所以根利遮重他也可以成就聖道,只是他有一些困難,他要做一些破障的懺悔法門。

第三種人叫做根鈍遮輕,遮輕就是說這個人沒什麼煩惱,慾望很淡薄,本來就是一個好人,他也不太會造罪業,但是他遇到了三寶也不生信心。就是世間的外道,正人君子,他本身慾望淡薄,但是對佛法的功德也不生好樂之心。這種人也是非常的危險,因為你暫時不造罪業,你不依止三寶也就沒有解脫的因緣。

第四種人最糟糕的就是根鈍遮重,善根淺薄煩惱粗重。當然這種人的生命多數都是在三惡道裡面待過的。

這個地方說第六意識它的一個了境的情況,表現出來是善不善聚非,它有善的功能,有時候隨順於佛法的教誨,生起理智的觀照。它有時候也隨順心中的慾望去造罪業,有時候不造善也不造惡,保持在無記。那麼它的造業情況是挾帶著種種的心所:五遍行、別境、善十一、隨煩惱等等。 這個都是我們所討論的,第三能變的一個廣大的功能,這些我們上次都說過了,我們看第十五面。前面是講到第三能變的心王的了境能變,它的一個主要的作用。當然這個心王活動它帶動很多的眷屬了,這以下解釋,第三能變它的活動的眷屬,看論文:

初遍行觸等,次別境謂欲,

勝解念定慧,所緣事不同。

看蕅益大師的註解:此覆解遍行、別境二種心所也。這個地方是重複的解釋遍行、別境兩種心所。觸等已如初能變釋。

(一)遍行五

遍行的意思,「遍」當然是普遍,它能夠普遍的在一切的時空當中活動,它活動的範圍非常廣泛,叫「遍行」。

五遍行我們前面說過了,這五個心所普遍的在一切的時間、空間上生起了別的作用,所以叫遍行。我們看別境,(二)別境五

別境則一、欲。二、勝解。三、念。四、定。五、慧。

欲——緣所欲觀境。勝解——緣決定境。

念——緣所曾習境。定慧——緣所觀境。

故云「所緣事不同」也。餘如百法中釋。

這個別境跟遍行是剛好相反,遍行它是普遍性的,別境是個別性的。這個心所它只能夠在一種個別的所緣境中才能夠活動,很特殊的所緣境。有五個心所:欲、勝解、念、定、慧。我們先看欲:

一、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這個欲就是希望。希望它的所緣境,一定是在一個所欲境,它所希望的境界,它要是不喜歡這個境界,它就不可能生起欲了。所以欲的活動是在所欲觀境,當然也可能是在五欲的境界,或者三寶的境界都會有可能生起欲。

二、勝解。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

勝解,這個勝解就是一個堅定的理解,那麼它生起的活動必須在一個決定境,假設你對某一件事情是猶豫不決的,那麼你不可能生起勝解的心所。

三、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

這個念就是明記不忘,你一定是在一個曾習境,你曾經所學習過的非常熟悉的環境,比如說你曾經念過佛,你臨命終的時候才可能正念分明,把佛號的念心所生起來。如果你都沒有念過佛,你當然不可能所謂的念,它必須是一個曾經所串習的境界。

四、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

五、慧。於所觀境,揀擇為性。斷疑為業。

這個定慧就是止觀,止觀就是在我們所觀境,或者是在佛號或者是佛像,在所觀境裡面生起專注,生起抉擇,故云「所緣事不同」,它所了別的事緣是各個不相同,在《百法》中有詳細的說明。在心所當中,當然有六種心所,六位的《百法》,那麼這當中遍行跟別境這兩個都是不定心所,它們不決定是善也不決定是惡。當然這十個心所在《唯識學》是特別的重視,它們在引導第六意識產生的作用。我們看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第六意識有時候起善,有時候起惡,當然它的善惡受到它的心所的引導。在所有心所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十大地法。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地?為什麼叫大地?大地是一切草木所依止的處所。一個草木離開了大地,這個草木就沒辦法生長了。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的心念,特別是這種堅固的心念,特別強烈的心念也是要依止這十個法才能夠生起,叫做地——大地。我們解釋一下十大地法:

我們第六意識的念頭有可能起善念,也可能起惡念。這個念頭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任運轉生的,任運就是說偶爾遇到什麼環境你才起這個念頭,但這個念頭是非常薄弱;第二個是由作意引生的,就是說你這個心念特別的強烈堅固,不管你有沒有這個環境,你都想去造作,當然這個強烈的心念由十大地法引生的。

第一個、就是慧:慧就是抉擇。這個抉就是判斷,擇就是選擇,你對生命是不是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跟選擇,這是智慧了。當然你的智慧跟你的學習有關,你過去學習過什麼樣的教法,你接受過外道的教法你就會有邪見,你接觸過佛教的教法你就有正見,這個智慧就是我們的學習所產生的抉擇。

第二個、念;第三個、定:當然這個智慧它要以念跟定的寂靜做基礎,你要在寂靜當中不斷的去思惟你所學習的教法,把這個教法消化以後才產生你的智慧。

第四個、勝解:你經過這樣的消化以後,智慧就轉成所謂的勝解了,就是你對你的生命了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你就產生一個堅定的理解。

第五個、欲:這個理解以後就產生一個希望。當然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都有希望,一個人沒有希望他就沒辦法生存了。希望主要有兩大類:第一種、就是說假設一個人完全沒有接觸佛法的熏習,他的希望一定是追求五欲的快樂。財、色、名、食、睡,有些人追求財,有些人追求色,有些人追成名,各式各樣的慾望;第二種是對於無上菩提種種清淨功德的希望,這是佛弟子才會生起的。當然這種希望是跟你對生命的了解有關係,你認為什麼最重要,你應該把你的精神體力用來追求什麼,這個欲是由前面的智慧來的。

第六個、作意:你有希望就會產生一個作意,這個作意就是警覺。比如說我們今天受了戒,受了戒其實你就是發願的意思,你對三寶的境界發願——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那麼你把這個願力在心中不斷的串習,讓它增長廣大,你的生命就不是由慾望來引導,等於是一個清淨的希望來引導你的生命。當你這樣的一個生命體跟染污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你準備造罪業的時候,你就會產生一個警覺的功能:不可以!我不能違背我的誓願!就產生一種防非止惡的作意,那麼這種作意當然就是由希望來的,就是說有一種警覺的功能。當你跟違背你心中希望的境界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排斥的功能,防非止惡的功能。

第七個、觸:由這個警覺,我們就會跟所希望的境界接觸。如果我們真實的發心就會經常的念佛念法念僧,跟三寶的境界接觸。

第八個、受;第九個、想;第十個、思:產生一種清淨安樂的感受,產生正確的思想,而生起一種善念。當然如果你一開始的智慧是錯謬的,你接受是一種外道的世間的這種智慧的教導,那當然會產生不同的希望,不同的警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遭遇。當然人生的一個生命的造作……說一個人他為什麼會造這個罪業,他為什麼要造那個業,是跟他的希望有關係的,希望非常重要。

南北朝道安大師,道安大師大家知道他是《般若經》的大師,深通般若法門,他經常講《般若經》的時候,南北朝的這些大官,士大夫、文武百官很多人都來聽他講《般若經》。那麼他講了幾年以後,他有一個徒弟就問道安大師說:師父啊,我看到朝廷上很多大官,你老人家講《般若經》的時候,他們都來聽你講《般若經》,但是他們聽了以後回到朝廷,那種權力鬥爭並沒有減少,還是斗的很厲害。對般若的空性,好像學習過以後沒有什麼改變。這是怎麼回事呢?

道安大師說,每個人的希望有所不同,他們來學《般若經》,不是追求解脫,他們是在鬥爭斗的很凶的時候內心不安,聽聽般若法門找一個空性,暫時的讓內心當中安定下來,等到安定久了,時間、精神、體力,養足了再繼續鬥爭。就是說他沒有發出離心,他學佛法的空性,他不是用這個空的方便來成就出離三界,他是在他的「弟子心不安」——躁動中,使自己寂靜一下,寂靜以後從空性出來繼續鬥爭,所以他的希望……每一個人的希望不同,所以同樣的佛法,每一個人去學習這個佛法,產生不同的效果。當然不同的希望是由智慧而來,你對佛法的理解,有各式各樣的理解就產生不同的種性。

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第三能變,我們值得注意,我們不能小看第三能變,特別是修淨土宗的人,對第三能變要特別重視,為什麼?因為淨土宗強調隨念往生,一般人叫隨業往生。

隨念跟隨業有什麼差別呢?

一般人內心當中,他的生命只是積集善業,他不可能培養正念,不可能!他也不念佛,也不生起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也不生起希望,信願持名都沒有。信願持名都沒有的時候,他心中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是由初能變——異熟能變來主導了。這個人他臨命終的時候,善業起現行就到安樂的地方去得果報;如果是罪業起現行就到三惡道得果報,就這樣子,一般人是這麼回事的。他臨命終的時候心是極度的散亂的,那當然是隨業流轉了。

這個淨土宗的特色,它還不在乎你造什麼業,你造善業當然更好了,比較沒有障礙,但是你要往生淨土的第一個最重要的關鍵:

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

你那個第三能變——了境能變,特別是第六意識,要清楚分明的現前,不管你是多麼大的病痛,你要很清楚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有能力救拔你,而且你知道你來生一定要到淨土去——發願。第三個專注相續的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那個正念要現前。所以修淨土宗的人臨終的時候絕對不能打嗎啡,嗎啡打下去第六識就昏睡了,昏睡的時候,臨終沒有正念現前當然就隨業流轉了,就由業力來引導了。所以:

淨土宗它是由心念來引導業力,是由第三能變來引導初能變;一般人是由初能變來引導他的來生。

就是要第六意識的心念來引導我們的業力隨念往生,他強調是隨念往生,你要跟彌陀感應道交嘛?感應道交不是靠業力是靠心念,一般人當然就是靠業力,靠業力去召感。

所以這十大地法就是說,我們要培養一個強大的心念,一定是由聞思、智慧產生希望,產生警覺,產生這樣的一個思想,才有這樣的造作。這個就是我們講遍行跟別境它對第六意識的引導,它會產生一個堅固的心念。

好,我們回到講義來。這個是講到第六意識的第三能變,它的兩個主要的心所:遍行、別境。這以下看第三種的心所叫善心所,所我們看論文:

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前面兩個心所遍行跟別境,都是體性不決定,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惡。這以下的十一個心所它的體性是決定的,決定是善。

十一個善心所:

一、信。二、慚。三、愧。四、無貪。五、無瞋。六、無癡。此三名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諸善法故。七、精勤。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釋。

什麼叫善呢?在《唯識學》的定義就是說,這以下心所的活動會帶來我們今生跟來生的安樂的果報,叫做善。它每一次的活動對我們的生命,有召感安樂的作用叫做善。那麼這些善心所我們主要分成兩大類,就是信慚愧、無貪、勤安不放逸跟行舍,這個是一種自受用的功德,自利的功德,自己受用。這個不害是一種大悲的功德,大悲心利他的功德。在自利當中我們分成三類,有戒、定、慧三種:

一、持戒:先看戒,那麼我們剛開始皈依三寶,來到三寶的因緣,主要就是生起信心跟慚愧心。當然信心你就相信這個生命是有一定的軌則。什麼叫軌則?就是由業力來決定我們的生命,由善業遭感安樂的果報,由罪業召感痛苦的果報,依止這樣對生命的正見的信心而產生一種慚愧,崇重賢善,輕拒暴惡。說我內心當中對善法特別的好樂讚歎,對於惡法訶責排斥,也就是說雖然我對惡法,有時候慾望活動的時候還是沒辦法抗拒,但是我已經知道這件事情不好,我知道這件事情會帶給我過失、痛苦。你在三寶當中已經具足了信心跟慚愧心,依止這樣來持戒,剛開始就是從這樣子來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叫有相行,持戒。

二、智慧:持戒一段時間以後,就知道只是身口的持戒,內心的慾望不加以調伏終究不是個辦法,所以開始就培養一種觀照的智慧。什麼叫觀照的智慧?就是無貪、無嗔、無癡,三種善根。這三種的善根主要的重點在無癡,就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一種我空法空的觀照。

當然這種智慧你剛開始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你要明白什麼叫做空,空的意思是什麼?說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假借這種三世諸佛曆代祖師留下的這些傳承的法語,一次一次的在寂靜的心中去思惟觀照,就觀察到我們的生命體,所謂的色受想行識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不管是我們的思想、感受、我們的分別,都是一個生滅法,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而已。這個時候就把我們對於感覺思想的執取,慢慢的鬆脫。就是我們為什麼會造業?主要就是兩個重點,一個你跟著感覺走,第二個你跟著你的思想走。所以我們修空觀,就是把對思想對感覺的執取,這種我愛執把它給鬆脫了。這個時候我們有無癡就能夠對治貪嗔的煩惱,這個就是智慧的觀照,持戒然後有聞思的智慧。

三、禪定:第三個要做什麼呢?就是禪定。就是你的智慧要提升,你這個智慧如果只是散亂心不能斷煩惱,所以要修習禪定。當然你修習禪定要有一個所觀境,你選擇一個所觀境,比如說你選擇佛號或者選擇大悲咒,選擇所觀境以後,勤,勤就是精進,你要在一天當中撥出一些固定的時間,對於你的所觀境專一相續的去憶念,不斷的憶念以後就產生一個安,就產生一種法喜安樂。這個安就是輕安樂。

不放逸,這個不放逸,就是說你修習禪定的人跟我們平常散亂的人不同,你不能放逸,攝心在道,你要經常保持攝心,即使你沒有在打坐,你也不能散亂。不放逸以後進入到行舍,行舍就是一種平等心,就是成就禪定,一個人有沒有禪定的判斷就是行舍,他能夠任運而轉的,不再假借作意,對佛號能夠任運而轉。勤、安、不放逸、行舍,這四個心所都是成就禪定的。

所以說我們的自利功德就是持戒、智慧、禪定這三種功德。那麼這樣子來說,到了這個階段我們有一點禪定力,專注力,有一點觀照力,又能夠以這個戒行來收攝我們的身口惡業,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個時候我們生命就慢慢的趨向於光明,趨向於安樂。這個時候我們要想一個問題,當然我們這樣子的生命充滿了希望,但是這個世間上不是只有我們一個人存在,還有無量無邊的有情,他們都活在顛倒當中,他們還不知道什麼叫東西南北,不知道什麼是過失,什麼叫功德,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生大悲心,以我們的力量來開導他們,使令他們也知道生命的真相而趨吉避凶、離苦得樂,最後我們就生起大悲,叫不害。

這十一個心所就是佛法的善法,就是說這十一個心所,你只要是不斷的生起造作,對我們的生命不管今生來生都會創造安樂的果報。

我們看註解,這個地方是解釋十一個善心所,所謂的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這三個叫做三善根。為什麼無貪無嗔無癡是三善根呢?它能夠引生種種的善法,那麼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俱如百法中釋。及,這個及是怎麼回事?就是及不害的及,就是說「及」之一字,顯餘翻染諸善心所。

就是相對於染法的心所,這個地方「及」蕅益大師說:這個就是一個簡略的名稱,應該是說善法不是只有十一個,為了簡單隻講出十一個,蕅益大師他說其實還可以列的更多,比如說欣,欣就是希望,對善法的希望。

謂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惱。五、不嫉。六、不厭。七、不慳。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誑。十一、不諂。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亂。十五、正見。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

等等, 其實我們的善法很多。

然皆不別立者,為顯少善能敵多惡。又顯悟解理通,不似煩惱之迷情事局故也。

善法很多,為什麼《百法》只列出十一個呢?因為少善能敵多惡,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雖然我們過去第三能變的第六意識,依止我們的慾望造了很多的罪業,但是不怕。只要你能夠掌握這十一個心所,它就能夠消滅你所有的罪業,不必靠第十二個,這十一個就夠了。少善能敵多惡,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就是說我們的善法,你生起信心慚愧心,這樣的造作是隨順於我們真如佛性的,所以它是一種真實性;我們生起貪瞋癡的慾望,這個是違背佛性的,它是一個虛妄的想像——捏造出來的,所以真實是破除虛妄。

淨土宗講帶業往生就是這種觀念。曇鸞大師在《往生論》上,他自己提出一個問答,說是淨土中經常強調十念往生,那麼有人就問曇鸞大師說:我們一生當中起那麼多惡念,貪瞋癡的惡念那麼多,就像須彌山這麼高,為什麼臨命終的時候十念就往生到淨土去了?曇鸞大師就說打妄想它是不隨順佛性,它是虛妄境。所以我們打妄想從來沒有滿足過,因為妄想是虛妄的,你怎麼可能會滿足?我們修學善法你內心會很充實,因為它隨順佛性,所以真實破除虛妄,就像光明能夠破除黑暗。

你說這個房間它是千年暗室,但是一燈即明,這個房間它黑暗了一千年,但是你要它恢復光明不用一千年,你打開燈一瞬間就光明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就是說佛法它不怕你起惡念,不怕!就怕你不生起善根,因為這個善法是能夠對治惡法。當然你說我為什麼還是很多煩惱?因為你沒有生起善根。

所以說:為什麼我房間都是黑暗的,因為你沒有光明當然是黑暗的。光明本來是可以破除黑暗,但是問題是你沒有光明,當然就在黑暗當中了。就是說你皈依三寶以後,你沒有真實的去照佛法的教授,去如實的實踐而產生信心、慚愧、無貪、無嗔、無癡。你只是跟三寶結緣而已,沒有真實的去實踐,你沒有生起善根,當然就不能對治煩惱。我們不怕病重,就怕你不吃藥,你要吃藥病就會好。因為藥能夠對治病,就是這個觀念。所以佛法的善法不必多,十一個善法就足夠你成佛了,這個地方就不安立第十二個善法。我們看煩惱:

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

狂諂與害憍,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昏沉,不信並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

這以下有二十六個心所,這些都是煩惱的心所。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此覆解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也。亦如百法中釋。

總共是有二十六個煩惱,這在《百法》當中有詳細的解釋。

頌中「與」字、「及」字、「並」字,顯隨煩惱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尋伺等等。

就是這個噁心所也不是只有二十六個,只是找出它比較粗重的比較明顯的來說明而已。我們看不定:

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這是《百法》裡面的最後一組心所,叫做不定心所。這個不定就是說這以下四個心所的體性不決定是善,也不決定是惡。前面的善跟煩惱的體性都是決定的,有的是決定善有的決定惡,而這幾個是不決定。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此覆解四不定心所也。

第一個是悔,這個後悔是不決定的。怎麼說呢?你造了惡法你後悔,這個是善法;那麼你今天這佈施三寶一千塊,或者你後悔我早知道我應該自己留五百塊,那麼這樣對善法的後悔,這個就是惡法了。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悔,後悔這個法門,它的性質很像是那個挖土機,它是一個破壞性的,它這個心所本身沒有什麼作用,它就是破壞別人——後悔。就是說你如果是把這個後悔來面對善法,那你就壞了。就是造善法不能後悔,你寧可做少一點,量力而為,不要去超過自己的負荷起煩惱後悔;如果你這個後悔是針對於惡法:殺盜淫妄,這個後悔就是一個善法。總之這個後悔它是一個破壞法門。

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

睡眠,睡眠你也不能夠說它是好是壞,你完全不睡眠這個也不對。就是睡的剛好,這個睡眠就是善法,睡的超過了,你反而昏昏頓頓障礙修行,這個就是惡法。睡眠這個心所也是不決定。

尋。令心忽遽。於意言境,麤轉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

伺。令心忽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

尋跟伺就是一個覺觀,思想覺觀,你不能夠說思想是決定是壞或者是壞,如果你每天在三寶裡面的的境界去覺觀:三寶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境界,它一定能夠救拔我。你在三寶的境界裡面不斷的覺觀,這就是善。假設你不斷的去回憶過去五欲的境界,這個時候尋伺,這個覺觀就是惡。

言二各二者,謂悔眠為一,尋伺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

所以說尋伺二各二,就是說悔眠、尋伺這兩組心所,它們是通於善跟通於惡叫二各二,這第一個二字,二就是兩組了,悔眠是一組,尋伺是一組,這兩組心所。 第二個二是通善通惡,所以叫做二。它們通於善惡。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已說六識心所相應,云何應知現起分位?

我們前面已經說明第三能變它在造善造惡的時候,所帶動它的一些眷屬,這以下我們說明第三能變它的一個現起分位,佛法在唯識學叫做現行,或者現起都有,就是說它從一個種子位而生起一個了別的作用,這叫做現起。它的現起有一些差別的因緣叫做分位,它是什麼時候現起,什麼時候不現起,就講這個道理。我們看偈頌:

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

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這個地方就說明第三能變它什麼時候生起現行,什麼時候不現行,講出這個因緣。

此明第三能變之後三門也。

前面九門講到六門,這以下講三門。先解釋依止根本識:

七、雲「依止根本識」者——謂前六轉識,必以第八根本識之現行而為共依。又必以第八識中所藏前六轉識種子為各別親依也。

第三能變的現起因緣,我們先看第二段:

第一、它有一個它的親因緣,它必須有它的種子,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第三能變,這個了境能變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惡法,有一些慾望,但多多少少也有善根,你要能夠出家都有善根,有些人他持戒善根特別強,有些人他喜歡打坐,有些人他的智慧特別高,一聞就能夠明白道理,各式各樣的善根、各式各樣的慾望是怎麼來的呢?這些都不是你父母親遺傳給你的,這些都是你前生的造作栽培所留下的一個種子。就是說你對這件事情特別想做,不管是善法惡法,就是你前生一直的造作,所以留下了這樣一個功能,跟你的前世有關係——種子,這第一個。

第二、前六轉識必以第八識——根本識的現行而為共依,跟你的第八識有關係。所以說這個跟第八識它變現果報的時候有關係。比如說你本來善根很強,結果你因為有罪業做一隻狗;比如你今生出家,本來在三寶當中具足了信、進、念、定、慧,止觀也很強,但是你突然間一生當中偶爾牽扯到一個罪業,後來臨終的時候這個罪業表現出來,變成一隻狗那糟糕了,你在這一期狗的生命當中善根遮蔽了——報障,就是說你的第六意識的現行跟第八識有關係。

你看目犍連尊者他有個弟子叫耆婆,耆婆是阿闍世王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是阿闍世王的大臣。耆婆本來是皈依目犍連尊者的,他以前對目犍連尊者非常恭敬,只要看到目犍連尊者當下就是禮拜,後來他往生了以後到忉利天去,目犍連尊者有一個徒弟生病了,目犍連尊者用神通到忉利天去,看到耆婆跟著這個宮女坐著車子到處遊玩,看到他師父打個招呼就走了,還是目犍連尊者用禪定把他定住,他說:師父啊,你有什麼事趕快告訴我,我忙得很啊。目犍連尊者說,我的徒弟生病了怎麼辦呢?耆婆說你叫他斷食就好了,講完就走了。

就是說你一個人生到天上也有障礙,所以八難當中除了三惡道,天上也是個障礙。就是說你雖然善根深厚,但是你的果報體是變成一個天人的時候,變成三惡道的時候,你的善根就暫時變成種子位,就表現不出來。

所以《成唯識論》裡面再三的警告,所有的有志於修學聖道的菩薩,假設你不求生淨土,你來生一定要發願做人,因為只有人才是法器,當你變成了天人的時候,變成畜生惡鬼地獄的時候,你的善根全部遮蔽了,所以叫依止根本識,你的第六意識跟第八識有關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阿賴耶識淺說

一、阿賴耶定義 梵語阿賴耶,華譯為藏,有能藏、所藏...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更互為緣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

人生是果報跟造業交互的作用

唯識學解讀人生,把人生分成兩塊:一個是果報的受用,...

唯識的思想有三個重點

整個唯識的思想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如果你有志於臨終...

善用其心——可以扭轉人生

相隨心轉,這個很重要。當這個相出現的時候,我們又會...

什麼是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個人所領受的。有兩種:第一種,領受等流;第...

如何做好臨命終時的準備

從唯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我們知道唯識的整個生命的因...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對我們功德最破壞的兩件事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

極樂世界要修到什麼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問: 請師父慈悲開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麼相狀?我們那...

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淨土神咒」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是什麼呢?「拔...

莫以為做和尚容易,除非你不修行

他們看到和尚沒兒沒女,自由自在,以為當和尚好玩。其...

應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受用

問: 佛弟子應該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真正受用? 慧...

只有精神財富才可以真正依賴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學佛或信仰佛教,就意味著要放下...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修陰德五讀書

生活的環境 中國人說怎樣做事會順利,一命、二運、三風...

到業力現前時候,確實是大麻煩事

我有這個感覺,恐怕在座的你們也有這感覺,你自己如果...

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不可能給你煩惱

清覺禪寺的心明禪師,悟性很高,感應靈敏,對禪對世間...

這句佛號就具足一切,不需要再加什麼東西

我們的主見來自什麼地方?來自淨土五經聖言量,來自中...

大安法師:【無我】能適應繁忙競爭的現代社會嗎

問: 無我是一種心態嗎?有時當什麼事都一起來的時候...

道人與正常人之間如何做個平衡

問: 道人感覺像是有一個出離的部分;我們還是要成為一...

把握生命的當下

有病就有苦,沒有病也有苦,整個人生被種種痛苦所煎熬...

千信則千生,萬信則萬生

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要想成就,都要從信字開始...

平衡膳食,辯證用膳

平衡膳食,辯證用膳是中國傳統營養學理論的精髓,在膳...

聖嚴法師《持誦觀音聖號的法門》

觀音菩薩的法門一共涵納七個法門,至深的是《楞嚴經》...

【佛教詞典】巡案

(雜語)禪林住持巡迴眾寮按察其行儀,謂之巡案。於僧...

【佛教詞典】離妄語者相

【離妄語者相】 p1427 瑜伽八卷十五頁云:可信者:謂可...

【視頻】大安法師《名號的功德》

大安法師《名號的功德》

【視頻】妙境法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妙境法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