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淨界法師  2021/11/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面,第三面這一科是略辯唯識相: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天親菩薩在發明唯識的宗旨,所謂萬法唯識之前,先把生命的真相做一個總說,在唯識的一個觀念裡面說,生命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會從現在流向未來,所以這個生命它是沒有一個停止的時候,生命的水流基本上它的流動的方向有兩個差別,第一個它是流向六凡的法界,表現出來是一個苦惱的果報。第二個它是流向四聖法界,表現出來是個安樂的果報,生命的水流主要是這兩個方向。

從唯識的修學角度,就是你生命的水流要調整一下方向,把趨向於痛苦的方向,扭轉成趨向於安樂的方向。修學唯識學主要的觀念就是扭轉生命的方向。應該怎麼扭轉呢?這當中有三種力量來扭轉這個方向:

第一、觀照力

就是說你剛開始要先了解生命的真相,什麼是痛苦的因緣,什麼是安樂的因緣?對於整個染淨的因緣有一個正確而不顛倒的認識,所謂的觀照力。

第二、誓願力

透過觀照以後,你內心當中要有一個目標,發願,你真實要離苦得樂,為了離苦得樂,你願意去犧牲暫時的安樂。就是你心中要有一個希望來引導著你。

第三、行動力

你從一個希望的意樂,正式的去付出你的行動,真實去改造你的生命。

這三種力量生起是有次第的,就是你剛開始一定先有觀照、才有誓願、才有行動。假設我們一開始對生命的觀照有所錯誤,你發的願力就會有所偏差,那麼最後的行為就有所偏差,最後的果報也就有所偏差。

所以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如實的觀照生命的真相,是我們建立大乘正見的根本,也是整個修學的一個最重要的根本。

應該怎麼樣去觀照呢?天親菩薩告訴我們兩個方法:

第一個、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當然這個是觀照生命的本體,就是說這句話的偈頌,蕅益大師的意思是說這個關鍵點在這個假說,就是生命有很多的我相人相,有正報的人相、有依報的環境的法相,那麼這些人相法相是怎麼來的?是由假說的。

當然我們如果是由世間的假說,那麼它所帶動的是一個雜染的果報,如果我們隨順的是一個佛法的假說,那麼就趨向於安樂的果報。當然既然它是個假說,表示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這個偈頌就是引導我們去觀察生命的本質是畢竟的一個空性,我空法空的空性。這一段等於是觀察生命的本性,或者講勝義諦。我們每一個人把生命回歸到原點的時候,每一個人把心帶回家。我們今天回歸到生命的起源,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空寂、清淨的。

第二個、

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第二個我們再觀察,為什麼我們現在會有這麼多差別,每一個人色身的外表不同,每一個人內心的思想有所不同,那麼這以下就解釋所謂的緣起,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既然我們每一個生命的起點,說父母未生之前我們的起點、起跑點是完全一樣,為什麼開始活動,流轉以後會有這麼多差別呢?

因為我們有三種心識的活動差別,第一個異熟識、第二個思量識、第三個了別識,我們每一個人心識當中,它的異熟的功能,思量的功能跟了境的功能有所差異。那麼這三種心識的相互作用就創造了各式各樣的生命出現。這個地方就廣泛的說明了生命的緣起,有雜染的緣起跟清淨的緣起。

這段等於是當作本頌的總說,先說出本性的清淨由業力的熏習,心識的活動,所創造的差別相。

我們上次當然講到由假說我法,先發明瞭我們本性的清淨,這個觀念我們根據《成唯識論》,把這觀念再做一個補充說明,請大家打開講義附表第二。

附表二——問答釋妨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附表第二就是說,這個地方等於在《成唯識論》裡說生命的這些因緣相是假說的。假說當然它只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影像,這當中真實的我是不可得。那麼這樣子講,外道就提出問難,看外道怎麼說,第一段問:

(一)正釋妨難

問:實我若無,云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

說我們的生命體應該要一個我才對,我是常一主宰,恆常住不變異的,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是一樣。為什麼說有一個我才合理,因為我會記憶,意識。現在你看,我小時候發生的事情我都記得很清楚,假設沒有我的話,我們生命不斷的變化,那麼我小時候事情應該忘掉了。就是說應該有一個我才能夠去記憶事情,包括去記憶世間的法,所以我才會說恩怨,這個人,他對我很好,這個人過去對我不好,或者在佛法當中我不斷的誦經,我也記一些佛法的道理。

因為有一個我所以才能夠產生一個對世間法、對佛法的一個記憶的力量。以生命的一個記憶力來問難我空的真理,我們看,大乘唯識的這種大智慧的菩薩,天親菩薩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答: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薰習力故,得有如是憶識等事。

說是我們有記憶力,不是有一個我,你外道搞錯了,所以我們為什麼會有記憶力?就是我們有情眾生有一個根本識,這根本識它是一類相續,它是非常穩定的相續。不管白天或者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有一個心識,第八識,它是相續不間斷的。

當然前六識是會間斷,有時候你睡覺的時候不做夢,前六識就不活動。但是我們心識的內心深處有一個根本識,它能夠從小到大,任持種子,它有一種保存你種子的功能,你發生過什麼事,它可以把這個功能,把它吸收保存下來。

所以在一切法當中,它有這種相互熏習的力量,你不斷的去造作什麼事情,它就不斷的吸收,所以才有所謂的記憶的事情。生命本身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它也是相續,它雖然變化,但是它沒有停止。在整個變化當中,它有一個根本識來專門負責記憶的功能,是這個意思。

過去在九華山的學報,講到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大陸有一個住在山中的一個采菇的人家,采野菇,白天他帶一些工具,到山上采野菇,結果一不小心掉入到一個很大的山洞,山洞將近有兩層樓這麼高,當然掉進去就爬不出來了,爬不出來到黃昏的時候,就看到一條大蟒蛇,慢慢地就走進山洞,這個是大蟒蛇洞。

大蟒蛇看到他很驚訝,年輕人看到它也很驚訝,兩個都很驚訝,但是這個大蟒蛇好像意思是我今天吃飽飯了,就沒有去干擾山上這個人。但是到了黃昏過去以後,到晚上的時候,這年輕人一想,雖然大蟒蛇不吃我,但是我在山洞裡面遲早要餓死的,也跑不出去。所以年輕人就用最後的希望,就試著跟蟒蛇溝通,跪在蟒蛇的面前說:大蟒蛇,你慈悲慈悲帶我出去,你帶我出去我以後買很多的雞肉來回報你,來報答你。

雖然眾生跟眾生之間外表的果報不同,但是它有一個共同的心識,所以你要是真誠的釋放善意,它也會有所感應。那麼大蟒蛇經過他這樣的一個祈求以後也就感動了,慢慢的活動,爬到他的身邊,意思就是要帶他出去,年輕人就抱著大蟒蛇的身體,大蟒蛇就把他帶出山洞外,到山洞外年輕人就很高興了,就回家了,劫後餘生死裡逃生了。

回到家以後當然天黑了,他太太就問他說,說你今天怎麼這麼晚回來?年輕人說今天遇到大蟒蛇掉到山洞裡,差一點回不來,幸虧這個大蟒蛇救了我,那麼他太太這個時候就起了貪心了,說這個大蟒蛇很值錢的,我們一定要把它抓起來,送到動物園去,就有一筆賞金,這年輕人說不可以,大蟒蛇對我有恩惠。他太太說,你這樣子的沒有智慧一輩子貧窮,當然人內心當中有慾望,也有善心,但是慾望的勢力強大了,後來就被他太太說動了,就帶著這些抓蛇的人到山洞,抓蛇的人就燒稻草熏山洞,就把這個大蟒蛇逼出來,當然抓蛇的人不可思議,他們能夠上去一下子就把這個蛇關在鐵籠裡面。

當然年輕人他自己感到心虛了,做的虧心事,恩將仇報。他經過大蟒蛇的時候,他也去看大蟒蛇一下,看的時候大蟒蛇眼睛充滿了恨,就從嘴巴裡面吐出毒液,噴到年輕人臉上,這個人臉上就長了一個瘡疤。後來因為這個瘡疤就死掉了,這個是過去發生在大陸一個真實的故事。

從唯識的角度,就是說大蟒蛇今天能夠對年輕人產生恨,表示它有記憶力,它對於昨天晚上發生的事情它能夠記憶。比如說,諸位,你今天坐這個桌子,明天也坐這個桌子,這個桌子說:你是某某法師、他是某某法師,桌子沒辦法,這個桌子沒有心識,沒有心識它不能產生記憶力,所以我們一個人能夠產生記憶力,不是靠我來記憶,是靠我們心識當中有三種心識,異熟識、思量識、了境識,就是靠異熟識,根本識。我們的心識在八識當中有一個根本識,它是負責在記憶,因為記憶力的相續的執持,所以我們能夠回憶今生的事情,乃至於回憶前生的事情,所以這個不必靠我了,靠根本識的熏習就可以了,這是第一個問答。

好,看第二個問答,

問:我若實無,誰於生死輪迴諸趣,誰復厭苦求趣涅槃?

那麼這樣子以因果的道理來問難我空的真理說,說世界上的因果一定要有我才能建立,說我們的生命一定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由我來造業,也是由我來承受果報,我前生也是由我來造業,所以今生也是由我來承擔。

外道也講出一個譬如說,譬如說我今天住一個房子,那麼這個房子住久了破舊了,這個房子我不要了,我再住一個房子,這個房子是變化,但這個裡面的人是不能變化的。也就是說我今生是個人,我來生變成是螞蟻,那麼螞蟻跟人的果報體外表變化了,但是裡面那個我是不能變化的,假設沒有我,那麼因果就不能建立,因為誰去造業?誰來受果報呢?流轉三界中,沒有我那誰在流轉呢?

阿羅漢到涅槃去了,阿羅漢沒有我那誰在涅槃呢?誰負責流轉生死、誰負責安住涅槃,以這種佛法的四聖諦染淨的因果來問難我空的真理。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我,四聖諦不能建立,因為沒有我就沒辦法建立因果。

看大乘唯識的論師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答: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迴,常如虛空。非苦所惱,何為厭捨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為自害。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

假設我們今天認為生命當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我,由自我去造作業力,由自我去招感生死。這個當中有一個問題,因為我是不生不滅的,你知道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一樣,前生的我跟今生的我也一樣。這樣子講,我就常如虛空,不能變化了,不能變化就剛好是破壞了因果道理,因果的法則就是要變化。

比如說我們今生是一個男人,當然是一個男人的思想,男人的思想要不出家的話就成家立業、有事業心。那麼假設我們來生沒有到極樂世界去,也沒有到三惡道去,我們來生變成一個人是一個女人,你變成是一個女人的思想,女人的思想就是相夫教子,把家庭照顧好。

你現在的思想跟來生的思想是完全不同,你今生的生命的個體跟來生的個體已經找不到一個共同點,不管是外表的形狀,五蘊的色陰;或者是受陰——你的感受;想陰——你的思想;你的行,你的造作;你整個的了別,你整個五蘊的果報,完全找不到這兩個生命體,前生跟今生找不到一個共同點,這當中生命的變化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沒有一個不變化的,那麼我根本不存在了。因為你今生是個男人的思想,用男人的思想來生活,你來生是一個女人的思想,所以假設有我剛好是不能建立因果。

有我就是說你不管造什麼業,你永遠都是這樣,因為它恆常住不變異。但是十二因緣不是這麼說,十二因緣是說無明緣行,行緣識。我們剛開始一念的迷惑,創造了業力,這個業力就去創造一個心識,所以你善業強的人心識…他的心識也不同,當你做轉輪聖王的時候,你的思想跟你現在思想也不同,你變成一隻螞蟻的時候,你現在的思想也就不同,所以一定是要無我才能夠建立這些因果的變化。

如果我是虛空,那麼這個我,當然苦也不能惱害它,它也不能厭苦而求去涅槃,所以故:彼所言常為自害。你說有[我]剛好是破壞世間上因果的建立,因為你不管造什麼業,你的思想永遠不能改變,那麼你這樣子剛好是毀破了世間的因果,所以第一,一開始先破執。

第二個顯正。那麼事實的真相是什麼?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佛法講空,但是也講相續,我們的心識是不斷的相續,心識就像一個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從現在流向未來。假設它遇到煩惱業力的因緣,它就輪迴出去了。假設這個心識聽聞正法發出離心,它就趨向涅槃,流轉三界中,既然沒有我那誰在流轉呢?就是一個明瞭的心識在流轉,剎那剎那的心識在那個地方變化。

心識假設遇到染污的因緣,這個心識就起顛倒就造業,造業就得果報。心識在果報的作用當中遇到苦惱了,踢到鐵板,開始反省,開始學習佛法,這明瞭的心識就接觸三寶,接受三寶的薰習,啟發它內心的光明,這個心識就開始從障礙裡面解脫出來,就趨向於安樂。所以整個生命就是一個明瞭的心識。所謂的萬法唯識,不是有這個[我]去流轉,也不是由[我]趨向涅槃,是由我們的心去流轉,也是由我們這一個明瞭的心識趨向安樂,生命的真相是這樣子的。

好,我們看第三段的總結: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二)結成唯識

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薰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生命當中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那麼沒有我生命是怎麼相續的呢?是由我們的八識,八識後面會說明,有異熟、思量、了境這三種心識的相互作用。這當中剎那剎那的造業,也剎那剎那受果報,使令整個生命的因果相續。在整個相續當中,因為它的速度太快,所以好像有一個不變異的我出現,愚癡的眾生就認為這個不變異是我。就好像說我們看日光燈,我們看這個日光燈是沒有變化,其實這個日光燈它是不斷的頓生頓滅、頓滅頓生的,它有一定的頻率的變化。

那麼我們生命也是這樣,比如說我現在的心情很快樂,其實你講快樂的時候,你是形容上一個生命,這句話懂嗎?就是說你形容的是前一剎那的五蘊身心。說我現在心情很快樂,但是你講完這句話的時候,你現在的生命體,當然快樂會可能會變多變少。你現在的身心世界跟前一剎那的身心不同,你是形容上一個剎那的身心世界,所以這個水流它沒辦法停止的,不可能停止,它剎那生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

無我才是生命的真相。[有我]是一種顛倒的思想,就是我們的錯覺。因為它的相續太密集了,所以我們錯認,似我相現,愚癡的眾生就認為有一個自我,那麼有一個自我,問題就很嚴重了,我們後面會說。有一個自我意識,我們就很難突破,非常難突破。使令整個十二因緣無明的力量加強,十二因緣的流轉的力量就變得更加堅固了,所以這個地方是一個關鍵點。

好,有關這個觀念,前面都是《成唯識論》的論文,蕅益大師在解釋這段論文,有很重要的開示,我們把它把它讀一讀:

《大佛頂經》云:「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相,誤為真實。」正謂此也!此且約俱生我執言之。若夫大小不定之戲論,即離俱非之謬談,則是分別所起,名為見惑,此惑不除,終成凡外。

先到這一段了,先說明這個執我的過失。說:不要說凡夫了,就算是這些修行人,得到九次第定,從四禪、四空到滅盡定,滅盡定當然是三果的聖人。那麼這些能夠成就九次第定的聖賢,為什麼不能成就阿羅漢呢?主要的關鍵點不是因為他禪定不夠了,就在他在禪定當中,對於這種微細的生死妄想的這些水流,把它當作一個真實的本性,就是那個心識流動太快,這當中產生一個自我的分別,這當然是一個俱生我執,非常微細的。俱生我執是由第七意識引生的,它是執著第八識為我,這是比較微細的。

如果說是大小不定的這些戲論,我大蘊小、蘊在我中,或者是說這個蘊大我小,我在蘊中這種謬論,那麼這個是分別所生的,我執有俱生的我執跟分別我執,分別我執是分別五蘊為我,俱生我執是指阿賴耶識為我。後面會詳細地說明,總之這是一種見惑,這種知見的顛倒,這個是一個凡聖的差別。

看第二段的總結:

是故欲為佛弟子者,先須向此論文,隨義觀察,必使我執,蕩然不萌,方於佛法有造修分,其或不然,縱令持戒坐禪廣學博聞,我見未伏,祇成附佛法之外道而已,可不畏哉!

這個地方可以說,雖然外道修行種種的苦行,外道也發心要出家來求出生死,乃至用種種的苦行來鍛煉自己,乃至用種種的禪定來提升自己心識的力量。但是為什麼不能出離?就是沒有我空的真理智慧的引導,是這個意思。

修學聖道有出離心、菩提心跟空正見,聖道三要。聖道三要當中這三個最為關鍵的是空正見,也就是說出離心跟菩提心一定以空正見做基礎,否則就混亂外道。

世間人跟修行的一個最大的差別,世間人的生命很難突破,因為他內心當中有一種堅固的我執,說你怎麼這樣子做,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子的,不能改變的。有些人在生命當中很容易突破,有些人在生命當中很難突破。他的關鍵點就是——有修我空觀跟沒有修我空觀的差別。這個人你看他,三十年前看到他是這個德行,三十年後看到他還是這副德行,他頂多能積集善業,但是無明,那個自我意識沒辦法動搖,所以我們一個人要從障礙裡面解脫,關鍵就是空正見。

你觀察無我,我空這句話什麼意思?空正見,天台智者大師解釋的好,什麼叫空呢?空就是一切法沒有決定性,所以你現在煩惱很重,這件事不決定可以改變。什麼叫空呢?你的生命呢有無量的可能性,叫做空。你說做轉輪聖王做國王、大國王不錯,你只要把做大國王的因緣記住…你的心識就會變現大國王的果報,你只要好好的佈施持戒,你說我不想要大國王,我想要莊嚴,可以。你也可以規劃你的生命,我只要把莊嚴的因緣記住,業力記住,莊嚴從忍辱中來,我從現在開始任何人打我、罵我,誹謗我,我都不起嗔心,你來生就莊嚴。

也就是說生命可以透過你的規劃而出現,任何的可能性都可以出現,你說你來生到三惡道去也可以出現,你來生要出現天的果報也可以出現,所以你來生要到極樂世界也有可能出現。為什麼呢?因為我空,所以心識因為你造什麼業它就會變化,如果有一個我那麼你永遠都是這樣子,不能改變。

這個地方我們在探討因果之前,你要先認識空性,因為一切法空,所以才能夠建立因果,生命才有任何的可能性。這個地方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第一個——空正見,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當然我空法空但因果絲毫不爽。那麼以下我們就正式談緣起,我空,那麼因果是怎麼差別呢?

我們先看講義第三面,說是從本體來觀察是我空、法空,那麼這些因果是怎麼建立呢?[彼依識所變],每一個眾生都有一個心識,那麼這個心識變現果報,一方面造作業力、變現果報,由心去造業,心識變現果報,當然這樣子講生命的關鍵點在心,因為造業是它,受用果報也是它。我們想詳細了解心識,要從三個角度,第一個從異熟、第二個從思量、第三個從了境,這就是整個剛開始把《三十頌》的內涵先把它標出來,先談空性,再談緣起。

好,我們看講義的第五面,前面等於是做一個總複習。

丙二、廣辯唯識相(分二:初廣明三能變相。二廣明所變唯識。)

初中分四:一、釋初能變相。二、釋第二能變相。三、釋第三能變相。四、結示。今初。

戊一、釋初能變相

應該看丙二、廣辨唯識相,前面是一個略辯,是一個總說。這以下詳細的說明了從我空法空的道理當中,而建立染淨因果。這當中分二:初廣明三能變相。二廣明所變唯識。初中分四,在廣明三能變相當中,有初能變、二能變,三能變,第三做個總結。

當然能變現是心識了,所變現是萬法了。我們學習唯識以後提到能變,諸位要知道是一個心,心是能變現,萬法是所變現。在心當中我們先談論最為細的心識,就是初能變。

問言:且初能變,其相云何?

先講到初能變的相貌是什麼?我們看偈頌:

頌曰: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

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

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

既然生命是無我的,是由心識的剎那剎那的作用所變現,所以了解心識就變成是一個關鍵,你要了解心識,才能夠控制心識,才能夠去改造生命。了解心識在本論當中先提到第八識,初能變。這個初能變相在古德的註解當中分成兩大段,從初阿賴耶識到恆轉如瀑流。這個是講到凡夫的雜染的心識的相貌,在有漏位是這個相貌。最後一段話阿羅漢位捨,這個是聖人的無漏的心識,你等到成就聖位的時候,你這個第八識是什麼相貌?阿羅漢位捨。這有兩段。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此以十二門,釋初能變識之相也。

蕅益大師根據《成唯識論》把這個偈頌分成十二科(十二門)。十二門我們先講三相,前面的三個,一名阿賴耶、二名異熟識、三名一切種識,先講這三個。

阿賴耶識是自相門,它等於是一個總說,異熟識是果相門,約著果相來說。它變現果報來說叫異熟識。那麼這個一切種識是約因相,它因地能夠去保存種子,這方面安立做一切種識。所以當我們以後講到第八識,我們就知道第八識有三種功能、三種名稱,第一個阿賴耶、第二個異熟識、第三個一切種識。這個是本論當中講出它有三個名稱,三個名稱當然是扮演三種不同的角色了。

比如說海公長老,海公長老是一個自體,但是他有三種功能,比如說他也是院長,就著他是佛學院的領導者,安立做院長,我們也可以說海公是個方丈,他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方丈,他是常住的住持。我們有一個說海公是老法師,他會演說佛法,安立做法師。同樣是一個海公,因為他扮演三種不同的功能,就三種不同的名稱,他是方丈、是院長、是法師。

第八識亦復如是,它在我們生命當中扮演了三種不同的角色,它有它的自相,果相、因相,所以就是阿賴耶、異熟、和一切種識名稱的安立。關於這一點,我們先看補充講表,先解釋一下,因為蕅益大師的註解太略,可能大家不容易了解。我們根據《成唯識論》先做一個補充了,看附表三。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附表三——第八識之三相差別

三相就是三種功能,第一個自相的功能,叫阿賴耶,第二個是叫做因相,一切種識。第三個果相異熟識,有三相的差別功能。先看自相:

一、自相——所謂「自相」者,自之體相也,此識以所謂「阿賴耶」為自之體相。「阿賴耶」梵語,此雲「藏」,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

當然第八識有三種功能,但是最能夠代表第八識的,基本上還是以阿賴耶為主的,它的主要功能是阿賴耶。阿賴耶它是一個印度話,翻成中文叫做藏,什麼叫做藏?《成唯識論》解釋說,攝持不失,叫做藏,攝持不失。

這句話我們先講一個譬喻,再來合法。比如說作為一個倉庫,倉庫它本身不能去創造珍寶,不可以。但是倉庫它扮演兩個角色,第一個,它能夠收集珍寶,使令珍寶不要丟失,所以它能夠進貨,能夠吸收珍寶,你再多的珍寶它也可以保存住。第一個,在因地上,它保存你的珍寶。

第二個,當你需要的時候,它能夠把珍寶再送出去,這樣才能有進有出謂之倉庫,只有進不能出也不能叫倉庫,只有出不能進也不叫倉庫。所以身為一個倉庫,它就扮演兩個角色,第一個它能夠你要進來就進來,你要把它拿出去就拿出去。

當我們了解倉庫的功能,我們就容易了解阿賴耶識在我們生命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了。它就像倉庫。第八識本身不造業的,它一輩子永遠不造業。前六識造業它不參加,不參加它就默默的把你所造的業把它吸收起來,保存下來。

你今天去拜八十八佛,拜完以後,第六意識又去忙其他的事情。但是這個時候第八識把你拜八十八佛整個過程全部記錄下來。你自己造的一個罪業,當然造罪業也是無常,也剎那剎那生滅,你造完以後你也沒什麼感覺,但是你這個業也被第八識是保存下來。所以第八識在因地,叫一切種識,保存你業力的功能。

第二個,它等到業力成熟,能夠把業力再釋放出來,它有釋放業力的功能。如果你今天是一個罪業,它就釋放出刀山油鍋的果報;如果是善業,它就釋放出人天安樂的果報。所以第八識在我們生命當中它所謂的藏,第一個攝持業力,第二個釋放果報,它就是做這件事情。

好,了解這個觀念以後,我們就能夠了解所謂的藏,那麼開出來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其實就是一個因跟果。前面的能藏所藏是約因相來說的,我愛執藏是約果相,我們簡單的解釋。

所藏者,此識能受前七識之熏習,為前七識之所熏及所依之處,猶如庫藏是寶等所依。即前七識現行,以能熏義稱能藏,此識之現行,以受熏義稱所藏,此時現現相望,稱現行賴耶為所藏,此約「受熏」義立名。

這個所藏主要就是它接受熏習,熏習在唯識學是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先講出一個譬喻,什麼叫熏習?當然熏習是一定是兩個東西,一個東西不能熏習的。比如說手帕,把手帕跟香放在一起,這個香它會釋放一種香氣的功能。這個香是能熏習,這個手帕它接受一種熏習,接受香的熏習的功能,放久了這個手帕有香氣,相同的道理,你把這個手帕拿到廁所,放久了手帕有一種臭穢的味道。

就是兩個東西在一起,有一個強勢的東西,它會釋放能量;另外一個弱勢的,它會接受你釋放的能量,人跟人之間的道理也是這樣,你們兩個是好朋友,你剛開始在一起的時候,兩個人都會有一種特質,你喜歡佈施,它喜歡持戒,你釋放熏習,你對他釋放熏習,他也對你釋放熏習,時間久了以後你們兩個達成平衡,你當中有它的熏習,他當中也有你的功能,就是相互熏習,釋放一種力量出來。

第八識本身只能夠接受熏習,它不能釋放熏習,它受熏。接受前七轉識的熏習。當然之所以能夠接受熏習,主要就是因為它是無記,它非善非惡,因為它如果是善性跟惡性,都不能接受熏習,它如果是絕對是善,它就不能接受惡法的熏習;它絕對惡,也不能接受善法的熏習。所以身為一個手帕為什麼能夠接受熏習,因為手帕沒有味道,說這個手帕有強烈的味道,什麼東西都不能改,不能熏習它。第八識第一個它能夠受熏,它能夠把前七轉識的功能接收起來,這第一個叫做所藏。

第二個能藏:

能藏者,此識能含藏前七識諸法之種子於自體中,猶如庫藏能含藏寶貝。即種子為所藏,此識為能藏,此時種現相望,稱現行賴耶為能藏,此約「持種」義立名。

身為第八識它能夠扮演一個因相,除了受熏以外持種,這個能藏叫持種,它不但接受熏習,它要把所得到這種善惡的功能要能夠保存下去,叫持種,使令它不失不亡。那麼前面的熏習主要是約著第八識是無記性的,所以它有包容性,善也可以進來,惡也可以進來。那麼第二個持種,為什麼能持種呢?因為它的明瞭性是相續的,不間斷。

你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有五種情況不起現形,第六意識的活動停止,你睡覺不做夢的時候第六意識就停止了。那麼你把這個訊息交給第六意識保管,它一停止的時候,整個功能就消失掉了。第八識為什麼把我們無量劫來,所有的功能全部記得一清二楚,就是它從來沒有休息過,從我們開始一念妄動以後開始有生命力的到現在,它從來沒有休息過,它就是相續,它能夠保存我們無量劫來所成就的善惡功能。所以因為它能夠受熏、接受功能,第二個保存功能,它有這個因相,所以能藏所藏是約著它的因相。再看第二段,執藏者,謂第七識無始以來,恆執此識為自內我故。即第七現行為能執藏,此識現行為所執藏。有此三義,故名此識為阿賴耶識。然義雖具三,而正取第三執藏義,名此識曰「藏」,即「阿賴耶」,以「我愛執藏」過失重故。

前面的能藏所藏約著受熏、持種,是講到第八識的因相,這個地方是講果相。第八識它在果報的時候,它會把業力釋放出來。

第八識在釋放業力的時候,因為它的行相太微細了,就很容易被第七意識當作自我,果報是你釋放出來的,那麼你是主宰者,你是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執是因為第八識在釋放果報的時候,它的行相太微細了,被第七意識解以為第八識是自我,是一個不生不滅的我,是這樣子,我愛執藏。所以第七意識把它當作我,就愛著這個我。這樣子就產生一個生命的流轉,這是非常嚴重的過失了。假設第八識它不釋放業力,人家就不會知道它的存在,也不會把它執著為我。

它在果相在釋放業力,當然它有時候釋放是善業,你變成一個安樂莊嚴的果報,如果它釋放是一個罪業,出現卑賤丑陋的果報,但在釋放的時候就被第七意識執著為我,是這樣子。

這等於是一個總說了,自相的總說,你能夠把自相了解,看因相果相你就清楚了,我們把它念一念就可以了,二、因相——此識能執持一切有漏無漏色心等諸法之種子,又能跟有漏無漏色心諸法種子令生現行,以能生起現行法之種子對望諸法為因,此約「持種」之功能,為此識之因相。

它能夠受熏持種,所以在生命當中扮演一個因地的角色。第二個看果報:

三、果相——此識能引三界四生五趣等善惡業的異熟果故,為有情眾生異熟總報的果體,此約「異熟」之功能,為此識之果相。糅合《觀心法要》

它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它能夠成熟業力,把它轉成果報,把它釋放成果報,所以它有一種果相的功能。我們這樣講,阿賴耶識第一個在因地當中它保存業力,第二在果報當中釋放業力。

我們了解我們的心識,第一個先攏總的了解阿賴耶識它在生命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有三個角色,一個阿賴耶、第二個一切種識、第三個異熟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末那識的第六個特徵

末那識有六個特徵:第一,它總是追求愉悅;第二,它嘗...

法性本來空寂,是誰造業?誰來受果報呢

『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

唯識中「思量能變」的含義

第一能變叫異熟能變。好,再來,二變呢?二變,把筆拿...

在生命相續中,阿賴耶識是非常重要的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

第八識轉變的兩個關鍵點

我們再看看無漏的情況。 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

輪迴的因素與轉變

所以這個地方從唯識學的角度,我們要掌握三個重點:第...

五位百法——心法的種類功能與意義

學習佛法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為不了解名相的含義所障礙...

你有自我概念後,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後,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為...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佛開示佈施應有的三因緣

佈施應有的三因緣(物淨、心淨、福田淨) 佈施,梵語音...

修行人要善用你的第六意識

【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這個時候,徹底了...

佈施的重點在於改造思想

所有經典的學習,是改造思考模式。我們盡量養成佈施的...

股市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這一段時間,不管是在微博還是微信,真可謂被這個股市...

臨終助念要避免「瞎張羅」

臨終助念是件好事,好事要好辦,要按印祖撰述的《臨終...

同以不思議持名之妙行

蕅益大師說,我們一個人在成佛之道,其實最難最難的地...

人體自身擁有的31味心藥

為了充分發揮心藥作用,31個心你必須知道,這就是開心、...

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境界如何

原文: 既得往生,則蓮華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

三方面檢查自己是否有進步

我們經過理觀跟事修的修學,怎麼知道自己有進步呢?可...

讓愛生愛--婆媳關係

在一個村莊裡,一位年輕的村婦和她的婆婆關係非常不好...

地藏菩薩手裡的如意寶珠有什麼作用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咸見如是種種雲雨。亦聞如是諸...

情重是墮三惡道之因

佛在楞嚴經中指出六道輪迴中的眾生:純想即飛(生天)...

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在《六祖壇經》說,有一個法達法師,他去參訪六祖大師...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安穩性

前面是破壞,空觀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妄想好的妄想、壞的...

八正道

「苦」是人生實相,離「苦」得「樂」,人之所欲。學佛...

【佛教詞典】嵩岳寺

位於河南登封縣北之嵩山南麓。又稱中嶽廟、崇嶽寺。建...

【佛教詞典】不承聽

【不承聽】 p0318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頁云:不承聽者:不...

【視頻】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

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

【視頻】淨土必修五部經典之《佛說觀無量壽經》

淨土必修五部經典之《佛說觀無量壽經》