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淨界法師  2021/11/21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十四講)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三十五面,附表第十七、分段生死之緣由。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佛陀在經論上對於我們有情眾生的生命的解釋,用十二個因緣來解釋。十二因緣在小乘、大乘的說法有所不同:

小乘的《阿含經》跟《阿毗達磨論》,解釋十二因緣是從業感緣起,就是從業力的造作,業感緣起它所帶動的十二因緣法叫做三世兩重因果法,就是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的業招感今生的果,今生的業又招感來生的果,它有兩重的因果,叫三世兩重因果。

大乘的唯識學者他在解釋十二因緣是用賴耶緣起,就是由第八識的儲存業力,所謂的種子,有種子的內涵,所以大乘十二因緣是兩世一重因果,就是說它也可以用過去跟現在這一重因果,或者是今生跟來生解釋,兩世一重因果。我們以下的解釋是根據今生跟來生的因緣來解釋,今生造作來生得果報,來解釋生命的相續。

我們就會問?為什麼我來生會有生命?我來生可能會到極樂世界,也可能會做天人,也可能做人,也可能做三惡道,這個都不是上帝決定的。這當中:

第一個、對世俗諦的愚癡(異熟果愚):從一個有漏的生命來說,我們今生一定有一個愚癡,生命的第一個緣起就是愚癡,那麼愚癡有兩個,一個粗的叫做業果,我們不知道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叫做愚癡,這個是對世俗諦的愚癡。

第二個、對勝義諦的愚癡(真實義愚):對於我空、法空平等真理的愚癡,你跟眾生接觸的時候,你認為我跟你不同,我相、人相的對立,這個就是愚癡。這個比較微細。

有我相、人相的對立當然就容易造業,這產生所謂的無明緣行,那麼造業也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罪業,也可能造不動業。就在造業的過程當中,剎那剎那就形成一種種子、一種功能,這種種子就會成就一種所謂的名言種子,就是會有一個第八識。當然如果我們今天造的是善業,可能是一個人天第八識的種子就存在了,或者是三惡道的第八識,有三惡道的名色,六根、觸、感受,這個都是在八識當中能夠生起當來三界異熟果的種子,這叫名言種子,這都是今生。

也就是說假設我們今天造殺盜淫妄的罪業,當然這個罪業是可能會變成一個餓鬼道,這個餓鬼道還沒有出現,但是餓鬼道的整個六根的雛形——這個種子就在你造業的時候已經保存下來了。

所以說,你今天念阿彌陀佛,當然你真實的果報是你命終的時候蓮花出現,雖然你那個蓮花出現是在命終,其實你在念每一句佛號的時候,蓮花的種子就在累積當中,這叫做所謂的:八識中能夠生起當來異熟果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是由前面的業力而成就的,這個都是今生。

我們再看,第八、第九這個重要,這個地方特別是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我們第六意識相應的貪心所,就是愛取。愛、取、有。這個「有」我們解釋一下:

第十個是有,謂行等六支受過愛取煩惱的滋潤,有力量決定招感當來異熟位。

謂行等六支受過愛取煩惱的滋潤,有強大的力量能夠決定招感當來果報的,叫做有。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在十二因緣裡這個「有」支,跟前面的識、名色、六入、觸的種子有什麼差別?我們解釋一下:

就是說我們的生命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有很多很多的前生,當然每一個生命都會造業,可能造了善業、也可能遭了罪業,有的業力得果報了,那麼這個業力就消失掉。但是有的業力還沒有釋放,還沒有得果報。我們現在還有很多很多三惡道的種子,沒有得果報,還有很多人天的種子沒有得果報,當然也有一些阿彌陀佛淨土的蓮花的種子都沒有得果報。這個時候我們就問了,說這麼多種子,臨命終的時候到底哪一個種子會成熟?

轉成這個「有」,這個「有」就是說它已經是有得果報的力量,這個種子已經是發芽了,要得果報了,這叫「有」。這個地方的關鍵就是:

臨命終的愛取,你臨命終對什麼東西產生愛取!

在《淨土聖賢錄》裡面講到,唐朝有一個叫僧藏大師,僧寶的僧,這個藏是法藏大師的藏。僧藏大師他出家以後,我看《淨土聖賢錄》說他做兩件事——白天為大眾師工作,任勞任怨,什麼事都做,別人不想做的事,掃廁所拖地板,他什麼都做,沒有怨言;晚上他就是坐禪念佛,累了就睡覺,他出家好像也不是很久,差不多十年左右而已。

有一次在晚上打坐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知道他快臨終。他在《淨土聖賢錄》上說六欲天次第來迎,剛開始的時候,不是淨土現前,阿彌陀佛不是先現前,它是四天王天的果報現前,四天王天宮殿現前,他這個時候不動,四天王天就消失掉了。然後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宮殿,一個比一個殊勝都現前,他內心當中不動,當然他一動念他就得果報了。後來六欲天消失以後,這個時候阿彌陀佛的蓮花才正式出現,他動了發願的心,自己發現自己坐在蓮花上就往生了。當然《淨土聖賢錄》講完這段公案以後,古德在這個地方做一個小眉批說,六欲天是何等境界,臨終的時候能夠不動心,這個不容易!

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有很多的善業,但是你臨終的正念也是非常重要。如果你臨終起惡念了,那你今生所做的業也沒白費,但是不能馬上得果報,等以後再說了。所以我們在助念的時候,助念不是說你一去就念佛,不是這個意思。印光大師講善巧開導安慰,你要開導,在家人一百個有九十九個臨命終的時候,是「心有千千結」,很多事沒有交代,他心中這個地方有障礙,你念佛,根本跟他不相應。所以第一先開導,把他心中的結破開,然後念佛,他這個時候心才跟佛相應。

我們在三界的輪迴當中,除了你的業力以外,還有你心中的願望——愛取(你的希望)。所以佛法是認為說善業是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那是親因緣。但是果報要成熟,還必須要你心中的希望,你發的願力的引導,業力才能夠轉成「有」支,就是有力量決定招感當來異熟之位,否則你那個種子只是前面的,識、名色、六入、觸、受先保存起來。

有這個「有」以後當然就會招感「生」,從母胎脫生的剎那叫做「生」,由這個生乃至未老死之果法,然後就會有死亡,由苦果的衰變乃至死滅位為止,就有當來的生跟死。從唯識學是這樣的看法。

好,我們回到講義來。這段是外道或二乘學者問難說,如果只有心識,那怎麼會有生命的相續呢?那麼唯識論師解釋有兩個因緣:

第一個、由諸業習氣:生命的相續是由於我們內心的業種子,這是第一個,當然這個地方是指第八識的種子。

第二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第六意識所生起的愛取煩惱的滋潤,滋潤這些種子,從一個種子位而變成「有」支,一個有招感果報的強大有力的種子,由愛取的滋潤,業種子就使令我們前面的異熟結束了以後,又招感來生的異熟,這都沒有離開心識。

這地方是說因緣所生法,應該有兩個因緣,第一個是業力,第二個是我們心中的願力。願就是發願的願,一個是業力,一個是願力,這兩個缺一不可。

在淨土中有一部經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可能大家也讀過,《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當中強調一個觀念說,有些人他就很容易生長在有佛的時代,就是他出生的時候,釋迦摩尼佛也剛好出生,他拜釋迦摩尼佛做弟子;有些人就是生生世世不能跟佛同一期出生,可能佛前佛後,他出生的時候佛陀剛好滅度、或者他出生的時候佛陀還沒有出世,總是生長在佛前佛後,這個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因緣?是不是佛陀他對誰有偏愛呢?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當中說不是這樣子,說你不想生長在佛前佛後,很想生長在有佛陀的地方,生長在佛前佛後,大家知見亂七八糟,也不知道誰講的是對。你要做兩件事情:當然是你要憶佛跟念佛。就是說念佛(你要不斷地憶念佛陀),更重要的是——你要發願遇佛!你要希望跟佛陀相遇。在經典上說,十方諸佛愍念眾生如母憶子,佛陀是不斷地憶念,佛陀不斷對我們釋放善意。我想要見你,我想要見你,我想要見你。但是可惜的是,眾生憶念佛陀他就不當一回事,我們不把佛陀當一回事,我們都是打一些亂七八糟的妄想,所以遲遲沒辦法感應道交。 所以你要跟佛陀相見。

第一個你要造見佛的業,就是念佛!

更重要你要憶佛——你要發願!

有要去生長在佛國的願力,強大的願力。就是我今生也佈施也持戒了,每天也拜佛念佛了,在三寶當中多少積功累德,這些善業我不想再在人天裡面耗下去了,我不想去做大國王享受這些榮華富貴,這個雜亂的果報我都沒有興趣了,我希望把這些善業一心一意的求生淨土——見到佛陀。你要有一種強大的願力,你就有希望。

在《大智度論》講一個故事,龍樹菩薩說有一個車伕,這個車伕他就是為大富長者駕車,大富長者要出去,他就幫大富長者駕車帶他去辦事情,然後再把他帶回來。這個車伕他也是皈依三寶,平常也念佛,念佛的時候,有一天他遇到釋迦牟尼佛,他就問佛陀說,「佛陀,我來生希望生長在有佛的世界——佛國土去,我不想再生長在穢土,但是我的工作是一個車伕,我每天要為主人駕車,萬一我死的時候…就是駕車發生車禍死掉了,我不是在佛堂死掉了,怎麼辦?我到哪裡去?我死的時候突然就死掉了,我就不能往生到佛國去了。」

佛陀說,說你這個車伕,你看到前面有一棵大樹沒有?看到了,這棵大樹它是往哪邊倒,他說這棵樹是往西方傾倒的,不是很正是往西方向。佛陀說如果你現在把它砍掉的時候,突然間把它砍掉,沒有預警把它砍掉,你認為這個樹是往西邊倒往東邊倒?這車伕說佛陀啊,這個樹平常往西邊傾倒,如果我現在把它砍掉,它一定是往西邊倒。

佛陀說如果你的心願是決定的,你內心當中不挾帶任何的雜質,真實的生起決定的心願求生淨土,即使你發生了車禍死掉,你還是到淨土去。「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就是說第一個你在你的業力當中有念佛的業種子,當然你也有一些罪業的種子,但重點就是說:因為你心中一心一意要求生淨土的業很強,所以滋潤淨土的業先得果報。「二取習氣俱」是非常重要,它有滋潤業力的功能。說我現在有個田地,什麼種子都有,有雜草的種子,有蘋果的種子,葡萄的種子,那麼到底是什麼種子要生起來,看你對哪一個種子去灌溉澆水,要去滋潤這個種子,這個種子才得果報。所以這個地方是說:

生死的果報,是由過去的業力跟你臨終的愛取所決定的,當然臨終的愛取是由平常愛取的累積!

這兩個,不管種子也好、不管你心中的願力也好,都沒有離開心識。所以生死也是由心所變現,這句話是沒有錯。

己三、釋違經三性難(分二:庚一、正釋三性不離難。庚二、轉釋依三性立三無性 今初。)這個地方講到第三個問難「三性不離難」,看論文:

庚一、正釋三性不離難

若唯有識,何故世尊,處處經中說有三性?

這個地方應該是中觀的學者來問難,說唯識學安立的萬法唯識的道理,但是世尊在經中(這個地方不是中觀的學者,是下一段,對不起)。這個地方是說既然萬法唯識,但是世尊在大乘的經典當中,明顯的說出諸法有三種體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切法是由心所變現,那麼一切法應該只有一個體性,因為他只有一個心。

這個地方就是說佛陀說有三性,應該有三種體性,你說是由心所變現,那麼一切法應該只有一個體性,就用三性的道理來問難,萬法唯識的真理。看天親菩薩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應知三性亦不離識,所以者何?

其實三性也是依止內心的差別相貌而安立的,它就是在講心的相貌,也沒有離開心識。看論文:

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這個地方講遍計所執性。再看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半個偈頌: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

這個是依他起性,這是第二段。第三段講圓成實性:

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

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唯識學的理論,我們快講完了,應該下一次會把它講完。那麼唯識觀,唯識的行,它的安立就是依止三性安立的,所以三性的道理你一定要了解,否則你不知道在修空觀的時候你要破什麼?要保存什麼?要破錯了,就生斷滅見。所以三性的道理不了解,你根本沒辦法修行,你不知道你的障礙點是什麼,什麼該破,什麼應該要保留。所以這個地方是重點,大家要注意聽:

一、依他起性

此正釋三性不離識也。次雲「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者——謂此心心所體及見相分,皆由分別緣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在三性當中我們先解釋依他起性,照正常次第都是先解釋依他起。我們看第二十七面,「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這個地方只有半個偈頌,解釋依他起性,第二十七面,依他起,「依」就是依托,「他」指的是眾多的因緣,當然這個因緣主要是由心所創造的業力,這是業力的因緣。那麼依他起的體性是由分別心的造作所引生的,當然業力是由心造作的,你沒有心怎麼造業,所以「分別緣所生」,就是分別心的造作,有眾多的分別心,當然包括了異熟、思量、了境,八個分別心的造作所引生的。所以簡單的說,什麼叫依他起性?就是由業力所變現的,這叫依他起性。看蕅益大師註解,就是說:

心心所法,皆有緣慮,故若染若淨,皆名分別。即以此分別為緣,展轉復生染淨心心所體及見相分。此明依他性不離識竟。

心心所還有它的相分,是由分別緣所生,所以叫依他起性。心心所都有緣慮的功能,有染淨的功能才叫分別,它能夠做各式各樣的分別,那麼這種分別緣又創造了另外一個色心諸法的見相二分。就是說,我們前生由於五戒的善業,還有臨終對三界果報的愛取,今生作為一個人,你有人的外表的色身,有人的內在的思想,這個叫做依他起性。因緣果報就是依他起性,由業力轉成果報,這個時候還沒有加上你個人的妄想,就是如實的把果報現出來,這個是色心諸法,都叫做依他起性,這個應該容易了解。

二、遍計所執性

初雲「由彼彼遍計」者——謂能周遍計度,妄執我法。然第八識及前五識,非能遍計;第七末那,但計不遍;惟第六識,為能遍計也。

我們看遍計執,由彼彼遍計,這個地方是講能遍計的,這個遍就是普遍、它能夠普遍在色心諸法,這個「計」就是計度,就是執著。當然每一個人執著各式各樣,所以它種類繁多,叫彼彼。我們眾生面對果報的時候,產生各式各樣的周遍計度,這個叫做遍計所執性。

能周遍計度,妄執我法,第八識跟前五識非能遍計,第八識跟前五識都是自性分別,不能帶名言。第七識是計度,但是它不普遍,因為它只有在第八識的境界計度,不能普遍在一切色心諸法。所以這個地方的遍計執是指第六意識,因為它能夠計度,又能夠普遍,那麼它遍計什麼呢?

次雲「遍計種種物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諸法也。

遍計種種物,這個地方講所遍計,它就是在因緣所生的這些色心諸法產生遍計。就是說你今生是一個人,你就依止這個人的五蘊來遍計,你不可能去遍計餓鬼道,因為你根本就不是餓鬼道的色心諸法。你就是根據你現前的依他起性來遍計,所以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這個是我們所要破的。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這個體性是沒有的。看蕅益大師註解:

次雲「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謂彼不過即於依他所起心心所,體見相分等,虛妄執為實我實法,如於繩上妄執為蛇。而實我法,離於心心所體見相分等,皆無自性,如繩外別無實蛇也。此四句,明遍計性不離識竟。

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地方是唯識學經常用的譬喻,我們現在有一個繩子,這個繩子假設是依他起性,由因緣的業力,變現一條草繩在地上。因為光線不足,我們看到繩子產生遍計執,我們心中出現了蛇的影像。這個蛇呢就是遍計執,就是我們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這個是我們修習唯識觀所破除的。就是說這個繩子沒有錯,我今生不管是丑陋也好,莊嚴也好,不能改變的,這個是過去的業力所變現。我根據果報產生執著,這個就是要破的,這叫遍計所執性,就是心中的妄想捏造出來的叫做遍計所執性。好,這個觀點有了,我們再看圓成實性:

三、圓成實性

次雲「圓成實於彼」等者——謂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即於彼依他起性之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

圓成實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前面的依他起是一個外在的作用,這個地方是依他起性所依止的我空、法空的體性。「圓成實於彼」,什麼叫圓成實?圓滿成就諸法的實性,就是在依他起上遠離遍計執。就是說我們面對的一切的因緣所生法,修我空觀、法空觀的無分別智,來破除我法二執所顯現的真理,叫做圓成實性,其實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它跟依他起性是非一非不異,就像麻跟繩一樣。你說這個麻,當然是體性,所有的繩是由麻而編織成繩子;水跟波這個道理也是一樣(所有的波都是由水而成)。後面的論文你看就清楚,我們現在看:

附表十八——三性觀法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三性觀法你要懂了,你三性就了解了。我們做一個說明,這當中有三段,第一段:

總標三性差別

謂以「聞」「思」「修」,所成「妙慧」為體。

修大乘唯識的止觀,所依止的是聞、思、修三種智慧,一、聞:就是我們剛開始依止聞慧——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生起正見。

二、思:有了正見以後,我們應該在寂靜處把所學習的佛法數數的思惟,文字的佛法經過我們的思惟消化,就產生內心的觀照力,這個內心的觀照力就叫思慧,它有調伏煩惱的力量,前面的聞慧是明白道理,但是沒辦法調伏,思慧更進一步。

三、修:修慧就是說當我們不斷的進步,慢慢有禪定以後,在禪定的心裡面去修智慧,叫修慧。前面的聞思都還是散亂心,所以修慧有斷惑證真、轉凡成聖的功能,但是這三個都是屬於智慧,聞思修為自體。在一切的因緣法當中,我們去觀察:

似空華相,誑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我們觀察我們今生的色心諸法都是生滅無常的,這個就是如幻如化,叫做依他起性。我們在依他起性當中,執著有真實的自我跟真實的法相,這個就是我們心中的妄想捏造了一個真實的東西,叫做遍計所執性,這是我們所要破的。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觀二空所顯真理,譬若虛空,名「圓成實」。——《般若心經幽贊》——

第三個依他起性當中我們觀察我法本空,顯現的二空真如理,叫做圓成實性,這個是簡單的說法。我們看詳細的說明,在唯識觀法當中有三段,唯識的觀法,簡單的說它的重點在破遍計執。

(二)正明「唯心識觀」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一、總說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所有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

學唯心識觀者,這個地方說明,觀的名稱叫唯心識觀,那麼應該怎麼修,所謂在一切時一切處,這個地方不揀別時間、處所,我們對身口意的造作,都應該觀察「知唯是心」。我們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都要知道,這都是心中的影像,乃至於一切境界。這些親屬的境界,冤家的境界,我們內心當中假設跟境界接觸的時候,若心住念,皆當察知,這些境界都是我們心中的影像而已;離開了心這個法就不存在,所以不要落入無記或者向外攀緣的情況。簡單的說修唯心識觀就是知唯是心。這個地方什麼叫知唯是心?看第二段說明:

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所有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

就是說我們的內心跟冤家接觸,跟我們不喜歡的接觸,我們產生一種壓迫的感覺。跟我們歡喜的親屬接觸,內心當中有一種非常溫暖的感覺。但事實上從唯識的角度,這個壓迫的感覺是自己的內心想出來的,其實它只是一個影像,業力把這個果報現出來。我們把它安立做:你是我的冤家。你安立這個名言以後,它從今以後扮演的是你壓迫的感覺,我們對某一個人安立好的名言:你是我的親屬、你對我是幫助的。那麼它從今以後就扮演你親屬的感覺,它就不斷的對你釋放溫暖。所以所謂的壓迫、溫暖都是我們自己的名言安立了以後,對我們自己產生的效果,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別,不是這個意思。因為外境它只是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是這個意思。看第二別明。

二、別明

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

我剛出家的時候,我的心情歡喜吃牛奶,還有所有牛奶的製品,那個時候我心中對牛奶安立非常好的名言,我總是覺得牛奶的東西對我非常的滋養,哎,果然是如此,我一喝牛奶內心就感到快樂,心情也特別快樂,身體也特別的健康。後來我讀《楞嚴經》,佛陀在《楞嚴經》建議我們出家眾,所有的佛弟子,盡量不要吃動物的東西,它的皮、肉、毛,牛奶都不要吃,不要跟眾生結惡緣。

我那個時候為了對治,就開始訶責牛奶,安立牛奶不好的名言,這個東西是雜染相、不清淨相。那個時候以後我一喝牛奶就拉肚子,就是說它對我已經不是滋養了。牛奶本身它沒有長短好惡,是非得失,牛奶本身就是…它那樣就是那樣,它是一個因緣所生法現出來,它對每一個人產生不同的功能,是: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

你在佛學院遇到三十個人,這三十個人對你是一個傷害,或者增上,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每一個人只是在酬償過去的業力,如此而已。但問題是我們心中的遍計執就讓生命變得很複雜了,這個遍計執就是我們心中要破的。好,我們再看:

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

一切的境界本身是離相的,它只是一個業力所變現的一個相貌。那麼這個相貌為什麼會有差別相呢?

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一切法是我們心中的名言安立出來的。

過去有一對夫婦,這對夫婦生了兩個兒子,這個母親她的遍計執…當然人都是有感情的,她對大兒子特別討厭,對小兒子特別喜愛。這一天白天她就到寮房去看兩個兒子用功的情況,母親到大兒子寮房一看,這個大兒子是打瞌睡,手上拿一本書,這個母親看了非常生氣,搖搖頭,嘆口氣就走了。那麼這個母親就接著到小兒子寮房一看,小兒子也打瞌睡了,手上也拿本書,但這個母親就非常歡喜,點點頭走了。

晚上父親回來問,兩個兒子今天的用功情況怎麼樣,母親就報告她的心得,她說大兒子非常懈怠,怎麼說呢?他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平常不拿書本還不見得會打瞌睡,一拿書本就打瞌睡,沒有善根、懈怠。小兒子怎麼樣?小兒子非常了不起,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說他即使打瞌睡了,還不忍心把書本放下來,你說這個人多精進。

以上我們就知道,每一個人都活在心中的妄想,就是說她的心中這兩個兒子,「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她就是現出一個影像。但母親有兩種不同的解讀,從因緣所生法說萬法唯識,我們可以判定如果母親不修止觀對治,她跟大兒子生生世世結惡緣,這個結解不開,佛也沒辦法,她跟小兒子結善緣。說是: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本身有念有分別;境界本身沒有什麼分別不分別,這個境界就是——那樣就是那樣,它就是業力所顯現出來,你造了什麼業,它就很如實的變現果報,問題是我們的心跟果報一接觸的時候,我們產生很多的想念,這個就是要破的,這叫遍計執。

三、結勸

常應如是,守記在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習「唯心識觀」。——《占察業報經》——

在唯識學的觀念裡面,我們剛開始先破妄——破執。它的意思就是說,你一開始先不要相信你自己,修行人先大死一番再大活,是這個意思,先修無分別智。好,看第三段問答事宜: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三)問答釋疑

問曰:若必證見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則初心修觀,即應便觀真如,何故《大乘止觀》乃令先觀遍計,次觀依他,後觀圓成耶?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下,在唯識的觀法跟天台宗有所不同:天台宗的觀法是一心三觀,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即空即假即中,這個是利根人。我們不要說我們是利根人,我們說我們是鈍根人;唯識學是認為剛開始是先從假入空,然後再從空出假,它是兩個次第。所以唯識學是認為先破遍計執,證得圓成的空性以後,這個時候才觀依他起,才從空出假觀緣起法。為什麼要這樣子?蕅益大師回答說:

答曰: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觀真如,必將妄計一個無名無相,曠若虛空者,以為真如,便成遍計執。此情最不可救,以不達諸法當體無性,墮惡取空,不知所觀空理,正是第六識之相分。

我們剛開始不破遍計執,直接用妄想修空觀,我們就捏造一個空的影像出來,然後就住在空裡面不動,這個地方叫二取空,就是你不破執直接就入空。

有一個禪師他去參訪一個善知識,禪師就問善知識說,壞劫到的時候,大火把這個世界都燒掉了,佛陀在《楞嚴經》上說常住真心是不生不滅,常住真心壞不壞呢?這個時候善知識說「壞」,禪師就不服氣了,《楞嚴經》說常住真心不生不滅,你怎麼說大火會把常住真心燒壞?善知識說,我說的壞,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不是佛陀說的常住真心。

就是你讀經典以後,你自己捏造一個影像,這叫常住真心,這個剛好是生滅法,是心中的影像。所以佛法的真理一定要先斷惑才證真。你一定是先破執才立,你不能馬上建立一個法,不可以,要先破才立。

你看我們經典上對心識的修行,我們把大小乘的經典都匯歸起來,對心識的態度只有兩個態度:

第一個、否定法門:就是告訴你,心是罪源,是罪業的根源,「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剛開始我們對心是訶責的,是否定的法門。

第二個、肯定法門:有些經典裡面,佛陀處處讚歎心識,說「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這念心跟諸佛具足無量的功德,這個是沒有差別。

這樣初學者就矛盾了,我對心到底是應該訶責它、還是肯定它?這是一個次第的問題。你剛開始先破——徹底的否定,等到這個妄想被你破壞以後,你才能夠直下承當,再重新肯定。所以剛開始從假入空破執,然後再從空出假,再肯定你這念心有無量的妙用,依體啟用,修六度萬行,這個地方是說這個意思。假設你不照這個次第,你一切時就是觀一個空現前,那麼你有兩種情況:

假使一切時中,空境現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撥萬行,一祇可生無色天中。若因見此空故,破戒破見,直墮阿鼻大地獄矣!

第一個,你不破戒律也不誹謗善法,那麼你就是有福報力了,生到無色界天去了。因為你一定要觀空的嘛,這個空是你心中的空,不是佛法的真理的空,這就是到無色界天去了。

第二個你因為空相破戒、破見、誹謗善法、誹謗戒律,就直墮阿鼻地獄,因為你錯認消息,所以佛陀說空要先破執。

所以一切大乘法門,皆令眾生,即於現前諸法,強觀無實;既知無實,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實性;既悟實性,方能從體起用。——《觀心法要》——

所以一切大乘法門都要使令眾生,剛開始強觀無性,知道無性,知道如夢如幻,悟入二空的真理才能夠依體起用。

所以整個修行的次第都是先從假入空、再從空出假!

好,我們回到講義來,現在把這個偈頌消釋一下。三性的安立,我們先看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我們在生命當中第一個會面對到由業力所招感的果報,包括我們自己的果報,正報,還有外在的環境,不管好壞,我們只有認命,因為這個都是業力所變現。第二個我們所要破的:

「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我們跟果報接觸的時候,心中捏造了很多很多的妄想名言,給我們眾生產生很多的誤導,這個地方正是我們所要破的。破除心中的妄想名言,破除妄想以後就證得「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成就我空、法空的真理。

我們再看最後一段:庚二、轉釋依三性立三無性

第二十八面,這個地方就比較簡單,這一科簡單帶過就好了。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這個是般若經的問難,說唯識學安立了三性,但是在般若經當中,佛陀說一切法空,怎麼會有三性?以畢竟空的道理來安立三性。這個般若經就以畢竟空的安立破除三性,這個地方天親菩薩就回答: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

看蕅益大師註解:

前意者,謂即依此三種自性,立彼三無性名,乃是為遣執故,密意說為無性耳!非了義極談也。

這地方意思是說,當然我們今天對一切法了解,安立了三性,三性就是說有些東西是因緣所生法,這是你不能改變的,你造的這個業就有這個果報,叫依他起性。我們對依他起性產生的妄想執著,這叫遍計執應——該破,破了遍計執證得空性的道理叫圓成實。有些人會在這個上面產生執著了,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再安立三無性,來破除我們對三性的執著。好像說我在黑板上寫三個字,寫這三個字的意思是要你從這個字明白道理,懂了以後再把這三個字擦掉,你不要在文字上執著,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安立三性,又同時安立三無性?就是怕你在這三個法上又產生執著,所以我們看第一個遍計所執性初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

破我們對這個遍計執這個法的執著。依他起性安立生無性: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眾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

後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性」——謂此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名無性,非謂全無勝義性也。

對圓成實性又安立勝義無性,就是所謂的我空、法空也是一個假名安立的,不要把空當真實用。所以:

既三無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離識,無性又豈離識哉?!

這個地方我們唯識相都講過了,唯識相當然主要就是講一些因緣所生法。明天下一堂課,我們還有一次會把它全部講完,唯識性就是非因緣所生法,我空、法空的真理不是因緣所生。但是我們到這個地方都是講,你造什麼業得什麼果報,那麼得果報的時候,起什麼妄想,又起顛倒,又去造業又得果報。現在就是說我們從果報當中,我們跟果報接觸,要把愚癡的等流性從這個地方把它截斷,讓生死不要再相續了,就是把三界的妄想,把它截斷。

當然,你說我這樣子不要想了,不對,你換一個方向,想極樂世界,想佛法的妄想,這個是可以的。但這些雜染的妄想——遍計執都要去掉。就是你生命的水流要改一個方向,當然就是要靠修觀。所以你也不能說,我要對治妄想,我什麼都無想,什麼都無想,你來生就到無想天去了。

就是說要破的是人世間沒有意義的妄想,但是你所要取代的是佛法的想。

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業障是由你的妄想,不斷的創造出來,誰障礙了我們?自己的妄想障礙自己!但是你說我完全都不想,但是你要注意,諸佛正遍知海,也是從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要往生淨土,你還得靠想,你要觀想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這也是想。

所以這個轉,在唯識相裡面就強調了一個轉變,轉變我們錯誤的妄想,在清淨的三寶的想裡面活動,不要在雜染的地方去想,就說這個道理。

你有這個想法,你就很容易去造這個業,就很容易得這個果報,得這個果報你來生又繼續想,又去造一個業得果報,就是這三界——十二因緣的力量你就沒辦法切斷,切不斷的,所以這個地方是切斷你妄想的等流。佛法說你不能生斷滅見,那怎麼辦呢?水流要疏導,再開闢另外一個妄想,在三寶的境界裡面好好的想,皈依、 拜懺、修止觀這都是要靠想,啟動你清淨的想。

當然你要啟動你清淨的想,你就要學習教法,所有的想都要聞、思、修。你必須對歷代的這些聖賢所留下的法語都要學習,你才知道要怎麼去想。就是佛法要有傳承,不是自己在那胡思亂想,是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我們是講到唯識相,有沒有問題?我們還有一次就把《三十頌》全部都跟大家講完了,還有一次。下次的重點有兩個:

第一個、唯識性,講到我空、法空的真理,這些因緣所生法,它所依的理體是什麼?它的本性是什麼?

第二個、講到修止觀的次第,有五個內涵: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整個修止觀的道次第。它每一個階位的內涵是什麼?它的重點是什麼?講到修行的位次。

唯識學,當然有些人他覺得很難,我覺得唯識學是這樣,你要抓住他的觀念。我以前在佛學院,七十六年讀佛學院的時候,海公一再告訴我們一個觀點,那時海公是我們的院長,他說:「你要用義理來引導文字,不要用文字去引導義理,你在名相上轉,你跑不出來,你要抓到它的觀念,你就知道這個名相在講什麼,而且你知道這個觀念名相容易背起來,你用義理來攝這個文字相,你觀念懂了,這個文字永遠不會忘掉,你在這個文字上打轉,不知道他講什麼道理,你這個名相很容易忘掉」。所以我記得那個時候讀佛學院,我們第一屆民國七十六年在淨律佛學院的時候,海公告訴我們:

研究教理用義理來攝持文字,不要用文字來攝義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阿賴耶識淺說

一、阿賴耶定義 梵語阿賴耶,華譯為藏,有能藏、所藏...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更互為緣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

人生是果報跟造業交互的作用

唯識學解讀人生,把人生分成兩塊:一個是果報的受用,...

唯識的思想有三個重點

整個唯識的思想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如果你有志於臨終...

善用其心——可以扭轉人生

相隨心轉,這個很重要。當這個相出現的時候,我們又會...

什麼是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個人所領受的。有兩種:第一種,領受等流;第...

如何做好臨命終時的準備

從唯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我們知道唯識的整個生命的因...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對我們功德最破壞的兩件事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

極樂世界要修到什麼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問: 請師父慈悲開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麼相狀?我們那...

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淨土神咒」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是什麼呢?「拔...

莫以為做和尚容易,除非你不修行

他們看到和尚沒兒沒女,自由自在,以為當和尚好玩。其...

應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受用

問: 佛弟子應該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真正受用? 慧...

只有精神財富才可以真正依賴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學佛或信仰佛教,就意味著要放下...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修陰德五讀書

生活的環境 中國人說怎樣做事會順利,一命、二運、三風...

到業力現前時候,確實是大麻煩事

我有這個感覺,恐怕在座的你們也有這感覺,你自己如果...

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不可能給你煩惱

清覺禪寺的心明禪師,悟性很高,感應靈敏,對禪對世間...

這句佛號就具足一切,不需要再加什麼東西

我們的主見來自什麼地方?來自淨土五經聖言量,來自中...

大安法師:【無我】能適應繁忙競爭的現代社會嗎

問: 無我是一種心態嗎?有時當什麼事都一起來的時候...

道人與正常人之間如何做個平衡

問: 道人感覺像是有一個出離的部分;我們還是要成為一...

把握生命的當下

有病就有苦,沒有病也有苦,整個人生被種種痛苦所煎熬...

千信則千生,萬信則萬生

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要想成就,都要從信字開始...

平衡膳食,辯證用膳

平衡膳食,辯證用膳是中國傳統營養學理論的精髓,在膳...

聖嚴法師《持誦觀音聖號的法門》

觀音菩薩的法門一共涵納七個法門,至深的是《楞嚴經》...

【佛教詞典】巡案

(雜語)禪林住持巡迴眾寮按察其行儀,謂之巡案。於僧...

【佛教詞典】離妄語者相

【離妄語者相】 p1427 瑜伽八卷十五頁云:可信者:謂可...

【視頻】大安法師《名號的功德》

大安法師《名號的功德》

【視頻】妙境法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妙境法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